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戊奇荒天灾人祸:蝗灾夺去一千多万人生命

合集下载

1300万人死于旱灾:光绪年间四年连旱的“丁戊奇荒”

1300万人死于旱灾:光绪年间四年连旱的“丁戊奇荒”

1300万人死于旱灾:光绪年间四年连旱的“丁戊奇荒”如今,云南、贵州等西南5省遭遇的空前大旱已持续了半年多,部分地区的旱情百年一遇。

虽然云贵降水丰沛,但历史上也不免遭遇旱灾,1764年云南大旱,滇池就曾干涸见底。

中国大地向来多灾多难,尤以旱灾最为揪心。

秦汉至清朝两千余年间,共发生了1022次旱灾,平均两年一次。

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起连续四年大旱,赤地千里,饥民到处起义,成为明王朝覆亡的导火索。

光绪初年的华北大旱,更是一场“二百余年未有之灾”。

从1876年到1879年,直隶(今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持续4年遭受大面积干旱,农产绝收,田园荒芜,“饿殍载途,白骨盈野”,因饥荒及疫病致死的人共约1300万。

此次灾害是有清一代最大的一场劫难!因以1877(丁丑年)和1878(戊寅年)最为严重,故称其为“丁戊奇荒”。

其中河南、山西灾情最深,又称“晋豫大饥”。

“二百余年未有之灾”1875年初,年仅4岁的光绪,刚刚被扶上皇帝宝座,北方很多地区便先后呈现出干旱迹象。

当年,京师和直隶地区一直到冬天,仍然雨水稀少。

一年后,旱情加重,以直隶、山东、河南、山西为主要灾区,北至辽宁、西至陕甘、南达苏皖,形成了一片前所未有的广袤旱区。

受干旱影响,华北大部分地区的粮食等农作物全面歉收,产量减半,山东收成甚至不及往年的三成。

《山东通志》称该年全省“大旱,民饥”。

大旱引发的饥荒,致使一些灾民“饥则掠人食”,过境者往往失踪,人们为此甚至“相戒裹足”,不敢远行。

1877年,华北旱情急剧升级,尤其是山西,旱荒空前。

山西巡抚曾国荃向清廷奏报时称:“晋省迭遭荒旱……赤地千有余里,饥民至五六百万之众,大祲(jìn)奇灾,古所未见”,“询之父老,咸谓为二百余年未有之灾”。

当时在山西,饥民为了活命,树皮草根都已吃光。

绝望的民众甚至取小石子磨粉,和成面状吃下,或掘观音白泥充饥,结果,不数日间,泥性发胀,腹破肠裂。

当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吃的时候,“人吃人”的惨剧便发生了。

丁戊奇荒:中国近代最大旱灾(图)

丁戊奇荒:中国近代最大旱灾(图)

丁戊奇荒:中国近代最大旱灾(图)“丁戊奇荒”时期流离失所的灾民自2010年冬季以来,我国华北、黄淮地区的山东、河南、河北等9省份出现了多年不遇的特大旱情,截至现在旱情仍有扩大的迹象。

实际上,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更是灾害频发,百姓苦不堪言,而尤以晚清光绪初年华北发生的旱灾破坏力最为严重,也是近代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旱灾。

由于这次大旱以1877年、1878年为主,而这两年的阴历干支纪年属丁丑、戊寅,所以人们称之为“丁戊奇荒”;又因河南、山西旱情最重,又称“晋豫奇荒”、“晋豫大饥”。

山东省内河流全部干涸“丁戊奇荒”孕育于1875年,当年春季旱情已经初露端倪,至秋初,旱情已从直隶扩大到山东、河南、山西等省,持续数年之久的特大旱灾就此拉开了序幕。

1876年,旱灾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同时旱情也更加严重,甚至连黄河也出现了枯水现象。

