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恩斯坦语言社会学思想渊源及其理论意义研究

合集下载

伯纳德·斯波斯基的社会语言学思想

伯纳德·斯波斯基的社会语言学思想

伯纳德・斯波斯基的社会语言学思想邓世平上海外国语大学提要:本文探讨伯纳德•斯波斯基社会语言学思想的形成过程,总结他对语言社会学理论及语言政策研究范式发展的主要贡献。

研究发现,斯波斯基主张摆脱“语言中心主义”,倡导重点关注语言背后的社会问题以及语言与社会之间的深层关系,聚焦“社会中的人”的需要和诉求。

其社会语言学思想发展了语言研究的社会转向,具有问题导向、超学科性、以人为中心等特征,这对我国当前的语言研究及语言规划研究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斯波斯基;社会语言学思想;社会转向;问题导向;超学科性;以人为中心引言社会语言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语言变异、语言社会学、交际民族志、语言社会心理学等不同学术流派和研究范式(赵蓉晖, 2003)。

其中,约书亚•费什曼(Fishman,1972)开创的语言社会学流派主张从社会视角探讨语言和民族主义、语言和认同、语言和种族的关系,关注语言教育、语言规划、双语制和多语制、少数族群语言及语言复兴等一系列涉及语言与社会关系的现实问题(李艳红,2016),形成了一套新的研究范式。

作为语言社会学研究的重要代表人物,伯纳德•斯波斯基(Bernard Spolsky)在语言政策、历史社会语言学、双语教育、语言景观等研究领域多有建树,其研究深化发展了社会语言学理论,拓宽了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尤其是他提出的语言政策研究分析模型更是对该领域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伯纳德•斯波斯基,1932年生于新西兰,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获语言学博士,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荣誉博士,曾当过中学教师,此后先后任教于麦吉尔大学、印第安纳大学、新墨西哥大学以及以色列巴依兰大学,是教育语言学学科创始人,《语言政策》期刊的创刊主编。

在教育语言学、社会语言学领域有树$其社会语言学代表作品有《耶路撒冷的语言》(1991)、《社会语言学》(1998)、《语言政策》(2004)、《语言管理M2009)、《犹太人的语言》(2014)等。

论巴兹尔_伯恩斯坦的教学话语理论_刘丽玲

论巴兹尔_伯恩斯坦的教学话语理论_刘丽玲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总第178期)论巴兹尔·伯恩斯坦的教学话语理论刘丽玲(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北京 100875) 摘要:英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巴兹尔·伯恩斯坦的“教学话语理论”是教育社会学领域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是关于教学话语的传递/习得以及建构的理论,也即关于课程知识之选择、组织、传递和评价的理论。

教学话语理论经历了教学话语的传递/习得、建构、教育认同的建构三个阶段。

就其价值来说,教学话语理论一方面可以丰富我国在教育社会学理论方面的研究,另一方面有助于检视我国目前的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改革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找出并解决我国综合课程改革中所存在的具体问题。

关键词:巴兹尔·伯恩斯坦;编码;教学话语;教学话语的传递/习得;教学话语建构;教育机制;分类与构架 中图分类号:G40-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209(2003)04-0139-07英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巴兹尔·伯恩斯坦(Basil Bernstein,1924-2000)的“教学话语理论”为教育社会学研究领域最重要的理论之一。

这是关于教学话语的传递/习得以及建构的理论,也即关于课程知识之选择、组织、传递和评价的理论。

伯恩斯坦对此理论的研究最早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

当时,以J·E·弗拉德(J.E.Floud)和A·H·赫尔塞(A.H. Halsey)两人为首的主流社会学研究所重视的是社会流动性以及工业化进程对教育的影响①。

伯恩斯坦所倡导的课程研究、课堂研究则被视为“边缘研究”。

就弗拉德和赫尔塞的研究方法来说,由于他们两人对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十分青睐,其研究方法具有应用社会学的特点——反理论、注重实用性、注重描述。

就研究对象来说,他们比较侧重于政策研究[1](P162)。

就研究效用来说,结构功能主义和实证研究确实产生了一些影响,但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越发感到,这种“站在学校外面去研究教育”的方法很难揭示教育本身在传播社会不平等方面的黑箱作用[2](P360)。

伯恩斯坦教育知识编码理论述评

伯恩斯坦教育知识编码理论述评

伯恩斯坦教育知识编码理论述评巴兹尔?伯恩斯坦(B*Bemstein , 1924—2000)是英国20世纪著名的教育社会学家、社会语言学家,教育知识编码理论是其重要思想,该理论试图根据对学校教育内部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机制的分析来探讨教育中的诸多问题,为研究我国错综复杂的教育问题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一、伯恩斯坦教育知识编码理论概述伯恩斯坦认为不同的社会在对具有公共性知识进行选择、分类、分配、传递和评价的过程中,反映了一定社会下的权力分配和社会控制的原则。

那么投射到教育领域,教育知识的组织、传递和评价也反映了权力分配和社会控制的原则。

伯恩斯坦在知识社会学视角基础上由宏观走入微观,通过引进“分类”、“构架”概念和教育知识编码类型来分析课程、教学和评价这三种信息系统的内在结构及潜藏其后的权力关系,使得教育知识编码中的权力关系更为清晰。

[1] 由于该理论内容丰富,笔者主要做以下概括:(一)两个概念和三个系统伯恩斯坦认为正规教育知识的传递是通过课程、教学和评价这三种信息系统得到实现的。

课程规定可以把什么看作是有效的知识传递,教学规定什么可以看作是有效的知识传递,而评价则规定什么可以看作是这些知识的有效实现。

[2] 为了分析课程、教学和评价这三种信息系统的内在结构,伯恩斯坦引进“分类” 和“构架”两个概念。

“分类,适用于提供信息系统的基本结构―课程。

” [3] 分类不是指内容的分类,而是指内容之间界限的清晰程度。

分类按清晰程度不同可分为强分类和弱分类,强分类就是指各类知识界限清晰、区分程度高,有独立、不可替代的特点,弱分类则相反。

“构架,用于规定信息系统的结构一教学。

” [4] 和分类一样,构架也不指向教学内容,它主要是指决定或制约教育知识的传递方式与途径,是对处于动态中的知识传递过程的分析,涉及的是传递内容和非传递内容之间边界的清晰程度。

在教育领域内,体现的是教师和学生面对教学环境中教学和学习内容的控制。

构架强决定两者之间存在鲜明的界限,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对内容选择范围小,反之亦然。

阶级、教育传递与社会控制-南华大学

阶级、教育传递与社会控制-南华大学

社會階級、教育傳遞與社會控制-伯恩斯坦思想之導讀王瑞賢巴索.伯恩斯坦(Basil Bernstein),是英國最重要的教育社會學家,對於當代的社會語言學與教育社會學影響深遠。

伯恩斯坦師承古典社會學家涂爾幹(E. Durkheim, 1858-1917)思想,並綜合馬克思、符號互動論等思想,同時體現當代結構主義的特徵。

自1960年代以來,伯恩斯坦致力建構符碼理論,理解語言符碼、家庭類型、教育傳遞與階級再製之間的關聯,不但回應當代社會語言學的研究,同時也與「新」教育社會學、各種再製理論-社會再製、文化再製與文化抗拒理論對話。

符碼理論讓伯恩斯坦的思想超越傳統社會學與心理學的對立、鉅觀與微觀的隔閡,將社會層面、制度層面、互動層面與心理意識層面完全整合,因此,被許多學者公認為二十世紀最具原創性、綜合性的重要思想家之一1。

伯恩斯坦一生思想發展歷經四十年之久,從1958年發表第一篇著作<知覺的社會學決定因素:次文化差異之研究>到2001年過世後再刊出的最後一篇論文<象徵控制:行動機構與行動者之經驗性描述議題>為止2。

不過,伯恩斯坦的著作大體上都以《階級、符碼與控制》(Class, Codes and Control)為名,總共集結成五冊,而副標題互有不同,象徵著關懷的焦點和議題的轉變與演進。

1971年出版第一卷《語言社會學理論研究》(Theoretical Studies toward a Sociology of Language)(以下簡稱為《第一卷》),是語言符碼理論建構和實徵研究。

1973年出版第二卷《語言社會學應用研究》(Applied Studies towards a Sociology of Language)(以下簡稱為《第二卷》),是伯恩斯坦主持的社會學研究中心的集體實徵研究成果。

1975年是第三卷《教育傳遞理論之建構》(Towards a Theory of1卡拉伯和哈爾西(Karabel & Halsey)稱伯恩斯坦是一位「新綜合者的先驅」,而瑪麗.道格拉斯(Mary Douglas)則說「伯恩斯坦是一隻非魚、非獸、非禽的怪物,為某些部落所拒斥和恐懼,也為某些部落所敬畏。

伯恩斯坦的语言编码理论述评_对我国教育过程公平的启示

伯恩斯坦的语言编码理论述评_对我国教育过程公平的启示

2011年2月·B 版教育论坛在20世纪70年代,巴兹尔·伯恩斯坦(Basil Bern-stein)提出,来自不同背景的儿童,在他们的早期生活中发展了不同的符码(Codes),或者说是说话的形式,这些会影响他们以后在学校的经验。

[1]此观点从言语的社会化和学校文化之间关系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学校教育不平等及下层阶级子女入学难的文化诱因,从而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学校中较多的“学困生”来自较低社会经济背景的儿童。

一、伯恩斯坦语言编码理论概述语言编码理论是伯恩斯坦从学生语言技能角度解释教育中存在的不平等现象。

伯恩斯坦提出,来自不同社会背景的儿童,在他们的早期生活中发展了不同的语言形式,主要表现在儿童语言的系统性、逻辑性、文学性和文化的修养性上。

根据上述表现形式,伯恩斯坦把语言分为精密性语言和局限性语言两种。

持有精密性语言的儿童大多是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他们在早期生活中继承了父辈的文化资本,在语言方面有比较规范和系统的训练。

而劳工阶层的孩子操持的大多是局限性语言,局限性语言的特点是语句简短,不具有逻辑性,对语言的理解要依赖场域,具有特殊性。

语码理论解释了劳工阶层的孩子在学校中学业成绩偏低的原因。

伯恩斯坦认为,中产阶层倾向于鼓励精致语码发展,学校里的语言环境也是一种精致语码;而劳工阶层家庭则采用限制语码。

对劳工阶层的儿童而言,从家庭到学校是一种改变,他们必须改变原来的沟通方式,以适应新环境,然而这种改变往往令劳工阶层的孩子们难以适应,进而产生对学校的排斥感或造成他们的自卑感,他认为这才是劳工阶层孩子在学校里失败的主要原因。

同时,语码理论指出了教育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

语码理论宣称社会阶层调节着交际中的特权规则的不均等分布,并且社会阶层间接地影响了学校中精致语码的分类和架构,进而促进了不均等的习得。

[2]学校里使用的是精密语码,这对劳工阶层的孩子和中产阶层的孩子造成了起点的不公平。

但是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劳工阶层的孩子对教师使用的精密语码不习惯,以及他们在语码转换中遇到的重重障碍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造成了教师对他们的不公平对待。

论巴兹尔_伯恩斯坦的教学话语理论_刘丽玲

论巴兹尔_伯恩斯坦的教学话语理论_刘丽玲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总第178期)论巴兹尔·伯恩斯坦的教学话语理论刘丽玲(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北京 100875) 摘要:英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巴兹尔·伯恩斯坦的“教学话语理论”是教育社会学领域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是关于教学话语的传递/习得以及建构的理论,也即关于课程知识之选择、组织、传递和评价的理论。

教学话语理论经历了教学话语的传递/习得、建构、教育认同的建构三个阶段。

就其价值来说,教学话语理论一方面可以丰富我国在教育社会学理论方面的研究,另一方面有助于检视我国目前的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改革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找出并解决我国综合课程改革中所存在的具体问题。

