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经典HLA-Ⅰ类分子对母胎免疫耐受的调节
免疫习题整理打印w
第一章绪论A型题1. 现代免疫的概念是E. 机体识别自身和非己,对自身耐受,对非己排除的生理反应2. 机体抗病原体感染的能力称为D. 免疫防御3. 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细胞的能力称为A. 免疫监视4. 机体免疫防御反应异常增高易引发E. 超敏反应5. 机体免疫自稳功能失调易引发B. 自身免疫病6. 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低下易引发A. 反复感染7. 机体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易引发A. 肿瘤8. 下列淋巴细胞中属适应性免疫细胞的是D. αβ T细胞9.下列免疫细胞中属固有样淋巴细胞的是D.NK T细胞10. 属于专职抗原提呈细胞的是B. 树突状细胞11. 具有抗原提呈作用的适应性免疫细胞是A. B2细胞12.人类外周免疫器官不包括A. 阑尾13. 人类B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部位是B. 骨髓14. 人类T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部位是B. 胸腺15. 在固有和适应性免疫应答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的免疫细胞是A. 巨噬细胞B型题(1~5题共用备选答案)A. 免疫缺陷病B. 适度免疫应答C. 自身免疫病D. 病毒持续感染E. 抗感染免疫作用1. 免疫防御功能低下,可引发:A2. 免疫自稳功能正常,可引发:B3. 免疫监视功能低下,可引发:D4. 免疫防御功能正常,可引发:E5. 免疫自稳功能失调,可引发:C(6~10题共用备选答案)A. 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B. 模式识别受体C. 泛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D. 杀伤细胞活化/抑制受体E. 病原相关模式分子6. γδ T细胞表达7. 巨噬细胞表达8. NK细胞表达9. αβ T细胞表达10. 病原微生物表达第二章抗原A型题1. 免疫原性是指A. 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2. 只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是D. 半抗原3. 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可获得免疫原性的物质是A. 青霉素4. 半抗原D. 只有抗原性5. 抗原分子中能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表位称为A. 共同抗原表位6. 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是E. 抗原决定簇(表位)7. 通常诱导机体产生最佳免疫效果的抗原注入途径是B. 皮8. 存在于不同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称为D. 异嗜性抗原9. 下列物质中免疫原性最强的是E.蛋白质10.发生交叉反应是因两种不同的抗原分子中具有D.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11.释放后容易诱发自身抗体产生的物质是D. 功能性抗原表位12.抗原分子中的顺序表位D.是由一段序列相连的线性氨基酸残基组成13. 抗原分子中的构象表位D. 是B细胞主要识别的表位14. 胸腺依赖性抗原E. 是既有T细胞表位又有B细胞表位的抗原15. 下列物质中属TI抗原的是B. 细菌脂多糖16. 同一种属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的MHC抗原是B. 同种异型抗原17. 下列物质中属隐蔽抗原的是E. 眼葡萄膜色素蛋白18. B细胞表位所不具备的特征或作用是E. 也可被T细胞直接识别19. 超抗原所不具备的特点是C. 发挥作用无需APC参与20. 能激活多克隆B细胞的丝裂原是C.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SE)21. 佐剂所不具备的作用特点是B. 可特异性增强机体的免疫应答能力B型题(1~4题共用备选答案)A. 构象表位B. 线性表位C. 隐蔽性抗原表位D. 功能性抗原表位E. T细胞表位1. 位于抗原分子表面能被B细胞或抗体直接识别的表位称为2. 位于抗原分子部不能被B细胞直接识别结合的表位称为3. 位于抗原分子部经APC加工后能被MHC Ⅱ类分子提呈的线性表位称为4. 位于抗原分子表面由空间位置相邻而序列不相连续的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表位称为(5~8题共用备选答案)A. 共同抗原B. 隐蔽抗原C. 同种异型抗原D. 超抗原E. 异嗜性抗原5. 存在于不同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称为6. 人类ABO血型抗原称为7. 可多克隆激活T细胞产生大量细胞因子的抗原称为8. 正常情况下与机体免疫系统相对隔绝的某些自身成分称为第三章抗体A型题1.抗体的基本结构是C. 由两条相同的H链和两条相同的L链通过链间二硫键连接组成2.抗体超变区位于B. VH和VL区3.抗体分为κ和λ两型的依据是D. CL抗原性的不同4.抗体分为五类的依据是A. CH抗原性的不同5. IgG的重链称为E. γ链6. 抗体铰链区位于A. CH1与CH2之间7. 抗体独特型表位存在于B. VH和VL功能区8.不含铰链区的抗体是D. IgE类抗体9.以多聚体形式发挥作用的抗体是C. IgM类抗体10. 具有J链的抗体是C. IgM和SIgA类抗体11. 可将IgG裂解为二个Fab片段的酶类物质是D. 木瓜蛋白酶12. 具有补体C1q结合点的抗体是B. IgG和IgM类抗体13. 产妇初乳中含量最高的抗体是A. SIgA类抗体14.能够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的抗体是D. IgG类抗体15.能够介导NK细胞产生ADCC效应的抗体是B. IgG类抗体16.能与肥大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使其致敏的抗体是A. IgE类抗体17.宫感染导致胎儿脐血中含量增高的抗体是D. IgM类抗体18.能够介导吞噬细胞产生调理作用的抗体是A. IgG类抗体19.在黏膜局部发挥抗感染免疫作用的抗体是E. SIgA类抗体20.免疫接种后首先产生的抗体是B. IgM类抗体B型题(1~6题共用备选答案)A. IgG类抗体B. SIgA类抗体C. IgM类抗体D. IgE类抗体E. IgD类抗体1. 分子量最大的抗体是:C2. 血清含量最高的抗体是:A3. 血清含量最低的抗体是:D4. 血清半衰期最长的抗体是:A5.具有J链和分泌片的抗体是:B6. 过敏反应患者血清中含量明显升高的抗体是:D(7~12题共用备选答案)A. IgM类抗体B. SIgA类抗体C. IgG类抗体D. IgE类抗体E. IgD类抗体7. 可介导产生调理作用的抗体是:C8. 可介导产生I型超敏反应的抗体是:D9. 在黏膜局部发挥抗感染免疫作用的抗体是:B10. 初次体液免疫应答中最早产生的抗体是:A11.激活补体能力最强的抗体是:A12. 可介导产生ADCC作用的抗体是:C(13~17题共用备选答案)A. α链B. γ链C. δ链D. ε链E. μ链13. IgG的重链称为14. IgM的重链称为15. IgA的重链称为16. IgD的重链称为17. IgE的重链称为第四章补体A型题1.血清中含量最高的补体组分B. C32.补体经典途径的激活顺序是C. C1423567893.IgG分子中能与C1q结合的功能区是C. CH34.IgM分子中能与C1q结合的功能区是C. CH35. 具有过敏毒素和趋化作用的补体裂解产物是D. C5a6. 降解后可产生激肽样作用的补体裂解产物是E. C2b7. 具有调理作用的补体裂解产物是B. C3b8.具有免疫黏附作用的补体裂解片段B. C3b和C5b9.启动补体经典途径活化的主要物质是A. 抗原-抗体复合物10.启动补体凝集素途径活化的主要物质是B. 病原体表面的甘露糖残基11. 启动补体旁路途径活化的主要物质是D. 细菌脂多糖12. 补体经典途径活化的第一个补体组分是A. C1(C1q:C1r2:C1s2)复合体13. 补体凝集素途径活化的第一个补体组分是D. MBL-MASP1/2复合体14. 补体旁路途径激活过程中所不涉及的补体组分是B. C415.补体经典途径激活过程中所不涉及的事件是B. B因子裂解为Ba和Bb16.补体旁路途径激活过程中所不涉及的事件是D. C2裂解为C2a和C2b17. 补体凝集素途径激活过程中所不涉及的事件是A. C1q构象改变使C1r和C1s相继活化18. 一个完整的C1q分子是由C. 6个C1q三聚体亚单体组成19. C1抑制物缺陷可引发E. 遗传性血管水肿B型题(1~5题共用备选答案)A. C4b2aB. 3bBbPCC. C4b2a3bD. C3bBb3bE. O)Bb3(HC2复合物1. 补体旁路途径稳定态C3转化酶是2. 补体凝集素途径C3转化酶是3. 补体旁路途径液相C3转化酶是4. 补体经典途径C5转化酶是5. 补体旁路途径C5转化酶是(6~10题共用备选答案)A. 病原体表面乙酰化低聚糖B. MBL-MASP1/2复合体C. C1(C1q:C1r2:C1s2)复合体D. 抗原-抗体复合物E. 细菌脂多糖6. 补体旁路途径激活物是7. 补体凝集素途径激活物是8. 补体经典途径激活物是9. 补体凝集素途径活化的第一个补体组分是10. 补体经典途径活化的第一个补体组分是(11~15题共用备选答案)A. C2bB. C3aC. C3dD. C3bE. C5a11. 对嗜中性粒细胞具有趋化和激活作用12. 其裂解产物具有激肽样作用13. 是B细胞辅助受体中CD21识别结合的分子14. 具有过敏毒素作用而无趋化作用的分子15. 具有调理和免疫黏附作用的分子第五章细胞因子A型题1.细胞因子不包括B.过敏毒素2.细胞因子所不具备的生物学功能是E.促进造血功能3. IL-2所不具备的生物学功能是D.可抑制Th1细胞形成4.可诱导B细胞产生IgE类抗体的细胞因子是E.IL-45.IL-17所不具备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是C.具有抗胞病原体感染的作用6.γ-干扰素所不具备的生物学功能是C.可诱导初始T细胞分化为Th2细胞7.接受刺激后主要产生IFN-γ的细胞是A.NK细胞8.对肿瘤细胞具有杀伤作用的细胞因子是C.TNF-α/β9.可刺激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发育分化的细胞因子是B.SCF10.可诱导巨核祖细胞增殖分化为血小板的细胞因子是D.TPO11.可诱导成红祖细胞增殖分化为成熟红细胞的细胞因子是A.EPO12.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的对中性粒细胞具有趋化和活化作用的细胞因子是E. IL-8/ CXCL813.可抑制Th2细胞形成和增殖的细胞因子是D.IFN-γ14.对巨噬细胞和NK细胞功能具有抑制作用的细胞因子是B.IL-1015.细胞因子所不具备的作用特点是B.特异性16.细胞因子所不具备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是B.一种细胞只能产生一种细胞因子17.能以分泌方式作用于靶细胞的细胞因子是B.IL-1和TNF-α18.在体外能够诱导自体淋巴细胞形成LAK 细胞的细胞因子是A.IL-219.被FDA批准用于治疗乙型肝炎的细胞因子是A.IFN-α20.临床用于治疗乳腺癌的生物制剂是D.人源化抗HER-2单抗B型题A.IL-10 B.TGF-βC.IL-17 D.IL-4 E.IFN-γ1.Th1细胞产生,可抑制Th2细胞形成2.γδT细胞产生,可刺激成纤维/上皮/皮细胞合成分泌促炎细胞因子3.Th2细胞产生,可抑制巨噬细胞表达MHC 和共刺激分子4.Treg细胞产生,可抑制T细胞增殖和树突状细胞活化5. Th2细胞产生,可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A.EPO B.TPOC.SCF D.IL-7 E.IL-2 6.骨髓基质细胞产生,可诱导多能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7.肾细胞和肝细胞产生,可诱导成红祖细胞增殖分化8.肾细胞和肝细胞产生,可诱导巨核祖细胞增殖分化9.胸腺基质细胞产生,可诱导胸腺细胞增殖分化10. Th1细胞产生,可诱导T、B细胞增殖分化第七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的抗原系统A型题1.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称为B.H-2复合体2.HLA复合体位于B.第6号染色体3.位于HLA Ⅱ类基因区的经典II类基因是C.HLA- DR4. 位于HLA Ⅰ类基因区的经典I类基因是B.HLA-B5.非经典HLA Ⅰ类基因包括C.HLA-E、F、G6. HLA Ⅲ类基因区基因编码产物不包括E.HLA-DM分子7. 编码人β2m的基因位于E.第15号染色体8. 在母胎免疫耐受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分子是E.HLA-E和HLA-G分子9. NK细胞表面C型凝集素样受体家族成员识别的配体分子是A.HLA-E分子10. NK细胞表面免疫球蛋白样受体家族成员识别的配体分子是C.HLA-G分子11. NK细胞表面NKG2D活化性受体识别的配体分子是E.MIC A/B分子12. HLA Ⅱ类分子的抗原肽结合槽位于A.α1与β1结构域之间13. HLAⅠ类分子的抗原肽结合槽位于B.α1与α2结构域之间14.CTL表面CD8分子识别结合的部位是E.HLAⅠ类分子α3结构域15. Th细胞表面CD4分子识别结合的部位是A.HLAⅡ类分子β2结构域16. 表面尚未检出经典HLAⅠ类分子的细胞是C.成熟红细胞17. 组成性表达HLAⅡ类分子的细胞是C.树突状细胞18. 同胞之间两个单体型完全相同的概率为B.25%19. 器官移植时选择的最适供者是E.患者同卵双生的兄弟姐妹20. 患者多次输血后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原因是B.患者体产生抗供者HLAⅠ类抗原特异性抗体21. 与强直性脊柱炎发生密切相关的HLA分子是D.HLA-B27分子(二)B型题A.H-2复合体B.HLA-DM基因C.HLA-A、B、C基因D.HLA-DP、DQ、DR基因E.HLA-E、F、G基因1.编码经典HLAⅠ类分子的基因2.编码非经典HLAⅠ类分子的基因3.编码经典HLAⅡ类分子的基因4.编码免疫相关分子的基因5.编码小鼠主要组织相关性抗原的基因A.HLAⅠ类分子α3结构域B.HLAⅠ类分子轻链β2mC.HLAⅡ类分子β2结构域D.HLAⅡ类分子α1结构域E.HLAⅡ类分子β1结构域6. Th细胞表面CD4分子识别结合7. CTL表面CD8分子识别结合8.具有高度多态性9.较少多态性10.非多态性结构第九章适应性免疫细胞及其主要生物学作用A型题?1.T细胞表面的特征性标志是:CD3?A.CD2B.CD4C.CD8D.TCRE.BCR 2.T细胞表面能与TCR结合形成具有信号转导功能复合物的膜分子是B.CD33. CTL表面的TCR辅助受体是C.CD84.Th细胞表面的TCR辅助受体是B.CD45.人T细胞表面能与HIV壳膜蛋白gp120结合的受体是B.CD46.T细胞表面CD4分子与APC表面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中MHC-II类分子结合的区域是D.β2结构域7.T细胞表面CD8分子与能与APC表面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中MHC-I类分子结合的区域是E.α3结构域8.活化T细胞表面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膜分子是B.CTLA-49.能非特异多克隆刺激T细胞和B细胞增殖的丝裂原是C.美洲商陆原(PWM)10.T细胞表面与其活化第二信号产生密切相关的CD分子是E.CD2811.初始T细胞特征性表面标志是C.CD45RA+CD62L+12.