到了1877年又连续两年仍是大旱,当时晋冀鲁豫陕各省80%以上的州县干旱,没有收成。

更为严重的是,在大部分旱区,蝗灾接踵而至,把本已奄奄一息的庄稼啃食殆尽。

与旱灾相交错,很多地方又接连发生水、蝗、雹、疫、地震等灾害,使得严重的灾情雪上加霜。

在受灾严重的直隶、河南两省,1876年的夏季,旱情最严重的地区又遭遇了一次不大不小的洪水。

在各种自然灾害的交替打击下,这两个省份的农业几乎无任何收成可言。

当时山东整个境内的河流全部干涸了,许多畜生因为缺水而纷纷死亡,到处是枯枝烂木,许多人因为大旱而饿死。

日甚一日的干旱使山东各地的庙宇中都挤满了求雨的人,农田里的高粱、棉花只有两寸来高,从天津起程沿运河行500里到山东德州,沿途麦田颗粒无收,昔日一望无际的农田只剩下黄土一片,到处都是逃荒的人群。

山西灾区是重中之重。

1877年春天,整个山西省滴雨未下,至夏季,虽然个别地区下了一些小雨,但对于久旱的农田来说几乎没有任何作用,眼看麦收无望。

此后从夏至秋,天气干燥炎热,麦收之后补种的杂粮虽然发芽了,但大多数在炎炎烈日下早已枯萎不堪。

饿殍遍野,十室九空,赤地千里,活人相食的丁戊奇荒

饿殍遍野,十室九空,赤地千里,活人相食的丁戊奇荒

饿殍遍野,十室九空,赤地千里,活人相食的丁戊奇荒的契机1844年,《中法黄埔条约》中规定,法国人可以在通商的五口建造教堂,“倘有中国人将佛兰西(法国)礼拜堂、坟地触犯毁坏,地方官照例严拘重惩。

”此后,传教士可以光明正大地进入中华帝国了,虽然此时他们的活动范围尚被限制在长江以南的五个通商口岸,不得深入中国内陆。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在1860年10月25日签署的《中法北京条约》第六款中,本来只是规定,将以往被没收的天主教教产,交给法国驻京钦差大臣,由其转交给“各处奉教之人”。

但在签署此条约时,法国特使葛罗的翻译德拉马神父从中捣鬼,偷偷在第六款中文文本后添加了:“并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自便”。

粗心大意的清廷官员竟然没有发现德拉马神父的捣鬼,对此条款加以承认。

这样,天主教传教士可以自由在内陆各省活动。

到了1862年,法国又迫使清廷免除中国天主教徒在迎神、庙会等公共活动中应当承担的费用。

此后法国以天主教在华利益保护人自居。

凡是在华天主教传教士,不论国籍,只要发生纠纷,均可以向法国公使馆提出保护请求。

随着1860年《中法北京条约》的签署,天主教取得了在中国各省传教的权利。

而根据利益均享原则,其他各国可以分享此项权利,这样信奉新教的英、美等国传教士也可以公开进入中国传教了。

新教在华走上层路线,主要活动在沿海口岸与城市,面向知识分子传教。

在资金上,新教传教士依赖于所在国团体与个人捐助,而天主教传教士则要在华自谋生路。

新教传教士很少干预中国地方事务,主要在华进行教育、医疗及各种慈善事业,并由此发展教徒。

以李提摩太等为代表的一批新教传教士,活跃在近代中国舞台上,为中国的科技文化事业做出了贡献,同时也带动了新教的传播。

从李提摩太身上,可以看到新教在华传教的轨迹。

额头上有一个伤疤的英国人李提摩太,早就立志于献身传教事业。

1870年2月他到达上海,随后转赴烟台。

此前已有英国新教传教士在烟台开展传教工作,但是前景并不乐观,当地人对传教士普遍持敌对态度。

浅谈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的影响

浅谈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的影响

浅谈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的影响丁戊奇荒是指清朝后期发生在丁酉年(1877年)和戊戌年(1878年)的一场严重的自然灾害,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给当时的社会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丁戊奇荒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灾荒期间,华北地区遭受了连绵的干旱和几次大规模的虫灾,导致庄稼歉收、人畜相夺,农田草木皆枯死。

