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86492资料讲解

合集下载

第一部分 组织行为学简介(组织行为学-人民大学,许玉林)讲解

第一部分 组织行为学简介(组织行为学-人民大学,许玉林)讲解

– 将古典管理理论系统化,提出:
管理七职能论(POPCORB)
• 计划
组织
• 人事
指挥
• 协调
报告
• 预算
由上可见,古典管理理论已经形成了一整套 管理思想和体系
三、现代管理时期(时间:二次世界大战后)
• 管理科学:运筹学、数量分析、系统论、决 策科学等在管理中的应用
特点:强调科学方法、 系统分析、 建立数学模型、 运用计算机技术、 决策科学化、 不重视人
• 目的:工作条件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 实验条件:不同的工作设计、工作日与工作周
期、工间休息、建立个人与团队的 工资制度 • 结果:产量上升30% 迟到缺勤率下降15.2% -- 3.5% • 假设影响的因素: a)摆脱了疲劳感
b)去掉了单调感 c)增加了工资的刺激 d)改变了管理方法 实验假设基本上都被否定
我 —— 管理者的角色 我是谁? 我应该如何做? 我是怎么做的?
他们 —— 人际角色 领导? 同级? 下属? 合作者? 客户? 供应商?
3、管理者的职能
计划
控制
协调 指挥
组织
4、管理者的目的
完成工作目标 提高工作绩效 建立工作团队 提高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
三、如何完成管理者的角色
1、建立工作规范 业务流程:能让工作关系解决的问题, 不要依靠人的关系来解决。
二、科学管理 (时间: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 代表人物:
1、泰勒 (F.W.Taylor) 美 1856 ——1915 生平:1874年小公司学徒, 1878年在一家钢铁公司作工,6年内: 工人、领班、车间工长、车间主任、总 机械师、总工程师,因此有长期进行工 厂管理的经验
《科学管理原理》 1911

组织行为学的培训讲义

组织行为学的培训讲义

2021/3/5
Songcy
36
知觉情境因素
不同的时间、地点会导致人的知觉注 意力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知觉的全面 性。
2021/3/5
Songcy
37
3、归因和归因偏差
2021/3/5
Songcy
38
什么是归因?
定义: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 析,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归因类型
– 外部归因:把行为的原因归结为外界环境 或刺激物。
Songcy
26
个体行为与绩效模式
2021/3/5
Songcy
27
(二)知觉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2021/3/5
Songcy
28
1、知觉概述
知觉的定义和类型
定义
– 个体对外在事物进行认识和评价的过程。
类型:
– 自然知觉:对物的知觉。 – 社会知觉:对社会对象(人、事、物)的知
觉。
2021/3/5
2
第一讲 导论
2021/3/5
Songcy
3
一、什么是组织行为学?
2021/3/5
Songcy
4
1、组织行为学的定义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管理中人的因素 的学科。
组织行为学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 80年代传入我国。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是管理从传统的“物 本论”走向现代的“人本论”的标志。
2021/3/5
15
(二)组织行为学的基本假设(P14-15)
个体差异 完整的人 行为有因 渴望尊严 共同利益
假设
行为有因 个体差异 完整的人 渴望尊严 共同利益
2021/3/5
Songcy
16
1、个体差异假设

组织行为学讲义(ppt 336页)(1)

组织行为学讲义(ppt 336页)(1)
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
组织行为学 研究的领域主要包括:个
体行为、群体行为、激励、领导和权威、人 际沟通、群体结构和过程、群体冲突、组织 及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组织变革等等
❖ 组织行为学关心人们在组织中做什么,研究这 些行为是如何影响组织绩效的;
----从《刘老根》说起……
❖ 它也探讨组织是如何影响组织中的个体和群体行 为,以及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又是如何影响组织的。 希望通过对组织行为的分析研究,能够解释和预测 组织成员为什么会这样的行为,以及在特定的情境 下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
组织行为
组织行为学也把整个组织作为它们的研究 目标,而不是把重点仅仅放在较窄的组织中 的个体和群体行为上。这是因为社会的发展、 环境的变化、制度的变迁乃至技术的进步, 都会对组织行为产生非常大的影响,直接引 发组织变革、结构调整并对组织文化造成冲 击。组织行为学关注的是组织与环境之间的 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变化对组织绩效带来的 影响。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组织结构与设计、 组织规模与发展阶段、组织所应用的技术、 组织文化、组织的变革与创新等等,而核心 仍是发挥组织的功能,提高组织的效率。
❖ 王选:“任何大的成功,都需要长时间的积累, 需要团队合作。一个成功的人必然是一个能为别人 着想的人,我看到不少能力出众的人,就是因为不 能团结人,因而很难有大的成就。”
第一节 什么是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r OB) 是关于行为何如何改善行为的科学。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三个层面:
个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起点就是从个体的行为 出发,分析和解释各种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并对工作中的个体行为和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 进行研究。这个领域主要是心理学家的贡献, 从内部因素看包括态度、能力、个性、价值观、 知觉、学习和动机等;而影响一个人行为的外 部因素主要是组织的环境和政策,如组织结构 与工作设计、工作设施与技术、领导与奖励制 度、管理控制方式等会对组织成员产生什么影 响。

