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知识讲解
核舟记知识点
核舟记知识点核舟记是一部经典的小说,由知名作家曹操创作。
小说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下面将逐一介绍。
1. 历史背景核舟记是以三国时期为背景的小说,主要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状况。
通过核舟记,我们可以了解到三国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关系、各自的国策、战争的起因和结果等。
2. 人物塑造核舟记中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鲜明的个性。
比如,曹操被描绘成一个智勇双全的统治者,他有过人的智慧和决断力,但也有着无比的野心。
关羽则是一个忠诚勇敢的将领,他以义气闻名于世。
刘备则是一个仁义有爱心的君主,他注重人伦关系,深得人民的拥护。
3. 政治思想核舟记中也包含了许多关于政治思想的探讨。
曹操通过精心的策略和政治手段建立了强大的国家,并且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了国家的繁荣和稳定。
而刘备则强调仁义和人民利益,追求民主和平等。
4. 军事策略核舟记中的战争场景详细描绘了各方将领之间的军事策略。
曹操以其卓越的智慧和军事才能,屡次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他的兵法思想对当代军事领域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社会风貌核舟记通过描绘不同阶层的人物来展示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从皇宫到平民百姓,每个人的生活状态、思想观念以及对国家的责任感都得到了展现。
这对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发展、政治体制以及文化传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6. 文化内涵核舟记中渗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包括诗词、音乐、绘画等方面。
通过这些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文人雅士的风采和才情。
7. 道德观念核舟记中的人物形象和行为也展示了道德观念的重要性。
人物之间的信任、忠诚、友谊以及对公义和正义的追求,都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考和借鉴。
总结:核舟记是一部具有深厚内涵的经典小说,通过它我们可以了解到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人物形象、政治思想、军事策略、社会风貌、文化内涵和道德观念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阅读和研究核舟记,我们可以对历史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同时也能够从中受到启示和教益。
核舟记 教案
核舟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核舟记》的内容,感受作者对技艺的赞美之情。
2.分析文本中的细节描写,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3.学习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文本内容,分析文本中的细节描写。
2.难点:文言文阅读方法的学习与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核舟记》,这是一篇描写我国古代民间艺术家精湛技艺的文章。
(2)请大家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课文讲解(1)讲解课文第一段,让学生了解核舟的制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2)分析课文第二段,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核舟制作过程的细腻描绘。
(3)讲解课文第三段,让学生了解核舟的艺术价值。
3.分析课文(1)让学生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如核舟的尺寸、制作过程、雕刻技巧等。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描绘核舟的美丽画面。
(3)讨论:作者为什么对核舟的制作如此赞美?4.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如果你是一位核舟制作艺术家,你会如何传承和发扬这种技艺?(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5.文言文阅读方法学习(1)讲解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如句读、词语活用、一词多义等。
(2)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方法,阅读文言文片段,理解文意。
6.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阅读《核舟记》全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四、课后作业1.阅读课文《核舟记》全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收集有关核舟制作的历史资料,进行课堂分享。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讲解、分析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了核舟制作的过程和艺术价值,提高了文言文阅读能力。
2.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
3.课后作业布置合理,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感受到我国民间艺术的魅力,学会欣赏和传承传统文化。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要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重难点补充:1.重点:师:同学们,你们觉得作者在《核舟记》中想要传达给我们什么样的情感呢?生:我觉得作者很佩服这位核舟制作家的技艺,文字里透露出一种赞叹之情。
《核舟记》复习课教案
《核舟记》-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巩固《核舟记》的主要内容,理解其深刻含义。
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3. 通过对文章的学习,引导学生领悟其中所传达的哲理,提升思想道德素质。
二、教学重难点1. 熟记并理解《核舟记》中的重要词句和段落。
2. 分析并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哲理。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问题。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对文章中的重点内容进行深入剖析。
3. 运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核舟记》与其他作品的异同。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核舟记》。
2. 相关参考资料。
3. 教学课件或黑板。
五、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5分钟)回顾《核舟记》的作者、创作背景及文章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巩固基础知识。
3. 课堂讲解(20分钟)针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
重点解析文章中的难点、重点词汇和句式,以及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哲理。
4. 案例分析(10分钟)选取《核舟记》中的典型段落,进行分析,引导学生通过案例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艺术风格。
5. 课堂讨论(5分钟)组织学生就文章中的某个问题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 总结与布置作业(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六、教学内容与安排1. 回顾《核舟记》的整体结构,梳理文章的脉络。
2. 分析《核舟记》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3. 对比《核舟记》与其他古代散文的异同。
七、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核舟记》的掌握情况,回顾上节课的教学内容。