特别是谷类作物的歉收,导致口粮短缺,农民生活困苦。

农业是当时清朝社会经济的基础,丁戊奇荒的发生直接导致了农业生产的严重衰退,给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丁戊奇荒严重影响了人口和社会的流动。

灾荒造成的饥饿和困苦迫使许多农民离开家园,寻找生存的出路。

大量的流民在丁戊奇荒期间涌向城市,加剧了城市的人口压力和社会矛盾。

一部分农民也选择去他处开垦新的土地,导致内地和边疆地区的人口分布发生了调整。

流民潮的出现,不仅给城市带来了社会稳定的压力,也使得后来的辛亥革命等社会运动有了更广泛的社会基础。

丁戊奇荒还对社会经济的财政收入产生了重要影响。

由于农田荒芜,税收的减少导致了清朝财政收入的大幅衰退。

清朝政府为了应对灾害,不得不增加财政开支,从而导致了更大的财政赤字。

财政的困难使得政府无力投资农田水利、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基础设施,进一步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丁戊奇荒也对清朝政府的统治能力造成了严重的挑战。

在灾荒期间,清廷的赈济措施和救灾能力明显不足,政府的软弱无能进一步暴露出来。

这使得民众对清朝政府的不满情绪加剧,民间反抗活动不断涌现。

丁戊奇荒给清廷的统治地位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为后来的民运活动和革命行动奠定了社会基础。

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破坏了农业生产,加剧了社会流动;对财政收入造成了重要的影响;挑战了清廷的统治能力。

丁戊奇荒是清朝末年灾害的一个缩影,也是当时社会问题的集中体现,为清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晚清最大的一场天灾,造成一千多万人惨死,致使大清从此一蹶不振

晚清最大的一场天灾,造成一千多万人惨死,致使大清从此一蹶不振

晚清最大的一场天灾,造成一千多万人惨死,致使大清从此一蹶不振纵观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王史,我们发现一个诡异现象,每逢王朝灭亡前夕,天灾人祸总会集中爆发。

1875年光绪继位之初,北方地区的降水就明显少于往年,到了冬天依旧雨水稀少。

短短一年后,旱情加重。

受到干旱缺水影响,华北地区农作物直接减产,严重地区全面绝收。

这场旱灾历时三年多,为大清两百年未遇的旱灾,史称“丁戊奇荒”。

由旱灾带来的饥荒人数,多达1.6亿到2亿,相当于全国人口一半,如此严重的灾情,直接导致1300多万人死亡,仅山西就超过500万人死亡。

一些地区十室九空,“人食人”的惨剧发生了。

大旱的第三年(1877年)冬天,重灾区山西,到处都有”人食人“现象。

无情旱魔,把灾区变成了人间地狱!“饿殍载途,白骨盈野”。

时任山西巡抚曾国荃向朝廷上奏山西旱灾报告,“晋省迭遭荒旱……赤地千有余里,饥民至五六百万之众,大祲(jìn)奇灾,古所未见”、“询之父老,咸谓为二百余年未有之灾。

”后来在这场灾难中幸存的清朝人写了一本回忆录,叫《晋灾泪尽图》,书中写道:一个来自南方的客人,自己的妻子被活活饿死,他趴在妻子身上嚎啕大哭,结果身边的人立马把他拉开,让他不要再哭了,因为再哭下去,周围的灾民全都知道这里有死人,就会一拥而上,分尸而食。

听完这些话,客人停止了哭泣,含着泪把自己的妻子埋在了院子里,结果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发现院子里的尸体被人挖出来吃得只剩骨头了。

书中还记载了另一个故事,有一个村民半夜听到外面有动静,出来发现有两个人背着自己母亲的尸体正在往外跑,他连忙跟了过去,一直追到那两个人住的地方,他发现对方有斧头和砍刀,自己一个人万万不是敌手,于是回村去叫人,没想到等到他返还的时候,自己的母亲已经被那两个人放在锅里煮熟了。

