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21《曹刿论战》学案 鲁教版五四制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下册21曹刿论战学案新人教

九年级语文下册21曹刿论战学案新人教

21.《曹刿论战》教师寄语: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学习目标:1.积存文言文经常使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重点)2.了解《左传》,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明白得鲁军以弱胜强的缘故。

(重点)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明白得课文的主旨。

(难点)学习进程:一、文本链接《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形的纪年体史书。

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依照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

由于《春秋》记事过简,近于大事年表,一样人难以读懂,而《左传》叙事较为详细,在必然程度上反映了那时的历史面貌,又为《春秋》作了较为详备的注释,因尔后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

《左传》保留了重要的历史史料,具有必然的史学价值。

同时,它又擅长剪裁,叙事清楚,描述人物生动,又具有必然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进展有专门大的阻碍二、知识积存一、为下面加点字注音。

小信未孚.()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望其旗靡.()彼竭.我盈()夫.大国,难测也()2、说明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弗敢加.也(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将鼓.之(7)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既克.(8)望其旗靡.3、说明下面的古今词语(1)捐躯..玉帛古:今:(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古:今:(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古:今:(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古:今:(5)一鼓.作气,再而衰古:今:(6)忠之属.也古:今:4、翻译句子(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忠之属也。

能够一战。

战那么请从。

(4)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三、整体感知一、引导学生对照注释疏通,提出问题。

理清课文大意,复述课文内容2、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3、这篇文章的关键词语是什么?中心内容是什么?请简要归纳。

四、合作探讨1、鲁国成功的缘故是什么?2、这篇文章的内容详略是如何安排的? 作者什么缘故要如此安排详略呢?3.从齐鲁“长勺之战”可见鲁庄公如何的性格?五、拓展延伸谈谈历史上以弱胜强的战例,试简要分析弱者取胜的缘故。

第21课《曹刿论战》备课资料(鲁教版初三下)doc初中语文

第21课《曹刿论战》备课资料(鲁教版初三下)doc初中语文

第21课《曹刿论战》备课资料(鲁教版初三下)doc初中语文梅河口市博文学校初中部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咨询:〝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能够一战。

战那么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咨询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左传·庄公十年»,«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依照鲁史编写的编年体史书,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形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2、«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共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是一部文学名著和史学名著。

3、关于历史散文体例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不、编年、纪传三体。

国不体:通过各国史事个不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表达。

国不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

«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刻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

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晰、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

«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差不多上编年体。

初中语文《曹刿论战》教学案

初中语文《曹刿论战》教学案

初三语文学教案课题:《曹刿论战》课型:复习课主备: 执教:教学目标:1.从文学知识、课文背诵、文言词语解释、句子翻译、课文内容理解等方面对本课知识做全面系统的复习与巩固。

2.通过中考链接,积累中考试题的解答技巧与方法。

教学重点:课文背诵;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等的积累;倒装句、省略句、判断句等特殊句子的翻译。

教学难点:多义词的解释;倒装句的翻译。

教学过程:一、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使学生做到学习目标明确。

二、复习文学常识。

教学方法是:集体共同识记知识点,包括出处、作者、《左传》的特点。

三、落实课文背诵。

教学方法是:学生自由背诵,三分钟后教师抽查,然后集体背诵,最后以提示性默写题的形式检查课文默写。

几名学生板演,其他默写在各自的作业本上,同位互批,订正。

四、复习文言词语的解释。

学生自由识记,重点是课下注释。

教师巡回辅导解疑。

用按文言现象归类出的习题来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五、复习句子翻译。

学生对照课文逐句翻译,质疑,教师解疑。

抽查特殊句子的翻译情况。

归纳出句子翻译的要求,积累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方法。

六、复习课文内容。

方法是:教师引领,口头提出有关课文内容的一些问题,学生思考、讨论、解答。

如曹刿、鲁庄公形象;战争取胜的原因等。

七、巩固检测。

使用修改:教后小结:《曹刿论战》检测题一、文学常识。

《左传》相传是时期所作,《左传》原名或,是根据鲁史写的体史书,与、合称《春秋》三传。

二、给加点字注音。

曹刿.()玉帛.()小信未孚.()夫.战()望其旗靡(..)三、用文中的句子填空。

(1)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2)曹刿肯定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3)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4)有利于反攻的时机是在的时候。

