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导学案(教师)
琵琶行 导学案(教师卷)
《琵琶行》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的】1.顺畅地诵读全诗并背诵其中的名句;2.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3.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重点与难点】感受悲剧美,鉴赏音乐描写是重点;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诗意的难点。
【知人论世】白居易(公元772-846年),字乐天,原籍太原。
晚年号香山居士。
他聪明好学,才思敏捷,五六岁:开始学诗,八九岁时就能写出像样的格律诗了。
11岁:离家躲避战乱于越中,之后南北奔走,颠沛流离,常常是“衣食不充,冻馁并至”,以至于“常索米丐衣于邻郡邑”,贫困的生活使他接近了人民,迈上了创作上的现实主义道路。
17-18岁:涉足长安,以诗文谒见当时有名的名士顾况:“《古今诗话》载“乐天初举,名未振,以歌诗投顾况,况戏之曰:‘长安物贵,居大不易’。
及读至《原上草》,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曰:‘有句如此,居亦何难?’”。
29岁:中进士级第。
32岁:以拔萃登科。
35岁:以四等入选由皇帝主持的特科考试,升为翰林大学士。
所以诗人自豪地说“十年之间,三登科第,名入众耳,迹升清贵”。
38岁:因每每上书直谏,统治者怀忌在心,宪宗暗喻崔群“使求自便”,诗人不得已请求外调,做了三年京兆尹户曹参军。
41岁再度入朝,做了闲散的左赞善大夫。
43岁:元和十年六月,主持平定藩镇叛乱的宰相武元衡在上朝时被平炉节度使李师道派去的刺客刺死,御史中丞裴度也被刺伤。
白居易时为左赞善大夫,并非谏官,但他出于义愤率先上书:“急请捕贼,以雪国耻”。
但一些权臣竟给他加上越职言诗的罪名,并造谣陷害他,说他在母亲赏花坠井死后做赏花诗和新井诗,有伤明教。
被贬为九江郡司马。
正如诗人说的“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46岁:被除为忠州刺史(四川忠县),为力排“天教抛掷在深山”的郁闷心情,他在那里种花养性。
50岁:转杭州刺史,他大力兴修水利,筑堤保护钱塘潮,泄引湖水,灌溉良田,造福于人民百姓,受到广大人民的爱戴,人民成这条堤为“白堤”。
琵琶行导学案教师版
题目《琵琶行(并序)》高一年级语文学科主备人欧阳秀萍《琵琶行(并序)》导学案三维目标1、了解作者白居易及其诗歌创作主张,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疏通文意,整体把握文章。
2、了解琵琶女的的凉身世和诗人贬职失意的苦闷心情,琵琶女的飘零身世和诗人宦途潦倒,沟通了彼此的感情渠道,控诉了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黑暗现实。
3、赏析这首诗的音乐美、意境美,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进一步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朗读背诵能力。
使用时间及说明1、用早自习时间朗读诗歌,初步体悟诗人感情。
2、用5分钟时间阅读记忆“知识链接”中文学常识。
3、用10分钟时间做完“自主学习”中习题。
预习案一、知识链接1、解题《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行,又叫“歌行”,源于汉魏乐府,是其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歌、行、引(还有曲、吟、谣等)本来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后来成为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
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等古体。
2、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自号“醉吟先生”。
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其祖父时,迁居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
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小时候聪颖过人,5、6岁即学作诗,9岁便懂音韵由于“家贫多故”,11、12岁便颠沛流离,接触了人民的苦难生活后到长安应试,以《赋得古原草送别》得顾况赏识。
落第后回家伏案苦读,竟至口舌生疮,手肘结茧。
27岁中进士,因取中“拔萃”,授秘书省校书郎。
唐宪宗元和年间,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东宫属官,掌讽谏太子过失)。
元和十年,贬江州司马,后移忠州刺史。
唐穆宗时,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教师版
《琵琶行》导学案(教师版)高一U部语文组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家作品,归纳文言现象。
(2)熟悉课文,联系时代与背景及作家的创作风格,在朗读背诵中提升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引导学生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涵咏诗歌形象和语言。
教学难点:品味作者对音乐的精湛描写,学习象声摹音、设喻作比的修辞方法,体会作者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学法指导:1、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释,初解文本;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咏,体悟情感。
