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弹性干预贫困大学生心理脱贫的新途径

合集下载

简析贫困生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解决办法

简析贫困生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解决办法

简析贫困生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解决办法近年来,贫困大学生由于其特殊的家庭环境和生活条件,他们面临更多生活和学习压力,在心理上承受着更大的精神压力,身心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从而导致自卑、焦虑、孤僻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一、贫困大学生心理现状及问题(一)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现状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贫困生比例占15%—30%,特困生占8%—15%。

尽管高校贫困生人数占学生总数的比例不算高,但由于高校的办学规模较大,贫困学生的实际人数的绝对值还是比较大。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贫困生群体已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

部分贫困生在除了经济穷迫之外,常常在心理压力、学习困难、学习时间不充分、人际关系等方面存在更多的困难。

(二)贫困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第一,自卑心理。

由于家庭的经济困难,他们无力支付高昂的学费,与那些家庭经济较好的的学生相比,不愿让同学知道自己贫困,会担心被别人看不起。

贫困生家庭负担重,思想压力大,精神常处于一种焦虑状态,常常情绪低落,常因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而自我封闭,对身边的人和事极为敏感,总感觉到不自在,甚至产生对立抵触情绪。

第二,学习压力大。

贫困学子常常把成绩看作是自己实现自身价值的唯一标准,因而要求成绩出类拔萃,但很多人学习方法不得力,从早到晚忙忙碌碌,又不愿意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学习效果不佳,以致学习排名和素质综合测评在班级始排名终处于最后,从而更使得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第三,和同学之间相处不融洽。

贫困生大学生自卑心理较强,常因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而自我封闭。

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又不愿意同他人交往,有的甚至独来独往,不与其他人交往,内向、恐惧、多疑,担心被人嫌弃和拒绝,行为上采取逃避方式。

第三,依赖心强,现在有些贫困大学生面对贫困,他们不是勇于去战胜贫困,自强自立,而是一味指望社会、政府、学校的资助,凡事等靠要,有些贫困生总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觉得世界很不公平,于是认为自己受帮助是天经地义的事。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及其干预措施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及其干预措施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及其干预措施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其中不乏一部分家境较为困难,需要依靠各种助学计划来完成自己的学业。

这群人也被称为高校贫困生。

虽然获得了国家、学校的关注和支持,但是成为贫困生也意味着他们面临更多的压力和挑战。

他们需要不断地适应环境,面对学业、生活等方面的考验,心理问题随之出现。

本文将对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探讨,并介绍相应的干预措施。

一、心理问题1.1 自卑经过多次选拔,高校贫困生终于获得了入学资格,但由于和其他同学相比,他们仍然觉得自己会被歧视和嘲笑。

这种自卑心理会逐渐影响到他们的自信和表现。

1.2 焦虑即将面临的学业压力也是高校贫困生心理的一大问题。

他们必须要跟上班上的进度,并且需要有考试前的准备。

这些任务所需的时间、精力、资金等往往是贫困生难以承受的。

1.3 社交障碍由于缺乏背景和资金等资源,贫困生的社交圈受到限制。

他们可能无法和同学一同参加各种活动,或是富有的人家一样购买各种物资。

这些因素不利于他们和同学之间的交流和融入。

1.4 压力经济贫困是高校贫困生最突出的特征之一,需要寻找兼职以赚取生活费。

这些琐事会占用他们宝贵的时间,也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压力。

二、干预措施针对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我们可以制定以下干预措施。

2.1 寻求心理咨询服务高校可以成立心理咨询机构,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如果贫困生感到自卑、焦虑或有其他心理问题,他们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适当的治疗和建议,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

2.2 经济援助高校可以对贫困生进行经济援助,以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这样可以减轻贫困生的负担,并缓解他们的经济负担。

2.3 建立互助平台高校可以建立贫困生相互帮助的平台,并鼓励更多的同学和团体加入其中。

这样做可以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减轻贫困生感受到的心理压力。

2.4 组织社交活动高校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和社交活动,鼓励贫困生积极参与,结交更多的朋友。

贫困学生的心理辅导

贫困学生的心理辅导

贫困学生的心理辅导在当今社会,贫困学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不仅需要应对物质上的困境,还需面对心理上的压力。

因此,为贫困学生提供心理辅导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为贫困学生提供心理辅导的重要性,并探讨可行的策略与方法。

一、了解贫困学生心理特点与问题贫困家庭背景下的学生往往面临着独特的心理需求和挑战。

首先,他们可能感到自卑和羞愧,认为自己处于劣势地位,与其他同伴存在差距;其次,长期经济拮据可能造成焦虑、紧张甚至抑郁等心理问题;此外,在家庭环境中受限制较多的情况下,缺乏信任感、自我肯定程度低也是常见问题。

二、改善学校环境与氛围针对贫困学生心理需求,优化学校环境和创造温暖的氛围尤为关键。

学校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改善:1. 促进相互尊重和包容:学校应该鼓励所有学生以尊重和包容的态度对待贫困学生。

