张培刚发展经济学思想的“两次飞跃”
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学习心得5篇
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学习心得5篇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学习心得(篇1)新一届领导上台后,的却是按照本书的布局一步步展开。
2023年也出台了农民土地确权的问题,相信不久的将来,户籍制度的改革也会出台新的政策。
这届政府也在不断放权,精简审批,可见改革的力度是很大的,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寻求改革。
然而,这是一场权利的角逐,不是一个切蛋糕的人就可以决定的,因为蛋糕已经瘫在那里了。
双重转型是指什么,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
决心和目标很美好,然而回头想想,我们还处在农业经济和半计划经济呢,所以别乐观太早。
现在我们的优势是什么,我们还是在靠农业的发展中国家,近几年,我们总是把创新技术挂在嘴上,然而我们的复制能力太强,创新的环境又没有形成良好的氛围。
从2023年开始,经济形式越来越不好,政府对经济的投入是越来越少,餐饮业也是越来越步入正轨了,房子也是越来越卖不动了,这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
这种痛与快乐是并存的。
地产业越来越不好做,建筑单位因资金链断接,故而造成了局部的经济不景气,最让人深感忧虑的是农民工拿不到工资,形成这一萎靡而又容易动荡的景象。
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还是大环境的改变,让起初乐观的投资者大错特错,人们对房子的需求不再那么冲动。
接触了农民工才体会到农民的知识和技能与理想还有一定距离,他们知识水平、法律意识、技术能力都还是仅仅维持自己的生活,如果真的拿到经济社会竞争的话,还是主要在靠体力吃饭。
关于这本书,对于中国未来的经济,有个很美好的前景。
这就是现实与理想的差距。
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学习心得(篇2)发展经济学早在19世纪就已经被西欧一些国家的经济学家所探讨,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
他着重阐述的是:一个较晚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应当遵循什么样的经济理论和采取什么样的经济政策,才能赶上先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英国)。
李斯特在经济学说史上是有贡献的,因为他对当时在经济学界占主流地位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进行了评价,认为古典经济学说对于当时德国这样一个后起的国家是不适用的。
发展经济学教学大纲 张培刚
《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Development Economics课程编号:131507007学时:48 学分:2.5适用对象: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发展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落后国家或农业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实现经济起飞和经济发展的学问。
发展经济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我们所关注的是狭义的发展经济学,即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从学科性质上讲,发展经济学正发展成为一个真正进入跨学科交叉领域,成为处理发展中国家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的一个科学范式.通过该学科的系统学习,以期回答发展经济学的两大基本问题:其一,发展中国家为什么贫穷,其落后的根源和障碍是什么?其二,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摆脱贫穷落后状态,赶上富裕发达国家?二、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的教学主要内容是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从落后形态过渡到现代化形态的发展过程与影响因素,以及为此应该采取的战略与政策。
它主要涉及一些长期经济问题,如经济行为方式的转变,投入要素的开发与积累,以及经济结构的转换与调整.依据发展经济学的基本观点、结合当前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我国的一些重大的带有“热点性”的经济社会问题、引导学生独立观察、独立思考、辩明理论是非,从而正确认识与理解当今发展中国家现状,使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思潮和本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逐步形成正确运用发展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对经济问题进行分析的判断力和思维决策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的经济素养,提升学生的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导论:经济发展概览1.基本内容:发展经济学简介.发展中国家的概念。
衡量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
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发展与前沿.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发展经济学的学科性质上。
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2.教学基本要求:理解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理解广义与狭义的发展经济学的含义;了解发展中国家的特征;理解发展目标的含义、经济发展的实质;掌握发展水平的度量方法;了解发展经济学的发展简史和研究方法。
第四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颁奖典礼暨中国经济发展论坛综述
第四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颁奖典礼暨中国经济发展论坛综述㊀㊀宋德勇㊀张孜孜㊀㊀由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㊁华中科技大学和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联合主办的第四届 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 颁奖典礼暨中国经济发展论坛,于2012年12月1日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㊂厉以宁㊁万广华㊁张曙光㊁徐滇庆㊁白重恩㊁沈坤荣等学者的六部作品获奖㊂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㊁中国社会科学院㊁北京大学㊁清华大学等著名研究机构和高等学府的一百多位专家学者参与了颁奖典礼及论坛讨论㊂本次论坛的主题是 转型与创新:求索中国特色发展之路 ㊂以下是对本次论坛内容的综述㊂一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理性选择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遇到两方面的困难:(1)由于工资水平上升导致无法同低收入国家的廉价劳动力竞争;(2)由于缺少优势产业和先进技术无法同发达高收入国家竞争㊂中等收入陷阱包含了三个方面:(1)发展的制度陷阱,主要是由于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在由传统社会走向工业社会时,保留了比较多的传统社会制度,要靠改革来规避㊂我国要解决发展的制度陷阱,应着力改革城乡二元体制,同时也要解决行业垄断和不公平竞争问题㊂(2)社会危机陷阱,主要由贫富差距的扩大导致㊂为了避免社会危机陷阱,我国需要致力于城乡收入差距㊁地区收入差距的缩小,加强社会管理的创新㊂(3)技术陷阱,这是由于技术创新必须与资本市场相结合,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资本市场一直是不完善的,要靠技术创新和资本市场创新来解决,为了避免陷入技术陷阱㊂我国需要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将技术创新和资本市场结合起来,促进产业升级和自主创新㊂华中科技大学宋德勇认为,收入倍增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措施㊂我们所要达到的收入倍增应该是收入差距缩小的收入倍增,有尊严的收入倍增,反通货膨胀的收入倍增,对环境破坏小的收入倍增,以及靠创新驱动的收入倍增㊂实现收入倍增,人均G D