可通过分泌IL-17发挥抗真菌和胞外细菌感染的CD4+T细胞是D.Th17细胞13.可通过合成分泌TGF-β和/或IL-10发挥免疫抑制效应的T细胞是C.Treg细胞14.可诱导初始T细胞分化为Th1细胞的细胞因子是D.IFN-γ、IL-1215.可诱导初始T细胞分化为Th2细胞的细胞因子是A.IL-416.可诱导初始T细胞分化为Th17细胞的细胞因子是E.IL-6、TGF-β、IL-2117.可诱导初始T细胞分化为iTreg细胞的细胞因子是D.TGF-β、IL-218.可诱导初始T细胞分化为Th3细胞的细胞因子是A.TGF-β19.对肿瘤或病毒感染靶细胞具有特异性杀伤作用的免疫细胞是C.CD8+CTL20.B细胞表面特有的表面标志是C.BCR(mIg)21.B细胞作为专职APC其表面最重要的共刺激分子是C.CD4022.BCR辅助受体中能够识别结合C3d的分子是A.CD2123.活化T细胞表面对B细胞活化第二信号产生具有重要作用的CD分子是C.CD40L24.B细胞表面与其活化第二信号产生密切相关的膜分子是C.CD4025.B细胞表面的BCR辅助受体是E.CD19-CD21-CD81复合体26.鉴别B1细胞和B2细胞的主要表面标志是B.CD5分子B型题A.IL-4、IL-5、IL-13B.IFN-γ、IL-2、TNFα/βC.IL-17、IL-21、IL-22D.TGF-β、IL-10E.IL-4、IL-10、IL-211.Th1细胞主要分泌2.Th2细胞主要分泌3.Tfh细胞主要分泌4.Th17细胞主要分泌5.Tr1细胞主要分泌A.CD4+Th1细胞B.CD4+Tfh细胞C.CD4+Treg细胞D.CD4+Th17细胞E.CD8+CTL6.通过分泌穿孔素和颗粒酶,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的T细胞是7.通过直接接触和分泌TGF-β产生免疫抑制作用的T细胞是8.通过分泌IL-4和IL-10等细胞因子诱导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抗体和Ig类别转换的T 细胞是9.通过分泌IL-17和IL-22细胞因子参与炎症反应和抗胞病原体感染的T细胞是10.通过分泌IFN-γ和IL-2参与细胞免疫应答的T细胞是第十章固有免疫细胞及其主要生物学作用A型题1.巨噬细胞所不具备的受体是B、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2.兼备抗原加工提呈和吞噬杀菌作用的固有免疫细胞是巨噬细胞3.对巨噬细胞具有激活作用的细胞因子是IFN-γ4.对巨噬细胞具有趋化作用的细胞因子是MIP-1α/β (CCL3/4)5.对中性粒细胞具有趋化作用的细胞因子是MIP-1α/β(CCL3/4)6.巨噬细胞表面可直接识别病原菌表面岩藻糖残基的分子是甘露糖受体7.单核细胞进入组织器官后可分化为巨噬细胞8.血液白细胞中数量最多的是中性粒细胞9.吞噬细胞表面的特征性标志是CD1410.可诱导初始T细胞活化的免疫细胞是髓样树突状细胞11.未成熟髓样树突状细胞表面膜分子表达特征是高表达模式识别受体,低表达MHCⅡ/Ⅰ类分子12.成熟髓样树突状细胞表面膜分子及其主要生物学作用是高表达MHCⅡ/Ⅰ类分子,可增强抗原提呈和激发免疫应答的能力13.NK细胞表面具有鉴别意义的标志是TCR-、mIgM-、CD56+、CD16+14.能够发挥ADCC效应的淋巴细胞是NK细胞15.NK细胞释放的能使靶细胞溶解破坏的生物活性介质是穿孔素16.NKT细胞表面TCR识别结合的配体是CD1分子提呈的磷脂/糖脂类抗原17.γδT细胞主要分布于黏膜和皮下组织18.γδT细胞不能识别的抗原是感染细胞表面CD1分子提呈的糖脂类抗原19.B1细胞主要分布于胸/腹膜腔和肠道固有层淋巴组织中20.B1细胞表面具有鉴别意义的标志是TCR-、mIgM+、CD5+21.B1细胞通常不能识别蛋白质抗原22.B1细胞接受多糖抗原刺激后产生相应抗体的时间约为48小时23.B1细胞接受多糖抗原刺激后可产生以IgM为主的低亲和性抗体24.在抗寄生虫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免疫细胞是嗜酸性粒细胞B型题A.48小时B.12~24小时C.2~3天D.1~2周E.数月1.巨噬细胞在组织中可存活2.中性粒细胞存活期约为3.单核细胞在血液中停留时间约为4.B1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到抗体产生的时间约为5.B2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到抗体产生的时间约为A. αβT细胞通过表面TCRB. γδT细胞通过表面TCRC. 巨噬细胞通过表面PRRD. NK细胞通过表面KIR/KLRE. B1细胞通过表面BCR6.可识别表达于正常组织细胞表面的经典/非经典HLA I类分子7.可识别抗原提呈细胞表面MHC分子提呈的抗原肽8.可识别某些病原体表面共有的病原相关模式分子9.可识别某些肿瘤细胞表面的MHC I类链相关A/B分子10.可识别某些细菌表面共有多糖类抗原第十一章抗原提呈细胞及其主要生物学作用A型题1.专职抗原提呈细胞(APC)通常是指B.能够组成性表达MHCⅡ类分子的APC 2.具有抗原加工提呈作用的专职APC是D.树突状细胞3.具有抗原加工提呈作用的非专职APC是D.滤泡树突状细胞4. 可有效激活初始T细胞的树突状细胞是A.髓样树突状细胞(mDC)5. 不表达MHCⅡ类分子的专职APC是B. 巨噬细胞6. 摄取抗原和迁移能力最强的APC是A . 滤泡树突状细胞B. 并指树突状细胞C. 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D. 间质树突状细胞E. 朗格汉斯细胞7.分布于皮肤、黏膜组织中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称为C. 朗格汉斯细胞8. 分布于淋巴结深皮质区的树突状细胞称为A .滤泡树突状细胞9. B细胞有别于巨噬细胞摄取抗原的特点是D. 可通过BCR识别摄取抗原10. 树突状细胞主要激活的T细胞是E.CD4+ /CD8+初始T细胞11. B细胞区主要激活的T细胞是B.CD4+Th2/Tfh细胞12. 巨噬细胞主要激活的T细胞是A.CD4+Th1细胞13. 源性抗原在抗原提呈细胞消化降解的部位是C.质网14.可介导源性抗原转运至质网的分子是A.抗原加工相关转运体(TAP)15.质网中空载MHCⅠ类分子形成后首先结合的物质是D.伴侣蛋白复合体16. 外源性抗原在巨噬细胞消化降解的部位是A.体-溶酶体17.外源性抗原肽与MHC II类分子结合的部位是B.MHC II类器室18.质网中空载MHCⅡ类分子形成后首先结合的物质是A.Ⅱ类相关恒定链肽(CLIP)19. 能够提呈脂类抗原的分子是C.CD1分子(MHCⅠ类样分子)20.兼备抗原加工提呈和执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细胞是C. B1细胞21.表达于APC表面可诱导Th细胞产生活化第一信号的物质是B. 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22. 表达于APC表面可诱导T细胞产生活化第二信号的共刺激分子是C. B7-1/2分子23. 表达于活化T细胞表面可诱导B细胞产生活化第二信号的共刺激分子是D. CD40分子B型题A.B细胞B.巨噬细胞C.髓样树突状细胞D.滤泡树突状细胞E.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1. 可有效激活初始T细胞的专职APC是2. 可有效激活CD4+Th1细胞的专职APC是3. 可有效激活CD4+Th2细胞的专职APC是4. 抗原加工提呈能力微弱,可接受病毒刺激产生大量Ⅰ型干扰素的APC是5. 没有抗原加工提呈作用,但能结合可溶性抗原或免疫复合物供B细胞识别的APC是A.血管皮细胞B.病毒感染/肿瘤靶细胞C.朗格汉斯细胞D.并指树突状细胞E.滤泡树突状细胞6.摄取抗原能力强,加工提呈抗原能力弱的专职APC是7.可分泌CXCL13(BLC)趋化募集B细胞的APC是8.可诱导表达MHCⅡ类分子的非专职APC 是9.可高表达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和共刺激分子的专职APC是10. 可表达非己抗原肽-MHCⅠ类分子复合物的非专职APC是A.抗原加工相关转运体B.伴侣蛋白复合体C.质网氨肽酶D.蛋白酶体E.钙联素11. 可介导源性抗原肽转运至质网的分子是12. 源性抗原在抗原提呈细胞消化降解的部位是13. 质网中能与新生MHCⅠ类分子α链结合的分子是14. 质网中可对源性抗原肽进一步加工的物质是15. 质网中能与空载MHCⅠ类分子结合的物质是A.酸化噬囊泡B.Ia相关恒定链C.HLA-DM分子D.MHCⅡ类器室E.晚期体/溶酶体16. 质网中能与空载MHCⅡ类分子结合的物质是17. 能使Ⅱ类相关恒定链肽与MHC Ⅱ类分子解离的分子是18.Ⅱ类相关恒定链肽-MHC Ⅱ类分子复合物在APC形成的部位是19. 外源性抗原肽与MHC Ⅱ类分子在APC 结合的部位是20. 外源性抗原在APC消化降解的部位是第十二章适应性免疫应答A型题1. 不能发生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免疫器官是B. 胸腺2. 适应性免疫应答的过程不包括E. NK细胞的活化及其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3. 执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T/B淋巴细胞均具有A. 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4. 参与和执行适应性细胞免疫应答的细胞不包括E. γδT细胞5. 适应性细胞免疫应答中产生的免疫效应细胞是B. CD4+ Th1细胞、CD8+CTL6. 具有免疫记忆功能的免疫细胞是A. αβT细胞7. 离开胸腺进入外周后未与相应抗原接触的成熟T细胞称为C. 初始T细胞8. 抗原提呈细胞与T细胞间最重要的一对共刺激分子是C. B7与CD289.可诱导Th0细胞向Th1细胞分化的细胞因子是C.IFN-γ、IL-1210.效应Th1细胞分泌的可介导免疫调节和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是E.IFN-γ、IL-2、TNF-α/β11. 效应Th1细胞产生的可诱导巨噬细胞活化的细胞因子是D.IFN-γ12. 效应Th1细胞抗胞病原体感染的过程和机制不包括A.效应Th1细胞通过表面TCR与巨噬细胞表面相应抗原肽-MHC II类分子复合物结合13. 细胞间作用受MHC I类分子限制的是D.CTL与肿瘤靶细胞14. 对效应CTL杀伤靶细胞的正确论述是A. 通过释放穿孔素诱导靶细胞凋亡15. 初始CTL活化无需Th1细胞协助的情况是A.病毒感染的高表达共刺激分子的髓样DC与初始CTL相互作用16. 分泌型IgA产生部位主要是E. 派尔集合淋巴结17. 初次应答时产生的抗体主要是B. IgM类抗体18. 再次应答时产生的抗体主要是A. IgG类抗体19.初次应答所不具备的特征是B. 抗体产生潜伏期较长20. 再次应答所不具备的特征是B. 所需抗原剂量与初次应答大致相同B型题A. 效应CTLB. 效应Th1细胞C. 效应Th2细胞D. 活化巨噬细胞E. 浆细胞1. 可分泌抗体介导产生体液免疫效应2. 可特异性杀伤病毒感染或肿瘤靶细胞3. 可分泌IFN-γ活化巨噬细胞4. 可有效杀伤胞寄生菌5. 可诱导活化B细胞增殖分化A. IL-2B. IL-4C. IL-12D. CCL18E. CXCL136. 可诱导Th0细胞向Th2细胞分化7. 可诱导Th0细胞向Th1细胞分化8. 可诱导活化T细胞增殖分化9. 滤泡DC产生,可趋化募集B细胞10. 成熟DC产生,可趋化募集初始T细胞第十三章固有免疫应答及其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A型题1.关于固有免疫应答说法不正确的是()B.识别特点具有特异性2.以下哪项不属于皮肤黏膜的物理屏障作用()A.皮肤黏膜的机械阻挡B.黏膜上皮细胞纤毛的定向摆动C.黏膜表面分泌液的冲洗D.黏膜表面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E.尿液的冲洗3.即刻固有免疫应答发生于感染()A.0-4小时4.早期诱导性固有免疫应答阶段发生于感染()C.4-96小时5.适应性免疫应答启动阶段发生于感染( )D.96小时后6.感染后0-4小时,发挥强大吞噬杀菌作用的细胞是( )E.中性粒细胞7.黏膜上皮细胞的抗感染作用不包括()D.吞噬作用8.在早期诱导性固有免疫应答阶段发挥抗感染作用最主要的细胞是()E.中性粒细胞9.下列关于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说法错误的是()C.能协助效应T细胞进入感染部位10.能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细胞是()C.树突状细胞11.下列哪项不是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C.可产生免疫记忆12.关于固有免疫应答的抗感染作用下列说确的是()B.固有免疫细胞的活化需APC协助B型题(13~17题共用备选答案)A.物理屏障B.化学屏障C.微生物屏障D.血脑屏障E.血胎屏障13.口腔中的唾液链球菌产生H2O2杀伤白喉杆菌和脑膜炎球菌属于哪种屏障()14.婴幼儿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哪种屏障发育不完善所导致()15.孕妇妊娠3个月发生风疹病毒感染可导致流产是哪种屏障发育不完善所导致16.眼泪中的溶菌酶可以杀伤细菌属于哪种屏障17.呼吸道的纤毛定向摆动属于哪种屏障第十六章超敏反应A型题1.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的抗体是B. IgE类抗体2.与Ⅰ型超敏反应发生无关的免疫细胞是C.Th1细胞3.与Ⅰ型超敏反应发生无关的生物活性介质是A.补体4.诱导B细胞产生IgE抗体的细胞因子是D.IL-45.引发早期相过敏反应的主要介质是C.组胺6.引发晚期相过敏反应的主要介质是C.白三烯7.晚期相过敏反应通常发生于患者再次接受变应原后A.15~20分钟B.0~4小时C.1~2小时D.6~12小时E.24~72小时8.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不包括E. 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
A型题
