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科举制度始于隋唐止于明清
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

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是历史上独具特色和影响深远的一项制度。
它起源于隋唐时期,经过宋代的完善和明清两代的发展,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科举考试制度的存在和发展,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科举考试制度的初衷是为了选拔人才。
在古代,社会地位是世袭的,最重要的是出身。
而科举考试则为人们提供了一种通过知识和才能来脱离底层出身的途径。
科举考试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尊重知识和才能的价值观,倡导了文化的普及和教育的重要性。
科举考试制度在宋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宋代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以确保科举考试的公平性和选拔人才的能力。
例如,规定考试内容只能选取经典文献,以确保考生们有着相同的学术基础;同时,还大幅度减少了举行考试的地点,使得参加考试的范围更广,增加了一定的公平性。
科举考试制度在明清两代得到了最为广泛的实施和应用。
明代推行了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考试制度,丰富了科举考试的层次和方式。
清代则继承了明代科举考试的制度,进一步改革完善,使科举考试成为全国性的选拔制度,并确保其在中国社会中的稳定性和长期性。
在明清时期,考生们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逐渐增加,考试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科举考试制度的存在和发展不仅仅是为了选拔人才,它还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它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为了应对科举考试,人们开始关注教育,支持教育事业的推动。
这使得中国古代教育事业得以进一步发展,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文化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其次,科举考试制度的存在和发展改变了社会的人才结构。
在科举考试制度的推动下,不再是只有出身高贵的人才有机会得到教育,人才开始得到更多的机会展示和发挥。
这为社会带来了更多的智力和创新,推动了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最后,科举考试制度的存在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稳定和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
科举考试制度确保了朝廷和统治者拥有一个稳定和可控的人才储备,有效地解决了人才流失和人员更替的问题。
有关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和状元问题的若干史实澄清

有关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和状元问题的若干史实澄清作者:朱安远来源:《科技风》2019年第06期摘;要:颇具中国特色的科举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中国科举制始于隋唐而止于清末,历经约1300年,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主要是官吏)的一种方法。
科举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且影响深远,科举制培育了中国人浓郁的考试文化。
状元是科名中的最高荣誉,自古以来中国人的状元情结就极为浓厚,致使国人对状元形成了崇拜心理,状元也就成为人们时常谈论的热门话题。
梳理了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沿革,搜集整理了历代状元情况统计概况并澄清了有关状元方面的若干史实。
关键词:科举(贡举);常举(常科);制举(制科、特科);恩科;武举(武科);童生试(童试);岁考(岁试);科考(科试);县试;府试(州试);院试;生员(秀才);贡生(贡监);监生;解试;乡试;举人;解元;省试(礼部试);会试;贡士;省元;会元;殿试(御试);进士;状元(状头);分场榜首;三元;连中三元;状元宰相(宰辅)3 历代状元总人数问题探究中国科举制实行1300年以来,共产生过多少位状元,古籍并无完整记载,且视角不同和/或含义有异,真伪并存,不自洽和错讹现象甚多,很多史料需要甄别。
留传下来的对科举和状元情况记载比较详细的古籍及其考证专著有《玉芝堂谈荟》(明代徐应秋,该书只列明唐代84位状元的姓名且存错讹)、《登科记考》(清代徐松)、《登科记考补正》(孟二冬,2002)、《登科记考再补正》(王洪军,2010)和《<登科记考补正>考补》(许友根,2011)等。
此外,较为重要的补正考证文章还有[1~2]等。
笔者基于文献[3~4]并略作考证甄别后而得表1。
广为流传的中国历史上的首位状元是唐代622年(源于《登科记考》)或618年(武德元年,源于《玉芝堂谈荟》)状元孙伏伽,实际上他即非隋代进士,亦非唐代进士,其状元身份属无稽之谈。
《中国通史》习题与答案

《中国通史》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请解释“夏商周”时期的含义。
答案:夏商周时期是指中国历史上的三个朝代,即夏朝、商朝和西周。
这一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也是华夏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2. 请解释“春秋战国”时期的含义。
答案:春秋战国时期是指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的历史时期,包括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
这一时期是诸侯割据、百家争鸣的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发展的重要时期。
3. 请解释“科举制度”的含义。