没有歧视、预设偏见的环境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集体并建立自信。

2. 建立有效的交流渠道:学校可以为贫困学生提供家庭与学校沟通的机会,以便及时了解他们面临的问题和需求,并给予针对性支持。

3. 提供公平而良好的教育资源:确保贫困学生能够获得公平且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等,这样他们就能更好地参与课堂活动,并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

三、个别化心理辅导方案除了改善整体学校环境外,贫困学生也需要个别化的心理辅导方案。

以下是一些可行策略:1. 建立信任关系:与贫困学生建立起真诚而稳定的信任关系非常重要。

心理辅导师或老师可以倾听他们发表意见,展开有益讨论,并为他们提供情感上的支持。

2. 引导积极思考:帮助贫困学生建立积极的思维模式,鼓励他们看到挑战背后的机会,并给予肯定和支持。

通过培养乐观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困境。

3. 提供心理技巧训练:教授适当的心理技巧可以帮助贫困学生减轻压力、缓解情绪,并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如深呼吸、放松训练、情绪管理等。

四、家庭与社区协作除了学校提供的心理辅导外,家庭和社区都起着重要作用。

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原因及对策探赜

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原因及对策探赜

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原因及对策探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贫困问题始终存在于我们的社会中。

贫困大学生是指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通过高考或入学考试的方式进入大学学习的学生。

除了物质上的贫困,他们还面临着“心理贫困”的压力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贫困大学生普遍面临经济压力。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他们在学费、书籍费用等方面的负担较重,常常无法满足基本的学习和生活需求。

这种经济压力会给他们带来焦虑和压抑的情绪,影响其学习和生活的质量。

贫困大学生在学习和就业方面面临巨大的不公平竞争。

由于家庭背景的差异,他们往往没有接受到与其他同学相同的优质教育资源,导致知识和能力的不足。

在就业市场上,他们与其他同学相比,拥有更低的竞争力和机会。

社会认知和自尊心的缺失也是导致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原因之一。

贫困大学生常常会遭受到歧视和排斥,容易感到自卑和无助。

他们在与同学和社会的交往中可能会受到负面评价和压力,这种心理反应会影响他们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对策来帮助贫困大学生摆脱“心理贫困”。

社会应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力度。

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奖学金和助学金的发放,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

大学和社会各界可以设立专门的基金和机构,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服务,帮助他们积极面对困境和压力。

教育部门应加强教育公平,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和资源。

学校可以设立补习班和辅导机构,为贫困大学生提供额外的学习支持。

学校应该开展职业指导和实习机会,增加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机会和竞争力。

社会应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关爱和理解。

充分认识到贫困大学生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并尽可能减少对他们的歧视和排斥。

鼓励他们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和校内社团组织等,增强他们的自信和社会交往能力。

贫困大学生自身也应加强自我调节和发展。

他们应调整心态,增加积极的心理状态,寻求身边的资源和帮助。

他们应该注重自身的成长和提升,通过努力学习和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价值。

如何从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对策角度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从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对策角度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究,大都侧重于其成因和缓解方法。

随着对这些问题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可以看出,一些处于紧张和沮丧心情下的大学生,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并没有下降或者停止,相反,学生的社会功能很好,甚至还会发生“创伤后成长”的现象,造成这些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不同。

本文试图从心理弹性这一角度探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

心理弹性是一种独特的技能,它可以让大学生在面临困难的时候,主动地去采取措施,从而更好地应对困难和压力。

因此,本文对怎样培养大学生的心理弹性进行研究,并对心理弹性的影响要素展开深入的调查,并从平时的心理健康教育、自我效能感的培育、职业生涯规划、学生活动的开展等四个角度,给出具体的教育策略。

1 心理弹性的特点、结构,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1.1 特点心理弹性是指个体对外界各种因素发生变化所引起的反应,其表现形式主要在个体的行为上,而心理弹性的概念又可以分成两个方面。

首先是心理层面,主要是指个体由于活动范围所引起的心理层面的变化。

其次是指弹性层面,它代表个人在外部环境变化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收缩特性,其变化的具体程度或者说变化的主要形式也会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从心理弹性的角度来看,学生的思想行为的改变更多地表现为学生的主观情感。

当一个人性造成的。

所以,在此情况下,学校应该从心理弹性角度出发,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教育,逐步提高学生的心理调整能力和抗压能力。

1.2 作用机制(1)保护性因素内在保护因素指个人的性格、特点和才能等。

Werner 对夏威夷考爱岛进行的调查表明,具有适应力的学生拥有更好的沟通技巧,更好的处理问题的技巧,更好的个性,当这些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学生会向别人求助。

外在保护因素是指在家庭、学校和社区等情境中,能够提高个人恢复力的因素。

例如,和蔼可亲的邻居被同伴接受等等。

(2)危险性因素危险性因素是指妨碍个体的正常发展,使其更容易受到伤害而获得不良发展结果的生物、心理、认知或者环境等方面的因素。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及其干预措施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及其干预措施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及其干预措施
高校贫困生在面对学习、生活、职业等方面的压力时,往往会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焦虑、自卑、失落、孤独、心理压力等。

