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市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启示
昆山全面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先行之路
推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
改革开放 以来 , 昆山坚持 以外 向型经济为龙头 , 以园区经济为载体 ,增强 中心城 区的集 聚力和辐射 力, 全面推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园区经济是昆山
6 — 4—
M 0DERN EC0N0M I RES C EARCH
经济 社会 发 展 的一 大特 色 .也是 带 动 和 辐射 镇 村 经
一
片 区之 间通 过便 捷 的快 速 通道 连接 , 以绿 地 隔离 , 在 规划 上 实 现 无 缝 对 接 、 功能 互 补 . 大 程度 地 集 聚 、 最
整合和统筹城乡资源 , 提升区域整体现代化水平。三 是确立“ 大区域联动发展” 理念。充分考虑苏锡常都
市圈、 上海 经济 圈和 长三 角整 体 发展 的大 背景 , 以及 经 济全 球化 和 全球 制 造业 转 移 的大 趋 势 ,明确 昆 山 与 周边 各 城市 的关 系 , 出与上 海 、 州 以及 周边 县 提 苏
、
推进城 乡规划布局一体化
从 上 世纪 9 代 起 ,以 18 撤 县设 市 为 契 0年 99年 机 . 山开始 突 破城 乡分治 规 划布 局 的 旧体 制 , 成 昆 形 城 区一 中心 镇一 镇一 开 发 区 的 县 域 布 局 一 体 化 格
局 。进入 新 世 纪 以来 , 在原 有 城 乡规 划 的基 础 上 , 以
市分工 、 合作的战略选择 。 在交通 、 能源 、 通讯等大型
基础 设 施方 面 充分 重 视 区域 性对 接 。各级 各 部 门 以
此为依据 , 在实施总体规划中既注重特色和创新 , 又 保持相对稳定和规划 的严肃性 .而且向镇村建设重 点倾 斜 和 延伸 发 展 。至 2 0 0 7年 , 市 城 乡形 成 了城 全
用“闯”劲探索昆山现代化之路
改革脉动2019·24改革开放40年来,昆山已连续14年雄踞中国县域经济之首,其以不足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国2%的进出口总额。
今年5月,江苏省委、省政府决定在6个地区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试点,在实践层面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现实路径,昆山市成功入选。
苏州市委书记蓝绍敏强调,昆山要勇当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试点走在前列的热血尖兵,创唯一、争第一,勇闯“无人区”,作出“无问之答”、提出“无解之解”,在探索推进现代化建设中“闯”出一条发展新路,在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闯”出一片广阔天地,在沉着应对风险挑战中“闯”出一副“强健筋骨”,在真心实意服务群众中“闯”出一番美好生活。
站在现代化建设试点的新坐标系上,昆山以大开放为底色,力求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的新时代昆山之路。
找准结合点,培育发展强劲动能党的十九大以来,昆山紧跟当前科技进步大势,牢牢把握宏观政策走向,以县域发展领跑者的姿态勇立潮头。
对内,以思想大解放引领发展高质量,以改革大突破拆除制度“紧箍咒”。
他们打开思想阀门,破除思维定势,不迷信、不迷恋,用务实合作打开一片新天地。
以产业变革为抓手,整体发展学新加坡、产业提升学韩国、自主创新学我国台湾地区。
在开发模式上,昆山提出了“富规划、穷开发”“依托老城、开发新区”“先引内、后引外”“滚动发展、逐步延伸”等一系列措施,开创了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2018年,昆山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加快创新转型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提升工程实施方案(2018—2020年)》,为发展营造内生动力,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对外,以更高层次的开放为先导,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探索良性互动的共生共融之路。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是当前昆山发展面临的最重要机遇。
2018年6月,沪苏浙皖共同签署《长三角地区打通省际断头路合作框架协议》。
昆山市雷厉风行,拟定长三角一体化昆山行动方案,清单化推进“六个一体化”,聘请专家组建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高质量推动对接上海诸多事项。
“昆山之路”的重要启示
“昆山之路”的重要启示冯晖江苏省昆山市作为一个面积不足1000平方公 里的县级市,在党建引领、发展理念、对外合作、区域 创新、新型城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都走在全省乃至 全国的前列,连续16年位居全国百强县第一位。
昆山的发展之路,是一条思想解放、创新发展之路,也 是一条扬长避短、改革开放之路。
在发展机遇面前 “冲得上”,在改革开放道路上“走在前”,造就了“昆山之路”。
