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
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的原因分析和防范措施
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的原因分析和防范措施发布时间:2021-09-08T13:12:06.358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5月10期作者:占照柱[导读]占照柱(马鞍山十七冶医院;安徽马鞍山243000)摘要目的探究小儿静脉输液时外渗发生的原因并针对性采取预防性措施。
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66例小儿静脉输液患者,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找到各种导致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并根据各原因针对性的采取护理措施。
结果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发生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中护士未选择合适血管、患儿由于恐惧身体有较大摆动、患儿不配合及家长牵拉、未采取正规穿刺部位固定方法等。
结论当小儿出现急症时,静脉输液的治疗方式可将药物及时注入患儿体内,从而尽快抑制疾病的恶化,在静脉输液过程中会有很多外在因素导致静脉输液时发生外渗现象,因此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是防止发生外渗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防范措施医院儿科病房在对小儿给药治疗的方法中,静脉输液是较为常见也是给药较快、见效较高的一种治疗方法[1-2]。
在针对临床诊断中采取的救护措施中,静脉输液的使用也非常频繁,由于静脉输液应用的广泛性,因此是护理工作者需要认真掌握的应用技术[3-4]。
由于儿科患者大多数年龄偏小,没有足够的自我约束能力,因此在输液时容易懂,不能配合医护工作者的治疗,并且由于患者年龄小,血管比较细并且不容易进行固定,因此外渗现象在小儿静脉输液时发生的概率较高,这样会让患者感受到较大的痛苦,还会激发患者家属的不满情绪,不利于医患关系的和谐[5-6]。
因此本文对小儿静脉输液时外渗发生的原因及应采取的措施进行了研究,现将详细研究过程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300例眼科手术患者。
纳入标准:所有患儿均进行静脉输液治疗。
排除标准:患儿家属不同意加入医学观察的病例。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对策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对策1. 引言1.1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对策静脉输液外渗是指输液液体从血管内渗出至注射部位或周围组织的现象。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输液速度过快、输液管路连接不密封、注射部位受压迫等因素。
外渗的危害主要表现为药物浪费、局部组织损伤、感染等不良后果。
为了有效应对静脉输液外渗,护理人员需要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
首先要确保输液管路连接牢固密封,注意观察输液情况及患者注射部位的情况,及时发现外渗现象。
护士在输液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及时调整输液速度,避免输液速度过快造成外渗。
护理人员应定期更换输液器、输液管等器材,确保器材完好无损。
加强对静脉输液外渗的警惕,做好预防和处理工作,是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措施。
只有护理人员始终保持警惕、细心观察,才能有效预防和处理静脉输液外渗,为患者输液安全提供保障。
2. 正文2.1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静脉输液外渗是指静脉穿刺后,输液液体未正常通过静脉通道进入患者体内,而是渗漏到周围组织间隙造成的现象。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静脉穿刺技术不正确:静脉穿刺时,穿刺角度不正确或者穿刺过深、过浅都会导致静脉穿刺点周围组织受损,造成外渗。
2. 输液速度过快:输液速度过快会增加静脉内的压力,可能导致静脉破裂或溃疡,从而引起外渗。
3. 输液管路连接不牢固:输液管路连接处如果松动或漏气,液体就会从连接处外渗。
4. 静脉壁损伤:长时间的静脉导管留置或频繁的换针操作可能导致静脉壁损伤,增加外渗的风险。
5. 患者过度活动:患者在输液期间过度活动或不小心碰到输液部位也可能导致外渗。
需要注意的是,静脉输液外渗虽然看似只是一种小问题,但它可能会造成患者感染、溶液浓度异常等危害,因此在静脉输液过程中要格外小心,避免外渗的发生。
2.2 外渗的危害外渗是静脉输液中常见的并发症,其危害不容忽视。
外渗导致输液药物无法充分进入患者体内,使得治疗效果无法达到预期。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和护理对策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和护理对策静脉输液是指将药物或营养液等输送到静脉内,这种治疗方式在现代医疗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然而,由于输液时周围组织与输液管道之间的压力差异,导致输液外渗现象的发生。
不仅会影响药物的疗效,还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因此,本文将就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以及预防和护理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1、静脉内压力过低:输液管道与周围组织之间的压力差是外渗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静脉内压力过低,不仅会导致药液输送不畅,同时也会促使药液渗入周围组织,从而引起外渗。
