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之文言文复习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语文期末复习-文言翻译

七年级(上)语文期末复习-文言翻译

七年级(上)文言文翻译与知识点21.《论语》六则原文:子曰:“学而①时②习③之④,不亦说⑤乎?字词:①而:(表顺承,并。

)②时:(时常,常常。

)③习:(温习,复习。

)之:(指代学过的知识)⑤说(yuè):(愉快,高兴,现在写作“悦”)不亦…乎,表示反问。

“乎”相当于“吗”。

(译)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原文:有朋①自②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③而④不愠⑤,不亦君子⑥乎?” 字词:①朋:(同门师兄弟。

)②自:(从)③知:(了解)④而:(表转折,却。

)⑤愠(yùn):(怨恨,心里不满。

)⑥君子:(这里指道德修养高的人。

)(译)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与我探讨学问),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又没什么不满,不也算得上君子吗?”原文:子曰:“温①故②而③知④新,可⑤以为⑥师矣。

”字词:①温:(温习)故:②旧:(指学过的知识。

)③而:(表顺承。

)④知:(理解,领会。

)⑤可:(可以)⑥以为:{‘以(之)为’省略式,‘凭(这个)做’}(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

”。

原文:子曰:“学而①不思则②罔③,思而不学则殆④。

”字词:①而:(表转折,却。

)②则:(就)③罔(wǎng):(迷惑不解,现在写作‘惘’。

)④殆(dài):(危险,这里指‘学业上陷入困境’的意思。

)(译)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在学业上陷入困境。

”原文:子曰:“知①之②者③不如④好⑤之者,好之者不如乐⑥之者”字词:①知:(知道。

)②之:(代词,它。

)者:{……的人(物)}④不如:(比不上)⑤好(hào):(喜爱。

)⑥乐:{愉快,快乐。

这里是“以(它)为乐”}(译)孔子说:“知道它比不上喜爱它,喜爱它比不上以它为乐。

”原文:子曰:“三①人行,必②有我师焉③;择其④善者而⑤从⑥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字词:①三:(虚数,表数量少。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专题 - 专题九 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专题 - 专题九 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专题专题九文言文阅读(一) 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 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及.其家穿井(待,等到)B. 告.人曰(告诉)C. 国人道之(道路)D.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派,命令)2. 下列对加点词的用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有闻而传之.者(代词)B. 得一人之.使(结构助词)C.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介词)D. 问之于.丁氏(连词)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2)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4.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二)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默而识①之,学而不厌②,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③,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泰伯》)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张》)[注释] ①识:记住。

②厌:满足。

③好古:喜爱古代文化。

5. 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各标一处)(1) 见贤思齐焉(2) 我非生而知之者6. 解释下列加点词。

(1) 见.贤思齐焉( )(2) 诲.人不倦( )(3) 学如不及.( )(4) 可谓.好学也已矣( )7.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8. 选文后四则内容都与学习有关,请你选择感悟最深的一则,写出在学习方面所获得的启示。

(三) 练氏愿保全城性命章太傅夫人练氏,智识过人。

太傅尝用兵,有二将后期,欲斩之。

夫人置酒,饰美姬①进之。

太傅欢甚迨②夜饮醉夫人密使二将亡去。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检测试卷解析1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检测试卷解析1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检测试卷解析1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其二)》)(乙)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道傍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

狼自苫中探爪入。

屠急捉之,令出不去。

但思无计可以死之。

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

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

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张不得合。

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蒲松龄《狼(其三)》)【注释】①遗:留下。

②行室:指农民在田中所搭的草棚。

③豕(shǐ):猪。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止有剩骨一狼得骨止B.恐前后受其敌盖以诱敌C.缀行甚远夫君子之行D.屠自后断其股狼自苫中探爪入(2)把“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翻译成现代汉语。

(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写两只狼紧跟屠户,屠户一次又一次投给它们骨头,仍无法满足狼的贪欲。

B.甲文里,其中一只狼好像闭上眼,神情很悠闲,屠户一跃而起,最终砍杀了它。

C.甲文中,作者认为聪明的狼尽管诡计多端,但最终败给了屠户,只是笑料罢了。

D.乙文写屠户用吹猪法吹狼,狼胀得像牛,只有屠户才能想到用这种方法对付狼。

2.对比阅读(古文阅读)(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初一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检测试卷答案

初一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检测试卷答案

初一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检测试卷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楚庄王欲伐陈楚庄王欲伐陈,使人视之。

