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

合集下载

古代科举制度文学常识

古代科举制度文学常识

古代科举制度文学常识科举是封建时代最高统治阶级收买士人为之服务的一种手段汉代的察举也是同样的性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代科举制度文学常识欢迎阅读【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干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e)元【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进士】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状元】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会元】参见“会试”条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解元】参见“乡试”条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贡士】参见“会试”条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举人】参见“乡试”条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生员】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阿Q正传》中称赵少爷“茂才公”表示讽刺【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起讲”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入手”引入文章主体;从“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为重心在正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八股文起到了束缚思想、摧残人才的作用【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训俭示康》:“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庠xiang】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序】周代学校的名称《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张衡传》:“因入京师观太学”《送东阳马生序》:“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国子监jian】参见“太学”条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过国子监祭酒【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三国志·吕蒙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送东阳马生序》:“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司业】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学政】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学使即学政的别称《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区的学政【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助教】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监生】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则是一个吝啬鬼的典型【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则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

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

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

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古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人制度,历经了数千年的演化,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最为影响深远的制度之一。

科举制度实行了文化优先的选人方式,使得文化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中最为紧要的标志之一。

本文将从文学角度探讨古代科举制度的相关内容。

古代科举制度的进展历程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但最为知名的当属唐代的科举制度。

唐代科举制度始于贞观年间,终究至安宝年间。

在唐代,科举制度相对比较完善,考试形式也比较规范,重要分为三个部分:廷试、殿试、状元及翰林院疏议等。

到了宋代,科举制度有了新的进展。

宋代科举制度重要分为两个层次:乡试和会试。

乡试以乡里为单位,负责选拔优秀的士子参加会试。

而会试重要是在省会或京城进行的,考试内容重要包括诗文和经史学问。

假如通过了会试,则可以进入殿试,最后获得功名成为一名官员。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渐渐式微,并渐渐被科举制度的弊端所取代。

最后,在清朝末年科举制度被彻底废除。

但是,科举制度在中国社会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对文学的影响。

古代科举制度对文学的影响古代科举制度的最大特点是采纳文化优先的选人方式。

在这种方式下,文学水平的高处与低处成为了评判士子成败的紧要标准之一。

因此,文学成为了古代科举制度中最为紧要的一环。

古代科举制度对文学的影响重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学影响政治古代科举制度的建立,首先是为了选拔具有政治才能的人才,这其中又重要强调文学本领。

通过科举选人,并将之任用到政治岗位上,使得文学渐渐成为了古代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同时,文学的气力也随之得到了提升。

2. 文学作为科举考试的主题自唐代开始,科举考试开始重视文学本领的考察。

考生除了要谙习经史等学问外,还需要具备精湛的诗文写作本领。

因此,作为考试科目的文学也得到了高度重视。

3. 文学成为士人的必修课程在古代士人的教育中,文学是一个紧要的课程。

无论是读书人,还是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都需要通过学习文学来提高本身的本领。

古代科举制度文学常识

古代科举制度文学常识

古代科举制度⽂学常识古代科举制度⽂学常识 科举是封建时代最⾼统治阶级收买⼠⼈为之服务的⼀种⼿段,汉代的察举也是同样的性质。

以下是⼩编整理的古代科举制度⽂学常识,欢迎阅读。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种形式。

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叫荐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有孝廉、贤良⽂学、茂才等。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

”《陈情表》:“前太守⾂逵,察⾂孝廉;后刺史⾂荣,举⾂秀才。

”(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级官僚或地⽅政府的官吏任⽤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之⼀。

孝廉是孝顺⽗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别居。

”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选拔官吏的⼀种制度。

由于采⽤分科取⼠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明清,科举制实⾏了‘⼲三百多年。

《诗话⼆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句为题,规定⽂章格式为⼋股⽂,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员(秀才)资格,⽅能进⼊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叫⼊学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都称童⽣。

《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史公”,这⾥就是指童⽣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录取史可法为⽣员(秀才),当时史可法⼆⼗岁。