“昆山之路”在经济发展中积累的特色经 验堪称样板,给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了很多有 益启示。
一、回顾“昆山之路”,是偶然也是必然1988年3月22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了题 为《自费开发——记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长篇 通讯,并配发了《“昆山之路”三评》的评论员文章,第一次将昆山发展经验总结为“昆山之路”。
这距 离昆山1983年作为苏州下辖六县的最后一名仅仅 过了短短5年时间。
如今,“昆山之路”已经不再是 单纯意义上的苏州昆山发展之路,而是一个“公共 产品”,一个被历史所证明的改革开放成功之路。
“昆山之路”所取得的巨大成功,绝不仅仅是一个偶然 事件,而是有其必然性。
“昆山之路”是思想解放之路。
昆山最初是一 个传统的农业县、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凭借每 年上缴国家2亿公斤商品粮的实力,一直过着“产 量不高、贡献不小、收入不少、生活蛮好”的曰子。
也正是这种守着自家门户坐井观天的“小富即安”心理,昆山错过了 “苏南模式”下乡镇企业发展的黄 金期而尴尬地沦为“苏南的苏北”。
1984年对昆山来说是一个转折年,在元旦过后召开的县、乡(镇)、村三级冬训班会议上,昆山提出了“无农不稳、无工 不富、无副不发、无商不活”的思路,做出了实行“三 个转移”的战略决策,即从单一农业经济向农业、工 业全面发展转移,从产品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转移,从封闭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转移,全力主攻工 业经济。
自此,昆山的发展找到了方向,那就是走工 业经济发展之路。
“昆山之路”是扬长避短之路。
城乡一体化:有效防治太湖流域非点源污染——基于昆山实践的思考
化肥增效技术、 推广肥料的精准化技术、 选择合适 的施肥时间及科学的施肥方法等¨ ; 农药污染的控制
措施包括 : 综合利用物理 、 生物 、 设施等生态化手段防治病虫害, 推广高效 、 低毒 、 低残 留、 易降解的新型 农药和农药降解菌, 适时、 适量 、 科学合理施药口 ; 秸秆污染的防治措施包括推广秸秆还 田技术 、 秸秆饲
】 0
以推行 的生态化耕作措施得以顺利开展①; 四, 第 农业经营户素质的提高, 降低 了生态型农业技术推广
的阻力 。
三、 生态基础设施的统一规划建设 大大加强了环境治理 能力
农村地 区的生态基础设施薄弱是农村生活造成的非点源污染肆虐的重要原因。在城乡一体化建设
中, 昆山市 以基础设施一体化为保障打破二元建设体制 , 以生态文明建设一体化为支撑打破二元环保机
越严重的农业劳动力缺乏 , 因而不少农 民将化肥在播种时一次性全部施足 , 施用农药时也往往急功近利
地 一 次性 多施或选 用 长效 、 毒性农 药 , 高 而不是更 有效 、 环保地 分次施用 。第 三 , 机肥 和缓释肥 等新 更 有
型高效肥料 由于使用成本相对较高 , 只有规模化的大田施用才能节 约, 同时本身存在见效相对缓慢 、 不 能按作物生长需求 释放 养分等不足 , 民使用积极性 不高 , 农 在包 产到户的苏南 地 区化肥减施难度较 大 J 3。第 四 , 民环 境意识 淡薄 , 农 对化肥 农药 过施 的危 害与 生态农 业 的好 处认 识 不 足 , 对生 态 型农 业 或 技术掌握困难 , 导致技术推广的阻力较大。第五 , 农村资金的匮乏使许多农 田生态设施无力建设 , 符合 生态要求的农机农艺不配套 、 技术体系不健全 , 相应激励政策不足等等 , 使许多防控措施无法落到实处。 昆山的实践证明, 上述障碍都可通过耕地的规模化经营得到解决。在城乡一体化改革中 , 昆山市通
对财政支持昆山城乡一体化的思考
规模 经营 的实施 意见》 《 、关于进 一步
加 快推进 扶 持经 济薄 弱村 工 作 的意
6 实施公 共产 品 、 . 服务供 给体制
一
见 》《 、关于加快完 善城乡公共 服务体 系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涉及促进 富 民强村 、 现代农业 建设 、 土地流转 、 就 业、 社会保障 、 公共服务等方面 的配套
土地 流转 , 目前 累计 建造 动迁 小 区
6 71 平 方米 ,四个 先 导 试 点 镇 动 0. 9万
公交线路 “ 村村通 ”统一城乡供水 , 。 实
现城 乡饮用水 同一水质 。推进城 乡环 保一体化 , 实现城 乡污水 、 垃圾统一安 城市规划
迁安置农户 1 6 8 ;对土地流转的 69 户
确 了工作的指导思 想和基 本原则 , 并 提 出 了 到 2 1 城 乡 一 体 化 发 展 总 0 2年
亿 元 ,平 均 占一般 预算 支 出 比重达
3 . % , 些 资 金 主 要 用 于 支 援 现代 O3 3 这
以及组建投资于房屋 出租 、物流服务
业 等 方 面 多 种 形 式 的 富 民合 作 社 , 增
3 村 政财 21第 期 2 农 财 与务0年 2 1
农 村 综 合 改 革
全处理 。 建设 农 村 公 共 服 务 中心 , 农 使
产业基础 , 建设互 为分工 、 各有所长的
特色产业 园区, 加速 了产 业 集 聚 , 生 产 了 “ 聚 效 应 ” 不 断延 伸 产 业 链 , 动 集 , 推 工 业 经 济 由 “ 延 式 扩 张 ” “ 涵 式 外 向 内
月, 全市按 照《 民专业合 作社法》 农 规 定组建 4 4家农 民专业合作社 , 累计注
学习昆山经验心得体会2篇
学习昆山经验心得体会 (2)学习昆山经验心得体会 (2)精选2篇(一)昆山经验是指中国江苏省昆山市在实施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方面积累的一系列经验。
