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衢州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的通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衢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衢州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的
通知
【法规类别】科技综合规定与体改
【发文字号】衢政发[2006]43号
【发布部门】衢州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6.08.07
【实施日期】2006.08.07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衢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衢州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的通知
(衢政发〔2006〕43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直属各单位:
《衢州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六年八月七日
衢州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
目录
一、序言
二、指导思想和原则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主要目标
三、实施六大科技工程
(一)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工程
(二)传统制造业技术提升工程
(三)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工程
(四)生态与安全技术应用工程
(五)现代服务业技术推广工程
(六)软科学技术创新工程
四、组织六个技术专项
(一)氟材料下游产品制造技术专项
(二)硅材料下游产品制造技术专项
(三)有机胺下游产品制造技术专项
(四)纳米钙制备和改性技术专项
(五)先进装备制造技术专项
(六)节能降耗应用技术专项
五、完善三大科技体系
(一)完善具有衢州特色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
(二)完善服务经济主体的科技合作推广体系
(三)完善符合衢州实际的科技进步保障体系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进入工业化中期以后,实施“工业立市、借力发展、特色竞争”三大战略,实现“跻身全国百强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两大目标的关键时期。

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科技进步和自主技术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制定《衢州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规划期为2006-2010年。

“十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科技进步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科技工作创新亮点纷呈。

通过深入实施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科技进步的环境明显优化;中俄科技合作园成效显著,成为中俄两国政府肯定的科技合作典范;浙江衢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浙西有机硅(开化)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正成为我市氟硅材料高新产业的集聚地;全国首创的农技110、工业110的服务功能不断完善,科技部已在全国推广;科工会和网上技术市场成为衢州企业和高校院所都满意的科技合作平台;培育和发展了63家国家和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58家省市级科技型中小企业,依托高校院所建立了44家国家和省市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已经成为衢州高新产业发展和自主技术创新的主力军;组织实施了382项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取得了一批发明专利和科技成果,有58项和245项分别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开发了一批高新产品和国家、省级新产品,新产品产值率居全省各市第六位;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十五”期末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达到40.8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7.9%提高到12.7%;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33.7%提高到37.3%,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增强了区域发展后劲,为“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科技进步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我市科技综合实力较弱、科技进步水平较低,分别居全省各市第九位、第十位;高新技术产业总量不大,居全省各市第九位,农业科技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撑能力不够;科技经费投入不多,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和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均居全省各市后列;科技人才数量不足,每万人口中人才资源数列全省各市第十位;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与省内发达地区的差距还很大。

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发展的势头更加迅猛,正在深刻改变着经济社会的面貌,科技不仅是第一生产力,更是第一竞争力。

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及时提出“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新时期科技工作方针,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

省委、省政府迅速制订了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的战略措施。

面对新科技革命带来的重大历史机遇和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挑战,我市必须顺时应势,积极有为,在壮大经济总量的同时,坚持以自主技术创新为动力,努力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着力提升科技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能力,通过技术的跨越,促进衢州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实现2010年“跻身全国百强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两大目标”、深入实施“三大战略”,更加突出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更加注重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更加重视集聚创新要素,激活创新资源,转化创新成果,增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驱动力,全面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在重点推进工业科技进步的同时,重视农业、农村的科技进步;在科技继续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同时,重视生态环境、人口资
源、教育卫生等社会领域的科技进步,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2、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先进技术相结合。

把自主技术创新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作为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在办好“科工会”、网上技术市场和中俄科技合作等科技合作平台,积极“借脑引智”、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充分发挥我市科技人员的聪明才智,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积极支持申报专利;鼓励原始创新,主抓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增强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

3、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相结合。

遵循科技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服务作用和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加强各级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激活经济主体作为科技创新和科技投入主体的内在动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增强经济竞争能力。

4、坚持改造传统产业与发展高新产业相结合。

以“410”等特色工业产业和9个特色农业产业为重点,以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为目标,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区域经济结构调整。