《组织行为学》PPT课件讲义

《组织行为学》PPT课件讲义

个体行为与管理
指人们在头脑中形成的对某种知觉对象的形象固定下来,并对以后有关该对象的知觉产生强烈影响的效应。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提起商人就会联想到奸诈,提起教师就会联想到文质彬彬,提起工人,总是以身强体壮,性情豪爽为其形象,一听说对方是农民,就就认为是大老粗,土包子等等。
定型效应
从众理论
个体行为与管理
你看到了什么?
个体行为与管理
知觉与行为
知觉
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或各个部分在人脑中的反应
感觉
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或个别部分在人脑中的反应
个体行为与管理
影响知觉准确性的因素
知觉对象的特征
知觉情景特征
知觉者主观因素
兴趣爱好 需要和动机 知识和经验 个性特征
个性

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结合
个性倾向性
个性心理特征
1
2
个体行为与管理
个性心理特征 是人的个性差异中比较经常的、 稳定的、具有决定意义的部分, 它表明一个典型心理活动和行为
个体行为与管理
气质 是人典型的、稳定的、的心理特征, 是人天生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态度
认知
主体对态度对象的 认知和理解。 基础
情感
行为
个体行为与管理
我的主管提升了一个能力不如我的人 不公平
我讨厌我的主管!
我向任何愿意听我诉说的人抱怨我的主管! 我要换工作!
认知、情感、行为密切相关
对主管的消极态度
案例
接近律图1 相似性图2 闭锁性 连续性
适应性 对比性 敏感化 感受性降低

组织行为学资料

组织行为学资料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对象与性质●人的行为的特点:适应性、多样性、动态性、可控性,人的行为实质是人的生理,心理因素与客观环境作用的结果。

●研究对象: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反应规律性。

组织行为学是把人的心理和行为作为一个统一体来研究的。

●研究范围: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性。

●研究方法;系统分析的方法。

●研究目的:在了解和掌握组织中人员的心理与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各级领导者和各类管理者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能力,特别是在准确预测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相适应的措施和方法,把消极行为诱导转变为积极行为,保持和发扬积极行为,从而提高组织中各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工作绩效,更好的地实现组织目标。

●研究组织行为学的意义1,可以提高管理者知人善任,合理使用人才的水平;2,使管理者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3使管理者提高领导素质,改进领导行为,增强领导的有效性;4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5研究组织行为学中的组织设计与组织变革的理论和方法,可使管理者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进行组织变革,增强活力提高绩效;6有利于管理者调适心理平衡,提高身心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工作绩效。

●领导问题是影响一个部门或一个组织人力资源能否得到充分发挥的重要因素,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

领导的实质是处理人与人的关系。

●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边缘性:多学科相交叉性和多层次相交切性(个体,群体,组织,外部环境,其中个体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两重性:多学科性,人本身的两重性和管理的两重性应用性●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最先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美国工业心理学:是用心理学原理与方法来分析工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领域中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

●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是一个投入与产出的大系统,它从人力的投入开始,通过依次的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的研究,群体心理与行为的研究,组织心理与行为的研究这四个层次,最终到人力的产出为止。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全归纳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全归纳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全归纳嘿,咱今儿就来聊聊组织行为学那些事儿!组织行为学啊,就像是一个大宝藏,里面藏着好多好多有趣又实用的知识点呢!先来说说个体行为吧。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

人的性格、能力、价值观等等,这些可都对我们在组织中的表现有着大大的影响。

比如说,一个性格开朗的人和一个内向害羞的人,在处理人际关系和应对工作任务时,那方式肯定不一样呀!这就好像一辆跑车和一辆越野车,各有各的特点和优势呢!还有啊,动机也是很重要的哦!一个人为什么要做某件事,背后的驱动力是什么,这可关系到工作的积极性和效率呢!要是没有足够的动机,那可能就会变得懒洋洋的,啥事儿都不想干。

