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合理运用的研究”的课堂教学中应处理好的三个关系

合集下载

谈谈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关系

谈谈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关系

谈谈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关系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的突破口,结果是全国上下都在搞探究教学。

其实,学生学习方式一般分为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两种。

这两种学习方式各有优缺点,接受学习的优点是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知识,缺点是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究学习则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学生在短期内难以学到很多知识。

从化学教材分析来看,有些内容宜采用接受性学习,如元素符号、化学式的书写、一些基本的化学概念的教学等;有些内容应采用探究性学习,如质量守恒定律、元素化合物的性质等。

因此,教师备课时必须认真分析教材,才能有针对性地选用教学方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而不宜什么内容都采用探究教学。

从另一个方面来讲,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并不是两个极端,而是相互渗透的,在探究学习中可能有接受学习的成分。

比如当学生探究过程中普遍出现迷茫时,教师可采用必要的启发式讲授,从而使探究教学活动顺利进行下去。

林华23课堂教学关系到预设和生成的关系“预设”是预测和设计,是教师在课前对教学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和安排。

“生成”是生长和构建,是师生在与教学情境的交互作用以及师生对话互动中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产生的新问题、新情况。

课堂教学是预设和生成的辩证统一。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过分注重预设而很少关注生成,教师备课只考虑如何教,强调教学结构严谨、语言精炼、进度把握准确以及完成任务不折不扣。

这种课堂教学沉闷、封闭、机械、程式化,学生几乎没有自主性,更谈不上激发学生的创意。

其实,真实的化学课堂教学并不是预设不变的。

其原因有三:首先,新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些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就不可避免地在教学中产生大量生成性教学资源。

其次,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生在实验探究中也会出现与教师预设不相同的情况。

最后,即使是传统教学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出现的新情况。

既然课堂教学不是预设不变的,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不能厚此薄彼。

新课程下中学物理教学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新课程下中学物理教学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新课程下中学物理教学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也随之显现。

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冷静审视、深度反思,进一步理清思路,消除误解,纠正偏差,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以保证素质教育、新课程实施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行。

下面,笔者就中学物理教学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做一阐述,和大家一起商榷。

一、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教学过程应该是施教与学习两种活动结合并统一于共同空间与时间中的复合过程,任何一种教学活动都是双方的,谁是主体,谁是客体,关键在于从哪个角度来判断。

若从教的方面来说,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若从学的方面来说,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

从辩证的观点来说,主体和客体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所以,我们应该把学生的作用理解成主体作用比较切合实际。

学生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好,就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的成功。

但是,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上,仍存在以下的倾向:1.机械地规定每节课教师讲授时间不能超过某个比例。

有不少教师认为,课堂上老师讲得越少,就越能体现其主导作用;学生活动得越多,就越能体现其主体地位。

也有教师认为,实施新课程,教师是学生的合作伙伴,只能尊重学生而不能对学生说“不”,只能有表扬、鼓励,不能有的批评、惩罚。

这是对新课程所赋予的教师角色的误解。

教师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的体现,绝对不是以活动量的多少来衡量,更不能狭隘地理解“尊重”,放任错误。

教师应以平等、民主的真诚态度与学生对话,创设一种能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氛围,使学生充分地进行沟通和交流,达到在这种交流和沟通中不断生成新的知识和经验。

教师需要花大力气研究如何提出问题和提出怎样的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如果不具有新颖性和挑战性,不能有效激发学生思维,就不可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也就不可能引发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学习活动。

生物教学中要处理好几种关系

生物教学中要处理好几种关系

生物教学中要处理好的几种关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课堂教学也变得开放灵活起来,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教学模式已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向先进的探究式方式转变,但我认为无论采取哪种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都要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才能使教学的效果达到最优。

一、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只有教与学达到和谐统一,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正确理解和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实施教学目标的前提。

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生物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

还有在新课程改革中,“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已被逐渐被“主体性教学”模式所代替。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和当前生物教学的现状,在教学中要积极发挥教师的引导、启发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保持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平衡。

在教学活动中,为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应设置一些交往、互动的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讨论,探究新知和体验新知,在此过程中,教师应作为一个参与者的身份参与;为了让课堂不出现学生的“群言堂”、“乱言堂”,教师还应具有组织者的身份进行教学,提出自主学习的具体目标,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时引导并精心讲评。

这样,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探究和接受的关系生物学既是一个知识体系,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

倡导探究式学习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探究性学习不仅仅是学习方式的改变,而是通过学习方式的改变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不通过探究性学习,新课程标准中有关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很多目标是难以实现的。

但探究性学习并非是学生学习的唯一方式,并非每一节生物课都要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也不是每一节课都要学生收集资料、合作讨论。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两种主要方式。

浅谈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有机结合

浅谈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有机结合
试。 但倡导探 究性学 习, 我们 是否就要 丢弃传统教学 中的成功经 外界的刺激 ; 学生 以 自己已有的知识 、 经验 为基础 , 对新 的知识
验 ?是否就要摒弃注重知识传承 的接受性学 习?在实践 中的思 信 息进行加工 、 理解 , 由此建构起 新知识 的意义 , 同时原有 的知 考 ,为我带来了高 中数学教学 中的新视 野——接受性 学习和探 识经验又 因为新知识经验 的进入 而发 生调 整和改变 。所以学 习