这些经验主要包括优化营商环境、加强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创新发展、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加强环境保护、提升民生福祉等方面。
作为一个在昆山生活了一段时间的人,我也体会到了昆山经验的一些特点和成效。
首先,昆山市政府重视营商环境的优化,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
这种改革让企业可以更快更便捷地办理相关手续,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其次,昆山市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注重培育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
通过引进外资和技术,推进企业科技创新和产品升级,成功地实现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这种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了昆山经济的快速发展。
另外,昆山市也非常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市政府加大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建立了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并对环境污染进行监管和处罚。
同时,昆山大力推进绿色发展,鼓励企业采取环保措施,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最后,昆山市政府还重视提升民生福祉,着力改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
比如,在教育领域,昆山市投资大力度,建设了一批优质的学校,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给市民。
同时,昆山市还加大了对社会保障、医疗保健和文化体育等方面的投入,提升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总的来说,昆山经验的成功离不开政府的有力推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昆山市政府注重创新和改革,不断完善各项政策和制度,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持,为市民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这种经验在中国许多其他城市也具有借鉴和参考的价值,可帮助其他城市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目标。
学习昆山经验心得体会 (2)精选2篇(二)学习昆山经验是非常有价值的,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1. 加强人才培养。
昆山经济发展非常快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才的支持。
因此,昆山非常注重人才培养,尤其是高技能人才。
他们通过建立职业教育体系、提供培训和奖励计划等方式,吸引和留住了许多优秀的人才。
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意义
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意义
1. 城乡一体化能让乡村享受到城市的资源呀!你想想,就像偏远山区的孩子也能用上和城里孩子一样先进的教育设备,这多棒啊!这能大大促进教育公平呢。
2. 城乡一体化意味着农村的经济能快速发展起来呢!好比说农村的农产品可以更顺畅地进入城市市场,农民伯伯们的收入不就蹭蹭往上涨啦!
3. 它可以让城市和乡村的差距越来越小哇!就好像原本高低不平的路被慢慢填平了,大家都能在一个更公平的环境里生活,多好呀!
4. 城乡一体化能让人才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呢!可不是嘛,城里的人才愿意去乡村发展,乡村不就有了新活力嘛,这就像给乡村注入了一股清泉呀!
5. 城乡一体化对提升基础设施有很大帮助哟!那以后乡村也能有像城市一样便捷的交通、完善的医疗设施,村民们的生活品质得提高多少啊!
6. 这能让乡村的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呢!比如说那些独特的乡村手艺可以被更多人了解和喜爱,就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样。
7. 城乡一体化会让就业机会更加均衡呢!农村人不用都往城里挤也能找到好工作,城市的压力也小了,这不是两全其美嘛!
8. 它能加强城乡居民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呀!就像搭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大家的心都贴得更近了,多温馨啊!
9. 城乡一体化对生态环境保护也很重要呢!乡村的好环境能让城市人也享受到,这不就是共享美好嘛!
10. 城乡一体化的意义简直太大啦!它能让整个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繁荣,这难道不是我们都希望看到的吗?
