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安魂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安魂曲》读后感
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多半是在抗日情绪的渲染下长大的,关于南京的那一场屠杀自然也就不曾陌生过,然而安逸的环境是忘掉“鲜血”的温床,那三十万累累白骨日日夜夜凄凉的呐喊有时竟到底被我们遗忘掉了,一些人以为过往云烟不必多提,似乎包容与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比那可悲的民族耻辱更容易成为我泱泱大国公民所应有的素质,可当你真正地切身走进那七十年前的“地狱”,会不会感觉到一种内心从未有过的惊悚仇恨,亦或是更深的反思呢?我想哈金先生的《南京安魂曲》告诉了我们答案。

《南京安魂曲》共分为五个部分,主要描写了讲述者安玲以及主人公明妮在金陵学院从南京沦陷直到之后一年多的经历,哈金先生用一个虚构的故事把众多的信息,细节,史实细节糅合进去,大概是为了使故事更显得确实存在过吧,文中以真实人物明妮来作为主人公。

我想这本书之所以不同于其他此类书籍,大概便是因为它更多的是通过一些像“少女玉兰被强奸后疯了的行为表现”以及“乐天派大刘明显的感情变化”来表现人物的内心的想法以反应这场惨绝人性的屠杀吧。

当然除了首都沦陷这一部分。

文章一开头先是插入了一段日军进城的片段,讲的是本顺讲述自己被日军抓走后的悲惨经历,作者一开头便给这一部分定下了绝望的基调。

之后切入正题,以安玲为第一视角描绘了从日军开始攻打南京直到南京沦陷后城内所发生的种种罪行。

文章最后再次回到开头“本顺讲述自己的经历”,仿佛一切永远都不会结束。

这部分作者凸显了外国友人在南京起到的作用,他们设立了大量的难民营,划分了安全区,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不少国民特别是妇女儿童的权益,作者重点描写了金陵学院这个只为妇女和儿童开放的难民营内所发生的暴行,至于安全区之外的更多的是暴行之后的景象,可是连一个满是弱者的难民营都是如此,那些没有人保护的人们呢?关于南京的种种暴行我并不想叙述出来,因为它们过于血腥,过于超乎我们的想象。

总是有人说日军在中国的暴行很大程度上与他们参军后所受待遇的发泄以及侵略前思想的教育有关,我真的很难赞同这种观点,到处的杀戮和强奸我甚至都可以理解,我们可以说成是一种震慑和生理的发泄,可看到像“外科医生”那样的日本兵可以只接受几个巴掌就逍遥法外,我的内心实在无法平静,因为这样的罪行实在是连变态来形容都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剩下的四个部分占了这本书的绝大部分,主要通过明妮和安玲管理金陵学院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来反应屠杀后的南京,这里面有人性的善与美,当然更多是的可悲,可悲那些经过大屠杀的人们依然活在狭隘的个人世界,仿佛一切不曾发生过。

就从难民营的米粥来说,红十字会为了那沾满鲜血的利润斤斤计较,之后呢,同为受害者的管理者陈兴还要贪污同胞们的大米!我们每每此时总会感慨万分,却说不出什么,因为我们不能保证彼时彼刻我们不会那样做。

当然也不乏后来冒着众人的臭骂偷偷去投奔国民党抗日队伍的本顺,路海以及美燕。

不过他们最后的“下场”实在令人唏嘘不已。

我认为这本书中主要的精华就在于对安玲和明妮的人物刻画与内心描写,它构成了本书的灵魂,哈金先生有意把这本书塑造成一本小说我想是有他的良苦用心的,一部足足修改了40遍的小说更让我对作者为自己的华裔身份所承担的沉重责任而深深的敬佩,在这里我不自主的又想起了同为华裔作家的张纯如,那位柔弱的女性因为描写南京大屠杀的书籍而产生抑郁症,在书籍完成后不久便在自己的车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她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大概意思是说犹太人和中国人在二战中都遭到了灭绝人性的屠杀,可几乎所有人都只对犹太集中营耳熟能详,关于中国的屠杀则知之甚少。

当然这里面有复杂的政治原因,比如战后美国在日本反共阵营的建立,比如后来大陆与台湾为了争夺日本这个“朋友”而刻意弱化事实,但历史不会永远只沉淀在过去,丑恶更不会,总得有人站出来。

不管什么原因,每次听到这番话我总是对中国作家的的软弱感到可悲,一种透到心底的悲凉。

很少有人站出来向世界揭露这些罪行,即便日本右翼势力一再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发生。

