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学案

合集下载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
一、寡人之治国思想
寡人深知治国之艰难,但亦深知治国之道。

寡人一直坚持以民为本,秉持仁政,推行以德治国的理念。

在治国过程中,勤政爱民,勤勉好学,从不懈怠。

二、寡人之治国策略
寡人深谋远虑,审时度势,善于制定治国策略。

在处理国家大事时,决策果断,处事稳健,从不轻言放弃。

寡人深明不可一意孤行,时刻
倾听臣子之言,多方求取建议。

三、寡人之为政原则
寡人执政以来,一贯坚持以德治国为根本原则。

寡人深知民生为重,精打细算,全力改善人民生活。

在权力面前,寡人更是严格要求自己,拒腐蚀,保山清水秀。

四、寡人之所作所为
寡人一直以来恪守廉洁自律之道,不为权势所诱,不为私利所动。

寡人深知身为国君,责任重大,言行举止无不体现国家利益至上。


不徇私舞弊,以身作则,谕以正道。

五、寡人之国家治理成就
寡人执掌朝政以来,国家安宁,人民幸福。

罪恶得以惩处,善良得
以昌盛,社会治安有序。

经济繁荣,文化兴盛,国力日渐增强。

寡人
之国家治理成就,有目共睹,丝毫不亚于古圣先贤。

六、寡人之国家兴衰
寡人深知国家兴衰之道,历史兴衰之理。

寡人深知只有良好的治国
思想,精准的治国策略,高尚的为政原则,才能实现国家兴盛长治。

寡人愿继续精益求精,不忘初心,方得国家永继繁荣。

七、结语
寡人深感治国艰难,但亦深知肩负国家重任。

寡人将继续修德行仁,殚精竭虑,为国家民众谋福祉,始终不渝。

愿国家昌盛,百姓安康,
国泰民安,世世代代。

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优秀9篇】

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优秀9篇】

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优秀9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发言、策划方案、合同协议、心得体会、计划规划、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planning,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优秀9篇】[1]本店铺为您精心收集了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优秀9篇】,在同学们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本店铺给您的同桌。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优秀6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优秀6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优秀6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篇一教学设想:本文选自苏教版“我有一个梦想经世济民”板块,属于文本研习范畴,和《季氏将伐颛臾》同在一板块。

学习的意义也和《季氏将伐颛臾》一样,一是文言文知识的积累;二是人文教育上,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并激励学生经世济民的思想意识。

教学中,文言知识,应当落实重要的实词和虚词,落实文言句式。

教学中反复朗读,继续增强文言文的语感能力。

目标与要求:1、了解孟子及其思想,了解《孟子》。

2、积累文言字词及文言句的基础知识。

3、在诵读的基础上背诵。

4、人文教育上,激励学生经世济民的思想意识。

教时设置:2教时第1教时要点:整体了解,积累文言知识过程:一、导入二、简介孟子及其思想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今山东皱县东南人)人。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的思想学说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尤其对宋明理学影响更巨,宋代以后常把孟子思想与孔子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为变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同时,也是一个思想也更加活跃的“百家争鸣”的时代。

孟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等,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学术思想。

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

在孟子的“仁政”思想中,突出了“民”的地位,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见解。

孟子还认为“仁、义、礼、智、信”这些美好品性是一个人先天固有的,君子能够一生保持本性,小人常常失去本性。

这就是他的善性论。

在与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激烈交锋中,孟子维护了儒家学派的理论,也确立了自己在儒学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仅次于孔子的正宗大儒。

随着儒家地位的不断提高,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也被称为“亚圣”。

关于孟子的事,有“断织教子” “孟母三迁”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

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优秀9篇)

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优秀9篇)

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优秀9篇)教学过程篇一第一课时一、整体感知1.由《论语》导入新课。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

