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教案2-教学教案
包身工教学教案(合集6篇)
包身工教学教案(合集6篇)下面是精心为你整理的“包身工教学教案”。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这就要老师好好去自己教案课件了。
写好教案,才能让课堂教学更完整。
在阅读本文以后,相信您会有所收获!包身工教学教案(篇1)[教材分析]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选编在语文教科书第一册的第四单元,前三个单元分别是诗歌、文言文和散文单元,而第四单元属于“沟通与应用”板块,学习的是新闻和报告文学,这类文体从内容上强调真实性,要求及时、准确地反映了方方面面的社会信息,为此它往往具有深刻、鲜明的时代意义。
其中,报告文学除了纪实性之外,也具有更广阔的艺术空间,通过分析这类文体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培养学生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学生分析]《包身工》作于1935年,至今已经70年了,文章所反映的也是上世纪的事,和我们现在的时代已有了很深的隔膜,现如今,优厚的生活条件使学生很难从文章中去理解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更难于理解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
曾经有位教师在教学《包身工》一文时,要求学生范读课文,当读至“打呵欠,叹气,叫喊,找衣服,穿错别人的鞋子,胡乱踏在别人的身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时,学生的声音有些异样,似乎强忍着笑,很明显,现在的学生与文章中所反映的时代的隔膜的确是存在的,另外,由于目前的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为此,有些学生虽涉世不深,但懂得的东西并不少,因此,让学生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拓展思维,发展想象力、思辨力和判断力,也是此次教学的目标之一。
[教学目标]《包身工》是我国报告文学的开山之作,作者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世,愤怒控诉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让人们深刻认识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土壤上产生的包身工制度所带来的罪恶,文章篇幅较长,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课文虽是老文章,所反映的是上世纪初的事,和现如今我们的时代有很深的隔膜,但是文章所体现的时代意义和人文内涵却是相通的,为此,此次教学可以联系实际,让学生拓展思维,进行探究和交流,对文章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包身工》教案2
富县高级中学集体备课教案年级:高一科目:语文授课人:课题包身工第2课时三维目标1.通过对新闻事实与背景材料的分析,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文中有关语句内涵的揣摩,分析鉴赏本文的修辞手法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3.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培养关注现实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重点了解以时间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写法,探究点面结合展现包身工非人生活的写作特色。
中心发言人王磊难点抓住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掌握文章结构特点,揣摩包含作者情感的语句。
教具多媒体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教法启发、引导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个人主页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二、合作探究,走进文本1.教师活动预设:①引导学生走进课文、研读课文,明确“读出自己”、“读出问题”的内涵。
②引导学生揣摩包含作者情感的语句。
③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增强对人的尊重意识。
④与学生互动,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见解。
2.学生活动预设:①读文,做旁注,生发出自己的生活体验,发现问题。
②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③相互交流读文的感受。
(可同位或小组讨论)3.师生互动。
(生生、师生共同探究)4.板书:悲惨的生活愤怒的控诉有良知有责任感三、课堂小结,拓展延伸1.教师活动预设:(1)小结本堂课学习过程:①整体感知全文,理解文章内容。
②读出了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读出了问题。
③对学生在学习过程的表现进行激励性的评价,并提出希望。
(2)投影显示:给《包身工》加一个副标题。
2.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及其情感体验。
3.师生互动:学生作品展示、评价。
四、布置作业投影显示:下面两小题请任选一题,作课后探究性学习:1.《包身工》的结构有何特色?2. 现代“包身工”现象思考。
教后反思审核人签字:年月日。
高一语文《包身工》精品教案(精选8篇
高一语文《包身工》精品教案(精选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六单元《报告文学》中的一篇《包身工》。
文章以真实生动的笔触,描绘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纺织厂包身工的生活状况,深刻揭露了旧中国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学习报告文学的写作特点;掌握重要词汇、句子和段落。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认识到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增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爱。
2. 学习并运用报告文学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感受文章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特色。
重点: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学习报告文学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旧上海纺织厂的照片,引发学生对包身工生活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讲解:(2)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如:生动的描绘、真实的情感、深刻的思考等。
(3)讲解报告文学的写作方法,如:采访、观察、思考等。
3. 课堂实践:(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分享自己的见解。
(2)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的精彩句子,学习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3)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报告文学的写作方法,写一篇关于身边劳动者的小短文。