(三)主要目标
1、总体发展目标:力争到2010年,全市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2%以上;专利年授权量达到200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6%左右;科技综合实力和科技进步水平在全省排位前移。

2、科技工作目标:培育发展1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100家以上企业研发中心和创新服务中心;引进培育100名以上高级创新人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信息化应用率达到100%。

九大农业特色产业基地的农业先进技术覆盖率达到
100%,良种普及率达到100%。

3、自主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应用目标:
⑴氟材料、硅材料、有机胺、压缩机、名茶机械等五个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进入全国前列,钙材料、输变电、特种纸、节能灯、生物医药等五个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⑵特色农业产业的先进农技推广应用能力进入全省前列。

⑶节能降耗和清洁生产的新技术应用取得突破,能耗、水耗降低15%以上;太阳能和生物质能成为城乡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⑷初步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发展模式,为生态市建设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⑸把衢州学院(筹)建设成为衢州化工、机械、信息等应用研究基地、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基地和继续教育基地。

(一)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工程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我市“十一五”期间乃至更长时期科技发展的突出任务。

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技术发展方向,结合我市的产业特色、优势和基础,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十一五”期间重点在新材料产业、先进装备业、高技术产业等三个方面展开技术创新。

1、新材料产业。

⑴氟材料。

重点研发含氟共聚物、含氟精细化学品的合成及含氟无机化合物的提纯等关键技术;开发ODS替代品、新型氟聚合物、含氟表面活性剂、氟医药、氟农药、常温固化氟涂料以及氟硅橡胶等系列产品及其下游制品加工的生产技术。

⑵硅材料。

重点研发8英吋及以上重掺硅单晶棒、大直径重掺抛光外延片、大直径区熔单晶、硅双面抛光片的生产技术。

开发提高有机硅单体品质和得率的生产技术,发展硅油系列、硅橡胶系列、硅树脂系列、白炭黑、硅氮烷等下游产品。

⑶有机胺。

重点研发提高甲胺、DMF、对硝基苯胺、邻硝基苯胺品质的生产技术;开发N-甲基吡咯烷酮、氯化胆碱、草酸二乙酯、乙醇胺、乙撑胺、莹光增白剂、PU树脂、水处理剂、二甲苯硝化系列产品、异氰酸脂、MOCA硫化剂等下游产品。

⑷钙材料。

重点研发纳米钙的制备和改性技术,开发医药、食品、饲料、造纸、塑料、涂料、橡胶等专用纳米级、亚纳米级和超微细级不同晶型系列轻质碳酸钙及重质碳酸钙产品的生产技术,争取替代进口的高档纳米钙。

2、先进装备业。

⑴压缩机。

研发螺杆设计与制造的关键技术,引进先进加工装备,开发具有自主核心技术与国际竞争力的系列螺杆及主机。

⑵名茶机械。

利用汽热杀青、名茶成型等专利技术,开发国内领先的智能型名茶清洁化流水生产线和农副产品烘干生产线。

⑶数控机床。

应用最新数控单元和控制软件,研发普及型数控机床、高档专用和多用型数控机床。

⑷高压电器。

重点研发100万伏的特高压变电站和输电线路相关装备。

⑸专用机械。

利用机电一体化及液压技术,研发液压台车、潜孔钻车以及工程机械等新产品;利用现代化工过程技术,研发适用于绿色化工的高效分离、合成塔件。

3、高技术产业。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现行高技术产业目录,结合我市现有专利(专有)技术和产业基础,重点研发下列高技术产品,并实施产业化,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竞争力。

⑴生物医药制品:应用酶工程、发酵工程及生化分离等现代生物技术,提高红茴香针剂、木糖醇、猴头菌胃药、胎盘素、壮骨素、橙皮疳、衣康酸、苏氨酸、蜂胶等生物医药制品的品质,开展后续系列产品的研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