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查尔斯.蒂利
社会与政治过程的交易解释:评查尔斯·蒂利的《身份、边界与社会联系》
《 身份、 边界与社会联系》 由蒂利在过去十几年里完成的 1 5篇
论文 构成 , 虽然 每篇论 文 论述 的主题 不 同 , 而 , 合来 看 , 的 中 然 综 它
心思想 则集 中表现 为“ 人 际交 易 为社 会 过程 的 基本 要 素 , 示人 视 展 际交易 如何 复合成 身份 、 如何产 生与转 变社会 边界 以及 如何 累积成
一
个 分析 逻辑 : 设 x与 Y分别 代表 的是 一个 团体 、 假 活动 或 是社 会
场所, 那么 它们 内部 的不 同关 系刻 画 了彼此 的异 质性 , x与 Y相 在 互接 触 、 此转换 时 , 界与跨 边界 的关系也 就产 生 了 ; 管是 x范 彼 边 不 围 内的关 系 、 Y范围 内的关系 , 是跨 越 X 还 Y边 界 的关 系 , 它们 共 同
蒋红 军,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 管理 学院, 博士研 究生。
社会 与政 治过 程 的交 易解释 ◆
类型 又被 称 为三种 解 释机 制 : 境 机 制 、 知 机 制 与关 系 机 制 。它 环 认 们之 间是 一种 解释 的竞 合关 系 。与 系统 解释 和 意 向解 释 相 比 , 蒂利
沟通 , 与 场所 之 间 的交 易及 互 动 ; 是无 论个 人 还 是集 体 , 们 的 参 二 他 意 向( 机 、 感 、 念 等 ) 来 源 于 人 际 交 易 , 些 人 际 交 易 实 质 动 情 信 都 这
上 是一 个 动态 的约束 与被约 束关 系过 程 ; 三是 挑 选具 有 显 著特 点 的 片段 、 件 作为 分析 对象 , 求 寻找 出循 环 出现 的机 制 , 事 力 以便 解 释 复
会 现象 , 其最 大 的不 足则是 没 有能 够很 好地 说 明社 会 过程 是 如 何 而
有没有介绍国家政治制度区别的书
有没有介绍国家政治制度区别的书篇一:《比较政治制度》中文书目《比较政治制度》中文书目一、译著[美]阿尔蒙德:《当代比较政治学:世界视野》,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美]托马斯·埃特蔓:《利维坦的诞生》,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0年。
[美]阿伦·利普哈特:《民主的模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英]罗德·黑格:《比较政府与政治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英]黛安·K·莫齐:《东盟国家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澳]罗·霍尔顿:《全球化与民族国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
[美]鲁斯·本尼迪克特:《菊与刀》,商务印书馆,1990年。
[美]詹姆斯·麦格蕾戈·伯恩斯:《领袖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美]理查德·尼克松:《领导者》,世界知识出版社,1983年。
[美]亚当·普沃斯基:《民主与市场》包雅钧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美]罗伯特·H.威布《自治:美国民主的文化史》,李振广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
[美]贾恩弗兰德·波齐:《近代国家的发展》,商务印书馆,1997年。
[美]罗兹·墨菲:《亚洲史》,湖南出版社,2004年。
[美]巴林顿:墨尔:《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华夏出版社,1987年。
[英]詹姆斯·布赖斯:《现代民治政体》上、下册,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
[日]田口富久治等:《当代世界政治体制》,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
[美]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东方出版社,1987年。
[以色列]S.N.艾森斯塔德:《帝国的政治体系》,贵州人民出版社[美]路辛·W·派伊:《东南亚政治体系》,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1年。
[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革社会的政治秩序》,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
政治学概论马工程第二版课后题答案
政治学概论马工程第二版课后题答案名词解释1、福利国家:福利国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兴起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形态,它保留了资本主义早期的政宪体制,但是其国家形态己经发生了根本转型。
福利国家的根本特征是国家政权全面干预市场社会,目的是为了弥补自由市场制度下所导致的“有效需求不足”2、威权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亚非拉地区兴起的一些新的民族国家,建立了一种威权主义的国家形态。
这些民族国家高举民族主义的旗帜,刚刚摆脱宗主国的殖民统治而获得独立,政权掌握在少数以革命发家的武装领袖手中。
由于他们是新国家的缔造者,也是国家独立的象征,他们的权威不容挑战,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国家形成了少数人的权威主义统治。
3、市民社会:(“市民社会”一词具有古典含义和近代意义。
古典含义的“市民社会”主要是指建立了国家的“文明社会”,相对于野蛮部落而言:近代含义则是指国家控制之外的社会经济生活,相对于国家而言)政治学中的“市民社会”概念主要是指以市场经济为依托的、独立于国家权力控制的自主社会领域。
4、中间阶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从事脑力劳动为主的“白领阶层”人数已经超过以从事体力劳动为主的“蓝领阶层”。