我的观点结论:城乡一体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能给城乡居民都带来巨大的好处,我们应该积极推动和支持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城乡一体化工作总结
城乡一体化工作总结一、背景介绍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与乡村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方面的有机融合与协调发展。
我市自去年以来,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取得了许多积极成果。
现将城乡一体化工作进行总结,以供参考。
二、工作亮点1.经济发展我市通过加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同时,加快城镇化进程,吸引大量人力资源和资金流入,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2.基础设施建设在城乡一体化工作中,我市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加强了乡村道路、电力、供水、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同时,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3.农村改革我市通过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土地出让和承包土地流转,提高了农民的土地使用效率和农田综合生产能力。
4.生态环境保护城乡一体化工作中,我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决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保护生态环境。
在农村,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加强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工作,提高农田生态效益。
三、存在问题1.城乡发展不平衡尽管城乡一体化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城乡发展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城市仍然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乡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
2.基础设施不完善尽管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但仍有一些乡村地区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特别是在水源、供电等方面,仍需要加大投资。
3.农民收入增长不稳定尽管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但农民收入增长仍然不稳定。
部分农村居民仍然依赖土地承包经营收入,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有待提高。
四、改进措施1.加强产业发展支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发展适应当地特色的农业、农村产业,引导农民转变思维方式,增加创收渠道。
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资力度,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特别是要注重解决农村供水、电力等问题,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水平和质量。
3.加强农村土地管理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农村土地确权和流转进程,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昆山改革发展经验的启示
昆山改革发展经验的启示作者:徐惠芳来源:《群众》2018年第24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壮阔历程,昆山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农业县发展成为一座生产先进、生活美好、生态宜居、生机勃勃的现代化城市。
回顾40年的发展历程,昆山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抢抓机遇、不断进取,形成了以“艰苦创业、勇于创新、争先创优”为精神内核的“昆山之路”。
昆山的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生动缩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实践的典型样本,其经验具有多方面的启示。
启示一:有一支思想解放、抢抓机遇、创新服务,坚持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的干部队伍昆山党员干部始终依靠“解放思想”这个法宝,发扬“敢想、敢闯、敢干”“唯实、扬长、奋斗”的精神,把握机遇,不断创新,充分利用沿海对外开放、浦东开发开放和昆山开发区国批等契机,立足实际,敢为人先,实施“东依上海、西托三线、内联乡镇、面向全国”的战略,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注重队伍建设、强化团队合作、聚力共谋发展,既继承前人,又大胆开拓。
面对上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数百名党员干部进外企、入台企、赴民企,启动“诚信服务月”,开设沙龙,解读政策,提出“人人都是投资环境”“对企业不说‘不’,不说‘不能做’,只说‘怎么做’”,千方百计帮助企业共度难关;面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针对企业面临的众多“疑难杂症”,又迅速啟动“解决问题月”,设立“马上办”办公室,推出“首问负责制,两问终结制”特色服务;党的十八大以来,昆山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开展“‘三严三实’,我为昆山服务做什么”大讨论和“六个一”基层大走访等活动,出台“四项机制、六项制度”,实施“不见面审批”等依法高效服务。
昆山党员干部接力创造的“昆山服务”品牌是“昆山之路”越走越宽广的重要秘诀。
启示二:有一批龙头带动、功能配套、特色鲜明,“继续创造更具吸引力的投资环境”的发展载体昆山开放型经济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昆山开发区这一发展载体的成功,昆山从全国率先自费开辟工业园区起步,到发展壮大为国家级开发区,在其龙头带动下,逐渐形成了出口加工区、综合保税区、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昆山核心区,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高新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花桥经济开发区、以高效农业为特色的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功能园区,形成了光电产业园、高端装备产业园、软件园,形成了德国工业园、日本工业园、留学生创业园、民营工业园等一系列特色园区……各类园区功能布局合理、产业特色鲜明,呈现出一幅一区多园、园区配套、功能互补、竞相发展的景象,有效推进了昆山经济可持续发展。
城乡发展一体化学习体会4篇总结范文
城乡发展一体化学习体会4篇总结范文城乡发展一体化学习体会4篇总结范文第一篇第一,城乡发展一体化要用科学的思路来引导,把系统的规划作为前提。
要坚持把县城、镇、村和工业、农业、旅游作为一个整体,突出消除城乡二元差距的要素,整体进行规划,形成各区域、各行业相互配套、相互衔接的发展规划体系,避免各自为阵、各唱各调。
我县要按照“一体两翼四星二十个新型社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布局,继续以产业园区化、农村城镇化、农民职业化为方向,把产业开发、城镇建设、土地流转、民生保障四位一体统筹推进,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构建城乡制度并轨统一,城乡产业联动发展,城乡社会互融进步,城乡居民双向流动的发展格局。
