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__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
免疫调节、免疫耐受
⑶ Fas—FasL诱导的细胞凋亡对免疫的化的NK细胞FasL—Fas-靶细胞→靶细胞凋亡→正调节作用;
致敏的杀伤性T细胞(CTL)、活化的NK细胞 表达的FasL与上述细胞自身的 Fas结合→自身细 胞 的 凋 亡 ( 活 化 诱 导 的 细 胞 死 亡 , activationinduced cell death,AICD)→负调节作用。
分子水平的免疫调节
1. 抗原的调节作用(浓度、化学性质、剂量、进入的方式 及抗原之间的竟争性) 2. 抗体和抗原抗体复合物的调节作用(抗体的反馈调节、 BCR与Fc受体的交联作用、独特型网络的免疫调节) 3. 补体的调节作用( C3b、C3d、C3dg正调节、 C3a负 调节 ) 4. 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 5. 膜分子的免疫调节( Ag—TCR/CD3-ITAM、Ag— BCR/CD79a、CD79b-ITAM ; BCR—Ag/Ab— FcγRⅡB-ITIM、CD80/CD86(B7)—CTLA-4-ITIM: Fas—FasL )
2.抗体和抗原抗体复合物的调节作用:
⑴.抗体的反馈调节:抗体的量增加,封闭 抗原决定簇,减少抗原的刺激,从而使免 疫应答下调。 临床应用:为预防新生儿溶血症,在第 一胎分娩后的72小时之内给Rh阴性的母亲 注射抗Rh的抗体。
⑵.BCR与Fc受体的交联作用: BCR与Fc受体的交联,结果引发抑制性 信号,终止B细胞的分化和进一步分泌抗体。
5.膜分子的免疫调节:
主要通过膜表面受体—配体分子结合后发挥 免疫调节作用。 ⑴.Ag—TCR/CD3-ITAM、Ag— BCR/CD79a、CD79b-ITAM:此结合形式可通 过激活的胞内蛋白激酶(PTK)→ITAM上酪氨 酸残基发生磷酸化→激活免疫细胞→正调节作 用。
免疫调节与免疫耐受
2.抗原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 Activation-induced cell death (AICD)
18
3.B细胞的免疫调节 4.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 5.NK细胞的免疫调节 6.细胞因子的免疫调节
19
四、整体水平的调节
下行通路和上行通路 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调节
20
21
22
23
概述
免疫耐受(immunological tolerance) 指抗原诱导特异性淋巴细胞失活或死亡,
导致机体不能对该抗原产生应答的现象。
耐受原: 免疫耐受
自身耐受(self tolerance) 诱导性耐受(induced tolerance)
1
影响物质是抗原或耐受原的因素
1.淋巴细胞接触该物质时所处的分化阶段 2.该物质接触淋巴细胞时所处的位置 3.加工递呈该物质APC所处的成熟程度 4பைடு நூலகம்对该物质产生应答的淋巴细胞的数量
4
三、诱导性免疫耐受形成的条件
1.抗原因素 抗原类型 抗原剂量 抗原决定簇的特点 抗原免疫途径
2.机体因素 物种 ① 免疫系统状态
5
四、研究免疫耐受的意义及应用
1.理论方面的意义 2.临床治疗方面的意义和应用
治疗自身免疫病 防止器官移植后的排斥反应 ① 肿瘤治疗
6
十七章 免疫调节
12
(二)抗体的调节作用
1.免疫复合物(immune complex)的调节作 用 1)IgM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具有正反馈作用。 2)由IgG形成的免疫复合物的负反馈作用。
其中抗原与BCR结合,抗体借Fc段与 FcrRIIB结合,向B细胞传入抑制信号。
13
14
2.独特型-抗独特型网络调节 独特型(idiotypes Id)决定簇: 抗独特型抗体(Anti-idiotype antibody,AId) (1)独特型
免疫调节与免疫耐受的机制研究
免疫调节与免疫耐受的机制研究免疫调节与免疫耐受是生物体对外界环境中抗原的反应,并防止自身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细胞的重要机制。
其研究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免疫系统的运作方式,也有助于人类健康的改善和治疗。
本文将从介绍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的定义入手,深入阐述相关的机制和研究进展。
一、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的定义免疫调节指的是生物体中的抗原因素,通过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来改变免疫系统的免疫状态。
在人类中,免疫调节可以起到抑制过度炎症反应的作用。
例如,在自身免疫病患者中,免疫调节可能发挥关键因素,以防止免疫系统攻击正确的组织。
免疫调节包括各种类型的细胞和分子,如 T 细胞,调节性 B 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一些细胞外的分子,如细胞因子和细胞表面受体等。
相反,免疫耐受是指生物体对抗原物质的缺乏反应。
在正常情况下,人类的免疫系统能够有效地区分抗原与非抗原。
然而,当免疫细胞在发育过程中没有完全学会如何避免对自身组织进行攻击时,免疫耐受就会发生。
在某些情况下,比如器官移植术后,免疫耐受是必需的,以免免疫系统攻击新器官并引发排斥反应。
二、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的机制免疫调节的机制包括 T 细胞同种抑制机制、调节性 B 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的作用。
另外,细胞因子也被广泛用于对免疫系统进行调节的研究。
这些机制可以抑制 T 细胞的免疫攻击,以及调节细胞因子分泌,从而减少过度炎症反应和一些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
一些具体的分子被用于调节免疫系统的复杂性。
例如,所谓的调节性 T 细胞(Treg)可以通过释放 IL-10 和 TGF-β 等分子来抑制其他活化的 T 细胞。
此外,调节性 B 细胞和一些抗体分子被引入治疗程序,以抑制一些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相比之下,免疫耐受是发生在免疫系统中的缺陷。
例如,T 细胞的缺陷和抑制 B 细胞的缺陷通常会导致失调,从而导致对自身组织的攻击。
反之,较低的抗原负荷可能会导致较小的免疫反应,由此对抗原物质的监控也较少。
免疫调节及耐受——中文
Inhibition of proliferation & effector action
外周免疫耐受机制
4. 调节性T淋巴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 CK:TGF-b、IL-10 5. 免疫特赦 / 隔离 (Immunologically privilege )
6. 信号转导障碍
建立与打破免 in molecular level
1. 膜分子的免疫调节:
激活性受体 ITAM (immunoreceptor tyrosinebased activation motif) 基本结构:YxxL/V 抑制性受体 ITIM (immunoreciptor tyrosinebased inhibitory motif) 基本结构:I/Vx YxxL
机体可通过Fas/Fas L介导的AICD将存在于外周免疫器官 的成熟的抗原特异性T/B细胞进行克隆清除,而诱导免疫耐受。
2. 克隆忽视(Clonal ignorance) : 自身反应性T/B淋巴细胞未能觉察相应的自身抗原,与其 共存,不引起免疫应答。 3. 克隆失能(Clonal anergy) : 体内存在的成熟的自身反应性T/B细胞处于不活化状态, 不能对相应特异性抗原产生免疫应答。
Natural Treg cells ( nTreg)
Idiotype and anti-idiotype network
Ab2a
Ab2b
Ab2b serve to up-regulate specific antibody response
Ab2a serve to down-regulate specific antibody response
