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3-景景医话

合集下载

《中国本草全书》总目

《中国本草全书》总目

《中国本草全书》总目(一)简介《中國本草全書》(全400卷)出版社﹕華夏出版社簡介﹕《中國本草全書》共計400卷﹐2億5千萬字﹐其中含彩色圖片6千餘幅﹐黑白圖片2萬餘幅。

收錄了中國古代至1911年本草專著800餘種﹐相關本草文獻3000余種﹐文獻採集於國內外130多家藏書機構和個人。

全書由古籍附錄和索引兩大主體組成﹕1﹑古籍影印﹕共392卷﹐均為珍藏罕見版本。

內容分為﹕(1)本草專著類﹔(2)醫籍本草類﹔(3)類書本草類﹔(4)地方志本草類﹔(5)少數民族本草類﹔(6)城外本草類﹔(7)農書本草類﹔(8)佛道本草類﹔(9)雜著本草類等。

各類以年代為序編寫。

2﹑附錄6冊﹕(1)全書總目﹔(2)各卷詳目﹔(3)歷代所見本草書目考﹔(4)各國館藏本草書目考﹔(5)中國本草史大事記﹔(6)中國本草學大辭典。

3﹑索引2冊﹕用現代計算機手段掃描﹑修改﹐編製數據庫﹑索引等。

檢索項包括文獻名﹑著者名﹑藥品名﹑植物名﹑產地﹑加工﹑藥性﹑功能﹑主治等。

《中國本草全書》集中國本草文獻之大成﹐是世界圖書出版史上空前的一項系統工程。

版式設計獨具匠心﹐材質裝幀豪華精美﹐可供學習﹑檢索以及收藏之用。

书名:中国本草全书作者:中国文化研究会纂ISBN号:7-5080-2000-6价格:DNY360000.00(套价)刊行地:北京出版社:中原出版社出版时间:1999页数:23,573页开本:30×29cm装帧形式:精装《中立国根本草全书》总目1、本草专著神农本草经(马继兴辑本)……………………… 第二卷○○一神农本经(卢复辑本)…………………………… 第二卷一四七本草经…………………………………………… 第二卷二○五神农本草经(孙星衍、孙冯翼辑本)…………… 第二卷二三九神农本草经(狩谷斋辑本)…………………… 第二卷四一三神农本草经(森立之辑本)……………………… 第二卷四七五神农本草(王仁俊辑本)………………………… 第二卷五六三注释神农本草经………………………………… 第三卷○○一神农本经(姜国伊辑本)………………………… 第三卷三四一神农本经校注…………………………………… 第三卷三九五神农本草经(顾观光辑本)……………………… 第四卷○○一神农本草(王闓运辑本)………………………… 第四卷○六三神农本草经(黄奭辑本)………………………… 第四卷一四三神农古本草经…………………………………… 第四卷三四五药录……………………………………………… 第四卷四○九吴氏本草………………………………………… 第四卷四一五雷公炮炙论……………………………………… 第四卷四四三本草经集注(敦煌残卷·甲本)………………… 第四卷五二九本草经集注(辑本)……………………………… 第五卷○○一本草经集注(敦煌残卷·乙本)………………… 第五卷二八一亡名氏本草序例………………………………… 第五卷二八七唐新修本草残卷………………………………… 第五卷二九三新修本草(傅云龙本)…………………………… 第五卷三八五新修本草(敦煌残卷·甲本)…………………… 第六卷○○一新修本草(敦煌残卷·乙本)…………………… 第六卷○○九新修本草(敦煌残卷·丙本)…………………… 第六卷○二九新修本草序例(敦煌残卷·丁本)……………… 第六卷○三五新修本草(森立之影写本)……………………… 第六卷○四一重辑新修本草…………………………………… 第六卷二二九食疗本草………………………………………… 第六卷四八三石药尔雅………………………………………… 第六卷四九三何首乌录………………………………………… 第六卷五一五食医心鉴………………………………………… 第六卷五二一药谱……………………………………………… 第六卷五六五彰明附子记……………………………………… 第六卷五七七海药本草………………………………………… 第七卷○○一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第七卷○四一经史证类大观本草……………………………… 第九卷二八五重修政以及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第一一卷五一七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龙谷大学本)… 第一三卷四七七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画卷…………… 第一四卷五○五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神古克桢本)… 第一五卷三八一本草衍义……………………………………… 第一六卷三三九图经本草药性总论…………………………… 第一六卷四七一图经衍义本草………………………………… 第一七卷○○一类编图经集注衍义本草……………………… 第一九卷四九三履巉岩本草…………………………………… 第二○卷○○一本草图谱(周祜、周禧彩色绘画本)……………… 第二○卷四三一宝庆本草折中………………………………… 第二一卷○○一洁古珍珠囊…………………………………… 第二一卷五一七藏府标本药式………………………………… 第二一卷五三三珍珠囊………………………………………… 第二二卷○○一汤液本草……………………………………… 第二二卷○三一本草元命苞…………………………………… 第二二卷二二三本草衍义补遗………………………………… 第二二卷三三九日用本草(嘉靖四年刻本)…………………… 第二二卷三八七日用本草(万历四十八年刻本)……………… 第二二卷四七五饮膳方将……………………………………… 第二三卷○○一药准…………………………………………… 第二三卷一七一度荒本草(明代刻本)………………………… 第二三卷二九五度荒本草(朝鲜抄本)………………………… 第二四卷○○一滇南草本(务本堂本)………………………… 第二四卷○七九滇南本草图说………………………………… 第二四卷三一七滇南本草(云南丛书册)……………………… 第二四卷四五九滇南本草(云南刻本)………………………… 第二五卷○○一滇南本草(沐忠本) …………………………… 第二五卷一二三药性赋………………………………………… 第二五卷二五七本草集要……………………………………… 第二五卷二七三新编注释药性赋……………………………… 第二六卷○○一本草约言……………………………………… 第二六卷一六一食物本草(胡文焕精抄本)…………………… 第二六卷四五一食物本草(隆庆四年彩色抄绘本)…………… 第二七卷○○一本草品汇精要(罗马本)……………………… 第二八卷○○一本草纲目(金陵本)…………………………… 第三八卷○○一本草纲目(武林本)…………………………… 第四一卷三四一本草纲目(味古斋本)………………………… 第四七卷一五三神农本经融会贯通………………………………… 第五三卷○○一鼎刻京板太病院校正分类青囊药性赋……… 第五四卷二七一医方药性合编………………………………… 第五四卷三五七食物集………………………………………… 第五四卷四七一食鉴本草……………………………………… 第五五卷○○一体仁汇编·十二经络脏腑病情药性………… 第五五卷○六一新刻药证类明………………………………… 第五五卷一三一太病院补遗本草歌诀雷公炮制……………… 第五五卷二六三南产志………………………………………… 第五五卷四八三药性粗评……………………………………… 第五六卷○○一本草发明……………………………………… 第五六卷三六一本草蒙筌……………………………………… 第五七卷○○一茹草编………………………………………… 第五七卷三○七本草便………………………………………… 第五七卷四四五新刻太乙仙制本草药性大全………………… 第五八卷○○一饮馔服食谱…………………………………… 第五八卷四七五本草定衡……………………………………… 第五九卷○○一万病回春·药性歌…………………………… 第五九卷四九五伤寒论条辨·本草钞………………………… 第五九卷五一五本草选………………………………………… 第六○卷○○一药鉴…………………………………………… 第六一卷○○一本草原始(李骑墙绘图本)…………………… 第六一卷一○七本草原始(永怀堂刻本)……………………… 第六二卷○○一炮炙大法……………………………………… 第六二卷五○一本草真诠……………………………………… 第六三卷○○一食物辑要……………………………………… 第六三卷二三一芷园臆草题药………………………………… 第六三卷三九九本草汇言……………………………………… 第六四卷○○一医学汇函……………………………………… 第六六卷○○一上医本草……………………………………… 第六六卷二○一珍珠囊指掌补遗药性赋……………………… 第六六卷四三一食物本草……………………………………… 第六七卷○○一野菜博录……………………………………… 第六七卷一六一景岳全书·本草正……………………………第六七卷四一九珍珠囊指掌补遗药性赋……………………… 第六八卷○○一镌补雷公炮制药性解………………………… 第六八卷一四一镌补雷公炮制药性解………………………… 第六八卷二九三养生要括……………………………………… 第六八卷四六一神农本草经疏………………………………… 第六九卷○○一分部本草妙用………………………………… 第七一卷一七五医宗必读·本草征要………………………… 第七一卷四七九食物本草(姚可成辑本)……………………… 第七二卷○○一明医选要·药性诗诀………………………… 第七四卷○七五山公医旨食物类……………………………… 第七四卷一三一本草乘雅半偈………………………………… 第七五卷○○一药镜…………………………………………… 第七六卷○九七药品化义……………………………………… 第七六卷二三一新锲药性会元………………………………… 第七六卷三六七药性全备食物本草…………………………… 第七七卷○○一轩岐救正论·药性微蕴……………………… 第七七卷一六五新刊风科本草治风药品……………………… 第七七卷二三九药性要略大全………………………………… 第七七卷二九五本草纂要……………………………………… 第七八卷○○一仁寿堂药镜…………………………………… 第七八卷一二一新刊校正李东垣官板药性大全……………… 第七八卷四三九本草品汇精要(大冢本)……………………… 第七九卷○○一本草歌括(八卷本)…………………………… 第八三卷二○九本草歌括(二卷本)…………………………… 第八三卷三三七本草阐扬……………………………………… 第八三卷四二三本草大成药性赋……………………………… 第八四卷○○一本草纲目类纂必读…………………………… 第八四卷一五五食宪鸿秘……………………………………… 第八四卷四一七本草汇………………………………………… 第八五卷○○一寿世秘典……………………………………… 第八六卷三六九本草汇笺……………………………………… 第八七卷○○一经方衍义……………………………………… 第八七卷五一一本草洞诠……………………………………… 第八八卷○○一本草述………………………………………… 第八九卷○○一本草详节……………………………………… 第九二卷一九三本草纲目必读………………………………… 第九三卷○○一本草通玄……………………………………… 第九五卷○六三农经酌雅……………………………………… 第九五卷一九三本草崇原……………………………………… 第九五卷三○七生草药性备要………………………………… 第九五卷五一一药性纂要……………………………………… 第九六卷○○一药品辨义……………………………………… 第九六卷三四九握灵本草……………………………………… 第九七卷○○一本草必用……………………………………… 第九七卷五○七医学发蒙汇编………………………………… 第九八卷○○一食物本草会纂………………………………… 