六、板书设计1. 《包身工》2. 内容:主题思想: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关爱劳动人民。
艺术特色:生动的描绘、真实的情感、深刻的思考。
报告文学写作方法:采访、观察、思考。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身边的一位劳动者为对象,运用报告文学的写作方法,写一篇小短文。
2. 答案示例:《我眼中的环卫工人》通过观察和采访,我了解到环卫工人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
他们每天起早贪黑,为我们的生活环境付出了巨大努力。
2024年高一语文《包身工》教案(精选8篇
2024年高一语文《包身工》教案(精选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第四单元《包身工》。
该文为报告文学,作者夏衍通过实地调查,真实地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纺织厂包身工的悲惨生活。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色,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探讨包身工制度的本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掌握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色。
2. 通过阅读和分析,感受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批判态度,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中大量的细节描写,对包身工制度的深入剖析。
重点: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色,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一组反映旧社会工人生活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了解文章大意。
3. 讲解与分析:(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如生动的描绘、对比的手法等。
(3)探讨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引导学生关注包身工制度的本质。
4. 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的一段描写,解释其表达效果。
5. 随堂练习:学生模仿例题,分析文章中的另一段描写。
6. 小组讨论:针对包身工制度,讨论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六、板书设计1. 《包身工》3. 语言特色:生动描绘、对比手法、深刻剖析。
4. 作者观点:批判包身工制度,关注底层人民命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文章中的细节描写,谈谈你对包身工制度的认识。
答案示例:文章通过对包身工的生活描写,展现了这一制度的残酷和黑暗。
我认为包身工制度是旧社会剥削压迫的一种表现,它让工人失去了自由和尊严,成为资本家谋取利益的工具。
我们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同时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为实现公平正义而努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对报告文学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包身工》 教案(7篇)
《包身工》教案(7篇)篇一:课时篇一教学要点:理解“包身工”的内涵。
一、课前布置预习题1、试讲述包身工的故事;2、试为包身工下定义,指明课文中对包身工的提法,并用课文中的内容具体解释。
二、导入新课在本世纪初的中国,生活着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工人阶层,他们住的是十七八个人挤在一起的鸽笼,吃的是豆腐渣熬成的稀汤和烂菜叶,他们的年龄与我们相仿,甚至更小,但他们干的却是每天十二三小时繁重的纱厂劳动。
他们没有阳光,没有欢笑,甚至他们也不能拥有他们自己――这就是包身工,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双重压榨、失去人身自由的包身工。
从本世纪的三十年代起,一个伟大的剧作家一直向人们含泪诉说着包身工的苦难生活——由学生简要讲述“包身工”的含义和“芦柴棒”的故事三、整体感知1、疏通字词(1)给加黑字注音:衍(yǎn) 汀(tīng) 游说(shuì)辊(gǔn)栅(shān) 趾(zhǐ)骷髅(kū)(2)解释下列词语和短语中的加点词:吆喝:(大声喊叫)生杀予夺:(指统治者掌握了生死赏罚的大权,横行霸道,对人民生命财产随意处置。
生,让人活着;杀,叫人死亡;予,给予;夺,剥夺。
)呻吟:(病痛时口中发出的声音。
)一听天命:(一,全;听,听凭,听任)契据是实:(是,此)非特不能赚,还要贴补:(不但)2、浏览全文,了解文体特点以及写作背景。
这是一篇报告文学,是一种兼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文体。
说它是“报告”,是就题材来说的,它必须选择真人真事的新闻题材,迅速及时地反映生活;说它是“文学”,是就表达来说的,它必须采用某些文学的表现手法,形象生动地再观生活,如注重选材的生动、形象,布局的精巧。
笔调的"富有特色等。
报告文学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包身工》发表于1936年6月《光明》半月刊创刊号。
夏衍(1900-1995),现代剧作家,革命戏剧和电影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
原名沈乃熙,字端轩,浙江杭州人。
1932年进入电影界;创作了《狂流》、《自由神》、《赛金花》等多部电影剧本。
高中语文《包身工》教案(精选14篇)
高中语文《包身工》教案(精选14篇)高中语文《包身工》篇1一、教学目的: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2、理解文中有关语句的概括作用3、认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的反人道本质,接受情感教育二、教学重点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典型场面、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语言特色四、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文导入《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文章体裁:报告文学《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
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其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二、介绍作家及作品夏衍:原名沈乃熙,号端先,浙江杭县人。
剧作家、电影艺术家、社会活动家。
早年留学日本,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主编《救亡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副刊。
解放后,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等。
曾写过许多作品,代表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剧本,并把小说《祝福》《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
