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1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知识点整理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知识点整理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1.儒家(1)孔子(创始人),反对苛政,在人,对鬼神敬而远之。

讲授课程以六艺为主。

③文化: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他去世后,言论被编纂成《论语》。

(2)孟子(战国末期的代表,亚圣)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3)荀子(战国末期的代表).②在天人关系上,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

2.道家(1)老子(创始人)①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弱者道之用”)②名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死不相往来(比较消极)。

(2)庄子(战国时的代表)---“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3.法家:代表人物——李悝、商鞅、吴起、申不害、韩非(集大成者)(1)韩非(战国时的代表,集大成者)②主张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

③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2)用。

4.墨家墨子(创始人)(1)“兼相爱、交相利”(主旨)。

(2)“尚同”“非命”“非乐”“节葬”(3)名言:官无常贵,民无终贱二 汉代儒学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背景:2.经过: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核心是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

汉武帝采取了3.影响:结束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㈡太学的建立1.影响(1)(2)(3)播起了重要作用,同时,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三 宋明理学四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㈠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及影响1.籍贯/。

2.思想主张-------(1)最精彩)(2)3.影响(1) (2)㈡顾炎武的思想主张及影响1.代表作:《日知录》 先生,江苏人,是大学者,开清代考据学之先河3.思想主张(1)。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2)(3)指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认为保卫整个国家民族,天下所有人都有责任)。

3.地位: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是清初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者。

㈢王夫之的思想主张及影响1.著作:。

道家的口头禅

道家的口头禅

道家的口头禅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派,与儒家、墨家、法家、兵家、阴阳家、农家等并列,其学说主张“道法自然”,追求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

道家的口头禅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道家口头禅:1. “无为而治”:这是道家最著名的口头禅之一。

意思是不要过度干预,要顺其自然,让事情自然发展。

2. “大道至简”:道家认为,最简单的就是最好的。

他们主张抛弃繁琐的礼仪和制度,追求简单而自然的生活方式。

3. “上善若水”:道家认为,最高尚的品德就像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不争。

这句话也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品德高尚。

4. “知足常乐”:道家认为,人的欲望是无穷的,只有知足才能常乐。

他们主张抛弃过度的欲望,享受当下的快乐。

5. “清心寡欲”:道家认为,人的内心应该保持清净,减少欲望和杂念,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6. “天人合一”:道家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7. “无为而无不为”:这句话的意思是,看似没有做什么,实际上却能够达到无为的境界,从而在看似平凡的生活中取得不平凡的成就。

8. “柔弱胜刚强”:道家认为,柔弱的事物比刚强的事物更有生命力,更能够持久。

他们主张以柔克刚,以弱胜强。

9. “无为而无以为”:这句话的意思是,无为并不是说什么都不做,而是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方向,然后在这个范围内顺其自然地做事。

10.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这句话的意思是,真正懂得道理的人并不需要多说,而那些喋喋不休的人并不一定懂得真正的道理。

11. “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的意思是,可以用语言表述的道理,就不是永恒的道理。

它暗示了真理的不可言喻性,也提醒人们不要过于执着于文字和语言。

12. “阴阳调和”:道家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元素构成的,它们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只有在阴阳调和的状态下,事物才能达到和谐与平衡。

13. “以柔克刚”:道家主张用柔和的方式来克服刚强,这是对“柔弱胜刚强”这一思想的进一步阐述。

道家寓言1 啮缺问道

道家寓言1 啮缺问道

啮缺问道啮缺问道乎被衣,被衣曰:“若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摄汝知,一汝度,神将来舍。

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汝瞳焉如新生之犊而无求其故!”言未卒,啮缺睡寐。

被衣大说,行歌而去之,曰:“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实知,不以故自持,媒媒晦晦,无心而不可与谋。

彼何人哉!”(庄子知北游)赏析:被衣、啮缺,名字怪异,而在庄子笔下却都是上古有名的贤者。

细算起来,两人还有非同一般的师承渊源:被衣是王倪的老师,王倪是啮缺的老师,那么,被衣则是啮缺的太老师。

因而,《庄子·知北游》谓“啮缺问道乎被衣”,就是十分自然的了。

问道,即请教道之理和为道之法。

一汝视,一汝度,在圣人看来,天下万物的长短大小高下快慢贵贱等的差别都微不足道。

要与天下万物同一,和谐融洽;精魂与肉体统一,不受外物的诱惑。

被衣先言如何为道,照其说做去就能“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

那时,德将造就他的内美,道将成为他的归宿。

如新生之犊,刚出生时双眼朦胧,犹未真切视物,视而不见,因为仍在道的先天境界。

为道者功夫至此,此指新生之犊,即道所谓“返还有生之初”,初指刚出生时的状态。

而无求其故,故,缘故。

此指对周围什么都不去觉知、不去了解,因为一觉知一了解,要想弄出个究竟便是后天了。

不是先天而是后天,那就与常人一样,不为得道之人。

前“若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摄汝知,一汝度,神将来舍”一段为道法,意义同广成子教黄帝语,总的都是心清意静,一志虚无义。

神将来舍,指心神亦即道物不再四处飞扬,而是居中不出。

啮缺睡寐,睡者道物补充过程,其后天道已无,需要补充故睡寐。

睡寐又是后天返回先天过程,此处尤指回返先天,所以被衣大说行歌而去,知道他说的话起到了作用。

被衣后歌再说为道之状及其情形:“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实知,不以故自持,媒媒晦晦,无心而不可与谋。