第九八卷○八一颐生秘旨……………………………………… 第九八卷五三三山居本草……………………………………… 第九九卷○○一饮食须知…………………………………… 第一○○卷○八三本草备要…………………………………… 第一○○卷二○一食物须知…………………………………… 第一○○卷四七五本经逢原…………………………………… 第一○一卷○○一药物医理近考…………………………………… 第一○一卷四八七杂症痘疹药性合参………………………… 第一○二卷○○一得宜本草分类……………………………… 第一○二卷三六九长沙药解…………………………………… 第一○二卷四二九夕庵读本草快编…………………………… 第一○三卷○○一绛雪园得宜本草…………………………… 第一○三卷三三五医林纂要探源……………………………… 第一○三卷三六五本草万方针线……………………………… 第一○四卷○○一本草经解要………………………………… 第一○四卷二四三玉楸药解…………………………………… 第一○四卷四七五药性通考…………………………………… 第一○五卷○○一要药分剂…………………………………… 第一○五卷三五三本草约编(王如鉴著本)…………………… 第一○六卷○○一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第一○七卷二三七本草诗牋…………………………………… 第一○七卷二八九要药分剂补正……………………………… 第一○八卷○○一食物小录…………………………………… 第一○八卷四二七本草从新…………………………………… 第一○九卷○○一人参考(刻本)…………………………… 第一○九卷三一七人参考(抄本)…………………………… 第一○九卷三三九罗氏会约医镜……………………………… 第一○九卷三六一醒园录……………………………………… 第一○九卷五○九法古录……………………………………… 第一一○卷○○一质问本草…………………………………… 第一一○卷三三九脉药联珠药性食物考……………………… 第一一一卷○○一本草分经审治……………………………… 第一一二卷○○一本草分经(姚澜著本)…………………… 第一一二卷一○七药性简要…………………………………… 第一一二卷二二一本草三家合注……………………………… 第一一二卷二五九毛诗名物图说……………………………… 第一一三卷○○一本草辑要…………………………………… 第一一三卷一五七药性歌(蔡恭著本)………………………… 第一一三卷四五七补充药性雷公炮制………………………… 第一一四卷○○一本草述录…………………………………… 第一一四卷四一一本草纲目拾遗……………………………… 第一一五卷○○一随园食单…………………………………… 第一一六卷二四七人参谱(陆烜著本)………………………… 第一一六卷三三七解毒编……………………………………… 第一一六卷三九九本草经读…………………………………… 第一一六卷四五九本草经疏辑要……………………………… 第一一七卷○○一本草正义…………………………………… 第一一七卷四六一修事指南…………………………………… 第一一八卷○○一药笼小品…………………………………… 第一一八卷○八一调疾饮食辩………………………………… 第一一八卷一三三本草纂要稿………………………………… 第一一九卷○○一四言药赋…………………………………… 第一一九卷○七五类经证治本草……………………………… 第一一九卷一五九简易草药材方图说………………………… 第一一九卷四四五药达………………………………………… 第一一九卷五一三分经本草四种……………………………… 第一二○卷○○一本草随录征实……………………………… 第一二○卷一二七本草………………………………………… 第一二○卷二九三寿世医窍…………………………………… 第一二○卷四三三本草述钩元………………………………… 第一二一卷○○一药性赋音释………………………………… 第一二二卷五二九本经疏证…………………………………… 第一二三卷○○一本草饮食谱………………………………… 第一二三卷五二三本经续疏·本经序疏要…………………… 第一二四卷○○一济荒必备…………………………………… 第一二四卷四八九本草求真…………………………………… 第一二五卷○○一药性集要便读……………………………… 第一二六卷一○一锦囊药性赋………………………………… 第一二六卷三八九植物名实图考……………………………… 第一二七卷○○一植物名实图考长编………………………… 第一三一卷○○一务中药性…………………………………… 第一三五卷○○一天宝本草…………………………………… 第一三五卷五三五神农本草经赞……………………………… 第一三六卷○○一药性摘记…………………………………… 第一三六卷二四九随息居饮食谱……………………………… 第一三六卷四二三本草经考注………………………………… 第一三七卷○○一本草再新…………………………………… 第一三八卷四○九本草汇编…………………………………… 第一三九卷○○一本草明览…………………………………… 第一三九卷○八九药性蒙求…………………………………… 第一三九卷一八一本草汇纂…………………………………… 第一三九卷二七一神农本草经指归…………………………… 第一四○卷○○一药性主治·分类主治……………………… 第一四一卷一三三本经便读…………………………………… 第一四一卷一九七药症忌宜…………………………………… 第一四一卷二六三闽产录异…………………………………… 第一四一卷三三九本草纲目易知录…………………………… 第一四二卷○○一本草正论…………………………………… 第一四三卷一五一稽古摘要…………………………………… 第一四三卷二三一本草简单明白图说……………………………… 第一四三卷三○三草木便方…………………………………… 第一四四卷○○一药要便蒙新编……………………………… 第一四四卷一四五本草害利…………………………………… 第一四四卷二六七本草衍句…………………………………… 第一四四卷四六三本草撮要…………………………………… 第一四五卷○○一何氏药性赋………………………………… 第一四五卷三一五本草思辩录………………………………… 第一四五卷三二九虫荟………………………………………… 第一四六卷○○一本草问答…………………………………… 第一四六卷三六五本草韵语…………………………………… 第一四六卷四一七药性诗解…………………………………… 第一四七卷○○一活人心法·药性诗解……………………… 第一四七卷○三九本草诗………………………………………第一四七卷一○七药性粗评全注……………………………… 第一四七卷一九五本草撮要类编……………………………… 第一四七卷二七九增订伪药条辨……………………………… 第一四七卷四八七每日蚀物避免生病考…………………………… 第一四八卷○○一分类草药性………………………………… 第一四八卷○四三本草(清抄本)……………………………… 第一四八卷○七七简单明白药性…………………………………… 第一四八卷一二七九龙虫治病方……………………………… 第一四八卷一五九本草类考…………………………………… 第一四八卷一八一本草分经(张节著本)……………………… 第一四八卷三一七药性撮要歌诀……………………………… 第一四八卷三四九药性要略…………………………………… 第一四八卷四○五本草(清抄本)……………………………… 第一四八卷四四三本草释名类聚………………………………第一四九卷○○一本草须知…………………………………… 第一四九卷二七九本草分队…………………………………… 第一四九卷四八三本草二十四品……………………………… 第一五○卷○○一药谱字类…………………………………… 第一五○卷一八一本草(程龄源著本)………………………… 第一五○卷二八五备用药物…………………………………… 第一五○卷三七三药性新编…………………………………… 第一五○卷三九七四言药性分类精要………………………… 第一五○卷四二七神农本草经抄今注………………………… 第一五一卷○○一本草约编(清抄本)………………………… 第一五一卷○八七用药法程…………………………………… 第一五一卷一五一药性钞……………………………………… 第一五一卷二三九药性探源…………………………………… 第一五一卷二六五本草歌括详注……………………………… 第一五一卷三一一药性骊珠…………………………………… 第一五一卷四八七药味别号录………………………………… 第一五二卷○○一国药出处…………………………………… 第一五二卷二一一药性韵语…………………………………… 第一五二卷二八三草药类纂新编……………………………… 第一五二卷四四三脏腑药性论诊脉诀………………………… 第一五二卷五○一本草十三家注……………………………… 第一五三卷○○一辞典本草…………………………………… 第一五五卷二二五食物治病新书……………………………… 第一五五卷四八七药名杂钞…………………………………… 第一五五卷五二三神农本草经注论…………………………… 第一五六卷○○一党参新研究………………………………… 第一五六卷一○七药性精髓…………………………………… 第一五六卷一二九国医新药物学……………………………… 第一五六卷二○三洋虫………………………………………… 第一五六卷五三九本草疏证…………………………………… 第一五七卷○○一杂类药性书………………………………… 第一五七卷一五三研药指南…………………………………… 第一五七卷一九七本草求原…………………………………… 第一五八卷○○一药性选要…………………………………… 第一五九卷○五一药名诗……………………………………… 第一五九卷一七九中国新本草图志…………………………… 第一五九卷二三三药物出产辨………………………………… 第一五九卷四五七岭南采药录………………………………… 第一六○卷○○一中国实用药物学…………………………… 第一六○卷○九九药物图考…………………………………… 第一六○卷一四七分类饮片新参……………………………… 第一六一卷○○一国药诠证…………………………………… 第一六一卷二六五二、方书马王堆医书五种…………………………… 第一六二卷○○一武威汉代医简……………………………… 第一六二卷一八七敦煌出土不知名医方二十三种…………… 第一六二卷二二一伤寒论……………………………………… 第一六二卷四六一金匮要略方论……………………………… 第一六三卷一一五肘后备急方………………………………… 第一六三卷二五一备急千金要方……………………………… 第一卷○○一千金翼方…………………………………… 第一六六卷○○一金匮玉函经………………………………… 第一六七卷二○九济生方……………………………………… 第一六七卷四二七外台秘要方………………………………… 第一六八卷○○一续易简方脉论……………………………… 第一七○卷四九七太平圣惠方………………………………… 第一七一卷○○一博济方……………………………………… 第一七七卷三三一圣济总录…………………………………… 第一七八卷○○一医方类聚…………………………………… 第一八九卷○○一三、医籍(真本)千金方……………………………… 第二三八卷○○一圣济经……………………………………… 第二三八卷○四五千金宝要…………………………………… 第二三八卷○八一鸡峰普济方………………………………… 第二三八卷○九一扁鹊心书…………………………………… 第二三八卷一四九医经正本书………………………………… 第二三八卷一五九卫生家宝产科备要………………………… 第二三八卷一六九医说………………………………………… 第二三八卷一七九儒门事亲…………………………………… 第二三八卷二五一内外伤辨惑论……………………………… 第二三八卷二五九痘疹论……………………………………… 第二三八卷二七七校注妇人良方……………………………… 第二三八卷二八五脾胃论……………………………………… 第二三八卷二九七外科精要…………………………………… 第二三八卷三二五外科精义…………………………………… 