三、文章的结构把握段落、记叙、说明、议论1—8(1—5)起床的情景(6—8)包身工的来源和身份9—17(9—11)早餐的情景(12—17)分析包身工发展的原因18—25(18—23)上工的情景(24—25)在中国的纱厂因剥削包身工而飞跃膨大的趋势26—33总结全文。
概述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指出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四、在了解课文结构的基础上,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细读描写包身工一天活动的段落,感受她们所受的非人待遇,并概括包身工的悲惨遭遇。
A)分别朗读1—4段,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1、这一场面描写按什么顺序着笔,下边的分析哪一项不符合原文:A、先写打杂再写包身工;B、先写地下再写楼上;C、先写群体再写个人;D、先写环境再写人的活动(D)2、试用一个词概括穿拷绸衫裤的男子的形象。
包身工教案6篇
《包身工教案》包身工教案(一):《包身工》读写教学设计教学设想:《包身工》一课篇幅很长,可学的知识点很多,所反映的事实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事情,年代久远,针对普通高中学生的学习实际,需要抓住一个比较容易的突破口,所以就抓住学习叙事写人的技巧这个知识点和该册书的写作训练结合起来完成教学过程。
教学目的:1透过包身工日常生活的三个场景了解包身工的悲惨生活2学习点面结合的方法叙事写人教学重点:1把握课文如何以时间为线索介绍包身工一天的悲惨生活2探究作者在描述包身工的群体生活时是如何做到点面结合的。
教学难点:点面结合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的年纪大概也就十五六岁,你们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最想干什么?(这时学生们议论纷纷,有说想玩的,有说想看电影的,也有说想考大学的等等。
)你们的这些想法我觉得都会实现,即使暂时不能实现,条件成熟时也会实现,因为你们生活在一个完美的新时代,你们有父母亲人的关爱与呵护。
但是,也有一群和你们年龄相当的女孩子她们的生活境遇和你们竟然有着天壤之别,她们是谁呢?让我们一齐走进夏衍的《包身工》走近她们了解她们。
二、课时目标这是一篇什么文章?(报告文学)该文体有什么特点?(P38)这是一篇报告文学的代表作,篇幅较长,可学的知识点很多,这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本文叙事写人的技巧三、资料概括我们先来了解这篇课文的大致资料:请同学们找出时间标志,概括每个时间段都写了包身工的什么日常生活。
明确:四点一刻:起床情形四点半以后:吃早饭五点:上工劳动状况全文以时间为线索,以三个生活片段向我们介绍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工作。
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大致资料,下面我们具体分析这三个场景。
首先看第一个场景四、具体分析第一个场景:起床情形听录音,听之前先布置问题,听完之后再解决问题。
问题设计(投影展示)1她们什么时间起床?(四点过一刻,晓星才从慢慢地推移着的淡云里面消去)2她们起床时都干什么?(抓她们的动作打哈欠叹气寻衣服穿错鞋子胡乱踏叫喊小便)3这个场面给人一种什么感觉?为什么(乱哄哄)4她们的居住环境如何(七尺阔十二尺深横七竖八十六七个抓这些数字空气充满汗臭粪臭湿气居住狭窄空气污浊环境恶劣)(板书:住恶劣)5她们的精神面貌如何?她们有没有注意到自己的外表装扮?(争夺马桶半裸体起来开门精神迟钝麻木,狼狈不堪为什么?6课文中她们被称作什么?(生物猪猡懒虫这些花季少女,已经失去了作为人的起码称呼,那些老板们也根本没有拿她们当人看非人待遇)(这些豆蔻年华的少女因为长期过着非人的生活疲倦拥挤杂乱失去了腼腆害羞爱漂亮的女孩子的天性)(板书:非人)在那里包身工出场了,那里面,作者并没有具体刻画哪一个人物,而是速写式地描出包身工的群像。
《包身工》教案2-教学教案-高一语文教案
《包身工》教案2-教学教案-高一语文教案教学目的1.理解本文选材和结构的特点:全文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作为记叙主线,穿插有关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的说明和议论,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表现主题。
2.学习本文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以及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3.体会本文语言的形象、鲜明及句式丰富多变的特点。
4.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认识帝国主义及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激发学生对包身工的同情,对剥削压迫者的仇恨。
教学设想本课教学以自读讨论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师通过教给方法、提示、引导,达到提高学生自读能力的目的。
1.布置预习,要求学生课前阅读“预习提示”,分析提示要点;阅读全文,按下面的提示进行思考,理清全文脉络,理解全文内容。
①给课文划分层次。
(培养分析能力)②了解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按课后“思考和练习”的要求作口述的准备。
(培养口头表达能力)③理解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作简要的概括。
(培养概括能力)2.抓住典型的场面描写、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断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作深入分析,理解作者表达的深层意思,语言的特色,学会精读课文。
重点分析的片断:① 1-4段包身工起床的场面描写。
② 14、15段“芦柴棒”得病备受折磨这一场面描写。
③ 21-23段“小福子”受“文明的惩罚”的记叙。
④ 26段关于包身工悲惨命运的概括描写。
⑤ 最后三段的抒情议论。
3.教学时,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分析“预习提示”弄清学习重点。
2.给课文划分层次,理解作者选材、构思的思路,理清文章的脉络。
3.了解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居住、饮食、劳动的情况。
4.理解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
目的:①让学生习惯于根据整个单元的要求和每课学习的重点,有目的有重点地学习;②大致弄清本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一、学习课文“预习提示”,理解提示的要点。
提问:“预习提示”有哪些要点?老师小结:第1段三个要点:(1)体裁:报告文学。
高中高一语文上册《包身工》教学设计2篇
高中高一语文上册《包身工》教学设计高中高一语文上册《包身工》教学设计精选2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包身工》的作者、背景和题材;2. 理解小说中所描绘的社会现象和人物心理;3. 学习运用抓住主线、分析剧情等阅读策略;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和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 分析小说中的社会现象和人物心理;2. 学习运用抓住主线、分析剧情等阅读策略。
教学难点:1. 理解小说中的社会现象和人物心理;2. 运用阅读策略分析剧情。
教学准备:1. 幻灯片和多媒体设备;2. 《包身工》的课文和周边材料;3. 分组活动所需的教学材料。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课前准备的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些工人的画像,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包身工”。