第二,城乡发展一体化要突出产业融合,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核心。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要紧贴地方实际,把握好本地区的优势和劣势,立足自身实际,不能简单的模仿和照搬。
我县要充分利用生态环境优势和资源优势,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思路,抓园区、建基地,通过壮大特色农业、提升文化旅游产业、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办法,提高县域经济实力,用发展的办法为城乡一体化奠定良好基础。
第三,城乡发展一体化要善于实践,把改革创新作为动力。
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打破长期以来的“二元”结构,会有很多的障碍和困难出现。
作为改革试验的先行者、探路者,我们要有担当的勇气和足够的智慧,按照“非禁即入、非限即可”的原则,敢闯敢试、敢想敢干、敢为人先,在土地、户籍、社障、金融信贷、资金投入、社会管理等重点、难点方面进行不断创新探索,尽快在农村产权、抵押借款、户籍制度、社保并轨几方面开展实质性的改革。
第四,城乡发展一体化要以人为核心,把普惠共享作为追求。
城乡一体化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改善农村落后状况,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共享共富。
我县在以后的发展中要更加注重效率与公平,进一步消除城乡居民在政策权利方面的不平等、不均衡,在城乡教育、医疗、养老、就业、住房等方面让农村群众更多地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城乡一体化的_三位一体_发展模式
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三位一体”发展模式□ 刘维新一、“三位一体”模式的内涵及其背景“三位一体”发展模式,是江苏昆山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与乡镇企业调整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城乡通盘考虑、共同发展的一种模式。
其内涵是:在小城镇建设的同时,集中开辟“工业小区”,将乡镇企业通过调整改造,集中在该区,以解决“村村冒烟”与污染问题,并将乡镇企业的职工迁到小城镇居住,从离土不离乡,变为离土又离乡,成为城镇居民。
与此同时,将过密的自然村,通过统一规划进行合并,把宅基地返还于田,以增加耕地面积。
我们在总结昆山经验时,把这种做法称为“三位一体”发展模式。
苏南地区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之一,昆山是苏南地区的后起之秀。
这一地区早在70年代中期,社队企业就有一定发展。
80年代初,乡镇企业得到较大发展,村村都办企业。
不过,这个时期发展的乡镇企业不少处于低水平、污染严重的档次上;80年代中期,在全国横向经济大联合的背景下,昆山面对上海工业梯度转移和“三线企业”回迁的大好时机,充分利用区位优势,积极联营办厂,发展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企业。
1992年以后,又利用浦东开发和沿江大开放的新形势,引进一批中外合资和外商独资企业,开拓外向型经济,使地方经济迅速腾飞。
这时,尤其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他们认识到: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办企业方式,不仅企业效益差,环境污染难以处理,而且产品也很难上档次,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经济发展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了,子孙后代怎么生存?基于这种认识,昆山市陆家镇便率先着手在建制镇周围建立“工业小区”,将各村办的“乡镇企业”,逐步通过产品升级换代的改造,集中安置在“工业小区’,以改变布局零乱、村村冒烟,环境污染严重的局面。
陆家镇这样做了之后,不仅取得明显的集聚规模效益,而且污染问题得到较好解决,环境大为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也比较容易配套。
之后,昆山市的20个镇都纷纷效仿,统一规划,办起了“工业小区”。
昆山市发展县域经济经验
昆山市发展县域经济经验昆山市是中国江苏省苏州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有着丰富的经济发展经验。
以下是昆山市发展县域经济的一些经验和做法。
首先,昆山市注重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结构的升级。
该市重点发展制造业、服务业和现代农业。
在制造业领域,昆山市建设了一批现代化的工业园区,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高新技术企业。
同时,该市还积极培育服务业,发展金融、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服务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此外,昆山市还通过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的生产力和质量,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其次,昆山市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经济协同发展。
该市注重发展乡村旅游,将农户的农田和农家乐等资源有效整合起来,发展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提高农民收入。
同时,昆山市还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质量。
此外,昆山市注重招商引资,积极引入外资和优质企业。
该市建立了健全的招商引资机制,提供优惠政策和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和企业。
昆山市还注重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提供优质的服务和支持,帮助企业解决问题。
再次,昆山市注重培育人才,提升创新能力。
该市加大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和高等学府,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同时,昆山市还注重引进优秀人才和团队,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激发人才的创新潜能。
最后,昆山市注重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
该市积极推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制定并执行严格的环保政策和标准。
同时,昆山市还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循环经济,推动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回收利用。
总的来说,昆山市发展县域经济的经验可以归纳为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招商引资、培育人才和保护环境等方面。
昆山市通过这些做法,实现了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结构的升级,为其他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苏州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8l "
的任务重 ,时间长。因此 ,城 乡一体化发展比城 乡统筹 发展层面更高 ,要求更高 ,更符合现代城市发展的基本
方向。
一
( ) 一 推进城 乡发展 “ 五个一体化” 是各项规划逐步实现城 乡对接 。按照一体化 、全
