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学术动态:普通草药或能缓解乙酰氨基酚毒性
药物变毒物的例子
药物在正常使用和剂量下是治疗疾病的重要工具,但在某些情况下,药物可能会变成毒物。
以下是一个药物变毒物的例子:
例子: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过量
对乙酰氨基酚是一种常见的解热镇痛药,通常用于缓解轻度至中度的疼痛,降低体温等。
在正常的剂量下,它是安全有效的。
然而,如果过量使用或滥用,对乙酰氨基酚会变成一个毒物。
过量摄入对乙酰氨基酚可能导致肝脏损害,甚至肝功能衰竭。
这是因为肝脏是对乙酰氨基酚代谢的主要场所,过量使用会导致肝脏负荷过重,进而引发毒性反应。
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导致肝坏死甚至死亡。
因此,对乙酰氨基酚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表明药物在正常使用下是安全的,但过量或不当使用可以转化为有毒物质,对身体造成严重伤害。
在使用任何药物时,都应严格遵守医嘱或药品说明书上的用药指导,避免药物变成毒物的风险。
对乙酰氨基酚临床新用途
对乙酰氨基酚临床新用途对乙酰氨基酚是一种常用的非处方药和解热镇痛药,已在临床上应用多年。
然而,近年来,对乙酰氨基酚的研究表明它可能具有一些新的临床用途。
以下将从不同方面分析对乙酰氨基酚的新用途。
首先,对乙酰氨基酚可以用于预防心脏病。
一项由英国研究人员进行的研究发现,长期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可以降低心脏病的风险。
该研究观察了超过10万人群体,在长期服用对乙酰氨基酚的人群中发现心脏病的发生率较低。
这一发现可能是由于对乙酰氨基酚的抗炎作用以及对血液循环的影响。
尽管这项研究结果还需进一步验证,但它为对乙酰氨基酚作为心脏病预防药物的潜在用途提供了初步证据。
其次,对乙酰氨基酚可能对肝脏疾病有保护作用。
多项研究发现,对乙酰氨基酚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可以减轻肝脏受损的程度。
一项由德国科学家进行的研究发现,对乙酰氨基酚可以减少肝脂肪堆积并降低氧化应激的程度。
这对于一些肝脏疾病,如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对乙酰氨基酚对于严重的肝脏疾病可能无效,对于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治疗肝脏疾病的患者需要密切监测肝功能。
此外,对乙酰氨基酚还可能对卒中的预防和治疗有一定作用。
一项由日本研究人员进行的研究发现,对乙酰氨基酚可以减少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脑血管功能。
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对乙酰氨基酚可能对卒中患者具有保护作用。
然而,目前对乙酰氨基酚在卒中治疗方面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仍需进一步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
另外,对乙酰氨基酚还被发现具有抗癌作用。
一项由美国研究人员进行的研究发现,对乙酰氨基酚可以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来抑制癌症的发生和发展。
这一发现为对乙酰氨基酚作为抗癌药物开辟了新的途径。
然而,目前对乙酰氨基酚的抗癌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才能确定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前景。
总结来说,对乙酰氨基酚作为一种常用的非处方药,在临床上已有多年的应用经验。
然而,随着对乙酰氨基酚研究的深入,发现它可能具有一些新的临床用途。
对乙酰氨基酚原理
对乙酰氨基酚原理
乙酰氨基酚是一种非处方药,主要用于缓解头痛、发热和疼痛等症状。
它的药理作用主要包括抑制疼痛信号传递和降低发热反应。
乙酰氨基酚是一种非处方药,属于非鸦片类镇痛药。
它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中前列腺素合成来缓解疼痛和发热。
前列腺素是一种引起炎症和疼痛的信号分子,乙酰氨基酚通过阻断其合成来减轻相关症状。
此外,乙酰氨基酚还能抑制疼痛信号传递。
当身体受到刺激时,会释放一种化学物质叫做组胺,它可以刺激神经末梢,传递疼痛信号。
乙酰氨基酚可以阻断组胺的作用,从而减轻疼痛感。
乙酰氨基酚的另一个作用是降低体温。
当人体发热时,体内会释放一种叫做前列腺素E2的物质,它可以将体温调节点提高,导致体温升高。
乙酰氨基酚可以通过抑制前列腺素E2的合成
来降低体温。