2、学诗三步走:“读”,倾情诵读,整体感知;“悟”,体味意境,感受形象;“品”,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课前预习】1、了解与课文有关的知识:“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南宋王灼《碧鸡漫志》解释说:“古诗或名曰乐府,谓诗之可歌也。
故乐府中有歌有谣,有吟有引,有行有曲。
”明代吴讷《文章辨体序说》云:“体如行书曰行。
”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从唐人歌行体的风格来看,所谓“行”,是指那些流走自然、可歌可唱的诗篇。
2、走进作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
生于河南新郑。
少年时期,避乱江南。
贞元十六年(800)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
元和十年李师道、王承宗遣人刺杀宰相武元衡,居易上书请急捕贼,以雪国耻,为当政者所恶,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
后被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
出任杭州、苏州刺史,又内召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太子少傅等职,以刑部尚书致仕。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首,“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 “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
《琵琶行》导学案(教师版)
《琵琶行》导学案导学目标: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创作成就,识记文体常识。
2.积累字词及本诗名句,提高古诗诵读。
3.整体把握全诗,理清思路,掌握主要内容。
一、【知识链接】1.唐朝宣宗皇帝李忱为一位诗人写了首悼亡诗:“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 _,__胡儿能唱琵琶篇_。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这位诗人就是白居易。
2.白居易,中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
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他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后被贬为江州司马。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
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二、学法指导(一)文体特点: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行”是乐曲的意思。
白居易还著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富于变化。
(二)理解文意:1.通读全文,查阅字典,扫清文字障碍,在课本上批注不理解的字词。
2.概括段意,梳理行文思路。
三、课堂探究(一)把握主旨(写什么)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故事?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小序有什么作用?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经过;概述琵琶女的身世;点明写作动机;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凄切伤怀。
琵琶行导学案教师版
2013-2014学年语文必修三导学案编号:KW08 班级:小组:姓名:评价: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琵琶行》导学案编制人:董梁敏审核人:吴育娜审批人:【学习目标】1、了解白居易的人生遭遇和文章的写作背景,对文章有正确的理解。
2、反复诵读,合作探究,学会从不同方面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3、激情投入,感受诗人和琵琶女的心情,感受文章的美,丰富自己的情感。
【学法指导】1、先标出自然段,并将注释的字音标到课文中,再认真朗读课文,借助课文前的序言解读文章大意。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独立、高效完成预习案的内容;思考合作探究案的题目,并能形成文字答案。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到“我的疑问”处,待小组讨论解决或请老师帮忙。
4、认真书写,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带★的题目C层选做。
自主学习·成长自我——预习案一、解题。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
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三、写作背景简介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
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四、正音:湓浦..(pén)(pǔ)铮.铮然(zhēng)贾.人(gǔ)转徙.(xǐ)迁谪.(zhé)荻.花(dí)管弦.(xián)拨弦(xián)轻拢.(lǒng)慢捻.(niǎn)抹.(mǒ)复挑.(tiǎo)霓裳..(ní)(cháng)六幺.(yāo)幽咽(yè)水浆.(jiāng)迸.(bèng)裂帛.(bó)虾蟆..陵(Há)(má)钿.头(diàn)银篦.(bì)呕哑..( zhāo zhā)..(ǒu yā)嘲哳五、整体感知1、在正文前面,作者有一段小序。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教师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教师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了解作者李白、杜甫、白居易的基本情况及创作背景,读懂诗歌的感情。
