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社会保障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社会保障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旨在确保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社会福利得到保障。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社会保障也在不断演变与改进,以适应新的挑战和需求。
本文将探讨社会保障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趋势。
一、社会保障的发展现状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各自的特点。
在发达国家中,社会保障制度相对完善,覆盖范围广泛,包括医疗保险、养老金、失业救济等。
而在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
1.1 医疗保障在医疗保障方面,一些国家实行全民医疗保险制度,以确保人民能够享受到质量高、价格合理的医疗服务。
然而,医疗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和医疗费用的不断上涨依然是社会保障面临的挑战。
1.2 养老保障养老保障是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养老保障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挑战。
一些国家通过建立养老金制度和提供养老服务来解决这个问题。
然而,由于人口老龄化速度不同,养老保障制度的可持续性仍然是待解决的问题。
1.3 失业保障失业保障是帮助失业人员维持基本生活和重新就业的社会保障机制。
发达国家的失业保障制度通常包括失业救济金、培训机会和就业援助等。
然而,在某些发展中国家中,失业保障制度仍然不完善,难以满足人民的需求。
二、社会保障的未来趋势社会保障的未来趋势将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发展、人口结构和社会变革等。
2.1 科技创新和社会变革科技创新将对社会保障制度产生深远的影响。
例如,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普及将导致一些岗位的消失,从而增加了失业保障的需求。
另一方面,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将为社会保障提供更多创新的解决方案,如在线医疗服务和远程办公等。
2.2 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养老保障将成为一个国家级的挑战。
政府需要制定可持续的养老保障政策,促进老年人的社会融入和自我实现。
此外,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如灵活就业和共享经济的兴起,失业保障制度也需要相应地进行改进和调整。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在过去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中,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从最初的基本保障制度向综合保障制度的转型,从单一的社会保险制度向全方位的制度建设。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历程与现状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程可达到新中国成立以来。
在改革开放的最初阶段,我国实行的是基本保障制度,主要通过提供养老金、医疗保障、失业救济等方式,为人民提供基本福利保障。
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保制度的不足逐渐显现,这使得政府感到需要对其进行系统性和结构性的改革。
2009年,国家进一步完善社保制度,将企业和个人社保费用比例调整到1:1,这也为今后综合保障制度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如今,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已经逐渐从基本保障制度向综合保障制度转变。
这个转变不仅在于保障的范围的扩大,还在于制度的完善。
特别是在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上,我国制度的建设从城市逐步扩大到农村和城镇居民,深化了制度的实施和完善。
同时,政府还在推出一系列针对养老保障和医保的新政策,例如养老金待遇的提高和医保管理的优化,以更好地满足老人和群众的需求。
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尽管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得到了相应的改革和建设,但仍然存在一些共性和个性问题需要解决。
一方面,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远远快于社保制度的建设速度,这使得社保制度无法跟上经济的发展,给保障质量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另一方面,社保制度的执行效果和公平性也是需要优化的,还需要提高对劳动者和就业者的保障水平,同时提高基层医疗保健机能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此外,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和回收在不同地区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这主要是由于地区差异和不同的人口结构造成的。
这也暴露了我们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需要构建更好的政策体系和保障机制。
三、未来社会保障制度的展望要想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我们需要在制度和政策上做出一些改革和调整。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与发展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与发展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自建国以来,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
在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形成和全球化的加速作用,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也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和发展。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全面阐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与发展。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开端社会保障制度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五保政策”。
这个政策的实施对象是农村、城市失业和下岗工人等无法自我维持生计的弱势群体。
五保政策在解决基本生存需求的同时也承担着社会保障功能。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经济和状况的限制,社会保障制度并不完备。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明确提出:“生老病死,赔偿代替赡养,救助代替慈善。
”在此基础上,1957年国务院发文要求各地建立医疗保险,成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又一重要阶段。
二、社会保障制度在改革开放中的发展1984年,中央经济会议正式提出了“以调整经济结构为主线,以改革经济体制为主要内容,推进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针。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也得到了极大的加强和发展。
1985年,全国社会保险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建立社会保险制度,形成了社会保险制度建设的整体思路。
通过多年的建设和完善,国家已全面实行老年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四项社会保险制度。
此外,2007年,我国还开始实施特困供养供养救助保障制度,2010年开始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2013年,国家公布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规划(2013-2020年)》,标志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
随着国家居民收入加快增长,维护老年人和弱势群体权益的社会保障制度越来越得到重视。
三、社会保障制度在不同地区的差异虽然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已经逐步完善和发展,但不同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和覆盖率却存在较大的差异。
