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三单元教案
部编版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唐诗五首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唐诗的基本特点。唐诗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著称。它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影响深远。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以《望岳》为例,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的壮丽,表达了诗人的豪情壮志。这个案例展示了唐诗如何通过自然景观来表达情感。
2.教学难点
-意象的理解与把握:对于诗中的意象,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其深层含义,需要通过图片、情境创设等方式帮助学生感知。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应用:如《渡荆门送别》中的对仗、夸张等修辞手法,学生需学会识别并在写作中运用。
-诗歌情感的理解: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往往含蓄、深沉,如《春望》中诗人对国家兴亡的忧虑,需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深入理解。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唐诗五首的学习兴趣还是比较高的。通过导入环节的问题,他们能够迅速被吸引到课堂内容上来。在理论介绍和案例分析环节,我尽量使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例子来解释诗歌的意象和情感,看得出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
在新课讲授中,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在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上还存在困难。比如在讲解《春望》时,他们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表达感到困惑。这时,我通过对比现代的景象,帮助他们理解诗人在国难时期的心情。这种对比教学似乎对他们理解有所帮助。
部编版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唐诗五首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版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唐诗五首,包括《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望岳》、《登高》和诗歌背景:介绍每位诗人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
2.诗歌内容:详细解读五首诗歌的意境、主题和修辞手法,分析诗歌的韵律美和意象美。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梁甫行》课时教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古诗词的背景和创作意图有一定的了解,但在生僻字词理解和诗句翻译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内容,采用更多有趣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记忆和运用。
3.强化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指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形式美,激发学生对美的感知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情趣。
4.培养社会责任与担当素养:通过感悟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关注,激发学生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古诗词的正确诵读:掌握《梁甫行》的节奏、韵律,正确把握诗句的朗读技巧。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梁甫行》的基本内容、背景和意境。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加深了对这首诗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古诗词的鉴赏方法,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创造美。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梁甫行》这一课时,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下面我想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梁甫行》课时教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以《梁甫行》为主要教学内容。内容包括:《梁甫行》全文诵读、生僻字词解析、诗句翻译、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情感分析以及诗歌艺术特色鉴赏。《梁甫行》描绘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展现了其深厚的同情心和崇高的道德情操,通过学习这首诗,旨在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4.不断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5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5篇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1《湖心亭看雪》一、导入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学生吟诵“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
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走近作者多媒体摘要显示:张岱,号陶庵、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
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
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
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
