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科举考试流程表(精选)
明清的科举考试
明清的科举考试一.童试,每年一次,参加考试的人是儒生、童生。
地点在府、州、或县所在地。
主考官,知府、知州、知县。
考试的内容:经、史、时务、贴诗。
考取后称秀才〔生员〕。
二.乡试:每年一次,秀才参加考试,地点在府、州所在地,朝廷派员监考,考试的内容:经、史、时务,考中后称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三.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三月举行,举人参试,地点在礼部,考试的内容:经、史、时务、八股文,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四.殿试:会试后同年五月份〔也曾经在四月〕举行,皇帝主试,考试地点天安门内保和殿,考试的内容:策问,考中的称进士,进士分为三甲。
第一甲取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墙内开花墙外红〕以下是二甲进士;三甲进士。
五.八股文:又称八比文,时文,制义,童试、乡试、会试必须完成的文体,这种形式流行于宋代,在?四书?、?五经?里出题,行文要对偶,有四、六、八股之分,到了明代有固定格式,到了清代更为盛行,是知识分子做官的敲门砖。
六.八股文的格式:1、破题。
2、承题。
3、起讲。
4、入手。
5、起股。
6、中股。
7、后股8、束股。
破题:用两句话点破题目的要义。
承接:承接破题的意思加以说明。
起讲:开场议论。
入手:起讲入手处,要模拟圣贤口吻说话。
七.起股—束股正式议论,每股之间用一、二句话转折过度,谓之“过接〞,束股之后用一、二句话收结全篇,谓之“大结〞。
从起股开场,每股都要求有两句排比、对偶,每股最少四句,最多二十四句,句子的多少、长短没有规定,相对成文,合共成八股文,其正格还有六股、十六股,十八股称殿格,每篇的字数从300—700之间。
八.八。
内容:代圣贤立言,只准讲?四书?、?五经?所讲过的内容。
〔文字狱〕补充:试贴诗:唐朝科举考试必须完成的文体。
题目:古人诗句或成语。
构造:唐代五言六言韵为常制〔六十个字〕,五字一句。
两句一联,十二句一首,后开展到五言八句韵,两句一联,十六句一首〔共计八十字〕。
清朝科举取士程序
清朝科举取士程序
清朝科举取士程序整理:黎路超
一甲(进士):3人,状元(从六品),榜眼(正七品),探花(正七品)
皇二甲(进士出身):40~50人(正七品),第一名称传胪,亚元
帝三甲(同进士出身):100~300人(正八品),第一名称传胪
殿试(与会试同年)
地点:京城;主考:皇帝取
士
列等一、二、三等
复试(紧接会试)
地点:皇宫保和殿,
及第贡士(录取100~500人,第一名称会元)(出贡)
会试(三年一次,丑未辰戌年三月)
地点:京城;主持:礼部,皇帝任命正副考官
正榜举人(第一名称解元)——可做知县
及第(孝廉)
乡试(三年一次,子午卯酉年八月)
地点:省城贡院;皇帝派主考官贡生、监生一、二等及三等前5名(大省前10名)
进入或录科、录遗生
科考,(学政到任第二年)
地点:学校;学政主考
岁考(学政到任第一年)
地点:学校;学政主持
一等:禀生(公家按月发粮)
合格生员(秀才)(第一名称案首)入官办学校读书二等:增生
三等:附生
童生试(院试,每年一次)地点:书院;省学政主持
合格童生
童生试(府试,每年一次)地点:府;同知主持
通过
童生试(县试,每年二月)地点:县城;知县主考
学生(上过学,不论年龄)。
院试乡试会试殿试顺序
院试乡试会试殿试顺序古代科举考试的顺序由低到高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1、院试:院试是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考试。
因学政又称提督学院,故名。
清初沿明制,各省提学官称提学道,亦沿称“道试”。
凡经府试录取的童生均可参加,其报名、填写履历、廪生作保等手续与府试、县试略同。
学政于驻在地考试就近各府应试童生,其余各府则依次分期亲临考场主持。
考试分正试、复试二场。
试八股文与试帖诗,并默写《圣谕广训》百数十字。
2、乡试: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
唐宋时称“乡贡”、“解试”。