城市和发达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完备,但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一方面,由于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城乡居民差距的增大,在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社会保障水平升级的难度较大。
2024年社会保障制度的新改革
社会保障改革的路径选择
优劣及风险
不同路径选择的未来发展趋势
91%
原则和建议
社会保障改革路 径选择的指导原
则
● 05
第5章 社会稳定风险防范
社会风险评估
社会保障改革可能会引发社会稳定风险,因此需 要进行全面的社会风险评估。对可能出现的风险 进行分析,制定应对预案,以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同时,提出具体的社会稳定风险防范措施和策略, 保障改革的稳定进行。
障范围
资金来源稳 定
建立多元化的社 保资金来源体系, 保障长期稳定支
持
91%
提高待遇水 平
提升社会保障金 发放标准,确保
充分覆盖
社会保障制度未来展望
01 智能化服务
借助科技手段提升社保服务效率
02 个性化定制
满足不同群体的特殊需求,实现个性化保障
03 可持续发展
遵循可持续原则,确保社保制度长期稳定运 行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现状问题
分析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 现状问题
公平性和可及性
探讨提高医疗保障的公平 性和可及性
创新举措
提出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 创新举措
91%
失业保险制度改革
紧迫性和重 点
分析失业保险制 度改革的紧迫性
和重点
具体措施
提出失业保险制 度改革的具体措
施
91%
覆盖面增强
探讨如何加强失 业保障的覆盖面
社会保障发展
增进民生福祉 实现可持续发展
制度完善
推动社会保障法律法规体 系建设 提高社会保障服务效能
改革路径
深化国有企业养老保险体 制改革 建立健全职工创业保障制 度
91%
结语
通过本次PPT的讨论, 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 2024年社会保障制 度的新改革。希望大 家能够关注并积极参 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 设和改革,共同推动 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 感谢大家的聆听和支 持。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近年来,随着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也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然而,在实际运作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某些地区的社保缴纳率不够高,社保资金的收支矛盾等。
本文将就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一、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现状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五个方面。
以基本养老保险为例,基本养老保险分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两种。
基本养老保险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现在各地区的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统筹机制,实现跨地区挂钩,实现按劳分配和跨地区调剂。
但是,中国的社会保障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基本医疗保险存在进入门槛高,保障范围窄,部分地区的接受率不高;失业保险的资金筹集比较困难,缺乏制度化运作等。
二、未来发展趋势未来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趋势是实现全覆盖,优化保障体系和强化管理。
在实现全覆盖方面,对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和城市居民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和社保资金的覆盖面进行了扩大。
在优化保障体系方面,加强救助和捐款等援助政策的实施,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优化医药分配方式,提高基本医保支付比例和基本医疗保险药品支付财政补贴。
在强化管理方面,加强社保基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资金监管水平,保障社保资金的安全和合理使用。
全覆盖是未来发展的重点,以小康社会为目标,需要进一步扩大保障范围,实现全覆盖。
同时,加强管理和监督,防范社会保障基金的浪费和滥用。
三、结语通过分析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政府在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
然而,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和监督,加强资金使用效率,坚决防范社保资金的滥用和浪费。
同时,为了实现社会保障的全覆盖,我们还需要加强相关政策的宣传和落实,为公民提供更完善的基本社会保障服务。
社会保障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社会保障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一、社会保障的概念社会保障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通过向成员提供社会福利、提供社会服务等形式,为保障其基本权益所采取的行动和措施。
社会保障所针对的主体,是指需要社会保障的人群,比如老年人、失业人员、残疾人等。
社会保障所涵盖的范畴,包括医疗保障、养老保障、失业保障、工伤保障、生育保障等方面。
二、社会保障的现状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起步较晚,但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通过不断地完善制度、提高保障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由五大部分构成,即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1.养老保险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采取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两种形式。
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方面,实行的是企业和个人共同缴费的模式;而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方面,实行的是由政府财政支持的模式。
2.医疗保险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
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由企业和个人共同缴费,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主要由政府财政支持,大病保险则由政府出资。
3.失业保险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由社会保险基金出资,主要为失业人员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和就业帮扶。
4.工伤保险我国的工伤保险制度为职工提供一定的待遇,包括医疗费用、工伤补偿金和生活费等。
5.生育保险我国的生育保险制度由政府出资,主要为女性提供医疗保障和生育津贴等福利。
三、未来发展趋势社会保障制度一直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未来,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趋势会出现以下几个方向:1.改革养老保险制度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仍存在很大的改革空间。
首先应该是扩大覆盖面,让更多的人参加养老保险制度;其次是建立“个人账户”制度,降低养老保险制度不公平的问题;最后是提高养老金标准。
2.加强医疗保障体系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需要不断地完善。
未来,我们需要继续推行城乡居民医保、加强分级诊疗、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措施,优化医疗保障服务,提高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现状及发展趋势1.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为解决社会成员在生老病死和生活失常情况下的基本生活保障和社会安全保障问题而建立的一整套制度体系。
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五项基本社会保险,以及低保救助等多种社会保障形式。
这些保障制度的建立对于维护社会公平和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至关重要。
在养老保险方面,我国通过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积极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了城乡居民和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障。
