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七 第18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学案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主题7 重农抑商——中国古代商业、手工业发展和经济政策
B.安史之乱造成经济萧条
√D.漕运与战争影响其兴衰
结合材料及史实可知,交通运输(漕运)和战争等影响扬州经济的繁荣 与衰败,故选D项; A项没有谈及扬州的衰落,概括不全面,排除; 安史之乱造成北方经济萧条,北方人民南下,促使扬州更加繁荣,与 材料不符,排除B项; 南宋时金兵两次大举南攻而不是辽兵南下,排除C项。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主题7 重农抑商
——中国古代商业、手工业发展和经济政策
主题解读
中国古代是典型的农耕经济,农业是基础,手工业和商业仅仅作为农业的 补充而存在。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古代就奉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虽 然在个别朝代这一政策有所松动,但是重农抑商的基本基调并未发生变化, 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国家的稳定,但其限制了中国 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对社会发展是不利的。
3.(2023·湖南教研联盟模拟)关于扬州的诗词很多,据下表可知
时间 诗人(词人)
诗(词)
盛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晚唐 徐凝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晚唐 杜牧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宋代
姜夔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 月无声(《扬州慢》)
A.交通便利推动经济繁荣 C.辽兵南下影响经济发展
考向二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 1.(2022·辽宁高考,3)目前考古发现的唐代瓷窑遗址有河北的定窑、河南 的巩县窑、浙江的越窑、湖南的岳州窑等数十处,它们或临永济渠、江 南河,或临黄河、长江、赣江、湘江、钱塘江等自然河流。这体现了 A.南北经济差距的拉大 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水运的重要经济地位
√B.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
高三历史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复习题及答案
高三历史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复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史书记载:唐朝后期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哗,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
材料中没有反映出( )A.长安城商业发展突破了两市的范围B.长安城商业的发展突破了时间的限制C.崇仁坊成为长安城中最繁华的住宅区D.崇仁坊成为唐朝政府新设立的商业区解析:“崇仁坊”不在传统的东市与西市内,说明已突破两市的范围;“昼夜喧哗,灯火不绝”说明商业活动也突破时间的限制;“京中诸坊,莫之与比”说明崇仁坊已经是长安城内最为繁华的商业区,远远超过了传统的两市。
答案:D2.从战国时期开始直至清朝前期,重农抑商政策一直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
对上述问题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自给自足的生产特点使商品经济被轻视B.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必须关心农民利益C.农业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D.国家人口以农民为主,没有广阔的商品市场解析:重农抑商是封建社会的一项基本政策,因为商业发展过度会威胁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基础,所以说重农抑商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必须关心农民利益的说法是错误的。
答案:B3.《礼记》有“天子为藉千亩”“天子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盛”的记载,《礼经》有仲春“后率外内命妇始蚕于北郊”的记载。
汉朝以后逐步形成一种国家礼仪,皇帝和皇后常常在春季举行“藉田礼”和“亲蚕礼”。
这表明( )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B.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C.统治者常能与民同乐D.统治者“以民为本”解析:封建统治者所做的一切都是为自己的统治服务,不会考虑人民利益,天子举行各种亲耕仪式,仅仅是为了表示自己重视农业生产,因为在封建社会小农经济是一切的根本。
答案:A4 明清统治者推行的闭关政策给中国造成的最大影响是( )A.一定时期内防止了殖民势力入侵B.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C.暂时维护了东南沿海人民的利益D.最终导致落后挨打的局面形成解析:本题是最佳选择题。
高一历史必修2-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与经济政策-人民版-ppt
两段材料对商业的看法有何不同?你认为战 国时期法家主张“抑商”的依据是什么?
