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网框架下的需求侧管理展望与思考

合集下载

智能电网技术的需求侧管理:探索智能电网中的需求侧管理策略与技术(八)

智能电网技术的需求侧管理:探索智能电网中的需求侧管理策略与技术(八)

智能电网技术的需求侧管理:探索智能电网中的需求侧管理策略与技术近年来,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智能电网技术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智能电网旨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提升供电质量和网络安全。

其中,需求侧管理作为智能电网的核心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需求侧管理是指通过调整电力用户的能源需求和行为习惯来平衡能源供需的管理方式。

它将电力用户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通过引入信息和通信技术,使用户能够更好地管理自身的用电需求。

需求侧管理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能源、降低峰谷差、提高系统稳定性和灵活性。

实现智能电网的需求侧管理需要采用一系列策略和技术。

首先是需求侧响应技术,它通过启动电力用户的设备调整、电能储存和灵活用电等方式,实现对电能需求的调控。

例如,通过节能灯、智能电器和智能家居系统等智能设备的使用,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用电模式,以避开高峰期和减少对电网的压力。

其次是需求侧响应策略,即通过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实现对用户用电行为的监测和分析,并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和优先级制定相应的响应策略。

例如,在电力供应紧张或供电价格高峰期,可以提前通知用户调整用电设备的使用时间,以避开高负荷时段,从而达到平衡能源供需的目的。

另外,需求侧管理还需要与能源市场的运行结合,通过市场机制来激励用户参与需求侧管理。

例如,采用差价电价制度,即根据用电负荷的供需关系制定不同时间段的电价,降低用户用电成本的同时激发其进行需求侧管理。

此外,还可以引入可再生能源交易市场,通过实施绿色证书、碳排放配额等制度,鼓励用户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和贡献。

在智能电网中,需求侧管理不仅需要有技术支持,还需要建立适应性的管理机制。

政府、电力供应商和用户之间的协作合作至关重要。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推动智能电网的建设和需求侧管理的推广应用。

电力供应商应加强与用户的沟通和服务,提供可靠的供电保障和技术支持。

浅谈智能电网下需求侧管理

浅谈智能电网下需求侧管理

浅谈智能电网下需求侧管理摘要:传统电力需求侧管理是指用户和电力公司共同管理用电需求,以科学合理的能源利用方式,既满足用户用电需求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最终使每个需求侧管理参与者受益的用电管理技术。

智能电网相较于传统电网的优越性之一就是强化电网与用户互动、支持用户服务和需求响应。

智能电网下需求侧管理能更好引导用户优化用电,提升供电企业负荷管理水平。

关键词:智能电网;电力需求侧管理;削峰填谷;分时电价引言:智能电网与用户的友好互动赋予了需求侧管理新内容。

通过应用先进的通信、传感、计量技术和计算方法,采用智能化电表、电器与用户紧密相连,有效地促进了需求侧管理全面开展。

首先介绍了智能电网环境下需求侧管理的特点,阐述了需求侧管理内容:消减高峰时段负荷、增加低谷用电负荷和移峰填谷;其次介绍了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峰谷分时电价数学模型,并详细说明了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最后总结了智能电网对电力需求管理的促进作用。

1.智能电网下电力需求侧管理1.1智能电网需求侧管理特点与传统电网的需求侧管理相比,智能电网下的电力需求侧管理有如下特点。

1.1.1电力和信息的双向流动传统电网中电能是以“发、输、配、用”为核心单向传输,信息流也是从设备到监控中心单向流动,使电网的高峰和低谷负荷难以避免。

智能电网采用先进通信、计算机技术使其实现了电力和信息的双向流动,使智能电网下需求侧管理能真正由供电企业与用户共同进行。

供电企业通过先进的通信网络与用户及时沟通,为用户提供多种用电选择并传递给用户;用户通过智能电表获悉电能优惠、供电情况等信息后,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调整用电行为,共同参与需求侧管理,极大提高用户改善用电行为的积极性。

1.1.2电能选择多元化随着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多种清洁能源发电的兴起,智能电网中不同能源形势分布式电源接入也日益增多,用户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不同的电能,促进了需求侧管理工作全面开展。

智能电网通过对煤电、新能源发电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调度,在保证用户供电可靠性基础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

智能电网技术的需求侧管理:探索智能电网中的需求侧管理策略与技术(四)

智能电网技术的需求侧管理:探索智能电网中的需求侧管理策略与技术(四)

智能电网技术的需求侧管理:探索智能电网中的需求侧管理策略与技术随着能源消耗的不断增加和环境问题的威胁日益严重,人们对于智能电网技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传统能源供应和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和环境保护的要求,而智能电网技术的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其中,需求侧管理作为智能电网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智能电网的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需求侧管理是指通过有效的能源使用策略和技术手段,对电力用户的需求进行管理和调控,以达到降低电力需求峰值、提高用电效率、优化电力系统运行等目标的一种管理模式。

智能电网中的需求侧管理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在终端用户层面上的需求侧管理,即对于普通家庭、工业厂房等用户的需求进行管理;二是在电力系统层面上的需求侧管理,即通过对电力系统进行全面管理和控制,实现对电力需求的精细管理。

在终端用户层面上,需求侧管理的策略和技术主要包括智能家居系统、能源监控与管理系统、储能技术等。

智能家居系统可以实现对家庭电器的智能控制和管理,根据不同时间段和能源价格的变化对家电进行优化调整,从而实现用电效率的提高和用电成本的降低。

能源监控与管理系统则可以通过对用电设备的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帮助用户了解自己的用电情况以及用能行为的消耗情况,以便制定出更加合理和科学的用电计划。

储能技术则可以将电力系统中的剩余能量进行存储,以备用于高峰期需要。

通过这些技术的应用,终端用户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用电需求,减少能源浪费,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在电力系统层面上,需求侧管理的策略和技术主要包括智能电网调度系统、智能电价系统、分布式发电技术等。

智能电网调度系统可以实现对电力系统的全面调度和管理,准确预测和响应用户的需求变化,实现用电负荷的平衡和优化。

智能电价系统则可以通过根据电力供求关系和系统负荷情况,动态调整电价,以实现电力需求的合理分配和管理。

分布式发电技术则可以将装有发电设备的用户连接到电力系统中,将用户自身发电的能源直接注入电力系统中,减轻系统负荷,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智能电网中的电力需求侧管理研究

智能电网中的电力需求侧管理研究

智能电网中的电力需求侧管理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电网正成为现代社会电力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智能电网是将信息技术与电力系统有效整合的一种电力供应模式,通过实时监测、调控和优化电力系统,实现高效、可靠、可持续的用电。

在智能电网中,电力需求侧管理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涉及到电力用户的调整和优化用电行为,以实现电力系统的平衡和有效供需匹配。

