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原则及案例分析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研究
240作者简介:兰钦(1979— ),男,汉族,贵州余庆人。
主要研究方向:高中历史教学。
中华文明传承的时间非常之久但是伴随着时代不停的发展,我国的教学水平也应该随之而提高,问题情境教育在这种情况下走进了历史教学课堂。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只是单纯的灌输,将大量枯燥乏味的历史知识一股脑的灌输到学生的脑子里,不管学生能不能接受的了,这种方法不仅会使学生体会不到学习历史的乐趣,更加体会不到一段历史所蕴含的深意。
而与之相反,问题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而且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老师的教学质量。
在教师发挥客体作用的同时,也重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因此这种教学方式越来越受到老师的重视。
一、探究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在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中,老师也会在课堂上对同学进行提问,但提问的问题大多是课本上的死知识,缺乏灵活性,对于问题的设计并不连贯;问题涉及到的材料不多,涉及到的课外历史知识不多,不能扩展学生的视野;有些问题太难,有些问题太简单,对于学生的水平不能做到很好的把握,没有起到提问应该发挥的作用;长此以往,这种问题不仅会使学生丧失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而且学生的知识库只停留在课本上,会使学生思维僵硬,对陌生的材料掌握力度不够,从而得不到良好的成绩。
二、探究如何设计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一)灵活的设计课堂上的问题以引起学生作答兴趣试卷上的问题无论多难都绝对不会离开课本的范围,这是所有高中老师都心照不宣的一件事情,因此,许多老师难免对课堂上需要用到的问题的设计有些忽视,只是单纯的采取课本上的案例去对于一个问题进行反复的提问,难免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趣,因此,在对于问题的设计上,老师可以多引用一些课外的相关资料去设计问题,使学生在阅读课外资料的同时,对于课本上的知识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对于问题的作答也会有更多的想法,在提升学生做题熟练度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与分析能力,在考试时对于试卷上问题的应对更加得心应手。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案例分析引言本文将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和评估,旨在探讨如何提高历史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分析案例案例一:使用多媒体资源在某高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利用多媒体资源,如视频、图片和音频等,进行教学。
通过展示生动的历史场景和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理解力。
同时,多媒体资源还能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印象,加深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记忆。
案例二:小组合作研究另一所高中的历史课堂采用小组合作研究的方式进行教学。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研究和呈现一个历史主题。
学生可以互相讨论、合作研究,并通过小组展示的方式进行研究交流。
这种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评估案例效果评估通过对以上案例的评估可以发现,使用多媒体资源和小组合作研究都能够有效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
学生对多媒体资源的积极反应和对历史知识的深入理解证明了其教学效果的积极影响。
而小组合作研究则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积极参与度,提高了他们的研究动力和研究成绩。
质量评估从质量的角度来看,这两个案例都注重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互动研究。
通过利用多媒体资源和小组合作研究,学生在课堂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历史知识,提高他们的研究质量和能力。
同时,这些教学方法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研究质量。
结论综上所述,通过分析和评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案例,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使用多媒体资源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历史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在未来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灵活运用这些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成绩。
历史教学中说课的案例分析
18
4、说教法 说教法,即说这一节课采用哪些教学方法 进行教学,并说明采用这些方法的理由和所 能到达的教学效果。在一堂课中可选择的 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其中一种是最重 要、最根本的。说教法时,首先说出这一节 课选择哪一种方法为根本方法,理由是什么。 其次说出在哪些教学内容或教学环节上将 采用哪些具体教学方法。在说课中,教师还 应将拟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依据及预期 的效果说出来。
历史教学中说课的案例分析
〔一〕说课的含义 所谓说课,就是让教师以语言为主要表述 工具,在备课的根底上,面对同行、专家,系统 而概括地解说自己对具体课程内容的理解, 阐述自己的教学点,表达自己执教的设想、 方法、策略以及理论依据等,然后由大家进 行说。简言之,说课是对课程的理解、备课 的解说、上课的反思。
26
〔二〕 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 如下要求: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 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 主政治产生的条件。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 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开展 的重要意义。
4
4、展示教学境界 “生活因充实而快乐,课堂因展现而精彩。 〞“创新是教学的灵魂,也是教学的最高境 界。〞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应该具有创造 性。说课者对教学活动的创造性可以通过 说课呈现在同行面前,这种创造性表达在说 课者对于教学准确而独到的理解,对于教学 环节别具一格的安排和设计,对于教学策略 颇具匠心的采用等各方面。
14
2、说教材 说教材,实质就是分析教材。说课,首先教 师要说明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因为只有对教 材理解透彻,才能制定出较完善的教学方案 。说教材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确定学习内 容的范围与深度,明确“教〞什么;二是揭示学 习内容中各项知识与技能的相互关系,为教 学顺序的安排奠定根底,知道“如何教〞。说 教材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15-17〕
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高中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和历史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内容呈现单一、缺少深度思考、教学方法不足等。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讨论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首先,高中历史教学存在内容呈现单一的问题。
传统的历史教学往往侧重于把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强调记忆和背诵。
这使得学生只是简单地重复知识,而无法真正理解历史的本质和内涵。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引入一些案例、文献和史料等多样的教学资源来丰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
其次,高中历史教学缺少深度思考。
历史学科的特点之一是要求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只停留在知识点的表面,缺乏引导学生进行思辨的环节。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一些问题和讨论活动,激发学生主动进行深层次思考,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第三,高中历史教学方法不足。
历史学科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抽象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抽象概念的理解和记忆是一项较为困难的任务。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例证法、比较法、讨论法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概念。
此外,高中历史教学中往往忽视历史观念的培养。