答案: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起源于隋唐,盛行于宋明清。
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和史书,通过考试选拔出有才能的人担任官职。
4. 请解释“四大发明”的含义。
答案:四大发明是指中国古代的四项重要发明,包括造纸术、火药、印刷术和指南针。
这四项发明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5. 请解释“三国演义”的含义。
答案:《三国演义》是明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一部历史小说,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三国魏、蜀、吴之间的战争和政治斗争。
二、填空题1.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是______。
答案:夏朝2. 春秋时期的代表人物是______。
答案:孔子3. 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______。
答案:孟子、荀子4. 科举制度的最高级别考试是______。
答案:殿试5. 四大发明中的火药最早用于______。
答案:军事三、单项选择题1. 以下哪个朝代实行了科举制度?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清朝答案:C2. 以下哪位历史人物是春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A. 孔子B. 孟子C. 韩非子D. 墨子答案:A3. 以下哪位历史人物是战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A. 孙武B. 白起C. 韩信D. 诸葛亮答案:B4. 以下哪个发明最早出现在中国?A. 火药B. 印刷术C. 指南针D. 造纸术答案:D5. 以下哪个朝代实行了中央集权制度?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清朝答案:A四、多项选择题1. 以下哪些朝代属于封建社会?A. 夏朝B. 商朝C. 西周D. 东周答案:A、B、C、D2. 以下哪些历史人物属于春秋时期的思想家?A. 孔子B. 孟子C. 韩非子D. 墨子答案:A、B、C、D3. 以下哪些历史人物属于战国时期的军事家?A. 孙武B. 白起C. 韩信D. 诸葛亮答案:A、B、C、D4. 以下哪些发明属于四大发明?A. 火药B. 印刷术C. 指南针D. 造纸术E. 活字印刷术答案:A、B、C、D5. 以下哪些朝代实行了科举制度?A. 隋朝B. 唐朝C. 宋朝D. 明朝E. 清朝答案:B、C、D、E五、判断题1. 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
历史趣谈中国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科举制度发展演变史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中国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科举制度发展演变史
导语: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明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清朝
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
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
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
明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
清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灭亡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
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二十七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
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
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
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
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
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
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历史性的变化有过中肯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
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科举制度的演变

中国科举制度的演变下面是整理的中国科举制度的演变,欢迎参考。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
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二十七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
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
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
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
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
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
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历史性的变化有过中肯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
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
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