2. 内容梳理(10分钟)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梳理文章的结构,明确各部分的内容和关系。
3. 象征手法分析(10分钟)讲解《核舟记》中的象征手法,如“核舟”象征人生的旅途,“舟中人”象征人生的陪伴者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寓意。
《核舟记》教案
《核舟记》教案教案:《核舟记》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核舟记》。
《核舟记》是明代文学家魏学洢所写的一篇说明文,主要介绍了核舟的制作过程、核舟上的景物和人物以及作者对核舟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核舟的制作过程和核舟上的景物、人物。
3. 学习作者观察事物、描写事物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1. 核舟的制作过程。
2. 核舟上的景物和人物。
3. 作者对核舟的赞美之情。
难点:1. 课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作者观察事物、描写事物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
2. 课文课件或黑板。
3. 学生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核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核舟的形状和特点,激发学生对核舟的兴趣。
然后板书课题《核舟记》,引导学生读题。
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读音和理解方面的问题。
3. 学习课文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逐段理解课文内容,重点讲解核舟的制作过程、核舟上的景物和人物以及作者对核舟的赞美之情。
4.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对核舟制作过程、核舟上的景物和人物以及作者赞美之情的理解。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批改练习题,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板书设计核舟记制作过程:1. 选核2. 刻核3. 上色核舟上的景物和人物:1. 景物:山水、花草、树木2. 人物:渔夫、诗人、游客作者赞美之情:1. 技艺高超2. 构思巧妙3. 意境深远七、作业设计1. 根据课文内容,画出核舟的形状和景物。
2. 选择一个你喜欢的景物或人物,用课文中的句子描述出来。
3. 课后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核舟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讨论交流、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精选4篇)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精选4篇)《核舟记》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一、学习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突出重点的写法。
二、认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家的高超技艺。
教学设想一、重点和难点本文的显著特点是:作者在完整而深刻地理解雕刻家艺术构思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材料,运用简练生动的文字再现了“核舟”的形象。
掌握这个特点,是成功地实施教学的关键。
重点是文章的第3段。
这段写苏武和黄庭坚在船头“共阅一手卷”的神情,又以佛印的“矫首昂视”为烘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武滴居黄州时期的闲适生活和旷达心情,也说明了他“泛舟赤壁”的由来。
这是雕刻家艺术构思中的主要之点,也是这件艺术品的主题之所在。
难点是怎样完整地理解雕刻家的艺术构思。
这是因为文章涉及了艺术品的所有细节,如果只看字面,会给人以眼花缭乱的感觉;而要探究每一个细节跟主题的联系,则非完整地理解雕刻家的艺术构思不可。
这个难点解决了,不仅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艺术品的主题,更好地掌握文章安排材料的方法,还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审美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拟兼用诵读和讲解两种教法。
诵读教法主要用于第2至4段,要求达到当堂基本成诵。
应当说明的是,课本并未提出背诵的要求,但这是文章中的精彩部分,熟读成涌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和语感的培养,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这样做不仅必要,而且符合教学大纲精神。
讲解的重点是文章的写法和雕刻家的艺术构思,个别难句也要照顾到。
三、课时安排这篇课文拟用两课时教读。
第一课时:介绍作者,熟悉课文大意,讲解第一段,诵读第2.3段。
第二课时:诵读第4段,略讲第5、6段,分析写作方法,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中第1小题。
四、预习要求1、对照注释弄清文章大意。
2、解决个别生字词的读音。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让学生简单介绍自己家里有的成曾经见过的工艺美术品,然后问:①“核舟”的雕刻者是谁?(目的是弄清课文中的称名法。
开头称姓称字是一种正式而又亲切的称法,末尾姓、名、字并称,是正式的称法,这是雕刻家自称,但也可用于称人,如苏武《方山子传》中“此吾故人陈忙季常也”。
初二语文下册:《核舟记》知识点汇总
初二语文下册:《核舟记》知识点汇总一、课文翻译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够把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成宫殿、器具、人物,甚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哪一样是不能按照这木头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状的。
他曾经赠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乘小船游览赤壁的图案。
核舟从头到尾长约有八分多,约有两个米那么高。
中部高起而宽敞的地方是船舱,上面覆盖着箬竹船篷。
船舱旁边有小窗户,左边和右边各有四扇,总共八扇。
打开窗子看,可以看见雕花的栏杆,左右对称。
关上它,就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句子,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都涂了石青色。
船头上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子、长着浓密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右边,鲁直在左边。
苏东坡黄鲁直一同在看一轴字画手卷。
东坡右手拿着画卷的右侧,左手搭在鲁直的肩背上。
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什么。
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两膝互相靠近,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佛印极像弥勒佛,袒胸露乳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一样。
他平放右膝,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左腿曲膝竖起,左臂挂着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都能一粒粒清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个船桨。
船桨的左右两旁各有一个撑船的人。
在右边的人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
左边那个右手拿着一柄蒲葵扇,左摸着炉子,炉子上放一把茶壶,那个人目光注视茶炉,脸色平静,好像在凝神倾听茶水的声音。
船的底部稍微平坦,作者的名字就题写在上面,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小得像蚊子的脚一样,一勾一画都十分清楚字体的颜色是黑的。
又用上一颗篆字印,文字是“初平山人”,字的颜色是红色。
总计这一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刻了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总共三十四个。
可是量量核舟的长度,甚至还不满一寸。
核舟记 注释
核舟记注释一、重点字词1.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奇巧人:指手艺奇妙精巧的人。
奇,奇特。
- 曰:叫。
2. 能以径寸之木- 以:用。