这些心理问题不仅影响到贫困生个人的学习和生活,也进一步影响到其在校内、社会中的交往和发展。

为解决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干预措施:
1. 开展心理辅导。

学校可以组织心理咨询师,为贫困生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帮助他们理解和应对自身心理状态的变化,调整心理状态,缓解心理压力。

2. 建立心理互助小组。

在校内建立心理互助小组,让贫困生之间减轻孤独感,互相支持,分享学习、生活中的经验,增强团队意识和凝聚力。

3. 推广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可以开展多种方式的心理健康教育,给予贫困生更多的心理调适知识和方法,让他们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自我调适自己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增强自我能力和信心。

4. 创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

在教学中创造一种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让贫困生能够放松心情,增加对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师也可以关注贫困生,与他们建立亲近关系,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关怀。

总之,针对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需要学校、教师和社会多方合作,通过多种方式的干预措施,帮助贫困生缓解心理压力,
增强自信心,提高综合素质,为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浅谈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以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2004年2月在云大宿舍连杀四人引发了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

5月江西学院薛荣华连续刺伤7名路人,造成2死5伤。

2007年5月在美国校园连杀32人的赵承熙,他们都出生于一个贫困家庭。

进几年,媒体对贫困生上大学予以高度关注,但对于贫困生进入大学后的心理健康问题则有些忽视。

其实,贫困是把双刃剑,贫困可以锻炼人的意志,更能使人自强不息、坚韧不拔;贫困也可能引发人的心理问题,使人产生自卑、多疑、焦虑、孤僻等心理障碍。

由于心理问题是隐性的,不容易引起人们关注,长久淤积后引发行为问题,轻则影响心理健康,重则人性扭曲,导致社会问题。

因此,关注贫困生心理问题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教育学者杨东平认为,“贫困大学生群体”这一概念出现的标志性时间是1998年。

当年中国高校招生收费全面并轨,免费上大学成为历史。

次年5月,国家教育部宣布扩大高校招生规模。

这直接带来了高校贫困生的大规模增加。

自1980年代以来日渐扩大的社会贫富差距也无可避免地体现在校园里。

许多80年代的大学生回忆,他们当时读书时并未感到有多少经济方面的差距,在90年代大学生应峻眼里,虽然自己来自农村家庭,但求学期间花费上并不感觉特别紧张。

当时经济差距无非是“吃小炒”和“普通灶”的区别。

时间流转到90年代后期,校园风景变化很大:有人开着私家车上课,有人却仅靠两个馒头度日。

而校园里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的隔阂也更多地显现出来。

“我们寝室6个人一间公寓,条件很不错了,可是有1个是乡下的,他可把我们害苦了。

以下几点就是我们对农村学生的认识:脏———不讲卫生可以一个星期只洗一次澡(这里可是湖南);土———衣服土得要死,还净是些地摊货。

只晓得穿烂得稀烂的西装,还打领带,要多土就有多土;爱占小便宜———无论买什么都斤斤计较,任何东西能省则省;没公共道德———我们看书的时候跟老乡大声喧哗,上厕所不冲水;路痴———上街从不知道路的,人又憨,买的东西都是笸箩货(假冒伪劣产品);学习一般———也不比我们好。

积极团体心理辅导对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心理韧性的干预效果

积极团体心理辅导对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心理韧性的干预效果

积极团体心理辅导对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心理韧性的干预效果作者:王奕冉来源:《教育与职业(下)》2016年第09期[摘要]文章旨在探讨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团体辅导对提升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心理韧性的干预效果。

选取45名贫困大学生作为被试,并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

采用实验组和对照组前、后测加追踪测试的实验设计,采用就业能力量表、心理韧性量表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团体心理辅导能有效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心理韧性。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贫困大学生团体干预就业能力心理韧性[作者简介]王奕冉(1985- ),女,河南项城人,钦州学院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与咨询。

(广西钦州 535000)[课题项目]本文系2016年广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工程项目“心理创富四部曲:规划自主创新创业”(项目批准号:桂党高工宣[2015]36号)和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广西学生资助研究专项课题“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心理帮扶研究”(课题编号:2014ZZ0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6)18-0103-03一、引言近年来,随着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人们对贫困大学生就业的研究更为深入。

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思潮,改变了人们对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注视角,研究从已往消极的问题取向模式逐渐转向积极资源取向模式,强调挖掘和激发贫困大学生的各种潜能,调动贫困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来帮助其实现良好适应和自我发展。

从已有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分类研究来看,就业能力和心理韧性是影响贫困大学生就业的两个主要因素。

就业能力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是个体能够满足组织需要,并且始终胜任工作的能力和特质。

相关研究表明,从优势视角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就业能力培养可以促进贫困大学生就业。

心理韧性是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一种心理潜能,是个体在面对逆境、危机事件、压力情境时,调动保护性资源实现良好适应的一种心理品质。

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原因及对策探赜

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原因及对策探赜

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原因及对策探赜贫困大学生是指家庭经济状况较为困难,但仍能凭借努力和奋斗进入大学学习的学生群体。

除了物质上的贫困,贫困大学生还面临着“心理贫困”的问题。

心理贫困是指贫困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一种贫困状态,表现为自卑、焦虑、压力过大等心理问题。