有利于追击的时机是在时候。

“彼竭我盈”指的是之后。

“辙乱旗靡”是后发现的。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四、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齐师伐.我(2)肉食者鄙.(3)又何间.焉(4)弗敢加.也(5)小信未孚.(6)小大之狱.(7)忠.之属也(8)公将鼓.之(9)遂逐.齐师(10)既.克(11)一鼓.作气(12)望其旗靡.五、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义:(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古义:今义:(2)可以..一战古义:今义:(3)小大之狱.古义:今义:(4)再.而衰,三而竭古义:今义:六、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教案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教案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教案设计1.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教案设计篇1教师寄语:位卑未敢忘忧国。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1、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相传是时期的所作,是根据史编写的(体)史书。

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的著名战例。

本文通过对比塑造了曹刿和两个人物形象。

2、为下面加点字注音。

小信未孚()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望其旗靡()彼竭我盈()夫大国,难测也()3、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小惠未,民弗从也。

通4、解释下面的古今词语(1)牺牲玉帛古:今:(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古:今:(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古:今:(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古:今:(5)一鼓作气,再而衰古:今:(6)忠之属也古:今: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不同句子中的意义。

故公问其故()之故克之()故逐之()忠之属也()肉食者谋之()6、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弗敢加也(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将鼓之(7)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既克(8)望其旗靡7、翻译句子(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4)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二、整体感知1、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2、这篇文章的关键词语是什么?中心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三、合作探究1、鲁国胜利的原因是什么?2、这篇文章的内容详略是如何安排的?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详略呢?3.从齐鲁“长勺之战”可见鲁庄公怎样的性格?四、拓展延伸谈谈历史上以弱胜强的战例,试简要分析弱者取胜的原因。

