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专家:区域经济分化加大 创新协调发展思路

合集下载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愈发明显。

为了实现全国经济的整体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如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旨在为相关决策者提供参考。

1. 加强政策协调政策协调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和特点各不相同,因此需要因地制宜地制定政策。

中央政府应当加强对地方政府的指导和扶持,规划出有针对性的政策来推动地方经济的融合发展。

同时,要加强不同地区政策的衔接,避免出现地区间政策冲突,确保政策的一致性和可持续性。

2. 优化资源配置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

不同地区拥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和优势产业,要充分发挥各地的特色和优势,实现资源的互补和协同发展。

例如,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加强原材料的生产,而技术发达的地区则可以加强产品的研发和生产。

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不仅可以提高各地区的经济效益,还能够推动全国经济的整体发展。

3. 建立良好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产业链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

不同地区的产业链可以相互衔接,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

通过产业链的互动,可以实现资源的流动和价值的最大化。

同时,建立良好的供应链也是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不同地区可以通过供应链的合作来实现资源和产品的流通,增强彼此之间的依存度。

这样的合作不仅可以提升经济效益,还可以加强地区间的合作和交流。

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

不同地区之间的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要加强衔接和联通,提高资源和信息的流动效率。

同时,要加大对边远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缩小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

只有建立起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才能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5. 推动人才流动和技术创新人才流动和技术创新是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动力。

不同地区之间的人才流动可以促进经验和技术的传播,加强地区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的若干重大问题

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的若干重大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学界所采用的西方主流经 济学微观—宏观分析范式难以客观描述中国现实 发展成果及区域发展差异,一方面,由于其范式本 身的缺憾,正如保罗·克鲁格曼所说,空间经济学的 某些特征使得它从本质上就成为主流经济学家掌 握的那种建模技术无法处理的领域;另一方面,中 国广阔的地域、丰富的实践,使得西方主流经济学 微观—宏观分析范式难以把握中国革命、建设、改 革开放等各个时期的现实精髓,与分析范式的很多 所谓公理性结论难以吻合,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将人 民利益第一、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等诸多非经济因 素作为治理的第一价值取向时,其很多研究结论难 以与中国发展现实契合而使其分析范式的局限性 日益显现。以工业化推动的现代经济发展,从来就 是一个域观经济过程,而不是主流经济学假设的微 观—宏观抽象研究的经济过程。所以,无论是在理 论描述上还是在现实区域战略与制度安排上,都不 能将中国的经济发展简单地视为微观—宏观结构 的抽象,具体区域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也必须体现域 观经济的特质,即所谓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此, 区域协调发展首先必须立足于中国的国情,根据国 家安全战略的不同排序,结合不同发展阶段、综合 国力等现实情况来确定区域战略和具体政策安排。
(18VXK002);中国社会科学院优势学科登峰计划(产业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京津冀协同发展智 库基础研究项目“电子信息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状况评估研究”(2020G04)。 作者简介:陈晓东,男,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北京大学国家竞争力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北京 100836)。
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的若干重大问题
政治承诺。进入工业化和经济现代化时期,中国经 济的非均衡性在空间上必然表现为区域间巨大的 不平衡性。工业化不可能表现为所有地区在同一 时期内实现同步发展,加之大国在自然空间和经济 空间方面的差异就更加表现为不同地区的发展有 先有后,甚至是不同区域之间的发展表现出巨大的 速度差距和成就落差。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指的是在国家或地区范围内,通过统筹规划和协调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实现全面的、均衡的、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是解决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资源禀赋差异、发展水平不均等问题,促进各个地区的协作与互利共赢。

这种协调发展的思路旨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升级、提升就业水平、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和政策,包括:
1. 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制定全面统筹的区域发展规划,明确各个地区的定位和发展重点,促进各地协同发展。

2. 建设优质基础设施:加大对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投资,提升交通运输和信息流通的效率,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

3.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根据各地的产业特点和优势,鼓励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

4. 加强跨区域合作:推动各地区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促进资源共享、市场互联互通,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流动,实现互利共赢。

5. 政策支持和激励措施:采取差别化的政策措施,给予相对较弱地区更多政策支持和优惠条件,激发其经济发展的潜力。

通过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可以实现地区间的平衡发展,缩小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提高整体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水平。

同时,协调发展也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发展协调发展

区域发展协调发展

区域发展协调发展近年来,中国的经济高速增长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同时也暴露出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区域发展协调发展的战略,旨在实现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

本文将探讨何为区域发展协调发展,以及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区域发展协调发展是指在不同地区之间实现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提高全国的整体发展水平。