历史观念是指学生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看法和价值判断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念,帮助他们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并倡导历史事件的多维度解读。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首先,注重多元化的教学资源。
教师可以引入一些案例、文献和史料等多种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历史,增加教学内容的多样性。
其次,培养学生深层次的历史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第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运用例证法、比较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概念和抽象概念,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最后,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
教学设计 案例分析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教学设计案例分析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案例分析法是一种教学设计方法,它通过引入真实或虚构的案例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案例分析法有着广泛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人物,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一、案例分析法的特点案例分析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实践性:案例分析法主要以实践经验为基础,通过学生对案例的研究和分析,提高他们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2. 想象性:通过引入真实或虚构的案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复杂的历史情境中进行推理和预测。
3. 综合性:案例分析法能够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思考和综合分析能力。
4. 启发性:通过案例的引入,学生可以主动思考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案例分析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分析法在历史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以下是一些案例分析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示例:1. 案例分析:古代帝国衰亡的原因以古代帝国衰亡为案例,通过学生对历史文献的阅读和资料的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古代帝国衰亡的多种原因,如外部侵略、内部腐败、民众反抗等。
2. 案例分析:历史人物的决策选择一个历史人物的重要决策,通过学生对历史背景、人物特点、决策原因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历史人物的决策思维。
3. 案例分析:历史事件的后果选取一个重要历史事件,通过学生对该事件的后果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长远影响和历史发展的连续性。
4. 案例分析:历史观点的争议选择一种历史观点的争议,通过学生对不同观点的分析和论证,让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理解历史研究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5. 案例分析:历史事件的多角度分析选取一个历史事件,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比较不同解读和观点,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多元思维。
三、案例分析法的教学步骤使用案例分析法进行历史教学时,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 选择合适的案例: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和教育意义的历史案例。
高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案例
高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案例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以高中历史课程中的一个单元为案例,旨在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以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素养,增强国家意识、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2、教学对象本教学设计的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中国近现代史的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
在此基础上,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他们将对中国近现代史有更深入的了解,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学生在心理和认知发展方面已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有利于本教学设计的实施。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史实,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大事件,以及重要历史人物的事迹。
(2)了解近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变化,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
(3)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提高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
(4)提高历史文献资料的查阅、筛选、整理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和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培养其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2)通过案例分析、史料解读、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思辨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4)结合实地考察、历史影片欣赏等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感知和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历史、珍视传统文化的情感,增强国家意识、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关注国家和社会发展,为未来的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3)通过学习历史,使学生认识到和平的宝贵,珍惜当下,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中学历史教学案例分析.绪论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
如何分析学情
学情分析的几个层面: 1、学生现阶段知识需求:关注学生 所要学的,教给学生应该学的。 2、学生现阶段的学习状态:关注学 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状态, 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
学情分析
3、学业检测中反Biblioteka 出的问题:依据 考试成绩,观察学生现阶段知识掌
握的情况,来具体分析下一步教学。
知识呈现逻辑
学生认知逻辑
课程发展逻辑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 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中对 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史料实证: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 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 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理解: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 解其意义的理性认识和情感取向。 历史解释: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 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 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能力。 历史价值观: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 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从对历史真实 和历史意义的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 取向。
课程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指挥棒) 教学过程(小提琴) 教学成果(大长号) 教学反馈(定音鼓)
15%
课程内容既要符合学科知识的逻辑,更要符合儿童 心理发展的逻辑,做到学科逻辑和心理逻辑的统一。
课前四问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是什么? 本节课的教学测评 如何进行?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是什么?
