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淀反应-PPT

合集下载

第5章 沉淀反应

第5章 沉淀反应

抗体
抗原
(三)影响因素
1.抗原抗体特异性要强,否则将会出现交叉反应, 导致假阳性结果。 2.抗原抗体比例要适当,二者比例适当时,出现一 条清晰的纤细的沉淀线。若比例不适当沉淀线将 变得宽而模糊,甚至不出现沉淀线,导致假阴性 结果。 3.温度低,抗原抗体反应慢;分子越大,扩散速度 越慢,时间越长。 4.琼脂板厚度也将影响实验结果。
16~ 24h 24~ 48h 48h t1 为 16 ~ 24h ; t2 为 24 ~ 48h ; t3 为 48h 以上,可见t 为直线, 以上,可见t1为直线,t3为反抛物线
(四)应用与评价
本法为经典抗原定量技术,常用于IgG、IgA、IgM、 C3、C4等血浆蛋白的定量测定。 若将一定浓度的抗原加入凝胶中,也可检测抗体 浓度,称为逆向免疫扩散试验(reversed immunodiffusion test),其主要用于荧光抗体、 酶标抗体和抗血清中抗体蛋白含量的测定。 操作简单,无需特殊设备,重复性和线性均可信。 但灵敏度稍差(1.25mg/L),耗时长,影响因素 多。
二、双向扩散试验
鉴定抗原抗体的最基本、 鉴定抗原抗体的最基本、最常见的方法之一
(一)原理: 原理: 将抗原抗体分别 加在凝胶板不 同的对应孔中, 同的对应孔中, 两者在凝胶中 自由扩散, 自由扩散,在 比例合适处形 成白色沉淀线。 成白色沉淀线。 (二)技术要点: 技术要点: 平板玻璃上倾注一层均匀的琼 脂糖薄层,凝固后打孔( 脂糖薄层,凝固后打孔(成对 或梅花形),孔径为3mm ),孔径为3mm, 或梅花形),孔径为3mm,孔间 距在3 mm之间 之间, 距在3~5 mm之间,在相对的孔 中加入抗原或抗体, 中加入抗原或抗体,放置湿盒 37℃24~ 37℃24~48h 后,观察孔周围 是否出现沉淀线。 是否出现沉淀线。

沉淀反应

沉淀反应

二、 絮状沉淀试验
絮状沉淀试验:是将抗原与相应抗体混合, 在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抗原抗体结合形成肉 眼可见的絮状沉淀物。 方法评价:敏感度较低、简便、受抗原抗体 比例的影响非常明显 应用: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VDRL)、USR、 RPR,本实验只能作为定性或半定量实验方法。
絮 Ag
1:2

沉淀线靠近谁浓度则小,沉淀弧趋向谁分子量则大
1表示待检Ag 2表示标准Ag 两条沉淀线互相吻合相连,表明两个抗 原完全相同。 两条沉淀线呈部分相切,表明两个抗
原之间有部分相同。
两条沉淀线交叉而过,表明两个抗原 完全不同。 待检Ag与标准Ag性质相同;但含量较 低;
1.周围6个孔放不同稀释度的相应Ab。


对流免疫电泳
• 优点及应用 • 电场限制了抗原抗体运动方向,加速了 反应速度,使反应时间大大缩短了,灵 敏度显著提高了,本法主要用于一些病 原微生物及其他蛋白质抗原的检测。
二、火箭免疫电泳
rocket immnoelectrophoresis,RIE
1、原理
单向免疫扩散+电泳,定量检测技术 电泳时凝胶中抗体不移动,样品孔中的抗原 向正极泳动,随着抗原量的逐渐减少,抗原泳动 的基底区越来越窄,抗原抗体分子复合物形成的 沉淀线逐渐变窄,形成一个形状如火箭的不溶性 复合物沉淀峰,抗体浓度固定时,峰的高度与抗 原量呈正相关。
体量固定,所测吸光度与复合物的量成正比,与
待测抗原量成正比。用已知浓度的抗原标准品建 立标准曲线,根据待测样品的吸光度可得出抗原
的含量。
2、方法:
1) 稀释检测标本和标准抗原(5个浓度) 2) 将稀释标本和标准抗原与适当过量的抗血清混 合反应 3) 在340nm处测各管吸光度(IC:35~100nm,选择 范围:290~410nm)