他们既受到资本家的雇用,以脑力劳动换取管理报酬,在本质上接近于无产阶级,但是他们的生活状况与价值认同又明显区别于一般工人,因此人们往往把这一介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与两者存在相对独立性的待殊阶层称为“中产阶级”,即中间阶级。
思考题1、国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美国政治学者查尔斯·蒂利总结了国家的几个基本特征:(1)控制大片连续的领土。
多家都有领土、领土与土地不一样,前者有着明佛的边界;国家的领土是连续的,成块状分布。
(2)中央集权。
国家将民间的许多权力都统统“收归国有”,由国家来统一安排。
由于权力的集中,国家对其管辖范围内的人口也就负有全面的责任(3)垄断强制手段。
国家垄断了对暴力的合法使用,只有国家可以行使生杀予夺大权。
民主崩溃的政治学——选民分裂、政治制度与民主崩溃
民 主崩 溃 的 历 史 几 乎 同 民 主 的 历 史 一 样 久 远 。 而 在 近 代 世 界 , 1 7 8 9年 一
1 8 7 1年 间 的 法 国是 两 次 遭 遇 民 主 崩 溃 的 国 家 。在 民 主 化 浪 潮 风 起 云 涌 的 2 0世 纪 , 民 主 崩 溃 发 生 得 更 为 频 繁 。塞 缪 尔 ・ 亨 廷 顿 认 为 人 类 经 历 了 三 次 民 主 化 的
化 通 常 需 要 两 个 条 件 :① 第 一 个 条 件 是 国 内 存 在 某 种 较 为 严 重 的政 治 冲 突 ,表
现 为 两 个 或 数 个 政 治 集 团 之 间 激 烈 的 政 治 对 抗 。 这 种 政 治 冲 突 是 国 内 不 同 选 民
包 刚升
民主崩溃 ( d e mo c r a t i c b r e a k d o w n ) 是 影 响 重 大 的政 治 事 件 ,它 通 过 改 变 一 国 的政 体 改 变 了数 百 万 乃 至 数 千 万 人 的 生 活 。 如 何 防 止 民 主 崩 溃 ,对 于 新 兴 民 主 国家 来 说 是 重 大 的政 策 议 题 。 关 于 民 主 崩 溃 的 研 究 ,应 属 于 民 主 转 型 研 究 的 一 个 领 域 ,但 这 一 研 究 领 域 对 民 主 崩 溃 的 关 注 相 对 较 少 。 然 而 , 民 主 崩 溃 在 学 术
的 战 略 与 选 择 ,等 等 。这 些 理 论 解 释 固 然 都 有 一 定 的 解 释 力 ,但 尚 不 能 较 系 统 地 解 释 民主 政 体 为 什 么 会 崩 溃 ,其 解 释 力 的 时 空 范 围一 般 也 比较 有 限 。 本 文认 为 ,民 主 政 体 的 崩 溃 通 常 都 起 源 于 国 内政 治 的 某 种 紧 张 关 系 ,这 种
民族国家、抗争政治与民主——简论查尔斯·蒂利的抗争政治理论
要 求, 并接受 了对民众应当 负有的广 泛的责任 。欧洲近 代史上 的普选 作为偶然性 甚至是暂时性 的结果 , 时肘面临 去民主化 的危险 。 民 它 权等公民权利以及民主化的过程正是在这 种民众和 国家的对抗性互动 主仅仅意味着 , 与大多数其他政权相 比, 非民主的因素相对较少而已” 。 中逐渐酝酿出现的。“ 论在法 国还是 英国 , 无 抗争都 塑造 了政治 , 在它 2 民 主化 的 因 果机 制 、 们的民主制度上刻下了永久的印记 。历 史昭示我们 , 民众抗争和 民 在
蒂利认为国际战争的压力导致了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而民族国家所要求的直接统治方式与资源汲取能力改变了原有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激起了各社会阶层广泛的抗争这种抗争反过来又塑造着民族国家的形成并对政治民主化产生重大影响
民族国家、 抗争政治与民主
本 文 为 华 北 电 力 大 学 青 年 教 师科 研 基金 资助 项 目 “ 委 会 直 选 中的 派 系 政 治 及 其 运 作 ” 项 目编 号 :0 8 12 ) 村 ( 20 10 6 阶段 性 成 果
程中特别是政 治民主化 中抗争 政治的重大 意义 , 把研究 重点推 进到 们是否因为基于肤色、 他 性别 、 教、 宗 文化等 人口类 属的 差异而不 能平等 对抗争 治与 民主的关 注上 。 的参与政治 ; 所谓信任网络的变化 , 则是将 信任网络整 合进 公共政治 的 何谓抗争政 治 蒂利认为 :政治上构建起来的行动者对其 他行动 程度 , 具体说 就是 , 人们是 否信任政府 并把自己的一 些长期事业 ( 长途 者包括政府代理人提 出公共的 、 集体的诉求 。具体来说 , 争政治 , 抗 就 贸易 、 储蓄投资 、 参加政党等) 托付给 政府来进行 。 是处于从 议会 政治到暴 力革 命之 连续 普通 的民众 厂 泛而 间歇 性 的反 最重要的是在这三个领域 的变化和 互动中 , 是否 出现有利于 民 主 抗、 斗争活动 ; 从和平请 愿、 纵火 、 税、 抗 抢粮 、 暴动 到有组 织的罢 工、 游 化的因果机制。“ 民主化的规律 , 不在于标 准的 、 普遍 的次序 或者 充分 行、 集会乃 至大规模革命都可称为抗争 , 这些抗争 与国家政 治的互动联 条件 , 而在于多样化的组合和 次序中 , 生产出类属 不平 等、 信任 网络和 系起来就是抗争政治。 公共政治变化的那种 反复 出现 的因果 机制 。蒂利总 结了三组大 的机 蒂利认为 , 了解抗争政治 , 要 必须 区分抗争 政治与 “ 共政治 ” 非 制 : 公 、 一是类属不 平等与公 共政 治的隔绝机制 , 即不能因为人们 的类属差
西方生态新社会运动理论述评
西方生态新社会运动理论述评作者:刘颖来源:《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2期摘要:生态新社会运动理论是用来描述和解释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在欧美国家兴起的诸多新型社会运动形式的理论术语或理论流派。
其主要包括欧洲的生态新社会运动理论,美国的资源动员理论与政治过程理论以及美欧合流后出现的社会建构论与文化理论。
各种理论模式都有其独特的理论内容与理论特色。
但是,要全面整体地解释西方生态新社会运动的产生与发展,还需要不同理论模式之间的相互补充,相互结合。
关键词:西方;生态新社会运动;运动理论中图分类号:D81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165(2013)02-0048-07生态新社会运动是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在西方社会兴起的以生态运动、和平运动、人权运动等为代表的且不同于传统工人运动的群众抗议运动总称。
