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及其调节资料
体温及其调节
体温及其调节一、体温人和高等动物机体都具有一定的温度,这就是体温。
体温是机体进行新陈代谢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一)表层体温和深部体温人体的外周组织即表层,包括皮肤、皮下组织和肌肉等的温度称为表层温度(shelltemperature)。
表层温度不稳定,各部位之间的差异也不大。
在环境温度为23℃时,人体表层最外层的皮肤温度,如足皮肤温度为27℃,手皮肤温度为30℃。
躯干为32℃,额部为33-34℃。
四肢末稍皮肤温度最低,越近躯干、头部,皮肤温度越高。
气温达32℃以上时,皮肤温度的部位差将变小,在寒冷环境中,随着气温下降,手、足的皮肤温度降低最显著,但头部皮肤温度变动相对较小。
皮肤与局部血流量有密切关系。
凡是能影响皮肤血管舒缩的因素(如环境温度变化或精神紧张等)都能改变皮肤的温度。
在寒冷环境中,由于皮肤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随之降低,体热散失因此减少。
相反,在炎热环境中,皮肤血管舒张,皮肤血流量增加,皮肤温度因而上升,同时起到了增强发散体热的作用。
人情绪激动时,由于血管紧张度增加,皮肤温度、特别是手的皮肤温度便显著降低。
例如手指的皮肤温度可从30℃骤降到24℃。
当然情绪激动的原因解除后,皮肤温度会逐渐恢复。
此外,当发汗时由于蒸发散热,皮肤温度也会出现波动。
机体深部(心、肺、脑和腹腔内脏等处)的温度称为深部温度(core temperature)。
深部温度比表层温度高,且比较稳定,各部位之间的差异也较小。
这里所说的表层与深部,不是指严格的解剖学结构,而是生理功能上所作的体温分布区域。
在不同环境中,深部温度和表层温度的分布会发生相对改变。
在较寒冷的环境中,深部温度分布区域较缩小,主要集中在头部与胸腹内脏,而且表层与深部之间存在明显的温度梯度。
在炎热环境中,深部温度可扩展到四肢。
体温是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由于体内各器官的代谢水平不同,它们的温度略有差别,但不超过1℃。
在安静时,肝代谢最活跃,温度最高;其次,是心脏和消化腺。
《体温及其调节》课件
• 体温的概念和意义 • 人体的体温及其变化 • 体温调节的机制 • 体温调节的中枢神经系统 • 发热与体温调节 • 体温调节与健康管理
01
体温的概念和意义
体温的定义
体温是指人体内部的温度,通常 用直肠、口腔、腋下等不同部位
的温度来表示。
正常人的体温波动范围一般在 36.5-37.5°C之间,不同部位的
温升高。
03
体温调节的机制
自主性体温调节
定义
自主性体温调节是指人体通过自 主神经系统对产热和散热过程进 行调节,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的
过程。
调节方式
自主性体温调节主要通过调节皮肤 血管的舒缩状态、汗腺分泌、骨骼 肌的活动等来实现。
影响因素
自主性体温调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 响,如环境温度、代谢产热、神经 内分泌调节等。
发热对人体的影响和应对措施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发热对人体的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适 度的发热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但过高的体温会对人 体造成损伤。应对措施包括物理降温和药物治疗。
适度的发热可以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增强白细胞活性,促 进抗体生成,有助于抵抗感染。但过高的体温会对人体造 成损伤,如引起高热惊厥、脱水、心律失常等。因此,在 发热时应及时采取降温措施,如用湿毛巾敷额头、降低环 境温度等物理降温方法,以及使用解热镇痛药等药物降温 。同时,要注意补充水分和休息,以帮助身体更好地应对 发热。
性别差异
女性基础体温略高于男性 。
体温的变化因素
01
02
03
04
环境温度
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会影响机 体散热或产热,导致体温变化
人的体温及其调节资料.