这就好比汽车没有了油,还怎么跑得动呀!再讲讲群体行为。

当一群人聚在一起,那可就有故事啦!群体的凝聚力、沟通、冲突等等,都是需要好好研究的。

一个凝聚力强的群体,就像一支团结的球队,大家齐心协力,朝着一个目标前进。

要是群体里沟通不畅,那可就麻烦啦,就像电路出了故障,信息传递不出去,工作还怎么开展呀!然后是领导行为。

一个好的领导就像是一艘船的船长,能带领大家在茫茫大海中找到正确的方向。

领导的风格、能力、魅力,都能影响整个团队的氛围和绩效。

一个民主的领导和一个专制的领导,那带出来的团队肯定大不一样呀!组织文化也不能忽视呀!它就像是一个组织的灵魂,渗透在每一个角落。

一个积极向上、开放包容的组织文化,能让员工们感受到温暖和归属感,工作起来也更有干劲。

这就好像是一个温馨的家,大家都愿意为了它的美好而努力。

还有组织变革呢!时代在变,组织也得跟着变呀,不然就会被淘汰。

就像手机要不断更新系统一样,组织也需要不断地调整和优化。

哎呀呀,组织行为学的知识点可真是太多啦!这些知识点就像是一把把钥匙,能帮助我们打开组织这个神秘大门,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组织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总之呢,组织行为学是一门非常有意思且实用的学科。

它让我们知道如何更好地与人相处,如何打造一个高效的团队,如何引领组织走向成功。

组织行为学讲义(PPT36页)

组织行为学讲义(PPT36页)

委托人
代理人
信息非对称环境
13
A 路径

B 路径
瞎子背瘸子-委托人与代理人示例
14
工资
劳动需求曲线
SL 无偷赖约束曲线
WA
DL
WB
LB
LA
劳动数量
参与约束条件下的效率工资
15
股票价格
约定价格 PS 起始时间
PN1
N年后股票价格 PN
有效期(N年)
PN2
约定时间
SO的操作原理图示
16
第三部分 激励之道
领导的艺术
1. 领导艺术是方法整合,领导艺术是资源配置,领导艺术是区别对待; 2. 领导艺术就是在不同的情境下,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对策; 3. 领导艺术是因势利导; 4. 领导艺术是平衡协调; 5. 领导艺术是量力而行; 6. 领导艺术是达成绩效; 7. 领导艺术是凝聚人心; 8. 领导艺术是大道无形。
22
第四部分 领导与团队管理
领导理论的流派
1. 领导的特质理论流派 2. (1)传统领导特质理论; 3. (2)现代领导特质理论。 4. 2、领导行为理论流派 5. (1)勒温的领导作风理论; 6. (2)利克特的领导行为系统模式理论; 7. (3)俄亥俄大学的领导行为四象限模式理论; 8. (4)布莱克默顿的领导方格图理论。
领导的能力
决断力—如今快鱼吃慢鱼; 思维力—多脑并用显神通; 亲和力—心有灵犀一点通; 激发力—给他鲜花给他梦; 凝聚力—知人善任得人心; 持续力--用养结合不了情; 影响力—软权硬权都要用; 应变力—随机应变自从容; 领导力—青出于蓝胜于蓝; 综合力—领导管理再相融。
21
第四部分 领导与团队管理
什么是管理? 管理的实质是什么? 管理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管理与组织行为学的关系?

组织行为学86487资料讲解

组织行为学86487资料讲解

绪论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特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提高预测、引导及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提升工作绩效和员工满意度。

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跨学科性、系统性、权变形、实用性、科学性。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个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群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组织行为研究、领导行为研究。

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是在组织管理学和人事管理学的基础产生和发展而来组织行为学的演变过程:早期的科学管理理论(泰勒)工业心理学(闵斯特博格)工工业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莱维特)组织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产生组织行为学的发展: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以泰勒、韦伯、法约尔等为代表,把组织看成一个封闭的理性模式。

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以梅奥、麦格雷戈等为代表,把组织看成一个封闭的社会性模式。

第三阶段: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以费德勒等为代表,把组织看成一个开放模式,从原来的封闭观念转向开放观念是一大进步。

第四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综合前三阶段之所长,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性模式要求吧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转变到社会文化这一更深的层次上。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参与观察法与非参与观察法)、调查法(访谈法与问卷法)、个案分析法、实验法(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心理测验法、情景模拟法。

第一章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名词解释:行为:是指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包括人的欲望、动机、情感、态度及意志在行为上的表现。