这种新运动形式的兴起,不仅对西方社会现有的体制、政策和权威构成了挑战,而且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各种弊端进行纠正,从而成为国际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与此相应,伴随着依据马克思主义视角解释社会运动的传统理论的式微,阐释生态新社会运动产生与发展的各种理论模式也相继出现。
生态新社会运动理论就是用来描述和解释60年代中后期在欧美国家兴起的诸多新型社会运动形式的理论术语或理论流派。
90年代之前,欧美学者由于理论兴趣、研究主题方法不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路线:欧洲研究路线与美国研究路线。
欧洲学者倾向于从历史与社会变迁的角度解释生态新社会运动的兴起与发展,由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欧洲生态新社会运动理论模式。
美国学者为克服心理学研究路径的缺陷,提出了资源动员理论与政治进程理论。
90年代以后,欧美学者在资源动员理论与政治进程理论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社会建构理论与文化建构论。
本文试图对各种理论流派的西方生态新社会运动理论内容、发展动向进行论述,以期对西方生态新社会运动有更清楚的认识与理解。
一、欧洲的生态新社会运动理论欧洲生态新社会运动理论主要致力于解释生态新社会运动与西方社会结构转型之间的关系,其理论兴趣可以分为两种倾向:一是着眼于社会派系结构,二是着眼于社会意识层面的变化。
西方民主的倒退
西方民主的倒退《民主杂志》在塞缪尔·亨廷顿所谓的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刚刚进行完一半时发行了其创刊号,恰好是在柏林墙倒塌之后和前苏联解体之前。
此时南欧和大多数拉美国家已经发生了转型,而东欧国家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脱离共产主义,与此同时,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的民主转型刚刚开始展开。
总体上,在大约45年的时间里,民主化在全球范围取得了显著进展,实行选举的民主国家的数量从1970年的35个增加到2014年的110个。
但是,就像拉里·戴蒙德所指出的,2006年以来发生了民主的倒退,从那时开始,“自由之家”统计的民主测评综合分数每年都在下降。
2011年的“阿拉伯之春”使人们期待着阿拉伯世界置身于第三波民主化之外的状况将走向终结,结果却恶化为埃及重新恢复了原有的统治,利比亚、也门以及叙利亚陷入无序状态,与此同时,伊拉克出现了新的极端伊斯兰运动,即伊拉克和大叙利亚伊斯兰国(ISIS)。
我们是否正在经历全世界朝着更大范围民主发展的总体运动的短暂挫折,就像股市调整一样,还是说近年来发生的事件标志着世界政治的更广泛变化以及真正的民主替代方案的出现,这一点很难确定。
无论是哪种情况,我们很难不认为近些年来民主在世界各地的表现是有欠缺的。
这样的表现一开始出现在最发达和最成功的民主国家,即美国和欧盟国家,它们在2000年代后期经历了大规模的经济危机,看起来陷入了一个增长减缓、收入停滞的时期。
此外,许多新兴民主国家,从巴西、土耳其到印度,也对本国在许多方面的表现感到失望,从而经历了本国人民的各种抗议运动。
资料图来源:视觉中国反对独裁主义政权的自发的民主运动继续发端于民间社会,从乌克兰、格鲁吉亚到突尼斯、埃及。
但是,这些运动很少能成功地建立起稳定而运转良好的民主制度。
我们有必要提出如下问题:民主在世界各地的表现为何会令人如此失望?在我看来,在过去的一代人时间里,许多民主倒退现象发生的关键取决于一个重要的因素,它与制度化的失败有关,这一事实就是许多新兴的和现存的民主国家的国家能力跟不上民众对民主问责的要求。
简析查尔斯·蒂利的抗争与民主化理论——基于政治社会学的视角
查 尔 斯 ・ 利 ( 9 9 2 0 ) 当 代 美 国 著 名 政 治 社 会 学 蒂 12 - 0 8 ,
会各集 团手 中汲取资源的增多 , 必然使 国家与社会发生结构 性 冲突 , 也就是社会各 阶层民众为保护原有权益而 与政府 当 局 的对抗 、 斗争 。蒂利指 出 , 民族 国家发 展的背后 , “ 是 骑士 、 金融家 、 政官员 、 主 、 民 、 市 地 农 工匠和其 他成员 的反抗和合 作 ”是 “ , 普遍 的抵制 、 广泛 的讨价还价 ” 。面对各种形式 的抗 议和集体行 动 , 统治者被 迫承认民众的种种政治和经济权利
是 民主 政 治 的 形 成 有着 重 大 的联 系 。
一
、
欧洲 现代 民族 国 家的形 成
众和 国家在重新缔结 社会 契约 , 会力量反过来塑造和改变 社 着 民族 国家发展 的轨迹 , 和 国民中的不 同阶级 的斗争和讨 “ 价还价极大地塑造 了在欧洲出现 的国家 ” ,欧洲近代史上 的 普选权 等公 民权 利以及 民主化 的过程正是 在这种 民众和 国
家 的 对 抗 性 互 动 中 逐 渐 酝 酿 出 现 的 。“ 论 在 法 国 还 是 英 国 , 无
蒂利首先关 注的问题是欧洲现代 民族 国家的形成 。 欧洲
历史上曾经存在着大大小小 的帝 国 、 封建邦 国及城市共 和国
等 国家组织形式 , 为什 么在近现代史上却一致 出现 了向现 代 民族 国家转化 的趋势 ? 蒂利指出 , 民族 国家 的兴 起并非一个单 向直线发展 的过 程, 倒更像是历史发展 的偶然产 物和国家问战争优胜 劣汰 的 结果。自 1 7世纪以来 , 欧洲不同类 型的国家越来越 多地裹挟 到了国际体系和国际竞争 中, 大多数时间是 以战争 的形式竞 争。在长期的国际战争压力下 , 民族国家的组织形式被证 明
摘要21世纪的中国进入了群体性事件的高发期
摘要 21世纪的中国进入了群体性事件的高发期,群体性事件的理论研究和应对困境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管理领域需要研究的重大战略性课题。
西方的群体事件的研究经历了从非理性到理性的分析范式的转变,而国内学者在借鉴西方相关理论的同时非常注重结合中国实际。
群体性事件的实践应对正面临五大困境,这些困境正是理论研究和实践破局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理论研究趋势实践应对困境深入研究群体性事件的重大意义群体性事件的理论研究成为国家重大战略性课题。
群体性事件的高位运行和高发态势给社会管理和社会稳定带来了很大冲击,反映出中国目前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社会维稳机制不能很好地解决新问题、适应新情况,因此现在从中央到地方、从政界到学界都十分关注群体性事件,已将群体性事件作为一项重大战略课题进行研究。