第一段材料将农、工、商相提并论,反映了 统治者重视和鼓励商业的发展;第二段材料将商 人看成是不劳而获的人。
法家的依据是:商人不如农、工辛苦,却获 暴利;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的流动性对加强中 央集权不利;尤其商人依仗其雄厚的财力,生活 上“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政治上“交通王 侯,力过吏势”,因而被韩非子视为“邦之蠹也”
学思之窗
《尚书·洪范》记载当时的政务时说: “一曰食, 二曰货……”商业贸易“货”在八种政务中排在第二,仅次 于农业生产“食”。《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 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汉代的晁错说:“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 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 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 苦,有仟佰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 利相倾;千里游敖,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
三、商业都会的崛起(阅读内容)
商人的由来
古代商族始祖契的六世孙王亥很会做生意, 经常率领很多奴隶,贩运货物到远处去做买卖。 以后,做买卖成了商族人的主要谋生手段之一。
周朝建立后,商族人地位每况愈下,于是纷 纷重操旧业,到处去跑买卖。久而久之,人们就 把跑买卖的人称作“商人”。
北宋东京
四、重农抑商政策
五、海禁政策 1、含义: 2、影响:
课堂总结
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中国古代的工商业 高度发达,手工业产品和商品经济曾长期居世 界领先地位。商业的兴起促进了城“市”的发 展,城市的兴起有力的推动了商业的发展和繁 荣。然而,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的政 策,给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重重阻碍。
高考历史经济发展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
一 标 准 ; 统 一 货 币 , 通 行 半 两 钱 , 也 为 经 济 秩 序 的 稳 定 提 供 了 条件。 ②汉 初 对 商 人 营 制 度 。 “重 租 税 以 困 辱 之 ”, 汉 武 帝 时 推 行
盐铁 官
第22页
返回导航
[答案] B
第18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一 · 第 2讲
名师一号 · 高考总复习· 模块新课标 · 人民版 · 历史
二 、 古 代 中 国 的 经 济 政 策 1. 重 农 抑 商 1 () 含 义 : 强 调 发 展 农 耕 , 限 制 商 业 和 2 () 目 的 : 维 护 专 制 主 义 国 家 政 权 的 文 化 方 面 的 考 虑 。
4 () 影 响 : 使 社 会 经 济 活 力 受 到 压 抑 , 新 的 经 济 因 素 和 生 产 方 式 的 萌 芽 长 期 得 不 到 正 常 发 育 。
第21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一 · 第 2讲
名师一号 · 高考总复习· 模块新课标 · 人民版 · 历史
2. 工 商 业 的 管 理 1 () 表现 ①秦 王 朝 统 一
专题一 · 第 2讲
名师一号 · 高考总复习· 模块新课标 · 人民版 · 历史
③直 到 唐 代 , 市 的 设 立 和 废 止 , 都 决 定 于 ④对 私 营 工 商 业 , 古 代 王 朝 通 常 通 过 加 重 赋 税 征 收 的 方 式 加 以 控 制 。 2 () 影响 ①抑 制 了 新 的 经 济 因 素 和 生 产 方 式 的 出 现 和 生 长 。 ②在 明 清 时 期 抑 商 政 策 的 压 力 下 ,
西汉 时 确 立 的 商 人 一 入 市 籍 则 不 得 为 官 的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13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课后限时集训(十三)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时间:30分钟分值: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2020·某某市期初调研)(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
……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
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这些举措说明( )A.打破了城市的坊市界限B.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C.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D.增加了政府财政的收入B[材料中未涉及交易场所的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中材料“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
……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和“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表明商业环境相对宽松,有利于商品经济,故B项正确;放弃重农抑商政策与材料中“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反映的商业活动受政府监管不符,故C项错误;增加了政府财政的收入与材料中“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不符,故D项错误。
]2.(2020·某某一中期初)诗人杜荀鹤在《送蜀客游维扬》中写道:“见说西川景物繁,维扬景物胜西川。
”唐人卢求在《益州记序》中也写道:“大凡今之推名镇,为天下第一者,曰扬、益。
以扬为首,盖声势也。