- 径寸:直径一寸。
3. 为宫室、器皿、人物- 为:做。
这里指雕刻。
4. 罔不因势象形- 罔不:无不、全都。
- 因:顺着、就着。
- 象:模拟,这里指雕刻。
5. 尝贻余核舟一- 尝:曾经。
6. 盖大苏泛赤壁云- 盖: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
- 泛:泛舟,坐着船在水上游览。
- 云:句末语气词。
7.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奇(jī):多一点。
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奇,零数、余数。
8. 高可二黍许- 可:大约。
- 黍:一种谷物,去皮后叫黄米。
- 许:上下,表示约数。
9. 中轩敞者为舱- 轩敞:高起而宽敞。
10. 箬篷覆之- 箬篷:用箬竹叶做的船篷。
11.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 开:开设,凿出。
12. 启窗而观- 启:打开。
13. 雕栏相望焉- 相望:相对。
14. 闭之,则右刻- 之:代词,指窗户。
15.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16.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徐:慢慢地。
17. 石青糁之- 石青:一种青翠色颜料。
- 糁(sǎn):涂。
18.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峨冠:高高的帽子。
峨,高。
- 髯(rán):两腮的胡子,也泛指胡须。
19. 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居:位于。
20. 苏、黄共阅一手卷- 手卷:只能卷舒而不能悬挂的横幅书画长卷。
21. 东坡右手执卷端- 执:拿着。
- 卷端:指画幅的右端。
22. 左手抚鲁直背- 抚:轻按。
23. 鲁直左手执卷末- 卷末:指画幅的左端。
24. 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如有所语:好像在说什么似的。
语,说话。
25. 东坡现右足26. 鲁直现左足- 同“现右足”的“现”,露出。
27. 各微侧- 微侧:略微侧转(身子)。
28. 其两膝相比者- 比:靠近。
29. 各隐卷底衣褶中- 隐:隐藏。
- 衣褶(zhě):衣服的褶皱。
30. 佛印绝类弥勒- 绝类:极像。
《核舟记》优秀教案
《核舟记》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核舟记》。
(2)理解《核舟记》的文言文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3)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核舟记》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了解《核舟记》与其他文学作品的异同。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2)引导学生领悟作品中所蕴含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二、教学重点:1. 《核舟记》的文言文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2. 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结构。
3. 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人生哲理。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的理解。
2. 句子结构和句式的分析。
3. 作品的艺术特色的鉴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核舟记》的作者和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作品的韵律和节奏。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学生查找文中的生僻字词,并与同桌交流。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人生哲理。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4. 探究学习:(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回答。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核舟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选择一篇类似的文言文进行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2. 朗读和背诵:检查学生对《核舟记》的朗读和背诵情况,注意发音准确和表达流畅。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的质量,包括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5.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学生,检查他们对《核舟记》的理解程度和思维能力。
核舟记文言文知识点
核舟记文言文知识点1. 核舟记文言文翻译解释核舟记文言文翻译解释文言文《核舟记》学问要点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肯定都或多或少地接触过一些语文学问,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有关文言文《核舟记》学问要点相关内容,仅供参考,盼望能够关心到大家。
《核舟记》学问要点魏学洢(yi)(约1596约1625),字子敬,号茅檐,明朝末年的闻名散文作家。
著有《茅檐集》。
《核舟记》是其代表作,被清代人张潮编制的《虞初新志》收录。
一、生字难字器皿(mǐn)罔(wǎng)贻(y)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u)奇(jī) 诎(qū) 箬(ru)篷高可二黍(shǔ)许石青糁(sǎn)之髯(rǎn) 执(zh)不属(shǔ) 舟尾横卧一楫(j)椎髻(j) 葵(ku) 扇天启壬(rn) 戌(xū)二、通假字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注:"诎'和"屈'是同义词,而不是通假字)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着的。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虞山***叔远甫刻(甫通"父',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多附与字之后。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拣。
)为字共三十有四(有通"又'还有)三、一字多义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技艺)奇异,奇怪。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表存在的动词,与"无'相对)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做,这里是雕刻的意思。
) 中轩敞者为舱(是) 为人五:(刻有) 可:高可二黍许(大约) 珠可历历数也(可以)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名词,"画卷的一端(右端)')其人视端容寂(形容词,"端正、正')木:能以径寸之木(木块) 以至鸟兽、木石(树木)者:中轩敞者为舱(......的部分) 居右者椎髻仰面(......的人)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叫作) 文曰:天启壬戌秋日(是)扇: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扇,量词)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扇子)启: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打开)天启壬戌秋日(古代称立春、立夏为"启')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连词,并且)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转折,但是)以:能以径寸之木(用) 以至鸟兽、木石(甚至)语:如有所语(说话) 此中人语云(告知)盖:盖大苏泛赤壁云(也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来是)四、古今异义1、卧右膝:卧,古义: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
核舟记字词解释
核舟记字词解释
嘿,咱今天就来好好唠唠里的那些字词!你看啊,“罔不因势象形”
里的“罔不”,那就是“无不、全都”的意思呀,就好比你看到一桌子美食,那肯定是无不想尝尝的嘛!还有“各具情态”,这里的“具”就是“具有”的
意思,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一样,核舟上的人物也都各具
情态呢!
