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第二课时
《隆中对》第二课时
走 进 人 物
一个胸怀韬略,审时度势, 高瞻远瞩,才智过人的政治 家军事家形象,智慧的化身 。
正侧描写结合
指点江山,出谋划策
近段时间以来,我们的国家也面临着“内忧 外患”。 在内:党内的腐败,令老百姓深恶痛绝, 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亟待解 决 在外:日本因为钓鱼岛的问题与我们不断摩 擦, 南海问题频繁…… 针对我国的国内外形势,当一回小诸葛,出一 个治国良策。
(2)古今异义字
古义: 失败 今义: 凶猛而放肆 遂用猖蹶 表可能,能够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古义:可以把 今义: 中国南海 南方近海地方 今义: 北据汉、沔,利尽南海 古义: 用来 今义: 此殆天所以 资将军 古义: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翻译下列句子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⑴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 者乎。
箪:用箪装。名词作状语。 壶:用水壶装。名词作状语。
⑵将军身率益州之众。
身:亲身,亲自。名词作状语。
⑶与亮情好日密。
日:一天一天地。名词作状语。
二、朗读第四段,感知思考
1、针对当时的形势,诸葛亮做了哪些分 析? 2、他提出了哪些战略方针,依据是什么? 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三、进入角色 ,探究内容
诸葛亮的分析着重体现作战中哪 一个要素?找出依据
人和
“挟天子令诸侯,非为天时,抑亦人谋” “ 贤能为之用 ” “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 “ 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 “将军既帝室 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 雄,思贤如渴”
走 进 人 物
1、你认为诸葛亮是怎样的一 个人? 2、文中是怎样刻画他的?
敌,不可争锋
和诸 戎
霸业可成
益 州
汉室可兴
可 争
联
隆中对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以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2、学习本文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学习过程一、复习检测(各小组派一名学生到黑板书写答案,看那一组得分最高。
)1.给加点字注音。
①陇.亩()②倾颓.()③乐.毅()④殆.天()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先主器.之()③因屏.人曰()③欲信.大义于天下()④将军既帝室之胄(..)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②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愿诸君勿复言。
4.《隆中对》节选自,题目是后加的。
作者,朝人,家,所著《》记载三国时期 _、、三国的历史。
“对”的意思是_ 。
二、交流研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整理答案,然后抽取题号,派同一学号的学生展示答案)1、徐庶说诸葛亮是“卧龙”有什么含义?他为什么要刘备亲自去拜访诸葛亮? 2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得出了什么结论?_因为曹操使“主上蒙尘”,“汉室倾颓”,是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头号敌人。
曹袁并论,用事实有力地肯定了曹操谋略出众,兵力雄厚,政治地位优越。
得出强弱悬殊,难与为敌的结论3、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孙权?结论是什么?从政权、地利、人和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结论是孙、曹矛盾,可结为外援。
4、对刘备来说,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是怎样暗示刘备的?荆州的有利条件是物产丰富、军事要塞、刘表无能。
所以诸葛亮用反问句的方式来暗示刘备,含蓄而有分寸,巧妙地将荆州可取、勿失良机的信息传达给了刘备。
5、为什么要分析益州?诸葛亮认为益州有哪些优越条件?由于荆州四通八达,为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只能做外围,不能做主要的根据地,因此最后分析了益州。
益州的有利条件是: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天然粮仓,条件优越;政权动摇,民心已失。
因此有机可乘,并且益州可以作为可靠的根据地。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23《隆中对》(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隆中对1 / 7【交流点拨】其语言表明平生抱负,委婉有致,态度谦虚诚恳,流露出对汉室江山的焦虑心情。
(2)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得出什么结论?【交流点拨】因为曹操使“主上蒙尘,汉室倾颓”,是X备“信大义于天下”的头号敌人。
曹袁并论用事实有力地肯定了曹操谋略出众,兵力雄厚,政治地位优越。
得出强弱悬殊,不可与争锋的结论。
(3)接着从哪几方面分析孙权?结论是什么?【交流点拨】从政权、地利、人和这几方面分析,结论是孙权可结为外援,不可图也。
(4)对X备来说,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怎样暗示X备?【交流点拨】地形有利,物产丰富,军事要塞,X表无能。