五、课堂小结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

第21课《曹刿论战》创新设计(鲁教版初三下)doc初中语文

第21课《曹刿论战》创新设计(鲁教版初三下)doc初中语文

第21课《曹刿论战》创新设计(鲁教版初三下)doc初中语文一训练重点1.了解词的古今义差异。

2.背诵这篇课文。

二创新视点无提咨询式教学设计。

三教学蓝图1、.正读2.点读3.译读4.品读5.理读6.背读四教学要紧过程教学步骤一:一:正读。

〔所谓〝正读〞,确实是在课文教学之初、学生朗读课文之后,教师纠正读音,纠正语调。

〕1.导入。

2.同学们朗读课文。

3.教师依照朗读实况正音。

如〝间、帛、孚、勺、辙、靡〞等可能在正音之列。

4.同学们再读课文。

5.教师依照朗读实况纠正语调。

如: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应读出〝反对〞的语气。

②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应读出〝否定〞的语气。

③忠之属也,能够一战。

——应读出〝确信〞的语气。

④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应读出〝议论〞的语气。

⑤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应读出〝解讲〞的语气。

6.同学们再读课文。

教学步骤二:点读。

所谓〝点读〞,确实是从课文朗读转向阅读课文注释,要求学生〝点〞着课文注释,一个一个地读。

〕1.要求同学们认真点读课文注释。

2.学生质疑咨询难,老师解答学生提出的咨询题。

3.教师点出应该重点明白得的10个词:鄙安加信孚狱绩轼焉靡4.学生边读课文边温习对课文注释的明白得。

5.再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三:译读。

〔所谓〝译读〞,确实是同学们自读课文,自译课文,读读译译,译译读读。

〕1.各人自读自译。

2.男生读课文,女生译课文,读一句译一句。

3.女生读课文,男生译课文,方法同上。

教师听学生的读与译,指出译得不当之处。

再请同学们质疑。

教学步骤四:品读。

〔所谓〝品读〞,确实是在整体明白得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分析、品味、赏析。

〕1.教师介绍本文的背景。

2.要求同学们自选角度,谈谈对课文层次、情节、人物、笔法的明白得。

发言者可用〝……从……能够看出……〞的句式讲话。

3.学生预备,学生发言,教师点拨、引导。

教学步骤五:理读。

〔所谓〝理读〞,确实是在明白得课文的基础上突出文言字词的学习,用〝整理〞方式,指导学生积存语言的板块。

曹刿论战语文教案

曹刿论战语文教案

曹刿论战语文教案
课时数: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史记》中的故事情节。

2.理解和分析古代智者曹刿的言论。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曹刿论战的言论。

2.分析曹刿论战的思维方式和智慧。

教学难点:
1.分析《曹刿论战》的主题和意义。

教学准备:
1.课本《古文观止》
2.课堂录音设备
教学过程:
Step 1:引入主题
1.通过讲述和回顾历史故事,引起学生对《曹刿论战》的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智者?什么是智慧?
Step 2:阅读和理解
1.学生个人阅读《曹刿论战》。

2.学生自主分组,共同讨论并解读《曹刿论战》的言论和故事情节。

教师在讨论过程中给予适当引导。

3.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理解文章,提出概括和引导性问题。

-曹刿论战的目的是什么?
-曹刿是如何通过“借刀杀人”来实现目的的?
-曹刿的言论中体现了什么样的智慧?
Step 3:分析和讨论
1.学生讨论曹刿论战的主题和意义。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曹刿论战的思维方式和智慧。

3.学生发表个人观点,进行辩论和讨论。

Step 4:小结和评价
1.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并强调曹刿论战的智慧和时代背景。

2.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评价,总结课堂收获和体会。

延伸拓展活动:
1.邀请学生针对曹刿论战的智慧,设计并进行类似的论战活动。

2.让学生阅读其他关于智者故事的文献,进行比较分析。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第八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21 曹刿论战导学案(无答案) 鲁教版五四制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第八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21 曹刿论战导学案(无答案) 鲁教版五四制
初读课文,抓住题目关键词,理清课文思路,明确文章主旨。
4.群学
10分钟
细读
1.“论”请见缘由。
(1)曹刿为什么“请见”?
(2)为什么在鲁庄公三条应战理由中唯独说“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2.“论”作战时机。
出击、追击的最佳时机选在什么时候?
3.“论”取胜原因。
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是什么?
⑶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自己做,检测学生的自学预习情况
组长组织检查,纠错,落实
3.对学
15分钟
初读
1、读题目,找出关键词。
2、根据关键词,理清课文思路。
3、跳读课文,画出曹刿“论战”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曹刿论战》
学习
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2.体会课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以及通过人物对话的方式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3.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重难点
学习目标2
前置
预习
课堂
流程
环节
学习内容
学法指导

学习
目标
1.明确目标
2分钟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2.体会课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以及通过人物对话的方式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3.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3、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学案

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学案

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学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学案【教材分析】《曹刿论战》选自冀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属于散文作品。

该文记的是齐鲁长勺之战,齐强鲁弱,结果鲁国大获全胜,成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曹刿对战前、战中、战后都作了很好的论述,指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设计理念】1、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3、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欣赏作品内容,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3、初步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教学重点】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用字的古今义。

3、掌握阅读文言文的一般规律。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教学方法】1、认读法(解说:目的是培养语感,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2、品读法(解说:学生能读中有品,品中有悟)3、探究法(解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互助合作的习惯)4、归纳法(解说:学习需要方法,方法源于归纳,归纳益于拓展)【教学手段】课件、多媒体【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学生列举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引入课题,参照课文注解①简介《左传》。

《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设计意图: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文化常识。

]二、诵读课文(一)认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和停顿。

1、辨读字词,检查学生预习效果。

(出示课件)曹刿()小信未孚()小惠未徧()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望其旗靡()2、朗读课文(1)教师背诵(2)学生齐读注意下列句子的语气和停顿。