”引文反映了( )A.长安、某某是汉朝最繁华的大都会B.某某、某某是唐朝最繁华的大都会C.临安、某某是南宋最繁华的大都会D.某某、某某是唐朝最繁华的大都会D[根据材料“《送蜀客游维扬》”“唐人卢求在《益州记序》”“大凡今之推名镇,为天下第一者,曰扬、益。
”可知引文反映了唐代南方地区得到很大的发展,一些大城市出现,出现了某某和益州等大都市,即某某和某某,故D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涉及长安、某某、某某、临安,故A、B、C三项错误。
]3.西周时期,在较大的都邑中都出现了市场,有管理市场的“质人”,商贾在市场上进行贸易,都有“质人”制发买卖的契券。
据此可知西周( )A.形成契约精神B.规X商业行为C.履践重农抑商D.出现货币经济B[由材料内容可知西周时期由“质人”管理市场,并有制发买卖的契券,这有利于规X商业行为,故选B项;契约精神是指商品交易中自然达成的契约精神,这与材料中由“质人”管理市场,并制发买卖的契券无关,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西周商业规X发展的情况,未体现政府的商业政策,且重农抑商政策是从战国时期开始推行的,排除C项;材料仅体现西周时期由“质人”管理市场,并有制发买卖的契券,未体现货币作为商品交易的媒介,排除D项。
2019届高三第一轮复习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策
2.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迁
①宋朝以前: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四周有围墙与民居 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进行严格管理;按时开市闭市。
②宋朝时期: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城郊乡村的“草市”更 加普遍;出现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四大商业名镇;旧 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受官府直接监管。
知识点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奴隶社会:一切土地属于国家。 ①基本特点: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 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封地上耕种。
②瓦解 a.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以外的 荒地被大量开垦为私田。 b.周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诸侯视自己疆域 内的土地为私产,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 c.在井田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 d.税制改革: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 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这实际上承认了 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 进行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 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①发展途径: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进行土地兼 并,造成社会两极分化。 ②抑制土地兼并 a.目的:维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 b.措施: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明朝按 人丁和田亩多寡收取赋税。 c.结果: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 阻止土地兼并。
2.“重农抑商” (1)直接原因: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 生产甚至危及封建统治等问题。 (2)主要表现 ①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提出农业 是本业,工商业是末业。 ②西汉时期:汉武帝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 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措 施,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③明清时期:政府沿袭“重本抑末”的治国理财 思想,实行专卖制度,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阻 碍了工商业发展,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高考复习课件
2.“市”的发展 (1)秦:秦代管理“ 市 ”的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 明码标价。 (2)汉: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3)南北朝: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 形成了民间集市“ 草市 ”。 (4)唐朝:草市的作用十分显著。“ 夜市 ”的繁盛, 反映了商业的发展。 (5)宋朝:“市”突破了 空间 和时间的限制,商业活 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 (6)明清时期: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明确备考方向
把握主旨精要
(1)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 本讲主要讲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