”真,真正,非假;实知,即本根,因智慧、知觉后天是自先天转化来的,所以后天所谓知是虚、是假,而先天之道才是知的实、真。

道家对一的解释

道家对一的解释

道家对一的解释“一”是中国文化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它象征着宇宙的本源,以及一切发生的原因。

“一”的概念最早源于古老的道家思想。

至今,对一的解释仍是一个人文社会学家和哲学家津津乐道的话题。

道家对一的解释可以很好地解释中国文化中的一切现象和结构。

“一”代表着宇宙中的本源,它控制着宇宙中凡夫俗子的行为。

一代表宇宙的本源,也代表着自然界的力量,如风、水、火和土。

一也代表着道德的本源,它是道德的基础,它来自宇宙最初的立场,也是道德准则的起点。

此外,“一”还代表着一切事物的起源。

它象征着宇宙的起源,从一切发生的最初的时刻,它可以把整个宇宙都收入其中。

正如《老子》所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名天地之始;有名物之母。

”这句话表达了宇宙本源的概念,只有一,才有物之母,也就是一切事物的起源。

此外,“一”还代表着宇宙中的一体性,一切事物都是宇宙中统一整体的一部分,一切事物各具特色又能互相联系。

《道德经》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表明了宇宙中的一体性,一切事物都由一开始,而一则由宇宙的本源所引起。

此外,“一”还代表着宇宙中的无为,古人把无为视为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能够完美的实现自然的动态平衡,即所谓的“大道无为”。

无为的意指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他人,让自然的力量来驱动宇宙各个方面的发展,实现宇宙中的统一和平衡,实现天人合一。

总之,对一的解释涉及到一切宇宙观,从宇宙的本源到无为,都是以“一”来统一的阐述宇宙中的一切现象的。

古人在解释“一”的时候,注重的是一切事物的本质,而不是其他的形式。

以“一”来解释宇宙,可以把所有的事物都置于同一个层次,而不会给人以伤害和偏见。

道家对男女之事的解释

道家对男女之事的解释

道家对男女之事的解释
道家对男女之事的解释涉及到道家的性哲学和养生观念。

以下是一些道家对男女之事的基本观点:
1. 阴阳平衡:道家认为,宇宙间存在着阴阳两种相对的力量,阴阳平衡是宇宙万物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在男女关系中,男性代表阳,女性代表阴,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补充,达到平衡和谐的状态。

2. 养生与调息:道家注重养生和调息,认为适度的性生活对身体健康有益。

通过调节呼吸和控制性欲,可以增强身体的活力和免疫力。

3. 顺应自然:道家强调顺应自然的原则,包括在男女之事上。

他们认为,性是人类自然的需求和本能,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过分压抑或放纵。

4. 心灵与肉体的统一:道家主张心灵与肉体的统一,认为性生活不仅是肉体的交流,也是心灵的沟通。

通过性生活,可以增进男女之间的感情和亲密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道家对男女之事的解释是基于道家的哲学和养生观念,而每个人的观点和信仰都可能有所不同。

性是一个复杂的话题,涉及到个人的价值观、文化背景和伦理观念等。

最重要的是,尊重自
己和他人的选择,以及在健康、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建立男女关系。

如果你对道家的观点有更深入的兴趣,建议你进一步研究道家的经典著作或与相关的学术专家进行讨论。

道家入门基础知识书籍

道家入门基础知识书籍

道家入门基础知识书籍道家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哲学流派之一,深深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对于想要深入了解道家思想的人来说,选择适合的入门基础知识书籍是至关重要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推荐几本优秀的道家入门基础知识书籍,帮助读者全面了解道家思想的精髓。

1.《道德经》《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核心经典,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璀璨之光。

它由老子所著,以简洁的文字和深刻的思想,对人生、道义、治国、修身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阐述。

读者可以选择中文版的《道德经》,或是对应的英文版本。

这本书的智慧和价值将会启迪读者的心灵,给人们带来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2.《齐物论》《齐物论》是老子的另一部经典著作,对于深入理解道家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书中通过对宇宙和自然的观察和思考,阐述了齐物论的重要理论。

这本书在简短的篇幅内精辟地阐述了道家的核心哲学观点,读者可以从中领悟到道家思想的奥妙和内涵。

3.《列子》《列子》是一部描述道家思想的重要文集,收录了齐物论、养生主、大宗师等精彩篇章。

作为道家入门基础知识的书籍,读者可以通过阅读《列子》,了解到不同阶段的道家思想发展和变化。

这本书的文笔优美,思想深邃,能够引领读者进入道家思想的世界。

4.《庄子》《庄子》是与老子并称为道家始祖的庄子的经典之作,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之一。