《促织》“⾢有成名者,操童⼦业”,“操童⼦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试。

古代科举制度文学常识

古代科举制度文学常识

古代科举制度文学知识科举是封建时代最高统治阶级收买士人为之服务的一种手段汉代的察举也是相同的性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代科举制度文学知识欢迎阅读【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观察、推选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观察、选用人材推荐给上司或中央经过试用查核再委任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可以”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招聘社会有名人士到朝廷充当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介绍《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点拜郎中”【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敬父亲母亲、做事廉洁的意思实质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相互吹嘘故弄玄虚当时有儿歌嘲讽:“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经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因为采用分科取士的方法因此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推行了‘干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斟酌》“岛 ( 指贾岛 ) 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往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齐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 ( 即童生试 ) 、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词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说一定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童生试】也叫“童试”;明朝由提学官主持、清朝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含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获得生员 ( 秀才 ) 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因此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纪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闻》“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此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 ( 秀才 ) 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 ( 包含京城 ) 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 闱考场 )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公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 (jie) 元【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天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委任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试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等其他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身策问以定甲第实质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其实不亲身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 的称呼第一名称状元 ( 鼎元) 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身世”的称呼;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身世” 的称呼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选、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 古时考取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体说长安考中函使报信早晚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取进士【进士】拜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念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取进士的总数至少是 98749 人古代很多有名作家都是进士身世如唐朝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朝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考取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他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状元】拜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状元称呼的有一千多人但真实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概七百五十名左右唐朝有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朝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呼的【会元】拜见“会试”条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他考取的称贡士【解元】拜见“乡试”条生员 ( 秀才 ) 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他考取的称举人【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取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 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起码有十六人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取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此别称鼎元【贡士】拜见“会试”条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举人】拜见“乡试”条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刻送贺仪银和房子范的丈人胡屠户也即刻变了嘴脸吹嘘女婿“是天上的星宿” 而范得了信息快乐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即可升官发达【生员】即秀才拜见“童生试”条经过院试 ( 童试 ) 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阿 Q正传》中称赵少爷“茂才公”表示嘲讽【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这类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下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制“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起讲”归纳全文是谈论的开始;“下手”引入文章主体;从“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 为重心在正式谈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准高出《四书》、《五经》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不论是内容仍是形式八股文起到了约束思想、残害人材的作用【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公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取进士就称金榜题名【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训俭示康》:“同年曰:‘君赐不可以违也’”【校】夏朝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教授书数的场所【庠 xiang 】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序】周朝学校的名称《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先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含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课内容都是“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 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稷放学宫】战国期间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国都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聚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谈论时政和教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期间“百花怒放”的重要园地【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 ( 监) 或二者同时建扬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王孙公子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张衡传》:“因入京师观太学”《送东阳马生序》:“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国子监 jian 】拜见“太学”条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此后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如明朝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个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解、研究学识的场所宋朝有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朝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育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势力、正直刚硬清廉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放学宫的祭酒相当于此刻的大学校长唐朝的韩愈、明朝的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的作者) 都曾任过国子监祭酒【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本文典、精通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晓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三国志· 吕蒙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送东阳马生序》:“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司业】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此刻的副校长辅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学政】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身世的京官担当《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学使即学政的别称《左忠毅公逸闻》:“乡前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域的学政【教授】原指教授知识、授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此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详细事务【助教】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辅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监生】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此后成为浮名捐款就能获得监生资格《祝愿》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则是一个小气鬼的典型【诸生】明清期间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则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种监生。

古代科举常识

古代科举常识

古代科举常识一、科举制度的概述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被认为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

它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二、科举考试的级别与流程院试(也称童生试):主持者: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

阶段: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合格者:称为生员(秀才),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

乡试:时间与地点: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一次,因在秋季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合格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时间与地点: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主持者: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

合格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殿试:主持者: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

合格者:称为进士,按成绩分为三甲。

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为状元(鼎元),第二名称为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三、科举考试的内容与形式内容:唐朝: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明算(数学)等多种科目,考试内容有时务策、帖经、杂文等。

宋朝:进士、明经科目,考试内容有帖经、墨义和诗赋。

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

明清:考八股文,基本内容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形式:各级考试都采取笔试的形式。

试卷有严格的格式要求,如八股文就有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

四、科举制度的影响与意义积极影响: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使更多有才能的人有机会进入官场。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常识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常识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常一、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