见此状况,村民们勃然大怒,一怒之下将那两人砍死,两人死前还放声大喊:宁做村中死鬼,不做县中活人。

后来,村民们环顾屋子四周,发现全是死人骨头,也不知二人已经吃了多少人了。

浅谈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的影响

浅谈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的影响

浅谈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的影响丁戊奇荒是指1876-1879年间中国北方发生的一系列严重的自然灾害,包括丁酉年(1877年)义和团起义前后的战乱、天灾以及奇年荒(1876年和1879年)。

这一时期的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的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来看。

丁戊奇荒从政治角度来看,加剧了清朝政府的腐败和无能。

在面对严峻的自然灾害时,清廷未能有效应对,造成了大量的人口流离失所和饥荒死亡。

清廷对于灾情的处理缺乏科学性和及时性,仅仅依赖于道德和宗教的手段,未能有效改善民众的生活状况,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

这使得人们对清朝政府的不满情绪加深,也为后来的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

丁戊奇荒对经济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

灾害导致大规模的农田损失和农民流离失所,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

灾难还导致国际贸易受阻,加剧了清朝后期社会经济的困境。

这使得清朝政府的财政收入减少,导致财政困难进一步加剧。

丁戊奇荒的经济影响不仅限于农村,还波及到城市的商业和手工业,这进一步加剧了经济压力和社会不稳定。

丁戊奇荒对军事力量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在灾害面前,清朝政府为了保障京城的政治稳定,调拨了大量军队和武器用于恢复秩序和补给灾民。

这导致地方武装力量的削弱,使得清廷的控制力下降,也为各种反清的武装活动提供了机会。

由于军队大规模调动,军费支出增加,使得清朝政府的财政压力更加沉重,进一步削弱了其军事实力。

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政治上,加剧了清朝政府的腐败和无能,加深了人民对政府的不满情绪,为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

经济上,丁戊奇荒导致农业和贸易受到重大打击,加剧了经济困境和社会不稳定。

军事上,灾害导致清朝政府调动大量军队,削弱了地方武装力量,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动荡。

这些影响共同作用,促使了清朝后期社会的变革和崩溃。

丁戊奇荒

丁戊奇荒
——曾国荃
FOR THE HOUNR LIFE
“外国资本主义日趋加深的经济侵略,大大加 速了北方农业经济的衰退进程。其最集中的体 现,就是以鸦片的大面积种植为特征的农产品 商品化的畸形发展。而隐藏在鸦片之后的资本 主义的经济侵略,才是真正造成这场劫难的重 大罪魁。”
——夏明方《也谈丁戊奇荒》
一府领天下
感 谢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后的畸变


—文17级十班赵思琪

A FUSION OF ALL THINGS VILLA
丁 戊概 奇 荒况
丁戊奇荒发生于清光绪二到五年,在这连续三年 的大灾荒里,受到天灾严重袭击的饥民达二亿人口, 占当时全国人口的半数。死亡于饥荒和疫病者一千 万左右从重灾区逃荒外地的人数更是达到二千万 以上,重要的生产工具牲口毙杀殆尽,大片土地荒 芜,严重影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天灾“人祸”
资本主义经济入侵,中国社会的畸变
鸦片的大面积种植
条件:
一、鸦片贸易合法化,禁种鸦片政策无法执行 二、鸦片需求量增加 三、自产自销,以抵制洋人获取暴利的思想 四、清政府征收土药税厘承认鸦片种植的合法性 五、种植鸦片收益极大,农民愚钝只顾眼前利益
劳动力减少 粮食产量下降
“此次晋省荒歉,虽曰天灾,实由人事。自境 内广种婴粟以来,民间蓄积渐耗,几无半岁之 种,猝遇凶荒,遂至可无措乎。”

