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第四篇【圣才出品】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维新改良派的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第二十三章维新改良派的社会思想23.1 复习笔记一、康有为的社会思想1.个人简介(1)生平背景康有为(1858~1927年),广东南海县人,出身于封建官僚地主家庭,自幼便接受严格的传统学术教育。
他的主要著作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等。
(2)主要贡献①康有为是晚清思想界的巨人。
在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他把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的早期维新思想进一步理论化和系统化,导演了悲壮的百日维新。
②他还将古代大同思想和西方民主人权思想结合在一起,提出了新的意义上的“大同世界”,昭示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向,变法救亡理论和大同理论构成了他的思想主张的核心内容。
③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思想界的风云人物,康有为在其变法富国论和理想社会论中,都系统地展开了其社会思想主张。
2.社会变迁论康有为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变易思想,同时又学习借鉴牛顿的天体力学和康德的“星云说”等科学、哲学研究成果,并创造出“三世说”的历史进化论,系统地提出了其社会变迁思想。
(1)康有为把西方进化论同中国传统变易思想结合起来,明确提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不断变易发展的。
①根据西方近代科学家对天体运行的观测和研究,康有为指出,宇宙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天与地不能截然分开,地球是绕日旋转的行星,地球只是诸行星之一,因此,地是宇宙的一部分,天则是作为整体的宇宙。
这对于否定中国传统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想提供了自然科学的依据。
②根据自然界变易进化的普遍规律,康有为提出由于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所以圣人的治法也必须因时改变。
(2)康有为从多重角度分析了社会变迁的动力。
他认为事物内部的矛盾是其变化的动力,社会发展变迁也是由竞争所导致的优胜劣败的天然法则所决定的。
(3)康有为还从人性角度阐述揭示社会进化的动力问题。
①他认为,人类求乐免苦,对物质生活的强烈追求是人类社会进化的重要动力。
②他还根据对世界历史的考察,论证了先进的外部世界的挑战和压力,是落后国家社会进化变迁的外在动力。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清初启蒙思想家的社会思想)
第二十一章清初启蒙思想家的社会思想21.1 复习笔记中国社会思想演进到清代,进入总结与开新的历史时期。
反映在社会思想领域,就是新的社会风气、新的价值观念、新的文化思想以及诸多不同以往的忧患意识和批判意识随之涌现出来。
清初的社会思想自然承其惯性,表现出以经世致用为宗旨,富于批判的思潮,气象博大的内容,以及对新的社会规范的探求等特征。
一、黄宗羲的社会思想1.个人简介黄宗羲(1610~1695年),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黎洲先生,明末清初浙江余姚人,《清史稿•儒林传》有其传。
他的社会思想较集中地体现在《明夷待访录》一书中。
2.理想社会构想(1)主要内容①君主是一心为民兴利而不享其利的。
②官员的工作是为天下、为万民的,而不是为君主、为一姓的。
③社会的法令规范是为了社会兴利除害、使万民受益而设定的,而不是为君主的利益而设定的。
④学校不仅是养士的机关,而且是议朝政的机关。
⑤实行井田制与土地平均分配制度。
(2)主要特点①他继承了中国历代以托古的形式反映自己的社会思想及社会理想的传统。
②具有明显的近代民主主义思想的特色。
③充满了乌托邦式的空想。
④具有否定和批判现实社会的思想启蒙意义,因而具有时代的超前性。
(3)评价黄宗羲的社会理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是根本不能实现的,但他以此为标准所进行的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则是入木三分的,反映了清代初期启蒙思想家们对当时社会的反思与批判精神,也为以后中国社会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论人性与欲望(1)论人性①对于人性问题,黄宗羲企图建立“心与性一”的一元人性论。
a.他认为,人们只有“气质之性”,没有“义理之性”,只有“人心”,没有“道心”。
所谓道心和义理都是人们的气质之性和人心的派生物。
b.黄宗羲否认了“气外之理”和“心外之性”,因此否定了宋明理学家和心学家的人性论,只企图用气一元论来说明人性,认为人性是在与生俱来的人心中自有的。
②在人性的善与恶问题上,黄宗羲是一位性善论者。
a.他认为,与其他动物不同,人之性善是“不忍”,又以仁为核心,表现出仁义礼智等特征。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现状及相关问题)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二章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现状及相关问题2.1复习笔记一、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1.1949年以前的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1)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中国社会学界,如孙本文、黄文山、施存统、徐逸樵、王守礼等,都出版过社会思想史著作,但均为外国社会思想史。
(2)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的著作,仅有三种:①程伯群的《中国社会思想史》,此书不足十万字,过于简单。
②郭真在30年代前后出版《中国社会思想史》和《中国社会思想概观》,这两本书不但内容大同小异,而且字数也基本相同。
③李安宅先生1931年出版过《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一书,约四万字,可说是新中国成立前旧著中质量最高的中国社会思想史著作。
(3)小结①20世纪前半叶,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虽然学界已经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所在,但尚无能力进行深入研究,甚至连能讲授“中国社会思想史”课程的教师都如凤毛麟角。
②当时的教育部将中外社会思想史合而为一,乃是不得已之举,我们不能因此而得出当时社会学界对“中国社会思想史”之重要性的认识有所下降的结论。
③据有关中国社会学史的资料可知,潘光旦先生曾开设过“儒家社会思想研究”课程,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按潘光旦先生的学识作推断,他的讲授当是有深度的。