三 、苏州城 乡一体化改革的背景 上 世纪 8 年代 ,苏 州紧紧抓住农村改革 的历史机 O 遇 ,大力发展 乡镇企业 ,率先实现了 “ 农转工”的历史 性跨越 ,加快了农村工业化进程 ;9年代开始 ,苏州紧 0 紧抓住国家沿海地区和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历史机遇 ,大 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率先实现了 “ 内转外”的历史性跨 越 ,加快了城市化国际化步伐 ;进入新世纪 ,苏州紧紧 抓住 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构建和谐社会、科 学发展观等战略性决策的机遇 ,以 “ 率先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 ,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为总目标 ,并于2 0年底 05 率先完成省定小康的指标任务后 ,进一步推进第二个率 先 ,开始了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的历史性跨越 ,加快了 现代化步伐 。2 0年2 0 6 月以来 ,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 农村 、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一系列的战略决策。遵照中 央精神 ,结合苏州实际 ,苏州市委找到了进一步发展的 正确途径 :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大城 乡 统筹力度 ,加快富民强村 ,发展现代农业 ,到深化农村 改革促进城 乡一体化发展 ,开始了新一轮的农村改革和
一
二三产业的蓬勃发展 ,呈现 出一派兴旺景象。苏州成功的经验使得其他相对落后的城 市在城 乡一体化的发展 中有
了很好 的借鉴 作 用 。
【 关键词 】 乡一体化 ;一体化建设 ;城市发展 ;科学发展 城
“ 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 ”。金秋时节 ,我市第二期 县级干部进修班学 习考察团一行5余人在市委党校王辉 0 常务副校长的带领下来到了素有 “ 人间天堂”之称 的苏 州市 ,对苏州市城 乡一体 化改革建设情况进行 了为期 周的参观学习考察与专题调研 。在几天的深入到苏州 市及下辖张家港市 、昆山市 、常熟市及杨舍镇 、谓塘镇 及蒋巷村等基层参观学习考察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二三 产业新一轮发展 的蓬勃兴旺景象 ,听到的是各级干部科 学 、踏 实的谋划和措施 ,受益农民感激共产党和发家致 富打算的心声。那种城 乡同步、干群 同心搞改革促发展 的氛围 ,在城乡一体化 的平台上得到了新的升华。从中 深深感受到党中央科学发展观 以及推进城 乡一体化战略 决策的正确 。苏州农民舒适的现代生活 ,农村和谐的乡 风文 明 ,给我们留下 了深 刻的印象 。苏州之行收 获颇 丰 ,受益非浅。当前我市正积极融入到环鄱阳湖生态经 济区建设 ,如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更好地推动 我市城 乡统筹发展 ,实现我市 “ 科学发展 、进位赶超 、 绿色崛起”的奋斗 目标 ,苏州经验 ,值得借鉴。 1
实施城乡统筹 破除二元结构——昆山市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
—
—
统 筹 有 规 划 。上 世 纪 8 代 以来 , 0年 昆
山以撤县设市为契机 , 以城 乡统 筹 和 片 区 发 展 为理念 , 以城 市 化 引领 新 农 村 建 设 , 于 突 破 勇
城 乡 二元 结 构 和 城 乡 分 治规 划 的 旧 体 制 , 市 将
大局 。 昆 山市 委 、 政府 在 实 施 城 乡 统 筹 发 展 市
网站 的影 响力 。
的农业 信息 及 时有效 地发 布 出来 , 决好 信 息 的 解
( 作者单位 : 山区农业信 息服务中心) 金
上 海 农 村 经 济 2 1 第 2期 0 0年
长
墅 , 城 市 居 民 一样 过着 现 代 化 生 活 。 像
— —
习●l
镇 即花 桥 经 济 开 发 区 在 推 进 城 乡 一 体 化 中所 创 新 的 双 置 换 ( 民承 包 土 地 经 营 权 流 转 入 农
工作 有要 求 。早在上 世 纪 8 0年 代 自
费 兴 办 经 济 技 术 开 发 区 时 就 明确 提 出 , 乡 镇 各
要 自力 更 生 筹 办 工 业 小 区 ,工 业 向小 区集 中 , 实 行 城 乡 联 动 、 向 联 合 、 城 带 乡 、 同 发 横 以 共 展 。 其 是 党 的十 七 届 三 中全 会 后 , 山市 委 、 尤 昆 市 政 府 坚 持 工 业 反 哺 农 业 、 市 支 持 农 村 和 多 城 予 少 取 放 活 的 方 针 , 面 系 统 地 提 出 了推 进 城 全
现 代 化 水 平 , 得 了令 人 瞩 目的成 就 。2 0 取 0 5年 以来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综 合 水 平 连 年 荣 获 全 国 百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指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融合发展。
这种发展模式的出现,旨在解决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巨大差距,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城乡一体化发展可以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在过去,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经济发展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城市经济发展迅速,而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城乡一体化发展可以促进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经济互补,实现资源共享,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
城乡一体化发展可以促进城乡社会的协调发展。
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社会发展也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城市社会发展迅速,而农村社会发展缓慢。
城乡一体化发展可以促进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社会互补,实现社会资源共享,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
城乡一体化发展可以促进城乡文化的协调发展。
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文化发展也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城市文化发展迅速,而农村文化发展缓慢。
城乡一体化发展可以促进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文化互补,实现文化资源共享,促进文化的协调发展。
城乡一体化发展可以促进城乡环境的协调发展。
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环境发展也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城市环境发展迅速,而农村环境发展缓慢。
城乡一体化发展可以促进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环境互补,实
现环境资源共享,促进环境的协调发展。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还在于促进城乡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只有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才能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苏州城乡一体化的启示和思考
苏州城乡一体化的启示和思考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乡差距日益明显,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越来越引人关注。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苏州开展了城乡一体化的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苏州的城乡一体化实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苏州在城市化进程中,注重将城市的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让农村居民也享受到城市的便利。