今天我们学习《寡人之于国也》,看看孟子是如何凭着他高超的论辩技巧,阐述仁政的具体内容的。

2.介绍《孟子》及孟子散文的特点(结合扩展资料中的相关知识)3.教师范读课文(或播放朗诵录音)(1)要求学生认真听,纠正自己的读音及句读错误。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教师投影,正音: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下划线字注音,是通假字的要注明。

①弃甲曳()兵②涂()有饿piǎo()③鸡豚()狗()之畜()④数()罟()不入wū()池⑤无()失其时⑥谨庠()序之数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⑧申之以孝tì()之义明确:①yè②tú涂通假字,同“途”莩③tún 彘xù ④cù gǔ 洿⑤wú无通假字,同“毋”⑥xiáng ⑦颁bān通假字,同“斑’⑧悌4.引导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把握全文大意讨论交流后,点拨:《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

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从具体段落来看,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依据梁惠王有通过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帮助他认识到在政治上与邻国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使文章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据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战国时国君所有的“统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张。

二、课文分析1.提名5名同学分节朗读课文,检查纠正读音、断句。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思想和文化的熏陶。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的散文选填写着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其中《寡人之于国也》作为篇幅较短的小品文,却给人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这篇散文体现了作者韩非对于政治的独到见解,同时也为我们今天政治的思考提供了有益的启发。

本文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韩非的生平及其思想特点2.理解文章意义,掌握文本信息3.发掘文本蕴涵的“反讽”思想及其在当今的启示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一、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①了解韩非的生平及其思想特点②分析文章的构思,明确“反讽”的思想③学习“反讽”化用的相关语言技巧2.教学难点:①理解原文含义,阐述作者的思想观点②掌握文本与生活现实的联系③使用语言逻辑进行分析及反思二、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引入本文教学视角,让学生了解韩非及其思想。

可以通过下面的问题来引导讨论:1.韩非是谁?他是中国历史上哪个时期的人?2.韩非创立的法家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韩非在《寡人之于国也》中采取了怎样的文学手法?从中可以理解到什么?第二步:整体阅读和理解(15分钟)要求学生要认真阅读文章,初步理解文章的大意。

重点了解文章中描述的各种政治现象、反讽的手法,及整篇文章的核心思想。

第三步: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让他们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1.文章中的主人公是谁?他的政治思想有什么问题?2.作者采用“反讽”的方式,要表达什么意思?3.文章末尾的启示是什么?4.如何将文章的道理转化到生活中去?第四步:全班讨论(10分钟)要求各组就上述讨论的问题进行汇报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第五步:创作任务(20分钟)让学生按照“反讽”语言技巧的要求,设计一个短篇小说,反映现实某个方面的问题。

《寡人之于国也》优质课教案(通用8篇)

《寡人之于国也》优质课教案(通用8篇)

《寡人之于国也》优质课教案(通用8篇)《寡人之于国也》优质课教案篇1【教学目的】1、了解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思想基础及历史进步性。

2、了解孟子答问过程、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原因。

3、了解并掌握“数”“发”“直”“兵”“胜”及其若干固定句式的对应今译。

4、在综合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并延展阅读阅读《仁者无敌》《出尔反尔》两个选段。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本文的论辩过程及艺术。

2、难点:《孟子》的思想内容,也就是“仁政”的具体内容。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语我们刚学了《论语》中的名段《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以礼乐治国,实行仁政。

这种政治思想,在战国中期由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而为仁政学说。

当时诸侯连年战争,生灵涂炭,孟子目睹人民的苦难,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形成了民本思想,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认为人民是国家的基础,民心向背是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

统治者应该实行仁政,用仁爱之心对待人民,像父母对待子女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这样就能赢得人民的拥护;反之,统治者实行虐政,就会遭到人民的仇恨,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被人民推翻。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与梁惠王关于政事的一次回答。

下面让我们来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然后再来议一议,看看孟子的仁政主张在本课中是怎样反映的。