第二三八卷三三九卫生宝鉴…………………………………… 第二三八卷三五三格致余论…………………………………… 第二三八卷三八五秘传痘疹玉髓……………………………… 第二三八卷三九五心印绀珠经………………………………… 第二三八卷四一七医学碎金…………………………………… 第二三八卷四四三慈济方……………………………………… 第二三八卷四五九伤寒琐言…………………………………… 第二三八卷四六七奇效良方…………………………………… 第二三八卷四七七全幼心鉴…………………………………… 第二三八卷四八九活幼全书…………………………………… 第二三八卷五○一苍生司命…………………………………… 第二三八卷五一一痘疹方论…………………………………… 第二三八卷五三三石山医案…………………………………… 第二三八卷五三九痘治理辨…………………………………… 第二三八卷五四九韩氏医通…………………………………… 第二三九卷○○一博爱心鉴…………………………………… 第二三九卷○一三外科心法…………………………………… 第二三九卷○二三医学统旨…………………………………… 第二三九卷○三五医经大旨·古庵药鉴……………………… 第二三九卷一二五痘疹心法…………………………………… 第二三九卷一三九毓麟芝室痘科秘传玉髓经金镜录全书…… 第二三九卷一七五解围元薮…………………………………… 第二三九卷一八五医经大旨…………………………………… 第二三九卷二○一明医指掌…………………………………… 第二三九卷二三三青囊医方捷径……………………………… 第二三九卷二四九识病捷法…………………………………… 第二三九卷三二一疮疡经验全书……………………………… 第二三九卷三四一医旨绪余…………………………………… 第二三九卷三七七慎斋遗书…………………………………… 第二三九卷四一七眼科龙木论………………………………… 第二三九卷四三七古今医鉴…………………………………… 第二三九卷四七一医学钩玄…………………………………… 第二三九卷四九一痘疹金镜录………………………………… 第二三九卷四九九仁术便览…………………………………… 第二三九卷五一五幼幼集……………………………………… 第二三九卷五三五医学入门…………………………………… 第二四○卷○○一万病回春…………………………………… 第二四○卷四三三痘疹宝鉴…………………………………… 第二四○卷四五九万氏家抄方………………………………… 第二四○卷四六七郁冈斋笔麈………………………………… 第二四○卷五三七外科准绳…………………………………… 第二四○卷五四五(新锲)医家赤帜益辨全书………………… 第二四一卷○○一治法汇……………………………………… 第二四一卷○三一杏苑生春…………………………………… 第二四一卷○八三医宗粹言…………………………………… 第二四一卷○九七万经一统述………………………………… 第二四一卷三一九奇效医述…………………………………… 第二四一卷三二九医学疑问…………………………………… 第二四一卷三三九外科正宗…………………………………… 第二四一卷三九七医贯………………………………………… 第二四一卷四○七(重订)外科正宗………………………… 第二四一卷四一五删补颐生微论……………………………… 第二四一卷四二七摘星楼治痘全书…………………………… 第二四一卷五○七宜麟策·续编……………………………… 第二四一卷五一七治痘十全…………………………………… 第二四一卷五二五疡科选粹…………………………………… 第二四一卷五四一痘疹类编释意全书………………………… 第二四二卷○○一简明医彀…………………………………… 第二四二卷○六九痰火点雪…………………………………… 第二四二卷○八七十竹斋刊袖珍本医书·伤寒五法………… 第二四二卷一一三霉疮秘录…………………………………… 第二四二卷一二三医学正印种子篇…………………………… 第二四二卷一四七折肱漫录…………………………………… 第二四二卷一五五痘疹幼幼心书……………………………… 第二四二卷二五九温疫论……………………………………… 第二四二卷二九一审视瑶函眼科大全………………………… 第二四二卷三○五一草亭眼科全书…………………………… 第二四二卷三一五理虚元鉴…………………………………… 第二四二卷三三一保安堂三补简便验方……………………… 第二四二卷三四九居家远行随身备急方书…………………… 第二四二卷三六七轩歧救正论………………………………… 第二四二卷三九九医学门径…………………………………… 第二四二卷四一一仁端录……………………………………… 第二四二卷四五七秘方集验…………………………………… 第二四二卷五二一医学分法类编……………………………… 第二四二卷五三一医衡………………………………………… 第二四三卷○○一医宗说约…………………………………… 第二四三卷○一五侣山堂类辩………………………………… 第二四三卷○四七外科大成…………………………………… 第二四三卷○八七寿世青编…………………………………… 第二四三卷一○九眼科全书…………………………………… 第二四三卷一五三隘村医诀…………………………………… 第二四三卷一七三痘疹广金镜录……………………………… 第二四三卷二○三医学集要…………………………………… 第二四三卷二五三吴氏医验录………………………………… 第二四三卷二六七医经允中…………………………………… 第二四三卷三○五诚书………………………………………… 第二四四卷○○一古今名医汇粹……………………………… 第二四四卷○○九宝命真诠…………………………………… 第二四四卷○一九程氏易简方论……………………………… 第二四四卷一○九女科经纶…………………………………… 第二四四卷一二五痧症全书…………………………………… 第二四四卷一五一洞天奥旨…………………………………… 第二四四卷一六七汤头钱数抉微……………………………… 第二四四卷一七七痘疹正宗…………………………………… 第二四四卷一九九幼科铁镜…………………………………… 第二四四卷二○五嵩崖尊生全书……………………………… 第二四四卷二一五医学真传…………………………………… 第二四四卷二六九慈幼新书…………………………………… 第二四四卷二八七经验单方汇编……………………………… 第二四四卷三一五血症良方…………………………………… 第二四四卷三二三痘疹定论…………………………………… 第二四四卷三三三亟斋急应奇方……………………………… 第二四四卷三四七眼科指掌…………………………………… 第二四四卷三五三幼科汇诀直解……………………………… 第二四四卷三六三医学读书记………………………………… 第二四四卷三七三痘学真传…………………………………… 第二四四卷三八一医学秘笈…………………………………… 第二四四卷四四三外科证治全生集…………………………… 第二四四卷四七七种痘新书…………………………………… 第二四四卷五○七女科指掌…………………………………… 第二四五卷○○一胎产心法…………………………………… 第二四五卷○○九外科十法…………………………………… 第二四五卷○一七医学阶梯…………………………………… 第二四五卷○二三医学要则…………………………………… 第二四五卷○五七方氏脉症正宗……………………………… 第二四五卷一四三麻科活人全书……………………………… 第二四五卷一六一医碥………………………………………… 第二四五卷一九五痢疾论……………………………………… 第二四五卷二○三痘症精言…………………………………… 第二四五卷二一一仙拈集……………………………………… 第二四五卷二四三痘科扼要…………………………………… 第二四五卷二四九喉科指掌…………………………………… 第二四五卷二七五弄丸心法……………………………………第二四五卷二八三串雅外编…………………………………… 第二四五卷三○七增广大生要旨……………………………… 第二四五卷三三三痘疹专门秘授……………………………… 第二四五卷三四三慎疾刍言…………………………………… 第二四五卷三六一痘疹诗赋…………………………………… 第二四五卷三六九轩辕逸典…………………………………… 第二四五卷三九七古今医诗…………………………………… 第二四五卷四○九金台医话…………………………………… 第二四五卷四九三补注瘟疫论………………………………… 第二四五卷五○三橡村痘诀…………………………………… 第二四五卷五三一橡村治验…………………………………… 第二四六卷○○一治痘药性说要……………………………… 第二四六卷○一一怡堂散记续编……………………………… 第二四六卷一二九小儿诸热辨………………………………… 第二四六卷一四九竹林女科…………………………………… 第二四六卷一五七痘疹会通…………………………………… 第二四六卷一六三咽喉经验秘传……………………………… 第二四六卷一八三医学全书…………………………………… 第二四六卷一九三眼科总经要论……………………………… 第二四六卷二三一医论三十篇………………………………… 第二四六卷二四七温病条辨…………………………………… 第二四六卷二五九医医病书…………………………………… 第二四六卷二七一橘旁杂论…………………………………… 第二四六卷三○一锦芳太史医案求真初编…………………… 第二四六卷三一三医学精要…………………………………… 第二四六卷三二五救急备用经验汇方………………………… 第二四六卷三三九卫生要诀…………………………………… 第二四六卷三六三家学渊源…………………………………… 第二四六卷四○一目经大成…………………………………… 第二四六卷四○九痢证汇参…………………………………… 第二四六卷四三一医案………………………………………… 第二四六卷四四九痘麻医案…………………………………… 第二四六卷四六五痘疹衷要全书……………………………… 第二四六卷四九一银海指南…………………………………… 第二四六卷五四一重庆堂随笔………………………………… 第二四七卷○○一上池涓滴…………………………………… 第二四七卷○三一医学滙海…………………………………… 第二四七卷○四一眼科秘本…………………………………… 第二四七卷○四七伤科汇纂…………………………………… 第二四七卷○六五医略………………………………………… 第二四七卷一一九目科捷径…………………………………… 第二四七卷一三一中风论……………………………………… 第二四七卷一五三药性赋……………………………………… 第二四七卷一六三审病定经…………………………………… 第二四七卷二○一方脉指迷…………………………………… 第二四七卷二二一集验简易良方……………………………… 第二四七卷二二九医钞类编…………………………………… 第二四七卷三○一秘珍济阴…………………………………… 第二四七卷五五一产孕集……………………………………… 第二四八卷○○一医理发明…………………………………… 第二四八卷○○七寿身小补…………………………………… 第二四八卷○三七外科图说…………………………………… 第二四八卷○九七医宗己任编………………………………… 第二四八卷一一一痘科摘要…………………………………… 第二四八卷一一九痘疹集成…………………………………… 第二四八卷一二九外科真诠…………………………………… 第二四八卷一四九内科新说…………………………………… 第二四八卷一六七活人一术初编………………………………第二四八卷二一七活人心法…………………………………… 第二四八卷二二五素仙简要…………………………………… 第二四八卷二四七辨证求是…………………………………… 第二四八卷二八五医学圭指…………………………………… 第二四八卷二九五眼科切要…………………………………… 第二四八卷三○五医谈传真…………………………………… 第二四八卷三一三医学考辨…………………………………… 第二四八卷三三三青囊辑便…………………………………… 第二四八卷三四三医学切要…………………………………… 第二四八卷三五七。