但时至今日,尚未见有人将该讲义整理出版。
2.1949年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状况(1)中国大陆学者对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①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的学科建设1979年恢复与重建社会学学科后,1980~1982年,我国高校建立起了恢复重建后的第一批社会学系,其中设专人从事中国社会思想史教学与研究者,以南开大学社会学系与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为最早。
②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专著a.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上册于1989年出版b.陈定闳先生的《中国社会思想史》于1990年出版。
内容包括先秦至清末,可谓我国第一部完整的中国社会思想史著作,但综合考察,其对浩如烟海的中国社会思想史料的直接发掘尚显不足,一些结论也有待商榷。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宋代功利主义儒家的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十八章宋代功利主义儒家的社会思想18.1复习笔记功利主义思想是两宋时期政治和社会思想的主轴。
功利主义者提倡“经世”,关注具体现实问题和社会事务,强调达到具体的效果(功),增大政府提供给社会的利益好处(利)。
一、李觏的社会思想1.个人简介(1)生平背景李觏(1009~1059年),字泰伯,北宋建昌军南城(今江西省南城县)人,出生于小地主家庭,少年时家境即已衰败,故他曾自称为“南城小草民”。
(2)主要贡献李觏是一位现实主义的社会思想家。
在他的著作和教学中,处处以“康国济民为意”,他的著作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现实社会的面貌,被人誉为“皆从大处起议论”的“医国之书”。
著有《李觏集》。
2.论人性与人的欲望(1)论人性①性三品、人五类学说关于人性问题的论述中,李觏形成了他性三品、人五类的学说。
以“学”为标准把人分为五类: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a.上智—“不学而能”的“圣人”;b.贤人—中人之上,“学而得其本”的人;c.迷惑—中人之中,“学而失其本”的人;d.固陋—中人之下,“兀然而不学”的人;e.下愚—“虽学而不能”的蠢人。
②具体人性的评定a.李觏认为把中人中的优秀者“贤人”与上智的“圣人”同等对待;b.把中人中的恶劣者“固陋”之人与“下愚”的“蠢人”同等对待;c.只有中人中的“迷惑”之人,才是实际上的中品之性。
③关于以“学”界定人品,的具体指标:具体的指标李觏认为是仁义礼智信,并且以“礼”为核心的。
④三品五类差异的原因关于从形体的角度看,同属于“人”的社会群体中,造成三品五类的差异,李觏认为是“天命”所使然。
⑤纵观李觏的人性论可见,他的思想基本没有超出董仲舒、韩愈的思想范畴,但是在对于人性的进一步解释方面,李觏却有了自己的新意,这就是他的功利主义欲望论。
(2)论欲望①内容a.李觏以“性情”来指称人有欲望的本性及表现这种欲望的“情”。
他认为,人类的任何一个成员,无论是圣人还是愚人,都是有欲望的,欲望的目标就是个人利益的满足。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农民与资产阶级革命家的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二十四章农民与资产阶级革命家的社会思想24.1复习笔记一、洪秀全、洪仁玕的社会思想1.个人简介(1)生平背景①洪秀全,广东花县人,嘉庆十九年(1814年)出生,卒于同治三年(1864年),出身农民家庭,16岁时因家贫辍学,一边随父兄种地,一边读书。
l843年,洪秀全因阅读宣传基督教的小册子《劝世良言》而开始信教,并创立拜上帝教。
l851年,他发动金田起义,屡败清军,在南京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太平天国政权,后又进行北伐和西征,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1864年,洪秀全在天京病故。
②洪仁玕,洪秀全的族弟,同是在农村靠做塾师为生。
1843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时,他是最早的参加者之一。
1864年6月,天京陷落,洪仁玕于同年10月被俘,在南昌慷慨就义。
其著作主要有《资政新篇》等。
(2)主要贡献①洪秀全既是一位农民革命家,同时也是近代中国颇具影响的思想家,他将基督教平等思想和中国儒家传统的大同思想、仁政思想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提出了别具特色的社会平等论和社会理想论。
他的思想和言论主要体现在《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早期著作和《天朝田亩制度》当中。
②l859年,洪仁玕到达南京,在太平天国政权面临着严重政治危机的时刻,他向洪秀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全提出《资政新篇》,建议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学习西方“技艺”,全面改革朝政。
2.洪秀全“普天之下皆兄弟”的平等论(1)理论依据①基督教人人在上帝面前平等的思想;②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
(2)主要内容①洪秀全从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中摘取出“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指出人间所有不平等的政治、经济等级都是不合理的,人人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
②从基督教平等思想出发,洪秀全认为,在上帝主宰之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兄弟姐妹间的关系,应该相亲相爱,而不应该彼此争斗相互残杀。
③洪秀全还把基督教的平等、相爱思想与中国古代“有无相恤,患难相救”、“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相联系。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东汉时期社会批判思潮中的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东汉时期社会批判思潮中的社会思想11.1 复习笔记一、王充的社会思想王充(27~91年),字仲任,会稽上虞(浙江上虞)人。
东汉学识渊博的学者和思想家。
著作主要有《论衡》、《政务书》、《讥俗节义》等。
1.论人性与人的社会化(1)人性①关于人的本性问题,王充对于孟子的性善论、告子的性无善无恶论、荀子的性恶论,以及扬雄的善恶混之论,都不完全同意。
他认为“人性有善有恶”。
②他的善恶标准仍然是占社会统治地位的地主阶级的价值标准,是把符合该阶级伦理规范的行为叫作“善”,相反者则为“恶”。