本文将对智能电网中的电力需求侧管理进行研究,探讨其意义、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智能电网中的电力需求侧管理意义智能电网中的电力需求侧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电力需求侧管理可以有效提高电力系统的供需匹配度。

传统电力系统中,供应的电力常常无法与电力需求精确匹配,导致了电力浪费和能源不合理利用。

而通过电力需求侧管理,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实时调整用电模式和用电强度,避免过度消耗和浪费。

其次,电力需求侧管理可以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通过实时监测电力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供电策略,可以避免供电不足或供电过剩的情况发生,确保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

另外,电力需求侧管理还可以促进电力系统的节能和减排。

通过改变用电行为,合理安排用电时间和用电内容,可以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智能电网中的电力需求侧管理挑战尽管电力需求侧管理在智能电网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其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电力需求侧管理需要充分考虑用户的需求和利益。

电力需求侧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电力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用户的需求和利益往往需要得到合理保障。

因此,在进行电力需求侧管理时,需要充分考虑用户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以确保用户的权益不受侵害。

其次,电力需求侧管理面临着技术和设备的瓶颈。

要实现电力需求侧管理,需要建立起完善的监测和调控系统,并进行数据的采集、传输和处理。

而现阶段,尽管有一些技术和设备的支持,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数据传输速度慢、数据管理不规范等,这都限制了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发展和应用。

面向智能电网的需求侧管理

面向智能电网的需求侧管理

面向智能电网的需求侧管理面向智能电网的需求侧管理随着电力市场的不断发展和能源供需的结构调整,需求侧管理成为电力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需求侧管理是指针对用电单位的能源消费方式和用电行为进行优化调整,以实现节能、降耗、减排的目的。

随着智能电网的建设,需求侧管理更为重要,因为它可以为智能电网的稳定安全运行提供关键支撑。

因此,面向智能电网的需求侧管理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需求。

一、能源智能化需求侧管理需要通过智能化技术,实现从能源消费到能源管理的全过程智能化,以提高能源管理水平和效率。

具体来说,智能化技术包括能源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通过数据共享、协同优化,实现能源消费、监测、分析、诊断、控制等全过程的智能化管理。

二、需求侧响应能力需求侧管理需要不断提升对需求侧响应的能力,实时监测用电负荷,及时调整用电行为,提高用电效率。

在智能电网背景下,需求侧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用电行为的调控,与电网等配电设备实时协同,进行用电负荷平衡和调度控制,确保电网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三、强化能源效率需求侧管理需要重视能源效率的提升,通过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实现能源消费的高效化、清洁化。

对于企业来说,需要借助智能化技术和管理手段,优化生产过程中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排放。

对于家庭来说,需要借助智能家居技术,实现灯光、家电等能源消费的智能控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这样既能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又能够保障可持续发展。

四、促进用户参与需求侧管理需要促进用户的参与,通过信息公开、数据共享等渠道,提高用户对能源消费的认识和参与度。

用户对能源消费的认识和参与度的提高,不仅能够促进能源消费的高效化,还能够增强用户的环保意识和节能意识。

同时,通过用户参与,可以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应用推广到更广泛的领域,从而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面向智能电网的需求侧管理需要将智能化技术和需求侧管理完美结合,真正实现能源的高效、清洁、安全的管理。

同时,需求侧管理还需要深化市场化改革,合理制定电价政策,营造市场化、公平、公正的环境,提高能源消费者的参与度,共同推动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浅析智能电网下的电力需求侧管理

浅析智能电网下的电力需求侧管理
的系统 实 现 。在需 求侧 管 理及 相关 领 域 有很 多 大量 而广 泛 的研究 ,但是 在这 些 领域 仍 然 面临许 多 挑 战 和没 有解 决 的问题 。
参 考 文献 :
接 口标准工作 ,研究 电力需求响应标准 :西安交通 大 学分 析 了传 统 的需求 侧管 理关 键 技术 及实 施 时 遇 到的问题 ,阐述 了智能 电网的技术变革给需求侧管 理带来 的影响和机遇。为此 国内对于需求响应实施 效果 的评估应关注经济 I 生、可靠性和减排效果 。
公平是 D S M 近 期 需 要 考 虑 的问 题 。一 个 适 当 的公 平 标准 应该 被 定义 为评 估算 法 的公 平性 。在 实 践 中选 择 正 确 的 D S M 项 目时 ,公 平 的 问题 是 一 个 很 重要 的考 虑 。
l S C I - T E CH I NNOV AT I ON & P R 0DUC T M T Y
中.鼓励用户参与最重要 的因素之一就是公平支付
电力消 费 。如果 用户 在 系统 中做 出的贡献 越 多 ,支
付的电费越少 ,那么该系统是公Fra bibliotek 的。 目前 ,需 求 响 应 的激 励 机 制 主 要 包 括 分 时 电
隐私 问题 在智 能 电 网 中是 非 常重 要 的 ,尤 其是
价 、阶梯电价 、直接负荷控制、可中断负荷 、需求 侧竞价等。国外在需求响应的运作过程中,建立 了

[ 1 】 张晓萱, 马莉, 刘长义, 等_ 我国坚强智能 电网促进低碳发展
的 作 用研 究 U ] 肩 色 源技 术 经济 , 2 0 1 1 ( 8 ) : 1 9 — 2 3 .
着 很 多挑战 ,如安 全 、性能 和 隐私 。 3 )公平 问题 。在 大多 数现 有 自动 化 的 D S M 系 统 中 ,设计 的 目标 就是 发 电总 成本 的最 小化 。许 多 D S M 的设计 已经 成功地 实 现 了这 些 系统 目标 ,它们 的 设计 是 最 优 的 。 实 现 最 优需 要 所 有 用 户 对 D S M 贡献 自己的力 量 。而设 计 师通 常假设 因为 经济 利益 用 户 没有 理 由不参 与 ,应该 注 意 到 ,要 想 系统 中用 户继 续参 与 就需要 公 平 。再换 句话 说 ,在 系统 项 目

利用智能电网实现电力需求侧管理

利用智能电网实现电力需求侧管理

利用智能电网实现电力需求侧管理智能电网是指基于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通过信息技术与电力系统相结合,实现电力的智能化、高效化管理的新型电网。

它涵盖了电网的各个环节,包括电力输配、用户接入、用电行为等。

利用智能电网实现电力需求侧管理,可以提高电力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推动电力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一、智能电网与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关系智能电网将传统电力系统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了升级和改造,使得整个电力系统的运行更加智能化。

而需求侧管理则是指通过对用户用电行为的分析和优化,以及对电力需求的调控和管理,实现电力需求与供给的平衡。

智能电网与电力需求侧管理密切相关,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在智能电网中,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实时采集用户的用电数据,包括用电量、用电时间等。