《医学三字经》(水肿第十一)

《医学三字经》(水肿第十一)

《医学三字经》(水肿第十一)《医学三字经》为清代医学家陈修园(1753~1823,名念祖,福建长乐人) 所著,以《内经》、仲景之书为宗旨,言简意赅,通俗而不离经旨。

一、诵读摘要水肿病,有阴阳,便清利,阴水殃,便短缩,阳水伤。

五皮饮,元化方,阳水盛,加通防,阴水盛,加桂姜。

知实肿,萝枳商,知虚肿,参术良,兼喘促,真武汤。

从俗好,别低昂,五水辨,金匮详,补天手,十二方,肩斯道,勿炎凉。

二、逐条释义水肿病有阴阳肿,皮肤肿大。

初起目下有形如卧蚕,后渐及于一身,按之即起为水肿,按之陷而不起为气肿。

景岳以即起为气,不起为水,究之气行水即行,水滞气亦滞,可以分,可以不必分也。

只以阴水,阳水为分别。

便清利阴水殃小便自利、口不渴属寒,名为阴水。

便短缩阳水伤小便短缩、口渴属热,名为阳水。

五皮饮元化方以皮治皮,不伤中气。

方出华元化《中藏经》。

阳水盛加通防五皮饮加木通、防己、赤小豆之类。

阴水盛加桂姜五皮饮加干姜、肉桂、附子之类。

知实肿萝枳商知者,真知其病情,而无两可之见。

壮年肿病,骤起脉实者,加萝卜子、枳实之类。

知虚肿参术良老弱病久,肿渐成,脉虚者,加人参、白术之类。

兼喘促真武汤肿甚、小便不利、气喘、尺脉虚者,宜真武汤暖土行水。

间用桂苓甘术汤化太阳之气,守服十余剂;继用导水茯苓汤二剂愈。

今人只重加味肾气丸,而不知其补助阴气,反益水邪,不可轻服也。

从俗好别低昂以上诸法,皆从俗也。

然从俗中而不逾先民之矩,亦可以救人。

五水辨金匮详病有从外感而成者,名风水。

病从外感而成,其邪已渗入于皮,不在表而在里者,名皮水。

病有不因于风,由三阴结而成水者,名正水。

病有阴邪多而沉于下者,名石水。

病有因风因水伤心郁热,名黄汗。

《金匮》最详,熟读全书,自得其旨,否则卤莽误事耳。

药方中精义颇详,宜细玩之。

补天手十二方越婢汤、防己茯苓汤、越婢加白术汤、甘草麻黄汤、麻黄附子汤、杏子汤、蒲灰散、芍桂酒汤、桂枝加黄芪汤、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枳术汤、附方《外台》防己黄芪汤。

9.医话四则

9.医话四则

吾~(我们这些人)。
【原文】尝见一医方开小草,市人不知 原文】尝见一医方开小草, 为远志之苗,而用甘草之细小者。又有 远志之苗,而用甘草之细小者。 常山之苗, 一医方开蜀漆,市人不知为常山之苗 一医方开蜀漆,市人不知为常山之苗, 而另加干漆者。 而另加干漆者。
远志:《本草纲目》释名:“此草服之能 益智强志,故有远志之称。” 蜀漆:《本草纲目》释名:“蜀漆乃常山 苗,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相同。”
若图立异矜奇,使人眼生不解,危急之际, 若图立异矜奇,使人眼生不解,危急之际, 保无误事? 保无误事? 又有医人工于草书者,医案人或不识, 又有医人工于草书者,医案人或不识,所 系尚无轻重,至于药名,则药铺中人岂能 系尚无轻重,至于药名, 尽识草书乎?孟浪者约略撮之而贻误, 尽识草书乎?孟浪者约略撮之而贻误,小 心者往返询问而羁延。 心者往返询问而羁延。 可否相约同人,凡书方案,字期清爽, 可否相约同人,凡书方案,字期清爽,药 期共晓? 期共晓?
【原文】一在于浅尝。畧观书之大意,自负 原文】一在于浅尝。畧观书之大意, 明理,不知医道至微至奥。前贤之书, 明理,不知医道至微至奥。前贤之书,阐明 其理,博大精深,不独义非肤廓 肤廓, 其理,博大精深,不独义非肤廓,即其辞亦 古茂。若草率以观,既不能识其精妙, 古茂。若草率以观,既不能识其精妙,且误 记误会,遂有毫厘千里之失:其病二也。 记误会,遂有毫厘千里之失:其病二也。 负:恃。 肤廓:文辞空泛而不切实际。 古茂:古雅美盛。
【原文】然读医书者,每有四病:一在于畏 原文】然读医书者,每有四病: 经为医书之祖, 难。《内》、《难》经为医书之祖,而 经之理,精妙入神 入神, 《内》、《难》经之理,精妙入神,则舍去 而览易解之方书,以求速于自见 即读《 而览易解之方书,以求速于自见。即读《内 或取删节之本,文义不贯, 经》,或取删节之本,文义不贯,或守一家 之说,至道难明:其病一也。 之说,至道难明:其病一也。

舒愤汤_辨证录卷四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舒愤汤_辨证录卷四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舒愤汤_辨证录卷四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舒愤汤_辨证录卷四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1)1.原方 (5)1.1.组成:白芍2两,炒栀子5钱,玄参1两,天药粉3钱,柴胡1钱。

(5)1.2.功效:阳明胃土衰之狂病。

多由为强者所折辱,愤懑不平,遂病心狂,时而持刀,时而逾屋,披头大叫。

(5)1.3.来源:《辨证录》卷四。

(5)1.4.以下方剂相似度只按组成计算,不计剂量。

(5)2.相似度60%:泻火止痛汤 (5)2.1.组成:炒栀子3钱,甘草1钱,白芍2两,半夏1钱,柴胡1钱。

(5)2.2.原方对照:白芍2两,炒栀子5钱,玄参1两,天药粉3钱,柴胡1钱。

52.3.加:甘草、半夏 (5)2.4.减:玄参、天药粉 (5)2.5.功效:心痛,火气凌心,手足反冷。

(5)2.6.来源:《石室秘录》卷六。

(5)3.相似度60%:息怒汤 (5)3.1.组成:白芍3两,柴胡2钱,丹皮5钱,炒栀子3钱,天花粉3钱。

(5)3.2.原方对照:白芍2两,炒栀子5钱,玄参1两,天药粉3钱,柴胡1钱。

53.3.加:丹皮、天花粉 (5)3.4.减:玄参、天药粉 (5)3.5.功效:大怒之后火热之病,周身百节俱疼,胸腹且胀,两目紧闭,逆冷,手指甲青黑色。

(6)3.6.来源:《辨证录》卷六。

(6)4.相似度60%:化痒汤 (6)4.1.组成:炒栀子3钱,甘草2钱,天花粉3钱,白芍4钱,柴胡3钱。

(6)4.2.原方对照:白芍2两,炒栀子5钱,玄参1两,天药粉3钱,柴胡1钱。

64.3.加:甘草、天花粉 (6)4.4.减:玄参、天药粉 (6)4.5.功效:内火郁结而不散,致胃肠中作痒,而无法搔扒者。

(6)4.6.来源:《石室秘录》卷四。

(6)5.相似度57%:润胆汤 (6)5.1.组成:白芍1两,当归1两,柴胡1钱,炒栀子2钱,玄参1两,天花粉3钱,菖蒲8分。

(6)5.2.原方对照:白芍2两,炒栀子5钱,玄参1两,天药粉3钱,柴胡1钱。

“痰”派老中医治疗痰湿

“痰”派老中医治疗痰湿

“痰”派老中医治疗痰湿本期节目请来的又是国家级名老中医,并且已经家传四代,他就是北京友谊医院中医科的原主任宗修英老爷子以及他的儿子及学术继承人,北京友谊医院宗文汇大夫。

上期节目痰湿是万病之源,痰湿在头部就会造成脑梗或是脑中风这么严重的疾病。

今天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口干了,你怎么办?举例:一个女病人四、五十岁,口干的程度到发干涩感,在口腔里都动不了。

连说话都要先喝口水才能讲话,喝水喝到肚皮涨都无法解渴。

看了很多医生,用了滋阴的方法,泄火的方法,不但不管事,反而越治越厉害,喝水是越喝越渴。

其实,这是一种痰湿阻滞了脾的阳气,造成脾阳不振,脾的运化功能变差了,津液无法输布全身,痰湿抑制住了脾阳,脾的功能发挥不出来了,所以这个人就是口渴。

张仲景名言:所以这个女病人要用温药来治,用泄火的药是不成的。

比如烧一锅水,锅盖是干的,怎么让锅盖变湿呢,就是点火,水烧开了,锅盖自己也湿了。

这个病人就是这个道理,她并不是缺水,而是一肚子的凉水,你给她还加水,就会越喝越重越渴,中医讲热者寒之,她本身就有一肚子的凉水了,你还给她滋阴、泄火的用凉药就更不对了。