浅谈接 受性学 习和探究性学 习的有机结合
内蒙 古包 头 市 北 重三 中( 0 1 4 0 0 0 )马丽 梅
[ 摘 要] 新课 程要 求 我们在 数 学教学 中要 贯彻 落实 三维 目标—— 知识 目标 、 情感 目标 、 能力 目 标, 并且提 倡“ 自主 、 合作 、 探 究” 的学 习方 式, 但 是我们 强调探 究性学 习并不是排斥 接受 性学 习, 我们应该 把有意 义的接 受性学 习和 探究性 学 习有机结 合起来。这 两者 的结合体 现在 数学 教 学 中则为在教 师 的指 引下 , 允许学 生 自主探 究。本文试从 实践 中通 过不 同方法让这 两种截 然不 同的学 习方 武在课 堂上得 到辩证 统一 , 使 三维
新课程所提倡的学习方式 。这是针对我们 以往教 学 中过分注重 排 斥接受性学 习。这就要 求教 学过程 中作为“ 引导者 、 组织者 ” 、 知识传承 , 过分注重 接受性学 习的基础上提倡的 。 但并不意味着 “ 平等 中的首席 ” 的我们 , 应该着力 于深入研 究两种学 习模 式 的
强调接受学习 、 死记硬背 、 机械训练 的现状 , 倡导学生主动参 与、 以待发 , 自主 、 合作 、 探 究的学 习方式才能 向纵深发展。

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十大关系

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十大关系

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十大关系之二数学09-1 骆小琴07新课程倡导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实现从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这要求我们牢牢树立新课程理念,坚持以学为中心,关注学生生命发展的不同需要,从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选择正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正确处理好以下两个关系:一、接受与探究的关系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数学的教学同样要求提高到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社会素质上来,而这些素质的培养,合作探究式学习应发挥重要的作用。

接受性学习的优势:接受性学习是意义学习中获得该概念的主要途径。

它是通过新旧学习材料内容的有机结合,使旧知识得到变化,获得新的意义。

以这样方式获得的数学概念,不但容易贮存、巩固,也便于日后应用。

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方式是学生获得大量知识的途径。

只要使用得当,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能在有限的学习时期内缩短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

接受式学习的特点:(1)以掌握学科知识为基本任务;(2)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统一;(3)学习活动的预设性;(4)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接受性学习的不足:首先,接受式学习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

其次,接受性学习方式使得学生的学习还存在很大成份被动性,教师往往把学生看作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对象,学生没有主体性可言,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

最后,接受的学习方式还存在一定的封闭性。

探究式学习的主要特点:(1)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为基本任务;在探究式学习中,学生要经历产生问题、分析问题、得出解答、检验与修正的过程,这有利于学生克服思维定势,要求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并且常常要用到不同学科的知识,从而达到培养创造力的目的。

(2)以问题解决为主线;在探究是学习中,学习的内容具有开放性、发展性,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开展对问题本质的研究。

(3)学生具有较大的自主空间;探究式学习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教导不是直接的、明确的而是围绕主题,知道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开展探究活动。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子课题备选参考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子课题备选参考

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子课题备选参考一、有效学校研究1、学校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探索2、发展积极的学校文化的实践研究3、学校知识资源有效管理的实践研究4、构建学校发展共同体的实践研究5、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二、有效教师研究1、有效教师发展环境的研究2、有效教师形成的基础与条件的研究3、有效教师核心素质的研究4、影响教师工作效能的因素的研究5、有效教师发展策略的研究6、有效教师发展性评价的研究7、有效教师与学生发展的研究8、学校教研组活动与教师专业发展9、教学笔记对促进教学水平提高的实践与研究10、教师教育叙事研究11、名师高尚师德与精湛教学艺术的研究12、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13、教师职业幸福研究……三、有效教学研究1、有效教学的策略性研究2、有效教学反思模式的研究3、有效教学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4、有效教学各学科教学设计研究5、和谐教学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6、语文高效阅读教学的应用与研究7、自主阅读与主体作文教学的应用与研究8、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与研究9、课堂教学中加强人文素养研究10、在学科教学中培养自学能力的研究11、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12、在数学教学中培养思维能力的研究13、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情景教学法的研究14、在物理教学中体验性学习的研究15、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实验能力的研究16、语文教学中加大阅读量的实践与研究17、在英语课堂进行快乐教学的研究18、在地理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的研究19、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合理运用的研究20、高考大纲解读与命题思路的研究21、高考、中考应试心理辅导的研究22、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应用与研究23民族民间音乐与音乐教学中的实践研究……四、有效技能研究1、有效技能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2、有效技能与新课程改革的研究3、有效技能与学科整合的实践研究4、教师有效技能的培养与提高的研究5、教师有效技能与教育信息技术现代化研究6、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导学法”研究7、在课堂教学中提问艺术的研究8、合作探究教学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9、课堂教学中“设疑激思”的技巧研究10、“减负增效”的教学策略研究11、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的辩证关系研究12、教材中适合学生探究学习的内容挖掘与整理的研究13、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科学方法研究……五、有效研修研究1、教师参与课题研究与专业发展2、教师论文撰写与专业发展3、教师学习方式与专业发展4、教育资源整合与教师专业发展5、个性化学习与个性化学习资源开发6、有效研修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作用研究7、有效研修的组织与管理研究8、有效研修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9、有效研修管理与评价的研究10、网络研修模式的研究11、校本研修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的研究12、学校教研组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的研究13、新时期如何发挥教师培训基地的职能与作用的研究……。

