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翻译实用方法经典讲解(带试题实例!)
初中文言文翻译的方法讲解和专题练习(含答案)
教学内容文言文虚实词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文阅读的中考题型考查方向2.记忆文言文实词并掌握文言实词理解技巧3.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重点1.记忆文言文实词并掌握文言实词理解技巧2.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难点教学过程【知识点讲解与练习】考试说明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及中考文言文的要求,实际上就是四个字,即读、背、译、析。
读:在朗读、默读的基础上诵读,主要强调诵读的过程,在诵读中体验、领悟和积累。
背:背诵优秀文言文,主要是必背篇目。
做到会背诵、会默写。
译:在读懂、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翻译。
翻译浅显的文言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析:理解并分析文章内容。
在理解语句的基础上,能够对文意进行简单的分析,正确把握文章的内容、观点和表达方式。
考点归纳这些要求体现在中考试题上,涉及的具体内容和考点设置主要是:对有关文言实词的理解或辨析;对常见文言虚词的词义及作用的理解或辨析;对文言文语段中重要的语句,特别是对主旨句、名言警句的背诵、理解及赏析;对文言文特殊的语言现象的理解或解释;对文言文诵读节奏的划分与把握;对文言文语段、篇章的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对文言文语段涉及的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与文言文语段相关的成语或名句的默写;与语段相关联的其他学科内容的交叉渗透。
文言文阅读考查材料主要以选段或短文形式出现,考查《课程标准》附录中推荐的诗文篇目以及课外选文(选段)。
题型分析中考文言文阅读题型以主观试题为主,兼顾客观型试题。
客观型试题主要是默写题、选择题、注音和词语解释题型,主观型题主要是翻译题、简答题等。
由此可见,文言文阅读基本题型呈现五种形式,即①选择题;②解释题;③填空题;④简答题;⑤翻译题。
(一)文言实词(联系语境,解释词义)考试说明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通假字的意思。
知识归纳1、辨析通假字通假现象主要有两类:①以同音字借代本字。
如“反”通“返”。
②形似字通用。
初中文言文翻译方法实例解析
初中文言文翻译方法实例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增、删、调、留、扩、缩、直、意、替、选”,在具体运用时,需要几种方法结合灵活运用。
一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
●例3:“君与具来。
”“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二删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例1:“夫战,勇气也。
”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
“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
●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三调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
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三种情况:1.前置谓语后移●例:“甚矣!汝之不惠。
”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例:“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
4.介宾短语前移。
●例:“还自扬州。
”可调成“自扬州还”。
四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中考文言文重点翻译归纳
一、重点实词翻译1. 常见实词的翻译方法(1)直接翻译法:直接将文言文中的实词翻译成现代汉语。
(2)增译法:在翻译过程中,为了使句子通顺,需要增加一些现代汉语的词汇。
(3)删减法:在翻译过程中,删去一些无实际意义的文言文词汇。
(4)替换法:将文言文中的实词替换成现代汉语中意思相近的词汇。
2. 常见实词翻译示例(1)如: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翻译为:国家兴亡,每个人都有责任。
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翻译为: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相隔天涯海角,也感觉像邻居一样近。
(2)如:①“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翻译为:夜深人静,躺在床上听风吹雨声,仿佛铁马冰河的景象进入了梦境。
②“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翻译为:春天睡觉不知天亮,到处都能听到鸟儿的鸣叫声。
二、重点虚词翻译1. 常见虚词的翻译方法(1)直接翻译法:直接将文言文中的虚词翻译成现代汉语。
(2)增译法:在翻译过程中,为了使句子通顺,需要增加一些现代汉语的词汇。
(3)删减法:在翻译过程中,删去一些无实际意义的文言文词汇。
(4)替换法:将文言文中的虚词替换成现代汉语中意思相近的词汇。
2. 常见虚词翻译示例(1)如: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翻译为: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②“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翻译为:早上还是田间地头的农民,晚上就能进入朝廷的大厅。
(2)如: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为: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②“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为: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乐在其中的人。
”三、特殊句式翻译1. 常见特殊句式的翻译方法(1)判断句:直接翻译成现代汉语中的判断句。
(2)被动句:将“被”、“受”等被动词翻译成现代汉语中的被动结构。
(3)倒装句:将文言文中的倒装句翻译成现代汉语中的正常语序。
(4)省略句:根据上下文,将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2019中考文言文翻译的10大方法,不愁不会翻译古文了!