”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

《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

”“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二、进士:参见“殿试”条。

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

”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

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

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

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三、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四、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

五、解元:参见“乡试”条。

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六、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

《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五经”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准。

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

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

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起源于秦朝,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特殊的经济、
文化和政治制度。

它是为了招贤纳士培养官吏而设立的一种考试制度,自
汉代起,发展至明清,历经千余年,影响深远。

科举制度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中央级别的考试,称为“高考院试”;
二是省级考试,称为“殿试”。

在汉朝“六艺”(乐、射、御、书、数、政)的基础上,武周时将六艺改为九艺(文、武、论、乐、射、御、书、数、政),科举考试也就以九艺为基础,由此形成了有统一内容的国家统
一的科举制度。

随着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的发展,科举制度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从
秦朝和汉朝到唐宋元明清,各朝代都有各自的发展规律。

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人才选拔和官吏
历任的重要途径,而且对中国古代的经济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朝在政治秩序建设上采取了严格的科举制度,将待遇提高,减少滥权,改善官吏素质,鼓励官吏严格律法,形成了以考试为基础的政治秩序,稳定了政权,推动了社会发展。

汉朝以后,科举制度发展到顶峰,以九艺为结构,重视文艺知识的传承,设置了严格的考试程序,科举制度成为向读书人推荐官员的重要途径。

古代科举知识点总结

古代科举知识点总结

古代科举知识点总结一、科举制度的起源科举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但真正形成和发展是在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初步的雏形。

隋唐科举制度主要包括进士、明经、明法、明医、明农、明艺等多种考试科目,其中进士科考试是最重要的一种。

进士科考试的内容涵盖了《五经》和《史记》等儒家经典,考试难度很大,要对这些书籍有扎实的功底才能通过。

考试形式主要有殿试、会试和礼部试三种,通过这些考试可以获得进士身份,被称为“举人”。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为后来的宋明清等朝代的科举制度奠定了基础,后来的科举制度基本沿用了隋唐时期的模式,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也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和完善。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唐代是科举制度发展的辉煌时期,科举考试的范围和内容都有了很大的扩展和改进。

唐朝实行了科举制度中殿试和会试的选拔机制,大大增加了考试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宋代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改革了考试科目和考试内容,增加了一些实用性强、贴近生活的科目,如明法、明医等。

这些改革使科举考试的范围更加丰富,适应了社会的发展需求。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成为了中国官僚选拔的主要途径,大大提高了社会上层阶层的流动性,也使得社会精英层面的政治和社会活动活跃起来。

然而,科举制度也是一种封建等级社会的产物,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全面反映人才的真实水平和能力。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科举制度的实行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科举制度为社会选拔了大批优秀的人才,为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另一方面,科举制度也带来了一定的弊端,如社会上层阶层的闭塞性、世家望族的地位稳固等问题。

科举制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政治的影响科举制度为封建社会选拔了大量的官员,这些官员多数是拥有丰富知识和才能的人才,为朝廷的政治决策和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由于科举制度的实行,政府官员的选拔更加公开、公正,也为社会上层阶层的流动提供了一定的机会。

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

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

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实用版4篇】目录(篇1)一、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含义二、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三、科举制度的主要考试科目与内容四、科举制度对文学的影响五、科举制度的历史意义与评价正文(篇1)一、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含义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起源于隋朝,发展至清朝。

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手段,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度的出现,是封建时代最高统治阶级收买士人为之服务的一种方式。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科举制度从开创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一千二百余年。

科举制度的主要考试都是定期举行的,如唐朝科举与宋初科举每年举行一次,宋太宗时期改为每一年或二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 年)改为每三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

三、科举制度的主要考试科目与内容科举制度的主要考试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孝廉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贤良文学主要测试考生的文学才能,茂才则侧重于考查考生的才艺。

四、科举制度对文学的影响科举制度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促进了文学教育的发展,使得文学成为士人必修的科目。

其次,科举制度对文学的评价标准产生了影响,使得文学创作更加注重功名利禄,从而影响了文学的内容和形式。

最后,科举制度选拔出了许多文学人才,如唐代的王之涣、杜甫等,他们的作品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瑰宝。