鸡卵溶菌酶(天然,含N端表位):
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的调控途径研究
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的调控途径研究在生物学领域里,免疫调节与免疫耐受的研究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免疫调节是指人类或其他生物体调节其免疫应答以保持健康状态。
免疫耐受则是指人类或其他生物体的自身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及外部环境内的非致命性抗原不产生免疫应答。
免疫缺陷及免疫病理学是由于免疫应答调节不当造成的。
在某些情况下,免疫系统可能对自身组织和细胞产生攻击,导致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
而在免疫缺陷疾病中,则表现为免疫系统对外部抗原产生减弱或抑制的症状。
因此,针对免疫调节及免疫耐受的调控途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免疫调节领域中,多种途径被证实对免疫应答的调节产生了影响。
其中,细胞因子及其受体介导的免疫调节途径是研究较多的方向之一。
例如在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中,细胞因子 IL-2 的作用机制长期以来就备受关注。
IL-2 通过特异性受体信号导致体内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并且在其它免疫细胞的发育和功能中也有重要作用。
同时,劳动力降低炎性,促进T细胞功能区的生成和维持是另一个研究方向。
简言之,劳动力降低炎性途径可通过降低T细胞在体内的激活状态减少免疫应答,而促进T细胞功能区的生成可以通过增加免疫细胞在特定区域的集聚来调节免疫应答。
在免疫耐受领域中,研究方向主要是调查自身耐受细胞的分化途径,以及免疫忍耐的机制。
其中,免疫成耐性细胞(AIC)是自身耐受的细胞类型之一,具有产生调节T细胞和促进免疫细胞内分泌物的功能。
AIC 大量表达并分泌免疫抑制剂,例如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TGF-β)。
与此同时,AIC 还可以抑制肿瘤坏死因子(TNF)和关键型因子(IL-1)的分泌,减少关键因子介导的免疫应答。
最近的研究表明,AIC 具有保护心脏肌进行心血管再生的功能,并且促进体内免疫细胞缓慢靠近和对从动脉内膜中泄漏的 LDL 造成阻滞的动脉进行清除,防止血管疾病的发生。
针对免疫调节及免疫耐受的调控途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的分子机制及调控
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的分子机制及调控免疫系统是人体内重要的防御机制,可以识别和攻击各种病原体,保护人体健康。
但是,免疫系统也会对自身组织产生攻击,导致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
因此,免疫系统需要被调控和耐受。
本文将详细介绍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的分子机制及调控。
1. 免疫调节的分子机制免疫调节是指控制免疫反应强度和持续时间的过程,防止过度的炎症反应和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
免疫调节可以分为中性调节和免疫抑制,其中免疫抑制是防止自身免疫疾病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
(1)调节性T细胞调节性T细胞是重要的免疫调节细胞,可以通过分泌免疫抑制因子和直接与其他免疫细胞相互作用来抑制免疫反应。
目前已经发现多种类型的调节性T细胞,如CD4+CD25+调节性T细胞、Th3细胞、Tr1细胞和iNKT细胞等,它们通过不同的机制进行免疫调节。
(2)TNFR2信号通路TNFR2是T细胞表面上存在的一种受体,它可以识别TNF-α和其他配体,并在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
研究表明,TNFR2在调节性T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多种自身免疫疾病和移植排斥反应的治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2. 免疫耐受的分子机制免疫耐受是指免疫系统对抗原的正常识别和攻击过程被调节和抑制的现象。
在某些情况下,免疫耐受是必要的,如在移植手术后,免疫系统需要被抑制,防止移植物被攻击。
免疫耐受的分子机制包括两种类型:中央耐受和外周耐受。
(1)中央耐受中央耐受是指在免疫系统发育过程中,由胸腺和骨髓对自身抗原的消除作用。
当T细胞和B细胞在发育过程中遇到自身抗原时,会被消除或者被分化为调节性T细胞或者不活化的B细胞。
(2)外周耐受外周耐受是在成年后发生的免疫耐受,它包括免疫抑制和免疫忍受。
免疫抑制是通过调节性T细胞、免疫抑制因子等控制免疫反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免疫忍受则是指机体通过接触低剂量抗原或者临床应用免疫抑制剂等方式,使免疫系统渐渐适应抗原并不再对其产生免疫应答。
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素材
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素材1. 引言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是免疫系统中重要的调控机制,维持机体免疫平衡和免疫耐受能力。
本研究旨在探讨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的分子机制,为疾病治疗和免疫疗法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2. 免疫调节的分子机制免疫调节通过一系列的分子机制调控机体的免疫反应,其中包括调节性T细胞(Treg)的功能和信号通路调控、免疫抑制因子的释放以及细胞因子的平衡等。
2.1 调节性T细胞(Treg)Treg是一类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T细胞亚群,主要通过抑制其他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增殖来发挥其调控作用。
Treg的分化和功能主要受到转录因子Foxp3的调控,其表达水平与免疫调节的效果密切相关。
2.2 免疫抑制因子的释放免疫抑制因子包括细胞因子IL-10、TGF-β等,它们通过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和免疫细胞的活化来调节免疫反应。
免疫抑制因子的产生受到多种信号通路的调控,包括细胞因子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等。
2.3 细胞因子的平衡细胞因子的平衡对于免疫调节起着关键作用。
正常情况下,免疫调节细胞会释放大量抗炎因子,如IL-10和TGF-β,以抑制炎症反应。
而在某些疾病状态下,炎症因子过度释放,导致免疫调节失衡,进一步促进疾病的进展。
3. 免疫耐受的分子机制免疫耐受是机体对自身抗原或外源性抗原产生一种正常而良好的耐受状态,避免过度的免疫反应引发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免疫介导的损伤。
免疫耐受的分子机制主要包括免疫排斥的调控、抗原呈递细胞的功能调节以及免疫耐受相关基因的表达等。
3.1 免疫排斥的调控免疫排斥是机体对于异体移植物的免疫反应,免疫耐受的建立需要克服免疫排斥反应。
多种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参与其中,包括T细胞、B细胞、树突状细胞等。
其中,特异性T细胞耐受和调节性B细胞的功能失调是免疫排斥调控的重要机制。
3.2 抗原呈递细胞的功能调节抗原呈递细胞(APC)对于正常免疫应答和免疫耐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APC通过抗原的处理和呈递,激活免疫细胞参与免疫应答,而在免疫耐受状态下,APC的功能会发生调节,使其无法有效激活免疫细胞。