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它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意志: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行动,并努力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过程。

个性心理:又称人格,是个体带有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组织行为学讲义PPT54页

组织行为学讲义PPT54页
其中主要相关的学科有:心理学、社会学、 社会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
31
第一讲 导 论
组织行为学的历史与发展: 1、 工业革命时代:18世纪末——19世纪
思想的萌芽阶段,由于没有完全脱离君主 统治的观念和工业革命的冲击,管理还处于传 统的巢臼之中,一切以工作为主,忽视人性的 存在 。 2、 科学管理与工业心理学
33
第一讲 导 论
4、 行为科学: 二次大战——80年代
主张运用科学事实来研究人的行为、社会现象及
心理现象等。主要内容包括:
1、环境因素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2、组织行为的特征;
3、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的差异;
4、薪资制度的合理化;
5、工会地位的强调;
6、员工参与;
7、劳资关系的和谐。
34
第一讲 导 论
19
第一讲 导 论
第二节 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
组织行为学的定义: 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一般规律,具
体讲就是研究一定组织情景中的个体、群体和组织 管理的行为,以理解、解释、预测这些行为变化的 一般规律,以改进、提高组织的有效性。
组织行为学着重探察组织中个体、群体和组织 行为如何影响组织的绩效,以及研究影响个体、群 体和组织行为的因素。
(1)个体水平的自变量:个人背景特征、性格、 能力、动机、价值观及态度、知觉、决策、学 习。
27
第一讲 导 论
(2)群体水平的自变量: 领导风格、群体结构与过程、群体间的关
系与冲突。
28
第一讲 导 论
(3)组织水平的自变量: 组织设计、组织文化、技术与工作压力、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与政策。
组织行为学关注的焦点就是研究二者之间 相互关系。
11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概括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概括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概括)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对象与性质1、组织的概念:组织实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2、组织的含义要点:1)组织是动态的组合活动过程,是指组织工作或组织活动。

2)组织是相对静态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

3)组织必须具有共同目标,而他自身则是实现共同目标的手段。

4)组织是有一定的需要动机,情感和进取心的团体意识和精神的结合体.5)组织是一个投入产出的的系统,它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成独立的法人,并且具有调节,适应发展变化功能的开放系统。

6)组织是物的系统、人的系统和社会环境系统相结合的社会技术系统。

3、行为的概念:行为是有机体的所作所为及其活动.4、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5、组织行为的精神实质: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研究目的。

6、管理者为什么要研究组织行为学:改善领导与群众以及各种人际关系、调动广大职工群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增强群体凝聚力和整个组织的活动,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加快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7、领导的实质是处理人与人的关系。

8、越是高级脑力劳动者,就需要实行具有人情味的管理,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9、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交叉的边缘性学科,又是具有两重性和应用性的学科.10、组织行为学正是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生理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相结合的产物。

11、个体是组织行为的基础和出发点。

组织行为的层次关系,个体—群体—组织-外部环境(1至4层)12、组织行为学既有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的一般规律性这种自然属性,又具有特殊规律性这种社会属性。

13、心理学是以人的心理现象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14、工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上产生的。

组织行为学(第14版-最新)重点内容整理知识讲解

组织行为学(第14版-最新)重点内容整理知识讲解

组织行为学(第14版-最新)重点内容整理组织行为学(第14版-最新)斯蒂芬·P·罗宾斯蒂莫西·A·贾奇著前言1、本份资料整理的是《组织行为学(第14版)》每一章节的部分重点内容,并不全面,仅供参考;2、全部内容皆由作者根据课本一字一句敲打出来,非网上搜寻资料。

如有错漏之处,欢迎指出及补充~~第一章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管理者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信息传递者角色决策角色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1、从管理者的职能、角色和技能角度,如何理解组织行为学这一概念?答:管理者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管理者的角色分为人际角色、信息传递者角色以及决策角色;管理者的技能有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其中对人的管理是管理者的职能、角色、技能中的一条共同的主线,不管它被称为管理者的“领导技能”、“人际交往的角色”,还是“人际技能”,显而易见,管理者要想在工作中有效,就必须开发自己的人际交往技能。

对于“人际技能”这一概念,普遍用的学科术语就是——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r,OB)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涉及到以下领域:①对领导行为的研究,即对领导人个性、行为方式及领导效能等方面的研究,从而形成了丰富的领导理论,有利于实现管理者的领导职能;②对个体行为的研究,包括对人性的认识、对个体心理因素的认识,对人的需要的认识及有关激励理论的研究;对群体行为的研究,主要对群体的功能、分类、压力、规范、冲突、竞争、交流等方面的研究。

