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鲁教版(五四制)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资料《长相思》赏析(精品)

合集下载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古诗词三首》长相思教学课件鲁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古诗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古诗词三首》长相思教学课件鲁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古诗
11
纳兰词风:纳兰性德的老师徐乾学说
他的词“清新隽秀,自然超逸”,况周颐 说他的词“纯任性灵,纤尘不染” ,这都 指出了纳兰词的一个鲜明的特征:真—— 情真景真,意境天成。这首小令充分体现 了这一特点,它以壮观的塞外景象来渲染 柔婉的乡思之情,情意隽永;以白描手法 绘景,造语朴素,自然真切。
12
13
山水、榆关 —— 不舍
千帐灯 —— 孤独
风雪
—— 故园不安
10
思想升华:词的上片从“山一程,水
一程”的叠用,来说明身离故乡之远。 下片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 变来渲染作者此时孤寂情怀。风雪打断 了他思乡之梦,懊丧之余,他更加怀念 故园的宁静详和,作者于清丽哀婉之中 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这两者 结合到一起,就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
小学复习课件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古诗词三首》长相思教学课件鲁教 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古诗
长相思
——纳兰性德
2Hale Waihona Puke 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 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 正黄旗人,康熙十二年进士。大学 士明珠长子。他淡泊名利,善骑射, 好读书,擅长于词。他的词全以一 个“真”字取胜,写情真挚浓烈, 写景逼真传神。
7
【翻译】 一路上跋山涉水,向榆关
那边行进。夜深宿营,只见无数 行帐中都亮着灯火。
挨过了一更又一更,风雪 声吵得我乡心碎乱,乡梦难圆。 家乡没有这种声音。
8
休息时间到啦
同学们,下课休息十分钟。现在是休息时间 休息一下眼睛,
看看远处,要保护好眼睛哦~站起来动一动 对身体不好哦~
99
词人用镜头的方式向我们展现种种 景物并蕴含了层层感情:

最新精选《长相思》说课稿

最新精选《长相思》说课稿

《长相思》说课稿一、说教材《长相思》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

本单元的课文,不论诗词还是散文,可以说都是游子们思乡怀乡的绝唱。

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也是这样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表达了羁旅怀乡的主题。

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

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词的上下两阕开头对仗,“一”字的运用,有连续不绝的含义,使词风缠绵。

“山一程,水一程”寄托的是亲人送行的依依惜别情;“身向榆关那畔行”激荡的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萧萧豪迈情;“夜深千丈灯”催生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烈烈壮怀情。

这情感的三级跳,既反映出词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也反映出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下阕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细致描写将士的心理。

夜的静谧更显出了风雪的声音之聒耳,睡梦被无情地打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睡意全无。

听着帐外的风声雪声,感受着袭来的阵阵寒意,更加怀念故园的温暖、宁静和祥和。

“故园无此声”虽寥寥几个字,却把将士的内心世界袒露无余,使思乡之意自然酣畅地流淌出来。

二、说教学目标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是第三次接触词这种文体了,可以说对词这种文体并不陌生。

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制定教学目标如下: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并背诵。

2、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

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想象意境,领会诗情,品读诗句,背诵积累语言。

难点是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词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说教法学法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针对五年级学生的学情,下面,我把教法学法融合在一起谈谈本课时采取的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法教学本首诗,我通过音乐渲染情境,导语创设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多种手段,创设各种学生乐于接受,并能享受其间的情境,能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体会词人绵绵的思乡情。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古诗词三首》长相思》教学设计鲁教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古诗词三首》长相思》教学设计鲁教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古诗词三首》长相思》教学设计鲁教版教学目标: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及生活时代,掌握词的内容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过程:一、导入:1.古往今来,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美好的感情。

引领学生背诵唐代诗人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那么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是怎么表露自己的思乡之情呢?2.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三首——词:《长相思》3.解题。

质疑。

(1)“相思”什么意思?(思念)(2)“长相思”就是什么意思?(读题)(3)学生根据预习搜集的资料了解作者,及生活年代。

(4)看到这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二、初读《长相思》:1.自由读,多读几遍,读到字正腔圆为止。