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明、清两代定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凡本省生员与监生、荫生、官生、贡生,经科考、岁科、录遗合格者,均可应试。
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庆典加科为恩科,考期亦在八月。
3、会试: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因考试在春天举行,故又称为春试或春闱。
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会试,科举考试名目之一。
所谓会试者,共会一处,比试科艺。
由礼部主持,在京师举行考试。
会试在北京内城东南方的贡院举行。
会试的主考官4人(明代为2人)称总裁,以进士出身的大学士、尚书以下副都御史以上的官员,由部都请派充。
4、殿试:殿试又称“御试”、“廷试”、“廷对”等,是唐、宋、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之一。
殿试由内阁预拟,然后呈请皇帝选定。
会试中选者始得参与。
目的是对会试合格区别、选拔官员等第。
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
由武则天创制于神都紫微宫洛城殿,所以是从唐开始的。
殿试第一名称为状元。
古代科举制度分为六级:童生(第一级县试)——刚开始学习的小孩。
相当于高中毕业,因为他们可以算是有学问的人。
秀才(第二级府试)——最低级的考试合格者称为生员,也叫秀才。
相当于高中毕业。
举人(第三级院试)——生员(秀才)应三年一度的乡武,合格者称为举人。
相当于大学生或研究生,因为他们毕竟是从众多的秀才中脱颖而出的。
明清科举简表
明清科举简表
院试乡试(秋闱)会试(春闱)殿试
考场学政巡回案临考场
(府、县)
京城和各省贡院
(省城)
京城贡院(礼部)皇宫(宫殿)
主考人各省学政中央政府特派官员钦差大臣皇帝参加者童生(儒生)生员及监生举人贡士中者名称生员(秀才)举人贡士进士
日期三年之内两次子、卯、午、酉年
八月,桂榜
乡试次年三月,
杏榜
会试同年四月,
金榜
第一名案首解元会元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明清科举简表
院试乡试(秋闱)会试(春闱)殿试
考场学政巡回案临考场
(府、县)
京城和各省贡院
(省城)
京城贡院(礼部)皇宫(宫殿)
主考人各省学政中央政府特派官员钦差大臣皇帝参加者童生(儒生)生员及监生举人贡士中者名称生员(秀才)举人贡士进士
日期三年之内两次子、卯、午、酉年
八月,桂榜
乡试次年三月,
杏榜
会试同年四月,
金榜
第一名案首解元会元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明清科举简表
院试乡试(秋闱)会试(春闱)殿试
考场学政巡回案临考场
(府、县)
京城和各省贡院
(省城)
京城贡院(礼部)皇宫(宫殿)
主考人各省学政中央政府特派官员钦差大臣皇帝参加者童生(儒生)生员及监生举人贡士中者名称生员(秀才)举人贡士进士
日期三年之内两次子、卯、午、酉年
八月,桂榜
乡试次年三月,
杏榜
会试同年四月,
金榜
第一名案首解元会元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1 / 1。
明清科举考试的步骤
明清科举考试的步骤宝子,今天咱来唠唠明清时候科举考试那点事儿哈。
明清的科举考试呢,那可是一套挺复杂的流程。
最开始啊,是童试。
这童试就像是个入门考试,一般都是在县级进行的。
这个考试可重要啦,就像你想进一个超级酷的俱乐部,这就是第一道门槛。
童试又分好几场呢,小娃娃们得努力过了这关,要是通过了,就成了秀才。
秀才在当地那也是有点小身份的人啦,可以享受一些小特权呢。
再往后啊,就是乡试啦。
乡试可就不是在小县城里考了,得去省城。
这就像是升级打怪到了一个新的大关卡。
乡试每三年才考一次呢,时间上就很让人等得心焦。
而且考试的时候那场面也大,全省的精英们都聚在一起竞争。
要是在乡试里考得好,中了举人,哇塞,那可就不得了啦。
举人在地方上那是相当受尊重的,感觉就像小明星一样,而且还能有机会去做官呢,虽然可能官不大,但也是个光宗耀祖的事儿。
要是中了举人还不满足,那就要冲刺会试啦。
会试是在京城举行的,全国各地的举人都往京城跑,那时候交通可不方便,一路舟车劳顿的。