这些都有利于实现管理者的人际交往角色和人际技能。

概言之,组织行为学就是把研究个体、群体和结构对行为的影响所获的知识加以运用,使管理者的职能、角色和技能更为有实践意义。

2、识别并对比三种基本的管理角色。

考研管理学组织行为知识点剖析

考研管理学组织行为知识点剖析

考研管理学组织行为知识点剖析在考研管理学中,组织行为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对于理解和管理组织中的人类行为具有关键意义。

组织行为学涵盖了众多知识点,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剖析一下其中的重要部分。

首先,我们来谈谈个体行为。

个体是组织的基本构成单位,个体的行为和特征会对整个组织产生影响。

个体的人格特质是一个关键因素,例如外向性、神经质、开放性等。

不同的人格特质会影响个体在工作中的表现、与他人的互动以及应对压力的方式。

个体的价值观和态度也十分重要,它们决定了个体对事物的看法和行为倾向。

比如,一个具有强烈成就导向价值观的人,会在工作中更积极地追求高绩效。

知觉是个体对周围环境信息进行选择、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由于每个人的经历、期望和背景不同,对同一事物的知觉可能会存在差异。

这可能导致误解、偏见和错误的判断。

动机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力量,常见的动机理论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等。

了解个体的动机,可以更好地激励他们发挥潜力,提高工作效率。

接下来,谈谈群体行为。

群体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成的集合。

群体的发展通常会经历形成、震荡、规范、执行和解体等阶段。

在不同的阶段,群体的特点和行为表现会有所不同。

群体的规范和角色对成员的行为具有约束和指导作用。

规范是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行为准则,而角色则是人们在群体中所期望扮演的特定行为模式。

群体决策是群体行为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与个体决策相比,群体决策具有更多的信息和观点,但也可能存在群体思维、从众等问题,导致决策质量下降。

为了提高群体决策的效果,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如鼓励多样化的观点、设置独立的评估者等。

团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群体,具有明确的目标、相互依存的任务和共同的责任。

团队的类型包括问题解决团队、自我管理团队、跨职能团队等。

有效的团队建设需要关注团队成员的选拔、培训、沟通和协作等方面。

再来说说领导行为。

领导是影响和引导他人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2024年组织行为学培训资料

2024年组织行为学培训资料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
通过对组织中人的行为和现象的直接观察来收集数据。这 种方法适用于研究自然情境下的行为,但容易受到观察者 主观因素的影响。
实验法
在控制条件下对自变量和因变量进行操纵和测量来探究因 果关系。这种方法可以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但实验 环境可能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异。
调查法
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这种方法可以收集大量 信息,但需要注意问卷设计和样本选择等问题。
组织行为学的历史与发展
古典管理理论阶段
20世纪初至30年代,以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韦 伯的行政组织理论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为代 表,强调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和专业化。
系统理论阶段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以系统论、信息论和控 制论为基础,将组织看作一个开放的社会技术系 统,强调组织的整体性和动态性。
CHAPTER 05
组织文化与组织变革
组织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组织文化的定义
组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为组织 成员共同认可并遵循的价值观、行为准 则、传统习俗和群体意识的总称。
VS
组织文化的功能
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 能和辐射功能。组织文化通过潜移默化的 方式影响组织成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使组织成员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 习惯,从而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提高组织的整体绩效。
组织变革的策略与实施
组织变革的策略
根据变革的动力和阻力因素,制定相应的变革策略,包括渐进式变革、激进式变革和混 合式变革等。不同的变革策略适用于不同的组织环境和变革需求,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
行选择。
组织变革的实施
制定详细的变革计划,明确变革的目标、步骤和时间表;建立有效的变革领导团队,推 动变革的顺利进行;加强变革过程中的沟通和协调,消除变革阻力;关注变革后的评估