P由5千美元上升到1万美元,就可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㊂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就是中等收入水平的均衡,低收入水平陷阱主要靠投资驱动来跨越,而中等收入陷阱要靠创新驱动来解决,主要靠从基于积累的增长转变为基于效率的增长㊂实现创新驱动的收入倍增需要做到以下五点:提高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升级,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拉动内需以及妥善处理社会问题㊂二㊁结构转型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李佐军认为,中国经济的转型包括:产业结构的转型㊁区域结构的转型㊁要素投入结构的转型㊁排放结构的转型㊁经济增长动力结构的转型以及社会财富的转型㊂只有通过改革本身的创新或对改革本身进行改革,才能推动中国经济的全面转型㊂对改革进行改革包括六个方面:(1)改革理论要创新,强调人本改革㊁全面改革㊁公平改革等;(2)改革组织要创新,改革组织不仅仅是国务院层面的,而应上升到中央层面;(3)改革规则要创新,改革本身要按规则进行,要用法制的方式去改;(4)改革试点要创新,搞试点的目的不是为了各个地方争取特权㊁优惠和侵权政策,而应是各个地区公平竞争;(5)改革的突破点要创新,不能再先易后难,碰到难题就绕着走;(6)改革方式要创新,应当把改革的顶层设计和群众的首创机制相结合,存量改革和增量改革相结合㊂武汉大学辜胜阻表示,中国经济转型的动力要从主要依赖要素驱动㊁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㊂要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增强发展的后劲㊂把推动经济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㊂651清华大学白重恩认为,应转变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让经济增长从投资驱动型向效益驱动型转变,这要求在降低投资增长速度的同时提高投资效率㊂在改善企业治理的前提之下,减少企业可支配收入占比,既可以遏制投资过快增长,也可以改善投资效率㊂控制政府可支配收入的过快增长与减小政府支出中投资的比重同样可以遏制投资过快增长,也可以改善投资效率㊂三㊁创新驱动发展的机理与途径华中科技大学张建华指出,需要通过创新驱动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1)应结合中国转型发展的特点和国内外环境重大变化,做出顺应国际发展趋势的有利举措,将创新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新动力;(2)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3)要针对各地实际情况,探索差异化的创新驱动战略,提出差异化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路径;(4)要有效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通过国内国际价值链并举的方式促进产业优化升级;(5)要正确认识政府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合理使用产业政策,提供一套可行的政策措施和保障机制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㊂北京市委宣传部梅松指出,中国经济发展创新是关键,但创新不仅是科技创新,也包括文化创新,应做到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㊂应重视文化和经济的结合,通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带动经济的发展㊂同时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应该结合起来,没有创新的文化就没有真正的科技创新㊂陕西师范大学张治河表示,西部创新驱动机制具有西部的特色,西部的创新驱动要素具有多元性,包括要素驱动㊁投资驱动㊁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㊂在多重元素的共同驱动下,西部创新驱动发展的作用机制应该是协同创新㊂四㊁宏观经济发展形势与调控政策北京大学卢峰对我国前十年的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进行了概括:(1)经济运行 易热不易冷 ;(2)政策方面 治冷与治热 交替进行;(3)宏观调控工具选择过于宽泛化㊂对此他对未来宏观调控提出了三点建议:(1)建立与完善开放型经济条件下的宏观政策基本架构,加快 两率 市场化改革;(2)改善宏观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推进农地流转制度改革,减少政府管制并鼓励竞争;(3)在深化国内改革的基础上,推进人民币资本项可兑换,顺势提升人民币国际化水平㊂华中科技大学徐长生分析了中国宏观经济的系统性失衡和增长的可持续性:中国宏观经济的失衡是系统性的失衡,是需求结构㊁分配结构和生产结构三位一体的失衡㊂系统性的失衡需要系统性的调整,着力点应该是减少储蓄增加消费,改变原来的工资和利税关系㊂在宏观政策上,要适当放慢增长速度,并采取稳健的需求和供给管理政策㊂通过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教育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提升生产力和转变发展方式㊂南开大学周立群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走势进行了分析,将对中国经济长期增长走势的观点分为三类:(1)乐观派认为中国仍然可以保持8%左右的经济增长,而且会持续十年到二十年,就短期而言,认为中国经济走势呈U型增长;(2)温和派认为未来20-30年内,中国经济增长将保持7%左右,就短期而言,认为整体增长呈L型;(3)悲观派认为中国将成为最后一个摆脱危机的国家,认为凯恩斯主义政策在中国已经陷入流动性陷阱㊂这三类不同的观点主要是由于对中国改革开放取向和政府调控能力有不同的理解,因此,经济体制改革的滞后或减缓有可能会阻碍经济的增长㊂南京大学沈坤荣指出,中国经济增长进入新阶段后,大规模的经济赶超已经逐渐失去了动力,这主要是由于领跑者本身的减速,赶超者与领跑者的技术差异缩小,以及大规模工业化后的资源环境约束等㊂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不仅是周期性的而且是结构性的,支撑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因素正在发生变化,包括人口结构的逐渐逆转,改革红利的消耗殆尽,以及外围市场需求的下降㊂因此,应该进行深度改革,进而创造经济发展新的红利㊂中国社会科学院张曙光指出,应大力发展光伏产业,促进美丽中国建设㊂虽然现在光伏产业发展遇到了产能过剩的困难,并且频繁遭受国外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但光伏产业的市场前景和经济技术前景都非常好㊂他认为,政府应大力支持光伏产业的发展,并对光伏产品的消费进行补贴㊂五㊁收入分配改革问题北京大学林毅夫表示,虽然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9%的增长,但是收入分配越来越不公平,加上社会贪污腐败严重,更加剧了老百姓的不满情绪,进而会影响到政治和社会的稳定㊂他认为解决收入分配不公平最好的办法是破除双轨制和各种扭751‘经济学动态“2013年第1期曲,深化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㊂通过改革从双轨制过渡到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在实现经济较快发展的同时使收入分配越来越公平㊂北京师范大学李实指出,收入分配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多方面的利益,并且收入差距的扩大会带来社会不稳定的风险,解决收入分配问题刻不容缓㊂未来收入差距变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分配改革的力度,取决于新一届政府会不会继续实施一系列的民生工程㊁惠民政策㊂中国人民大学方福前指出,要使得收入分配做到公平合理,应抓好以下三个转变:(1)发展定位的转变㊂目前阶段的政策和改革应围绕让大部分人富起来的目标进行制定和贯彻实施,比如说增加就业机会,开发更多投资渠道,进一步鼓励个人创业和鼓励创新等㊂(2)发展策略的转变㊂改变长期实行的低工资㊁低物价的发展策略,逐步㊁分阶段提高工资和部分产品㊁资源的价格㊂(3)分配改革的转变㊂分配改革的重点应该转向初次分配和财富再分配㊂云南财经大学万广华指出,我国要解决收入分配问题非常重要的是加速城市化,如果不加速城市化,收入分配问题没法解决㊂我国的区域差异不仅是区域的问题,不仅是空间的问题,更多的是城乡差异的问题,整个区域差异的50%甚至更高都是城乡差异引起的㊂要解决农村的问题,只在农村是不行的,要更注重城市问题的研究㊂北京师范大学胡必亮通过对珠江三角洲盐田村和内地山区农村农民收入的调研发现,不管是沿海发达村还是山区贫困村,收入结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都呈现出农业家庭收入比重下降,财产性收入比重上升的趋势㊂然而这种变化的动力是不一样的,沿海地区村庄是通过全球化而使收入结构发生变化,内地山区农村是由于城镇化的作用㊂因此,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在农村之外,应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角度解决农村问题㊂六㊁发展中的金融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巴曙松指出,我国资本兑换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要实现十八大报告提出的 十二五 时期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的目标,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1)应积极参与对资本项目界定的讨论;(2)应在关于资本项目界定的方向上做一些承诺,并在 十二五 