总而言之,乙酰氨基酚通过抑制疼痛信号传递和降低发热反应的方式来缓解头痛、发热和疼痛等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乙酰氨基酚虽然常用于缓解疼痛和发热,但过量使用可能会对肝脏造成损伤,因此在使用时请务必按照医生或药师的指导进行用药。
对乙酰氨基酚中国药典标准
对乙酰氨基酚中国药典标准
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是一种常用的抗痛风镇痛和发热药物。
根据中国药典(2015版)规定,乙酰氨基酚为一种外用和内服药物,其分类实现差异化,分别以大板花乙酰氨基酚和乙酰氨基酚片为
主体。
乙酰氨基酚在中国药典中被归类为“非处方药”,证明其无需采
用特殊的销售和使用措施。
其活性成分为乙酰氨基酚,是一种由氨基
叔丁基苯酚发酵后来得到的单萜类药物。
乙酰氨基酚可以通过抑制炎
性反应介质和细胞活性物质,抑制过氧化物介质的释放,从而具有抗
痛风、镇痛和发热等作用。
中国药典中对于乙酰氨基酚的规定有所不同。
在大板花乙酰氨基
酚的规定中,要求每片含乙酰氨基酚500mg,并将规定的检测项目设定
为红外吸收光谱、标准品比较和红外鉴别分析。
此外,乙酰氨基酚及
其代谢产物的测定必须符合在指定范围内的质量要求。
乙酰氨基酚片的规定要求每片含乙酰氨基酚320毫克,其他检测
项目包括红外吸收光谱、粒度分析、标准品比较、色谱法和抗性指数,以及红外鉴别分析。
此外,乙酰氨基酚片还需要保持良好的储存和可
归还性,在质量检查方面,也要求乙酰氨基酚片的成分必须满足规定
的质量要求。
乙酰氨基酚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抗痛风镇痛药物,由于其良好的
疗效和较低的毒性以及多种用法,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
中国药典对
乙酰氨基酚的安全注意事项包括单次用量的限制、遵循使用指南及不
要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等等。
因此,乙酰氨基酚在临床上的使用,必
须要遵循中国药典中对其的规定,以确保疗效和安全。
警惕对乙酰氨基酚过量和肝损害后果
警惕对乙酰氨基酚过量和肝损害后果对乙酰氨基酚在加拿大使用50余年,广泛用于镇痛解热,遵医嘱使用安全有效。
尽管对乙酰氨基酚的安全性早已确定,但这种药物依然是加拿大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主要诱因。
在加拿大和其他国家,仍然不断发生与对乙酰氨基酚相关的严重肝损害事件。
多年前就已认识到了对乙酰氨基酚对肝脏的影响,过去十年内,加拿大卫生部针对对乙酰氨基酚的安全性相关信息,采取了多种应对措施。
2009年,应“制定更严厉标签警告内容,以减少对乙酰氨基酚非故意过量事件”的要求,加拿大卫生部进行了一次初步安全审查。
审查结束后,于2009年发布了一份指导文件《对乙酰氨基酚标签标准》,以更新对乙酰氨基酚非处方药的标签。
加拿大卫生部努力减少加拿大用药者的健康风险因素,为此实施了一次更为深入的科学审查,以评估补充证据及加拿大用药现状。
《加拿大对乙酰氨基酚过量和肝损害报告(2014)》(下文简称为《对乙酰氨基酚报告》)含有关键性调查结果,并提供了进一步减少加拿大用药者肝损害风险的建议。
一、背景信息长期以来,对乙酰氨基酚处方药与非处方药一直用于镇痛解热,在加拿大的使用历史可追溯至1961年。
市售对乙酰氨基酚包括单方和复方产品,例如感冒咳嗽药或麻醉镇痛药。
超过475种不同的对乙酰氨基酚产品被许可上市,其中绝大多数为非处方药。
目前,加拿大和其他许多国家的对乙酰氨基酚的最大推荐日剂量为4 g,建议镇痛的最长持续用药时间为5天,解热为3天。
虽然通常认为遵医嘱服用时对乙酰氨基酚是一种安全药物,但是,服用过量的对乙酰氨基酚(即超过标签的规定用量),无论是有意或无意,均可造成严重肝损害,包括急性肝衰竭。
一般认为成人剂量超过每天10 g(或每天150 mg/ kg)即可造成肝损害。
然而,也有极少数报告表明使用低于最大推荐剂量造成成人肝损害,这种情况多见于已有肝脏疾病的患者。
有证据表明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所引发的肝损害风险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增加,例如酗酒、营养不良、某些肝脏疾病或超过推荐的持续使用时间。
对乙酰氨基酚所致肝损害文献概述
[2] 谢国军,吴穗玲. 奥氮平与利培酮合用致迟发性运动障碍[ 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9,19(2):143.
[3] 陈为庆. 利培酮合用奥氮平致男性乳腺增生 1 例[ j]. 临床精 神医学杂志,2011,21(1):35.
[4] 宋明桥,孙丹. 米氮平与奥氮平合用致白细胞减少 1 例[ j]. 中 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22):92.