2019中考文言文翻译的10大方法,不愁不会翻译古文了!“增、删、调、留、扩、缩、直、意、替、选”是考试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在具体运用时不是孤立的,而常常是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的,要根据表达需要灵活运用。
1一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
例3:“君与具来。
”“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2二删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例1:“夫战,勇气也。
”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
“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
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3三调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
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三种情况:1、前置谓语后移例:“甚矣!汝之不惠。
”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例:“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
4、介宾短语前移。
“还自扬州。
”可调成“自扬州还”。
4四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技巧(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技巧第一篇范文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来说,掌握文言文翻译技巧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技巧。
一、了解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语形式,其特点是简练、含蓄、典雅。
要翻译好文言文,首先要了解其特点,才能准确传达其意义。
1.简练:文言文用词简洁,一个字往往代表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词甚至多个词。
因此,在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准确理解字义。
2.含蓄:文言文表达往往含蓄而委婉,需要译者充分理解文化背景,恰当表达其含义。
3.典雅:文言文语言典雅,使用了很多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夸张等。
翻译时要注意保持原文的风格和修辞效果。
二、掌握翻译原则翻译文言文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忠实于原文:翻译要准确传达原文的意义,不添加个人理解,不随意删减或增补。
2.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翻译时要考虑目标读者的接受程度,尽量用现代汉语表达,同时保持原文的风格。
3.保持原文的逻辑结构:翻译时要保持原文的句子结构和逻辑关系,使译文通顺、符合逻辑。
三、翻译方法与技巧1.直译:对于可以直接对应翻译的词语和句子,采用直译的方法,确保翻译准确。
2.意译:对于无法直接对应翻译的词语和句子,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意译,使译文通顺。
3.留白:对于原文中含糊不清或有意留下的空白,可以适当留白,不必强求翻译。
4.注释:对于一些特殊用法或历史文化背景深厚的词语,可以在译文后加注释,帮助读者理解。
四、实例分析以下是一个文言文句子的翻译实例:原文: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分析:此句中,“学而时习之”是一个完整的意群,表示学习的动作和方式;“不亦说乎”是反问句,表达肯定的意思。
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经常温习,不也令人高兴吗?”通过以上实例,我们可以看到翻译文言文时,要根据上下文理解原文的意义,同时注意保持原文的风格和修辞效果。
五、结语文言文翻译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掌握翻译技巧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初中考试文言文翻译的10大方法,不愁不会翻译古文了
文言文翻译方法及其例句
夫文言文,古之遗言也,其辞约而义丰,其句奇而意深。
然今之人,多不解其意,遂使千古佳句,尘封于故纸堆中。
故翻译文言文,实为传扬古文化、启迪后人智慧之要务。
本文将略述文言文翻译方法,并附以例句,以飨读者。
一、直译法直译法,即直译原文,不增不减,力求忠实于原文。
此法适用于文辞简练、意义明了的句子。
例如:原文:子路曰:“吾闻君子之学也,亲其亲,仁也;教民予之,善也。
”译文:子路说:“我听说君子学习,亲近自己的亲人,这就是仁;教导民众,这就是善。
”二、意译法意译法,即根据原文的意思,用现代汉语重新表达。
此法适用于文辞含蓄、寓意深刻的句子。
例如:原文: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译文:月光明亮,星星稀疏,乌鸦向南飞去。
三、增译法增译法,即在翻译时增加一些现代汉语的成分,使译文更加通顺易懂。
此法适用于原文省略较多,或原文意思不够明确的句子。
例如:原文: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去复习它,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四、删译法删译法,即在翻译时删除一些与文意无关或重复的词语。
此法适用于原文中存在一些不必要的修饰或重复。
例如:原文: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知识,能够从中获得新的理解,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五、换译法换译法,即用现代汉语中相对应的词语或句子替换原文中的词语或句子。
此法适用于原文中的某些词语或句子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没有对应的意思。
例如:原文: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译文:孟子说:“得道的人会得到许多帮助,失道的人会得到很少的帮助。
”例句:原文:昔孟母,择邻而处子。
译文:从前孟子的母亲,选择邻居的女子(居住)。
原文: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译文:青青的衣领,使我心情悠长。
总之,翻译文言文需遵循忠实于原文、准确传达意思、通顺易懂的原则。
掌握以上翻译方法,并结合具体语境,方能将文言文翻译得生动有趣。
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方法和技巧附例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方法和技巧附例题及答案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和技巧及专题训练含答案一、文言文翻译的标准:信:忠实表达原文的意思。
不增,不漏,不歪曲。
达:译文明确通顺,没有语病。
雅:译文优美生动,有表现力,能反映原文的语体风格。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要求将原文的字句落实到译文之中。
意译:是指直译不够通畅,无法达意时根据原文的基本意思进行翻译,不拘泥于某些字句的落实。
三、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有五种:留、补、换(增)、改(调)、删。
1、留。
文言句子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年号名、器物名等在翻译时予以保留,照抄不译。
例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桃花源记》翻译: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打鱼为生。
例②:南阳刘子冀。
《桃花源记》翻译:南阳人刘子冀。
2、补。
即补出句中省略成分或某些必要的词句,使意思更准确完整,句子更顺畅。
补充部分要加小括号。
例①: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翻译:村里人对他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起。
”例②: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句中“与”前省略主语“邹忌”,“与”后省略宾语“客”,翻译时都应补出。
翻译:第二天,一位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坐着闲谈。