下面言归正传谈谈让我最有感触的两个人,安玲和明妮。

安玲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妇女形象,她善良,勤劳,聪慧而又稍显自私。

她在金陵学院是在做着一个类似于一个后勤主管的工作,在书中她和明妮是形影不离的,我想大概哈金先生是想借虚构的安玲来表现那位近乎完美的魏特琳院长吧,这个谁也说不准。

安玲一般都比较附和明妮,因为金陵学院是她在南京唯一的庇护所,那里有她的丈夫,她的女儿,她的孙子需要保护。

不过她能够进入我们内心的真正原因我想应该是她的真实。

在日军进城的时候她首先想到的是自保,这也是大部分中国人的想法,不惜一切代价。

在日本兵在金陵学院到处进行强奸,杀戮以及抓捕时,她很愤怒。

但是和后来浩文的死以及没能到日本看到儿
媳与孙子相比,竟是如此微不足道。

引用书中安玲的内心想法:如果他不是个顾家的人,也许他会抛弃妻子,回到中国时,会很快从“皇军”开小差,然后可能会参加抗日部队,幸存下来。

人们甚至可能把他当成一个舍家为国、奋力抗敌的真汉子去尊敬。

可是,他善良、忠诚、平凡的天性,却注定了他的毁灭。

这难道不是抗日战争中的真实写照吗?不仅安玲迷茫着,所有人都是如此,那些傀儡政权的工作者们,他们本身并没有什么罪恶,他们可能非常善良,只是为了生存,只是因为卖国贼的头衔就必须接受莫须有的罪名,必须接受残酷的惩罚,也许他们是自找的,可深思之后留下的却唯有不断的叹息。

我们从安玲的身上明白了为什么南京沦陷了那些中国的精英们几乎没有一个人留下来,正如丽雅的丈夫一般,大部分都跟随国民党逃到四川大后方去了,美其名曰是保存实力,但最后其逃到台湾后一句“人生苦短,耗不起这样无限期的等待”又是怎样的无奈呢?爱国与爱家竟到底是不能两全的。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安玲的坚强,我想这是南京浩劫经历者所必须具备的,在这一点上安玲和明妮是形成鲜明对比的,尽管安玲一再隐藏诸如放回少女怀孕之类的事实,可身为一个基督徒天性的善良让她对玉兰的事始终耿耿于怀,以至于最终竟终于难以释怀。

可坚强的安玲在文章最后部分还是令人感伤的,恰如余华先生所叹:人世间的可怕不只是种种令人发指的暴行,还有命运的无情冷酷,而命运不是上帝的安排,是人与人之间制造出来的。

不错,看着最后审判时安玲和盈子、阿真之间的对话以及最后那深情的告别,到底是不敢相认了,到底是最后一次看到他们了。

明妮则代表了大多数的国际友人,忠诚于耶稣的他们在南京居民的危难时刻设立了许多的难民区,这直接避免了更多人的死亡。

他们还搜集了很多关于日军暴行的证据,为日后东京审判以及关于大屠杀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关于众多的国际友人我只介绍一个,那就是最善良的活菩萨明妮·魏特林。

我想她是最有代表性的,当然不仅仅因为她最后的回报。

在日军横行南京城时的确一个西方的面孔就是一个安全证,因为日本尚没有向美国开战。

明妮就是凭借着她弱小的身躯以及一个临时院长的身份保护了她所能保护的所有人,包括安玲在内。

她是如此的正义与勇敢以致于使人难以相信。

她总是把一些在安玲看来不可能阻止的事情看成是自己的责任,并长此以往的自责,就像我在介绍安玲时所说的那样,最后用煤气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我久久的在想上帝既然看到了这位忠诚的基督徒
所做的一切,又为什么要这样折磨她的呢,她唯一的兄弟不肯相认因为她在父母死的时候还在为金陵学院贫穷妇女的管理而操劳着,她是如此的爱着金陵,但丹尼森夫人的出现无情的剥夺了这一切,当然我们不应忽视的还有她曾经用生命去守卫着的“中国人”客观上造就了这一结果,再加上国民政府象征着外国人在中国最高荣誉的徽章,这真是莫大的讽刺了。

和安玲相比,明妮不是在为家庭、国家而战斗,支撑她的是她所信仰的耶稣基督,我想作者从这一侧面也反应了信仰对于一个国家的好处与重要性,尽管它似乎并没有存在过。

始终被疯了的玉兰折磨的明妮最后竟也得了抑郁症,可那并非是她的过错啊!通过最后一部分爱丽丝的信我们得知她终于和浩文一样毁灭了,留下了金陵永生的遗嘱。

可她呕心沥血经营的金陵学院不会消沉,这是明妮的心愿,“金陵永生”我想是她一生所追求的。

1937年12月13日的南京大屠杀是中国现代史上无法愈合的创伤,南京的三分之一被日军纵火烧毁,30万平民被无情杀害。

相信读完《南京安魂曲》,我们都会感到记忆的隐隐作痛,不错,一个忘记耻辱的民族是可悲的,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度注定是要被欺负的!哈金先生的这本书是献给中华民族的,更是献给全世界所有人的,因为在人们渐渐的遗忘之后,谁又能保证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