(2)人的社会化王充认为,“人之性,善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
善和恶是可以互变的,关键在于后天的社会教育和熏陶。
教育和熏陶的过程,即是人的社会化过程。
他认为人的社会化主要靠三个途径:①自己主动地学习。
人都是有智能的,主动参与社会化,是成人的重要前提。
如果自己没有学习社会规范、适应社会的欲望,只靠别人或社会的强迫,不能收到理想效果。
②尊者长者的教告劝勉。
人的社会化是在人群中完成的,年长和位尊的人都会提供社会化的剧本,起到鞭策、鼓励的作用。
凡君主、父老、师长都有义务对臣民、子孙、学生进行社会规范的教育,并矫正他们的越轨行为。
③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社会环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他发现人的社会化是在参与社会的过程中,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逐渐表现出对社会的适应和越轨的。
对一个人来说,如果我们把第一点叫作自觉的社会化,第二点叫作被教诱的社会化,那么,第三点可以叫作无意识的社会化。
人的社会化是在社会互动中实现的,人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这个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必然潜移默化地互相影响着。
2.论社会交往与互动(1)社会交往①社会是由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构成的。
王充认为,人与人的关系是一种交换关系。
②要维持社会交往的连续性,做到礼尚往来,须以平等为基本前提。
否则,经济地位低下的人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才能维持这种交换关系。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现状及相关问题)【圣才出品】
第二章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现状及相关问题2.1 复习笔记一、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1.1949年以前的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1)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中国社会学界,如孙本文、黄文山、施存统、徐逸樵、王守礼等,都出版过社会思想史著作,但均为外国社会思想史。
(2)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的著作,仅有三种:①程伯群的《中国社会思想史》,此书不足十万字,过于简单。
②郭真在30年代前后出版《中国社会思想史》和《中国社会思想概观》,这两本书不但内容大同小异,而且字数也基本相同。
③李安宅先生1931年出版过《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一书,约四万字,可说是新中国成立前旧著中质量最高的中国社会思想史著作。
(3)小结①20世纪前半叶,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虽然学界已经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所在,但尚无能力进行深入研究,甚至连能讲授“中国社会思想史”课程的教师都如凤毛麟角。
②当时的教育部将中外社会思想史合而为一,乃是不得已之举,我们不能因此而得出当时社会学界对“中国社会思想史”之重要性的认识有所下降的结论。
③据有关中国社会学史的资料可知,潘光旦先生曾开设过“儒家社会思想研究”课程,按潘光旦先生的学识作推断,他的讲授当是有深度的。
但时至今日,尚未见有人将该讲义整理出版。
2.1949年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状况(1)中国大陆学者对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①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的学科建设1979年恢复与重建社会学学科后,1980~1982年,我国高校建立起了恢复重建后的第一批社会学系,其中设专人从事中国社会思想史教学与研究者,以南开大学社会学系与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为最早。
②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专著a.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上册于1989年出版b.陈定闳先生的《中国社会思想史》于1990年出版。
内容包括先秦至清末,可谓我国第一部完整的中国社会思想史著作,但综合考察,其对浩如烟海的中国社会思想史料的直接发掘尚显不足,一些结论也有待商榷。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魏晋玄学家的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魏晋玄学家的社会思想13.1 复习笔记一、玄学的产生1.玄学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1)汉代的今文经学到东汉时期,越来越被复杂的谶纬迷信所充斥。
(2)汉代采取通经致仕的制度,使经师章句之学得到空前的发展,这就使得作为思想统治工具的今文经学日益荒诞,日益繁琐,于是也就逐渐失去了其控制人民思想的功能而走向衰亡。
(3)东汉时期的征辟、察举的制度①东汉时期采用征辟、察举的制度选拔人才,选拔的标准主要是依据乡间宗党对这个人的评价,即用社会舆论——清议鉴别一个人的臧否。
②清议的主要着眼点是看这个人对儒家经典的研究深度,以及他的道德行为、生活作风等。
由于清谈者尚有风云之志,欲立功名,图复汉室,言论往往与统治者意愿相左,为曹魏、司马政权所消灭。
③为了避祸,一些名士不敢直接评论世事,代之而起的就是“言及高远,而未尝评论时事,臧否人物”的清谈玄学了。
(4)东汉末年的社会动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分裂,使儒学特别是儒家经学丧失了“独尊”的社会条件。
儒学难以独尊,从而出现了思想活跃,百家会通的局面。
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道家思想的地位明显提高,佛教思想也在中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2.玄学的发展(1)道家社会思想的复兴,最初是以“援道人儒”、儒道融合的形式出现的。
这就是何晏与王弼的“正始玄学”。
他们把《周易》、《老子》、《庄子》结合起来,并称为“三玄”,以孔子与老子同为“圣人”,目的仅在于减少前进中的障碍。
(2)阮籍、嵇康时期,公开打起老庄的旗帜,向儒家思想宣战。
(3)向秀、郭向时期,以注疏《庄子》为其思想观点的表达方式。
这就是魏晋玄学。
3.何为玄学玄学以“道”为思想核心,以“贵无”为主导倾向,将《老子》、《庄子》、《周易》熔于一炉,用以设计人生范式,表达社会思想。
二、何晏、王弼的社会思想1.何晏、王弼其人何晏(约190~249年),字叔平,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是汉外戚大将军何进的孙子。