张新义等报道,患女,11 岁,因感冒自行口服对 乙酰氨基酚半片(0. 25g),次日出现巩膜、皮肤轻度 黄染,且进行性加重,伴乏力、食欲差,查肝功能示: ALT 269U / L,AST 1017U / L,TBil 246. 7umol / L,DBil 183. 2umol / L,腹部超声提示:肝实质损坏。给予保 肝对症治疗,20 天后上述症状消失,复查肝功能基 本恢复正常[7]。
[7] 张新义,刘丽珍,候豫. 小剂量对乙酰氨基酚致儿童急性肝衰 竭,1 例[ j]. 人民军医,2013,56(4):433.
[8] 郁哲淇,张广求. 对乙酰氨基酚致肝损害,1 例[ j]. 中国医药 导报,2013,10(9):102.
[9] 靳婷. 对 乙 酰氨 基 酚 可 致 肝 肾 损 害[ j]. 首 都 医 药,2006,25 (1):38. ( 收稿日期:2013-11-30)
檨檨殎
檨檨殎
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殎
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录
— 168 —
对乙酰氨基酚所致肝损害文献概述
作者: 作者单位:
( 上接第 165 页)
[2] 孟庆文,梁宪 宏,杨 海 荣. 头 孢 噻 肟 钠 致 双 硫 醒 样 反 应 1 例 [ j]. 医学产业资讯,2005,2(21):114.
对乙酰氨基酚的中毒与处理
对乙酰氨基酚的中毒与处理对乙酰氨基酚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首选退热药,世界范围内有上百种处方药及非处方药均含有对乙酰氨基酚成分,我国抗感冒的非处方药中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的制剂也较多。
治疗剂量范围内应用对乙酰氨基酚相对安全,反复或过量应用可能会产生肝脏毒性,严重者会导致肝衰。
1、中毒机制口服后经胃肠道迅速吸收。
治疗剂量血药浓度高峰出现在给药后30~60 min,中毒剂量血药浓度高峰通常出现在给药后4 h之内。
90%~95%在肝脏代谢,主要代谢产物为葡糖醛酸及硫酸结合物,均为无毒性物质,经肾脏排出。
<5%的药物以原形经肾脏排泄。
4%~5%的药物,经肝脏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系统代谢产生N-乙酰苯亚胺基醌(NAPQI),NAPQI与谷胱甘肽共价结合而失去毒性由肾脏排出。
当摄入对乙酰氨基酚剂量远远超过治疗剂量时,可导致葡萄糖醛酸化和硫酸化代谢途径饱和,使得谷胱甘肽被迅速消耗。
谷胱甘肽储存量<正常的30%时,未与其共价结合的NAPQI与肝细胞内大分子共价结合而导致肝细胞的损害和坏死(见图1)。
2、中毒剂量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剂量:<12岁的儿童为10~15 mg/4~6 h,成人为325~1000 mg /4~6 h,每日最大推荐剂量儿童不超过80 mg/kg,成人不超过4 g。
有效血药治疗浓度为66~132 μmol/L。
对乙酰氨基酚通常的中毒剂量:成人>7.5 g,儿童>150 mg/kg,单次服用>15 g 者,约80 %可发生严重肝损害乃至死亡。
对乙酰氨基酚的中毒量并非固定值,在一定程度上还取决于患者有无饮酒史、营养状况、合并用药情况及有无合并症等诸多因素。
3、中毒表现服用过量时,可很快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厌食、多汗等症状,且可持续24小时。
2~4天内可出现肝功能损害,表现为肝区疼痛、肝肿大或黄疸。
第4~6天可出现明显的肝功能衰竭及凝血障碍、消化道出血、DIC、低血糖、酸中毒、心律失常、心衰或肾小管坏死。
葛根素对对乙酰氨基酚诱导的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葛根素对对乙酰氨基酚诱导的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蒙锦燕;徐百昌;司红彬【期刊名称】《中国畜牧兽医》【年(卷),期】2022(49)11【摘要】【目的】研究葛根素(puerarin,PU)对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APAP)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为临床上防治APAP引起的肝损伤提供新思路。
【方法】将40只4周龄体重(20±2)g的SPF级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CON)、模型组(APAP)、葛根素低剂量组(L-PU)、葛根素高剂量组(H-PU)4组,每组10只。