时期基本实现,管制严格的科目还可以用一些合法的手段来进行调控;(3)在经常项目可兑换以后,需要探索新的资本项目和经常项目的调节方式㊂国家开发银行姜洪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开发性金融与亚非拉国家的发展:(1)中国与亚非拉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内在一致性,中国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对初级产品的旺盛需求为亚非拉国家长期发展创造了外部条件,同时亚非拉国家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为中国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会;(2)世界经济日益呈现出以中国为中介的双重引擎;(3)开放性金融在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双重环境中发挥了核心引擎的作用,城市化率的提高对中国经济成长具有巨大的拉动力,开放性金融在其中起到了支撑和引领作用㊂香港大学宋敏分析了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发展和广东的金融开放㊂香港作为人民币离岸中心地位是其他城市无法替代的,这是由于香港法律监管比较完善,对金融体系扶持比较明确,信息透明,人才集中,并且具有较低的税率㊂在我国资本项目没有完全放开的情况下,深圳前海和珠海横琴应该在我国金融开放中发挥先行先试的作用㊂香港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对于内地的金融改革开放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可以倒逼国内的金融改革㊂并且有利于监管当局对跨境人民币流通进行监测和控制㊂七㊁中国特色发展经验与教训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徐滇庆㊁北京师范大学李昕指出,是否以人为本是中国与印度发展的区别㊂农业如何实现现代化在经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大力发展劳动力就业,给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促进了经济发展㊂然而印度却大力发展I T与服务业,忽视了农村就业,没有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众多人口非但没有推动它的经济发展反而拖累了竞争力㊂中国和印度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模式的比较表明,摆脱贫困需要注重人的发展㊂人口众多也许是优势,也可能是劣势,如果没有就业,劳动人口再多也将是社会的净负担㊂陕西省金融工作办公室李忠民指出,亚欧非的合作是中国特色发展非常重要的实现形式,亚欧非合作非常重要的是资源的工业化,包括自然资源㊁科教资源㊁文化资源㊁生物多样性资源以及人力资源等㊂中国特色发展过程中,既包括经济发展内在逻辑的演化,也包括经济社会发展的变迁和经济生产方式的变动㊂(责任编辑:李仁贵)851。
发展经济学的演变阶段
发展经济学的演变阶段发展经济学是以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经济学科。
由于历史的原因,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在独立前都曾长期遭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剥削,社会文明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
二战以后,随着殖民体系的迅速瓦解,发展中国家在政治上取得了独立,摆在这些国家面前的迫切问题是如何发展经济。
而传统的西方经济学理论由于其基础是发达的市场经济,显然不适用于发展中国家。
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也将成为全球经济持续发展的障碍。
因此,一方面,西方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经济学家逐渐把研究的兴趣转向发展中国家,他们运用经济学基本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许多经济学家也在不断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理论和模式。
一、初始萌芽阶段(15世纪~19世纪中叶)作为经济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发展经济学的历史还很短,但经济发展思想却源远流长。
从最早的重商主义者、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威廉配第、布阿吉尔吉,到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再到马尔萨斯、约翰穆勒,最后到重农学派者,他们的经济思想中或多或少都包括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思想。
他们或是论证经济如何发展(如斯密等),或是消极的解释经济如何不发展(如马尔萨斯、李嘉图等)。
二、停滞阶段(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大约从1850年以后,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只有在落后国家,经济增长仍是一个重要的目标。
在先进国家,经济增长已经不成问题,需要研究的是经济福利的其他方面一一资源配置效率、分配和稳定。
因此,经济学的研究重点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问题转向市场交换、分配、周期波动等的问题,研究方法也日趋形式化。
长期经济增长与发展问题几乎从主流经济学中消失,不发达国家受到西方经济学家的忽视。
总体而言,从19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约100年间,经济发展理论呈现出停滞甚至消失的状态。
但在这期间有两位西方经济学家明确地论证了经济发展问题:1、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代表人物马歇尔提出,经济变化不是突然的,而是通过边际调节来推进的;2、约瑟夫熊彼特以”创新”理论为核心,提出了一个独特的经济发展理论体系,堪称发展经济学的早期先驱者。
发展经济学 张培刚
发展经济学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发展的学科,它探讨了促进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和策略。
本文将介绍发展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发展模型、经济发展的挑战以及一些成功的发展案例。
一、发展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发展经济学是对经济发展进行研究和分析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如何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发展经济学中,经济发展被视为一个多维度的过程,涉及到经济、社会和政治等方面的变革。
二、发展经济学的模型为了研究经济发展,发展经济学家构建了各种发展模型。
其中最著名的模型是哈罗德-多默模型(Harrod-Domar Model)和索洛模型(Solow Model)。
这些模型解释了资本和劳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提供了政策建议,如鼓励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等。
三、经济发展的挑战经济发展面临着各种挑战。
首先,贫困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很多发展中国家人口过多,资源匮乏,导致大部分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此外,缺乏基础设施、技术落后和政府腐败也是经济发展的障碍。
四、成功的发展案例在过去几十年里,一些国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
以中国为例,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使其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扩大对外贸易、引进外资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助推了经济发展。
同样,印度也是一个发展经济学的成功案例。
印度在过去几十年里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通过提供优惠税收政策和鼓励外国直接投资等措施,吸引了大量的外资进入。
这些举措使印度成为一个新兴的经济体,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增长。
总结发展经济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帮助我们理解经济发展的过程和原因,并提供了实现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
尽管经济发展面临很多挑战,但通过各国的努力,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成功的发展案例。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经济学的研究也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发展经济学张培刚课件pptx-2024鲜版
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 气事件频发,对农业生产 、水资源和生态系统等产 生重大影响。
16
绿色低碳发展路径选择
能源转型