关键词:巴兹尔·伯恩斯坦;编码;教学话语;教学话语的传递/习得;教学话语建构;教育机制;分类与构架 中图分类号:G40-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209(2003)04-0139-07英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巴兹尔·伯恩斯坦(Basil Bernstein,1924-2000)的“教学话语理论”为教育社会学研究领域最重要的理论之一。

这是关于教学话语的传递/习得以及建构的理论,也即关于课程知识之选择、组织、传递和评价的理论。

伯恩斯坦对此理论的研究最早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

当时,以J·E·弗拉德(J.E.Floud)和A·H·赫尔塞(A.H. Halsey)两人为首的主流社会学研究所重视的是社会流动性以及工业化进程对教育的影响①。

伯恩斯坦所倡导的课程研究、课堂研究则被视为“边缘研究”。

就弗拉德和赫尔塞的研究方法来说,由于他们两人对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十分青睐,其研究方法具有应用社会学的特点——反理论、注重实用性、注重描述。

就研究对象来说,他们比较侧重于政策研究[1](P162)。

就研究效用来说,结构功能主义和实证研究确实产生了一些影响,但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越发感到,这种“站在学校外面去研究教育”的方法很难揭示教育本身在传播社会不平等方面的黑箱作用[2](P360)。

(0283)《教育社会学》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0283)《教育社会学》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0283]《教育社会学》第一次作业[论述题]一、请运用教育社会学课程中的调查研究方法自行设计一个调查问卷,对现代学校教育或者社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一个简要的调查(调查问题与调查范围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简要的分析。

二、联系实际论述班级的社会学意义。

参考答案:一、参考答案要点:1、简要写出问卷设计要求与规范2、设计出调查问卷,并对问卷的调查对象进行说明3、对调查结果进行简要分析特别说明:不得抄袭、下载网络的调查问卷,违者以零分计。

二、参考答案要点:1、说明班级明显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重要特征。

2、班级组织的动态层面分析班级的社会学意义。

3、联系实际。

第二次作业[判断题]安吉尔于1932年出版了被誉为教育社会学经典著作之一的《教育社会学》。

参考答案:错误[判断题]1926年,安吉尔提出教育社会学是一门纯科学。

参考答案:错误[判断题]真正对教育社会学研究施加了实质性影响的,是美国教育社会研究会的机关刊物《教育社会学杂志》。

参考答案:正确[判断题]沃德出版了《教育社会学概论》,是世界上第一本在标题上正式冠有"教育社会学”之名的教科书。

参考答案:错误[判断题]“教育社会学”这一概念最初由史密斯在其《动态社会学》一书首次提出。

参考答案:错误[判断题]教育社会学是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参考答案:正确[判断题]教育社会学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对作为社会事实的教育的客观分析,为建立与完善教育活动规范及其理论提供社会学依据。

参考答案:正确[判断题]关于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本质,现有的观点有规范学科轮、事实学科论两种。

参考答案:错误[判断题]涂尔干认为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

参考答案:正确[判断题]佩恩被誉为"德国教育社会学之父”。

参考答案:错误第三次作业[多选题]以下人物中,功能主义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A:克拉克B:特纳C:霍珀D:索菲亚参考答案:ABC[多选题]从世界范围看,___ ___ ___ ___可称为"传统”的四大差异A:阶层差异B:种族差异C:地区差异D:性别差异参考答案:ABCD[判断题]90年代后期,性别与教育问题才开始逐步进入教育社会学研究领域。

合法化语码理论对伯恩斯坦知识结构理论的传承与创新资料

合法化语码理论对伯恩斯坦知识结构理论的传承与创新资料

合法化语码理论对伯恩斯坦知识结构理论的传承与创新资料合法化语码理论是法国文化学者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提出的一种理论,在对语言和符号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个体如何通过符号系统来建构并理解现实世界的问题。

与之相对应的,伯恩斯坦知识结构理论则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彼得·伯恩斯坦(Peter Berger)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是一种关于社会现象和知识构建的理论。

下面将对合法化语码理论对伯恩斯坦知识结构理论的传承和创新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合法化语码理论强调个体在符号系统中的位置性。

巴尔特认为,个体通过符号系统来建构和理解现实世界,符号系统包括语言、文字、图片等。

他认为符号系统是社会意义的生产者,在其中个体被赋予了特定的角色和意义。

这与伯恩斯坦知识结构理论中的“外部性”概念相对应。

伯恩斯坦认为,个体的认知和行为是受到社会结构限制的,社会结构为个体提供了行动方向和环境。

合法化语码理论将这一概念延伸到符号系统的层面,强调了符号系统对个体的限制和塑造作用。

因此,合法化语码理论在这一方面对伯恩斯坦知识结构理论进行了传承和发展。

其次,合法化语码理论强调了社会语境和符号系统的互动关系。

巴尔特认为,符号系统不仅仅是个体的工具,还与社会结构相互作用,从而对个体进行建构和考察,而且符号系统在不同的社会语境中具有不同的意义。

这与伯恩斯坦知识结构理论中的“双重观念”相对应。

伯恩斯坦认为,社会现象既是被建构的,也是对个体建构的反馈。

合法化语码理论将这一观点延伸到符号系统的层面,将符号系统看作是社会现象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且认为符号系统在社会语境中具有特定的意义。

合法化语码理论通过强调符号系统和社会语境的互动关系,对伯恩斯坦知识结构理论进行了创新。

此外,合法化语码理论在方法论方面对伯恩斯坦知识结构理论进行了发展。

巴尔特认为,个体对现实的理解和建构是通过符号系统的参与和建立来实现的。

他强调了符号系统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因此,他提出了对符号系统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描述的方法。

Bernstein编码理论下的语言使用和阶级认同

Bernstein编码理论下的语言使用和阶级认同

2018年第9期时代农机TIMES AGRICULTURAL MACHINERY第45卷第9期Vol.45No.92018年9月Sep.2018Bernstein 编码理论下的语言使用和阶级认同张鹏飞(辽宁大学,辽宁沈阳110136)摘要:语言是身份特征的表现,不用的语言体现出了不同说话人的地位、风格、民族等。

语言本无优劣之分,而社会结构的阶层分化使得不同的语言带有了阶级的烙印。

英国社会学家Bernstein 认为语言影响文化,同样受到文化的影响。

因此,语言的使用必定和特定的社会结构有着直接相互联系,即特定的社会结构导致特定的言语行为,继而重构原始的社会结构。

个人在这种循环的交际过程中,确定了自己的身份,或者说,认同了自己的阶级地位。

关键词:编码理论;语言使用;文化;阶级认同作者简介:张鹏飞(1992-),男,河北廊坊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语言学家认为,所有的语言均无优劣之分,并且所有的语言及其变体都能够满足人们交际的需要。

一种标准变体(standard variety )之所以“优于”其他变体在于其社会意义上,它能够满足人们更广范围交际的需求,给人们更多的机会。

尽管已经形成共识,但不同语言的使用仍然标记着不同的社会地位。

而且这种偏见一直存在,成为不同语言群体交际的障碍。

1Bernstein 的语码研究英国著名社会学家Bernstein 对于儿童如何确定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身份及其反应十分感兴趣,尤其注重语言在儿童身份构建过程中的作用。

受到Whorf 假说的影响,他认为,语言与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方面,语言影响着文化;另一方面,文化同样影响着语言。

一个成长在特定语言及文化背景下的孩子会习得这种语言及文化并将其传递给下一代。

此外,Bernstein 认为,个体在交际的过程中也在确立着自己的身份。

由于交际过程的不同,个体的身份在社会中也是不同的。

关于语言的使用,Bernstein 认为有两种不同的变体存在于社会交际中:一种是复杂语码(elaborated code ),或者叫做正式语码(formal code );另一种是限定语码(restricted code ),或者叫做公共语码(public code )。