医疗保险方面,国家为了解决医保问题,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等政策,保障了全民的基本医疗需求。
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制度的建立也对于保障人们在不同情况下的基本权益起到了重要作用。
2.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和改进。
未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趋势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加大对养老保险的支持力度。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金缺口等问题日益凸显。
未来我国将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增加对养老保险的财政支持,提高养老保险的待遇水平,实现全民覆盖。
第二,促进医疗保险制度的全面发展。
随着医疗成本的不断上涨和医疗资源的不均衡分布,我国将加大对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力度,提高医疗保险的覆盖率和补偿范围,保障人民的基本医疗需求。
第三,加强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制度的建设。
在保障全民基本医疗的我国还将进一步加大对失业、工伤和生育等特殊情况的保障力度,为全民提供更加全面的社会保障。
3. 个人观点和理解我认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更加注重公平公正,使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
政府应该加大对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的投入力度,确保社会保障制度能够长期稳定地发展,为人民提供可持续的保障。
社会保障部的历史与发展
社会保障部的历史与发展社会保障部是负责制定和执行我国社会保障政策的国家部门,其职责涵盖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方面。
本文将介绍社会保障部的历史沿革以及其在近年来的发展。
一、社会保障部的成立与发展社会保障部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
当时,新中国正处在艰难的时期,社会保障制度几乎没有建立起来,广大劳动者的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卫生保障局,主要负责卫生保健和医疗服务的管理。
1954年,改名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开始兼管劳动保障事务。
随着国家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制度,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国内出现了一系列涉及劳动和社会保障的改革,为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988年,国务院对社会保障工作进行了全面规划,成立了第一个专门负责社会保障的机构——劳动保障部。
该部门的主要职责是负责组织实施社会保险和职工福利政策,并加强对劳动关系的监督和管理。
2003年,劳动保障部整体转变为社会保障部,其职能进一步扩大和完善。
在新的体制下,社会保障部负责制定和管理全国范围内的社会保障政策,统筹协调各个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行,并加强对社会福利领域的管理和监督。
社会保障部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提升了服务水平,加强了对社会保障待遇发放的监督和管理。
二、社会保障部的发展现状当前,社会保障部正致力于推动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健康发展,以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和福祉。
首先,社会保障部加大了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力度。
通过积极推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等多项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覆盖面大幅扩大,保障水平逐年提高。
其次,社会保障部加强了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工作。
建立了全国统一的社会救助制度,确保困难群众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和救助。
同时,加大了对残疾人、孤儿、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关爱和扶持力度,完善了相关福利政策和服务体系。
此外,社会保障部注重推进社会保障领域的信息化建设。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公管院——公事于梦雪03080302中国的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至今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其中三个阶段在计划经济时期。
初创阶段:1949年至1957年,建国初期,国家对社会保障给予了特殊的关注。
1950年5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救济失业工人暂行办法》,开始了创立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工作。
同期,还制定了一系列适用于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医疗、女工保护、退休退职、伤亡抚恤等规定。
机关和企业两套社会保障体系的待遇大体相同,与当时实行的统收统支的计划经济模式相适应。
第二阶段从1958年至1965年,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补充完善,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通过并发布了大量社会保障的《规定》、《通则》、《办法》等法律文件,根据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和总结的经验,对社会保障框架进行了细化和补充。
国家从企业按工资总额提取一定比例的劳动保险基金,机关和事业单位则由财政部门负责所需资金,形成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基金征集、管理、调整、使用的制度。
第三阶段是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动乱,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在这一时期遭受严重破坏,最突出的是1969年财政部决定国营企业停止提取劳动保险金,社会保障及其他劳保费用在营业外列支。
这一“改革”意见完全破坏了社会保障的统筹调剂作用,造成企业间负担失衡,也使积累基金调节人口老龄化负担高峰的职能完全丧失,成为当前面临的社会保障问题的根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发展、完善,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面临许多新的情况,作出了许多变革,正在逐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的新的社会保障制度。
1978年到1994年是新制度孕育、酝酿的时期,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第四阶段。
由于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地区差别、行业差别等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加,社会对保障制度的需求也随之增长。
根据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实际,社会保障制度应当包含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待抚恤四个方面的内容。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保障国民基本生活和福利,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制度之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社会保障制度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为了推动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我国不断进行探索和尝试,以适应新形势下的需要。
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现状1. 社会保险体系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险体系主要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
其中,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是我国社保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两个领域,也是最具裨益性和可持续性的领域。