本文将探讨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原因分析1.经济压力过大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困难,通常需要同时兼顾家庭经济负担和学业紧张,承担较大的经济压力。

这使得他们常常感到无法集中精力学习,产生焦虑和压力。

2.自卑感贫困大学生在与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同学相比较时,常常感到自卑。

他们缺乏自信,认为自己不如其他同学优秀,这种自卑感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3.就业压力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往往希望通过大学教育来改变家庭状况。

现实中就业形势严峻,毕业后可能面临就业困难。

这使得贫困大学生对未来感到担忧和无助,增加了他们的心理压力。

4.社会认同感缺失贫困大学生在与其他同学交往时,由于经济条件的不同,可能会遭受排斥和歧视。

这导致他们缺乏社会认同感,产生孤独和无助的情绪。

二、对策探讨1.建立心理疏导机制学校应当建立心理疏导中心,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援助。

心理疏导中心可以组织心理讲座、开展心理教育活动等,引导贫困大学生积极应对心理困难。

2.加强家庭教育贫困大学生的家庭环境通常不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心理健康。

学校可与社区合作,组织开展家庭教育课程,帮助贫困家庭提高教育水平和亲子关系,提供积极的家庭环境。

3.加强就业指导学校应当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提供就业技能培训和实习机会。

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提供就业机会,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毕业并找到合适的工作。

4.加强同学间的交流学校可以组织各类社团和活动,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通过参加社团活动,贫困大学生可以扩大社交圈子,增强社会认同感和自信心。

5.提供经济支持除了提供经济补助,学校还可以设立助学金等奖励机制,激励贫困大学生努力学习和进取。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问题研究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问题研究
重 点 是人 自身 的积 极 因素 ,主 张心 理学 要 以人 固
遇 的人 生挫 折 使 他们 形 成 了 独 特 的优 良品 质 与 积 极 的心理 特 征 , 自立 自强 、 极 进取 、 奋 好 学 、 如 积 勤 艰 苦 朴 素 、 志 坚强 、 志 成 才 等 。但 沉 重 的经 济 意 立
患 有精 神 病 但 却 身 心 健康 的儿 童 的研 究 。从 那 时


关 于 积 极 心 理 学 与 心 理 弹 性 内 涵 的
起 。学 者 们 开 始 摆脱 当 时基 于症 状 的 医学 研 究模 式 ,转 而 关 注 经 历 生 活 困境 但 却 适 应 良好 的儿 童
相 通 性 问题
源 来 帮助 一 般 人 或具 有 一 定 天赋 的人 最 大 限度 地
发 掘 自己 的潜 力 , 以此 努 力 获 得 美好 的生 活 , 并 人 类 的这 些 积极 力 量 与 优 秀 品 质 是 人 类 赖 以 生 存
和 发 展 的核 心 因 素 。 心 理 弹 性来 自英 文 rsin e eie c .也 译 作心 理 韧 l
贫 困大 学 生 背 负 “ 存 ” “ 展 ” 生 和 发 的双 重 压 力 , 以 及 由 此产 生 的一 些 心 理 问 题 , 抑 郁 、 如 自卑 、 自我
封 闭 、 际关 系敏 感 、 体 化 症 状 、 为 极 端 等 , 人 躯 行 对 他 们 的学 习 、 活 、 格 等 诸 方 面 造 成 负 面影 响 。 生 人 对 贫 困大学 生 的 心理 干 预 已经 引 起 了社 会 各 界 的
[ 文献 标识 码 】 A 【 文章 编号】 04 4 421)4—00 0 10 —43 (0 1 0 29~ 5

积极心理学视阈下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解析

积极心理学视阈下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解析

积极心理学视阈下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解析【摘要】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一直备受关注,本文以积极心理学视角解析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分析了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后,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出发,探讨了如何有效开展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文章还评价了心理健康教育对贫困大学生的影响,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最后结论总结了主要观点,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旨在为提升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现状分析,理论基础,教育策略,影响评价,可持续发展,结论总结,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发展,越来越多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踏入大学校园,然而他们所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却并不容忽视。

贫困大学生普遍存在着自尊心低、自信心不足、压力过大等问题,这些心理健康隐患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未来发展。

当前,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侧重于普及和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缺乏专门的研究和关注。

开展以积极心理学视角为基础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深入分析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结合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探讨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和实施方法,可为提升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促进其全面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有效措施。

1.2 研究意义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贫困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其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

由于经济困难等原因,他们可能面临着种种挑战和压力,如生活困境、学业压力、人际关系问题等,这些问题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帮助贫困大学生有效应对心理困境、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升其整体发展水平。

心理健康是人的整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贫困大学生才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自身的价值。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帮扶工作研究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帮扶工作研究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帮扶工作研究【摘要】本文旨在研究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帮扶工作,通过对学生心理状况分析,发现现有帮扶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心理帮扶工作的重要性及有效途径。

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心理帮扶工作在帮助学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方面的作用。

通过总结与展望,提出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建议与措施,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帮扶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文章旨在引起社会对于这一群体的关注,并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心理支持以帮助他们积极面对困难,实现自身成长与发展。