“船头坐三人”,这“坐”字多形象啊,一下子就让你能想象出那三个
人稳稳当当坐在船头的样子,就像你坐在沙发上看电视一样自然。
“东
坡右手执卷端”,这“执”就是“拿”呀,就好像你拿着心爱的玩具舍不得
放下。
“佛印绝类弥勒”,“类”就是“像”,你说佛印长得像弥勒佛,多生动
的描述呀,就像你说一个人长得像某个明星似的。
“矫首昂视”,“矫”就是“举”,想象一下那抬头挺胸、高高扬起脑袋的样子,是不是特别有
画面感?
“珠可历历数也”,“历历”就是“分明可数的样子”,就像你数星星一样,一颗一颗能清楚地数出来。
这些字词啊,就像是一个个小精灵,
让整篇文章都活起来了!
咱学习这些字词解释,不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世界的门吗?
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人的生活和他们的巧思。
通过这些字词,我们
能感受到那核舟的精妙绝伦,仿佛能亲眼看到那上面的人物栩栩如生。
这就是字词的魅力啊,它们能让我们跨越时空,和古人来一场奇妙的邂逅!所以啊,可千万别小瞧了这些字词解释,它们可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呢!。
核舟记详解
核舟记详细解析
哎,说起那篇《核舟记》,当真是一篇妙文呐。
讲的是明朝有个叫魏学洢的娃儿,他老爹得到了一只核桃舟,精巧得不得了,魏娃儿就写了篇文章来摆一哈(说一下)这核桃舟的神奇。
你看那核桃舟,小得跟个豌豆儿似的,但上头刻的东西,嘿,那叫一个丰富!船头坐的是苏东坡、黄鲁直、佛印大和尚,三个人就跟活着一样,表情、动作都抓得巴巴适适(非常到位)。
苏东坡和黄鲁直在看书,一个拿书,一个看字,旁边还有个小童在烧茶,那茶壶、茶杯,小得跟蚊子一样,但样样俱全,看得人直惊叹。
再看船尾,还有个船工在摇橹,那姿势,就像真在划水一样。
舟上还有几个字,写的是“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字迹儿清晰得很,跟用墨写的没啥两样。
这核桃舟啊,不光是刻得好,更重要的是它里头蕴含的文化味儿。
你想嘛,苏东坡那些大文人,他们的风采、他们的故事,都在这小小核桃舟上得到了体现。
还有啊,那核舟的制作者,手艺也是高得吓人,能把这么多东西刻到这么小的核桃上,还不失精细,那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所以说,《核舟记》这篇文章,不光是介绍了一个精巧的核桃舟,更是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代文化的魅力,还有那些匠人的高超技艺。
每次读到这篇文章,心里头都是满满的敬意和惊叹。
《核舟记》 讲义
《核舟记》讲义一、作品背景《核舟记》是明朝文学家魏学洢创作的一篇说明文。
魏学洢生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 年),卒于明崇祯元年(1628 年),是明代著名的散文家。
这篇文章细致地描写了一件微雕工艺品——“核舟”,充分展现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精湛的雕刻技艺。
它被收录在《虞初新志》这部文言短篇小说集中。
二、原文解读“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开头这句话介绍了王叔远这位技艺高超的奇巧人,能够在直径一寸的木头上,雕刻出各种各样的东西,并且都能依据木头原来的形状进行雕刻,使得雕刻出来的东西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这里说明王叔远曾经送给作者一个核舟,这个核舟雕刻的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这段详细描述了核舟的大小和船舱的情况。
核舟首尾长约八分多一点,高度大约两粒黄米上下。
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上面覆盖着箬竹叶做的船篷。
船舱旁边开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
打开窗户来看,可以看到雕刻着的栏杆相互对望。
关上窗户,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都用石青涂在刻着的字的凹处。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黄庭坚在他的左边。
苏东坡和黄庭坚一起在看一幅手卷。
核舟记翻译及知识点总结
核舟记翻译及知识点总结核舟记是一篇非常经典的科幻小说,讲述了人类为了逃离地球上的核辐射,而建造了一艘巨大的船只,进行宇宙探险的故事。
这篇小说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翻译和学习上的启示。
在本文中,我们将就核舟记翻译及知识点做一个总结。
首先是核舟记的翻译问题,这篇小说从英语翻译成中文,虽然在译文质量上已经比较优秀,但其中仍存在着一些值得关注的地方:1. 词汇翻译问题核舟记中有很多科技术语或专有名词,翻译时需要准确表达其含义,同时使翻译结果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例如:spaceship(宇宙飞船);thermonuclear(热核);oxygen(氧气)等。
2. 意象翻译问题核舟记是一部科幻小说,其中包含了很多生动的意象,翻译需要准确表达出这些意象,同时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强烈的感觉和体验。
例如:matrix(矩阵);cosmic rays(宇宙射线);interstellar space(星际空间)等。
其次是核舟记的知识点问题,它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关于科学、哲学、文学方面的启示。
下面我们将就几个方面做一个简要的总结:1. 科学方面核舟记涉及到了很多科学知识,例如太空科技、物理学、生物学等等。
其中,太空科技方面是核舟记最主要的内容,它在太空科技的创新和发展方面提出了许多新想法和新观点,给我们现代人带来了科技革命的启示。
2. 哲学方面核舟记所探讨的核问题涉及到人类幸福和生存的本质。
例如,人类如何在核辐射的加强下生存下去?人类是否应该向宇宙扩展?这些问题不但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同时也启示了我们如何去思考生命与宇宙的关系。
3. 文学方面核舟记的语言简洁、意境深刻,展现了作者丰富的文学才华和想象力。
在阅读中,我们可以体验到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氛围等给我们带来的感官刺激和思想启示。
同时也对我们写作、阅读等方面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综合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核舟记不仅是一部具有文学价值的小说,更是一个极具现代意义的作品,它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科技、哲学、文学上的启示。
教案《核舟记》
优秀教案《核舟记》ppt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核舟记》的文言文内容,掌握生字词的正确读音和意义。