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广阔领土和多样化地域特征的国家,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差异巨大,这就需要通过协调发展来实现区域间的均衡。

区域发展协调发展的核心是促进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优势互补,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

实现区域发展协调发展的关键是要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

首先,需要通过适当的产业布局来培育不同地区的特色产业,发挥各个地方的优势。

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互补。

其次,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为区域间的协同发展提供保障。

同时,要加强环境保护,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平衡。

为了促进区域发展协调发展,还需要加强政府的统筹和协调能力。

政府在区域发展中起到了引导和协调的作用,需要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规划来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势互补。

同时,政府还需要加强区域间的协调合作,推动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此外,政府还应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监督和评估,确保各地方政府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发展,避免出现竞争性的区域发展。

除了政府的统筹和协调,还需要加强市场机制的作用。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市场机制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优势的互补。

因此,需要加强市场监管和规范,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推动市场的公平竞争。

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的市场体系,加强对市场主体的培育和支持,为区域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最后,实现区域发展协调发展还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人才是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引擎,需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和流动。

通过加强高等教育和技职教育的建设,培养适应区域发展的各类人才。

我国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原因

我国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原因

我国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原因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取得了惊人的经济发展成就,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然而,这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日益扩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旨在促进不同地区的均衡发展。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原因。

一、经济发展不平衡中国广大的国土面积和多样化的地理条件导致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

沿海地区和城市地区的发展相对较快,而内陆和农村地区的发展则相对滞后。

这种不平衡发展给经济社会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包括贫富差距扩大、人口流动等。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认识到需要采取措施促进不同地区的均衡发展,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资源禀赋差异中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具备不同的资源禀赋。

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良好的港口条件,使得这些地区在外贸和制造业方面具有优势。

而内陆和西部地区则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农业资源。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条件限制,这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导致资源配置不均衡。

为了实现资源优势的最大化,中国政府提出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促进资源互补和优势互补。

三、人口流动和城乡差距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速了人口流动,但也加剧了城乡发展差距。

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城市人口迅速增长,而农村地区的人口减少。

这导致了农村地区的劳动力短缺和人才流失,同时也造成了城市地区的就业压力和社会问题。

为了平衡城乡发展差距,中国政府提出了加强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措施,并在城市化进程中注重农民工的权益保障,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四、促进区域竞争力中国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也是为了促进不同地区的竞争力。

通过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可以提高整体国家的竞争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不同地区的特色产业和优势资源可以相互借鉴和合作,形成互补优势,提升整体的经济效益。

区域协调发展也可以避免局部经济的过热和过冷,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环境压力。

完善区域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完善区域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完善区域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考和建议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各区域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这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实现更加公平、高效、可持续的区域发展格局,完善区域政策至关重要。

一、当前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当前,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产业结构较为优化,创新能力强,而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在经济总量、人均收入等方面相对滞后。

产业结构布局不均衡。

一些地区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而另一些地区仍依赖传统产业,产业转型升级面临困难。

基础设施建设差距较大。

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在不同区域的覆盖程度和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区域间的互联互通和资源配置效率。

公共服务水平不均衡。

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居民生活质量和发展机会的不均等。

二、区域政策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作用区域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引导资源合理配置。

通过政策倾斜和激励措施,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发展相对滞后的区域流动,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推动产业协同发展。

制定差异化的产业政策,支持各区域根据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加强区域间产业的协作与互补,形成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促进区域公平竞争。

为不同区域提供公平的发展环境,减少地区间的政策壁垒和市场分割,激发区域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

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和质量,缩小区域间公共服务差距。

三、完善区域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考在完善区域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

注重区域差异。

不同区域在自然条件、经济基础、社会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区域政策应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各区域特点的发展策略。

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建议

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建议

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建议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协调发展问题日益突出。

一些地区过度依赖资源开发、重工业和低端产业,经济发展模式单一、环境承载能力下降等问题凸显。

如何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建议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在于产业结构不合理。

因此,应该加大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支持。

一方面,政府应该构建产业协同创新的机制,支持企业开展跨区域合作,加强互补性。

另一方面,政府要大力扶持高端制造业、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在区域布局上实现协同发展。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

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逐步消除区域间的基础设施差异。

特别是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推动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打破区域限制,实现信息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推进人口流动和区域协同发展人口流动是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动力。

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促进人口便利流动,加强区域合作,建立联动发展的机制,实现区域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同时,也要注重保护劳动力、儿童和老人等弱势群体的权益,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政府应该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加大对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的治理力度,推进可持续发展。