使者日:“陈不可伐也。

”庄王曰:“何故?”对曰:“城郭高,沟洫深,蓄积多也。

”宁国曰:“陈可伐也。

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上矣。

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疲矣。

兴兵伐之,陈可取也。

”庄王听之,遂取陈焉。

(节选自《吕氏春秋》)(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庄王听之/择其善者而从之B.兴兵伐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C.民怨上矣/子在川上曰D.遂取陈焉/杀鸡取卵(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3)使者和国对陈国作出的判断是截然不同的,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韩氏城①新城,期十五日而成。

段乔②为司空③,有一县后④二日,段乔执其变而囚之。

囚者之子走告封人⑤子高曰:“唯先生能活臣父之死,愿委之先生。

”子高曰:“诺。

”乃见段乔。

自扶而上城。

子高左右望曰:“美哉城乎!一大功矣,予必有厚赏矣!自古及今,功若此其大也,而能无有罪戮者,未尝有也。

”子高出,段乔使人夜解其吏之束缚而出之。

(注释)①城:修筑城墙。

②段乔:战国时韩国大臣,③司空;官名,主管建筑工程。

④后:拖延。

⑤封人:管理疆界的官。

话剧社要排演这个《吕氏春秋》中的故事,请完成相关任务。

(1)疏通词义。

①积累迁移法:由《陈太丘友期行》中“期”的积累,迁移可知选文中“期十五日而成”的“期”是之意。

②语境推断法:根据语境,可推测选文中“段乔执其吏而囚之”的“囚”是之意。

③查阅词典法:参考《古汉语词典》中的相关义项,“未尝有也”中“尝”的意思是,“段乔使人夜解其吏之束缚而出之”中的“使”的意思是。

(填序号)尝:①品尝;②试探;③曾经使:①假若;②旅造;③出使(2)疏通句意(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美哉城乎!一大功矣,子必有厚赏矣!(3)表情要恰当。

囚者之子走告封人子高曰(表情甲):“唯先生能活臣父之死,愿委之先生。

语文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试题含答案

语文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试题含答案

语文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试题含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甲】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谈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乙】金忠待人以宽(明)焦竑金忠①于人有片善心称之,虽有素与公异者,其人有他善,未尝不称也。

里人有数窘辱公,公为尚书时其人以吏来京师惧不为容公荐用之。

或日:“彼不于公有感②乎?”曰:“顾其才可用,奈何以私故掩人之长?”(选自《玉堂丛语》)(注释)①金忠:人名,明代鄞(今浙江鄞县)人。

②感:通“憾”,怨恨。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 ②险躁则不能治性________③年与时驰 ________ ④非宁静无以致远________(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于人有片善心称之/择善而从B.虽有素与公异者/素昧平生C.顾其才可用/元方入门不顾D.奈何以私故/并驱如故(4)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公为尚书时其人以吏来京师惧不为容公荐用之(5)金忠是一个怎样的人?请阅读全文概括。

2.阅读下文。

回答问题汝①人识字汝有田舍翁,家资殷盛,而累世②不识之乎。

一岁,聘楚士训其子。

楚士始训之搦管③临朱,书一画,训曰:“一字。

”书二画,训曰:“二字。

”书三画,训曰:“三字。

”其子辄④欣欣然,掷笔,归告其父曰:“儿得矣!儿得矣!可无烦先生,重费馆谷也,请谢去。

”其父喜从之,具币⑤谢遣楚士。

逾时,其父拟征召姻友万氏者饮,令子晨起治状⑥,久之不成。

父趣⑦之。

其子恚曰:“天下姓字多矣奈何姓万自晨起至今才完五百画也。

”(注释)①汝:汝州,在今河南省西部。

②累世:连续几代。

③搦管:拿毛笔。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儿自去国至今,为时不过四月,何携去千金业皆散尽?是甚可怪!汝此去,为求学也。

求学宜先刻苦,又不必交友酬应。

千金之资,亦足用一年而有余,何四月未满即已告罄?汝如此浪费,必非饮食之豪,起居之阔,必另有所销耗。

吾儿恃有汝父庇荫,然亦当稍知稼穑①之艰难,尽其求学之本分。

非然者,即学成归国亦必无一事能为。

今汝若此,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用钱事小,而因之息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国甚大也。