本节课的课时如何 安排?
时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政治 58.43 62.94 72.15 61.84 66.87 51.71 53.43 历史 49.97 47.94 47.20 42.69 42.66 50.67 56.17 地理 48.83 55.34 60.33 53.75 55.79 50.4 58.27 总分 157.23 166.22 179.68 158.28 165.32 152.98 167.87
高中历史教案的编写要求
高中历史教案的编写要求
教案的核心在于明确教学目标。
一个优秀的历史教案应当围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考能力展开。
这意味着教案中不仅要有对历史知识的准确阐述,还要设计出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讨论和反思的活动。
在内容安排上,教案需要遵循逻辑性和时序性的原则。
历史是连续的,每个事件都有其前因后果,因此教案的内容组织要能够清晰地展示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
同时,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感受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教案的编写要注意深度与广度的平衡。
一方面,教案要对重点内容进行深入挖掘,提供丰富的历史细节和多角度的分析视角;另一方面,也要涵盖必要的知识点,确保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课程要求的历史知识。
教学方法的选择也是教案编写中的重要环节。
现代教育强调学生中心,鼓励采用讨论、研究、合作等多种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
因此,教案中应包含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设计,如角色扮演、辩论赛、历史场景模拟等,这些都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素养。
评估与反馈机制也是教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教案应当设定明确的评价标准,包括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程度、思考问题的深度、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等。
同时,教案还应提供及时的反馈途径,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并指导他们如何改进。
教案的编写还应该注重实用性和灵活性。
教师在编写教案时,要考虑到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预留适当的调整空间,以便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
高中历史教学中提问方式
关于高中历史教学中提问方式的探讨[摘要]“提问”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沟通和交流的重要渠道,课堂教学要想成为学生主动参与的、交互的、和谐的、高效的、完整的学习过程,“提问”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本文结合高中历史课程的特点,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心理差异和教师教学的个人素质,从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出发,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出发,教师亟待对课堂提问的策略加以研究。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提问历史学科是一门以史论结合为特点的思维学科,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以及教材的具体内容,恰当地设置问题,合理地解决问题,直接影响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此,必须重新审视“提问”这一常用的课堂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发展的新的课堂提问的理念和方式,从而从源头提高课堂提问的实际效果。
一、高中历史课堂上提问的设计原则优化课堂提问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更要“指点”学生掌握“下手”的方法。
我根据课堂教学理论著作和自己的课堂教学实际,总结出历史课堂提问应遵循如下几个原则:(一)目标鲜明学生历史学习中很少能自觉设定学习目标,并自发形成更为合理的思维方法或建构起系统的理论知识。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很好地发挥“启发者”、“质疑者”和“示范者”的作用。
作为实现教学整体目标手段之一的课堂提问应该激起学生情趣,理解教学内容,发展学生智力。
问题设计要从整体目标出发,考虑教学的整体效应。
教师的提问是围绕“有所为”而作这一目的设计的,学生的收益是全方位的。
(二)激发兴趣学生的需要永远是第一位的,否则无论怎样美好的教学设想在学生冷漠或厌烦的情绪中都难以实现。
课堂上激发学生兴趣是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前提条件,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呢?一方面,发挥历史知识丰富的特点吸引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加强现实与历史的联系,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思维习惯。
(三)选准时机把握好课堂提问的时机非常关键,选准提问时机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高中历史教学案例分析与优化方案
高中历史教学案例分析与优化方案历史教学对于高中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文化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本文将通过分析历史教学案例,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方案,以期对高中历史教学有所改进。
案例一:中国历史中的革命先行在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中,我们常常讲述革命的故事,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
然而,通过对历史教学案例的观察,我们发现学生对于革命的理解仅停留在事件的表面,缺乏对于革命背后思想的深入理解。