公元249年,司马氏夺魏政,杀曹爽,何晏也同时被夷三族。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现状及相关问题)
第二章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现状及相关问题2.1 复习笔记一、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1.1949年以前的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1)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中国社会学界,如孙本文、黄文山、施存统、徐逸樵、王守礼等,都出版过社会思想史著作,但均为外国社会思想史。
(2)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的著作,仅有三种:①程伯群的《中国社会思想史》,此书不足十万字,过于简单。
②郭真在30年代前后出版《中国社会思想史》和《中国社会思想概观》,这两本书不但内容大同小异,而且字数也基本相同。
③李安宅先生1931年出版过《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一书,约四万字,可说是新中国成立前旧著中质量最高的中国社会思想史著作。
(3)小结①20世纪前半叶,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虽然学界已经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所在,但尚无能力进行深入研究,甚至连能讲授“中国社会思想史”课程的教师都如凤毛麟角。
②当时的教育部将中外社会思想史合而为一,乃是不得已之举,我们不能因此而得出当时社会学界对“中国社会思想史”之重要性的认识有所下降的结论。
③据有关中国社会学史的资料可知,潘光旦先生曾开设过“儒家社会思想研究”课程,按潘光旦先生的学识作推断,他的讲授当是有深度的。
但时至今日,尚未见有人将该讲义整理出版。
2.1949年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状况(1)中国大陆学者对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①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的学科建设1979年恢复与重建社会学学科后,1980~1982年,我国高校建立起了恢复重建后的第一批社会学系,其中设专人从事中国社会思想史教学与研究者,以南开大学社会学系与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为最早。
②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专著a.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上册于1989年出版b.陈定闳先生的《中国社会思想史》于1990年出版。
内容包括先秦至清末,可谓我国第一部完整的中国社会思想史著作,但综合考察,其对浩如烟海的中国社会思想史料的直接发掘尚显不足,一些结论也有待商榷。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原始社会及古代神话中的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第二篇原始社会至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第三章原始社会及古代神话中的社会思想3.1 复习笔记一、原始社会时期的社会思想1.氏族社会时期社会思想的产生(1)原始群时期及其社会思想①原始群时期的人类社会在两三百万年以前,人类就在生产劳动中诞生出来了。
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类只有依靠集体的行为和力量,才能获得必要的生活资料,才能抵御猛兽的侵袭。
人类自诞生起,就过着群居式的社会生活。
②原始群时期的社会思想a.当时的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越来越感到只有集体劳动、共同生活,才能求得生存,他们也逐渐意识到加强群体内各成员之间互助协作的好处,从而不断地强化了这个阶段的原始的群体组织。
b.人类从原始群时期逐渐发展到氏族社会时期。
在这个过程中,就体现着一种社会思想。
(2)氏族社会及其社会思想①氏族社会的经济基础在氏族社会里,人们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所组成的社会群体中,过着原始共产制的生活。
由于生产资料公有,人们在共同的生产和生活中,结成原始的平等互助的人与人的关系,并且平均分配他们的劳动产品。
②氏族社会的社会思想a.在这样的经济基础之上,人们没有私有观念,在氏族社会内部的人与人关系,是一种平等互助关系。
b.由于当时的人类生活地域、社会视野和社会思想都比较狭隘,往往视本氏族之外的其他氏族的人为异类,常有血腥的氏族间屠杀事件发生。
2.原始宗教与社会习俗所体现的社会思想(1)原始宗教与社会思想在原始社会的群体生活中,逐渐产生了原始宗教。
原始宗教是人们对于自然和现实社会的歪曲反映,是一种被歪曲了的社会思想。
它一经产生,就对氏族社会的群体生活起着控制作用。
①自然崇拜人们把生活中的得失、胜败都归结为自然力的威力,错误地崇拜自然现象,从而出现了最早的宗教,即自然崇拜。
②灵物崇拜在自然崇拜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为灵物崇拜。
灵物崇拜是对某些物品的崇拜,相信灵物能保护自己或本氏族,并能抵御敌人,战胜邪恶力量。
③图腾崇拜a.灵物崇拜后来又发展为图腾崇拜。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晚清之西力东侵初期的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二十二章晚清之西力东侵初期的社会思想22.1复习笔记一、龚自珍的社会思想1.个人简介(1)生平背景龚自珍(1792~1841年),字瑟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出生于官僚世家,一生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
①作为封建末世的思想家,龚自珍已经意识到中国社会正处于“日之将夕,悲风骤至”的危机前夜,内心充满了危机和惶恐。
②作为近代中国的第一位智者,他却没有确立起全新的近代意识,导引中国走向近代化,他是一个传统色彩浓厚的思想家。
(2)龚自珍在社会思想方面的贡献对封建末世现实社会存在的贫富分化严重问题有较深刻的领悟和体验,同时提出了“农宗论”,试图以宗法家族关系来解决社会上严重的流民问题,实现“宗族社会福利保障”。
2.社会起源论龚自珍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突出贡献主要表现在:(1)他倡导“通经致用”,开了晚清一代“议政”风气,他试图把士大夫阶层从书斋经卷中拉向社会现实,系统地提出了以社会批判论和社会改革论为核心的社会思想。
(2)他认为人类的社会生活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人类进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农业是人类社会组织产生的始基,无论是宗法组织,还是调控维系社会秩序的礼乐刑法,都起源于农业生产。