2.指名读,提醒读音的词语:聒更1)查字典理解“更”的意思。

2)理解“风一更,雪一更”3)小结学法。

3.指名读,评价并讲明该怎样停顿,把词读有板有眼。

4.(出示词,划出节奏)齐读。

注意停顿节奏,及上下阙的停顿。

5.出示山水,山海关,风雪,千帐灯,故园等图。

边看图边有感情地读。

三、感知词意:1.边默读边试着去想一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

提问:A、作者为什么会思念故乡和亲人呢?(板书)B、作者的身在哪里?从哪里知道?这一路他是怎样走过来的?(指名多位学生回答)师小结:他身在山海关、高山上、岸边、船上、帐篷里。

他经过了崇山峻岭,经过了悬崖绝壁,经过了荒山野岭,经过了险滩急流,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

最新鲁教版(五四制)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资料王安石简介(精品)

最新鲁教版(五四制)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资料王安石简介(精品)

王安石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晚号半山,谥号“文”,世称王文公,自号临川先生,晚年封荆国公,世称临川先生又称王荆公,江西临川盐阜岭(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王安石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产生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推动改革,力图革除北宋存在的积弊,推行一系列措施富国强兵,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在文学上具有突出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现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著名散文《游褒禅山记》。

庆历二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签书淮南东路(治所在今江苏扬州)节度判官公事、鄞县(今浙江宁波鄞州区)知县。

舒州(今安徽安庆)通判、江南东路(在今江浙一带)刑狱。

治平四年(1067(丁未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

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

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逝于江宁(今江苏南京)钟山,谥号“文”,故世称王文公。

1。

四年级语文第六单元21《古诗词三首》课文教材分析鲁教版

四年级语文第六单元21《古诗词三首》课文教材分析鲁教版

《古诗词三首》教材分析一、教材解读:《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1.课文简说。

《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乡情仕意。

当然,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一点可以不必深究.如果从诗的字面上看,可以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思乡诗。

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

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通篇立意亦含蓄悠远。

2.词句解析。

(1)“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这是诗人在瓜洲遥望家乡时所见所想。

他看到的是跟瓜洲一水相隔的京口,想到再过几重山就是钟山。

而钟山,就是诗人的家乡.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可谓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

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产生的巨大反差,正好说明了诗人人在途中,人向远方,却心系家乡.恋乡之情跃然纸上。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诗句点明了诗人离乡的时间,正是草长莺飞的春天。

看到春天满目的新绿,想到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自己离开了家乡,什么时候能再回来呢?这一思乡的愁绪像春天的草一样,很快地滋生、蔓延起来,当春风绿了江南两岸的时候,诗人的心里也长满了乡愁。

诗人的思乡情从离开家乡的时候就开始了,刚刚离开,就已经想着回来,更见其情之浓烈。

诗句中提到了明月,一是因为诗人夜宿瓜洲,一是月亮蕴涵着团圆之意。

此诗对字的锤炼被人称道,“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

秋思1.课文简说。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小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最新鲁教版(五四制)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资料纳兰性德简介(精品)

最新鲁教版(五四制)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资料纳兰性德简介(精品)

纳兰性德简介
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他善骑射,好读书,喜结名士。

他的主要文学成就在于词,尤擅小令。

他推崇李煜词,有“清代李后主”之称,兼学花间词,其词风格婉丽清新,不事雕琢,颇多伤感情调。

这首小令就是一个典例。

纳兰性德之父明珠,字端范,历任兵部、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加太子太傅,又晋太子太师,权倾朝野、声威显赫。