医学免疫学笔记汇总(1~15章)
第一章 免疫学概论医学免疫学(medical immunology ):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机体的免疫功能可以概括为:①免疫防御(immune defense ):能力过弱可发生免疫缺陷;过强可导致超敏反应 ②免疫监视(immune surveillance ):监视功能低下可导致肿瘤和持续性病毒感染 ③免疫自身稳定(immune homeostasis ):通过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实现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 ):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非己”物质的整个过程。
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两大类。
适应性免疫具有三大特点:特异性、耐受性、记忆性。
免疫学发展时期可分为:经验免疫学时期、科学免疫学时期、现代免疫学时期。
第二章 免疫器官和组织2.1 中枢免疫器官一、骨髓(bone marrow ){ 血窦造血组织{ 造血细胞 基质细胞:提供造血诱导微环境(HIM )造血诱导微环境(HIM ):由基质细胞产生的造血生长因子(GM-CSF, SCF, IL-3、4、6、7)与细胞外基质共同构成了造血细胞赖以生长发育和成熟的环境,称为造血诱导微环境。
HSC {髓样SC →RBC 、PLT 、粒细胞、单核细胞 淋巴样SC →B 细胞、T 细胞、NK 细胞人HSC 表面标志:CD34、CD117【骨髓的功能:】①产生各类免疫细胞和血细胞②B 细胞、NK 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③再次体液免疫应答和抗体产生的主要部位二、胸腺(thymus ){ 胸腺细胞:处于不同分化阶段的T 细胞胸腺基质细胞(TSC ):TEC 、DC 、M∅皮质内多为胸腺细胞(85~90%);髓质内多为上皮细胞,常见胸腺小体。
胸腺微环境——决定T 细胞增殖、分化和选择性发育的重要条件【胸腺的功能:】①T 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②自身免疫耐受的建立和维持③免疫调节作用(胸腺基质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等可调节外周免疫器官)2.2 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一、淋巴结(lymph node ){ 浅皮质区(B 细胞区)副皮质区(T 细胞区)髓质:髓索+髓窦:有DC 、HEV淋巴结的功能:①T 、B 细胞的定居场所(T :75% B :25%)②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接受抗原刺激、发生适应性免疫应答主要部位之一③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④过滤作用(滤淋巴液)二、脾(spleen ){ 白髓:中央动脉+(PALS 、脾小结、边缘区)红髓:脾索+脾血窦脾的功能:①T 、B 细胞的定居场所(T :40% B :60%)②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主要对血源性抗原产生应答③合成生物活性物质(如补体成分和细胞因子等)④过滤作用(滤血)三、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 ):主要指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以及含有生发中心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阑尾等,是发生黏膜免疫的主要部位。
11 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
记忆性B细 胞的维持
BCR的共受体,辅 助B细胞的活化
五、免疫细胞表面调节性受体的作用
(1) 激活性受体(正调节) 胞内段含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ITAM) 磷酸化募集酪氨酸激酶 (PTK,如 ZAP-70)信 号分子磷酸化免疫细胞活化
(2) 抑制性受体(负调节) 胞内段含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基序(ITIM) 磷酸化募集酪氨酸磷酸酶( PTP,如SHP-1) 信号分子去磷酸化免疫细胞抑制
免疫细胞的激活性受体和抑制性受体
免疫细胞
B细胞 T细胞 NK细胞
激活性受体
BCR/Iga/b TCR/CD3 KAR
抑制性受体
FcgRⅡB CTLA-4,FasL KIR
肥大细胞
FceRⅠ
FcgRⅡB
第二节 细胞水平的免疫调节
• • • • • APC T B NK 细胞凋亡的调节作用
一、APC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主要是正调 节作用
• 正向调节 • 负向调节
抗原抗体复合物的正调节 ---调理吞噬作用
负 调 节 作 用
四、补体的调节作用
• 补体的调理作用,促进免疫应答
• FDC表面C3bR捕获C3b-Ag-Ab复合物,持续 激活B细胞(记忆性B细胞的维持); • Ag-C3d通过CR2(CD21)对B细胞活化起共 刺激作用;
2、B细胞克隆无能(Clonal anergy in B cell)
骨髓中未成熟B细胞 之BCR与可溶性自身 抗原的亲和力低,不 足以引起克隆清除, 而转变为“无能”B 细 胞,不表达SmIgM,虽 能表达正常水平SmIgD, 但由于存在信号传导 障碍,也不能诱导B细
(二)外周免疫耐受
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
Early Observations
Ray Owen, 1945
Dizygotic cattle twins that shared the same placenta were blood cell chimaeras, ie contained blood cells of two different haplotypes in adults and, - these two haplotypes co-existed in the adults without mutual rejection.
➢ Immune system becomes tolerant to these Ags.
➢ In 1953, Billingham, Brent and Medawar demonstrated that immunological tolerance could be acquired by introduction of donor cells during fetal development – tolerance permanent and Ag specific.
Immunosuppression: A condition where the activation or efficacy of the immune system is reduced (induced by an immunosuppressant ).
Natural Tolerance (self tolerance):
Central tolerance
Paradox: It is critical to delete thymocytes expressing TCRs that would react with self peptides presented by MHC molecules on BM-derived APCs in the periphery. Some peptides are derived from circulating blood cells or serum components. Deletion of T cells in the thymus also requires local expression of the tissue specific antigens (e.g. insulin, MBP). What cell in the thymus is expressing self-proteins? What makes this particular cell to express all these tissue-specific genes?