【关键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帮扶、研究、工作、心理状况、问题、重要性、有效途径、案例分析、总结、展望、发展方向、建议、措施。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帮扶工作是当前教育领域中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高等教育已经成为许多家庭提升社会地位和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往往面临着种种困难和压力,其中心理困扰尤为突出。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状况往往不容忽视,他们可能感到自卑、焦虑、无助甚至绝望,这些负面情绪不仅影响到他们的学业表现,还可能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

为了帮助这部分学生克服心理困难,提高他们的学业成就和生活质量,进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帮扶工作势在必行。

通过深入研究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状况和现有帮扶工作存在的问题,探讨心理帮扶工作的重要性和有效途径,可以为相关机构和专业人士提供指导和借鉴,进一步改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促进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业和未来发展。

1.2 研究意义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是当前我国高校中的一个重要群体,他们面临着生活困难、心理压力大等问题。

对于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帮扶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开展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帮扶可以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减轻他们的焦虑和压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心理帮扶工作可以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

心理弹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心理弹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心理弹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心理弹性是指一个人在面对压力、挫折和逆境时,能够积极应对、迅速恢复并重新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压力,心理弹性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心理弹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心理弹性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弹性是一个人在应对压力和逆境时的心理能力,包括情绪调节、问题解决和自我调整等方面。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面临着学业压力、人际关系问题、就业压力等多重困扰,心理弹性对他们的心理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心理弹性有助于大学生积极应对压力。

大学生面临着来自学业、社交和家庭等方面的多重压力,如果缺乏心理弹性则很容易陷入消极情绪和心理困境中。

而具备心理弹性的大学生能够更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积极的心态,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困境和压力。

其次,心理弹性有助于大学生解决问题。

在大学生活中,他们常常面临各种问题和困扰,如学业困难、人际冲突等。

如果缺乏心理弹性,大学生可能会对问题产生过度焦虑或逃避,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

而具备心理弹性的大学生能够更好地冷静思考问题,寻找解决方案,有效应对挑战和困难。

最后,心理弹性有助于大学生的自我调整。

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意外变故、失失败、失恋等让他们感到困惑和沮丧的情况。

心理弹性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纳现实,从挫折中汲取经验教训,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走出困境。

二、培养大学生心理弹性的途径培养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以下是几种培养大学生心理弹性的途径。

首先,建立积极乐观的心态。

积极乐观的心态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挫折和困难,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大学生可以通过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积极参与社团活动等方式,增强对未来和生活的积极态度。

其次,学会有效管理情绪。

情绪管理是培养心理弹性的重要环节。

大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心理调节技巧,如深呼吸、放松训练、自我暗示等,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及其干预措施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及其干预措施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及其干预措施随着高校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贫困生进入大学校园。

然而,他们所面临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本文将探讨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及其干预措施。

一、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1.自卑感贫困生在大学校园中面对各式各样的人群,他们可能会因为自身的贫困条件而感到自卑。

这种自卑感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甚至会导致他们放弃大学生涯。

2.挫败感贫困生在大学校园中可能会遭遇各种挫折,例如学习成绩不佳、无法与同学交流、找不到适合自己的课程等。

这些挫败感会影响他们的学业进展和心理状态。

3.焦虑和压力贫困生可能会因为经济压力而感到焦虑和压力。

他们需要面对日常生活的开销,如食宿、交通、学费等,这些经济负担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压力。

4.孤独感贫困生可能会因为缺乏社交圈而感到孤独。

他们可能无法参加社团活动、旅游等社交活动,也无法和富裕同学在消费和文化上保持同步。

这些孤独感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

二、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干预措施1.心理咨询大学应该为贫困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应对心理问题。

学校可以成立心理咨询中心,为贫困生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

2.经济援助学校可以为贫困生提供经济援助,减轻他们的经济压力。

例如,学校可以提供助学金、减免学费等经济支持。

3.交流平台学校可以创建交流平台,为贫困生提供社交机会。

例如,学校可以创建贫困生社团,让他们互相交流、相互支持。

4.教育培训学校可以为贫困生提供教育培训,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和就业竞争力。

例如,学校可以为贫困生提供专业的职业规划和就业培训。

总之,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需要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学校应该通过心理咨询、经济援助、交流平台等措施,帮助贫困生克服心理困难,实现自我发展。

贫困学生心理辅导

贫困学生心理辅导

贫困学生心理辅导Introduction在当前社会,贫困学生面临着诸多压力和困境。

他们不仅需要应对经济上的困难,还常常面临心理健康问题。

因此,为贫困学生提供有效的心理辅导非常重要。

本文将讨论如何进行有效的贫困学生心理辅导,并介绍一些可行的方法和策略。

Understanding the Challenges首先,我们需深入了解贫困带来的心理挑战。

由于经济拮据,这些学生可能会感到自卑、失望、焦虑甚至抑郁。

他们对于未来感到迷茫,并可能缺乏自信。

这种情况下,他们更容易陷入消极思维并对学业产生影响。

Effective Counseling Approach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们应建立有效的心理辅导方法。