余前曾致函戒汝,须努力用功,何竟忘之?光阴可贵,求学不易,此中甘苦,应自知之,毋负老人训也。

(选自张之洞《复儿子书》)注释:①稼穑:指农业劳动。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非宁静无以致远( )(2)非学无以广才( )(3)年与时驰( )(4)儿自去国至今(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淫慢则不能励精,险则不能治性。

(2)余前曾致击戒汝,须努力用功,何竟忘之?21.请说说甲文中“静”与“学”的关系是什么?22.两封书信都是父亲写给儿子的。

请概括两位父亲都从哪些方面劝诫儿子呢?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①亦与犬相安。

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

一日,主人昼寝厅事②,闻群犬呜鸣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

新人教版七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专题之内文言文复习PPT课件

新人教版七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专题之内文言文复习PPT课件
15
翻译句子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跟小辈们讲论文章的义理。
(2)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 不久雪下得急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白雪纷 纷扬扬像什么?”
(3)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 以相比。”
随意、随11便
• 五、问答题
•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 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 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 “________”、地点“________”人物 ________事件“________”等要素。
• 答:时间:寒雪日 地点:内集 人 物:谢太傅与儿女 事件:讲论文义
高尚君子的行为,以宁静来提高自身 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互看文)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 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 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36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能来源于学 习。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 志向就不能使学习有所成就。
(4)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满天飞” 16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过了正午后友人仍没有到达,陈太丘就丢下他而离开 了,离开后友人才到。 2、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 则是无礼。 您和我的父亲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分,正午不到,就 是没有信义,对儿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3、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径直)走入家门 连头都不回。 4、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简直不是人啊!与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专题六 课内文言文阅读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专题六 课内文言文阅读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专题六课内文言文阅读教案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专题六“课内文言文阅读”涵盖了本学期所学的文言文篇目,包括《师说》、《出师表》、《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

这些文言文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文言文阅读技巧和实词虚词的用法。

通过本专题的复习,使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文言文已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掌握了基本的文言文阅读技巧和实词虚词的用法。

但部分学生在阅读长篇文言文时,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对文言文中的重点词句理解不透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辅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巩固所学文言文篇目,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和实词虚词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文言文阅读技巧和实词虚词的用法。

2.难点:对长篇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文言文阅读技巧和实词虚词的用法。

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提炼文章主旨。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言文中的重点词句。

4.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文言文案例,进行深入剖析。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所教学科内容,备好相关教学案例。

2.学生准备:复习本学期所学文言文篇目,提前预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回顾本学期所学文言文篇目,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文言文阅读案例,引导学生关注文言文中的重点词句,分析其含义和用法。

3.操练(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提炼文章主旨,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阅读成果,进行点评和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文言文复习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文言文复习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文言文复习
一、古代文言文基础知识回顾
- 古代文言文是中国古代人民所使用的书面语言。

- 古代文言文在古代文学作品、历史文献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 古代文言文使用的词汇、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不同,需要进
行研究和理解。

二、古代文言文的特点
- 古代文言文注重修辞和韵律,借助工整的句子结构和韵律感
染读者。

- 古代文言文使用较多的典故和成语,需要理解和掌握相应的
文化背景。

- 古代文言文使用的词汇和语法结构相对复杂,需要进行逐步
研究和练。

三、古代文言文的研究方法
- 多读经典古文,培养对古代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

- 研究古代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词义,熟练掌握古代文言文的
常用词汇。

- 分析古代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和语法特点,掌握常用的句子结
构和语法模式。

- 练写作古代文言文,提高对古代文言文的运用能力。

四、古代文言文的应用领域
- 古代文言文在文学作品中有重要地位,如古诗词、古小说等。

- 古代文言文在历史文献和经典著作中有广泛运用,如史书、
经典等。

- 古代文言文在文化传承和思想传播中具有重要作用,是了解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以上是对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文言文复习的概述,希望
能为您提供一些帮助和指导。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随时向我提问。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 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2(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 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2(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2(一)(12分)王子敬①自会稽经吴,闻顾辟疆②有名园,先不识主人,径往其家。

值顾方集宾友酣燕③,而王游历既毕指麾④好恶傍若无人。

顾勃然不堪曰:“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

失此二者,不足齿之伧⑤耳。

”便驱其左右出门。

王独在舆上,回转顾望,左右移时⑥不至,然后令送著门外,怡然不屑。

(选自《世说新语》,中华书局) 【注释】①王子敬:即王献之,官中书令(相当于丞相)。

②顾辟疆:吴郡(今属江苏)人,官郡功曹、平北参军。

③酣燕:尽情地宴会。

④指麾:指点评论。

⑤伧:粗俗、鄙陋的人。

⑥移时:长时间。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2分)而王游历既毕指麾好恶傍若无人。

2.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提供的部分义项,给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3分)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3分)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