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
Differential-signaling hypothesis
B细胞发育过程中的阴性选择
在B细胞发育过程中,可能出现针对自身抗 原的B细胞克隆。机体通过多种机制选择性 清除这些自身反应性的B细胞克隆,建立对 自身抗原的免疫耐受,此为阴性选择。该 过程主要发生在未成熟B细胞阶段。
膜型抗原与阴性选择
后天性免疫耐受:原本具有抗原反应能力
的淋巴细胞克隆,后天因某种原因丧失对抗原 刺激的反应性。
免疫耐受的分类
中枢免疫耐受:在中枢免疫器官(胸腺和骨
髓)发育过程中,T和B细胞经历阴性选择, 以清除自身抗原反应性克隆。
外周免疫耐受:部分自身抗原反应性克隆未
经充分选择输出到外周,机体另有多种机制抑 制其产生针对自身抗原的应答。
Kindt et al. Kuby Immunology 6th Ed.
膜型抗原与阴性选择
Kindt et al. Kuby Immunology 6th Ed.
膜型抗原与阴性选择
Kindt et al. Kuby Immunology, 6th Ed.
可溶性抗原与阴性选择
Kindt et al. Kuby Immunology 6th Ed.
后天性免疫耐受的机理
分泌细胞因子
Th CD40L CD40 BCR 抗原 分泌细胞因子
Th CD40 BCR 抗原
B细胞失能
具有自身抗原应答
能力的B细胞因为
缺少自身反应性T
细胞的辅助而不能
失能
充分活化
Zhang Yu et al. Department of Immunology
后天性免疫耐受的机理
后天性免疫耐受产生的影响因素
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
外周免疫耐受的机制
1、克隆无能( clonal anergy) 及不活化,免疫 无能,活性封闭
自身反应T、B细胞克隆并未被彻底清除,而是处 于功能受抑 或无能状态
细胞缺乏第二活 化信号,不能有效活化,不能对 相应的特异性抗原或MHC/抗原肽复合物产生正免疫 应答。
T细胞外周免疫耐受的机制
APC
CD28
Th细胞控制的B细胞耐受 (B cell tolerance controlled by Th cells):
对自身抗原耐受的T细胞不能辅助自身应答的B细胞发生免疫应答。
分泌细胞因子
Th
CD40L CD40 共刺激信号 BCR
抗原
T-B细胞活化途径
分泌细胞因子
活性封闭 细胞
Th
CD40
无刺激信号 BCR
1、抗原类型:
小分子、可溶性、结构简单、单体非聚合物易耐受; 大分子、颗粒性蛋白聚合物易引起免疫应答; 抗原不加佐剂易致免疫耐受 。
2、抗原剂量:
适量的Ag引起免疫应答; 过高或过低的Ag易引起耐受,称为高带耐受(High zone tolerence)和低带耐受(Low zone tolerence) ; T细胞耐受抗原量低,持续时间长; B细胞耐受抗原量大,持续时间短。
一、免疫耐受的形成和表现
(一)胚胎期及新生期接触抗原所致的免疫耐受
Owen(USA)的观察 1945年首先报道了在胚胎 期接触同种异型Ag所致的 免疫耐受现象
异卵双生的牛
A
(遗传基因不同)
B
天然免疫耐受
(二)人工诱导的免疫耐受
揭示当免疫细胞处于发育阶段,人工可诱导其对非己抗 原产生耐受。
Mouse strain B Mouse strain A Mouse strain C
免疫学中的免疫调节
免疫学中的免疫调节免疫调节是指机体在免疫应答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调控作用,以保持机体免疫系统的平衡状态。
与免疫细胞、免疫器官和免疫分子等直接参与免疫攻击不同,免疫调节是机体调控免疫反应和维持内环境平衡的重要过程。
免疫调节分为负性和正性调节。
负性调节主要是通过抑制免疫反应维持内环境相对平衡,而正性调节则是增强免疫反应对抗感染。
负性调节负性调节主要包括免疫耐受和免疫抑制两种方式,是机体防止自身免疫过度激活的重要机制。
免疫耐受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和其他致敏原不再产生免疫应答的状态。
人体内有众多有害的自身分子,但它们并不会引起免疫攻击,防止机体自我攻击的机制就是免疫耐受。
免疫抑制主要包括自身免疫抑制和外源性免疫抑制。
自身免疫抑制主要是指机体内部存在的免疫抑制分子或细胞。
例如,调节性T细胞、调节性B细胞、抑制因子等,它们的主要作用就是抑制免疫反应。
外源性免疫抑制则是指来自外在环境的免疫抑制,例如感染因子、细胞因子、化学物质等。
正性调节正性调节是指增强免疫反应,促进机体对抗感染。
免疫系统在感染病原体时,需要积极的免疫反应来尽早清除病原体和保护机体。
正性调节的免疫反应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刺激性免疫反应,这类反应由特异性识别病原体的T细胞和B细胞介导,通过产生对病原体特异性的抗体、免疫记忆等方式清除病原体;另一种是炎症反应,这种反应主要由自然杀伤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介导,通过释放细胞因子等途径使病原体被杀伤或消灭。
免疫调节与免疫相关疾病在免疫相关疾病中,免疫调控失常是常见的机制。
例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机体自身免疫攻击自身组织导致疾病。
免疫调节失常会引发免疫紊乱,自身免疫反应的增强和失调导致机体对自身组织发生攻击,从而引发自身免疫性疾病。
另外,在免疫抑制状态下,机体对病原体的免疫反应减弱,导致易感染,进而发生感染性疾病。
总结免疫调节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机制,能够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负性调节主要包括免疫耐受和免疫抑制,正性调节主要是增强免疫反应对抗感染。
医学免疫学 13 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
13 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一.名词解释1.免疫耐受:机体免疫系统在接触特定抗原后所形成的对该抗原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或低应答状态,称免疫耐受。
特点:需要抗原诱导,有一定潜伏期,有特异性,记忆性。
二.基本概念1.T细胞耐受特点:需抗原剂量低,发生快,持续时间长;B细胞耐受特点:需抗原剂量高,发生慢,持续时间短。
高带耐受:高剂量抗原,使T、B细胞都耐受。
低带耐受:低剂量抗原,仅T细胞耐受。
2.耐受分离:口服抗原可引起局部黏膜反应,但易导致全身免疫耐受。
3.针对BCR独特型表位的IgG独特型抗体,其Fc段与B细胞表面FcγRⅡ-B(抑制性Fc受体)结合,导致BCR与FcγRⅡ-B交联,引发抑制信号。
4.Ag-Ab复合物:1)Ag与IgG结合,导致BCR与FcγRⅡ-B交联,抑制抗体生成。
2)Ag与IgM结合,促进抗体产生。