用反问句方式暗示X备,含蓄而有分寸,巧妙地将荆州可取,勿失良机的信息给了X备。
(5)诸葛亮认为益州有哪些优越条件?【交流点拨】有利条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天然粮仓,条件优越;政权动摇,民心已失。
(6)建立根据地后,诸葛亮告诉X备进一步怎么办?【交流点拨】根据地解决后,就形成三国鼎立之势,但如何“信大义于天下”,“成霸业”“兴汉室”呢?因此诸葛亮进一步为X备谋划了北伐曹操的战略蓝图。
指明了建立根据地以后的行动方向。
军事上:先保住荆、益二州,积蓄力量。
民族关系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解除后顾之忧。
通“以”。
)(3)句式①判断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②省略句:君与俱来。
③倒装句:时人莫之许也。
(4)把握下列重点句子意思,请学生练习翻译。
①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许之——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当时的人们谁都没有承认他这种比法。
②此人可就见,不可2 / 7外交:联合孙权共击曹操。
内政:革新政治。
等待时机,兵分两路。
钳形攻势,直取中原。
(1)找出文中所有的人物名字。
【交流点拨】亮、管仲、乐毅、X州平、徐庶、元直、先主(X备)、董卓、曹操、袁绍、孙权、高祖、X邦、X表、X璋、X 鲁、关羽、X飞(2)如此众多的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的身份、地位是怎样?请同学们分成四人小组,探讨这个问题,记得提供原文根据。
《隆中对第二课时》课件9
后人曾用一幅对联来概括诸葛的功绩
一对二表三分鼎,六出七纵八阵图
一对:《隆中对》; 二表:前、后《出师表》; 三分:分为魏蜀吴三国; 六出:六出祁山北伐; 七纵:七擒七纵孟获; 八阵图:孔明所设军阵。
作业:读懂课文 口头翻译
zxxk
湖北襄阳古隆中诸葛草庐
知识积累:
1.
2.
3. 4. 5. 6. 7. 8.
诸葛亮用兵—— 诸葛亮当军师—— 诸葛亮的锦囊—— 诸葛亮隆中对策—— 诸葛亮弹琴—— 诸葛亮的鹅毛扇—— 诸葛亮三气周瑜—— 诸葛亮草船借箭——
神出鬼没 名副其实 神机妙算 有先见之明 计上心来 神妙莫测 略施小技 用的是疑兵计
联刘Biblioteka 州军事要塞, 刘表无能
抚
政权 可为援不可图 地利 人和
孙
诸葛亮是根据什么提出这个战略构想的?
1.
2.
3.
4.
操已拥 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 诸侯,此诚不 可与争 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 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 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 据汉、沔,利尽南海, 东连吴会,西 通巴蜀, 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 能守。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 以成 帝业。刘璋暗弱,张鲁 在北,民殷国富 而不知 存恤……
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三课《隆中对》(第二课时)
隆中对(第2课)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积累一些文言实词;掌握常见文言句式。
过程与方法了解文章结构严谨、主次分明的说理方法。
学会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抓住“诸葛亮对策的核心目标是什么、提出了哪些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三个问题,揣摩文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诸葛亮在青年时代就有远大抱负、非凡才能和卓越见识,并从中受到教益,立志早日成才,谱写青春华章。
教学重点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炼的语言。
课时安排2课时第二课时课前准备分组归纳文言词汇、特殊句式和成语。
(如:第一组:通假字,词类活用;第二组:一字多义;第三组:古今异义;第四组:特殊句式,成语。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一、抽查字词,回顾旧课莫之许信然就见屈致顾凡因屏人信遂用猖蹶犹二、思读课文,合作探究1.自由朗读课文第四、五、六段,口译课文,点拨重要字词。
已非惟抑可以图利殆揽日2.小组合作讨论:诸葛亮隆中对策的核心目标是什么?提出了哪些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曹:不可争明察天下形势孙:不可图隆中对荆益二州:可争、可图三步走战略:(主攻荆州——夺取益州——联吴灭曹统一全国) 3.结尾写“关羽、张飞等不悦”有什么作用?明确:引出刘备对诸葛亮的评价,说明了诸葛亮对于他的重要性,说明诸葛亮的“自比”并非虚夸,从侧面突出了诸葛亮的杰出才能;同时照应了前文,使文章显得结构严谨。
4.本文是人物传记节选,但它的核心部分却是一段才华横溢的对策,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抢答下列问题。
(1)刘备问什么?——“君谓计将安出”中的“计”——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大计——消灭奸贼,匡扶汉室的大计。
(2)刘备为什么问?——先主的话“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
”(3)诸葛亮答了些什么?①分析对手的形势及应对的策略:曹操——不可与争锋;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隆中对 第二课时