这本书中充满了寓言故事、哲理思考和诗意描写,非常适合用来理解道家的思想与意境。

读者可以通过阅读《庄子》,领悟到道家思想中“自然无为”、“胡为而不厌”的理念,体验到身心的宁静与舒适。

总结起来,以上推荐的四本道家入门基础知识书籍,都是深入了解道家思想的良好起点。

当然,在选择哪一本书时,读者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阅读习惯做出选择。

无论是作者的言简意赅,还是思想的博大精深,这些书籍都能够满足读者对道家思想的探索需求。

通过阅读这些书籍,读者将会对道家的哲学思想有更深入和全面的理解,为自己的成长与修身之路提供有益的启示。

道家关于命运的说法

道家关于命运的说法

道家关于命运的说法
道家对于命运有独特的理解和观点。

以下是一些道家关于命运的常见说法:
大道至简:道家认为宇宙万物都遵循着道的运行规律,而个体的命运也是其中一部分。

道家主张顺应自然,顺势而为,随遇而安。

无为而无不为:道家认为,命运的变化是自然而然的,无法完全由个人的努力所决定。

因此,道家主张顺其自然,以不强求的心态对待命运的起伏和变化。

真命天子:道家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道命,而道命之中有一种天命,即上天赋予的使命和责任,需要个体去寻找并发挥。

道家主张个体通过修炼和领悟,逐渐认清和实现自己的真命天子。

非命非不命:道家认为命运既非完全注定,也非完全可操纵。

个体的自由意志和选择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命运的走向。

因此,道家主张个体要活在当下,顺势而为,以最好的状态面对命运的起起落落。

道家静心的方法

道家静心的方法

道家静心的方法
道家静心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内观:内观是道家静心的基本方法之一。

通过内观,我们可以深入自己内心,观察自己的情绪、思想和感受,以及身体的感觉和变化。

内观需要找到一个安静的地方,闭上眼睛,专注于呼吸或身体感受,并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内心。

2.静坐:静坐是道家静心的另一个常见方法。

静坐需要找到一个安静、舒适的地方,坐在上面,保持身体稳定,将注意力集中于呼吸或身体感受,保持平静的心态。

静坐可以使人的心灵得到平静和安宁,舒缓身心压力,增强身体的抗压能力。

3.冥想:冥想是道家静心的一种高级方法。

冥想需要找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坐在上面,放松身体,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身体感受或特定的对象上,化解内心的负面情绪和压力,提高自我意识和洞察力。

4.手印:在道家中,手印是一种静心的方法。

手印是通过手指的姿势和呼吸配合,达到调整身体、冥想内心、增强气场等效果的一种方法。

手印可以根据个人的需要和目的选择不同的印象和呼吸方式。

以上是道家静心的一些常见方法,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练习,逐渐提高自己的静
心能力,达到身心平衡、健康和幸福的目的。

道家一种治疗近视方法

道家一种治疗近视方法

道家一种治疗近视方法
道家的一个治疗近视的方法是通过眼部锻炼和调理,以增强眼睛的功能。

以下是一种可能的道家治疗近视的方法:
1. 放松眼部肌肉:坐下来,闭上双眼,用双手遮住眼睛,轻轻按摩眼周围的肌肉。

可以使用中指指腹轻轻按压眉梢、太阳穴、眼睛下方等地方,以缓解眼部肌肉的紧张。

2. 用双手揉搓热:用双手搓热,然后将热的手掌轻轻覆盖双眼,感受热量温暖眼睛周围的肌肉,放松眼睛。

3. 注视远处:找一个宽阔的空间,注视远处的景物,尽量放松眼睛,让眼睛自然对焦。

可以在户外自然环境中进行这个锻炼。

4. 做眼球运动: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眼球运动,如左右转动眼球、上下转动眼球、画圆运动等。

这些运动有助于放松眼球肌肉,增强眼睛的灵活性。

5.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饮食习惯、充足的睡眠、适当的眼睛休息时间等都可对于治疗近视有一定的帮助。

需要注意的是,道家治疗近视的方法主要是通过锻炼眼睛来改善近视情况,效果因人而异。

如果有近视问题,建议还是咨询专业医生或眼科医生的意见,并结合
个人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道家最高境界的一句话

道家最高境界的一句话

道家最高境界的一句话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家思想,是古代一种思想流派,最早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道家用“道”来探究自然、社会、人生之间的关系。

道家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

清代乾隆年间,主编《四库全书》的著名学者纪晓岚对道家的学术,就下了八个字的评语:“综罗百代,广博精微。

”意思是说,道家的文化思想,包括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整个文化。

“广博”是包罗众多,“精微”是精细到极点,微妙到不可思议的境界。

其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出处于道德经,可谓寓意深远。

意思是“道”就是“自然而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用顶针的文法,将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深层规律精辟涵括、阐述出来。

“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根本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自然而然”的规律。

扩展资料“道法自然”是老子哲学的重要思想。

“道法自然”这一论题不是一个孤立性的论题,关涉到老子形而上学的根本问题——“道”与“万物”的关系,也关涉到老子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圣王”同“百姓”的关系。

这一论题本身直接涉及到了老子哲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道”和另一个重要概念“自然”。

现代人读《老子》,认为自然就是自然科学的自然,古文不是这样读,现在的自然科学是借用老子的观念。

“自然”两个字原来不一定是合在一起的名词,道法“自”“然”,是说其本是自己当然如此,自体当然是如此,不要再问了,不能问下去。

等于宗教讲的一样,不要追问上帝是谁造的,信就得救,不要问,再问下去问不到底了。

所谓自然不是盲目,自然非常有规则,一步不能违反。

第三章 道家政治思想(1)

第三章 道家政治思想(1)