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
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
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
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
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
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
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
历史解密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科举制度开始于哪个朝代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科举制度开始于哪个朝代
导语: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皇上为选拔官员而设立的一种人才选拔方式,最初设立是在隋朝时期,隋文帝设立进士科开始的,随着时间的流逝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皇上为选拔官员而设立的一种人才选拔方式,最初设立是在隋朝时期,隋文帝设立进士科开始的,随着时间的流逝科举制度也在不断的发展,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起源阶段,第二个阶段的发展阶段,第三个阶段是衰退阶段。
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是这样的:科举制度在隋朝时建立,为了能够加强皇权的统治,执政者用科举制度代替了原来的政治制度,并且开设进士科运用考试的方式来选拔官员。
但是当时的体制并不完善,到了唐朝的时候科举制度逐渐完善,被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种类别,武则天时期还曾经出现过武举,到了宋朝科举制度出现改革,这个时期明确了考试时间,建立了防止徇私舞弊的系统,在考试内容上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明朝时期科举制度进入鼎盛时期,明朝时期科举考试被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举办的时间是每三年一次,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举行,第一名的称呼叫做会元,这一阶段的监考官一般由忠臣担任,通过会试之后贡士要参加殿试,也是最高级别的考试,在这一过程中没有落榜与不落榜之分,只有名次之分。
科举制发展到清朝的时候弊端越来越凸显,八股文取士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越来越僵化,最终科举制度被统治者废除。
科举制度开始于历史哪个朝代
众所周知,现如今的考试制度是沿袭了古代的科举制,科举制度始生活常识分享。
细数中国科举制度的演变历程

细数中国科举制度的演变历程细数中国科举制度的演变历程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在唐代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宋代则在考试制度。
考试内容、考试层次等级以及应考对象范围都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使其更加严密、规范,录取人数也大幅度增加,显示了宋代作为中国文化鼎盛期的特征。
元代蒙古人不着重开科取仕,灭宋后一度不举办科举,至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才再次开办。
科举制进入宋代高峰期后的中落期。
明王朝建立,科举制又一次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
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
但其乡试和会试头场考八股文,则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路。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
满族人享有种种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途径。
旗人在乡试、会试中享有特殊的优特,只考翻译一篇,称翻译科。
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直至消亡。
1、隋代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
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他令“诸州岁贡三人”参加考试,合格者可以做官。
开皇三年(583)正月,又下诏举“贤良”。
开皇十八年(598)七月,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四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10科举人。
大业五年(609年)正月,又诏令诸郡以“学业该通,才艺优洽”、“膂力骄壮,超绝等伦”、“在官勤慎,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强御”等4科举人。
大业年间,隋炀帝还设置明经,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了。
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科举制度,又称为科考制度,是中国古代对于官员选拔制度的一种方式。
科举制度自唐朝时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唐朝到宋朝的初期阶段、宋朝到明朝的中期阶段和明朝到清朝的后期阶段。
首先是唐朝到宋朝的初期阶段。
在唐朝,科举制度起初是为了选拔官员,减少贵族的特权,使人才能够通过考试来获得官职。
科举制度的实施推动了文人荣誉的提升,使得文人成为社会上层的一部分。
然而,在唐朝时期,科举制度还不够完善,考试内容也相对简单,大部分官员多是凭借家族背景或者买官来得到职位。
直到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迈入新的阶段。
宋朝时,科举分为三级:进士、探花和状元。