其母觉罗氏,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诰封一品夫人。

纳兰性德的一生,正是纳兰家族最为鼎盛之时。

纳兰性德22岁时,参加进士考试,以优异成绩考中二甲第七名。

康熙皇帝授他三等侍卫的官职,后升为二等,再擢为一等。

作为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以英俊威武的武官身份参与风流斯文的诗文之事。

他曾随皇帝南巡北狩,游历四方,奉命参与重要的战略侦察,随皇上唱和诗词,译制著述,因称圣意,屡受恩赏,是人们羡慕的文武兼备的年少英才,帝王器重的随身近臣。

纳兰性德英年早逝,康熙二十四年(1685),其身患寒疾,七日不汗而死,时年仅三十岁。

康熙皇帝深为痛悼,特派使赐奠。

1。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与反思古诗词三首《长相思》(部编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与反思古诗词三首《长相思》(部编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的意境体会和情感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意象的理解,我会通过对比生活中的情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诗词中的一个意象或情感表达,并尝试用自己的话进行解释。
2.诗词朗诵: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词朗诵活动,通过朗读感受诗词的韵律和情感。
-情感表达:领悟作者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和家国情怀,体会诗词中的情感波动。
-艺术特色:学习《长相思》的结构、用词和表达技巧,如对仗、夸张、借景抒情等,领会其艺术魅力。
举例:《长相思》中的“风一更,雪一更”通过自然现象的对比,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孤寂和对家的思念,这是诗词表达情感的核心手法。
2.教学难点
-意象理解:学生往往难以把握诗词中的意象转换,如从自然景观到情感的过渡,需要教师引导和解析。
4.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学习诗词中的精准用词和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词汇量。
5.培养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感悟诗词中的家国情怀,培养积极向上、关爱他人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词语理解:掌握词中的生僻字、词,如“榆关”、“瘦”等,理解其在句子中的意义,并能够正确运用。
-意境体会:分析“山一程,水一程”等意象,理解作者如何通过自然景观描绘出行途中的孤独与艰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学习《长相思》,使学生对中国古诗词文化产生兴趣,提高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培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从诗词的韵律、意境等方面感受美,培养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创作热情。
3.提升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解读《长相思》的内涵,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最新鲁教版(五四制)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资料创作背景(精品)

最新鲁教版(五四制)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资料创作背景(精品)

创作背景《李白诗文系年》系此诗于公元753年(天宝十二载),并认独坐敬亭山作者李白为与《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为前后之作。

公元753年(天宝十二载),李白南下宣城。

行前,有诗《寄从弟宣州长史昭》,其中说道:“尔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闲。

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

”自十年前放还出翰林,李白长期漂泊。

长期的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

因怀才不遇一直抑郁不平。

身心的疲惫,需要得到慰藉。

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篇,《独坐敬亭山》即是其一。

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认为《独坐敬亭山》的写作年代值得商榷。

这首诗写于何年,在李白留存的诗稿中并没有注明,而认为这首诗写于753年只是后人推测所得出的结论。

这首诗或许不是作于753年,而是作于761年的可能性更大。

因为:首先,从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作者情绪来看,既然是孤独、寂寞和无奈的心情写照,那么,李白当时的处境应该是非常艰难的,其情绪也应该是非常低落的。

如果这首诗写于753年,这正是李白初次来宣城的时间,那时的李白正值中年,且诗名如日中天,他来宣城并不是漂泊流离而至,而是应其从弟、在宣城为官的长史李昭多次殷勤相邀的结果。

这有李白在《寄从弟李昭》一诗为证:“尔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闲,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

李白到宣城后,受到时任宣城太守宇文先生的热情款待,受到当地文人墨客的追崇和欢迎。

他经常与崔侍御、宇文太守、从弟李昭等人对酒酣高楼,散发弄扁舟,“屈盘戏白马,大笑上青山”。

经常与诗朋文友“时游敬亭山,闲听松风眠。

”“送客谢亭北,逢君纵酒还。

”他用如花妙笔将宣城描绘为:“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他豪情勃发,心中激荡着“但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冲动,他沉醉在“歌舞共讴吟,欢笑相拜贺”的兴奋之中。