的概况,了解古代中国商 历程和古代重要的经济政策。古
课程 标准
业发展的特点 (2)了解“重农抑商”“海禁” 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
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管理、货 币演变、贸易、城市发展等几方 面内容。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
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 (1)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 商业 和手工业的发展。 (2)原因: ①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②根本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巩固封 建统治的需要。 (3)形成: 商鞅 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此 后,中国古代历朝大都执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4)消极影响:重农抑商政策,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 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
“海禁”与闭关锁国 “海禁”不等于闭关锁国。“海禁”政策不禁止外国 人来华贸易,只是要求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即所谓 “贡赐贸易”。如郑和下西洋,不仅运载大量货物到亚非 各国进行交易,而且广泛招来各国商人来华贸易。而闭关 锁国政策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也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如清 朝在闭关锁国政策下私商固然不能出海贸易,外国商人也 被限制在固定贸易场所,一切贸易均在广州十三行进行。
高考一轮复习高三人民版历史必修二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考纲 1.商业癿发展。2.资本主义萌芽不 “重农抑商”、“海禁”政策。
• 1.古代商业活动
时间 远古 商代 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商业有了初步发展 表 现
西周 春秋战国
交易活劢频繁,货币需求数量增加 出现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汉代
商人成为古代社会交往活劢中最为活跃的人群之一
• 2.读表 • “重农抑商”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异同 名称 重农抑商 闭关锁国 时间 不 同 点
封建社会初期出现,并贯 穿封建社会始终
明代中期出现,到清 朝进一步加强
抑制中外交往,维护 封建专制统治
促进农业发展,稳固封建 目的 统治基础
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 在封建社会前期和王朝初 来侵略,维护国家主 期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作用 权;但限制了中国与 在封建社会末期对生产力 世界的交流,导致中 发展起阻碍作用 国的落后 都是封建统治者实行的经济政策;都重视农业、 抑制商品经济的发展;都促进了传统经济的发展; 都导致了近代中国国际地位的逐步下降
含义
沿革
影响
• 2.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出现 表现 特征 明代丝织业发达癿江南地区 明清以来,商品经济和__________癿发展 雇佣劳动 关系癿存在,地区性、丌平衡性突出 ①政府采取控制和掠夺癿手段压制工商业 雇佣 ②“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癿影响
缓慢原因
古代商业的三“先”与三“后”的变化 • 商业场所:先定时定点,后打破时空界限。 • 交易媒介:先物物交换,后一般等价物,最后 货币固定为金银。 • 商人组织:先亲缘组织,后业缘组织。
影响
①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 ②新的经济因素和__________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
2019年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8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学
2019年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8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学案C.“估客”是财力雄厚的大商人D.商人政治地位提高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估客是财力雄厚的商人,长安城中有“东西市”的商业区,估客结交十常侍、公卿等权贵,因此排除A、B、C,选D项。
答案 D练1 史料考查古代对外贸易(xx·浙江4月选考)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
该史料反映了宋代( )A.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D.“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解析材料反映了输往日本商船的商品情况,因此D项正确,其他选项在材料中均没有反映出来。
答案 D练2 文学作品里的历史知识考查(xx·浙江4月选考)唐诗云:“江春铺网阔,市晚鬻蔬迟。
……夜船归草市,春步上茶山。
寨将来相问,儿童竞启关。
”这反映出( )A.草市中有夜市B.江南市镇兴起C.村寨出现草市D.专业市场出现解析“市晚鬻蔬迟”反映作者天晚没来得及吃饭,“夜船归草市”体现草市晚上仍然营业的史实。
故选A项。
答案 A练3 设置场景考查唐代商业状况(xx·嘉兴3月测试)《资治通鉴》记载,德宗贞元十三年:“置白望(唐代宫市宦者派在市场的采办人员。