伯恩斯坦“语码”理论对阶层固化问题的分析与解决

伯恩斯坦“语码”理论对阶层固化问题的分析与解决

㊀㊀2019年4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学㊀术㊀交㊀流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Apr.,2019总第301期㊀第4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AcademicExchange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erialNo.301㊀No.4㊀社会学研究[收稿日期]2019-02-19[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 美育维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 (17BKS130);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霍耐特社会批判理论视野中蔑视的社会心理机制研究 (16SHC01)[作者简介]徐苗苗(1982-),女,黑龙江哈尔滨人,讲师,博士,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人员,从事语言社会学研究㊂伯恩斯坦 语码 理论对阶层固化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徐苗苗(黑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哈尔滨150080;哈尔滨商业大学法学院,哈尔滨150028)[摘㊀要]语言社会学家巴兹尔㊃伯恩斯坦受到布迪厄的符号暴力论㊁萨丕尔语言实在论与福柯的权力话语观的影响,提出 语码 概念,并将语码分化作为社会阶层固化的根源,在此基础上,伯恩斯坦探究了语码分化背后的社会权力关系结构:一方面强调社会权力关系结构对语码形成的决定作用,另一方面则指出语码对维护社会权力关系结构的反作用㊂为解决这一问题,伯恩斯坦主张应在家庭教育中保持两种语码的均衡,在学校教育中去除刻板印象的影响,应关注语码转换过程中的情境要素,通过这三个途径实现教育场域的话语建构,以重新整合分化的社会阶层,打破语码分化对社会流动的限制㊂[关键词]巴兹尔㊃伯恩斯坦;语码;阶层;权力关系[中图分类号]H0-0㊀[文献标志码]A㊀[文章编号]1000-8284(2019)04-0137-08在关于伯恩斯坦的研究中,语言社会学这一概念之所以具有合法性,是因为伯恩斯坦遵循一种语言本体论的思路,将语言看作独立的社会现象㊂受到布迪厄的符号暴力论㊁萨丕尔语言实在论和福柯权力话语观的影响,伯恩斯坦在其论文集‘阶级㊁语码与控制:语言社会学的理论研究“(Class,CodesandControl:TheoreticalStudiestowardsaSociologyofLan⁃guage)中认为语言的真正意义在于能够解释 社会何以可能 这一重要问题,具体来说,客观化的语言符码在一些时候能够设置社会交往的藩篱,但另一些时候开放的社会关系也源自语言的建构,因而社会学的关注点应该转向作为独立社会现象而存在的语言,在社会分层与社会整合中了解语言在众多社会现象中的功能和地位㊂㊀㊀一㊁问题描述:语码分化与社会阶层固化语码 是理解伯恩斯坦语言社会学的关键所在,这一概念的提出受到布迪厄符号暴力论的影响,布迪厄强调语言符号是一种塑造 惯习 的方式,人们总是在对话中去适应一些外在的抑或是潜在的规则,按照某种既定的套路去约束自己的交谈㊁表白㊁讲演等言语行为,这些语言背后的规则被布尔迪概括为 符号暴力 ,它是一种通过系统教育而被施加的强制力,那些看似自由流通的话语会受到制约,人们在对话之中实现一种惯习,也就是 持久的和调适的行为倾向 [1]87,将外部的社会规则化约为自我控制,布迪厄虽然摆脱了 语言工具论 的影响,在社会学领域倡导 语言本体论 ①,反思了语言研究中的意识形态问题[2]2,然而布迪厄将目光集中于人们在符号暴力的约束中所形成的惯习,并没有注意到符号的使用者在塑造自身言语行为的过程中渐渐被分化为社会的不同阶层㊂(一)语码的作用机制与类型划分和布迪厄的符号暴力论相比,伯恩斯坦主张将语码的分化看作社会分层的重要影响因素㊂从语言学层面来定义伯恩斯坦的语码(code),它主要是指 潜在于语言变体背后的制约性规则,相当于语言的深层结构,位于语言的语义层 [3]84㊂从社会学层面来看,语码则被伯恩斯坦理解为社会符号系统,这种符号系统存在于话语形式之中,通过交往过程得以传达一定的信息量,此外它也暗含一套规则,人们在会话过程中所得出的语言规律㊂从社会功能来看,语码的作用机制表现为两个方面:限制性(restriction)语码和阐释性(elabo⁃ration)语码㊂[4]58限制性语码有助于 社会化 符号的建构和共享,而阐释性语码有助于 个性化 符号的建构和独享,这里伯恩斯坦从社会学意义上探讨了言语行为的特征㊂首先,一切的交谈㊁独白㊁演讲都被要求遵循一些共同的规则;其次,这些具有同一性的规则却由于行为主体在时间㊁空间㊁阶层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变体㊂通过上述两种作用机制,我们看似偶然㊁随机㊁无意识的言语行为实际上是被逐渐塑造的,我们的谈吐受到年龄㊁地域㊁职业等因素的制约,这些都在不同的层面反映了语码的规制力㊂由于语码的双重作用机制,虽然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会遵循一些相同的原则,比如礼貌原则和普遍语用原则,但另一方面人们也会受到时间㊁空间㊁阶层等因素的制约,语码并不是在社会范围内被统一使用,因此不同社会群体的语码系统会出现不可通约的情况㊂语码的作用机制往往通过教育进行渗透,从早期教育开始,上层人士㊁中产者和底层人士已经开始区分语码,只不过在言语行为主体的婴幼儿及儿童时期,更易于接受和理解公共话语,但随着教育的深入,语码的分化会渐渐凝结为阶层固化㊂①语言工具论和语言实在论原本是语言哲学中的两个倾向,前者将语言仅仅看作交谈的工具,后者则视语言为塑造事实的本体,社会学家布迪厄受到哲学领域语言转向的影响,在社会学领域中主张把语言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事实来影响,强调语言系统中隐藏着一套 符号暴力 ,从根本上制约着人们的一切社会行为㊂伯恩斯坦根据人们所属的阶层划分了公共话语(publiclanguage)和正式语言(formallanguage)两种语码,公共话语的形成凸显出语码的限制性机制,而正式语言则能够凸显语码的诠释性机制㊂公共话语具有如下特征[4]31:简单的语法;连接词(如所以㊁那么㊁并且㊁因为)的重复使用;祈使句和疑问句的频繁使用;较少使用非人称代词(如某个㊁它);陈述(主体)通常以暗示性问题谋求支持性回应;一个关于事实的陈述常常既是原因,又是结论,或更准确来讲,人们得出一个确定的说法的时候,其原因和结论之间的界限并不十分明确;习语的频繁使用;极少使用象征的手法;个体特征在句子结构中体现得并不明显㊂在咿呀学语的婴幼儿时期以及儿童早期的家庭教育中,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对话都带有较为强烈的公共性,对话关系得以建立取决于言语行为主体之间的亲密程度,对话过程具有强烈的情境依赖性,且伴有丰富的肢体语言,描述的对象也是彼时彼刻可经验的事物或行为㊂伯恩斯坦强调,虽然公共话语易于表达也易于理解,但表达的对象仅仅是对情感的抒发以及对经验世界的描摹,即表达对象的有限性㊁适用阶段的特殊性以及使用群体的阶层性,这些共同构成公共话语的限制性(restriction)㊂随着个体的成长与社会交往的深入,人们不仅需要解释规律㊁价值等抽象事物,也渴望在交往过程中向他人清晰地表达思想㊁观念和态度,在此后的学校教育中,言语行为主体的一个重要目标在于使用一种不同于公共话语的语码来满足表达和交往的需要,这种语码就是正式语言㊂正式语言的特征则在于[4]41:精确的语法和语义约束着言语行为;通过语法复杂的句式结构进行逻辑上的调节,尤其是一系列连词和关系副词的使用;表示时间㊁空间㊁逻辑关系介词的适用;非人称代词(它,某个)的频繁使用;形容词和副词的有区别的运用;人的个性通过句内或句子间的关系结构得到形塑,这是一个能够外化的过程;它所传递出来的是一种具有足够影响力的支持,而不仅仅是逻辑意义;这样一种语言应用指向的是那些能够总结人类生活经验的复杂概念体系㊂正式语言的上述特征不仅可以更为形象地表达情感,描述经验世界,而且也能够清晰地阐释规律㊁价值等抽象存在物,并且在对话中帮助言语行为主体表达复杂的思想㊁观念和态度,实现深层次的交流与沟通,在描述对象方面突破公共话语的限制性㊂正因如此,在学校教育中,儿童在各类课程中都会被训练使用正式语言,在这个过程中,言语行为主体对正式语言的运用渐渐内化为一种自发行为,但主体之间由于对正式语言的接受程度不同则会呈现出较大的差异,随着语码的分化会形成不同类型的言语行为主体,在伯恩斯坦看来这是阶层分化的主要原因㊂(二)语码分化对社会阶层固化的影响根据伯恩斯坦的划分,我们能够了解,公共话语和正式语言并不是自发形成的,两种语码的主体分属不同的阶层,公共话语被那些专业技能较差的或者分工粗陋的群体所使用,如体力劳动者;正式语言则被中产者或专业人士熟练掌握并运用,如律师㊁医生等专业人士㊂这种分化能够在时间中不断加剧,即使在公共话语被广泛使用的早期家庭教育中,父母也会将各自的语码代际传递给子女,试图让他们能够部分地接受正式语言,儿童则会积极模仿早期教育者的言语行为,在后来的社会交往中也会根据儿童时期所接受的教育进行编码和解码㊂这是两种不同的言语行为过程,编码是向外传递信息的过程,解码则是向内接收㊁理解并反思信息的过程,在信息交换的过程中主体会在言语行为中去积极识别同类 ,将语码作为一种社会角色(role)的标识,交往双方若发现共享相似的语码,则会获得一种归属感,即伯恩斯坦所宣称的 阶层规则 ,如果是相反的情况,双方无法共享语码则会体验到疏离或漠视,交往无法顺利进行㊂因此,虽然不同阶层的人都认同正式语言相对于公共话语的优势,但并不是每一个言语行为主体都能够有足够的条件去掌握正式语言这样一种语码㊂随着这种现象的普遍化,语码的分化会带来社会阶层的分化,这样一种分化又会在家庭关系和学校教育的动态循环中不断被固化,阶层固化和社会解组(frag⁃mented)之间又呈现出一种正相关㊂例如,电影‘窈窕淑女“诠释了一个来自社会底层的女孩被改造为上流社会淑女的过程,然而,同服装的升级和举止的塑造相比,从 底层 的叙述转变为 上流 