所以要点火用温药,使她抑制住脾阳的那个湿汽化开来,寒湿一化,蒸汽上来,嘴就不干了,吃了两周的药基本上多年的这种疾病就缓解了。

我们说得脾,包括脾、胃、肠三大块,也就是消化系统。

表现轻的会有口甜口黏、口干、不想吃东西、闹肚子、浑身困倦、乏力。

重的表现得癌症都不过分。

消化道的癌症跟痰湿困脾都有关系。

为什么痰湿会在脾出现呢?上面这句中医名言:脾为生痰之源,意思是由脾来生痰,脾是运化水湿、谷物的,其精微输送到胃和小肠,分其精华和糟粕,精华由脾的输布功能运送到全身,糟粕排出体外,一旦脾要发生了疾病,脾是最会闹病的,寒湿困脾,忧伤思虑伤脾,老着急、老生气、想事多也伤脾,劳倦,特别劳累疲乏也伤脾,所以脾一旦得了病,湿就会运化不了,贮存在身体内,影响到人的各个部分产生各种疾病。

肺为贮痰之器,这个痰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导读:仲景把千般疾病发病机制分为三条,辨证论治便是直接针对发病机制,而非病因。

此文为“经方辨证论治原理”第一讲,后续请关注公众号“伤寒经方问津”。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

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这里仲景把疾病分为三条,千般疾病都不超出这三条,那这三条的分类依据是什么?为何如此分类?“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

这里“因”和下文“……所中”、“……所伤”相对应,不是原因的意思,“因”在此为动词,古有承受、因袭之意思,如《战国策》“愿于因计”。

因此这一条不是讲病因,而是讲疾病的发病机制:经络受邪,入脏腑。

后面“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也不是讲病因。

“病由都尽”之病由则为疾病来由、经过之意,而非导致疾病的原因。

仲景并不是按照病因分类,而是按照发病机制分类,这种分类方法的优势是可以直接针对发病机制来治疗疾病。

疾病的发病机制也就是疾病所蕴含的正气和邪气二者的斗争。

既发病后的正邪斗争及其所表现的各种症候,才是辨证论治主要着眼点。

《内经》“人伤于寒,传而为热”,这里病因是“寒”,而发病后表现为热。

之所以“为热”,是因为正气的亢奋。

病因虽然为“伤于寒”,但是可以表现为发热恶寒的表证而用汗法治疗,也可以表现为“胃家实”的里证而用下法治疗。

所以我们辨证及施治的着眼点是伤于寒后的发病机制,当然也包括出现各种传变时的发病机制,而不是引起疾病的外因“寒”。

正邪斗争受病人体质、气候、居住环境、邪气类型等多方面影响,发病的性质未必和邪气一致,伤于湿可以发病为燥证,伤于寒可以发病为热证,伤于暑可以发病为寒证,甚至更复杂的可以表现为痰饮、瘀血等,这用现代哲学的观点来看,是外因和内因的互相作用,外因通过内因发生作用。

宋代陈无择提出“三因学说”,认为“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为外所因”(《三因方》),这是误以为仲景按照病因分类而导致的错误。

金不换膏_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_减法方剂树

金不换膏_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_减法方剂树

金不换膏_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_减法方剂树金不换膏_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_减法方剂树 (1)1.原方 (3)1.1.组成:当归1两5钱,独活1两5钱,秦艽1两5钱,苍术1两5钱,白芷1两5钱,生杜仲1两5钱,羌活1两5钱,生川乌1两5钱,干姜1两5钱,良姜1两5钱,荆芥1两5钱,防风1两5钱,生草乌1两5钱,川芎1两5钱,玄参1两5钱,生地1两5钱,甘草7钱,麻黄6钱,生山甲7钱。

3 1.2.功效:受风受寒,四肢麻木,腰腿酸痛,跌打损伤,伤筋伤骨,筋骨疼痛。

31.3.来源:《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

(3)2.羌活汤 (3)2.1.减:当归、独活、秦艽、生杜仲、生川乌、干姜、良姜、荆芥、生草乌、玄参、生地、麻黄、生山甲 (3)2.2.组成:羌活、防风、川芎、白芷、苍术、甘草。

(3)2.3.功效:太阳风寒外束,齿痛,头痛,恶寒。

(3)2.4.来源:《症因脉治》卷一 (3)3.羌活胜湿汤 (3)3.1.减:当归、秦艽、白芷、生杜仲、生川乌、干姜、良姜、荆芥、生草乌、玄参、生地、麻黄、生山甲 (3)3.2.组成:羌活、独活、防风、川芎、苍术、甘草。

(3)3.3.功效:风湿上冲,头重如裹,似有物蒙之。

(3)3.4.来源:《一盘珠》卷一 (3)4.羌活防风汤 (3)4.1.减:当归、独活、秦艽、生杜仲、生川乌、干姜、良姜、荆芥、生草乌、玄参、生地、麻黄、生山甲 (4)4.2.组成:羌活、防风、白芷、苍术、川芎、甘草。

(4)4.3.功效:风湿伤太阳,发热发黄,脉浮无汗。

(4)4.4.来源:《伤寒大白》卷三 (4)5.防风胜湿汤 (4)5.1.减:当归、独活、秦艽、生杜仲、生川乌、干姜、良姜、生草乌、玄参、生地、甘草、麻黄、生山甲 (4)5.2.组成:防风、荆芥、苍术、白芷、羌活、川芎。

(4)5.3.功效:湿气霍乱应汗者。

(4)5.4.来源:《症因脉治》卷四 (4)6.川芎汤 (4)6.1.减:当归、独活、秦艽、白芷、生杜仲、生川乌、干姜、良姜、生草乌、玄参、生地、麻黄、生山甲 (4)6.2.组成:川芎、苍术、羌活、防风、荆芥、甘草。

金匮真言论译文

金匮真言论译文

金匮真言论译文
以下是《金匮真言论》的译文:
黄帝问道:自然界有八风,人的经脉病变又有五风的说法,这是怎么回事呢?
岐伯回答说:自然界的八风是外部的致病邪气,它侵犯经脉,产生经脉的风病,风邪还会继续侵犯五脏,使五脏发生病变。

一年的四个季节,有相克的关系。

如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某个季节出现了克制它的季节气候,这就是所谓四时相胜。

东风生于春季,病多发生在肝,肝的经气输注于颈项。

南风生于夏季,病多发生在心,心的经气输注于胸胁。

西风生于秋季,病多发生在肺,肺的经气输注于肩背。

北风生于冬季,病多发生在肾,肾的经气输注于腰股。

长夏季节属土,病多发生在脾,脾的经气输注于脊背。

所以春季邪气伤人,病变多见于头部;夏季邪气伤人,病变多见于心脏;秋季邪气伤人,病变多见于肩背;冬季邪气伤人,病变多见于四肢。

因此,春天多发生鼽衄等病;夏天多发生胸胁方面的疾病;长夏容易出现洞泄等里寒证的病症;秋天多发生风疟;冬天多发生痹厥。

若能顺应天气的变化,不扰动筋骨,不过度劳损精神,就能使五脏安定。

所以冬季要注意保护身体避免过度操劳损伤筋骨,否则春天就会发生痿厥之类的疾病;春天要注意保护身体避免过度劳损伤筋骨,否则夏天就会发生中满类的疾病;夏天要注意保护身体避免过度劳损伤筋骨,否则秋天就会发生疟疾;秋天要注意保护身体避免过度劳损伤筋骨,否则冬天就会发生泄泻一类的疾病。

所以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都要注意保养精气。

犀角地黄汤_脉因证治卷四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犀角地黄汤_脉因证治卷四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犀角地黄汤_脉因证治卷四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犀角地黄汤_脉因证治卷四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1)1.原方 (6)1.1.组成:犀角1两,生地8两,白芍3两,丹皮2两,大黄2两。

(6)1.2.功效:瘀血狂妄。

因汗不彻,吐衄不尽,瘀血在内,面黄唇白,便黑脚弱,气喘,甚则狂闷。

(6)1.3.来源:《脉因证治》卷四。

(6)1.4.以下方剂相似度只按组成计算,不计剂量。

(6)2.相似度67%:犀角地黄汤 (6)2.1.组成:犀角、生地、白芍、丹皮、柴胡、黄芩。

(6)2.2.原方对照:犀角1两,生地8两,白芍3两,丹皮2两,大黄2两。

(6)2.3.加:柴胡、黄芩 (6)2.4.减:大黄 (6)2.5.功效:烂喉丹痧。

(6)2.6.来源:《痧喉证治汇言》。

(6)3.相似度60%:生地汤 (6)3.1.组成:生地3钱半,犀角1钱,大黄2钱,桃仁3个。

(6)3.2.原方对照:犀角1两,生地8两,白芍3两,丹皮2两,大黄2两。

(6)3.3.加:桃仁 (6)3.4.减:白芍、丹皮 (6)3.5.功效:蓄血,脐腹小肿大痛。

(6)3.6.来源:《嵩崖尊生》卷八。

(7)4.相似度60%:芍药汤 (7)4.1.组成:白芍、生地、黄芩、丹皮、甘草。

(7)4.2.原方对照:犀角1两,生地8两,白芍3两,丹皮2两,大黄2两。

(7)4.3.加:黄芩、甘草 (7)4.4.减:犀角、大黄 (7)4.5.功效:因火便血。

(7)4.6.来源:《医学集成》卷二。

(7)5.相似度60%:加味犀角地黄汤 (7)5.1.组成:犀角、生地、赤芍、丹皮、蒲黄。

(7)5.2.原方对照:犀角1两,生地8两,白芍3两,丹皮2两,大黄2两。

(7)5.3.加:赤芍、蒲黄 (7)5.4.减:白芍、大黄 (7)5.5.功效:虚劳内热,痰中夹血。

(7)5.6.来源:《理虚元鉴》卷下。

(7)6.相似度60%:加味犀角地黄汤 (7)6.1.组成:犀角、牡丹皮、生地、大黄、赤芍。

泻白散_盘珠集卷下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泻白散_盘珠集卷下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泻白散_盘珠集卷下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泻白散_盘珠集卷下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1)1.原方 (6)1.1.组成:地骨皮、杏仁(去皮)、桑白皮(炙)。