并与学生一起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温故而知新。
第二步:阅读与理解(20分钟)1. 学生初次阅读文章,尝试抓住主线;2. 学生按照小组分工,相互交流并讨论文章的意思,以促进理解;3. 学生再次独立阅读,然后回答一些问题,如: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故事发生的背景是什么?第三步:讨论与分析(15分钟)1. 学生根据已经初步理解的文章,就文章中的社会现象和人物心理展开讨论;2. 老师适时介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析文章中的情节与人物的心理感受。
第四步:文学欣赏(10分钟)1. 带领学生欣赏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2. 分享一些与文章相关的名人事迹和社会现象,以增加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第五步:拓展阅读(10分钟)1. 老师推荐一些与“包身工”话题相关的读物,并鼓励学生进一步拓展阅读;2. 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书籍进行阅读,并写下读后感。
第六步:作业布置(5分钟)1. 老师布置相关阅读任务,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进一步了解包身工的现象;2. 老师布置写读后感的作业,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小说中的社会现象和人物心理,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和阅读理解能力。
包身工教案6篇
包身工教案6篇包身工教案包身工教案(一):《包身工》读写教学设计教学设想:《包身工》一课篇幅很长,可学的知识点很多,所反映的事实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事情,年代久远,针对普通高中学生的学习实际,需要抓住一个比较容易的突破口,所以就抓住“学习叙事写人的技巧”这个知识点和该册书的写作训练结合起来完成教学过程。
教学目的:1透过包身工日常生活的三个场景了解包身工的悲惨生活2学习点面结合的方法叙事写人教学重点:1把握课文如何以时间为线索介绍包身工一天的悲惨生活2探究作者在描述包身工的群体生活时是如何做到点面结合的。
教学难点:点面结合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的年纪大概也就十五六岁,你们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最想干什么?(这时学生们议论纷纷,有说想玩的,有说想看电影的,也有说想考大学的等等。
)你们的这些想法我觉得都会实现,即使暂时不能实现,条件成熟时也会实现,因为你们生活在一个完美的新时代,你们有父母亲人的关爱与呵护。
但是,也有一群和你们年龄相当的女孩子她们的生活境遇和你们竟然有着天壤之别,她们是谁呢?让我们一齐走进夏衍的《包身工》走近她们了解她们。
二、课时目标这是一篇什么?(报告文学)该文体有什么特点?(P38)这是一篇报告文学的代表作,篇幅较长,可学的知识点很多,这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本文叙事写人的技巧三、资料概括我们先来了解这篇课文的大致资料:请同学们找出时间标志,概括每个时间段都写了包身工的什么日常生活。
明确:四点一刻:起床情形四点半以后:吃早饭五点:上工劳动状况全文以时间为线索,以三个生活片段向我们介绍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工作。
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大致资料,下面我们具体分析这三个场景。
首先看第一个场景四、具体分析第一个场景:起床情形听录音,听之前先布置问题,听完之后再解决问题。
问题设计(投影展示)1她们什么时间起床?(四点过一刻,晓星才从慢慢地推移着的淡云里面消去)2她们起床时都干什么?(抓她们的动作打哈欠叹气寻衣服穿错鞋子胡乱踏叫喊小便)3这个场面给人一种什么感觉?为什么(乱哄哄)4她们的居住环境如何(七尺阔十二尺深横七竖八十六七个抓这些数字空气充满汗臭粪臭湿气居住狭窄空气污浊环境恶劣)(板书:住恶劣)5她们的精神面貌如何?她们有没有注意到自己的外表装扮?(争夺马桶半裸体起来开门精神迟钝麻木,狼狈不堪为什么?6课文中她们被称作什么?(生物猪猡懒虫这些花季少女,已经失去了作为人的起码称呼,那些老板们也根本没有拿她们当人看非人待遇)(这些豆蔻年华的少女因为长期过着非人的生活疲倦拥挤杂乱失去了腼腆害羞爱漂亮的女孩子的天性)在那里包身工出场了,那里面,作者并没有具体刻画哪一个人物,而是速写式地描出包身工的群像。
人教版高中高一上册语文第11课《包身工》课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高一上册语文第11课《包身工》课文及教案课文及教案课文:《包身工》第一节课文总结《包身工》是一篇名人传记类作文,讲述的是鲁迅的父亲周应培的故事。
周应培是一个普通人,靠着家中的包身工买卖维持家计。
他在宁波从事包身工的生意,非常辛苦,但是他依靠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成就。
第二节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鲁迅的父亲周应培的故事;2. 掌握包身工的概念及其在周应培生活中的作用;3. 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引发兴趣:利用图片或故事情节向学生展示鲁迅的父亲周应培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 学习课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周应培做包身工的辛苦和努力。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理解问题来锻炼自己的阅读能力。
3.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周应培为何选择做包身工,这是否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然后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4. 观察练习:让学生观察课文中描写的包身工,让学生描述他们的特点和工作方式。
然后学生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展示自己对包身工的理解。
5.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包身工在周应培生活中的作用,以及背后所蕴含的意义。
6.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中,是否还存在类似的包身工,并探讨其背后的原因。
7.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听取他人的意见。
8. 课堂小结: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并回顾课上的重点内容。
9.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分析包身工在现代社会中的现象,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学生将能够了解鲁迅的父亲周应培的故事,并通过阅读和分析,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
包身工教案优秀8篇
包身工教案优秀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包身工教案优秀8篇运用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这几种表达方式。
《包身工》教案6篇