例③: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游褒禅山记》翻译:距离华山洞百余步(的地方),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
3、换(增)。
一是用现代的双音词去换古代的单音词;二是对同一事物或行为,古人和今人有不同的指称,翻译时应用现代的指称去替换古代的指称。
例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翻译: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以及桑树、竹林之类。
例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翻译: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惑(问题)的人。
4、改(调)。
改变一些特殊文言句式的语序,把它改成现代汉语的常规语序。
主要有下列几种:汉语句子结构图:(定语)主语+[ 状] 谓语<补>+(定语)宾语<补>例如:(我们)学生||[一定][要]学<好> (专业) 课程。
中考语文做古文翻译题的十个方法
中考语文做古文翻译题的十个方法中考语文做古文翻译题的十个方法“增、删、调、留、扩、缩、直、意、替、选”是考试文言文翻译的根本方法,在详细运用时不是孤立的,而常常是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的,要根据表达需要灵敏运用。
一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译句:“(桃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
例3:“君与具来。
”“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假如)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化”。
二删就是删除,但凡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构造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例1:“夫战,勇气也。
”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
“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
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句:“从师学习的风气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三调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
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三种情况:1、前置谓语后移例:“甚矣!汝之不惠。
”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例:“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
4、介宾短语前移。
“还自扬州。
”可调成“自扬州还”。
四留就是保存,但凡古今意义一样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存不变。
中考文言文翻译方法十字诀例析
中考文言文翻译方法十字诀例析2018-12-13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中考文言文翻译也随之有了根本的改革,绝大多数的试卷都增加了直接翻译题型。
这既能考察学生对实词、虚词、不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和句子间语意关系的掌握和领会,又能考察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这比以往的选择题型,难度加大了许多。
因此,要做好文言文翻译题,就必须掌握必要的方法一、增。
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
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
例3:君与具来。
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
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二、删。
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例1:夫战,勇气也。
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
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
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三、调。
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
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四种情况:1、前置谓语后移。
例:甚矣!汝之不惠。
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
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
例: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
4、介宾短语前移。
还自扬州。
可调成自扬州还。
四、留。
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中考语文做古文翻译题的十个方法
为您整理“中考语文做古文翻译题的十个方法”,欢迎阅读参考,更多精彩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相关栏目发布的信息。
中考语文做古文翻译题的十个方法“增、删、调、留、扩、缩、直、意、替、选”是考试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在具体运用时不是孤立的,而常常是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的,要根据表达需要灵活运用。
一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
例3:“君与具来。
”“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二删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例1:“夫战,勇气也。
”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
“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
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三调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
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三种情况:1、前置谓语后移例:“甚矣!汝之不惠。
”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例:“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
4、介宾短语前移。
“还自扬州。
”可调成“自扬州还”。
四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023年中考语文总复习初中考试文言文翻译的10大方法不愁不会翻译古文
2023年中考语文总复习初中考试文言文翻译的10大方法不愁不会翻译古文“增、删、调、留、扩、缩、直、意、替、选”是考试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在具体运用时不是孤立的,而常常是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的,要根据表达需要灵活运用。
1一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
例3:“君与具来。
”“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2二删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例1:“夫战,勇气也。
”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
“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
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3三调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