第一章绪论1. 现代免疫的概念是E. 机体识别自身和非己,对自身耐受,对非己排除的生理反应2. 机体抗病原体感染的能力称为D. 免疫防御3. 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细胞的能力称为A. 免疫监视4. 机体免疫防御反应异常增高易引发E. 超敏反应5. 机体免疫自稳功能失调易引发B. 自身免疫病6. 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低下易引发A. 反复感染7. 机体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易引发A. 肿瘤8. 下列淋巴细胞中属适应性免疫细胞的是D. αβ T细胞9.下列免疫细胞中属固有样淋巴细胞的是D.NK T细胞10. 属于专职抗原提呈细胞的是B. 树突状细胞11. 具有抗原提呈作用的适应性免疫细胞是A. B2细胞12. 人类外周免疫器官不包括A. 阑尾13. 人类B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部位是B. 骨髓14. 人类T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部位是B. 胸腺15. 在固有和适应性免疫应答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的免疫细胞是A. 巨噬细胞第二章 抗原1. 免疫原性是指A. 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2. 只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是D. 半抗原3. 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可获得免疫原性的物质是A. 青霉素4. 半抗原D. 只有抗原性5. 抗原分子中能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表位称为A. 共同抗原表位6. 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是E. 抗原决定簇(表位)7. 通常诱导机体产生最佳免疫效果的抗原注入途径是B. 皮内8. 存在于不同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称为D. 异嗜性抗原9. 下列物质中免疫原性最强的是E.蛋白质10.发生交叉反应是因两种不同的抗原分子中具有D.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11. 释放后容易诱发自身抗体产生的物质是D. 功能性抗原表位12. 抗原分子中的顺序表位D.是由一段序列相连的线性氨基酸残基组成13. 抗原分子中的构象表位D. 是B细胞主要识别的表位14. 胸腺依赖性抗原E. 是既有T细胞表位又有B细胞表位的抗原15. 下列物质中属TI抗原的是B. 细菌脂多糖16. 同一种属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的MHC抗原是B. 同种异型抗原17. 下列物质中属隐蔽抗原的是E. 眼葡萄膜色素蛋白18. B细胞表位所不具备的特征或作用是E. 也可被T细胞直接识别19. 超抗原所不具备的特点是C. 发挥作用无需APC参与20. 能激活多克隆B细胞的丝裂原是C.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SE)21. 佐剂所不具备的作用特点是B. 可特异性增强机体的免疫应答能力第三章 抗体A型题1.抗体的基本结构是C. 由两条相同的H链和两条相同的L链通过链间二硫键连接组成2.抗体超变区位于B. VH和VL区3.抗体分为κ和λ两型的依据是D. CL抗原性的不同4.抗体分为五类的依据是A. CH抗原性的不同5. IgG的重链称为E. γ链6. 抗体铰链区位于A. CH1与CH2之间7. 抗体独特型表位存在于B. VH和VL功能区8.不含铰链区的抗体是D. IgE类抗体9.以多聚体形式发挥作用的抗体是C. IgM类抗体10. 具有J链的抗体是C. IgM和SIgA类抗体11. 可将IgG裂解为二个Fab片段的酶类物质是D. 木瓜蛋白酶12. 具有补体C1q结合点的抗体是B. IgG和IgM类抗体13. 产妇初乳中含量最高的抗体是A. SIgA类抗体14.能够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的抗体是D. IgG类抗体15.能够介导NK细胞产生ADCC效应的抗体是B. IgG类抗体16.能与肥大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使其致敏的抗体是A. IgE类抗体17.宫内感染导致胎儿脐血中含量增高的抗体是D. IgM类抗体18.能够介导吞噬细胞产生调理作用的抗体是A. IgG类抗体19.在黏膜局部发挥抗感染免疫作用的抗体是E. SIgA类抗体20.免疫接种后首先产生的抗体是B. IgM类抗体第四章 补体1.血清中含量最高的补体组分是B. C32.补体经典途径的激活顺序是C. C1423567893.IgG分子中能与C1q结合的功能区是C. CH34.IgM分子中能与C1q结合的功能区是C. CH35. 具有过敏毒素和趋化作用的补体裂解产物是D. C5a6. 降解后可产生激肽样作用的补体裂解产物是E. C2b7. 具有调理作用的补体裂解产物是B. C3b8.具有免疫黏附作用的补体裂解片段B. C3b和C5b9.启动补体经典途径活化的主要物质是A. 抗原-抗体复合物10.启动补体凝集素途径活化的主要物质是B. 病原体表面的甘露糖残基11. 启动补体旁路途径活化的主要物质是D. 细菌脂多糖12. 补体经典途径活化的第一个补体组分是A. C1(C1q:C1r2:C1s2)复合体13. 补体凝集素途径活化的第一个补体组分是D. MBL-MASP1/2复合体14. 补体旁路途径激活过程中所不涉及的补体组分是B. C415.补体经典途径激活过程中所不涉及的事件是B. B因子裂解为Ba和Bb16.补体旁路途径激活过程中所不涉及的事件是D. C2裂解为C2a和C2b17 补体凝集素途径激活过程中所不涉及的事件是A. C1q构象改变使C1r和C1s相继活化18. 一个完整的C1q分子是由C. 6个C1q三聚体亚单体组成19. C1抑制物缺陷可引发E. 遗传性血管水肿第五章 细胞因子A型题1.细胞因子不包括B.过敏毒素2. 细胞因子所不具备的生物学功能是E.促进造血功能3. IL-2所不具备的生物学功能是D.可抑制Th1细胞形成4.可诱导B细胞产生IgE类抗体的细胞因子是E.IL-45.IL-17所不具备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是C.具有抗胞内病原体感染的作用6.γ-干扰素所不具备的生物学功能是C.可诱导初始T细胞分化为Th2细胞7.接受刺激后主要产生IFN-γ的细胞是A.NK细胞8.对肿瘤细胞具有杀伤作用的细胞因子是C.TNF-α/β9.可刺激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发育分化的细胞因子是B.SCF10.可诱导巨核祖细胞增殖分化为血小板的细胞因子是D.TPO11.可诱导成红祖细胞增殖分化为成熟红细胞的细胞因子是A.EPO12.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的对中性粒细胞具有趋化和活化作用的细胞因子是E. IL-8/ CXCL813.可抑制Th2细胞形成和增殖的细胞因子是D.IFN-γ14.对巨噬细胞和NK细胞功能具有抑制作用的细胞因子是B.IL-1015.细胞因子所不具备的作用特点是B.特异性16.细胞因子所不具备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是B.一种细胞只能产生一种细胞因子17.能以内分泌方式作用于靶细胞的细胞因子是B.IL-1和TNF-α18.在体外能够诱导自体淋巴细胞形成LAK细胞的细胞因子是A.IL-219.被FDA批准用于治疗乙型肝炎的细胞因子是A.IFN-α20.临床用于治疗乳腺癌的生物制剂是D.人源化抗HER-2单抗第七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的抗原系统1.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称为B.H-2复合体2.HLA复合体位于B.第6号染色体3.位于HLA Ⅱ类基因区的经典II类基因是C.HLA- DR4. 位于HLA Ⅰ类基因区的经典I类基因是B.HLA-B5.非经典HLA Ⅰ类基因包括C.HLA-E、F、G6. HLA Ⅲ类基因区基因编码产物不包括E.HLA-DM分子7. 编码人β2m的基因位于E.第15号染色体8. 在母胎免疫耐受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分子是E.HLA-E和HLA-G分子9. NK细胞表面C型凝集素样受体家族成员识别的配体分子是A.HLA-E分子10. NK细胞表面免疫球蛋白样受体家族成员识别的配体分子是C.HLA-G分子11. NK细胞表面NKG2D活化性受体识别的配体分子是E.MIC A/B分子12. HLA Ⅱ类分子的抗原肽结合槽位于A.α1与β1结构域之间13. HLAⅠ类分子的抗原肽结合槽位于B.α1与α2结构域之间14.CTL表面CD8分子识别结合的部位是E.HLAⅠ类分子α3结构域15. Th细胞表面CD4分子识别结合的部位是A.HLAⅡ类分子β2结构域16. 表面尚未检出经典HLAⅠ类分子的细胞是C.成熟红细胞17. 组成性表达HLAⅡ类分子的细胞是C.树突状细胞18. 同胞之间两个单体型完全相同的概率为B.25%19. 器官移植时选择的最适供者是E.患者同卵双生的兄弟姐妹20. 患者多次输血后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原因是B.患者体内产生抗供者HLAⅠ类抗原特异性抗体21. 与强直性脊柱炎发生密切相关的HLA分子是D.HLA-B27分子第九章 适应性免疫细胞及其主要生物学作用1.T细胞表面的特征性标志是CD32.T细胞表面能与TCR结合形成具有信号转导功能复合物的膜分子是B.CD33. CTL表面的TCR辅助受体是C.CD84.Th细胞表面的TCR辅助受体是B.CD45.人T细胞表面能与HIV壳膜蛋白gp120结合的受体是B.CD46.T细胞表面CD4分子与APC表面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中MHC-II类分子结合的区域是D.β2结构域7.T细胞表面CD8分子与能与APC表面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中MHC-I类分子结合的区域是E.α3结构域8.活化T细胞表面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膜分子是B.CTLA-49.能非特异多克隆刺激T细胞和B细胞增殖的丝裂原是C.美洲商陆原(PWM)10.T细胞表面与其活化第二信号产生密切相关的CD分子是E.CD2811.初始T细胞特征性表面标志是C.CD45RA+CD62L+12.可通过分泌IL-17发挥抗真菌和胞外细菌感染的CD4+T细胞是D.Th17细胞13.可通过合成分泌TGF-β和/或IL-10发挥免疫抑制效应的T细胞是 C.Treg细胞14.可诱导初始T细胞分化为Th1细胞的细胞因子是D.IFN-γ、IL-1215.可诱导初始T细胞分化为Th2细胞的细胞因子是A.IL-416.可诱导初始T细胞分化为Th17细胞的细胞因子是E.IL-6、TGF-β、IL-2117.可诱导初始T细胞分化为iTreg细胞的细胞因子是D.TGF-β、IL-218.可诱导初始T细胞分化为Th3细胞的细胞因子是A.TGF-β19.对肿瘤或病毒感染靶细胞具有特异性杀伤作用的免疫细胞是C.CD8+CTL20.B细胞表面特有的表面标志是C.BCR(mIg)21.B细胞作为专职APC其表面最重要的共刺激分子是C.CD4022.BCR辅助受体中能够识别结合C3d的分子是A.CD2123.活化T细胞表面对B细胞活化第二信号产生具有重要作用的CD分子是C.CD40L24.B细胞表面与其活化第二信号产生密切相关的膜分子是C.CD4025.B细胞表面的BCR辅助受体是E.CD19-CD21-CD81复合体26.鉴别B1细胞和B2细胞的主要表面标志是B.CD5分子第十章 固有免疫细胞及其主要生物学作用A型题1.巨噬细胞所不具备的受体是B、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2.兼备抗原加工提呈和吞噬杀菌作用的固有免疫细胞是D、巨噬细胞4.对巨噬细胞具有激活作用的细胞因子是D、IFN-γ5.对巨噬细胞具有趋化作用的细胞因子是B.MIP-1α/β (CCL3/4)6.对中性粒细胞具有趋化作用的细胞因子是A.MIP-1α/β(CCL3/4)7.巨噬细胞表面可直接识别病原菌表面岩藻糖残基的分子是D.甘露糖受体8.单核细胞进入组织器官后可分化为B.巨噬细胞9.血液白细胞中数量最多的是B.中性粒细胞10.吞噬细胞表面的特征性标志是B. CD1411.可诱导初始T细胞活化的免疫细胞是B.髓样树突状细胞12.未成熟髓样树突状细胞表面膜分子表达特征是C.高表达模式识别受体,低表达MHCⅡ/Ⅰ类分子13.成熟髓样树突状细胞表面膜分子及其主要生物学作用是D.高表达MHCⅡ/Ⅰ类分子,可增强抗原提呈和激发免疫应答的能力14.NK细胞表面具有鉴别意义的标志是A.TCR-、mIgM-、CD56+、CD16+15.能够发挥ADCC效应的淋巴细胞是E.NK细胞16.NK细胞释放的能使靶细胞溶解破坏的生物活性介质是D.穿孔素17.NKT细胞表面TCR识别结合的配体是B.CD1分子提呈的磷脂/糖脂类抗原18.γδT细胞主要分布于C.黏膜和皮下组织19.γδT细胞不能识别的抗原是B.感染细胞表面CD1分子提呈的糖脂类抗原20.B1细胞主要分布于D.胸/腹膜腔和肠道固有层淋巴组织中21.B1细胞表面具有鉴别意义的标志是A.TCR-、mIgM+、CD5+22.B1细胞通常不能识别D.蛋白质抗原23.B1细胞接受多糖抗原刺激后产生相应抗体的时间约为C.48小时24.B1细胞接受多糖抗原刺激后可产生C.以IgM为主的低亲和性抗体25.在抗寄生虫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免疫细胞是B.嗜酸性粒细胞第十一章 抗原提呈细胞及其主要生物学作用1.专职抗原提呈细胞(APC)通常是指B.能够组成性表达MHCⅡ类分子的APC2.具有抗原加工提呈作用的专职APC是D.树突状细胞3.具有抗原加工提呈作用的非专职APC是滤泡树突状细胞4. 可有效激活初始T细胞的树突状细胞是A.髓样树突状细胞(mDC)5. 不表达MHCⅡ类分子的专职APC是B. 巨噬细胞7.分布于皮肤、黏膜组织中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称为C. 朗格汉斯细胞8. 分布于淋巴结深皮质区的树突状细胞称为A . 滤泡树突状细胞9. B细胞有别于巨噬细胞摄取抗原的特点是D. 可通过BCR识别摄取抗原10. 树突状细胞主要激活的T细胞是E.CD4+ /CD8+初始T细胞11. B细胞区主要激活的T细胞是B.CD4+Th2/Tfh细胞12. 巨噬细胞主要激活的T细胞是A.CD4+Th1细胞13. 内源性抗原在抗原提呈细胞内消化降解的部位是C.内质网14.可介导内源性抗原转运至内质网的分子是A.抗原加工相关转运体(TAP)15.内质网中空载MHCⅠ类分子形成后首先结合的物质是D.伴侣蛋白复合体16. 外源性抗原在巨噬细胞内消化降解的部位是A.内体-溶酶体17.外源性抗原肽与MHC II类分子结合的部位是B.MHC II类器室18.内质网中空载MHCⅡ类分子形成后首先结合的物质是A.Ⅱ类相关恒定链肽(CLIP)19. 能够提呈脂类抗原的分子是C.CD1分子(MHCⅠ类样分子)20.兼备抗原加工提呈和执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细胞是C. B1细胞21.表达于APC表面可诱导Th细胞产生活化第一信号的物质是B. 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22. 表达于APC表面可诱导T细胞产生活化第二信号的共刺激分子是C. B7-1/2分子23. 表达于活化T细胞表面可诱导B细胞产生活化第二信号的共刺激分子是D. CD40分子第十二章 适应性免疫应答A型题1. 不能发生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免疫器官是B. 胸腺2. 适应性免疫应答的过程不包括E. NK细胞的活化及其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3. 执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T/B淋巴细胞均具有A. 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4. 参与和执行适应性细胞免疫应答的细胞不包括E. γδT细胞5. 适应性细胞免疫应答中产生的免疫效应细胞是B. CD4+ Th1细胞、CD8+CTL6. 具有免疫记忆功能的免疫细胞是A. αβT细胞7. 离开胸腺进入外周后未与相应抗原接触的成熟T细胞称为C. 初始T细胞8. 抗原提呈细胞与T细胞间最重要的一对共刺激分子是C. B7与CD289.可诱导Th0细胞向Th1细胞分化的细胞因子是C.IFN-γ、IL-1210.效应Th1细胞分泌的可介导免疫调节和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是E.IFN-γ、IL-2、TNF-α/β11. 效应Th1细胞产生的可诱导巨噬细胞活化的细胞因子是D.IFN-γ12. 效应Th1细胞抗胞内病原体感染的过程和机制不包括A.效应Th1细胞通过表面TCR与巨噬细胞表面相应抗原肽-MHC II类分子复合物结合13. 细胞间作用受MHC I类分子限制的是D.CTL与肿瘤靶细胞14. 对效应CTL杀伤靶细胞的正确论述是A. 通过释放穿孔素诱导靶细胞凋亡15. 初始CTL活化无需Th1细胞协助的情况是A.病毒感染的高表达共刺激分子的髓样DC与初始CTL相互作用16. 分泌型IgA产生部位主要是E. 派尔集合淋巴结17. 初次应答时产生的抗体主要是B. IgM类抗体18. 再次应答时产生的抗体主要是A. IgG类抗体19.初次应答所不具备的特征是B. 抗体产生潜伏期较长20. 再次应答所不具备的特征是B. 所需抗原剂量与初次应答大致相同第十三章 固有免疫应答及其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1.关于固有免疫应答说法不正确的是( )B.识别特点具有特异性3.