2、输液管道损伤:输液管道在穿刺或移动中容易受到损伤,管道损伤会改变管道周围压力,导致药液流入周围组织引起外渗。
3、输液速度过快:输液速度过快会导致静脉内压力增大,使药液通过输液点直接渗入周围组织,引起外渗。
4、输液部位不当:输液部位不当很容易导致静脉内的流速减慢,并同时造成药物积聚,压力过高等因素。
这些因素均会增加药液外渗的风险。
二、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和护理对策1、注重输液部位的选择:由于输液部位的选择会直接影响静脉输液的效果和安全性,因此护士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输液部位。
一般来说,选择靠近心脏的静脉更稳定,不易出现外渗或溃疡等问题。
2、严格控制输液流速:护士应根据医嘱要求,合理控制输液的流速,防止输液速度过快导致静脉内压力过大,增加外渗的风险。
3、注意输液管道的保护:输液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护输液管道,避免摆动、扭曲等损伤,防止周围组织与管道之间的压力差进一步加大。
4、定期更换输液管路和敷料:输液管道或敷料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出现老化和变形等问题,会直接影响输液的安全性。
因此,护士需要定期更换输液管路和敷料,确保输液的效果和安全。
5、及时发现和处理外渗现象:护士需要及时观察病人的输液情况,发现外渗现象后需要立即处理。
处理方法可以包括更换敷料、更换输液部位等,避免药液渗入周围组织带来的不良影响。
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干预效果
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干预效果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是指静脉输液管内的液体渗出到周围组织或皮下组织的现象。
造成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静脉通道不良:静脉通道插入不当或存在空隙、松动等问题,导致输液管与静脉血管之间出现渗漏。
2. 输液速度过快:快速输液会增加静脉内压力,超过组织液吸收能力,导致液体从静脉管渗出。
3. 输液管阻塞:输液管内存在悬浮物或导管阻塞,造成压力增高,引起液体外渗。
4. 输液管损伤:插管时伤及血管壁或静脉内注射药物时发生药物刺激,引起血管壁破裂或溃疡形成,导致液体外渗。
5. 输液插管穿透静脉壁:插管时过深或尖端过硬,穿透静脉壁引起溃疡,使液体渗出到周围组织。
1. 视觉观察:密切观察新生儿输液部位,注意输液管周围是否有液体渗出,及时发现并进行处理。
2. 压力调节:根据新生儿的情况,调节输液速度,避免输液过快,减少静脉内压力,防止液体渗出。
3. 管路检查:定期检查输液管是否畅通,是否存在阻塞或悬浮物,及时清洗或更换输液管。
4. 静脉通道的插入技术:在插管过程中,要注意技术操作,确保插管准确插入血管腔内,避免空隙和松动。
5. 血管保护:插管后应注意固定输液管,避免因活动引起插管松动或脱落,损伤血管壁。
6. 皮肤护理:定期检查输液部位的皮肤是否干燥、红肿或潮湿等异常情况,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感染。
7. 输液灌药:在静脉内给药时,应注意药物的性质和浓度,避免刺激药物对血管壁的损伤,防止液体外渗。
8. 定期护理记录:对于发生外渗的情况,要及时记录输入液体的种类、剂量和注射时间,以便于医生进行评估和下一步的处理。
通过以上护理干预措施,可以减少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率,保护新生儿的静脉通道,提高输液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但是需要护士在实际操作中细心、仔细,保持良好的护理技术和观察能力,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达到良好的护理效果。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医学信息 2011年 12月第 24卷第 l2期 Medical Information.Dec.2011.Vo1.24.No.12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和护理措施(3).总结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和护理措施总结静脉输液外渗是常见的护理问题。
导致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静脉穿刺不当。
遇到静脉输液外渗的时候,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静脉输液外渗是指输液液体从静脉血管内渗到组织间隙中,而不是流经静脉血管到达目的组织或器官。
静脉输液外渗多是由静脉穿刺不当导致的。
1.静脉穿刺不当静脉穿刺不当是导致静脉输液外渗的最常见原因。
静脉穿刺穿进了静脉外,或者没有穿进静脉内,而是插在了静脉周围的组织中。
这样一来,输液液体就会从静脉血管内渗到组织间隙中,导致外渗。
2.静脉注射部位的关节弯曲、活动过度等当患者的手臂等静脉输液部位曲率过大时,就会导致静脉输液外渗。
此外,如果患者进行活动过度,也会导致输液管路的摆动,造成静脉输液外渗。
3.输液管路连接的不紧当输液管路连接不紧时,输液液体会从漏洞处渗出。
4.患者本身的炎症反应患者本身的炎症反应或血管病变也会导致静脉输液外渗。
静脉输液外渗的护理措施静脉输液外渗的护理措施包括特别注意静脉穿刺方法、及时更换输液管路以及定时观察输液情况等。
1.特别注意静脉穿刺方法保证操作者具有足够的穿刺经验,不要多次插针或频繁更换穿刺部位。
2.及时更换输液管路当发现输液外渗后,及时更换输液管路,更换时应注意消毒操作。
并且要保证管路连接的牢固,不要存在虫口或者漏洞等安装问题。