CON组正常饲养,L-PU和H-PU组分别以50和100 mg/kg葛根素灌胃,每天1次,连续给药7 d。
最后一次给药后禁食16 h,APAP、L-PU和H-PU组均以200 mg/kg对乙酰氨基酚灌胃1次。
继续禁食12 h,麻醉后经眼眶采血,颈椎脱臼处死小鼠,迅速采集肝脏,观察肝脏形态、计算肝脏指数;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活性,评价肝损伤情况;测定肝脏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力及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评定肝脏氧化应激情况;测定谷胱甘肽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及细胞色素P450家族2亚家族E成员1(cytochrome P4502E1,CYP2E1)含量,分析APAP在肝脏的代谢情况;测定凋亡相关蛋白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和caspase-9含量,评定肝脏细胞凋亡情况;制作肝脏病理组织切片,HE染色后观察肝脏组织学变化。
【结果】与CON组相比,APAP组肝脏质地坚硬,有明显出血,肝脏组织结构受到严重破坏,肝索排列紊乱,肝小叶结构不清晰,肝细胞大量坏死,肝脏指数及血清中ALT、AST水平显著上升(P<0.05),CAT活力、T-AOC及GST水平显著下降(P<0.05),caspase-3、caspase-9及CYP2E1含量显著上升(P<0.05)。
对乙酰氨基酚中国药典标准
对乙酰氨基酚中国药典标准
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是一种常用的抗痛风药物,根据中
国药典2015版,它被分类为一级解热镇痛药,可以用于治疗头痛、肌
肉痛、神经痛和经痛。
乙酰氨基酚的性状为无色无臭晶体或白色结晶粉末,如有未熔化
结晶体时,则为透明晶体,熔点175℃~179℃。
产品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放置于室温下30天内含量不变,存贮在恒温50℃下半年后也不会
发生性质变化。
乙酰氨基酚有很强的抗痛风和解热作用,因此常常被广泛应用在
治疗头痛,肌肉痛,神经痛,发热,流行性感冒等疾病中。
乙酰氨基
酚临床应用安全,但是由于它有一定的安全剂量,所以患者在服用乙
酰氨基酚之前,应仔细阅读中国药典标准,以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
乙酰氨基酚按照中国药典(2015版)的标准,每100克的乙酰氨
基酚必须含有≥99.0%的有效成分。
乙酰氨基酚也具有很强的稳定性,
放置于室温下30天内含量不变,存贮在恒温50℃下半年后也不会发生
性质变化。
总的来说,乙酰氨基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解热镇痛药,能够有效
控制头痛、肌肉痛、神经痛和发热等病症,但它也需要遵守中国药典(2015版)的标准,每次使用乙酰氨基酚时都需要注意剂量。
对乙酰氨基酚中毒危害及预防课件
演讲人:
目录Biblioteka 1. 什么是对乙酰氨基酚中毒? 2. 为什么会发生对乙酰氨基酚中毒? 3. 何时需要就医? 4. 如何预防对乙酰氨基酚中毒? 5. 结论
什么是对乙酰氨基酚中毒?
什么是对乙酰氨基酚中毒?
定义
对乙酰氨基酚是一种常用的非处方止痛药,过量 使用可导致中毒。
中毒的主要机制是肝脏代谢受损,导致肝细胞损 伤。
为什么会发生对乙酰氨基酚中毒?
误判病情
患者在自我用药时,未能正确判断病情严重 性,导致延误就医。
自我诊断常会导致不必要的风险,建议及时 就医。
何时需要就医?
何时需要就医?
症状出现
如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及时就医可以进行必要的检测和治疗,降低肝损 伤风险。
何时需要就医?
服药剂量超标
什么是对乙酰氨基酚中毒?
症状
早期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严重者可发展 为肝衰竭。
中毒症状可能在用药后24小时内出现,需密切观 察。
什么是对乙酰氨基酚中毒? 流行病学
对乙酰氨基酚中毒是常见的药物中毒类型之一。
在急诊科的药物中毒案例中,约有25%是由于对 乙酰氨基酚引起的。
为什么会发生对乙酰氨基酚中 毒?
获取权威信息可以帮助公众做出更明智的健康决 策。
谢谢观看
为什么会发生对乙酰氨基酚中毒?
不当用药
患者可能因误服、超量服用或混合使用多种 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的药物而导致中毒。
一些人可能不了解药物成分,因此容易过量 使用。
为什么会发生对乙酰氨基酚中毒?