因他们于市中左右望,白取民物,故人称‘白望’)数百人于两市及要闹坊曲(指街巷),阅人所卖物,但称宫市,则敛手付与。
”这反映出唐代( )①商业活动受到政府严格监管②商业活动范围的扩大③“市”突破了时间的限制④宫廷的特权现象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根据材料“两市”、“要闹坊曲”、“宫市”,除两市外,尚有“要闹坊曲”和“宫市”,故②正确;根据材料“白取民物”、“宫市,则敛手付与”,宫廷有较大特权,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十八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含解析)人民版
十八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40分钟60分)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2021·南通模拟)明初制定的《大明律》对良贱通婚者的处罚规定十分严厉,然而至明代中晚期,朝廷的训令已成一纸空文,婚姻不问门第只论钱财的现象日益普遍。
这一变化反映了( )A.经济发展改变社会习俗B.君主专制统治日益弱化C.传统伦理道德彻底瓦解D.重农抑商政策难以为继【解析】选A。
据材料内容可知,明朝初年严格规定良贱不能通婚,到了明代中后期普遍变为不问门第只论钱财,说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婚嫁倾向于经济利益,从而改变了社会习俗,故选A。
2.乾隆元年修的《山东通志》改旧志的《赋役志》为《田赋志》,稍后修的《福建续志》也改《户役》为《户口》。
这些改动反映了清朝前期( )A.专制集权继续加强B.重农抑商政策日益弱化C.文化控制趋于严密D.人身依附关系渐趋松弛【解析】选D。
结合题中关键信息可知“赋役”改为“田赋”“户役”改变为“户口”,体现出国家对人丁方面的赋役有所调整,说明清朝前期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D正确。
题干涉及的是经济问题,不是政治、文化问题,A、C错误;人身依附关系渐趋松弛不能等同于重农抑商政策弱化,B错误。
3.明末清初有人这样安排生计:“瘠田十亩,自耕仅足一家之食;若雇人代耕则与石田无异;若佃于人则计其租入,仅足供赋税而已……莫若止种桑三亩,种豆三亩,种竹二亩,种果二亩,蓄池鱼。
”这说明明清时期( )A.重农抑商政策废除B.商品经济得到发展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D.小农经济开始解体【解析】选B。
材料中“莫若止种桑三亩,种豆三亩,种竹二亩,种果二亩,蓄池鱼”表明经济作物种植的扩大,农业与市场的联系加强,“商品经济得到发展”的表述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4.(2021·南通模拟)汉武帝时期,实行集中货币发行权和统一法币的政策,同时创立国家专营制度,专营的实业包括盐、铁和酒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 )A.巩固了西汉中央政权B.减轻了对农民的剥削C.废除了生产资料私有制D.遏制了工商业的发展【解析】选A。
高三历史高考总复习系列课件专题八第18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人民版
坏作用,同时也是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挑战。
(3)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市民的生活和观念也发 生了变化。
练习 1
某电视剧以西汉的历史为背景,其间很多故事情
( B )
节发生于长安“市”上,以下是电视剧中西汉“市”的 场景,其中不符合历史真实的是 A.“市”的四面建有围墙 B.“市”内外店铺林立
C.“市”里有专职管理的官员
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 (4)影响 新的经济因素和 生产方式 的萌芽,长期不能 正常发育。
2.工商业的管理 (1)特点:历代王朝对工商业始终执行严格的管理制度。 秦政府进行经济管理的措施非常严密。 ① ②汉初通过加重赋税来抑商。 (2)表现 ③汉武帝时代开始实行 盐铁官营 的制度。 ④直到唐代,市的设立和废止,都决定于朝廷 的命令。 ⑤古代王朝通过加重赋税征收的方式控制私营 工商业。
保证财政收入。 (3)工商业的自身缺陷。工商业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 产资料,其发展又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的流失,造成 种种社会问题。
练习3
《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
(财产轻便),其产约则轻(容易)迁徙,轻迁徙,则 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这段话的核心 思想是 ( B ) A.民贵君轻 B.重农抑商 C.施行仁政 D.闭关锁国 解析 本题以重农抑商政策为主题,以原始史料入题, 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及对历史知识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 本题要抓住材料中“舍本而事末”这一关键信息,“本” 业在中国古代指农业,“末”业指商业,从而可以推断 出其核心思想是重农抑商。由此启示我们,在日常复习 中应注意加强对文言史料的解读能力,同时强化对历史 概念的理解。
(2)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 经济基础 。 ① 商鞅 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 ②《吕氏春秋 》提出了后世长期遵循的重 (3)概况 农原则。 官营商 ③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______ ____ 业 的政策。 ④历代王朝大多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考点一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梳理·基础知识]“市”在历代的发展(d)[突破·核心要点]要点一唐宋“市”的发展史料一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读史用史] 史料一反映唐代开市闭市有时间限定。