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对用户的用电行为进行预测和分析。

同时,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用户的用电行为进行优化和调控。

通过智能电网和电力需求侧管理的结合,可以实现电力的精细化管理,进一步提高电力的利用效率。

二、智能电网在电力需求侧管理中的应用1. 基于供需匹配的电力调控智能电网可以实时采集用户的用电需求,并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未来的用电需求。

结合供电能力和用户用电需求,可以通过人工智能算法进行供需匹配,实现电力的动态调控。

这样可以避免电力供需不平衡导致的电力浪费和能源资源的浪费,同时还可以降低电力系统的负荷压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 基于用户行为的电力优化管理智能电网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的用电行为,并结合物联网技术实现对用户用电行为的实时监测。

通过对用户用电行为的研究和分析,可以找出用电行为中存在的浪费和低效行为,并通过智能电网向用户传达相关信息,引导用户优化用电行为。

这样不仅可以降低用户的用电成本,还可以减少对电网的负荷压力,实现电力需求与供给的平衡。

3. 基于能源储备的负荷调节智能电网可以结合电池储能技术,将部分电力储存起来,用于负荷调节。

当电力系统负荷高峰时,可以释放电池储能为电网供应电力;当电力系统负荷低谷时,可以将多余的电力储存到电池中。

如何利用智能电力技术实现电力需求侧管理

如何利用智能电力技术实现电力需求侧管理

如何利用智能电力技术实现电力需求侧管理智能电力技术的兴起正在改变着人们对于电力需求侧管理的认知和实践。

电力需求侧管理是指通过利用技术手段,对电力需求进行精确测算和合理调控,以达到提高电力供给效率和节约能源的目的。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介绍如何利用智能电力技术实现电力需求侧管理。

一、智能电力技术的应用领域智能电力技术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涵盖了家庭、工业、商业等各个层面。

在家庭中,智能电力技术可以通过智能电表、智能插座等设备实时监测和控制电力消耗,帮助家庭用户实现能源节约和安全用电。

在工业领域,智能电力技术可以应用于生产过程中的能耗监测与管理,实现对电力需求的精确控制,以及设备运行的智能调配。

在商业领域,智能电力技术可以通过对照明、空调、电梯等设备的精确控制,实现节能减排和能耗管理。

二、智能电力技术的特点与优势智能电力技术的特点在于其能够自动化、智能化地实现对电力需求的管理。

通过智能电表等设备的安装和数据采集,用户可以实时了解电力消耗情况,并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对电力进行调控。

与传统的人工调控方式相比,智能电力技术具有以下优势:首先,节约能源。

智能电力技术可以通过对电力需求的精确测算和调控,实现能源的有效利用和节约,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其次,提高电力供给效率。

智能电力技术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合理调配电力资源,提高电力供给的效率和稳定性。

再次,提升用户体验。

智能电力技术可以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用电服务,满足用户对于安全、舒适和便捷的需求。

三、智能电力技术的实际应用案例智能电力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以工业领域为例,某家自动化生产企业采用了智能电力技术实现了对电力需求的精确控制和调度。

该企业通过安装智能电表和数据采集系统,实时监测和分析了电力消耗情况,并利用智能控制系统对电力进行调控。

通过对生产设备、照明、空调等电力消耗设备的分析和控制,该企业成功降低了能源消耗和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

需求侧管理在智能电网框架下的展望及思考

需求侧管理在智能电网框架下的展望及思考
缺 乏针 对性 的先 进 技 术 的 支持 .从 而 削弱 了需 求 侧 管 理 项 目
的 可操 作 性 。 ② 系统 运 行 人 员、 用 电客 户及公 众存 在 的 传 统 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l , , ' ' ' , ' , ’ , ' ' ’ l l , , , l ' ' ' l , , , ’ l ' l , ' , ' ' ’ , l ’ l ' ' ’ ' , , ' , ' , ' , , , ' ' , ,
高, 通 过 经 济 及 政 策 等 一 系列 的 手段 措 施 , 鼓 励 用 电客 户使 用
先进 设 备 及 技 术 。 其 中主 要 的 高效 设备 有 : 高效 节能 灯 , 高 效 电 动机 , 高效制冷、 制热、 通 风 设备 , 调速器、 变压 器 等 等 。
2 . 2 . 2 节省 能 源
£ O W C A R B O NW O R L D 2 0 1 3 / 5
电力与资源
【 文章编号 】 2 0 9 5 — 2 0 6 6 ( 2 0 1 3 ) 1 0 — 0 0 2 9 — 0 2
需求侧管理在智能电网框架下的展 望及 思考
周恒斌 ( 兰州市农电 公司, 甘肃省 兰州市7 3 0 0 3 0 )
息 的 双 向 互动 , 通过 实时 电价 的 变 化 , 刺 激 和鼓 励 用 电客 户 积
节 省 能 源主 要 是 通 过 媒 体 的 宣传 以及 行 政 的 强 制措 施 来 实现 , 从 而 改 变 用 电客 户 的 生 活 、 工 作 习惯 . 间接 地 降低 能 耗 。
极参 与到 新 的 电 网运 行 当 中。 对此 , 作 为 智 能 电 网一 大 关键 部

浅析智能电网下的电力需求侧管理

浅析智能电网下的电力需求侧管理

智能电网是将先进的传感测量技术、信息通信技术、分析决策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与能源电力技术以及电网基础设施高度集成而形成的新型电网。

1智能电网框架下的需求侧管理电力系统的每一次进步和技术革新,最终都会为电力系统的服务对象———用户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智能电网也不除外,它的实现将改变用户的地位,同时增加了需求侧管理的内容,并促进需求侧管理的发展。

1.1智能电网下需求侧管理的新变化随着智能电网的发展,功率流和信息流由传统的单项流动模式变为双向互动模式,信息透明共享,电网无歧视开放,实现了多元化电源和不同特征电力用户的灵活接入和方便使用,电能利用模式从以用户为中心调整电源向以新能源为中心调整消费方式转变。

1)可靠性。

智能电网下的需求侧管理具有更高的供电可靠性。

智能电网具有自愈功能,具有实时、在线和连续的安全评估与分析能力,强大的预警控制系统和预防控制能力,以及自动故障诊断、故障隔离和自我恢复能力,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电网故障对用户的影响。

同时,大量的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可以在主网停电时应用分布式电源、智能微网等来保障重要用户的供电。

2)定制服务。

随着计算机、现代电子通信设备、精细变速传动等敏感负荷的出现,不但需要可靠供电,而且还需要高质量的供电。

根据电能质量的相关标准,以不同的技术和价格提供不同等级的电能质量,以满足不同用户对电能质量的需求。

最常用的方法是提供定制电力,即以配网静止同步补偿器、动态电压恢复器、有源电力滤波器、统一潮流控制器和固态断路器为代表的新型电力电子设备能够实时、灵活地控制电网电压、电流波形,满足用户对电能质量的定制需要。