的谈吐成为最难解决的问题,因为人们总会通过说话的方式建构自己的社会角色,开口的瞬间就会暴露他所处的阶层㊂㊀㊀二㊁问题诊断:语码形成的社会权力关系分析(一)权力关系结构支配语码的形成伯恩斯坦通过语码概念揭示出语言这种社会现象的意识形态性㊂语言系统的背后却有一套规律制约着人们在交往中所使用的语码㊂意识形态性则揭示了语言作为社会现象的决定性因素:言语行为的主体在语码的习得㊁使用㊁选择乃至修正过程中都会受到他所处社会权力关系的制约㊂如图1所示,社会权力关系中包括阶层关系㊁权力分配和控制原则三个层次,其中阶层关系(relationsofclasses)是最核心的要素,包括阶层之间的分化㊁隔离㊁冲突㊁整合等形式,阶层关系决定着权力分配(powerdistribution)和社会控制原则(reg⁃ulationsofcontrol),社会控制原则既包括法律㊁规范㊁政策等外在规则,也包括宗教信仰和文化模式等因素的潜在影响,外在原则和潜在原则对社会共同体都具有整合作用,保证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能够分工明确,并形成有机团结㊂在阶层之间的分化㊁隔离㊁冲突㊁整合等一系列过程中,正式语言和公共话语属于不同的言语行为主体,这是通过权力分配和社会控制原则来实现的㊂具体来看,权力系统通过家庭和学校教育塑造个体的角色㊁地位与分工,每个阶层都会在教育中渐渐习得被权力系统所赋予的特定 语码 ㊂社会控制通过外在原则和潜在原则共同实现,外在原则的作用在于规定了行为主体的 不可做 ,一旦违背便会受到权力系统的惩罚,但潜在因素则以潜移默化的方式确定了言语主体 如何说 ,对于语码是一种积极的塑造㊂例如,从小说‘简㊃爱“女主人公的职业经历之中,我们可以看到即便是个性自由随意的上层人士罗切斯特先生,也会为了塑造养女阿黛尔的谈吐去聘请家庭教师,让女儿的言语行为符合本阶层的语码,优雅的谈吐不仅仅凭借教师的奖惩来实现,更重要的是博闻强识的教师通过对英国文学㊁社交礼仪以及欧洲历史的讲解熏陶渐染,让原本并不聪慧的女学生不断学习优雅的会话,反观家庭教师简㊃爱,虽然由于监护人的弃养而一度落入底层社会,但由于后来的工作面向上层社会,也必须熟练掌握并运用正式语言㊂根据伯恩斯坦的阐释,语码的形式和作用机制是权力关系作用的结果,它对于主体行为具有 定位功能 ,让主体能够按照社会意识形态所确立的伦理原则去调整㊁完善㊁改变自身的行为㊂这里,伯恩斯坦的分析带有涂尔干社会实在论的痕迹,强调社会有机体的有序应该由一套合理的规范价值体系来控制,这是因为 唯有共同的信念才能维系彼此间的一致 [5]208,分裂的社会群体之间则需要保持某种限度的一致性才能整合起来㊂但涂尔干仅仅是在规则体系和社会有机团结之间建立了一种线性因果关系,社会整合过程中的具体环节却被这样一种过于宏观的理论视野所遮蔽㊂伯恩斯坦 语码 概念的引入则重新分析了权力关系通过社会控制原则对话语进行塑造的过程,弥合了早期社会实在论者所存在的理论限度㊂图1㊀ 语码 的权力关系分析[6]11伯恩斯坦进一步解释,阶级关系的权力分配和控制原则通过家庭和学校实现对语码进行规制㊂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第一个步骤,个体通过家庭教育习得一种 语码 ,并通过这种语码和初级群体进行交往,形成一种初级的关系网络,获得对语码所属社会阶层的认知㊂随着个体开始接受学校教育,社会关系网络开始扩大,学习者能够通过语码辨认出交往对象是否来自同一个阶层㊂如果是阶层内的角色互动,彼此之间共享一套符号系统,能够用可通约的方式去诉说㊁表达㊁反馈他们所面对的规则体系,这种角色之间的互动又能够让阶层内的符号系统更为固着;不同阶层之间的角色互动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编码过程,这个过程会让遵循不同语码作用机制的交往主体产生角色冲突㊁角色不适乃至角色失调等困境,语言层面的沟通不畅成为个体在社会阶层间垂直流动的最大障碍,但这种障碍并没有得到解决,因为编码和解码行为总是通过家庭㊁学校以及社会组织等群体不断被重复,按照这个程序循环,一种具有阶层属性的语码会发生代际传递,所以,我们总会看到的一个社会现象就是,工人阶层劳动者受教育时间越久,与中产阶级学生学业成就差距越大这一悖论性现实㊂[7]154伯恩斯坦根据这一点得出结论,社会权力关系影响甚至决定着个体所使用的词汇㊁句法㊁语体风格乃至会话主题,语码不是个体自由选择的结果,只是社会权力关系的反映㊂(二)语码对权力关系结构的反作用伯恩斯坦虽然受到福柯权力话语理论的影响,揭示权力关系对言语行为的单向度支配,但二者的批判对象并不相同㊂福柯批判了言语行为的虚假主体意识,这种虚假意识掩盖了一种 匿名的,历史的规律的整体 [8]130,在福柯看来,各个时代的话语实践,无论是口头的叙述,还是文献记载,都是以 档案 (file)的形式呈现出来㊂这些档案彼此之间是断裂的,恰似考古学中的 断层 ,我们无法用某个固有规律来一以贯之,断层的出现则是由于权力的作用方式不同,前现代社会是政治权力直接决定了人的生死,现代社会则演变为一种生命权力,支配方式隐蔽㊁具体㊁细致,以至于自由交流的话语成为一种被信以为真的假象㊂和福柯不同,伯恩斯坦并不认为社会权力关系对语码的支配是一个历久弥新的单向度推动,语码对权力关系结构的固化也具有反作用,二者之间呈现出一种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㊂受到萨丕尔语言实在论的影响,伯恩斯坦强调语言在宏观上能够维护权力结构所支配的社会秩序,这种宏观意义上的秩序则需要话语对个体思维的模式的塑造与建构方能得以实现,恰如萨丕尔强调的那样, 语言的内面即思维的模式 [9]19㊂伯恩斯坦则认为语言在塑造个体思维模式的基础上,会让言语行为主体能够识别出使用相同语码的同类,在不断重复的识别过程中概括出同类语码的特征与规则,并在语码的传播与传递中形成阶层身份和社会角色的认同,这样一种群体意识不仅帮助每一个社会阶层实现内部整合,也能够形成社会阶层之间的清晰界限,维护了社会秩序和现有的权力关系结构㊂伯恩斯坦强调,由于语码的形成体现了权力关系的作用机制,因此言语行为主体接受教育的过程,总会伴随语码的转换,个体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谈吐的塑造将权力关系的外在控制内化为一种积极的自我控制㊂在家庭和学校等初级群体中,人们渐渐习得说话的模式或套路,对那些权力关系所接纳的行为㊁观念和现象表达强烈的认同感,而对权力关系所拒斥的行为㊁观念和现象则表达漠视感或增无感,有一些行为或现象遭遇了刻板印象,被标签化为具有负功能的存在,权力在个体的认同㊁漠视或憎恶中被进一步加固㊂例如,面对疯癫这样一个主题,生活在当代西方社会的人可以自由谈论,并不像文艺复兴时期那样将疯人㊁疯癫这样的话语视为禁忌,一些人会表达同理,另一些人则会表示怜悯,但这些看似自由的表达都隐藏着对精神障碍人士的刻板印象,权力话语对待疯癫的态度在这个过程中被反复强化㊂因而,对语码的分析不仅可以发现㊁校验语言使用者对语言结构的选择和意义的实现形式与语言使用差异背后的权力关系结构,而且语码的阶层性特征在交往过程中会不断被强化,原有的权力关系结构更加稳定,社会秩序得以维系㊂从这个层面而言,语码的分化是权力对等的结果,同时也加剧了这种不平等,据此而言,语码本身不仅是一个用于交换信息的符号系统,毋宁说,它本身就是一种不平等的社会机制㊂㊀㊀三㊁解决路径:以教育场域的话语建构整合固化的社会阶层既然语码的不平等机制通过家庭和学校等载体发挥作用,那么这一问题的解决方式也应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中去寻找,伯恩斯坦主张通过教育场域中的话语建构实现个体在社会阶层之间的顺利流动以整合固化的阶层关系㊂(一)家庭教育应保持两种语码的均衡语码的作用机制最早通过家庭教育形成,父母言传身教能够形成子女的首因效应㊂因此,对于劳工阶层而言,若要让学习者能够均衡限制性语码和诠释性两种作用机制㊂作为早期教育者的父母须有意识地使用正式语言,避免阶层烙印过早地出现在子女的话语之中㊂正式语言的八个特征之中包含了三个重要的语用原则:虚词的频繁使用㊁精确的语法和较为复杂的句式结构㊂伯恩斯坦认为若将上述原则运用到家庭教育中,则能够帮助言语行为主体逐渐养成科学的思维模式㊂具体来看,虚词的使用帮助行为主体认识客观事物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避免主观臆断;精确语法的使用则帮助行为主体养成独立逻辑严谨的思维习惯,避免线性思维;有意识地使用复杂句式结构,能够挖掘出更多的有效信息,帮助行为主体对事物作出全面客观的判断,避免以偏概全的状况㊂例如,单亲家庭的儿童总会用一种公共话语来自动思考:爸爸妈妈离婚了,我是一个不幸的孩子㊂由于虚词使用的缺位和过于简单的句式结构,言语行为主体将 父母离异 和 不幸 简化为一种直接因果关系,忽略了那些有利于成长的积极因素㊂对于早期教育者来说,应该慢慢地引导儿童学会 虽然 但是 然而 即使 因此 只要 等表示转折㊁递进㊁因果㊁条件等逻辑关系的虚词,让叙述结构更加完整和复杂,通过语码的转换避免将 父母离异 这个客观生活事件单向度地引入 不幸 这种主观判断,从新的叙述中获得 关心 陪伴 独立 对自身成长和未来发展更为有利的正向思考㊂据此而言,正式语言的使用并不是为了彰显言语行为主体自身的教育背景,而是在会话过程中塑造逻辑性较强的思维方式,保持对自我㊁他人乃至社会情境的客观认知,这样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一旦养成就很容易通过家庭教育的首因效应代际传递㊂阶层固化的实质不是贫穷限制想象,而是语码约束思维㊂然而若要改变阶层固化的现实,仅仅依靠家庭教育还远远不够,学校教育也需要去除对公共话语及其使用者的刻板印象㊂(二)学校教育应去除对公共话语的刻板印象伯恩斯坦揭示出学校教育中的一种现状,教育者会形成劳工阶层的学生在课堂上 听不懂话 完全不听讲 上课溜号 等刻板印象,这种刻板印象又进一步在学校教育和公共舆论传播等过程中被反复强化㊂实际上这种刻板印象会带来一个无法避免的后果,劳工阶层的学生会形成一种固化思维模式:我是劳工家庭出身的人,我和老师及出身好的同学对话很困难,所以我注定不能成为一个成绩好的学生㊂这种思维模式又会加剧 溜号 插话 迟到 等问题行为㊂为了矫正这种思维模式,伯恩斯坦主张教师应该明确语码的分化过程,了解一个社会现象:人们受到语码不同作用机制的影响,言语行为划分为正式语言和公共话语两种,公共话语使用者在社会交往中会不断强化自己阶层的烙印,限制性语码的影响日渐深入,短时间之内无法转换作用机制去使用正式语言沟通㊂教师不应该把一些学生的成绩差单纯归因于溜号㊁精神不集中㊁懒惰等偏差行为,而应客观分析语码的阶层属性,了解公共话语的使用是在长期的社会交往中形成的,因此语码的转换也要循序渐进,无论学生自身努力与否,这种改变都需要一个过程,如果要保证两种语码之间能够顺利切换,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应关注会话的情境要素㊂(三)关注语码转换过程中的情境要素就家庭教育而言,情境要素突出的是会话过程中父母对子女情绪的同理,伯恩斯坦分析了一个现象,即劳工阶层的子女在日常生活情境之中,并不像中产者那样依赖语言能力,相反他们有一个误区,只有在专业(如职场)场景之中,他们才会考虑语言能力的重要性㊂[10]35伯恩斯坦认为,造成这一误解的原因,在于早期的家庭教育中对诠释性语码的忽略,父母若要让子女能够循序渐进地实现语码间的转换,应该从前运算阶段①开始,根据儿①根据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前运算阶段指儿童2 7岁这一成长区间,这个阶段能够全面掌握并运用社会符号系统,但依然是自我中心的思维模式,因此,在家庭教育中需要父母时刻同理其情绪㊂。