发展清洁能源,减少对化 石能源的依赖,降低温室 气体排放。
2024/3/27
循环经济
推动资源循环利用,提高 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 物排放。
绿色技术创新
加强绿色技术研发和应用 ,促进产业绿色转型和升 级。
定义
发展经济学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 济增长、经济发展、经济转型以 及相关政策与战略的学科。
重要性
发展经济学对于理解发展中国家 经济现象、指导经济政策制定以 及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 义。
4
张培刚教授及其贡献
张培刚教授简介
张培刚教授是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发 展经济学奠基人之一,长期致力于发 展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2024/3/27
12
国际贸易体系变革及影响
1 2
国际贸易规则重构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贸易规则不断重构 ,对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 。
非关税壁垒的兴起
非关税壁垒如技术标准、环保标准等逐渐成为国 际贸易的主要障碍,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造成了 较大影响。
数字经济与贸易变革
3
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正在改变国际贸易的方式和 格局,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和挑战。
主要贡献
张培刚教授在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创新 、实证研究以及政策倡导等方面做出 了杰出贡献,为推动中国及全球发展 经济学的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4/3/27
5
课件内容与结构
课件内容
本课件主要涵盖了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实践经验以及前沿动态 等方面的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发展经济学的核心思想与实践 应用。
发展经济学课后答案张培刚
发展经济学课后答案张培刚【篇一:发展经济学复习资料】展经济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发展中国家的问题研究方法:在借鉴传统经济学的基础上依据发展中国家的特点来进行特殊研究研究目标:赶上甚至超过发达国家(实现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外延(性质):多学科交叉型学科总结:发展经济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产生的一门以研究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问题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分支学科,也被称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学二.发展经济学的发展脉络(1)50,60年代—结构主义学派w.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保罗.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和平衡增长理论r.纳克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w.w.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理论r.普雷维什—拉美结构主义发展理论(2)70,80年代—新古典经济学观点:价格是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但发展中国家的价格扭曲现象,成为经济发展的最大制约代表人物:美国的t.舒尔茨,g.哈勃勒,a.c.哈伯格,g..m.迈耶,缅甸的明特(3)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的发展a.发展研究的趋向:第一,经济学主流理论和方法有了重大进展,这些进展也开始体现在发展经济学研究范围和分析深度上。
第二,对发展的含义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第三,从全球角度考虑发展问题。
第四,对发展经济学进行革新,建立符合发展中国家实际情况和要求的新型发展经济学。
总体来说,新制度主义发展理论,可以看做是新古典主义发展理论在某种意义上的延伸和发展,但它更是新古典主义复兴思潮的再革命,因为它重新强调经济发展决不可能是纯粹的经济现象,相反经济发展受到政治,法律,制度等因素的深刻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影响三.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现实差距和历史差距(1)现实差距:a人口问题:人口规模,人口素质,人口结构b人口聚集效应:人口聚集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正面或负面效应(正效应:资本积累,市场形成,产业聚集,基础设施形成,人才聚集,环保)(2)历史差异:1资源禀赋差异—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2相对人均收入和gdp水平3气候差异4人口规模,分布.增长 5国家历史的移民作用6国际贸易引擎作用的限制7基础科学研究及发展能力弱8政治和社会稳定性和灵活性9国内经济效应四.农业工业国理论(1)代表人物:张培刚(2)理论特征:民主主义和民族主义(3)方法论:1以局部均衡为主(整个经济相互依存为背景)2不完全竞争(甚至于垄断竞争更符合现实)3总体分析法4动态区位理论和时期分布(4)主要内容:1农业的贡献理论:a原材料,日用品—产品贡献b资金,劳动力—要素贡献c买者卖者双重身份—市场贡献d农产品出口—外汇贡献2工业化的内涵,动力和机制:定义:一系列基要的生产函数实现的从低级到高级的突破式变革根据动力的不同把工业划分为:革命型和演进型工业化阶段:初期—消费品工业为导,中期—资本品工业比重日益严重,但消费品工业仍占主导,成熟期—资本品工业占主导五.新制度经济学在发展经济学中的兴起:张培刚教授早在1988年的一次学术会议上,就针对西方某些学者对发展经济学前途的悲观论调,提出建议新型发展经济学的设想并予以探索(特点:把发展中大国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兼顾中小型国家的研究;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角度探根索源;从发展中国家的本国国情出发,制定发展战略;注意研究计划与市场两者之间关系在不同类型发展中国家的新发展)第二章一.工业化的定义:指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发展经济学教学大纲 张培刚
《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Development Economics课程编号:131507007学时:48 学分:2.5适用对象: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发展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落后国家或农业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实现经济起飞和经济发展的学问。
发展经济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我们所关注的是狭义的发展经济学,即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
从学科性质上讲,发展经济学正发展成为一个真正进入跨学科交叉领域,成为处理发展中国家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的一个科学范式。
通过该学科的系统学习,以期回答发展经济学的两大基本问题:其一,发展中国家为什么贫穷,其落后的根源和障碍是什么?其二,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摆脱贫穷落后状态,赶上富裕发达国家?二、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的教学主要内容是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从落后形态过渡到现代化形态的发展过程与影响因素,以及为此应该采取的战略与政策。
它主要涉及一些长期经济问题,如经济行为方式的转变,投入要素的开发与积累,以及经济结构的转换与调整。
依据发展经济学的基本观点、结合当前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我国的一些重大的带有“热点性”的经济社会问题、引导学生独立观察、独立思考、辩明理论是非,从而正确认识与理解当今发展中国家现状,使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思潮和本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逐步形成正确运用发展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对经济问题进行分析的判断力和思维决策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的经济素养,提升学生的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导论:经济发展概览1.基本内容:发展经济学简介。