3)需求响应。

随着分布式发电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电力用户的身份定位也慢慢地发生了变化,以前是单纯的电力消费者,现在他们既是电力消费者,又是电力生产者。

传统电网传输的是功率流,用户一般不能主动参与,只能被动接受。

智能电网是功率流和信息流的结合,是一个开放性的网络,用户可以主动参与。

智能电力技术在能源需求侧管理中的应用与展望

智能电力技术在能源需求侧管理中的应用与展望

智能电力技术在能源需求侧管理中的应用与展望一、引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对能源的需求也呈现出日益增长的趋势。

而传统的能源供应方式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如何在能源消费与环境保护之间找到平衡成为当前需求侧管理中的重要课题。

而智能电力技术的应用,在能源需求侧管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二、智能电力技术的概念与应用智能电力技术是指通过信息化和智能化手段,利用电力系统中的传感器、监控系统、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对电力系统进行监测、控制和优化,以实现对电能的高效利用和管理的一种技术。

智能电力技术主要包括电力系统自动化、智能电网、智能家居等领域。

在能源需求侧管理中,智能电力技术的应用无疑能够起到关键作用。

首先,通过对电力系统的监测和控制,可以实现对能源使用情况的精细化管理。

传感器和监控系统可以实时监测电力系统的负荷情况,并将数据反馈给管理者,以便采取合理的措施来降低能源消耗。

其次,智能电网的建设可以实现电网的智能化管理和优化运行,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经济性。

此外,智能家居技术的应用也可以通过自动调节家庭用电设备的电力消耗,实现对能源需求侧的精准管理。

三、智能电力技术的应用案例1. 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系统自动化是智能电力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能源需求侧管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对电力设备的自动监控和控制,可以实现对能源消耗的实时监测和调节。

例如,电力系统中的智能计量装置可以实时监测电力的使用情况,并通过与消费者的电表连接,为消费者提供详细的用电数据,以便消费者进行科学合理的用电计划。

2. 智能电网智能电网是将信息技术与电力系统紧密结合的一种新型能源系统。

通过智能电网的部署,可以实现对电力系统的智能化管理和优化运行。

智能电网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和预测建立起电力系统的模型,实时监测和控制电网中各节点的负荷状况,并根据负荷情况对电网进行动态调整,以满足能源需求和提高供电可靠性。

3. 智能家居智能家居技术是指将电力系统与家庭生活中的各个设备有机结合,通过自动化控制和管理实现家电设备的智能化使用。

智能电网技术的需求侧管理:探索智能电网中的需求侧管理策略与技术(五)

智能电网技术的需求侧管理:探索智能电网中的需求侧管理策略与技术(五)

智能电网技术的需求侧管理:探索智能电网中的需求侧管理策略与技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清洁能源的追求,智能电网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智能电网的建设不仅仅需要强大的电力供应系统,还需要对需求侧进行管理。

因此,需求侧管理成为了智能电网发展中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探讨智能电网中的需求侧管理策略与技术,深入分析其对智能电网发展的意义。

一、智能电网中的需求侧管理需求侧管理是指通过监测和调节用户能源需求的方法,以改变电力系统的电能消耗行为。

传统的电力系统主要是由一方供给与一方需求组成,电力的调度主要是由供给侧来控制。

而在智能电网中,通过需求侧管理,用户参与到电力的调度和管理中,实现了能源行为的灵活性和优化。

二、需求侧管理的策略1. 能源定价策略智能电网中,通过不同的能源定价策略来引导用户的能源消费行为。

根据不同的时间段和用户的消费需求,制定不同的能源价格。

比如,在电力需求高峰期,逐渐提高电价,鼓励用户减少电能的使用,以降低电网负荷。

而在电力需求低谷期,适当降低电价,鼓励用户增加电能的使用,提高电网利用率。

2. 能源节约策略通过智能电网技术,对用户的能源消费行为进行监测和分析,提供能源节约策略。

通过给用户提供实时的电能消耗信息以及相应的节能建议,引导用户改变用电习惯,降低能源消耗。

比如,通过智能电表告知用户在使用电器时的能耗情况,用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用电行为,从而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三、需求侧管理的技术1. 智能电表技术智能电表作为智能电网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可以实时记录用户的用电情况,并将数据传输给电力供应商。

这样一来,供应商可以根据用户的能源消费情况来进行电力调度和管理,提高电网的供需匹配效率。

智能电表技术还可以通过与用户设备的互联,实现智能用电的功能,例如远程控制、定时开关等,方便用户管理能源利用。

2. 能源管理系统技术能源管理系统是智能电网中的另一个重要技术,它能够对用户的能源消费进行全面的监测、控制和分析。

智能电网中的需求侧管理与优化策略研究

智能电网中的需求侧管理与优化策略研究

智能电网中的需求侧管理与优化策略研究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能源需求的增长,传统电力系统已经很难满足未来的能源需求。

智能电网作为新一代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灵活性和可持续性的特点,能更好地满足能源需求。

其中,需求侧管理与优化策略的研究对智能电网的稳定运行和优化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智能电网中的需求侧管理与优化策略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的研究方向和展望。

1. 引言智能电网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电力系统相结合的新一代电力系统,可以实现对能源的高效利用和有效管理。

而需求侧管理和优化策略是智能电网中的关键问题和挑战之一。

2. 智能电网中的需求侧管理需求侧管理是指通过改变电力用户的能源消耗行为,使得电力系统在需求和供应之间实现平衡,进而提高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

智能电网中的需求侧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能源消耗行为调整通过调整能源消耗行为,如改变用电时间、降低峰值用电等方式,来实现对能源需求的管理。

例如,可以通过智能电表和智能家居设备,根据用电需求实时调整用户的能源消耗行为。

2.2 电能储存技术应用电能储存技术是智能电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储能设备将电力能量储存起来,并在需要的时候释放出来。

应用电能储存技术可以调整能源的供需平衡,减少系统的不稳定性。

2.3 能源交叉利用智能电网中的需求侧管理还可以通过能源交叉利用来实现能量的高效利用。

例如,将太阳能光伏发电与电动车充电设备相结合,可以实现对可再生能源的全面利用。

3. 智能电网中的优化策略研究为了进一步提高智能电网的管理效率和运行性能,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系列的优化策略。

3.1 需求响应策略需求响应策略是指通过对电力用户的能源消耗行为进行调整,以适应电力系统的需求和变化。

例如,通过差价电价制度激励用户在峰值电价高的时段减少用电,从而减轻系统的负荷压力。

3.2 电能储存优化策略电能储存优化策略旨在提高储能设备的运行效率和性能。

通过优化充放电策略和储能设备的容量规划等手段,可以降低系统的运行成本和碳排放量。

智能电网技术的需求侧管理:探索智能电网中的需求侧管理策略与技术(六)

