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3
河南省灵宝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2、掌握孟子的一些名言和《孟子》中的成语3、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一、作者介绍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
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
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
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
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二、创作背景: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
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
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
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
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
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对答,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
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
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对答,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截然不同的结束: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
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3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学习方法诵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内容一、走进作者简介孟子及孟子思想,熟读课文。
我们在初中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还分别成为成语沿用至今。
之所以会这样,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
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从中可以再进一步理解他的仁政思想。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主张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扬性善,反对功利,反对战争,这些在当时列国纷争的形势下,被认为是脱离实际的空论。
但他思想中的民主精神,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进步意义。
二、孟子名句填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恻隐之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富贵不能淫,,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三、熟读课文,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兵(2)涂()有饿piǎo ()(3)鸡豚()狗彘()之畜()(4)数()罟()不入wū ()池(5)无()失其时(6)谨庠()序之教(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8)申之以孝tì()之义2.学生分角色朗读(请学生留意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
四、结合注解朗读,了解文意。
按学习小组,学生遇到问题,向小组其他组员提出,组内自行解决,如解决不了,小组长可向全班同学征求意见,确定答案。
3.找出文章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
全文结构自然呈现。
1段2、3、4段5、6、7段4.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主要内容(不要求精确,允许存在出人)。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比方鲜亮,善用排比,对偶,增加文章气概的特点2、把握孟子的一些名言和《孟子》中的成语3、理解孟子主见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乐观思想二、教学重点: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三、教学难点:学习孟子善用比方说理,气概充足的论辩方法四、教学方法:讲授法、争论法、多媒体教学法1.下列加点字读音和意义都正确的一项是()A.数罟(gū,网)饿殍(piǎo,饿死的人)B.颁白(bān,通“斑”)曳兵(zhuài,摇着)C.庠序(xiáng,学校)衣帛(yì,穿)D.孝悌(tì,敬重父母)鸡豚狗彘(zhì,猪)2.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D.数罟不入洿池3.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夫颛臾,昔者以为东蒙主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4.下列加点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河内凶(有战乱)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5.下面的加点的字意义不同的一组是()A.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春心莫共花争发(李商隐《无题》)B.弃甲曳兵而走斩木为兵C.或五十步而后止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D.是亦走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6.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斯天下之民至焉①鸡豚狗彘之畜①树之以桑①未之有也①邻国之民不加少A.①①/①/①/①B.①①①/①/①C.①①①/①①D.①①①/①①7.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例:树之以桑A.非我也,岁也B.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C.或五十步而后止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8.翻译下列语句(1)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专心者。
(2)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第三课时导学案
第三单元 8 寡人之于国也第二课时[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了解设喻作答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雄辩的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体会传统文化思想的宝贵。
【学习重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学习难点】: 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学习方法】:小组讨论与教师点拨相结合,个别辅导与集体讲授相结合。
预习案[走近作者]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孟子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
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背景介绍]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
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各诸侯国争城夺地,征战不断,民不聊生,礼制崩坏。
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迁都大梁。
梁惠王以卑礼厚币招贤纳才,孟子闻讯而来。
在接触交谈过程中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篇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超级链接]《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孟子》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