第二,规律性的“道”;
1、规律——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 ”(42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 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39章) “大成若缺”,“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45章)
2、成书时间
春秋末期说,战国初期说,战国中期说,战国末期说等。 早出说:认为成书于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在孔子之前,代表学者有胡适、郭沫
若、陈鼓应、唐兰等人。 晚出说:认为成书于秦汉之间或汉文帝之前,代表学者有梁启超、钱穆、顾颉 刚等人。 战国说:认为成书于战国时期,但其中亦有战国中期、后期的差别,代表学者 有王国维、冯友兰、侯外庐等人。 大体上讲,书中的思想大约是老聃提出来的,成书于战国前期,《老子》一书 应是老子一派的共同创作。
杨朱
《庄子》 庄子及其后学
1、天和人都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因此既要顺天,又要从人 《管子》中以 《内心》《白心》 2、“静因”之术 《心术》为代表 3、社会上通行的义、礼、法与道是统一的 的道家派 4、道、儒、法三家合流的倾向,积极主治的一派 马王堆《老子》 乙本卷前古佚书 道家中最热心于政治的一个流派
3、内容与特点
(1)全面揭示了柔弱在事物矛盾中的地位与作用。 《吕氏春秋·不二》:《老子》的中心思想:老聃贵柔。 (2)以论哲理称雄,哲学与政治融为一体,人君南面之术的经典。
2、三十年来的出土文献:
1973年长沙马王堆帛书 1993年郭店楚
墓竹简
《老子》
《道德经》
马王堆帛书
荆门楚简
第三,指生活准则的“道”。
形而上的“道”落实到生活的层面,作为人们行为的准则,就成为人类的

19部道家著作大全

19部道家著作大全

19部道家著作大全
1. 《无为而治》:探讨无为而治的道家理念,强调放下欲望与执着,与自然相合。

2. 《道德经解》:解读《道德经》中的经文,探索无为而治的道德观。

3. 《道家文化研究》:对道家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思想根源和发展。

4. 《阴阳五行论》:探讨阴阳五行的道家哲学观,揭示自然界万物的本质。

6. 《修养身心法》:介绍道家修养身心的方法和技巧,提供实践指导。

7. 《返本归真》:强调返本归真的重要性,通过放下杂念达到身心和谐的状态。

8. 《修身养性录》:讲述道家修身养性的修炼方法,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9. 《宇宙之道》:探讨宇宙之道的道家观点,揭示宇宙与人的关系。

10. 《道家思维导论》:介绍道家思维方式和独特的思考方式,引导读者掌握道家思想。

11. 《道家医学理论》:阐述道家医学理论和养生之道,强调自然疗法和平衡生活。

12. 《无为之道》:论述无为之道的实践方法和应用,帮助读者实现内心的平静和快乐。

13. 《心境自由》:探讨道家心境自由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减少心理负担。

14. 《天人合一论》:讨论道家天人合一的理念,揭示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15. 《道家艺术观》:介绍道家对艺术的独特观点和审美观念,探讨艺术与修行的关系。

16. 《观照自然》:引导读者观照自然,体悟自然的真相和智慧。

17. 《道家教育论》:探讨道家教育理念和方法,引导人们全面发展身心与智慧。

18. 《修道得道》:介绍修道得道的道家实践方法,帮助读者达到道法自然的境界。

19. 《道家之源》:揭示道家的起源和渊源,探讨道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

道家文化申奏1

道家文化申奏1

太上都功盟威經籙先天帝闕奏事仙官清微嗣教通真使主判北極驅邪府諸階伏魔等事小臣王通傳誠惶誠恐稽首頓首俯 拜 上奏小臣不避風刀冒幹天聽小臣今奏據中華天下雲南省滇西騰衝縣管下界頭鎮永樂社區下黃寨社區居住奉玄元大道師真香火九蓮開路報死告終蔫考往生報恩孝男黃正印孝媳楊氏 孝次男正候孝媳吳氏 孝三子正義 孝媳張氏 孝孫黃體欽孝次孫黃體暢 孝孫媳陳祖華孝孫體波孝孫興源 孝孫媳吉氏孝孫體爽 孝孫媳張子翠 孝適孫女黃體嬌體豔 體芹孝重孫黃德安 德彰順敏 順景孝重孫女黃安娜 黃德惠哀妻楊氏一家孝眷人等即日含哀皈命聖師東宮慈父太乙救苦天尊蓮下呈詞超度新故恩深顯考諱有光奏名玄明黃老先生形魂享陽八十六歲生於民國壬申年十月十九日戌時曾於共和戊辰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請恩開壇修設禮鬥參法經筵一供皈投度師通文周老先生門下學習清微諸階大法一應等悰二十三日當壇傳給印令劍尺旗件法書束身文憑歸身佩受行持多年俟限滿天年參投諸宮案下伏祈量果判超大限期臨因疾善終而去不一金井無魚玉臺罷釣大限殞於共和丁酉年二月三十日亥時自歿之後未卜升沉魂參冥府十王真經殿下求甦罪咎判放生方傷念顯考生我養我恩斯勤斯幼讀儒書已步圓橋之志長參道教得受玄關之微雖濟物以利人恐稈疏而戒劣招愆積咎法弱魔強致惟疾於有年未申聞於三曹神聖今辭陽於一旦遍報告於諸階師雷祈地府以抽丁冀天干而轉甲名標紫冊俾孝眷以蒙恩姓注丹書慶門人而有度雷將暫返於層霄師真鹹歸於原治恩留嗣續慶及孫曾陰陽利泰存歿蒙庥具録孝忱冒幹慈聽由是取今三月初四日仗 道於家連日修建無上玉光請 恩頒赦開轉皇文雷霆救苦生神度人列曜南斗北斗觀音三官玄天孫子文昌東嶽豐都十王各旋經法報死告終資亡順星開方破獄地司百解奠土賑孤拔亡昇靈冥陽二利道場行 科四旦夕以此忻恩專為拔亡生化冥陽二利等因小臣領詞虔切依教宣行伏念小臣德淺行疏功微戒劣匪憑師帥以提攜曷俾亡魂而脫化為此具狀箋聞者小臣王通傳誠惶誠恐稽首頓首端拜上 奏祖師清微宗主真元妙化上帝祖師太初天君紫宸太華天帝玄中大法師玉虛明皇道君大羅無極神功判黃録院真君玉清元始法師黃録院真君玉堂大教主黃録院真君三天扶教正衝玄神化顯佑真君金闕上保高元宸昭法主紫虛元君太上玉京太極左宮仙翁衝應孚佑真君九洲掌録上卿簽書三省華蓋浮丘真君清微元上侍宸金闕昭凝妙道保仙元君祖師清微宗主魏元君清微靈寶道德正一混元靜明諸派演法度人承流襲慶歷代諸大師真經 座前恭望鈞慈赦原冒犯允今箋懇請頒道旨勅旨同賜鈞旨即賜曆冠諸天普告三界鹹令周知特為照應亡過有光法名玄明黃老先生疾除罪薄落滅惡根早離黑壞快見光明仍丐宣諭主壇靈官王天君 主將靈官馬元帥提魂攝魄溫元帥 副將太歲殷元帥玄壇龍虎趙元帥 皇門太保康元帥清微靈寶諸司官將玄科法録吏兵同神虎何喬二元帥一合下赴經筵恢張教法是日拱俟鶴馭光臨提攜末學小臣幹冒師威下情無任瞻天 仰聖激切屏營 俟恩之至 再拜以聞 謹箋共和丁酉年三月日太上都功盟威經録小臣王通傳跪狀跪箋。