(6)1.2.功效:肺金盛,克肝木,致患胁痛。

(6)1.3.来源:《盘珠集》卷下。

(6)1.4.以下方剂相似度只按组成计算,不计剂量。

(6)2.相似度67%:泻白散 (6)2.1.组成:桑白皮2两,地骨皮2两,生甘草1两。

(6)2.2.原方对照:地骨皮、杏仁(去皮)、桑白皮(炙)。

(6)2.3.加:生甘草 (6)2.4.减:杏仁 (6)2.5.功效:肺热。

(6)2.6.来源:《杏苑》卷三。

(6)3.相似度67%:加减泻白散 (6)3.1.组成:桑白皮、地骨皮、甘草。

(6)3.2.原方对照:地骨皮、杏仁(去皮)、桑白皮(炙)。

(6)3.3.加:甘草 (6)3.4.减:杏仁 (6)3.5.功效:痰结上焦。

(6)3.6.来源:《症因脉治》卷一。

(6)4.相似度67%:脱骨汤 (7)4.1.组成:杏仁1钱,桑白皮4钱。

(7)4.2.原方对照:地骨皮、杏仁(去皮)、桑白皮(炙)。

(7)4.3.减:地骨皮 (7)4.4.来源:《本草纲目》卷十一引《闺阁事宜》。

(7)5.相似度67%:泻白散 (7)5.1.组成:地骨皮1两,桑白皮(炒)1两,甘草(炙)1钱。

(7)5.2.原方对照:地骨皮、杏仁(去皮)、桑白皮(炙)。

(7)5.3.加:甘草 (7)5.4.减:杏仁 (7)5.5.功效:肺热咳嗽,甚则气喘,皮肤蒸热,日晡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

75.6.来源:《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7)6.相似度67%:泻白散 (7)6.1.组成:桑白皮(姜汁和蜜炙)1两,地骨皮1两,甘草(炙)5钱。

(7)6.2.原方对照:地骨皮、杏仁(去皮)、桑白皮(炙)。

(7)6.3.加:甘草 (7)6.4.减:杏仁 (7)6.5.功效:肺热咳,手足心热。

(7)6.6.来源:《张氏医通》卷十三。

生地黄饮子_圣惠卷八十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生地黄饮子_圣惠卷八十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生地黄饮子_圣惠卷八十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生地黄饮子_圣惠卷八十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1)1.原方 (5)1.1.组成:生地黄汁3合,藕汁2合,童便3合。

(5)1.2.功效:产后恶血冲心,闷乱口干。

(5)1.3.来源:《圣惠》卷八十。

(5)1.4.以下方剂相似度只按组成计算,不计剂量。

(5)2.相似度67%:真气汤 (5)2.1.组成:童便3合,生地黄汁1合。

(5)2.2.原方对照:生地黄汁3合,藕汁2合,童便3合。

(5)2.3.减:藕汁 (5)2.4.功效:初产后,血气烦闷。

(5)2.5.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六三。

(5)3.相似度67%:酥蜜煎 (5)3.1.组成:藕汁5合,白蜜5合,生地黄汁1升。

(5)3.2.原方对照:生地黄汁3合,藕汁2合,童便3合。

(5)3.3.加:白蜜 (5)3.4.减:童便 (5)3.5.功效:老人淋病,小便痛涩。

(5)3.6.来源:《医统》卷八十七。

(5)4.相似度67%:苏蜜煎 (5)4.1.组成:藕汁5合,白蜜5合,生地黄汁1升。

(6)4.2.原方对照:生地黄汁3合,藕汁2合,童便3合。

(6)4.3.加:白蜜 (6)4.4.减:童便 (6)4.5.功效:老人淋病,小便短涩不利,痛闷之极。

(6)4.6.来源:《养老奉亲》。

(6)5.相似度67%:生姜小便饮子 (6)5.1.组成:生地黄汁1盏,藕汁1盏,小便1盏。

(6)5.2.原方对照:生地黄汁3合,藕汁2合,童便3合。

(6)5.3.加:小便 (6)5.4.减:童便 (6)5.5.功效:产后伤寒,恶血冲心,闷乱口干。

(6)5.6.来源:《伤寒总病论》卷六。

(6)6.相似度67%:地黄饮 (6)6.1.组成:生地黄汁半盏,童便半盏。

(6)6.2.原方对照:生地黄汁3合,藕汁2合,童便3合。

(6)6.3.减:藕汁 (6)6.4.功效:产后血晕烦闷。

(6)6.5.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六○。

杏仁丸_圣济总录卷一一七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杏仁丸_圣济总录卷一一七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杏仁丸_圣济总录卷一一七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杏仁丸_圣济总录卷一一七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1)1.原方 (7)1.1.组成: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10粒,蛇床子(烧灰)1分,白芷(烧灰)1分,腻粉1分。

(7)1.2.功效:口疮。

(7)1.3.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一七。

(7)1.4.以下方剂相似度只按组成计算,不计剂量。

(7)2.相似度50%:石胆丸 (7)2.1.组成:石胆1分,杏仁1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腻粉1分。

72.2.原方对照: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10粒,蛇床子(烧灰)1分,白芷(烧灰)1分,腻粉1分。

(7)2.3.加:石胆 (7)2.4.减:蛇床子、白芷 (7)2.5.功效:口舌疮。

(7)2.6.来源:《圣惠》卷三十六。

(7)3.相似度50%:点眼杏仁膏 (7)3.1.组成:杏仁1分(去皮尖),腻粉半钱。

(7)3.2.原方对照: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10粒,蛇床子(烧灰)1分,白芷(烧灰)1分,腻粉1分。

(7)3.3.减:蛇床子、白芷 (7)3.4.功效:丹石毒冲目赤痒,及生浮膜。

目生胬肉,或痒或痛,息肉渐长,侵覆瞳仁。

(8)3.5.来源:《圣惠》卷三十二。

(8)4.相似度50%:点眼杏仁膏 (8)4.1.组成: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研如膏)半两,黄连(去须,锉)半两,青盐半两,腻粉1钱匕。

(8)4.2.原方对照: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10粒,蛇床子(烧灰)1分,白芷(烧灰)1分,腻粉1分。

(8)4.3.加:黄连、青盐 (8)4.4.减:蛇床子、白芷 (8)4.5.功效:目生胬肉,风翳障。

(8)4.6.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九。

(8)5.相似度50%:赴筵散 (8)5.1.组成:朴消1钱,沙糖1弹子大,腻粉1钱,杏仁7个(去皮)。

(8)5.2.原方对照: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10粒,蛇床子(烧灰)1分,白芷(烧灰)1分,腻粉1分。

景景医话——精选推荐

景景医话——精选推荐

景景医话肠痈族侄钦文,号佩珊,其高祖自苏迁常,惕身叔名尔昭之孙也,赴日本游学返,见余曰:"赴东入普通学校一年,方毕业,患肠痈,入医院。

东医曰:'是不难,剖而去之可也。

,不旬日,已平复,诧以为神,遂即以东医为师,在千叶县专门医学校习业,又二年学成,今得毕业[文]凭而返。

余详问其状,亦甚惊异,嗣赴常赴宁,忽闻其又骤赴日本,未知何事?不一月,得其家中书来,谓旧病复发,不能自疗,急至日本,求其师医治。

师仍曰:"是不难,剖而去之可也。

"乃不料一剖后,溘然未醒。

不知何以昔者效而今不效?余默思其故,前者之效,气血未衰,愈后失调,元未复而病根仍在;后者之不效,气血已衰,是以遽殒耳。

乃知犹是病也,而体之虚实,不可以不辨,混同治之可乎哉?急劳江建霞,名标,余至好也。

一夕筵次,闻其咳嗽,余曰:"君咳不畅,有外邪闭塞肺经,宜服开泄药。

"江曰:"有西医劝服止嗽药水。

"拟即服之矣。

余曰:"西药余未详其性,但顾名思义,恐是劫剂,古云'伤风不醒便成劳',似不宜服。

"渠意不谓然。

江与余省试,先后出汪瑶庭先生门,时汪任长邑,其明日为师母寿诞,约祝寿再见,至明日,江不至,晚筵时,瑶师云。

江仆来,言建霞病不来矣。

"以为小恙,未之省视。

又匝月余,闻噩耗,为之骇然,不意筵次一别,遂成永诀。

后晤其兄宵纬云。

病重时曾至曹君智涵处诊治,曹极言病险,建霞犹不为然,曹告其家人曰:"尺脉弱甚,肾亏已极。

余细思之,此犹是邪留于肺,肺病,金不生水,为止嗽药水强止其嗽之害。

盖肾阴素亏者,肺热液涸,肾无来源,往往不起,劳瘵中有七日之。

急劳",半由于此,人皆以为日甚短,不疑其为劳耳。

走马牙疳佘友范某,其岳[父]走方医也,有草研烂,以少许贴山根,取泡挑破,治走马牙疳极效。

范识其草,到处皆有,而不知其名,余曾嘱其觅来植诸盆,不久即萎,继余侄女患是病,兄来索此草,无以应,但以意会之,瞩其用喉科中异功散少许,和蒜捣烂,亦于山根取泡,果效。