“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区别”

“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区别”

“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区别
“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两者并非矛盾,这两种学习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形成优势互补的,且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避免课堂时间和资源的浪费,调节课堂的气氛,丰富教学手段,使教学发挥最佳效果,确保课堂教学的质量。

因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综合运用“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不仅能保证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还能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采用探究式学习则能让学生在探索之中,享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学会如何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把这两种教学方法进行结合就可以避免课堂时间和资源的浪费,调节课堂的气氛,丰富教学手段,使教学发挥最佳效果,确保课堂教学的质量。

福清元洪高级中学生物组校本研训

福清元洪高级中学生物组校本研训

福清元洪高级中学生物组校本研训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的几点感悟福清元洪高级中学生物组高壮2009.9 新课程的实施,带给了教师们新的课程理念,提供了教学改革和专业化成长的平台,但也带给教师们许多困惑和与传统教学思维的碰撞。

在第一轮的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教研实践中,笔者获得了许多不同于以往教学的许多感悟,认为在实施高中新课程中应该正确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关系。

一、新教材与旧教材的关系相对于旧教材(《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生物》),新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无论是在知识体系上还是在编写框架上都有较大的改动,由原来的章节教学改为模块教学。

从编者的角度来看,新教材的体系与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是十分吻合的。

但在使用过程中,有不少教师对新教材的结构和教学中“度”的把握上感到难以适应,甚至将新教材“还原”为旧教材,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以人教版生物新教材必修一“细胞膜”的教学为例,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是“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新教材对本内容的处理是:在第三章第一节设置了“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一节,简要介绍细胞膜的生物组成和功能,并设置了实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关于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则安排在第四章的第二节“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和第三节“细胞跨膜运输的方式”。

相对于旧教材,新教材对本内容的处理有了较大调整。

从笔者在教研中所获得的信息来看,有的教师不满意这样的设置,在实际教学中更多的是将第三章与第四章的相关内容进行重组,合二为一,将新教材“还原”为旧教材的编排顺序。

再如有关细胞器的内容,新的课程标准对此要求为“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只是相当于原教学大纲中的“了解”水平,属较低层次的要求,因此新教材中只是提供几种细胞器的图片,简要介绍其功能特点,寥寥数语,笔墨不多。

但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准确把握课标要求,主动地把内容还原为旧教材中的讲述,增加了大量额外知识,如中心体的结构特点、溶酶体的功能、各种细胞器有无膜的比较等,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负担,又导致了教学课时的紧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基本理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基本理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基本理念《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四条基本理念。

本节将逐条进行解读,帮助同学们深入理解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过去我们比较习惯于“语文能力”这种提法,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用“语文素养”来替代“语文能力”,很显然,“语文素养”涵盖面要大于“语文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这里“全面”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指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都得到提高。

二是指语文知识和能力牵涉面非常宽广,因此必须全面地提高语文素养,而不是机械地训练某些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不仅将语文素养概括为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同时,强调语文素养的培养还应包括: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重视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个性,健全人格;最终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这里有一个案例,可以看出课改试验区的老师是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如何全面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在教《有这样一个小村庄》时,有这样一个片断:师:你们班谁读书读得最好?(学生推荐一名女生)师:(请该女生站起来)你是不是这个班中书读得最好的?生:(不好意思地)不知道。

师:你的回答很妙!说“是”吧,不够谦虚;说“不是”吧,心里又不愿意。

你真聪明!师:请班里读书有困难的同学站起来。

(学生目光集中到一名男生身上,该男生难为情地低着头慢慢站起)师:(摸着该男生的头,问站着的女生)他读书一定能超过你,你信不信?女生:不信!(师带着该男生一遍又一遍地读课文第一句话,读了三遍,男生读得很好)师:(问女生)他这样大胆认真刻苦地努力下去,能超过你吗?女生:(激动地点点头)能!(男生充满自信地坐下)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正确对待学生中既成的在语文素养方面的差距,想尽办法给语文素养不够好的同学锻炼的机会,并鼓励和帮助他们,比较好地落实着面向全体学生这一基本理念,使具有不同身心条件和背景的学生都能够获得接受语文教育的机会,并使不同能力的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不断增强学习自信心,在学习的过程中努力训练,形成对他们一生都具有重要价值的语文素养。

浅谈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结合

浅谈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结合

创新课堂1212016年 第7期创造。

还可布置适当的课外小实验,让学生动脑、动手,多思、多做,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使学生在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观察课内教学所不曾看出的道理,去领悟课内教学所来不及深透的奥秘,去触摸课内教学所无法取的东西。

通过小制作和小实验等物理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动手、动脑和自我发展的机会,能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创新素养,不断提高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还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新技能。

综上所述,培养创造性的思维能力,除了上述几点外,还要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独特的知识结构、活跃的灵感和挫折忍耐力,它们都是创造性思维的相关因子。