发展中国家的概念。
衡量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
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发展与前沿。
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发展经济学的学科性质上。
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2.教学基本要求:理解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理解广义与狭义的发展经济学的含义;了解发展中国家的特征;理解发展目标的含义、经济发展的实质;掌握发展水平的度量方法;了解发展经济学的发展简史和研究方法。
发展经济学课后答案张培刚
发展经济学课后答案张培刚【篇一:发展经济学复习资料】展经济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发展中国家的问题研究方法:在借鉴传统经济学的基础上依据发展中国家的特点来进行特殊研究研究目标:赶上甚至超过发达国家(实现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外延(性质):多学科交叉型学科总结:发展经济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产生的一门以研究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问题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分支学科,也被称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学二.发展经济学的发展脉络(1)50,60年代—结构主义学派w.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保罗.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和平衡增长理论r.纳克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w.w.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理论r.普雷维什—拉美结构主义发展理论(2)70,80年代—新古典经济学观点:价格是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但发展中国家的价格扭曲现象,成为经济发展的最大制约代表人物:美国的t.舒尔茨,g.哈勃勒,a.c.哈伯格,g..m.迈耶,缅甸的明特(3)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的发展a.发展研究的趋向:第一,经济学主流理论和方法有了重大进展,这些进展也开始体现在发展经济学研究范围和分析深度上。
第二,对发展的含义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第三,从全球角度考虑发展问题。
第四,对发展经济学进行革新,建立符合发展中国家实际情况和要求的新型发展经济学。
总体来说,新制度主义发展理论,可以看做是新古典主义发展理论在某种意义上的延伸和发展,但它更是新古典主义复兴思潮的再革命,因为它重新强调经济发展决不可能是纯粹的经济现象,相反经济发展受到政治,法律,制度等因素的深刻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影响三.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现实差距和历史差距(1)现实差距:a人口问题:人口规模,人口素质,人口结构b人口聚集效应:人口聚集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正面或负面效应(正效应:资本积累,市场形成,产业聚集,基础设施形成,人才聚集,环保)(2)历史差异:1资源禀赋差异—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2相对人均收入和gdp水平3气候差异4人口规模,分布.增长 5国家历史的移民作用6国际贸易引擎作用的限制7基础科学研究及发展能力弱8政治和社会稳定性和灵活性9国内经济效应四.农业工业国理论(1)代表人物:张培刚(2)理论特征:民主主义和民族主义(3)方法论:1以局部均衡为主(整个经济相互依存为背景)2不完全竞争(甚至于垄断竞争更符合现实)3总体分析法4动态区位理论和时期分布(4)主要内容:1农业的贡献理论:a原材料,日用品—产品贡献b资金,劳动力—要素贡献c买者卖者双重身份—市场贡献d农产品出口—外汇贡献2工业化的内涵,动力和机制:定义:一系列基要的生产函数实现的从低级到高级的突破式变革根据动力的不同把工业划分为:革命型和演进型工业化阶段:初期—消费品工业为导,中期—资本品工业比重日益严重,但消费品工业仍占主导,成熟期—资本品工业占主导五.新制度经济学在发展经济学中的兴起:张培刚教授早在1988年的一次学术会议上,就针对西方某些学者对发展经济学前途的悲观论调,提出建议新型发展经济学的设想并予以探索(特点:把发展中大国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兼顾中小型国家的研究;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角度探根索源;从发展中国家的本国国情出发,制定发展战略;注意研究计划与市场两者之间关系在不同类型发展中国家的新发展)第二章一.工业化的定义:指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第八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公告
作者: 无[1]
作者机构: [1]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
出版物刊名: 经济研究
页码: I0001-I0001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5期
主题词: 发展经济学;理事会研究;优秀成果奖;张培刚;研究基金会;理论研究成果;研究空白;学科前沿
摘要:经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理事会研究决定,第八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的评选工作即将开始,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1.“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是根据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的宗旨,为推动发展经济学理论创新和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而设立的。
本奖面向海内外的发展经济学理论研究成果及发展经济学在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应用的研究成果,包括“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著作奖”、“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论文奖”。
参评成果选题须立足学科前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提出新的研究方法和独到见解,并作出突出贡献;能够反映发展经济学的最新进展,填补发展经济学的研究空白,在本学科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或接近乃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发展经济学的里程碑——读张培刚教授新著《发展经济学通论》
作者: 彭明朗
出版物刊名: 经济评论
页码: 81-85页
主题词: 发展经济学;工业化;张培刚;发展中国家;里程碑;分析方法;教授;方法论;第三阶段;四十年代
摘要: <正> 湖南出版社最近出版了张培刚教授的新著《发展经济学通论》(第一卷《农业国工业化问题》),这是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专著。
张培刚教授是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
早在四十年代,就曾以其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而获得“威尔士奖”并被列入《哈佛经济丛书》。
该书被公认是发展经济学的开创性著作,为了表彰张教授历史性的理论贡献,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于1985年授于他国际知识分子杰出成就证书,经过四十多年的实践检验,证明了《农业与工业化》中的观点是正确的。
张教授本人在此基础上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又提出了建立新型发展经济学的宏伟目标。
本书的出版既反映者作的思想发展,也反映了他把发展经济学又推进一个新阶段即第三阶段。
在编著体例上,作者是在哈佛版的《农业与工业化》的章节上进行补充、扩大的方式,既保存原版的体。
张培刚对发展经济学的开创性贡献