如果说《论语》给人的感觉是仁者的谆谆告诫,那么《孟子》给人的感觉就是侃侃而谈,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以善于论辩,极有气势,富于形象为主要写作特点。
[基础检测]1、文学常识:《孟子》是记载时期的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与《》《》《》合称为“”。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提出“”学说和“”论观点,坚持以“人”为本,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之称,与孔子并称为“”。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唐丽一.学习目标1、积累掌握本文的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辨析特殊句式。
2、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学习使用比喻论证的论辩方法。
3、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二.学习重难点1、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把握文章比喻论证的写法。
三.自主学习过程(一)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读音障碍,尤其是“粟”“曳”“数”“罟”“洿”“鳖”“胜”“豚”“彘”“畜”“庠”“悌”“莩”,完成《金太阳导学案》“正字音”的相关题目。
(二)阅读《金太阳导学案》中的“解文题”“识作者”“知背景”,识记与作者及背景有关的重要文学常识。
(三)再读课文,根据书下注释,借助工具书,写出全文的翻译。
(四)细读课文,总结文中涉及到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其它特殊的文言现象。
完成《金太阳导学案》“释词义”的相关内容。
(五)品读课文,概括本文孟子论政的思路,了解孟子的思想。
四.合作探究与检查提高(一)正字音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王好战弃甲曳兵数罟不入洿池谷不可胜食也五十者可以衣帛鸡豚狗彘之畜谨庠序之教涂有饿莩而不知发然而不王者申之以孝悌之义(二)识作者、知背景根据你的了解填空:1、孟子,名,字,战国时邹人。
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
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
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
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
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
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
2、《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
《孟子》与《论语》同是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内容也更,描绘也更细致。
《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8《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3
《寡人之于国也》优教导学案一、实词1.通假字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词多义①凶⎩⎪⎨⎪⎧ 河内凶. 凶.多吉少 汉初匈奴凶.黠 甫闻凶.讯 缉拿元凶.②加⎩⎪⎨⎪⎧ 邻国之民不加.少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③胜⎩⎪⎨⎪⎧ 驴不胜.怒,蹄之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④数⎩⎪⎨⎪⎧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愿得补黑衣之数.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亦量 数.罟不入洿池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3.古今异义①寡人..之于国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弃甲曳兵而走.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请.以战喻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词类活用①填然鼓.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树.之以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五十者可以衣.帛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然而不王.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考纲要求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1.识记 A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2.理解 B(⑴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⑵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⑶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此类活用;⑷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分析综合 C ⑴筛选文中的信息;⑵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鉴赏评价 D ⑴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⑵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学习目标】1. 熟读课文弄清字音,把握文章内容,疏通文章大意。
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3. 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4.合作探究,涵泳体味,赏析孟子逻辑严谨、气势酣畅的论辩艺术【重、难点】1. 掌握文言重点语句,准确翻译全文。
2. 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第一课时【预习案】【任务一】利用5分钟时间,勾画你未掌握的知识。
一、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人,思想家,教育家。
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
他直接继承了孔子的师传,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把孔子侧重于个人道德的“仁”,推演为政治方面的仁政学说。
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地位仅次于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后世常“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非常激烈的战国中期,其政治主张与社会理想的根本核心是:“民本”、“仁政”。
他主张行“仁政”,统一天下。
在通晓儒家学说之后,曾游说各国,(便去)游说侍奉齐宣王,齐宣王没有任用他。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学习目标鉴赏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联系生活学以致用,提高论辩技巧和议论文的写作能力。
学习方法探究法学以致用(比葫芦画瓢)法孟子及其主要著作: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汉族,名轲,字子舆。
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中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政治上,他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有些思想也较为偏激。
加封为“亚圣公”,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其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
写作背景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
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
劳力不足,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古代文献: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战国策》寡人(梁惠王)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