“丁戊奇荒”中山西的灾荒与救济word资料11页

“丁戊奇荒”中山西的灾荒与救济word资料11页

“丁戊奇荒”中山西的灾荒与救济清代光绪初年,包括山西在内的华北地区发生了特大旱灾,而其中以1877年、1878年两年最为严重。

因这两年分别为旧历丁丑、戊寅年,故史称“丁戊奇荒”。

开展对“丁戊奇荒”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深化我们对于近代中国社会的理解,而且对当今社会的防灾、救灾工作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拟在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丁戊奇荒”期间山西省的灾荒与救济史实进行初步的梳理。

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一、“丁戊奇荒”中山西各地的灾情山西地处气候干燥的黄土高原,“‘十年九旱’是山西劳动人民对于旱情频率的认识”。

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封建社会,风雨稍有不调,动辄颗粒无收,灾民遍地。

据统计,“在清王朝统治的270年里,全省一次受灾面积在10州县以上的较大旱灾共有16次,前期200年间8次,后期70年间8次”|2]。

而当“丁戊奇荒”来袭,“泛种罂粟、连年战乱,差役繁重及交通不便”的山西更是首当其冲。

山西无论是在灾害的持续时间还是受灾地域范围上均较其他省份为重,堪称“二百三十余年未见之惨状”。

其他省份大规模的旱灾多集中于光绪二年至五年,但早在同治十一年(1872),山西的部分地区就已经呈现旱象,从晋南的运城、临汾到晋中的广大区域,相继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

1872年,绛州“三月旱”,平陆“春末遇旱”,文水“夏旱”,吉州“九月旱”,永济“秋后旱”。

1873年,干旱继续蔓延,不仅地处山西中部的阳城“秋无雨”,沁水“秋旱”,就连地处晋北的岢岚也遇“冬旱”。

1874年,受灾面积不减反增。

虞乡“春夏旱”,文水“夏旱”、岢岚“冬无雪”。

1875年(光绪元年),正当晋省民众期待新帝即位大赦天下或许可以扫除旧灾之时,已在部允地区持续3年之久的干旱,几乎蔓延整个三晋大地,其中包括临汾、夏县在内的十六州县旱情记载较详。

如汾西“光绪元年旱”、岢岚“夏无雨”凹、临汾“光绪元年旱”、吉州“夏秋旱”、黎城“冬无雪”、夏县“秋旱”、蒲县“冬雪稀少”。

基于“人祸”视角谈“丁戊奇荒”——以山西省为例

基于“人祸”视角谈“丁戊奇荒”——以山西省为例
王 文 君
0 7 1 0 0 2 )
( 河北 大学历史学院 ,河北保定
摘 要:光绪 初年的 “ 丁戊奇荒” 山西省损 失尤 为惨 重 ,清政府 由于 中央政府 的财政 状况窘 迫和 常平仓仓储 量的减 少 而失去 了应有 的救 灾能 力,再加 上 山西民众的 日益 贫 困和鸦 片的大量种植 所造 成 的粮 食储量 的减 少,造成 了山西 民众
第2 9卷 第 2期 2 0 1 4年 6月
邢 台学 院学 报
J OURNAL OF XI NGTAI UNI VERS I TY
VO 1 . 2 9 . No . 2
J u n.2 01 4
基于 “ 人 祸 " 视 角谈 “ 丁 戊 奇 荒"
— —
以 山西省 为 例