4.选文选自《世说新语》“简傲”篇。

“简傲”指简慢高傲。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王献之简慢高傲的表现,并给他提点建议,使其行为得体有礼。

(4分)(二)(12分)种梨【清】蒲松龄①有乡人货梨于市,颇甘芳,价腾贵。

有道士破巾絮衣,丐于车前。

乡人咄之,亦不去;乡人怒,加以叱骂。

道士曰:“一车数百颗,老衲止丐其一,于居士亦无大损,何怒为?”观者劝置劣者一枚令去,乡人执不肯。

②肆中佣保者,见喋聒不堪,遂出钱市一枚,付道士。

道士拜谢,谓众曰:“出家人不解吝惜。

我有佳梨,请出供客。

”或曰:“既有之,何不自食?”曰:“我特需此核作种。

”于是,掬梨啖,且尽,把核于手,解肩上镵①,坎地深数寸,纳之而覆以土。

向市人索汤沃灌,好事者于临路店索得沸瀋②,道士接浸坎上。

万目攒视,见有勾萌出,渐大;俄成树,枝叶扶苏;倏而花倏而实硕大芳馥累累满树。

道士乃即树头摘赐观者,顷刻向尽。

已,乃以镵伐树,丁丁良久,乃断。

带叶荷肩头,从容徐步而去。

③初,道士作法时,乡人亦杂立众中,引领注目,竟忘其业。

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与古诗文复习

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与古诗文复习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期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一、阅读《郑人买履》,完成文后问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履()②操()③度()④宁()2.翻译: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译文:3.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答:二、阅读《刻舟求剑》,完成文后问题。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涉()②遽()③是()④求()2.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②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3.解释下加点的“之”的意思,并按要求归类。

A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B至之市,而忘操之。

C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⑪做代词,代物的:()⑫做动词用的:()4.翻译:是吾剑之所从坠。

译文:5.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答:三、阅读《幼时记趣》,完成文后问题。

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③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

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是()①于.土墙凹凸处(在)②神.游其中(想像)③项为之强.(僵硬)④留蚊于素.帐中(朴素的)⑤盖.一癞蛤蟆也(原来是)⑥鞭.数十(鞭子)⑦以土砾凸者为邱.(同“丘”,土山)⑧鹤唳.云端(高亢地鸣叫)2.解释一词多义:①之时有物外之趣()昂首观之()心之所向()项为之强()②观昂首观之()作青云白鹤观()③以徐喷以烟()以丛草为林()④为项为之强()以虫蚁为兽()⑤故故时有物外之趣()温故而知新()⑥其常蹲其身()神游其中()3.下面的词语大多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请解释它们的意思。

期末复习之文言文系列《潼关》课件—七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期末复习之文言文系列《潼关》课件—七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文题解读】
选自《谭嗣同全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 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北,关城临黄河, 依秦岭,当山西、陕西、河南三省要冲, 历来为军事重地。这首诗写的是诗人途经 潼关的所观所想。
【作家作品】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 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谭嗣同参加领导戊 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害,为戊戌变法“六 君子”之一。今辑有《谭嗣同全集》。
考点三:文本品析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第一、二两句描写的 景象。
天空中翻卷着一团团云雾,异峰崛起,久远的 高云簇拥着潼关古城,那景象壮阔极了。一阵 阵猎猎的秋风吹来,将清脆的马蹄声吹散了, 古城又显出了它的寂寞。
2.请赏析“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这两句诗。
这两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 了黄河与秦岭山脉的磅礴气势。所谓大河“犹 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秦岭山 脉入潼关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 应,反应了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 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
【模拟演练】
阅读谭嗣同的《潼关》,完成各题。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1.“秋风吹在潼关道上单骑孤行,任清脆的马 蹄声被猎猎的秋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 涛里。
2.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表达了诗人 怎样的豪情?
表现了诗人冲破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 望。
这首七言绝句通过对祖国山河壮丽景象的 描写,反应了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 冲破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
【写作特色】
情感升华自然。所谓大河“犹嫌束”、群山 “不解平”,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 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应了诗人豪迈奔放的 激情和冲破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愿望, 而这同当时神州大地上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 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期末复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期末复习题含答案