伯恩斯坦语言社会学思想渊源及其理论意义研究

伯恩斯坦语言社会学思想渊源及其理论意义研究

㊀2018年10月第34卷第5期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Beijing(SocialSciencesEdition)Oct 2018Vol 34㊀No 5伯恩斯坦语言社会学思想渊源及其理论意义研究胡安奇1㊀王清霞2(1 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ꎬ广州510006ꎻ2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外国语学院ꎬ广州510520) 收稿时间 2018-06-11基金项目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 十三五 规划项目 社会-认知视域下的伯恩斯坦话语理论研究 (编号为GD17XWW09)的部㊀㊀㊀㊀㊀分研究成果ꎮ作者简介 胡安奇(1984-)ꎬ男ꎬ河南信阳人ꎬ博士ꎬ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ꎮ㊀㊀㊀㊀㊀王清霞(1985-)ꎬ女ꎬ河南信阳人ꎬ硕士ꎬ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ꎮ㊀㊀ 摘要 ㊀文章通过对伯恩斯坦学术思想渊源的梳理发现ꎬ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功能语义观和社会符号学为伯恩斯坦早期的语言语码研究提供了宏观的语言学框架ꎬ萨丕尔㊁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人类学和维果茨基的文化 历史心理学开启了语言研究的 文化转向 ꎬ米德㊁涂尔干等学者的社会学思想的融入则把 语码 推演至教育话语的高度ꎮ这种跨学科的语言研究是20世纪社会学的 语言转向 的必然结果ꎬ为语言/话语研究搭建了一个社会学㊁心理学㊁语言学沟通的桥梁ꎬ也为探究语言㊁心理㊁现实三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域ꎮ关键词 ㊀伯恩斯坦ꎻ语言社会学ꎻ思想渊源ꎻ系统功能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 H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2689(2018)05-0014-06引言巴兹尔 伯恩斯坦(BasilBernstein)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ꎬ学术思想涉及多个学科领域ꎬ在语言学㊁教育学㊁社会学以及教育话语理论等方面建树卓越ꎬ其作品 被社会学家㊁语言学家和教育学家而熟知 [1](1)ꎮ伯恩斯坦的主要成果收录于四卷本论文集«阶级㊁语码与控制»(ClassꎬCodesandControl)和«教育㊁符号控制与身份:理论㊁研究㊁批评»(PedagogyꎬSymbolicControlandIdentity:TheoryꎬRe ̄searchꎬCritique)一书ꎮ从个人学术发展史的角度来看ꎬ伯恩斯坦的语言社会学思想孕育于社会语言学调查ꎬ其间受到系统功能语言学家韩礼德(Halliday)和哈桑(Hasan)的重要影响ꎬ创造性地发展了 语码 (code)的概念ꎻ而后从文化 历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Vygotsky)和美国文化人类学家萨丕尔(Sapir)㊁沃尔夫(Whorf)等学者的作品中汲取营养ꎬ把言语使用研究推演到社会文化层面ꎬ使 语码 具备了社会符号功能ꎮ不仅如此ꎬ伯恩斯坦深受后结构主义社会学的影响ꎬ特别是福柯(Foucault)的话语与主体思想ꎬ 语码 被赋予了结构与历史的双重属性ꎬ教育话语理论应运而生ꎮ然而ꎬ由于伯恩斯坦学术思想来源的驳杂性ꎬ加之其文字相对艰涩㊁观点又多以论文集的形式呈现ꎬ国内外对他的主要学术思想的解读呈现出一个多维度㊁跨学科㊁多元化的研究局面ꎬ其中也不乏相互对立的观点甚至是误读与批评ꎮ因而ꎬ有必要从学理上梳理伯恩斯坦语言社会学理论的思想渊源和发展轨迹ꎬ梳理理论体系的内部逻辑ꎬ同时把它置于整个后现代主义社会学宏观语境下ꎬ考察他的语言社会学思想的理论价值和意义ꎮ一㊁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对话与融合(一) 社会学研究中心 :对话缘起与理论互补伯恩斯坦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伦敦大学主持开展 社会学研究中心 (SociologicalResearchCenter)ꎬ并亲任主任一职ꎮ哈桑作为该中心的研究㊀第34卷第5期㊀胡安奇㊁王清霞:伯恩斯坦语言社会学思想渊源及其理论意义研究㊀15㊀员直接参与了伯恩斯坦早期的言语行为调查研究ꎬ韩礼德亦于1963年来到伦敦大学任职并兼任 交际研究中心 主任(HeadofCommunicationResearchCen ̄tre)ꎬ他本人也曾被邀请参加社会学小组的讨论ꎮ可以说ꎬ 社会学研究中心 是伯恩斯坦与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话的缘起ꎬ对伯恩斯坦整个理论体系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ꎮ一方面ꎬ系统功能语言学把文本㊁语境㊁言语功能有机结合在一起ꎬ在语言与功能㊁语言的形式与内容及结构与意义之间架起一座桥梁ꎬ为语篇分析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分析模式而被广泛用于各类话语的分析和解读ꎮ伯恩斯坦早期的经验主义言语行为调查正是在韩礼德的阶与范畴语法理论的指导下展开的ꎬ并由此开启了他的 语码 理论和语言社会学研究[2](12)ꎮ通过对语言使用㊁语言变体㊁教育话语的考察ꎬ伯恩斯坦把家庭㊁学校视为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机构(agent)ꎬ分析它们背后隐匿的因阶级关系差异而导致的社会控制和权力关系ꎬ并借助结构主义社会学的分析方法ꎬ推导教育话语的宏观结构ꎬ这就是伯恩斯坦整个语言社会学的基本路径ꎮ只不过他的研究重心逐渐转向为语码及教育话语理论寻找一个社会学的解释ꎬ并试图把一切笼统地归因于劳动分工下的阶级意识形态化的社会控制与权力关系而忽略了对语码㊁知识㊁话语㊁控制的载体 语言本身的研究ꎬ这种 空中楼阁 式的话语建构曾被冠以 语言亏缺论 而饱受批评ꎬ这也是英国 左翼 和 右翼 共同抨击他的原因所在ꎮ在这一点上ꎬ韩礼德的社会意义观[3]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伯恩斯坦在语言理论上的不足ꎮ依据韩礼德的社会符号思想ꎬ语言并非中性的存在和经验的 载体 和 导管 ꎬ相反ꎬ语言参与经验的建构与组织ꎬ反映说话者的社会地位ꎬ因而对语篇的分析不仅可以观察㊁评估语言使用者对语言结构的选择和意义的实现形式ꎬ还可以揭示语言使用差异背后的社会文化㊁阶级与权力关系ꎮ这一思想无疑可以为伯恩斯坦的教育社会学提供语言学层面的解释ꎬ从而佐证㊁验证他的教育话语理论ꎮ(二)元对话:对话学理与互利性哈桑[4](22)[5]从学理的角度探讨了二者元对话性(meta ̄dialogism)得以可能的条件ꎮ她认为系统功能语言学和伯恩斯坦的语码理论都属于 动态开放型 (exotropictheory)理论ꎬ二者具有共同㊁互利的社会关切ꎬ即语言和社会语境ꎬ这既是对话的起点ꎬ又是对话的归宿 语码理论试图解释社会ꎻ而社会本质上是语言的ꎬ正如语言本身植根于社会一样 ꎬ它们都把语言作为出发点ꎬ在社会语境下探讨意义的社会实现ꎮ不同之处在于ꎬ系统功能语言学是语言学理论ꎬ其目的是解释语义的社会生成与变化ꎻ后者本质上是社会理论ꎬ通过对语言使用的研究ꎬ揭示文化传递与再生产同社会系统的维系与变革ꎮ二者互利的前提在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社会性ꎬ这与它的社会语言学渊源是分不开的[6]ꎮ早在1985年ꎬ澳大利亚学者克里斯蒂[7](Vii)(Christie)在«语言㊁语境与语篇:语言的社会符号视角»一书的前沿中就明确指出ꎬ韩礼德的语言学理论本身是一种 社会理论 ꎬ语言作为社会符号ꎬ不仅仅是反映世界的工具ꎬ而是作为一种人类活动和 社会事实 发挥社会功能ꎬ用于经验识解㊁关系建构㊁身份认同等社会意义ꎮ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社会符号学不同于斯多葛学派(Stoicism)孤立的㊁原子论式的符号学研究ꎬ也有别于索绪尔(Saussure)对语言符号的系统内部关系的结构主义方法ꎬ相反ꎬ它是以意义为导向ꎬ在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双重视域下探讨作为意义系统(asystemofmeanings)和社会意义(socialsemiotic)的语言系统与社会系统中的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ꎬ 这种人种学 描写性的(ethnographic ̄descriptive)语言学传统源自索绪尔和叶尔姆斯列夫(Hjelmslev)ꎬ马泰休斯(Mathesius)和布拉格学派ꎬ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和费斯(Firth)ꎬ博厄斯(Boas)㊁萨丕尔和沃尔夫 [3](5)ꎮ植根于人类学与社会学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具有三大优势:意义驱动性ꎬ即功能的而非句法的ꎻ书面语研究和口语研究并重ꎻ重视语境在语篇生产与理解中的作用[8](IV)ꎬ对话语/语言使用与社会语境的终极关怀ꎬ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与主流语言学的根本分野之所在ꎬ也是它与伯恩斯坦社会学理论对话的理论基础ꎮ二者对话的互利性对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尤其是它的社会符号学同样意义深远ꎬ韩礼德对伯恩斯坦本人以及他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贡献不乏誉美之辞ꎮ他[3](37)在与帕雷特(Parret)的讨论中从 工具性 和 自治性 两个方面总结了伯恩斯坦的语言社会学思想对他的语言学理论的重要影响ꎮ首先ꎬ对于伯恩斯坦的社会学理论来说ꎬ语言至关重要ꎬ它不仅仅是一个额外的可供选择的附属物(optionalextra)ꎬ而且是它的重要成分(essentialcomponent)ꎬ语言对于我们如何解释社会系统在文化传递过程中的维系和演变发挥着关键作用ꎬ因而他的社会学理论可以为语言的社会角色提供一个社会学的解释ꎻ其次ꎬ我们可以借助他的社会学知识回答诸如 语言何以如此 这样有关语言本体论的问题ꎮ故此ꎬ韩礼德[3](87)认为ꎬ伯恩斯㊀16㊀㊀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2018年10月坦的语码理论既是语言理论ꎬ又是社会理论ꎮ二㊁结构主义社会学与文化人类学的学养伯恩斯坦的社会学思想成功摆脱二战后英国社会学研究中的费边主义(Fabianism)和本土主义(Pro ̄vincialism)的窠臼ꎬ逐步走上欧洲结构主义社会学的道路ꎬ他的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 架构 (framing)与 分类 (classification)直接来源于涂尔干(Durkheim)ꎬ并有机融合了马克思(Marx)㊁布尔迪厄(Bourdieu)㊁道格拉斯(Douglas)㊁阿尔都塞(Althusser)等社会学家关于社会等级㊁语言社会性㊁意识形态等社会学思想ꎮ具体而言ꎬ法国古典社会学家涂尔干对社会分工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的变革的阐述萌发了伯恩斯坦把教育作为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来研究的灵感ꎮ对于此ꎬ伯恩斯坦[9](4)特别指出:«社会分工论»是语码研究的起点ꎻ关于«社会分工论»对他的影响ꎬ伯恩斯坦[9](6)写到ꎬ 最为最要的是ꎬ它(«社会分工论»)明确地在社会语言学和教育知识的传递结构之间建立了联系 ꎬ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 可以作为理解 社会性 (social)这个术语的涵义的来源 [9](16)(斜体为原文作者所加)ꎮ涂尔干对社会分工㊁社会团结以及自杀等社会事实的二分模式的研究以及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为伯恩斯坦的语码研究和教育话语分析提供了一个参照性的分析框架和建构模型ꎬ特别是 分类 和 架构 这两个概念的引入ꎬ为伯恩斯坦的语言语码过渡到教育语码铺平了道路ꎮ此外ꎬ美国社会学家米德(Mead)的符号互动理论同样为伯恩斯坦的语码的符号化注入了新的灵感ꎮ在米德[10](78)看来ꎬ语言 不是简单地用符号表征预先存在的语境和物体ꎬ相反ꎬ它使语境和物体的存在成为可能ꎬ因为它属于创造语境和物体的机制的一部分 ꎻ语言是社会自我和社会心理的构成要素ꎬ语言作为中介ꎬ参与诸如 象征 和 对话 等符号交际过程ꎮ然而ꎬ尽管米德已经注意到语言作为社会过程的重要社会意义ꎬ但是他并没有对语言符号做出系统的描述ꎬ也没有具体讨论语言对社会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影响ꎮ就此而言ꎬ文化人类学和人种学的言语(speech)研究则更为具体ꎬ他更多地吸收了萨丕尔和沃尔夫关于语言㊁文化和社会心理的研究并结合古典社会学研究中的分工㊁生产㊁阶级㊁控制㊁社会关系等要素ꎬ把语言视为社会现实建构的中介(socialconstructionofre ̄ality)ꎬ探究语言使用是如何建构社会结构ꎬ社会个体㊁角色与身份ꎮ此外ꎬ维果茨基和鲁里亚(Luria)的文化 历史心理学同样为伯恩斯坦的社会学提供养分ꎬ二者对儿童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研究以及种系发生和个体发生的论述给予他 巨大震撼 [2](5)ꎬ伯恩斯坦借用心理学中 话语作为取向和规制系统 的概念用于他的语码研究ꎬ进而把语言同意识发展有机联系在一起ꎮ以上学者的语言哲学思想帮助伯恩斯坦解决了语言与思维㊁自我㊁存在㊁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ꎬ也为他的语言经验研究提供了语言学理论和方法上的支撑ꎮ三㊁语言的 失落 与社会学研究的 