深入研究群体性事件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和谐社会是中国社会的一种理想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而群体性事件则是和谐社会建设中不容回避、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群体性事件的理论研究能够为实践应对提供原则性指导,是建设和谐社会所必须进行的课题研究和理论储备。
深入研究群体性事件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需要。
群体性事件的理论研究是我国社会管理和社会维稳的重大战略性课题。
从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健康运行的角度来看,发展出严谨论证的理论系统和实用有效的操作规程,是破解群体性事件困局的战略任务。
国内外对群体性事件的理论探索西方的群体事件的研究经历了从非理性到理性的分析范式的转变,一开始认为集体行为是从众、模仿和非理性情绪感染的产物,之后则是从利益等广义的理性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
近年来,国内对群体性事件的研究也迅速升温,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
国外社会学对群体性事件的狭义理论研究。
斯梅尔塞的基本条件说。
斯梅尔塞在《集体行为的理论》一书中提出了“价值累加理论”。
价值累加理论认为集体行为要有六个充要条件,即环境条件、结构性压力、诱发因素、行为动员、普遍情绪或共同信念、社会控制能力。
《比较政治制度》中文书目
《比较政治制度》中文书目一、译著[美]阿尔蒙德:《当代比较政治学:世界视野》,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美]托马斯·埃特蔓:《利维坦的诞生》,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0年。
[美]阿伦·利普哈特:《民主的模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英]罗德·黑格:《比较政府与政治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英]黛安·K·莫齐:《东盟国家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澳]罗·霍尔顿:《全球化与民族国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
[美]鲁斯·本尼迪克特:《菊与刀》,商务印书馆,1990年。
[美]詹姆斯·麦格蕾戈·伯恩斯:《领袖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美]理查德·尼克松:《领导者》,世界知识出版社,1983年。
[美]亚当·普沃斯基:《民主与市场》包雅钧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美]罗伯特·H.威布《自治:美国民主的文化史》,李振广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
[美]贾恩弗兰德·波齐:《近代国家的发展》,商务印书馆,1997年。
[美]罗兹·墨菲:《亚洲史》,湖南出版社,2004年。
[美]巴林顿:墨尔:《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华夏出版社,1987年。
[英]詹姆斯·布赖斯:《现代民治政体》上、下册,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
[日]田口富久治等:《当代世界政治体制》,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
[美]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东方出版社,1987年。
[以色列]S.N.艾森斯塔德:《帝国的政治体系》,贵州人民出版社[美]路辛·W·派伊:《东南亚政治体系》,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1年。
[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革社会的政治秩序》,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
[美]塞缪尔·P·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
使民主运转起来 读写笔记
《使民主运转起来》读书笔记罗伯特·D·帕特南,当代西方著名政治学家,现任哈佛大学国际事务研究中心主任,肯尼迪政府学院公共政策马尔林讲座教授。
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政治学、国际政治和公共政策,发表的著作包括《手拉手:西方七国峰会》、《独自打保龄:美国社会资本的衰减》、《使民主运转起来》一举奠定了帕特南教授在西方学术界的权威性地位,他因之被誉为是与托克维尔、帕雷托和韦伯齐名的学术大家。
《使民主运转起来》就是罗伯特·D·帕特南的关于西方政治民主理论研究方面的代表作之一,该书是作者见证了意大利的一场极具历史意义的制度变革之后对意大利的民主制度变革进行追踪研究的结果,该书的主要主旨试图回答“为什么有些民主成功了。
而另一些有失败了”这一政治学中古老而又新颖的问题。
三大显著特点:实证性,经验性以及作者使用的新制度主义研究方法。
1970年意大利进行了一场制度变革实验,打破了统一后形成的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的中央集权模式,把权力下放到全国20多个地区政府,这在当时西方国家中非常罕见。
俞可平在其评作中毫不吝啬的给予此书极高评价:“1993年发表了一本轰动整个西方政治学界的著作,书名是《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本书通过对意大利各地区的研究探讨了有关公民生活的一些基本问题。
作者运用社会资本、治理和善治等新的政治分析框架,对意大利进行个案考察,经历长达20年的实证研究,论述了意大利如何在法西斯专制崩溃后,成功地利用意大利深厚的公民传统,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民主机制,逐渐使意大利社会走向善治和繁荣。
本书并没有进行很多的理论论证,帕特南更多的是针对意大利的一个个案的研究,并的到了一个又一个答案。
全书共分为六章,第一章“导论”介绍了制度研究有关文献。
以后四章都是以一个问题开始,以另一个问题告终。