道家的核心思想

道家的核心思想

道家的核心思想展开全文道家是一种哲学而不是一种宗教,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道家的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道家第一原則:“道法自然”。

順應自然,不要過於刻意,“去甚,去奢,去泰”。

人要以自然的態度(三個層面)對待自然,對待他人,對待自我。

所以會有“自然——釋然——當然——怡然”。

2、道家第二原則:“為而不爭”。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厚德載物,上善若水”。

四種情況:方而不割-有棱角而不傷人;直而不肆-率直而沒有放肆;光而不耀-有光芒而不炫耀;廉而不剮。

體現處世的態度:平和、寬容、自然。

3、道家第三原則:“清靜為天下正”。

清靜之道,自然之道。

“處無為之事,行無言之道“高明的管理者要懂得:“不言之教”,有時無聲勝有聲。

“治大國若烹小鮮,不可煩,不可撓;烹小鮮者不可撓,治大國者不可煩,煩則人勞,撓則魚爛”。

嚴子陵:“寵辱不驚,去留無意”。

4、道家第四原則:虛其心。

道就是虛,去除心中的念想、重重心事就是快樂;即讓心虛著,沒有心事,才能體驗生命的樂趣。

虛心:可以學習新知識(更新知識);可以更加包容一切(無成見)。

只有虛其心,才能有容人之量。

虛心的意義:可以超越自己,否定自己,不斷提升自己;虛心是一種美德,——心量特別大,能包容各色各樣的人,特別是一些有個性的人才(容人之量,是靠把原有對人的成見、意見、不愉快、抱怨、不滿意等等忘卻才能達到)。

經營智慧:忘卻屢屢經驗(使自己成功的方法、經驗,學習更新的、更好的東西)才能有更適合發展的東西。

5、道家第五原則:“正言若反”。

自然是陰陽對立統一的。

“反動”-事物的發展一定是朝相反的方向運動。

“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大勇若怯,大智若愚”(智者一定有所不智的地方,該智則智,不該智則不智——有所智有所不智)。

“相輔相成“——太極管理(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對立面的統一)。

美國的張緒道(新道家)主張:從相反的角度考慮同一個問題;考慮正反的轉化。

道家主要思想及代表人物通用1篇

道家主要思想及代表人物通用1篇

道家主要思想及代表人物通用1篇道家主要思想及代表人物 1道家主要思想及代表人物道家概述:道家,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

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__。

道家主要思想:老庄之学老庄派为老学、庄学的合称。

道家代表人物-道家思想-道家代表作介绍以自然为本,天性为尊,法天心而无心弗志而为,以为无为而使人退欲消妄,削其物性,以己之虚无澄他人之妄心而为。

主张清虚自守,齐物而侍,清静无为,以致“不为物累逍遥天下”。

因其“不参物事,不与物谋”齐物而论的`思想,成为历代文人雅士远离残酷现实的精神家园,其内部有玄学、重玄学等。

其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王弼、郭象、竹林七贤、张湛、陶渊明、成玄英、李荣、李白、唐玄宗、苏轼、陈景元等。