即刻固有免疫应答发生于感染( )A.0-4小时内4.早期诱导性固有免疫应答阶段发生于感染( )C.4-96小时内5.适应性免疫应答启动阶段发生于感染( )D.96小时后6.感染后0-4小时内,发挥强大吞噬杀菌作用的细胞是( )E.中性粒细胞7.黏膜上皮细胞的抗感染作用不包括( )D.吞噬作用8.在早期诱导性固有免疫应答阶段发挥抗感染作用最主要的细胞是( )E.中性粒细胞9.下列关于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说法错误的是( )C.能协助效应T细胞进入感染部位10.能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细胞是( )C.树突状细胞11.下列哪项不是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 )C.可产生免疫记忆12.关于固有免疫应答的抗感染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固有免疫细胞的活化需APC协助第十六章超敏反应A型题1.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的抗体是B. IgE类抗体2.与Ⅰ型超敏反应发生无关的免疫细胞是C.Th1细胞3.与Ⅰ型超敏反应发生无关的生物活性介质是A.补体4.诱导B细胞产生IgE抗体的细胞因子是D.IL-45.引发早期相过敏反应的主要介质是C.组胺6.引发晚期相过敏反应的主要介质是C.白三烯7.晚期相过敏反应通常发生于患者再次接受变应原后A.15~20分钟B.0~4小时C.1~2小时D.6~12小时E.24~72小时8.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不包括E. 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9.属于Ⅰ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A.过敏性鼻炎10.预防I型超敏反应发生最有效的方法是A. 查明变应原,避免与之接触或使用11.采用异种免疫血清脱敏疗法进行防治的超敏反应性疾病是A. 血清过敏性休克12.Ⅱ型超敏反应引起细胞溶解破坏的作用机制是B.效应CTL特异性识别杀伤靶细胞13.与Ⅱ型超敏反应发生无关的免疫细胞或分子是B.CD4+Th1细胞14.对ABO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症的错误叙述是C.使新生儿红细胞溶解破坏的抗体为IgM类血型抗体15.能使胎儿或新生儿Rh+ 红细胞发生溶解破坏的抗体是B.IgG类免疫血型抗体16.Rh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症多发生于C.Rh- 母亲再次妊娠,血型为Rh+ 的新生儿17.预防Rh- 母亲再次妊娠时发生Rh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症的方法是E.分娩后72小时内给产妇注射抗Rh抗体18.属于经典Ⅱ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D.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19.Ⅲ型超敏反应发生的始动因素是A.中分子可溶性循环免疫复合物形成20.与Ⅲ型超敏反应发生无关的免疫细胞是A.嗜碱性粒细胞B.NK细胞C.肥大细胞D.血小板E.中性粒细胞21.与Ⅲ型超敏反应发生无关的作用或过程是E.致敏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炎性介质22.属于Ⅲ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B.血清病23.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不包括D.移植排斥反应24.能与类风湿因子特异性结合的物质是自身变性IgG分子25.引起Arthus反应的主要原因是A.效应Th1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引发局部炎症反应B.效应CTL分泌细胞毒性介质,使局部组织细胞溶解破坏C.血小板活化产生5-羟色胺,导致局部组织充血水肿D.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使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炎性介质E.NK细胞发挥ADCC效应26.局部反复注射胰岛素可引起C.Ⅲ型超敏反应27.临床常见能够引发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的原因是A.结核分枝杆菌等胞内寄生菌感染28.与Ⅳ型超敏反应发生无关的免疫细胞或分子是E.抗体和补体29.迟发型超敏反应的组织病理学特点是E. 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炎症反应30.属于Ⅳ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D.接触性皮炎31.属于迟发型超敏反应的皮肤试验是D.结核菌素皮肤实验第二十二章 免疫学防治A型题C.自然主动免疫2.胎儿经胎盘从母体获得IgG类抗体属于D.自然被动免疫3.通过人工主动免疫进行预防或治疗的方案是E.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4.属于人工被动免疫的是A.通过注射抗毒素获得的免疫5.人工主动免疫所不具备的特点是B.免疫力产生较快6.人工被动免疫所不具备的特点是E.可引发再次应答7.用于人工主动免疫的生物制剂是C.白喉类毒素8.用于人工被动免疫的生物制剂是D.破伤风抗毒素9.减毒活疫苗所不具备的特点是A.安全性优于灭活疫苗10.灭活疫苗所不具备的特点是E.主要诱导细胞免疫应答11.属于减毒活疫苗的生物制品是A.麻疹疫苗12.属于灭活疫苗的生物制品是D.百日咳疫苗13.将具有保护作用的多肽抗原与载体结合组成的疫苗称为A.重组抗原疫苗B.合成肽疫苗C.结合疫苗D.亚单位疫苗E.DNA疫苗14.提取病原体中有效抗感染免疫成分制成的疫苗称为A.重组抗原疫苗B.合成肽疫苗C.给合疫苗D.灭活疫苗E.亚单位疫苗15.采用DNA重组技术制备的只含保护性抗原组分的疫苗称为C.重组抗原疫苗16.临床肿瘤过继免疫治疗采用的免疫效应细胞是D.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17.通过激发肿瘤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产生抗肿瘤作用的免疫细胞是 C.肿瘤浸润淋巴细胞18.生物应答调节剂不包括E.CD4单克隆抗体19.具有免疫增强作用的药物是C.左旋咪唑20.免疫增强疗法可用于 A.恶性肿瘤。
可溶性人白细胞抗原G的研究进展
经 十余 年研 究 发现 , AG 的氨基 酸 序列 和 核 HL —
苷 酸序列 与 H A I 高度 的一 致 性 , 有 以 下 3个 L —有 并 分子 生 物学 特点 : 与 H A I 基 因结 构 类 似 , 括 ① L— a 包
8个外 显子 , 内显 子 , 个 非 转 录 区 , 码 1 信 7个 1 编 个
质 区不能 翻译 , 从而 形成 可溶性 形 式 。s A G可 以 HL — 在妊 娠 妇女 的外周 血 以及 羊 水 中检 测 出来 , 同时 也
妊娠期 间 , 胎儿 拥有 一半 的父 源性 单倍 型 , 对 这
于母 体来说 是 异源性 的 ,因此胎儿 的存 在 就如 同一 种 特殊 形式 的同种异 体 移植 物 , 人体 外周 血 、 带 在 脐 血 、 水 中均 检测 到 s A G的存 在 , 羊 HL — 由于其 不 只 局 限于母 胎界 面 ,还可 经体 液循 环遍 布全 身各组 织 器 官 , 机 体起 着 系 统 化免 疫 调 节作 用 , A G的存 对 s — HL 在 可 以保 护 胎儿 免受 母体 免疫 系统 的攻 击而 维持 正
结合型分子 ( n AG , H AG , L —2 L —3 m L — )即 L —1 AG , AG , H H HL — 4以及 3 可溶 型分 子 (H A G)即 H A G , AG , 种 sL — , L —
一
细胞 的凋亡 , 抑制 C 8 ' D q 细胞对靶细胞 的杀伤。且 可溶 性 HL A分 子 还可 结 合共 受 体 C 子 ,诱 导 D8分 C q 细 胞 合 成 分 泌 Fs , 导 T细胞 凋亡 , 节 D8 ' aL 诱 调
号肽 ( 外显 子 1 ,1区 ( 显 子 2 ,2区 ( 显 子 )a 外 )a 外 3 ,3区( )a 外显 子 4 , 膜 区 ( 显 子 5 , 质 区 ( )穿 外 )胞 外 显 子 6 7 和 1 非转 录 区( ~) 个 外显 子 8 。②HL — ) A G基
母胎界面的免疫识别及免疫耐受研究概况
反 应 中起 着 重 要 作 用 。在 不 同种 属 的 哺 乳 动 物
中, MHC 编 码 的抗 原 系 统 不 同 . 小 鼠称 为 H一 在 2 系 统 , 在 人 剐 命 名 为 人 类 白 细 胞 抗 原 ( u 而 h一
滋 养 细胞 表 达非 经 典 的 MHC 】类 分 子 HL AG 和 HL E… 。 L G 基 因 定 于 第 六 号 染 色体 A— H A— 短 臂 上 , 经 典 的 MHC 】类 分 子 复 杂 的 多 态 无
仅 予 以低度 的体 液和细 胞免疫 反应 , 母胎 界面
MHC 抗 原 表 遮受 到 严 格 的 词 控 。然 而 , 毛 外 绒
对 母 体 来 说 , 儿 是 半 自己 半 “ 己 ” 胎 非 的 移 植 物 。 虽 然 母 体 和 胎 儿 具 有 不 同 的 组 织 相 容 性 抗 原 , 在 整 个 妊 娠 过 程 中 胎 儿 并 不 被 母 体 但
母 胎 界 面 的 免 疫识 别 和免 疫 耐 受 涉 及 滋 养 层 细
伤 细 胞 抑 制 性 受 体 ( R) 杀 伤 细 胞 活 化 受 体 KI 和 ( KAR) 井 以 K1 为 主 。HL — 通 过 NK 细 胞 , R AG KI 结 台 而 传 递 其 抑 制 活 性 . NK 细 胞 戋 去 R 使 杀 伤 活性 。 绒 毛 外 滋 养 细 胞 还 表 达 另 一 类 非 经
表 达 HL — 外 , 表 达 经 典 的 M H 1类 分 子 AG 还 C HL C, 生 物 学 意 义 尚 在 研 究 中 .也 许 与 A— 其
母胎免疫耐受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母胎免疫耐受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发表时间:2012-11-21T15:03:53.297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22期供稿作者:孙岩1 赵静2 张佰玲3[导读] 从免疫学角度看,胎儿具有一般基因来自父方,对母体无疑为一种同种异体移植物,理应受到母体免疫排斥。
孙岩1 赵静2 张佰玲3(1山东省即墨市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山东即墨266200)(2山东省即墨市人民医院山东即墨266200)(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一一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摘要】胎儿携带二分之一父方基因和二分之一母方基因在母体宫内,可视为移入母体内的半异体移植物,但成功妊娠的胎儿却不被母体排斥,这是由于妊娠期的母体存在免疫耐受。
其中胎盘的滋养层和底蜕膜上有许多免疫因子可使胎儿得以逃避母体的免疫攻击:胎盘自身的机械性屏障作用也起重要作用,HLA-G,E可抑制妊娠时T细胞及NK细胞的表达。
【关键词】胎盘妊娠母胎免疫免疫耐受【中图分类号】R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2-0096-011 母胎免疫耐受机理的研究概况从免疫学角度看,胎儿具有一般基因来自父方,对母体无疑为一种同种异体移植物,理应受到母体免疫排斥。
然而事实上,胎儿并不被母体排斥,而是产生免疫耐受。
这一明显与移植排斥反应相矛盾的现象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兴趣,并提出许多学说。
包括:妊娠母体免疫功能低下;子宫为免疫赦免器官;胎盘无抗原性等。
然而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孕期母体免疫细胞计数及功能均无异常,免疫应答力完整;子宫对异体的其他组织如皮肤等仍产生排斥反应,且胚胎不仅在子宫内而在宫外也同样能存活,如腹腔妊娠;在小鼠孕体移植实验中,将胚胎与胎盘组织分别植入预先对父亲品系组织抗原致敏的母体内,结果胚胎迅速遭到排斥,而胎盘滋养组织生长良好。
由于胎盘滋养层是母胎直接接触的界面,且具有不被母体免疫系统排斥的特点,一直视为研究的热点。
认为滋养层具有保护胎儿免受母体免疫系统攻击的作用。
HLA_G与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
·2173·
HLA-G 与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
赵延峰1 ,张宁宁2△ ( 综述) ,崔 澂3※ ( 审校)
( 1. 华北石油总医院普外科,河北 任丘 062552; 2.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妇产科,石家庄 050011;
Key words: Human leukocyte antigen-G; Unexplained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 Immunotolerance; Natural killer cell; T cell
HLA-G 分 子 主 要 在 人 胎 盘组织中转录,高表达于母胎 界面绒毛膜外滋养细胞,而在 胎盘绒毛的合体滋养层中表 达水平较低。Blaschitz 等[2]报 道,HLA-G 限制性地主要表达 在绒毛膜外细胞滋养层,在妊 娠前 3 个月的合体滋养层有 极低 量 的 表 达。彭 冰 等[3]报 道的试 验 结 果 与 其 一 致。绒 毛膜细胞滋养层与绒毛膜外
Abstract: Fetal-maternal immunotolerance induced by HLA-G is the pivot factor for successful pregnancy that embryo is not rejected by matrix. Human leucocyte antigen-G ( HLA-G) ,a kind of non-classical HLA-Ⅰ,initially identified as a molecule selectively high expressed on extravillous cytotrophoblasts ( EVCT) ,has been supposed to inhibit the killing activity and cytotoxicity of NK and T lymphocytes through combining with their killing inhibitory receptor and followed by activiating immonoreceptor tyrosine-based inhibitory motif. The decreased and abnormal expression of HLA-G on the surface of trophoblasts impact the combination with NK and T cells,impede the transduction of inhibitory signals. Accordingly,the immonological turbulences such as the phenotypes of NK and the immuno-functions of NK and T cells emerge along with immunological attack on embryo antigens,eventually unexplained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 is induced.