在第二章中,作者考察了新制度的建立及对意大利政治治理、政治权力和资源分配的影响;第三章,作者对意大利20个地区的决策过程和政策实施做了全面的比较分析,总结出对制度绩效的四条衡量标准:1、制度绩效必须是全面的,涵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诸多领域。
第十讲_民主与民主化
理性选择理论
按照理性选择理论的逻辑,个人的投票行为是非理 性的,因为投票是有成本的,因此在预期效用的意 义上,只有看到自己所偏好的候选人被选中的价 值——乘上你的选票在选举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的可能性——超过净的预期成本时,选择投票才是 具有工具理性的。但是,单独一张选票起到决定性 作用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因此,不论投票成本多低, 总能超过预期的投票收益。可事实恰恰相反,投票 并不是一种例外情况,有相当多的选民还是情愿 “得不偿失”地去投票。是理性选择理论失败了, 还是选民不够理性?
精英主义民主与多元主义民主
亨特:精英主义 达尔:纽黑文市,多元主义、多头政治 研究结论很大程度上与研究方法相关:社会
声望vs.议程设置
二、民主化
Whitehead:1)威权政体的退出、通过竞争性选举 来实现多党之间和平交接政权 ;2)当所有的重要 政治行动者都接受选举过程作为分配公职的唯一游 戏,民主化也就宣告完成了;3)最好把民主化理 解为一个复杂、长期的、动态的和结果未定的过程, 它是迈向更加规则、更多共识、更富有参与性的政 治类型。
湖泊隐喻
民主不像一座油田,只有在特定条件下经过 数百年乃至上千年才能形成。民主也不像一 片花园,一名巧夺天工的园丁,可以在几乎任 何环境下,在一两个季节内就以这样或那样 的方式让它焕发生机。民主更像是一个湖泊。 一个湖泊是一个庞大的内陆水体,以数量有 限的几种差异很大的方式形成……但是一旦 形成就与其他湖泊共享很多特性:潮起潮落、 固定落差和平面水流,温度和生物的井层分 布,水波冲击成沙,等等。
社会学名词(中英对译)
社会学名词(中英对译)社会学名词(中英对译)中⽂名词英⽂翻译实证主义positivism /positivist动⼒学 the dyanamics静⼒学 the statics分⼯ the work-division神学 the theology形⽽上学 the metaphysics进化论the evolution-theory唯名论 the nominalism唯实论 the realism官僚制度bureaucratic system结构主义 the structuralism唯物主义the materialism辩证法Dialectic唯⼼主义 the idealism⽣产关系 productionrelations剩余价值 Increase-value剩余劳动Overtime失调因素maladjustive factors社区 community社会福利the socially-welfare社会化 the socialization社会控制the social-control社会参与 thesocially-participation社会⼯作 the social work残疾⼈handicapped社会救助the socially-welfare问卷 thequestionnaire独⽣⼦⼥the singles-children现代化modernization/aggiornamento基本⽅针the baselines⾏为准则Behavioral-omens⽭盾contravention时代背景the time-background⼯业化 industrialization民主化 democratization⽂明化civilize同质性Homogeneity协调过程 the coordination-process⾎缘的related by blood整合的 integrated异质性Heterogenitaet社会阶级 social layer class⾃然科学 natural/physical science抽象科学 abstract science社会秩序 social order社会有机论 socialorganism-theory资本主义 capitalism使收⼊极⼤化 make the incomemore profitable社会冲突理论 social conflicttheory操作化 operationalize实证分析 empiricalanalysis有限理性 boundedrationality经济⼈的利⼰主义倾向 self-interest orientation ofeconomic actors 交互分类 cross-classify 维度dimension内部劳动⼒市场internal labor market隐性契约 implicit contracts社会⽹络 social network家族企业 household enterprise固定成本 fixed cost合资企业 joint-stock company中产阶级 bourgeois组织⽂化 organizationalculture⼀般规律 a rule of thumb社会研究social research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同化assimilation⾏动理论Action theory表意性活动Activity expressive⼯具性活动Activity instrumental⼯作调适Adjustment work疏离Alienation同化Assimilation权威Authority科层权威Authority bureaucratic感召权威Authority charismatic双重权威Authority dual患病⾏为Behavior illness⾓⾊⾏为Behavior role偏见Bias资产阶级Bourgeoisie科层制度Bureaucracy资本家Capitalist变迁推动者/ 变媒Change agent传意途径Channel communication感召⼒Charisma⽂化间距Cultural lag⽂化震惊Cultural shock⽂化Culture⽂化模式Culture patterns⽂化特质Culture traits主流⽂化Culture mainstream达尔⽂Darwin⾮个⼈化Depersonalization偏差Deviance初级偏差Deviance primary次级偏差Deviance secondary偏差者Deviant偏差⾏为Deviant behavior偏差社会地位Deviant social status选择医⽣⾏为Doctor - shopping behaviour 涂尔⼲Durkheim 家庭Family平等(平权)家庭Family equalitarian扩展式家庭Family extended寄养家庭Family foster母权家庭Family