皮肤血管收缩→血流 散 量减少→散热减少 热
皮肤立毛肌收缩, 减 产生“鸡皮疙瘩” 少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传出 传入
骨骼肌不自主战栗 产
→产热量增加
热
大脑皮层(综合分析)
行为调节
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 增 素增加→代谢增强→ 多
增加衣物等措施保暖、增温 产热量增加
炎热:
炎热
刺激
皮肤温觉感受器兴奋
D、降低新陈代谢是人在炎热环境中散热的 主要方式
练习
5).(2005·全国卷Ⅱ·4)当人处于炎热环境
时,会引起( D )
A、冷觉感受器兴奋
B、温觉感受器抑制
C、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D、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
补充:下丘脑在机体稳态调节中的作用, 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高 分泌:分泌抗利尿激素。在外环境温度低
人的体温及其调节
徐州五中 赵鑫
(一)人的体温及其意义
什么叫人的体温? 人身体内部的温度。
临床上常用什么温度来代表体温? 1)口腔温度 平均为37.2℃ 2)腋窝温度 平均为36.8℃ 3)直肠温度 平均为37.5℃
直肠温度最接近人体内部温度
(二)体温的调节
寒冷:
下丘脑
寒冷
刺激
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
想一想
有人说“春捂秋冻”有益健康;也有人讲 “知冷知暖”不会生病?哪一种说法更有 道理? 对不同的人来说,这两种说法各有道理。
前者强调机体对环境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 后者强调采取适当措施来维持体温的恒定。
(四)体温的调节
人的体温来源于何处? 来源于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释放出来的能量。
体温的相对恒定是什么结果? 是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体温及其调节》课件
2 管理措施
合理膳食、适度运动、充足休息、注意保暖等。
结论及未来展望
对体温调节的理解
掌握体温调节的机制是保持健康的重要前提。
未来研究的方向
寻找更加精准的体温测量方法、入研究体温变化与疾病发生的关系等。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体温逐渐降低。
2
体温随季节变化的规律
夏季体温略高,冬季体温略低。
常见的体温相关疾病
发烧微热
温度超过正常范围,但低于 38℃。
发热
温度超过38℃,可能由病毒、 细菌感染引起。
低体温症
温度低于正常范围,可能由长 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中或身体 代谢障碍引起。
体温的评估和管理
1 准确性评估
内分泌系统
2
平衡体温。
通过神经调节下丘脑、垂体和肾上腺等 内分泌器官来调节体温。
体温调节的过程
体温调节的步骤
扩张或收缩毛细血管、汗液分泌、肌肉抖动等调节 体温的过程。
体温失调的原因及影响
感冒、发烧、药物影响、身体疾病等引起体温失调, 可能导致代谢障碍、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等。
体温的生理变化
1
体温随年龄的变化
《体温及其调节》PPT课 件
本课件将深入探讨体温及其调节的机制、生理变化、常见疾病等内容,为您 全面解读人体温度管理。
体温的概述
定义
体内温度的平衡状态。平均值为36.5~37.5℃。
测量方法
口腔、肛门、腋下、耳朵、额头等多种测量方 式。
体温调节的机制
1
自主神经系统
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相互作用
第三节 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
第三节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一、人的体温恒定及其意义人的体温指人体内部的温度。
临床上以口腔、腋窝和直肠的温度来表示,直肠温度最接爱人体内部温度。
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维持机体内环境自稳态,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二、人体的产热和散热1、产热:主要依靠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热,人体产热主要是来自骨骼肌和内脏。
剧烈运动时,产热量主要来自骨骼肌,约点总产热量的90%。
安静时,产热量主要来自内脏,约占总产热量的56%,其中以肝脏产热量最高。
剧烈运动时的产热量要比安静时高10-15倍。
2、散热:人体的散热除随排尿和排遗散失约5%外,大多数是由皮肤经传导、对流、辐射和蒸发而散失的。
1)传导散热:是人体的热量直接传导对与体表接触的较冷的物体的散热方式,一般通过种方式散热所占的比例不大。
2)对流散热:是通过气体或液体的流动来散热的方式。
3)辐射散热:是人体热量以红外线的形式传送出去的散热方式。