另外,可以通过科技创新等手段,探索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总结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全面合作,拓宽思路,加强创新,着眼长远,从人口流动、产业结构升级、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入手,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科学发展如何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科学发展如何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科学发展如何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在当今社会,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日益凸显,成为了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科学发展作为一种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和方式,对于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学发展能够促进区域均衡发展,首先体现在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方面。

不同地区拥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和发展优势,通过科学的规划和引导,可以使各区域根据自身特点发展适合的产业。

比如,一些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重点发展资源型产业,同时注重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避免过度开采导致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一些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的地区,可以发展物流、商贸等产业;而科技实力较强的地区,则可以聚焦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新型产业。

通过这种差异化的产业布局,各区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产业的协同发展,减少区域之间的产业差距,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增长。

科技创新是推动区域均衡发展的强大动力。

在科学发展的理念下,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科技投入和创新支持至关重要。

政府可以引导科研机构和高校在这些地区设立分支机构,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同时,加强对当地企业的科技创新扶持,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

例如,通过提供研发资金、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

科技创新能够提高生产效率,推动产业升级,从而提升欠发达地区的产业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科学发展还注重基础设施的均衡建设。

基础设施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支撑,包括交通、通信、能源、水利等方面。

加强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打破区域发展的瓶颈,促进资源的流动和优化配置。

比如,修建高速公路、铁路和机场,改善交通条件,能够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系,降低物流成本,促进商品和人员的流通;完善通信网络,能够提高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效率,为当地企业和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加大能源和水利设施建设,能够保障生产和生活的需求,为区域发展提供稳定的基础。

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基础设施,缩小区域之间在基础设施方面的差距,为区域均衡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区域协调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

区域协调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议题。

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各地区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发展程度相对均衡,相互协调配合,形成一种有效的地区协作发展模式。

高质量发展则是指在保障经济稳定增长的前提下,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1. 区域协调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区域协调发展是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各地区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的差异性决定了其经济发展的特点。

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确保各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避免出现资源过度集中或者过度分散的情况。

只有各地区协调发展,才能形成全国经济发展的合力,推动国家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

2. 区域协调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保障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区的协调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保障。

只有各地区发展相互协调,才能保证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避免出现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区域协调发展也可以促进各地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技术创新和经济结构调整,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 区域协调发展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区域协调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推动力量。

各地区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将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推动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创新发展理念和模式,提高全国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只有各地区协调发展,才能保证高质量发展具有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区域协调发展与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只有在各地区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政府应该加大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支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全国各地区实现协调发展,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4. 区域协调发展与高质量发展的挑战与机遇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地区之间的通联日益紧密,区域协调发展与高质量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区域协调发展要面对的挑战是各地区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差异以及人口流动等问题,这些困难都会影响各地区协调发展的效果。

我国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原因

我国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原因

我国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原因文章标题:我国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原因导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指在国家层面上,通过统一规划、协同发展、差异化发展等方式,促进全国各地区协调发展的一项战略。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区域发展差距的问题。

我国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旨在推动各地区的均衡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我国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原因。

一、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挑战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产生了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一些沿海地区和大城市经济发展较快,而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

经济发展不平衡不仅会导致地区间的贫富差距扩大,还会产生社会不稳定和经济风险。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有助于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促进全国经济的均衡发展。

二、资源禀赋的差异和矛盾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差异较大。

一些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如沿海地区的港口资源和自然资源,而另一些地区则资源匮乏。

这种资源禀赋的差异导致了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异,也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一大原因。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的互补和整合,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高全国资源利用效率。

三、城乡发展的差距问题城乡发展的差距是我国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城市经济发展快速,享受着先进的社会资源和公共服务,而农村地区的发展滞后,公共服务水平低下。

城乡发展差距不仅会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还会导致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加剧城市问题。

为了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势在必行。

四、环境问题的亟待解决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

一些地区经济增长的代价是环境的恶化,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地沙漠化等。

这给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以通过推动能源结构转型、环保产业布局等措施,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的研究与建议

区域协调发展的研究与建议

区域协调发展的研究与建议区域协调发展是指以区域为单位,协调整合各地资源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区域内和区域间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

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当前和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对此,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建议。

一、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制定区域协调发展需要科学系统的战略指导。

当前,许多地区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会出现资源不均衡、产业不协调等问题,这就需要有一套科学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指导。

因此,建议加强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制定,加强区域划分和规划的科学性,预测和研究跨区域资源调配、产业联盟和合作等的相互影响,明确各方责任和目标,制定长远的规划和政策支持。