1. 分析: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是因为历史课堂教学注重时间节点与事件的教授,而忽略了其中蕴含的思想含义。
学生只了解革命的结果,但无法理解其中所蕴含的社会矛盾和改革的动力。
2. 优化方案:(1)教师应在讲述历史事件的同时,通过提问和引导,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动机;(2)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辨析事件背后的思想与主张,从而更深入地了解革命过程中的社会变革;(3)引导学生参与相关社会实践活动,将历史教育与现实社会相结合,加深学生对于革命的理解与感悟。
案例二: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影响西方文明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然而,在历史教学中,对于西方文明的介绍和分析往往只停留在表面,学生难以全面了解西方文明在中国的影响。
1. 分析:这可能是因为历史教学注重中国的历史演进,而忽略了西方文明对中国的渗透和影响。
学生只知道西方的一些象征性文化,但无法理解其在中国历史演变中的实际影响。
2. 优化方案:(1)教师应扩大西方文明的介绍范围,不仅只停留在表面的文化现象,更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西方思想、科技、政治体系等对中国的影响;(2)通过多媒体资料和实物展示等方式,让学生在多感官参与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西方文明的渗透与影响;(3)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融合,让学生在语文、地理、艺术等多个学科之间建立关联,形成全面地理解。
案例三:历史的当代价值历史教学不仅仅是为了传授过去的知识,更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当代价值。
高中历史教学案例
高中历史教学案例介绍本文档将介绍一种高中历史教学案例,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高中历史课程教学。
该案例以《近代中国史》为例,通过创设活动情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分析能力,促进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与思考。
案例背景《近代中国史》是高中历史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涵盖了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传统的历史教学往往以教师讲述为主,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
然而,这种教学方法往往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因此,我们需要一种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教学案例。
通过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分析能力,使他们能够主动思考历史事件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和启示。
案例设计案例名称:反思与启示——鸦片战争的历史评价案例目标1.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2.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3.探讨鸦片战争对当今中国的启示。
案例步骤步骤一:背景介绍教师通过教材、多媒体资料等方式,向学生介绍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包括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双方的战略安排以及战争结果等。
步骤二:小组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3至5人组成。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分享小组对鸦片战争的认识和观点。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步骤三:分析鸦片战争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
学生可以通过网上查找资料,了解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变化。
每个小组讨论并总结出鸦片战争对中国的主要影响。
步骤四:反思与启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鸦片战争对当今中国的启示。
通过个人思考和小组讨论,学生可以从中找到鸦片战争教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如独立自强、珍惜和平等。
步骤五:总结回顾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鸦片战争的历史评价是多元的,需要通过深入思考和学习不同观点来形成自己的观点。
案例评价通过以上案例设计,学生将通过参与讨论和分析的方式,主动学习和思考鸦片战争的历史评价。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原则及案例分析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原则及案例分析教学是师生间的互动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互统一的,在课堂教学中,问题是师生沟通的主线索。
而在从传统教学向新课改过渡的过程中,出现了从满堂灌走向满堂问的极端,原因在于教师对提问的原则把握不当,从而导致问题的无效,不仅占用课堂时间,也无益于促进教学效率提高。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研究提问原则就具有了现实意义。
问题是师生互动的桥梁。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需借助问题这一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通过问题反馈来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从而促进学生不断地发展。
但在课堂教学中,如果问题提不好,不仅不能起到预期效果,反而会占用课堂教学时间,让学生偏离学习方向,影响课堂教学效率。
下面,笔者就结合高中历史教学对课堂中的提问原则进行简单分析。