叟(孟子)不远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史记》学习过程:一、检查预习1、检查字音:移其粟()于河内王好()战弃甲曳()兵衣()帛()数()罟()不入洿()池鸡豚()狗彘()之畜()庠()序申之以孝悌()然而不王()者饿莩()2、推断字义文句划线词释义推断方法河东凶亦然兵刃既接王无罪岁请以战喻是亦走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文言文推断字义的方法:1字形本义推断法:如“凶”,“既”本义即“荒年”“已经”的意思。
2语法分析法:如“罪岁”两个名词连用,第一个用作动词“归罪”。
3联系旧知法:我们学过“臣请入”“请”是“请允许我”的意思,那么这里也是同样。
4联系成语法: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成语“奔走相告”“走”是“跑”的意思。
那么“是亦走也”中的意思即是“逃跑”的意思。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
第17课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文言实词、虚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学习文言句子的准确翻译,掌握文言学习规律。
⒉学习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了解这种语言风格对于实现作者表达目的的积极功能。
3. 把握课文主旨,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初步培养学生“经世济民”的政治胸襟。
【重点难点】1.了解文言实词、虚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学习文言句子的准确翻译,掌握文言学习规律。
2.把握课文主旨,学习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
【学习过程】一、阅读导航阅读“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二、初读课文默读一遍课文,标注生字词。
三、自主预习查阅工具书和“预习素材”,完成下列练习。
1.文学常识孟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________”并称。
常称儒家思想为“孔孟之道”。
孔子被尊称为“圣人”,孟子被尊称为“________”。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
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
南宋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________四部儒家经典合为“四书”。
2.检查字词(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王好()战毋庸置疑()蓄养()庠序之教()孝悌()涂有饿莩()弃甲曳兵()数罟()洿池()衣帛()谷不可胜食也()粟()鸡豚()狗彘()然而不王()者(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①()指两个犯了相同错误的人,其中一人只不过相对程度上较之另一人轻一些,就毫无自知之明的去嘲笑另一人。
②()抛弃铠甲,拖着兵器。
四、整体感知,明确文言知识。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直不百步耳()(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3)无失其时。
()(4)王无罪岁。
()(5)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6)涂有饿莩而不知发()2.说说下列句子属于哪类文言句式。
(1)_____________①是亦走也()②非我也,兵也()③非我也,岁也()④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⑤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语文人教版必修3 3.8《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第一课时一、预习检查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填然鼓之(2)树之以桑(3)王道之始也。
(4)未之有也。
A.(1)与(2)不同,(3)与(4)相同。
B、(1)与(2)不同,(3)与(4)也不同。
C.(1)与(2)相同,(3)与(4)也相同。
D、(1)与(2)相同,(3)与(4)不同。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然”字。
A.填然鼓之。
B.太后曰:“然。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不以为然。
3、对下列句中划横线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则修文德以来之。
(2)王好战,请以战喻。
(3)申之以孝悌之义。
(4)以五十步笑百步。
A.(1)与(3)不同,(2)与(4)也不同。
B、(1)与(3)相同,(2)与(4)也相同。
C.(1)与(3)相同,(2)与(4)不同。
D、(1)与(3)不同,(2)与(4)相同。
4、下列各句中的“兵”字和“兵认既接”中“兵”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可汗大点兵。
B、纸上谈兵。
C、斩木为兵。
D、吾与汝二万五千精兵。
5、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
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有作品《孟子》流传后世。
他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思想和我们今天所说的“以人为本”有相同之处。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孟子的梦想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那么,什么样的国家才是孟子理想中的“理想国”呢?他的梦想,和我们今天所努力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有着怎么样的相似点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一起来看一下孟子心中的理想国度。
先来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以及“以人为本”的思想。
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3课时详细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学习目标:1.自主梳理“数、直、发、胜、于、以、之”等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能够准确理解文中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
3.掌握本文善用比喻论证,以及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来阐述道理,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并能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进行片段习作。
学习重难点:文言词语的理解归纳及文言句式特点的掌握。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与他的门人合著《孟子》一书。
《孟子》主要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全书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七篇。
2.探寻背景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争城夺地,征战不断,社会混乱,礼制崩坏,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
梁惠王三十五年(前335),孟子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迫不及待地向孟子讨教救国、治国之策。
《寡人之于国也》就是孟子与梁惠王之间的一次对话。
第一课时要点:自主梳理“数、直、发、胜、于、以、之”等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自主学习1.看清字形,标出加点字注音。
王好.()战弃甲曳.( )兵而走谷不可胜.( )食也数罟..( )不入洿.( )池谨庠.()序之教养生丧.( )死无憾鸡豚.( )狗彘.( )之畜.( )申之以孝悌.()之义然而不王.( )者涂.()有饿莩.( )2.字词解释。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朔州市二中2012—2013年高一下学期导学案《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科目:语文(必修三)主编:梁桂兰张岩审核: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孟子的生平、文章写作背景,以及一些名言和《孟子》中的成语;2.掌握文章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以及特殊句式的用法。
如“食”、“时”、“之”、“于”、“以”、“则”等。
【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