2.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面,我国采取了逐步推行全国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统一的养老保险基金池、实行中央与地方政府共同承担责任的改革模式。
同时在储备养老金、提高养老金待遇等方面也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改进。
3.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在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方面,我国不断完善的政策和措施为国民提供了更加便捷、高质量的医疗保障。
其中,包括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完善医疗机构管理等措施,均在提高医疗保障水平、缓解负担、保障公平性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4. 其他社保领域改革工商企业的职工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以及居民医保、生育保险等方面也在不断改革和创新中。
例如,提高工伤保障待遇标准、加强失业保险等方面都得到了比较明显的改进。
二、未来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方向1. 推进社保体系建设未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将更加注重企业和个人的主体责任,完善社保体系建设。
推进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障相结合的方式,发展多层次医疗保障等措施,为居民提供更加全面、便捷的医疗保障和个人养老体系。
2. 提高社保覆盖面提高社保覆盖面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另一个方向。
除了深化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加快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建设等方面,我国也需努力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职业年金、企业年金等多样化的社会保险形式,提高全民的保障水平。
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趋势
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趋势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对社会成员提供的重要保障机制,其基本目的在于为个人和群体提供充足的保护。
随着时代和社会发展,社会保障制度也在不断演变和转型,以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和期望。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发展趋势。
一、改革的背景及发展历程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源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保障不足和失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个人权利的快速崛起,政府为人民提供更全面、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成为社会的共识。
1997年,我国开始全面启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先后颁布实施了《社会保险法》《社会救助条例》等法律法规,逐步建立了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社会保险制度,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全面覆盖。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目前,我国已建立了包含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等多个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总体覆盖面不断扩大。
按照人口分布来看,城镇居民社会保险覆盖率为81.5%,农村居民社会保险覆盖率为54.2%。
尽管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实现全面覆盖,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待遇水平不够充足、政策落实不够到位、制度运行效率不够高等。
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社会保障制度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财务压力,导致制度的问责性、可承受性等方面都面临很大的挑战。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趋势1、多元化的保障模式我国一直在探索多元化的社会保障模式。
就目前而言,政府为主导的“三险一金”和商业保险公司运作的“第三保险市场”都是发展多元化社会保障的重要途径。
未来,我国还将继续推进这种模式的发展,引导社会各界参与到社会保障系统中来。
2、向全民性覆盖目标迈进近年来,我国在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始终坚持“向全民性覆盖目标迈进”这一指导思想。
在这个背景下,我国在逐步扩大覆盖面的同时不断提高保障水平,保证了社会保障制度真正惠及到广大人民群众。
3、拓宽社会保障领域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在不断向更广泛的领域拓展。
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趋势
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趋势一、引言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于社会保障制度的需求也变得日益高涨。
因此,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趋势也日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重点分析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趋势,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趋势1、兼顾基本保障和全面保障现代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应当兼顾基本保障和全面保障。
基本保障是指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最低生存保障,全面保障则是指覆盖更广、保障更多群体的保障措施。
因此,未来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将会更加注重将基本保障和全面保障相结合,实现保障的全面性与针对性。
2、积极推行多元化保障体系未来,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趋势将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社会保障制度将不仅局限于传统的社会保险制度,也将引入更多的社会保障保障手段,如住房公积金、社会救助等。
这样一来,社会将更多地强调保障的多元化,同样也会增强社会保障系统的整合性。
3、注重公平与可持续性未来,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也将更加注重公平与可持续性。
公平是指社会保障制度的保障对象应当得到同等的待遇,可持续则是指社会保障制度应当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以保障机制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趋势1、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未来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趋势将会是完善制度,构建更加完整的保障体系。
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中还存在很多短板和不足,因此未来必将加强改革,完善制度,以实现更为全面的保障目标。
2、逐步提升保障水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未来社会保障制度的保障水平也将会逐步提升。
社会保障体系将越来越注重覆盖面广、保障高质量等方面的发展目标,以进一步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
3、加强保障信息化建设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未来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也将越来越注重保障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不仅可以简化保障流程,提高保障效率,也可以更好的实现信息共享、协同管理等功能,进一步推进保障现代化发展。