『中医古籍』景景医话

『中医古籍』景景医话

『中医古籍』景景医话肠痈•肠痈急劳•急劳走马牙疳•走马牙疳西法化验•西法化验倒视•倒视痧秽宜嚏、过饱宜吐•痧秽宜嚏、过饱宜吐痧症、鼠疫•痧症、鼠疫寒包暑热•寒包暑热久咳、风温咳风寒•久咳、风温咳风寒二便不通•二便不通神昏谵语(一)•神昏谵语(一)用药分量•用药分量胎黄•胎黄鼻衄•鼻衄湿温、疝气、风疹、热入血室、阳明经白虎证、天花、时气•湿温、疝气、风疹、热入血室、阳明经白虎证、天花、时气肝气为湿热所遏痘不化浆•肝气为湿热所遏痘不化浆神昏谵语(二)•神昏谵语(二)肿胀后昏厥热病经来•肿胀后昏厥热病经来虚喘•虚喘剂字解•剂字解淫字解•淫字解取字解•取字解变字解•变字解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解•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解内伤解•内伤解记诸兄姊妹病故情形•记诸兄姊妹病故情形记诸子女病殇情形•记诸子女病殇情形记何鸿舫先生疗先母瘘症、先兄痢疾情形•记何鸿舫先生疗先母瘘症、先兄痢疾情形记继室汪氏怯病治愈情形•记继室汪氏怯病治愈情形记侄培勋生时僵、子培治病厥均获救情形•记侄培勋生时僵、子培治病厥均获救情形记三女长钧病热厥、八女佩玢慢脾获愈情形•记三女长钧病热厥、八女佩玢慢脾获愈情形记侄培本故于肿病情形•记侄培本故于肿病情形记侄培俊夫妇、再侄成懋均死于伤食情形•记侄培俊夫妇、再侄成懋均死于伤食情形医谈录旧•医谈录旧•三焦有名无形辨•病笑•过食辛辣成毒•头痛•解卤汁•经阻腹大呕不纳谷•浮肿•霍乱吐泻•生螺鲠喉•转女为男•环唇疔•实热内伏•虚寒中风•膈•失明•痘•食鸭成症•发症•中痰•脾疾•犬伤,•邪祟交合•噎•龟症产。

景景医话课件模板-006(共6)

景景医话课件模板-006(共6)

《景景医话》:噎
噎:
吴江钮玉樵诱《觚剩》载:武昌小南门外 献花寺僧自究病噎,百药不效,临殁,谓 其 徒曰“我毒[独]罹此患,胸臆必有物 为祟,逝后剖去殓我,我感之入地矣。” 其徒如教, 得一骨如簪,收置经案,久 相传示。阅岁,适有戎帅寓寺,从者杀鹅。 未断其喉,偶见此骨,取以挑刺,鹅血喷 发,而骨遂消灭。自究之徒亦病噎,因悟 鹅血可治,数饮遂愈。
《景景医话》 课件模板-6
《景景医话》:虚寒中风
虚寒中风:
又载中丞某公,于中秋忽白睛上泛,骤然 倒地,手足挛搐,多医相视,不敢立方, 钱见某公面白微青,舌白而润,意中秋金 气得令,凉风乘虚而入,引动内风,症属 虚寒,治宜扶火泄金,培土制木,遂进参 芪术桂等药,而疾顿愈。
《景景医话》:膈
膈:
东轩主人《述异记》载:楚武昌府汉阳门 内,旧有陈友谅广积仓基,今皆为民治, 康熙甲子年,有地中掘得黑米者,黑如漆, 坚如石,炒之即松,研为末,治膈症如神。 临海教谕吴牖丹在楚杀见言之。
《景景医话》:猘犬伤,
猘犬伤,:
华亭陈继儒《群碎录》载:《左传》云: 国狗之瘈无不噬也。杜预注云:“瘈狂犬 也。今云猘犬。”《宋书》云:“张收为 猘犬所伤,食虾蟆脍而愈。”又椎碎杏仁 纳伤处即愈。
《景景医话》:邪祟交合
邪祟交合:
梢李王枕甫逋肱《蚓庵琐语》载:新安程 孝廉名光里字奕先,奉吕祖甚虔,忽有黑 气入裩中,似觉妇人之阴,一接而精大泄, 符药不灵。一日遇一道人,教具佩麝香可 愈。初佩不多,未验,后佩两余,其祟遂 绝。
《景景医话》:痘
痘:
诸处痘不起,惟面部及臀上痘有浆起绽者 可治。有面部痘好,惟鼻上无痘,或有痘 不出绽行浆者皆难治。四肢有浆惟身面无 浆者难治。全身痘浆灌足,惟面上不行浆 者死。全身痘色红活,惟面部焦枯者难治。 周身痘好,惟两足膝下全无者凶。若面半 以上稠密灰滞,而面半以下匀明绽泽者, 名云掩天庭难治。抑诸处出齐匀朗红润, 而腰间稠密灰滞作痛者,名缠腰,此毒滞 于阴,不能成浆,九日危,迟则不过十一 日也。

知柏地黄饮_中医妇科治疗学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知柏地黄饮_中医妇科治疗学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知柏地黄饮_中医妇科治疗学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知柏地黄饮_中医妇科治疗学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1)1.原方 (3)1.1.组成:黄柏2钱,黄芩2钱,知母3钱,生地5钱,元参3钱,甘草梢2钱,山栀仁2钱。