3.观察输液情况定时观察输液情况,及时发现外渗情况。
4.根据外渗情况开展合适的护理措施如果输液外渗情况不严重,可以根据外渗的部位和液体性质进行药物包扎和冰敷处理。
如果输液量比较大或浓度较高,并且不能输注到局部浸润范围以外的其他部位,需要采用撤销输液、局部吸出以及给予一定部位的足够维修治疗等措施。
结论静脉输液外渗是一种常见的护理问题,主要原因是静脉穿刺不当。
在护理中需要特别注意静脉穿刺方法,及时更换输液管路以及定时观察输液情况等。
对于输液外渗情况的处理要根据外渗情况开展合适的护理措施,以尽可能地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
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和防治措施
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和防治措施【关键词】 ,,,,输液外渗输液外渗(extravasation)是指输液过程中药物漏出或渗浸到皮下组织中。
是门诊输液室经常遇到的护理问题,一旦发生,必须采取积极正确的措施,减少患者的痛苦,防止护患纠纷,达到治疗的目的。
所以认真分析发生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输液外渗的常见原因1.1 外力因素(1)多数患者由于大意,触碰针头,或解手取物,使针头滑脱,造成外渗。
(2)小儿在输液过程中由于天性好动,不懂得配合,肢体又难以固定,容易造成针头滑脱和静脉破损。
同时,由于婴幼儿表达能力不强,容易造成外渗加重。
(3)老年人行为控制能力减弱,皮肤松弛、静脉脆弱,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针头移位或静脉破损,此外,老年人反应迟钝,痛阈减低,是造成外渗加重的重要原因。
(4)意识障碍的患者:如肝性脑病、肺性脑病、中风、颅脑外伤的患者,由于昏迷、躁狂、知觉障碍,容易发生外渗。
1.2 血管因素(1)微循环障碍:如失血、脱水、休克等,使血管塌陷,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外渗。
(2)静脉炎:由于血管壁炎症使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容易发生外渗。
(3)血管硬化:如老年人血管硬化而且脆弱,慢性病反复穿刺也会使血管硬化,容易造成药液外渗。
(3)敷贴过大:覆盖穿刺部位,影响外渗的观察。
(4)在关节及关节附近的血管,由于这些部位活动度大,血管不固定容易外渗,而且一旦外渗损伤程度较严重。
1.3 药物因素(1)高渗性药物,如高渗葡萄糖、甘露醇、钙剂等,对血管刺激比较大,易造成血管收缩、痉挛,使药物外渗,甚至发生静脉炎。
(2)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去甲肾上腺素等,也容易造成外渗。
(3)化疗药对血管损伤比较严重,一旦发生渗漏,容易造成组织坏死,后果非常严重。
1.4 技术因素(1)穿刺过浅或过深。
穿刺过浅时,针头斜面没有完全进入血管,使部分药液渗漏到血管外。
而穿刺过深时,针头损伤血管对侧,造成药液外渗,乃至于皮下瘀血。
浅谈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浅谈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摘要:静脉内液体外渗是临床研究中的常见问题。
静脉输液外渗导致药物在静脉输液过程中渗入皮下组织,引起患者局部疼痛和肿胀。
严重时,患者会出现皮下组织坏死,对患者的心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这对治疗和康复没有用。
静脉液体外渗导致局部皮下组织坏死,使患者病情恶化并延长住院时间。
因此,应注意静脉输液外渗现象,及时发现和预防,减少静脉输液外渗对患者的危害。
本研究以此为背景,分析了临床护理中静脉输液的常见原因及护理对策。
关键词:临床护理;静脉输液外渗;常见原因;护理对策一、静脉输液外渗常见原因分析输液外渗患者的临床症状包括血管肿胀疼痛、局部红肿、皮肤变黑。
这些是由于输液引起的外渗症状。
如果静脉有外渗,不治疗会受到影响。
患者的后续治疗也显著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因此,医务人员需要清楚地了解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才能充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以下是原因列表:(一)患者个人情况不同年龄的患者有不同的外渗原因。
比如老年人,体液外渗的原因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壁变厚变硬,血管弹性明显下降,增加液体溢出的可能性。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是天生活跃的。
在穿刺过程中,他们害怕疼痛和哭泣;一旦穿刺完成,针尖由于随机运动而滑出血管,会发生注入溢出。
(二)医务人员的技术因素造成输液外渗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医务人员的穿刺技术,一般是因为医务人员没有专业知识,不知道血管的位置,穿刺技术不足。
同一部位有多处穿刺,穿刺完成后,由于没有定期巡检,输液造成外渗。
(三)外部环境的影响很多患者由于自己的疏忽或粗心大意,导致针头松动或拔出,导致输液溢出。
此外,一些失去知觉的患者可能会随意移动,可能会出现针头。
(四)个人疾病因素个别疾病对静脉输液外渗有较大影响。
不同疾病(例如更严重的癌症)的治疗方法是不同的。
该病需要长期化疗,由于患者长期接受化疗,患者的静脉比较脆弱,大大增加了患者穿刺的难度。
此外,在血管疾病的情况下,很难将针头保持在血管内,因为患者的血管更硬,更容易发生。
药液外渗处理方法
药液外渗处理方法
药液外渗是指在输液或注射过程中,药物从注射器或输液袋中渗漏出来的现象。
这可能会导致药物浪费、感染等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药液外渗处理方法:
1.立即停止注射或输液:一旦发现药液外渗,立即停止注射或输液,以避免进一步的药液浪费和感染风险。
2.处理渗漏点:检查药液外渗的部位,并采取相应措施处理,例如更换漏液的输液管、注射器或输液袋等。