但“市”的发展没有停止,“市”开始突破空间和时间限制的经济现象是什么?提示:唐代“草市”的发展及后期“夜市”繁荣。
史料二(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
……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读史用史] 史料二表明相对于唐代政府对市还有严格的时间限制,而到宋代贸易场所发生了怎样的巨大变化?提示:“市”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不再受政府的直接监管。
要点二唐宋的城市布局与“市”的变迁史料[识图解史] (1)图一中①指固定的长安“东市”“西市”。
图二中②指重要街道及商业繁华地区。
图示反映唐长安到宋汴京“市”怎样的发展?提示:突破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且出现专门市场,商业活动繁多。
(2)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种变化有何影响。
提示:促进了商品经济的活跃,推动了商业都会的崛起。
[精练·选考题组]【例】综合考查唐宋商业及商人状况(2016·浙江10月选考)唐代元稹《估客乐》诗云:“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
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
迎客兼说客,多财为势倾。
客心本明黠,闻语已心惊。
先问十常侍,次求百公卿。
侯家与主第,点缀无不精。
归来始安坐,富与王者勍(强)。
”下列对该诗的解读,不合理的是( )A.“长安城”有常设的商业区B.商人交结长安权贵C.“估客”是财力雄厚的大商人D.商人政治地位提高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估客是财力雄厚的商人,长安城中有“东西市”的商业区,估客结交十常侍、公卿等权贵,因此排除A、B、C,选D项。
答案 D练1 史料考查古代对外贸易(2017·浙江4月选考)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
该史料反映了宋代( )A.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D.“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解析材料反映了输往日本商船的商品情况,因此D项正确,其他选项在材料中均没有反映出来。
答案 D练2 文学作品里的历史知识考查(2016·浙江4月选考)唐诗云:“江春铺网阔,市晚鬻蔬迟。
……夜船归草市,春步上茶山。
寨将来相问,儿童竞启关。
”这反映出( )A.草市中有夜市B.江南市镇兴起C.村寨出现草市D.专业市场出现解析“市晚鬻蔬迟”反映作者天晚没来得及吃饭,“夜船归草市”体现草市晚上仍然营业的史实。
故选A项。
答案 A练3 设置场景考查唐代商业状况(2017·嘉兴3月测试)《资治通鉴》记载,德宗贞元十三年:“置白望(唐代宫市宦者派在市场的采办人员。
因他们于市中左右望,白取民物,故人称‘白望’)数百人于两市及要闹坊曲(指街巷),阅人所卖物,但称宫市,则敛手付与。
”这反映出唐代( )①商业活动受到政府严格监管②商业活动范围的扩大③“市”突破了时间的限制④宫廷的特权现象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根据材料“两市”、“要闹坊曲”、“宫市”,除两市外,尚有“要闹坊曲”和“宫市”,故②正确;根据材料“白取民物”、“宫市,则敛手付与”,宫廷有较大特权,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考点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梳理·基础知识]一、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c)1.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形成与发展: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是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
3.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巩固统治。
4.表现(1)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
(2)(政治上)限制商人政治权力,堵仕途之路;(经济上)“重租税以困辱之”,发展官营工商业;(生活上)对其穿衣、建房、乘车等都有歧视性规定。
(汉代具体措施)5.影响(1)积极:封建社会前期,促进了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保障社会稳定,有利于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
(2)消极:这一政策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
二、“海禁”政策及其影响(c)1.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2.原因: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免受威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这种政策产生和存在的经济基础。
3.表现(1)明朝建立“朝贡”贸易体制,禁阻民间出洋贸易。
(2)清朝继承并发展了闭关锁国政策,顺治年间颁布“海禁令”和“迁海令”。
乾隆限制外商只准在粤海关一口贸易。
4.影响: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使得中国社会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
[突破·核心要点]要点一“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及目的史料一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商人)不得衣丝乘车。
重租税以团辱之……市井之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吏。
——《史记·平准书》[读史用史] 史料一反映汉高祖以怎样的措施“抑商”?提示:课以重税,人格贬低,不得入仕等。