二、构建区域协调发展联动机制区域协调发展需要有联动机制作为支撑,这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加强合作,建立起良好的合作机制。

应该建立区域协调发展平台,促进各地区资源互通、市场联动与规划共同,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协调发展的效益。

例如,建立各地联合发展的财政扶贫机制,注重重点产业振兴与跨地区配套,推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共享等方面的合作,建立和完善区域合作机制、联合议题协商机制与问题协调解决机制等,从而提升整体质量,实现共同发展。

三、加强跨区域协调发展的科技支撑区域协调发展需要有支撑技术。

例如,基于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应用互联网和智能化等手段,促进跨区域交流,提高资源和产业配对能力,优化制度环境,推动高效率协调发展。

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探索建立信息管理平台,加快连接中央与地方科技资源,合理分配技术和产品,提供技术借鉴,推进区域协同创新,实现区域增长的智能化和数字化发展。

在总结本文建议之前,需要指出的是,加强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各部门共同参与,政府和企业要积极发挥作用,为区域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

同时,注重“科学、合作、效益”的原则,把握固有的地域性优势和特征,深入挖掘资源和产业潜力,实现区域之间的相互配合和整体推进。

综上所述,建议加强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制定,构建区域协调发展联动机制,加强跨区域协调发展科技支撑,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上)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上)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上)试卷只选错的1、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不够平衡协调。

正确错误2、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促进科学发展的核心。

正确错误3、在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过程中,要抓好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建设,其主要依靠的手段是市场调节机制。

正确错误4、对于东部地区而言,产品结构的调整、产业布局的调整、所有制结构的调整都非常重要。

正确错误5、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问题中,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两方面支持:一个是体制和机制的保证,另一个是资金上的支撑。

正确错误6、在我国发展水平较低时期,产业结构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三产、二产、一产。

正确错误7、四大功能区以行政区划为依托,又要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与四大板块的区域政策相结合。

正确错误8、城市发展要以城市经济增长速度为中心。

正确错误9、民生的最基本问题是“三就一保障”。

三就指就业、就学、就医;一保障指必要的社会保障。

正确错误10、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三个转变”中要求,要把过去主要依靠第一产业拉动,转变为二三产协调拉动。

正确错误11、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

”正确错误1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灵魂。

正确错误13、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

正确错误14、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最终目标。

正确错误15、我国的政府职能包括: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

正确错误16、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总体战略概括如下:深入推进()大开发;全面振兴()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崛起;积极支持()率先发展。

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17、进入新世纪以后,党中央正式根据邓小平同志( )的思想,提出和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这是党中央在进入新世纪以后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以及整个国家发展战略的一个重大决策。

专题8: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课件)高考政治重大时政热点预测

专题8: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课件)高考政治重大时政热点预测

4.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 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 ①需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平均化 ②可以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③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 ④需要推动东、中、西三大地区同步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详解】①: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是平均化,①说法错误。 ②③: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可以增强发展的整体性,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②③说法正确。 ④:推动东、中、西三大地区协调发展,而不是同步发展,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2.商务部等9部门近日研究制定了《县域商业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计划》)。《计划 》提出,建立县域统筹,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重点、村为基础的农村商业体系。到2025年,在全国打造500个左 右的县域商业“领跑县”,建设改造一批县级物流配送中心、乡镇商贸中心和农村新型便民商店。材料说明政府 () ①制定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战略 ②推进新型城镇化,构建县乡村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 ③推动构建统一开放、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 ④增强发展协调性、整体性,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详解】①:商务部等9部门近日研究制定了《县域商业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计划》) 。材料说明政府制定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发展战略,①正确。 ②:“推进新型城镇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构建县乡村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说法错误,应是构建以城市群为 主体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②排除。 ③:商务部等部门制定县域商业三年行动计划是为了构建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构建统一开放 、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③错误。 ④:《计划》提出,建立县域统筹,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重点、村为基础的农村商业体系。材料说明政府增强发 展协调性、整体性,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协调发展,④正确。 故本题选B。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之一,对于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时代,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

不同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开放的政策环境和先进的技术创新,经济发展迅速,而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在发展上相对滞后。

这种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不仅影响了整体经济的发展效率和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旨在打破这种不平衡的局面,实现各区域之间的优势互补、协同共进。

通过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一方面,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注重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

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支撑。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能够缩短区域之间的时空距离,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资源流动的效率。

例如,不断完善的高速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让中西部地区能够更便捷地与东部沿海地区连接,促进了人员、物资和信息的快速流通。