辐射散热与辐射面积有大小有关,夏天伸展四肢睡眠可以促进散热。
4)蒸发散热:是人体中水分以气体形式从体表蒸发带走热的散热方式。
蒸发散热是人体非常有效的散热方式。
蒸发散热量的大小,与环境气温、湿度和空气流动速度等因素有关。
发环境温度接近体温时,蒸发散热是人体惟一的散热方式。
三、体温的调节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量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是在下丘脑,人体的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中分布着能感受温度变化的温度感受器。
温度感受器分为对高温敏感的温感受器和对低温敏感的冷感受器。
寒冷时: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的血流量,使皮肤的散热量减少。
当相当寒冷时,皮肤的立毛肌收缩,骨骼肌也产生非自主颤栗,使产热量增加。
在上述过程中,有关神经的兴奋还可促进肾上腺的分泌活动,使肾上腺素的分泌量增加,导致体内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炎热时:皮肤血管舒张,增加皮肤的血流量,汗液的分泌增加,汗液蒸发带走热,使散热量增加。
体温及其调节(思维导图)
体温及其调节{体温{体温的概念{体表温度:易受环境影响;体表层最外侧的皮肤的温度被称为皮肤温度,四肢末梢皮肤温度低,越接近躯干、头部,皮肤温度越高;气温32℃以上时,皮肤温度的部位差异将减小。
皮肤温度与绝对血流量密切相关体核温度;温度相对稳定各部位差异较小,{肝、脑;38℃直肠;36.9−37.9℃食管;36.6−37.6℃口腔;36.7−37.7℃腋下;36.0−37.4℃平局体温;集体各部位温度的平均值:T MB=α⋅T core+(1−α)⋅T MS体温的生理性波动{日节律:清晨2−6时体温最低,午后1−6时最高性别影响{成年女性体温平均高于男性0.3℃月经周期中,体温在卵泡期较低,排卵日最低,排卵后升高0.3−0.6℃年龄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的体温较高,老年人因基础代谢率低而体温偏低运动影响:运动时肌肉活动能使代谢增强,产热量增加,体温升高其他影响: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进食体温的变化范围{小于28℃:可引起心脏活动停止28−30℃:可致神经反射消失,心脏兴奋传导系统功能异常,可发生心室纤维性颤动30−34℃:可出现意识障碍42−44℃:脑功能开始严重受损44−45℃:因体内蛋白质发生不可逆性变性而致死调节{产热反应与散热反应{产热反应{主要产热器官{安静时:主要由内脏产热,约占总产热量56%,肝最为旺盛运动时:骨骼肌为主要产热器官,占总产热量73%,剧烈运动时可达90%产热形式:{战栗产热:骨骼肌屈肌和伸肌同时发生节律性收缩,不对外做功非战栗产热:又称代谢性产热,增加产热的形式(新生儿不能发生战栗,寒冷时只能通过此方法产热)产热活动调节{神经调节{寒冷刺激可使位于下丘脑后部的战栗中枢兴奋,经传输通路到达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引起战栗寒冷刺激可引起下丘脑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寒冷刺激可通过交感神系统经兴奋,促进肾上腺髓质释放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使代谢性产热增加,体液调节:甲状腺激素是调节非战栗产热活动最重要的体液激素散热反应{散热部位:人体主要散热部位使皮肤散热方式{辐射散热传导散热对流散热蒸发散热{不感蒸发出汗(可干蒸发)(环境温度大于体表温度时蒸发散热是唯一的方式)散热反应调节:影响结构{皮肤通过改变血流量影响散热{微动脉网毛细血管网静脉丛动−静脉吻合支影响蒸发散热的因素:汗腺受交感胆碱能纤维支配,当交感神经兴奋时,末梢释放ACh增多通过作用于M受体促进汗腺分泌体温调节{基本方式{自主性调节行为性调节自主性调节{温度感受器{外周温度感受器:存在于皮肤粘膜和内脏中的对温度变化敏感的游离神经末梢{热感受器冷感受器中枢温度感受器: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对温度变化敏感的神经元{热敏神经元(视前区−下丘脑前部居多)冷敏神经元(脑干网状结构和下丘脑的弓状核较多)体温调节中枢:主要位于下丘脑,PO/AH是机体最重要的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节过程−体温调定点学说:体温调节中枢将体温与调定点进行比较其差值皆为误差信号,据此调节产热和散热活动,使体温向着接近于调定点水平的方向变化行为性体温调节: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都具有,变温动物只有行为性调节。
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
•神经-体液调节
•肾上腺髓质分泌↑ •垂体 •甲状腺分泌↑
•物质代谢↑
•负反 馈
•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
1.寒冷下增加产热量的途径有哪些?