组织行为学教程

组织行为学教程
1. 团队概念及团队生命周期 2. 与工作群体的区别 3. 影响团队合作的因素 4. 团队建设的实用权能 5. 自我管理团队的定义、特点 四、组织文化:意义、基本要素、塑造主要途径
第十一章 组织的变革与发展
一、组织变革的征兆 外部环境
二、变革动力 内部矛盾 三、变革阻力 个人方面
组织方面
四、组织发展新趋势 1. 工作生活质量 2. 学习型组织及建立 3. Z型组织
四、性格
1. 定义 2. 分类:
(1) 荣格:内倾、外倾 (2) 理智、情绪、意志
3. 构成 对现实态度 意志特征 情绪特征 理智特征
4. 性格差异与人力资源配置
第四章 个体行为动力与激励
本章重点: 1. 个体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2. 需要、动机和目标对个体行为积极性
的影响 3. 需要层次理论、成就动机理论、双因
一、群体动力
1. 定义
2. B=f(P.E)
二、群体规范、群体压力、群体内聚力
1. 三个定义 2. 群体规范的功能 3. 群体压力时群体行为的影响方式
模仿 公众舆论 群体内成员关系的亲疏
三、沟通
1. 定义、过程 2. 方式、沟通网络 3. 障碍与改善
四、群体冲突
1. 定义 2. 引起群体冲突的原因 3. 解决办法
四、价值观
1. 定义 2. 三个层次的价值观及关系 3. 组织价值取向的营造
五、工作满意度
1. 定义:工作满意度是个体对他的工作的一般 态度。
2. 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是挑战性的工作、 公平的报酬、支持性的工作环境、融洽的同 事关系、人格与工作的匹配。
3. 工作满意度与员工行为
(1) 与员工生产率
2. 偏差
第一印象:先入效应 最新印象:近因效应 晕轮效应 社会刻板印象:定型效应 投射 对比

组织行为学基础详解演示文稿

组织行为学基础详解演示文稿

特点
成功(解决危机)
失败(没有解决危 机)
基本的信任
恐惧
(希望)
(不信任)
自主 (发展控制意志)
自我怀疑、困惑
先后指向不同目的
矛盾感
(创造性)
(自责)
能力
无能 (自卑)
自我认识
不确定感 (对自我的模糊)
爱(合群等)
泛爱或孤僻
关心他人、 自我成长
失望、自私、自利
完善
失望、停滞
第十八页,共49页。
第二节 人的气质
图:
第八页,共49页。
图:
第九页,共49页。
社会知觉误区包括:第一印象、光环作用、逻辑错误、 心理定势、刻板印象、期望效应、习惯定向、假定相似 性偏见 3、人际知觉: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知觉。表现为接纳、 拒绝、喜欢、讨厌等各种亲疏远近的状态。 4、自我知觉:包括生理的自我、社会的自我、心理的自我 等。
1、老是注意外界所发生的事情,追求刺 激,敢于冒险;
2、无忧无虑,随和,乐观,爱开玩笑, 易怒也易平息,不假思索的行动;
3、有与别人谈话的需要,好为人师,容 易冲动;
4、喜欢变化,有许多朋友; 5、善于交际,不喜欢独自学习。
1、倾向于事先计划,三思而后行,严格 控制自己的感情,很少有攻击行为;
2、性情孤僻,内省,生活有规律; 3、对书的爱好甚于对人的交往,除亲密 朋友外,对人总是冷漠,保持一定的距离;
2、能力的种类:
1)、从特殊性维度上考虑把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就是智力
(intelligence),它是人成功完成各种活动所必须的能力。特殊能力是指人 成功完成某种专门活动所必须的能力,如绘画能力、音乐能力、写作能力、 体育能力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1.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一个组织中人的心理及其行为反应规律,从而提高组织中管理人员解释、预测和控制人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目标的科学。

2.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反应规律的基础上,提高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1)解释:组织行为学的一个目标是解释组织血红所发生的事情。

一方面,人在组织中很多行为有很多原因,如果能意识到什么是主要的因素,就非常利于管理者采取措施避免和减少这些行为的发生。

另一方面,对组织中某些现象的解释会随时间或环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密切注意当前的劳动力市场变化情况,也可以帮助管理者找到员工离职原因的某些线索。

2)预测:无论是在组织内部还是组织外部,我们日常工作与生活中都可能或多或少地去预测他人的行为。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力图通过对组织行为全面和系统的研究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以降低组织中行为的不确定性,增强组织中管理者的工作绩效。

3)控制:组织行为学的第三个目标是对组织中发生的行为进行控制。

目的在于提高管理者们的观察分析技能,具体而言,组织行为学实践中,引导的是一些积极组织行为,避免和减少的往往是一些消极组织行为。

3.模型:就是对某种现实事物的抽象,是对事物的简化表示。

目的是为了便于更清楚的了解事物的真实情况。

模型的结构:1)目标:编制和使用模型,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即这个模型是干什么用的2)变量:是事物在幅度、强度和程度上的变化的特征,关于人的行为变量通常在两个维度上变化即定性和定量。