智能电网技术的需求侧管理:探索智能电网中的需求侧管理策略与技术(六)

智能电网技术的需求侧管理:探索智能电网中的需求侧管理策略与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电网已经成为能源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

智能电网的出现有望解决传统电力系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高电网的可靠性和灵活性。

而智能电网技术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就是需求侧管理。

本文将探索智能电网中的需求侧管理策略与技术,并讨论其意义和应用。

首先,需求侧管理是指通过技术手段对用户侧的电能需求进行管理和调控以实现电网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传统电力系统中,供需之间的平衡是通过调整发电端的供给来实现的,这种方式存在资源浪费和灵活性不足的问题。

而智能电网中的需求侧管理则将焦点放在用户侧,通过优化用户的电能需求来实现电网的调控。

需求侧管理可以通过智能电表、智能家居等设备来实现对用户的用电行为进行监测和调整,从而达到节约能源、降低负荷峰值等目的。

其次,智能电网中的需求侧管理策略包括分时电价、动态电价、能源储备等。

分时电价是一种根据不同时间段电力负荷的不同变化制定不同的电价,通过引导用户在负荷较低的时间段使用电能来实现电网负荷的均衡。

动态电价则是根据电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实时调整电价,以鼓励用户在电力供应充足时增加用电量,反之则减少用电量,从而实现电力资源的合理利用。

能源储备旨在通过用户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储能设备等来平衡电网的供需差异,缓解负荷压力。

这些策略的运用需要辅以智能技术,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以实时响应和调整用户的用电行为。

智能电网中的需求侧管理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智能电表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技术支撑,通过智能电表可以实现对用户用电行为的准确监测和数据记录,为需求侧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同时,智能电表还可以与用户的设备和系统进行联动,实现智能控制。

另外,智能家居技术也在需求侧管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智能家居系统,用户可以远程控制电器设备的开关,根据自身需求和电力市场的供求变化来合理使用电能。

此外,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也有望为智能电网中的需求侧管理带来突破,通过运用人工智能算法,实现对用户用电行为的模式识别和预测,进一步提高需求侧管理的精确性和效果。

智能电网技术的需求侧管理:探索智能电网中的需求侧管理策略与技术(二)

智能电网技术的需求侧管理:探索智能电网中的需求侧管理策略与技术(二)

智能电网技术的需求侧管理:探索智能电网中的需求侧管理策略与技术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能源消耗的不断增长,对电力供应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智能电网的概念应运而生,旨在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和效率。

然而,仅仅依靠供应侧的技术手段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人们对电力的需求。

需求侧管理的引入成为智能电网建设的关键环节。

需求侧管理的概念与意义:需求侧管理是指通过各种技术手段,调节电力用户的用电行为,实现电力供需平衡的一种管理策略。

传统的电力系统主要依靠供应方来保持电力供应的稳定,然而这种供给式的管理方式存在着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等问题。

引入需求侧管理可以充分利用用户的用电弹性,有效平衡电力供需关系,提高整个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

需求侧管理的策略:1. 峰谷分时电价制度:峰谷分时电价制度是一种通过制定不同时间段的电价,引导用户在低谷时段集中使用电力的策略。

通过这种制度,可以在高峰负荷期减小供需差距,充分利用低谷时段的电力资源,提高系统的供电效率。

此外,峰谷分时电价制度还可以鼓励用户在高峰时段减少用电行为,促使用户节约用电。

2. 电动汽车充电管理:电动汽车的快速普及对电力系统的负荷带来了巨大挑战。

通过需求侧管理策略,可以将电动汽车充电任务智能化地分配到低谷时段,避免在高峰负荷时段对电网造成过大压力。

通过智能充电管理系统的运用,可以优化电动汽车充电需求,提高电网的供电效率,减少能源浪费,并实现用户的用电需求。

3. 家庭能源管理系统:家庭能源管理系统是需求侧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安装智能计量设备和能源管理系统,用户可以实时监测和管理家庭的用电量以及电力负荷。

通过合理调度家庭用电行为,用户可以根据电力系统的需求合理使用电力资源,优化用电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

结论:需求侧管理作为智能电网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电力供需平衡、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峰谷分时电价制度、电动汽车充电管理和家庭能源管理系统等策略,可以引导用户智能化地使用电力,减小电网的负荷压力,提高电力系统的供电效率。

智能电网中的电力需求侧管理技术研究

智能电网中的电力需求侧管理技术研究

智能电网中的电力需求侧管理技术研究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电力需求的不断增长,智能电网作为一种新兴的电力供应和管理方式备受关注。

而在智能电网中,电力需求侧管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智能电网中的电力需求侧管理技术,并分析其可能带来的优势。

需求侧管理是指通过技术手段和措施,对电力消费者的用电行为进行监测和调整,从而优化能源利用和降低电力系统的负荷。

在传统电网中,电力供需是一个不平衡的过程。

电力系统需要不断保持供电平衡,以确保稳定的供电。

而智能电网的出现,为电力供应和管理带来了新的思路。

一方面,需求侧管理技术可以让电力消费者更加主动地参与到电力供应管理中来。

通过智能电网中的技术手段,电力消费者可以实时了解自己的用电情况,并根据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

例如,通过使用智能电器和智能电表,消费者可以根据电力价格的变化和自身需求,合理安排用电时间,实现用电的灵活管理。

这样的管理方式不仅可以满足消费者的用电需求,还可以有效地减少能源浪费,提高能源利用率。

另一方面,需求侧管理技术也可以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

通过对电力消费者的用电行为进行监测和调整,电力系统可以更加准确地预测和调整负荷,实现供需平衡。

例如,当电力系统的负荷过高时,可以通过向消费者发送价格信号,引导其减少用电,从而降低系统的负荷。

反之,当系统负荷较低时,可以通过价格优惠等手段鼓励消费者增加用电,以提高系统的负荷率。

这种根据需求进行灵活调整的方式,可以减少系统的能耗和损耗,提高电力系统的效率和稳定性。

此外,需求侧管理技术还可以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可再生能源具有波动性和间歇性的特点,向电力网络注入可再生能源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通过需求侧管理技术,可以将电力消费者纳入到可再生能源的调度范围内,实现对可再生能源的精准调度和利用。

例如,当可再生能源的供给充足时,可以通过向消费者发送价格信号,引导其增加用电,以消化多余的可再生能源。

电网需求侧管理的探讨

电网需求侧管理的探讨

电网需求侧管理的探讨现阶段科学调度技术主要运用于智能电网中,属于智能电网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是一项在电网运行过程中对其进行有效管理,积极调度以及合理控制的技术,能够保证电网的正常运行,而需求侧管理(Power Demand Side Management)则是一项降低资源损耗以及避免环境污染的用电管理活动,也是电网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具有降低电网运行成本以及电费支出,减缓电网运行压力的积极作用,在电网建设与运行中促进这两项技术的运用,能够提高智能电网的建设质量,使电网产生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