3.处理药液外渗的药物:如果药液外渗的药物尚未接触到患者或环境,可以考虑将药物回收至干净的容器中,以便后续使用。
如果已经接触到患者或环境,应丢弃药物并遵循相应的医疗废物处理程序。
4.检查设备是否损坏:检查输液管、注射器、输液袋等设备是否损坏或存在破损,必要时更换设备。
5.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在进行输液或注射操作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确保设备使用正确,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减少药液外渗的发生。
6.定期检查设备:定期检查输液设备的状态,及时更换老化或损坏的设备,确保输液过程的安全可靠。
7.培训医护人员:对医护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对输液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识别和处理能力,减少药液外渗的发生。
总的来说,对于药液外渗,需要及时停止注射或输液,并采取相应措施处理渗漏点和药物,同时加强设备管理和医护人员培训,
以减少药液外渗的发生,并确保输液过程的安全。
输液外渗原因及整改措施
输液外渗原因及整改措施
输液外渗是指输液过程中,药液从输液器或输液袋之外渗出。
输液外渗的原因通常有以下几种::
1. 输液器或输液袋故障:输液器或输液袋的连接不牢固或损坏,造成药液渗漏。
2. 输液管路故障:输液管路连接不牢固、接头松动、输液管路老化等原因,导致药液渗漏。
3. 患者血管状况:患者血管受损、血管脆弱或血管壁炎症等,使药液渗透出血管。
4. 输液速度过快:快速输液会增加输液压力,导致药液外渗。
为了减少输液外渗,可以采取以下整改措施:
1. 检查输液器和输液袋:确保连接牢固,没有损坏或漏液的情况。
定期更换老化的输液器和输液袋。
2. 规范输液管路操作:在插管和连接输液管路时,要注意操作规范,确保连接牢固。
及时更换老化、损坏的输液管路。
3. 细心观察患者血管状况:对于血管状况不佳的患者,如需进行输液,应减慢输液速度,避免过快输液导致血管渗漏。
4. 控制输液速度:遵循医生的嘱咐,不要超过规定的输液速度。
慢速稳定的输液可以减少药液外渗的风险。
5. 定期监测输液情况:对于营养输液、药物输液等长时间进行的输液,要定期观察输液情况,及时发现外渗并采取措施。
6. 加强护理培训:加强护理人员的相关培训,提高他们对输液管理的认识和操作技能,避免因操作不当而导致药液外渗。
总之,输液外渗是一种常见的医疗事故,给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带来一定的风险。
通过加强操作规范,定期检查输液器和输液袋,合理控制输液速度,以及注重患者血管状况的观察等措施,可以减少输液外渗的发生,提高输液的安全性和效果。
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干预效果
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干预效果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是指留置在新生儿体内的静脉导管所输注的液体从导管途径外漏出来。
外渗的液体可能是药物、血液或静脉营养液等。
外渗一方面会导致药物浪费,另一方面还会引发周围组织的水肿和渗漏。
产生外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导管插入不当:导管插入时,如果没有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操作,可能会导致导管与皮肤之间存在空隙,造成液体外渗。
2. 导管位移:新生儿的肌肉活动力弱,容易导致导管的位移。
导管过长或过短都可能导致外渗发生。
3. 导管堵塞:导管堵塞也是外渗的常见原因之一。
可能是导管内部发生血块形成,也可能是液体注入速度过快,造成导管在血管内运动不畅,导致血栓形成堵塞。
4. 导管材料问题:导管材料的质量问题也可能导致外渗发生。
如果导管的外皮存在损伤或者导管质地不佳,都可能导致外渗的发生。
5. 异位通道形成:在导管穿刺时,如果选择了不适当的穿刺位置,可能会导致导管与静脉血管之间形成了异位通道,从而导致液体逸出导管。
1. 导管插入时的护理:护士在进行导管插入时,应该按照规范的操作流程进行操作,确保导管与皮肤之间没有空隙。
在插管后,还需要进行固定,避免导管位移。
2. 导管位置监测:护士需要定期观察导管的位置,一旦发生位移,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
导管的长度也需要适当调整,避免过长或过短造成外渗。
3. 导管通畅性的保持:护士需要定期检查导管的通畅性,确保导管内部没有发生堵塞。
对于发生堵塞的导管,可以尝试轻柔地推进导管或采用溶栓治疗的方法进行处理。
4. 选择合适的导管材料:护士应选择质量可靠的导管材料,避免因导管外皮损伤或质地不佳造成外渗。
5. 导管穿刺位置的选择:护士在进行导管穿刺时应选择适当的穿刺位置,避免形成异位通道。
针对上述护理干预措施的效果,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评价:1. 预防外渗发生的效果:通过正确的导管插入操作和定期检查导管的位置和通畅性,可以减少外渗的发生率,保障新生儿静脉输液的安全。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表现、处理及预防护理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表现、处理及预防护理输液外渗是指在输液管理过程中非正常地造成腐蚀性药物或溶液进入血管周围组织,不是进入正常血管通路。
在输注强刺激性药物如静脉⾼营养液、如50%葡萄糖、20%甘露醇、多巴胺、葡萄糖酸钙、碳酸氢钠、青霉素、血制品等渗漏时,未被及时发现或处理不当,可致皮下组织坏死,甚至留下永久性瘢痕。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1、穿刺部位选择不当:选择关节部位穿刺,由于患者活动频繁,针头容易移位。
2、固定不牢:胶布或敷料松动未及时更换或穿刺部位固定⾼法不正确。
3血管使用不合理:血管细,输⾼高渗液体,刺激性大的液体或输注速度过快、过⾼。