特殊人群
肝功能不全、酗酒者、长期使用其他药物的 人群更易发生中毒。
这些人群的肝脏代谢能力降低,增加了风险 。
2024对乙酰氨基酚过量中毒的抢救方法(全文)
2024对乙酰氨基酚过量中毒的抢救方法(全文)01感冒药千万别混吃对乙酰氨基酚过量会中毒对乙酰氨基酚又叫扑热息痛,为常用解热镇痛药。
该药在国内作为治疗感冒药物的主要成分,组成了众多OTC药物。
在选用这类药物时,一定要注意所含成分,不能同时服用含有成分相同的其他抗感冒药,以免重复用药,产生中毒反应。
根据国外Micromedex循证药学数据库显示,一般患者用于退热和止痛时口服对乙酰氨基酚的每日最大安全剂量为3.25g。
过量可很快出现恶心、呕吐、胃痛、腹泻等症状,2~4天内出现肝功能损害(肝区疼痛、肝肿大、黄疸)或肾功能损害(少尿、血肌酐升高),4~6天可出现明显的肝、肾功能衰竭。
国内文献认为,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成人最大剂量不超过2g,儿童每日1.5g。
成人服药量在7.5g以上会导致肝脏细胞坏死,15g以上则会造成肝功能衰竭死亡。
由此可见,过量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是造成重度中毒导致肝功能衰竭的最主要原因。
02对乙酰氨基酚中毒如何抢救?01早诊断、早治疗对乙酰氨基酚中毒后患者早期主要临床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晕乏力、出汗震颤等。
由于乙酰氨基酚中毒后24h患者无任何明显症状,因此会使人麻痹或耽误患者最佳治疗时机。
一般中毒2~5天之内会出现上述症状,并且伴有明显的肝损伤现象,例如会出现肝细胞性黄疸、凝血时间延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10000IU/L)现象,直至陷入肝性昏迷。
因此,对于有超量服用感冒药史的患者,无论有无症状早期都应严密留院观察,力争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02清除毒物,对症处理患者入院后立即完善相关检查,了解患者服药中毒的原因、药物服用剂量等,根据检查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首先给予中毒常规处理,包括:(1)胃肠道去毒物:患者入院后立即行洗胃(0.45%盐水)、灌肠、活性炭吸附(中毒在1-2h)、导泻(硫酸钠),以清除胃肠道中残余的毒物成分。
(2)支持治疗: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加强对症支持治疗,包括液体补充、电解质、酸碱平衡,抗感染、稳定生命体征等。
对乙酰氨基酚的药理作用
对乙酰氨基酚的药理作用
乙酰氨基酚是一种常见的非处方药,主要被用于缓解头痛、关节疼痛和发热等疼痛症状,被称为抗炎镇痛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
该药不同于传统的经典镇痛剂(普通的止痛药),具有补充的药理作用,并可以减轻炎症、变形和水肿。
乙酰氨基酚的抗炎效果可以减轻疼痛和发热,是常用于治疗关节炎等慢性炎性疾病的药物。
该药主要作用于体内炎症介质,例如类固醇激素、血管活性素、凝血因子和其他炎症介质。
乙酰氨基酚可以减少这些介质在体内的供应量,从而缓解疼痛。
也可以有效抑制一些炎症介质的产生,减少细胞外的炎性活性剂量,从而抑制炎症的发生及发展。
乙酰氨基酚还可以增加机体内维生素C和其他抗炎性物质的产生,及时消除体内的炎症应激,减轻症状。
而且该药还具有抗血栓的作用,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流动力学,抑制血管內皮素合成,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变。
乙酰氨基酚可用于治疗头痛、关节痛、腰痛、坐骨神经痛等慢性传染性疾病,也可以用于治疗肩关节炎、腰间盘突出症等骨关节病的慢性疼痛。
此外,乙酰氨基酚还可以用于治疗痉挛性腰椎病、风湿病、类风湿关节炎等炎症疾病,以及脊髓痛症状。
总之,乙酰氨基酚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疼痛和炎症疾病,具有镇痛、抗炎、降低发热以及抗血栓等作用。
此外,乙酰氨基酚还具有减轻痉挛性疼痛、风湿病以及腰间盘突出症等骨关节病的作用。
但在服用乙酰氨基酚前,需要咨询医生,以确定其有效性和安全性,避免出现不良副作用。
对乙酰氨基酚超剂量使用致肝毒性及防治概述_于洋
und Praxis,2006,57( 8) : 391-400 7 Kaboli PJ,Hoth AB,McClimon BJ,et al. Clinical pharma-
cists and inpatient medical care - A systematic review[J]. 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2006,166( 9) : 955-964 8 Schumock GT,Butler MG,Meek PD,et al. Evidence of the economic benefit of clinical pharmacy services: 1996-2000 [J]. Pharmacotherapy,2003,23( 1) : 113-132 9 张静.《中国公共卫生》杂志 5 年引文分析及核心期刊分 布[J]. 中国公共卫生,1998,14( 1) : 63-64