一、科学调度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要点(一)动态监测智能电网通过应用广域网的动态测量技术,能够在同一时间内有效获取电网的动态信息,它主要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将时标打在各个数据上,对智能电网的动态数据进行实时监测与记录,分析电网的扰动现象,并进行电网低频震荡预警,测量发电机的功角,向调度主站定时传送电网运行的动态数据,另一方面,科学调度在广域网动态测量技术的基础上还具有一些辅助作用,比如能够对电厂进行调频考核,通过广域网动态测量技术的应用,获取发电机组的当地频率,准确反映其调频性能,提高其调频考核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二)短路电流控制在传统电网中,短路电流的限制主要从电网结构、电网运行方式以及电气设备的性能出发,有效控制电网故障点的短路电流,但是这种方法会对电网的正常运行造成一定影响,同时还可能导致电网出现一些安全隐患和不稳定因素。

智能电网中的科学调度技术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故障电流控制器的使用,实现了对短路电流的有效控制,如果电网处于稳定运行的状态下,故障电流限制器为低阻抗或者零阻抗,但智能电网一旦发生故障,就会增加故障电流限制器的阻抗,同时降低对电网正常运行的影响。

(三)安全防御在电网中实行科学调度能够利用在线预警技术对智能电网的安全性与稳定性进行预警,及时处理智能电网出现或电厂中出现的各种故障,协调控制与防御智能电网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高智能电网的安全性与稳定性,降低就地与区域中出现的各种紧急控制缺陷,安全稳定实时预警及协调防御系统以及广域动态信息监测分析保护控制系统等科学调度系统都能在正式投入运行之后,产生积极的作用与效果,全面保护电网系统的安全性。

刍议智能电网的电力需求侧管理探析

刍议智能电网的电力需求侧管理探析

刍议智能电网的电力需求侧管理探析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智能电网已经在我国被广泛建设,在确保人们安全用电的同时,也实现了可靠供电。

为降低资源消耗速度,减少不必要损耗与环境污染,就要做好用电管理工作,因此,电力需求侧管理被提到管理议程上来。

本文针对关于智能电网的电力需求侧管理进行了简要探析。

关键词:智能电网;电力需求侧;管理1智能电网下的电力需求侧管理简述1.1电力需求侧管理概述需求侧管理DSM(DemandSideManagement)指的是通过科学有效的措施,引导电力资源的用户进行用电方式的优化,提升终端的用电效率,不断优化电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进而起到保护环境的效果,以最小的电力成本进行电力用户的活动管理。

1.2智能电网下的DSM新变化智能电网的出现与发展,电力传输信息流以及功率流等要素开始由单向流动转变为双向互动的模式,用电信息的共享型以及透明性,实现的电网开始朝着无歧视开放方向发展,实现了不同类型电力用户的多元化电源接入与使用,电能的使用模式也由以往用户中心式调整为新能源中心式的形式。

1.2.1可靠性智能电网的DSM有更高的可靠性,智能型电网拥有高度自愈性功能,通过在线、实时的安全分析与评估,以及良好的自动化故障诊断、隔离与警报系统,通过预防控制与自我恢复系统,能够有效减少电力故障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另外,大量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系统,可以实现在主网故障时,进行分布式电源的供电。

1.2.2定制服务电子通信、计算机、精细传动设备等敏感性负荷的发展,能够提升供电的质量水平。

通过在电能质量的标准分析,实现不同等级的针对性电能服务,满足不同类型用户的不同用电需求。

现阶段智能电网所用的定制电力供电方式,通过配网静止补偿器、电力滤波器、电压恢复器、固态的断路器等设备为代表,实现科学、灵活的电网电力控制,从而满足用户的定制需求。

1.2.3需求响应分布式发电的大范围推广,用户的定位也发生了一定转变,以前是单一性质的消费者,而在智能电网的环境下,他们既承担着消费者角色,又是电力的生产者。

智能电网框架下的需求侧管理展望与思考

智能电网框架下的需求侧管理展望与思考

智能电网框架下的需求侧管理展望与思考王蓓蓓,李 扬,高赐威(东南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江苏省南京市210096)摘要: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将全球电力工业带入了智能电网时代,使电网智能化的核心就是全面、动态地整合用户侧资源,包括负荷以及电力使用的相关信息。

因此,需求侧管理是智能电网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分析了传统的需求侧管理关键技术及实施时遇到的问题,然后针对智能电网时代引入的技术变革会给需求侧管理带来的影响和机遇进行了展望,最后就中国面向智能电网的需求侧管理建设给出了具体的步骤和建议。

关键词:智能电网;需求侧管理;需求响应;高级计量体系中图分类号:TM73;F123.9收稿日期:2009207220;修回日期:2009209210。

0 引言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给电力网络发展以及供电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环境恶化和能源危机的背景下,智能电网的概念应运而生,并在近两年成为全球电力行业研究和探讨的热点[125]。

“智能互动”作为智能电网的主要特点和建设目标,包括信息和电能的双向互动,鼓励用户改变传统的用电方式,积极参与电网运行,根据实时电价调整用电模式,且能够实现分布式电源的“即插即用”并网运行方式。

由此可见,需求侧管理技术是智能电网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文献[628]将高级计量体系(advanced metering infrast ruct ure ,AM I )和需求侧管理列为建设智能电网涉及的关键技术之一。

文献[9]指出需求侧管理是智能电网不可或缺的部分,推动需求侧管理技术,如智能仪表、通信和控制系统,以及其他负荷控制技术,是未来决定智能电网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基础因素。

文献[10213]分别从独立系统操作员(ISO )/区域输电组织(R TO )、发电公司、系统集成商、IT 企业等角度探讨并展望了智能电网框架下需求侧管理/需求响应运行。

与发输电环节相比,配电、用电等需求侧资源与系统的联系相对薄弱,影响了系统的整体性能和效率,智能电网的突出贡献就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灵活地整合、调度需求侧资源,实现信息和电能的双向互动[14215],可以预见未来的智能电网时代,需求侧管理将会有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智能电网发展及展望

智能电网发展及展望

引言概述:正文内容:
一、智能电网的背景和意义:
1.电力需求的增长和能源的紧缺性
2.传统电网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3.智能电网发展的意义和优势
二、智能电网的基础技术:
1.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和测量技术
2.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
3.和大数据分析技术
4.可再生能源技术和储能技术
三、智能电网的关键组成:
1.智能感知与数据采集系统
2.智能控制与调度系统
3.智能通信与互联互通系统
4.智能应用与服务系统
5.智能安全与保障系统
四、智能电网的发展现状:
1.国内外智能电网示范项目介绍
2.智能电网技术的应用案例分析
3.智能电网的商业模式和运营方式
4.智能电网政策和法规的制定与推进
5.智能电网在能源领域的前景和挑战
五、智能电网的未来展望:
1.智能电网与可持续发展的结合
2.智能电网在新能源消纳方面的作用
3.智能电网在电动车充电设施发展中的应用
4.智能电网与智能家居的融合
5.智能电网在应对自然灾害和网络安全方面的作用
总结:
智能电网的发展已经成为电力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其能够提高供电的可靠性、效率和安全性,并能有效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应用。