我们只要根据心理学原理,从创造性思维的整体性、相关性及主要特征等方面加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可以得到显著发展的。

参考文献:[1]戴忠恒.心理与教育测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2]许国梁.中学物理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3]乔际平.物理学习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4]张大昌.新课程理念与初中物理课程改革[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是小学数学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两种学习方式。

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也一直存在着传授性教育和体验性教育这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形式。

接受性学习是指学习者通过教育者系统的传授接受已有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而探究性学习是指学习者自己亲身实践感受,通过质疑分析探讨,发现问题并调查研究解决问题,从而建构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这两种学习方式对一个人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存在孰优孰劣,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教育的全面性。

然而从目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看,当前基础教育在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结合上仍有很多欠缺存在很大不足。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所提倡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下,很多老师出现一种偏见认为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是相对立的,接受性学习是落后的、过时的,探究性学习是先进的、唯一的,致使教学走上了形式化道路。

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

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

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的关系小河中心学校涂几会【摘要】在课改的今天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合理的选择教学方式。

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概念的界定,哪些内容适合接受式学习,哪些内容适合探究式学习,哪种情况下两种教学方式要相互融合,这都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接受探究概念适合融合在课改进行的如火如荼的今天,“探究式学习”隆重的被推上了课堂的主席,有的老师把探究式学习当作惟一合理的学习方式,全盘否定接受式学习,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看到不少教师不管学生的具体情况、不管各类知识的特殊性,一律让学生先进行探究,致使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违背了有效教学的原则。

有针对此情况,我谈几点看法。

一、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概念的界定接受式学习主要指通过教师讲授或者是学生自学直接接收间接知识。

采取的主要学习方法是记忆、理解。

接受式学习由于传授知识的信息数量多,速度快,所用时间少,所以一直以来深受广大教师的钟爱。

奥苏伯尔批评了把言语讲授和接受学习贬为空洞的说教和机械模仿的说法,他用有意义学习理论对接受学习进行了科学的分析,指出它不可能与机械学习划上等号,它完全可以是有意义的。

如果教师能将有潜在意义的学习材料同学生已有认知结构联系起来,融会贯通,学生也能采取相应的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出最易于与新知识联系的旧知识。

这样,新旧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会发生积极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即“同化”,导致原有认知结构的不断分化和重新组织,使学生获得关于新知识方面明确而稳定的意义,这样,接受性学习将是有意义的。

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指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为基本途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探索获取数学知识和应用数学知识,并从中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自信心,不断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这里,学生的探究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这种探究性学习方式。

而教师的主要角色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最新整理)在课堂教学中是如何处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

(最新整理)在课堂教学中是如何处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

(完整)在课堂教学中是如何处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在课堂教学中是如何处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在课堂教学中是如何处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的全部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是如何处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三维目标:即“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是新课程理念的一个目标概念。

它全面、正确地概括了教学目标的内涵和外延,有利于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全面贯彻和落实。

知识和技能,是三维目标的核心,过程和方法,是三维目标的灵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知识和能力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客观反映和主观判定与取舍.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思想把教师变“小”了,把学生变“大"了,把课堂变“活",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如何将新课程的理念、目标付诸实施,就成为新课程改革与教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要实现三维目标的统一,对于历史教学来说:一、三维目标要统一1、在知识与能力的教学中,重视知识的产生、发展、应用、再发展;重视学习知识的基本方法与方法选择的意义,授学生以“渔”;重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与合作性,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使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与自觉性。

2、把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渗透在知识与能力的教学之中。

重视教与学的方式的配合;重视学生活动与训练的设计;重视知识的探究过程;重视交流与互动。

3、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融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实现的过程之中。

小学科学探究性教学的三方面关系

小学科学探究性教学的三方面关系

小学科学探究性教学的三方面关系摘要:如何行之有效的在小学教学中进行科学的探究性的教学,做到最大程度上的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已经是现如今每位小学教师所需要探究的课题。

在现如今的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中,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要处理好以下三方面的关系:学生自主探究与课堂秩序的关系;学生合作讨论与独立思考的关系;探究性学习与动手做实验的关系。

关键词:小学;探究性教学;三方面关系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愈发的强调小学生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要以探究式学习为学习的核心。

可以说,探究式教学不仅是小学教师科学教学的目标,更是能够让小学生科学学习的基础。

学生能够亲身经历探究性的教学活动是小学生能够做到探究式学习的主要基础。

在传统的小学教育活动中,因为很多的原因,小学教师只能够通过传统的讲课方式来进行传授课本上的知识点,但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新课标减少了很多的知识点,给教师进行探究式教学留出了更多的发挥空间。

让小学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强调探究式的教学。

[1]所谓“探究式”的教学,实际是就是指教师通过不同的方式让学生能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的思考过程,对科学探究的本质进行探索,对科学的概念进行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更为注重培养小学生探究能力的较为独特的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小学生从以前过分的强调知识点的学习、知识的填鸭式积累方式向在学习中更加注重对知识的主动探究的过程进行转化,让小学生从被动式的接受书本上的知识逐渐的向主动探究知识,主动研究新知识点转变,更为注重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在小学教师具体的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把握好探究教学过程中三个方面的关系。