(出示课件)又何间焉(反问语气)民弗从也(否定语气)忠之属也(肯定语气)夫战,勇气也(发议论)“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3、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

九年级语文下册 21《曹刿论战》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

九年级语文下册 21《曹刿论战》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

《曹刿论战》[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掌握重要文言文词句和文言实词的古今异义、特殊句式。

2.了解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运用人物对话推动事件发展,通过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难点]: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品读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三国时众多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役,比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为什么弱者反而可以在战争中取胜呢?也许是人心所向吧?正义永远会战胜邪恶的。

但是有这么一场战役比这几场还要早,曾受到毛泽东同志的称赞的战争,也许同学们已经知道了,那就是长勺之战。

鲁国一个弱小的国家,为什么可以战胜如此强大的齐国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险个究竟吧!请看课文《曹刿论战》。

2、解题:《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

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

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这部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

3、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

公元前685年刘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

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起兵迎击。

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

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

教师出示重点字音:刿(guì)又何间焉(jiàn)鄙(bǐ)弗敢专也(fú)小惠未编(biàn)玉帛(bó)小信未孚(fú)公与之乘(chéng)辙(zhé)夫战(fú) 轼(shì)旗靡(mǐ)2.学生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刿论战》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一些古今异义词;学习本文通过人物对话塑造形象的方法,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2.了解本文叙议结合、揭示事物因果联系的说理方法,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认识长勺之战以弱胜强的原因,认识取信于民的道理,了解掌握战机的重要性,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文学常识】1.《曹刿论战》选自《左传》,题目是编者加的。

传说此书是春秋左丘明根据鲁史编写的,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年间的史料。

2.《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春秋》三传”之一(《左传》《公羊传》《穀梁传》)。

《左传》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左传》的文学成就:①叙事具体生动,详略得当,手法灵活,富有故事性、戏剧性,有紧张动人的情节。

②善于写战事,大小战事有数百次,特别是几次大规模战事写得最出色,往往描写战争起因、性质、胜负的内外因素如民心向背、将帅品格等。

《左传》,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正音正字】1.易读错的字:刿guì间jiàn 鄙 bǐ弗 fú帛bó孚fú乘chéng2.易混淆的字:遂-逐竭-渴衰-哀伏-优辙-撤轼-拭靡-糜【积累词语】1.掌握常用词语:伐、间、鄙、安、牺牲、加、信、孚、福、狱、鼓、可以、靡。

2.掌握特殊句式:何以战(倒装句);夫战,勇气也。

(判断句)【虚词积累】之代词;用在动词后代人或代事;相当现代汉语:他、他们、它、它们等。

用在动词后指代事物;相当现代汉语:这、这个、这件事。

动词;充当谓语;相当现代汉语:往、到、去。

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作定语的标志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必译。