目前,智能电网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但仍面临着技术、政策和经济等方面的挑战。

未来,智能电网将更加智能化、自动化和绿色化,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更多便利和效益。

因此,各国政府、企业和学术界应加强合作,共同推动智能电网的建设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智能电网框架下的需求侧管理展望与思考作者:王蓓蓓, 李扬, 高赐威, WANG Beibei, LI Yang, GAO Ciwei作者单位:东南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江苏省南京市,210096刊名:电力系统自动化英文刊名: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年,卷(期):2009,33(20)被引用次数:54次1.European Commission European technology platform smartgrids:vision and strategy for Europe's electricity networks of the future[期刊论文]-http://ec.europa.eu/research/energy/pdf/smartgrids_en.pdf 20082.VOJDANI A Smart integration[期刊论文]-IEEE Power and Energy Magazine 2008(06)3.HLEDIK R How green is the smart grid[外文期刊] 2009(03)4.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Energy Office of Electric Transmission and Distribution Grid 2030:a national version for electricity's second 100 years[期刊论文]-/eventcalendar/files/20050608125055-grid-2030.pdf 20095.肖世杰构建中国智能电网技术思考[期刊论文]-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9(09)6.NOVOSEL D Emerging technologies in support of smart grids[期刊论文]-Pittsburgh,PA,USA 20087.陈树勇;宋书芳;李兰欣智能电网技术综述[期刊论文]-电网技术 2009(08)8.余贻鑫;栾文鹏智能配电网概述[期刊论文]-天津 20099.Demand Response and Smart Grid Coalition Accelerating the use of demand response and smart grid technologies is an essential part of the solution to America's energy,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期刊论文]-/policy/DRSG_Policy_Recommendations_to_Accelerate_DR_and_Smart_Grid-2008-11-24.pdf 200810.RAHIMI F Overviews of demand response programs at different ISOs/RTOs[期刊论文]-Seattle,Washington,USA 200911.ABREU K PG&E's perspective on demand response under the smart grid paradigm[期刊论文]-Seattle,Washington,USA 200912.VOS A Effective business models for demand response under the smart grid paradigm[期刊论文]-Seattle,Washington,USA 200913.IPAKCHI A Smart grid of the future with large scale DR/DER penetration[期刊论文]-Seattle,Washington,USA 200914.FARUQUI A Will the smart grid promote smart customer decisions?[期刊论文]-/resources/other/Smart_Grid_Smart_Customer_Decisions.pdf 200815.DOE's Office of Electricity Delivery and Energy Reliability The smart grid:an introduction[期刊论文]-/DocumentsandMedia/DOE_SG_Book_Single_Pages(1).pdf 200816.California Energy Commission Energy efficiency and conservation:trends and policy issues[期刊论文]-Sacramento,CA,USA 200317.BOSHELL F;VELOZA O P Review of developed demand side management programs including different concepts and their results[期刊论文]-Bogota,Colombia 200818.季强;李强;宋宏坤江苏省能效资源潜力分析与能效电厂研究[期刊论文]-电力需求侧管理 2005(04)19.李扬;王蓓蓓;宋宏坤需求响应及其应用[期刊论文]-电力需求侧管理 2005(05)20.王蓓蓓;李扬;万秋兰需求弹性对统一出清电价下发电容量持留的影响[期刊论文]-电网技术 2005(14)21.李扬;王蓓蓓;万秋兰基于需求侧可靠性差别定价的电力市场可靠性交易新机制[期刊论文]-电力系统自动化2007(04)22.王蓓蓓;李扬;万秋兰需求弹性对系统最优备用投入的影响[期刊论文]-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6(11)23.王蓓蓓;李扬;金午桥需求侧竞价对高峰电价影响的成本效益分析[期刊论文]-中国电力 2006(01)24.TORRITI J;HASSAN M G;LEACH M Demand response experience in Europe:policies,programmes and implementation[期刊论文]-Energy 200925.VASCONCELOS J Survey of regulatory and technical development concerning smart metering in the European Union electricity market[期刊论文]-Florence,Italian:European University Institute 200826.FARUQIU A;GEORGE S S The value of dynamic pricing in mass markets[外文期刊] 2002(07)27.SIOSHANSI F;VOJDANI A What could possibly be better than real-time pricing?demand response[外文期刊] 2001(07)28.SPEES K;LAVE L Demand response and electricity market efficiency[外文期刊] 2007(03)29.GOODIN J Demand response barriers study[期刊论文]-/2388/238811d7558f00.pdf 200930.WOLAK F A Comments on barriers to demand response and the symmetric treatment of supply and demand resources[期刊论文]-/2397/2397957d46520.pdf 200931.STRBAC G Demand side management:benefits and challenges[外文期刊] 2008(12)32.Demand Response and Smart Grid Coalition Demand response,smart grid,and climate change[期刊论文]-/resources/factsheets/Demand_Response_and_Climate_Change.pdf 2008 33.Demand Response and Smart Grid Coalition Demand response,smart grid,& renewable energy[期刊论文]-/resources/factsheets/Demand_Response_and_Climate_Change.pdf 200834.