沉淀反应的应用课件

沉淀反应的应用课件
沉淀的生成和转化是化学反应中 重要的过程,通过控制条件可以 促进沉淀的生成和转化。
沉淀反应的速率
反应速率的概念
描述了化学反应的快慢,受反应物的浓度、温度、催化剂等 因素影响。
沉淀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沉淀反应的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反应物的浓度、温度、 催化剂等。
沉淀反应的条件
01
02
03
04
反应物的浓度
沉淀反应的类型
根据沉淀的组成和结构,沉淀反应可分为两类:均相沉淀和多相沉淀。 均相沉淀是指沉淀的组成和结构与反应物相同,例如复分解反应生成的盐和水。
多相沉淀是指沉淀的组成和结构与反应物不同,例如通过离子交换形成的沉淀。
沉淀反应的特点
01
02
03
04
沉淀反应具有选择性,即反应 物在特定条件下才能形成沉淀
等;
2. 配制溶液
根据需要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
3. 加入沉淀剂
将沉淀剂加入到溶液中,搅拌均 匀;
6. 分析鉴定
对沉淀进行分析和鉴定,如用 XRD、SEM等方法。
5. 分离沉淀
采用离心机等方法将沉淀分离出 来;
4. 视察和记录现象
视察溶液中的变化,记录沉淀的 颜色、形状、大小等;
实验结果与讨论
通过实验,视察到沉淀的颜色、形状 、大小等变化;

沉淀反应具有可逆性,即沉淀 可以重新溶解在溶液中。
沉淀反应具有速率快的特点, 通常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
沉淀反应具有应用广泛的特点 ,可以用于分离、纯化、分析
、制备等许多方面。
02
沉淀反应的基本原理
沉淀反应的化学平衡
沉淀溶解平衡
描述了沉淀溶解和生成的平衡状 态,受温度、浓度、酸度等因素 影响。

沉淀反应

沉淀反应
Ag等电点为pH4-5,带负电多,Mr较Ab小,电泳速度快,向正极泳动。 Ab等电点pH6-7,带负电少,Mr较大,抵不过电渗力,向负极泳动。
对流免疫电泳图
-
Ag
+
Ab
4.火箭电泳 (rocket electrophoresis) 单扩+电泳技术
5.免疫电泳(immuno_electrophrosis) 双扩+区带电泳 分辨力及特异性高,用于纯化抗原及抗体 成分的分析及正常和异常体液蛋白的识 别。
终点法是让抗原和相应抗体作用一定时 间,使反应达到平衡后,用散射比浊仪 测量其散射光值。
免疫浊度法影响因素: 抗原抗体比例
基本原则是在反应体系中保持抗体过量 抗体质量
特异性 效价 亲和力 R型和H型抗体 抗原抗体反应的溶液:磷酸盐缓冲液 增浊剂的使用:PEG—消除蛋白质分子
周围的电子云和水化层,促进IC的形成
“1” 为单一抗原抗体系统。 “n” 为多个抗原抗体系统。 *可以用混合抗原鉴定抗体纯度。 *可以用混合抗体鉴定抗原纯度。
2.单向扩散(single diffusion)
在琼脂胶中混入一定量抗体,使待测抗 原从局部向琼脂内自由扩散,在一定区 域内形成可见的沉淀环。
沉淀环的直径与抗原浓度成正比。
定量试验,用于测定标本中IgG、IgM、 IgA。
沉淀反应(Precipitation)
概念
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所 出现的反应。 反应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发生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 速率法
第二阶段形成可见的免疫复合物 终点法
类型
(一)环状试验(ring test) 将已知的抗血清放入小口径玻璃管内, 小心加入适当稀释的抗原溶液于抗血清 表面,使两溶液成为界面清晰的两层, 数分钟后界面处出现白色沉淀环即为阳 性。用于血迹鉴定等。