进士考试是科举制度的最高级别,合格者可以参加殿试,最终获得高官厚禄。
这一阶段,科举制度的地位和影响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其次是宋朝到明朝的中期阶段。
随着科举制度的不断发展和优化,考试内容逐渐增加了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科举考试的场所和制度也得到改进,增加了宣读考题、布置考场、公开挂榜等环节,使得考试更加公平公正。
宋代的科举制度特点是数量不断扩大,地区性逐渐减弱。
到了明朝,科举考试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参加考试的人数显著增加。
明朝科举制度的改革使得官员晋升的标准更加严格,考试的内容更加深入。
科举制度成为社会上升和晋升的唯一途径,对社会流动性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最后是明朝到清朝的后期阶段。
明朝和清朝时期的科举制度有很多类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区别。
在明朝,科举考试的地位和影响力达到了顶峰,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弊端,如考试内容的僵化、腐败和贿赂等问题。
到了清朝,当科举制度已经成为一种刻板僵化的制度时,一些改革思潮开始兴起,试图改革科举制度。
然而,这些改革都没有取得重大的突破。
综上所述,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唐朝到宋朝的初期阶段、宋朝到明朝的中期阶段和明朝到清朝的后期阶段。
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塑造了官员选拔的方式,推动了社会上层的文化繁荣和流动性。
科举制度之始

科举制度之始科举制度始于隋朝。
科举,就是由封建国家设立科目,定期举行统一考试,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这种作法,也叫“开科取士”。
在奴隶社会,主要官职都是世袭的。
封建社会逐渐采取选拔官吏的办法。
魏、晋、南北朝时,选拔官吏实行“九品中正制”由地方政府进行。
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全凭门第出身,于是名门望族子弟被选为上品作高官,庶族寒门出身的人只能被选为下品小官,以至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
随着封建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族地主阶级的经济力量不断加强,人数不断增多,形成了一股重要的社会力量。
他们要求在政治上得到相应的地位按门第高低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堵塞了他们进入仕途的道路。
加上这种作法容易造成世家大族长期操纵地方政权,称霸一方的弊病,因而越来越不适应封建王朝的统治利益。
隋朝建立后,隋文帝杨坚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扩大地主阶级的政权基础,正式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力收归中央。
规定各州每年以文章华美为标准选拔三人,荐给朝廷。
后又命令京官五品以上、地方官总管、刺史等以“志行修谨”(有才)、“清平干济”(有德)二科荐举人才。
隋炀帝杨广即位后,又创置了进士科,国家用考试的方法以才取人,考取的就可以到中央或地方政府中作官,这就是我国科举制度的开始。
创置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外重大改革。
它适应了庶族地主阶级兴起的历史趋势,为地主阶级的各个阶层加入统治集团开辟了道路。
隋朝实行的科举制度,一直为以后的封建朝代所沿用,并不断加以发展和完善,成为封建国家选官的基本制度。
和隋朝以前的选官制度相比较,它有利于选拔人才,提高行政效率,对维护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起了重要作用。
中国历代科举制度隋朝-- 科举制度的创立隋文帝于开皇十八年(598年)七月诏令了"诏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斡济二科举人"的分科科举制度。
隋炀帝时,又扩大了分科范围,大业三年(607年)四月,炀帝诏令:"文武有职事者,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骁壮十科举人。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隋朝。
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
隋朝开设科举,具有标志性实际意义,成为了我国科举制度的起点。
自隋朝开始,科举制度一直持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举行最后一次进士考试后被废除。
在科举制度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唐朝继承并发展了科举制度,使其得以完备。
科举制最早起源于隋朝,科举制从隋唐开始到清代灭亡古典文学

科举制最早起源于隋朝,科举制从隋唐开始到清代灭亡古典文学从公元583年到1905年的1300多年中,中国有一场考试,不仅是全民瞩目,更是影响着世界。
它就是举世闻名的科举制。
而科举制到底是怎么回事,是怎么起源的,灭亡的原因又是什么……多少个谜题,让我们追寻历史的脚印,一一为您解开。
科举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是让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学而优则仕的一种制度,最早起源于隋朝。
隋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合格者可以做官。
在科举制之前,选官主要凭靠家世背景,不但堵塞了民间人材,还让世族得以把持朝廷人事,影响皇帝的权力。
于是乎,科举制应运而生。
科举考试主要有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
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
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
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
进士科包括策问,加试经史、杂文,后来杂文专考诗赋。
策问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考察治理正式的能力。