在组织行为学中的变量主要包括自变量,因变量,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

a)自变量:也被称为预测因素,它是影响因变量的变量;b)因变量也被称为校标,受自变量影响,在组织行为学中就是所要测量的行为反应;c)中介变量也称为中间变量,是自变量影响因变量的中介机制;d)调节变量,也称为干扰变量,它会影响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和强度。

3)关系:在确定了目标及影响目标的各种变量之后,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4.人际关系学说与霍桑实验?人际关系学说被认为是行为科学的开端,梅奥是人际关系运动的带头人,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的重要贡献有两个方面:一是发现了霍桑效应,二四创立了人际关系学说。

从霍桑实验中梅奥认为影响生产效率的根本因素不是工作条件,而是工人本身。

工人不是被动的,鼓励的个体,他们的行为不仅仅是受工资的刺激,影响生产效率最重要的因素不是待遇和工作条件,而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

据此,梅奥提出自己的观点: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单纯追求金钱收入的“经纪人”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它是企业成员在共同工作的过程中,由于具有共同的社会情感而形成的非正式团体3)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意度,由此提高士气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二、1.人格:是我们用以描述这个人所具备的独特心理特质的总和,它是影响个体行为的、相对稳定的一系列个人的特征。

2.气质:是人格中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是心理活动的动力。

3.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是个性心理特征的突出表现,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集中体现。

4.霍兰德模型心理学家约翰霍兰德提出了人格-----工作适应性理论,个体的人格特点和职业环境的匹配程度,决定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和流动的倾向性。

霍兰德的人格类型与职业范围类型人格特点职业范围现实型(R):喜欢从事技术活动,体力活动腼腆,诚实,有耐心,情绪稳定,顺从,实际机械操作师,装配工,农民研究型(I):喜欢思考,从事组织和理解的脑力活动善于分析,创新,喜探索,善于独立思考生物学家,经济学家,数学家,新闻撰稿人社会型(S):喜交往,乐助人喜社交,友善,合群,善解人意社会工作者,教师,咨询人员,临床心理学家传统型(C):照规章办事,照规章办事.喜欢从事有条有理,任务明确的活动服从,讲究效率,缺乏想象力,缺乏灵活性会计,公司部门经理,银行出纳,档案保管员企业型(E):喜欢说服别人,影响别人,获取权力自信,进取,精力充沛,盛气凌人律师,房地产经纪人公关专业人员,小型商场经理艺术型(A):喜欢模糊的,无秩序的活动,有创造性的表达能力富于想象力,无序,杂乱,理想化,情绪化,不实际画家,音乐家,作家,室内装饰家5.大五人格模型将五种一般人格特质置于人格特质层级的顶层,即外向性、神经质、随和性、责任意识和开放性,每项人格特质都是由各种具体的特制构成。

1)外向性:反映的是个体对外部世界的积极投入程度。

2)神经质:反映了个体体验消极情感的倾向。

3)随和性:反映的是个体在合作与社会和谐性方面的差异。

4)责任意识:反映了人们控制,管理和调节自身冲动的方式。

5)经验开放性:反映的是个体本来就具备的,对各种刺激保持开放性的程度,也反映一个人的兴趣广泛程度,以及愿意冒险与思想闭塞,谨慎相对立的程度。

6.影响组织行为的主要人格特质:1)控制点:即个体认为内部原因或外部原因决定结果的一般性信念。

外控型的人更容易将自己的失败归于外因,因此更容易产生抱怨,对工作的满意度较低,对工作环境较为疏远,工作的卷入度也相对较低;而内控型的人在同样情况下往往将自己的成绩归为自己的作为,对工作投入度较高,满意度也较高。

2)自尊:是个体对自我价值的一般性认识;从管理角度来看,低自尊者更注重取悦别人,因此,他们很少站在不受欢迎的立场上,且在培训中低自尊者也更容易受益;而高自尊者往往在不利的工作条件下,如高工作压力、冲突等环境下,能够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工作满意度更高。

3)马基雅维利主义:即为了成功不择手段,讲求现实,对人保持着感情的距离,相信结果能替手段辩护4)冒险倾向:是指趋近或回避风险的倾向性,冒险性对管理者作决策所用的时间以及作决策之前需要的信息量都有影响;5)A、B、C型人格:A型的人总是不断驱动自己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干最多的事,并对阻碍自己努力的其他人或事进行攻击;B型的人很少因为要从事不断增多的工作或要无休止地提高工作效率而感到焦虑;C型的人性格内向,带人过度友善,极力避免发生任何人际冲突,容易长期处于消极的情绪之中,造成神经功能和内分泌功能的失调,最终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6)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于自己能否完成任务的信念,这种信念影响着个体的感知、动机和绩效。