经济思想史研究张培刚对发展经济学的开创性贡献∗郭熙保内容提要:本文以张培刚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为基础,对其在发展经济学领域的开创性贡献进行了评述.首先从经典文献发表的时间和主题上把国际著名发展经济学家与张培刚作了一个比较,说明张培刚是理所当然的发展经济学先驱.其次,对张培刚最具创新性的工业化理论进行了评述,最后对他的科学系统的工农业相互关系学说作了介绍.关键词:张培刚㊀发展经济学㊀工业化㊀㊀发展经济学创始人之一㊁著名经济学家张培刚先生最近因病去世,作为发展经济学界晚辈,我们为失去这位经济学大师而感到万分悲痛.纪念这位经济学大师的最好办法是把他的思想和学术贡献介绍给社会,让后人记住他的学说并加以发展.他的理论和思想形成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上个世纪30年代中期到40年代末,这十几年是他学术的辉煌时期,以他1945年完成的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而达到顶点,该论文获得1947年哈佛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和威尔士奖,并在1949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后又翻译成西班牙文出版,正是因为这篇论文奠定了他在发展经济学中的重要历史地位.第二个阶段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到现在,这30年是他的学术青春重新焕发的时期,提出了建立新发展经济学的构想,为振兴和改造发展经济学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理论观点在国内许多报刊上都有详细介绍,在这里无需赘述,仅列举他的三个方面的贡献就足以使他的名字和学说载入史册.一㊁当之无愧的发展经济学先驱发展经济学产生于上个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繁荣于50㊁60年代.二战结束之后,世界上亚非拉地区许多殖民地和附属国相继独立,这些新兴的国家虽然在政治上独立了,但经济依然贫穷落后,发展经济就成了各个新兴国家的主要目标和迫切任务.但如何发展经济在当时还没有一套现成的理论作为指导,于是,各种发展理论在那个时期就应运而生了,蔚然形成一门新兴学科 发展经济学.在上个世纪80年代,著名发展经济学家杰拉尔德 迈耶主编了两卷本«发展的先驱»,第一卷(1984年出版)收录了刘易斯等10位发展经济学家的回忆文章,他们有关发展经济学的开创性论著基本上都是40年代和50年代期间发表的;第二卷(1988年出版)收录了舒尔茨等5位发展经济学家的回忆文章,他们有关发展经济学的代表性论著基本上发表于60年代.其实,真正可以作为发展经济学先驱的应该是第一卷的10位发展经济学家,他们的理论构成了发展经济学的大部分内容.还有些发展经济学的先驱由于去世较早或其他原因而没有收录到该文集中,如提出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的拉格拉 纳克斯㊁提出 增长极理论 的弗朗索瓦 佩鲁等.如果把这12位被称为发展先驱的发展经济学家与张培刚进行比较,我们发现,他们论著发表的时间是同时代的.彼得 鲍尔的代表作«不发达国家经济学»出版于1957年,科林 克拉克的代表作«经济进步的条件»首次出版于1940年,艾伯特 赫希曼的代表作«经济发展战略»出版于1957年,阿瑟 刘易斯的代表作«劳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发表于1954年,冈纳 缪尔达尔的代表作«经济理论与不发达地区»出版于1957年,劳尔 普雷维什的代表作«拉美经济发展及其主要问题»发表于1950年,保罗 罗森斯坦-罗丹的代表作«东欧和东南欧的工业化问题»发表于1943年,沃尔特 罗斯托的代表作«经济增长的阶段»出版于1960年,汉斯 辛格的代表作«投131«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12期∗郭熙保,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邮政编码:430072,电子邮箱:g g g2310@s i n a.c o m.资国与借款国的利益分配»发表于1950年,简 丁伯根有关发展经济学的代表作«发展的设计»出版于1958年,拉格拉 纳克斯的代表作«欠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出版于1953年,佩鲁的代表作«略论 增长极 概念»发表于1955年.从以上12位发展先驱的发展经济学代表性论著中可以看到,除了克拉克㊁罗森斯坦-罗丹的论著是在上世纪40年代发表的之外,其他的都是在50年代发表的,而张培刚的«农业与工业化»是在1945年完成的,1949年出版的,比大多数先驱的著作问世更早.其次,他们的论著大多数都是论述落后国家工业化问题的,其主题基本相似.因此,我们可以说,张培刚与其他发展经济学家相比,无论在作品发表的时间上还是在讨论的主题和内容上,都可以称得上是发展经济学的先驱和创始人.迈耶未把张培刚列入发展的先驱,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这可能是因为张培刚回国以后很长时间沉寂了,没有像其他发展的先驱那样继续在发展经济学领域进行研究,发表作品,以至于被学术界所忽略.这是时代的悲剧,但不能由此否定他在发展经济学中的先驱地位和创始人角色.二㊁独树一帜的工业化理论(一)工业化的定义张培刚的工业化理论是他的学术思想中最具创新性的思想.他在«农业与工业化»中对工业化概念进行了全新的阐述: 工业化可以被定义为一系列基要(战略性)的生产函数连续发生变化的过程 (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2002年修订版,第64-65页,本文全部引文均引自该书).后来在«农业与工业化»再版中他对工业化定义进行了修改和补充: 工业化 就是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要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的过程 (第4页).张培刚认为,这种变化可能最先发生于某一个生产单位的生产函数,然后再以一种支配的形态形成一种社会的生产函数而遍及于整个社会.基要的生产函数的变化能引起并决定其他生产函数的变化,对于后者称为被诱导的生产函数.从已经工业化的各国经验来看,这种基要的生产函数的变化,最好是用交通运输㊁动力工业㊁机械工业㊁钢铁工业诸部门来说明(第65页).张培刚关于工业化的定义比传统的工业化定义内涵更为丰富,意义更为深刻.传统上把工业化定义为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比较一下这两者的差别我们就会发现:首先,前者着重于要素组合方式或者技术的变化,而后者则强调产业结构的变化.其实,从要素组合方式和技术变化的角度来定义突出了工业化过程本身,而从产业结构变化的角度来定义只是描述了工业化过程所产生的结果.显然,前者揭示了工业化的本质特征,而后者只是描述了工业化的表象.其次,传统定义过于狭窄,只是包括制造业,至多还包括整个工业部门,而张培刚的定义更为广泛和全面.它不仅包含制造业的工业化,而且还包括农业经营的工业化.他指出,我们的定义 可以将工业发展及农业改革都包括在内 (第65页).资本品工业属于基要生产函数,而消费品工业和农业都属于被诱导的生产函数.农业经营如同任何其他消费品工业一样,必定要同样受基要生产函数的影响和控制. 只有依照这种解释,在我们的定义下的工业化才可以将制造业的工业化及农场经营的工业化都包括在内 (第65-66页).把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也包括在工业化过程中,是张培刚关于工业化定义的一个创新之点,其意义非常重大.它可以防止和克服那些惯常把 工业化 理解为只是单纯地发展制造业,而不顾及甚至牺牲农业的观点和做法的片面性.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对工业化的片面理解,以牺牲农业来推进工业化,以为只要工业发展了,就可以实现工业化.结果是以工业化失败和农业停滞告终.经过这些教训之后,发展经济学家和发展中国家政府开始意识到工业和农业平衡发展的重要性,没有农业的相应发展,工业化是不可能实现的.我国改革开放以前虽然把工业化作为发展目标,但由于片面发展制造业,忽视了农业的发展,结果是国民经济严重失衡,工业化也不得不减速.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注重农业与工业的平衡发展,结果是工业化加速发展.这充分说明张培刚的工业化定义的科学性和全面性.再次,张培刚对工业化的理解还不只是生产和技术方面,而且还包括制度的变革.他指出: 这些基要的创新和基要的生产函数的变化,更进一步加强了伴随现代工厂制度㊁市场结构及银行制度之兴起而来的 组织上的 变化.这一切变化都曾经对农业及制造业的生产结构发生巨大的作用,因此曾经构成而且将继续构成工业化过程的主要特征 (第66页).他把技术变化所带来的制度变化看作是工业化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张培刚工业化理论又一个新奇之处.最后,张培刚的工业化定义虽然也包含了 农场231经营的工业化 或 工业化了的农业 (如丹麦),但他的工业化定义更偏重于资本品工业(如交通运输㊁动力工业㊁机械工业㊁钢铁工业等)的发展,把它称之为基要的或战略性的生产函数,他指出,基要生产函数的变化过程 包括各种随着企业机械化㊁建立新工业㊁开发新市场及开拓新领域而来的基本变化 .这就是一个资本深化和资本宽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提高劳动和土地生产率(第67页).张培刚这个观点与他之后的发展经济学家强调资本积累在工业化中的重要作用的理论观点是完全一致的.张培刚没有就如何筹措资本和促进资本积累问题展开详细讨论,但还是在书中适当地方涉及到这个问题.他在谈到工业化速度时这样总结道: 筹措资本的方法影响工业化的速度甚大.资本的筹措可能基于本国的自给自足,也可能向国外借贷.如果外资能得到有效的投放和运用,而无损于本国的政治独立和国内经济的前途,则其利用实属得策,将能大大地增高工业化的速度 (第109页).可见,张培刚早在60多年前就把利用外资作为促进工业化的一条重要途径.(二)工业化的性质张培刚对工业部门的性质也做了深入的分析.他认为,在工业化过程中, 工业进步的利得主要是以报酬渐增的形式,不断地创造出来,而且全部地或局部地得到实现 (第68页).而报酬递增的主要原因是内部经济或外部经济的实现,或两者兼而有之.他还指出, 工业化还不仅仅是报酬渐增的创造和实现,因为除此之外,工业化还可以使报酬渐减的边际提高 (第69页).一般都把制造业看作是报酬递增的,把农业看作是报酬递减的.张培刚认为,工业化不仅创造出越来越大的㊁具有报酬递增的制造业部门,同时,它还可以通过机械化和市场规模的扩大间接地提高农业的生产率(使农业报酬渐减的边际不断提高,即农业生产力曲线向上移动).把工业化与报酬递增联系起来的著名假说是 卡尔多定律 (K a l d o r sL a w),也叫 维登法则 (V e r d o o r n sL a w).