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三、感知文意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或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2.学生读课文,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质疑。
(2)小组讨论交流,质疑解难,教师巡视酌情指导,教师也可预设重点字词全班解决。
四、品读文本㈠三读蓄势1.一生朗诵全文,师生简评。
2.一生再读,明确要求:找出短文中作者犯下的一个颇为严重的前后矛盾的错误。
(“独往湖心亭”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及舟子的喃喃自语)教师乘势设疑是否要让张岱改改。
3.全班齐读,明确要求:找出文中一个能形象概括张岱形象的词语。
(“痴”)㈡三痴解意“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说?自由朗读,讨论,找出张岱哪些地方表现出了特别的呆气。
(1)“痴行”(“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时候去的)教师提示想象三天大雪之后的情景,除了从人的听觉来描写,还从什么角度来写?(可有类似“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想象)这样的天气我们在家干什么?可是他却在天寒地冻的天气里凌晨时分跑到湖上去看雪,痴人“痴行”,真是“怪异”啊。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复习(第3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四、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要点归纳
2/7
word
复习指导一:
内容:《中国石拱桥》《某某园林》
中使用说明方法的语句
方法:自学、交流、展示 时间:5 分钟 要求:1、能说出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的解题思路及答题格式。
解题思路: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自身的作用+ 结合文章说明的具体 内容
2、并用这些方法解决相应问题。
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的例 题思路及答题格
式。 子,具体、形象地说明了某某园林在
答题格式: 1、举例子。举了×× 的例子,具体、形象地 说明了××的××特 点,从而使说明更具 体,更有说服力。 2、分类别。对××分 别加以说明,使说明更
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这一特点,
有条理性。
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4/7
服力。 5、作比较。把××和 ××加以比较,突出强 调说明对象的××× ×特点。 6、摹状貌。对××的 特点进行形象化的描 摹,使说明更加具体形 象。 7、作引用引××,说 明了××的××特点。 使说明内容更充实,有 说服力。 8、作诠释。用通俗的 语言说明了××的× ×特点。
word
(8)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 11 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 联,这种桥就叫联拱石桥。 作诠释。用通俗的语言说明了联拱石 桥各拱相联的特点。
望、预测等。
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2、 引出说明对象,概括某某园林的地
位及特征。
3、 对故宫博物院作总的概括,强调其
艺术价值,总结全文。
五、当堂训练
6/7
word
一、分析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1、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它像顶天立地 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和天安门遥遥相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三章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三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孟子》三章,具体包括《梁惠王上》、《公孙丑上》和《离娄上》三个章节。
详细内容主要围绕孟子关于仁爱、道德修养、君子品质等方面的论述。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孟子》三章中的文言文知识点,如词语、句式等。
2. 领悟孟子关于仁爱、道德修养、君子品质等思想的内涵,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3.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孟子论述的道德思想和文言文知识点的理解。
教学重点:掌握《孟子》三章的文言文知识点,领悟孟子的道德思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思考仁爱的意义。
2. 新课内容学习:a. 诵读《孟子》三章,感受文言文的韵味。
b. 分析文言文知识点,如词语、句式等。
c. 解读孟子关于仁爱、道德修养、君子品质等方面的论述。
3. 例题讲解:以《梁惠王上》为例,讲解如何分析文言文,理解孟子思想。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公孙丑上》和《离娄上》的内容。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孟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孟子》三章2. 主要内容:a. 《梁惠王上》:仁爱之道b. 《公孙丑上》:道德修养c. 《离娄上》:君子品质3. 重点、难点:文言文知识点、孟子道德思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所学内容,谈谈你对孟子仁爱、道德修养、君子品质等思想的看法。
2.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实际,阐述孟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孟子》其他篇章,深入了解孟子的道德思想,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孟子论述的道德思想和文言文知识点的理解。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龟虽寿》曹操课时教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着重对曹操的《龟虽寿》进行深入学习。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龟虽寿》全文诵读、生字词解析、诗句翻译、诗歌主题思想探讨以及艺术特色分析。具体内容包括:
1.诵读《龟虽寿》,体会古诗词的韵律美。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深层含义的理解和生字词的掌握。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龟虽寿》相关的主题,如生命的意义、如何珍惜时间等。