当面对工作难题时,高自我效能者会加倍努力,积极迎接挑战;而低自我效能者则可能会减少或者放弃自己的努力水平。

相关研究也证实,相较低自我效能者来说,高自我效能在可能会更好的完成工作任务,效率也更高些。

7)自我控制:是指个体根据外部情境因素调整自己行为的能力。

高自我监控者比低自我监控者更倾向于关注他人活动,行为也更具灵活性,因此也能更好的适应工作生活中的不同角色要求,避免角色的冲突。

低自我监控者则很难调节自己的行为,他们倾向于在各种情境下都表现出自己真实的性情和态度。

8)自恋:这种人自我优越感强,坚信自己值得别人无条件的关注和帮助,受挫折又会倍感抑郁和绝望。

自恋者过分强调他人对自己的关注和帮助,导致他们往往要求被爱,而不懂得为他人付出,与人相处方面存在障碍。

虽然自恋者认为自己是比同事更优秀的领导,但他们的上司往往对他们工作效果的评价往往比较低,尤其是在乐于助人方面。

三、1.能力:是人们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影响组织绩效的关键性因素。

2.学习:是指个体因经验而使行为或行为潜能产生较为持久的改变的过程,这一定义包含如下几个要点:一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是学习发生的基本标志,二这种变化应该是相对持久的,三经验是使学习发生的基本条件。

3.强化理论:以美国心理强化理论是以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激励理论,通过控制住人的外部环境中的两个条件,就可以控制盒改变人的行为。

这两个条件分别为:一是人的行为的外在目标,二是对行为结果的奖惩。

4.强化理论的基本内容:1)正强化:是想要的行为发生后提供令人快乐的结果。

即管理者按照组织目标的程度的程度来奖励员工想要的行为。

2)负强化:当想要的行为发生时,先于员工行为的不快事件就被消除。

负强化是增加想要行为的频次。

3)惩罚:当某种不良行为出现后,给予其某种带有强制性,威胁性的不利后果,以减少和消除某种行为的方法。

跟随为之后以减少该行为频次的一个不快事件。

4)衰减:指撤出对某种行为积极强化,以终止该行为或降低该行为出现可能性的方法。

四、1.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2.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定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只有在两种情况下人们才会归因,一事发生出乎意料的事情,二是有令人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五、1.价值观:1)从信念角度:价值观是引导个体或这回认为某些具体的行为操守或人生终极追求,比与之相反的行为操守或人生终极追求更可取的某种持久信念。

2)从态度角度:价值观是后天形成的,并通过社会化培养起来的,对世界上存在的万事万物的认识以及对其所持有的对万事万物的态度。

2.态度:指个体对客观事物,人或事件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里倾向。

主要有三个要素构成,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意向成分。

1)认知成分:指个体对对态度对象的认知知觉、理解信念和评价,即包括对态度的认识,也包括对态度对象的评论与选择。

2)情感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情绪,情感性体验,即人或事物的好恶情感反应的程度。

3)行为意向:指个体由认知因素、情感因素所决定的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是行为的直接准备状态即个体对态度对象做出何种反应。

3.公民行为:个体的行为是自主的,并非直接或外显的由组织的正式奖惩制度引发,这种行为的不断积累能够增加组织运作的有效性。

六、1.情绪: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的需要而产生的短暂而强烈的反应,是一种主观感受、生理反应与认知的互动,并表达出特定的行为。

2.情绪和情感的界定:情绪和情感是两个密切相关的概念,西方心理学著作中常常把无限纷繁的情绪和情感概称为感情。

3.情绪和情感的区别:1)情绪是指那些与某种机体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的体验;情感则是指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产生的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体验,是人类所特有的,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2)情绪多由情境引发,也随情境消失而淡去,一般不太稳定,且常常随情境的改变而改变;而情感则是比较稳定,深刻的内心体验。

3)情绪在强度上要比情感强一些,常常带有冲动性,并伴随机体生理上的变化;情感是长年累月积淀的结果,受理智支配,表达往往比较含蓄,且不会有太明显的外部表现。

4.情绪智力(情商):(一)萨洛维和梅耶将情绪智力定义为:“情绪智力是社会智力的一部分,包括觉察自我和他人情感的能力;识别情绪并使用情绪信息引导思维和行为的能力。

”(二)戈尔曼将他的情绪智力研究内容划分为五个方面,包括自我意识、自我管理、自我激励、移情、处理人际关系,也称五因素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