1.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是成功进行心理辅导的重要基础。

教师应该努力培养与学生之间的互信和尊重,并积极倾听他们的关切和困惑。

只有通过与教师之间稳定而积极的沟通,学生们才能感到被接纳和关心。

2. 进行个别咨询由于每个学生的需求和问题可能不同,进行个别咨询是非常必要的。

教师或专业心理辅导员可以与贫困学生进行一对一会话,了解他们面临的具体难题,并提供合适的建议和支持。

这样的个别咨询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并增强他们应对困难的能力。

3. 提供积极向上的环境积极乐观、充满鼓励和支持性态度的环境对于贫困学生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注重正面反馈,并鼓励学生努力克服困难。

在校内外组织积极向上活动有助于营造一个阳光、坚定和温暖的氛围,激发学生潜能,培养自信心。

4. 培养社交支持网络贫困学生通常会感到孤独和排斥。

因此,教育机构应鼓励他们建立稳定而有益意义的人际关系网络,提供支持和理解。

一种可行的方法是成立学生群体,让他们在彼此之间分享经验和困惑,并互相扶持。

5. 引导情绪管理与心理抗压能力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指导贫困学生掌握情绪管理技巧来帮助他们应对压力。

这包括正确认识、表达并调节自己的情绪。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来改变消极思维和态度,提高他们的心理抗压能力。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引言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贫困已成为许多家庭的一个普遍问题。

对于大学生来说,贫困可能会导致他们面临许多心理问题。

本文将探讨贫困大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贫困大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自卑感贫困大学生通常需要靠助学金或打工维持日常生活。

与同学相比,他们可能缺乏物质上的享受和社会上的认同感。

这种感觉可能会使他们产生自卑感。

忧虑贫困大学生的家庭可能无法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支持和安全感,对未来感到担忧。

他们可能会感到在大学期间赚取足够的钱非常重要,否则他们可能会失去经济来源,进一步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之中。

孤独感贫困大学生可能无法承担常规的社交活动,因为他们没有足够零花钱。

这可能使他们感到孤独,并与同学产生隔阂。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社会经济背景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根源,主要是因为他们的社会经济背景和环境。

家庭经济条件不佳,会对自身发展以及自身的情感状态产生一定的影响。

学习压力贫困大学生需要分担家庭的经济负担,可能需要打工赚钱。

他们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应对学习压力。

自我价值感不足贫困大学生可能在心理上感到自己的价值与社会认同感不足。

他们可能觉得自己的社交圈变得不同化,并产生自我历程和困境感。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知道自己的困境贫困大学生需要认识到自己的困境,这对寻找合理解决方案非常重要。

这个过程需要进行一些自省和沟通,以便更好地应对和缓解自己的心理问题。

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尽管贫困大学生可能没有足够的零花钱参加社交活动,但他们可以加入一些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这些组织可以提供一个支持系统,以帮助他们应对日常生活的难题。

此外,参加社会活动可能为他们建立起社会网络,从而实现社会认同感的提升。

学习坚持心理调整贫困大学生需要坚持心理调整,尤其是对于其产生的自我价值感不足等心理问题。

学习研究心理调整的知识,掌握一些方法,帮助他们应对贫困、家庭和学习带来的压力。

结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问题。

探索贫困大学生心理脱贫新途径

探索贫困大学生心理脱贫新途径

探索贫困大学生心理脱贫新途径作者:高朋敏齐艳萍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23期摘要:贫困大学生是我国改革收费制度以后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在帮助贫困大学生摆脱物质贫困的同时,一定要高度重视他们的心理脱贫。

本课题组在帮助辽宁科技大学贫困大学生摆脱心理贫困的实践中,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将学习和弘扬雷锋精神与大学生心理脱贫相结合,旨在塑造贫困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探索贫困大学生心理脱贫的新途径。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脱贫脱贫途径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高校贫困生问题越来越突出。

目前,高校对贫困生的救助多集中在经济层面,这对贫困生实现物质脱贫、顺利完成学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实际上,高校贫困生所面临的不仅仅是经济问题,因贫困导致的心理压力过大,自卑、脆弱、焦虑、抑郁、人际交往障碍及能力发展受挫等方面的困境,更会妨碍其健康成长。

因此如何帮助高校贫困生心理脱贫,使其全面发展和健康成才,成为高校目前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心理贫困”的表现贫困生中也不乏积极乐观、自强不息、勤奋好学的优秀者,但是多数贫困生由于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和学习压力,很容易出现“心理贫困”。

所谓“心理贫困”,就是指大学生由于各方面的压力所导致的自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自我封闭等一系列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上的负面变化[1]。

“心理贫困”不完全等同于心理疾病,只是部分学生不能正确看待问题,由于错误认知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反应。

“心理贫困”主要表现为:1.自卑心理。

自卑是人们在长期的自我认知基础上产生的自我认知偏差,是个体在自己心目中形成的一种不良的自我感觉和自我意象。

有自卑心理的人,自我评价低,胆小怕事,自我封闭,敏感多疑,容易产生自惭形秽的情绪[2]。

经济上的贫困是贫困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主要原因。

另外,综合能力方面比不上见多识广的城里同学,原来在本地高中引以为豪的优秀的学习成绩在大学也变得不再突出,这更加重了贫困生的自卑心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3卷第5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V ol.33 No.5 2012年5月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y.2012心理弹性干预:贫困大学生“心理脱贫”的新途径蒋露茜(湖南科技学院法律系,湖南永州 425100)摘要:贫困大学生是大学校园里的特殊群体,如何帮助他们在经济和心理上双双“脱贫”成为全社会的关注重点。