二、字词正音1、曳(yè):拖着。

2、数(cù):密。

3、罟(gǔ):网。

4、洿(wū):洼地积水,池塘。

5、鳖(biē):团鱼,俗称王八。

6、彘(zhì):猪。

7、悌(tì):敬爱兄长。

8、莩(piǎo):饿死的人。

三、《孟子》简介参看课文。

四、解题本文选自儒家经典名著,词语看似浅易,内涵却很艰深。

仁政是孟子政治学说的核心,《孟子》一书中多次论及仁政的有关问题。

这篇课文记述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及原文

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及原文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及原文一、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寡人之于国也》的内容和主题。

2.分析和评价孟子关于王道仁政的思想。

3.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4.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寡人之于国也》的内容,分析孟子关于王道仁政的思想。

2.难点:对孟子思想的理解和评价,以及将其与现实社会的联系。

三、教学过程1.导入(1)简要介绍孟子及其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

(2)引导学生回顾《孟子》中的其他篇章,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

2.文本解读(1)学生自读《寡人之于国也》原文,注意理解生词、难句。

(2)教师讲解生词、难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3)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文章主旨。

3.内容讲解(1)讲解孟子关于王道仁政的思想。

(2)分析文章中的具体例子,如梁惠王治国之道、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等。

(3)引导学生思考孟子思想在现实社会中的意义。

4.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孟子关于王道仁政的思想是否适用于现代社会?(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5.课后作业(1)熟读《寡人之于国也》原文,理解文章内容。

四、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情况,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

2.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文本的掌握程度,以及是否能将孟子思想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

五、教学资源1.《孟子》原著及相关注释。

2.网络资源:关于孟子及其思想的论文、视频等。

六、原文《寡人之于国也》梁惠王曰:“寡人对于国,也有何病?”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二矣。

王欲行王道,则宜若此。

”曰:“善。

高中语文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精品学案及答案

高中语文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精品学案及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目标导学:1.读准“数罟”“彘”“庠”“莩”等冷僻字词的音 ||,归纳“兵”“胜”等多义词的义项 ||。

2.理解孟子的“德政”思想||,认识孟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3.掌握孟子的论辩艺术 ||。

4.建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世界观||。

5.归纳多义词的义项 ||,背诵课文 ||。

预习案知识链接:1.作者以及写作背景⑴孟子平生: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期间邹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当时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

据《史记·孟子荀卿传记》记录 ||,他是子思(孔后代 ||,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 ||。

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 ||,以攻伐为贤” ||,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 ||,被诸侯以为迂阔、远离实质 ||,不被采用 ||。

所以 ||,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 ||,述仲尼之意 ||,作《孟子》七篇” ||。

后代把他与孔子合称孔孟并尊称他为“亚圣”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思想的一部著作 ||。

南宋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同称“四书” ||。

⑶孟子的德政思想:①民本思想:“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得乎天子为诸侯 ||,得乎诸侯为医生 ||。

”《孟子悉心下》②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乐民之乐者 ||,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 ||,民亦忧其忧 ||。

”“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 ||,但是不王者 ||,未之有也”③反对不义的战争 ||。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 ||。

”又说:“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

”研究案合作研究1.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愁?如何对待今日的人口国策?学生议论并沟通 ||。

2.孟子的“德政”思想的详细内容是什么?包含几个方面?学生看课文 ||,思虑 ||。

发问:如何才能做到“王道之始”?(要修业生找出三组排比句回答)发问:当采纳了这些合剪发展生产的举措后 ||,产生的成效是什么 ? 发问:要想“王道之成”还需采纳哪些举措 ?3.归纳归纳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学案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学案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学案学习目的1、积聚文中白话词语和句式。

2、了解孟子的〝暴政〞思想。

3、体会孟子议论的思辩颜色。

学习重点1、积聚〝凶、走、衣、谨、申、检、发、加、直、是、胜、以、于、之〞等词语,掌握文中的通假字,了解〝河内、河东、庠序、孝悌〞等概念,留意词类活用现象和一些特殊句式。