一、兴趣性原则历史学习并不是索然无味的,相反,历史学习是对过去所发生的事件进行探究的过程,充满了神秘感和未知感,在历史教学中,如果能抓住这一点,势必能较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从当前的历史课堂教学的调查来看,一些教师依旧没有从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走出来,仍旧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来教学,课堂中以教师为主,忽视了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效率的影响,教学效率的提高也就成了空中阁楼。
其实,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通过情境创设,在情境中预设问题,或让学生在情境中提出问题,都能较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1: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和影响)问题1:(多媒体打出秦朝疆域图)从图上可以看出秦朝的疆域非常的广大,这个就要归功于秦始皇了。
那么我们今天该如何评价秦始皇以及他的中央集权制度呢?辩论:正方:秦始皇功大于过;反方:秦始皇过大于功。
辩论过程:……总结:刚刚同学们的辩论非常的精彩……总结出了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1)扩大了疆域,秦朝“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2)一系列措施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巩固了国家统一;(3)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与完善。
高中历史“创设情境+问题导向”教学模式探究
痛m m 铒^栏目主持人/文欣教学参考高中历史“倒设情埴+问題导向”教学模式探究〇王兴元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为了克服教科书体系的局 限性,突破教学方式的单一性,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将教学内容重新整合为 几个新的情境,在每个情境下,有层次地、有逻辑地设计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完成学习任 务,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构建灵动的、髙效的 课堂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 问題的提出好的情境设计,可以给学生眼前一亮的感觉, 一种新颖的设计又会很快地激发学生的热情,调动 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快速带人某种历史场景 中。
然而,兴趣终归是一种情绪和态度,在40分钟 的课堂里,难免会出现兴趣消退,注意力不集中的 情况,所以设计环环相扣、具有悬念、赋予启发的问 题就可以充分吊足学生的胃口,又好像是拽住风筝 的那条线,始终将学生置于课堂中,让老师的思考 和学生的反应不断迸发出共鸣的火花。
在教学的 最后,通过时事政治,紧密结合国情,将家国情怀巧 妙融入其中,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提升, 学习主题得到升华,这就是一堂课的灵魂,也是人 文学科对提升学生的理解力、道德、价值观的实际 价值。
对于创设情境、问题导向在教学实践中的运 用,已经有很多的思考和论述,那么,在课堂上如何 把二者更好地衔接起来呢?二、 “创设情境+问题导向”模式的课 堂实践人教版髙中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按照专题体例:析,发现了政治腐败、财政危机、 思想专制等各种问题。
结合人 物和事件进行分析,表述更准 确,学生能更好地发现清朝存在 的各种问题。
结合历史人物选择合适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模块。
这种体例给教学 带来的困惑是,条块分割、孤立单调。
在有限的课 堂教学中,通过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驾驭能力去融 会贯通教学内容,需要较强的个人素养和深厚的功 底。
教师如何有效地去构建适合自己的课堂,“创 设情境+问题导向”模式是一个尝试。
以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 民主的潮流”的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为例说 明之。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讨论_基于一个案例的思考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讨论
— ——基于一个Βιβλιοθήκη 例的思考浙江金华一中 夏楚楚
问题讨论法无疑是历史教学应该大力提倡、值得深入 开发的教学方法。然而,问题探讨过程中的种种变数与应 对策略却往往出乎教师的知识素养与驾驭智慧之外。许多 教师在尝试问题教学之后,因事与愿违折而回头“满堂 灌”。因此,如何更好地设计、组织和引导问题讨论,是 当前历史课程改革面临的一大课题。笔者试结合以下教学 案例来说明:
就本课而言,以“我心目中的林肯”为论题,符合学 生对林肯的浓烈兴趣和探究心理。为了保证主题讨论的顺 利进行,重组教材极为关键。比如,教材中的重点之 一— ——“美国内战的起因”势必要淡化。反之,要充分利 用两个补充材料,挖掘材料的内涵,为讨论主题作铺垫。 恰恰相反,在上述案例中,教师没有走出课本和“教参” 的藩篱,忘掉了原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在“内战的 起因”上花了近三分之一的课堂时间,所给材料也成了一 纸空文。另外,教师的期望已经激发学生的足够准备,教 学也有预设性的方案,但期望效应没有被充分利用,教学 方案对讨论过程的形成性因素,如支持性条件、学生的见 解等,也没有加以充分预测。
(下转第 50 页)
110
历史教学问题 2006 年第 1 期
参考文献: [1] 郑克晟.明代政争探源[M].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2] 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3] 杉山正明.游牧民展史中的元代社会[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2(5). [5] 宋濂.元史[M]. 北京:中华书局,1976. [6] 李治安.元代蒙古人的等级结构[A].元代政治制度研究[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7] 李治安.忽必烈传[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8] 元典章[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影印元刻本),1998. [9] 钱穆.国史新论[M]. 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84.