2.诵读体验:为了加深对诗歌韵律美的理解,我们将进行一次集体诵读。在诵读过程中,体会诗句的节奏和韵律。
2.增强语言建构能力:掌握生字词及诗句翻译,提高学生古诗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
3.发展思维品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探讨诗歌主题思想,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4.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分析《龟虽寿》的艺术特色,使学生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学价值,提高审美水平。
5.培养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精神及沟通能力。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共同学习。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深入解读了曹操的《龟虽寿》,理解了古人对生命和时间的独特看法。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观点融入自己的生活,珍惜时间,活出精彩。如果还有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教案新人教版
答案:“月下飞天镜”以月亮倒映在江面上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云生结海楼”通过云彩和楼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内心的迷茫和离愁。
4.请分析《渡荆门送别》中诗人的情感变化与意象之间的关系。
答案:诗人的情感变化与意象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诗中的意象既描绘了自然景色,也寓含了诗人的情感。随着旅途的进行,诗人的情感逐渐变得迷茫和孤独,意象也随之变化,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变化。
2.拓展建议
-组织学生参观诗歌朗诵会或古典音乐会,让学生亲身体验古典文化的魅力,提高他们对唐诗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鼓励学生参加诗歌创作比赛或文学社团,激发他们的文学创作热情,提高写作能力。
-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关于唐诗的学术论文或评论,如《唐诗研究》、《李白研究》等,让学生了解学术界对唐诗的研究动态和成果。
课后作业
1.请简要概括《渡荆门送别》的诗歌结构和主要内容。
答案:《渡荆门送别》的结构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主要内容是描绘了诗人离乡远游的情景,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和对未来的期许。
2.请分析《渡荆门送别》中诗人的情感变化。
答案:诗人一开始对故乡的眷恋和对未来的期许,随着旅途的进行,逐渐变得迷茫和孤独,最后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5.请从《渡荆门送别》中选取一个你认为最富有表现力的诗句,并解释其含义。
答案:我选取的诗句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句诗以送别舟的情景作结,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它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情和离乡的无奈,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4)诗歌创作比赛:鼓励学生以《渡荆门送别》为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培养他们的文学创作能力。
3.确定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三峡
学生读文章,赏析美景
教师点拨
三峡的山美,你看,在三峡七百里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山有磅礴逶迤、雄伟峭拔的特点。
三峡的水美,你看,一千二百里的水路,早上出发,傍晚就到了,即使骑着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船行得快。水有迅疾的特点。
三峡的水美,你看,春冬之时,则素湍绿谭,回清倒影,激流回旋,清波荡漾。水有清幽的特点。
三峡的秋美,你看,高猿长啸,声声在山谷中回荡。三峡之秋有萧瑟凄凉的特点。
(2)小结三峡自然景物特点
山:连绵高耸、磅礴逶迤、雄伟峭拔
水:夏水的迅急险恶、春冬之景的清幽秀丽、秋景的凄寒婉转
5.诵美文——诵出情感
(1)一山一水总关情,透过文章对山水的描绘,我们的心也同作者的心一起跳动。请同学们诵读课文,说说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指名回答,教师明确:
一句“良多趣味”道出作者面对春冬之时山光水色的秀丽奇绝,实在掩饰不住内心的欣赏、喜悦之情,者的情感,而是借景抒情,学生要透过文字去体会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和想象,感受三峡的自然之美。
2.通过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1.(观赏视频《三峡印象》)教师深情讲述: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最为奇秀的一段,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山水画廊。宜昌的南津关是其东端,四川奉节的白帝城是其西端, 其间全长193公里。三峡由西陵峡、巫峡、 瞿塘峡组成。西陵峡以“险”著称,巫峡以“秀”见长,瞿塘峡以“雄”著称。观赏完这段这段视频,请用几个词语评价三峡风光。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课时教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此外,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我注意到学生的参与度并不均衡。有些小组讨论得非常热烈,而个别小组则显得较为沉闷。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鼓励,让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掌握《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背景、故事梗概及主要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传递的红军精神。
-作者:埃德加·斯诺的身份及其采访红军的经历。
-背景:长征时期的历史背景,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历程。
-故事梗概:作品的主要事件、人物关系及其发展脉络。