《包身工》教案6篇《包身工》教案篇1【教学目的要求】一、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互相勾结,残酷压榨我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二、培养阅读比较复杂的记叙文的能力,学习以问题为中心,以一天活动为线索,选取典型生活图景和典型事例,穿插说明、议论和抒情的写法。
三、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特点。
【教学设想】一、这篇课文篇幅较长,题材较复杂,表现方法多样,学生阅读有困难。
宜设计启发性强的思考序列题,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写作意图,把握__中心,按照线索顺序,逐步深入课文理解课文。
二、内容方面,要紧紧扣住中心思想,突出包身工的悲惨生活和造成包身工深重苦难的原因。
三、写作方面,要讲清楚中心、线索、选材、组材,然后再讲清楚运用多种手段表达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
四、教法方面,要以启发诱导为主,适当点拨总结,引导学生自觉深入课文、独立思考、分析研究问题,可按“自学预习(启发)——质疑问难(解答)——研究讨论(点拨)——综合练习(巩固)”的顺序进行教学。
【授课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与过程】一、简介作者夏衍,我国著名戏剧家、翻译家。
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州市人。
早年参加太阳社,是左联领导人之一。
主要作品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建国后把文学名作《林家铺子》、《祝福》改编为电影剧本。
《包身工》是一篇报告文学作品。
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中的一类,是文艺通迅、速写、特写的总称。
基本特征有三:真实性(不同于其他文艺创作),新闻性(不同于一般__),文学性(不同于一般工作报告、社会调查)。
二、与课文有关的材料印发北京师范大学《高中语文选讲》中魏灏选辑的《夏衍谈〈包身工〉》,或现行通用高一语文《教学参考书》中夏衍的《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指导学生自学。
要求:了解作者写作时间;了解写作意图;了解作者深入纱厂亲自观察体验生活,调查搜集材料的情况,为学习课文、理解报告文学特点打下基础。
三、阅读课文(一)运用工具书排除文字障碍,下列字词必须注音解释。
《包身工》教案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包身工》教案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包身工》,让学生了解作者夏衍以及作品背景,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分析作品中的形象刻画、艺术手法和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3. 深入理解作品揭示的社会现实和主题思想,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思考人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及作者简介2. 人物形象分析3. 艺术手法鉴赏4. 主题思想探讨5. 语言特点品味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作品的人物形象、艺术手法、主题思想和语言特点。
2. 难点:深入理解作品所揭示的社会现实和主题思想。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作品中的奥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作品中的精彩片段进行详细解读。
3. 采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作品背景及作者夏衍。
2. 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细节描写。
3. 鉴赏作品中的艺术手法,如对比、象征等。
4. 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思考。
6. 课堂小结,梳理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7.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意识、沟通交流能力和创新思维。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包身工》文本及相关注释。
2. 参考资料:关于夏衍及其作品的介绍,相关文学评论和分析文章。
3. 多媒体资源:图片、音频、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
4. 在线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背景资料和学术讨论,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资源。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作品背景、作者简介,初步感知文本。
2023最新-《包身工》高中语文教学教案(3篇)
《包身工》高中语文教学教案(3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为了加深您对于包身工教案的写作认知,下面给大家整理了3篇《包身工》高中语文教学教案,欢迎您的阅读与参考。
《包身工》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文章中心思想。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3.认真阅读课文,体会文章语言形象、鲜明以及句式丰富多变的特点。
4.反复诵读课文,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认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教学重难点】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文章中心思想。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3.认真阅读课文,体会文章语言形象、鲜明以及句式丰富多变的特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情景导入当我们坐在教室里,汲取知识的琼浆时,当我们漫步在阳光下,欣赏周围的美景时,当我们围坐在小桌旁,和家人幸福地交流时,我们不会想到,还有一群和我们年龄相仿的同龄人,她们的生活里没有阳光,没有自由,没有欢乐,只有没日没夜的工作和忍受非人的折磨。
她们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呢?就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夏衍的《包身工》。
二、文学常识1.作家作品夏衍先生原名沈端先(1900—1995),优秀剧作家,戏剧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主要进行话剧和电影创作,长期而多方面从事创作实践。
著名的电影剧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并改编鲁迅的《祝福》、茅盾的《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
解放后任文化部副部长。
2.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