代表作:《老子》、《庄子》、《竹林七贤文集》、《世说新语》、《各晋魏玄学著作》、《各重玄学著作》、《各道家学者典籍注疏》等等。

黄老之学黄老派以两相自然为本,事因之而循之,物因之而动之,法天地之使万物自然,甚至不得不然而为,以无为谓之使物我自然,以使物我共逍遥,善于行不言之教,使人自化。

形成一种“大音希声”般的“仁”,故看似无所作为,实则无所不为。

主张“不贵治人贵治己”,因俗简礼,与时迁变,除衍存简,休养生息,成了历次大乱后政府的治世急救包,同时也与中国古代盛世关系密切。

代表人物为老子、文子、列子、管子、田骈、宋钘、尹文、鹖冠子、吕不韦、刘安、严君平、扬雄、王充等等。

代表作:《老子》、《文子》、《列子》、《黄帝四经》、《黄帝内经》、《慎子》、《鹗冠子》、《管子》、《吕氏春秋》、《淮南子》、《太玄经》、《论衡》等等。

杨朱之学杨朱派则主张全生避害、为我贵己、重视个人生命的保存,反对他人对自己的侵夺,也反对自己对他人的侵夺,不与物往以不染物性,无为以两不相累,两不相扰。

通过对个体的自我完善进而达到社会的整体和谐。

代表人物杨朱、告子、巫马子、孟季子、子华子、詹子(詹何)、魏牟、田巴、儿说、公孙龙等。

道家对一的解释

道家对一的解释

道家对一的解释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教义是一种深远古老的阐释万物源自“一”和“多”的哲学观念。

道家的哲学思想强调一致性、调和,以及认识自然规律万物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形成了一套集成的哲学思想体系。

道家的哲学思想之一就是“一”的概念,它强调一切万物以及自然规律的内在联系,即将一切融入一个“一”中。

在道家哲学思想中,“一”有着诸多不同的含义和解释,可以分为“宇宙之“一””、“人身之“一””和“人心之“一””三种类型。

宇宙之“一”是指道家认为的一切活动、变化和一切事物都源自宇宙的本质,这种本质就是“一”。

在这种理论中,任何一件事物都可能被描述为“一”,因为它的本质都是一样的,所以任何事情的变化只是“一”的表现;实际上,这也是著名哲学家们所谓的“同归于一”的思想。

人身之“一”认为,一个人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保持自己的真我,追求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即天地之间的一致性,以达到自己心中的人生归宿。

这也是著名哲学家孔子说的“兼爱天地,而爱人”的思想。

最后,人心之“一”指的是一个人应该保持清明于心,理性和努力培养,以达到自己心中精神上的归宿,从而达到人人平等的理念,以及和谐的社会。

“一”在道家思想中有着独特的解释,它涉及到人的自我整合和洞察天地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对清明于心的追求。

它们都是道家哲学思想中最重要的思想,也是道家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

由于道家的
思想和观念的深远影响,它已经深深影响了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几千年来,人们不断地努力去探索精神层面的“一”,以达到自我调节、心灵安乐和身心健康。

道家无为(1)

道家无为(1)

关于道家的“无为”思想一直对道家的“无为”思想很感兴趣,不仅仅是因为现人多对它存有误解,更重要的是它对当今社会人类生活的现实意义。

道家学说构筑了中国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虽然学派上有所区别,但就其主旨来说是相通的:以“道”为本,自然无为·真正含义“无为”被道家认为是“道”的重要特征之一。

“无为”,“无为”,今人多错误的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对万物发展不加干预,任其发展即无所作为,当代的哲学家和政治家们也多把它当作一个消极的思想来理解,其实这是错误的。

首先“无为”是指不经过深思熟虑,无目的地行为,并非不求有所作为,只是指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心”,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

从《道德经》的全篇哲学理念的反映,无为其实就是无主观臆断的作为,无人为之为,是一切遵循客观规律的行为。

一般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崇尚天道(自然法则),即人与自然界之间的自然无为。

提出“道法自然”“天地生万物,然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二是崇尚人道(人事规范),即人类活动应与天道般自然无为。

提出“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

其中在崇尚人道方面又有两层意思,一即提倡人应顺应自然界,随缘而动,不要随意破坏自然的和谐与平衡。

二即社会人际关系方面,提倡应统治者效法“道”的自然无为精神,尽量简化社会的各种制度与规范以保持民间民风纯朴。

“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

”(舜帝不是无为而治的吗?他做了什么?只是端正己身而无为地治理天下而已。

)道家认识到任何有目的的行为都可能使行为本身产生偏差。

“六亲不和有孝慈。

”(当我们提倡孝顺、和睦的时候,家庭中的成员本身已经不坦诚、不和睦了,不然是不需要这些的。

)表述类似观点的语句在道家的作品中随处可见。

根据处理问题不同,“无为”的态度既可用于政治,也可以用于修身。

道家各派在坚持“无为”本质的前提中,通常给予了“无为”更丰富的内涵。

道家的口头禅

道家的口头禅

道家的口头禅【最新版】目录1.道家思想简介2.道家的口头禅含义3.道家口头禅的体现4.道家口头禅的启示正文道家,作为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与儒家并列为两大传统文化主流。

道家主张“道”,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主张无为而治。

道家哲学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和列子等,他们的言行举止以及思想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道家的诸多表述中,口头禅是其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道家的口头禅,通常是指道家哲学家们在表述其思想时经常使用的词语或短语。

这些口头禅言简意赅,富含哲理,体现了道家思想的深邃与智慧。

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和“无为而治”等。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出自《道德经》第一章,是道家哲学的奠基人老子的著名论断。