[2]一、自主探究与课堂秩序的关系在小学的实验课堂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学生六个人一组围在一起做实验,在实验课上,有的学生在说话,有的学生在打闹,甚少学生在专心的做实验,教室堪比大型游乐场。

教师在提问时,某一个学生起来回答问题,但是在这个同学回答问题的同时其他同学说话的声音超过了这个同学发言的声音,教师可能会提示大家要安静,但是小学生都是玩心正重的时候,并没有学生会听小学教师的话,依然在聊天,玩游戏。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要处理好三对关系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要处理好三对关系

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马晓华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在引导学生构建新的学习方式的过程中,要处理好自主与引导、合作与独立、探究与接受这三对关系,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一、自主与引导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在课堂上看到了许多可喜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有了更广泛的选择空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更多自我实践、自我感受的时间与机会,然而透过众多看似民主的设问与热闹的教学场面,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学生是否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在自我监控下的学习。

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表现在:学习目标自我确定、学习方法自我选择、学习过程自我调控、学习结果自我反馈。

纵观目前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表现,学生还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充其量只能算是盲目状态下的自由,究其根本,在于缺乏教师有效的引导。

教师引导下的学习算不算自主学习?也许这是许多教师心中疑虑的问题。

其实,高效的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有效的引导。

特别是小学生,处在学习的起始阶段,比如如何确定学习目标、如何选择和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等等,都离不开教师有效的指导。

问题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角色定位,从传统的课堂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在提供方法、排除障碍、引导深入等方面进行有效的点拨与指导,使学生的学习尽早走上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二、合作与独立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学习,它是相对于个别学习而言的。

合作学习与独立学习并无优劣之分,只是现代社会重视人与人的交往与合作,注重培养人的合作意识与能力,所以强调合作学习。

其实,每个学生的认知风格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在学习时喜欢独立思考,而有的学生则喜欢与人交流,这两种认知风格并不影响学生的认知发展。

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偏爱的、较为稳定的学习方式,我们不应强求一律。

相反地,对于喜欢独立思考的学生,我们应注意鼓励他们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与合作;而对于习惯与人交流的学生,我们则应引导他们经常进行独立思考,使两类学生的个性得以更健全的发展。

在“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合理运用的研究”的课堂教学中应处

在“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合理运用的研究”的课堂教学中应处

在“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合理运用的研究”的课堂教学中应处理好的三个关系发表时间:2010-10-15T09:22:58.043Z 来源:《学园》2010年第5期供稿作者:万文俊[导读] 近年来,我国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逐步走向深入,变革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探究在各地如火如荼的开展。

万文俊内蒙古包头市第三十三中学近年来,我国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逐步走向深入,变革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探究在各地如火如荼的开展。

其中把落实新课标理念、倡导探究性学习放在了突出的地位,强调在学科领域为学生创设探究性学习的空间。

自 2008年以来,我们在包头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王荣老师的主持下,开展了“名师教学思想与教法研究”子课题“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合理运用的研究”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积累了一些经验。

作为实施者,本人深切地感受到,在“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合理运用的研究”的课堂教学中应正确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一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我认为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本质没有变,而教师的地位、作用、实践教育的方式却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教师应该是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塑造者,是把学生学习知识转化为学生内在需求的引导者,是学生获取知识、锤炼思维、形成能力的指导者,是探求和解决问题的参与者,是实践教与学的设计者。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既是编剧、导演,又是演员,在整个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这就必然要求教师富有爱心、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甘于奉献。

每一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人,全班学生构成了学习的主体,他们是传承文明的载体,也是创造未来文明的主体,既有共同的求知欲,又充满个性差异。

所谓学习,就是学会生存,学会交流,学会技能,学会学习。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是世界观的自我觉醒者,丰富个人知识的探求者,与人和自然和谐共进的合作者,是一个具有完全独立人格的能动的受教育者。

鉴于此,我认为主导与主体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脱离主体的主导犹如对牛弹琴,脱离主导的主体犹如盲人摸象,只有充分发挥主导的作用,才能凸显主体的地位和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尊重学生。

语文教学中接受性与探究性学习的合理运用探究

语文教学中接受性与探究性学习的合理运用探究

语文教学中接受性与探究性学习的合理运用探究作者:李红利来源:《速读·上旬》2015年第12期摘要:研究学者罗佳音认为“接受性学习的内化作用可推动学生进一步探究性学习认知,并最终达到接受性学习成果进一步深化效果。

”无独有偶,教育心理研究员梁晓华对接受性学习保持着积极肯定的态度,其觉得“接受是最好的理解,理解才能创新”。

由此可见,接受性学习方式与探究性学习方式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二者共同作用,将可有效促进学生各项素质的良性发展。

本文就语文教学中接受性与探究性学习的合理运用做一下简单的探析。

关键词:语文教学;接受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理运用教育学者罗伯特·盖尔斯认为“探究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动力,只有不断的探索与研究,才能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同时为保障人类文明的兴盛与繁荣提供了有利基础。

”相对的,俄罗斯教育学者基里连科认为“接受是最好的获得,只有接受才能有效的内化,只有接受才能转化为供给,因此接受性学习在学习领域中拥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当然,针对接受性教育,部分国内的专家学者将其定义为传统教育遗留下来的毒瘤,大有除之后快的思想。