2. 能鉴赏诗中浪漫瑰丽的想象、沉郁悲凉的意境、精妙的景物描写等等。
背诵并默写三首诗。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学,了解作者李白、杜甫、白居易的基本情况及创作背景,疏通诗歌大意;2. 通过自学、讨论、质疑等方式读懂李白梦境的意象和梦境所隐含的精神追求;读懂杜甫的身世之悲与忧国之情,读懂白居易抒发的人生感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古人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多样的人生,加深对社会的思考,增强对人生的感悟,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难点】1. 品味组成梦境的意象和梦境所隐含的精神追求。
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琵琶行并序》【导学资料】《琵琶行》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
诗歌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抒情真切细腻,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
【文学常识】1.作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境)人。
贞元十五年(798)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
因直言极谏,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
后被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
太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
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年75岁。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理论。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其诗语言通俗易懂,相传老妪也能听懂。
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因而意志消沉。
“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创作成就大不如前。
晚年寄情山水。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相关知识点:“元白”——元稹和白居易的并称,“刘白”——刘禹锡和白居易的并称。
《琵琶行》导学案3篇
《琵琶行》导学案《琵琶行》导学案3篇《琵琶行》导学案1课前预习案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 诵读文章,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意,用黑色笔标出重点文言词语,并尝试翻译课文。
2. 在充分预习、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理解,独立完成导学案。
3. 找出自主学习的疑难点,课堂上合作探究解决。
学习目标:1. 准确掌握“左迁”“相”“命”“间关”“等闲”“阑干”等文言实词;掌握名词作状语、形容词的活用等词类活用。
2. 反复诵读,鉴赏、学习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 反复诵读,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第6课琵琶行导学案(含答案)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琵琶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
把握意境。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
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
”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作整体把握。
三、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
1.小序有什么作用?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琵琶行导学案老师版
〔1〕左迁九江郡司马。左迁:(贬官,降职)〔2〕明年秋。明年:(第二年)
〔3〕善才:(对乐师的通称,是“能手”的意思)〔4〕委身为贾人妇。委身:(托身)
〔5〕遂命酒。遂:(于是)〔6〕使快弹数取。快:(畅快)
〔7〕曲罢悯然。悯然:(忧郁的样子)。〔8〕感斯人言。斯:(这个)
〔9〕是夕始觉有迁谪意。是:(这)始:(才)
③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判断句)④送客湓浦口(省略句)
⑤使快弹数曲(省略句)⑥感斯人言(被动句)
(六)名句填空
1.〖2005江苏卷〗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2.〖2008江苏卷〗座中泣下谁最多?。
3.〖2011江苏卷〗去来江口守空船,。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感悟诗歌对琵琶声的描摹,欣赏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1)“大弦嘈嘈如急雨”表现了乐声的粗重_。
(2)“小弦切切如私语”表现了乐声的轻细。
(3)“间关莺语花底滑”表现了乐声的流畅。
(4)“幽咽泉流冰下难”表现了乐声的冷涩。
2、在琵琶女演奏之前,诗人先写她的调弦动作和神情,有什么作用?