不过为了前程,大家也都拼了。
会试的竞争那是相当激烈,都是各地的学霸汇聚一堂。
这考试要是通过了,就成了贡士。
贡士就离最高荣誉很近很近啦。
最后就是殿试啦。
殿试可是在皇宫里考呢,这得多威风。
皇帝有时候还会亲自监考或者参与评判。
殿试主要就是排个名次,分出一甲、二甲、三甲。
一甲就只有三个人,那就是状元、榜眼和探花,这可都是超级学霸中的学霸。
二甲和三甲人数就多一些啦。
一旦在殿试里取得好成绩,那可就是真正的飞黄腾达啦,全家都跟着沾光,在整个国家那都是响当当的人物。
明清的科举考试就像是一个层层筛选的大漏斗,从最开始的童试到最后的殿试,每一步都不容易,每个参加科举的人都像是在一场超级大冒险里努力拼搏的勇士呢。
明清科举考试
明清科举考试:
1、县试、府试,属于预备性考试,地点本县,主持者是知县、知府,及格者称童生。
2、第一级考试叫院试,地点府、县,主持者学政、学台、宗师,及格者称为生员、秀才、相公,第一名案首,其中成绩好的享受国家的廪膳补助,称为廪生。
3、第二级考试叫乡试(秋闱),每三年一次,秋季八月,地点京城和各省贡院(省城),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桂榜
4、第三级考试为会试(春闱),每三年一次,春季二、三月,地点京城贡院(礼部),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5、第四级考试为殿试,地点皇宫(宫殿),由皇帝主持,只定名次,不黜落,取中者统称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取三名,依次称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金榜。
明朝科举考试四级顺序
明朝科举考试四级顺序
科举测验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
第一步是院试:也叫“小试”、“童子试”,未登科之前的考生叫童生、孺子。
登科后称生员、庠生、秀才。
按规定,秀才还要通过科试,才有资格参加乡试,科试在乡试之前举行,可以看成是乡试的预考。
通过科试的秀才被允许参加古代的“高考”乡试。
如果科试没有通过,则叫“落海”,落海者尚有一次补考的机会,称为“考遗才”。
第二步是乡试:每三年考一次,参考者秀才,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闹”。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人叫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第三步是会试:每三年考一次,在乡试的基础上展开的。
一般是在乡试的第二年春季,俗称“进京赶考”,也有“春闹”之称。
地点设在礼部官衙,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登科后称贡士,一般录取三百名左右,第一名叫会元。
第四步是殿试:由皇帝主持测验,贡士才有参考资历。
殿试分三甲(三等)统称进士。
其中一甲三人。
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
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员。
在乡试、会试、殿试均考第一者,称作“连中三元”。
科举考试的流程
科举考试的流程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僚人才的制度,起源于隋朝,兴于唐朝,延续至清朝。
这一制度对于中国政治、教育史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科举考试中,考生要经过一系列的考试环节,最终通过考试,方可进入官僚体系担任公职。
以下是科举考试的主要流程。
1.乡试(省试):乡试是科举考试的第一阶段,也是考生进入科举考试体系的第一关。
乡试分为两个阶段,诗文阶段和策论阶段。
在诗文阶段,考生需要完成一篇诗和一篇文,以展现其文学才华。
而在策论阶段,考生则需要就一个政治或社会问题撰写一份论文,以展现其政治观点和才能。
乡试结束后,考生的试卷将由主考官和副考官进行评判,最终排名前列的考生可进入下一阶段。
2.会试:会试是科举考试的第二阶段,也是乡试合格的考生能够参加的第二关。