语言学转向㊀㊀肇始于19世纪末兴盛于20世纪60年代的哲学的语言学转向把语言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ꎬ如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就宣称一切哲学都是 对语言的批判 [11](63)ꎬ海德格尔(Heidegger)则更加彻底: 词语破碎处ꎬ无物存在 [12](151)ꎮ伴随着语言学的转向ꎬ催生出两大相互对立的哲学思潮:无论是分析哲学对语言形式的逻辑研究或者是牛津日常语言学派对日常语言的语用分析ꎬ抑或是人文主义者宣称的语言的本体论意义或者诗性语言研究ꎬ语言力图摆脱传统形而上学的 工具 属性ꎬ实现从 语言工具论 到 语言本体论 的蜕变ꎬ 思维 存在 这个一直困扰着西方哲学的千年老题转化为 语言 存在 的关系问题ꎬ语言哲学取代主体哲学和意识哲学ꎬ宣告哲学的 语言学转向 ꎬ它直接推动西方哲学从认识论到语言论的重大范式转移ꎬ在西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众多领域引发了一场 哥白尼 式的思维革命ꎬ给20世纪的哲学㊁人类学㊁美学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ꎮ然而ꎬ它在社会学领域似乎没有立即产生共鸣ꎬ而是经历了一个相对漫长的介入㊁参与㊁吸收的演化过程ꎮ西方近代社会学始于法国古典社会学家孔德(Comte)ꎬ他第一个明确了社会学的定义并提出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ꎬ这一理念经过涂尔干的继承和发扬ꎬ逐步确立了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基本研究范式ꎬ他因而也被称之为 社会学之父 ꎮ涂尔干作为古典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之一ꎬ毕生致力于阐释㊁完善对 社会事实 进行科学㊁实证研究的程序和方法ꎮ在涂尔干这里ꎬ 社会事实 被定义为 一切行为方式ꎬ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ꎬ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㊀第34卷第5期㊀胡安奇㊁王清霞:伯恩斯坦语言社会学思想渊源及其理论意义研究㊀17㊀约束的ꎬ或者换句话说ꎬ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ꎬ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ꎬ都叫做社会事实 [13](34)ꎮ涂尔干重点研究了宗教㊁法律㊁自杀㊁道德㊁集体意识等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社会事实ꎬ但是语言作为一种非物质性社会事实并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ꎮ韦伯(Weber)的理解社会学以社会行动作为出发点ꎬ把分析的中心放在人类个体行动上ꎬ 研究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下人类行动者们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采取的行动的主观目的 ꎬ因而ꎬ社会学的任务就是如何理解 行动者的行动的意义 [14](3)ꎮ显然ꎬ与孔德和涂尔干相比ꎬ韦伯的社会学已经把注意力转移到对社会中的人的行为的研究ꎬ依据行为的 合理性 探索行为的 理想类型和理性依据 ꎬ并把 社会行动的研究上升到社会理性结构㊁制度和权威结构ꎬ以及社会控制模式层面上 [15](177)ꎬ因而这种对社会现象的理性批判和对理想类型的追问自然脱离了经验生活和语言使用ꎬ因而也没有涉及对语言的专门研究[16]ꎮ早期社会学刚刚脱离哲学成为独立的学科ꎬ无法彻底摆脱旧形而上学的束缚ꎬ最终难免会滑入对社会何以可能以及对社会本质的抽象追问ꎬ试图寻找一个普遍㊁永恒的社会结构和本质ꎬ语言依然是人们认识社会的工具ꎬ它作为社会现象和日常行为并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和认可ꎮ一般认为ꎬ第一个把语言问题直接引入社会学研究的是美国实用主义和符号互动论的实际奠基人米德ꎮ米德从发生学和进化论的意义上研究了生物学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个体意识的社会化过程ꎬ也即 个体通过有意义的姿态(gesture)与他人进行沟通所经历的社会过程 ꎮ 姿态 是米德社会学的一个重要概念ꎬ语言作为声音姿态(thevocalgesture)和有意义的符号在生物个体的心灵成长和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ꎬ个体正是通过语言意义的自我沟通来实现自我的社会化ꎬ思维才得以形成ꎬ用他自己的话说ꎬ 只有以作为有意味的符号的姿态为基础ꎬ心灵或者智力的存在才是可能的ꎻ因为只有根据那些姿态与他自己进行的一种已经内化的或者说潜在的对话才能出现 ꎬ思维的本质就是 对我们在社会过程中与其他个体进行的外在姿态对话的内化 [17](51)ꎮ也就是说ꎬ心灵或思维产生于社会个体与他人在社会言语互动之经验积累ꎬ自我概念㊁社会习俗㊁社会关系被内化ꎬ这一过程也就是社会性符号互动内化的过程ꎬ也正是在此过程中生物个体完成由个体自我到社会自我的转变:儿童通过 玩耍 (play)和 游戏 (game)不仅学会有意义的语言符号互动ꎬ掌握语言的社会意义ꎬ还包括社会个体在进行符号交际过程中存在的社会约定俗成性以及社会个体运用语言进行社会互动的方式ꎬ儿童历经从一般化的 他者 逐步到自我的转变[18](29)ꎮ尽管米德的哲学社会学对语言的研究只停留在抽象层面ꎬ最终转向社会心理分析ꎬ并未阐明语言同其他社会现象的联系ꎬ更没有论及语言与语言密切相关的非物质性社会事实之间的关系ꎬ比如符号权力㊁知识传递㊁意识形态㊁文化生产㊁道德伦理等ꎬ但是他赋予语言在儿童的心灵发展和个体的社会化以关键地位和作用ꎬ这不仅为符号互动论的崛起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ꎬ也为社会学的语言学转向迈出了坚实的一步ꎮ语言真正在社会学中获得主体性地位是在20世纪60年代ꎬ是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关照下的社会学转型的必然结果ꎬ是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在社会学中的直观反映ꎬ保罗 利科(Ricoeur)的基于现象学和阐释学的现象学社会学ꎬ哈贝马斯建立在日常语言学派之上的 普遍语用学 ꎬ以布尔迪厄㊁福柯㊁利奥塔(Lyotard)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社会学等从不同角度阐释了话语作为 符号权力 的社会建构性㊁颠覆性以及在文化再生产中的符号中介作用等ꎮ刘少杰[16]依据对贝尔[19](Bell)对资本主义文化的研究指出ꎬ后工业的来临为社会学的语言学转向提供了现实基础ꎬ因为它的到来把前工业时期和后工业时期的人与自然的矛盾转移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来ꎬ这种关系的转变必然导致人际交往的高度发达和思维方式与社会结构的变化ꎬ而语言交往作为人际交往的最基本形式自然受到后结构主义社会学㊁新实用主义社会学㊁阐释学社会学㊁反观社会学等当代重要社会学流派的重视ꎮ四㊁语言社会学:语言研究的社会学 回归㊀㊀纵观20世纪以来的西方社会学研究ꎬ尽管语言逐步摆脱了工具论的束缚ꎬ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把语言作为社会事实纳入社会学的范畴ꎬ但是ꎬ在众多的社会学者当中ꎬ唯有伯恩斯坦等极少数学者赋予语言以本体的地位ꎬ为语言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社会学阐释机制ꎮ伯恩斯坦敏锐地注意到ꎬ尽管哲学的语言学转向给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ꎬ碰撞出色彩斑斓的思想火花ꎬ但遗憾的是ꎬ除了涂尔干㊁韦伯㊁米德等少数社会学家逐步把目光转向语言的社会㊀18㊀㊀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2018年10月意义外ꎬ人们几乎忽略了社会学对语言研究的贡献ꎮ即便他们把语言视为 整合或分工现象 ꎬ是 文化传递的主要途径ꎬ社会基因的载体 ꎬ但是伯恩斯坦认为社会学研究对语言的重视远远不够ꎬ同时社会学研究者对话语的人种学研究缺乏系统的训练ꎬ因而ꎬ他主张语言应该像家庭㊁宗教㊁教育一样作为社会制度独立研究ꎮ伯恩斯坦关于语言与现实之间关系的思考更多受到文化人类学家的影响ꎬ尤其是马林诺夫斯基和萨丕尔对语言与社会心理㊁现实㊁文化之间关系的论述ꎮ萨丕尔[20](6-12)直言宣称ꎬ语言作为完美的符号系统ꎬ通过均匀介质表征㊁指称经验和意义ꎬ是细致入微的意义的载体ꎻ语言不能脱离现实行为和直接经验ꎬ彼此并非平行对立ꎬ而是相互渗透ꎮ同样ꎬ萨丕尔对语言的功能㊁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的论述也不乏洞见:语言的功能植根于整个人类行为之中ꎬ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社会化的方式ꎬ语言为人的社会化提供巨大能量ꎮ尤为重要的是ꎬ萨丕尔已经注意到语言在文化积淀㊁历史传承㊁个性心理塑造和社会团结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ꎬ谚语㊁歌词㊁民谣㊁家谱㊁药材配方㊁祈祷仪式等无不体现出语言对文化的保护功能和文化传承对文字的依赖性ꎮ他还特别指出ꎬ很少文化能像中国古典文化和希伯来犹太文化一样把文字视为现实的 终极单位 (ultimateunit)ꎬ表征事物和个体经验ꎮ萨丕尔的语言文化观和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的语言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ꎮ尽管洪堡特(Humboldt)的语言观不乏浪漫主义情怀ꎬ他却极富创见地把语言与民族精神交织在一起ꎬ语言不是各民族的产品(ergon)ꎬ而是各民族获得一份馈赠ꎬ语言都包含着一种世界观ꎬ也就是说 语言绝不是产品ꎬ而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21](54)ꎮ另一方面ꎬ伯恩斯坦不认同沃尔夫的语言决定论ꎬ即人们的 话语方式 (fash ̄ioningofspeaking)及话语的 惯用结构 (frameofconsistency)塑造语言使用者身处的文化进而决定整个社会关系ꎮ相反ꎬ伯恩斯坦采取折中的方式ꎬ认为社会结构的改变影响人们的话语方式ꎬ进而塑造或者改变文化结构ꎬ据此可以看出ꎬ伯恩斯坦强调言说的社会基础ꎬ 语码 起着维果茨基所说的 符号中介 (semioticmediation)的作用: 符号的使用把人类引向一种特殊的行为结构ꎬ这种结构脱离生物学的发展ꎬ创造出全新的基于文化的心理过程模式 [22](40)ꎮ对于维果茨基来说ꎬ符号中介对儿童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其他 技术性 或者具体的 人为刺激 无法取代的ꎬ因为符号中介的调节能 改变心理机能的全部走向和结构 ꎮ伯恩斯坦的语言社会学思想显然受到维果茨基心理学的影响ꎬ尤其是关于儿童高级心理机能发展㊁词语与思维的关系㊁符号中介等ꎬ对此ꎬ伯恩斯坦在书中曾数次提及[2](5ꎬ96ꎬ137)ꎮ不同之处在于ꎬ伯恩斯坦用 知识 (knowledge)取代了维果茨基理论中的 心理 (mind)ꎬ探讨知识和文化的传递进而解释社会结构的内化过程ꎬ二者理论的交集在于 语言 ꎬ 社会化 成为他们共同的关怀ꎬ确切地说ꎬ是 语言 在 意识发展 或者说 社会化 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ꎮ伯恩斯坦通过语言搭建了一个社会学㊁心理学㊁语言学沟通的桥梁ꎬ为我们探究语言㊁心理㊁现实三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可能ꎻ他的语言社会学把语言视为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 社会事实 ꎬ并赋予本体研究的地位ꎬ成为语言研究的社会学 回归 的一个重要标尺ꎮ五㊁结语伯恩斯坦的社会学理论发端于涂尔干学派并最终与欧洲结构主义汇合ꎬ尤其是法国的社会学理论ꎬ与植根于社会学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具有一定的 家族相似性 [5]ꎬKarabel和Halsey[23](62)认为伯恩斯坦的思想其实是 一个新综合的先驱 ꎮ从理论演进的角度来看ꎬ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功能语义观和语境思想为伯恩斯坦早期的语言语码研究奠定了宏观的语言学框架ꎬ人类学不仅为他的语言社会学理论提供人种学的研究方法ꎬ还为他开启了话语研究的 文化转向 ꎬ而维果茨基的高级机能发展理论及符号中介思想则把语言同意识成长紧密联系在一起ꎬ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则把语言语码推演至教育话语的高度ꎮ从理论的宏观时代背景来看ꎬ伯恩斯坦显然是受到20世纪 语言学转向 的影响ꎬ属于人文主义的研究传统ꎮ参考文献[1]㊀AtkinsonꎬP.LanguageꎬStructureandRepresentation:AnintroductiontosociologyofBasilBernstein[M].London:Methuenꎬ1985.[2]㊀BernsteinꎬB.ClassꎬCodesandControlꎬVol.I:TheoreticalStudiestowardsaSociologyofLanguage[C].London&NewYork:Routledgeꎬ1971/2003.[3]㊀HallidayꎬM.A.K.LanguageasSocialSemiotic:TheSo ̄cialInterpretationofLanguageandMeaning[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ꎬ1978/2001.[4]㊀HasanꎬR.Societyꎬlanguageandthemind:themeta ̄dial ̄ogismofBasilBernstein stheory[A].InChristieꎬF.。