另一方面,产业协同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

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通过合理规划和引导,实现产业的梯度转移和协同创新,能够提高区域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东部地区可以将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同时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支持,帮助中西部地区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

在区域协调发展中,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也是重要的目标之一。

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能够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增强区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加大对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在教育、医疗方面的投入,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和质量,让不同区域的人民都能享受到公平、优质的公共服务。

同时,生态环境保护也是区域协调发展中不可忽视的方面。

各区域在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共同保护好生态环境。

第十三章 国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与政策(new)第十三章 基础练习题综合练习与答案

第十三章 国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与政策(new)第十三章 基础练习题综合练习与答案

第十三章国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与政策(new)第十三章基础练习题综合练习与答案一、单选题1、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空间布局是()A.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B.一核.双轴.三城.四区.多节点C.一核.两区.三轴.四城.多节点D.一核.双城.三轴.四区.五节点【参考答案】:A【试题解析】: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空间布局是“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

2、下列有关“西部大开发战略”到2020年总体指导思想的表述错误的是()。

A.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B.进一步加大投入.强化支持C.使“三基地.一枢纽”地位更加巩固D.更加注重优化区域布局,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参考答案】:C【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西部大开发战略。

选项C错误,使“三基地、一枢纽”地位更加巩固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目标。

参见教材P312。

3、在西部大开发总体规划的三个阶段中,增强部分率先发展地区的实力,普遍提高西部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全面缩小差距的阶段是()。

A.奠定基础阶段B.加速发展阶段C.冲刺发展阶段D.全面推进现代化阶段【参考答案】:D【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西部大开发战略。

全面推进现代化阶段。

从2031年到2050年,在一部分率先发展地区增强实力,融入国内国际现代化经济体系自我发展的基础上,着力加快边远山区.落后农牧区开发,普遍提高西部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全面缩小差距。

参见教材P301。

4、关于西部大开发总体规划的阶段划分的说法,错误的是()。

A.思想准备阶段,从1991年到2000年B.奠定基础阶段,从2001年到2010年C.加速发展阶段,从2010年到2030年D.全面推进现代化阶段,从2031年到2050年【参考答案】:A【试题解析】:西部大开发总体规划可按50年划分为三个阶段:(1)奠定基础阶段。

从2001年到2010年。

(2)加速发展阶段。

从2010年到2030年。

(3)全面推进现代化阶段。

从2031年到2050年。

谈谈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认识

谈谈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认识

谈谈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认识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认识
作为一个广阔而多样的国家,中国面临着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距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这一战略旨在促进各个地区之间的均衡发展,实现全国经济的共同繁荣。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中国长期以来坚持的发展理念之一。

该战略将全面统筹考
虑东、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业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各个地区的协调发展。

这不仅有助于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还能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进社会公平与稳定。

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一项重要的举措是推动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互动。

东部地区经济发达,拥有较为先进的产业和高质量的人力资源。

中西部地区则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

通过促进东西部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可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同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也重视推动农村地区的发展。

农村地区是中国发展中
的薄弱环节,贫困问题依然存在。

政府鼓励农村地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民的生产能力和生活条件,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这有助于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增强社会稳定。

综上所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一项重要的发展战略,旨在促进各个地区
之间的均衡发展。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东西部互动和农村发展,我们可以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协调进步,让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

2024年中国经济政策走向: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2024年中国经济政策走向: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距,这也成为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在2024年经济政策中提出了加强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

首先,为什么需要区域协调发展?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而且在新的经济时代下,各地区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

如果不进行区域协调发展,容易导致一些地区长期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同时,一些地区过度依赖某些产业也会造成经济风险。

因此,加强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协调共赢,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那么,在实践中,如何加强区域协调发展呢?首先,需要通过公共服务的投入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这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从而提高地方生产力和人民福利。

其次,需要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通过加强协同发展、优势互补等方式,促进地方之间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实现共同繁荣。

此外,还需要制定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例如税收优惠、财政扶持等,激励各地区积极参与区域协调发展。

具体来看,如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一方面,推动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东部地区拥有更为发达的经济基础和技术水平,可以通过产业转移等方式,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要注重发挥地域优势,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自然资源、文化传统和经济特色,要充分发挥地域优势,推动各地区在不同领域的互补发展,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在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问题的解决。

例如,一些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加以解决。

此外,还需要注重社会公平,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扶持,推动社会公正和人民福利的提高。

总之,区域协调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通过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实现协调共赢,可以促进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推动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同时,也需要注重解决问题和保障社会公平,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区域协调发展的建议