-主要人物形象: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形象特点及其在革命中的作用。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红军精神的内涵和纪实文学的写作特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分析、实例讲解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红军精神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模拟红军长征中的某个场景,体验红军精神。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历史素养及批判性思维。通过学习《红星照耀中国》,使学生能够:1.提高文学鉴赏能力,领会纪实文学的艺术特色,品味作品中的精彩语言;2.增强历史意识,了解长征时期的历史背景,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历程;3.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并评价作品中所传递的红军精神;4.提升文化自信,激发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培养热爱祖国、传承红色基因的品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综合素养,为实现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三章精彩教案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三章精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孟子三章》,具体包括《离娄上》、《离娄下》和《万章上》三个章节。
详细内容主要围绕孟子关于仁爱、道德修养、为政以德等方面的论述。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孟子的生平及其哲学思想,理解孟子关于仁爱的内涵。
2.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对文言实词、虚词的识别和理解。
3. 通过学习孟子三章,使学生认识到道德修养和为政以德的重要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孟子哲学思想的深入理解,文言文阅读技巧的掌握。
教学重点:孟子关于仁爱、道德修养、为政以德的论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仁爱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孟子仁爱思想的兴趣。
2. 新课内容展示:详细讲解《离娄上》、《离娄下》和《万章上》三个章节,分析孟子关于仁爱、道德修养、为政以德的论述。
3.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指导学生如何分析文言文,识别实词、虚词。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一段孟子原文,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孟子仁爱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道德修养意识。
六、板书设计1. 《孟子三章》2. 内容:a. 离娄上:仁爱之道b. 离娄下:道德修养c. 万章上:为政以德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翻译《孟子三章》中的任意一段原文,并写出自己的理解。
2. 答案:见教材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孟子其他篇章,深入了解孟子哲学思想,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组织一次关于孟子思想的演讲比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孟子哲学思想的深入理解,文言文阅读技巧的掌握。
2.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指导学生如何分析文言文,识别实词、虚词。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孟子仁爱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道德修养意识。
部编】【整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案
部编】【整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的相关知识;2.通过有感情的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3.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诗词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
教学过程:一、研究《庭中有奇树》1.《古诗十九首》得名古诗十九首》诞生于东汉末年,原本不是一人所作,因风格相近,南朝梁萧统编入《文选》,因作者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题为《古诗十九首》,后世遂沿用这一名称。
这组诗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是古典诗歌抒情诗的典范,被誉为“诗母”。
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的《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2.产生年代研究者认为,《古诗十九首》虽非一人之作,但它是同一时代的产物,大概产生于东汉后期数十年间,即至早当在顺帝末年,至晚应在献帝以前(约公元140—190)。
无论从五言诗的发展情况或是从某些篇章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来看,这样的推测都是合理的。
3.产生背景政治:社会动荡、宫廷暴乱、徭役赋税沉重、农民起义、外戚宦官专权经济:破坏严重、两极分化、朝不保夕思想:儒家经学、文学观念转变、老庄思想盛行、传入4.诵读庭中有奇树。
珍贵花繁。
庭中有一棵奇特的树,绿叶茂盛,花朵繁华。
女主人攀折下最好看的一朵花,要把它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花的香气染满了我的衣襟和衣袖,但是天遥地远,花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只是痴痴地手执着花儿,久久地站在树下,听任香气充满怀袖而无可奈何。
这花有什么珍贵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5.试着用自己的话描绘诗中所写的景象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
春意盎然。
女主人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花的香气染满了我的衣襟和衣袖,天遥地远,花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2023年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人教版(5篇)