会试一般在京城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
会试分为文试和武试两部分。
文试内容包括经义、史学、经学等,考察考生对古代典籍的理解和记忆能力;而武试则考察考生的武艺和军事知识。
在会试中,考生需要接受各个科目的考试,由主考官进行评判。
最终,排名前列的考生有资格进入最后一关。
3.殿试:殿试是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关,也是最为重要的一关。
殿试在皇帝的宫殿中举行,由皇帝亲自面试考生。
在殿试中,考生需要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展示自己的才能和见解。
考试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多个领域,要求考生具备广博的知识和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殿试结束后,皇帝将亲自点评每个考生,并根据考生的表现确定名次。
总结起来,科举考试的流程可以简洁地归纳为乡试、会试和殿试这三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内容和形式,旨在全面考察考生的文化素养和才能。
通过科举考试,中国古代培养了大量的官员,为政府提供了稳定的官员队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科举考试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厚的一笔,成为了中国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科举考试流程
古代科举考试流程
1.初级考试(乡试):首先,考生需要通过地方的乡试。
这个阶段的
考试主要是基础知识的考核,如经文、韵书、算术等。
考试内容以四书五
经为主。
合格的考生可以进入下一阶段的考试。
2.中级考试(省试):考生通过乡试后,可以参加省试。
这个阶段考
试相对难度更高,也更加注重对经典文化的理解和熟练程度。
合格的考生
可以进入最后一个阶段的考试。
3.高级考试(殿试):殿试是最终的考试,也是最重要的考试。
只有
部分通过省试的考生被选中。
殿试是在皇帝的皇宫或官方设立的考场进行的。
这次考试的评判标准更高,考生需要回答论述性问题,以展示他们的
才能和见识。
4.高会:殿试结束后,高级考试的合格者将被邀请参加高会。
这是一
次与皇帝面对面的会见,皇帝亲自对考生进行面试,以判断他们的品德和
素质。
通过高会的考生将会被直接录用为官员,并开始官界生涯。
科举考试的流程并不只是一次简单的考试,而是一个漫长的选拔过程。
一旦通过科举考试,考生可以有机会成为官员,享受特权和荣誉。
清朝科举考试流程
清朝科举考试流程
清朝科举考试流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士子报名:士子需在考试前向当地的府、州、县等官府报名。
一般要求士子年满20岁,身体健康,无过憾之事。
2. 考试阶段一:乡试(也称会试):乡试是科举考试的第一阶段。
士子需前往府、州、县等地的考场参加考试。
乡试主要包括文试和武试两部分。
文试是答卷,主要考察士子的文采、才学,包括作文、诗词等。
武试则是战术技能的考试,涉及武艺、射箭、马术等。
3. 考试阶段二:省试:逐过多次乡试者进入下一阶段:省试。
省试由省级官员组织,主要对乡试的优秀考生再次进行考试。
省试主要采用答卷的形式,其中包括理论题、应用题等。
此阶段的考试难度更高,考察的内容也更加深入。
4. 考试阶段三:殿试(也称礼部试):殿试是科举考试的最后一阶段,由皇帝亲自主持。
只有通过省试的少数考生可以进入殿试。
殿试主要采用答卷和口试相结合的形式,考察士子的综合素质和才能。
口试包括对考生进行面试和诗词对答等。
5. 录取与选贡:殿试后,考生的试卷会由考官递交给皇帝,由皇帝亲自确定考生的分数和名次。
根据名次,皇帝会录取一部分考生,他们可以进入翰林院做官,成为朝廷要员。
同时,皇帝还会选取一部分士子作为贡生,赐予荣誉称号,并可进入地方任官。
总的来说,清朝科举考试流程可总结为乡试、省试和殿试三个阶段,通过层层选拔,最终确定考生的录取名次及是否进入仕途。
科举制度在清朝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是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