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2、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1)弃甲曳()兵(2)涂()有饿piǎo ()(3)鸡豚()狗彘()之畜()(4)数()罟()不入wū()池(5)无()失其时(6)谨庠()序之教(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8)申之以孝tì()之义(9)然而不王()者3、指出下列划线字的活用特点(1)填然鼓之(2)树之以桑(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4)谨庠序之教(5)然而不王者(6)王无罪岁(7)是使民养生丧死(8)谨庠序之教4、请指出下列句子的古今异义词(1)弃甲曳兵而走(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3)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5、一词多义食谷不可胜食也时不违农时狗彘食人食无失其时以请以战喻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斧斤以时入山林于寡人之于国也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填然鼓之则移其民于河东之寡人之于国也则五亩之宅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申之以孝悌之义【合作探究】1、请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并翻译成现代文。
(1)非我也,岁也。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3)养生丧(sāng)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4)未之有也。
(5)鸡豚狗彘之畜(6)树之以桑(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8)申之以孝悌之义(9)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教学目标】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理解和掌握有关实词的意义,归纳多义词义项,了解某些句式,熟练地背诵全文。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作为高中生,和初中相比,我们的写作主导方向将由记叙文转向议论文,什么是议论文呢?其实说白了就是用以表述自己观点、主张、意见等的文章。
按照一厢情愿、畅所欲言的标准看,这种论文并不难写,可是要真正写好并不容易,需要有多方面的积累才行。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被称为诸子散文,而实际上相当于今天的议论文的著名的孟子的《》是如何阐述他的政治主张的。
二、教师诵读课文三、理清本文的思路,翻看课后练习二,在自己也反复熟读的基础上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分析课文的段落大意,即第一部分梁惠王提出了民不加多的疑问。
第二部分从孟子对曰到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是孟子说明民不加多的原因,也就是孟子用以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的区别。
第三部分,即本文的第三、四、五三个自然段,是用以阐述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也是变相回答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的。
若用原文回答问题和分析,则第三、四两个自然段就是写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也同时用以说明孟子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的观点。
第五自然段相当于从反面论证,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表现。
四、让学生以多种形式诵读,诵读时一般还可根据课后练习二用提问的办法逐段诵读。
在读的过程中,分别由老师提问或老师以自己解答的办法积累实词和熟悉掌握有关的古汉语常识以及古汉语句式。
其中:在文章开头段提出民不加多的`问题中,宜让学生掌握中的之是起取消主谓独立性作用的;则移其民于河东,除书上有关的注解外,该句应译为就转移他的百姓到黄河以东的地方;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中的之亦为取消主谓独立作用,但察邻国之政,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三句中的之均为结构助词的。
第二部分中孟子对曰中的对曰为回答说;弃甲曳兵而走中的而为起前对后修饰作用的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中的两个而可用而后连在一起当然后译即可;至于以五十步笑百步一句宜译作拿上(向后跑)五十步的笑话(向后跑)一百步的为好。
高中语文 3.8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有关常识:识记重点文言词语:凶、加、或、直;2、对照注释默读课文,把握全文大意;3、理解文中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
【学习重难点】1、落实相关文言虚实词,翻译并背诵课文;2、多义词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预习案一、借助相关资料了解作家、作品、文体知识,自行诵读《寡人之于国也》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扫清诵读障碍,注意在课本上做好批注;二、对照注释理解全文,整体感知,梳理文章结构思路,完成预习自测:(一)找出通假字1.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无”同“毋”)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同“斑”)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同“途”“莩”同“殍”)(二)解释加点词语1.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之于:对于。
焉耳矣:语助词,表强凋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指打开粮仓救济百姓3.非我也,兵.也兵:兵器 4.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胜:尽5.邻国之民不加少..而走.曳兵:拖着兵器走:逃跑..加少:减少或更加少 6.弃甲曳兵7.数罟..不入洿池数罟:细密的鱼网 8.非我也,岁.也岁:年成(不好,遭饥荒)9.申.之以孝悌..之义申:重复地说申诫。
孝悌:孝顺父母、尊敬兄长10.斯.天下之民至焉斯:连词,那么,就,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㈢词类活用1.河内凶(凶:形作动,遭荒年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名作动,行王道,统一天下)3.王无罪岁(罪:名作动,归罪) 4.填然鼓之(鼓:名作动,敲击战鼓)5.树之以桑(树:名作动,种植) 6.谨庠序之教(谨:谨慎,形作动,认真从事)7.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作动,穿……衣服)8.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食:名作动,吃) 9.请以战喻(战:战斗,动作名,战争)10.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动作名,活着的人;死:动作名,死去的人。
)㈣特殊句式:指出句式类型并翻译①申之以孝悌之义②树之以桑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自主学习式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寡人之于国也》自主学习式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寡人之于国也》自主学习式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寡人之于国也》自主学习式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里,君主为国家的核心,他们的治国方式千差万别,有的以暴力手段控制国家,有的用文化力量进行国家的治理,而《寡人之于国也》一文,讲述了一个伟大的君主——齐威王。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寡人之于国也》的背景。
该文是《左传》中的一篇。
《左传》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史书,收录了从西周末年开始到战国时期末年的历史事件,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史书。
而《寡人之于国也》则是《左传》中的一篇,用叙述的方式来反映齐威王的治国策略,可谓是一篇治国名篇。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文章的内涵。
文章主要讲述了齐威王治国的一些策略,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齐威王的文化治国。