这句话意味着能够用言语表述的道,并非永恒不变的真正道;能够用名字命名的事物,也不是永恒不变的真正事物。

这里体现了道家的辩证法思想,强调事物的相对性和不断变化。

“无为而治”是道家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最早出自《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无为,指的是不采取过多的干预措施,让事物自然发展。

而治,指的是国家治理。

无为而治,意味着尽量不干预,让国家自然发展,达到和谐稳定的境地。

这一理念在道家哲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为后世许多政治家所推崇。

道家的口头禅不仅是其哲学思想的载体,也是道家智慧的体现。

通过研究这些口头禅,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道家哲学的内涵,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也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例如,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借鉴道家的无为而治理念,采取更加符合自然规律的管理方式,让事物自然发展,达到和谐共生的目的。

总之,道家的口头禅是其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研究道家思想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同时,这些口头禅也是道家智慧的体现,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道家思想的特点

道家思想的特点

道家思想的特点道家思想的特点是崇尚自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样的思想内容,也反映在道家的长生养生之道中,对后世的养生学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

那么就让我们来了解,道家思想的一个特征——长生与养生之道。

道家思想的一个特征,是道家和道教影响深远的长生与养生之道。

自古以来,人们探讨养生之道的极多,但最早最完善最具有价值的长生养生之道,还是出自道家和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的道教。

道教的养生之法,起源于黄老,历史久远,并且作为中国唯一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道教之教徒在追求得道成仙,故它乐生、重生和贵术的长期的修道证真的过程中,创立了系统的养生理论,撰写了大量养生着作,形成了体系庞大、包罗万象的道教养生学。

道教养生学,是中国传统养生学的集大成者。

道家以老子,庄子为其代表人物,其学说以自然天道观为主,着眼于人本身,追求生命本质的解脱与精神的安宁,尤其强调精神的超然与人格的独立,重视精神修炼,渴望人生的自由。

其养生理念主要有:1、清静虚无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排斥人的一切欲望,排斥外界事物给人带来的诱惑。

他主张通过柔弱无为、虚静自守来排斥干扰,达到返朴归真的目的。

而庄子的养生法则为“虚静自守”,“养神,守形,无欲”,“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2、顺乎自然崇尚自然是道家养生的基本原则。

道家认为:以自然界的秩序变化为法,摒弃人的理性因素,在养生中采取顺乎自然的行动,就能维护健康,延年益寿。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他认为人的一切都应顺应自然规律,不要悖天地之理。

而人最初的状态接近自然,因此,养生要返朴归真,以重返婴儿状态为最高标准。

而庄子则认为,人与自然合一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他主张破除一切人为地刻意追求,认为“无为”、“无已”、“绝对逍遥”,是达到天人合一的根本途径。

3、以气养生《史记》载:“老子百有六十余或二百余岁,以自修道而养寿也”。

历史上有老子不知其所终之说,虽不可全信,但史学界一致看法是:老子比孔子年长近三十岁,又比孔子死得晚,孔子活了72岁,老子当是一位百岁寿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8