区域协调发展的建议

标题:区域协调发展的建议一、引言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本文提出以下建议,包括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升级和转移、促进人口流动和城市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深化区域合作与交流等方面。

二、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发展战略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

应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战略,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

同时,应加强跨地区合作,推动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支撑,应加大投入力度,加强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应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高区域间交通、物流等便利程度,降低交易成本,促进要素流动。

四、推动产业升级和转移产业升级和转移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应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同时,应推动产业向中高端发展,培育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五、促进人口流动和城市化人口流动和城市化是区域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应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人口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

同时,应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高城市品质和宜居性,吸引更多人口聚集。

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

应加强环境监管和治理力度,推进生态修复和治理工程,提高环境质量。

同时,应倡导绿色发展理念,推广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七、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目标。

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

同时,应推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向基层延伸覆盖,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八、深化区域合作与交流深化区域合作与交流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应加强地区间合作机制建设,推动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模式。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上)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上)
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增长方式
收入增长方式;收入发展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发展方式
收入发展方式;收入增长方式
24、区位越高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 ),在所有制结构上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 ),国有经济的比重( )。
较低;较高;越高
较低;较低;越高
较高;较低;越低
较高;较高;越高
25、对于非公有经济,在国家法律、法规的基本的规则下,必须把( )作为主要目标。
东南地区
西部地区
东北地区
中部地区
21、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东北地区在体制和机制上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较深,( )的调整越来越重要。
产业结构
经济结构
文化结构
商业结构
22、党的十六大以后,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改革( )是不断地建立并完善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
目标
方式
策略
核心
23、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从()到()的转变。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上)试卷
只选错的
1、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不够平衡协调。
正确
错误
2、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促进科学发展的核心。
正确
错误
3、在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过程中,要抓好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建设,其主要依靠的手段是市场调节机制。
正确
错误
4、对于东部地区而言,产品结构的调整、产业布局的调整、所有制结构的调整都非常重要。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市场经济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传统农业化道路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39、企业的自主创新包括()。
技术的创新
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犹如一座桥梁,连接着发展不平衡的地区,旨在促进各区域之间的协同进步,实现共同繁荣。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提出,是基于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区在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现实状况。

比如,东部沿海地区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先行开放的政策优势,经济发展迅速,现代化程度较高;而中西部地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地理条件、交通设施等因素的制约,发展相对滞后。

这种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不仅影响了整体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矛盾。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核心目标,是要实现区域之间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

每个区域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如东部的技术和资金、中西部的丰富自然资源和劳动力。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政策引导,让这些优势能够相互结合,形成协同效应。

例如,将东部的先进技术引入中西部,促进中西部产业的升级;同时,中西部的资源为东部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实现互利共赢。

为了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完善是区域之间实现有效沟通和合作的基础。

近年来,我国大力投资建设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通信网络,极大地缩短了地区之间的时空距离。

这使得人员、物资和信息的流动更加便捷,为区域协调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比如,高铁的开通让一些原本偏远的地区能够更快地融入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链,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产业协同发展也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

各地应根据自身的资源和产业基础,明确产业定位,避免盲目竞争和重复建设。

东部地区可以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创新产业,提升产业附加值;中西部地区则可以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发展特色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注重生态保护,实现绿色发展。

通过产业的合理布局和协同发展,能够提高整个国家的产业竞争力。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还需要注重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是人民群众生活的重要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家:区域经济分化加大创新协调发展思路2016-09-09 01:10:34 来源: 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上海)(原标题:区域经济分化加大创新协调发展思路)(执笔:胡少维)2016中国经济年中观察-区域篇总体策划:祝宝良(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程培松(上海证券报副总编辑)课题组长:王远鸿(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首席经济师)邹民生(上海证券报首席编辑)课题组成员:陈强、牛犁、胡少维、李若愚、闫敏、徐平生、刘玉红、张前荣、魏琪嘉、刘鹏、胡祖铨、邹蕴涵、范洋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上海证券报上半年地区经济增长差异比较大如果仅就四大区域看,上半年除东北外,其他三大区域的增幅差异并不大。

东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6%,高于地区合计平均水平0.27个百分点;中部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为7.77%,高于地区合计平均水平0.48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为7.96%,继续处于“四大板块”首位,高于地区合计平均水平0.67个百分点;东北地区经济下行趋缓,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2.27%,较一季度提高0.35个百分点,但比地区合计平均水平低5个百分点。