四、结论以上便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趋势的主要内容。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问题与发展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问题与发展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探讨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国家稳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乎每一个公民的基本生活权益。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保障制度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逐步建立起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多个方面在内的综合保障体系。
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社会保障制度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制度碎片化、保障水平不均等、基金压力增大等。
因此,深入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和发展路径,对于进一步完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出发,系统梳理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剖析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近年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在不断完善和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框架体系,覆盖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多个方面。
在养老保险方面,我国已经建立起以基本养老保险为主体,以企业年金、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
医疗保险方面,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已经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制度也在不断完善。
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制度在保障失业人员和工伤人员的基本生活、促进再就业和工伤康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生育保险制度则为保障女性职工的生育权益提供了有力支持。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还注重提高保障水平,逐步提高了各项社会保险的待遇水平,加强了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和管理,确保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还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提高了社会保障服务的便捷性和效率。
然而,尽管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不够广泛,部分群体尚未纳入保障范围;社会保险费率较高,对企业和个人造成了一定负担;社会保障制度的管理和监管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等。
中国社会保障的发展历程
中国社会保障的发展历程中国社会保障的发展历程是中国近代和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保障制度还处在初级阶段,缺乏法律保障、覆盖范围狭窄、保障水平低等问题较为突出。
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成为现代化国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保障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是基本的补贴性社会保障体系。
在这个阶段,最主要的保障措施是“给养”,即政府给予工人、职员和离退休干部的补助金和物质供应。
同时,政府还推出了住房保障政策,借助国家的财力支持,通过这种保障措施为广大民众提供了安居乐业的基本保障。
二、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保障改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得到了深刻的变革和改革,成为现代化国家建设和推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阶段,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开始向包括企业、城乡居民、失业人员、老年人和残疾人等广大范围内的人们延伸和拓展。
首先,政府开始实施社会保险制度,建立了以单位为主体、实行社会统筹、社会保险基金由企业缴费、个人缴费、政府补贴等成员支付的社会保险制度。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逐步推出了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和生育保险等各项重要的社会保险制度,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稳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其次,在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下,城镇居民保障体系也逐渐得到完善。
政府实施的住房保障制度和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为城镇居民提供了更为全面和可靠的基本保障。
另外,政府还开展了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共有产权住房建设等逐步建立的住房保障机制,通过逐步提升住房保障水平,进一步为社会稳定提供了基础保障。
三、当前和未来社会保障的发展当前,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逐步完善和发展,成为现代化国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过,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例如,一些贫困地区和人口仍然存在社会保障覆盖不足和保障水平低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回顾养老保险发展历程:中国社会保障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回顾养老保险发展历程:中国社会保障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回顾养老保险发展历程:中国社会保障的过去、现在和未来2023年,中国的养老保险体系正处于历史性的转型期。
回顾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强大和发展进步,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如今,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和探讨养老保险的发展方向,以应对未来更为复杂和多元化的需求。
过去:从无到有,由简单到复杂回溯养老保险发展的历程,我们会发现,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逐步建立。
如今,已经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
这一进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普及。
由于只有极少数企业在上世纪80年代实行了企业年金、个人存款等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人们普遍存在养老风险,社会上对于推行基本养老保险的呼声越来越高。
一直到1997年,国务院逐步推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普及。
养老保险的资金积累逐年增加。
随着基本养老保险的实施,政府投入逐年增加,年初定制养老金也逐年上涨。
随着宣传和推广的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并支付保险费。
养老保险基金的积累支持了更多的养老保险金的支付。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保障权利也逐渐增加。
在最初的建设中,基本养老保险只能保障农村居民,其后逐渐扩展到了城镇居民,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养老保障权利得以得到全面保障。
此外,近年来,中国政府又逐渐扩大了养老保险制度的保障范围,让更多的人都享有养老保障的权利。
现在:不够公平,还需改进如今,在养老保险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许多问题和挑战。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现有的养老保险制度并不够公平和合理。
许多人认为养老保险缺乏灵活性,制度也比较僵化,不适应人们的多变需求。
此外,目前的养老金的支付水平和并不充足,特别是在城市中,很多人的养老金远达不到生活的基本要求。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
社会保障制度是民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是国家稳定和繁荣的重要保障。