2、了解孟子的〝暴政〞思想。

3、体会孟子议论的思辩颜色。

学习难点1、了解孟子的〝暴政〞思想。

2、体会孟子议论的思辩颜色。

知识链接1、词类活用现象描画词活用作动词:描画词是不带宾语的,假设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普通动词。

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的〝私〞〔偏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中的第一个〝老〞〔尊崇〕;〝复前行,欲穷其林〞中的〝穷〞〔走到止境〕。

为动用法:为动用法表示〝主语为宾语怎样样〞。

谓语可以由动词描画词或活用的名词充任,翻译成〝为……〞的方式。

如:等死,死.国可乎?——异样是死,为.国度而死.可以吗?动词活用作名词:动词活用作名词,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清楚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它普通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

如,〝其继有在者乎?〞〔他们的承袭人有还存在的吗〕句中〝继〞是动词,但是这里作名词〝承袭人〞讲。

〔«触龙说赵太后»〕名词活用作动词2、特殊句式判别句:判别句是依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普通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别,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上古汉语中,判别句普通不用系词而是用〝者〞〝也〞来协助判别,有时〝者〞〝也〞都不用。

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主语与谓语之间用系动词〝是〞或〝不是〞。

如〝是寡人之过也〞〔这是寡人的过失〕。

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白话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方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白话中有较为固定的意义。

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亦……乎〞译作〝不是……吗〞〕宾语前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和省略句〔参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预习达标1、了解孟子及«孟子»〔参看«高中语文古诗文对照注译»45页〕2、朗诵课文,留意以下加点字的读音:好.战〔hào〕弃甲曳.兵〔yè〕数罟..〔cùgǔ〕洿.池〔wū〕衣.帛〔yì〕鸡豚.狗彘.之畜.〔tún zhìxù〕庠.序〔xiáng〕孝悌.〔tì〕不王.者〔wàng〕饿殍.〔piǎo〕3、找出文中的通假字:那么有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毋〞,不要颁.白者不负戴于路途矣:通〝斑〞,花白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通〝途〞,路途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通〝殍〞,饿死的人4、解释以下加点词的意思: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弃甲曳兵而走.:逃跑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不过;这谷不可胜.食也:尽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谨.庠序之教:仔细从事申.之以孝悌之义:重复陈说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约束涂有饿莩而不知发.:翻开粮仓,赈济灾民5、辨析以下加点词语的不赞同思:寡人之于.国也:关于寡人之.于国也:放在主语与介宾之间,不译那么移其民于.河东:到察邻国之.政:的那么有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无如寡人之.用心者:放在主谓之间,不译颁白者不负戴于.路途矣:在树之.以桑:没有意义的衬字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跟,与填然鼓之.:.没有意义的衬字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代人,他请以.战喻:用未之.有也:代事,这样的事以.五十步笑百步,那么何如:凭申之.以孝悌之义:他们,指百姓斧斤以.时入山林:依照6、解释〝河内、河东、庠序、孝悌〞等概念:河内:黄河以北的中央。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通用15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通用15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通用15篇)《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篇1方案(二)总体设计思路方法孟子在文中高举“仁政”“民本”的大旗,阐述自己的“王道”思想。

在对文本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抓牢文言教学的常规重点外,还应将文学常识的把握放到重要的地位。

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对有关孟子的思想精髓的理解远比把握几个文言现象重要得多。

在教学的过程中,宜将孟子的思想体系作一梳理,以使同学能够从整体上对孟子的思想作一把握,这也为以后学习《齐桓晋文之事》作一铺垫。

老师可以要求同学查找相关的资料,以求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对孟子的思想作适当探讨,以进展与建构同学人文思想。