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而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
因而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不过这也说明了盛唐时的风气很好,就连五十岁的人都努力去考进士。
这么一来,那些考取进士的人自然是欣喜若狂,着名的雁塔题名,便渐渐成为了一种习惯。
在雁塔题名的人当中,最出名的要算是白居易了。
他27岁一举中第,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
又如另一位新科进士刘沧写道:“紫毫粉壁题仙籍”,简直以为自己是天上的文曲星了。
尽管新科进士们诗兴不减,而慈恩寺的墙壁毕竟空间有限,不久,白墙便成“花墙”。
科举制度始于

科举制度始于引言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选拔人才方式之一,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制度始于中国古代,一直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特点和制度的运行。
背景科举制度起源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其目的是选拔士人,使其进入官府从事政务。
科举制度始于唐代,但在宋代才真正得到完善和广泛应用。
科举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结束,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科举制度唐朝是科举制度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唐朝,科举制度被纳入了国家官职任命的正规程序。
首次举行的“贞观之治”以及“开元盛世”时期,科举制度成为了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
唐代科举制度所采用的考试形式主要包括会试和殿试。
会试的主要目的是初步选拔人才,而殿试则是定位高级官员的关键环节。
宋代科举制度宋代是科举制度发展的巅峰时期。
宋代科举制度对唐代的制度进行了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宋代的科举考试共分为三级: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是选拔士人进入进士科的初步考试环节。
获得乡试录取资格的士人,可以参加会试。
会试的目的是综合评价考生的各方面素质,同时还包括了文章的写作和答辩环节。
通过会试的考生,进入殿试。
殿试是最后一轮选拔,只有通过殿试的考生才能获得进士头衔并获得官职。
宋代科举制度的严格性和公平性使得其成为了中国古代最公正和高效的人才选拔制度。
明清科举制度明清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呈现出衰落的趋势。
虽然科举制度在这一时期仍然被使用,但其原本的意义和重要性逐渐减弱。
明代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取消了乡试,将会试和殿试合并为一次考试。
清代则在科举制度上进行了更加彻底的改革,但其本质并没有改变。
科举制度在这一时期的问题主要包括考试内容的过分注重纸上谈兵,选拔出来的官员缺乏实际才能等。
科举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科举制度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使得社会地位低下的人士也有机会通过考试而进入官府,促进了社会流动性。
其次,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士人的学习成为了一种社会风尚,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科举制度始于哪个朝代

科举制度始于哪个朝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起源于隋朝,形成于唐朝,持续发展至清代,历时近一千四百年。
科举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隋朝的开皇年间,隋文帝杨坚意识到重用人才的重要性,于581年开始实行科举制度。
之后,唐太宗李世民继承并发扬了这一制度。
唐太宗时,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设立了国子监,规定了考试内容和程序,并开始推行制度的普及,从而奠定了科举制度的基本框架。
唐朝科举制度的主要目的是选拔政治人才,以此来提高官员的能力和廉洁度,为政府提供稳定的管理层面。
这一制度为成就了唐朝的开放权威的盛世,推进了政治和文化的繁荣。
考试科目包括经义和史论,以及从毛笔书写到仪容仪表等方面的专门技能。
此外,唐朝还设立了中央的文庙以祭祀学官,强化了文化和教育的地位。
随着唐代的衰败,科举制度在五代十国时期几乎废止,但在宋朝得以恢复和进一步完善。
宋朝科举制度的改进主要集中在考试内容和程序上,增加了文论和策论科目,提高了对文学才能的重视。
此外,还设立了地方性的乡试,以选拔地方政府官员。
通过这些,宋朝确保了官员选拔的公平性和科学性。
元朝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但并未对其本质做出根本性的改变。
元代的科举考试分为三个阶段: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在各省进行,选拔出一定数量的贡士进入会试,会试在首都举行,选拔出进入殿试的考生。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根据考生的答卷和表现来确定秀才名单。
元朝的科举制度相较于以往的朝代,更加注重实用性和政治忠诚,选拔的考生中出现了更多与民生有关的科目。
明朝继承元朝的科举制度,并进行了进一步的和发展。
明朝科举制度的主要目的是充实官员队伍,确保政府的稳定和廉洁。
明朝的科举考试顺序为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的科目包括经义、经史、策论等。
明朝还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了科举的教育,推行了府试、州试等层层选拔制度,以确保选拔出优秀的官员。
明朝的科举制度为官员的选拔提供了一种更加公平和有序的方式,也推动了文化和教育的发展。
科举制发展史

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关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从隋朝创立、唐朝发展、宋朝继续完善直到1905年科举制的废除。