HLA
HLA的生物学功能2012-12-28 15:16:45 来源:生物秀评论:0我要评论HLA抗原(分子)最初是作为同种抗原诱发移植排斥反应而被发现的,但很快就认识到它在调节免疫应答和某些疾病的易感性中起重要作用。
一、对蛋白质抗原的处理与递呈HLA最主要的功能之一是作为抗原递呈分子。
已知两类HLA分子所递呈的抗原有不同的特点。
细菌、蛋白质等非...…HLA抗原(分子)最初是作为同种抗原诱发移植排斥反应而被发现的,但很快就认识到它在调节免疫应答和某些疾病的易感性中起重要作用。
一、对蛋白质抗原的处理与递呈HLA最主要的功能之一是作为抗原递呈分子。
已知两类HLA分子所递呈的抗原有不同的特点。
细菌、蛋白质等非自身细胞产生的外源性抗原由APC吞噬或内化后,在内体中降解成肽段后移行到MⅡC,并与从内质网转运到MⅡC中的HLAⅡ类分子结合成抗原肽Ⅱ类分子复合体,运送到细胞表面供CD4+T细胞识别(图5.5)。
病毒抗原、肿瘤抗原等内源性抗原,在细胞质内首先经LMP降解成肽段,通过TAP(在内质网膜上)转运到内质网腔中,使之与新合成的HLAⅠ类分子结合成抗原肽Ⅰ类分子复合体,经高尔基体转运到细胞表面,供CD8+T细胞识别(图5.5)。
.5 HLA分子对抗原的处理、转运示意图最近研究发现,HLAⅠ类分子亦可与那些从吞噬小泡进入胞质中的外源性抗原(经LMP、TAP作用)结合,转运至细胞表面,引起CD8+T细胞应答。
同样,在某些情况下,HLAⅡ类分子亦可与内原性抗原结合,引起CD4+T细胞应答。
可见,HLA对抗原的处理与递呈是十分复杂的过程。
HLA分子的组织分布HLA分子的组织分布经典HLAI类分子(HLA-A、B、C)和Ⅱ类分子(HLA-DR、DQ、DP)以糖蛋白形式表达在细胞膜表面,HLAⅢ类分子则以可溶性形式存在于血浆中。
非经典HLA I类分子的表达有别于经典I类分子。
经典的HLA I类分子HLA-A、HLA-B表达在除绒毛外滋养细胞外的所有有核细胞表面,HLA-C分子则可表达在包括绒毛外滋养层细胞内的所有有核细胞表面。
医学免疫学笔记汇总(1~15章)
第一章 免疫学概论医学免疫学(medical immunology ):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机体的免疫功能可以概括为:①免疫防御(immune defense ):能力过弱可发生免疫缺陷;过强可导致超敏反应 ②免疫监视(immune surveillance ):监视功能低下可导致肿瘤和持续性病毒感染 ③免疫自身稳定(immune homeostasis ):通过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实现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 ):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非己”物质的整个过程。
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两大类。
适应性免疫具有三大特点:特异性、耐受性、记忆性。
免疫学发展时期可分为:经验免疫学时期、科学免疫学时期、现代免疫学时期。
第二章 免疫器官和组织2.1 中枢免疫器官一、骨髓(bone marrow ){ 血窦造血组织{ 造血细胞 基质细胞:提供造血诱导微环境(HIM )造血诱导微环境(HIM ):由基质细胞产生的造血生长因子(GM-CSF, SCF, IL-3、4、6、7)与细胞外基质共同构成了造血细胞赖以生长发育和成熟的环境,称为造血诱导微环境。
HSC {髓样SC →RBC 、PLT 、粒细胞、单核细胞 淋巴样SC →B 细胞、T 细胞、NK 细胞人HSC 表面标志:CD34、CD117【骨髓的功能:】①产生各类免疫细胞和血细胞②B 细胞、NK 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③再次体液免疫应答和抗体产生的主要部位二、胸腺(thymus ){ 胸腺细胞:处于不同分化阶段的T 细胞胸腺基质细胞(TSC ):TEC 、DC 、M∅皮质内多为胸腺细胞(85~90%);髓质内多为上皮细胞,常见胸腺小体。
胸腺微环境——决定T 细胞增殖、分化和选择性发育的重要条件【胸腺的功能:】①T 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②自身免疫耐受的建立和维持③免疫调节作用(胸腺基质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等可调节外周免疫器官)2.2 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一、淋巴结(lymph node ){ 浅皮质区(B 细胞区)副皮质区(T 细胞区)髓质:髓索+髓窦:有DC 、HEV淋巴结的功能:①T 、B 细胞的定居场所(T :75% B :25%)②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接受抗原刺激、发生适应性免疫应答主要部位之一③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④过滤作用(滤淋巴液)二、脾(spleen ){ 白髓:中央动脉+(PALS 、脾小结、边缘区)红髓:脾索+脾血窦脾的功能:①T 、B 细胞的定居场所(T :40% B :60%)②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主要对血源性抗原产生应答③合成生物活性物质(如补体成分和细胞因子等)④过滤作用(滤血)三、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 ):主要指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以及含有生发中心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阑尾等,是发生黏膜免疫的主要部位。
肿瘤免疫逃逸机制及治疗新思路
肿瘤免疫逃逸机制及治疗新思路肿瘤免疫逃逸(Tumor escape)是指肿瘤细胞通过多种机制逃避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从而得以在体内生存和增殖的现象。
机体免疫系统具有免疫监视功能,当体内出现恶变细胞时,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并通过免疫机制特异地清除这些“非己”细胞,抵御肿瘤的发生发展。
然而,恶变细胞在某些情况下能通过多种机制逃避机体的免疫监视,在体内迅速增殖,形成肿瘤。
也就是说:一方面,机体可通过天然和获得性免疫抵抗肿瘤的发生;另一方面,肿瘤细胞可通过多种机制逃避机体免疫的识别和攻击。
肿瘤的发生与否及转归如何都取决于这两方面的总体作用。
肿瘤免疫逃逸机制的深入研究,为探讨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目前有很多致力于逆转体内肿瘤免疫逃逸的免疫治疗方案,其中相当一部分已经应用于临床。
本文简要阐述了近年来肿瘤免疫逃逸机制和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多种机制参与了肿瘤免疫逃逸。
其中免疫监视的免疫“选择”也促使了肿瘤得以逃避免疫攻击。
免疫监视学说的新观点认为,机体免疫系统可清除机体中对免疫应答敏感的肿瘤细胞,而对免疫应答不敏感的肿瘤细胞则被“选择性”的存留下来并得以快速增殖。
因此认为免疫监视一方面也促使这些具有免疫逃逸能力的肿瘤细胞快速增殖,机体抗肿瘤免疫能力越来越弱。
然而,免疫“选择”的前提是肿瘤细胞获得抵御免疫攻击和/或抑制机体免疫应答的能力,即获得免疫逃逸的能力。
免疫耐受、免疫抑制和免疫衰老是肿瘤获得免疫逃逸能力的主要机制。
1. 分泌免疫抑制因子或激活免疫抑制细胞研究发现,某些肿瘤细胞能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形式分泌免疫抑制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白细胞介素-6(IL-6)和前列腺素E(PGE2)等,能抑制机体对肿瘤细胞的杀伤。
肿瘤可诱导机体产生免疫抑制细胞,对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起着负性调节作用,是肿瘤免疫逃逸的主要机制之一。
研究证实,肿瘤患者血液和肿瘤组织中存在能够抑制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的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 Treg)[1]。
HLA-G与母胎免疫耐受
绒 毛外 滋 养 细 胞 ( e x t r a v i l l o u s t r o p h o b l a s t , E V T ) 能侵 袭 至蜕 膜 并与母 体 蜕 膜 内的各 类 细 胞 接 触 。E V T在
母 胎界 面保 持 耐受 性 的状 态 , 它主要 表 达转 化生 长 因 子 B ( T G F—B ) 、 白细 胞 介 素 1 0( I L一1 0 ) 、 I D O( i n —
・
医学 圈 汨 ・
HL A —G 与 母 胎 免 疫 耐 受
李静 博 周 美英 许 惠 惠 颜 卫华
摘 要 H L A—G属 于 非 经 典 的 H L A—G I 类抗原 , 其 分 子 组 织 分 布 范 围窄 , 生 理状 态 下 主要 分 布 在母 胎 界 面 的 绒 毛 外 细 胞
HL A—G) 是 机 体 内重 要 的免 疫 耐 受 分 子 , 其 初 始 转
录物 m R N A经 选择 性 剪 接后 , 编码 产L A —G 1~G 4 和 3种 可 溶 型
HL A—G 5~G 7抗 原 。此 外 , 其中 H L A—G 1 经 金属 基 质蛋 白酶作 用 生 成可 溶 型 H L A—G1 ( s H L A—G) 。 H L A—G 的表达 主 要在 妊娠 期 , 由于其 与很 多 的妊 娠
中 图 分 类 号 R 3
正 常妊 娠过 程 中 , 具有 父 源性 HL A抗 原 的 胎 儿 作 为“ 半 同种 移 植 物 ” 不 被 母 体 免疫 系 统 排 斥 , 并 正 常 发育 至 分 娩 。母 胎 界 面 滋 养 层 细 胞 具 有 独 特 的 H L A抗 原表 达格 局 , 其 不 表达 经 典 HL A —A、 B分 子 及 HL A I I类 分 子 , 仅 表 达 非 经 典 的 HL A I类 分 子
免疫与病原生物GuGu_Tobacco
1.关于免疫器官,错误的是A.脾脏是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B.T细胞和B细胞的前体细胞均来自于骨髓C.淋巴结是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D.B细胞是在中枢免疫器官胸腺内分化成熟的E.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是外周免疫组织2.下列哪一项不划入参与固有免疫的细胞A.巨噬细胞B.中性粒细胞C.αβT细胞D.自然杀伤细胞E.γδT细胞3.下列哪项与固有免疫有关A.免疫记忆B.克隆增殖C.模式识别D.抗原受体识别E.免疫耐受4.合成和分泌抗体的细胞是A.T细胞B.巨噬细胞C.B细胞D.浆细胞E.NK细胞5.直接介导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细胞是A.NK细胞B.αβT细胞C.γδT细胞D.B1细胞E.巨噬细胞6.免疫学中的"非己物质"不包括A.异种物质B.同种异体物质C.结构发生改变的自身物质D.胚胎期机体免疫细胞未接触过的自身物质E.胚胎期机体免疫细胞接触过的非己物质7.参与ADCC效应的主要物质是A.T细胞和抗体B.NK细胞和抗体C.B细胞和抗体D.T细胞和补体E.NK细胞和补体8.关于HLA分子,正确的是A.HLAⅡ分子的肽结合区位于α1和α2B.HLAⅠ分子的肽结合区位于β1和β2C.HLAⅡ分子的α1和β2与CD4结合D.HLAⅠ分子的α1和β 2 m可与CD8结合E.B细胞既表达HLAⅠ分子又表达HLAⅡ分子9.具有MHC限制性的是A.吞噬细胞吞噬抗原B.NK细胞杀伤病毒感染细胞C.γδT细胞识别抗原D.CD8+T细胞杀伤肿瘤细胞E.肥大细胞脱颗粒10.下述哪一项关于TCR的描述是正确的A.只出现于CD4+细胞表面B.由α.β.γ.δ等四条肽链组成C.识别由CD8分子与抗原肽形成的复合物D.与天然抗原的表位形成空间互补E.是APC与T细胞之间相互接触的一个环节11.关于免疫细胞,正确的是A.合成和分泌抗体的细胞是初始B细胞B.CD8+T细胞通常可辅助CD4+T细胞和B细胞活化C.能直接特异性杀伤靶细胞的细胞是NK细胞D.巨噬细胞可通过其膜表面的PRR识别异物E.肥大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都可介导Ⅰ型超敏反应12.关于免疫球蛋白的陈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IgG水平再次反应时较高,IgM水平初次反应时较高B.分子量最大.含量最多的是IgGC.抗体与抗原结合的部位是重链的V区D.能通过胎盘的免疫球蛋白是sIgAE.mIgM是B细胞成熟的标志13.Tc杀伤靶细胞的机制不包括A.Fas/FasL介导的细胞凋亡B.释放穿孔素C.释放颗粒酶D.释放TNFE.形成攻膜复合体14.下列哪种免疫作用不需抗体参加A.ADCC作用B.对吞噬细胞的调理作用C.对毒素的中和作用D.CTL对靶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E.补体经典途径对靶细胞的溶解15.下列哪一组合不存在关联A.CD3—TCRB.MHC I类分子—TCRC.MHC I类分子—CD4D.CD79a/b—mIgE.CD28—CD8016.T细胞活化的第I 信号来自A.CD4与MHC II分子间的相互作用B.CD8与MHC I分子间的相互作用C.IL-1与相应受体间的相互作用D.