5.Th1细胞分泌IFN-γ抑制Th2细胞。
Th2细胞分泌IL-10抑制Th1细胞。
6.ITAM:含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
ITIM:含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基序。
7.独特型网络:针对CDR区的为β型抗独特型抗体(Ab2β),又称抗原内影像。
针对FR区的为α型抗独特型抗体(Ab2α)。
8.肾上腺皮质激素:抑制作用。
生长激素、雌激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增强免疫应答。
三.重要概念1.抗原与免疫耐受的关系:(1)抗原结构和性质:非聚合形式的可溶性抗原易诱导免疫耐受;(2)抗原剂量:过高过低均可引起免疫耐受;(3)免疫途径:口服>静脉注射>腹膜腔注射>肌内>皮下>皮内(4)其他因素,有佐剂易诱导免疫应答,无佐剂易诱导免疫耐受。
四.论述题1.免疫耐受形成的主要机制:(1)T细胞中枢耐受机制:1)T细胞在胸腺中经历阳性选择后,分化为CD4或CD8单阳性细胞。
2)在胸腺皮质和髓质交界处,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表达高水平的MHCⅠ、Ⅱ类分子,它们与自身抗原结合形成复合物。
3)未成熟的单阳性细胞若能与APC表面的自身抗原-MHC 分子复合物高亲和力结合,即引发阴性选择导致克隆清除。
免疫学导论 第九章 免疫调节
第二节 免疫细胞对免疫应答的调节
• 免疫应答是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的相互作 用的结果。共同参与调节 。 • 一、T细胞的免疫调节 • 二、活化细胞表面受体的调节 • 三、其他细胞的免疫调节
一、T细胞的免疫调节
• T细胞在免疫调节中决定免疫应答的类型, 协调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之间的关系。 • 1. 辅助T细胞(Th,CD4+) (Th1和Th2): p/MHC-II与pre-Th的TCR结合,Th0细胞分化 为Th1、Th2、Th3等亚类; • 1)Th1细胞主要介导细胞免疫应答; • 2)Th2细胞介导Td抗原的体液免疫应答。 • 3)Th1和Th2通过细胞因子相互抑制,调节 免疫应答的类型。
• 2. 个体簇、独特簇、独特位(idiotope): • 抗体分子上V区内存在的抗原表位的总称。An
idiotope is the unique set of antigenic determinants (epitopes) of the variable portion of an antibody.
• 抑制性Ts细胞:为 CD8+T细胞(未分离到) • 对B、Tc、Th细胞有抑制作用。
二、活化细胞表面受体的调节
• 1.受体对抗原表位选择呈递与调节 • 抑制性抗原表位活化Ts : • 辅助性表位活化Th细胞: • 2.协同刺激信号的“正 \负”调节
• 协同刺激分子:B7(B7.1、B7.2)APC上 • 协同刺激分子受体:T细胞上: CD28、 CTLA-4; • CD28:与B7结合,共刺激信号,正调控;
• 调节性T细胞:是不同于Th1和Th2的具有调节功能的CD4+T 细胞亚群(5%--10%),具有免疫抑制功能,在多种免疫性疾 病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 1)表面标记:为CD4+、CD25+(IL-2R的α链)、 PD1(programmed death 1)程序性死亡受体1、CTLA-4(与 B7结合)。Foxp3(叉头转录因子) • 2)功能:是免疫抑制(细胞增殖分化)。 • 两种作用方式: • 直接接触:CTLA-4与B7结合。CD25竞争IL-2 • 分泌细胞因子:产生TGF-β(转化生长因子)和IL-10, • 3)种类:Tr、Tr1、Th3。 • 4)与疾病关系:维持T细胞稳态,自身免疫、移植免疫、肿瘤 免疫
免疫调节
(一) 白细胞介素 (interleukins,ILs) 能够介导白细胞间及其他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 1. IL-1 (又称淋巴细胞刺激因子) 细胞来源:主要由活化的巨噬细胞和角化细胞产生。 存在形式:IL-1α和IL-1β。 主要生物学功能: (1)局部低浓度--免疫调节:协同刺激APC和T细
三、独特型和抗独特型的免疫网络调节效应
现代免疫学之父
NK Jerne 免疫网络学说 (immune network theory)
• 任何抗体分子或淋巴细胞( T 、 B 细胞)的抗原
受体上都存在着独特型(Id)决定簇,它们能被 体内另一些淋巴细胞所识别并产生抗独特性抗体 (AId)。 • 以独特型与抗独特型的相互识别为基础,免疫系
独特型免疫网络的形成
Ab2a: 抗Ab1V区骨架部分,具有封闭相应BCR
或Ig 分子的抗原结合点,抑制相应B 细
胞克隆的活化。
Ab2β : 抗Ab1V区CDR部分,具有类似相应抗原
的分子构象,可模拟抗原与相应B细胞克
隆受体结合并使之激活,故称为抗原的
内影像。
独特性和抗独特性的免疫调节
正调节: 内影像组的独特型可模拟抗原,可增 强免疫应答,可用于做疫苗。 负调节: 独特性和抗独特性网络主要发挥负调 节作用,使免疫应答及时静止,并参与免 疫耐受的形成和维持。
细胞因子,诱导LAK细胞产生;
(3)促进B细胞增殖和分泌抗体;
(4)激活巨噬细胞。
3.IL-4 细胞来源:主要由Th2细胞、肥大细胞及嗜碱 性粒 细胞产生。
主要功能:
(1)促B细胞增殖、分化;
(2)诱导IgG1和IgE产生;
(3)促进Th0细胞向Th2细胞分化;
免疫调节知识点总结
免疫调节知识点总结免疫系统是人体防御外来病原体的重要系统,它通过多种免疫细胞和分子介质来完成这一重要功能。
免疫系统在平衡机体内外环境、对抗病原体和清除异常细胞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然而,免疫系统的功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免疫调节。
免疫调节是指维持机体免疫系统功能平衡的过程,包括免疫应答的激活和抑制,以及对自身和外来抗原的识别和应对。
免疫调节通过调控多种免疫细胞和分子的活性,来达到维持免疫系统的平衡和稳态。
以下是免疫调节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1. 免疫调节的类型免疫调节可分为体液免疫调节和细胞免疫调节两种类型。
体液免疫调节主要由抗体、补体和其他体液免疫蛋白等分子介质来完成,而细胞免疫调节则主要依赖于各种免疫细胞的活性调控。
2. 免疫调节的机制免疫调节的机制涉及到多种分子信号通路和细胞相互作用,包括T细胞和B细胞的激活、抗体产生、免疫细胞极化、炎症调节等过程。
其中,T细胞的调节作用尤为重要,包括调节性T细胞(Treg)的抑制作用和辅助T细胞的激活作用。