明清科举考试流程
资格考试或预备考试。
)
古代童试 考棚
乡试名次 第一名 第二名 前五名 第六名 最后一名
称呼 解元 亚元(亚魁) 经魁 榜元 殿榜
日期 八月初八 八月初九 八月初十 八月十一 八月十二 八月十三 八月十四 八月十五 八月十六 九月初五 至二十五
乡试考试安排 第一场考试考生进场 第一场考试开始 第一场考试结束 第二场考试考生进场 第二场考试开始 第二场考试结束 第三场考试考生进场 第三场考试开始 第三场考试结束 公布成绩(“发榜”、 “放榜”、“揭晓”)
进行, 4月16日举行,18日公布成绩,考1场
地点:紫禁城保和殿 时间地点:4月21日在紫禁城保和殿举行殿试,考 1场。25日在紫禁城太和殿举行仪式公布成绩。 主考官:皇帝
“科举加时赛”
一甲 二甲
状元 榜眼 探花
翰林院修撰 翰林院编修
进士及第 进士出身
三甲
同进士出身
一等 二等 三等
留在翰林院,出任庶吉士
留在中央政府,出任六部 主事、内阁中书
任命为知县,出任地方
紫禁城保和殿
殿试场景
紫禁城太和殿
府、县一级
省一级
国家一级
14场
3场
4场
2场
最少得考 场
登科后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明清科举考试流程
(根据宫崎市定《科举史》整理)
(日本)宫崎市定
大象出版社,2020年6月第1版
萌芽于汉,兴于隋唐,盛于宋,完善于明清,亡于晚清
明清时期,凡是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未考 取生员(秀才)资格之前,都称为童生或儒童
在私塾念书或聘 请家庭教间 考试地点 每年2月 各县考棚
明清科举三级四试 院试
明清科举三级四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我国的科举制度萌芽于隋,确立于唐,发展于宋,成熟于明,衰落于清,1905年终废除,前后绵延达千余年之久。
其中,明清两朝可谓是其鼎盛期。
当时的读书人首先要接受由本县知县主持的县试,县试通过后,再接受由本府知府主持的府试,府试及格后,取得童生身份,才有资格参加国家正式的科举考试。
明清两朝的科举以进士科最为重要,其考试共分三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一、院试——考秀才在府城或直属省的州治所举行。
主考官是学政,由皇帝任命进士出身的翰林院、六部等官员到各省任职,任期三年,任期内要依次到所辖各府、州去主持院试。
院试又分岁试和科试两种。
所谓岁试,即俗话所说的童生考秀才,通过岁试,童生就算是“进学”了,成为了国家的学生,称为生员,亦即秀才。
岁试成绩优良的生员,方可继续参加科试,科试通过了,才准许参加更高一级的乡试,叫做“录科”。
中了秀才,就脱离了平民阶层,走上了仕途的起点,地位比普通百姓高人一等,见了知县不用下跪,官府也不能随便动以刑罚。
二、乡试——考举人在京城及各省省城举行。
三年一次,一般在子、卯、午、酉年举行,考期多在秋季八月,所以又称“秋闱”。
主考官一般由进士出身的在京翰林或部院官担任。
乡试有正规的考场,叫做贡院,一般建在城内的东南隅。
乡试共考三场,初九、十二、十五日各一场。
发榜在九月,正值桂花开放,所以又称为“桂榜”,也称“乙榜”。
乡试取中的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三、会试和殿试——考进士会试和殿试是最高一级的考试,其中会试是带有决定性的考试,而殿试只定名次,不存在黜落的问题。
会试由礼部主办,在京城的贡院举行。
一般在乡试的第二年,也就是丑、辰、未、戌年,考期多在春季二、三月,所以又称“春闱”。
主考官多由内阁大学士或六部尚书担任。
发榜在四月,正值杏花开放,所以又称为“杏榜”。
会试取中的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会试之后还要举行殿试,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殿试所发之榜称“甲榜”,分三甲:一甲为赐进士及第,只有前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为赐进士出身,三甲为赐同进士出身。
清代科举考试过程
清代科举考试过程