五、科举制度的历史意义与评价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重要手段,它为封建王朝选拔了大量的人才,对维护封建统治、促进国家文化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考试舞弊、选拔不公等问题。

目录(篇2)一、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含义二、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三、科举制度的主要考试科目与内容四、科举制度对文学的影响五、科举制度的历史意义与评价正文(篇2)一、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含义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起源于隋朝,发展至清朝。

关于科举考试的文化常识

关于科举考试的文化常识

关于科举考试的文化常识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自隋唐时期开始,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非常丰富,包括进士科、明经科、秀才科、俊士科、明法科、明算科、一史科、三史科、道举科、童子科等,涵盖了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法律、军事、科学等多个领域。

科举考试的流程一般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院试是由各省学政主持的考试,考中者称为秀才;乡试是由礼部主持的考试,考中者称为举人;会试是由皇帝主持的考试,考中者称为贡士;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考中者称为进士。

其中,殿试又分为三甲,一甲前三名称状元、榜眼、探花。

科举考试的题型和内容也很有特色,以明清时期的进士科为例,考试科目包括诗赋、经义、策问等,其中策问是针对时政或历史问题的回答。

进士科的考试难度很大,对考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因此,许多考生需要经过长期的准备和训练才能参加考试。

科举考试的文化常识还有很多,例如科举考试的制度、历史沿革、影响等。

此外,科举考试还与儒家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科举考试中,儒家经典是必读书目之一,而许多
考生也通过科举考试成为了儒家文化的传承者和发扬者。

总之,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影响。

它不仅促进了社会流动和人才选拔,也推动了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文学常识】文言文中的科举常识汇总

【文学常识】文言文中的科举常识汇总

【文学常识】文言文中的科举常识汇总科举常识1.概念科举制,即隋以后各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分科取士而得名。

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

2.发展历程汉代已有考试取士之法,但系临时措施,并未形成定制。

隋文帝废除世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587)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

炀帝时始置进士科。

唐代于进士外,复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诸科,又有一史、三史、开元礼、童子、道举等科。

诸科之中,唯进士科为常设,最为重要。

宋以后各朝科举制仅有进士科。

唐宋进士科主要考诗赋。

宋神宗熙宁时,王安石改用经义。

元、明、清均用其法。

明清两朝的经义以“四书”“五经”的文句为题,规定文章的格式为八股文,解释须依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书。

光绪二十四年(1898),一度改变科举办法,废止八股。

变法失败后复旧。

光绪三十一年(1905)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即被废除。

5.与科举相关的内容(1)童生试明、清两代时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入学考试。

简称“童试”,亦称“小考”“小试”。

应考者称童生,未被录取者虽至白首,不改童生之称,童生试包括县试、府(或直隶州、厅)试与院试三个阶段。

院试录取者为生员,送入府、县学宫,称“入学”。

岁考、科考则为考核已入学的生员的考试。

《促织》中“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2)进士及第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

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通俗地讲,考中一、二、三甲都可以叫进士及第。

及第后称考官为座主、恩门,对座主自称门生。

同科及第的人互称同年。

例如: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

”(《训俭示康》)(3)连中三元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
【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贡生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 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 职。
【状元】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 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会元】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与科举相关的名词
与科举相关的名词
【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 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 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训俭示康》:“同 年曰:‘君赐不可违也。’”
【校】夏代学院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 场所。
子卯午酉年八月 桂榜 解元
2-10名为亚元
乡试次年三月 杏榜
会元
会试同年四月 金榜
状元
榜眼
探花
与科举相关的名词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 “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 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 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明清科举
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 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 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 为准。
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 试的人称为童生,录取后称为生员,又称为生,俗称秀才。这是 “功名”的起点。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明清科举简表
科别/内容/ 项目 考场主源自人院试乡试(秋闱)
会试(春闱)

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

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

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古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制度,被广泛应用于隋唐、宋元时期。

该制度起源于隋朝,发展到唐代成熟,并延续至明清时代。

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使得社会上层建筑中涌现了大量优秀的文人,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科举制度的核心是科举考试。

每年举行的科举考试分为三个层次: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是在各地州县的县城进行的,考生来自全国各地。