白居易是一位精通音乐的诗人,他非常熟悉真正的演奏家在即将演奏时的心态,因而从写琵琶女的调弦动作入手,用“未成曲调先有情”说明她此时已进入乐曲的境界中,同时也突出了琵琶女演奏技巧的高超。
〔10〕因为长句。因为:(因此创作)〔11〕歌以赠之。歌:(作歌)
〔12〕凡一百一十六言。凡:(总共)言:(字)
〔13〕命曰《琵琶行》。命:(命名)〔14〕循声暗问。暗:(悄悄地)
〔15〕添酒回灯重开宴。回灯:(移灯)重:(再,重新)
〔26〕弦弦掩抑声声思。掩抑:(低沉抑郁)思:(悲,伤)
〔17〕低眉信手。信(随意)〔18〕颜色故。故:(衰老)
统编版8.3《琵琶行》导学案(教师版)
《琵琶行》教案(一)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全文的感情基调。
2.初步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学习重、难点:引导学生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学习过程:一、自学引导:1.作者简介: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
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
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
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
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
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
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
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简介背景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
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3.本文属于乐府诗,简介乐府: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
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
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
《琵琶行》导学案教师版
《琵琶行》导学案【学习目标】一、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并背诵二、欣赏诗歌中运用描写音乐的语言。
三、品味诗歌意境,分析琵琶女形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一、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二、引导学生从对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三、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预习案【自主学习】熟读课文,掌握字词读音及其解释。
【预习检测】一、作者介绍:1、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
为官曾于晚年担任太子少傅,去世后,赐谥号为“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以4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的一生可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
白居易29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盏至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问任左拾遗,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
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
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疏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
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并且借机大肆攻击、中伤白居易,白居易终因此事被贬为江州司马。
实际上他获罪的根本原因还是那些针砭时弊的讽喻诗。
贬官江州给白居易以沉重打击,也就是在这一年,白居易写下了千古名篇《琵琶行》。
元和十五年,唐宪宗暴死在长安,唐穆宗继位,穆宗爱他的才华,把他召回了长安。
但当朝大臣间争权夺利,穆宗不听劝谏,于是极力请求外放,穆宗长庆二年出任杭州刺史,杭州任满后任苏州刺史。
晚年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他勤于政事,作了不少好事。
他在西湖上筑了一道长堤,蓄水灌田,并写了一篇通俗易懂的《钱塘湖石记》,刻在石上,告诉人们如何蓄水泄水。
这就是有名的“白堤”。
白居易逝世时,时年75岁。
关于《琵琶行》教案合集6篇
关于《琵琶行》教案合集6篇关于《琵琶行》教案合集6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琵琶行》教案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琵琶行》教案篇1一、导课:复习引入,注意名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二、本课目标:分析并欣赏诗歌的音乐描写。
音乐被夸大其作用:孔子以“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音乐被贬低为亡国之祸:陈后主《玉树后庭花》。
音乐成为精神慰藉:白居易《琵琶行》。
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了。
三、诵读第二节,理解内容:调弦校音,情随声出(序曲)演奏名曲,倾诉悲情(总写)珠落玉盘,急切愉悦(第一乐段)演奏琵琶曲幽咽凝绝,幽愁暗恨(第二乐段)铁骑突出,激越雄壮(第三乐段)曲终收拨,戛然而止(曲终)江心月白,余韵无穷(魅力)四、师生共同分析、欣赏: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1、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错落有致、清脆圆润)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激越雄壮、高亢激昂)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凄厉)--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附:[奥地利]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对音乐作品的一切富有幻想力的描写、性格刻画和解释性的说明,都是比喻性的。
附:元稹《琵琶歌》里的“泪垂捍拨朱弦湿,冰泉呜咽流莺涩”,李绅《悲善才》里的“秋吹动摇神女佩。