例如,在农村建设公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使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2. 推进产业转移和农村产业发展。
苏州通过引导企业向农村转移,促进了城乡产业的融合和协调发展。
同时,苏州也大力支持农村产业发展,发挥当地的农业和旅游资源优势,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3. 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苏州将城市的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确保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到城市同等的公共服务。
苏州的城乡一体化实践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启示,即要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产业融合,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此外,还需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为城乡一体化提供制度保障。
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解决城乡差距问题,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山市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启示市委政策研究室郝敬东4月22日至28日,我有幸参加市委组织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专题培训班,赴江苏昆山实地听讲座、看发展、悟真谛,所见所闻,耳目一新,感受深刻,启发良多。
昆山的发展可以用“五个先进”来概括,即:观念先进,规划先进,产业先进,管理先进,惠民先进。
可以说方方面面都值得我们学习。
而其坚持从城乡发展和产业布局规划入手,以自费开发为起点,着力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资源配置、公共服务、就业社保、生态建设、社会管理等“八个一体化”进程,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提升城镇化水平、构建和谐社会,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全民的特色经验更是堪称样板,值得借鉴。
一、经验与成效(一)推进城乡发展和产业布局规划一体。
2006年,昆山市按照全覆盖规划、片区发展和大区域联动发展的思路,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将市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全方位统筹布局和规划建设,从空间布局上实施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新型社区集中,探索出了以新型工业化和城市现代化为主要特征的集约发展道路。
他们打破原有乡镇村的行政界限,规划城市东、西部两个副中心和三个20万人以上的小城市,片区与片区之间通过便捷的快速通道连接,以绿地隔离,在规划上实现无缝对接、功能互补,最大程度地提升区域整体现代化和城市化水平。
目前,全市城市化率达到75.1%。
在城乡产业布局规划上,依托上海经济圈和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优势,先后规划建设了高新区、开发区、综合保税区、海峡两岸商贸合作区、花桥国际商务城以及清华科技园昆山分园、创新科技园、浦东软件园昆山分园、光电产业园和各镇的特色产业园区,形成城乡一体、衔接紧密的光电、可再生能源、新材料、软件、传感器、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上下游产业链。
2011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8001.6亿元。
同时,规划建设高效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等农业产业化园区,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0个,发展优质粮油10万亩、特种水产10万亩、特色果蔬及花卉苗木10万亩。
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链,全市农业规模化经营达到65%,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二)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资源配置一体化。
统筹实施交通、水、电、气、生态环保等基础工程,不断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和功能设施,形成了“六纵六横二环五高”的市域交通大框架,境内各等级公路里程达到1600公里,高速互通10个,市域内任何地点15分钟能上高速,主城区30分钟能到上海或苏州。
实行全区域组团供水,做到“一个龙头”供水;农村垃圾实行“村收集、镇集中、市处理”,做到“一个炉子”焚烧发电;全市行政村实现村村通公交,各区镇实现区域公交、有线电视全覆盖。
推进城乡资源优化配置,完善农村集体土地使用制度,落实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留用地、土地有偿流转和宅基地置换等政策,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提供有效载体;坚持“三个高于”(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高于上年)的公共财政投入政策,使“三农”发展和村级经济得到了强力支撑。
目前全市有四分之一的村年可支配收入超千万元,所有行政村年可支配收入均超过100万元。
(三)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和就业社保一体化。
加快完善社会事业、公用设施、社会福利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
累计投入45亿元,完善与片区规划相适应的教育布局;新建社区医院等医疗网点,形成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一大批体育中心、图书馆、美术馆、市民文化广场等,形成了完善的市镇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
加大统筹城乡富民工作力度,建成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建立城乡统筹的就业机制和服务网络。
政府每年拨出2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全市95%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在非农领域实现就业。
建立健全以低保、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征地补偿、拆迁补偿为主体的惠农及农民权益“五道保障”,全市社会保险综合覆盖率达99%以上,城乡低保标准统一提高到每月450元,全市近10万老年农民每人每月可领取养老金400元;实行覆盖城乡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农村养老保险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接轨。
实行“拆一还一、货币补偿”政策,农户动迁后平均可拿到3套住房,除自家居住外,可以通过出租、出让来增加收入。
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9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212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至1.74:1。
(四)推进城乡生态建设和社会管理一体化。
在生态建设上,将环保优先的方针落实到发展的各个环节,使节能降耗、保护环境、集约发展迈出了新步伐。