4、药物因素:主要药物酸碱度,渗透压浓度以及药物毒性⾼的影响。
5、感染:病⾼自身免疫系统不健全,抵抗力低下或穿刺部位消毒不严格,易发⾼感染。
输液外渗的表现1、⾼般表现。
局部皮肤颜色苍白或红晕,继之肿胀。
头皮外渗局部肿胀,容易及早发现。
四肢静脉外渗呈弥散性肿胀,以针尖为中⾼向四肢均匀扩散不易察觉,所以要对比两侧左右肢粗细,弹性和色泽。
2、化学物质外渗表现。
主要指高渗糖、氨茶碱、20%甘露醇、硫酸镁、5%碳酸氢钠、钾钙类。
这类药液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它能使⾼细血管致密度增加,降低⾼细血管通透性,破坏毛囊,使局部皮肤有钙化点,形成硬结。
3、血管收缩剂外渗表现。
以多巴胺,肾上腺素类,通常这类药液输⾼30分钟后可出现注射静脉颜色发白,呈条索状延伸或树枝状延伸,时间⾼会使血管色素沉着,条索状硬化失去弹性。
4、高分子性质外渗表现。
主要是抗生素类,青霉素,头孢,去甲万古霉素等。
这类药液浓度⾼会造成针尖周围呈缺血性苍白色,局部皮肤缺血时间长,皮肤呈青色紫色甚至发黑坏死。
5、营养性物质外渗表现。
蛋白制剂,血制品及脂肪乳,氨基酸,水乐维他,微量元素制剂等。
这类⾼旦外渗,局部肿胀血管红肿变黑,弹性差,不容易短时间恢复。
发生外渗处理⽅法首先应立即停止输液;尽量回抽外渗液体,及时对症处理;局部制动并抬高患肢;更换部位穿刺;加强巡视并注意保暖。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处理及预防措施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处理及预防措施【关键词】静脉输液外渗分析处理【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2095-7165(2015)09-0505-01静脉输液是临床护理治疗中广泛应用的主要给药途径,它是利用液体静压的原理,将一定量的无菌药液输入静脉的方法,是临床用于预防疾病及抢救为重病人一种迅速有效的给药途径,作为护理人员一定要熟练掌握静脉输液的知识和技能,以保证患者的安全,但是静脉输液外渗也是临床护理中经常遇到的护理问题,一旦发生,如果不采取正确的措施,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所以认真分析发生静脉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及相应的护理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1、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1-1 患者的因素1-1-1 新生儿一般选择的是头皮静脉做穿刺,头皮静脉的血管少,又细,而且弹性差,脆性大,穿刺难度大,加之小儿吃奶,出汗,固定后容易脱落,外渗的几率较大1-1-2 婴幼儿哭闹,不配合,血管短,不直,家长又过于疼爱孩子,无形中给护理人员增加了压力,给静脉穿刺也增加了难度,在输液过程中,小儿天性好动,很难固定,容易发生外渗,小儿对外渗的不适反应不能及时感觉,易被护理人员疏忽,所以小儿外渗及严重外渗多与成人。
1-1-3 老年患者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行为能力减退,容易失控导致针头移位,痛感降低,皮肤松弛,静脉脆弱,容易外渗。
1-1-4 重症患者休克严重的脱水,癌症患者,此类患者由于微循环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也容易发生外渗。
1-2 药物因素刺激性大的药物如化疗药物、甘露醇、钙剂、缩血管药物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高危的外渗药物,一旦发生外渗,将会发生皮肤坏死等严重后果。
1-3 疾病因素1-3-1 外周血管硬化,易发生外渗1-3-2 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代谢降低,血管硬化,易发生外渗1-3-3 癌症患者由于反复接受化疗静脉脆性增加,难以穿刺,易发生外渗1-4 技术因素护理技术缺陷造成外渗情况1-4-1 护理人员没有经验、知识缺乏,对血管解剖位置、药物的特性缺乏了解1-4-2 护理人员缺乏责任心,没有加强巡视,在同一部位长时间输液或者在同一部位多次穿刺。
静脉输液外渗发生原因
静脉输液外渗发生原因1.患者因素(1)婴幼儿由于婴幼儿哭闹、不配合,血管短、不直,能见的血管少,而且有的家长很紧张,无形中给护理人员增加了压力,给静脉穿刺增加了难度;在输液过程中由于患儿天性好动,肢体难于固定,一旦发生外渗难于表达疼痛的感受,所以往往小儿外渗多于成人,小儿严重外渗也多于成人。
(2)老年人老年人生理功能减退,行为容易失控导致注射针头容易移位;此外,老年人的自身条件使痛感减低,反应迟钝。
皮肤松弛、静脉脆弱、生理功能减退也增加外渗的可能。
(3 )无法沟通的患者此类患者主要包括接受麻醉的患者,使用镇静剂或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如中风、颅脑外伤的患者。
此类患者由于烦躁、知觉障碍,容易发生外渗。
(4)重症患者休克、严重脱水、病危的患者,此类患者由于微循环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外渗。
2. 药物因素刺激性大的药物如化疗药、甘露醇、钙剂、缩血管药如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去甲肾上腺素。
笔者把这些药物称为外渗的高危药物,因为这些药物一旦外渗,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
3. 疾病因素(1)癌症是外渗的危险因素,这是因为癌症患者反复接受化疗,静脉脆弱,难以穿刺。
(2)外周血管疾病如动脉血管硬化。
(3)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代谢障碍,血管硬化,也容易发生外渗。
(4)上腔静脉综合征,由于上腔静脉压力高,血液回流受阻,容易发生外渗。