matriarchal核⼼家庭Family nuclear⽗权家庭Family patriarchal单亲家庭Family single-parent传统式家庭Family traditional民间医药Folk medicine社会动⼒Force social初级收获Gain primary次级收获Gain secondary帮派Gang性相Gender代沟Generation gap群体Group内群体Group in外群体Group out朋辈群体Group peer初级(直接)群体Group primary种族与民族群体Group race and ethnic 参照群体Group reference次级(间接)群体Group secondary他群体Group they-我群体Group we-意识型态Ideology⼯业化Industrialization规范(制度)化Institutionalization内化Internalization少年罪⾏Juvenile delinquency标签理论Labelling theory认可权⼒Legitimate power宏观社会学Macro-sociology马克斯Marx医疗社会学Medical sociology微观社会学Micro-sociology现代化Modernization⼀夫⼀妻制Monogamy民德Mores协商秩序Negotiated order⾮⼯作取向Non-task oriented规范Norms强制性组织Organization coercive正式组织Organization formal志愿性组织Organization voluntary典范/ 范例Paradigm⽗(男)权社会Patriarchal society柏拉图Plato现实冲击Reality shock再社会化Resocialization⾓⾊Role⾓⾊冲突Role conflict⾓⾊集合Role set倚赖性的病⼈⾓⾊Role dependant - patient ⾃我实现预⾔Self - fulfilling prophecy 病者⾓⾊Sick role社会变迁Social change社会阶层(级)Social classes社会管制Social control会制度Social institutions社会互动Social interaction社会流动Social mobility社会规范Social norm社会秩序Social order社会组织Social organization社会污名(烙印)Social stigma社会阶层Social stratum社会结构Social structure社会⽀援⽹络Social support network社会(教)化Socialization社会(教)化过程Socialization process社会化的机构(媒介)Socialization agents of 初级社会化Socialization primary次级社会化Socialization secondary地位Status⾃致(成就)地位Status achieved先赋地位Status ascribed定型效应Stereotyping effect污名/ 烙印Stigma污名化/ 烙印化Stigmatization次⽂化Subculture演译系统System of interpretation禁忌Taboo价值体系Value system西化Westernization第⼀部分Part OneI-欧洲古典社会学家Auguste Comte 奥古斯特?孔德Karl Marx 卡尔?马克思Herbert Spencer 赫伯特?斯宾塞Vilfredo Pareto 维尔弗雷多?帕累托Ferdinand Toennies 费迪南德?滕尼斯Emile Durkheim 埃⽶尔?涂尔⼲Georg Simmel 格奥尔格?齐美尔Gaetano Mosca 加耶塔诺?莫斯卡Max Weber 马克斯?韦伯Leonard T. Hobhouse 莱奥纳多。
晚明国家权力异化的历史思考
成 了相关 研 究专著 ,是迄今 为 止对 于晚 明 “民变 ”研 究较 为 深入 的学 者 。 是 西方 学者 与 台湾 学者 但 对 于阶 级斗争 的认 识 ,与我们 以往 的研 究有很 大不 同 。因此在 对于 这一社会 现象 的研 究 中,所持 观点
也不尽 同 。
晚 明时代 是 中国历史 上 “ 民变 ”最 为多发 的时期 。“ 民变 ”是 当时官方 的说法 ,虽不尽 同于农 民
晚 明国家权 力异化 的历史思考
商 传
提 要:对于明末 “ 民变” ,过去我们将其作为阶级斗争激化的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日 本和 西方学者的研
究 ,关注相 关事件 构 成的 复杂性 ,但仍 将其 定 义为 “ 民众起 义” 或者 “ 民众叛乱 ” 。近年 , 中国
台湾学者借用西方社会 史学者的观点,提 出 “ 集体行动”说 ,不再强调其对于政府的 “ 叛乱” ,
的造 反 ,其意 义相仿 ,即 民众 发生 事变 。以往 我们 将此 归纳入 晚 明阶级 斗争 的范畴 ,并 由此而 认定 当 时全 国范 围 内阶 级斗 争激化 ,明朝统 治 已近 崩溃 。今 日我们对 此 已有不 同 的认识 ,而且将 此类 事件 定 义为 “ 社会 群体 事件 ” 。这与 西方社 会 史学者 “ 体行 动 ”的观 点基本 相 同 ,但 是对 于 引发这 种社会 集 事件 的起 因 ,看 法则 不尽 相 同。一 些西: 疗学者 认 为:“ 其实在 很 多城市 群众 集体 行动 事件 中 ,一般 人 民不但 对政府 未有 明显 的政 治意识 或政 治权力 的诉求 , 而且 当时人 民与统 治者还 存在 的一 种如英 国史
苦 。 他们 引用 了胡克 ( c e) 《 J 与魏 忠贤 的特务 》 s .h ua dte g ns fW i h n -s n Hu k r 在 苏 ’ H ( uco n h A e t o e C u gh i ) e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与社会治理创新的互动与契合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与社会治理创新的互动与契合作者:曹胜亮来源:《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17年第5期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社会治理创新作为一个研究领域逐渐受到关注,并出现了相应的理论研究成果,包括方法论的创新、研究路径的拓展以及可行性方案的构建。
这些研究成果主要得出了三个结论:一是民族国家的责任与任务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二是传统的政府管理范式,即政府管理理念、体制、机制与方式等无力承担政府当前面临的新任务;三是传统的政府管理理论范式在指导政府管理新范式重建方面日益失效,必须探索公共治理范式重建新的理论范式。