隆中对【教学目标】1.通过隆中对策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诸葛亮怎样从客观实际出发,正确分析当时当时形势,推断未来发展,为刘备确定了建立帝业的政策和策略,从而认识诸葛亮非凡的政治军事才能和卓越的远见。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本文分析具体情况,提出充足理由,得出明确结论的说理方法。
3.初步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和古今词义的异同现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诸葛亮对当时天下形势的分析。
诸葛亮为刘备确定的“成霸兴汉”的建国策略。
诸葛亮非凡的政治军事才能和卓越的远见。
文言文一词多义和古今词义的异同现象。
2.教学难点文章的说理层次和逻辑关系。
第二课时一、解题。
对,对策。
古代臣民回答统治者所问的政治、军事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隆中对》是刘备在公元207年十月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就刘备提出的问题所陈的对策。
二、引导学生边读边翻译并分段。
采用直译法引导学生根据注解试译。
教师针对学生理解得不确切或有困难的地方适当启发点拨。
学生口译要忠实原意,字字落实。
文章的字词句有一定的代表性,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古汉语的一般规律,提高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口译过程中,下面的语言现象应引导学生重视,加深理解,注意规律:(一)通假字:1.欲信(通“伸”)大义于天下。
2.自董卓已(通“以”)来。
(二)一词多义:1.谓(说,认为)为信然。
2.谓(对)先主曰。
3.好为(动词,唱)《梁父吟》。
4.贤能为(被)之用。
5.以弱为(变成)强。
(三)词类活用:1.荆州北(方位名词作状语。
北边)据汉、沔,利尽南海,东(方位名词作状语。
东边。
)西(方位名词作状语。
西边。
)通巴、蜀。
2.百姓孰敢不箪(名词用作动词,用箪盛。
)食(sì,名词的“食”读sì时专指饭。
)壶(名词用作动词,用壶装。
)浆以迎将军者乎?3.于是与亮情好日(时间名词作状语。
一天比一天。
)密。
(四)介宾短语作补语,翻译时要移到谓语前。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
九年级上册语文23课《隆中对》教学设计(第2课时)
九年级上册语文23课
《隆中对》教学设计
(第2课时)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伊旗二中新课学案首页
隆中对写法借鉴
比较阅读:小说——注重细节,史籍——重在记人物语言。
本文的写作特色: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2)详略得当
重点探究
1.试分析诸葛亮和刘备人物形象诸葛亮:从诸葛亮的“对”,也就是诸葛亮的一番答话,即诸葛亮为刘备对天下大势的精彩分析和对战略战策的精心谋划可以看出,诸葛亮胸怀大志,高瞻远瞩,足智多谋,目光长远,运筹帷幄,是一个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思想的军事家和政治才能的政治家。
刘备:忧国忧民,求贤若渴,礼贤下士。
2.本文的写作特色: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从各个方面描写刻画诸葛亮这个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
开头一段写诸葛亮,从正面写他的非凡抱负;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则从侧面来写。
刘诸问答从正面通过人物自身的语言塑造形象,充分表现诸葛亮的天才预见,而刘备三顾
茅庐、密谈后“与亮情好日密”、关张不悦、刘鱼水相答都从侧面表现诸葛亮的非凡才能。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照应,使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更丰满。
(2)详略得当。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3《隆中对》(第2课时)教案1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陕西省石泉县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隆中对》(第2课时)教案1 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陕西省石泉县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隆中对》(第2课时)教案1 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陕西省石泉县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隆中对》(第2课时)教案1 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隆中对》年级九科目语文任课教师授课时间课题《隆中对》第二课时授课类型新课课标依据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一、教材分析《隆中对》是《诸葛亮传》的前一部分文字,题目是后加的.虽是节选,但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的洞察时势和远见卓识,表现他善于根据客观形势制定建国方针,以统一天下。
文章第4段“隆中对策'’摆事实,讲道理,理由充足,结论明确,对训练学生逻辑思维和说理能力大有好处。
教学时应结合这一段进行必要的读写训练。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古今词义变化现象,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应结合课文,并联系过去学过的文言文讲正确,讲清楚。