齐威王善于用文化力量来进行国家的治理,他预见到“赋教子弟,以备社稷之后”的道理,因此他提倡民间的读书、学问和礼仪等文化,是他的治国策略的重要内容。
齐威王有一句名言:“余所为国,非谋田宅也,思文学之政”。
这一句话表达了齐威王的政治理念,追求的是一种文明的政治,一种以文化来治理国家的理念。
另外,文章中还讲述了齐威王的抑制贪官污吏的举措。
齐威王不仅重视文化建设,同时也非常注重政治道德。
他通过政治清正、反对贪污污染来建立新的政治风气,打造了一个清明之政的治国格局。
他整治贪官污吏的举措,让贪官污吏失去了盘剥百姓的市井权力,以至于他们感到受到了很大的威胁,而贪污腐败的现象也随之消失了。
最后,我们来看齐威王治国的驹续。
齐威王治国非常有成效,他不仅重视文化建设,反腐除恶,还采纳了具有扶助农业、保境安民、缓和等多种功能的政策,为国家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在任期内掌握的大燕、晋阳、九原等多个地区,也让齐国得到了极大的扩张和强盛。
总之,《寡人之于国也》这一篇文章,让我们看到了先秦时期治国的一种全新方式,齐威王文化化治国的理念有较为深远影响,为后人治国经验提供了极大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3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基础课)
学习目标
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学习方法诵读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内容
一、走进作者
简介孟子及孟子思想,熟读课文。
我们在初中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还分别成为成语沿用至今。
之所以会这样,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
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从中可以再进一步理解他的仁政思想。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主张效法先王,推行仁政,
宣扬性善,反对功利,反对战争,这些在当时列国纷争的形势下,被认为是脱离实际的空论。
但他思想中的民主精神,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进步意义。
二、孟子名句填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恻隐之心,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富贵不能淫,,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
三、熟读课文,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兵
(2)涂()有饿piǎo ()
(3)鸡豚()狗彘()之畜()
(4)数()罟()不入wū()池
(5)无()失其时
(6)谨庠()序之教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8)申之以孝tì()之义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请学生留意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
三、.结合注解朗读,了解文意。
按学习小组,学生遇到问题,向小组其他组员提出,组内自行解决,如解决不了,小组长可向全班同学征求意见,确定答案。
3.找出文章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
全文结构自然呈现。
1段
2、3、4段
5、6、7段
4.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主要内容(不要求精确,允许存在出人)。
5.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
他具体的做法有哪些?
6.梁惠王施行这样的政策,结果如何?
7.用一句话来概括,梁惠王的困惑在哪里?
★
高一语文第三单元《寡人之于国也》学案(应用课)
编写:张维新审核:审批
学习目标
1理清思路,理解孟子的说理方法.
学习方法诵读自主合作探究
一、检查学生熟读课文情况
按学习小组分开,组与组进行比赛。
如第一组开始读课文的某一段或某几句,读完之后,可任意点其他小组来翻译,翻译对了,可由翻译对了的小组再读课文的某段或某几句,让其他小组翻译,以此类推。
教师或其他同学可随时纠正。
二、指导学生理清思路,并作阅读提示
1.这篇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2.在提出“民不如多”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曰为什么说是“尽心焉耳矣”?具体做法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3.通过和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
4.于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样的疑问?用原文回答。
背景点拨提示: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那梁惠王当然会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了。
5.孟子对梁惠王这个疑问是如何分析的?
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思想。
6.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并无本质区别的?
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
孟子对曰:“王好战,则何如?”
曰:“不可,。
”
曰:“王如知此,。
”
7.对“五十步笑百步”喻义如何理解?
8.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
提问:他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
(学生看课文,思考)
两方面:一是“”的道理,一是“”的道理。
(要求学生找出并画出三组排比句。
)
高一语文第三单元《寡人之于国也》学案(巩固课)
编写:张维新审核:审批:
学习目标
亮点探究,总结文言知识,做练习,进行阅读训练。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归纳
一、亮点探究
1..“仁政”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表现的?今天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
2.
3.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如何看待今天的人口国策?
二、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1.词类活用
找出下列加点词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1)树之以桑(2)可以衣帛(3)然而不王者(4)王无罪岁(5)既来之,则安之
2.句式
找出下面句式,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掌握其用法。
(1)或……或……(2)直……耳,是……也(3)是何异于……(4)未之有也
1
2
3
4
三、多义实词归纳
1.数
例句出处释义
愿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shuò
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shǔ
2.直
例句出处释义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
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
3.发
例句出处释义
百发百中成语发射
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
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
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
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
4.兵
例句出处释义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
穷兵黩武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草木皆兵
5.胜
例句出处释义
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
四、阅读训练(附材料)翻译。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①之所知也。
乃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寡人耻之,愿比②死者壹③洒④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⑤耨⑥;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注释:①叟:对老头得称谓,这里指孟子。
②比:bì,
代替。
③壹:全部、都。
④洒:xǐ通“洗”⑤易:疾速。
⑥耨:nòn,除草。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