同时,部分研究陷入了三种误区:一是认为政府的职能范围与权力的控制范围越大,国家治理能力就越高;二是认为政府的自由裁量权越大,国家治理有效性就越高;三是认为各级领导的个人权力越大,国家治理力度就越有效。
只有真正理解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涵,并结合社会治理创新的客观要求,方能理顺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一、创新型国家要求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纵观世界历史发展,政府治理模式经历了宗法型国家、民族型国家、民选型国家、福利型国家和创新型国家五个发展阶段[1(] P1)。
宗法型国家以家族为单位,以亲情为维系,以宗法为行动准则。
因此,宗法型国家强调的是统治而非治理。
宗法型国家通过宗法的权威使民众臣服。
民族型国家是伴随战争而生的,正如21 世纪社会学之父查尔斯·蒂利所言,战争催生了民族国家,国家又发动战争。
伴随着民族国家的产生,政权、领土等现代国家的构成要素逐渐形成,现代国家的雏形初步呈现出来。
民选型国家是在自由竞争的背景下形成的,同等权利和同等言论自由的思想让民主成为了这一时期的主流话语。
民选型国家治理的基础是民主。
在这一阶段,公民通过行使选举权来决定国家领导人和国家治理的方式。
从这一时期开始,治理所需的民主基础以及民众的参与意识开始萌芽。
福利型国家是伴随市场失灵而生的,为缓和经济矛盾,为全民福利提供制度保障,政府加强了对分配领域的干预,通过一整套广泛的福利政策来强化国家对民众的福利供给。
毛泽东民主观特征探微
毛泽东民主观特征探微
徐国利
【期刊名称】《求索》
【年(卷),期】2004(000)003
【摘要】毛泽东民主观是一个动态的体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内容不完全一致。
但纵观毛泽东一生关于民主的论述,可以看出其民主观的一些基本特征。
这些特征有些是相对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而言的,与毛泽东之前的马列经典作家相一致,有些则完全具有个人色彩。
【总页数】3页(P77-79)
【作者】徐国利
【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博士生,江苏,南京,210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8
【相关文献】
1.查尔斯·蒂利民主观探微—基于四种民主观的批判视角
2.查尔斯·蒂利民主观探微——基于四种民主观的批判视角
3.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教育思想特征探微
4.是"中国气派"还是"中国化"——关于毛泽东思想的本质特征表述探微
5.毛泽东的民主观探析——一种基于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审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历史学书籍
历史学书籍一、概述历史学书籍是研究历史学的重要工具和资料。
它们通过记录、分析和解释过去的事件、人物和文化现象,帮助读者了解和认识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历史学书籍承载着历史学家们辛勤努力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理解过去、认识现在、探索未来的重要途径。
二、经典历史学书籍1.《历史的起源与终结》该书由历史学家弗朗西斯·富克耶马(Francois Furet)撰写,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历史学著作之一。
其探讨了历史研究的方法论和历史意识的发展。
通过批判性地审视历史的观念和知识,富克耶马向读者呈现了一个全新的历史图景。
2.《历史的魅力》作者约翰·D·劳尔(John D. Leckie)在该书中展示了历史学的吸引力和重要性。
他详细介绍了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工具和理论,旨在引导读者深入思考历史的意义和价值。
这本书适合那些对历史学感兴趣的初学者,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起扎实的历史学基础。
3.《西方文明的兴起与历史转折》作者威尔·杜兰特(Will Durant)是20世纪最重要的历史学家之一。
这本书是他的经典之作,系统地探讨了西方文明的兴起和发展过程。
杜兰特对欧洲历史进行了深入研究,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历史人物、事件和思想的背后故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西方文明的本质和核心价值观。
4.《东方世界的兴起》该书是威尔·杜兰特和他的妻子阿里尔·杜兰特(Ariel Durant)合作的系列著作之一。
他们详细考察了亚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的历史,探讨了东方文明的崛起和演变。
这本书涵盖了对中国、印度、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历史的研究,展示了多元文明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
三、现代历史学书籍1.《社会历史导论》该书由历史学家查尔斯·蒂利(Charles Tilly)撰写,是对社会历史研究的重要贡献。
蒂利运用了社会科学方法,探索了社会力量和结构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他强调了个体和群体行动的重要性,揭示了社会历史背后的结构和机制。
民族国家崛起的宏大叙事与范式重构
民族国家崛起的宏大叙事与范式重构作为驱动现代西方世界起飞的双翼,民族国家崛起和资本主义扩张的课题一直吸引着无数学者的眼球,而对充当资本主义发展之载体的民族国家兴起的研究更是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然而长期以来,学界对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诸多研究往往采用单线演进的模式,即各个国家都遵循着从传统国家到现代国家的转变过程,而缺乏对民族国家形成前史的深入细致的剖析。