宾语前置或定语后置的标志;不必译。

用在表时间词语后或动词后,起延长、舒缓或调长音节的作用;不必译。

其代词;指代人或事物;相当现代汉语:他、他们、它、它们等。

指示作用;相当现代汉语:这、这个、这些、哪、那个、那些。

物主代词;相当现代汉语:他的、他们的、它的、它们的等。

用在数词前;相当现代汉语:其中的。

副词;表推测;相当于现代汉语:大概、或许、恐怕等。

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难道、岂、究竟等。

表祈使;相当于现代汉语:应该、一定(要)等。

表强调;相当于现代汉语:不必译。

连词;表假定;相当于现代汉语:如果。

夫代词;起指代作用;相当现代汉语:这、那。

助词;用于句首,作发语词,以引出议论;不必译。

用于句末,表示感叹语气;相当现代汉语:哎、呀、啊。

名词;相当现代汉语:丈夫、成年男子。

盖副词;表示猜测语气,也称推原之词;相当现代汉语:大概、大约、原来。

助词;用于句首,以引起议论;不必译。

名词;相当现代汉语:盖子、顶蓬。

动词;相当现代汉语:盖。

上孰代词;表示疑问;相当现代汉语:谁、什么、哪个、哪件事等。

通“熟”;相当现代汉语:成熟的;成熟、仔细、周详。

【朗读课文】【课堂练习】1.用文中一个词概括鲁庄公的特点。

(鄙。

)2.曹刿的“远谋”和庄公的“鄙”各表现在哪些方面?提示:不仅明确鲁庄公“鄙”,更要揭示曹刿“远谋”,即正确的战略、战术思想。

3.解释下列古今意义有差别的词:词语古义今义师多指军队多指老师、师傅狱诉讼案件监狱加虚夸增加牺牲古代祭扫用的猪牛羊等为正义目的舍弃自己生命,泛指捐弃某种权益是一个能愿动词可以两个词:可,能愿动词,即“可以”;以,介词,拿、用的意思4.辨析“其、之”:其:其乡人曰(代词,代曹刿,译“他的”)下视其辙(代词,代齐师,译“他的”)公问其故(代词,指代战胜齐师。

“那、那个”)视其辙乱、望其旗靡(代词,代齐师,译”他的”)之:肉食者谋之(代词,代战争)登轼而望之(代词,代齐师)公与之乘(代词,代曹刿。

)小大之狱(结构助调,可译作“的”)忠之属也(结构助词,可译作“的”)故克之、故逐之(代词,代齐师)、公将鼓之、公将驰之(语气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课外作业】1.按要求的格式,逐句翻译全文。

2.完成“学习建议”。

3.通过图书馆或因特网,了解《左传》及其文学成就。

第二课时【朗读课文】【串讲课文】原文:十年春,齐师伐我。

翻译: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国。

要点: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春秋》和《左传》记每年的事,都是先写出这一年是鲁国哪一个国君在位的第几年;并且称鲁国为“我”。

师,作“军队”讲。

这个意思现在我们还用,如“兴师动众”。

伐,讨伐,攻打。

这一句交代了战争发生的时间和交战的是哪两个国家。

原文: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翻译:鲁庄公要迎战。

曹刿请求谒见庄公。

他的乡人说“有权位的人考虑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要点:将,时间副词。

将战,要战而未成,意思是准备出战。

请见,请求(庄公)接见。

其,代词,他、他的,指曹刿。

乡人,同乡人。

肉食者,即食肉者(吃肉的人),指那些有权位的人。

谋,谋划,考虑。

之,代词,指打仗这件事。

间,参与。

焉,这里表示疑问语气。

原文: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翻译:曹刿说:“有权位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 于是入宫谒见庄公。

要点:鄙,鄙陋,目光短浅。

远谋,远大的谋划,深谋远虑。

乃,副词,于是。

、入,进去,指进鲁庄公所在的地方。

以上是第一段的第一层,写曹刿见鲁庄公。

原文: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翻译:(曹刿)问(鲁庄公):“靠什么作战?” 庄公说:“衣服食物这些安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要点:何,疑问代词,什么。

以,介词。

文言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须放在介词的前面。

何以战,即“以何战”,凭什么条件作战? 衣食安,就是衣食这些用来养生的东西。

安,“养”的意思;加结构助词“所”,组成名词性词组“所安”,在句子里充当动词“专”的主语。

专,专有,独享。

“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于人”。

(文言里,介词“以”的宾语“之”往往省略;“分人”,中间又省了介词“于”。

)原文: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翻译:(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未能遍及(众人),人民不会跟随(你去作战)的。

”庄公说:“祭神用的牛羊、玉器、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据实上告。

”要点:牺牲玉帛,都是祭神用的东西。

牺牲,指牛、羊、猪之类。

玉,玉器。

帛,丝织品。

加,增加,这里有虚报、夸大意。

必以信,必定用诚实的态度(对鬼神)。

信,信实,不虚伪。

原文: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翻译:(曹刿)回答说:“小的信用未能取得神的信任,神不会保佑你的。