论伯恩斯坦的语言能力观

论伯恩斯坦的语言能力观

作者: 赵杰[1,2];刘永兵[2]
作者机构: [1]吉林大学外语学院,长春130012;[2]东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长春130024出版物刊名: 学习与探索
页码: 198-199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5期
主题词: 伯恩斯坦;语言能力;语言使用;语言教育;权力
摘要:近年来,随着语言学领域“社会文化”理论的转向,语言学研究焦点由原来的关注句法结构特点和认知特点转移到了交际的社会、文化和语用能力方面。

伯恩斯坦对传统意义上
的“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及其与社会的关系这一核心问题的观点的质疑和社会学意义上的修正与批判,表明其所研究的领域已从语言学范畴的“语言能力”转向社会学意义上的语言使用的“合法能力”。

这一转向揭示了伯恩斯坦独到的社会文化语言观,及其对语言本质与社会文化、语言习得、语言教育等相互关系的影响。

对伯恩斯坦语言能力观的解读对我国当下研究教育公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论伯恩斯坦的精致语言编码与家庭教育精选资料

论伯恩斯坦的精致语言编码与家庭教育精选资料

论伯恩斯坦的精致语言编码与家庭教育巴兹尔?伯恩斯坦是英国伦敦大学教育社会学教授,他是全世界杰出的社会学家之一,著名的教育思想家。

他有关语言、交际代码和学校教育的研究影响了整整一代社会教育学家。

他在过去50年的开创性工作使我们认识到家庭交际语言在儿童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一、伯恩斯坦关于家庭教育的语言编码论述语言编码理论是伯恩斯坦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理论研究成果表明不同家庭教育背景的儿童语言形式,充分体现了他们的早期家庭生活的语言编码,主要表现在儿童语言的系统性、逻辑性、文学性和文化的修养性上。

根据上述表现形式,伯恩斯坦把语言分为精致语言和局限性语言两种。

持有精致语言的儿童大多是良好家庭教育的孩子,他们在幼儿时期接受父母构建的家庭文化熏陶,在语言方面有比较规范和系统的训练。

而家庭教育粗糙的孩子操持的大多是局限性语言,局限性语言的特点是语句简短,不具有逻辑性,对语言的理解要依赖情境,具有特殊性。

因为家庭是儿童语言最初发展的地方,家庭教育中语言交流的形式势必会影响儿童的个性化语言,同时也会影响儿童的语气、行为与神态。

二、家庭教育中语言编码的影响力优质的家庭教育体现在与孩子的沟通中,家长多用精致的语言编码,其特征是语句多,语句词汇量大,多使用从句,家庭成员间更民主、和谐。

而粗糙的教育家庭与孩子沟通时,多使用粗糙的语言编码,其特征是语句少而短,简单,没有协商,多命令式,家庭成员的不同身份界限分明,伯恩斯坦把这类家庭称为专制型家庭,这是与民主型的家庭相对应的。

在处理孩子间的矛盾时,下面这段谈话场景会出现在民主型家庭中:A家长:“孩子,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你今天骂小朋友的态度是不对的!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你可能有委屈的地方,但我想应该有更好解决问题的方法,你说对吗?”“他虽然打了你,我想他一定很后悔,他妈妈也批评了他,我们不生气,原谅他!好吗”孩子没有回答,但沉默了,他知道了刚才做法不对。

“与小朋友发生激烈的争吵或撩打既无法有效地解决问题,也会使自己不冷静,某种程度上也会伤害与小朋友的感情,你也会失去朋友的,你认同吗?”,孩子点了点头,他意识到了事情的发展确实有些糟糕。

基于伯恩斯坦理论对我国教育公平的几点思考

基于伯恩斯坦理论对我国教育公平的几点思考

基于伯恩斯坦理论对我国教育公平的几点思考语言编码理论是伯恩斯坦的重要思想,为解释西方学生学业成败和教育不平等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分析框架。

在对伯恩斯坦的部分理论简要介绍和阐述后,试图思考其对我国教育公平的启示,以期在学校自主性、文化资源配给两个方面,寻求教育公平的新途径。

另外,我们欣喜地看到,随着社会的进步,流行文化中语言草根化对语言霸权具有中和、削弱作用。

标签:伯恩斯坦;语言符码;教育公平伯恩斯坦的理论从阶级出发,以语言符码为研究对象,揭示了来自弱势阶层的学生由于持有与教育场域相去甚远的语言编码方式,从教育一开始就陷入不公平的境地。

他还探讨了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和教师,如何分配不同的知识给不同阶层的学生,如何将知识组织与输出,如何评价学生学习知识的结果,这一过程其实也是阶级控制与再造的过程。

笔者注意到,随着社会的进步,流行文化中语言草根化对语言霸权具有中和、削弱的作用。

一、伯恩斯坦理论概要(一)精致符码与限制符码伯恩斯坦提出,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在使用语言方式上,存在系统差异,他用一个抽样调查,说明了这样一种差异。

调查选取了来自两个不同阶级的7岁—17岁的青少年“看图说话”。

图画有四幅,第一幅是孩子们在踢足球,第二幅是足球打到一户人家的窗户上,窗户被打破了,第三幅是屋子的女主人抱着足球出来与孩子们说话,第四幅是孩子们拿回了足球离开了。

中产阶级的孩子们这样描述:在风和日丽的下午,我们去踢球。

一不小心,我们把球打到了邻居家的窗户上,玻璃窗被足球打碎了,我们认识到了自己的过失,赶紧上门去赔礼道歉,并要求给予赔偿。

但是阿姨不要我们赔偿,并嘱咐我们踢球要小心。

我们把球抱了回来,又开始踢球了。

工人阶级的孩子这样描述:“我们去踢球,一不小心,我们把球踢到了胖女人家的玻璃上了。

胖女人一出来就骂我们,我们也骂了她。

后来我们抱球偷跑了。

”或者工人阶级的孩子们这样说:“我们踢球,踢到她玻璃上了。

她出来后让我们赔,我们两个人跟她说,两个人抱球偷跑了。

伯恩斯坦语码理论研究的系统功能语言学途径述评:以韩礼德和哈桑的研究为例

伯恩斯坦语码理论研究的系统功能语言学途径述评:以韩礼德和哈桑的研究为例

伯恩斯坦语码理论研究的系统功能语言学途径述评:以韩礼德
和哈桑的研究为例
胡安奇;王清霞
【期刊名称】《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30)001
【摘要】伯恩斯坦的社会教育学把语言作为核心要素,在社会学的视野下研究语码、文化再制、教育话语建构等社会问题,形成了一整套社会教育学解释理论.国外对其
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是以韩礼德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派.本文简要回顾Halliday和Hasan对伯恩斯坦语码理论的研究,并尝试挖掘两者对话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解析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语码的本质和含义.
【总页数】7页(P26-32)
【作者】胡安奇;王清霞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广州510275;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广州5102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
【相关文献】
1.论伯恩斯坦语码理论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对话 [J], 张华
2.浅析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 [J], 李函柯
3.浅析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 [J], 李函柯;
4.系统功能语言学与生态语言学的韩礼德范式 [J], 邓科
5.韩礼德的层次化思想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建构 [J], 杨雪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伯恩斯坦的语言编码理论述评_对我国教育过程公平的启示

伯恩斯坦的语言编码理论述评_对我国教育过程公平的启示

2011年2月·B 版教育论坛在20世纪70年代,巴兹尔·伯恩斯坦(Basil Bern-stein)提出,来自不同背景的儿童,在他们的早期生活中发展了不同的符码(Codes),或者说是说话的形式,这些会影响他们以后在学校的经验。

[1]此观点从言语的社会化和学校文化之间关系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学校教育不平等及下层阶级子女入学难的文化诱因,从而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学校中较多的“学困生”来自较低社会经济背景的儿童。

一、伯恩斯坦语言编码理论概述语言编码理论是伯恩斯坦从学生语言技能角度解释教育中存在的不平等现象。

伯恩斯坦提出,来自不同社会背景的儿童,在他们的早期生活中发展了不同的语言形式,主要表现在儿童语言的系统性、逻辑性、文学性和文化的修养性上。

根据上述表现形式,伯恩斯坦把语言分为精密性语言和局限性语言两种。

持有精密性语言的儿童大多是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他们在早期生活中继承了父辈的文化资本,在语言方面有比较规范和系统的训练。

而劳工阶层的孩子操持的大多是局限性语言,局限性语言的特点是语句简短,不具有逻辑性,对语言的理解要依赖场域,具有特殊性。

语码理论解释了劳工阶层的孩子在学校中学业成绩偏低的原因。

伯恩斯坦认为,中产阶层倾向于鼓励精致语码发展,学校里的语言环境也是一种精致语码;而劳工阶层家庭则采用限制语码。

对劳工阶层的儿童而言,从家庭到学校是一种改变,他们必须改变原来的沟通方式,以适应新环境,然而这种改变往往令劳工阶层的孩子们难以适应,进而产生对学校的排斥感或造成他们的自卑感,他认为这才是劳工阶层孩子在学校里失败的主要原因。

同时,语码理论指出了教育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

语码理论宣称社会阶层调节着交际中的特权规则的不均等分布,并且社会阶层间接地影响了学校中精致语码的分类和架构,进而促进了不均等的习得。

[2]学校里使用的是精密语码,这对劳工阶层的孩子和中产阶层的孩子造成了起点的不公平。

但是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劳工阶层的孩子对教师使用的精密语码不习惯,以及他们在语码转换中遇到的重重障碍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造成了教师对他们的不公平对待。

论巴兹尔·伯恩斯坦的教学话语理论

论巴兹尔·伯恩斯坦的教学话语理论

On Basil Bernstein's Theory of Pedagogic Discourse 作者: 刘丽玲
作者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北京100875
出版物刊名: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39-144页
主题词: 巴兹尔·伯恩斯坦;编码;教学话语理论;教育机制;课程知识
摘要:英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巴兹尔·伯恩斯坦的'教学话语理论'是教育社会学领域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是关于教学话语的传递/习得以及建构的理论,也即关于课程知识之选择、组织、传递
和评价的理论.教学话语理论经历了教学话语的传递/习得、建构、教育认同的建构三个阶段.就
其价值来说,教学话语理论一方面可以丰富我国在教育社会学理论方面的研究,另一方面有助于检视我国目前的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改革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找出并解决我国综合课程改革中所存在的具体问题.。

新教师专业学习的教育社会学分析——伯恩斯坦社会学理论的应用

新教师专业学习的教育社会学分析——伯恩斯坦社会学理论的应用

者 的交往 、一 些私 人 事 务 ,等等 ,都 需要 新教 师
处理 ,时 间和 精力 的 限制 ,使得 他们 需要调 整 。
其 次 ,实 践 中与学 生 的交 往 需要 有一 定得 限度 。 在 工作 中 ,新 教师 认 识 到 ,在一 定任 务上必 须对
学 生提 出 强制 性要 求 ,显 示教 师 的权威 ,需 要教
原 有职 位 ,寻 求合 适 的 新职 位 ,但他 又不 得不 面
应 对 实践 的挑战 。但丹 麦 学者 进行 的一项 调查 显 示 :在 入职 两年后 ,大 多数新 教 师认 为 ,与 学生
的关 系并 不像 原 来想 象 的那么 重 要 。l 使 得 新 7 这 教 师 ,在 实 践 中不 得不 进行 调 整 ,尽快 适应 这个
践 中 ,许 多 新 教 师 经 常 尝 试 用 新 的 教 学 方 法 教
学 ,把 教 学权 力 下放 给 学 生 ,发 挥 学 生 的 主 动
性 。他 们也 时常 用平 等 的身份 ,用 协 商 的方式 与 学生沟 通 ,这些做 法 ,在伯 恩 斯坦 的理 论 中属 于 弱架 构 的方 式 。伯 恩斯 坦 的架 构( a n ) 指 , f mig是 r 师 生拥 有对于 知识 传递 与接 受 的选 择 、组织 、进 度 与 时 程 的控 制 程 度 。【 知 识 的 传 递 与 接 受 6 在
往 ;在与 同事交 往 中,他 们 多数 是 以 “ 手 ” 的 新 身份 向老教 师请 教 问题 。一般 来 说 ,新教 师 的工 作任 务都是 被指 派的 ,也 即 ,他 们 的很多 任务 是 已经 安排 好 的 , 比 如 :任 教 学 科 、班 级 、 工作 量, 等等 。另外 ,在新 的工 作 环境 中,新 教师在