神经调节:立毛肌收缩、骨骼肌战栗; 神经-体液调节: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量的增加导致血 糖升高,同时使心血管活动增强,以增加代谢产热。 神经-体液调节:甲状腺素分泌量增加,加速糖和脂肪的氧化分 解,增加产热。
•立毛肌 •收 缩
•骨骼肌 •肾上腺分
•颤栗
泌
•肾上腺素
•甲状腺分 泌
•甲状腺激 素
•散 热 量 增 加
•散热量减 少
•产 热 量 增 加
•寒冷 时
•皮肤冷感 •受器兴奋
•总 结
•传入
•传出
•神经 •下丘脑 •神经
体温调
•效应
节中枢
器
•炎热 时
•皮肤温 感
•受器兴 奋
•传入
•神经 •下丘脑 体温调 节中枢
给控制部分(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改变控制部分的活 动。
▲负反馈:反馈信息的作用是降低控制部分的功能活动, 即减弱控制信息。
(负反馈使系统维持平衡和稳态)
例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以维持生态平衡; 下丘脑-垂体-靶腺体中,靶激素对下丘脑、垂体的调节; 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等。
•注意: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的多少可以反馈性地抑制或促进下 丘脑和垂体的活动。含量多,则抑制;含量少,则促进,都属于 负反馈。
•皮脂腺
•皮肤
•汗腺
•皮下组织
•立毛 肌
• 说明:①皮肤包括表皮和真皮,皮下组织不属于皮肤。
•
②表皮包括角质层(起保护作用的死细胞)和生发层
。
人体解剖学机体的体温与调节
第二节 机体的热平衡
一、能量代谢与产热
(一)基本概念
(1 )能量代谢: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能量交换 和人体内能量转移的过程。
(2)产热器官
安静状态:肝脏 运动:骨骼肌
(3)基础状态:人体在20-25℃室温下,清晨空 腹、平卧、全身肌肉放松、清醒 并安静的状态。
(4)基础代谢:在基础状态下,维持心跳、呼吸 等基本生命活动所必需的最低能 量代谢。
下丘脑
①交感神经
皮肤血流量(皮肤血管舒缩,动 静脉吻合支开闭)
汗腺分泌(交感N胆碱能纤维支配)
②躯体神经 行为性体温调节,骨骼肌紧张性, 寒战产热
③内分泌腺 机体代谢(T3、T4、Adr、NA)
大脑皮层
表层温度
体核温度
外周温度感受器
中枢温度感受器
下丘脑
内分泌系统
交感神经
甲状腺
肾上腺、汗腺、 皮肤血管等
第八章 机体的体温与调节
学习要点
第一节 体温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机体的热平衡 第三节 体温调节
第一节 体温的基本概念
一、机体的正常体温及其相对稳定的意义
1、体温:机体内部的温度
无脊椎动物
变温动物
低等脊椎动物(爬行、两栖和鱼类)
恒温动物:鸟类和哺乳类(尤其是人类)
2、恒温意义:
酶活性正常、新陈代谢正常、生理功能正常
二、体温的分类
深部温度:人体核心的温度 表层温度:人体外壳的温度
(一)深部体温 机体深部温度相对稳定又均匀 因代谢水平不同,各内脏器官的温度略有差异 腋窝、口腔、直肠温度可代表机体深部温度
(二)表层体温
1、表层体温低于深部温度。 2、由表及里存在显著的温度梯度。
不同环境温度下 人体体温分布图
《体温及调节》课件
01
02
03
自主调节
人体具有一定的自主调节 体温的能力,如通过收缩 毛孔、调节呼吸等来调节 体温。
神经调节
神经系统对人体体温的调 节起着重要作用,如通过 下丘脑等神经中枢调节体 温。
激素调节