对乙酰氨基酚( acetaminophen,APAP) 是一种安 全且有效的乙酰苯胺类解热镇痛药,其为同类药物 非那西丁的活性代谢产物,目前广泛应用的非处方 药及处方药中有很多药含有对乙酰氨基酚。虽然正 确使用该类药通常是安全的,但近年其超剂量用药 导致的肝损伤等严重的不良反应在国内外均有较多 报道。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综述,探讨对乙酰氨基
近期研究亦 表 明,肝 细 胞 线 粒 体 功 能 障 碍、氧 化应激和细胞因子等在对乙酰氨基酚肝损害的发生 及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1]。
3 对乙酰氨基酚肝毒性的剂量相关性
FDA 于 2011 年 1 月 13 日发布了“限制对乙酰 氨基酚处方 药 中 含 量 ”的 决 策 信 息,规 定 含 有 对 乙 酰氨基酚处 方 药 中 每 单 剂 量 对 乙 酰 氨 基 酚 含 量 ≤ 325 mg,对乙酰氨基酚含量超过 325 mg 的药品将在 3 年内逐步退出美国市场,并且限定成人每日对乙 酰氨基酚最大推荐剂量≤4 g。《中国药典临床用药 须知》规定,单日用量不宜超过 2 g,《新编药物学》 第 17 版对乙酰氨基酚项下的用法用量中注明: 对乙 酰氨基酚单日用量不宜超过 2 g。可见对于日最大 剂量的规定欧美与中国存在差异。
中药对乙酰氨基酚体内代谢的影响研究
中药对乙酰氨基酚体内代谢的影响研究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是一种广泛使用的非处方药,用于缓解轻度到中度的疼痛和退热。
然而,过量使用对乙酰氨基酚会导致肝脏损伤,甚至可以引起死亡。
因此,研究对乙酰氨基酚的代谢途径和影响因素是非常重要的。
中药在缓解疼痛和退热方面也具有悠久的历史。
因为中药通常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发挥作用,所以在对乙酰氨基酚的代谢中使用中药可能会有一定的影响。
一些实验研究表明,一些中药可以影响对乙酰氨基酚的代谢和临床疗效。
例如,某些中药可以通过调节肝脏细胞的代谢酶来影响对乙酰氨基酚的代谢途径。
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丹参。
丹参中的莪术醇和丹酚酸可以通过激活细胞色素P450系统和U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来促进对乙酰氨基酚的代谢。
这是因为这些物质可以影响肝细胞中几种代谢酶的表达和活性。
另外,一些中药可以通过影响肾脏和胃肠道的代谢来影响对乙酰氨基酚的药效。
例如,黄芪和白术等中草药可以通过改善肾功能和胃肠道蠕动来促进对乙酰氨基酚的排泄。
因此,这些中药可以缩短对乙酰氨基酚的半衰期,减少其副作用。
此外,一些中药也可以通过增强局部循环来促进对乙酰氨基酚的药效。
例如,天麻和川芎等中药可以增加脑血流和改善脑供血,从而促进对乙酰氨基酚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药效。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一些中药可以影响对乙酰氨基酚的代谢和药效,但这种影响并不一定总是有利的。
一些中药也可能会降低对乙酰氨基酚代谢的效率,从而增加其在体内的浓度,进而导致其毒性。
总之,中药在对乙酰氨基酚的代谢和药效方面有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通常是复杂和多样的。
在使用中药治疗疾病时,应该谨慎避免与对乙酰氨基酚一起使用,以免出现不良的相互作用。
同时,中药的应用也需要在医生的监督下进行,以确保其安全和有效。
乙酰氨基酚原理
乙酰氨基酚原理宝子,今天咱来唠唠乙酰氨基酚这个神奇的小玩意儿。
你知道吗?乙酰氨基酚就像是身体里的一个小救星呢。
当我们感觉头疼欲裂的时候,它就开始发挥作用啦。
咱们的身体啊,就像是一个超级复杂的小宇宙,里面有各种各样的细胞、神经啥的在忙活着。
头疼的时候呢,其实是身体里有些地方出了点小乱子,就像是一群小机器人突然之间程序有点错乱了。
乙酰氨基酚这个时候就像是一个超级聪明的小修理工。
它主要的工作原理是作用在我们身体里的一个叫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地方。
这个下丘脑啊,就像是身体的温度控制中心,管着我们身体到底是该发热还是该散热。
当我们因为生病,比如说感冒了或者发炎了,身体就会发出信号,让这个体温调节中枢有点“迷糊”,然后体温就蹭蹭往上升,脑袋也跟着疼起来。
乙酰氨基酚呢,就悄悄跑到这个体温调节中枢那里,告诉那些错乱的信号“你们别瞎搞啦”。
它会抑制身体里一种叫前列腺素合成酶的东西。
这个前列腺素啊,就像是一群调皮捣蛋的小坏蛋,它们一旦多起来,就会让我们的神经变得超级敏感,让我们感觉疼痛,还会让体温升高。
乙酰氨基酚把这个前列腺素合成酶管住了,就相当于切断了那些小坏蛋的生产源头。
没有那么多前列腺素在身体里捣乱了,我们的疼痛就会减轻,体温也会慢慢降下来。
你想啊,就像一群小恶魔在你脑袋里敲鼓,让你头疼得不行,乙酰氨基酚就像一个英勇的小骑士,挥舞着宝剑把那些小恶魔赶跑。