月珠敲击水晶盘”,也都是以声喻声的。
(完整版)《琵琶行》导学案教师版
阳山中学高一年级语文科“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导学稿(20180223)课题:《琵琶行》课型:主备人:李志凌一、学习目标:2.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理解作品所描述的艺术形象。
3.在欣赏、感受、发现艺术美的同时,获得有关艺术欣赏的知识,得到艺术美的陶冶、情感的升华、心灵的唤醒,提高自己的艺术文化素养。
二、学习重点、难点:三、学习过程:(呈现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点评--巩固拓展-—总结评价)四、学习方法:五、时间分配:自主学习交流研讨 ,展示,点拨:六、学习内容:第一课时一、自主学习作者简介:白居易,字乐天_,号香山居士。
他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个伟大的_现实主义_诗人.他和好友元稹在文学上积极倡导“_新乐府运动”运动,主张“_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强调继承《诗经》的优良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即所谓“即事名篇"(《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
白居易诗的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其艺术成就最高的是长篇叙事抒情诗,如《长恨歌》、《琵琶行》。
二、朗读并背诵课文,理解作品。
有关题目:《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行,又叫“歌行”,源于汉魏乐府,是其名曲之一。
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歌、行、引(还有曲.吟。
谣等)本来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后来成为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
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等的古体.【司马青衫】:司马:古代官名,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贬官为江州司马。
司马的衣衫为泪水所湿。
形容极度悲伤.司马青衫,作为典故,出自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后来高中语文课文王实甫《长亭送别》“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林觉民《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都用到这个典故。
琵琶行导学案教师版[1]
高一语文3月6日《琵琶行》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熟读、诵读、品味语言、鉴赏分析诗歌,探究诗的意境、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引导学生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品析琵琶女的形象特征二、教学重点1、赏析摹写音乐形象的诗句。
2、品析琵琶女的形象特征。
三、教学难点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四、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安排第一课时一、导入:讲解“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求,借由伯牙与子期的故事导入作者白居易也遇到这样以为知音,他被一位琵琶女的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他们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介绍作者及作品写作背景1、简介作者,教师补充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
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
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
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
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
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
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
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
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
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时期生活特点诗歌特点前期(入仕到贬江州司马以前)仕途一帆风顺,始终抱着“为民请命”“兼济天下”的宗旨。
《琵琶行》导学案(教师)
课题:必修三第6课《琵琶行》导学案(第一课时)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学习目标】1、了解白居易相关的文学常识;2、扫除文字障碍,积累字词;反复诵读,感知作品的感情基调;3、整体把握全诗,理清思路,掌握主要内容;【学习重点和难点】1、感受诗歌的丰富内涵,背诵全诗2、积累字词3、探究《琵琶行》的基本内容及行文脉络[预习案]【知识导学】一、作者及其作品白居易,中唐著名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
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他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被贬为江州司马。
他和好友元稹在文学上积极倡导“_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诗经》的优良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被称为“老妪能解”。
白居易每做一首诗都念给不识字的老婆婆,不断地修改,直到她能听懂,才把诗定稿。
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
代表作有《卖炭翁》及长篇叙事诗《琵琶行》《长恨歌》等。
二、解题《琵琶行》原作《琵琶引》,“行”是乐曲的意思。
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_体裁_。
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_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_,富于变化。