一些激素也可以影响人体 的体温调节,如甲状腺激 素等。02 体温的来源与影响因素
体温的来源
体内产热
人体通过代谢产生热量,是体温的重 要来源。
体温调节机制的研究
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探究体温调节的生理机 制,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等方面,以期 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新型体温调节药物的研究
随着对体温调节机制的深入了解,研究者们 正在开发新型的体温调节药物,以应对发热
、低体温等体温异常情况。
研究方法与技术进展
先进实验技术的应用
研究者们利用先进的实验技术,如基因敲除、转基因 动物模型等,深入研究体温调节的分子机制。
低热的原因与影响
低热的原因
甲状腺功能减退、肾上腺功能不全、脑部病变等。
低热的影响
低热可能导致疲劳、食欲不振、注意力不集中,长期低热还可能影响免疫功能。
体温过低的原冈与影响
体温过低的原因
环境温度过低、暴露于寒冷环境、体温调节中枢受损等。
体温过低的影响
体温过低可能导致颤抖、心率加快、呼吸急促,严重时可能导致休克和死亡。
《体温及调节》ppt课件
目录
• 体温的概念与意义 • 体温的来源与影响因素 • 体温调节的机制与过程 • 体温异常的原因与影响 • 体温调节的疾病与防治 • 体温调节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01 体温的概念与意义
体温的定义
体温
指人体内部的温度,通常用直肠 、口腔、腋窝等部位的体温表示 。
体温及其调节
(三)体温调定点
调定点学说认为:体温的调节类似于恒温调节 器,PO/AH的中枢性温度敏感神经元,在体温 调节中起调定点的作用。
调定点:控制体温稳定的平衡点。
如调定点设定数值为37.0℃,当体温超过 37.0℃时,刺激热敏神经元兴奋,使散热增加, 产热减少,将体温调回到37.0℃。当体温低于 37.0℃时,则刺激冷敏神经元兴奋,使产热增 加,散热减少,将体温回升到37.0℃。
麻醉药物能降低体温,因此,对于麻醉手术的患者, 在术后一段时间,要特别注意保温护理。
女子一个月经周期中基础体温的变 化
二、机体的产热与散热
(一)产热过程 安静状态时,主要的产热部位 是脑和内脏器官。肝脏的代谢水 平最高,产热量最大。 劳动或运动时,骨骼肌是主要 的产热器官,其产热量可由平静 状态下的18%提高到90%。
2.散热过程的调控
(1)皮肤血流量的调节 皮肤的血流量对体热的散发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机体主要通过调节交感神经的紧张度来控制皮肤 血管口径,从而改变皮肤的血流量。
在寒冷环境中,交感神经活动增强,皮肤血管 收缩,血流量减少,皮肤表层温度降低,形成阻 热层,发挥隔热器的作用,使散热量大幅度下降, 防止体热散失; 在炎热的环境中,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皮肤 小动脉舒张,动-静脉吻合支开放,血流量增加, 有大量热量从机体深部被血流带到体表,皮肤散 热能力显著增加,以防止体温升高。
一、体温及其生理变动
(一)正常体温 1.测定部位:直肠、口腔、腋窝。 2.正常值:直肠温度正常为36.9~37.9℃, 平均37.4℃,比较接近机体深部温度;口 腔温度一般比直肠温度低0.3℃;腋窝温度 一般又比口腔温度低0.4℃。 3.正常人腋窝温度为36.0~37.4℃,是可 以超过37℃的,所以遇到腋窝温度稍高于 37℃的人,在确认是否有低热的问题上要 持审慎态度。
第八章体温及调节共20页
●临床上常用什么温度来代表体温?