3. 免疫调节与自身免疫疾病免疫调节失常是导致自身免疫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自身免疫疾病是指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机体自身组织,导致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
免疫调节失衡可能导致免疫耐受失调和自身免疫应答异常,从而引发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
4. 免疫调节与免疫耐受免疫耐受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的不应答状态,是维持免疫系统平衡的重要机制。
免疫调节在维持免疫耐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通过Treg细胞的抑制作用、免疫抑制分子的介入等方式来维持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的耐受状态。
5. 免疫调节与免疫治疗免疫调节在免疫治疗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调控免疫系统的活性,可以治疗多种免疫相关疾病,包括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病、过敏性疾病等。
免疫调节剂和免疫抑制剂已经成为许多免疫相关疾病的治疗手段。
6. 免疫调节与肿瘤免疫免疫调节在肿瘤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免疫调节失常可能导致肿瘤免疫逃逸和耐药性的产生,从而影响肿瘤的治疗效果。
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
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人们的身体是由许多器官组成的,这些器官有各自的功能,并彼此合作,以保持人体健康。
其中最重要的是免疫系统,它是人体的防线,可以识别并摧毁病原体,保障健康。
然而,免疫系统有时会对人体自己的细胞和组织产生攻击,这种状况称为自免疫性疾病。
因此,对于免疫系统的调节和耐受性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将探讨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和意义。
免疫调节免疫调节是指人体通过调控免疫系统,使其在对外来病原体的攻击时保持适度的应对,同时避免对自身组织的攻击。
免疫系统的调节过程复杂,涉及许多细胞和分子的相互作用,许多生理和病理现象都可与免疫系统的调节失衡有关。
免疫系统的调节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免疫增强,另一种是免疫抑制。
免疫增强是通过刺激机体免疫系统的反应,以提高对外来抗原的应答能力。
免疫抑制则是抑制免疫系统的反应,以降低自身免疫攻击。
在免疫系统的调节中,两种方式常常相互作用。
免疫调节的失衡可能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例如,免疫系统过度激活或低下,会导致自免疫病、过敏、肿瘤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对于免疫系统失调的治疗方法,主要有维持免疫平衡、改变机体免疫应答、改变免疫系统中的细胞因子等方法。
免疫耐受免疫耐受是指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的耐受性,即不攻击自身组织的能力。
免疫系统的耐受性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产生、维持和消除,其中包括消除自身反应的细胞、选择性地排除自身反应的T细胞、以及通过T抑制细胞等机制。
自免疫性疾病被认为是由于免疫系统的耐受性失调所引起的。
自身免疫疾病根源可能在于自体抗原提高,或者由于免疫毒性损伤造成的细胞死亡和过程中释放的大量自体抗原,进而引起自身免疫反应。
因此,提高机体的免疫耐受性是预防和治疗自免疫疾病的重要手段。
而从目前的科学研究来看,基因因素、生活环境、个体免疫应答等诸多因素都可能影响免疫耐受性。
总结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是重要的概念,在人体健康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免疫系统的调节失衡可能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因此提高机体对免疫系统的调节和耐受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医学免疫学教学课件》12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
类型:免疫调节
细胞免疫调节
通过T细胞和巨噬细胞等细胞介导的机制调节免疫应答。
体液免疫调节
通过免疫球蛋白和其他体液分子介导的机制调节免疫应答。
神经免疫调节
通过神经系统介导的机制调节免疫应答。
应用:免疫调节治疗
探索免疫调节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如自身免疫病、癌症等。
总结
总结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在促进健康和治疗疾病方面的 潜力。
固有免疫耐受
机体对特定病原体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低下。
感染免疫耐受
机体对某些病原体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降低,使其能在其感染下持续存活。
机制:自身免疫病
探索自身免疫病的发生机制,包括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的错误识别与攻击。
定义:免疫调节
免疫调节是机体通过调控免疫应答来维持免疫系统的平衡和功能。了解免疫 调节有助于疾病治疗。
《医学免疫学教学课件》12免 疫耐受与免疫调节
探索免疫系统中的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以及它们在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
定义:免疫耐受
免疫耐受是指机体对抗原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降低或丧失的状态。了解免疫 耐受对疾病研究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类型:免疫耐受
自身免疫耐受
机体不对自身组织进行免疫应答,防止发生自身免疫病。
生物《人体免疫系统》教案