然而更多的现代思维教育学者却立足于肯定传统教育思想精华所在,认可接受性学习重要性,并将其与探究性学习合理应用,从而确保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落实科学。

一、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教育价值及各自优势在传统思想下,接受性教学被冠以“填鸭式”理念,以学生被迫接受学习内容为教学理论来促使学生进行学习。

然而,在现代教育认知下,接受性学习有了脱胎换骨式的改变,其传统应试教育下的“填鸭式”理念已经被新时代所摒弃,相对的,其正以全新的面貌接受着现代教育的洗礼与考验。

所谓现代教育模式下的接受性学习,其重点立足于“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的思想理念之下,将学生推向教学主体地位,以其能动性与理解力为基础,确保其主动接受教育知识,主动参与教学知识理解之中。

由此可见,现代教育理念中的接受教育正逐步形成学生自主接受,自主内化及自主应用的全新模式,从而实现其教学方式的现代教育价值。

政治教学应平衡的四种关系

政治教学应平衡的四种关系

政治教学应平衡的四种关系作者:廖官生来源:《中学教学参考·上旬》 2017年第12期浙江台州市黄岩中学(318020)廖官生[摘要]政治教学应平衡四种关系,即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关系,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课本例子与课外例子的关系。

[关键词]政治教学;平衡;四种关系[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34004502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如何强调也不过分,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是广大一线教师的不懈追求。

然而,在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不能平衡以下四种关系,导致教学出现低效。

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在新高考背景下,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理念得到了强化,尤其在公开课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形成了开放包容、精致和谐的课堂生态。

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和帮助者。

这种理念也渐渐地进入我们的常态课中,产生了明显的导向与示范作用。

然而,受传统的“满堂灌”思维定式和惯性作用的影响,不少教师的主导演变成了主宰。

教师主导的关键在于诱导、疏导、引导和指导,反对越俎代庖、以教师的教替代学生的学。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教师的讲要通过学生的学才能起作用。

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都离不开学生主体的作用。

受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思想影响,学生主体的缺失或淡化比较严重,学生由主体异化为客体,由“演员”变成了“观众”。

为此,教师必须以学生为本,转变主宰课堂的落后理念,不能把学生主体角色虚化或淡化,不能把他们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

例如,在区级公开课教学“市场秩序”这一目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掌握市场规则的重要性和内容以及规范市场秩序的措施(从国家、企业、消费者的角度)等,笔者设计了本土情境:黄岩蜜橘被评为“2015最具影响力的浙江农博品牌农产品”,因为金字招牌的光环效应,外地市场上贴“黄岩蜜橘”标签、以假乱真的现象时有发生。

设置的讨论问题是:如何解决以上问题?(角色分工:第一、二大组从国家的角度,第三组从企业的角度,第四组从消费者的角度,前后4人为一小组,并派代表发言。

教学内容——学习方式——教学方式

教学内容——学习方式——教学方式

教学内容——学习方式——教学方式《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使他们在观察、猜测与验证等数学活动中,积极主动地获得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

于是,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成了一些教师课堂教学的唯一追求,但有的教师不管本节内容是否适合学生探究,一律采取探究性学习,生怕被戴上“灌输式”教学的高帽。

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两者本身无所谓先进与落后、优与劣的区别,关键在于从学生“学”和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即“适者为宜”。

以听讲、记忆、模仿、练习等为特征的接受性学习,以其有效性、合理性和自身特定的价值,在传承文化中起了重要作用,同时接受性学习强调学生的接受和教师的教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使用得当,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与技能,而它并不全是导致学习过程的枯燥与机械的原因。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吨的认识”的教学,由于“吨”的概念和吨的体念,学生比较陌生,所以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采用以以教师的讲为主的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

教学是这样安排的:首先教学组织学生复习“克”和“千克”的知识,让学生回忆起在计量物体的重量时,较轻的物体的重量用“克”作单位;一般的问题的重量用“千克”作单位,那么计量较重的物体的重量用什么作单位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有关“吨”的知识,(板书课题:吨的认识)那么“吨”与“克”和“千克”有什么联系呢?在这里,老师告诉你们,“1吨=1000千克”(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典型的接受性学习)那么1吨有多重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教学以学生的接受性学习为前提,拉开了学生体验1吨有多重的帷幕。

又如:教学“循环小数”,学生在计算400除以75时,先是出现了疑惑,进而发现余数“25”连续不断的重复出现,商也连续不断的出现“3”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教学并不急于给学生解惑,又让学生接着计算78.6除以11,让学生在次经历在余数连续不断出现的过程中,商“45”也连续不断的重复出现,就在学生疑窦重生,心欲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前提下,教学两次让学生参加接受性学习,其一是教师指出象0。

备课中要妥善处理的六种关系

备课中要妥善处理的六种关系

备课中要处理好的几种关系一、“已知”与“未知”的关系教学过程对学生来说,是由“未知”到“知”的过程;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将“已知”转化为“他知”的过程。

可以说,教师的“已知”和学生的“未知”的矛盾构成了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则是教师的“已知”。

所谓教师的“已知”,就是指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钻研教材成了解决教师本身的“知”与“未知”的矛盾的过程。