直肠:平均37.5℃(36.9-37.9) 口腔:平均37.2℃(36.7-37.7) 腋窝:平均36.8℃(36.0-37.4何危害?
• 1)低于28℃时,人会丧失意识 • 2)低于22℃时,心跳停止 • 3)高于41℃时,引起中枢神经系统障碍,
一、体温的来源:体热
1.能源物质 • 糖 70% (脑细胞唯一能源,消耗肝储
存糖元的75%/D) • 脂 30% • 蛋白
1.5卡路里/min
☞生化: 能源物质→ATP→体热 ATP:体内能源利用形式
2.产热和散热
产
热
56%
量
18%
10%
16%
脑 内脏 肌肉皮肤 其他
人体在安静时各个 器官的产热情况
皮肤血管收缩→血流 量减少→散热减少
皮肤立毛肌收缩, 产生“鸡皮疙瘩”
骨骼肌不自主战栗 →产热量增加
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 素增加→代谢增强→ 产热量增加
炎热
皮肤温觉感受器兴奋
下丘脑 PO/AH
皮肤血管舒张→血流 量增加→散热增加
汗腺分泌增多 →散热量增加
问题:
• 为什么烧伤的病人怕热? • 为什么发烧的病人食欲差?
90%
1%
8% 1%
脑 肌肉皮肤 内脏 其他
人体在运动时各个 器官的产热情况
基础代谢率BMR测定
• 基础状态:尽量排除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 基础代谢率平均值
苍白
↑
收缩
正常
通红 ↑
舒张
皮肤散热:发汗
●产热是体温形成的来源 产热和散热的平衡是温度恒 定的基本原理
二、体温
☞体温:深部的平均温度,肝>脑>肾等。
第二节体温及其调
温热性发汗 蒸发散热 调节体温
精神性发汗 与体温调节无关
环境温度≥皮温时→发汗是唯一有效的散热途径
3.循环系统在散热中的作用
图7-5 皮肤血管结构模式图 水平箭头表示血流方向;垂直箭头表示热量传递方向
炎热→交感活动 ↓→皮肤小动脉舒张 →动-静脉吻合支开放→皮肤血流↑
三、体温调节
•自主性体温调节:机体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下, 通过增减皮肤血流量、发汗、寒战等生 理反应,经常维持产热和散热过程的动 态平衡。体温调节的基础。
二、机体的产热与散热
体热平衡: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之间的动态平衡, 维持体温恒定。 总热量=基础代谢+食物特殊动力作用+肌肉产热
(一)产热
• 主要产热器官:安静时,内脏器官(肝脏) 运动时,肌肉,90%
• 产热形式:战栗产热和非战栗产热 • 调节: 1、体液调节: 温度↓→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
T>37℃
调37定℃点
PO/AH
T<37℃
散热 产热
产热 散热
体温正常
发热 (Fever)
致热原
体温调节中枢 调定点上移
调节性体温升高
(>0.5 C)
发热:细菌感染 → 致热原 → 调定点上移(37℃ → 39℃) → 体温低于调定点 → 体温调节中枢 → 产热↑ 皮肤血管 收缩、寒战 → 体温上移至调定点→产热散热达到平衡 →体温维持在高水平。
每天1000ml,皮肤600 - 800ml,呼吸道200 - 400ml。 2)发汗(sweating):汗腺分泌汗液的活动。是环境温度高于体温时的机体唯
一有效的散热途径。
• 大汗腺:腋窝阴部 • 小汗腺:分布: 手掌、足底 > 额、手背 > 四肢 > 躯干
体温及其调节课件共48页
体温的生理变异:
机体的深部温度可随一系列条件的 变化而略有变动。
1.昼夜节律:
以(24小时)昼夜为周期,往复出现高 峰—昼夜节律。
体温在2-6时为最低,黎明后上升,白 日较高,18时为最高峰。其原因:
①白日代谢率高,产热多。
②生物钟控制:部位在下丘脑视上核。
(黑暗环境及卧床或彻夜不眠的人仍有 体温昼夜周期性 )
3.散热的调节: ①皮肤血管运动:皮肤温度取决于皮肤 血管的血流量。
环境温度→刺激皮肤感受器 ↓
体温调节中枢→交感神经 ↓
改变血管口径 →改变血流量
↓ 影响散热
②汗腺分泌: 发汗分为:
A 温热性发汗:全身。 B 精神性发汗:额头、手掌、足底。