4. 技术因素护理技术缺陷造成外渗的情况:(1)没有经验,对血管不了解,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2)晚夜班没有定时巡视静脉通道;(3)护理人员知识缺乏,对药物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4)使用钢针,钢针外渗是留置针的2倍;(5)用敷料覆盖穿刺部位,影响外渗的观察;(6)用力推注药物,或使用微量泵及输液泵;(7)同一部位多次穿刺。
5. 解剖部位外周静脉较中心静脉容易发生外渗;静脉炎的血管,由于血管收缩,血管内压力增加容易发生外渗。
关节、皮下组织少的部位由于活动度大易外渗,而且一旦外渗会造成严重损伤。
小儿药液外渗常用的处置方法
使用温热的湿毛巾或热水袋敷在药液外渗的部位,可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 ,加速药液吸收。适用于药液外渗后48小时后。
药物处理
局部用药
涂抹抗炎、止痛、抗过敏的药物,如 扶他林、地塞米松等,以缓解症状。
口服药物
根据外渗药物的性质,可能需要口服 相应的拮抗剂或解毒剂,以减轻药液 外渗的危害。
外科处理
记录外渗的时间、药液种类、用量等 信息。
05
药液外渗的预防与管理
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
定期开展药液外渗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医护人员 对药液外渗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建立药液外渗案例分享和讨论机制,促进医护人员之间的 经验交流和学习。
加强医院的管理制度
制定药液外渗管理制度和流程,明确 责任分工和处置程序,确保及时、规 范地处理药液外渗事件。
冷敷或热敷
根据药液性质选择冷敷或热敷,以促 进药液吸收和消散。
家长的教育与指导
告知家长药液外渗的 危害和预防措施。
提醒家长注意输液过 程中的注意事项,如 避免过度活动和摩擦 等。
指导家长如何观察和 发现药液外渗,以及 如何正确处理。
药液外渗的观察与记录
观察外渗部位的颜色、肿胀、疼痛等 症状。
对外渗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并采取相 应的处理措施。
小儿药液外渗常用的处置方 法
汇报人: 2023-12-27
目录
• 药液外渗的概述 • 药液外渗的预防措施 • 药液外渗的处置方法 • 药液外渗的护理与观察 • 药液外渗的预防与管理
01
药液外渗的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பைடு நூலகம்
药液外渗是指药物在输注过程中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药物渗漏到 皮下组织或血管外的周围组织。
小儿药液外渗常用的处置方法
热敷
总结词
在药物外渗的中后期,通常推荐使用热敷的方法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药物 吸收和代谢。
详细描述
热敷通过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药物吸收和代谢,从而减轻局 部肿胀、疼痛和炎症。通常使用热水袋或热毛巾包裹外渗部位,每次敷20-30 分钟,每天3-4次,连续2-3天。
外用药物
总结词
在药物外渗的后期,如果仍然存在局部炎症和感染,可以推荐使用外用药物来辅 助治疗。
固定不牢固
穿刺成功后若固定不牢固,容易导致针头移位,从而引起药液外渗。
针头移位
小儿好动,若针头未固定牢靠,容易受外力影响导致针头移位,从而引起药 液外渗。
患儿不配合
患儿不合作
小儿对打针普遍存在恐惧心理,若患儿不配合,容易导致穿刺失败或药液外渗。
患儿乱动
小儿好动,若在穿刺过程中或穿刺后患儿乱动,容易使针头移位,从而引起药液 外渗。
操作者技术水平低
操作者经验不足
新手上路,穿刺技术不过关,容易导致药液外渗。
操作者失误
若操作者穿刺技术不过关或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在穿刺过程中或穿刺后引起 药液外渗。
04
小儿药液外渗的预防措施
选择合适的血管
避开关节
选择血管时,应避开关节 部位,减少固定难度和药 物外渗的风险。
选择粗直血管
尽量选择粗直、弹性好的 血管,便于穿刺和固定, 减少药液外渗的机会。
对患儿进行心理疏导
减轻患儿焦虑
在穿刺前穿刺过程中,应给予患儿适当的安抚和心理疏导,减轻其焦虑和紧张 情绪。
鼓励患儿合作
向患儿解释穿刺的目的和方法,鼓励其积极配合穿刺过程,减少因患儿挣扎导致 药液外渗的风险。
提高操作者技能水平
培训操作者
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预防
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预防1.静脉穿刺技术不熟练:静脉穿刺是静脉输液的首要步骤,技术不熟练可能导致穿刺点破裂或偏离血管,使药液无法完全进入血管,从而发生外渗。
预防措施包括:培训医护人员熟练的静脉穿刺技术、加强静脉穿刺技术的培训及质量控制,提高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
2.静脉通道不通畅:静脉通道不通畅是导致静脉输液外渗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通常通道不畅是因为血栓、静脉狭窄等原因。
为了避免通道不通畅,应定期检查和维护静脉通路,及时发现并解决血栓和其他问题。
3.输液速度过快:输液速度过快是导致静脉输液外渗的常见原因之一,过快的输液速度会增加静脉内压,导致血管破裂。
为了预防快速输液引起的外渗,医护人员应根据具体病情合理调整输液速度,保持适当的流速,避免过快输液。
4.输液管路松脱或破损:输液管路松脱或破损也是造成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之一、当输液管路松脱或破损时,药液会从破损的地方外渗。
为了避免输液管路松脱或破损导致的外渗,医护人员在输液前应检查输液管路的完整性,确保管路无损坏。
5.输液部位过高或过低:输液部位过高或过低也可能导致静脉输液外渗。
输液部位过高会增加输液压力,导致外渗;而输液部位过低会使药液无法完全进入血管造成外渗。
为了避免输液部位的问题,医护人员应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输液部位并掌握正确的输液高度。
6.输液时患儿活动幅度大:小儿活动幅度大,容易导致输液针头脱落或移位,从而引起外渗。