他们突出抓好生态工业园、循环经济园建设,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减污增效,强制推行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和环境认证。
加大水环境治理保护和投入力度,实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饮用水深度处理、第二水源工程建设。
全市工业污水处理率达100%,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0%。
全面实施湖泊、河流“畅流清洁工程”,达到“水清、水活、水畅、水生态、水安全”目标。
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和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称号。
在社会管理上,探索“扩权强镇”办法,强化政府部门管理的综合协调功能,形成城市与农村相互对接、良性互动的工作新格局。
建立“大城管”机制,成立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积极推行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建立市镇村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和“二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机制,在全市城镇全面推行数字化、网格化管理模式。
推行综治、警务、调解、治保和外来人员管理“五位一体”的治安管理模式,全面提高了社会安全系数。
二、启示与感悟启示之一:以新型城镇化为统领,全方位统筹布局和规划建设,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昆山的经验表明,小城镇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以县(市)域为整体进行全方位统筹布局、全覆盖规划建设,是高起点、管长远、可持续的明智之举。
近些年来,我市在小城镇建设上不贪多求全,突出重点建设15个中心镇,用城市化理念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毋庸讳言,我们抓的是少数,还仅仅停留在试点的水平上,并且存在着规划不科学、对接(与主城区)有缝隙、投入无机制、建设不平衡、管理缺章程等问题,致使城市化率偏低,城乡二元结构明显。
为此,我们只有从城乡分割的现实出发,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像昆山那样敢于探寻政策所未禁止的领域,突破体制机制瓶颈,统筹城与城之间的体系布局,完善城乡规划,加快发展区域性中心(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同时,大力发展县级城市和小城镇,促进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联动发展,充分发挥城市的带动作用,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把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扩散,通过城乡一体化的组团式发展,才能走出一条具有襄阳特色的城乡统筹发展之路。
启示之二:合理安排产业布局,科学配置产业发展与土地资源,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昆山产业先进,布局合理,结构优化。
他们围绕产业的主导产品及其上下游产品等整条产业链进行招商,在各个园区类重点发展光电、可再生能源、生物医药、电子通讯设备制造等投资密度大、土地集约利用度高的新型产业,使园区土地对GDP的产出率平均每亩保持在1000万元以上。
政府鼓励企业建设向空中发展,车间第二层减半收取基础设施配套费,第三层起免收基础设施配套费。
通过实施区域产业发展与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促使企业对土地的利用从低效粗放利用向高效集约利用转变,从传统产业向高新产业转变,全面实现了产业转型升级。
对发展旅游和高效农业的4个乡镇,加大市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确保旅游产业和高效农业健康发展。
纵观我市,产业布局还不够优化,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产业层次还不够高端,除汽车等少数行业外,一些产业或高新技术含量不高,或具备高新技术性质但规模不大,或占地面积多而缺乏产业集聚效益;更有一些地方发展急于求成,引进了一些高能耗、高污染、高占地、资源不节约甚至是别人淘汰的传统产业,真正引进的战略性新型产业不多,还停留在被动承接产业转移阶段,缺乏主动谋划和前瞻性;相当部分的工业园区存在着用地不集约、城市功能和园区建设没有有效衔接等问题,据测算,我市工业园区GDP的亩平产出率大约只占昆山的15%左右。
为此,当前我市谋取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方式转变和跨越发展,迫切需要按照“四个襄阳”的发展定位,以长远的眼光、战略的大局、科学的态度来规划产业,建设园区。
同时,充分发挥产业规划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导向作用,科学制定产业功能片区规划,合理安排产业布局,积极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有效整合土地资源,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启示之三:坚持把环保优先落实到发展的全过程,是推进生态建设、确保城乡一体化健康发展的基本途径置身昆山,无论是中心城市还是乡镇小城市,无论是工业园区还是商务城保税区,无论是公路旁还是湖水边,到处绿草如茵,鲜花盛开,树木葱茏,赏心悦目。
他们将环保优先方针落实到发展的各个环节,产业布局优先考虑环境容量,项目引进优先考虑清洁环保高端产业,生产开发优先考虑污染排放指标。
其环保优先的绿色发展理念,高水平的园林绿化设计,大手笔的城乡生态一体化建设,可谓独树一帜,让人叹为观止。
具体到我市,必须进一步完善“绿色襄阳”建设规划,建立绿色清洁产业引进、生态农业工业旅游发展、生态系统建设恢复、污染企业排放指标监控、境内汉江水系保护等一系列考评考核体系,把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纳入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并作为衡量工作业绩和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确保襄阳山青水绿,使其真正成为鄂豫陕渝毗邻地区最宜居、最宜业城市,以优良的生态环境吸引八方来客,共促转型跨越,推动城乡一体化健康发展。
启示之四:抓住优化服务这个根本,不断改善发展环境,是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保证昆山的软环境建设主要体现在政策宽松优惠,办事快捷方便,体制机制充满活力,他们的任何部门都不存在吃拿卡要行为,所有接报的事情都按工作流程限时办结,纪检监察对不作为的举报立查即处。
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谁能抢先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谁就能集聚起更多的发展要素、发展活力和发展后劲,谁就能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我市近年来推行“阳光新政”、打造服务型政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与昆山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少数部门和一些干部仍然存在着“松、懒、浮、慢、推、拖、怨、贪”等问题。
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服务就是竞争力”的理念,以营造优越的政策环境、开放的人文环境、高效的政务环境、和谐的社会环境为目标,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主动落实各项发展政策,深入进行“治庸问责”,弘扬“马上就办”,在各级各部门大兴“你投资、我服务,你发展、我开路,你困难、我帮助,你赚钱、我保护”的大开放大合作风气,打响“人气襄阳旺,环境襄阳好”的城市品牌,用真诚和主动的服务帮助群众、企业、客商解难题,办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