2023年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人教版(5篇)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人教版篇一学习目标1.诵读积累,理解课文大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品读赏析,体会白描手法、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导语设计1:被誉为“人间天堂”的西湖,无数文人墨客曾为它留下佳作。
关于西湖的诗句,我们耳熟能详的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
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
可见,拥有不同的情感世界就能看见不同的西湖。
导语设计2:“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诗,诗中“寒江独钓”的清奇意境令人神往,孤高情怀叫人赞叹。
而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则营造了另一番意境,抒发了别样的情怀。
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走进西湖,去湖心亭看看雪。
二、自主学-预习与展示1生字注音更(gēng)定拥毳(cuì)衣崇祯(zhēn)沆砀(hàng)(dàng)余舟一芥(jiè)铺毡(zhān)对坐余挐(ná)一小船喃喃nán雾凇(sōng)2生词注解(1)通假字挐一小船挐:通:“桡”撑船。
(2)一词多义。
一:①上下一白全②长堤一痕数目,最小的正整数,大写是“壹”更:①更定旧时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②更有痴似相公者还是:①是日更定这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表示肯定的判断或解释绝:①绝消失②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3)古今异义。
①余住西湖古:我。
今:剩余,多余。
②余挐一小船古:撑、划。
今:捉拿、手拿、拿腔拿调③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酒杯。
今:颜色、光亮、没有效果、无报偿④是日更定古:这,代词。
今:用于判断,或与“非”相对3作者名片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三单元第12课《野望》(教案+说课稿+反思)
(4)历史文化意义的理解:联系时代背景,使学生理解《野望》所体现的历史文化意义。
举例:在讲解《野望》的意境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诗人的视角去感受诗中的自然景色,理解诗人如何在宁静的田园生活中寻求心灵的慰藉。同时,通过分析诗中所表达的哲理,使学生了解到诗人如何在繁华尘世中保持一颗淡泊名利的心,从而突破这一教学难点。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中的意象运用和哲理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其他作品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野望》相关的自然景色或生活情境。
2.诗词创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尝试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色为题材的短诗,模仿《野望》的风格。
5.探讨《野望》的写作背景和历史文化意义。
本节课将通过解读《野望》,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王维的诗歌艺术,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同时培养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野望》的意象、情感和哲理,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审美情趣。
2.增强学生对汉字文化的认识,掌握诗中的生字词和成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使其能够对诗歌进行深入解读和个性化解读。
4.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理解《野望》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意义,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意识。
5.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提升交流沟通能力,促进人际交往素养的提升。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相对较好,但在实际应用方面还有待提高。因此,我打算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一些案例分析,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诗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此外,我还将尝试采用更多互动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二、介绍作者作品多媒体课件展示:郦道元画像及生平介
绍。
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
料介绍作者
培养学生搜集
资料的能力,提
高语言表达力
三、
检查
预习
1、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音
2、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3、男女生竞赛,检查学生对字词句的掌握情况)
4、学生相互质疑。
学生初读课文,读准字
音.掌握字音
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
具书,疏通文意
男女生竞赛,检查学生
对字词句的掌握情况
学生相互质疑。
落实字词,理解
文意。
夯实基础
学校教师备课笔记
学校教师备课笔记
学校教师备课笔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唐诗五首教案新人教版
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客观评价,我觉得学生在知识掌握方面有一定的进步,他们能够理解并欣赏唐诗的艺术美,对唐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学生在审美鉴赏能力、文化传承能力、思维品质、语文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等方面也有所提升。
然而,我也发现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在重点难点的讲解上,可能还需要更深入一些,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此外,在小组讨论的引导上,我也需要更加细致和耐心,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讨论中,提高他们的沟通协作能力。