本文将从历史、现状和未来三个方面,探讨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历史20世纪初期,中国缺乏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人民生活水平极其低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政府开始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采取了“大包干、小包干”的方式,逐步做好了各种社会保障工作,如医疗、退休、失业、工伤、生育等领域的保障。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保障制度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近年来,中国政府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上的投入越来越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现状当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形成完备的保障网络。
医疗保障是最重要的一项社会保障,目前中国各地普遍实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职工医疗保险的“两张卡”制度,基本实现了全民医保覆盖。
此外,退休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也逐步得到完善。
特别是近年来,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涉及社会保障领域的政策措施,如加强养老服务、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开展“养老金债券”等,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未来未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仍将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
首先,应加大对特殊群体的保障力度。
比如,残疾人、特困人员、儿童等弱势群体的保障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其次,应加强基本医保和基本养老保险的统筹。
由于医疗、养老保险资金分别由中央和地方负责的局面导致不同地区保障水平存在差异,需要进一步完善统筹机制。
最后,应加快数字化、信息化发展。
以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加强管理、监管和服务。
总体而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
在未来的发展中,应不断完善制度,提高保障水平,全面覆盖所有人群,为实现更加公正、平等、可持续的发展奠定基础。
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一、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念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或社会为了保障公民基本生活需求和提高社会福利水平而建立的制度体系。
其目的在于为公民提供医疗、养老、失业、抚养等方面的社会保障服务,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风险和困难。
二、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发展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追溯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
1951年政府开始实行最早的养老保险制度。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社会保障制度进入低迷期。
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我国经济逐渐逆转,社会保障制度也得到了重视。
1986年,国务院正式发布《社会保险管理暂行条例》,标志着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正式建立。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社会保障的需求不断提高。
为满足人们的需求,我国不断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不断完善保障体系。
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1. 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养老保险制度是目前最为重要的社会保障制度之一。
针对老龄人口增多、人寿延长等问题,2019年我国全面实施社会保险法修订后,不断深化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具体包括缴费年限、缴费基数、个人账户等方面的改革。
2. 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医疗保险是保障公民健康和生存的重要制度。
我国目前正在加强医保基金、药品采购和定点医疗机构管理等方面的完善和改革。
同时,也在探索将医疗保险与就业、税收等经济活动相结合,以降低保险费用,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3. 推进失业保险制度改革失业保险是帮助失业人员缓解生活困境、重新融入社会的重要制度。
针对新型就业和变革后的劳动力市场,我国正不断推进失业保险制度改革,加强基金筹集、拓宽失业保险待遇范围、完善政策和制度等方面的工作。
4. 加强社会救助制度建设社会救助是帮助贫困人群和困难群体的重要保障手段。
我国正不断完善救助范围,提高救助规模和标准,积极发挥政府、社会、家庭等多渠道的协作力量,为需要帮助的人群提供有效支持。
四、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未来展望未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现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将不断完善和发展。
我国社会保障政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我国社会保障政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第一章现状社会保障政策是国家的基本民生政策之一,是保障国民生命健康,提高生活品质、促进社会稳定的必由之路。
在我国,社会保障政策已经成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
而随着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城乡差距扩大,我国社会保障政策面临着诸多挑战。
1.1 养老保障我国养老保障体系主要包括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基本养老金、个人储蓄等多种形式。
近年来,随着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并轨,我国养老保障向全民覆盖迈进。
(缺少考虑视角)1.2 医疗保障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由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障、医疗救助等多层次构成,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中实行“基本医保+商业保险“的制度。
但是,我国医疗保障仍存在医保支付比例不一致、保障水平不同、医保基金不足等问题。
1.3 失业保障我国失业保障主要由失业保险基金、失业保险金等多种形式构成。
但是,业保障制度的构建方式、收支平衡方案、失业这一社会问题的连续关注度等仍需进一步加强。
(需定向重点)第二章发展趋势2.1 就业保障我国正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历史时期。
新型就业的形式不断涌现,如“互联网+”、“共享经济”等新型产业和社会企业的兴起为就业创造了新的平台。
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就业保障体系建立应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加强各类就业辅导培训,提高就业策略的精准性和科学性。
2.2 养老保障我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加剧的挑战,养老保障体系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养老保障的可持续性、投资回报率和风险防控能力将成为未来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重点。
发展企业年金、完善市场化的养老保险机制、加快推进养老服务机构设施建设等也是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的方向。
2.3 医疗保障未来,我国将进一步推进医疗改革,加快实施全民医保和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加快推动药品医疗器械等领域的价格改革。
同时,推动医疗机构内部的内控整改、加强绩效管理、完善社会监管机制等也是医疗保障过程中的重点。
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展望
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展望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保障制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社会保障制度起源于19世纪末的工业化时期,旨在解决工人生活和劳动条件的问题。