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具有典型性,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包身工》的作者、时代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3)掌握小说的情节结构,概括故事主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小说中的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3)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关爱,培养人文关怀精神。
(2)认识旧社会的黑暗,珍惜当今美好生活。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鲁迅《包身工》2.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及主题思想。
3.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启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及《包身工》的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关键词语、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文本解读:(1)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概括故事主题。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本。
5. 批判性思维训练:(1)让学生针对小说中的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2)组织辩论,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6.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关爱。
(2)启发学生思考旧社会的黑暗和当今美好生活的珍惜。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作业布置1. 复习课文,总结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及主题思想。
五、课后反思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合作探讨、批判性思维训练中的表现。
3. 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针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小说《包身工》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鲁迅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包身工的优秀教案(优秀4篇)
包身工的优秀教案(优秀4篇)《包身工》教案篇一【教例简述】此教例参照黄芬兴老师论文《浅谈〈包身工〉中“间隔异称”的表现力》(《学语文》1988年第4期P31)改编。
【课时】一节。
【教学内容】《包身工》中的称说。
【教学过程】老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表达方法。
下面我们深入研究一下作品中使用“称说”的技巧。
请大家用几分钟的时间,找出所有关于“包身工”的称呼、称谓、称说。
同学们指出的有:猪猡、懒虫、芦柴棒、女孩子、乡下姑娘、包身工、试验工、养成工、机器、罐装了的劳动力、泥土、奴隶、墨鸭、冤魂……教师:大家找出的这些称说,我已经板书在黑板上了。
大家能不能解释一下它们各自的含义?同学们竞相发言:“猪猡”,是带工老板对包身工侮辱性的骂语,它表现了包身工身份的低下,揭示了包身工非人的生活环境。
“机器”,表明包身工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生活权利被剥夺,她们只是别人赚钱的工具。
“奴隶”,没有人的一切权利,它一针见血地点破了包身工制度的本质,暴露了这种剥削制度的极端反动性。
……教师:下面再请同学们谈谈这些称说的表达特点。
同学们继续发表看法:有比喻,有反复,有借用。
在反复使用中冠有不同的附加成分,表达出不同的含义。
作者借用了一部分称呼,也客观地解释了一些称说,还在抒情议论中使用大量的比喻性的称说。
有的称呼表现了包身工的处境,有的称呼表现了包身工的来源,有的称说表现了作者的愤怒。
……教师:讨论到这里。
应该说同学们对课文中称说的含义已经有了较深刻的理解。
但大家注意了没有,我把大家找出的二十几处称说有意识地板书为三块。
一块为作品开头部分的称说,一块为介绍包身工的来历等内容的称说,一块为作者用来揭露包身工制度实质而安排的称说。
大家要思考:第一,三“块”称说的表达角度有什么不同。
第二,三“块”称说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不同。
第三,三“块”称说在表达文章主题上有什么作用。
第四,称说在表现作者情感上的作用。
语文《包身工》教学设计教案
语文《包身工》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理解《包身工》的背景和作者夏衍。
2. 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3. 分析并解读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对包身工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2. 培养学生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关注和的人文关怀。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梗概介绍《包身工》的故事背景和主要情节,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2.2 课文解析2.2.1 第一部分:了解包身工的定义和来源,分析作者通过描写包身工的生活状况来表达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2.2.2 第二部分: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意义和艺术特色。
2.2.3 第三部分:讨论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如劳动者的权益、社会阶层等,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提问或引导学生回顾相关知识,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身工》。
3.2 课文阅读与讨论3.2.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3.2.2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2.3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3.3 课文解析与分析3.3.1 教师对课文进行解析,分析故事情节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
3.3.2 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进行思考和笔记。
3.4 写作练习3.4.1 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或评论文章。
3.4.2 学生进行写作,教师进行指导和反馈。
第四章: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讨论表现和写作作业,评价学生对《包身工》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及对课文中的主题思想的思考和表达。
第五章:教学资源教师准备课文文本、相关背景资料、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的资料,以及写作纸张和文具。
包身工教案 (2)
包身工教案一、教案简介本教案是针对包身工职业培训的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