抗原肽-MHC与TCR/CD3间的相互作用E.CD80与CD28分子间的相互作用17.Th细胞对B细胞活化的辅助作用A.不需要细胞的直接接触B.不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C.不需要共刺激分子的相互作用D.不需要CD4分子的参与E.不需要CD8分子的参与18.你觉得下列哪项不应属于免疫学发展中里程碑样的贡献A.牛痘的发明与应用B.免疫球蛋白结构的发现C.过敏反应现象的描述D.肿瘤坏死因子的发现E.Toll样受体的发现19.对肿瘤细胞具有特异性杀伤作用的细胞是A.NK细胞B.Mφ细胞C.细胞毒性T细胞D.调节性T细胞E.中性粒细胞20.Th1.Th2细胞的不同在于A.前者CD4+,后者CD4-B.前者产生IL-4,后者产生IL-5C.前者产生IFN-γ,后者产生IFN-αD.前者产生IFN-γ,后者产生IL-4E.前者受到IFN-γ抑制,后者受到IL-4抑制21.下列哪项不是HLAⅠ、Ⅱ类分子的共同特点A.均可表达于抗原提呈细胞B.与抗原肽结合C.与CD4分子结合D.参与阳性选择E.参与阴性选择22.免疫球蛋白的Fab段的效应是A.通过胎盘B.激活补体C.结合抗原D.与细胞结合E.引起过敏反应24.补体经典激活和替代激活途径的C5转化酶分别是A.C4b2a.C4b2a3bB.C3bBb.C3bnBbC.C4b2a3b.C3bBbD.C4b2a3b.C3bnBbE.C4b2a.C3bnBb26.关于抗体,错误的是A.激活补体能力最强的是IgMB.可通过胎盘屏障的抗体是IgGC.对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有高亲和力的抗体是IgED.可以激活补体经典途径的是IgM和IgAE.分泌物中具有的抗体是sIgA29.BCR可选择性结合A.MHC-肽复合物B.MHC分子C.未经APC加工处理的抗原D.经APC加工处理的抗原E.CD79aCD79b32.下面不属于免疫耐受现象的是A.机体对自身细胞不应答B.AIDS患者感染白色念珠菌C.正常妊娠D.对肿瘤细胞不应答E.男性精子生理条件下不导致免疫应答33.下列哪个属于模式识别受体A.LPSB.PAMPC.Toll样受体D.非甲基化CpGE.磷壁酸34.耐药因子最常见的转移方式是A.转化B.接合C.转换D.转导E.溶原性转化35.关于HDV的顿挫感染,下列叙述中哪项正确A.因宿主细胞内有相应抑制酶B.因宿主细胞DNA有关基因激活C.因宿主细胞缺乏相关酶D.因感染病毒有核酸缺失E.因感染病毒抗原性转变36.对病毒包膜的错误叙述是A.对脂溶剂敏感B.表面刺突与吸附细胞有关C.具有病毒种,型抗原特异性D.其化学组成与宿主细胞膜完全相同E.可保护病毒37.医学节肢动物对人体最严重的危害是A.吸血造成贫血B.毒素致敏和毒害作用C.传播虫媒病D.机械性传播病原体E.寄生于人体组织造成损害38.蠕虫感染常伴有哪种外周血血细胞增多A.红细胞B.中性粒细胞C.淋巴细胞D.嗜酸性细胞E.嗜碱性细胞39.病原生物感染和免疫损伤在病因分类中属于A.生物性因素和非生物性因素B.生物性因素和物理性致病因素C.都属于生物性因素D.非生物性因素和生物性因素E.非生物学因素和化学致病因素40.免疫自稳功能异常可发生A.持续感染B.肿瘤C.移植排斥D.自身免疫病E.免疫缺陷病41.下列哪项不属于免疫现象A.青霉素干扰革兰阳性菌细胞壁肽聚糖的合成B.血型不合引起的输血反应C.溶菌酶裂解革兰阳性菌细胞壁D.干扰素抑制病毒复制过程E.花粉引起过敏性哮喘42.下列哪个组合是正确的A.TCR——CD3B.BCR——CD4C.MHC——CD25D.HIV——CD8E.EBV——CD3243.寄生现象是A.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双方受害B.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得利,另一方受害C.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双方受益D.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双方既受害又受益E.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受益,而另一方不受益也不受害44.下列哪种消毒灭菌方式不合适A.空气—紫外线B.牛奶—巴氏消毒法C.接种环—烧灼法D.血清—高压蒸气灭菌法E.皮肤—碘酒45.关于革兰阳性菌的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B.细胞壁较革兰阴性菌厚C.含有大量磷壁酸D.脂质含量较少E.肽聚糖的外层还有外膜46.肉眼直接观察细菌有无动力常选用A.固体平板培养基B.半固体培养基C.固体斜面培养基D.液体培养基E.选择培养基47.关于革兰阴性菌LPS,错误的是A.毒性部位主要成分是类脂AB.可引起白细胞反应C.可引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可引起表皮剥脱E.可引起休克48.有临床症状,但血液中无细菌的全身细菌感染类型是A.菌血症 B.败血症 C.毒血症 D.脓毒血症 E.带菌者49.下列陈述哪项与细菌变异无关A.无毒白喉棒状杆菌因感染噬菌体成为产生毒素的致病菌B.耐药大肠埃希菌与志贺菌混合培养后使后者获得耐药性C.牛型结核杆菌近230代人工培养后,毒力减弱而成为疫苗卡介苗D.致肠热证沙门菌因丧失鞭毛而导致肥达试验出现阴性E.革兰阳性菌细胞膜反折形成中介体50.溶原性细菌是指A.带有毒性噬菌体的细菌B.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C.带有R质粒的细菌D.带有F质粒的细菌E.带有Col质粒的细菌51.病毒复制导致的细胞病变不包括A.细胞分裂B.细胞溶解C.细胞融合D.细胞转化E.包涵体形成52.干扰素抑制病毒增殖的作用机理是A.直接干扰病毒的mRNA转译B.直接抑制病毒DNA的转录C.诱导宿主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D.阻碍病毒吸附于细胞膜上E.阻止病毒进入易感细胞53.关于病毒,正确的是A.基质蛋白是病毒的早期蛋白B.刺突是构成衣壳的结构亚单位C.包膜是病毒特有的成分D.衣壳或刺突有潜在的VAP作用E.病毒核心通常含有RNA和DNA54.缺陷病毒指的是A.表面缺少刺突的病毒B.缺少包膜的病毒C.缺少衣壳的病毒D.缺少某些酶的病毒E.基因组缺损不能独立复制的病毒55.芽胞决定了细菌的哪一种特性A.细菌的抗吞噬性B.细菌的耐热性C.细菌对上皮细胞的黏附性D.细菌在体内的扩散能力E.细菌的抗杀伤能力56.杀灭细菌芽胞最有效的方法是A.煮沸法B.流动蒸气消毒法C.间歇灭菌法D.高压蒸气灭菌法E.巴氏消毒法57.病毒的发现者是A.Loise PasteurB.Robert Koch AntonyC.van LeeuwenhoekD.Edward JenerE.Dmitri Ivanowski58.下列哪项不反映病毒在细胞内的增殖A.细胞病变效应B.红细胞吸附C.细胞代谢改变D.干扰现象E.细胞培养液混浊59.革兰氏染色的步骤是A.结晶紫-碘液-酒精-复红B.复红-碘液-酒精-结晶紫C.结晶紫-酒精-碘液-复红D.复红-酒精-碘液-结晶紫E.结晶紫-复红-酒精-碘液61.关于病毒的潜伏感染,哪项是错误的A.潜伏期病毒不复制B.潜伏期病毒不排出C.潜伏期病毒不引起临床症状D.潜伏期病毒维持感染性E.潜伏期病毒难以检出62.下列哪项不是病毒的特征A.非细胞结构B.只含有一种核酸C.对抗生素不敏感D.可寄生在任何活细胞内E.基本结构由核心和衣壳组成63.下列哪种蛋白属于病毒的早期蛋白A.包膜子粒B.核蛋白C.DNA多聚酶D.壳粒E.基质蛋白64.单纯疱疹病毒I型主要潜伏的部位是A.三叉神经节B.口唇皮肤C.局部淋巴结D.口腔黏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E.脊髓后根神经节65.甲型流感病毒抗原的大幅度变异称为A.溶原性转换B.抗原转换C.抗原漂移D.S-R变异E.H-O变异66.反映乙型肝炎感染后产生免疫保护的指征是A.抗-HbeB.抗-HBcC.HBsAg +抗-HbeD.抗-HBsE.HBsAg +抗-HBc67.逆转录酶是A.RNA依赖的DNA多聚酶B.DNA依赖的DNA多聚酶C.RNA依赖的RNA多聚酶D.DNA依赖的RNA多聚酶E.RNA非依赖的DNA多聚酶68.关于HIV的的传播途径,下列哪组描述是正确的A.母婴传播.使用血制品.与患者握手B.经口传播.血源性传播.性接触传播C.使用公用剃须刀.产道传播.性接触传播D.空气传播.血源性传播.性接触传播E.血源性传播.产道传播.空气传播69.下列病毒中不能垂直传播的是A.人类免疫缺陷病毒B.巨细胞病毒C.风疹病毒D.单纯疱疹病毒E.EB病毒71.下列哪项是错误A.葡萄球菌和链球菌都可以产生溶血素B.葡萄球菌是主要的医院内感染细菌C.肺炎链球菌的主要致病因素是荚膜D.链球菌可引起自身免疫病E.葡萄球菌的营养要求高,需用含血培养基培养72.大肠埃希菌O157:H7株属于A.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B.肠侵袭型大肠埃希菌(EIEC)C.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D.肠产毒型大肠埃希菌(ETEC)E.肠凝集型大肠埃希菌(EAEC)73.下列陈述哪项错误A.肺炎支原体的治疗可采用青霉素B.衣原体与病毒都可形成包涵体C.人是梅毒螺旋体的唯一传染源D.虫媒传播是立克次体病的一大特征E.放线菌多为条件致病菌74.鉴别致病与非致病肠道杆菌的重要依据是A.是否发酵葡萄糖B.是否具有鞭毛C.是否分解乳糖D.是否具有芽胞E.是否具有菌毛75.下列哪一项不是化脓性链球菌的致病物质A.致热外毒素B.血浆凝固酶C.链道酶D.链激酶E.溶血素76.下列哪项不是白假丝酵母菌的生物学特性A.酵母样孢子B.形成芽管C.假菌丝D.厚膜孢子E.形成荚膜77.引起皮肤癣真菌病的致病真菌是A.申克孢子丝菌B.新生隐球菌C.黑色根霉菌D.毛癣菌E.组织胞浆菌78.目前疟疾防治中最大的技术性难题是A.恶性疟很凶险B.疟原虫和媒介蚊的抗药性C.对疟疾的流行情况不明确D.感染后不产生消除性免疫E.疟原虫的生活史非常复杂79.哪项不是吸虫生活史共同具有的特点A.与水关系密切B.均有保虫宿主C.均有幼体增殖现象D.感染阶段均为囊蚴E.均需中间宿主80.真菌的致病性一般不包括A.中毒性疾病B.畸胎C.机会性感染D.肿瘤E.超敏反应81.关于真菌,错误的是A.菌丝是多细胞真菌的营养体B.气生菌丝可产生孢子C.多细胞真菌的形态包括菌丝和孢子D.孢子是休眠体,无繁殖能力E.孢子可分无性和有性孢子两类82.关于宿主的概念下列陈述哪项正确.A.寄生虫幼虫期和无性生殖阶段的宿主称为终宿主B.川卷螺.豆螺.钉螺都是日本血吸虫的中间宿主C.转续宿主是寄生虫幼虫寄生的不适宜宿主D.世代交替是指寄生虫生活史中出现宿主的交替E.保虫宿主是指寄生虫成虫期或无性生殖阶段的宿主83.关于日本血吸虫的描述,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A.对人的感染阶段为尾蚴B.中间宿主是钉螺C.有口无肛D.雌雄同体E.虫卵是主要致病阶段84.疟原虫感染人体的发育阶段是A.小滋养体B.大滋养体C.裂殖体D.配子体E.子孢子85.非消除性免疫是指A.能够消除寄生虫,不能抵抗再感染B.能够消除寄生虫,能够抵抗再感染C.不能够消除寄生虫,不能抵抗再感染D.不能够消除寄生虫,能够抵抗再感染E.不能够消除寄生虫,能够部分抵抗再感染88.吸虫纲的形态特征不包括A.成虫背腹扁平B.外形呈叶状C.具有口.腹吸盘D.消化系统有口有肛E.除血吸虫外多为雌雄同体89.细胞器较发达的微生物是A.链球菌B.真菌C.放线菌D.衣原体E.支原体92.在细菌生长曲线中细菌数量增加最快的是A.迟缓期B.对数期C.稳定期D.衰亡期E.全部生长过程93.人体微生态系中各种微生物构成比改变,出现数量或种类比例异常的现象称为A.菌群失调B.菌群变异C.菌群易位D.菌群入侵E.以上都不对94.下列哪组感染分类方式是从同一角度出发的A.外源性感染—呼吸道感染B.临床感染—持续性感染C.显性感染—内源性感染D.呼吸道感染—接触感染E.隐性感染—机会性感染96.日本血吸虫的感染阶段是A.虫卵B.毛蚴C.囊蚴D.尾蚴E.胞蚴97.支原体的结构特点之一是缺乏A.脂质B.细胞质C.核质D.细胞膜E.细胞壁98.流感病毒的核酸特点是A.完整的单负链RNAB.完整的双链RNAC.完整的双链DNAD.分节段的双链DNAE.分节段的单负链RNA99.单纯疱疹病毒Ⅱ型主要潜伏的部位是A.口唇皮肤B.局部淋巴结C.口腔黏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D.三叉神经节E.骶神经节100.血清中不易检测到的HBV成分是A.HbsAgB.HBcAgC.HBeAgD.PreS1抗原E.PreS2抗原101.下列哪种疾病的病原体是病毒A.猩红热B.Q热C.破伤风D.沙眼E.水痘102.能引起毒素休克综合征(TSS)的病原菌是A.大肠埃希菌B.艰难梭菌C.空肠弯曲菌D.霍乱弧菌E.金黄色葡萄球菌103.引起猩红热的主要毒性物质是A.溶血素B.细胞素C.致热外毒素D.黏附素E.透明质酸酶105.关于新生隐球菌的感染方式,下述哪项是正确的A.飞沫传播B.接触传播C.尘埃-创口感染D.粪-口传播E.鸽粪-土壤-呼吸道传播106.指出下列不关联的组合A.霉菌—多细胞真菌B.酵母—单细胞真菌C.白色念珠菌—鹅口疮D.小孢子菌—发癣E.新隐球菌—假菌丝107.以下病原体与所致疾病组合错误的是A.脊髓灰质炎病毒—小儿麻痹症B.水痘病毒—带状疱疹C.苍白密螺旋体—梅毒D.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E.单纯疱疹病毒-1—生殖器疱疹108.疟原虫进入人体后首先入侵、定居、发育的人体细胞是A.红细胞B.脑细胞C.肝细胞D.单核细胞E.白细胞109.在学习了免疫系统的功能和各种病原生物的致病机制以后,你对免疫系统与疾病发生发展的相互关系有何认识?请展开论述。