当然这一工作只能更多地依靠同学利用课外时间进行预备,有条件的班级可特地辟一学时,让同学作充分沟通。

课时支配:1课时三维目标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把握“数、发、直、兵、胜”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了解“于、之”两个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2.遵循自主探究学习的原则,鼓舞同学自己解决一些浅近的文言现象;引导同学对主要文言现象作一些归纳,对规律性的学问宜作适当小结;比较评价孟子的“仁政”思想体系。

3.理解并评价孟子的“仁政”思想,并更好地理解新时期党中心提出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现实意义。

教学设计导语设计复习导入1同学们,我们在学校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日仍旧有很强的生命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还分别成为成语沿用至今。

之所以会这样,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

今日,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从中可以再进一步理解他的仁政思想。

复习导入2有人说《论语》给人的感觉是孔子大圣人在谆谆教育,而《孟子》给人的感觉是孟轲“亚圣”在侃侃而谈,何以见得?学校学习的《孟子二章》记忆犹新,今日学习《寡人之于国也》再次感受孟子的谈吐风范。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读书明理,文以载道,理解把握文中孟子仁政思想。

2.文如其人,融会贯通,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

教学重点1.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

2.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比喻,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

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人说《论语》给人的感觉是孔子大圣人在谆谆教导,而《孟子》给人的感觉是孟轲“亚圣”在侃侃而谈,何以见得?初中学习的《〈孟子〉二章》记忆犹新,今天学习《寡人之于国也》再次感受孟子的谈吐风范。

二、孟子简介采用学生知识竞赛式的方式回答积累三、让学生记诵孟子名言警句,扩展积累,竞赛式谈一句话感受。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2.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6.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8.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

9.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1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2.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1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14.尽信《书》,不如无《书》。

15、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1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理解文中体现的民本思想。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学习孟子善用比喻、对比等论证方法,体会文章的论辩艺术。

二、作者及作品孟子(约前 372 年—前 289 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

他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政治观点、哲学思想和教育理念等。

该书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逻辑严密,对后世的文学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背景知识战国时期,各国诸侯为争夺土地和人口,连年征战,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

孟子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仁政”的主张,希望统治者能够关注民生,施行德政,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幸福安康。

四、课文解读1、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重点字词:焉耳矣:三个语气词连用,加重语气。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加:更。

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算是尽心啦。

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

考察邻国的政事,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少,我的百姓没有更多,这是为什么呢?”内容分析:梁惠王自认为对国家已经尽心尽力,但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于是向孟子请教。

2、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重点字词:好战:喜欢打仗。

填然:形容鼓声冬冬。

曳:拖着。

走:逃跑。

译文: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让我用打仗来做比喻。

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士兵)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

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寡人之于国也》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巧用比喻说理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理解本文寓理于事的写作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了解孟子“仁政”(“王道”观)的具体内容。

二、教学重点1.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三、教学难点1.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2.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音频、ppt课件五、教学过程(一)了解孟子及其思想1、导入由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入,回忆孟子的名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了解其中包含的仁政思想。

2、孟子和他的散文(ppt投影)(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

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

其政治主张与社会理想的根本核心是:“民本”、“仁政”。

他直接继承了孔子的师传,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把孔子侧重于个人道德的“仁”,推演为政治方面的仁政学说。

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孟子生于“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的战国年代,其主张不被诸侯采纳,于是“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表述他的见解和主张。

(2)《孟子》是一部全面反映孟子思想的语录体散文集,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散文在写作上很有特色: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又加强了说服力。

《寡人之于国也 》教学设计(优秀7篇)

《寡人之于国也 》教学设计(优秀7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优秀7篇)《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学习孟子的“仁政”思想学习孟子的论辩技巧教学重点:学习孟子的“仁政”思想教学难点:掌握“五十步笑百步”的内涵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这篇散文看似散漫无章,实则结构严谨,段落分明,思路分明,这节课我们就来进行整体感知,学习孟子的思想。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从文章中的标点符号我们能够看出这是孟子和梁惠王之间一次对话,对话就有一个话题,同学们在文中找出他们之间谈话的“话题”?明确:民之加多2、找出文章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全文结构自然呈现。