通过本教案的实施,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包身工的基本技能和知识,提高其在包装行业的职业素养和工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包身工的职业背景和重要性。
2.掌握包身工的工作流程和标准操作。
3.学会运用包装材料和工具进行包身工作。
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5.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职业道德素养。
三、教学内容1. 包身工概述•包身工的定义和职责。
•包身工在包装行业中的重要性。
•包身工的职业发展前景。
2. 包身工的工作流程•检查包装材料和工具的准备工作。
•准备好所需的包装材料。
•根据产品要求进行包装工艺流程。
•进行包装质量检查和记录。
3. 包身工的标准操作•学习正确的包装操作姿势。
•掌握包装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方法。
•学会运用不同的包装工具。
4. 包身工的实操训练•学生进行模拟包装作业实践。
•学生进行实际产品包装操作训练。
•老师对学生的包装工艺进行指导和点评。
5. 安全知识教育•学习包装作业中的安全事项。
•学习使用个人防护装备。
•学习急救知识和应急处理方法。
6. 职业道德和素养培养•培养学生的职业操守和工作纪律。
•强调包身工的职业责任和专业精神。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1.交互式教学:通过课堂讨论、问题解答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参与度。
2.实践操作:通过实际的包装作业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技术水平。
3.小组合作: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交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4.视听教学: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内容的传达和理解。
五、教学评估1.日常考核:通过课堂练习、作业等方式进行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估。
2.实操评估:对学生的实际包装作业进行评估,包括包装质量、效率等方面。
3.作品展示:要求学生制作并展示自己的包装作品,评估其设计和创意能力。
1.包装材料和工具:提供各种包装材料和工具供学生实践操作使用。
2.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等设备用于教学内容展示。
《包身工》教案2
包身工教案2
1.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理解包身工的作用和使用场景。
2.学生能够使用包身工将原料裹上包子皮并制作成包子。
3.学生能够熟练制作肉馅包和韭菜鸡蛋包。
2. 教学重点
1.包身工的使用和制作技巧。
2.包子的制作方法和口感调节。
3. 教学难点
1.包子皮与原料配合的技巧。
2.包子口感的调节。
4. 教学过程
4.1 导入
1.引入包子历史和文化背景。
2.引入包子制作中制作新器具——包身工。
4.2 讲解包身工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1.包身工的结构和原理。
2.包身工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4.3 包身工制作实操
1.学生根据讲解,使用包身工将原料裹上包子皮。
2.分组完成肉馅包和韭菜鸡蛋包的制作。
4.4 品尝
1.学生品尝自己制作的包子。
2.分享自己的制作经验和感受。
3.教师进行包子口感调节和品尝。
5. 课堂总结
1.整理和总结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2.引导学生对制作包子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职业素养进行思考和反思。
6. 课后作业
1.完成课堂笔记和总结。
2.思考如何对包子口感进行调节。
3.练习使用包身工进行包子制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理解本文选材和结构的特点:全文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作为记叙主线,穿插有关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的说明和议论,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表现主题。
2.学习本文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以及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3.体会本文语言的形象、鲜明及句式丰富多变的特点。
4.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认识帝国主义及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激发学生对包身工的同情,对剥削压迫者的仇恨。
教学设想
本课教学以自读讨论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师通过教给方法、提示、引导,达到提高学生自读能力的目的。
1.布置预习,要求学生课前阅读“预习提示”,分析提示要点;阅读全文,按下面的提示进行思考,理清全文脉络,理解全文内容。
①给课文划分层次。
(培养分析能力)
②了解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按课后“思考和练习”的要求作口述的准备。
(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③理解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作简要的概括。
(培养概括能力)
重点分析的片断:
① 1-4段包身工起床的场面描写。
② 14、15段“芦柴棒”得病备受折磨这一场面描写。
③ 21-23段“小福子”受“文明的惩罚”的记叙。
④ 26段关于包身工悲惨命运的概括描写。
⑤最后三段的抒情议论。
3.教学时,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分析“预习提示”弄清学习重点。
3.了解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居住、饮食、劳动的情况。
4.理解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
目的:①让学生习惯于根据整个单元的要求和每课学习的重点,有目的有重点地学习;
②大致弄清本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预习提示”,理解提示的要点。
提问:“预习提示”有哪些要点?
老师小结:第1段三个要点:
(1)体裁: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是文艺性的通讯、速写、特写的总称,要求有真实性和典型性,能迅速及时反映现实生活。
我们学过的报告文学有《谁是最可爱的人》、《地质之光》等。
第2段的要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以记叙包身工一天生活为组织材料的线索,以说明、议论的表达方式介绍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趋向作为配合。
第3段要点,本文写作特点:(1)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2)点面结合,既介绍面上包身工的生活、劳动情况,又对“芦柴棒”、“小福子”这两个典型人物作点上的描写。
二、提问:《包身工》全文可分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些什么内容?