如果从热点区域看,除京津冀基本与地区合计水平持平外,其他区域增幅均高于平均水平,特别是经济总量占43%的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态势良好,成为全国经济平稳增长的基石。

从各地区GDP增速看,超过10%的有重庆(10.6%)、西藏(10.6%)和贵州(10.5%),在8%—9.2%之间的有10个地区,还有7个地区的经济GDP增速快于地区合计水平,低于地区合计水平的有10个地区,除了北京和上海两大直辖市外,其他基本上为产业结构重型化或比较单一的地区,其中辽宁成为唯一一个负增长的省份。

而南方特别是沿海省市转型起步较早,经济已开始回稳,由此带来南北省区的经济增长出现分化。

地区经济增长出现差异原因何在各区域经济增幅出现一定差异,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

从需求端看,主要与固定资产投资有关。

数据显示,东北地区经济增幅最低,其固定资产投资是负增长,特别是辽宁投资负增长在60%左右。

而经济增幅领先的贵州投资增幅在20%以上。

就对市场反应更加敏感的民间投资看,2016年1—7月,东部地区投资133057亿元,同比增长10.2%,增速比1-6月份回落0.8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投资81209亿元,增长12.8%,增速与1-6月份持平;西部地区投资79076亿元,增长12.3%,增速回落1.2个百分点;东北地区投资16168亿元,下降30.7%,降幅缩小1.3个百分点。

从供给侧看,各地区经济增速出现差异,与地区经济结构和民营企业是否发达以及创新转型能力有很大关系。

比如同样处于华北地区的天津,上半年经济增长达到9.2%,就与其中小微企业快速发展和转型加快密切相关。

上半年,天津中小微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17.6%,快于规模以上工业8.7个百分点,比重达到48.3%,同比提高3.1个百分点;中小微企业商品销售额增长8.3%,快于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2.3个百分点,比重达到84.2%。

装备制造业支撑作用增强,增加值占全市工业的36.3%,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

优势产业发展持续向好,增加值占全市工业的91.0%,其中航空航天、新材料、生物医药以及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合计增加值占全市工业的18.4%,拉动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长2.2个百分点。

创新创业激发活力,市场主体大幅增加。

上半年,天津市新注册市场主体8.08万家,其中民营主体7.91万家,占新注册市场主体的 97.9%。

同样,浙江经济能够保持平稳发展,与其民营经济发达有很大关系。

2016年上半年,浙江省进出口总值1.03万亿元,同比增长1.7%,在外贸大环境不景气的情况下,实现逆势增长。

其中,上半年民企出口增长7.6%,占浙江出口总值的74.7%,对该省出口增量贡献度高达192.3%;进口 1064.6亿元,逆势增长2.2%,占浙江进口总值的比重达到50.8%。

长江经济带特别是长江中上游几个省份表现相对强劲:一是因为外向度比较低,外贸出口受阻对它们的影响相对较小;二是产业结构相比而言更为丰富,能源与经济体系的构建较为完备,受能源价格下行的冲击较小。

特别是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长江中上游地区到长三角和珠三角更加方便。

这几年产业布局和调整效果不错,产业结构比较均衡,吸引了珠三角、长三角大量企业转移落地,且其产品更加适应市场的需求,比如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高新技术等发展良好。

以重庆为例,在全国工业经济下行情况下,上半年,重庆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2%。

贵州上半年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83.6%,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比上年同期提升 1.0个百分点;汽车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40.4%,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比上年同期提升0.7个百分点。

云南、山西、河北和东北经济增速靠后,与其产业结构单一、经济结构不合理有很大关系。

如云南受工业下行影响较大。

数据显示,上半年云南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372.96亿元,同比增长4.7%,第二产业投资1258.67亿元,同比下降7.8%,比去年同期下降16.8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上半年,云南烟草制品业工业增加值降幅为11.7%,比去年同期回落19.6个百分点,较一季度降幅扩大3.9个百分点。

而东北三省以及山西、河北等能源重化产业占比高,这些地方传统的优势产业非常强大,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不够丰富。

比如东北的传统重工业,市场转型变化巨大,但当地转型升级没有跟上。

原来的几大支柱主导型产业都受国内国外形势变化的影响,整体产业业态不够丰满,路径依赖十分严重。

但是近几年,传统产业的优势在减弱,投资和制造业在整个经济中的重要性出现下滑,使得东北地区的工业产品需求大幅减少。

至于京沪两大直辖市增速不高,则与其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

在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所作的大量国际比较分析中发现,从发达国家发展的路径来看,结构性减速是普遍的,特别是当一国经济结构从工业化转向服务业后,增长速度放慢。