的资金支出时,户部还可以得到 “ 内库”的大力支 援 。但到 了 1 8 5 1年后 “ 内库”可以支援户部 的资 金也越来越少 了。嘉庆年间,清政府为镇压 白莲教 起义 已 使清政府财政元气大伤。与此同时,赋税征 收越来越 困难,积欠也越来越多,再加上清政府在 许多方面的支 出也越来越多:如皇室的俸禄支出、 对外战争的经费和赔款镇压农 民起义的费用 以及大 量兴兵养兵的费用。由此可见在 光绪年间的清政府 的财政收入 已严重的入不敷出了。因此面对如此严 重的灾荒清政府再不能像清前 中期拿 出灾区所 需要 地大量的资金进行救济 了。如在乾隆八年 的直隶旱 灾中 “ 政府赈户六十六万四千八百九十有奇,大小 口共二百六十万六千六百九十,又煮赈流 民九十四 万 四千二十 口,赈过米谷共一百一十万七百二十有 奇,银一百一十万五千 四百七十六两有奇。” 面对灾区的黎民百姓衣食无着朝不保夕的困境, 中央政府和各级官员也都在努力的有所作为。尽管 也可能出于维护清政府 岌岌可危的统治的需要。如 曾国荃就 曾上疏 “( 山西 ) 省南一带付莽多矣,西 则界连韩薄,刀客啸聚靡常,东则错处修济 ,枭徒 之揭竿叠起 ……臣等所 以屡乞恩施,孜孜不 已者 , 则为民请命 ,冀救垂毙之残黎,一则为国宣仁 , 思弥未形之隐患。” 不管怎样 ,中央政府还是在 早 已捉襟见肘 的财政状况下仍拨各类款项 三百二十 八万两余,各类漕粮 四十八万余石。可 以从 清史 编年 中看 出当时朝廷财政的窘迫和对灾区人 民的 关怀。如 “ 览奏情形 ,殊深轸念,著照所请 ,将该 省本年应解京银饷 二十万两,由曾国荃饬属采办米 粮 ,分别救济。” 侍 郎夏同善奏晋豫两省被 灾极 重,请于部存关税项下拨银 四十万两,天津海 防经 费项下拨银三十万两,以七成给晋 ,三成给豫,以 为赈济之需。”此外还有两宫太后懿 旨 “ 晋豫两省 人 民困苦流离,著 内务府大臣,司员将 宫闱一切应 用之需力加节减 ,但 能省一分浮费,即可多一分赈 需。” 但我们也不能 因此否认清政府赈 灾不力的

浅谈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的影响

浅谈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的影响

浅谈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的影响丁戊奇荒,是清朝后期发生的一场严重的自然灾害,扰乱了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

它的主要影响如下:一、人口减少丁戊奇荒使得大量人口死亡或迁徙,造成人口锐减。

据统计,河南省和湖北省等地的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一以上,山西、陕西、河北等地的减少幅度也很大。

这对社会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出现了土地荒芜、工商停滞、市场萎缩等恶性循环。

二、土地荒芜战乱和灾荒导致土地荒芜,农田沙化,河流干枯,使得农业生产无法正常进行。

不少地方出现了废弃耕地或土地荒芜现象,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这使得社会生产资源遭到极大浪费,也严重削弱了社会的生产力和经济能力。

三、物价飞涨丁戊奇荒让物资和食品短缺,导致了物价飞涨。

有些地方粮价相当高昂,往往高于人们的收入。

此时,许多穷人,甚至是富人的家庭,都面临着饥饿和贫困。

在此期间,许多人被迫卖掉家产或典当家庭财物以换取食物。

四、社会动荡丁戊奇荒的发生威胁到了清朝的政治稳定。

由于灾害造成的疾病和饥饿,人们对官方的失望和不满情绪达到了顶点。

农民纷纷起义,而且他们觉得自己被剥削,一些工商业者和民间商人也被迫加入抗灾运动,希望能得到政府扶持。

五、文化变革丁戊奇荒的灾害迫使人们重新审视生命,对价值观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不少人对宗教的信仰加强,这使得一些寺庙和教堂变得相当繁忙。

同样,这也为人们的艺术、文学、科学等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许多人开始关注自然和人类的状态,努力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朝后期的文化变革。