(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细腻的描写手法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3)能够理解核舟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比较,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勤奋好学、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1. 掌握《核舟记》的文言文内容,理解核舟的象征意义。
2. 分析并欣赏文中细腻的描写手法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3.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2. 文中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把握。
3.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例,掌握文学鉴赏方法。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4. 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核舟记》的作者魏学洢及其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核舟的象征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掌握生字词。
(2)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细腻描写和独特表达,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内容,解析核舟的象征意义。
(2)分析文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之美。
4. 合作探究:(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
(2)让学生分享讨论成果,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5. 课堂练习:(1)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八年级语文《核舟记》教案解析
一、教案简介本教案为八年级语文《核舟记》的解析教案,共十个章节。
本节课主要通过分析《核舟记》这篇文章,使学生了解核舟的制作过程、寓意以及作者的创作背景,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核舟的制作过程及其寓意;(2)能够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3)能够了解作者魏学洢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核舟的制作过程;(2)通过感悟、欣赏的方式,体会文章的艺术魅力;(3)通过资料查询、课堂讨论的方式,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2)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新精神;(3)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尊重和敬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核舟的制作过程及其寓意,文章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
难点:作者的创作背景,核舟寓意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核舟的制作过程、寓意及作者的创作背景;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分析核舟的制作过程;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文章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4. 感悟欣赏法:欣赏核舟的艺术魅力;5. 资料查询法: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6. 课堂讨论法:讨论核舟寓意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核舟的来历和名称,激发学生的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分析核舟的制作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文章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4. 讲解演示:讲解核舟的制作过程、寓意及作者的创作背景,解答学生疑问;5. 感悟欣赏:欣赏核舟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6. 资料查询: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魏学洢的生平和创作背景;7. 课堂讨论:讨论核舟寓意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引导学生思考;9.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10. 教学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核舟记语文教案课文
核舟记优秀语文教案课文教案《核舟记》优秀语文教案课文1.1 激发学生兴趣1.1.1 利用多媒体展示核舟的图片,让学生对其产生好奇心。
1.1.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一篇描述核舟的文章会成为经典之作?1.1.3 提示学生通过学习本文,了解古代工艺美术的魅力。
1.2 了解作者及背景1.2.1 介绍作者魏学洢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2 说明《核舟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2.3 强调学习本文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二、知识点讲解2.1 文言文基础知识2.1.1 词语解释:核、舟、刻、技、形神、意态等。
2.1.2 句式分析:判断句、被动句、定语后置等。
2.1.3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偶等。
2.2 文章内容理解2.2.1 概括核舟的形状、刻划和技艺特点。
2.2.2 描述核舟上的人物形象和意态。
2.2.3 分析作者对核舟技艺的赞美之情。
2.3 文章主题思想2.3.1 阐述核舟技艺的精湛体现了古代工匠的精神品质。
2.3.2 引导学生在欣赏核舟艺术价值的同时,感悟工匠精神。