学习本文还应注意引导学生认识诸葛亮在青年时期就有远大抱负、非凡才能和卓越见识,并从中受到教益,立志培养自己成为有用之才。
二、学情分析本文中的故事在《出师表》和《三国演义》中都有不同角度的描写,九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已经有一定水平,因此对教材的横向联系和纵向拓展可适当加宽加深.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理解诸葛亮的人物特征.过程与1、掌握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中心人物的方法.教学过程设计一、朗读检查分别找一男一女两生朗读课文第四段.二、精读课文,理解内容1、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态度和心情怎样?从哪些行动和语言里能看出来?“凡三往,乃见”,既表现了诸葛亮的谨慎性格,也说明了刘备的热心求贤。
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隆中对》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九年级(上)语文教案系列编号:23 班级:九(10)姓名:课题:隆中对(第2课时)主备:王元英审核:九年级语文组转变观念,积极创新,务求真实,张扬个性,注重实践,培养能力,力求高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课文内容。
2、理解诸葛亮等人物特征。
过程与方法:1、结合当时的天下形势,理解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2、掌握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中心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诸葛亮这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重点难点]1、掌握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
2、学习本文详略精当的选材[教学过程]趣味导入:(复习导入)1、点三名学生合作朗读“隆中对”部分。
2、翻译几个重要句子。
自主交流:整体感知,理清本文思路对前(1 —2)诸葛亮的远大抱负。
(1段)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2段)对中(3—5)刘备问计,诸葛亮对策。
对后(6)刘备赞语,说明诸葛亮对于他的重要。
感悟探究:(一)重点研读第4自然段1 、诸葛亮是如何分析天下形势的?(要有原文根据)(一论曹操,二论孙权、三论荆州益州、四论刘备)2 、提出了什么样的战略方针?(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3 、提出这一战略方针的根据是什么?(诸葛亮先论述了占据荆州的必要性,“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
再论述占据荆州的可能性,“其主不能守”。
又论述了占据益州的必要性,“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最后论述占据益州的可能性,“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4、设计了怎样的政治蓝图?(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二)分析人物形象1 、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课文描写的主要人物是诸葛亮,看看课文从哪些方面写诸葛亮,从中可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这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2、刘备是个怎样的人?3、作为历史人物传记,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第一,选材精当,详略分明。
《隆中对》2课时
课堂练习: (1)《隆中对》节选自《 》,作者 ,字 , 朝史学家。所著《 》记 载了 三国的历史。 (2)曹操比于袁绍, ,然操遂能克绍, 以弱为强者, , 。
(1)《三国志· 蜀志· 诸葛亮传》陈寿 承祚 晋 《三国志》魏、蜀、吴
(2)则名微而众寡 非惟天时抑 亦人谋也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每自此于管仲、乐毅( ) ②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 ②器重、重视 ③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 ③大概 ④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 ④亲自 川( ) ⑤确实这样 ⑤谓为信然( ) ⑥此人可就见( ) ⑥接近、趋向 ①常常
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 “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 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 针是:“西和诸戎,南抚夷 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 理”。
本文结构
一、诸葛亮青年时代之事 二、徐庶推荐诸葛亮 隆 中 对 抱负 作铺垫 侧面烘托 未 出 茅 庐 而 知 天 下 三 分
拓展质疑:
1.在《隆中对》中,您很重视“人”的力量,为何在 您去世后竟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的局面? 2.“操既拥百万之众,此诚不可与争锋”,你为什么 不投奔曹操尽快统一中国结束民不聊生的日子?