陈太丘与友期比较阅读一[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①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

”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

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②。

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

子其去之。

”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

《诗》③曰:“宜尔子孙承承兮.”言贤母使子贤也。

【注释】①镒:二十两。

②馆:这里指家。

③《诗》:这里指《诗经》。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归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②宜尔子孙承承兮.9。

[甲][乙]两文在为人处世方面各说明了什么道理?文中的“友人”和“田子”在性格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4分)?二[甲]陈太丘与友期[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明日早,令人求故人。

故人来,方与之食。

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

②[俟]等待。

③[欤yú]句末语气词.17.给下列加点字注音:(2分)①尊君在不.?②诺,期返而食.。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①陈太丘与友期.行②相委.而去③故人来,方.与之食④恐.其自食其言也19.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A.期日/中 B.对/子骂父C.下车/引之 D.故人至/暮不来2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篇)

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篇)

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篇)《咏雪》《陈太丘与友期》一、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二、古今异义:(1)儿女:古:子侄辈的人今:子女(2)去:古:离开今:到什么地方去三、敬辞与谦辞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对自己父亲的谦称四、其它关键词(1)寒雪日内集内集:聚会(2)白雪纷纷何所似似:像(3)俄而雪骤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急速(4)未若柳絮因风起因:凭借未若:比不上。

(5)陈太丘与友期行期:约定(6)相委而去委:丢下、舍弃。

去:离开(7)下车引之,元方入门而不顾. 引:拉顾:回头看。

(8)乃至:(友人)才到。

乃:才。

(9)公欣然曰欣然:高兴的样子(10)差可拟差:差不多拟:相比五、句子翻译:(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译: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

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丢下他先离开了。

(2)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译:您跟家父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3)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表示歉意),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4)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译: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5)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译: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6)未若柳絮因风起。

译:不如比作柳絮随风吹飞舞。

阅读要点:一、文学常识:《咏雪》与《陈太丘与友期》都选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人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二、内容及中心:《咏雪》叙述了谢太傅带子侄辈咏雪的故事,表现了谢道韫儿时过人的才华。

《陈太丘与友期》叙述了陈元方幼时批评父亲友人“无信”“无礼”的故事,表现了元方的聪敏、懂礼。

告诉人们为人处事一定要忠信、有礼,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古诗阅读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古诗阅读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古诗阅读专项练习题(含答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文言文阅读专项练题(一)(13分)XXX在研究《咏雪》后,对“XXX”这个人物充满兴趣。

课外他查阅《世说新语》和史书中XXX的记载,做了专题研读。

【甲】XXX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称曰:“昔我往矣,XXX;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公曰:“XXX定命,XXX告。

”谓此句偏有雅人深致。

(选自《世说新语•文学》)【乙】叔父XXX问:“《毛诗》何句最佳?”XXX称:“XXX作颂,XXX。

XXX永怀,以慰其心。

”XXX有雅人深致。

(选自《晋书•谢道韫传》)【丙】XXX与人围棋,俄而XXX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XXX向局。

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

”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选自《世说新语•▲》)【丁】XXX等既破坚,有驿书至,XXX对客围棋,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

客问之,XXX:“小儿辈遂已破贼。

”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

其矫情镇物如此。

(选自《晋书•谢安传》)【注释】①毛诗:即指《诗经》。

②遏:指XXX,XXX 是XXX的侄儿。

③“吁(xù)谟”句:意思是国家大计一定要号召,重大方针政策就及时宣告。

XXX是从政治角度肯定这一句的。

④深致:深远的意趣。

⑤屐:古代人所穿的鞋。

⑥矫情镇物:比喻故作镇静,使人无法猜度。

⑤⑥③④①②1.阅读【甲】【乙】两文,并联系《咏雪》,分析XXX 称赞XXX的原因。

(2分)2.【甲】文中画横线诗句的音韵美体现在哪里?请写出你的发觉。

(2分)3.《世说新语》共为36门,【丙】文应属于以下选项中的哪一门?并申明来由。

(3分)A.方正B.言语C.雅量D.XXX4.根据【丙】文内容,填在【丁】文横线处最合适的一项是()(2分)A.了无喜色,棋如故B.喜怒无色,棋如故C.了无愠色,棋如故D.貌闲意悦,棋如故5.XXX认为【丁】文结尾处有画蛇添足之嫌。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文言词语: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如“之”、“其”、“若”
等,了解它们的含义和用法。