(3)他还反对儒家传统的“圣人”创造文化的观点,认为礼、乐、刑法等人类文化是为了适应社会管理的基本需要,循着“自下而上”的路径发展起来的,而不是由圣人“自上而下”地创造出来的。
3.社会变迁论龚自珍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变易观,提出了系统的社会变迁思想,认识到人类社会是不断变化的。
(1)他根据公羊家把《春秋》三世说引申为“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思想,进一步把社会的变易兴衰分为一日的三时,即早时、午时、昏时。
在龚氏看来,人类社会发展一般都要经历由盛至衰的过程,其社会变迁思想的出发点是探求拯救社会危机之道。
(2)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变易发展存在着某种客观趋势。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唐代儒学的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第十七章唐代儒学的社会思想17.1 复习笔记一、韩愈的社会思想1.个人简介(1)生平背景韩愈(768~824年),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出身于小官吏家庭。
由于当时复古主义思潮和家庭教养的影响,青年时代的韩愈就以儒学复古自命。
由于为人“操行坚正,鲠言无所忌”,他在仕途上屡受挫折。
自25岁中进士,31岁开始做官,其大半生是在一条坎坷不平的仕进之路上度过的。
穆宗即位(821年)后被召回京师,先后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
(2)主要贡献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古文运动的领导者,也是一位重要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对宋明理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当代史学家钱穆称他为“唐宋文化第一伟人”。
他的思想资料保存在《韩昌黎文集》之中。
2.论人的性情在人的本性问题上,韩愈继承和发展了董仲舒的性三品之说,按照儒家伦理与价值观设计了道德指数和情感指数,并对孟子、荀子、扬雄的人性论进行了修正。
(1)他区分了“性”与“情”,认为性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而情则是人们受到外界刺激才产生的。
这是对董仲舒性情之辨的肯定,同时韩愈设计出道德指数,把性情学说推进了一步。
①韩愈道德指数的主要指标仍然是儒家伦理中的“善”与“恶”范畴。
在韩愈的指数设计中,上品之性是同时具有“五德”的,下品之性则是根本不具备五德的,而中品之性对于五德是有美有丑、有善有恶的。
②韩愈认为,人的“性”有三品,“情”也有三品。
情的质量由喜、怒、哀、惧、爱、恶、欲七个方面所决定。
(2)韩愈的性情之论是为反对佛教和道教而发的。
①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宣扬人人皆有佛性,韩愈则主张性情各有三品,教化与控制手段在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很重要。
②佛教主张出世,宣传灭情以见性,把各种社会规范和社会关系都视为累赘,而韩愈则主张因情而见性,认为人们的社会行为只有以儒家的社会规范作为标准,人们的“情”才能“动而处其中”,才能近善而远恶,这就同佛教出世的见性成佛划清了界限。
③韩愈的性情三品之说也与道家讲道德而反对仁义的思想划清了界限。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宋代三教合流的理学新儒家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第十九章宋代三教合流的理学新儒家社会思想19.1 复习笔记一、张载的社会思想1.个人简介(1)生平背景张载(1020~1077年),字子厚,陕西凤翔郿县横渠镇人。
(2)主要贡献张载是我国宋代重要的社会思想家,也是有代表性的理学家,张载和他的弟子多系陕西关中人,故其学派被称为“关学”。
关学被认为是宋代道学的四大学派之一。
又由于张载在横渠镇讲学,所以后学者称他为“横渠先生”,《张载集》为最新、最好的版本。
2.论人性张载人性论的基础是气化思想。
张载认为人是得清气所成,其他物质为得浊气所成,人和万物同出一源。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人性的两重性观点,认为人受气于天地,先天具备“天地之性”,而且人的天地之性是至善的;同时,人们又具备“气质之性”,它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
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追求做一个合乎社会规范要求的“君子”,应当善于自我反省,清除自己的“气质之性”,保存“天地之性”。
(1)关于“气质之性”①它是人们与生俱来的自然性。
人的生物本能和生理要求源自气质之性,因此人的口腹之欲、性欲都受气质之性的支配。
②气质之性是人和物都各自具备的属性。
张载指出,天下凡称为性的东西,都是指物所固有的东西。
③气质之性可以通过学习社会规范而改变。
人的社会化的过程就是“变化气质”,方法是居仁由义,做到心和而体正,同时严格要求自己,限期改正缺点,使行为皆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
(2)关于“天地之性”①天地之性是永恒的,它不受人的生死的影响。
②天地之性是至善的。
具有这种人性的人,非常理性,不受嗜欲的控制,也不以小害大,能做到“纤恶必除”。
对于善的行为则坚持不懈,始终如一,使行善成为他一贯的习性。
③天地之性是“浩然道德之气”、“天理”的体现。
在这里,张载把当时社会统治阶级认可的社会规范作为了天地之性的实质内容。
(3)关于气质之性与天地之性的关系①张载认为,气质之性与天地之性既有区别,又相统一,人人都有双重人性。
②由于张载研究人性问题的目的在于解释社会生活,调适社会秩序,所以其落脚点放在如何使人们的气质之性变化为天地之性上。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宋代三教合流的理学新儒家社会思想)
第十九章宋代三教合流的理学新儒家社会思想19.1 复习笔记一、张载的社会思想1.个人简介(1)生平背景张载(1020~1077年),字子厚,陕西凤翔郿县横渠镇人。
(2)主要贡献张载是我国宋代重要的社会思想家,也是有代表性的理学家,张载和他的弟子多系陕西关中人,故其学派被称为“关学”。
关学被认为是宋代道学的四大学派之一。
又由于张载在横渠镇讲学,所以后学者称他为“横渠先生”,《张载集》为最新、最好的版本。
2.论人性张载人性论的基础是气化思想。
张载认为人是得清气所成,其他物质为得浊气所成,人和万物同出一源。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人性的两重性观点,认为人受气于天地,先天具备“天地之性”,而且人的天地之性是至善的;同时,人们又具备“气质之性”,它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
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追求做一个合乎社会规范要求的“君子”,应当善于自我反省,清除自己的“气质之性”,保存“天地之性”。