3.你说,“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 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兵分两路,形成钳形之势,这种形势为何没出现?
7 他为什么要这样答?也就是他答话的依据是什么?
诸葛亮其实是在分析天下大势的基础上为刘 备做了一系列精心的谋划 (1)看清对手——曹操抢占天时,孙权坐拥地势, 因此应把握好“人和”,即“西和诸戎,南抚夷 越,外结好孙权”(联吴抗曹) (2)在人和的基础上也要占有地利:跨有荆益, 保其岩阻。 (3)看清自己:“将军既帝室……”因为看清自 己才能增强自信,才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4)相时而动,准确用兵:天下有变……
《隆中对》第二课时
屈尊 拜访 将军宜枉驾顾之。”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 器之,谓先主曰: “诸葛孔明者,卧 龙也,将军岂愿见 之乎?”先主曰: “君与俱来。”庶 曰:“此人可就见, 不可屈致也。将军 宜枉驾顾之。”
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 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 重他,徐庶对刘备说: “诸葛孔明,是卧龙啊, 将军可愿意见他吗?”刘 备说:“您和他一起来 吧。”徐庶说:“这个人 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 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 您应当亲自去拜访他。”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 已,通“以”。 一起 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 尽 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 战胜 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 谋划 挟持 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确实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 归附 被动句 地势 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 被 效劳 谋取 转折 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 判断句 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大概 将军岂有意乎?
刘备说:“好!”从此 同诸葛亮的情谊一天天 地深厚了。
关羽、张飞等人不高兴 了,刘备劝解他们说: “我有了孔明,就像鱼 得到水一样。希望你们 不要再说什么了。”关 羽、张飞才平静下来。
课堂检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孙权据有江东, 已历三世,国险 而民附,贤能为 之用,此可以为 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 利尽南海,东连 吴会,西通巴、 蜀,此用武之国, 而其主不能守, 此殆天所以资将 军,将军岂有意 乎?
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 了三代,地势险要,民众归 附,有才能的人被他重用, 孙权这方面可以把他结为外 援,而不可谋取他。荆州的 北面控制汉、沔二水,一直 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 面连接吴郡和会稽郡,西边 连通巴、蜀二郡,这是兵家 必争的地方,但是他的主人 刘表不能守住,这地方大概 是老天用来资助将军的,将 军是不是对它有意思呢?
《隆中对》第二课时
关于诸葛亮的对联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诸葛大名垂宇宙,隆中胜迹永清幽。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一番晤对古今情,三顾频烦天下事
颂扬诸葛亮的诗词名句 《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 遗恨失吞吴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是个有卓越政治才能的人
3、在对前景形势的分析中, 诸葛亮特别强调了什么因素的作用? 你是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的?
特别强调了“人谋”的作用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贤能为之用
总揽英雄
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是否太狂? 作者这样写是什么意图?