如今,社会保障制度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的基本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现状当前,全球范围内的社会保障制度普遍呈现以下特点:1. 多元化的保障方式:社会保障制度越来越多样化,涵盖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多个方面。
不同的国家根据自身国情和发展需求,采用不同的保障方式和制度安排。
2. 公共和私人保险的结合:在社会保障制度中,公共和私人保险相互补充。
公共保险通过国家的统一规划和组织实施,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基本保障。
而私人保险则提供额外的、个性化的保障,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
3. 全民保障的推进:随着社会进步和意识觉醒,越来越多的国家推行全民保障政策,将社会保障制度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中。
全民保障不仅关注弱势群体,也着眼于全体公民的权益。
二、社会保障制度未来的趋势展望未来,社会保障制度将呈现以下几个趋势:1. 面向全球的合作与交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将会加强合作与交流。
共同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共同研究和解决相关问题。
2. 扩大保障范围和提高保障水平:社会保障制度将进一步扩大保障范围,确保更多人能够得到保障。
同时,还将加大保障力度,提高保障水平,确保保障政策的有效落实。
3. 强化个性化保障:社会保障制度将根据个体需求进行个性化保障。
通过多元化的保险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不同阶段、不同需求的保障要求。
4. 加强信息化建设:社会保障制度将加强信息化建设,推动电子化管理和服务。
通过建立智能化的保险服务平台,提高保障效率和便捷性。
5. 强化风险防范和调控:社会保障制度将加强对各类风险的防范和调控。
通过建立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应对各类风险隐患,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中国的社会保障
中国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指国家为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障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和其他特殊群体的权益而实施的政策措施。
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改革,持续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保障和福利。
一、历史回顾中国的社会保障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农业社会,但真正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得以建立和完善。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开始关注社会保障的问题。
从最初的为工人提供基本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险开始,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以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需要。
二、社会保障的组成部分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由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多个部分构成。
这些保险项目旨在覆盖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确保他们在各种风险和挑战面前能够得到必要的保障和支持。
1. 养老保险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包括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两个部分。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由雇主和员工共同缴纳,为退休人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是为农民和城市非职工提供的养老保障,由政府和个人缴纳。
2. 医疗保险中国的医疗保险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
基本医疗保险是由雇主和员工共同缴纳,为参保人提供基本医疗费用报销。
补充医疗保险是一种可选的保险,可以为参保人提供更全面的医疗保障。
3. 失业保险失业保险为失业人员提供一定期限内的经济补偿和就业援助,帮助他们渡过失业的难关,重新就业。
4. 工伤保险工伤保险为工人在工作中发生的意外事故或职业病提供医疗和经济赔偿。
5. 生育保险生育保险为孕妇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医疗服务,并提供一定的生育津贴和护理假期。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挑战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始终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
改革的核心目标是提高保障水平,逐步实现全覆盖和公平,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社会保障的福利。
然而,社会保障制度在改革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公管院——公事于梦雪03080302
中国的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至今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其中三个阶段在计划经济时期。
初创阶段:1949年至1957年,建国初期,国家对社会保障给予了特殊的关注。
1950年5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救济失业工人暂行办法》,开始了创立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工作。
同期,还制定了一系列适用于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医疗、女工保护、退休退职、伤亡抚恤等规定。
机关和企业两套社会保障体系的待遇大体相同,与当时实行的统收统支的计划经济模式相适应。
第二阶段从1958年至1965年,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补充完善,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通过并发布了大量社会保障的《规定》、《通则》、《办法》等法律文件,根据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和总结的经验,对社会保障框架进行了细化和补充。
国家从企业按工资总额提取一定比例的劳动保险基金,机关和事业单位则由财政部门负责所需资金,形成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基金征集、管理、调整、使用的制度。
第三阶段是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动乱,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在这一时期遭受严重破坏,最突出的是1969年财政部决定国营企业停止提取劳动保险金,社会保障及其他劳保费用在营业外列支。
这一“改革”意见完全破坏了社会保障的统筹调剂作用,造成企业间负担失衡,也使积累基金调节人口老龄化负担高峰的职能完全丧失,成为当前面临的社会保障问题的根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发展、完善,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面临许多新的情况,作出了许多变革,正在逐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的新的社会保障制度。
1978年到1994年是新制度孕育、酝酿的时期,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第四阶段。
由于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地区差别、行业差别等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加,社会对保障制度的需求也随之增长。
根据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实际,社会保障制度应当包含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待抚恤四个方面的内容。
中国政府把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看作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次组织了大规模的调查,进行了多方案的人口预测,深入研究了各层次人群对社会保障的要求,在一些地区实施了不同方案的社会保障制度试点。