1990年,查尔斯・蒂利推出的《强制、资本和欧洲国家,公元990-1990年》以过去近千年的欧洲历史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关于民族国家崛起的独到见解与理论建构,将民族国家的“好战性”与资本主义的“贪婪性”分析得淋漓尽致,在西方学界引起了极大反响。
全书共七章,按其内在逻辑可以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二章作为全书的理论主旨所在,概述了过去一千年世界特别是欧洲的城市与国家,从而建构了关于民族国家形成的几种路径的理论框架。
作者注意到了现有关于民族国家研究的单线分析,开展了对“集权主义”分析(以塞缪尔・亨廷顿、保罗・肯尼迪、威廉・麦克尼尔为代表)、“地缘政治”分析(以詹姆斯・罗西瑙、威廉・汤姆逊为代表)、“生产方式”分析(以戈登・克拉克、佩里・安德森为代表)、“世界体系”分析(以沃勒斯坦、弗兰克为代表)的批判,提出许多国家形式(城邦、帝国、公国等)同时并存,只是到后来民族国家由于在战争中的优势而逐渐胜出并取代了其他国家形式。
第三、四章对影响各种国家形式的两大动力――强制和资本――进行了具体而细致的分析,作者结合欧洲长期以来的分裂战乱,认为战争和准备战争对于形成国家结构有着独特的作用,并随着国家结构的强化加快了从封建式的间接统治向集权化的直接统治的转变;但是国家对国内资源的榨取不可避免地与掌握有资本力量的集团发生了冲突,在这个讨价还价的过程中促进了国家的民主化与军队的平民化。
第五、六章讨论了欧洲的诸多国家类型,分析强制与资本的不同结合对国家形成的影响,最终得出强制化资本的道路是欧洲民族国家胜出的根本途径;此外,还分析了在战争中形成的欧洲国家体系的由来及随后由于欧洲的对外扩张而延伸到整个世界的过程。
中间地带的革命读书笔记
《中间地带的革命》读书笔记
《中间地带的革命》是一本关于政治和社会变革的著作,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入分析,揭示了社会变革的内在逻辑和规律。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学者查尔斯·蒂利,他在书中提出了“中等收入国家”的概念,并探讨了这些国家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社会变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蒂利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分析,揭示了社会变革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即中等收入国家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是复杂而多样的,这些问题和挑战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变革。
此外,蒂利还指出,政治领袖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一个有远见、有魄力的政治领袖,能够引领人民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相反,一个目光短浅、自私自利的政治领袖,则可能会把国家引入歧途。
因此,在实现社会变革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有优秀的政治领袖来引领我们前进。
总的来说,《中间地带的革命》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社会变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同时也意识到了政治领袖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
我相信,只有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变革,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主的定义:其定义主要是从四种主要的定义方式中选择:宪法的、实质性的、程序的和过程取向的。
宪法的方式集中在一个体制所颁布的有关政治活动的法律上,因此我们可以对比法律体系,透过历史来认识寡头制、君主制、共和制以及其他许多政权的差异。
实质性的方式集中于某一政权创造的生活条件及政治:这个政权是否促进人类福祉、个人自由、安全、公正、社会平等、公众协商与和平解决冲突?程序的定义的提倡者们挑选出小范围的政府实践来确定一个政权是否是民主的。
过程去向定义民主的方式和宪法的、实质的、程序的方式大不相同。
这种方式确定某些少数的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作为判定某一情势是否民主的标准。
有关民主:
1、政治身份:不仅仅限于自由之家,各种各样的权利执掌着都必须清楚他们是处
于民主体制还是其他政体。
2、生活质量:民主本身是一种善,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它给予某一政权下的人民以
集体的力量来决定自己的命运。
总之,它使普通百姓免受在大多数政权中流行
的暴政和社会混乱之苦。
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它意味着更好的生活条件,
至少是当它涉及诸如接受教育、医疗保健和法律保护时。
3、解释:民主化仅仅发生在罕见的社会条件下,但是它对公民的生活有着深渊的
影响。
如果人们错误的定义民主和民主化,他们就会搞僵国际关系,妨碍解释,
从而减少人们享受更好生活的机会。
民主、民主化和去民主化的基本要素:1、我们从国家出发。
国家是这样一个组织,他控制着大片领土上的大量的强制手段的集中,在某些方面行驶着超越在相同领土内活动的所有其他组织的优先权,并得到了在该领土之外的其他组织对其优先权的承认。
2、我们把生活在该国家管辖内的每个人都纳入一个包罗万象的范畴:公民。
3、我们把分析的范围限制在公共政治,不包括国家和公民之间的所有交易,但是只考虑哪些明显需要国家力量和作为的。
当一个国家和他的公民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广泛的、平等的、有保护的和相互制约的协商这些特点,我们就说其政权在这个程度上是民主的。
民主化意味着更广泛、更平等、更多保护和更多制约的协商的方向的静运动。
去民主化意味着朝着范围更小、更不平等、更少保护和更少制约的协商的方向的静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