• 并不“狂”。实际上诸葛亮的才能远高于管仲、 乐毅。 • 作者这样写是为了突出诸葛亮才能非凡。
为什么“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 “ 将军直枉驾顾之”
• 暗示诸葛亮有大才,不会轻易投靠刘备; • “就见”才能表现出刘备的诚意,才有可 能感动诸葛亮并赢得他的信任。
先主诣亮,“凡三往,乃见”,仅仅是表现 刘备的求贤若渴吗? 1. 表现刘备的求贤若渴; 2. 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非凡才能。
“奸臣窃命,主上蒙尘”的“奸臣”是谁? “主上”是谁?这句话指的是什么事? • “奸臣”指曹操;“主上”指汉献帝。 • 这句话指曹操逼迫汉献帝迁都许昌,挟 天子而令诸侯。
理清结构
•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诸葛亮的抱负。 • 第二部分(第2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 第三部分(第3、4、5段):写刘备三顾茅庐,诸 葛亮隆中对策。
• 第四部分(第6段):写刘备劝说关张信任诸葛亮。
课文小结
这篇文章以诸葛亮回答刘备的咨 询为主要内容。记叙了诸葛亮在精辟 分析当时形势的基础上,为刘备规划 的一条完整而又明确内政、外交和军 事路线,预见了三足鼎立之蓝图,充 分展示诸葛亮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 才能。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隆中对第2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隆中对第2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第二课时[教学要点]自主探究,讨论交流,评价渚葛亮,评价隆中对策;赏析文章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赏析品味文章精练的语言;延伸拓展,培养能力。
[教学步骤]一、学生齐读课文二、自主探究,互动交流,评价诸葛亮及隆中对策1.组织学生讨论“如何评价隆中对策”。
学生自由发言。
生1:“隆中对策”不过短短数言,却是诸葛亮韬光养晦隐居十年心血的结晶,“隆中对”战略在三国历史中十分重要,可以说三国鼎立的格局就是实施“隆中对”战略的结果,蜀国战略基本遵照“隆中对”战略思想,这表明诸葛亮有着天才般的预见。
生2:“隆中对策”显示了诸葛亮卓越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但更为可贵的一点是强调恤民和用贤,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用人观念。
他在论述东吴“不可图”时,指出“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论述益州“可图”时,指出益州、汉中“民殷国富”而其主刘璋、张鲁“不知存恤”,致使“贤能之士思得明君”;谈到曹氏集团的“以弱为强”,着重指出“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如此贤明的政治思想更加显示了一个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远见卓识,给后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生3:“隆中对策”毕竟属于纸上谈兵。
诸葛亮闪亮登场的时候,刘备的局面极为恶劣。
“隆中对”,以荆州根据地,联吴抗魏,希望夺取荆州,向北胁曹,向东压服孙权。
荆州已为魏、蜀、吴共有,结果北方受到曹操的威胁,荆州又多了对手孙权。
“隆中对”的战略全取荆州的计划泡汤了,蜀国未及时调整策略,导致了蜀的劣势,勉强维持三国鼎立的局面。
生4:历史是公正的,又是无情的,看似可行的策略在实行过程中却又是那样艰辛,以致在付出沉重的代价之后,才不得不放弃那个诱人的目标。
看来构想与实际之间的矛盾客观存在。
为国者当思之慎之。
师: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诸葛亮“隆中对策”的炮制,我们可以作这样的设想,假如没有诸葛亮对国内形势的精辟分析,三国局面是否会形成?三国局面的形成在今天看来是利还是弊?生5:我认为是有利的。
《隆中对》第二课时
《隆中对》第二课时
主备单位:张明一中修订人:尚桂兰
(一)导语设计。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文意,这一节我们来见识一下诸葛亮是如何运筹帷幄,“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的。
(板书课题、作者)
(二)新课讲解
三、当堂训练
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不少于100字)
四、归纳小结:
本文自始至终围绕着隆中对策这个中心,围绕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进行叙事议论,层次极为清晰,结构十分谨严,语言概括精练,人物形象丰满,五百余字的篇幅,内蕴极丰,言简意赅,是史传中的精品。
让我们悉心品味《隆中对》,汲取史学文学精华;用心解读诸葛亮,树远大志向,成有用之才。
五、作业。
隆中对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隆中对》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学习说理的一些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了解文章结构严谨、主次分明的说理方法;学会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抓住“诸葛亮对策要点是什么、提出了哪些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三个问题,揣摩文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现文中人物的闪光点,教育学生做热爱祖国、志向远大、有理想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做尊重知识,重视人才,虚怀若谷,不耻下问的人。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诸葛亮在三国历史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初步理清全文思路全文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诸葛亮的为人。
第二部分(第2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第3、4、5段):写刘备三顾草庐,着重写诸葛亮的隆中对策。
第四部分(第6段):写刘备对诸葛亮的倚重和信赖。
二、精讲课文第三部分1.思考:“凡三往,乃见。
”五个字,表现了刘备对诸葛亮怎样的态度?刘备的话有哪几层意思?明确:五个宇表明了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又表现了诸葛亮对进退出处大节十分慎重,必得贤明知遇的君主然后才肯出山的态度。
这一段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用了“刘玄德三顾草庐”,“对隆中三分决策”两个回目来写。
“三顾草庐”一回,写得曲折起伏有声有色,而本文是历史著作,只用了五个字就把过程交待清楚,文字极其简炼。
刘备此时的心情是十分焦急的,但态度谦虚诚恳,语气委婉有致,措辞简明得体。
分三层意思:(1)概述当前政治形势,站在汉王朝的立场,对曹操等人表示了强烈的愤恨,对汉王朝的命运表示深切关注。
(2)申述自己的抱负和处境,俨然以兴复汉室、剪除奸恶为己任。
(3)表明几次相访的意图,询问诸葛亮除奸兴汉的大计。
这番表白,恰合诸葛亮的抱负,于是他才提出了著名的“对策”。