1994年中国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项决定提出:按资金筹集方式、保障目标分类,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大致由三大部分构成,含13个项目,由国家、工作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
第一部分是主要由国家财政支付的保障项目,主要为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区服务四项。
第二部分由法律规定强制实施的社会保险,包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和住房六项。
这些项目涉及面广,直接影响人民生活的最基本方面,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体。
第三部分是以自愿为原则的商业保险,主要是个人投保、企业投保和互助性保险三项,可以满足社会各方面、各阶层的不同需求,是社会保障主体部分的一个补充,使中国社会保障更加灵活、有效、丰富多彩。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近年来人口老化过程加速,离、退休人员不断增加,企业改革中下岗人员增加,又受到20世纪60年代以来生育高峰期的影响,每年新增劳动力待业人数也在增加。
这三个增加形成了对社会保障的巨大压力。
因此,9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提出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为重点,带动其他社会保险体制改革的方针。
许多政府部门曾发布过一系列有关退休、养老制度、保险工作方面的文件。
1995年至今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革的第五阶段,这一阶段仍未结束。
为了加强对社会保障工作的管理,国务院成立了劳动社会保障部,逐步统一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过去分别由各企业、各行业分头征集资金、提供保障的办法,逐步转向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制度,以便与经济体制的改革相适应,与劳动力跨行业流动扩大的情况相适应,与社会保障基金的需求日益增长的状况相适应。
即使如此,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仍存在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制度运行存在突出问题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是国有企业配套改革的产物,在减轻和均衡企业负担方面的确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不少突出问题。
一是仅覆盖部分人群,扩面因存在“非公有制单位”的死角而进展不大,大多数公民缺乏必要保障。
比如农民工,农村人口等都得不到必要的医疗保障,工作中也没有正规的保障。
二是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呈下降趋势,已参保人员流失情况(目前断保者已占参保人数的12.5%)不容忽视。
到2002年9月底,全国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10068万人。
(二)制度设计存在明显缺陷
一是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险制度是针对有固定用人单位的正规就业形式设计的,在费用征缴、待遇支付等基础管理方面都是基于正规单位,且存在“三高”(基数高、费率高、待遇高)的特征,正规单位都难以承受,那末,日渐增多的非正规就业人员、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农民工乃至广大农民就更加难以承受。
二是国有企业历史债务的偿债责任不明确,国家社会保障责任不明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社会保障责任也未明确划分。
由于这些责任划分不清,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负担完全转嫁到在职职工身上,以至出现社会统筹缴费达到百分之二十几甚至三十几的比例,很多企业望而止步,这恐怕是扩大覆盖面步履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是制度架构过于单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体制转轨、经济结构调整,就业市场化,就业竞争加剧,由此加速了原有社会阶层的分化和整合,统一的制度固然有利于满足公民的保障需要,但难以适应各阶层的不同保障需求和承受能力,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而且按现行制度农民、甚至是进城农民工恐怕永远都难以被覆盖进来。
如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并未做实,即使国家财政大量投入资金做实个人账户,也难以保值增值;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作用并不明显,有些地区个人账户已名存实亡。
(三)制度本身面临严峻挑战
一是面对人口老龄化的巨大压力。
我国在未实现工业化的情况下已过早地进入老龄社会,老龄化速度快,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就达到了西方国家三、四十年甚至半个世纪才达到的老龄化阶段。
而人口老龄化导致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矛盾突出,基金总量严重不足,养老保险个人帐户空帐已达2000亿元,还有上面提到的几万亿元的隐性债务(即国有企业历史欠帐)。
每两个人要供养1位老人,这还是城乡统算的情况,如果单算城镇,结果肯定是不
到两个劳动年龄人口就要供养1位老人。
按照这样的人口结构,任何社会保障制度都将难以承受。
二是面临市场化、多元化、国际化就业格局的严峻挑战。
我国是在劳动力长期供大于求、且供求矛盾尖锐的情况下实行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
面对加入WTO后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加剧的大环境,我国的就业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
①就业渠道市场化。
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劳动力市场逐步发育完善,计划用人体制被基本摒弃,就业市场化格局已不可逆转,其结果就业双向选择,人员流动加速,供求矛盾显性化,失业已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常态”。
②就业方式多元化。
一方面,伴随着结构调整,股份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及个体经济成了新增就业的主渠道,而国有经济单位正规就业一统天下的就业局面已成历史,国有企业从业人员占城镇全部从业人员的比例由80年代的50%以上下降到1999年的30%.另一方面,由于产业结构变动及全球化导致的市场竞争加剧,正规就业相对萎缩,劳动力市场中的部分弱势群体,特别是下岗失业工人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不得不进入了非正规的灵活就业领域,且其总体规模已相当可观,可能达5000万人-1.2亿人。
③就业国际化趋势已初露端倪。
入世后,劳动力的跨国流动将更加容易和频繁。
我国高技术和高智力的脑力劳动者供不应求,而简单体力劳动者供大于求。
国外人力资源的长线与短线同中国要素市场存在一定的互补性,因此,人力资源的跨国配置程度将大大提高。
据有关预测,大概有5%一10%的劳动力会进入国际劳动市场。
跨国公司和外资的进入,也会带动外籍雇员在中国就业。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改进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呢?
首先,建立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这个完善的过程中,政府应该发挥主导的作用。
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实现覆盖城乡范围的社保发展目标。
一个是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尽力扩大社会保障支出在整体财政支出中的比重。
第二个是进行科学的规划,是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同时能够应归新出现的各种问题,如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加快等问题。
第三个是加强社保基金的筹集与监管,建立基金管理公开透明的制度。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还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企业要切实遵守法律法规,为职工按时交纳包括养老保险在内的各项保险。
社会组织和服务机构也要积极行动起来,在社会救助,济贫扶弱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家庭和个人要依法交纳各种保险费用,发挥好赡养,自助,互助等功能。
同时,也要积极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商业保险是一种经济行为,与基本的社会保险有本质的区别,但在减少危险,补偿损失,保障生活方面又与社会保险有相通之处,特别是商业保险可以满足人们更高层次更多样化的保险的需求,有利于提高我国社会保险的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