4. 教学手段: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诗歌创作比赛、口头报告、课堂问答、小组互动游戏。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唐诗五首》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欣赏唐诗的情况?”(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唐诗的奥秘。
2. 审美鉴赏能力:学生能够欣赏和理解唐诗的艺术美,培养对古典诗歌的审美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文化传承能力: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高文化自信心。
4. 思维品质:学生的分析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将得到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唐诗中的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并将其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1. 审美鉴赏能力:通过品读和赏析《登鹳雀楼》、《望岳》、《早发白帝城》、《从军行》和《凉州词》等五首唐诗,学生能够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提高对古典诗歌的审美鉴赏能力。
2. 文化传承能力:通过学习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唐诗,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文化自信心。
5. 观察生活中的一些景物,试着用唐诗的形式表达出来,至少三句,要求对仗工整,意境深远。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三峡》教案新人教版五四制
10《三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背诵课文。
2、学习文章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品味课文句式整齐、音韵和谐的特点。
3、感受三峡的壮丽风光,培养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重点】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背诵课文。
【难点】学习文章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品味课文句式整齐、音韵和谐的特点。
【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景色秀丽。
有这样一个大峡深谷,它曾是三国古战场,是无数英雄豪杰的用武之地;这里有许多名胜古迹:白帝城、黄陵庙、南津关孙夫人庙;这里旖旎的山水名扬四海,李白有诗云:“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你知道这是哪里吗?对,这就是三峡。
三峡到底有多美?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去领略三峡的壮美。
二.展示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背诵课文。
2、学习文章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品味课文句式整齐、音韵和谐的特点。
3、感受三峡的壮丽风光,培养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三.检查预习:1. 介绍作家作品:(1)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市)人。
北魏地理学家,生于官宦家族,但仕途坎坷。
幼时随父访求水道,博览奇书,爱好游历,著有《水经注》四十卷。
郦道元可称为我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
(2)提起《水经注》,就不能不说说《水经》。
《水经》是中国第一部记述河道水系的专著,所列大小河道137条,内容非常简。
比如在写三峡时仅用一句话:“又东过巫县南,盐水从县东南流注之。
”郦道元结合自己所学及游历见闻,为之详细作注并大为扩充,著成《水经注》。
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对研究我国古代的历史、地理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野望》教案
1.教学重点
-诗句的朗读与解析:掌握《野望》的朗读节奏和韵律,理解诗句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
-诗歌主题及意境分析:理解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诗歌艺术特色分析:认识并分析《野望》中的修辞手法、意象运用等艺术特点。
-课堂练习与拓展阅读:通过练习和拓展阅读,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诗歌的意境把握,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所营造的宁静、淡远的氛围,需要教师通过具体描绘和情感引导帮助学生体验。
-诗人王维的隐逸生活态度和唐代的社会背景,对理解诗歌的深层意义至关重要,需要教师提供相应的背景资料和分析。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唐诗五首-野望》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曾经有过站在高处,远望自然景色的经历?”(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野望》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诗人在自然景色中寻找的哲理和情感。
-诗歌意境的把握:学生需要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抽象出诗歌的意境,这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可能存在困难。
-诗歌与诗人生活的联系:理解诗歌背后的历史背景和诗人生活经历,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举例解释:
- “野望”中的“野”字,不仅指代野外,还有放逐、自由之意,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
-在分析“遥看天际线”时,要解释“遥看”不仅是视觉上的遥远,也暗示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尝试仿写一首以自然景色为背景的短诗,体验诗人的创作过程。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的短诗。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5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5篇语文这二字,单看字面上,语文的“语”,意为“自己及他人的言论”(通俗点说就是你说话时运用的语言),“文”意为“文字”、“书面言论”。