明确: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第1段)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第2、3、4段)斯天下之民至焉。

(第5、6、7段)3、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主要内容明确: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民不加多”的疑惑。

(1)第二部分分析问题:“民不加多”的原因。

(2—4)第三部分解决问题:“使民加多”的措施。

(5—7)三、合作探究,感悟孟子的论辩技巧及其思想1、梁惠王是怎样治理国家的?明确:采用“移民移粟”的措施。

2、梁惠王拿自己于国与临国之政比较,为什么孟子不直接阐明意见,而用“请以战喻”?明确:这样便于启发对方。

3、“五十步笑百步”的内涵是什么?明确: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之君无所作为实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4、接下来,孟子把“仁政“的实施分为“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个阶段。

关于“王道之始”,我们借助于两个问题来思考。

(1)采取哪些措施,才能做到“王道之始”?(要求学生找出三组排比句回答)明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2)当采取了这些措施后,产生的效果是什么呢?明确:当采取了这些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后,“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高二语文教案设计:寡人之于国也3篇

高二语文教案设计:寡人之于国也3篇

高二语文教案设计:寡人之于国也高二语文教案设计:寡人之于国也精选3篇(一)教案设计:寡人之于国也教学目标:1. 了解寡人之于国家的意义和作用;2. 掌握相关的词汇和知识;3. 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寡人之于国家的概念和内涵;2. 分析寡人之于国家的作用和责任。

教学难点:1. 理解寡人之于国家的含义;2. 分析寡人之于国家的作用和责任。

教学准备:1. 教材:教师提前准备相关教材和素材,如相关诗歌、文章、视频等;2.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引起学生对“寡人之于国家”的思考和兴趣。

Step 2:学习型探究(20分钟)1. 教师通过示范和讲解,解释“寡人之于国家”的含义和来历;2. 学生分组讨论“寡人之于国家”的作用和责任;3. 学生展示并分享各自的讨论结果;4.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梳理,并引导学生对“寡人之于国家”的作用和责任进行深入思考。

Step 3:拓展应用(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合作,选择一首与“寡人之于国家”相关的诗歌或文章,并进行解读和分享;2. 学生选择一个具体的时代背景,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设计一个与“寡人之于国家”相关的情境或故事,展示给全班。

Step 4:归纳总结(10分钟)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和展示,教师归纳总结关于“寡人之于国家”的作用和责任,并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在国家中的作用和责任。

Step 5:课堂反思(5分钟)教师和学生进行课堂反思,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方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收获和困惑。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选择一位具有“寡人之于国家”精神的人物,进行调查研究,并写一篇关于该人物的报道或传记。

教学延伸:1. 邀请一位有关国家和政治方面经验丰富的专家或政府官员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寡人之于国家的意义和现实应用;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历史场馆或纪念馆,加深对“寡人之于国家”概念的理解和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设计:班级:组号:姓名:课前部分【学习目标】1.掌握字词知识及内容。

2.了解孟子及其思想主张。

3.学习分析评价人物形象。

4.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

【知识链接】一、文学常识1、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名伋)的弟子。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

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迂腐,空谈,对处理具体事情没有什么价值),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由孟子及其弟子编成。

全书共七篇,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四书(《大学》《论语》《中庸》《孟子》)之一。

2、主要思想(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轲所说的“王道”,是“以德行仁”。

孟轲认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就是说,以“仁政”统一天下,是谁也阻止不了的。

他认为实行“仁政”,首先要争取“民心”,统治者应以“仁爱之心”去对待民众。

他还提出要重视民众,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但他同时却又十分强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地位之不可改变,他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2)坚信人性本善孟轲的性善论是他“仁政”学说的基础,也是他教育理论的根据。