2.句式结构:学习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如倒装句、被动句、省
略句等,理解它们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

3.文学常识:了解文言文涉及的古代文学常识,如作者、作品、
文体等,有助于理解文言文的背景和意义。

4.文化内涵:注意文言文中蕴含的古代文化内涵,如礼仪、习
俗、制度等,能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深层含义。

5.文章解读:通过阅读典型的文言文篇章,学习如何分析文章
结构、概括文意、理解作者意图等,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

6.翻译技巧: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如直译、意
译、保留、调整等,能够将文言文转化为现代汉语,更好地理解文意。

综上所述,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需要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通过不断练习和实践,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期末复习之文言文系列《夜雨寄北》课件—七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期末复习之文言文系列《夜雨寄北》课件—七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暗示了诗人孤灯听雨、长夜难眠的离情别绪, 也像这秋雨一样,绵绵密密,涨满了秋池。
或:暗示了诗人的羁旅之愁和不得归之苦,以 及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的愁闷、孤寂。
6.“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秋”有何表达作用?
点明季节,渲染寂寥、凄冷的氛围,衬托了诗 人孤单、凄凉的心情。
7.“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涨”字意蕴丰富, 请从眼前景、心中情两个方面作上点分析。
16.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情。
示例: 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 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17.诗歌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故乡亲人深切 的思念之情。你认为诗中的哪一处句子最能突 出地表达这种思想感情?为什么?
句子:君问归期末有期。
原因:诗人以错位的视角写相思之情,即对方 未必真有信寄来询问归期,而是诗人自己假想 妻子思念、询问归期。这句看似平淡,却把自 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注入到了每一个字中,委 婉、深情、耐人寻味。
A.“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一问一答 写出了诗人归期临近时无法抑制的激动心情。 B.“巴山夜雨涨秋池”写夜雨交错、绵绵密密、涨满 秋池之景。作者没说什么愁, 而愁苦之情自然显现。 C.“何当共剪西窗烛”中“何当”是从“君问归期未 有期”中引发而来,“共剪”是对未来欢乐相聚的向 往。 D.“却话巴山夜雨时”一句,描写的是盼望在重聚的 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以未来的乐反衬今夜的苦, 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的谈话材料。
我认为应该重读的是“涨”。涨是涨满的意思。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池子。“涨”字 富于动态,既形象生动地表现雨大池满,又表 现了作者愁思满怀。
10.“巴山夜雨涨秋池”有何艺术特点?
有含蓄美。作者不直言自己因思妻而彻夜不眠, 故见秋池水涨,以凄风苦雨衬托其内心的愁闷 和处境的孤寂。

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试题附答案

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试题附答案

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试题附答案一、文言文1.课外文言文阅读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①。

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②晏子入见立有间。

公曰:“怪哉!雨③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寡人闻命④矣。

”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注释】①霁:雨雪停止,天放晴。

②陛:宫殿台阶。

③雨(yù):下雪。

雨,落,降,用如动词。

④闻命: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饱而知人之饥 / 晓之者亦舍然大喜B.雨雪三日而不霁 / 切问而近思C.婴闻之古之贤君 / 有闻而传之者D.温而知人之寒 / 温故而知新(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

(3)这则故事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2.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这则寓言选自《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中的“此”指的是什么?(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________。

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期末复习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期末复习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期末复习咏雪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②“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③“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傅.(fù)柳絮.(xù)差.可拟.(chā)(nǐ)无奕.(yì)雪骤.(zhòu)道韫.(yùn)2.本文选自南朝宋彭城人刘义庆编著的《世说新语》一文。

3.解释字词:⑴内集(家庭聚会)⑵儿女(子侄辈)⑶俄而(不久,一会儿)⑷欣然(高兴地)⑸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⑹未若(不如,比不上)⑺因风起(凭借)⑻即(是)4.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①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举行家庭聚会,跟子侄辈们谈论诗文。

②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③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5.“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寒雪日”、地点“内集”、人物“谢太傅与儿女”、事件“讲论文义”等要素。

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欢快、轻松、融洽的家庭气氛。

6.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C)A.撒盐/空中差/可拟B白雪/纷纷何/所似C未若/柳絮/因风起D左将军/王凝/之妻也7.对“公大笑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说明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B.谢太傅“笑”前喻,而“乐”后喻。