发汗中枢主要在下丘脑,支配汗腺的交感神 经节后纤维为胆碱能纤维,
2.性别:
女性比男性体温高0.3℃,女性且有体 温周期性波动,与其血液中孕激素及其 代谢物水平有关,也是在生物钟控制下 进行的。
月经前体温 > 月经期体温 > 排卵期体 温。排卵后体温突然升高。
临床上用连续测量基础体温的方法来 检验有无排卵及排卵期。
3.年龄
婴、幼儿,特别是早产儿体温调节机构发育不 完善,应加强保温。
④ 环境温度:20-30℃时能量代谢产热最稳定, 温度升高或降低产热均增加。 寒冷→肌肉紧张→寒战→产热↑ 温度升高(30-45℃)→
体内生物化学反应速度加快→产热↑ →发汗及 循环机能增强。
⑤ 内分泌:
甲状腺素↘
血糖升高、利用率提高→产热增加
肾上腺素↗
三.机体的散热过程:
1.散热部位:
①皮肤:血液流经皮肤血管。 90%的热量经皮肤散出,为机体的 主要散热部位。
第2节体温及其调节
三、体温调节 (thermoregulation)
体温调节可分为: 自主性体温调节autonomic thermoregulation:在中枢调控下,通过调节生理 反应,维持体温稳定,如增减皮肤血流
量、发汗、寒战等; 行为性体温调节behavioral thermo-
regulation:姿势,行为; 保、散温措施;
A.相对稳定,各部位温差小; B.因代谢水平不同,内脏器官有温差:
肝最高→脑次之→肾、胰、12指肠略低→ 直肠最低。但血液循环可使其趋于一致。
⑵体温:一般指身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测量部位:直肠:平均37.5℃(36.9-37.9) 口腔:平均37.2℃(36.7-37.7) 腋窝:平均36.8℃(36.0-37.4) 鼓膜温代表下丘脑温; 实验研究食管温代表体温
3.汗液 ① 汗腺分类:小、大汗腺;主要受交感 ACh能,少数(掌,跖,额)NA能纤维支配。 ② 汗的成分:99%H2O;1%NaCl,KCl,尿素
。 分泌之初为等渗→导管重吸收→低渗
。 4.汗腺活动的调节 发汗是反射性活动;下丘脑有发汗中枢 ① 温热性发汗:全身;参与体温调节
5.循环系统在散热中的作用 ⑴热环境下:交感神经紧张度↓→皮 肤小动脉舒张→A-V吻合枝开放→ 皮肤血流量↑→散热↑ ⑵冷环境下:与上相反。 ⑶适中温和环境:仅通过调节皮肤血 管口径控制皮肤温度,从而增加或 减少散热量,维持体热平衡
1.Shell temperature ⑴皮肤温(skin temperature):
A.各部位的温度差别较大; B.受环境温度和衣着影响,不稳定; C.与局部血流量关系密切:环境温
度和精神紧张等影响血管舒缩进 而影响皮肤的温度。
⑵体表向深部厚约10mm的一层:在散
体温及其调节(精)
(一)温度感受器 存在部位: ①外周温度感受器:皮肤、粘膜、腹腔 内脏等。 ②中枢温度感受器:脊髓、延髓、下丘 脑、脑干网状结构 热敏N原:局部脑 T↑放电↑ 温度敏感神经原 冷敏N原:
(二)体温调节中枢 (thermofaxic center) 1.温度信息多方输入 2.中枢的阶层整合 3.中枢传出途径是广泛输出 (三)调定点学说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统的调节反应
热环境下:交感神经紧张度↓→小动 脉舒张→A-V吻合枝开放→皮肤血 流量↑→散热↑ 冷环境下: 温和环境:
三、体温调节 (thermoregulation)
生理性体温调节 (自主性~autonomic thermoregulation) 行为性体温调节 (behavioral thermoregulation)
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食物的热价、食物的 氧热价、呼吸商、基础代谢、 体温、不感蒸发、调定点 2.试述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3.机体的散热方式 4.试述体温调节中枢及其作用
第二节
一、体温
体温及其调节
Body temperature and its regulation
(一)Shell temperature(体表温度)与 Core temperature(体核温度) 体表温 体核温(体温)