何华峰电网的智能革命[期刊论文]-/topic-article-5-331.shtml 200935.U S Department of Energy;National Energy Technology Laboratory Modern grid initiative:a vision for modern grid[期刊论文]-/moderngrid/docs 200836.Demand Response and Smart Grid Coalition Demand response and advanced metering fact sheet[期刊论文]-/resources/whitepapers/DRAM_Primer.pdf 200837.KING C Advanced metering infrastructure[期刊论文]-/madri/toolbox/pdfs/background/king.pdf 200438.PAPAGIANNIS G;DAGOUMAS A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 from the implementation of an intelligent demand side management system at the European level[外文期刊] 2008(01)39.BELHOMME R;DE ASUA R C R;VALTORTA G Address-active demand for the smart grids of the future[期刊论文]-Frankfurt,Germany 20081.王永权浅述智能电网电力需求响应[期刊论文]-科技创新导报 2013(35)2.黄宇腾.侯芳.周勤.付博.郭创新一种面向需求侧管理的用户负荷形态组合分析方法[期刊论文]-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13(13)3.高赐威.梁甜甜.李慧星.翟海保开放式自动需求响应通信规范的发展和应用综述[期刊论文]-电网技术 2013(3)4.李升.徐香香.徐俊.薛璐智能用电技术对需求侧管理的影响[期刊论文]-节能 2013(9)5.董力通.徐隽.刘海波DSM与储能技术在峰值负荷管理的应用及效果[期刊论文]-中国电力 2012(4)6.韩勇智能需求侧管理关键技术研究及发展路线图规划[期刊论文]-电力自动化设备 2011(2)7.陈上吉浅谈智能电网下需求侧管理[期刊论文]-华中电力 2011(3)8.王蓓蓓.李扬面向智能电网的电力需求侧管理规划及实施机制[期刊论文]-电力自动化设备 2010(12)9.程瑜.安甦主动负荷互动响应行为分析[期刊论文]-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3(20)10.孙建毅柔性交流输电技术支持智能电网建设分析[期刊论文]-魅力中国 2013(34)11.卜佩征.王伟峰.陈清泰电力需求侧实时管理系统在浙江的应用[期刊论文]-电力需求侧管理 2013(6)12.高云.杨洪耕基于明可夫斯基距离的家用负荷分类计量[期刊论文]-电测与仪表 2013(5)13.王晓光.柳岩荣.吴林英浅析面向智能电网的电力需求侧管理[期刊论文]-房地产导刊 2013(14)14.来国海区域智能化配电方案研究[期刊论文]-科技资讯 2013(19)15.罗耀明.毛李帆.姚建刚.袁斌基于递阶综合评价模型的电力用户能效评估系统[期刊论文]-微计算机信息2011(5)16.罗耀明.毛李帆.姚建刚.袁斌.郭知非.杨胜杰电力用户综合能效评估模型[期刊论文]-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2011(5)17.罗耀明.毛李帆.姚建刚.袁斌基于递阶综合评价模型的电力用户能效评估系统[期刊论文]-微计算机信息2011(2)18.殷树刚.苗文静.拜克明准实时电价策略探析[期刊论文]-电力需求侧管理 2011(1)19.王海静.殷树刚.拜克明.张宇长尾理论应用于智能需求建设的探讨[期刊论文]-中国电力 2010(9)20.黄珊.江岳春.陈旭.周虎基于特征值和G1法的电力需求侧能效指标筛选优化[期刊论文]-微计算机信息2010(36)21.辛洁晴.吴亮商务楼中央空调周期性暂停分档控制策略[期刊论文]-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3(5)22.张蓉蓉浅谈需求侧管理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中国电力教育 2013(29)23.慈向阳我国智能电网建设的福利效应及政策启示[期刊论文]-生产力研究 2013(1)24.王允平.黄殿勋.熊浩清.牛元立智能电网环境下采用关联分析和多变量灰色模型的用电量预测[期刊论文]-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12(1)25.尉娜现代化电力营销模式下的封印管理[期刊论文]-中国电业(技术版) 2011(1)26.高建宏.臧宝志智能电网建设时期的需求侧管理[期刊论文]-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2)27.代家强.孙智卿基于无线网络技术的智能家居能量管理系统开发及需求侧管理应用研究[期刊论文]-陕西电力2013(10)28.潘小辉.王蓓蓓.李扬国外需求响应技术及项目实践[期刊论文]-电力需求侧管理 2013(1)29.张科.周正.邹澄澄基于智能电表的智能电网需求侧管理系统研究[期刊论文]-电力信息化 2013(8)30.孙伟卿.王承民.张焰智能电网中的柔性负荷[期刊论文]-电力需求侧管理 2012(3)31.汪颖.陈武智能配电网促进用电侧节能减排的政策与计划[期刊论文]-四川电力技术 2011(4)32.曹海权.孙晓璐.马超市场参与者接入智能电网的能量端口及其特点[期刊论文]-四川电力技术 2011(4)33.盛万兴.史常凯.孙军平.张波.仉天舒智能用电中自动需求响应的特征及研究框架[期刊论文]-电力系统自动化2013(23)34.曾博.董军.张建华.曾鸣节能服务环境下的电网综合资源协调规划新方法[期刊论文]-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3(9)35.尤中璞.黄鸣俊.黄文江基于PI系统的乡镇负荷监测系统建设与应用[期刊论文]-电力信息化 2012(7)36.戴聿雯.胡健.林士明.程周育面向节能服务的智能化需求侧能效管理系统[期刊论文]-现代电子技术 2012(14)37.陈篪.费增光.孔彬.钱君基于PI数据库的一体化用电指标管理[期刊论文]-电力信息化 2012(5)38.牛卢璐.贾宏杰一种适用于非侵入式负荷监测的暂态事件检测算法[期刊论文]-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1(9)39.葛晓慧.赵波智能电网的社会效益与风险防范[期刊论文]-浙江电力 2010(12)40.康丽.郝永旭.李辉.巩炜需求侧管理在智能电网中的运用探讨[期刊论文]-技术与市场 2012(5)41.张英杰基于智能电网下电力需求响应资源应用的探讨[期刊论文]-时代经贸 2012(11)42.刘小聪.王蓓蓓.李扬.姚建国.杨胜春智能电网下计及用户侧互动的发电日前调度计划模型[期刊论文]-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3(1)43.梁甜甜.高赐威.王蓓蓓智能电网下电力需求侧管理应用[期刊论文]-电力自动化设备 2012(5)44.苏浩益.李如琦智能电网框架下的 DSM 成本效益分析模型[期刊论文]-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12(14)45.刘壮志.许柏婷.牛东晓智能电网需求响应与均衡分析发展趋势[期刊论文]-电网技术 2013(6)46.杨卫东.姚建国.杨胜春储能技术对未来电网发展的作用分析[期刊论文]-水电自动化与大坝监测 2012(2)47.李同智灵活互动智能用电的技术内涵及发展方向[期刊论文]-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2(2)48.金彤丹.喻瑛在线虚拟电能存储系统及其初步设计[期刊论文]-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1(4)49.沈沉.黄少伟.陈颖未来电网的快速建模与仿真方法初探[期刊论文]-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1(10)50.蒋荣华.胡灿.汪颖智能电网促进节能减排的市场执行问题的探索[期刊论文]-四川电力技术 2011(4)51.施泉生.孙波.蒋浩面向智能电网的需求侧管理[期刊论文]-上海电力学院学报 2011(5)52.徐宏雷.郑伟.王维洲.李学仕.姚天亮基于各电网子公司职能的智能电网三层空间架构探讨[期刊论文]-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10(21)53.贾东梨.杨旭升.史常凯智能电网对用户用电的影响[期刊论文]-电力建设 2011(6)54.高赐威.李倩玉.李慧星.翟海保.张亮基于负荷聚合商业务的需求响应资源整合方法与运营机制[期刊论文]-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3(17)引用本文格式:王蓓蓓.李扬.高赐威.WANG Beibei.LI Yang.GAO Ciwei智能电网框架下的需求侧管理展望与思考[期刊论文]-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9(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