新鲁教版(五四制)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资料《长相思》赏析

新鲁教版(五四制)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资料《长相思》赏析

《长相思》赏析康熙二十年,三潘之乱平定。

竖年三月,玄烨出山海关至盛京告祭祖陵,纳兰性德扈从。

本篇即作于词人由京城(北京)赴关外盛京(沈阳)途中,抒写词人羁旅关外,思念故乡的情怀,柔婉缠绵中见慷慨沉雄。

整首词,无一句写思乡,却句句渗透着对家乡的思念。

上片写行程之劳。

起句突兀,既显空间之广袤,又寓时间之流逝,气象阔大。

‚山一程,水一程‛六字,直写戍路途之曲折迢遥,侧写跋山涉水之艰险辛苦。

叠用两个‚一程‛,突出了路途的修远和行程的艰辛。

第三句‚身向榆关那畔行‛,交代行旅去向。

此处说‚身‛向榆关,而非‚心‛向。

其实就是说,躯体越来越远离了故乡,而心灵却越来越趋向京师,越来越拴紧了故园。

‚榆关‛是指山海关,‚那畔‛即‚那边‛。

当我们读到这里,仿佛浮现出这样一幅图景:大队人马,翻山越岭,登舟涉水,风餐露宿,走了一程又一程,一直向山海关方向进发。

而词人因为留恋家园,却是频频回首,步履蹒跚,望断白山黑水而不见故园影踪。

‚夜深千帐灯‛一句,写的是夜晚宿营于旷野的情景:深青的天幕下,漆黑的旷野上,一座座营房,灯火熠熠,映照着永夜无眠的人。

‚千帐灯‛是虚写,写词人这次出巡随从众多。

为什么夜深了,而仍然营火闪烁呢?这就为引出下片的‚乡心‛蓄势。

下片侧重游子思乡之苦,交代了深夜不眠的原因。

换头写景,‚风一更‛‚雪一更‛,突出塞外风狂雪骤的荒寒景象。

这是以哀景衬伤情,风雪载途,行者乡思更烈。

叠用两个‚一更‛,突出塞外卷地狂风,铺天暴雪扑打帐篷经久息的情景;也从一个侧面写出了天寒地冻之夜,人之辗转难眠的状态。

‚聒碎乡心梦不成‛呼应上片的‚夜深千帐灯‛一句,直接回答了深夜不寝的原因。

着一‚聒‛字,突出了风雪声响之巨;且极具拟人味,仿佛这风雪也通人心似的,彻夜念叨着故园的人事,让人心潮起伏。

‚聒碎乡心‛,用的是夸张手法,形象地表现了‚一夜征人尽望乡‛的愁肠百转的心态。

‚故园无此声‛,交代了‚梦不成‛的原因:故乡是没有这样的连绵不绝的风雪聒噪声的,当然可以酣然入梦;而这边塞苦寒之地,怎比钟灵毓秀之京都,况且又是暴风雪肆虐的露营之夜,加之‚乡心‛的重重裹挟,就更难入梦了。

五年级上21《古诗词三首》《长相思》

五年级上21《古诗词三首》《长相思》

五年级上21《古诗词三首》《长相思》《五年级上 21《古诗词三首》<长相思>》在五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中,第 21 课《古诗词三首》中的《长相思》给我们带来了别样的韵味和情感体验。

《长相思》的作者是清代的纳兰性德,整首词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战士在征途上思念故乡的画面。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词的上阕,“山一程,水一程”,简简单单的六个字,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战士们跋山涉水的艰辛旅程。

他们一路前行,向着榆关的方向进发。

“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进的目的地。

而“夜深千帐灯”这一句,则展现出了一幅宏大而又壮观的画面。

在寂静的深夜里,营帐一个连着一个,灯火通明。

想象一下,在这广袤的大地上,无数的灯火闪烁,那是战士们的栖息之所,可即便如此,他们的心中依然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

下阕“风一更,雪一更”,通过“风”和“雪”进一步强调了环境的恶劣。

在这样的风雪交加的夜晚,战士们难以入眠。

“聒碎乡心梦不成”,那嘈杂的风雪声,搅碎了战士们的思乡之梦。

他们多么渴望能在梦中回到温暖的家乡,见到亲人的笑脸,然而这一切都被这无情的风雪所打破。

最后一句“故园无此声”,更是将战士们对家乡的眷恋之情推向了高潮。

家乡没有这样的风雪声,没有这样的寒冷和孤寂,那里充满了温暖和安宁。

这首词之所以动人,是因为它用简洁而又深刻的语言,道出了战士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

在那个时代,战士们为了国家的安危,不得不离开家乡,奔赴远方。

他们承受着旅途的艰辛,忍受着恶劣的环境,心中却始终牵挂着那片熟悉的土地和亲人。

对于我们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这首词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但通过老师的讲解和我们自己的思考,我们能够逐渐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

它让我们明白,在古代,人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同时,也让我们懂得了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温暖的家。

当我们深入研究这首词时,还能发现一些有趣的地方。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长相思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长相思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长相思《长相思》原文: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一、衍生注释:程:道路、路程。