血清学反应-沉淀反应

血清学反应-沉淀反应

二 凝胶内沉淀实验
(一)免疫琼脂实验(Immunodiffusion test)
原理:抗原抗体在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再合适的比例 处形成白色沉淀线,并且一种抗原抗体系统形成一种沉淀 线,另一种形成另一种沉淀线,互相不影响。 优点:能将复合的抗原成分加以区分,根据沉淀线的数 目,位置,以及相邻两条沉淀线之间的融交分支等情况即 可了解该复合抗原的组成。并且可以将沉淀线用特殊染色 法(蛋白质、多糖、之类的鉴定染色),生物活性(酶活 性)和同位素标记法鉴定抗原的成分。 实验类型:
(3) 对流免疫电泳 对流免疫电泳是双向扩散与 电泳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在PH8~8.6的缓冲溶 8-21火箭免疫电泳 液中,蛋白质抗原带负电,向阳极移动。抗体虽然 也是蛋白质,但等电点比抗原高,所带阴离子少且 分子质量大,移动缓慢,同电渗反而向阴极移动。 实验时,将免疫血清置琼脂板正极孔内。通电后, 在电场作用下,抗原向正极移动,抗体向负极移动, 在最适比例处相遇时即形成白色沉淀。由于电场作 用,既限制了抗原抗体向多方向扩散,有加速了泳 动速度,缩短了时间。 优点:时间短,灵敏度高。 缺点:特异性不如双扩散高。如图8-20 8-20对流免疫电泳
抗原
抗体
单向单扩散
2.单向双扩散 用内径8mm的试管,现将含有阳 性血清的琼脂加于管底,高约6mm, 中间加一层同样浓度的琼脂,先凝固 后加待测0.25ml抗原,37°或室温扩 散数日。抗原抗体在中间琼脂层相向 扩散,在平衡点上形成沉淀线。
单向双扩散
3. 双向双扩散
试验在玻璃板或平皿上进行,用1.6%~2.0%琼脂加一定 浓度的等量抗体浇成凝胶板厚度为2~3mm在其上打孔直 径为2mm,孔内滴加抗原液。抗原在孔内向四周辐射扩 散,在与凝胶中的抗体接触形成白环。此环随扩散时间 而增大。因此可用已知浓度的抗原制成标准曲线,即可 用以测定抗原的量。 此法在兽医临床已用于传染病的诊断:如马立克氏病的 诊断。将马立克氏病高免血清制成血琼脂平板,拔取病 鸡新换的有髓质的羽毛数根,将毛根剪下,插于血琼脂 平板,阳性者毛囊中病毒向四周扩散,形成白色沉淀环。

6 沉淀反应

6 沉淀反应

第一节 沉淀反应的特点
抗原:可溶性。蛋白、多糖、 沉淀反应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生抗原 抗体特异性结合,第二阶段形成可见的免 疫复合物 。 分类 液体内沉淀反应、凝胶扩散试验
第二节 液相内沉淀试验
絮状沉淀:抗原稀释法、抗体稀释法、方 絮状沉淀:抗原稀释法、抗体稀释法、方 阵滴定法。以沉淀物最多的管为终点管, 用于测定抗原抗体反应最适比例。 用于测定抗原抗体反应最适比例。 免疫浊度测定:可借助仪器进行自动化分 免疫浊度测定:可借助仪器进行自动化分 析;敏感性较高。
技术要点 制板:将抗体或抗血清混入 0.9%琼脂糖内(约50℃), 0.9%琼脂糖内(约50℃), 未凝固前倾注成平板。 打孔:凝固后在琼脂板上打 孔(一般直径约3 孔(一般直径约3~5mm), mm), 加样:孔中加入抗原溶液, 放室温或37℃让其向四周扩 放室温或37℃让其向四周扩 散,24~48h 散,24~48h后可见周围出 现沉淀环。
5.用于鉴定抗原或抗体的纯度。 5.用于鉴定抗原或抗体的纯度。 出现多条沉淀线,则说明抗原和抗体皆 不是单一的成分。
凝胶扩散方法评价:简便、但影响因素多, 结果不易分析,灵敏度低1.25mg/L。 结果不易分析,灵敏度低1.25mg/L。
第四节 沉淀反应的应用
用于体液中的蛋白质的测定。Mw10用于体液中的蛋白质的测定。Mw1050KD,1mg50KD,1mg-100g/L 免疫浊度法应用最广。
Ag 浓 度
d2
2.Fahey曲线:这种曲线适用于小分子抗原 Fahey曲线:这种曲线适用于小分子抗原 和较短时间(24h 和较短时间(24h)扩散的结果处理。使用 半对数纸划线,浓度的对数为纵坐标,扩 散圈直径为横坐标做标准曲线。 用公式表示 log c/d=K c/d=