皮肤温
体表各部分差别大、不稳定。
与局部血流量关系密切
影响因素:①环境温度
②精神紧张
③发汗
体温:平均深部温度 测量部位:直肠:平均37.5℃ 口腔:平均37.2℃
腋窝:平均36.8℃
鼓膜温代表下丘脑温 实验研究食管温代表体温
(二)体温正常变动 1.昼夜节律或日周期 2.性别 3.年龄 4.肌肉活动 5.其他
二、机体的产热与散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肌肉活动的影响
肌肉活动时,肌肉代谢明显增强,产热增加,可使 体温暂时升高1~2℃。所以测体温时,要先让受试者 安静一段时间,小儿应防止其哭闹。 ● 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进食等情况,都会影响体温。 ● 全身麻醉时,会因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和扩张血管的 作用及骨骼肌松弛,使体温降低,所以全麻时应注意 保温。
,临床常用口温和腋温。测定腋温时要注意夹紧体 温计和测量时间(约需10min)。 另外,科研中还常用食管温度(=右心房温度) 、鼓膜温度(=下丘脑温度)
(二)体温的正常变动
正常人的体温可因昼夜、性别、年龄和机体的活动等而有 所变动。
1.体温的昼夜变化 人的体温在一昼夜中呈现周期性波动,称为体温的昼夜节
律(circadian rhythm)。 一般是清晨2~6h时最低,下午2~8h最高,波动幅度一
般不超过1℃。
长期夜间工作的人,上述周期性变化可以发生颠倒。 昼夜节律的控制中心: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
1、昼夜节律变化
人的体温在一昼 夜中呈现周期性 波动,称为体温 的昼夜节律。
2、性别的影响
成年女子体温平均比男子高0.3℃。
体温过高、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导致生 理功能的障碍,甚至造成死亡。如:
T < 22℃→心跳停止; T > 43℃→酶变性而死亡; T = 27℃→低温麻醉。
(一)体壳体温和体核体温
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等部 位的温度
1、体壳体温(shell temperature) 相对不稳定 各部位之间差异小。
小结和复习题
小结:
重点掌握体温的概念及 其正常变动,机体的产热 和散热过程。
熟悉体温调节机制。
复习题:
简述体温调节调定点的 原理及意义。
名词解释:体温 昼夜节 律。
心、脑、肺、腹腔 脏器的温度
2、体核体温(core temperature) 相对恒定。
在不同环境温度下人体体温分布图
通常体温的测量部位为腋窝、口腔和直肠温。 (1).直肠温度:正常为36.9~37.9℃,最稳定。 (2).口腔温度:正常为36.7~37.7℃。 (3).腋窝温度:正常为36.0~37.4℃。 肛温比较接近机体深部的温度,但由于测试不便
女子体温随月经周期而产生周期性变动。排卵日最低( 约1℃)。
实验证明: 孕激素是 引起女子 排卵后体 温升高的 主要因素。
3.年龄的影响
新生儿体温>成年人>老年人。 体温随着年龄的增长有逐渐降低的趋势,大约每增长10 岁,体温约降低0.05℃。14~16岁的青年人体温与成年人 相近。 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由于体温调节机构尚未发育完 善体温不稳定、老年人由于调节能力差,易受环境温度的 影响。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一 体温 二 机体的产热和散热 三 体温的调节
本节教学目标
1.掌握 体温的概念及其正常变动,机体的产 热和散热过(body temperature)
概念:指身体深部的平均温度。通常用直肠温 度来代表。 意义: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新陈代谢和一切 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