【基础演练】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湓( pén )浦铮铮(zhēng)倡(chāng)女贾(gǔ)人悯然(mǐn)漂沦(lún)转徙(xǐ)浔(xún)阳荻(dí)花慢捻(niǎn)霓裳(nícháng)六幺(yāo)间关(jiān)西舫(fǎng)教坊(fáng) 红绡(xiāo)钿头银篦(di àn bì)谪居(zhé)还独倾(huán)呕哑(ōu yā)嘲哳(zhāo zhā)二、解释下列加点字(1)予左迁..秋,送客湓浦口(第二年)..九江郡司马(贬官)(2)明年(3)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在夜里)(4)铮铮然.有京都声(……的样子)(5)委身..妇(托身,嫁)(商人)(6)遂命.酒.(叫人摆酒)..为贾人(7)使快.弹数曲(畅快)(8)曲罢悯然..(忧郁的样子)(9)感.斯人言(感慨)(10)是夕始.觉有迁谪..意(才)(被贬官)(11)因为.长句(创作)(12)歌以..赠之(作歌)(连词,表目的)(13)凡.六百一十六言.(共)(字)三、朗读并背诵这首诗[探究案]【合作探究】一、诗前小序有些什么内容?对全诗有何作用?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琵琶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写作动机,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琵琶行》导学案3 教师
必修四第三专题《琵琶行》导学3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环境描写的文字。
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
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乐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江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
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
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
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另外如“绕船月明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
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
【基础演练】1.填写诗句: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_____________________,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___________________。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____________________,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闻琵琶已叹息,__________________。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___________________。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必修三《琵琶行》导学案设计(教师)
中提升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重点难点】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引导学生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涵咏诗歌形象和语言。
教学难点:品味作者对音乐的精湛描写,学习象声摹音、设喻作比的修辞方法,体会作者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学法指导】1.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释,初解文本;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咏,体悟情感。
2.学诗三步走:“读”,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悟”,体味意境,感受形象;“品”,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自主学习—台前幕后,先睹为快一.知识链接1.唐朝宣宗皇帝李忱为一位诗人写了首悼亡诗:“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这位诗人就是白居易。
2.白居易,中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
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他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后被贬为江州司马。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
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3.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行”是乐曲的意思。
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琵琶行》导学案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20 -20学年度第—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r \・•- 二〕r——《琵琶行》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白居易相关的文学常识;背诵默写全诗。
2、理解课文内容及诗人深沉的感情,了解和掌握作者描摹音乐的手法。
3、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学习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及诗人深沉的感情。
2、了解和掌握作者描摹音乐的手法。
教学方法:朗读指导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第一课时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因为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
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就修建了琵琶亭。
于是琵琶亭永远的记载了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浔阳江水又将这个美丽的故事千古的流传下来。
现在我们学习这篇课文。
展示目标:三、自主学习:1、白居易,字_______ ,号______ ,—诗人。