基于心理弹性的视角,文章从健全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完善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外界支持系统两个方面探讨了提升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的策略,旨在为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提供积极支持。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保护性因素;心理弹性干预中图分类号:G44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2)05-0072-03贫困大学生是心理问题的易发和高发群体。

为什么有些贫困大学生在消极生活事件中能够顺利发展和健康成长,而有些却因此而产生心理困扰,甚至一蹶不振呢?区别就在于个体的“心理弹性”——这种应对压力、挫折或创伤等消极 事件的能力——的强弱不同。

目前,心理弹性干预在儿童和青少年教育实践领域应用最广泛也最富有成效,所以将这一概念引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不仅可以为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指导,也能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实践支持。

一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及其影响因素作为近二三十年来西方心理学研究的新兴热点领域,心理弹性是在弹性力学的基础上提出的心理学命题,它强调用积极心理学的视野来研究个体(其是儿童青少年)在不利处境下得以积极适应与正常发展的内外机制和过程。

(一)心理弹性的蕴涵研究者普遍将心理弹性定义为个体在面对内外压力困境时,激发内在潜在认知、能力或心理特质,运用内在资源积极修补,调适机制的过程,以获取朝向正向目标的能力历程或结果。

[1]心理弹性是应激与应对的和谐统一,包括遭遇逆境和适应良好。

相应地,心理弹性的产生和发展受到危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这两个影响。

危险性因素是指阻碍个体收稿日期:2011―12―23作者简介:蒋露茜(1983-),女,湖南永州人,湖南科技学院法律系学生辅导员兼心理专干,讲师,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正常发展,使个体易受到伤害而得到不良发展结果的生物的、心理的、认知的或者环境方面的因素;保护性因素,即是指能减轻不利处境中的个体所受到的消极影响、促使个体心理弹性发展的各种因素。

[2]这两个要素交互作用,共同决定了心理弹性的形成和强弱。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是他们在遭遇危险性因素时自我心态和能力动态演变的结果,包括认知水平、自我评估、自我认同与自我调节的能力以及角色适应能力等。

就贫困大学生而言,外在社会环境中的危险性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环境、校园非主流文化和社会因素等。

经济困难作为消极的背景性经历,是影响贫困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主要危险性因素。

而来自社会的偏见同情、资助系统公开化、标签化以及就业形势严峻等等都是可能引起贫困大学生各类心理问题的刺激物。

与危险性因素相对立,在心理弹性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中介作用的因素便是内部和外部保护性因素。

贫困大学生的内在保护因素是指个体内部的有助于逆境中的个体克服逆境并能积极发展的特质性因素,如积极的气质、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和对未来的乐观展望等。

外在保护因素主要是指家庭因素、学校和社会支持网络:家庭因素主要包括父母关系和谐、坚强乐观、为人诚恳、待人热情等因素;家庭以外的因素主要是包括政府、社会力量、亲朋好友、老师、同学等在物质、认识和情感上的支持。

这些能减少危险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和增强整体的弹性和应对能力。

[3]72二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干预的应用价值(一)心理弹性干预心理弹性干预是指通过减缓危机的因素冲击和负向连锁反应,促进个体自我效能与自我尊重、机会的开发等干预方式来培养和提升个体的心理弹性。

进入21世纪以来,基于“心理弹性框架”的实践和政策建议开始出现,比如,致力于防止和减少儿童危险行为、违法违纪及其他行为问题的西雅图社会性发展工程;适用于学龄前阶段致力于提高那些贫困或者其他社会弱势儿童的领先计划;为达到降低行为问题出现率及提高儿童完成发展任务能力的各项方案等。

[4]目前,这些心理弹性干预方案,在儿童和青少年教育实践领域应用最广泛也最富有成效,其根本目的是要让孩子们获得应对挑战的各种优良品质和生活技能,从而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二)心理弹性干预对贫困大学生“心理脱贫”的应用价值在个体、学校、就业环境及人际关系等方面危险性因素的影响下,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并不乐观,类似自卑自闭、敏感焦虑、虚荣偏执、抑郁消极等心理贫困症状层出不穷。

要从根本上帮助贫困大学生“心理脱贫”光靠外界辅助条件是不够的,最关键的还是要提高他们自身抵御消极事物的影响,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的能力,即提高心理弹性。

心理弹性是人与生俱来的潜能,它能够驱动个体追求智慧、自我实现以及利他主义和精神和谐。

所以,作为一种心理压力应对机制,良好的心理弹性不仅可以使贫困大学生增强抵御挫折的毅力和勇气,保持良好的适应能力,减少心理贫困出现的几率和负面影响,还能调动他们的学习工作热情,发挥创造才能,使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所以心理弹性干预在减少外在环境中危险因素的影响的同时,充分发掘和培养贫困大学生自我、家庭、学校、社会的保护性因素以提升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