六、思想和制度创新由于农民和经济力量的觉醒,丁戊奇荒催生了一些有关农民地位和生产制度改革的思想和措施。

在这期间,一些改良主义者提倡改革官僚机构、催生新的经济制度,通过养牛养鸡、木植油料等措施,改善农民的生产状态。

他们的思想在当时或许并没有立即得到实际的推广,但是,这些思想在后来的时间里,反哺了科技发展和经济结构改革。

综上所述,丁戊奇荒是清朝后期一个很重要的事件。

中国历史上的_丁戊奇荒_

中国历史上的_丁戊奇荒_

面对灾难 , 中华民族经受住了考验 , 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
显示 了无 比坚强的勇气与决心 ∀
子磨粉 , 和面为食 , 或 掘观音白泥以充饥 .∀随着旱情 的延 , 食物越来越少 , 人食
人 的惨剧随之发生 ∀ 大旱的第三年(1 8 7 年)冬天 , 重灾 区山西到处 都有人食人现象 ∀ 活人吃 死人 , 把老人或 孩子活 活杀掉吃 的
当时全国人口的半数 ∃ 当时清朝人口据估计在 4 亿左右) ∀死 亡于饥荒和疫病者数t 在 1000 万左右 , 从重灾区逃荒外地
的人数达到 20 0 0 万 以上 ∀ 仅山西一省 160 0 万居民 中, 死亡 50 0 万人 , 还有几百万人 口 逃 荒或被贩卖到外地 ∀ 毁灭性 的旱灾 , 使 山西农 村长时间大面 积减产甚至绝收 ∀ 连续两年的饥荒 , 农户蓄 藏一空 , 灾 民被推 向死亡 的边 缘 ∀饥饿难 当 的灾 民为了 苟延一 息之残 喘 , 或 取小 石
% %无情旱 魔 , 已经把灾 区变成 了人间地
狱!

(今河北) #山东等北方五省 , 并波及苏北 #皖北 # 陇东和川北等
地 区 ∀ 大旱使农产绝收 , 田园荒芜 , 饿拜载途 .白骨盈野 , 饿死 的人竞达 100 0 万 以上 ∀ 由于这次大旱 以 1 8 77 年和 , 878 年 两年为主 , 而这两年 的阴历干支 纪年属丁丑 # 戊寅 , 所 以学界 称之为 丁戊奇荒 ∀ 这次 自然灾害 中 , 最严 重的要数 山西 # 河南 # 陕西 # 直隶 #

览 事 世 概 !
N W 三 H C O A H S
牢鸟历丈上的 丁 氏愈札
丁戊奇荒 因为瘟疫和地屁而将人世间推向惨绝人衰的 境地 ∀ 据不完全统计 , 从 1876 年到 1878 年 , 遭受旱灾的州

丁戊奇荒——精选推荐

丁戊奇荒——精选推荐

丁戊奇荒丁戊奇荒丁戊奇荒指19世纪70年代中后期,即 1877 — 1878 年发⽣在中国⼤地的特⼤灾荒,主要是饥荒是⼈民的灾难,⼜是豪绅、贪官、奸商、⾼利贷者⼤发横财的良机,有所谓“⼀⽋等三收”。

简介 丁戊奇荒丁戊奇荒,是中国华北地区发⽣于清朝光绪元年(1875年)⾄四年(1878年)之间的⼀场罕见的特⼤旱灾饥荒。

1877年为丁丑年,1878年为戊寅年,因此史称“丁戊奇荒”。

时任⼭西巡抚的曾国荃称之为“⼆百余年未有之灾”[1]。

这场灾害波及⼭西、直⾪、陕西、河南、⼭东等省,造成1000余万⼈饿死,另有2000余万灾民逃荒到外地,对中国晚清历史发⽣了深远影响。

发⽣ 19世纪70年代中后期,正当洋务派“求强”“求富”活动紧锣密⿎地进⾏之际,⼀场罕见的特⼤灾荒洗劫了中国⼤地,特别是北部中国。

直⾪、⼭东、河南、⼭西、陕西等省持续三年⼤⾯积⼲旱,这次⼤旱的特点是时间长、范围⼤、后果特别严重。

从1876年到1879年,⼤旱持续了整整四年;受灾地区有⼭西、河南、陕西、直⾪(今河北)、⼭东等北⽅五省,并波及苏北、皖北、陇东和川北等地区;⼤早旱不仅使农产绝收,⽥园荒芜,⽽且。