会试是对乡试考生的进一步选拔,由皇帝亲自主持,仅供前一届乡试中的前几名考生参加。

殿试是最终的考试环节,由皇帝亲自考官,在皇宫内进行。

科举制度的推行使得文学成为一种社会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通过科举,大量的文人士子官员由此产生。

他们在政府中担任重要职务,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才智,参与国家政务,从而获得高贵的地位和丰厚的收入。

因此,参加科举考试一度成为晋升社会地位和提高家族声望的最主要途径之一。

科举制度的实施对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方面,科举制度的推行导致文学形式和内容发生了变化。

为了应对科举考试的要求,文人们开始注重诗歌、散文和策论等文体的写作,并将这些作品作为科举考试的参考资料。

这导致了唐宋时期文学的繁荣,出现了大量的优秀作品。

另一方面,科举制度的实施也直接推动了古代文学理论和批评的发展。

科举考试注重语言和文学的运用,使得文人们开始研究文学的规范和风格,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文学批评体系。

这些文学理论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科举制度的实施也为古代文学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表达渠道。

考生在科举考试中发挥才智,可通过答卷来展现自己的文学才华。

这对古代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使得文学创作成为一种社会行为和历史活动。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弊端。

首先,科举制度过于注重应试技巧和知识的灌输,忽视了人才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

这使得一些考生为了迎合考试要求,片面追求形式,而忽视了思想和创新。

其次,科举制度的实施也导致了文人士子集体的保守和套路化。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官职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官职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官职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被广泛运用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

科举制度的核心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以期能选出品德高尚、才华出众的官员,以促进社会稳定和国家治理。

在古代中国,科举官职一般指的是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后所任职的官员。

大致可以分为进士、举人和秀才三个等级。

首先是进士,进士是科举制度中最高级别的官员。

进士考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难的考试,合格者可以进入国家高级机构和高级官府。

进士分为三元及第、二元及第和一元及第,其中以三元及第的称号最为荣耀。

其次是举人,举人是中级别的官员,也是科举制度的关键环节。

举人考试一般每三年举行一次,是为选拔出将来可以进士考试的人才。

合格者可以选担任县官或地方机构中的中级官员。

再次是秀才,秀才是科举制度中的低级别官员,称为“擢用”。

秀才考试一般每年举行一次,是为选拔县级机构中的文职官员或者做为地方教育机构的教员。

合格者可以选担任县级机构中的低级官员或者地方教员。

除了进士、举人和秀才三个等级,还有一些特殊的官职可供选择。

比如,庶吉士是进士考试中考取九十余名次的考生,他们负责撰写文章和作为皇帝的谋士。

翰林院士和编修是皇帝身边的重要官员,负责起草、校勘和编撰重要文件。

科举官职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职的人有着极大的特权,不但可以享受权利和财富,还能实现社会地位的提升和荣誉的增加。

科举官职也被认为是社会成功和家族荣耀的象征。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其一,科举考试只重视文化学识,对于才艺和实践能力并不关注,导致文人专制和功利思想的滋生。

其二,科举制度存在贪污腐败、买官卖官等问题,使得人才选拔不公平。

其三,科举制度的存在妨碍了社会的流动与发展,使得社会阶级固化,阻碍了社会变革和进步。

总之,古代中国的科举官职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

科举官职一般分为进士、举人和秀才三个等级,以及一些特殊的官职。

科举官职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科举制度文化常识整理

科举制度文化常识整理

科举制度文化常识整理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考试选拔制度,起源于隋朝,发展于唐朝,最后废除于清朝。

这个制度的目的是选拔人才,让有能力的人进入官府从事政府工作。

下面将对科举制度进行常识整理。

第一段: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隋文帝杨坚在位期间,为了选拔人才,创立了乡试、府试、会试三级考试制度,并将考试分为文、武两科。

这个制度在唐朝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皇帝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

到了宋朝,科举制度成为了国家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并逐渐完善了考试内容和程序。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考试范围扩大到农业、工艺、商业等领域。