2.思考:诸葛亮的对策为什么要先从形势谈起?他又是怎样有理有据地分析各方面的政治军事力量,为刘备作出除奸兴汉的决策的?明确:先从形势谈起,是对刘备说话时对形势的说明而发,同时分析形势也是为下文确定策略提供根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一个胸怀大志、求贤若渴的明君,这正是诸葛亮 辅佐他的原因。
2、在对前景形势的分析中,诸 葛亮特别强调了什么因素的作用? 你是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的? 特别强调了“人谋”的作用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贤能为之用 总揽英雄,思贤若渴
3、“孤之有孔明,犹鱼有水”属于 什么描写方法?起什么作用?
侧面描写。 烘托诸葛亮对于刘备的重要性。
练习一:解释句中的词语。
1.亮躬耕陇亩。( )
2.先主器之。( 4.先主遂诣亮。(
)
)( ) )
3.将军宜枉驾顾之。(
) )
)
5.孤不度德量力。(
6.欲信大义于天下。(
7.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 )( ) 8.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
练习二:写出下列句子的大意。
1.时人莫之许也 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3.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4.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5.非为天时,抑亦人谋也。 6.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 7.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8.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乎? 9.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谓为信然 说
谓
君谓计将安出 认为
谓先主曰 对…说
喜欢 好为《梁父吟》
外结好孙权 友好 好 因屏人曰于是,就
情好日密 友好
因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凭借
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 大将 率领
将 君谓计将安出
将要 遂用猖蹶 因此
出郭相扶将 扶持 好为《梁父吟》 吟唱 用
贤能为之用 任用
此用武之国 运用
为
谓为信然 是 以弱为强者 成为 贤能为之用 被
(6 )
(文章的主体)
时间顺序
统观对策(第4段),可以分为几层,
介绍了哪些内容? 1、分析曹操、孙权两大集团的状况, 分清敌友,采取不同的方针。 2、指出荆、益二州在战略上的重要地 位和夺取的可能性。 3、归纳策略的主要之点并指出光明的 前景。
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诸 葛亮为达到这个目的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 根据是什么? 政治蓝图:“霸业可成 ” 战略方针:1、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2、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3、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汉室可兴”
根据:
a、不具备向北或向东发展的可能 b、荆、益两州可作建立霸业的基础 C、修明内政是巩固政权的保证。
思考:
1、从文中找出对诸葛亮和刘备总评价的话。 诸葛亮: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表现了诸葛亮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政治军事才能。
刘
备: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 总揽英雄,思贤若渴
课堂练习:
(1)《隆中对》节选自《 作者 ,字 , 所著《 》记载了 (2)曹操比于袁绍, 以弱为强者, 》, 朝史学家。 三国的历史。
,然操遂能克绍, , 。 承祚
(1)《三国志· 蜀志· 诸葛亮传》 陈寿
晋
《三国志》
魏而众寡 非惟天时
3、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用课文中的话回答) 4、(1)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 略方针?(2)根据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5、在诸葛亮的眼里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从 文中找出原句加以说明。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
险要的地方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
凭借 兴旺 富裕 昏庸懦弱 爱惜
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 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 后代 闻名 广泛的招揽 思贤若渴,若跨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 占据 险要的地方 和好 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 安抚 政治 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 带领 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 亲自 (用)箪盛着饭食(用) 浆以迎将军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 壶装着酒 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一天天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 解释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 我 好象 复言。”羽飞乃止。
思考:全文6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怎样 分?三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对”之前 1、诸葛亮的出身及年轻时的抱负 2、徐庶推荐诸葛亮 (1-2)
“对”之时3、刘备问计 (3-5) 4、诸葛亮对策 “对”之后 6、刘备的评价
4、对曹操为什么“不可与争锋” ?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
5、对孙权,为什么“可以为援而 不可图也”?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 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8、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刘备和诸葛亮这两 个人的人物形象。
刘 备:是一个胸怀大志、求贤若渴 的明君形象 诸葛亮:是一个自视甚高、富有雄才 大略的谋臣形象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但是我的志向还不罢休,您看该采 取怎样的办法?