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三种情况:1.前置谓语后移例:“甚矣!汝之不惠。
”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例:“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
4.介宾短语前移。
例:“还自扬州。
”可调成“自扬州还”。
4四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翻译的10种方法
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翻译的10种方法“增、删、调、留、扩、缩、直、意、替、选”是考试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在具体运用时不是孤立的,而常常是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的,要根据表达需要灵活运用。
一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
例3:“君与具来。
”“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二删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例1:“夫战,勇气也。
”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
“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
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三调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
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三种情况:1.前置谓语后移例:“甚矣!汝之不惠。
”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例:“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
4.介宾短语前移。
例:“还自扬州。
”可调成“自扬州还”。
四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
例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
例2:“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
例3:“君与具来。
”“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增补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
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二 .删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例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
了。
”“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例3:“夫战,勇气也。
”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
“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
三.调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译句通顺。
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
大体有三种情况:
1、后置定语前移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受上赏。
”
2、前置谓语后移例:“甚矣!汝之不惠。
”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
3、介宾短语前移。
例:“还自扬州”可调成“自扬州还”。
4、前置宾语后移例:“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
四.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译句:“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
”“庆历四年”为年号,“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五.扩就是扩展。
1、言简义丰的句子,根据句义扩展其内容。
例:“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译句:“使敌人降服,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
2、单音节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
例:“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译句:“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役”“赋”扩展为双音节词。
六.缩就是凝缩,文言文中的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实用繁笔,在翻译时应将其意思凝缩。
例:“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译句:“(秦)有吞并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
七.直即直译,就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词句进行对等翻译的今译方法。
对于文言文的实词、大部分虚词、活用词和通假字,一般是要直接翻译的,否则,
在考查过程中是不能算作准取得翻译。
例:“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
七.意即意译,就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
文言文中的一些修辞格,如:比喻、互文、借代、婉曲,不能直译的要恰当处理,将其意译。
1、比喻例:“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可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城防”。
2、互文不可直译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错而又相互补足。
例1:“秦时明月汉时关”译句:“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例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可译为:“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而归。
”
3、婉曲主要是避讳。
如:把国王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
4、借代例:“臣本布衣”中的“布衣”代未做官之人;“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万钟”代高官厚禄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孩子。
九.替就是替换。
1、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2、替换成同义或近义的现代词或词组。
例1:“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要换成“出身卑微,见识短浅”。
例2:“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这句中的“愚”要换成“我”;“悉”要换成“都”;“咨”要换成“商量”。
2、固定结构替换成现代词或结构。
例:“然则……”:换成“既然这样,那么……”;“何以……”换成“根据什么……”。
为便于同学们记忆,特将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编成一段顺口溜: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十.选就是选择,文言文中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现象很常见,因此要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才能使句子正确。
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兵”是一个多义词,它有“兵器;士兵、军队、军事、战争”等意思。
例句中的“兵”翻译时应选择“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