生物《人体免疫系统》教案第一章:免疫系统的概述1.1 免疫系统的定义和功能解释免疫系统的概念介绍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御、监控和清除1.2 免疫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介绍免疫系统的主要器官:骨髓、胸腺、脾脏、淋巴结介绍免疫细胞:B细胞、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第二章:抗原和抗体2.1 抗原的定义和分类解释抗原的概念介绍抗原的分类:外来抗原、自身抗原、共同抗原2.2 抗体的概念和特性解释抗体的概念介绍抗体的特性:特异性、多样性、亲和力第三章:免疫应答的类型3.1 先天性免疫应答介绍先天性免疫应答的概念和特点介绍先天性免疫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巨噬细胞等3.2 获得性免疫应答介绍获得性免疫应答的概念和特点介绍获得性免疫细胞:B细胞、T细胞等第四章: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4.1 免疫调节的概念和机制解释免疫调节的概念介绍免疫调节的机制:细胞因子、负反馈等4.2 免疫耐受的概念和机制解释免疫耐受的概念介绍免疫耐受的机制:中枢耐受、外周耐受等第五章:免疫疾病和免疫治疗5.1 免疫疾病的类型和特点介绍自身免疫病的概念和特点介绍移植排斥反应的概念和特点5.2 免疫治疗的应用和方法介绍免疫治疗的概念和目的介绍免疫治疗的方法:免疫抑制剂、免疫增强剂等第六章:免疫系统与感染6.1 免疫系统对抗感染的过程解释免疫系统如何识别和响应感染讨论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应答在感染中的作用6.2 免疫记忆的概念和机制解释免疫记忆的概念探讨免疫记忆如何使免疫系统更有效地应对感染第七章:疫苗和免疫接种7.1 疫苗的基本原理和类型介绍疫苗的概念和作用机制讨论不同类型的疫苗:活疫苗、死疫苗、亚单位疫苗等7.2 免疫接种的程序和效果讨论免疫接种的程序和时间表探讨疫苗接种对群体免疫的影响第八章:免疫缺陷和免疫系统疾病8.1 免疫缺陷病的类型和原因介绍免疫缺陷病的概念和分类探讨导致免疫缺陷的遗传和获得性因素8.2 免疫系统疾病的治疗和管理讨论免疫系统疾病的治疗策略探讨生活方式调整和药物治疗在免疫系统疾病管理中的作用第九章:免疫伦理和免疫移植9.1 免疫伦理问题探讨讨论免疫伦理的核心问题:隐私、歧视、生物武器等探讨免疫伦理在医疗实践中的应用9.2 免疫移植和免疫排斥解释免疫移植的概念和过程探讨免疫排斥的机制和移植排斥反应的防治方法第十章:免疫研究的最新进展10.1 免疫学研究的新技术和方法介绍高通量测序、单细胞测序等技术在免疫学研究中的应用探讨和大数据分析在免疫学研究中的作用10.2 免疫研究的新发现和应用讨论免疫学研究在疾病治疗、疫苗开发等方面的最新发现探讨免疫研究在精准医疗和个性化治疗中的应用前景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抗原和抗体:理解抗原的概念、分类和抗体的特性是掌握免疫系统功能的关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第一部分免疫耐受免疫耐受(immunologic tolerance)是指免疫活性细胞接触抗原性物质时所表现的一种特异性的无应答状态(a state of specific unresponsiveness)。
它是免疫应答的另一种重要类型,同非特异性的免疫抑制不同。
免疫耐受既可天然获得,亦可人工诱导。
前者称天然耐受(natural tolerance),后者称获得耐受(acquired tolerance)。
外来的或自身的抗原均可诱导免疫耐受,这些抗原称耐受原(tolerangen)。
针对自身抗原呈现的免疫耐受称自身耐受(self tolerance)。
按照免疫耐受的程度,又可分为完全耐受和不完全耐受。
按对T细胞或B细胞产生的耐受分另称T细胞耐受或B细胞耐受,对抗原分子上的某一特定决定簇产生耐受而不涉及对其它决定簇的应答,这些现象称为分离耐受(split tolerance)。
不完全耐受尚可表现为抗体分泌细胞在再次受抗原刺激后,产生低亲和力抗体或缺失,抗体类别转换,是为免疫偏离(immune deviation)。
免疫耐受与免疫抑制的比较免疫耐受免疫抑制原因细胞系消失或不活化Ts细胞的抑制作用免疫活性细胞发育缺损或增殖分化障碍产生条件可先天或后天获得,特别是免疫功能未成熟或减弱时容易形成先天缺损或人为产生,如X-射线,免疫抑制药物,抗淋巴细胞血清的作用特异性高无持续性长期的,一时性的终生一时性临床应用实验治疗阶段已应用于变态反应,自身免疫和移植合并症无感染与肿瘤1、影响免疫耐受形成的因素(1)抗原方面的因素(1)抗原的性质耐受原仅是一个功能性定义,有许多因素可影响某抗原使之成为免疫原或耐受原。
此外,可溶性抗原常为致耐原,而颗粒性抗原则易于引起正相免疫应答。
(2)抗原的剂量一般情况下,抗原剂量越大所诱导的耐受越完全和持久。
小剂量抗原引起T细胞耐受,而大剂量抗原则引起T细胞和B细胞都耐受。
致耐受所需抗原量与个体的年龄有关,也与抗原的类别有关。
(3)抗原注射途径一般情况下,抗原经静脉注射最易诱导耐受性,腹腔注射次之,皮下及肌肉注射最难。
(二)机体因素(1)年龄因素年龄与耐受易感程度密切相关,胚胎期与新生期的免疫系统接触抗原后,极易导致终生或长期的耐受性。
(2)遗传因素小鼠免疫耐受诱导及维持的难易程度随品系不同而异。
(3)免疫抑制的联合应用单独使用抗原一般不易对成年机体诱发耐受性,而常需要与各种免疫抑制措施联合应用。
常用的有效方法是全身淋巴组织照射,应用抗淋巴细胞血清(anti-lymphocyte serum,ALS),抗T H细胞抗体,环磷酰胺,环孢素A,糖类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药物。
2、免疫耐受的维持和终止(1)影响免疫耐受持续时间的因素(1)抗原因素抗原的持续存在是维持机体免疫耐受性的必要因素。
因免疫系统中不断有新的免疫活性细胞产生,持续存在的抗原可使新生成的免疫细胞不断耐受。
多次重复注射耐受原可使耐受状态延长,持续时间长短与使用抗原次数有关。
抗原的性质与耐受性维持时间也有关。
(2)机体因素免疫系统处于未成熟状态时,如胎儿、新生期,经适当的免疫抑制措施后,所诱导的免疫耐受性维持时间长。
(2)免疫耐受的终止(1)自发终止免疫耐受性随着体内抗原被清除而自行消退。
(2)特异终止使用各种模拟抗原物质,可特异地破坏已建立的耐受性。
如:注射化学结构改变的耐受原,注射转换载体的新抗原,注射与耐受原有交叉反应的抗原。
3、免疫耐受的机制1957年著名的免疫学家Barnet提出克隆选择学说,并以克隆清除(clonal deletion)学说解释免疫耐受现象。
(一)克隆清除Burnet的克隆选择学说提出体内约存在105~107具有免疫活性的细胞克隆,每一克隆细胞都具有特异的能与其相应抗原、决定簇起反应的受体。
但处于未成熟阶段的T、B反应细胞系因接触抗原而被清除,则造成免疫耐受。
现已知大量未成熟自身反应性T细胞在胸腺内因接触相应的自身抗原后,发生程序性死亡而被清除,这是维持自身耐受最有效的机制。