一、开始于隋唐1.背景(1)九品中正制的弊端:隋唐之前的选官制度是始于220年魏王曹丕推行的九品中正制。
该制度实行之初,中正选人家世、道德和才能并重,通过该制度统治者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后来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选人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史料阅读关于九品中正制的弊端,西晋段灼在上晋武帝表中指出: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
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晋书·段灼传》(2)南北朝以来,统治阶级内部结构发生变化:门阀士族地主日益腐朽,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
寒门庶族地主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
为适应这一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隋唐统治者将科举制作为官员选拔的新制度。
2.形成和完善(1)形成隋朝建立后,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2)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①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②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③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3)内容①分科:科举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为特点,分为制举和常举。
制举是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常举每年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等几十种,其中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
考试合格只是取得为官的资格,还需吏部选拔后方可正式任官。
②内容: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
(4)影响①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史料阅读进士科始于隋大业(隋文帝年号)中,盛于贞观(唐太宗)、永徽(唐高宗)之际。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
明清科举制度知识点总结

明清科举制度知识点总结一、科举制度的起源和演变1. 隋朝科举制度的起源隋朝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隋文帝开创了科举制度的先河。
公元605年,隋文帝颁布了《秀才之科》制度,规定每年选拔100人作为秀才,这是中国科举制度的开端。
2. 唐朝科举制度的发展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充分发展。
唐太宗颁布了《制举贤良诸生法》,规定每三年选拔一次进士,使科举制度得到了制度化的发展。
3. 宋朝科举制度的变革宋太祖在位时,推行了“科舉之法”,规定每三年选拔一次进士。
这一制度在宋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完善,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最为精细、制度最严密的选拔官员的制度。
4. 明清科举制度的巩固和完善明朝科举制度的建立主要在洪武年间,初始的科举制度在明朝进行了一些重大的调整,修订和发展,如节制、礼德两元的标准,进士科、举人科、太学等的设立和做出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明朝科举制度有着比较完善的制度。
5. 清朝科举制度的改革清朝在科举制度方面做出了一些调整和改革。
康熙四十年(1701年),康熙帝颁布了一项新法令,规定考试科目改为经义、史学、墨学和诗文等,清朝科举制度在内容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二、科举制度的实施过程1. 进士科举进士科为最高科目,是科举制度中最重要的选拔官员的科目。
进士科选拔的对象是士人,考试内容主要包括经义、史学、墨学和诗文。
2. 举人科举举人科是科举制度中的第二重要科目,为乡试科目,选拔的对象是士人,主要考试内容是四书五经、墨学和诗文。
3. 学员科举学佑科一般是由明朝苏世传所设,清朝叶琦曾称“大科六科,别置学佑科,取以六税士之秀,充六部诸司属员,或有滇南等处需官者,亦可对补加察,以妥不足为赤政仪称。
”其次孙承世、明如染及何莹祚均曾称其重要。
4. 太学科举太学科是科举制度中的最低一级科目,选拔的对象是学生,主要考试内容为四书五经和古文。
三、科举制度的社会影响1. 选拔官员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官的主要途径,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为选拔大批可用人才提供了社会机会。
浙江选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浙江选考历史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B. 科举制度始于隋唐时期C. 科举制度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D. 科举制度在清朝末期被废除答案:D2. 中国历史上的“文景之治”指的是:A. 汉武帝和汉景帝时期B. 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C. 唐太宗和唐玄宗时期D. 宋太祖和宋太宗时期答案:B3. 下列关于辛亥革命的表述,正确的是:A. 辛亥革命是1911年发生在中国的一次资产阶级革命B.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民主共和国C. 辛亥革命后,中国实现了真正的民主和自由D. 辛亥革命的领导人是孙中山答案:A4. 下列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B. 