无 欲 而 民 自 朴 ” ( 第 57
我 好 静 而 民 自 正 ; 我 无 章 事 ) 而 民 自 富 ; 我
为 , 则 无 不 治 ” 。 “ 我 无 为 而 民 自 化 ;
老 子 认 为
“ 无 为 而 无 不 为 ” , “ 为 无
“ 无 为 ” 只 是 一 种 手 段 而 不 是 目 的 。
45
相同点:“道”是宇宙的“本根”,先于 宇宙而存在,“道”无为而无不为,天地 万物都为道所生成并受其制约; 不同点:老子“道”与“无”联系,“道 生万物”即“无生有”;庄子只谈“道” 不讲“无”
“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 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 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而 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齐物论》)
部分是庄周自著,一部分为其后学 整理。
特点是基本以寓言故事暗示哲理。
36
第一次作业
简答:
1、先秦时期的主要学术派别及其代表
人物。
2、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主要包括哪些内
容?
37
隐士与庄子
1. 士与隐士
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
隐士歌
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 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 薇而食之。及餓且死,作 歌。其辭曰:「登彼西山 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 兮,不知其非矣。神農、 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 歸矣?于嗟徂兮,命之衰 矣!」遂餓死於首陽山。 ——《史記·伯 夷列傳》
前的统一状态推崇为一种抽象的最高的“自然”
原则,或“无为”原则,这样的“一”也就成为 “道”的同义语。
14
归结为: “无”——“有”一一 “万物”。这就说明,老子所谓 的“道”其实就是“无”,
老子这里讲的是没有任何具体规定性的“无”或 “道”,并把它作为宇宙的本原、万物的老根, 似乎看到了世界的统一性,不能是某一具体的有 规定性的东西,加深了对世界统一问题的理解。
25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第75章)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 饮食,财货有余。” (第53章) “夫礼者,中信之薄而乱之首”,“法令多彰,盗贼多 有”。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 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2)“有为”违背天道的本性
“道法自然”,道是自然无为的。所以对 于国家的治理要顺应天道,“无为而治”。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 万物之宗。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 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
13
关于宇宙生成问题的论述,集中表 现在两句话上 :“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天下万物 生于有,有生于无”。
“一”在这里是指具体万物形成之前的一种统一 状态。但在老子体系中,他把这种具体万物形成
46
2. 道与德
德是庄子哲学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庄子认为“全
德”才能保持内心之德而不使之摇荡。
与儒家所说的“德”不同,庄子说的“德”是要忘
掉儒家德仁义、礼乐等。
47
3. 道与物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
尽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 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 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 (《齐物论》)
8
(1)道的实在性与超感官性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恍兮惚
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 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 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 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
9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 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 无象之象,是谓恍忽。迎之不见其 首,随之不见其后。”,“吾不知 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老 子 其 人 其 书
5
——
晚年目睹周之衰,遂“去
周隐居”。 到了函谷关的时候,因关 令尹喜之请求而写下五千 言《道德经》。
6
2.老子其事
孔子问礼
老子出关
7
(二)老子以“道”为核心的本体论
1、“道生万物”
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是“道”, “道生万物”是老子关于宇宙生 成问题的基本观点。什么是 “道”?
26
2.不妄为
统治者在表面上应该少一点欲望,少一点作为,
对人民听其自然,这样做,统治才能巩固,得
到更多的好处。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三十六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六十五章》)
27
3.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
是“顺自然”,遵守“自然”的 法则,在处己、待人、 应物上定 能做到因道而动、循道而行。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 法自然”(第25章)
“反者道之动” ——“道”的运行规则就是反:
意思 ;
第二,指反复的“反”(同“返”)——即“反
本复初” ,归根。
17
(1)一些相对立的事物和概念,都是互相依赖的
关系。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 声相和,前后相随。”(2章)
( 2 )对立的一面,如果它的特点达到一定程度,
11
(2)道的本原性与化生性。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 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 具体的事物都是可以用名称来表示的,天 地以下都是具体事物,所以说:“有名,万物之 母。” 天地是从“道”那里产生出来的,道是 无形无体的,没法用名称来表达,所以说:“无名, 12 天地之始。”
30
关于老子哲学的缺点
陈鼓应教授认为: (1)“返本复初”思想浓厚,“有碍于事
物的先前推展”;
(2)循环论“会导致一种退缩的态度”;
31
(3)忽略了“知”和“学”可以引人向
上。
(4)忽略了主观能动性。
(5)理想国是不现实的。
(6)“柔弱处下”的主张将会侵蚀人的
奋发精神。
32
(二)庄周与《庄子》的哲学思想
但 最 为 根 本 的 是 要 取 消 知 识 、 取 消
度 , 取 消 新 颖 的 器 具 和 物 品 。
老 子 主 张 要 断 绝 仁 义 道 德 、 法 令 制
29
3 、“小国寡民” —— 倒退的社会 历史观
在老子看来,最理想的社会和政治是: “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 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 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 来。”
第四节 无为之道—老 庄的哲学
1
“道家”之名最早见于司
马谈《论六家要旨》。 先秦道家的主要代表是 老子、庄子。
2
一、老子其人及主要 哲学思想
3
(一)老子其人其书
4
1.
老 太 老 聃 史 莱 儋 子 说 说



︽ 史 记 ︾
之伯里老 史阳人子 也︐也者 ︒谥︒︐ 曰姓楚 聃 李氏 苦 。︐ 县 周名厉 守耳乡 藏︐曲 室字仁
34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 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使者曰: “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 子独不见郊祭之犀牛乎?养食之 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 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 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浊 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 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35
今存《庄子》一书凡三十三篇,大
24
1.有为 “有为”在积极入世的儒、墨、法等家的基本表现,
就是以仁义礼智、道德法令等手段去规范和稳定社会
秩序,防止犯上作乱。 (1)有为造成社会国家的混乱
在老子看来,人民苦难的直接根源就是当时统治者的
“有为”。老子对当时一些统治者,只顾自己享受, 穿好的,吃好的,搜括大量财货,而根本不管政治腐 败,土地荒芜,粮仓空虚的现象进行了批评。
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
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
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
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道是超时空的自本自根的绝对 ,它无形无象,
却是真实的存在。
44
3.“道”无所不在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
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 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 “何其下耶?”曰:“在荑稗。”曰: “何其愈下耶?”曰:“在瓦甓。”曰: “何其愈甚耶?”曰:“在尿溺。” (《知北游》)
就会表现出对立的另一面的特点。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大白 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41章》 “ 大成若缺”,“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 辩若讷”(45章)
18
(3)对立的双方是会互相转化。
“反者道之动”是说“道”的运动是要 向自己的反面转化。 由“道”所创生的 一切万事万物,也都自动地被赋予了向自 己的对立面转化的性能。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正复为 奇,善复为妖。”(58章)
这里说“道”是一种恍忽不定,深邃幽远不可捉 摸的东西。在恍恍忽忽的情况中,好像有某种形 象,又好像有某种实物;在幽远深遂的情况中好 像有某种细微的东西,而且还很实在。但是,这 一切都是“道”恍忽幽深的情况。
10
可见:“道”无声、无形、无体, 既看不见,也听不到,模不着。是 一种分不清上下,也看不到前后的 本来就无分别的状态—— “道”是 十分抽象的。 这种抽象的道是万事万物的根本。
21
(2)柔弱与刚强
事物发展的方向是从小到大、由弱到 强。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 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直观的看到 了事物的量变到一定程度时,会引起质变,会 自我否定,这是老子辩证法思想的光辉之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