因此,在给小儿进行静脉输液时,应尽量减少小儿的活动幅度,确保针头稳固插入并固定好。
7.静脉输液部位皮肤损伤:如果静脉输液部位的皮肤受伤或有瘀伤,容易导致输液外渗。
为了防止皮肤损伤导致的外渗,医护人员应选择健康、完整的皮肤作为静脉输液部位,并注意保持皮肤清洁。
8.使用的输液器具不合格:使用质量不合格的输液器具也可能导致输液外渗。
医院和护士站应定期检查和更新输液器具,并确保所有使用的器材符合质量标准。
综上所述,为了预防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医护人员应该熟练掌握静脉穿刺技术,保持静脉通路的通畅,调整输液速度,检查输液管路的完整性,选择合适的输液部位,控制小儿活动幅度,注意保护输液部位的皮肤,使用合格的输液器具。
患者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和对策
患者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和对策静脉输液是确保临床治疗的重要护理手段之一。
静脉输液不仅能维持体液平衡,使机体的电解质、酸碱状态尽可能保持正常,而且确保药物输入体内的需要。
但静脉输液外渗也是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当静脉输注液体外渗至血管周围组织时,也将会依液体种类对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不仅会影响下一步的护理工作开展,更是会对患者造成机体损伤和额外的痛苦,因此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和及时、正确处理静脉输液外渗具有重要的意义。
1 静脉输液外渗的常见原因1.1患者因素因患者年龄、体质、病情、依从性等的差异,对静脉输液的反应不同[1]。
1.1.1婴幼儿:患儿肢体固定困难,外渗后难以做出疼痛表达,容易造成严重的外渗;1.1.2老年人:全身状况衰老,反应迟钝,疼痛感减弱,皮肤松弛,静脉脆弱,可增加外渗的可能,早期不易发现,易引起严重外渗;1.2.3无法沟通的患者:如接受麻醉的患者、使用镇静剂的患者、处于昏迷状态患者、中风瘫痪的患者等出现外渗症状不能表达,1.2.4其它:易发生严重的外渗,重症患者休克、严重脱水的患者,由于循环障碍,血管通透性增加已发生外渗。
1.2药物因素药物的酸碱度、渗透压、浓度、本身的毒性作用都能刺激血管,造成损伤:如渗透压、酸碱度等,能够通过影响细胞代谢功能,刺激、损伤血管,引起输液外渗。
化疗药等刺激性大的药物,在进行静脉输注时可能刺激静脉内膜,损伤血管或引发静脉炎,增加血管通透性,引起外渗[2],钙剂,缩血管药物如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的高危药物,这些药物一旦外渗,将会发生严重后果[3]。
1.3 血管及疾病因素由于患者所患疾病不同、治疗周期长短各异以及个体差异性的存在,某些患者静脉输液外渗的现象比较明显[4]:1.3.1 恶性肿瘤患者,需长期输入高浓度、刺激性强的化疗药物,其对血管刺激性强;各种原因导致的外周血管疾病,使得血管硬化,易发生外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液外渗现象,提高小儿静脉输液的成功率,实 现 安 全 输 液,对 降 低 安 全 隐 患,减 少 护
[1] 罗 育 忠 . 以 喘 息 为 突 出 表 现 的 婴 幼 儿 肺 炎 支 原 体 肺 炎 46 例 治 疗 分 析 [J]. 中 国 社 区 医 师 ,2011,(18)
别 为 80% 和 90% 。 两 组 比 较 有 显 著 性 差 异 P<0.05。 2.2 治 疗 转 归 : 研 究 组 中 共 有 36 例 患 儿 应 用 更 昔 洛 韦 治 疗 ,10 例 拒 绝 应 用 。
岁 8 例 。 两 组 年 龄 ,性 别 经 统 计 学 处 理 P>0.05,故 二 者 具 有 可 比 性 。
及对症保肝药后4例较前下降或转至正 常 ;有 1 例 由 正 常 至 升 高,停 药 后 仍 进 行 性
1.2 方 法 : 两 组 患 儿 均 在 急 性 期 行 血 常 规 ,肝 功 能 ,心 肌 酶 谱 ,血 CMV-IgM 升 高 。 应 用 更 昔 洛 韦 后 监 测 尿 CMV DNA 定 量 均 较 前 拷 贝 数 减 少 或 为 零 。
著 特 点 。 肺 部 特 异 性 体 征 不 明 显 ,确 诊 主 要 依 靠 血 清 学 检 查 ,血 清 CMV-IgM 阳 性
液细 菌 培 养 阳 性 者 根 据 药 敏 结 果 选 用 敏 感 抗 生 素 。 明 确 CMV 感 染 后 ,46 例 患 者 中
表 明 活 动 性 感 染 ,但 新 生 儿 和 小 婴 儿 产 生 IgM 的 能 力 较 弱 ,可 出 现 假 阴 性 结 果 ,所 以 亦 不 能 一 味 依 靠 于 此 ,尚 需 临 床 医 师 全 面 衡 量 弊 益 。 应 用 聚 合 酶 链 反 应 (PCR)法
好转
无效
总计
治愈率
P值
100g/L 为 贫 血 ,6 月 一 1 岁 <110g/L 为 贫 血 . 谷 丙 转 氨 酶 高 于 正 常 高 值 为 异 常 ,乳
应用
27
9
0
36
75.0%
酸 脱 氢 酶 高 于 正 常 高 值 为 异 常 。 因 各 个 年 龄 段 的 体 液 免 疫 水 平 不 同 ,对 两 组 72 位 未 应 用
为初 筛 检 查 。 肺 CR 检 查 敏 感 度 差 ,而 CT 敏 感 度 高 ,建 议 完 善 肺 CT 检 查 。 更 昔 洛
2 结 果
韦 作 为 抗 CMV 药 物 作 用 迅 速 , 且 在 监 测 血 常 规 、肝 功 能 的 前 提 下 , 可 作 为 首 选
2.1 临 床 表 现 : 两 组 患 儿 临 床 表 现 主 要 为 咳 嗽 ,喘 息 ,呼 吸 困 难 。 经 统 计 学 比 药 物 。
关 键 词 :小 儿 ;静 脉 输 液 ;外 渗 ;原 因
【中 图 分 类 号】R473 【文 献 标 识 码】A 【文 章 编 号】1672-3783(2013)05-0327-02
护 理 静 脉 输 液 是 临 床 上 最 基 本 的 护 理 技 术 操 作 之 一 [1],儿 科 病 人 病 情 变 化 快 ,
有 36 例(78.3%)应 用 更 昔 洛 韦 治 疗 。 更 昔 洛 韦 按 照 诱 导 期 5mg/Kg.dose,2 次/d, 检 测 尿 标 本 中 的 CMV-DNA 定 量 敏 感 度 高 ,临 床 操 作 简 单 ,家 属 易 于 接 受 ,可 以 作