语文二字连起来的意思则为自己及他人的言论与文字。
为了大家学习方便,笔者特地准备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5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欢迎借鉴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11、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理解、积累词语;培养学生迅速筛选信息的能力;理解内容,能够借助文本说出人们所看到的美轮美奂的落日实际上是幻觉的科学依据。
2、过程和方法目标:欣赏重点语段,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启迪学生能够用明辨的双眸、思考的大脑,观察生活,分析问题。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两张幻觉图片导入二欣赏落日谈谈感受三基础知识1、小组代表竞读课文。
2、小组代表上黑板给词语注音,词语有:吟咏绮丽绚丽殷红3、小组代表听写词语比赛。
听写了:幻觉、吟咏、变化多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夕阳无限好4、抢答:“夕阳无限好”出自哪首诗歌,请把全诗背诵出来。
四我读我画我赏(1-3)1、请一位同学朗诵第二自然段,另外三位同学上黑板一边听一边画出落日图。
之后点评。
2、讨论这个自然段用的主要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3、第二自然段的“躺”和“缩身”两个词语有何表达效果。
4、第二自然段的分号有何作用。
5、改第一段的双重否定句为陈述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6、改最后一段的反问句为陈述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7、用书中的原话回答“落日”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8、第三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五重点研读合作探究1、引导大家阅读4到7自然段,讨论了形成落日幻觉的原因有哪些?要求同学们找到相关的句子并且概括出关键信息。
完成课后表格.2、讨论这几段的说明顺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一、单元目标(一)基础性目标1.知识和能力掌握有关生字词,认识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
2.过程和方法以记叙类文章与说明类文章作比较,初步认识说明文的特点,了解三种说明顺序,多种说明方法及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实物记录,体现人民大众的智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发展性目标1.知识和能力了解什么是说明文,初步认识说明文特点;通过综合性活动锻炼观察和思考的能力,以及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写作说明文。
2.过程和方法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初步掌握读写说明文的基本方法,重点学习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培养科学表述能力与科学精神,培养对建筑文化的兴趣,获得一些美学知识,受到美的熏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我国劳动人民惊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二、单元说明本单元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题。
有人说,建筑是一种容器,建筑师的思想和智慧盛在里面,人类的欢愉与哀伤沉淀在里面,历史发展的秘密隐藏在里面。
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是人类聪明才智的集中体现。
冲突与和谐,华丽与朴实,往昔与现代,都使用着一种语言,那就是沉默的建筑语言。
它具有异常丰富的文化内涵。
所选的五篇课文中,《中国石拱桥》、《桥之美》、《故宫博物院》是比较规范的说明文,《桥之美》、《说“屏”》则是带有一定说明性的小品。
《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以升是一位桥梁专家,他在本文中抓住石拱桥的特征,举出例子,高屋建瓴地向我们介绍了石拱桥的一般知识。
文章语言非常平实准确。
《桥之美》这篇美学小品的作者是著名画家吴冠中。
文中具有诗意的描写性文字与带有说明性的文字相间杂出,让我们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些美学常识。
文章的语言极具个性色彩。
《苏州园林》是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的一篇介绍苏州园林的说明文,文章先总说苏州园林的特点,再分别从几个方面加以说明,总说与分说相结合,给我们以全面、具体的印象。
在文章中,无论是说明道理还是描摹景致,作者都没有用任何一处具体的园林作例证,作者所谈的特点是苏州各处园林所共有的特点。
《故宫博物院》大体是按照游览参观路线,以空间为顺序,着眼于纵贯紫禁城的中轴线,由南到北,由中间到南侧,逐次介绍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
读者可以从中对故宫有一般性的了解,又能对祖国的传统建筑艺术产生自豪感。
《说“屏”》是一篇比较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不太讲究章法,也不注重介绍关于屏风的比较完整的知识,是作者对屏风由来已久的着迷、热爱之情,让他着眼于向我们介绍屏风的实用功能与艺术装饰功能,对使用屏风提出建议和希望。
文中多处引用古诗文,增添了“屏风”的文化意味。
综合性学习“说不尽的桥”贴近大家的生活实际,活动层次清晰,内容丰富全面,我们在活动中可以获得科学与文化知识,锻炼观察与思考的能力,以及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这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学习说明文,所以要让他们先了解什么是说明文,可以将其和记叙类文章作比较,初步认识说明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科学表述能力和科学精神。
同时充分利用课后有关介绍说明文的知识,使学生能清楚读写说明文应注意的问题。
三、教学课时建议:《中国石拱桥》2课时《桥之美》1课时《苏州园林》2课时《故宫博物院》1课时《说“屏”》1课时十二、桥之美十三、苏州园林十四、故宫博物院十五、说“屏”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说不尽的桥一、活动目标1.领略我国丰富的桥文化,提高文化素养;2.比较全面地了解桥,如桥的结构、功能、建筑材料等,并能用说明性的语言介绍具体的桥;3.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生活中的现象,从中获取知识的习惯。