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引言历史教学是高中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是学生了解和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批判精神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也面临一些问题。
本文将探讨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问题一:内容枯燥乏味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繁杂,包括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等多个方面。
然而,由于历史教材的编写方式、教学方法的单一等问题,导致很多学生对历史教学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兴趣。
改进措施1.创设情境:通过故事、案例等方式,将历史知识置于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2.活动与互动: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合作与沟通能力。
3.多媒体辅助:运用多媒体技术,如幻灯片、视频等,展示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图像资料,激发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感官,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问题二:缺乏案例分析和思辨能力的培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着过分强调知识点传授而忽略思辨能力培养的问题。
学生过于注重背诵历史事件和人物,而缺乏对历史事件背后原因、影响和教训的思考。
改进措施1.案例分析:引入实际的历史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结果,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问题导向:提出历史现象或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
3.辩论与争议:组织历史辩论和争议,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进行思辨和辩论,在争辩中培养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问题三:历史知识与现实联系不紧密高中历史教学往往侧重于历史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的重要性。
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学习很难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缺乏对历史的价值和意义的认识。
改进措施1.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历史场所,让他们亲身体验历史,增强对历史的感知和理解。
2.社区服务: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结合历史事件和人物,让学生实际运用所学知识,感受历史的延续性和现实的关联性。
高中历史导学案设计、使用与评价
高中历史导学案设计、使用与评价高中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导学案的运用逐渐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并付诸实践。
本文将从高中历史导学案的设计、使用和评价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在设计高中历史导学案时,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具体而言,教学目标应该包含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历史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教学任务则应该根据教学目标来制定,包括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间等方面的安排。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教师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这有助于在导学案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更好地把握教学核心,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的重点和难点。
好的课程导入方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因此,在设计导学案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规律,设计适当的课程导入方案,如问题导入、情境导入等。
导学案学习单是导学案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自主预习、合作探究、教师点拨、达标检测等环节。
其中,自主预习环节主要引导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环节主要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深入探讨一些较为复杂的历史问题;教师点拨环节则主要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进行解答;达标检测环节则通过一些练习题来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在上课前,教师要认真研究导学案,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并备好课程导入方案和导学案学习单。
同时,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
课堂上,教师引导同学认真阅读导学案,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导学案,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并按照导学案学习单的步骤完成自主学习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小组讨论自主学习遇到的问题,教师适当给予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历史教学问题设计原则
历史教学问题设计原则引言在历史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正确的问题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过程。
然而,设计出高质量的历史教学问题并不容易。
本文将介绍一些历史教学问题设计的原则,以帮助教师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历史学习。
一、问题的开放性好的历史教学问题应该具有开放性,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这样的问题不应仅仅要求学生回答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和思考能力来解答,并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例如,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能是:“亚历山大大帝的执政表现如何影响古希腊文明的发展?”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在回答中进行分析、比较和评价,培养其批判性思维。
二、问题的挑战性好的历史教学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需要学生深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提供给他们一些不同的观点和解释,以激发他们探索历史事件和过程的欲望。
例如,一个有挑战性的问题可能是:“摩西领导犹太人逃离埃及的真实历史是怎样的?”这样的问题要求学生展开调研,并对不同的历史文献和解释进行比较和评估,培养其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
三、问题的相关性好的历史教学问题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和现实世界有关联。
它们应该使学生能够将历史事件和过程与他们自己的经验和背景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所处时代或地区有关的历史问题,或者将历史事件和过程与当代问题相联系。
例如,一个与学生有关的问题可能是:“你认为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如何影响了现代哲学和道德观?”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加深他们对历史的认识。
四、问题的多样性好的历史教学问题应该具有多样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