榆关:即今山海关。

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千帐灯:皇帝出巡临时住宿的行帐的灯火,千帐言军营之多。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聒: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二、赏析:这首词以白描手法,朴素自然的语言,表现出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上阕写行程之艰难遥远,“山一程,水一程”,写出了路途的遥远和艰辛。

“夜深千帐灯”则描绘了夜晚宿营时的壮观景象。

下阕写环境的恶劣和思乡之情,“风一更,雪一更”,突出了气候的恶劣,“聒碎乡心梦不成”,直接表达了因思乡而难以入眠。

最后一句“故园无此声”,通过对比,更加强化了对故乡的思念。

三、作者介绍: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

他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

四、运用片段:在一个寒冷的冬夜,我独自一人在异乡的小屋里,外面的风雪声让我不禁想起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些在边疆守卫的将士们的思乡之苦,而我又何尝不是呢,真希望能早日回到温暖的家乡啊!《长相思·一重山》原文: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一、衍生注释:烟水:雾霭迷蒙的水面。

枫叶丹:枫叶经霜变成红色。

塞雁:边塞之雁。

二、赏析:这首词通过描绘重重山峦、高远天空、寒烟冷水、枫叶如丹等景象,营造出一种高远、清冷的意境。

以菊花的开落暗示时光的流逝,而塞雁高飞人未还,则突出了思念之情。

“一帘风月闲”,看似写风月之闲,实则衬托出内心的寂寞和相思之苦。

三、作者介绍: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

他的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

《长相思》课件.

《长相思》课件.

《长相思》课件.一、教学内容教材章节:《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长相思》。

详细内容:本课主要内容是学习并理解纳兰性德的《长相思》,通过学习诗词,让学生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体会诗词中的意境美。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长相思》。

2. 理解诗词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 学习诗词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长相思》。

难点:理解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一幅描绘雪夜归乡的画,让学生感受画中的意境,引出课题《长相思》。

2. 诗词朗读:让学生跟读课文,体会诗词的韵律美。

3. 诗词解析:分析诗词的意境,解释生僻词语,让学生理解诗词的大意。

4. 重点字词讲解:讲解诗词中的重点字词,如“山一程,水一程”,“故园无此声”等。

5.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诗词表现手法,如对比、衬托等。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自己创作一首小诗。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长相思》设计理念:通过板书,让学生一目了然地了解诗词的结构和意境。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运用所学,创作一首表现思乡之情的诗。

答案:示例:《思故乡》故乡风景旧曾谙,和小桥流水间。

今日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 作业题目:请学生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答案:示例:山一程,水一程——指远离故乡,一路奔波的艰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长相思》的理解程度较高,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

但在创作练习中,部分学生对诗词表现手法的运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阅读纳兰性德的其它诗词,体会其诗词风格,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教材章节:《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长相思》。

小学语文长相思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长相思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长相思》课标分析《新课标》要求古诗的学习重在感悟积累,让学生热爱传统文化。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次教学内容和本班学情,我把情意殷切、韵味深远的文字符号转化为一种具有生命体验的情感符号。

即通过“读、想、议、写、吟、唱、舞”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诗意、体验诗情、积累诗歌,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引领学生轻扣诗歌的大门,从而让他们在诗海中徜徉,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学生学情分析本次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学生,本班学生对古诗相关知识知之甚少,觉得古诗内容难理解,学起来很吃力。

不过他们对于古诗的学习已有一定的基础,已有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理解、感悟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同时儿童特有的表现需求、探究需求、被认可的需求,都有利我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长相思》评测练习一、(1)分析“山一程,水一程”中叠用两个“一程”的作用。

(2)这首词风格婉约,请从思想感情与语言特点两个方面对此作简要分析。

(3)找出词中表达主旨的句子。

(4)词中的一“程”一“更”用得很妙,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1)叠用两个“一程”,既突出了路途的修遥远和行程的艰辛又突显本次韵律之优美。

“路途的遥远和行程的艰辛”,“韵律之优美”。

(2)从思想感情方面说,本词描写了夜深人静,风雪交加,远在塞外宿营的词人思念远方的亲人,辗转反侧,卧不成眠,感情细腻,主要是抒发词人小我之情。

从语言风格来说,本词音律谐婉,自然清新,有着柔婉之美,如“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