发达国家表现为服务业效率从高于制造业逐步转向与之相当的水平,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但效率改进速度慢于制造业,所以减速特征明显。

2016年上半年来,上海和北京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2.7万元和2.6万元,为全国收入最高的两个地区。

根据世界银行的标准,京沪的人均GDP 水平早已进入发达国家和地区行列,地区潜在增长率下滑的趋势十分明显,经济很难再维持原有增速。

另外,京沪两地今年经济增速不高,还与消费相对低迷有一定关系。

今年上半年各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北京最低,只有3.8%,上海位列全国倒数第四。

这除了基数太高导致的增长空间不大外,汽车限购以及其高房价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消费的高增长。

下半年地区经济将会呈现怎样的走势从各地区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看,在需求方面主要是看投资增长,在供给方面主要看转型和创新。

基于此,如果不考虑政府出台区域性干预政策,下半年各地区差异化态势有进一步强化的可能。

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资源大省投资能力受限。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资源大省规模以上工业利润降幅比较大。

今年上半年山西规模以上工业亏损51.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亏 46.4亿元,同比降幅达到892%。

黑龙江工业利润同比下降70.9%,青海同比下降了61.5%,新疆下降了31.8%,辽宁下降了27.4%,陕西下降了16.5%。

我国现在正在进行结构性的调整,资源大省的工业利润下降是一个大的趋势,这种阵痛将难以避免。

资源大省未来还是必须要去产能,而过剩产能是一个大的负担,相应的接替产业一时又难以填补这一“窟窿”,因此,估计下半年这些重工业大省仍将面临这种困境。

与资源大省的境遇不同,大部分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速比较高的省份,产业集中在下游领域。

比如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速快的省份中,安徽增长18.2%,重庆增长 17.2%,广西增长16.9%,福建增长16.6%,广东增长16.3%,浙江增长14.3%。

这些地区的工业利润增速较高,与转型早有关。

这几年一些省份在新兴产业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新兴产业已经有引领经济发展的迹象。

工业是民间投资的主要去向之一,工业企业利润的缩减,一方面将使得企业投资能力下降,带来制造业投资信心不足;另一方面给当地财政构成压力,使得地方政府的投资能力也随之减弱。

二是创新转型能力存在差异,短期内难以改观。

根据人民论坛测评中心对全国31个省市经济转型能力的测评,31个省市经济转型能力排名由高到低依次为: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福建、内蒙古、辽宁、吉林、山东、海南、广东、黑龙江、陕西、湖北、四川、江西、河北、湖南、广西、安徽、重庆、新疆、宁夏、甘肃、河南、青海、山西、贵州、云南、西藏。

参照人均GDP的分布,可以发现,发达地区(即人均GDP较高的地区)的经济转型能力较强,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0.850,在置信度为0.99时相关性显著。

人均GDP 水平较高的省市基本上位于经济转型能力排名的前列。

三是市场化改革和人力资本积累不同。

东部沿海地区吸引外资不仅带来了投资量、先进技术和经营方法,还规范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推动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增强了国有企业的效率。

相对而言,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国有成分大的地区市场化进程大大落后于东部地区,市场意识淡薄,其制度转型面临着“知识存量”不足、创新主体(政府、企业及社会)动力不足以及创新成本较高等问题,主要表现在内陆地区的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滞后和思想价值观念的落后。

按照罗默的定义,人力资本是正规教育和职业培训的结果。

东部地区由于率先取得了发展,各级政府及企业有条件进行更多的人力资本投资,促进知识、技术以及制度的不断创新。

由于东部地区人力资本收益较高,吸引欠发达地区的人才向东流动,进一步扩大了与东部地区的差距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差距。

如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目前,推进我国的区域发展,要按照新时期中央推进区域发展的总体部署和最新精神,积极创新区域发展战略的新思路,科学谋划区域发展新布局,精准实施区域发展新举措,大力实施轴带引领战略、群区耦合战略、开放合作战略,促进经济要素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广空间顺畅流动与合理配置,构建形成以城市群、经济带、重点经济区等为支撑的功能清晰、分工合理、各具特色、协同联动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同时,针对转型过程中出现困难的地区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1、处理好政策工具和市场机制的关系,加强区域政策针对性要促进东北等资源型地区的发展,绝非依靠市场自发驱动而形成的自然过程。

尽管不能用政府判断来取代企业的判断和市场选择,但是鉴于这些地区的基本区情,市场部分扭曲且存在着普遍的制度性短缺,政府有目的的介入和引导成为一种必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