2.3.3 联系现实生活,强调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三、教学内容3.1 核舟的形状和刻划3.1.1 描述核舟的外形特点,如舟身、船舱、船篷等。
3.1.2 分析核舟上的刻划内容,如山水、花鸟、人物等。
3.1.3 讲解核舟刻划的技艺特点,如细腻、传神、生动等。
3.2 核舟上的人物形象和意态3.2.1 描述核舟上的人物形象,如苏东坡、黄鲁直等。
3.2.2 分析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如形态、神态、动作等。
3.2.3 解读人物形象所体现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4.1.1 掌握文言文中核、舟、刻、技等词语的含义。
4.1.2 能够分析文言文的句式结构和修辞手法。
4.1.3 了解核舟的形状、刻划和人物形象特点。
4.2 过程与方法4.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4.2.2 学会欣赏古代工艺美术,培养审美情趣。
核舟记教学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核舟记》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写作特点。
(2)能够领会核舟艺术的独特魅力,了解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成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核舟的寓意和艺术价值。
(2)学会欣赏古代艺术,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珍惜时光,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核舟记》的内容,掌握文章结构。
(2)领会核舟艺术的独特魅力,了解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特点。
2. 教学难点:(1)核舟寓意和艺术价值的深入理解。
(2)如何培养学生欣赏古代艺术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核舟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核舟艺术。
(2)简介核舟的由来和寓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核舟记》,理解文章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结构,分析核舟的艺术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核舟的寓意和艺术价值。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欣赏与实践:(1)组织学生欣赏古代核舟艺术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2)鼓励学生动手制作核舟模型,培养动手能力。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核舟艺术的价值。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对古代艺术的研究。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实践作品: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制作的核舟模型,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展示了核舟艺术的特点和价值。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审美能力。
3.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对核舟艺术的认知和欣赏能力是否得到提高。
4. 改进措施:针对教学反思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年级语文核舟记教案详解
《核舟记》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之一,讲述了尧舜禹三位圣君治水的故事。
他们通过努力治理水患,使大地得到了安宁和繁荣。
这是一部颇有情感色彩的史诗,因其神话氛围和儒家思想的充盈而被广为赞誉。
八年级语文《核舟记》教案详解的编写旨在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知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深挖细描,让学生感受到核舟记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审美境界。
学生应该对中国古典文化有一定了解。
课堂教学应围绕《核舟记》的地理、历史、政治、哲学等方面展开,引导学生了解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背景,这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本故事的背景及其所凸显的社会价值。
教师需要深入挖掘《核舟记》所蕴含的思想内涵。
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发现故事对于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环保意识等方面的指导作用,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古典文化中的价值基础,增强文化自信心。
此外,学生应当在阅读中感受到文学的美感、审美体验。
课堂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教师应注重以文化为背景,以美学为目的的中文阅读教育,引导学生领略古代文化的品味和风范,来提高我们的审美境界,进而增强对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教师应该注重课外拓展,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了解更多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走进图书馆或者网络,认识更多文化知识,增加对文化的憧憬和探索的兴趣,从而形成全新的文化认识模式和审美方式。
八年级语文教学中,《核舟记》的故事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和视野,既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优秀文化和文学的魅力,也加深了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受。
同时,启发学生对于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的探讨,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文化素养,为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打下了坚实基础。