(1)关于“气质之性”①它是人们与生俱来的自然性。
人的生物本能和生理要求源自气质之性,因此人的口腹之欲、性欲都受气质之性的支配。
②气质之性是人和物都各自具备的属性。
张载指出,天下凡称为性的东西,都是指物所固有的东西。
③气质之性可以通过学习社会规范而改变。
人的社会化的过程就是“变化气质”,方法是居仁由义,做到心和而体正,同时严格要求自己,限期改正缺点,使行为皆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
(2)关于“天地之性”①天地之性是永恒的,它不受人的生死的影响。
②天地之性是至善的。
具有这种人性的人,非常理性,不受嗜欲的控制,也不以小害大,能做到“纤恶必除”。
对于善的行为则坚持不懈,始终如一,使行善成为他一贯的习性。
③天地之性是“浩然道德之气”、“天理”的体现。
在这里,张载把当时社会统治阶级认可的社会规范作为了天地之性的实质内容。
(3)关于气质之性与天地之性的关系①张载认为,气质之性与天地之性既有区别,又相统一,人人都有双重人性。
②由于张载研究人性问题的目的在于解释社会生活,调适社会秩序,所以其落脚点放在如何使人们的气质之性变化为天地之性上。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第一~三篇【圣才出品】
第一篇绪论第一章社会思想史的定义与研究方法1.1 复习笔记一、学习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意义1.相关概念(1)社会思想社会思想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的构建、管理及理想社会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属于理论社会学范畴。
(2)中国社会思想史中国社会思想史是研究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社会问题、社会管理及社会模式的观点、构想或理论发生、发展的内在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与规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中国社会思想史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重要源泉,是研究和正确解读当代中国社会运行逻辑的重要基础。
2.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的进展(1)对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引进已从初期浮光掠影式的介绍或翻译,发展到较为系统的深入研究。
(2)在中国社会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中,照搬西方概念或理论与中国现实社会生硬比附的现象已大为减少,社会学家大都集中精力研究中国改革发展与社会转型中出现的重大现实问题。
(3)中国社会学家已有了“文化自觉”意识。
①充分认识到中国社会学学科的发展如不能与中国自身的实际及传统相结合,形成中国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则不能对中国的应用社会学研究发挥指导作用;②认识到中国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必须从中国社会中寻求,而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有自己的文化特色的国度,因此,要建设中国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就不能忽视中国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思想之精华及其当代意义。
3.中国社会学界对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努力(1)新中国成立以前-孙本文①民国时期,孙本文在《社会学原理》中指出:“中国社会思想,为研究中国社会学者必须研究之材料。
”②20世纪40年代中期,孙本文发表了一篇名为《五十年来的中国社会学》的论文,又于1948年出版《当代中国社会学》一书,均提出了关于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的建议。
③在中国社会学发展规划中,孙本文先生把“中国社会思想史”作为“中国理论社会学的建立”中最首要的任务提出来。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明代心学及其平民化儒学的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二十章明代心学及其平民化儒学的社会思想20.1复习笔记一、王守仁的社会思想1.个人简介(1)生平背景王守仁(1472~1528年),字伯安,号阳明子,学者称“阳明先生”,明代浙江余姚人。
(2)主要贡献从整个明代学术史来看,王守仁鼓舞了儒林知识分子尊重下层社会、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风潮,不仅自己重视社会管理层面的实践,其后学中很多人重视经世致用,泰州学派则引领乡村建设,在当时社会影响巨大。
2.论理想社会模式(1)主要内容①这一理想社会模式可概括为“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人与人的关系再没有远近之分,没有了民族、种族、国界、文化等外在的差异,没有了爱恨情仇等种种心态,都是兄弟姐妹,满怀赤子般纯洁天真的感情,拥抱整个人类。
②社会成员人人各尽其心,促进社会幸福。
③在这个理想社会中,由于人们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人与人之间达到了共同的文明与饱暖逸乐,所以人们都同心一德,亲如一家。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2)主要特点①这个社会的各个成员都以济天下之民,安天下之民为己任。
②这个社会按人的德行与才能确定工作岗位,只要有德有能,就让他终身居其合适的职位而不更换。
有德有能的人,虽终身处于“烦剧”的工作岗位也不叫苦叫累;只要工作与能力相符,人们虽处于“卑琐”的工作岗位也不觉得低贱。
③这个社会有德行有才能的人都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像稷、契等大德大能者,都出而各效其能而成其德,从而可以“益精其能”。
④这个社会中所有才质不高的人,也都能分别安于农、工、商贾等各种本职工作,并都努力工作,相生相养,并没有羡慕他人,希高慕外向上爬的想法。
⑤这个社会和谐安宁,亲如一家,没有人与己、物与我之分,各尽所能,相互之间有机配合,人人心情愉快,毫无怨言。
(3)评价①优势a.王守仁所构想的理想社会,不亚于早期儒家对“大同”社会的构想。
更确切地说,他的理想社会比大同社会构想更有理论指导,更有系统。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魏晋玄学家的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十三章魏晋玄学家的社会思想13.1复习笔记一、玄学的产生1.玄学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1)汉代的今文经学到东汉时期,越来越被复杂的谶纬迷信所充斥。
(2)汉代采取通经致仕的制度,使经师章句之学得到空前的发展,这就使得作为思想统治工具的今文经学日益荒诞,日益繁琐,于是也就逐渐失去了其控制人民思想的功能而走向衰亡。