(3)1.2.功效:子淋。

怀孕数月,小便频数涩少,有时尿道作痛,尿黄,体瘦面红,头重眩晕,有时两颧发红,或午后潮热,咽燥口渴,心烦夜寐不安,舌质红,苔黄燥或光剥无苔,脉虚数。

(3)1.3.来源:《中医妇科治疗学》。

(3)1.4.以下方剂相似度只按组成计算,不计剂量。

(3)2.相似度57%:地黄芍药芩柏汤 (4)2.1.组成:甘草(生)1钱,生地1钱,黄芩1钱,黄柏1钱,元参2钱,芍药2钱。

(4)2.2.原方对照:黄柏2钱,黄芩2钱,知母3钱,生地5钱,元参3钱,甘草梢2钱,山栀仁2钱。

(4)2.3.加:甘草、芍药 (4)2.4.减:知母、甘草梢、山栀仁 (4)2.5.功效:疽疮。

(4)2.6.来源:《医学金针》卷八。

(4)3.相似度50%:滋阴降火汤 (4)3.1.组成:当归1钱半,黄柏(盐水炒)1钱半,知母1钱,牛膝1钱,生地1钱,白芍1钱2分,甘草梢8分,木通8分。

(4)3.2.原方对照:黄柏2钱,黄芩2钱,知母3钱,生地5钱,元参3钱,甘草梢2钱,山栀仁2钱。

(4)3.3.加:当归、牛膝、白芍、木通 (4)3.4.减:黄芩、元参、山栀仁 (4)3.5.功效:火燥血少,气不得降而淋。

(4)3.6.来源:《赤水玄珠》卷十五。

(4)4.相似度50%:五淋汤 (4)4.1.组成:生地、二冬、知母、黄柏、甘草梢、牛膝、车前、茯苓。

(4)4.2.原方对照:黄柏2钱,黄芩2钱,知母3钱,生地5钱,元参3钱,甘草梢2钱,山栀仁2钱。

(5)4.3.加:二冬、牛膝、车前、茯苓 (5)4.4.减:黄芩、元参、山栀仁 (5)4.5.功效:淋症。

(5)4.6.来源:《顾松园医镜》卷十五。

(5)5.相似度50%:清热四物汤 (5)5.1.组成:当归半钱,生地半钱,白芍半钱,熟地2钱,黄芩1钱,知母1钱,川芎7分,黄柏7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久咳 风温咳风寒
医苟能知其理,并知哿物之性,则虽寻常各物,无在而非药物也。曩者宰闽之安溪,其俗朴野,视宫如神明,一日有执香 而踵门者,吏曰"此其家有病人,而来求药者也。"不必问其何病,亦不必定是药物,随意与以食物,习俗如是,仿佛如求 仙方然,其愚真可嗤。余姑讯何病?则曰久咳,喜饮。因思久咳则无庸开泄,适席间有梨,予以二枚,嘱其煎服而愈。以 熟梨能润肺燥也。
西法化验
见某报纸载有人患恙,邻予以单方药两味,系大辛大温。发汗散气者,服后即殒。某告渚公庭,命西医取药化验,皆无毒 。余按凡病之不在表者,及表分素虚者,皆忌表;病之不在里者,及在里而不实者,皆忌下,故麻黄、细辛,大黄,芒硝 ,并足以杀人,即和平之晶,苟不对症,亦足以轻病变重,重病致死,取诸药以化验,岂必有毒乎?
又进京在船遇一友,患咳不畅,友曰"登舟才咳,苦于有医而无药。"余曰"是不难。"诊之脉浮数,舌[苔]薄黄,症属风温 ,因嘱其取包南货之干箬叶,煎一大盂,服之而咳畅,以是物辛凉泄肺也。
又一次夏令晋京,遇一新学家,赚舱中人多气热,另卧舱面,谓可得空气,天明时发热、恶寒.无汗,困惫甚,茶房扶之 下,与余商同一舱,询其欲服药否?渠曰"奈船中无药何?"余曰"是不难。"症属风寒,因嘱其取白兰地[酒]一大杯,和以薄荷 酒一小杯,温而服之,盖被取汗,亦应手而愈。以两酒合服,辛温发表也。此三事近于游戏,均无足述,拉杂书之,聊助 谈资云尔。
倒视
《民立报》载美国阿倭吾亚市,有少年格柏鲁迭拉,其官能之奇异,映于眼者,顺皆为逆,如下楼梯,则目为上而坠落者 ,屡矣;马车从右来,则目为左而冲仆者,又屡矣,就诊于纽约专门医希蒙博士,据云系因视神经有异状之故。窃考《名 医类案》载吕沧洲案,视物皆倒植渭为倒其胆府;陈吉老案视正物皆斜,斜者反正,谓为闪倒肝之一叶,搭干肺上。又某 方书云。桌椅等平者反侧,侧者反正者,此胸膈有伏痰也。。魏玉璜驳陈案,谓肝去肺位甚远,安能上搭?余谓目系内连 肝胆,此就痰滞胆络,治用胆星、半夏、丝瓜、蒌实、赤芍等,当不致误。钱仲阳用郁李[仁]治目张不得瞑,此药润而散 结,亦可移治。至孙真人谓风入脑,则视一物为两。李东垣谓食辛热物太甚,辛主散,热助火,上乘于脑,则视物无的实 ,以小为大,以短为长。张子和谓痰热病,则目枧壁上皆是红莲花,与上症虽稍异,而皆可互参,惟视一为两,视小为大 ,痰症有之,虚症亦多,精散故也,须于脉证详辨之。
神昏谵语
叶天士曰:"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胞。"又云"舌色纯绛鲜泽者,胞络受邪也。平素心虚有痰,外热一陷,里络即闭 .非菖蒲、郁金等所能开,须用牛黄丸、至宝丹之类,以开其闭,恐其昏厥为痉也。"吴鞠通云:"太阴温病,汗出过多者 ,必神昏谵语,清宫汤主之,牛黄丸、紫雪丹、局方至宝丹亦主之。"又云"温毒神昏谵语者,先与安宫牛黄丸、紫雪丹之 属,继以清宫汤。"又云"手厥阴暑温,身热不恶寒,清神不了了,时时谵语者,安宫牛黄丸主之,紫雪丹亦主之。"又云" 夜寐不安,烦渴舌赤,时有谵语,暑入手厥阴也,清官汤主之,舌白滑者不可与也。 "王孟英说亦大略相同。于是后之 医家,因陋就简,据此数书,遂以为道尽于斯也,一遇神昏谵语,为叶吴辈印定眼目,便以为治温热病在手经而不在足经 .一若人身果分两截,漠然不相关者,于是群以为心包络病矣,讵知其不专属心包络乎。王晋三云:"病起头痛,而后神 昏不语者,此肝虚魂升于顶,当用龙骨、牡蛎救逆以降之,非至宝丹等所能苏也。"此则神昏属诸肝。李东垣云:"热入血 室,昼则明了,夜则谵语。"夫血室者,肝脏也,既曰昼则明了,夜必不明了可知,不明了即神昏之谓,此则神昏亦属诸 肝。但王说魂升于顶之神昏,乃肝虚。李说热入血室之神昏,乃肝实。此则有异。《内经·热论》云:"阳明者,十二经 脉之海,其气血盛,故不知人。"《金匮·中风篇》云:"邪入于府,即不识人。"赵以德注谓胃为六府总司,诸府经络受邪 ,必归于胃,胃热甚,津液壅溢,结为痰涎,闭塞隧道,堵其神气出入之窍,故不识人。徐忠可注谓将颈两人迎脉按住, 其气即壅遏不识人。人迎者,胃脉也。夫所谓不知人、不识人者,非即神昏而何?此则神昏又属诸胃。裴兆期《医谈》曰 :"人谓神昏之病原于心,心清神乃清。"余谓神昏之病原于胃,胃清神乃清.胃气一有不清,即不能摄神归舍,是神之昏 不昏,专在乎胃之清不清。不观酒醉之人乎?酒醉之人,醉胃不醉心也,何以神昏而言语无伦也,不观饱食填息之人乎?饱 食之人,饱胃不饱心也,何以神昏而一时瞀乱也;不观痰涎壅塞之人乎?痰塞之人,塞胃不塞心也,何以神昏而瞑眩无知 也。以上诸说,岂医者未之见耶?抑以为不足信耶?他书姑勿论,至《内经》、《金匮》而未之见,不复信,则何必为医。 然近人亦非无知之者,余伯陶云:"阳明之火蒸腾入脑,神即昏矣。"则神经之昏,明明是神经受热,究其神经之所以热, 仍由阳明而来,即经所谓-悍气上冲"头也。余氏说与徐忠可说当互参。盖人迎胃脉,由胃过颈后入脑,悍气即循此脉上冲 ,然则胪考诸说,神昏属胃者多,属肝者亦有之,安得专属诸心包络哉?再论谵语,《内经·厥论》云:"阳明之厥,妄见 而妄言。"张仲景云:"三阳合病,腹满身重,口不仁而面垢,谵语遗尿,白虎汤主之。"虽曰三阳合病,而六腑之邪,尽归 于胃,此则谵语属诸胃。仲景又云:"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肠中燥,大便必鞭,鞕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 又云: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胃中必有燥矢,宜大承气汤下之。"此则谵语亦属诸胃。惟《内经》论厥而妄 言,统胃经.胃腑言之。仲圣沦用白虎汤者,属胃经之热;用大小承气汤者,属胃腑之实,此则有辨,而其谵语属胃则一 也。故崔尚书云:"胃有燥粪,令人错语;邪热盛,亦令人错语。若[便]秘而错语者,宜承气汤;[便]通而错语者,宜黄连 解毒汤。"错语,语言错乱之渭,与谵语义同.是崔说亦分胃腑、胃经以论治。然亦有不属胃者,《内经·厥论》云:、' 厥阴厥逆谵语。 "张隐庵注,谓肝主语。谵语者,肝气郁也。《伤寒论》中俨语,《千金方》俱作谵语,可见二字音义 并同。王肯堂云:"下血谵语头汗出者,热入血室也。"叶天士云:"热陷血室,与阳明胃实,多有谵语如狂之象,当辨之血 结者身体必重,非若阳明之轻旋便捷。"此则谵语又属诸肝。然则胪考诸说,谵语亦属胃者多,属肝者间有之,安得专属 诸心包络哉?余上年治城内和尚浜马姓儿,病神昏谵语,当时以伊父亦知医理,与之辩论后,开方而未列案,即就肝胃两 经用药,为羚羊角、石决明、陈胆星、枳实汁、鲜竹沥、生瓜蒌(打)、元明粉等,寥寥数味,乃诸医见之,群哗为非,因 补一案曰:"病交十二日矣,初起发黄咳嗽,或有外感,辛以散之,理原不谬,但辛热以治风寒,辛凉以治风热,已自有 别。以辛温治风热,已致引动木火,已属医家之用药不细。三四日间,案中有左胁痛,恶吐,环唇青等候,胁属肝之部分 ,唇属脾胃部分,青乃肝色,全属肝邪犯胃见症,此时何犹因咳嗽未止,而纯用肺家开泄药耶,内仅一方加用钩藤,是肝 药矣。然钩藤虽清肝热,而息肝风为主,肝热而不至热极生风者,与夫肺表外感风热者,早用之反足以引动内风,医家曾
二便不通
顾缉庭先生,引余为忘年交,诗酒往还,过从甚密,自卸招商局事后,侨居吴乡之木渎镇,踪迹稍稀,然偶来城,必晤面 Page 2Fra bibliotek 693-景景医话
,见其行步蹇迟,语言错乱,知其老衰矣。阅一年岁首,闻其病二便不通,卧则小便又自遗,少腹有瘕块,心嘈杂,饥欲 食,食至又不欲食。医用通利二便之剂,不应。余曰"考《金匮真言论》云,北方黑气入通干肾,开窍于二阴;赵献可《 医贯》云,肾气虚则大小便难。宜以地黄、苁蓉、车前子、茯苓之属补其阴,利水道,少佐辛药,开腠理,致津液而润其 燥。又《难经》云,肾之积名曰贲豚,发干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又《经脉篇》云,肾足少阴之脉, 是动则病,饥不欲食;又《玉机真脏论》云,冬脉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饥,张注谓肾为生气之原,不及则心肾水火之气 不能交济;张洁古《活法机要》云,壮人无积,虚人则有之,若遽以磨坚破结之药泊,疾去而人已衰,故治积当先养正。 今病大小便不通,少腹有瘕块,非肾病而何?肾气虚则滞,故有瘕块,滞而下坠,阻塞隧道,故小便不通,卧下气升,则 阻塞为开,故小便又自遗。时时欲食者,不关于胃,乃心肾不交所致。所谓心悬如病饥,非真饥也。"治宜补肾气以交心 ,佐以散滞升坠之品,拟用坎离丹先服,以交其心肾,续用远志、茯苓,莲子、沙苑子、肉苁蓉、巴戟天、枸杞子、枳壳 、升麻,地黄丸等,方交邮局寄乡,不及服而已殒,此方应否不可知,姑志于此,以俟高明之评 \。
寒包暑热
一方面温凉药并用,或先后分用,皆就其病以施治,非必用温者必不可用凉,用凉者必不可用温也。余前在湘省,襄某中 丞幕,一日中丞出,中军阮某随行,时溽暑郁蒸,比返,大雨骤寒,将进署,阮某衣履尽湿,忽坠马昏倒,舁入,谵语喃 喃,言有人揪之下,索博负。群以为祟。余诊之脉,沉分洪数有力,而无汗,肤如灼,引被自蔽,犹恶寒。余曰。此连日 之暑热为一时之寒湿所束也,宜先辛温以发汗,俟表分之寒湿去,然后辛凉以解之。"乃用羌活、香薷、苏叶、陈皮等, 令其先眼。又预开白虎汤,去粳米、甘草,加西瓜翠衣、扁豆衣,嘱其煎就,曰"候脉浮汗多时,即接服之。"果也跟初方 后,汗出而多,非但不恶寒,且恶热特甚,至裸体赤身。进第二方,逾时汗敛热退,神识清楚,晚膳时.霍然矣。此等症 候,日间受暑晚间贪凉之辈,往往有之,治法亦无奇异,本不足记,因论鼠疫之宜先温后凉,而连类及之。
Page 1
693-景景医话
痧秽宜嚏 过饱宜吐
吴尚先《理瀹骈文·略言》云:"上用嚏,自注嚏即吐也。在上宜嚏,感邪从口鼻入,宜嚏。按嚏法与吐法异,凡六淫之 气从鼻入者,宜用嚏,就其受病之处驱而出之,故五六月暑湿时令所感,气兼秽浊,发为痧症,尚未入营分者,取嚏即愈 ,以其邪在清道也,是即经所谓"天牝从来,复得其往,气出于脑.即不干邪。者是。若饮食不慎,或过饱面填息,或感 秽气而与胃中之宿食、痰饮为伍,上填胸膈,则宜.用吐,吐必病本从口入,亦就其受病之处驱而出之。但嚏法、吐法, 俱治邪之在上焦者,要不得云嚏即是吐也。推之风寒之宜发汗,风热之宜凉表,花柳病之宜通利精窍,皆就其受病之处驱 而出之,斯即病在上焦,毋犯中下,病在下焦,毋犯上中之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