” 庄公说:“大大小小的狱讼,即使不能—一明察,也必定以诚心来处理。

”要点:孚,大信,动词,取得信任的意思。

福,作动词,赐福,保佑。

狱,诉讼案件。

虽,即使。

察,仔细考查,弄清楚。

以,按照,依据。

情,诚,诚心。

原文: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翻译:(曹刿)回答说:“这是尽心于人民的一类事情啊。

可以依靠这个条件战一战。

(如果)作战,(我)就跟您一块儿去。

”要点:忠,尽己之心,竭诚为民办事。

属,一类。

可,可以。

以,介词,凭,靠,后面省略宾语“之”。

可以,可以依靠(这个条件)。

则,就,那就。

从,跟从。

以上是第一段的第二层,写曹刿问鲁在公。

原文: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翻译:鲁庄公同他(曹刿)共坐一辆战车。

在长勺(这个地方)作战。

庄公要击鼓。

曹刿说:“还不行。

”要点:乘,四匹马拉的战车,这里作动词,乘战车。

古时作战,击鼓进军,鸣锣收兵。

一个“将”字,在结构上与上文“将战”、下文“将驰”照应;在刻画人物性格上生动地写出鲁庄公草率从事的鲁莽态度,更衬托出曹刿的有见识。

鼓,动词,击鼓。

鼓之,击鼓进军。

“之”起调节音节的作用。

未可,还不行。

原文: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翻译:齐人三次击鼓。

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要点:三鼓,三次击鼓(古文表示动作数量,中间不加动量词)。

可矣,可以了。

原文: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 遂逐齐师。

翻译:齐军大败。

鲁庄公要驱车追赶。

曹刿说:“还不行。

” (曹刿)走下车(或向下)观察齐国战车的轮迹;登上车轼了望,(然后)说:“可以(追赶)了。

”于是追赶齐国军队。

要点:驰之,驱车追赶。

未可,还不能追赶敌人。

视,是近看。

望,是远看。

遂,于是,就。

逐,追逐,追击。

这一段,为战后曹刿论述战术原则伏笔。

原文:既克,公问其故。

翻译:战胜齐军以后,庄公问那个原因。

要点:既,副词,已经;克,动词,战胜;其,指示代词“那”“那个”。

原文: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翻译:(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

第一次击鼓(能够)激发(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完了。

他们的士气完了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大国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有埋伏。

我观察他们的车辙混乱,了望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才追击他们。

”要点:夫,发语词,没实在意义。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激发(士兵的)勇气。

再,第二次,省略动词“鼓”。

而,相当“就、则”。

衰,衰落。

竭,尽。

彼,他们,指齐军。

盈,充满,这里引申为旺盛、充沛。

测,推测、估计。

惧,怕。

伏,伏兵,埋伏。

靡,倒下。

军旗倒下是兵败的迹象。

【朗读课文】第三课时【朗读课文】【课文分析】这是一篇记叙文,以叙述、描写为主,有人物言谈的记叙、场面活动的描写;人物形象具体、故事曲折生动。

但全文以“论”为中心。

全文三段。

第1段,写战前,曹刿帮助鲁国作准备。

曹刿请见,与鲁庄公论述战前政治准备——必须取信于民。

第2段,写战时,记叙战斗经过,突出曹刿的作用和战术。

曹刿参战,辅佐鲁庄公打败敌人。

曹刿协助庄公指挥鲁军战胜齐军的经过,只讲其然,不讲其所以然,为战后曹刿论述战术原则伏笔。

第3段,写战后,曹刿交代用兵的原因。

曹刿论战,总结鲁军取胜的原因,补写上文的所以然。

这样写,既合理,又突出重点。

文中以曹刿为主、庄公为宾,通过他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等。

文章极具剪裁之妙,这主要体现在第三段。

两国交兵的战争场面,可写的事情很多,而作者只写了“击鼓”“逐师”两件事,有意略去了与这次战争特点关系不密切的内容,而使剩下的这两件最富特色、也最为重要,成为战争致胜关键的事情在简练的叙述中得到了突出的表现。

【思维训练】(根据学生情况,选择若干讨论)1.《曹刿论战》,“论”是什么意思?文章“论”了什么?论,评述,论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