清代科举考试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选拔官员的方式,分为三个阶段:乡试、会试和殿试。
下面是具体的流程:
乡试:在每个省的州县设立乡试场,由知县主持考试。
参加乡试的考生需要在本县或本州学习两年以上,并通过县试的考核,才有资格参加乡试。
乡试采取笔试形式,考试内容包括四书五经、史传、经义和诗赋等。
会试:在乡试合格的考生,可以参加会试。
会试在京城设立会试场,由翰林院主持考试。
会试也采取笔试形式,考试内容包括策论、文章等。
在北京参加会试的考生还需要进行礼部试的考核,考查其的仪态和礼仪等方面的表现。
殿试:在会试合格的考生,可以参加殿试。
殿试在紫禁城的太和殿举行,由皇帝主持考试。
殿试采取口试形式,考试内容包括经义、典章、礼制等方面的知识,考查考生的才能和品德。
殿试合格者即可成为进士,取得官职和官阶。
以上是清代科举考试的流程,由于科举制度的存在,使得中国封建时代的社会文化较为繁荣,同时也造就了许多人才。
但是,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注重死记硬背和机械性的应试能力,限制了人才的全面发展。
1。
科举考试的流程以明清时代最为制度化
科舉考試的流程,以明清時代最為制度化:1.第一階段:先參加縣政府的童子試,也就是俗稱的秀才考試,考試及格才有資格參加正式的科舉考試。
2.第二個階段:參加省城的鄉試,也就是所謂的舉人考試。
這些考試在明清時代每三年考一次,時間在鼠(子)年、兔(卯)年、馬(午)年、雞(酉)年。
考上才有資格赴京城參加科舉考試。
會試第一名的稱為解元。
3.第三階段:參加京城科舉考試,這場考試也是每三年考一次,時間在牛(丑)年、龍(辰)年、羊(未)年、狗(戌)年。
考上的都稱為進士。
這場考試稱為會試,第一名稱為會元。
4.會試考試放榜後,依據每次會試的規定不同,有前五十名或前一百名的進士,才有資格到宮殿裡參加殿試,通常會試考試時間,在明朝是二月份,在清朝是三月份,而殿試考試則在會試後一個月,殿試在理論上由皇帝擔任主考官,所以參與殿試的進士,他們的老師就是皇帝。
這次考試才正式區分狀元、榜眼、探花等名次。
第一名就是狀元、第二名稱為榜眼、第三名稱為探花。
這三名稱為頭甲。
第四名以後稱為二甲,再依據考試錄取的名額,區分出三甲的名額。
5.所謂三元及第,就是剛才所說的鄉試考上解元、會試考上會元以及殿試考上狀元的,就稱為三元及第。
中國歷史上三元及第的考生,總共有十三個人。
6.明清時代的仕紳階級,通常是指考上功名的人,或是當過官吏的人,這些人比平常百姓有許多特權。
包括免賦役、見官可以不必跪拜,官員有時要曾經擔任高官的仕紳幫忙疏通中央政府。
在中國明清時代的地方官,更需要這些仕紳共同管理地方,因為中國老百姓一般不大願意跑官衙,有事情都會請仕紳先行處理,沒辦法了才會到官衙告官。
所以中國在明清時代,曾被稱為仕紳社會,就是這個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科举考试流程表次序一考二考三考
考试类型院试(童生试)乡试会试
县试府试院试会试殿试
考试地
点
县府州京城或各省礼部皇宫保和殿
主考官地方
学政地方
学政
地方学政中央特派官员钦差大
臣
皇帝(委命大臣)
参考条
件
童生童生童生秀才(监生)举人贡士
通过后的身份————秀才(生员
茂才)
举人贡士进
士
一甲:赐进士及
二甲:赐进士出
身
三甲:赐同进士
出身
一名称号县案
首
府案
首
院案首解元会元一甲一名:状元(鼎元)
二名:榜眼
三名:探花
二甲三甲一名:传胪
考试时间三年二次子卯午酉年8月
(三年一次)
乡试次
年三月
会试同年四月
又称秋闱春闱
榜名桂榜杏榜金榜(金甲)
科考四级:院乡会殿
内容:儒家经义,以四书--五经--文句为题
格式:八股文——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要求:模拟圣贤口气,传达圣贤思想,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三考出秀才
乡试,会试,殿试都得一叫“连中三元”
考中进士叫“及”,考不中叫“落”,名落孙山
金榜用黄纸书写,中进士叫“金榜题名”
四喜--: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四愁--:寡妇携儿泣,将军被敌擒,失宠宫女面,落举人心。
【感谢您的阅览,下载后可自由编辑和修改,关注我每天更新】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