解决这个矛盾的主要方法就是熟读教材,深入理解教材。

钻研教材时要以一章为钻研“对象”,进行知识排队,抓住主线,明确重点,确定难点,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结构网。

二、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备课不但要钻研教材,同时还应钻研如何通过传授知识来培养学生的能力。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但知识决不等于能力。

因此,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培养学生某种能力的因素,是钻研教材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如总结解题思路,不但能加深学生对化学定律和概念的理解,而且也是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的好方法。

三、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四、新与旧的关系五、难与易的关系六、知识与品德的关系我们应当既教书又育人。

我国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方面,化学教师不可能只传授知识,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任何教师总会以自己的身教言教去影响学生的言行和世界观。

另一方面,化学教材中也确实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素,如唯物主义思想、辩证的思维方法、爱国主义思想及科学家们的勤奋精神与创造精神等等。

备课中要处理好的几种关系再谈备课中需要处理好的几种关系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也是教师不断学习和提高教学能力的过程,过去,教师们常常认为备课就是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因此教师备课时只要处理好与教材的关系即可。

这种处理单一关系的备课观显然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处理好哪些方面关系才能备好课呢?1备课与教案的关系从广义上说,备课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备课。

而写教案就是把课前的教学设计的思路用文字表达出来,只是狭义上的备课。

应处理好的八种关系

应处理好的八种关系

新课程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八种关系摘自:《中学教务》随着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深入开展,改革中的一些问题相继出现。

特别是课堂教学的改革尤为突出,新旧观念发生激烈碰撞,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革。

在这种形势下,教师明显感到不适应,课堂教学中自然地暴露出一些问题。

如教师组织学生学习的本质理解不到位,没有真正树立教师服务学生、服务学习的思想;教学中不能灵活变通,缺乏师生互动;不能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特别是思维过程;学生学习活动中探究性学习时间安排偏少;对合作学习的本质----高度结构化的学习缺乏深刻的认识,只停留在课堂分组讨论的形式上;教师收集、制作课程资源能力低下,地理课程资源缺乏;对地理课程标准把握不准确,等同于过去的教学大纲。

为此,课堂教学应处理好以下八种关系。

一、处理好教学新理念与传统教学观的关系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教师组织学生学习,教师在课堂上要营造适合每位学习者的环境,从以教材为主走向以学生发展为主,从统一走向分散,从以讲授为主走向以指导学习、回答疑问为主,这是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

因此,地理教师在课堂上要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努力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把握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契机。

要按照新课程理念挖掘教材内蕴含的深层次的功能,不能按部就班,就事论事,错失“动态生成”的施教良机。

二、处理好教师和学生角色转换的关系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核心是学生的主体参与,上课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师生一起分享理解、体验生命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这使得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淡化教师权威,摒弃强制性的统一思想、统一语言、统一行动;允许多元思维并存,与学生真正建立一种彼此敞开、彼此接纳、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有着人格碰撞与精神交流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平等的民主关系。

三、处理好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关系新课程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即让有阅读能力的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书刊、网络,实现自主学习,实现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合理运用的研究”的课堂教学
中应处理好的三个关系
近年来,我国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逐步走向深入,变革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探究在各地
如火如荼的开展。

其中把落实新课标理念、倡导探究性学习放在了突出的地位,强调在学科
领域为学生创设探究性学习的空间。

自 2008年以来,我们在包头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王荣
老师的主持下,开展了“名师教学思想与教法研究”子课题“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合理运
用的研究”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积累了一些经验。

作为实施者,本人深切地感受到,在“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合理运用的研究”的课堂教学中应正确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一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我认为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本质没有变,而教师的地位、作用、
实践教育的方式却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教师应该是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塑造者,是把学生学习
知识转化为学生内在需求的引导者,是学生获取知识、锤炼思维、形成能力的指导者,是探
求和解决问题的参与者,是实践教与学的设计者。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既是编剧、导演,又是演员,在整个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这就必然要求教师
富有爱心、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甘于奉献。

每一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人,全班学生构成了学习的主体,他们是传承文明的载体,也是创
造未来文明的主体,既有共同的求知欲,又充满个性差异。

所谓学习,就是学会生存,学会
交流,学会技能,学会学习。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是世界观的自我觉醒者,丰富个人知识
的探求者,与人和自然和谐共进的合作者,是一个具有完全独立人格的能动的受教育者。

鉴于此,我认为主导与主体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脱离主体的主导犹如对牛弹琴,脱离主导
的主体犹如盲人摸象,只有充分发挥主导的作用,才能凸显主体的地位和作用,教师的主导
作用的发挥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尊重学生。

它有三层含义,即了解学生、理解学生、相信学生,了解了就不会无的放矢,就会因材施教;理解了就不会责备和强制,就会宽容富有耐心;相信了就不会包办代替,而
是鼓励引导,做到以人为本,有教无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

2.发动学生。

就是避免教学一言堂、满堂灌,就是让全体学生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把学
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学习始终处于一种聚精会神的兴奋状态,保证人人有学、人人
有悟、人人有获。

3.指导学生。

发动学生不能动而无序,做而不查,错而不纠,堵而不导,要使教学井然有序,张弛有度,收放自如,就必然要求教师精心设计,精彩点评,细心观察,指导有方
教师的主导作用有较广阔的含义:一是教学内容、方式以及进程是由教师决定的;二是学生
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又是教师教给学生的;三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对
知识的兴趣,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等,不是学生自发产生的,而是教师培养的结果。