英国经济学家卡尔多在1967年对发达国家一个实证研究中得出经济增长与制造工业生产的增长具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他认为,这种关系的存在是因为工业的快速增长带动了整个经济的增长,而不是相反,而工业的快速增长是与工业部门报酬递增密切相关的,工业报酬递增产生于两个方面:一是制造工业的生产率随着本行业产出的增长而增长,即制造工业的生产率是本行业规模的增函数(维登法则);二是报酬递减行业的规模因劳动力转出而缩小,而这个报酬递减行业主要是指农业.这两个方面正是张培刚在«农业与工业化»一书中所论述的情形.但是,卡尔多的观点是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来的,比张培刚的理论要晚十几年;即使考虑维登法则(经济学家维登在1949年在一篇论文中提出),张培刚的成果也是与其同时代发表的,是开创性的.(三)工业化的演进张培刚首先对工业化演进的发动与限制因素进行了分析.他把企业家精神和技术进步看作是工业化中最重要的发动因素,把人口和资源看作是限制因素.在谈到人口限制因素时,他提出了一个相当有前瞻性的观点,他认为,人口剧增对工业化是不利的,但对于工业化国家而言, 人口减少的威胁较之人口过剩的威胁更为严重 (第87页).人口减少将会导致人口老龄化,有效需求的下降,工业的衰落.这一点对当代中国出现的日益严重的老龄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其次,他把工业化分为三种类型:个人或私人发动的;政府发动的;政府和私人共同发动的.在历史上,可以将英国㊁法国㊁美国归入第一类型,前苏联归入第二类型,德国及日本归于第三类型.前苏联的工业化是革命型的,而其他国家则是演进型的.他主要是探讨演进型的工业化.演进型工业化遵循一定的发展次序和发展阶段.他指出: 所谓工业化的过程只是表述现代经济社会里生产技术变化的程序的另一种说法.因此,就演进方式而言,各种不同的工业以及工业以外的其他生产部门的建立和发展,也构成一种 规律性次序 (第93页).例如,他谈到首先是动力和运输业的发展,再就是钢铁工业和机械工业的发展.在论述工业化发展阶段时,他再次对工业化的性质进行了深刻的描述: 从一个社会的整个生产结构来看,工业化的主要特征是资本品的相对增加以及消费品的相对减少.在这种意义上,工业化可以定义为生产的 资本化 (资本宽化与资本深化);换言之,就是生产采用更加迂回的方法 (第96页).在这里,他引用了霍夫曼的研究结论,把工业化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消费品工业占优势;资本品工业的相对增加;消费品工业与资本品工业平衡,而资本品工业渐占优势.张培刚特别强调纺织工业是工业化开始阶段的最重要行业.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张培刚在谈到工业化速度问题时提出了一个很有见地的观点.他指出: 工331«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12期业化速度要看这个国家进入显著工业化过程时,正值生产技术的发展属于何时期或何阶段.在较后阶段进入工业化过程的国家,工业化的速度一定高于较早阶段进入工业化过程的国家,这是因为就社会结构及经济结构而论,前一种国家比后一种国家更易于采用最近的生产技术发明以及最新的组织形式 (第109页).这个观点就是哈佛大学著名的经济史教授格申克龙的后发优势论的基本观点,而格申克龙最早发表此观点的论文是在1952年,后被收集到1962年出版的论文集中,比张培刚提出的时间要晚好几年.综上所说,张培刚在上个世纪40年代创立的工业化理论是独树一帜的,与传统工业化理论相比更为深刻而意义更为深远,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指导意义.三㊁科学系统的工农业相互关系学说张培刚在«农业与工业化»一书中用三章的篇幅(一共六章)来阐述工农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一)农业在工业化中的作用与地位他在第二章中考察了农业在工业化中的作用.他从粮食㊁原料和劳动力和市场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农业对工业化的贡献,他在该书的其他地方还简要地提到了农业为促进工业化而做出的资本和外汇贡献.可见,早在20世纪40年代,他就已经比较全面系统地从粮食㊁原料㊁劳动力㊁市场㊁资金和外汇等方面提出并阐明了农业对工业化以及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和巨大贡献.美国经济学家㊁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库兹涅茨曾在1961年出版的«经济增长与农业的贡献»一书中,把农业部门对经济发展所做的贡献概括为四个方面:产品贡献㊁市场贡献㊁要素贡献和外汇贡献.库兹涅茨论述的四种贡献早在张培刚的«农业与工业化»一书中都论述到了,但他对农业贡献的论述比张培刚在这方面的论述要晚16年之久,如果以发表时间为准,也要晚12年之久.可见,张培刚有关农业在工业化基础作用的理论是开创性的.张培刚对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也做了详细的考察.他认为无论是从收入还是从劳动力比例角度,农业在工业化过程中的地位是趋于下降的,但是,他指出,这种下降必须是在农业技术进步的条件下才成为可能.这是因为在工业化初期,人口不断增加,对粮食需求也将增加,这就加大了增加粮食生产的压力.如果土地扩张是有限的,并且随着工业化农业人口比例在下降,增加粮食生产的压力就更大. 在这种情形下,只有采用新的农业技术,才能增加粮食生产,使之足以应付新增的需要.假若将衣着及其他必需品的原料也包括在内和粮食一并考虑,则情形更将如此,尤为显然 (第153页).这个观点对于正在工业化的国家特别重要,它强调了工业化过程中农业技术进步和工农业平衡增长的重要性.这是战后很多发展经济学家和发展中国家政府常常容易忽视的问题.张培刚进一步补充指出,在工业化初期阶段,由于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可以用来生产粮食和原料以满足新增的需要,对采用新的农业技术的要求不是很紧.但是到工业化后期阶段,剩余人口被工商业所吸收,农业劳动力变得稀缺起来,这时采用新的农业技术就是变得必不可少了.张培刚这里论述的观点非常接近拉尼斯-费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型的观点,但后者是在1960年提出来的,比张培刚要晚十几年时间.(二)工业化对农业的影响张培刚用两章的篇幅探讨了工业化对农业生产和农业劳动力的影响.在第四章中他指出,工业的发展与农业的改革或改进是相互影响的,但两者相互影响的程度不同.在工业化初期,农业改革和改进会促进工商业的发展;但到工业化中后期,情况则大不相同,工业发展对农业的影响显然大于农业对工业的影响.如果没有制造农业机器的工业来供给必要的工具,则农业机械化是无从发生的;如果没有交通运输系统的现代化和冷藏㊁消毒技术的进步,则大规模的农业生产与大量的农产品加工和出口是不可能实现的.张培刚这个思想已得到成功国家和地区发展实践的证明,例如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㊁韩国等基本上是遵循 先以农支工,然后以工促农 这个发展规律.张培刚还认为,工业化进入到相当成熟阶段,工业的发展必将引起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以适应人们因收入增加引起的对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此外,工业化还会带来农业生产增长速度和相对份额的下降,但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总量和单位产量将会不断增加,农业生产规模亦会必然扩大.他还详细分析了农业发展与相对地位下降的各种原因.在60多年前,张培刚对农业与工业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辩证分析就已经相当透彻和深入了.在第五章中,张培刚就工业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和转移的影响做过详细探讨.他指出: 在工业化的初期,农业劳动力有大量剩余,使得农业劳动力的 转移价格 低到保留劳动力在农场上已无多431。
发展经济学张培刚
发展经济学张培刚简介发展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领域,研究的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与发展问题。
张培刚是中国知名的发展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介绍张培刚的学术成就、研究方向以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学术成就张培刚拥有丰富的学术背景和经验。
他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
在毕业后,他曾在国内外知名大学从事经济学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济理论与实践经验。
他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并被广泛引用。
张培刚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展经济学理论研究作为一位发展经济学家,张培刚在理论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成就。
他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出发,研究了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宏观经济问题和微观经济结构调整问题。
他的理论研究深入分析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模式、产业升级路径、经济结构优化等关键问题,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中国经济发展政策研究作为一位出色的经济学家,张培刚广泛参与了中国经济发展政策的研究和制定工作。