史料二民舍本而事末则其①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②无有居心。
——《吕氏春秋·上农》[读史用史] 史料二中①指财产轻便,②指不能长期安定的居住。
史料体现了“重农抑商”的理由是什么?提示:强调商人的流动性,不利于巩固国家统治。
要点二明清(前期)时期的对外政策史料漫画:清朝(前期)的对外政策[识图解史] 该漫画反映出清朝前期的对外政策是什么?有何影响?提示:闭关锁国政策。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是导致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之一。
[精练·选考题组]【例】综合考查商业与商业观念(2017·浙江4月选考)清初两淮和两浙的盐商家庭总共不及1 000家,而到乾隆末年,盐商家庭却已产生了280余名进士,占全国进士总数的1.88%。
这一现象反映了( )A.商人谋求转变社会地位B.盐商经济实力迅速提高C.士贵商贱观念已被打破D.商人得到政府优厚待遇解析材料信息盐商家庭产生大量进士,反映了盐商希望自己的后代走仕途道路,A项正确。
答案 A练1 综合考查古代经济思想与商业政策(2016·浙江10月选考)清朝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
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
”下列表述符合作者思想的是( )A.“海禁”政策始于清初B.“海禁”期间曾短暂实行对外开放C.“海禁”的目的是严禁外国商人到中国经商D.“海禁”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作者认为海禁政策影响了海外贸易,妨碍了社会进步,因此D项正确。
答案 D练2 史料考查重农抑商观念和政策(2016·浙江4月选考)明代后期,有学者谓:江南一带,以前“四民各有定业,百姓安于农亩,无有他志……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这一现象反映了( )A.士、农、工、商结构被彻底打破B.自然经济逐渐瓦解C.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人们的观念D.政府放弃抑商政策解析材料显示明后期四民经营“工商”“三倍于前”,说明传统重农抑商观念受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冲击。
C项符合题意。
A项表述错误;B项应在鸦片战争后;封建政府一直奉行抑商政策,D项错误。
答案 C练3 史料考查古代商业观念的变化(2017·金华十校期末调研)明朝后期,嘉善陈氏告诫族人:“宗族传习不齐,耕读之外,工商经纪,悉从便业。
”这反映出当时( )A.宗族血缘观念的加强B.儒家重义轻利的理念C.贱商观念有所改变D.商人政治地位提高解析根据材料“耕读之外,工商经纪,悉从便业”得出贱商观念有所改变,故C项正确;其他选项材料没有涉及,均排除。
答案 C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17·镇海中学等九校高二联考)东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
九市开场,货别隧分。
”这里的“九市”是指( )A.都市中的商业区B.工官监管的夜市C.物流通畅的草市D.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解析A项宋代以后出现商业区;C项“草市”,形成于南北朝时期;B项夜市最早出现在唐代后期扬州等地,北宋开始较为普遍;汉代“九市”是指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故选D项。
答案 D2.(2017·稽阳联谊学校联考)“市”是中国古代商品交换的场所。
下列有关“市”的发展表述,正确的是( )A.汉代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交易必须明码标价B.南北朝时出现了民间集市,政府设有“草市尉”管理C.唐代草市已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具有完备饮食服务D.宋代的“市”突破了坊市限制,且对“市”不再监管解析A项指秦朝;C项宋代草市设施完备;D项应为“不再直接监管”。
答案 B3.(2017·嘉兴一中高三期末)唐诗中有“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的诗句,这一诗句说明唐朝( )A.出现了最早的“夜市”B.政府不再限制“市”的交易时间C.商业发展繁荣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解析材料无法体现最早,排除A项;B项应为宋代场景;D项在鸦片战争后。
答案 C4.(2016·3月温州模拟)唐代诗人王建在《夜看扬州市》中写道: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这说明唐代( )A.开始出现“夜市”B.官吏不再直接监管“市”C.扬州“夜市”繁荣D.扬州成为地方商业中心解析A项“开始”,D项“地方商业中心”材料无法体现;B项是在宋代以后。
故选C项。
答案 C5.(2017·绿色评价联盟模拟)下列现象与下图中“市”的发展不符的是( )A.“市”突破时空限制B.“市”有庙会集市C.“市”出现繁荣的商业街D.“市”始设专门管理机构解析图中的夜市、瓦肆、商业繁华区主要沿街道而设,可以知道坊市的界限已经被打破,体现“市”突破时空限制,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图中有瓦肆,体现“市”有庙会集市,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图中商业繁华区,主要沿街道而设。
体现“市”出现繁荣的商业街,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市”始设专门管理机构是在汉代,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 D6.(2016·9月台州质量评估)西汉时期确立了商人应入市籍,一入市籍不得为官的制度。
这种情形开始转变于( )A.唐代B.宋代C.明代D.清代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开始有所转变。
答案 B7.(2016·9月金华十校联考)费正清指出,宋朝出现了“商业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