(3)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4)“一程”写出了路途的艰难遥远。

“一更”写出了风雪交加,环境的恶劣。

作者巧用数量叠词,含蓄地表达了孤寂凄凉的思乡之情和对从军(扈从)生活的厌恶。

二:(1)找出词中表达主旨的句子。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随着大队人马向山海关外进发,一路上跋山涉水,历尽辛苦。

四年级上语文教案长相思1鲁教版

四年级上语文教案长相思1鲁教版

《长相思》教学设计教材内容分析《长相思》是《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

本组课文的主题是“月是故乡明”,选编本课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同时积累古诗词,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厚实文化积淀。

本词作者于清丽自然之中,又不乏边塞之雄奇风情的描述,细腻哀婉的人物内心世界和山高水长的场景及气势庞大的队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将它们巧妙地结合到一起,升华了几缕怀乡的主题,意境深长。

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正确读写“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

过程和方法: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正确读写“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

教学过程一、设疑激趣,导入新知:1、导入师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表达思乡之情的新的古诗,还记得吗?谁愿意为大家背一背,还要请你说说作者是运用什么描写手法来表达思乡之情的?师述:《泊船瓜洲》中王安石通过写景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秋思》中张籍通过叙事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2、析题师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这首词,请看课题,你认为课题应该怎样读?【设计意图】这一设计意在在复习、巩固本课中前两首诗同时,为新词《长相思》的学法打下伏笔,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1、师述:请同学们自由朗读《长相思》。

多读几遍,什么时候读得正确流利,什么时候停下来。

学生展示朗读,学习“更、聒”。

2、再读课文,读得有感情。

师述:我们学过许多古诗,同学们读起来都是朗朗上口,味道十足。

你能试一试也读出这首词的味道吗?师述:读得真有味道!老师看到同学的眼里都是智慧的目光,再看看谁是火眼金睛,你们注意到这里没有?这是词的特殊形式,以空格为界,空格前面的部分叫上“阙”(板书、注音),空格后面的部分叫下阙。

四年级上语文教案长相思2_鲁教版

四年级上语文教案长相思2_鲁教版

《长相思》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长相思》是一首情意绵绵的思乡词,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和热爱,是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选编这首词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词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同时,积累古诗词,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厚实文化积淀。

(二)设计理念: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反复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提升感悟内涵。

运用诗意语文的建构策略,以情感人,注重情感体验,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入情,悟情,融情,升情。

来源学|科|网(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准确有节奏地读词,理解词意,真切体悟词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乡愁。

2﹑拓展词句中发挥想象的空间,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感悟词人的爱国情操,使学生受到熏陶。

教学重点:读懂词意,体悟乡愁。

教学难点:展开想像,感悟词人的爱国情操。

(四)教学流程:一、导入1、出示课题。

2、介绍纳兰性德。

[来源:学,科,网Z,X,X,K]纳兰性德(1655~1685) 清代满族词人。

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其父明珠为清康熙时大学士。

纳兰性德自幼勤于修文习武。

擅书法,精于书画鉴赏。

词的风格直抒胸怀,婉约清新,现存词三百四十二首。

被称为“清代第一词人”。

2、什么是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是有一定的,一般分为上阙和下阙。

词根据字数的多少大致可分为三类:⑴小令;⑵中调;⑶长调。

二、初读1、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

在李白心中,乡愁是“疑是地上霜”的皎洁月光。

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读上4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要把词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它读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

最新四年级上册语文《长相思》教案(精品)

最新四年级上册语文《长相思》教案(精品)

四年级上册语文《长相思》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榆畔帐”三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词的大意。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重点难点:1.感知词的大意,懂得诗句的意思。

2.引导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题1.师:同学们,在李白的眼中,乡愁是疑是地上霜的皎洁月光,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两岸的徐徐春风。

那么,在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词,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3.师简介,长相思既是这首词的题目,也是词牌名。

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呢?长相思分为上阙和下阙两个部分,内容多为思念家乡或者思念亲人。

4.简介纳兰性德。

二、整体感知1.①(指名读)谁来读一读?小黑板出示生字词:榆关那畔,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②解释字词。

2.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再读,解决诗歌节奏。

下面,我们全班一起,把这首词有节奏地读一读,三、学习诗句(一) 默读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联系书上的插图和注解,想想这首词主要在讲什么。