叶斯柏森论语言的起源

叶斯柏森论语言的起源

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2,64-70叶斯柏森论语言的起源黄弋桓肖娅曼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导出/参考文献错误!超引用无效。

关注X错误!超引用无效。

分享收藏打印摘要:叶斯柏森在"语言论:语言的本质、开展和起源"中,通过追溯语言历史的法,在分析原始语言构造特点的根底上,提出了语言起源于追求娱乐和爱情的歌唱。

这种声音的混合物最开场仅仅是情感表达的叫喊,后来转变成专有名词,声音与意义相结合,而通过"隐喻性转移〞,这种表达能够用于其他场合而使语言得以继续开展。

时至今日,叶氏的理论仍具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叶斯柏森;语言起源;歌唱;转变;隐喻性转移;作者简介:黄弋桓(1979—),女,江人,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作者简介:肖娅曼(1958—),女,人,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

基金:大学2021年中央高校根本科研业务费工程"汉语复辅音声母问题的浑沌语言观解释〞(skqy202136)Jespersen's View on the Origin of LanguageHuang YihuanXiao Yaman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Sichuan University;Abstract:In Language, Its Nature, Development and Origin, by tracing the history of language and analyzing the structure of primitive language, Jespersen concludes that language originated from singing stimulated by play and love. At first, the binations of sounds are just howls of emotions, and then these expressions transform to proper names, bining sounds and ideas. Language can proceed further by a metaphorical transference of the expression to similar situations. Until today, Jespersen's theory still has academic value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Keyword:Jespersen;the origin of language;singing;transformation;metaphorical transference;奥托·叶斯柏森( Otto Jespersen,1860 -1943) 是丹麦著名语言学家,主要从事英语语法和语言理论的研究,对普通语言学和语法学有重大的奉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伯恩斯坦语言社会学思想渊源及其理论意义研究作者:胡安奇王清霞来源:《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5期〔摘要〕文章通过对伯恩斯坦学术思想渊源的梳理发现,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功能语义观和社会符号学为伯恩斯坦早期的语言语码研究提供了宏观的语言学框架,萨丕尔、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人类学和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心理学开启了语言研究的“文化转向”,米德、涂尔干等学者的社会学思想的融入则把“语码”推演至教育话语的高度。

这种跨学科的语言研究是20世纪社会学的“语言转向”的必然结果,为语言/话语研究搭建了一个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沟通的桥梁,也为探究语言、心理、现实三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域。

〔关键词〕伯恩斯坦;语言社会学;思想渊源;系统功能语言学〔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18)05-0014-06引言巴兹尔·伯恩斯坦(Basil Bernstein)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学术思想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在语言学、教育学、社会学以及教育话语理论等方面建树卓越,其作品“被社会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学家而熟知” [1](1)。

伯恩斯坦的主要成果收录于四卷本论文集《阶级、语码与控制》(Class, Codes and Control)和《教育、符号控制与身份:理论、研究、批评》(Pedagogy, Symbolic Control and Identity: Theory, Research, Critique)一书。

从个人学术发展史的角度来看,伯恩斯坦的语言社会学思想孕育于社会语言学调查,其间受到系统功能语言学家韩礼德(Halliday)和哈桑(Hasan)的重要影响,创造性地发展了“语码”(code)的概念;而后从文化—历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Vygotsky)和美国文化人类学家萨丕尔(Sapir)、沃尔夫(Whorf)等学者的作品中汲取营养,把言语使用研究推演到社会文化层面,使“语码”具备了社会符号功能。

不仅如此,伯恩斯坦深受后结构主义社会学的影响,特别是福柯(Foucault)的话语与主体思想,“语码”被赋予了结构与历史的双重属性,教育话语理论应运而生。

然而,由于伯恩斯坦学术思想来源的驳杂性,加之其文字相对艰涩、观点又多以论文集的形式呈现,国内外对他的主要学术思想的解读呈现出一个多维度、跨学科、多元化的研究局面,其中也不乏相互对立的观点甚至是误读与批评。

因而,有必要从学理上梳理伯恩斯坦语言社会学理论的思想渊源和发展轨迹,梳理理论体系的内部逻辑,同时把它置于整个后现代主义社会学宏观语境下,考察他的语言社会学思想的理论价值和意义。

一、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对话与融合(一)“社会学研究中心”:对话缘起与理论互补伯恩斯坦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伦敦大学主持开展“社会学研究中心”(Sociological Research Center),并亲任主任一职。

哈桑作为该中心的研究员直接参与了伯恩斯坦早期的言语行为调查研究,韩礼德亦于1963年来到伦敦大学任职并兼任“交际研究中心”主任(Head of Communication Research Centre),他本人也曾被邀请参加社会学小组的讨论。

可以说,“社会学研究中心”是伯恩斯坦与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话的缘起,对伯恩斯坦整个理论体系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一方面,系统功能语言学把文本、语境、言语功能有机结合在一起,在语言与功能、语言的形式与内容及结构与意义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语篇分析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分析模式而被广泛用于各类话语的分析和解读。

伯恩斯坦早期的经验主义言语行为调查正是在韩礼德的阶与范畴语法理论的指导下展开的,并由此开启了他的“语码”理论和语言社会学研究[2](12)。

通过对语言使用、语言变体、教育话语的考察,伯恩斯坦把家庭、学校视为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机构(agent),分析它们背后隐匿的因阶级关系差异而导致的社会控制和权力关系,并借助结构主义社会学的分析方法,推导教育话语的宏观结构,这就是伯恩斯坦整个语言社会学的基本路径。

只不过他的研究重心逐渐转向为语码及教育话语理论寻找一个社会学的解释,并试图把一切笼统地归因于劳动分工下的阶级意识形态化的社会控制与权力关系而忽略了对语码、知识、话语、控制的载体—语言本身的研究,这种“空中楼阁”式的话语建构曾被冠以“语言亏缺论”而饱受批评,这也是英国“左翼”和“右翼”共同抨击他的原因所在。

在这一点上,韩礼德的社会意义观 [3]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伯恩斯坦在语言理论上的不足。

依据韩礼德的社会符号思想,语言并非中性的存在和经验的“载体”和“导管”,相反,语言参与经验的建构与组织,反映说话者的社会地位,因而对语篇的分析不仅可以观察、评估语言使用者对语言结构的选择和意义的实现形式,还可以揭示语言使用差异背后的社会文化、阶级与权力关系。

这一思想无疑可以为伯恩斯坦的教育社会学提供语言学层面的解释,从而佐证、验证他的教育话语理论。

(二)元对话:对话学理与互利性哈桑[4](22) [5]从学理的角度探讨了二者元對话性(metadialogism)得以可能的条件。

她认为系统功能语言学和伯恩斯坦的语码理论都属于“动态开放型”(exotropic theory)理论,二者具有共同、互利的社会关切,即语言和社会语境,这既是对话的起点,又是对话的归宿——“语码理论试图解释社会;而社会本质上是语言的,正如语言本身植根于社会一样”,它们都把语言作为出发点,在社会语境下探讨意义的社会实现。

不同之处在于,系统功能语言学是语言学理论,其目的是解释语义的社会生成与变化;后者本质上是社会理论,通过对语言使用的研究,揭示文化传递与再生产同社会系统的维系与变革。

二者互利的前提在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社会性,这与它的社会语言学渊源是分不开的[6]。

早在1985年,澳大利亚学者克里斯蒂[7](Vii)(Christie)在《语言、语境与语篇:语言的社会符号视角》一书的前沿中就明确指出,韩礼德的语言学理论本身是一种“社会理论”,语言作为社会符号,不仅仅是反映世界的工具,而是作为一种人类活动和“社会事实”发挥社会功能,用于经验识解、关系建构、身份认同等社会意义。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社会符号学不同于斯多葛学派(Stoicism)孤立的、原子论式的符号学研究,也有别于索绪尔(Saussure)对语言符号的系统内部关系的结构主义方法,相反,它是以意义为导向,在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双重视域下探讨作为意义系统(a system of meanings)和社会意义(social semiotic)的语言系统与社会系统中的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这种人种学—描写性的(ethnographicdescriptive)语言学传统源自索绪尔和叶尔姆斯列夫(Hjelmslev),马泰休斯(Mathesius)和布拉格学派,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和费斯(Firth),博厄斯(Boas)、萨丕尔和沃尔夫”[3](5)。

植根于人类学与社会学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具有三大优势:意义驱动性,即功能的而非句法的;书面语研究和口语研究并重;重视语境在语篇生产与理解中的作用[8](IV),对话语/语言使用与社会语境的终极关怀,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与主流语言学的根本分野之所在,也是它与伯恩斯坦社会学理论对话的理论基础。

二者对话的互利性对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尤其是它的社会符号学同样意义深远,韩礼德对伯恩斯坦本人以及他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贡献不乏誉美之辞。

他[3](37)在与帕雷特(Parret)的讨论中从“工具性”和“自治性”两个方面总结了伯恩斯坦的语言社会学思想对他的语言学理论的重要影响。

首先,对于伯恩斯坦的社会学理论来说,语言至关重要,它不仅仅是一个额外的可供选择的附属物(optional extra),而且是它的重要成分(essential component),语言对于我们如何解释社会系统在文化传递过程中的维系和演变发挥着关键作用,因而他的社会学理论可以为语言的社会角色提供一个社会学的解释;其次,我们可以借助他的社会学知识回答诸如“语言何以如此”这样有关语言本体论的问题。

故此,韩礼德[3]( 87)认为,伯恩斯坦的语码理论既是语言理论,又是社会理论。

二、结构主义社会学与文化人类学的学养伯恩斯坦的社会学思想成功摆脱二战后英国社会学研究中的费边主义(Fabianism)和本土主义(Provincialism)的窠臼,逐步走上欧洲结构主义社会学的道路,他的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架构”(framing)与“分类”(classification)直接来源于涂尔干(Durkheim),并有机融合了马克思(Marx)、布尔迪厄(Bourdieu)、道格拉斯(Douglas)、阿尔都塞(Althusser)等社会学家关于社会等级、语言社会性、意识形态等社会学思想。

具体而言,法国古典社会学家涂尔干对社会分工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的变革的阐述萌发了伯恩斯坦把教育作为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来研究的灵感。

对于此,伯恩斯坦[9](4)特别指出:《社会分工论》是语码研究的起点;关于《社会分工论》对他的影响,伯恩斯坦[9](6)写到,“最为最要的是,它(《社会分工论》)明确地在社会语言学和教育知识的传递结构之间建立了联系”,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可以作为理解‘社会性’(social)这个术语的涵义的来源”[9](16)(斜体为原文作者所加)。

涂尔干对社会分工、社会团结以及自杀等社会事实的二分模式的研究以及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为伯恩斯坦的语码研究和教育话语分析提供了一个参照性的分析框架和建构模型,特别是“分类”和“架构”这两个概念的引入,为伯恩斯坦的语言语码过渡到教育语码铺平了道路。

此外,美国社会学家米德(Mead)的符号互动理论同样为伯恩斯坦的语码的符号化注入了新的灵感。

在米德[10](78)看来,语言“不是简单地用符号表征预先存在的语境和物体,相反,它使语境和物体的存在成为可能,因为它属于创造语境和物体的机制的一部分”;语言是社会自我和社会心理的构成要素,语言作为中介,参与诸如“象征”和“对话”等符号交际过程。

然而,尽管米德已经注意到语言作为社会过程的重要社会意义,但是他并没有对语言符号做出系统的描述,也没有具体讨论语言对社会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影响。

就此而言,文化人类学和人种学的言语(speech)研究则更为具体,他更多地吸收了萨丕尔和沃尔夫关于语言、文化和社会心理的研究并结合古典社会学研究中的分工、生产、阶级、控制、社会关系等要素,把语言视为社会现实建构的中介(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探究语言使用是如何建构社会结构,社会个体、角色与身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