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人生来就具有“善端”,也就是有为善的倾向。

这些“善端”是天赋的,为心中固有的。

因此,又叫“良知”。

(3)后天教育至关重要孟轲认为人的本性虽然具有仁、义、礼、智的“善端”,但还必须通过教育,加强道德修养,尽量去扩充和发展这些“善端”。

他主张只要人们不断地探索内心的“善端”,就会通过对人性的了解而达到对天命的认识。

孟轲最强调的是内心的道德修养;但他同时也不否认后天环境对人性的影响。

他认为后天的环境可以改变先天的心性,后天的恶习,可以使人丧失善性。

孟轲认为教育的作用比政治的作用更有效果。

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为了争取民心,他提出要注意培养“明人伦”的君子或大丈夫。

他说:“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

(4)此为真正的大丈夫孟轲提出的君子是指能够实行“仁政”和“王道”的人,是能够“居仁由义”的人,并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二、出自《孟子》的成语始作俑者一暴十寒明察秋毫引领而望缘木求鱼寡不敌众与民同乐水深火热箪食壶浆出尔反尔解民倒悬事半功倍具体而微出类拔萃心悦诚服反求诸己与人为善绰绰有余怨天尤人舍我其谁为富不仁乱臣贼子自暴自弃不虞之誉好为人师何出此言手舞足蹈不为己甚左右逢源夜以继日自怨自艾先知先觉集大成者却之不恭杀人越货茁壮成长知人论世专心致志舍生取义杯水车薪言归于好以邻为壑习焉不察独善其身不言而喻引而不发仁民爱物当务之急茅塞顿开言近旨远同流合污五十步笑百步君子远庖厨挟太山以超北海乐以天下,忧以天下顾左右而言他救民于水火之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尽信书,不如无书三、孟子的名言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3、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4、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6、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7、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9、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1、尽信书,不如无书。

12、如欲平治天下,在当今之世,舍我其谁?13、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知识梳理】1、正字音①王好.战()②弃甲曳.兵而走()③涂有饿莩.()④数罟..不入洿.池()⑤鸡豚.狗彘.之畜.()⑥谨庠.序之教()⑦申之以孝悌.之义()⑧养生丧.死无憾()2、通假字①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②无.失其时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3、重点实词释义(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2)邻国之民不加.少(3)请.以战喻.(4)填然..鼓之(5)数罟..不入洿.池(6)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7)谨庠序..之教.(8)申.之以孝悌..之义.(9)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10)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11)涂有饿莩而不知发.(12)非我也,岁.也(13)斯.天下之民至焉4、文言虚词(1)于: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之:寡人之于国也察邻国之政\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鸡豚狗彘之畜\百亩之田\数口之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斯天下之民至焉无如寡人之用心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填然鼓之\树之以桑(3)以:请以战喻可以无饥矣斧斤以时入山林申之以孝悌之义5、词类活用(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2)然而不王者(3)树之以桑(4)五十者可以衣帛矣(5)王无罪岁(6)谨庠序之教(7)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8)填然鼓之6、句式知识(1)特殊句式①是亦走也②非我也,岁也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④申之以孝悌之义⑤未之有也(2)固定句式①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②直不百步耳③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分析鉴赏】1、中心意旨文章记叙了和的一次对话,围绕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现象。

2、结构思路文章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自然段):。

第三部分(第自然段):。

3、问题探究(1)为什么孟子认为梁惠王不可以“望民之多于邻国”?用原文中一个形象的比喻句回答,并翻译这句话。

(2)这个比喻句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就是“五十步笑百步”,请根据文章的意思总结这个成语的意思。

(3)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4)孟子所主张的“仁政”的内容,概括地说包括“养民”与“教民”两个方面,请用原文加以说明。