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____ ,。
代表作品有长篇叙事诗《》、《》等。
2、行:古诗的一种体裁。
它的特点是“篇无定句,句无定字”,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句法长短不一,富于变化。
唐以后,歌行一般用五、七言古诗体裁。
3、朗读诗歌(1)自由朗读。
订正字音,注意节奏、重音及感情。
(2)给画线字注音。
迸_()咽()浔()荻()浸()捡()皇()管弦()生()破霓裳()()(3)小组内交流朗读情况并推荐一人参加比赛。
4)小组间展开朗读比赛,并互相点评。
四、合作探究:1、再读诗歌,结合注释翻译全文,不会的字词请圈划出来2、小组合作,解决圈出的疑难字词。
3、教师出示难点句子,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
(1)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2)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3)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五、达标训练:1、解释加点的词寻声暗.问.弹者谁(弦弦掩.抑.声声思()琵琶声停欲.语.迟()低眉信.手.续续弹()银瓶乍.破水浆迸()2、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信手(x in) 浔阳(x tn) 掩抑(ydn)浸湿(j i n)B 、管弦(xi印) 邀请(y a o) 添酒(ti a n)诉说(s u)c 、霓裳(ch dig ) 弹琴( td n)冷涩(se )凝聚(m ^g)D 、迸发(bdig) 琵琶 ( p d)画舫(f出g)布帛( b o)3、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郁闷谪居凄凉伦落B、霓裳恬然=F=P壬)追朔短暂拨弦憔悴凋零阑干D、间关c、船舫平仄4、A、B、C、D、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必修三第6课《琵琶行》导学案(第一课时)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学习目标】1、了解白居易相关的文学常识;2、扫除文字障碍,积累字词;反复诵读,感知作品的感情基调;3、整体把握全诗,理清思路,掌握主要内容;【学习重点和难点】1、感受诗歌的丰富内涵,背诵全诗2、积累字词3、探究《琵琶行》的基本内容及行文脉络[预习案]【知识导学】一、作者及其作品白居易,中唐著名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
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他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被贬为江州司马。
他和好友元稹在文学上积极倡导“_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诗经》的优良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被称为“老妪能解”。
白居易每做一首诗都念给不识字的老婆婆,不断地修改,直到她能听懂,才把诗定稿。
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
代表作有《卖炭翁》及长篇叙事诗《琵琶行》《长恨歌》等。
二、解题《琵琶行》原作《琵琶引》,“行”是乐曲的意思。
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_体裁_。
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_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_,富于变化。
【基础演练】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湓( pén )浦铮铮(zhēng)倡(chāng)女贾(gǔ)人悯然(mǐn)漂沦(lún)转徙(xǐ)浔(xún)阳荻(dí)花慢捻(niǎn)霓裳(nícháng)六幺(yāo)间关(jiān)西舫(fǎng)教坊(fáng) 红绡(xiāo)钿头银篦(di àn bì)谪居(zhé)还独倾(huán)呕哑(ōu yā)嘲哳(zhāo zhā)二、解释下列加点字(1)予左迁..秋,送客湓浦口(第二年)..九江郡司马(贬官)(2)明年(3)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在夜里)(4)铮铮然.有京都声(……的样子)(5)委身..(叫人摆酒)..妇(托身,嫁)(商人)(6)遂命酒..为贾人(7)使快.弹数曲(畅快)(8)曲罢悯然..(忧郁的样子)(9)感.斯人言(感慨)(10)是夕始.觉有迁谪..意(才)(被贬官)(11)因为.长句(创作)(12)歌以..赠之(作歌)(连词,表目的)(13)凡.六百一十六言.(共)(字)三、朗读并背诵这首诗[探究案]【合作探究】一、诗前小序有些什么内容?对全诗有何作用?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琵琶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写作动机,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再读诗歌,合作探究探究二:请用一句七言诗句概括每一段内容,并简要梳理全诗结构梳理全诗结构。
诗人江头夜送客江上聆听琵琶曲歌女倾诉身世苦同病相怜伤迁谪重闻琵琶青衫湿邀见歌女演奏名曲听者陶醉少年欢乐晚年沦落悲苦心境琵琶行三、全诗虽长,却结构严谨,试探究,诗人用怎样的线索使诗文如行云流水,一气贯注,从而成为唐长篇叙事诗中最突出的名篇之一的呢?全诗以人物为线索,共有明暗两条:一是以琵琶女的身世为线索,一是以诗人的感受为线索。
然后两线交织,汇合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主题上。
琵琶女的身世是一条明线,诗人的感受是一条暗线。
明线从具体形象上反映主题,暗线则从事物本质上揭示主题。
一个反映民间的变化,一个反映朝政的变化。
全诗结构严谨,叙事和抒情同时进行,不仅推动了全诗叙事情节的发展,而且不断暗示了诗歌的主题,深化了诗歌的内容。
【当堂检测】一、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A.曲罢悯然钿头银篦连篇累牍杜鹃啼血B.转徒江湖幽愁暗恨扣人心弦豪言壮语C.轻拢慢捻天崖海角幽咽泉流汗流浃背D.东船西舫恬然自安翻复无常春寒料峭二、对下列句子中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D )A.使快.弹数曲快:赶快。
B.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排行第一C.去来..江口守空船去来:离去回来D.弦弦掩抑声声思掩抑:低沉抑郁课题:必修三第6课《琵琶行》导学案(第二课时)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学习目标】1、背诵第一、二节;理解分析诗中描写音乐的诗句的特色。
2、掌握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