(3)东汉时期的征辟、察举的制度①东汉时期采用征辟、察举的制度选拔人才,选拔的标准主要是依据乡间宗党对这个人的评价,即用社会舆论——清议鉴别一个人的臧否。
②清议的主要着眼点是看这个人对儒家经典的研究深度,以及他的道德行为、生活作风等。
由于清谈者尚有风云之志,欲立功名,图复汉室,言论往往与统治者意愿相左,为曹魏、司马政权所消灭。
③为了避祸,一些名士不敢直接评论世事,代之而起的就是“言及高远,而未尝评论时事,臧否人物”的清谈玄学了。
(4)东汉末年的社会动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分裂,使儒学特别是儒家经学丧失了“独尊”的社会条件。
儒学难以独尊,从而出现了思想活跃,百家会通的局面。
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道家思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想的地位明显提高,佛教思想也在中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2.玄学的发展(1)道家社会思想的复兴,最初是以“援道人儒”、儒道融合的形式出现的。
这就是何晏与王弼的“正始玄学”。
他们把《周易》、《老子》、《庄子》结合起来,并称为“三玄”,以孔子与老子同为“圣人”,目的仅在于减少前进中的障碍。
(2)阮籍、嵇康时期,公开打起老庄的旗帜,向儒家思想宣战。
(3)向秀、郭向时期,以注疏《庄子》为其思想观点的表达方式。
这就是魏晋玄学。
3.何为玄学玄学以“道”为思想核心,以“贵无”为主导倾向,将《老子》、《庄子》、《周易》熔于一炉,用以设计人生范式,表达社会思想。
二、何晏、王弼的社会思想1.何晏、王弼其人何晏(约190~249年),字叔平,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是汉外戚大将军何进的孙子。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汉初黄老之学的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九章汉初黄老之学的社会思想9.1复习笔记一、汉初黄老之学的社会思想概述1.黄老之学的含义及特点(1)含义:黄老之学是指以结合法家和道家思想为主,兼采儒、墨、阴阳诸家思想而形成的一个思想流派,兴起于战国时期齐国的稷下学宫,在汉初达到鼎盛。
(2)特点:倡导在肯定既有社会秩序及等级制度的前提下,实行“无为而治”。
因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黄老之学”。
2.黄老之学的内容(1)汉初统一后选择“黄老之学”,在法律、行政制度等方面仍袭秦旧,在政治精神和社会原则上则反对秦代对法律的过分依赖,提倡道家之“无为”精神,在百废待兴之中,休养生息,着力恢复经济;(2)放松对思想学术的控制,吸引人才,总结经验教训,寻求长治久安的途径。
3.汉初提倡黄老之学的原因(1)秦虽以尚法亡国,但其制度甚为完备。
汉初儒学衰微,道家在战国末年是显学,但没有一套完备的政治制度。
汉廷君臣,大多出身寒微,本身没有创制制度的能力,因此汉初除承袭秦法外,别无选择。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2)秦统一至汉初的时间里,人民处于暴政及战乱之中,财产、精力等均已消耗殆尽,举国都希望获得喘息的机会,道家的社会政治精神正合乎他们的心意。
因此,汉初实行无为政治实有其情势上的必要。
3.黄老之学的代表人物在黄老之学蓬勃发展的过程中,陆贾和贾谊是两位极为耀眼的思想人物。
(1)二者不同之处①陆贾开启了西汉统治集团“无为”之思,使黄老之学成为一种官方意识形态。
②贾谊反思黄老之学造成的负面影响,力图革除不思进取、懒汉无为的作风,解决黄老之学盛行带来的社会问题,为西汉社会发展带来社会思想方面的转折,向“有为”状态过渡。
(2)二者相同之处①赋予黄老之学新的意义,在倡导君主修身、无为的框架下,凸显儒家民本主义的社会思想性格。
②注意兼采儒、法,是以积极的社会政治态度谋求于世的,完全抛弃了老子道家那种逃避现实,因顺自然的消极情绪。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汉代官方儒学的社会思想)
第十章汉代官方儒学的社会思想10.1 复习笔记一、《礼记》的社会思想1.关于《礼记》一书(1)解释《礼经》的文字便称《礼记》。
《礼经》原名《仪礼》,又称《士礼》,共17篇,是春秋战国时期关于统治阶级礼仪制度的汇编。
(2)西汉时,《仪礼》取得“经”的地位,成为儒家《五经》之一。
于是,解释《礼经》的“记”逐渐受到时人的器重,出现了不少的传抄本,现存有戴德、戴圣叔侄的选辑本。
今日流行的《礼记》实际上是专指戴圣编的《小戴礼记》。
(3)《礼记》49篇中每篇的撰者很难明确。
学者们普遍认为《礼记》并非一时一人所作,多半是出自汉代以前或汉代儒者的手笔。
戴氏叔侄的贡献在于做了选辑结集的工作。
(4)《礼记》包含的内容①张舜徽先生认为:《礼记》中有很多篇发挥丧服的文字,为研究宗法制度所不可忽视;②《曲礼》、《内则》、《少仪》,可以考知古代生活习惯;③《学记》、《经解》,可以推见教育原理;④《礼运》、《礼器》、《乐记》,说明了礼乐的效用;⑤《中庸》、《大学》,发挥了政治伦理的思想;⑥《冠义》、《昏义》、《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诸篇,更是《仪礼》的说明书,将统治阶级制度的礼仪原意都阐述出来。
(3)《礼记》继承、发挥和阐扬了先贤有关礼治、乐治等方面的社会思想。
2.论礼的起源及其社会功能(1)“礼”礼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有多重内涵:①礼是一种社会制度。
②礼是针对人情而约束、节制人类行为的一系列社会规范。
③礼用来规定人类社会秩序,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
④礼是衡量一切社会活动的准则。
⑤礼是君王用于治理社会的工具。
综上,“礼”是人类社会中的宗法、文化制度和规范的总称。
(2)礼产生的基础①礼效法于天,是天地、万物自然秩序在人类社会中的体现。
②礼的产生是出于改造人情的需要。
③礼起源于原始的祭祀等风俗习惯及一定的社会生活方式。
(3)论礼的社会功能①在维护国家机器运转方面,礼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②在维护社会秩序、明确等级关系方面,“礼达而分定”,礼有别异合同之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篇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思想
第九章汉初黄老之学的社会思想
9.1 复习笔记
一、汉初黄老之学的社会思想概述
1.黄老之学的含义及特点
(1)含义:
黄老之学是指以结合法家和道家思想为主,兼采儒、墨、阴阳诸家思想而形成的一个思想流派,兴起于战国时期齐国的稷下学宫,在汉初达到鼎盛。
(2)特点:
倡导在肯定既有社会秩序及等级制度的前提下,实行“无为而治”。
因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黄老之学”。
2.黄老之学的内容
(1)汉初统一后选择“黄老之学”,在法律、行政制度等方面仍袭秦旧,在政治精神和社会原则上则反对秦代对法律的过分依赖,提倡道家之“无为”精神,在百废待兴之中,休养生息,着力恢复经济;
(2)放松对思想学术的控制,吸引人才,总结经验教训,寻求长治久安的途径。
3.汉初提倡黄老之学的原因
(1)秦虽以尚法亡国,但其制度甚为完备。