连 用 2 周 ,临 床 症 状 体 征 缓 解 差 者 可 以 进 入 维 持 期 5mg/Kg.d,连 用 7 天 。
2013年5月第12卷第5期 中旬刊
健康必读 Healthmust-read
妇幼保健
45例婴幼儿肺炎临床治疗研究
王 巍 王 萍 (黑龙江省大庆龙南医院 黑龙江 大庆 163453)
摘 要 :目 的 :探 讨 婴 幼 儿 巨 细 胞 病 毒 性 肺 炎 的 临 床 治 疗 。 方 法 :选 取2010 年5 月 -2012 年4 月 在 我 院 呼 吸 内 科 住 院 患 者 入 院 后 除 常 规 应 用 抗 生 素 、抗 炎 平 喘 、叩 背 吸 痰 、退 热 止 咳 等 对 症 处 理 的 同 时 ,明 确 CMV 感 染 后 应 用 更 昔 洛 韦 治 疗 。 结 果 :36 例 患 儿 应 用 更 昔 洛 韦 治 疗 ,治 愈 率 为 75% ,未 用 更 昔 洛 韦 治 疗 10 例 ,治 愈 率 为 30% 。 经 统 计 学 比 较 两 组 差 异 不 显 著 P>0.05。 结 论 :更 昔 洛 韦 作 为 抗 CMV 药 物 作 用 迅 速 ,且 在 监 测 血 常 规 、肝 功 能 的 前 提 下 ,可 作 为 首 选 药 物 。
[2] 盛 凯 . 婴 儿 巨 细 胞 病 毒 肺 炎 24 例[J]. 中 国 民 康 医 学 ,2007,(16)
应 用 与 未 应 用 更 昔 洛 韦 组 之 间 的 46 例 患 者 , 病 情 、性 别 、年 龄 均 无 差 异 , 具 有 可 比
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
李亚妮 (山西省芮城县人民医院儿科 山西 芮城 044600)
CMV-IgM 阳 性 的 单 纯 肺 部 受 累 的 46 例 肺 炎 患 者 为 研 究 组 ,选 同 时 期 血 清 巨 细 胞 如 下 : 有 3 例 未 用 药 前 中 性 粒 细 胞 已 低 于 正 常 ,应 用 更 昔 洛 韦 后 1 周 复 查 中 性 粒 细
病毒IgM 抗 体 阴 性 及 尿 巨 细 胞 病 毒 DNA 定 量 阴 性 的 26 例 肺 炎 患 者 为 对 照 组 。 两 胞 有 上 升 趋 势 ,2 周 已 恢 复 正 常 : 有 6 例 (16.7%)用 药 后 由 正 常 至 减 少 其 中 5 例 已
可能 有 单 边 胸 痛 ,深 呼 吸 和 咳 嗽 时 胸 痛 ,有 小 量 痰 或 大 量 痰 ,可 能 含 有 血 丝 。 幼 儿 患 0.05,见 表1。 应 用 更 昔 洛 韦 组 中27 例 治 愈 ,9 例 好 转 ,治 愈 率75% ,基 本 疗 程2 周 。
上肺炎,症状常不明显,可能有轻微咳嗽或完全没有咳嗽。 应注意及时治疗。
抗 体 ,聚 合 酶 链 反 应(PCR)法 测 定 尿 CMVDNA 定 量 ,应 用 速 率 散 射 比 浊 法 行 体 液
表 1 应 用 与 未 应 用 更 昔 洛 韦 组 疗 效 比 较
免 疫 检 查 及 肺 CR 或 CT 检 查 。 血 红 蛋 白 1-4 月 时 <90g/L 为 贫 血 ,4-6 月 时 < 更 昔 洛 韦 治 愈
摘要 :目 的 :探 讨 小 儿 静 脉 输 液 外 渗 原 因 分 析 及 护 理 措 施 。 方 法 :对 临 床 上 55 例 进 行 静 脉 注 射 存 在 药 物 外 渗 现 象 的 55 例 患 儿 的 病 例 进 行 讨 论 和 总 结 ,分 析 其 出 现 药 物外 渗 原 因 ,并 提 出 了 相 应 的 护 理 措 施 。 结 果 :55 例 进 行 静 脉 输 液 患 儿 中 ,50 例 患 儿 由 于 药 物 外 渗 引 起 穿 刺 部 位 发 生 肿 痛 现 象 。 其 余 5 例 患 儿 中 ,有 3 例 为 针 头 固 定 不 牢针 尖 滑 出 血 管 所 致 ,1 例 为 拔 针 后 按 压 时 问 太 短 所 致 ,1 例 为 针 尖 穿 破 血 管 所 致 。 结 论 :加 强 对 小 儿 静 脉 输 液 外 渗 原 因 的 分 析 与 讨 论 ,并 针 对 静 脉 输 液 过 程 中 发 生 外 渗 的 原 因 进 行 相 应 的 护 理 干 预 能 有 效 的 降 低 外 渗 发 生 的 机 率 ,有 效 避 免 并 发 症 的 发 生 ,提 高 治 疗 效 果 。
好 转 患 者 中 因 中 性 粒 细 胞 减 少 而 停 用 1 例 ;患 儿 症 状 好 转 应 用 更 昔 洛 韦 3-7 天 后
1 资 料 和 方 法
家属要求停用5例;另2例疗程已达3周,症状体征均 减 轻,但 活 动 后 仍 存 在 喘 鸣.
1.1 一 般 资 料 : 选 取2010 年5 月 -2012 年4 月 在 我 院 呼 吸 内 科 住 院 患 者 均 为 应 用 更 昔 洛 韦 治 疗 过 程 中 监 测 血 常 规 ,肝 功 能 及 尿 CMV-DNA 定 量 的 变 化 ,结 果
3
4
3
10
30.0%
患 儿 与 同 年 龄 组 健 康 儿 童 免 疫 球 蛋 白 含 量 进 行 比 较 P,超 出 正 常 同 年 龄 组 ±2 个 标
总计
30
13
3
46
65.2% P<0.05
准 差 为 异 常 。 研 究 组 所 有 患 儿 均 定 期 监 测 血 常 规 ,肝 功 能 ,尿 CMV-DNA 定 量 及 肺片的变化。
较 两 组 差 异 不 显 著 P>0.05,发 热 两 组 分 别 占 50.0% ,但 研 究 组 中 低 热 和 中 度 热 分 参 考 文 献
别 占 45.0% 和 5.0% ,对 照 组 分 别 占 15.0% 和 30.0% ,经 统 计 学 比 较 有 显 著 差 异 P <0.05。 研 究 组 肺 部 听 诊 典 型 体 征 喘 鸣 音 占 42.5% 、水 泡 音 占 37.5% ,而 对 照 组 分
组 患 者 均 行 肺 CR 或 CT 检 查 证 实 为 肺 炎 。 研 究 组 年 龄 一 个 月 至 1 岁 ,1 月 -6 月 过 诱 导 期 ,另 1 例 应 用 升 白 药(粒 细 胞 集 落 刺 激 因 子)后 继 续 应 用 更 昔 洛 韦 治 疗 ,停
35 例 ,6 月 -1 岁 之 间 11 例 。 对 照 组 年 龄 一 个 月 至 1 岁 ,1 月 -6 月 18 例 ,6 月 -1 药 后 复 查 6 例 均 于 1 周 内 恢 复 正 常 。 5 例 患 儿 用 药 前 ALT 已 升 高 ,应 用 更 昔 洛 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