(二)克隆不应答(1)免疫活性细胞缺乏激活信号现已知T细胞必须的激活信号有由特异抗原与自身MHC I类或II类抗原的复合物激发的信号,由协同刺激因子(costimulator)激发的信号。
缺乏足够的激活信号则导致免疫不应答。
(2)免疫活性细胞激活受阻由于免疫活性细胞表面抗原受体被封闭,也可能由于抗原不能抵达免疫活性细胞表面(体液中抗体过剩,中和相应抗原),因而也可造成免疫无反应性。
(3)缺乏辅助细胞胸腺依赖抗原(自然界大多数抗原均属此类),激发免疫应答均需T H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参与,若缺乏辅助细胞,免疫活性细胞单独不能作出有效应答。
(三)抑制细胞的作用(1)Ts细胞的作用Ts细胞的作用通常是抗原特异性的,它可能是通过阻止抗原呈递,阻断T H细胞的功能,抑制B细胞分化以及阻断B细胞分化为抗体分泌细胞等环节发挥作用。
(2)自然抑制细胞的作用自然抑制(natural suppressor,NS)细胞主要抑制T细胞参与的免疫应答。
(3)巨噬细胞的抑制作用体内存在着抑制性单核巨噬细胞。
(4)抗独特型网络的作用抗独特型抗体(anti-idiotypic antibodies)四、免疫耐受的临床意义免疫耐受的诱导,维持和破坏影响着许多临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
人们企图诱导和维持免疫耐受性来防治超敏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移植的排斥反应,某些感染性疾病以及肿瘤生长过程中,设法解除免疫耐受,激发免疫应答将有利于对病原体的清除及肿瘤的控制。
第二部分免疫调节免疫调节机制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关键,如果免疫调节功能异常,对自身成分产生强烈的免疫攻击,造成细胞破坏,功能丧失,就会发生自身免疫疾病。
如果对外界病原微生物感染不能产生适度的反应,也可造成对机体的有害作用。
因此免疫调节的机制不仅决定了免疫应答的发生,而且也决定了反应的强弱。
一、免疫系统内的调节(一)抗原的调节抗原的存在是应答发生的前提,但是抗原在体内可被分解代谢,而浓度逐渐降低,抗体产生也不断下降。
(二)抗体的调节抗体对免疫应答也有反馈调节作用,抗体是免疫应答的产物,抗体产生之后,又可抑制其后的抗体产生。
(三)抗原抗体复合物的调节作用免疫复合物中抗原可与B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结合,复合物中的抗体可与B细胞表面Fc受体结合,当B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和Fc受体因抗原抗体复合物的作用而发生交联时,就可产生抑制信号,可抑制B细胞分化为抗体形成细胞。
但当抗原量多,抗体量少时形成的复合物可与抗原呈递细胞(APC)表面的Fc受体结合,同可增强抗原呈递细胞的功能,进而增强B细胞产生抗体的反应。
所以免疫复合物的调节作用在反应初期由于抗原量大,多表现为增强反应,而后期由于抗体量增多可中和抗原而起抑制作用。
二、免疫细胞的调节作用T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既是免疫应答的效应细胞,也参预免疫应答的调节。
(一)T H细胞的调节作用抗原刺激在机体内发生的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都是由抗原呈递细胞和T辅助细胞(T H)的相互作用开始的。
T H细胞因分泌细胞因子种类不同而分成T H1和T H2两类,诱发体液免疫作用的是T H2,诱发细胞免疫起辅助作用的是T H1。
T H1和T H2还可通过各自分泌的细胞因子相互制约。
(二)TS细胞的调节作用经辅助性诱导T细胞(CD4+T)的作用可活化抑制性细胞(Ts),使之分化成为效应Ts细胞,它可分泌抗原特异及非特异抑制因子,可抑制杀伤T细胞(Tc),辅助性T细胞(T H)及B细胞的功能,发挥负反馈调节作用。
(三)Tc细胞的调节作用由Tc细胞、杀伤T或B细胞而干预免疫抑制作用。
三、独特型网络调节(一)免疫网络学说的提出在同一动物体内一组抗体分子上独特型决定簇可被另一组抗独特型抗体分子所识别。
而一组淋巴细胞表面抗原受体分子亦可被另一组淋巴细胞表面抗独特型抗体分子所识别。
这样在体内就形成了淋巴细胞与抗体分子所组成的网络结构。
网络学说认为:这种抗体的产生在免疫应答的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
使受抗原刺激增殖的克隆受到抑制,而不至于无休止地进行增殖,籍以维持免疫应答的稳定平衡。
(二)独特型网络细胞独特型决定簇存在于Ig的V区,也可存在于各类T细胞及B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的V区。
因此在体内形成由独特型(idiotype,Id)和抗独特型(anti Id)组成的免疫网络。
机体对某一特定抗原应答不只表现为抗原反应细胞的应答,而是通过独特型联结起来的一个庞大的免疫网络整体反应,它们通过连续不断的识别过程,产生促进或抑制作用,以维持机体免疫应答的相对稳定状态。
(三)独特型网络理论的应用意义独特型理论为人工调控免疫应答提供新的思路,特别是处于超敏状态下如过敏症,自身免疫病和器官移植,已有利用抗Id抗体的抑制作用进行实验治疗成功的报导。
四、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一)神经内分泌对免疫系统的调节已证明免疫细胞上有接受神经递质和激素刺激的受体,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免疫细胞上都有不同的神经递质及内分泌激素的受体。
这些内分泌激素和神经递质都具有免疫调节功能。
(二)免疫系统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作用(1)免疫细胞产生的内分泌激素免疫细胞本身可以产生和释放内分泌激素,影响神经内分泌功能。
目前已发现免疫细胞合成的神经递质和激素达10余种。
名称产生细胞名称产生细胞ACTH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生长抑制素单核细胞、肥大细胞、多形核白细胞内啡肽淋巴细胞、巨噬细胞脑啡肽辅助性T细胞生长激素淋巴细胞精氨酸压素胸腺上皮细胞生乳素淋巴细胞催产素胸腺上皮细胞绒毛膜促性腺素T细胞神经垂体激素胸腺上皮细胞血管活性肠肽单核细胞、肥大细胞、多形核白细胞运载蛋白(TSH)T细胞(二)免疫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对神经分泌系统的作用免疫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和单核因子除对自身活动进行调节外,还可作用到神经内分泌系统,从而影响全身各系统的功能活动,其中报导较多的有IL-I,IL-2及干扰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