汉初儒学衰微,道家在战国末年是显学,但没有一套完备的政治制度。
汉廷君臣,大多出身寒微,本身没有创制制度的能力,因此汉
初除承袭秦法外,别无选择。
(2)秦统一至汉初的时间里,人民处于暴政及战乱之中,财产、精力等均已消耗殆尽,举国都希望获得喘息的机会,道家的社会政治精神正合乎他们的心意。
因此,汉初实行无为政治实有其情势上的必要。
3.黄老之学的代表人物
在黄老之学蓬勃发展的过程中,陆贾和贾谊是两位极为耀眼的思想人物。
(1)二者不同之处
①陆贾开启了西汉统治集团“无为”之思,使黄老之学成为一种官方意识形态。
②贾谊反思黄老之学造成的负面影响,力图革除不思进取、懒汉无为的作风,解决黄老之学盛行带来的社会问题,为西汉社会发展带来社会思想方面的转折,向“有为”状态过渡。
(2)二者相同之处
①赋予黄老之学新的意义,在倡导君主修身、无为的框架下,凸显儒家民本主义的社会思想性格。
②注意兼采儒、法,是以积极的社会政治态度谋求于世的,完全抛弃了老子道家那种逃避现实,因顺自然的消极情绪。
这种“无为”有别于老庄时期原始道家纯粹意义上的“无为”。
二、陆贾的无为论与社会理想
1.个人简介
陆贾(约公元前240~前170年),战国时楚国人,黄老思想在汉初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的《新语》一书,总结秦朝失败的教训,为汉初治国安民、整合社会提出了一套方案。
该书是汉初黄老思想的代表作,是现存的研究陆贾思想的直接材料。
2.无为论
(1)无为论的内容
①陆贾站在统治者的立场,认为社会治理的最高原则是无为,执政态度应保持谨慎和敬畏。
只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作为,谨慎地遵从天道和人道的要求办事,与民休息,而不以烦苛的赋役扰民,就会天下大治。
②无为而治的核心是统治者要收敛欲望,与百姓上下相安无事。
陆贾认为,汉朝应该在天下初定,社会正常生活秩序刚刚重建的时候,确立以“仁义为本”的思想,宽刑简政,缓和社会的各种矛盾和冲突。
(2)对无为论的评价
①这种思想从客观上说是符合了汉初的社会实际状况的。
因此,汉初“黄老之治”的实行卓有成效,“文景之治”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出现的。
②“清静无为”的社会治理思想不是超阶级的,而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采取的顾全地主阶级长远利益的思想,但是它教育了最高统治者,为休养生息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也在客观上满足了人民安居乐业的愿望。
③陆贾的思想对汉初选择黄老思想作为统治指导思想有重要影响。
3.理想社会模式
(1)陆贾的理想社会模式
在“清静无为”思想的指导下,陆贾构想了一个高级、文明的农业理想社会:
①这个社会是一个恬淡安宁的农业社会。
②这个社会有一个英明的领导人,实行保护农民、毋伤农业的政策,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保障,老人们能吃到可口的食物,丁男有田可种。
③这个社会重视兴办教育,这个社会以仁义为社会精神,赏罚等社会控制手段形同摆设,在社会整合中不起关键作用。
④这一社会虽有等级,但整个社会呈现出强弱相扶持,大小相关爱,尊卑相承欢的和谐景象。
⑤由以上各方面做基础,使这个社会不用坚甲利兵和深刑刻法来控制社会和整合社会,而社会的统治者已能不言而信,不怒而威,其统治地位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巩固。
(2)陆贾理想社会的评价
①陆贾的理想社会构想在西汉初年是很有代表性的,反映了经历过秦朝暴政,追求安定生活的社会意识。
②汉初以陆贾思想为代表的黄老无为之治的社会理想,不同于老子的“小国寡民”式的社会理想,而是要在有君主,有官吏,有等级制度,有法律制度的前提下,使人民能休养生息,安居乐业,减少对统治阶级的反抗。
③汉初无为之治的社会理想,不同于庄子“无君”论的社会理想,而是主张拥戴一个无为的,不给人民添过多麻烦而又统治着人民的君主。
因而汉初的黄老之学不是老庄社会思想的继续。
④从它重视文教与人伦的特征来看,确是与儒学互通款曲,反映出黄老思想道、儒互融的特点。
三、贾谊对社会问题的察觉
1.个人简介
贾谊,汉初著名的思想家,他根据现实拟定很多新法,希望更换施行中的秦代的法律。
研究贾谊思想的资料,除《汉书》卷四十八“贾谊传”之外,还有《新书》十卷。
2.对社会问题的察觉
贾谊所处的时代,正是汉朝初年在黄老之学的指导下,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使社会生
产上升和社会秩序相对稳定的时期。
但贾谊没有盲目地歌功颂德,而是透过表面现象,深刻地察觉到了各种显在、潜在的社会问题。
3.贾谊所关心的主要社会问题
(1)藩镇问题
贾谊提出了柔缓的方式,在原有诸侯王国里,进一步分封他的子孙为小诸侯,这样削弱诸侯的实力,便于中央政府控制。
这个思想到后来为汉武帝采用,颁布了“推恩令”,藩镇问题才彻底解决。
(2)社会积蓄问题
贾谊认为社会财富积累是“天下之大命”。
在一个以农业生活为主体的社会里,财富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粮食多。
他从社会安危的高度看待社会积蓄和粮食安全问题,是很有见地的。
(3)社会风俗问题
贾谊认为,汉兴20余年,但秦代的遗风余俗没有改变,人们都置礼义廉耻于不顾,追逐金钱与势力,全不顾及行为规范。
贾谊认为使社会“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向道”是刻不容缓的。
(4)奢侈问题
贾谊认为,在社会还无甚积蓄的情况下,本应力行节俭,增加积蓄,以保证社会的长期安定,而实际上奢侈之风仍在蔓延,侈靡相竞。
由于社会财富并不丰裕,少数人的奢侈,必使多数人受到饥寒的威胁。
贾谊由此指出,当时社会安全已经充满危机。
4.评价
贾谊对社会问题的洞察力是很敏锐的,其中很多都是在封建经济基础之上必然会出现而又无法克制的问题。
贾谊所揭示的社会问题是有一定深度的。
四、贾谊的社会整合思想
1.社会整合的原则
(1)贾谊认为整治社会问题,加强社会整合,关键在于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2)社会整合的原则是因时制宜,不可泥古不化,应参照历史的经验,分析当前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合时宜的方针与策略才会奏效。
2.社会整合的方法
(1)社会整合的方法
①贾谊认为解决社会问题要了解社会问题发生发展的规律,掌握问题症结所在,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整体措施,在关键点上政策措施要既对路,又得力。
②整合社会既需要礼教的仁义恩厚精神,也需要刑法的权威法制手段。
而这两者必须使用得当,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2)评价
社会整合从严刑苛法走向以礼义为主,礼法并重,是社会文明的进步。
①贾谊把历史经验分析给人们看,指出统治者要使人们遵规守矩,所采用的方法是不尽相同的,有的是用德教相诱导,有的是用法令相捶击,方法不同,结果也不相同。
②德教礼治要比法治高明得多。
他坚信“礼者禁于将然之前”,是主动的社会整合模式,具有绝恶于未萌,使人在不知不觉中遵守社会规范的强大功能,应该作为基本的国策。
③礼法并用,以礼治为轴心整合社会,把刀笔吏的政治改变到礼治仁政的轨道上来,是他的社会政策宣言。
3.贾谊所设想的理想社会
(1)经过有效的整治之后的社会,即是贾谊的理想社会了。
贾谊认为,这将是一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