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改革措施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可行的政策建议。
这些政策建议在实践中得到了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张培刚的研究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提供了有力支持。
国际发展经济学合作张培刚在国际发展经济学领域也取得了良好的合作成果。
他积极参与国际学术研讨会和学术交流活动,与国际学者进行深入合作,共同研究发展经济学问题。
张培刚的国际合作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可,提升了中国发展经济学的学术影响力。
研究方向张培刚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发展经济学理论研究:张培刚通过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模式、产业升级路径、经济结构调整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
2.中国经济发展政策研究:张培刚关注中国经济发展政策的设计和实施,通过研究中国经济的政策环境、改革措施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可行的政策建议,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提供了有力支持。
发展经济学往何处去——建立新型发展经济学刍议
作者: 张培刚
作者机构: 华中理工大学
出版物刊名: 经济研究
页码: 14-27页
主题词: 发展经济学理论;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社会经济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资本主义国家;
经济起飞;现代化;封建制;结构主义
摘要: <正> 这个题目很大,我只想借此机会谈谈自己的初步想法。
其中有些想法是我几年前就已经考虑到的,有些则是最近才产生的。
现在一并提出来,以供大家讨论指正。
一、问题的提出与回答:扩大研究范围,包括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改进研究方法,加深分析程度最近,国外学者指出,当前西方经济学界对发展经济学前途持悲观的看法。
他们普遍认为,发展经济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繁荣了一段时间,但到了70—80年代,“已在走下坡路”,由高潮转入了低潮,即正处于所谓“收益递减阶段”;甚至有人认为,发展经济学现。
“两次飞跃”:认识过程的两个辩证环节
“两次飞跃”:认识过程的两个辩证环节
申盛泰
【期刊名称】《理论建设》
【年(卷),期】1998(000)003
【摘要】对于认识过程“两次飞跃”的问题,我国哲学界传统的观点认为:第一次飞跃是认识世界的过程,第二次飞跃是改造世界的过程。
对此作者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个双向活动过程,二者是不可分离的。
因此,第一次飞跃不仅是个认识世界的过程,首先是理论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过程;第二次飞跃不仅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同时也是认识世界的过程。
“两次飞跃”的实质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辩证环节。
【总页数】4页(P34-37)
【作者】申盛泰
【作者单位】安徽省委党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23
【相关文献】
1.信息复杂动态网络系统与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从认识中介系统谈起 [J], 冯国瑞
2.准确理解“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J], 张家如;
3.实现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需要抓住四个环节 [J], 杜克丁
4.对认识过程两次飞跃的两点看法 [J], 钟克钊
5.理性认识辩证发展环节试探——对黑格尔关于逻辑思想形式三环节的思考 [J], 曹祖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业的相互依存关 系 ,最早提 出了农 业对工业化 的五 大贡献理论 :二是提 出并论证 了独特而全 面的 “ 工
业 化 ”定 义 ,即从技 术 创新 和 技术 革命 的角 度来
“ 定义 ”工业 化 ,认 为工业 化不 仅是包 括 工业 ,而
在工业化 中的先 导作用 以及工 业化的发动 因素和限
制因素 :四是 系统阐述 了工业 化的程序 、阶段 和速 度 :五是辩证分析 了工业发展 与农业 调整的相互影 响 :六是分析 了农业 工业化进程 中发展 中国家与工 业 国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作用① 。 张培刚发展经济 学思想 的第二 次飞跃是从原有 的发展经济学 向新型发展经 济学的一次飞跃 ,当然 也是发展经济 学奠基人之一 的张培刚对所创 立学科
且 是包括农业在 内的 “ 一系列基要 生产 函数连续发 生变化 的过程 ” 。科 学技术 在这一 过程 中起着 决定
性 的作用 :三是提 出并 论证 了基础设施 和基础工业
《 经济研究》 《 经济学家》等杂 志上发表 了 《 发展 经 济学 向何处 去》 《 于建立新 发展 经济 学 的几 、 关
2 1. 0 2 2}2 3
整 的理论体系 。代 表了张培 刚发 展经济学思想 的两
个 特色发展 阶段 。 、
关 于张培刚 发展经济学思想 的第一次 飞之 作 《 业与 工业 化》 农
改造 、变革 的一 种 飞跃 。在 中断经 济学 研究 约 3 0
究 明显不 同于 “ 以农立 国”和 “ 乡村 建设”派 .研 究农村经 济的出发点是 “ ”—— 向工业 化方 向之 变 变② 。关于 《 业 与工业化 》与张 培 刚早年 长期关 农
改造 和革 新 :其一是要扩 大研究范 围 ,包 括发展 中
的社会 主义国家 。其二是要 改进研究方法 ,加深分 析 程度 。所 谓建立新 型发展 经济学 的四大 原则性构
张培 刚发展 经济学思想 的“ 次飞跃 ” 两
陈 文科
摘要 :张培刚发展 经济 学思想 的第一次飞跃 ,其 标志就是农 业 国工 业化理论 的提 出;第二 次 思想的飞跃则是从扩 大研 究范围、改进研 究方法入 手全 面改造 西方发展 经济学 。创建我 国新型发
展经 济学。农 业 国的3 业化 问题始 终是发 展 经济学不变的主题 .而 包括 中国在 内的广大发展 中 国 -
个 问题》 ,并于 19 年 、19 91 9 2年相继 出版 了 《 农业 国工业化 问题— —发展经济学通 论》第一卷 和 《 新 发展经 济学 》 ,提 出 了创建 新发 展经 济学 的宏 大构 想。 “ 两次飞跃 ”时隔近半个世 纪 。后者是前 者的 继 承和发展 .构成 了张培刚发展 经济学 的一整 套完
大。
关键词 :发展 经济学 ;农村 经济 ;工业化 ;改革和发展 中图分 类号 :F 6 文献标识码 :A 01 文章编 号 :10 — 5 X( 0 2 0 — 0 3 0 0384 2 1 )202—5
的核心 内容上 。国内外经济学界一 致认为 , 《 农业
一
、
“ 两次 飞跃 ”构 建 了张 培 刚发 展 经 与工业化》是世界 上第一部从历史 和理论 上 比较 系
统地 探讨贫穷落后 的农业 国家如何 走上工业化道路 的经典 著作 .该书所 提 出的 “ 农业 国工 业化 理论 ”
济学 的 完整理 论体 系
张培刚作为发展 经济学 的奠基 人之一 。也是新
即后 来的发展经 济学 的主题理论 ,是张培刚发展经 济学思想 的内核和灵魂 。对 此 .学界论述甚 多 ,也 较全面 。我尤其赞 成张建华 、徐长 生等人把张培 刚 发展 经济学思想 的第 一次飞跃在理 论上的贡献归纳
年之后 .重新 复出科研教学论坛 的张培刚立 足世 纪 之 交经 济 全球 化 的格 局 和发 展 中 国家新 变 化 的态 势 ,以经济 学大师的深刻洞 察力 ,提 出并周 密论 证
业化道路 的一般 规律 ;同时 .更要看 到 ,这种对发 展 中 国家 的研 究 又是 具 体 的 ,即 以 中国为 主要 案 例 ,研 究起点就是 大国发展问题 。该 书研 究的农业 国工业化 主题 .首先得 益于作者从 2 世 纪 3 0 0年代
家的 经济社会发展 问题 则是新发展 经济学研 究的重 中之 重 。张培 刚关于 中国问题研 究的 “ 六论 ” 。
即 “ 猴子 变人论” “ 、 历史幽灵论 ” “ 、 多元经济 中国—— 历 史教科 书论” “ 多好种 田、人 少好 、 人
过年论” “ 、 武汉小康论”和 “ 牛肚子理论”等 意蕴 深远 ,对拓展 新发展 经济 学的研 究视野 意义重
了建立新 型发展 经济学 的两个 基本条件 和四大原 则 性构想 。所 谓两个基本条件 ,是指要从 以下两个 方
面对 上世 纪 4 0年代 以来 的发展 经济 学进行 全 面的
到4 0年代 初期在 国内对 中国经济 尤其是 农村 经济 的大量调研 ,同时也 吸取和借鉴 了西 方经济学 的理 论和方法 。成为融合 中国经济思想和 西方有关经济 发展理论 的集大 成之作 。周其仁认 为 ,张培刚 的研
为六 个方面 的分析 ,即 :一是完整 阐述 了农业与工
发展经济学 的创 始人 ,其发展经 济学思想经历 了两 个 发展 阶段 .即 “ 次飞跃 ” 两 :第 一 次是指 上世 纪 4 O年代世界上发展 中国家普遍处于贫 困落后 的大背 景 下 ,张培 刚发 表 了博 士论 文 《 农业 与 工业 化 》 , 并 获 得 14 一 l4 9 6 9 7年 度哈 佛大 学经 济学 专 业最 佳 论 文 奖和威 尔士奖 ,成为发 展经 济学 的奠基 之作 。 第 二次则是指 2 0世纪 8 0年代西方发展 经济学 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