因此,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好坏,是影响主体进步的关键因素,所以说教学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

二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关系
摆正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就会自觉地进行新的教育教学方法的尝试与创新。

开展“接受性
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合理运用的研究”,就是要找到一条落实新课标教育理念的新路子。

接受性学习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精彩地讲、合理地引、适时地导,为教学
任务的完成,学习目标的实现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

讲可以释疑,引可以启思,导可以益智,所以启发引导式地讲解无疑是传授知识最有效、最经济的好方法。

何时讲呢?我认为应该在
充分把握教材内容,学生完成探究交流的前提下开始讲。

讲什么呢?应对学生难以理解的、
抽象的、内涵和外延丰富的知识进行讲解,对复杂的运算和推理,易错的问题要讲思路、讲
方法,总的来说,要做到“精”、“准”、“活”。

探究性学习并不排斥教师的讲,只是对教师的“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为地设定一节课教
师只能讲多长时间,或该讲不讲的所谓少讲都是教学的误区,是造成学生理解不透、思路不清、运用不灵活、接受知识延时的重要原因。

教师的讲都要落实到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身上,一切内容和方法都要通过这个独立的个体经
过中转而发挥作用。

从理论上讲,教师的讲解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唤醒学生的学习愿望,启
发兴趣,培养良好的习惯,锤炼思维,最终实现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

新课标提出:“数学探究,是指学生围绕某个数学问题,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观察分析数学事实,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探索适当的数学结论或规律,给出解释或
证明。

”学生的学习应该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式的。

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的主体意识,开展探究式的学习活动,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满足求知欲和征
服心,获得成就感,锻炼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培养表达交际能力及创新
意识,从而更注重自身的所需,看到自己的不足,由此听课就会更认真,纠错就会更及时,
掌握知识、使用方法就会更快捷、更有效。

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确保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何时探究呢?应该是课前、课中和课下;探究什么呢?应该是根据学习内容,围绕学习目标,针对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归纳;怎样探究呢?应该是独立自主的,结合教材,依托所学,对
问题进行分析、类比、推理、归纳、运算、求解。

最终使探究性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习惯。

总之,学生接受知识离不开自主探究,同样,学生的自主探究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参与,把两
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走进落实新课标的春天!
三教案与学案的关系
实施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就势必要求教师有教案,学生有学案,教案是教师教
学的设计,学案是对学生探究的设计,其目标基本一致,最大的不同是教学过程和学生的探
究过程。

熟练的教师可以在学案的基础上完善教案,它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下面着重就
学案的设计谈一些做法和想法:
学案的设计理念是突出学生的学习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因此,学案自始至终应突
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个主体。

学案的基本结构是: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习过程(自主探究、交流点评、学
以致用、学习体会、作业)、学习拓展五个部分,其中重点是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是以课本为依据,以问题为纽带编制的,倡导学生看课本,凭借已有知识通过自我
探究进行解决问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有三性:一是要
有目的性,即问题要围绕目标而提,目标是设问的方向和依据,也是问题的价值所在;二是
有实用性,即问题的难易程度,适合全班学生的实际水平,贴近学生知识最近发展区,保证
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三是有新异性,问题大多来自课本,但不能是课本内容的简单重复,而应是知识的嫁接和迁移,以生动、新颖奇特的方式呈现,能更好地吸引学过分类讨论,将一个复杂的含绝对值的问题转化为不含绝对值的方程求解。

再如:有甲乙两家商店以同样的价格销售同样的商品,并且推出了不同的优惠条件:在甲商店累计购 100元商品后,再购买的商品按原价的 90%收费;在乙商店累计购 50元商品后,再购买的商品按原价的 95%收费。

如果你是顾客你认为去哪家商店买东西合算?
分析:该题是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该从何处入手呢?关键是弄清分哪几种情况考虑。

由于甲乙两商场的优惠措施的起点数额不同,可分三种情况:(1)累计购物不超过 50元两家商场花费一样;(2)累计购物超过 50元不超过 100元,则在乙商场购物花费小;(3)如果累计购物超过 100元,又有三种情况:①什么情况下,在甲商场购物花费小;
②什么情况下,在乙商场购物花费小;③什么情况下,在两家商场购物花费相同。

然后根据不等关系建立不等式,求出不等式的解。

总之,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是在数学知识的发生和应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它的灵活掌握需要有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要在多次理解和反复应用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它是数学教学中的长期任务。

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根植于课本,着眼于提高,要善于挖掘各种教学资源中所蕴含的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不失时机地逐步引导学生建立分类讨论的思想,揭示分类讨论思想的本质,进行渗透、概括、提炼与强化,使学生能够自觉合理地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解决相应数学问题,掌握分类讨论数学思想方法这个锐利武器,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生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索创造,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体会到: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寻求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之间的“平衡”,把握好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干预度”,防止从“一讲到底”到“一放到底”,这些是每一个数学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思考的问题,过分地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就会降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这就偏离了教育的本质。

我们坚信,正确地处理好这三个关系就必将会走出一条落实新课标的新路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