希望通过对《核舟记》的教学,能够让学生借鉴古代智慧,认识到现代生活中的种种美好和意义,未来更好地去理解和创造自己的人生。
《核舟记》文本解读
《核舟记》文本解读2.文题诠释核舟:专门选取桃核(现在也有用橄榄核的),雕刻成长舟或小船。
是微雕的一种。
明朝末年王叔远的核舟,后被散文家魏学洢写成《核舟记》一文,其中有“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等语句,可以看出核舟具有很高的艺术和观赏价值。
“记”,系指文体而言。
“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
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4.内容解读本文所写的这件雕刻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
它构思精巧,形象逼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本文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这件雕刻品的各个细节,然后按一定的空间顺序写来,从而鲜明地表现了它的整体形象。
5.结构分析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开头是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说明所用的原材料体积很小,而表现的范围极广,可见他有多方面的成就;“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说明他构思精巧,技术高超。
在这样的概括介绍之后,接着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大苏泛赤壁”。
这就明显地表示了本文的意图,即以具体作品来证明作者对王叔远技艺的评价是合乎实际的。
中间是分说: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
可分两层:第一层(第2至第4段)介绍舟的正面,这是显示雕刻家巧妙构思和精湛技艺的主要部分。
又可分为三小层:第一小层(第2段)先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即船舱。
其中,重点是介绍舱旁的小窗,它不仅可以开关,而且上面刻了对联,共十六个字,可见雕工的精细;“启窗而观”,还有“雕栏相望”,更显出雕刻家构思的巧妙。
第二小层(第3段)介绍船头部分,写舟上游览者──苏轼、黄鲁直和佛印的外貌和神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舟记》知识讲解撰稿:王军霞审稿:王欢欢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高清课堂:巧夺天工之《核舟记》ppt3】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今浙江嘉兴)人,明朝末年著名散文作家。
著有《茅檐集》。
他生活在明朝晚期阉党横行的年代,其父魏大中因上疏(注:“上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指责权奸魏忠贤结党朋奸,因此被诬下狱。
魏学洢由家乡入京都,想营救他的父亲,可是他的父亲终被暗害于狱中。
他扶柩归乡,因父亲冤案,成天号泣,不久也悲愤而死,大约只活了30岁。
明崇祯初年曾诏旌他为孝子。
他一生未做过官。
【高清课堂:巧夺天工之《核舟记》ppt5】本文选自清代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虞初旧释人名,他是汉武帝时一个方士,后人将他当成“小说家”的始祖,虞初同时也成为了“小说”的代名词。
张潮收集明末清初人的文章,汇为一编,共20卷,名为“虞初新志”。
所收篇章与以前各家选本有所不同,其中大抵真人真事,不尽是子虚乌有。
是明末清初出现的一种比较独特的文体。
所收故事的题材很广泛,一般都带有一些奇异的情节或不寻常的事件和人物。
知识积累重点实词1.奇巧人:指手艺奇妙精巧的人。
2.径寸之木:直径一寸的木头。
3.器皿.(mǐn):盛东西的日常用具。
4.木:树木。
5.贻.(yí):赠。
6.箬.(ruò)篷:用箬竹叶做的船篷。
7.雕栏相望: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8.石青糁.(sǎn)之:意思是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石青,一种青翠色颜料。
9.峨冠:高高的帽子。
10.髯.(rán):两腮的胡子,也泛指胡须。
11.手卷:横幅的书画卷子。
12.卷端:指画幅的右端。
13.卷末:指画幅的左端。
14.如有所语:好像在说什么似的。
语,说话。
15.微侧:略微侧转(身子)。
16.绝类弥勒:极像弥勒佛。
类,像。
弥勒,佛教菩萨之一,佛寺中常有他的塑像,袒胸露腹,笑容满面。
17.矫首昂视:抬头仰望。
矫,举。
18.念珠:又叫“佛珠”或“数.(shù)珠”,佛教徒念佛号或经咒时用以计数的工具。
19.倚之:(左臂)靠在左膝上。
20.可历历数: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21.楫.(jí):船桨。
22.舟子:撑船的人。
23.椎髻.(jì):椎形发髻。
24.视端容寂: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
25.其船背稍夷:船的顶部较平。
夷,平。
26.了了:清楚明白。
27.墨:文中的意思是黑。
28.篆.(zhuàn)章:篆字图章。
29.曾不盈寸:竟然不满一寸。
盈,满。
30.简:挑选。
31.修狭:长而窄。
重点虚词1.盖: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
云:句尾语助词。
(盖.大苏泛赤壁云.)2.可:大约。
许:上下。
(高可.二黍许.)3.若……然:相当于“好像……的样子”。
(若.听茶声然.)4.矣哉:两个词连用,有加重惊叹语气的作用。
(技亦灵怪矣哉..)5.属:类似。
(神情与苏、黄不属.)6.罔.(wǎng)不:无不、全都;因:顺着、就着。
(罔.不因..势象形)通假字1.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长约八分有.奇)2.衡:通“横”。
(左手倚一衡.木)3.诎:同“屈”。
(诎.右臂支船)4.简:通“拣”。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5.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古今异义1.奇古义:零数。
(长约八分有奇.)今义:奇数,跟偶数相对。
2.比古义:挨着。
(其两膝相比.者)今义:比较。
3.居古义:在。
(佛印居.右)今义:居住。
4.曾古义:还,尚且。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今义:曾经。
5.可古义:大约。
(高可.二黍许)今义:常用作表示许可,可能,值得。
一词多义1.奇奇异。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余数,零数。
(长约八分有奇.)2.端名词,一头,一方。
(东坡右手执卷端.)形容词,正,端正。