不同种类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不同层次和方式的思考,培养其多元思维。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知识性的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历史事件的基本事实和数据;也可以设计一些分析性的问题,要求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后果;还可以设计一些评价性的问题,要求学生评价历史事件的重要性和影响等。
中学历史教学中有效的案例分析方法研究
中学历史教学中有效的案例分析方法研究引言历史学是一门研究过去的学科,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研究和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过去的社会、文化和人类行为。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案例分析方法被广泛运用,它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本文将探讨中学历史教学中有效的案例分析方法,并分析其优势和应用。
一、案例分析方法的定义和特点案例分析方法是一种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或个案,来揭示历史规律和思考历史问题的教学方法。
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相比,案例分析方法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思考,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案例,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和解答,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案例分析方法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具体性和实践性:案例分析方法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或个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知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复杂性,增强学习的实践性。
2.启发性和引导性:案例分析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互动性和合作性:案例分析方法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案例分析方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1.引入课堂: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一个具体的历史案例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授二战时期的纳粹德国时,可以通过讲述某个纳粹党员的真实经历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分析历史事件:案例分析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分析事件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并让学生讨论事件对当时社会和今天的影响。
3.解决历史问题:案例分析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争议性的历史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提出观点和论证观点来解决问题。
4.开展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案例分析方法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历史教学的问题情景教学法介绍
历史教学的问题情景教学法介绍随着情景教学的普及,丰富多样的情景教学方法也被开发出来,问题情景教学方法就是其中的一种。
本文介绍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问题情景教学方法应该如何使用,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历史教学中问题情景设计的原则1、难度适宜原则在问题情景的设计上,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处理好问题的难度与知识基础性要求的关系,使问题情景设计的难度与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相适应。
如果问题难度过大,学生难以顺利地解决问题,自信心会受到影响,挫伤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假如问题设置过于简单,基本不存在障碍,则会降低学生对历史内容的求知欲,使历史教学回归到死记硬背上,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所以,在问题情景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力求设计的问题情景难度适中,使学生能够通过努力自己解决问题。
2、科学有效原则科学有效地设置问题情景是指在设计问题时要符合历史客观事实,所涉及的思想、知识与解决方法要客观真实,在问题情景中关于倡导的学习态度、个人情感与价值观等导向有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
问题情景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所学习的内容,加深对学习内容的印象,所以问题情景设计的表达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如果设计的问题情景偏离了教学要求的主题,表述混乱且价值观错误,不仅会对教学质量产生不良影响,而且可能会对学生的价值观等造成错误的指导。
3、情景再现原则情景再现原则是在问题情景设计时通过合理的设计方式,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情景之中,切身体会历史事实发生的情景,体验历史事实产生发展的轨迹,深刻认知历史事实的重要意义,加强学生对历史内容的掌握。
这样不仅能够达到教学要求,而且能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自我认识,学习吸取历史经验,为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打好基础。
4、针对创新原则问题情景的针对创新原则针对的是学生对历史事实认知上存在难点与疑点的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同一历史事实有着不同的观点与主张,难以对历史内容产生认同感,从而对历史学习产生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原则及案例分析作者:邹祝峰
来源:《成才之路》2013年第12期
教学是师生间的互动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互统一的,在课堂教学中,问题是师生沟通的主线索。
而在从传统教学向新课改过渡的过程中,出现了从满堂灌走向满堂问的极端,原因在于教师对提问的原则把握不当,从而导致问题的无效,不仅占用课堂时间,也无益于促进教学效率提高。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研究提问原则就具有了现实意义。
问题是师生互动的桥梁。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需借助问题这一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通过问题反馈来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从而促进学生不断地发展。
但在课堂教学中,如果问题提不好,不仅不能起到预期效果,反而会占用课堂教学时间,让学生偏离学习方向,影响课堂教学效率。
下面,笔者就结合高中历史教学对课堂中的提问原则进行简单分析。
一、兴趣性原则
历史学习并不是索然无味的,相反,历史学习是对过去所发生的事件进行探究的过程,充满了神秘感和未知感,在历史教学中,如果能抓住这一点,势必能较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从当前的历史课堂教学的调查来看,一些教师依旧没有从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走出来,仍旧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来教学,课堂中以教师为主,忽视了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效率的影响,教学效率的提高也就成了空中阁楼。
其实,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通过情境创设,在情境中预设问题,或让学生在情境中提出问题,都能较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1: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和影响)
问题1:(多媒体打出秦朝疆域图)从图上可以看出秦朝的疆域非常的广大,这个就要归功于秦始皇了。
那么我们今天该如何评价秦始皇以及他的中央集权制度呢?