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礼教C. 新文化运动主张全盘西化D.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陈独秀、胡适等答案:C5. 下列关于抗日战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全民族抗战B. 抗日战争始于1937年的“七七事变”C. 抗日战争结束于1945年的日本无条件投降D.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主要采取游击战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下列关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正确的有:A. 封建社会实行君主专制B. 封建社会以农业为主要经济形式C. 封建社会有严格的等级制度D. 封建社会不存在法律制度答案:ABC2. 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表述,正确的有:A. 五四运动是1919年爆发的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B. 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C. 五四运动的口号是“外争国权,内惩国贼”D.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答案:ABCD3. 下列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表述,正确的有:A. 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阶段B. 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C.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邓小平D. 改革开放使中国迅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答案:ABC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 简述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进中举>课前相关知识
一、关于科举制度
①科举制度始于隋唐止于明清,(1905年被废除)。
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
是封建王朝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
②科举制度下,读书人想求名得利,必先苦读,然后通过童试取得考试资格,再进行乡试
会试殿试
③古代的科举考试内容主要为八股文和试贴诗等。
1、初步考试--童试、岁试、科试
⑴童试(小考)
:童子初应试皆称童生,及格者称生员(庠生、秀才)。
成绩最好的是廪生,
有一定名额,公家发粮食;其次是增生,也有一定名额;新及格的皆称附生。
⑵岁试:一年一考,按成绩等第依次升降进行选优。
⑶科试(大考):三年一考,为了确定举人考试资格。
2、正式考试--乡试、会试、殿试
⑴乡试(大比、秋闱):每三年在省城考一次,成绩优良的员参加,考八股文和试帖诗,及
格者称举人,有资格做官。
第一名称解元,第2-10名称亚元。
⑵会试(礼闱、春闱):乡试后第二年在礼部考,举人参加,考八股文和试帖诗,及格者称
贡士。
第一名称会元。
会试后一般要复试。
⑶殿试:由皇帝主持,贡士参加,考策问,中者皆称进士。
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第一甲取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三人合称三鼎甲。
第二甲第一名称传胪。
二、注意读音:
1、作揖(yī )
2、带挈(qiè)
3、行事(háng)
4、长亲(zhǎng)
5、腆着(tiǎn)
6.星宿(xiù) 7兀自(wù) 8轩敞(xuān)9相公(xiàng) 10报帖( tiě )
11避讳( huì) 12赊欠(shē )13绾发(wǎn)14桑梓(zǐ)15侥幸(jiǎo )
16攥紧( zuàn ) 17啐(cuì)18斋公(zhāi)19醉醺醺(xūn)20癞蛤蟆(lài)
21阎王(yán )22 嗑(hé)23瘟(wēn)
初级考试
正式考试
1. 童试:儒生
2. 岁试:秀才(县里每年一次)
3. 科试:举人(资格)(三年一次)
1. 乡试:举人(做官的资格)(三年一次)
2. 会试:贡士(次年二
3. 殿试:进士(两月后)(直接做官,状元)
三、文学常识填空
①本文节选自《儒林外史》中的第三回
②作者是清代(朝代)的小说家吴敬梓。
③他写的这部书是章回体的长篇讽刺小说,共55 回。
④该书主要描写封建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揭露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在这个制度奴役下的士人的丑恶灵魂。
⑤《儒林外史》中的儒林指一群读书人外史是指不见于正史的轶闻故事。
⑥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李宝嘉(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吴沃尧(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
四、整体感知,把握故事情节
1、《范进中举》按故事情节的发展,可分为中举前和中举后两大部分。
分发一:(按事件的发展来分)
第一部分:范进中举前
屠户贺喜(第1段)
范进借钱(第2段)
第二部分:范进中举后
范进发疯(3--5段)
屠户治疯(6--9段)
乡绅贺喜(10--12段)
分发二:(按小说的故事情节来划分)
一(1段)序幕,范进中秀才,取得考举人的资格
二(2段)开端,范进瞒着岳父参加乡试
三(3—4段)发展,范进卖鸡,喜报忽到,邻居把他从集市拉回来。
四(5—9段)高潮,范进喜极而疯,胡屠夫“打”醒了他。
五(10—12段)结尾,范进从集市回来,张乡绅到访,赠金又赠房
五、找出课文中小说的三要素。
1、人物
(1)小说中有哪些人物?(范进、胡屠户、张乡绅、范母、范妻、众邻居、报录人)(2)在这些人物中,其中哪些人物刻画得较详细?(范进、胡屠户、张乡绅)
(3)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谁? (主人公):(范进)
2、情节:范进中举前后,周围人对他的不同态度
3、环境:封建科举制度下的世态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