同学讨论后,老师小结:课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8段)记叙包身工清晨起床的情况,描述她们恶劣的居住条件;介绍包身
工的来源和身份,说明包身工产生的背景。
第二部分(9-17段)记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描述她们恶劣的饮食条件;分析包身工发展的原因。
第三部分(18-25段)记叙包身工上工的情景,描述工厂劳动条件的恶劣,揭露包身工所受的残酷剥削、压迫,指出在中国的日本纱厂因剥削包身工而飞跃膨大的趋势。
第四部分(26-33段)总结全文。
概括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所受到的残酷剥削、压迫,指出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
三、请同学口头讲述包身工的生活、劳动情况。
(参考“思考和练习”五的要求)四、提问:让同学根据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包身工制度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明确: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农村破产,特别是灾荒后贫苦农民无法维持生活,只好让儿女到上海当包身工。
(2)包身工制度发展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用包身工?
明确:三个原因:可靠(身体属于带工老板,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安全(与外界隔绝,不受外界工潮的影响)、价廉(工资不及同类男工的三分之一)。
(3)由于吸收了廉价劳动力的滋养,日本纱厂的包身工制度有很大的发展,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明确:从日本纱厂的发展看,日本大财阀三井系由一个厂,不到两万锭子,发展到有六个纱厂、五个布厂,25万个锭子。
从包身工人数看,上海三十间日本厂,包身工人数按最少占50%算,也有二万四千人以上。
五、布置作业:“思考和练习”一、二题。
板书设计(可用投影机逐部分显示出来)
一、记叙包身工起床情景,廉价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二、记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并论及包身工制度发展的原因。
三、记叙包身工上工的情景,揭露帝国主义工厂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
四、全文总结,概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愤怒控诉野蛮的吃人制度,指出黑暗终将过去,黎明定会到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重点分析:(1)1-4自然段包身工起床的场面描写。
(2)14、15段“芦柴棒”得病备受折磨这一场面描写。
(3)21-23段“小福子”受到“文明的惩罚”这一段的叙述。
目的:让学生了解场面描写、点面结合的写法和选材的典型性,并赏析语言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全班同学朗读1-4段。
老师提出下面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
(可用投影机显示,或用小黑板列出)
(1)这一场面描写按什么顺序着笔,下边的分析哪一项不符合原文:
a 先写打杂再写包身工
b 先写地下再写楼上
c 先写群体再写个人
d 先写环境再写人的活动(答案:d)
(2)试用一个词概括穿拷绸衫裤的男子的形象。
(凶恶)
(3)用扼要的词语概括一下这几段中所描写的包身工住宿的环境的特点。
(地方狭窄、空气污浊)
(4)分析描写楼下包身工起床情况的这句话:“打呵欠,叹气,叫喊,找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
”
a 试用一个词语概括句中所描写的情况。
(乱哄哄)
b 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情况?(住的地方太狭窄)
c 这句话用了7个短语,这些短语按什么顺序排列?产生怎样的表达效果?
(按起床时动作先后的顺序排列,这一连串动作的记叙与描写具体表现了骚乱的情况)
(5)分析描写楼上的包身工起床后下楼的句子:“蓬头,赤脚,一边扣着钮扣,几个还没睡醒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
”
a 用一个短语概括这句子描写的情况。
(狼狈不堪)
b 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什么?(穿拷绸衫裤男子的威迫。
)
c “冲”这一动作表现了包身工当时怎样的心态?(提示:兴奋?害怕?冲动?还是鲁莽?正确答案应是:害怕。
)
d 这句子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句话把描写包身工起床后赶忙下来的短语放到主语前边,突出了她们当时的狼狈相,更深刻地表现了她们被奴役,被威迫的可怜。
)
(6)第2段最后两句写包身工女性害羞感觉的迟钝,是一种怎样的心态表现?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态的出现?
(表现了包身工长久受非人的折磨而变得麻木的心态)
(7)1-4段和第5段都写到包身工住的条件的恶劣,两者运用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二、请一个同学朗读13-15段,大家一齐思考讨论下边的问题:
(目的在说明包身工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表现她们受残酷的压迫。
)
(2)场面描写着笔有轻重,表现有主次,14、15段的场面描写表达的重点是“芦柴棒”的惨,“打杂的”凶,还是老板娘的奸?
(“打杂的”凶)
(3)分析打杂的怎样给“芦柴棒”“医”病,把15段第一句、第二句、第五句中描写打杂的虐待“芦柴棒”的主要动词找出来,体会它们的作用。
(摔、踢、泼三个词表现了“打杂的”凶狠。
)
老师小结:这一段场面描写用词准确,文字紧凑,主次配合很好。
摔、踢、泼三个动作,一个凶似一个。
“芦柴棒”突然的跳,衬托了“打杂的”凶,突出了“芦柴棒”受虐待的惨,最后老板娘的笑和她的话既与上文“假病!老子给你医!”照应,又表现了她的残酷,无人性,更显出“芦柴棒”遭遇的悲惨。
短短的一段文字读来催人泪下,使人发指。
这一段“点”的描写与“面”的描写相配合,大大丰富文章的内容,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三、老师提示:选材要选有典型性的材料。
21-23段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