二、教师准备1.了解关于桥的力学原理及桥的分类等科学知识,准备一些相关资料和图片;2.了解当地的各种桥的情况。
三、活动指导活动导入:在学习完《中国石拱桥》后,即可将这次活动要完成的任务介绍给学生。
可以这样来唤起学生的兴趣:从“中国石拱桥”这个题目里,我们就能得到两个关于桥的分类的知识,一是从结构着眼的──“拱桥”,一是从建筑材料着眼的──“石”。
那么,除了拱桥外,还有什么结构类型的桥?除了石桥外,还有什么其他材料的桥呢?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共同讨论一些问题,以促使学生用新鲜的眼光来打量已经被忽视的桥,如:怎样给“桥”下定义?为什么要建桥?等等。
第一项活动:桥梁大观教师把有关桥的分类的材料印发给学生,让学生仔细研读,并随时提出疑难,与同学交流。
同时可推荐几本桥梁学着作,让有兴趣的学生阅读。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广泛地搜集着名的桥的资料,然后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这个过程可以锻炼学生的理解力、搜集资料以及分析概括能力。
给有特色的桥建立小档案,内容包括:修建时间、地理位置、主要数据、作用与意义、建造者等,还可以附上关于桥的小故事。
这个过程可以锻炼学生整理资料的能力。
第二项活动:迷人的桥这项活动要求学生在搜集、整理完相关信息后,在班上口头表达出来,要表达得生动有趣,牢牢地吸引住大家的注意力。
第1小项:桥的名称的由来是多种多样的。
有的由所在地命名,如赵州桥;有的由形状命名,如周庄的钥匙桥,是相邻的两座桥恰好构成钥匙的形状,又如苏州的宝带桥,是因为桥的外观像一条腰带;上海朱家角的放生桥,则得名于这里有人们在桥头将鱼虾放生的习俗。
西湖的断桥如何得名则众说纷纭,一说孤山之路到此而断;一说段家桥简称段桥,谐音为断桥;一说大雪初停,登宝石山往南俯瞰,白堤皑皑如链。
日出映照,断桥向阳面积雪融化,露出褐色的桥面一痕,仿佛长长的白链到此中断了,因此叫断桥。
可以建议学生准备一些图片,一边讲述一边在图片上示意。
第2小项:诗歌:“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歌谣:“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俗语:“船到桥头自然直”“我走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第3小项:关于当阳桥(现在湖北省当阳市玉阳镇有其遗址)的故事:曹操统帅五十万大军杀气腾腾地直奔刘备驻地新野。
当时,刘备手下的战将只有关羽、张飞和赵云,士兵不过三千人,势难抵挡曹操的大军。
于是,刘备打算率领部下逃到江陵。
但他不愿把老百姓丢下不管,百姓也不愿与仁厚的刘备分开,于是,十几万拖儿带女的老百姓跟在刘备大军的背后,每天只能走十几里路。
而追赶的曹军日行三百里,终于在长坂坡赶上刘备军队。
刘备的眷属失散。
赵云神勇,几进几出曹军,救出刘备的儿子阿斗,至当阳桥时,无力对付敌兵,幸好张飞骑马立在桥头,帮赵云挡住敌兵,赵云得以和刘备重聚。
曹操带领的大部队随后赶到桥头,在张飞的三声怒喝下,曹操的一名战将夏侯杰被生生吓死,而曹操自己也由疑到惊到怕,慌忙掉转马头,他的部下更是狼狈逃窜。
张飞在当阳桥上的神勇气概在京剧名段《长坂坡》得到大力渲染:当阳桥头一声吼,喝断桥梁水倒流。
关于大渡河上铁索桥的故事,可参看人教社小学语文课本里《大渡河》一文。
第4小项:生活中的桥起着联结、沟通的作用,人们从这一点出发,赋予“桥”这个词语以联结、沟通的意义。
商桥、书桥等这类词中的“桥”都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
第5小项:要着重搜集比较有纪念意义或欣赏价值的桥的图像,最好能加上贴切而精彩的解说词。
第三项活动:思考、调查与研究这项活动意在让学生留意生活中的现象,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的习惯。
第1小项:强调写“一篇介绍性”的文字,就是要求写成说明性的文章。
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不要在有关桥的故事上花费太多笔墨;又因为是写自己周围的桥,有的学生可能情不自禁地会抒发自己的对桥的感情,这是允许的,但要适度,否则写成的作文就不是说明文了。
第2小项:立交桥通过增加道路层次来缓解车流密集地段的交通压力。
由于层次多,结构比较复杂,再加上有时路标指向不明,使得司机在立交桥上无所适从,学生写“司机指南”式的短文就显得很有针对性。
如果学生发现立交桥在设计上有不合理的地方,也可以提出来。
第3小项:这是一次带有社会调查性质的活动,虽然给出的议题是不少人拒不使用人行天桥,但是如果有的学生发现情况并非如此,那么他也完全可以就天桥为什么得到大家的接受和喜爱进行一番调查。
可以列入调查范围的问题很多,如:天桥使用率高不高?谁习惯于走天桥?谁对天桥视而不见?天桥在使用率上存在较大差别,原因是什么?设置天桥时,应该考虑哪些因素?等等。
第四项活动:我做桥梁设计师第1小项:意在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持赞同意见的学生理由有:连心桥更富于想像力;连心桥表达了美好的愿望;让观众当场设计桥,带有游戏性质,不能强求设计出的桥能变成现实。
持反对意见的学生理由有:画连心桥只是投机取巧,掩盖他完全不懂造桥原理的事实;桥梁专家宣布画连心桥的观众获得优胜,只是活跃现场气氛而已。
第2小项:意在培养学生的想像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借以激发他们的科学意识。
对未来桥的设想是建立在对目前的桥存在哪些不足与缺陷的认识基础上的,所以可以先让学生讨论在他们看来现在的各种类型、各种用途的桥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然后才畅想未来的桥是什么样子。
老师要随时为学生作点评,若学生的设想中有的现在已经成为现实,要指出来。
四、活动建议学生在生活中能随处见到桥,所以这次活动的难度不太大。
但如何使活动不停留于表面,而是深入下去,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能力,获得知识,感受趣味,就要求老师时时注意明确任务与要求,有时还要给予指导和建议,给学生一些思路和线索。
总之,要使学生在开始解决一项任务时知道从什么地方入手,进行过程中知道做哪些事情,结束时能采取恰当的方式成果展示出来。
不要求学生对桥梁力学有较清楚的认识,但如果有的学生对这方面有兴趣,可以建议他们通过阅读有关资料,获得这方面的知识,然后在班上向同学们做一下汇报。
可以事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要注意搞好各有个性与特长的学生之间的搭配。
五、活动评价全部活动结束后,各小组把活动成果以报刊或小册子的形式展示出来,在班上展览,让大家欣赏、评价。
参照课程标准对7~9年级综合性学习方面规定的目标。
六、有关资料1.中国古代的桥(潘洪萱)根据史料和考察,在原始社会,我国就有了独木桥和数根圆木排拼而成的木梁桥。
早在战国时期,单跨和多跨的木、石梁桥已普遍在黄河流域及其他地区建造。
公元前三百多年建于陕西省蓝田县蓝峪水上的蓝桥,就是多跨木梁木柱桥的一个代表。
《诗经·大雅·大明》第一次记叙周文王娶妻,在渭河上造了座专供帝王使用的浮桥。
长江、黄河上曾设过近二十座浮桥。
第一座黄河浮桥建于公元前541年临晋关附近,是秦景公的母弟后子,怕被景公杀害,乘车逃奔晋国途中所建。
第一座长江浮桥是公元35年东汉光武帝建造的,桥址在宜昌至宜都之间的江上。
吊桥首创于我国,吊索由藤索、竹索发展到铁链。
在唐朝中期,就有了铁链吊桥,比西方早八百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