这不仅能让贫困大学生摆脱心理贫困和预防心理危机,还能充分发展他们的心理潜能、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

因此,心理弹性干预不失为帮助贫困大学生“心理脱贫”的又一有力途径。

三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的提升策略基于心理弹性干预的理论,提升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应从贫困大学生内外保护性因素的发掘和利用为切入点,从健全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完善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支持系统两大维度展开。

(一)健全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1)开展矫正型和发展型的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和生长坏境的限制,贫困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忽视了良好个性的培养,形成多疑、自卑、易怒、缺乏人际交往和沟通、不善表达感情的缺陷人格。

这些心理缺陷在逆境中会导致一系列消极应激反应,不利于心理弹性的激发。

所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从矫正型心理咨询和发展型心理辅导的两方面制定具体的心理弹性干预方案,逐步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弹性。

首先,充分发挥心理咨询的矫正和疏导功能,减少或抑制危险性因素引发心理贫困的几率。

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应扬弃了传统咨询对个案进行病理分析、探讨问题来源的治疗模式,把心理咨询的重点放在于协助个案增进心理弹性、建立具有整体互动结构的心理健康环境,从一个新的视角强调个案的正向的积极的能力和特质,并以之与环境互动从而获得能量。

再者,制定提升心理弹性的心理辅导方案。

通过心理训练、团体辅导、个别辅导和朋辈辅导等形式,重点培养贫困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归因方式、情绪管理能力和心理防御机制等心理弹性内在保护因素。

第一,克服自卑,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

让贫困大学生客观评价自我,培养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是帮助他们克服自卑的重要方法。

通过自信心训练引导贫困大学生发现自己身上的长处和优势,懂得悦纳自我,并相信凭借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现状和实现自我价值,同时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第二,摈弃偏执,学会积极的归因方式。

高校应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各类讲座等方式,让贫困大学生学会积极的归因方式,引导他们用理智积极地方式去正视和处理自身的贫困及其引发的负面现实,以减轻心理压力。

高校还可以充分利用朋辈心理辅导,借助同龄人相似的生活经验和榜样效应,让他们相信事件由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等内因可以控制,对生活拥有积极乐观的预期,激发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潜能;第三,加强情绪辅导,形成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

通过情绪辅导,帮助贫困大学生学会表达、控制和处理自己的情绪。

鼓励他们经常和周围的老师与同学交流,建立起亲密信任的人际关系,以乐观的心态看待各种消极事件。

同时引导他们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如问题解决、求助、补偿、升华、转移等。

以团体辅导的形式对贫困大学生们进行人际交往训练、放松训练和宣泄、转移等自我调适方法的训练,使贫困大学生具备较强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2)加强优良品质和耐挫力的培养。

内部保护因素在心理弹性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所以提升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贫困大学生自身的优良品质和强耐挫力。

第一,要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塑造良好的精神品质。

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培养较强的成就动机、坚强的意志、自信乐观的态度来面对贫困或其他挫折。

首先要教育他们形成积极上进的能动意识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主动地把握一切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机会,从学习工作表现中找到自信。

高校还要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教育学生以感恩的心和行动回报来自社会的关爱和帮助。

这不仅能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而且能让他们感受自我价值,有助于心理弹性的提升。

第二,要加强挫折教育,提高耐挫力。

耐挫力是衡量个体心理弹性强弱的重要标准之73一。

耐挫力的培养需要真实情境下的锻炼、指导和总结。

开展挫折教育是提高耐挫力的重要途径。

挫折教育是指通过展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挫折因素,培养学生正确认识驾驭挫折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

让贫困大学生认识到挫折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传授一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技能,再者要有意识地创设一定的挫折情境,加强意志、魄力和挫折排解力的训练,使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学会积累经验,培养对未来生活的适应性和调节周围环境的能力。

(二)完善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外界支持系统(1)健全贫困大学生成才帮扶机制。

第一,完善经济资助体系的缺陷。

经济资助是抵御经济贫困消极影响的重要外在保护因素之一。

但是我国高校经济资助体系却存在着许多缺陷:各种奖助学金评定的标准难以准确把握;贷学金制度尚不够健全;高校中勤工助学岗位少、耗时长、资金短缺等问题突出。

资助过程的人文关怀缺失,如民主评议贫困程度、张榜公告资助名单、利用捐赠做政绩商业宣传等方式,会极大地伤害贫困大学生的自尊心。

因此,对贫困大学生的经济支持,一定要建立在尊重、关爱和促进其发展的基础上。

高校应加大对贫困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的指导和支持,使勤工助学岗位的招聘、日常管理、工资报酬等规范化,为培养贫困大学生良好个性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开展补充性的学习辅导和职业生涯教育。

相对落后的文化环境和教育资源导致贫困大学生们综合素质较差。

高校教学机构要积极开展学习辅导和就业指导等帮扶活动:如定期举办英语、计算机与普通话免费培训班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开展职业规划专题讲座和专业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2)建构贫困大学生家校支持网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