大学无机化学第二章沉淀反应

大学无机化学第二章沉淀反应

2.1 微溶化合物的溶解度和溶度积(9)
例:25 °C时AgCl Ksp=1.8×10-10,求其溶解度?
S Ksp = 1.3 × 10-5 mol/L
例:25 °C时Ag2CrO4的Ksp=2.0×10-12,求其溶解度?
Ksp = [Ag+]2[CrO42-] = (2s)2(s)
S
3
K sp 4
大学K无N机O化3学(第m二o章l沉/淀d反m应3) S0: 纯水中的溶解度; S:在KNO3溶液中的溶解度。
2.1 微溶化合物的溶解度和溶度积(12)
在沉淀-溶解平衡态时,
BaSO4 (s)
Ba2+(aq) + SO42-(aq)
Ksp= [Ba2+ ][SO42–]
在非沉淀-溶解平衡态时,离子积 Q=(Ba2+)(SO42–)
(纯水中,so = 1.3 × 10-5 mol/L )
AgCl (s)
Ag+ (aq) + Cl- (aq)
Ksp = [Ag+][Cl-] = 1.6 × 10-10 [Ag+] = Ksp/[Cl-] = 1.6 × 10-10 /[0.1]
= 1.6 × 10-9 mol/L
s = [Ag+] = 1.6 × 10-9 mol/L
大学无机化学第二章沉淀反应
2.2.3 沉淀的溶解 (Dissolving Precipitation) (2)
✓ 氧化还原反应
CuS(s) Cu2+ (aq) + S2- (aq)
3S2-(aq) + 8HNO3(aq) = 3S(s)+2NO(g)+4H2O(l)+6NO3-(aq)

高中化学竞赛辅导专题 沉淀反应 35ppt

 高中化学竞赛辅导专题  沉淀反应 35ppt


AB(s) A+ + B-
Ksp(AB) =c(A+)·c(B-)
第3章

酸碱反2应. 溶和沉解淀度反与应 溶第度3章积的酸碱相反互应换和沉算淀反应
已知298.15K时Ksp(BaSO4)=1.08×10-10,
计算298.15K时的 s(BaSO4)
解:
BaSO4(s) Ba2+ + SO42-
平衡浓度/(mol·L-1)
xx
Ksp(BaSO4)= c(Ba2+) ·c(SO42-)
x·x = 1.08×10-10 x=1.04×10-5
即 s(BaSO4)= 1.04×10-5 mol·L-1
对于 AB(s)
A+ + B-
s= Ksp
第3章 酸碱反应和沉淀反应 第3章 酸碱反应和沉淀反应
M(OH)n*
开始沉淀pH 沉淀完全pH
MC调分og(如节(子OOH为式H溶))2除2液55..去p9621HK1s值1m1p00o--,11l52可·1cL(m进M-861o..Z38n行l·+79nL)S离=-1O0子.c41(溶mM87的..83o液nl78分+·)L中=离-1的1和c0(-F51M9提m0e.n3.3o8+纯+8l)7,·≦L。-1
s =1.1×10-9mol·L-1 < s
第3章2. 酸影碱响反沉应和淀沉反淀应反的应 因第素3章 酸碱反应和沉淀反应 练习题: 1、求 25℃时, Ag2CrO4在 0.010 mol·L1 K2CrO4溶液中的溶解度。
第3章2. 酸影碱响反沉应和淀沉反淀应反的应 因第素3章 酸碱反应和沉淀反应

均匀沉淀法ppt课件

均匀沉淀法ppt课件
3
由Klevin公式及过饱和度条件可知,只有当 下式成立时,晶粒才有可能出现。
E
16 3(RT
3M 2 ln S )2

r ZM RT ln S面的能量 σ——液固界面张力 M——溶质的分子质量 ρ——溶质颗粒的密度 S——溶液的过饱和度 r——晶粒半径
根据化学反应动力学理论,晶粒的生成速率为:
N
K
exp
16 3M 2 3R3T 3(ln S)2
式中K——反应速率常数
由上式可以看出,晶粒的生成速率对过饱和度S 十分敏感,S愈大,界面张力σ愈小,所需活化能愈 低,生成速率愈大。
5
另一过程是核的生长过程,即在过饱和 溶液中形成晶粒以后,溶质在晶粒上不断地 沉积,使晶粒不断长大。晶粒线性生长速率 的普遍式为:
24
均匀沉淀法
1
1.概念
均匀沉淀法是利用某一化学反应使溶液中的 构晶离子由溶液中缓慢均匀地释放出来,通过控制 溶液中沉淀剂浓度,保证溶液中的沉淀处于一种平 衡状态,从而均匀的析出。
2
2.均匀沉淀法理论基础
纳米颗粒从液相中析出并形成是由两个过程 构成的。一是核的形成过程,即溶液处于过饱和 的介稳态时,由于分子或离子的运动,某些局部 区域的分子凝聚而形成集团,这种分子集团称为 胚芽,它是不稳定的,它可能聚集更多的分子而 生长,也可能分解消失,只有当体积达到相当程 度后才能稳定而不消失,此时称为晶粒。
(NH2)2CO + 3H2O (母体)
70℃
2NH4+ + 2OH- + CO2 (沉淀剂)
11
这样在溶液内部生成沉淀剂OH-。若溶液中存在 金属离子将OH-消耗掉,当OH-被消耗后, (NH2)2CO 继续水解,产生OH- ,不致产生局部过浓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