(其人视端.容寂)3.为动词,做,雕刻。
(为.宫室、器皿)动词,是。
(中轩敞者为.舱)4.可大约。
(高可.二黍许)可以。
(珠可.历历数也)5.有又。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存在。
(炉上有.壶)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糁:原是米饭粒,这里是“涂”的意思。
(石青糁.之)2.名词作状语箬篷:“用箬篷”的意思。
(箬篷..覆之)3.使动用法卧:使……卧;诎:使……诎。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重点句式1.判断句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用动词“为”表示判断)2.省略句(1)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句首省略主语“佛印”)(2)各隐卷底衣褶中。
(“隐”后省略了介词“于”)3.倒装句(1)定语后置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相比”是中心词“两膝”的后置定语,译时应提前)(2)状语后置细若蚊足。
(“若蚊足”是形容词“细”的后置状语,译时应提前)考题例析(2011 浙江衢州)古人大多既有名,又有字,并常按长幼排行的次序来取字,如三国时期的孙家四兄弟:孙权,字仲谋;孙策,字伯符;孙匡,字季佐;孙翊,字叔弼。
请问谁是四兄弟中的老二?为什么?解析:本题考查对汉字字义的理解。
老二是孙权。
因为古代兄弟排行按“伯仲叔季”的顺序来排列,“仲”排行第二。
课文讲解理解主旨本文通过对核舟的细致描述,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
本文作者经过细致地观察,准确地把握了这件雕刻品的各个细节,然后按一定的空间顺序写来,从而鲜明地表现了它的整体形象。
文章语言平实、洗练,特别是摹写舟中人物情状,句句都出自作者审视所得,毫无夸饰,逼真而又生动,读罢令人有如亲见“大苏泛赤壁”。
理清结构写作特色1.思路清晰,结构采用“总——分——总”的形式。
开头总领,结尾归结,不仅首尾呼应,而且都夹有评论。
2.本文语言平实、洗练、简洁、周密、生动。
例如:“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径寸”“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不”等词语印证“奇巧人”。
使语言显得简洁、周密。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中”说明船舱的位置——作者先介绍船的中间部分。
“八分有奇”“二黍许”,以舟小衬托景物之多,说明雕刻技艺惊人;“八扇”“启”“闭”“对联”写核舟雕刻工艺之精。
体现了语言的简洁。
3.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就“核舟”的整体而言,详写船头、船舱两侧、船尾,略写船背;就正面而言,详写“船头”所坐的三人,略写船舱、船尾。
之所以这样安排详略,系由“大苏泛赤壁”这一主旨决定的。
把握重点1.分析“若听茶声然”中“听”的作用。
“听”写出了舟子等待茶开的心理活动。
这样来塑造舟子的形象,更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题,也渲染了舟中轻松、愉悦的气氛,再加上船楫的“横卧”,更加暗示出有楫同于无楫,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跟船头的情景互相呼应。
2.强调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有什么作用。
用数字说明核舟体积很小。
以核舟的小来衬托所刻景物的多,说明雕刻技艺惊人。
3.试分析对联“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在文中的作用。
对联与“大苏泛赤壁”情景相合,暗示核舟的背景、主题,使它更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情趣。
4. 【高清课堂:巧夺天工之《核舟记》ppt16、17】文中详细刻画的三个人,除了能体现出雕刻家技艺的精湛外,还有什么呢?表现他们豁达、放旷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上有箬篷 旁有小窗 窗有16字 佛印(右) 苏轼(中) 鲁直(左) 右舟子仰面 左舟子视听 船舱 船头 船尾 船的正面 船的背面(船顶)题名 篆章 具体说明 总括说明:通计一舟、曾不盈寸(数字) 概括说明: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描绘) 核舟记 总分 总 说明描绘 有机结合 技艺精湛 聪明才智在线阅读电子课文核舟记魏学洢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参考译文明朝有个手艺特别精巧的人,名字叫做王叔远,(他)能够在一寸长的木头上,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摹拟某些东西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于赤壁之下。
小船从船头到船尾长度八分多点儿,高度约摸二分上下。
中间高起而宽敞的是船舱,(刻着)用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
(船舱)旁边辟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
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关上它,就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黄鲁直坐在左边。
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轴字画手卷。
东坡的右手拿着手卷的前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背脊。
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
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紧靠着的两膝,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相同。
(他)平放着右膝,弯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一串)念珠挨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摆着一支橹。
橹的左右两旁各有一个船工。
在右边的船工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
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火炉,炉上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烧茶的声音。
那只船的顶部稍微平坦,就在上面刻着作者的题款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