【学习重点和难点】1、了解和掌握作者描摹音乐的手法。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预习案]【知识导学】《琵琶行》中三次写琵琶女弹奏都用了侧面描写:第一次“忽闻水上琵琶声”,侧面描写的句子是_主人忘归客不发__;第二次当“四弦一声如裂帛”结束弹奏后,诗人用“_东船西舫悄无言__,_惟见江心秋月白_”来进行侧面描写;最后一次“凄凄不似向前声”,作者又用“满座重闻皆掩泣”,“_江州司马青衫湿_”作侧面描写。
【基础演练】一、课文内容分析填空“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头送客时的环境。
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出送别时悲凉气氛,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写饯别时的凄凉情景。
“主人下马客在船”用了互文的手法。
“无管弦”“惨将别”点出离别时的凄凉和无边的离愁。
最后借江边月影,烘托出主客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
二、解释下列加点字(1)寻声暗.问弹者谁?(轻声)(2)移船相.近邀相.见(偏指船)(互相)(3)千呼万唤始.出来(才)(4)弦弦掩抑..声声思.(低沉抑郁)(悲,伤)(5)低眉信手..暗恨生(深深地愁恨)..续续弹(随手)(6)别有幽愁(7)铁骑突出..画(中心)..刀枪鸣(突然冲出)(8)曲终收拨当心三、对下面的诗句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D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获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A.第一句概括地介绍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主人送客人)。
B.第二句描写环境,有力地烘托了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
C.第四句中的“无管弦”三字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张本。
D.第五、六句写出了与朋友分别时的悲惨心情。
四、阅读下面的诗句,完成1~2题。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对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轻拢”一句描写琵琶女弹奏的动作特点,同时也表现了她高超的演奏技巧。
B.“大弦”“小弦”两句写出了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
“如急雨”“如私语”使两种旋律形象可感。
C.“大珠”一句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给人以眼花缭乱,耳接不暇的感觉。
D.“间关”一句继续写了旋律的变化,用“莺语花底”这一美的视觉形象,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2、对以上部分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冰泉”“凝绝”两句写出了音乐的又一境界。
幽咽之声,悲抑哽塞,好像“泉流冰下”,用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
B.“别有”“此时”两句写出了音乐结束后的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无声胜有声”给听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C.“银瓶”“铁骑”两句表现了“声暂歇”后力量的大爆发,同时,这两句也将音乐的魅力推向了高潮。
D.“曲终”“四弦”两句写出了音乐进入到高潮时戛然而止,乐曲虽终,但由音乐而产生的惊心动魄、回肠荡气的艺术魅力并没有因此而消失。
[探究案]【合作探究】一、请试分析“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有什么作用?结构上起引起下文的作用,诗人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悠然神往,为下文琵琶女的出场作铺垫,也造成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
同时,通过诗人和客人听到琵琶声后的反应,侧面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和巨大的感染力。
二、在琵琶女第二次演奏时,诗人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琵琶女的精湛的演奏艺术的?先写调弦校音——未成曲调先有情;接着写弹奏时的动作神态——娴熟自如;再写指法的灵活多变和乐曲内容的丰富多彩;然后写不同琴弦的不同音色和音量;再写乐曲旋律的变化;又写乐曲收束时的动作。
最后又从听众的反映和环境气氛来侧面烘托。
三、琵琶曲调有哪些起伏变化?请简要概括。
联系全文,能否从音乐的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变化的轨迹?旋律:低沉压抑(序曲)轻快流利(第一乐段)逐渐沉咽声弦暂歇(第二乐段)高亢激越(第三乐段)尖利凄厉中戛然而止(曲终)情感:悲伤抑郁(抑郁曲)欢快愉悦(欢乐曲)幽愁暗恨(沉思曲)愤懑不平(悲愤曲)结束四、本诗中,白居易对音乐的描绘可谓绝唱,诗人除了从多方面表现琵琶女精湛的演奏艺术外,还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描摹音乐。
试说说诗人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1)大量运用比喻。
①有以声喻声的,即使用大家熟悉的、类似的声音作为比喻。
如:把大弦比作急雨,把小弦比作私语;莺语花底滑比喻轻快流利的乐音;刀枪鸣比高亢乐音;如裂帛比尖利凄厉的声音。
这些比喻使人如闻其声,形象可感。
②有以形摹声的,即运用通感手法,以形喻声。
如:“泉流冰下”比喻慢慢地、断断续续地逐渐沉咽的声音;“冰泉冷涩”比喻“弦凝绝”;“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比喻激越雄壮、高亢激昂的声音;这些比喻都是以视觉形象来比听觉形象,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更加形象可感。
③还有用形声兼备的事物来比喻的。
“大珠小珠落玉盘”来比喻两种旋律交错出现,既有听觉形象,又有视觉形象,把这种错落有致、清脆圆润的旋律写得非常形象生动。
(2)拟声传神。
用“嘈嘈”“切切”等拟声叠音词和叠韵词“间关”来描摹琵琶声,更加悦耳动听,增加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感,也使人如闻其声,大弦发出的粗重急促和小弦发出的亲切细柔这两种不同旋律仿佛很清晰地在耳边萦绕。
(3)叙议结合,曲中含情。
以听者的感受衬托音乐的声情并茂。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一句从诗人的感受这一角度表现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
“此时无声胜有声”,此句道出了“无声”与“有声”之间的辨证关系,道出了音乐上停顿的奇特功效。
(在特定的场合下,乐曲的暂时休止比连续不断的演奏更能触动人们的心弦,更易让人受到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