(二)学习上阙请一个同学读词的上阙。

1.谁来说说,作者身向何方?(板书:身)在榆关2.那山海关是他们最终的目的地吗?你是从哪个词语知道的?(那畔)是的,……(简介背景)。

3.山一程,水一程,是啊,山一程,水一程,你从“一程一程”体会到了什么?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万水千山,跋山涉水,山高水长,……)在这万水千山的长途跋涉中,他们可能遇到什么困难?(路陡,山高,水深……)4.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上阙的意思?5.指导朗读。

指名读,读出行军的艰难来。

从你的朗读中,老师体会到了将士们“山一程”的爬山之难,谁还能通过朗读体现“水一程“的.涉水之难呢?齐读。

是啊,行军多难啊 !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和纳兰性德一起艰难行军的将士们,来,把上阙读一读。

小学古诗《长相思》赏析

小学古诗《长相思》赏析

《长相思·山一程》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作品。

词中描写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露着情思深苦的绵长心境。

全词纯用自然真切、简朴清爽的白描语句,写得天然浑成,毫无雕琢之处,却格外真切感人。

长相思·山一程作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赏析上片“山一程,水一程”,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

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

这两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将“一程”二字重复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远。

“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旅的方向。

词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身”向榆关,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师,它使我们想到词人留恋家园,频频回首,步履蹒跚的情况。

“那畔”一词颇含疏远的感情色彩,表现了词人这次奉命出行“榆关”是无可奈何的。

这里借描述周围的情况而写心情,实际是表达纳兰对故乡的深深依恋和怀念。

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风华正茂,出身于书香豪门世家,又有皇帝贴身侍卫的优越地位,本应春风得意,却恰好也是因为这重身份,以及本身心思慎微,导致纳兰并不能够安稳享受那种男儿征战似的生活,他往往思及家人,眷恋故土。

严迪昌《清词史》:“夜深千帐灯’是壮丽的,但千帐灯下照着无眠的万颗乡心,又是怎样情味?一暖一寒,两相对照,写尽了自己厌于扈从的情怀。

”“夜深千帐灯”既是上片感情酝酿的高潮,也是上、下片之间的自然转换,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经过日间长途跋涉,到了夜晚人们在旷野上搭起帐篷准备就寝;然而夜深了,“千帐”内却灯光熠熠,为什么羁旅劳顿之后深夜不寐呢?下片开头“风一更,雪一更”描写荒寒的塞外,暴风雪彻夜不停。

紧承上片,交代了“夜深千帐灯”,深夜不寐的原因。

“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又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厌倦的心态。

首先山长水阔,路途本就漫长而艰辛,再加上塞上恶劣的天气,就算在阳春三月也是风雪交加,凄寒苦楚,这样的天气,这样的境遇,让纳兰对这表面华丽招摇的生涯生出了悠长的慨叹之意和深沉的倦旅疲惫之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相思》赏析
康熙二十年,三潘之乱平定。