第二段:科举考试的流程科举考试的流程包括乡试、府试和会试三个环节。

乡试是最初的选拔环节,考试内容主要是经义、音韵和诗词。

通过乡试的考生可以进入府试,府试的内容更加复杂,包括经史、子部等知识。

通过府试的考生才有机会参加会试,会试是最高级的考试环节,内容包括经义、史学、文学等。

会试合格者可以成为进士,成为朝廷官员。

第三段:科举制度的影响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的政治、教育和文化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培养了大量的文化人才,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其次,科举制度使得社会上千百年来一直存在着追求学问和知识的风气,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

此外,科举制度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它重视对经典的记忆和背诵,对创造性思维和实际能力的培养相对较少。

总结: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考试选拔制度,通过乡试、府试和会试三个环节选拔人才。

这个制度在中国古代的政治、教育和文化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培养了大量的文化人才,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局限性,对创造性思维和实际能力的培养相对较少。

古代科举制度文学常识

古代科举制度文学常识

古代科举制度文学常识简介古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文官的制度。

在这个制度下,通过一系列考试来选拔人才,从而培养和选拔出各级别的官员。

这个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近1300年,对中国的文化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古代科举制度对文学的常识。

科举制度的起源古代科举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南朝时期的梁武帝时代(502年-549年)。

梁武帝制定了一套考试制度,以选拔优秀的人才为官。

此后,这种制度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成为唐代后期至清代废除的中国古代官方主要的选拔文官的方式。

科举考试的内容古代科举制度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经部考试和明经考试。

经部考试是科举制度中的第一关。

考生需要在经学方面有一定的基础,掌握经书的内容,包括《论语》、《孟子》、《大学》等。

这一关的考试主要考察对经典文献的理解和诠释能力。

明经考试是科举制度中的第二关。

这一关的考试主要考察对经学的应用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考生需要写出能够分析、评论经典文献的文章,以展示自己的学识和才华。

科举制度对文学的影响古代科举制度对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和发展科举制度为文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

为了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考生们需要有扎实的文学功底,能够写出优秀的文章。

这些考生们的作品不仅仅是为了考试,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一部分,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和发展。

2. 塑造了文学的风格和主题科举制度要求考生能够写出精彩的文章,这对文学的风格和主题产生了影响。

科举考试中,往往提供一些特定的题目,如议论某个观点、分析某个问题等。

这些题目鼓励了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探讨,塑造了文学的风格和主题。

3. 形成了文人的社会地位通过科举制度考中进士后,考生将获得官职,并成为文官。

这些文官们享受着相对较高的社会地位。

他们在文化和政治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力,成为文艺、文学的主要执牛耳者。

这种社会地位的确立,使得文人在文学创作方面具有了更大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科举制度【科举】科举,科举制、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从隋代一直沿用至明清。

《诗话二则推敲》中“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的一种选官形式。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的一种选官形式。

《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童生试与生员】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左忠毅公逸事》中“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

《促织》中“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

”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阿Q 正传》中称赵少爷茂才公,表示讽刺。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科举制 年龄称谓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科举制 年龄称谓

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
会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 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 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 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 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 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 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 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 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知天命)、艾服 之年、大衍之年;
《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 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 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 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 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 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 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 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在中国,科举制从隋朝(一说唐朝)开始实行,直至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 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 朝),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
科举制度
【察举】
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
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
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
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科举】
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干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
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童生试】
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e)元
【会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
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
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
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进士】
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
人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状元】
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
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会元】
参见“会试”条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解元】
参见“乡试”条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连中三元】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
【鼎甲】
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贡士】
参见“会试”条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举人】
参见“乡试”条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
【生员】
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阿Q正传》中称赵少爷“茂才公”表示讽刺
【八股文】
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起讲”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入手”引入文章主体;从“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为重心在正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八股
文起到了束缚思想、摧残人才的作用
【金榜】
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同年】
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训俭示康》:“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
【校】
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庠xiang】
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序】
周代学校的名称《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
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国学】
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
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乡学】
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稷下学宫】
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太学】
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
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
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张衡传》:
“因入京师观太学”《送东阳马生序》:“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国子监jian】
参见“太学”条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
【书院】
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学官】
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
【祭酒】
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过国子监祭酒
【博士】
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三国
志·吕蒙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送东阳马生序》:“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司业】
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学政】
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学使即学政的别称《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区的学政
【教授】
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助教】
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
【监生】
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则是一个吝啬鬼的典型
【诸生】
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则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