C.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D.谢太傅认为后一喻没有前一喻好。

8.文章最后写道:“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你以为作者写上这一句的用意何在?答:补充谢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作者赞赏道韫的才气。

9.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白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答:(1)“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之文言文复习班别:学号:姓名:成绩:阅读下列课内文言文,完成下列各组题。

(各组12分)咏雪(一)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8、解释加点字词(4分)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9、下列句中加点词与“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中的“集.”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与儿女讲论文义.. B、俄而雪骤.C、白雪纷纷何.所似D、即.公大兄无奕女10、翻译句子。

(2分)未若柳絮因风起:1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2分)答: 12、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2分)答:咏雪(二)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8、解释加点字词(4分)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9、与“撒盐空中差可拟”中“差”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差强人意B.参差不齐C.成绩差D.出公差10、翻译句子。

(2分)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12、从文中看,公为何大笑?(2分)答:陈太丘与友期(一)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8、解释加点字词(4分)陈太丘与友期行..()..()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尊君在不.()9、下列句中“而”的用法与“相委而去”中的“而”字不相同一项是()(2分)A、择其善者而改之B、博学而笃志C、人不知而不愠D、四十而不惑10、翻译句子。

(2分)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11、“元方入门不顾”的原因,可以用文中的两个词来回答。

(2分)因为友人,12、从文中看,陈太丘、友人、元方各有什么特点?(2分)答:陈太丘与友期(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8、解释加点字词(4分)待君久不至,已去.()相委.而去()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9、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与“下车引之”中的“之”字相同一项是()(2分)A、左将军王凝之妻也B、学而时习之C、然则天下之事D、而疑邻人之父10、翻译句子。

(2分)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11、本文中元方从和两个方面反驳父亲的友人,具体表述是和。

(2分)12、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你如何理解“元方入门不顾”?(2分)答:《论语》十二章(一)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不亦说.乎()(2)人不知而不愠.()(3)吾日三省.吾身()(4)不逾.矩()(5)好之者不如乐.之者()(6)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2.下面句中的“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A.学而时习之B.人不知而不愠C.温故而知新D.五十而知天命3.翻译下列句子(2分)(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吾日三省吾身”从、、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的修养。

(2分)5.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请从中选择一则,谈谈对你的启发。

(2分)答:《论语》十二章(二)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好之者不如乐之者()(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3)不舍.昼夜()(4)曲肱.而枕之()2.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A. 曲肱而枕之B.知之者不如好之者C.择其善者而从之D.近塞之人3.翻译下列句子(4分)(1)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包含着什么样道理?你还能找出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或俗语来吗?(2分)答:12、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对“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的理解。

(2分)答:虽有嘉肴(一)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8、解释加点字词(4分)虽有嘉肴..()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虽.有嘉肴()9、选出下列句中“其”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2分)A、其此之谓乎B、仁在其中矣C、人不堪其忧D、择其上者而从之10、翻译句子。

(2分)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1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答:12、“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从内容和结构上,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答:虽有嘉肴(二)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8、解释加点字词(4分)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学.学半()9、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与“其此之谓乎”中的“之”字相同一项是()(2分)A、其邻人之父亦云B、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C、此独以跛之故D、求之下流10、翻译句子。

(2分)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11、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答:12、读了这篇短文,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谈一点你的学习体会。

答:河中石兽(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①一寺临.河干()②山门圮.于河()③阅.十余岁()④但.知其一()2、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2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4、文章中写了两次“笑”,你怎样理解其中的意味?(2分)讲学家的“笑”,是老河兵的“笑”,则是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答:河中石兽(二)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①竟.不可得()②棹.数小舟()③如是再啮.()④遂反溯.流逆上矣()2、下面句中的“于”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A. 山门圮于河B.当求之于上流C. 求石兽于水中D. 果得于数里外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2分)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4、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2分)5、探究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2分)答:智子疑邻(一)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2分)雨()筑()亡()智()2.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与“其邻人之父亦云”中的“之”不相同的是:()(2分)A.而疑邻人之父 B.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C.近塞之人 D. 此独以跛之故3、翻译句子(2分)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4、“其子”与“邻人之父”同样的先见之明,为什么“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对此,你有什么看法?(3分)答:5、生活中是否有“智子疑邻”的现象?请你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谈谈应如何对待这种现象。

(3分)智子疑邻(二)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