而且啊,它对我们身体的作用还挺有针对性的呢。
它不像有些药物,会在身体里横冲直撞,影响很多其他的东西。
乙酰氨基酚就专注于解决疼痛和发热的问题,就像是一个专业的小工匠,只修理头疼发热这个小角落,不会把其他地方搞乱。
不过呢,宝子,乙酰氨基酚虽然很厉害,但咱也不能乱用哦。
毕竟它是药,不是糖豆。
要是吃多了,也会对身体有不好的影响,比如说可能会对肝脏造成负担。
就像你请小修理工来家里干活,来一两个就够了,要是一下子来一大群,那家里可能就会被他们搞得乱七八糟啦。
咱平时要是有点小头疼小发热,按照说明书或者医生的嘱咐吃点乙酰氨基酚,就像给身体请了个贴心的小助手,能让我们很快就舒服起来。
解利器中药帮你排除体内素
解利器中药帮你排除体内素中药,作为传统的医疗方式,具备很多独特的优点。
其中之一就是它们是天然的植物材料,不含任何化学添加剂。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于排毒和净化身体的需求越来越高。
而中药则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利器。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中药,它们如何帮助我们排除体内的各种有害物质。
首先,青草藤,也叫做草莓藤。
它被广泛应用于清除肝脏和肾脏中的毒素。
青草藤能够刺激肝脏产生更多的胆汁,从而促进有害物质的排出。
此外,青草藤还能刺激肾脏排尿,帮助身体更有效地消除废物。
为了达到最佳效果,可以将青草藤泡水饮用,或者使用它的提取物进行口服。
另外一个常见的中药是灵芝菌。
灵芝菌是一种宝贵的中草药,被誉为“神草”。
灵芝菌具有多种保健功效,包括排除体内的有害物质。
它含有多种活性成分,能够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抗氧化能力。
通过加强免疫系统,灵芝菌有助于清除体内的毒素,并增加身体对抗疾病的能力。
可以将灵芝菌制成粉末,加入温水中饮用,或购买灵芝菌的提取物进行口服。
除了青草藤和灵芝菌,金银花也是一种常用的排毒中药。
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排除体内的病毒和细菌。
它常用于治疗感冒、发烧和其他病毒感染症状。
金银花的功效不仅体现在病毒排除方面,它还可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加快废物的代谢和排泄。
可以将金银花泡水饮用,或者使用金银花的提取物进行口服。
另外一个很常见的中药就是绿茶。
绿茶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饮品,拥有强大的抗氧化和排毒能力。
绿茶富含茶多酚,这些物质具有清除自由基和净化体内废物的作用。
绿茶还能加速脂肪的代谢,帮助我们降低体重和身体脂肪含量。
为了达到最好的效果,可以每天饮用3-4杯绿茶,或者选择绿茶的提取物。
总结起来,中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解毒利器。
通过使用青草藤、灵芝菌、金银花和绿茶等中药,我们可以帮助身体排除体内的有害物质,提高身体的健康水平。
当然,在使用中药之前,我们应该咨询专业医生的建议,并确保安全和合理的使用中药。
让我们欣赏和保护这些珍贵的中药资源,以及它们给我们带来的健康益处。
对乙酰氨基酚中毒解救ppt课件
共17剂
1330mg/kg
第一种用法常在英国和加拿大使用,后两种用法在美国使用,唯一经 FDA批准的是72h口服法。
如果患者在服对乙酰氨基酚后10h内得到治疗,肝毒性的危险较低,且3 种NAC的使用方法疗效几乎相等。在服药后10~24h,肝毒性的总危险 性增加了,但72h口服法和48h静注比20h静注法更能保护肝脏。
对4h后血药浓度监测显示为严重中毒的患者建议使用72h口服法和48h总量20h静注法150mgkg在15mi4h后再给予50mgkg16h100mgkg300mgkg48h静注法静注140mgkg以后每4h70mgkg共需12剂980mgkg72h口服法140mgkg70mgkg共17剂1330mgkg使用nac的同时是否合用活性炭的体外和体内研究发现活性炭与nac的结合率在1050之间而与对乙酰氨基酚的结合率为50活性炭对nac的浓度的影响没有临床意义无必要使用大剂量的nac
对4h后血药浓度监测显示为严重中毒的患者,建议使用72h口服法和 48h静注法。
使用NAC的同时是否合用活性炭的体外和体内 研究,发现活性炭与NAC的结合率在10%~ 50% 之间,而与对乙酰氨基酚的结合率为50%~ 90%。
活性炭对NAC的浓度的影响没有临床意义,无必 要使用大剂量的NAC。活性炭和NAC分开服的 时间间隔小于或大于2h,对结果没有显著影响。
药剂科 2015-8
对乙酰氨基酚是国际医药市场上头号解热镇痛 药,因其常用剂量安全可靠,在多数国家为非 处方药,且应用于很多不同种类的复方制剂中。
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CDC)报告的统计数 据显示,2007 年,在1 600 例急性肝衰竭病例 中,对乙酰氨基酚中毒是最常见的病理原因。 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每年因对乙酰氨基酚中毒, 有200 例患者须转诊到三级医院住院治疗,20 例患者须进行肝移植手术。
乙酰氨基酚