人类白细胞抗原-G在临床医学中的研究进展
第9卷第5期2018年9月Vol. 9 No. 5Sep. 2018器官移植Organ Transplantation【摘要】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 )-G 是一类非经典HLA Ⅰb 类分子,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妊娠免疫,HLA-G 可保护胎儿免受母体免疫系统的攻击。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HLA-G 在诱导器官移植物免疫耐受、协助肿瘤细胞以及病毒的免疫逃逸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将HLA-G 作为器官移植、恶性肿瘤和病毒感染等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靶点已逐渐成为学者关注的热点。
本文就HLA-G 的基因多态性与分子结构、HLA-G 在临床医学中应用的最新进展做一总结。
【关键词】 人类白细胞抗原-G (HLA-G );器官移植;基因多态性;肿瘤;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妊娠;免疫逃逸【中图分类号】R617,R318.0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445(2018)05-0004-05人类白细胞抗原-G 在临床医学中的研究进展李圣冰 肖漓·专家论坛·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8.05.00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571555)作者单位:075000 张家口,河北北方学院(李圣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9医院移植研究室(肖漓)作者简介:李圣冰,女,1996年生,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病原生物学,Email :152****************通讯作者:肖漓,女,1972年生,主任技师,研究方向为移植免疫学,Email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 )-G 属于非经典HLA-Ⅰb 类分子,1987年由Geraghty 首次克隆成功[1]。
HLA-G 最初被发现表达在母-胎界面的绒毛外滋养层细胞,保护胎儿免受母体攻击,是形成母胎耐受的重要机制之一。
之后陆续有研究发现HLA-G 在器官移植、肿瘤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HELLP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HELLP综合征的研究进展郝小强【摘要】HELLP综合征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严重并发症,常危及母婴生命,是导致孕产妇及围生儿死亡的原因之一.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其发病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有母胎免疫失衡,血小板聚集与消耗,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及先天性固有脂肪酸氧化失调等学说,但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阐明,可能是子痫前期或子痫的严重并发症,也可能是一种独立的疾病.%HELLP syndrome is a serious life-threatening complication of hypertensive disorders in pregnancy, which is one of the main causes of maternal and perinatal mortality. In recent years,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have done a lot of studies about its pathogenesis, such as immune imbalance, platelet aggregation and consumption,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congenital disorder of oxidation of fatty acid, but its pathogenesis is still not clarified. It may be an independent disease or aserious complication of preeclampsia or eclampsia.【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3(019)001【总页数】4页(P123-126)【关键词】HELLP综合征;人类白细胞抗原G;凝血酶敏感蛋白1;长链L-3-羟酰CoA脱氢酶;瘦素【作者】郝小强【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妇产科,南京,21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14.25HELLP 综合征(hemolysis,elevated serum lever of liver enzymes,and low platelets syndrome,HELLP syndrome)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严重并发症,常危及母婴生命,在临床表现上主要以溶血、肝酶升高和血小板减少等多见。
母胎免疫赦免的研究进展
母胎免疫赦免的研究进展陈思瑾;钟梅【期刊名称】《妇产与遗传(电子版)》【年(卷),期】2012(002)004【总页数】4页(P32-35)【作者】陈思瑾;钟梅【作者单位】510515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妇产科;510515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妇产科【正文语种】中文异体组织器官移植到机体的某些特殊部位后可以得到长时间的存活而不被排斥的现象称为“免疫赦免”。
Niederkon认为免疫赦免是一个集解剖、生理和免疫调节共同的过程:(1)限制免疫系统识别外来分子;(2)使免疫反应的性质偏离避开有害的炎症;(3)在免疫赦免器官中抑制免疫介导的炎症的表达[1]。
免疫赦免主要发生在机体的眼、脑及妊娠子宫三个重要部位,其最早在眼科研究中发现,后来推断脑及妊娠子宫有相似的机制[2]。
胎儿带有1/2父方基因,是移入母体内的半异体移植物,正是由于妊娠期母体存在免疫赦免机制才能成功妊娠而不被排斥。
由于免疫赦免是一个免疫“盲点”,增加了感染的风险,看上去似乎对机体有害,但其实它是主动调节、引导免疫反应的过程,能保持妊娠母体健康的免疫系统,并且在使得胎儿存活的同时,对外来病原体有保护性抗原反应[3]。
一、生理特点促成免疫赦免胎盘是胎儿与母体间交换物质的过渡性器官,由母体的底蜕膜和胎儿的滋养层构成。
虽然胎儿与母体的血液循环自成体系,但两者的血液是通过脐带和胎盘进行交换的,因而构成了母血与胎血之间的机械性屏障,使母胎的免疫细胞互不接触,避免了胎儿被母体排斥。
早期的兔子解剖研究证明,子宫内膜可能缺失输入淋巴器官,从而减少了胎儿异体抗原进入母体淋巴组织的机会[4]。
另外,胎盘合体滋养细胞表面有一层较厚的、来自母体循环系统的纤维蛋白和类纤维蛋白物质沉积和掩盖,构成了另一道免疫屏障,阻止了胎儿抗原与母体淋巴细胞及母体抗滋养层抗体接触。
绒毛膜滋养层细胞的组织相容性抗原(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I类分子的缺乏使胎儿被同种异体的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s)识别和攻击的可能性极小,这同样属于母胎界面的免疫赦免。
HLA-G的分子结构及其免疫学功能
HLA-G的分子结构及其免疫学功能【关键词】非经典人类白细胞抗原G(human leukocyte antigen-G,HLA-G)是机体内一类重要的免疫调节分子。
HLA-G分子可以通过与受体结合直接抑制多种免疫活性细胞的生物学功能,或通过诱导产生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cell,Treg)或“Trogocytosis”机制参与机体的免疫耐受。
1、HLA-G的分子结构2、HLA-G的免疫学功能2.1HLA-G对免疫系统的直接调节作用HLA-G可以通过直接结合各种抑制性受体起到免疫抑制作用,已被证实的能够结合HLA-G分子的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ll cell immunoglobulin-like receptor,KIR)主要有三种:免疫球蛋白样转录体2(ILT2/CD85j/LILRB1)、免疫球蛋白样转录体4(ILT4/CD58d/LILRB2)及杀伤细胞抑制性受体KIR2DL4/CD158d。
这些受体除了表达在NK细胞(KIR2DL4、ILT2)上外,也在T细胞和B细胞(ILT2)、单核/巨噬细胞(ILT2、ILT4)、树突状细胞(ILT2、ILT4)上表达。
HLA-G分子通过与上述三种受体结合,有效地抑制CD4+T细胞增殖和功能丧失,抑制NK细胞的杀伤功能,抑制树突状细胞等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的抗原递呈和分泌细胞因子作用。
2.1.1HLA-G对NK细胞的抑制作用NK细胞起源与骨髓,由CD34+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是一类大颗粒、异质性的淋巴细胞群体,在机体的免疫监视和免疫防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HLA-G可抵抗NK细胞的攻击,抑制NK细胞的溶细胞功能。
其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发挥抑制效应:(1)HLA-G与NK细胞表面的杀伤细胞Ig样受体抑制性受体(killer cell Ig-like receptor,KIR)直接作用,激活其胞质部分含有的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膜体(immunoreceptor tyrosine-based inhibitory motifs,ITIM),传导抑制信号,从而抑制NK细胞活性。
sHLA—G与母胎免疫耐受
细胞 是通过 两种 机制 实现 的 。一 是抑 制其 细胞毒 作
用, R o u s s e v等 发 现 s H L A . G可 以抑 制 N K 细胞 介 导 的细胞毒 效应 , 其 可能 的原 因是 s H L A— G改 变 D C
表面 B 7 — 1分 子 的 表 达 水 平 , 从 而实 现这 一 目
疫 细胞 上 的表达 以及 s H L A — G与其 受体 的 相互 作 用 在生殖 免 疫 学研 究 领 域 有着 重要 的 意 义 。s H L A . G 的特异 性 受 体 主要 有 : ①L I L R B 1 / I L T 2 / C D 8 5 j , 它们 在 自然 杀 伤 ( n a t u r a l k i l l e r , N K) 细胞 、 T 、 B淋 巴 细 胞、 树 突状细 胞 ( d e n d r i t i c c e l l , D C) 和单 核 细胞 上均
2 s H L A — G的受体
标
; s H L A — G还 可 以与 N K细胞 表 面的 C D 8分 子
结合 , 通过 F a 1 s / F a s L途 径 诱导 N K细 胞 凋 亡 l 1 , 有
~
胞( a n i t g e n p r e s e n l i n g c e l l , A P _ C ) 等 。这 几 种 细胞 表
达至 少一种 H L A — G受体 , s I -  ̄ L A — G一旦 与之 结合 , 将 抑制 这些免 疫 细胞 的功能 。 3 . 1 s H L A - G对 N K细胞 的作 用 s H , 母 胎 免 疫 耐受 是 维 持 正 常 妊
娠 的基 础 , 妊娠 失 败 多 与母 体 免 疫 调 节 功 能异 常 对 胚胎 产生 免疫 排斥 有 关 , 因此 阐 明母 胎 界 面免 疫 调 节机制 一 直是 生殖 免疫学 的研 究热 点 。可溶 型人 白
HLA-Ⅰ类分子与肿瘤免疫
HLA-Ⅰ类分子与肿瘤免疫
石晓红
【期刊名称】《医学检验与临床》
【年(卷),期】2006(017)004
【摘要】@@ 人MHCI类基因分两类:经典的Ⅰa基因(包括HLA-A、HLA-B、HLA-C)和非经典的Ⅰb基因(主要包括HLA-E与HLA-G、HLA-F).经典的HLA-Ⅰ类基因集中在远离着丝点的一端,包括B、C、A三个座位,到1996年WHO命名委员会公布的HLAI类基因中,已发现HLA-A位点有61个复等位基因,B位点和C位点各有136个和37个复等位基因,其产物称为HLA分子,经典的HLAI类抗原(HLA-A、B、C系列)广泛分布于人体各种组织的有核细胞表面,各种组织细胞表达HLA-Ⅰ类抗原的数量不同,以外周血白细胞和脾淋巴结,胸腺细胞的含量最丰富,其次为肺、肝、肾、皮肤、主动脉和肌肉.