竖年三月,玄烨出山海关至盛京告祭祖陵,纳兰性德扈从。

本篇即作于词人由京城(北京)赴关外盛京(沈阳)途中,抒写词人羁旅关外,思念故乡的情怀,柔婉缠绵中见慷慨沉雄。

整首词,无一句写思乡,却句句渗透着对家乡的思念。

上片写行程之劳。

起句突兀,既显空间之广袤,又寓时间之流逝,气象阔大。

“山一程,水一程”六字,直写戍路途之曲折迢遥,侧写跋山涉水之艰险辛苦。

叠用两个“一程”,突出了路途的修远和行程的艰辛。

第三句“身向榆关那畔行”,交代行旅去向。

此处说“身”向榆关,而非“心”向。

其实就是说,躯体越来越远离了故乡,而心灵却越来越趋向京师,越来越拴紧了故园。

“榆关”是指山海关,“那畔”即“那边”。

当我们读到这里,仿佛浮现出这样一幅图景:大队人马,翻山越岭,登舟涉水,风餐露宿,走了一程又一程,一直向山海关方向进发。

而词人因为留恋家园,却是频频回首,步履蹒跚,望断白山黑水而不见故园影踪。

“夜深千帐灯”一句,写的是夜晚宿营于旷野的情景:深青的天幕下,漆黑的旷野上,一座座营房,灯火熠熠,映照着永夜无眠的人。

“千帐灯”是虚写,写词人这次出巡随从众多。

为什么夜深了,而仍然营火闪烁呢?这就为引出下片的“乡心”蓄势。

下片侧重游子思乡之苦,交代了深夜不眠的原因。

换头写景,“风一更”“雪一更”,突出塞外风狂雪骤的荒寒景象。

这是以哀景衬伤情,风雪载途,行者乡思更烈。

叠用两个“一更”,突出塞外卷地狂风,铺天暴雪扑打帐篷经久息的情景;也从一个侧面写出了天寒地冻之夜,人之辗转难眠的状态。

“聒
碎乡心梦不成”呼应上片的“夜深千帐灯”一句,直接回答了深夜不寝的原因。

着一“聒”字,突出了风雪声响之巨;且极具拟人味,仿佛这风雪也通人心似的,彻夜念叨着故园的人事,让人心潮起伏。

“聒碎乡心”,用的是夸张手法,形象地表现了“一夜征人尽望乡”的愁肠百转的心态。

“故园无此声”,交代了“梦不成”的原因:故乡是没有这样的连绵不绝的风雪聒噪声的,当然可以酣然入梦;而这边塞苦寒之地,怎比钟灵毓秀之京都,况且又是暴风雪肆虐的露营之夜,加之“乡心”的重重裹挟,就更难入梦了。

结尾这一句直截地表达了征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意。

总的来说,上阕写面、写外,铺陈壮观;下阕写点、写内,曲描心情。

选取的都是平凡的事物,如山水风雪、灯火声音。

又采用短小精悍而通俗易懂的语句,轻巧排列,对应整齐。

信手拈来,不显雕琢。

全篇融细腻情感于雄壮景色之中,尽显非凡,作者用山,水,千帐灯,风,雪等大的物像,来寄托细腻的情感思绪。

缠绵而不颓废,柔情之中露出男儿镇守边塞的慷慨报国之志。

没有一般边塞诗的大气、沉痛、悲凉、雄壮,而是风格婉约,笔调缠绵,少了抑扬顿挫的沉雄,多了小女儿的缠绵情态。

纳兰性德的老师徐乾学说他的词“清新隽秀,自然超逸”,况周颐说他的词“纯任性灵,纤尘不染”(《蕙风词话》),这都指出了纳兰词的一个鲜明的特征:真——
情真景真,意境天成。

这首小令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它以壮观的塞外景象来渲染柔婉的乡思意绪,情意隽永;以白描手法绘景,造语朴素,自然真切。

这首词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整齐的对称之美。

其一、上一阕,山水相迭,一程接一程,主要是写空间上的延续;下一阕,风雪交加,一更接一更,主要是写时间上的延续。

其二、上一阕,强调“身”,行程之中身好累。

“‘身’向榆关那畔行”,“身”在哪里呢?作者经过了崇山峻岭,大河小川,山海关外,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总之,身在旅途,军营帐篷中。

这里面有多少的不得已呀!真的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留下绵绵无尽的想象与回味的空间;下一阕,强调“心”,难眠之时心好苦。

在这样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连做一个思乡梦都做不囫囵,做不安逸。

心好苦,是身好累的合理延续。

其三、上一阕,无论是山水还是灯火,都重在写所见,写视觉;下一阕,无论是风还是雪,都重在写所闻,写听觉。

“故园无此声”,那有的是什么呢?当然是温馨,令人留恋的甜蜜和温馨。

其四、上一阕,从大处着眼,铺写一路行程中的这一处,从白天到黑夜,这一处中的千万帐灯火。

重在写外,表现外在的时空印象;下一阕,从小处落笔,内敛到“我”这一帐。

重在写内,展示这一帐内“我”的耳闻以及“我”的内心感受。

时空尽在“我”的“耳”中、“心”中。

本词既有韵律优美、民歌风味浓郁的一面,如出水芙蓉纯真清丽;又有含蓄深沉、感情丰富的一面,如夜来风潮回荡激烈。

词人以其独特的思维视角和超凡的艺术表现力,将草原游牧文化的审美观与中原传统文化的审美观相融合,集豪放婉约与一体,凝炼出中华词坛上一颗风骨神韵俱佳的灿烂明珠,深受后人喜爱。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将作者推为宋后第一真词人,是非常有道理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