辩论:正方:秦始皇功大于过;反方:秦始皇过大于功。
辩论过程:……
总结:刚刚同学们的辩论非常的精彩……总结出了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1)扩大了疆域,秦朝“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2)一系列措施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巩固了国家统一;(3)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与完善。
但是,也正如刚刚反方同学所说的,秦朝最后还是灭亡了,当然它的灭亡不在于它的这个制度,而是由于秦的暴政,激发了阶级矛盾,导致农民揭竿而起,使秦王朝土崩瓦解。
二、引导性原则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的目的就是要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形成知识的构建,因而提问必须具有引导性。
首先,问题要能引导学生从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从而让学生在原有基础知识上来构建起新的知识体系,为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其次,问题要能引导学生深入到学习过程中,通过一个问题的探究,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深入地理解,这样才能让问题变得更加有效。
案例2:儒学的兴起
问题:“罢黜百家”独尊地位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评价?
分析:第一个问题,主要解决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地位的原因,通过该问题引导,让学生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1)汉武帝时代中国政治“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2)儒学大师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为儒学获得独尊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3)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献策,从而完成了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而对于第二个问题,则要引导学生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结合教材内容和自己的理解来客观评价“罢黜百家”。
在引导学生进行评价过程中,可从两方面进行:一是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二是随着儒学地位的上升,汉王朝加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促进了历史文化的发展。
学生在回答中如果能两方面都能说出来最好,如果不能,教师则要给予提示,最后总结。
三、层次性原则
从课堂教学过程来看,从导入到探究、从探究到总结、从总结到应用,都遵循了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规律,同样的道理,教学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就应该具有层次性,让学生在对问题的不断探究中去分析问题、解决前一问题的基础上去探究新问题,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构建。
要保证问题的层次性,就需对教材内容深入剖析,充分考虑编者意图,结合学生实践,在课堂中设计出层次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
案例3: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问题: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什么时候,主要内容是什么?(以问题来引导学生掌握时间和主要内容)
(2)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是中国历史上的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探究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3)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时期的“遵义会议”?(把握遵义会议是民主革命时期的历史转折点的要点)
通过上述三个问题的探究,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意义的教学目标也就清晰了。
在新课改下,课堂教学中提问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尤其是利用导学案来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更要注意采用“大问题带小问题”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如在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的探究中,还可围绕路线(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转移(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决定(改革开放)来提出问题引导。
此外,教学中还需注意提问的主体性原则。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立足学生主体,结合学生需要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首先,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应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个体之间客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一刀切”“整齐划一”的对待方式只能让学生“好的吃不饱”“差的吃不消”,只有“区别对待”才能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实”,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成功满足感,激励学生不断地去探究、激发起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教学活动的展开是以学生为基本出发点的,其提出的问题要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探究性学习中,在层次性的问题引导基础上不断深入课堂学习,从而构建起历史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