【总页数】2页(P64-65)
【作者】石晓红
【作者单位】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检验科,济南,250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
【相关文献】
1.非经典HLA-Ⅰ类分子对母胎免疫耐受的调节 [J], 刘翠莲;崔澂;王利飞;郝淑维
2.非经典HLA-Ⅰ类分子HLA-G在肿瘤免疫逃逸中的作用 [J], 温见燕
3.HLA-Ⅰ类分子在黑素瘤中的表达 [J], 李延;朱里;林云;吴艳;陶娟;涂亚庭
4.HLA-Ⅰ类抗原及内质网分子伴侣表达下调与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的关系 [J], 郑峰;李德生;居来提.安尼瓦尔;张力为;伊力亚尔.夏合丁
5.妊娠期高血压胎盘组织HLA-Ⅰ类分子的表达意义及其与妊娠结局的关系 [J], 周静;欧荣英;周美茜;林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HLA-E、HLA-F及HLA-G与母胎免疫耐受研究进展
HLA-E、HLA-F及HLA-G与母胎免疫耐受研究进展李伯利;陈葆国;徐丹萍;颜卫华【期刊名称】《医学研究杂志》【年(卷),期】2013(042)001【总页数】3页(P178-179,61)【作者】李伯利;陈葆国;徐丹萍;颜卫华【作者单位】317000临海,温州医学院附属浙江省台州医院中心实验室;317000临海,温州医学院附属浙江省台州医院中心实验室;317000临海,温州医学院附属浙江省台州医院中心实验室;317000临海,温州医学院附属浙江省台州医院中心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母胎免疫耐受现象是一个多系统、多因素的母胎界面免疫活化和抑制的平衡过程,其中以胎儿滋养层细胞HLAⅠ类分子表达及子宫NK细胞活性的调节最引人注目。
早在1953年,Billingham等[1]就已提出“母胎免疫耐受”维持机制假说,认为子宫内形成一个对胎儿有利的免疫豁免环境是妊娠成功的关键。
且Thellin等[2]提出了维持胎儿发育的10个方面,其中母胎界面表达HLAⅠ类分子的表达在维持母胎免疫耐受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正常妊娠过程中,胎儿绒毛外滋养层细胞会形成一个非常独特的HLA表达格局,即高表达非经典HLA Ⅰ类分子 HLA - E、HLA - F、HLA - G[3]。
uNK细胞通过其表面受体识别HLA抗原,传递抑制性信号,调节NK细胞的细胞毒活性和细胞因子释放[4]。
此外,外周血中少量表型类似子宫NK细胞的细胞会迁移到子宫内,在激素等子宫内分泌因子的作用下发生增殖、分化、胞体增大以及胞质内形成大量颗粒等途径参与维持母胎免疫耐受[5]。
NK细胞表达能够特异性识别HLAⅠ类分子的受体,根据结构不同分为: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免疫球蛋白样转录物(ILT)以及C型凝集素样受体(C-type lectin receptor)3大家族。
这些单独或共表达在NK细胞上的受体通过识别、结合特定的HLAⅠ类分子,传递抑制性或激活性信号,协同调节NK细胞细胞毒和细胞因子的释放等功能,调节子宫NK细胞细胞毒活性及细胞因子的释放,在维持“母胎免疫耐受”中起重要作用[6~8]。
人类白细胞抗原-G在急性白血病患者的表达及意义
人类白细胞抗原-G在急性白血病患者的表达及意义李蕊;曹星辉;刘灿;吴秀丽;凌奕文;张钰;冯茹;刘启发【摘要】目的检测急性白血病患者膜结合型人类白细胞抗原-G(mHLA-G)和分泌型HLA-G(sHLA-G)的表达,探讨HLA-G表达水平的变化对急性白血病发生和发展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40例初发、10例难治复发、30例化疗前后患者及10例正常人sHLA-G和mHLA-G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人血清中sHLA-G的平均水平为5.87±2.07 ng/ml,初发患者为10.05±6.5ng/ml、难治复发患者为12.32±5.85 ng/ml;正常人mHLA-G的平均水平为(0.29±0.20)%,初发患者(0.60±0.44)%、难治复发患者(0.77±0.41)%.白血病初发患者sHLA-G和mHLA-G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人组(P<0.05),初发与难治复发患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15例1疗程化疗后获得完全缓解患者sHLA-G和mHLA-G水平显著低于化疗前(P<0.05),而15例未缓解患者其sHLA-G和mHLA-G水平较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HLA-G表达水平变化可能与急性白血病的病情发展、疗效以及预后有关.【期刊名称】《南方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0(030)011【总页数】3页(P2446-2448)【关键词】白血病,急性;人类白细胞抗原-G;预后【作者】李蕊;曹星辉;刘灿;吴秀丽;凌奕文;张钰;冯茹;刘启发【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血液科,广东,广州,510515;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血液科,广东,广州,510515;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血液科,广东,广州,510515;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血液科,广东,广州,510515;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血液科,广东,广州,510515;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血液科,广东,广州,510515;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血液科,广东,广州,510515;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血液科,广东,广州,5105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92;R733.7人类白细胞抗原-G(HLA-G)为非经典HLA-I类分子,与HLA其他抗原的普遍表达不同,在正常生理条件下,HLA-G仅限制性地表达于母胎交界面、胸腺髓质间上皮细胞和眼球等组织器官,此与免疫耐受有关;在病理条件下如肿瘤、病毒侵袭细胞或器官移植的情况下,可在相应组织出现表达[1]。
免疫学-HLA与临床医学之关系回顾
免疫学-HLA与临床医学之关系回顾装订处XXX考试卷2019年度秋季学期期末(2020.2)《医学免疫学》主讲教师:XXX一、请同学们在下列(10)题目中任选一题,写成期末论文。
1、免疫系统的防御、致病双重功能及临床意义分析2、HLA与临床医学之关系回顾3、B细胞表面的重要分子及其作用4、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在免疫耐受中的角色分析5、巨噬细胞在免疫应答阶段的生物学作用6、树突状细胞在肿瘤治疗上的应用进展7、抑制性T细胞的类型、功能及临床意义分析8、免疫耐受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前景9、抗体应用于免疫治疗中之进展分析10、对Th1、Th2、Th17细胞的效应及功能分工的认识进展二、论文写作要求论文题目应为授课教师指定题目,论文要层次清晰、论点清楚、论据准确;论文写作要理论接洽实际,同学们应结合课堂讲授内容,遍及搜集与论文有关材料,含有一定案例,参考一定文献材料。
三、论文写作格式要求:论文题目要求为宋体三号字,加粗居中;正文部分要求为宋体小四号字,标题加粗,行间距为 1.5倍行距;论文字数要控制在2000-2500字;论文标题书写按次顺次为一、(一)、1.。
四、论文提交注意事项:1、论文一概以此文件为封面,写明研究中央、专业、姓名、学号等信息。
论文储存为word文件,以“课程名+学号+姓名”命名。
2、论文一律采用线上提交方式,在学院规定时间内上传到教学教务平台,逾期平台关闭,将不接受补交。
3、不接受纸质论文。
4、如有抄袭雷同现象,将按学院规定严肃处理。
装订处HLA与临床医学之关系回顾HLA生物学功用表现在抗原识别、处理和递呈、约束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参与T细胞活化通路的多个环节、特同性免疫调节、免疫应答(激活、抑制),将外来抗原(供者)提呈给相应T细胞受体,从而激起免疫细胞克隆、增殖和分化。
一、XXX的发现HLA是淋巴细胞膜上与其它组织细胞共有的一种抗原,现在已检出12。
余种特同性(Speeifieity)。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HL A- G对母胎 免疫 耐受的调 节
整个 妊 娠 过程 中 的胚 胎 、 母 胎 界 面绒 毛 外 滋 养
层细胞 、 羊膜内皮 细胞及胎儿血管壁 内皮细胞表面 均有 H L A — G分 子 表 达 ¨ J , 且 呈 现 有 限 的基 因多 态
性, 涉 及 包 括 4种 膜 型 ( mH L A - G) 、 3种 可 溶 型 ( s HL A — G) 在 内 的 7种亚 型 。HL A — G分 子 的 功能 主 要通 过 与 T 淋 巴细 胞 、 抗 原呈递 细胞 ( A n t i g e n p r e s e n t i n g c e l l , A P C ) 及 自然 杀 伤 ( N a t u r e k i l l e r , N K)
复 杂 的免疫 耐受 。一旦 母胎 免疫 耐受 不足 或缺 失就
有力地证 明了 H L A - G在母胎 免疫耐受 中的关键作 用, 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 : ( 1 ) 抑制 N K细胞杀伤活 性。H L A ・ G既可激活 N K细胞 N F . K B通路 , 使其活 化入核 , 阻断 N K细胞活化性信号传导通路H ] , 阻 断免疫 性 突触 的活 化 形 成 而 抑 制 N K 细胞 毒性 , 还 可与 N K细胞表 面抑制性受体 I L T 2和 K I R 2 D L 4结 合传递免疫抑制信号 , 促使母 体形成对胚胎有益的 免疫耐受环境 , 保护滋养层细胞免受母体 N K细胞 的杀伤 ; H L A - G与 N K细胞 表面 I L T 2受体相互 作用 , 还 可抑 制 N K细胞 免 疫 突触 的形成 , 严 重 影 响 N K细胞 对 靶 细 胞 的 杀 伤 能 力 ] 。另 外 , HL A . G与 蜕膜 N K细胞表面 K I R 2 D g 受体结合后 , I 可上调蜕 膜N K细胞分泌利于胎儿植入与胎盘血管形成和发 育的细胞因子及血管生成因子 , 有效促进妊娠期免 疫耐受 的维 持 。 ( 2 ) 诱导 T h 2偏 移 。H L A — G具 有 免 疫趋化作用, 通过特定化学信号调节蜕膜和外周单 核 细胞 的细胞 因子 释放 , 如 下 调肿 瘤坏 死 因子 仅和 干扰 素 ( I n t e r f e r o n - , I F N - ) , 上调 I L 4水平 , 刺激
A P C细胞 分泌 转化 生长 因子 p ( T G F — B ) 、 I L - l 0等免
可能导致反复妊娠丢失等病理性妊娠的发生。在正 常妊娠过程中 , 胎儿绒毛外滋养细胞可特异性高表 达非 经 典 H L A — I 类分子 H L A - E、 H L A - F、 HL A . G, 对 母胎界面免疫耐受的维持及调节发挥着关键作用 。
5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0 - 4 8 4 X. 2 0 1 5 . 0 5 . 0 3 1
非经 典 HL A- I 类分 子 对 母胎 免 疫 耐 受 的调节
刘翠 莲 崔 潋 王利 飞 郝 淑维 ( 河 北 医科 大 学第 四医院妇产 科 , 石家庄 0 5 0 0 1 1 )
文献标 志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0 - 4 S 4 X( 2 0 1 5 ) 0 5 - O 7 1 1 - . 3 R 3 9 2 . 1 R 7 1 4 . 1 2
携带父系抗原的胚胎作为植入母体子宫腔 内的 半同种异体移植物 , 却不被母体排斥 , 有赖于母胎间
胞( D e n d r i t i c c e l l , D C) 和 B细胞 以及 部分 T细 胞 和
疫抑制 性 细胞 因子, 促使 T h l / T h 2平衡 向 T h 2偏 移。( 3 ) 抑制 T淋巴细胞杀伤功能。H L A . G抗原通 过与表达在 T细胞表面的受体 I L T 2 / 4结合传递抑 制信 号 , 有 效抑 制 T细胞增 殖 、 诱 导 功 能 丧失 ; 可 溶 型H L A - G ( s H L A ・ G) 与C D 8分子结合 , 促使 C D 8 T 淋 巴细胞 分泌 可溶 性 F a s L , 通过 F a s / F a s L途径诱 导
细胞 的反应 性 , 这些 均 有 助 于诱 导 T淋 巴细 胞 对胎
细胞受体的相互作用来实现。H L A . G受体包 括免 疫球蛋白样转录物 2 ( I L T 2 ) 、 免疫球蛋 白样转录物4 ( I L T 4 ) 、 杀 伤 细胞 免疫 球 蛋 白样 受 体 2 D i g
( K I R 2 D g) I 。I L T 2表达在所有单核细胞 、 树突状细
C D 8 T细 胞 凋 亡 , 有 效 抑 制 细 胞 毒 性 T淋 巴 细 胞
N K细胞表面; I L T 4仅分布在单核细胞和 D C等髓样 细胞表 面 ; K I R 2 D L 4主要 表 达 在 C D 5 6 s h t N K 细胞 亚群。H L A — G通过与其受体 I L T 2 、 I L T 4和 K I R 2 D g I 结合抑制 N K细胞 T细胞和 A P C等免疫效应 细胞 的功能 , 并上调 自身膜表面这三种免疫功能抑制性 受体 的表达 , 在免疫抑制的持续维持及 调节中发挥
重要 作 用 。 目前 研究 认 为 , HL A - G通 过诱 导母 胎免 疫 耐 受
( C T L ) 的免疫杀伤活性 ; s H L A — G通过 I L T 2受体下 调C I M T细胞表面 C X C R 3趋化受体 , 阻碍淋 巴细 胞 的趋 化作 用 J , 抑制母 体 C D 4 T淋 巴细胞 对胚 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