请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表达技巧】1、妙喻连珠,化难为易。

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

如用为喻,揭穿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政策并不比邻国好多少,同样是不爱百姓,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文章最后,又用“刺人而杀之”却归罪于武器的言行比喻,可谓鞭辟入里,入木三分。

全文从设喻开始,又以设喻结束,前呼后应,手法高超。

2、迂回曲折,欲擒故纵。

为了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孟子总是先从问题的侧面、远处、外围入手,逐渐引向主旨。

面对梁惠王的询问,孟子欲擒故纵,反问梁惠王:,迫使对方首肯:。

再拿梁惠王得出的判断做根据,使得对方不得不承认“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的结论,,最后水到渠成,气势充沛地引出自己行王道的主张及措施。

这种“引而不发,跃如也”的讲话艺术,较之径直揭底更能收到效果。

3、气势磅礴,无与争锋。

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比句式,如陈述“仁政”主张时,先用一组排比句“不违农时……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说民“使民养生丧死无憾”是实行“仁政”的开端,进而又用“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这样一组排比句来说明行仁政的进一步要求。

连用两组排比句,词锋犀利,气势磅礴。

【默写练习】1、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

,。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2、不违农时,;,;斧斤以时入山林,。

3、五亩之宅,,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

4、七十者衣帛食肉,,然而不王者,。

【趣味写作练习】阅读下面一段话,根据要求作文。

《孟子·公孙丑上》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审题立意探究】此题明确地体现了“古为今用”的命题意图。

古有“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有“四端”——仁、义、礼、智。

今有“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四心”“四端”和“八荣八耻”,都和“做人”有关,材料和话题紧密关联。

立意构思时需注意,不必“四端”全写,可以任选其中一点或几点,但一定要联系现实,深入分析。

立意误区:①只认话题,不扣材料。

只谈如何做人,文章内容与材料无关。

②追求面面俱到,四个方面逐一论述,容易使文章没有重点,内容空洞。

【例文】浩浩乎,巍巍乎徜徉于历史的长河中,我无数次地为曾经的志士仁人所折服,他们不断地给予我一个同样的启示:古之成大事者,必有过人之节。

勾践灭吴的故事令人感慨万端。

《孟子·公孙丑上》说:“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勾践应该是一个有“羞恶之心”的人吧。

家国之痛肯定会让他食不甘味,让他夜不成寐。

勾践是个能忍辱负重的人,举国降吴,自己和妻子做了吴王的仆妾,对曾经的一国之君来说应该是莫大的耻辱啊。

而勾践却要卑辞恭礼以事吴王,以卧薪尝胆来提醒自己勿忘会稽之耻。

“苦心人,天不负”。

勾践最终一举灭吴复国,于吴越争雄中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千古风流人物,早已随着滚滚浪淘而逝,而抗日战争中涌现出来的许多义勇之士,其人其事却令我们记忆犹新。

是什么让我们炎黄子孙同仇敌忾?是什么让我们中华儿女誓死抗战?《孟子·公孙丑上》中还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我们的大好河山,怎能在日寇的践踏下忍辱蒙羞?抗战胜利已经过去六十余年了,但今日回首,他们的“羞恶之心”仍在!他们的“慷慨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义勇精神仍在!相比于前人的“羞恶之心”,我更感佩古人心忧天下的悲悯情怀。

孔子关心人民疾苦,痛于见处处饥色黄瘦,渴望天下安定,四海康宁,于是引劝君主勤政爱民,终于成为一代圣人,为后世敬仰。

《孟子·公孙丑上》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人之端也。

”这里所说的“恻隐”,既指对个体的怜悯与同情,更指对天下苍生的关注和关怀。

诸葛亮也曾说:“为将者当有过人之处”,应该“心怀仁义,心系苦人”。

《菜根谭》有言:“德者,事业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栋宇坚久者。

”以“恻隐之心”而怀天下者之忧,这应当是一个立志做大事者必备的高尚情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