乙酰氨基酚乙酰氨基酚:一种常用的退烧镇痛药物引言:乙酰氨基酚(Paracetamol)是一种常用的非处方药物,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疼痛和退烧。
作为一种非阿司匹林类非处方药,乙酰氨基酚广泛应用于临床和家庭环境中。
本文将探讨乙酰氨基酚的起源、化学性质、作用机制、用途以及药物治疗和预防中的注意事项。
一、起源:乙酰氨基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当时,化学家Hippolyte Mège-Mouriès首次合成了乙酰氨基酚,并由马兰化学公司(Marion Merrell Dow)在20世纪80年代推出。
如今,乙酰氨基酚已成为全球最常用的镇痛和退烧药物之一。
二、化学性质:乙酰氨基酚化学名称为N-乙酰对氨基酚,化学式为C8H9NO2,分子量为151.16。
它是白色结晶性粉末,可溶于水、醇和乙醚。
乙酰氨基酚的熔点为169-172°C,并具有轻微的特殊气味。
三、作用机制:乙酰氨基酚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据信主要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组胺生成,从而减轻疼痛和退烧。
乙酰氨基酚还可以抑制疼痛前体物质质子素的活性,减少疼痛传导。
此外,乙酰氨基酚还可能通过影响内源性阿片样物质的合成和释放来发挥镇痛作用。
四、用途:乙酰氨基酚主要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疼痛和退烧。
常见的应用包括:1. 退烧:乙酰氨基酚被广泛用于降低体温,对于发热的儿童和成人来说是一种有效的选择。
它通过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温度调节中心,降低发热引起的不适。
2. 疼痛缓解:乙酰氨基酚对轻至中度的疼痛如头痛、牙痛、关节痛、肌肉痛等具有显著的缓解作用。
它可在医生的监督下用于缓解手术后的疼痛等。
3. 儿童用药:乙酰氨基酚在儿童中应用广泛,用于处理普通感冒、咳嗽等症状。
然而,儿童用药时应注意剂量和使用时间,以免出现药物滥用或药物中毒的问题。
五、药物治疗和预防的注意事项:在使用乙酰氨基酚时,有一些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1. 剂量:使用乙酰氨基酚时,应根据年龄、体重和疼痛程度来确定剂量。
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中毒的诊治
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中毒的诊治
吴伟
【期刊名称】《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年(卷),期】2001(008)001
【总页数】2页(P34-35)
【作者】吴伟
【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急诊科11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95.4
【相关文献】
1.一例猫对乙酰氨基酚中毒的诊治 [J], 孙鹏;谷文峰;栾长福;张晓燕
2.对乙酰氨基酚中毒六例临床诊治经验与教训 [J], 马飞;李毅;于学忠
3.一例犬扑热息痛中毒的诊治 [J], 刘派
4.一例猫对乙酰氨基酚中毒的诊治 [J], 张铎; 马翠翠; 吉尚雷; 万玲
5.一例泰迪犬对乙酰氨基酚中毒的诊治 [J], 曹建文;佘德勇;夏伦斌;左瑞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乙酰氨基酚是目前多种非处方感冒药和流感药物中的主要成分,该药在机体内经过分解代谢转化为其他成分,其中某一种成分则会对肝脏产生毒性,但正常情况下,这种成分与体内的谷胱甘肽结合后便会失去毒性。
由于机体内谷胱甘肽含量非常有限,当过量使用乙酰氨基酚后,谷胱甘肽会迅速地损失殆尽。
当乙酰氨基酚实际使用量超过建议使用量的2~3倍时,就能导致严重的心脏损伤。
乙酰氨基酚过量使用的情况在肝移植中最为常见。
研究人员选取16系近交系实验鼠作为实验对象,这些老鼠大多数对乙酰氨基酚毒性非常敏感,只有1系对乙酰氨基酚有耐药性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通过分析对比乙酰氨基酚在16株实验鼠中的代谢产物以及16株小鼠的基因表达情况,研究人员发现了224个候选基因或许可以用来解释耐药系小鼠能够抵抗乙酰氨基酚引起肝脏损伤的原因。
研究人员发现,在所有候选基因中,有一个基因编码Bhmt2蛋白酶,Bhmt2能够促进机体产生更多的谷胱甘肽,在耐药性小鼠和药物敏感性小鼠中,Bhmt2基因序列不同。
Bhmt2酶能将SMM转化为甲硫氨酸,甲硫氨酸随后通过一系列步骤转化为谷胱甘肽。
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证实,只有在Bhmt2通路发挥正常功能时,SMM才能对乙酰氨基酚诱导的肝脏毒性的实验小鼠产生保护作用。
由于维生素U几乎在所有开花植物和蔬菜中都可以找到,因此,人们可以通过食疗的方法来预防乙酰氨基酚药物对机体产生的毒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