2、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 乎? 诸葛孔明是一条卧龙,您想见他吗? 3、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 驾顾之。
这个人只能登门求见,不能降低他的身份 把他召来。您倒应该降低身份去拜访他。
隆中对
第二课时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 通“以” 一起 占据 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 小 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 战胜 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 而且 谋划 挟持 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的确 争胜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 经历 归附 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 作为 谋取 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 物资 连接 到达 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地方 大概 用来 将军岂有意乎? 可有意思吗
9、结尾写“关羽、张飞等不悦”有什么作用? 引出刘备对诸葛亮的评价,说明他的 “自比”并非虚夸,从侧面突出了诸葛亮的 杰出才能;同时照应了前文,使文章显得结 构严谨。
赏析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从各个方面描写刻画诸葛亮这个中心 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开头 一段写诸葛亮,从正面写他的非凡抱负 ;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则从侧面来 写。刘备、诸葛亮问答从正面通过人物 自身的语言塑造形象,充分表现诸葛亮 的天才预见,而刘备三顾茅庐、密谈后 “与亮情好日密”、关张不悦、刘鱼水 相答都从侧面表现诸葛亮的非凡才能。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照应,使诸葛亮 这个人物形象更丰满。
一、诸葛亮青年时代之事
抱负
作铺垫
二、徐庶推荐诸葛亮
侧面烘托
1、不具备向东或向北发
隆 中 对
展的可能性 三、
刘备问计
诸葛亮对策
2、夺取荆、益州二州, 作为根基
3、修明内政,联吴抗曹
四、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侧面烘托
未 出 茅 庐 而 知 天 下 三 分
一、古 今 异 义
猖 獗
今 猖狂、凶猛而放肆
古 失败 今 故意 古 有某种打算、想法
有 意
二、通假字
1、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通“伸”, 伸张 2、自董卓已来 “已”通“以”, 以来
然志犹未已 还 犹 犹鱼之有水也 好像 然志犹未已 然而 然 谓为信然 这样
然志犹未已 停止 自董卓已来 已 通“以” 今操已拥兵百万 已经 欲信大义于天下 通“伸”,伸张 信 信义著于四海 诚信 信用 谓为信然 确实
(1)占据荆益两州,安抚西南诸族,联
合孙权,整顿内政,然后俟机从荆、益两 路北伐曹操,统一中国。 (2)根据当时“天下大势”。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每自此于管仲、乐毅( ) ②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 ③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 ④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 川( ) ⑤谓为信然( ) ⑥此人可就见( ) ①常常
②器重、重视
③大概
④亲自
⑤确实这样
⑥接近、趋向
巩固练习
一、解释下列红色的词语。 ⒈谓为信然。确实这样 ⒉将军宜枉驾顾之。 拜访 ⒊凡三往。 总共 ⒋欲信大义于天下。 通“伸”,伸 ⒌遂用猖蹶。 失败 张 ⒍汉室倾颓。 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