饿殍载途,⽩⾻盈野”,饿死的⼈竟达⼀千万以上!由于这次⼤旱以1877年、1878年为主,⽽这两年的阴历⼲⽀纪年属丁丑、戊寅、所以⼈们称之为“丁戊奇荒”;⼜因河南、⼭西旱情最重,⼜称“晋豫奇荒’、“晋豫⼤饥”。

这场灾荒的主要原因是持续四年的旱灾,但也有⼈祸,也就是当时清政府公开允许种植鸦⽚(⼟药),导致农村⼤量⼟地种植利润更⾼的鸦⽚,⽽粮⾷播种⾯积减⼩。

地⽅各省官员禁⽌本省粮⾷出省,对邻省搞封锁,也加剧了灾情。

灾情 这场⼤旱灾是光绪元年(1875年)拉开序幕的。

这⼀年,北⽅各省⼤部分地区先后呈现出乾旱的迹象,京师和直⾪地区在仲春时节便显⽰了灾情。

⼀直到冬天.仍然⾬⽔稀少。

与此同时,⼭东、河南、⼭西、陕西、⽢肃等省,都在这年秋后相继出现严重旱情。

丁戊奇荒是不是真的饿死了一千万人?

丁戊奇荒是不是真的饿死了一千万人?

丁戊奇荒是不是真的饿死了一千万人?灾难其实不仅仅饿死了一千多万人,人数远比这一千多万更多,而且受到这种灾荒影响的人更是不计其数,甚至也导致了一次国内大移民。

这场饥荒与当时的自然现象厄尔尼诺有关。

中原地区出现大面积的干旱而导致颗粒无收,再加上清政府当时的救灾政策不当,使得造成的社会影响更加惨重。

当时有一个外国的社会活动家李提摩太,他这个人在历史上非常关键,为清政府提供了很多外国有益的经验,希望清政府能够留意社会改革问题。

虽然一些意见得到多少的认可,但是在总体上建议并未引起统治者的重视,在他的很多回忆录当中也提到了丁戊奇荒的人真惨剧,比如人吃人,比如十室九空,尤其是太原城。

90%的人都受到饥荒的影响,甚至剩下为数不多的人也选择举家举族逃难到外地,山东地区也是如此,由此也造成了山东地区的人口大面积向东北转移,俗称闯关东。

山东地区与山西太原地区的情况一致,大量的山东人为了生存,开始通过陆路,水路进入东北地区。

在当时清王朝的龙兴之地,在历史上都不允许中原地区的人口进入,导致当地人口稀少,由此也给俄国的扩张提供了先决条件。

但是这一次丁戊奇荒清政府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自己根本无法阻挡难民涌入东北。

为了能够保证社会的大体安定,他们只能够接受大量涌入东北,而东北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口少的社会现实,却是养育了大量的山东人和闯关东而到来的全国其他人口。

但是很多地区,河南地区的人口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们闯关东的路途太遥远,甚至还没有到达目的地,就已经在路上饿死了。

饥荒中心区域,清政府的行政根本无法发挥作用,大量的人口逃难,很多地区都出现了山大王和强盗劫匪。

社会体系全线崩溃,一塌糊涂。

但是江南地界大体没有受到影响,因为中南地区的经济较为发达。

手工业发展,而且又作为对外窗口,所以一定程度上因为经济的发展而增强了抵抗力,还有一个更关键的因素,就是这一个饥荒主要在北方诸多地区,南方地区更多承担了接受难民的任务,由此也为南方地区的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带来的很多劳动力。

丁戊奇荒

丁戊奇荒

“光绪三、四年大□”,即1877—1878年发生在中国大地的特大灾荒,是用“丁戊奇荒”这样骇人的字眼载入史册的。

(“丁戊奇荒”,又称“丁丑奇荒”,主要是发生在丁丑、戊寅两年。

见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奏稿卷三。

)这场一百年前的大灾荒,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灾荒之一,灾害极其严重,对当时整个社会生活和以后历史都有十分深刻的影响。

它对研究清史、近代史、经济史以及灾荒史来说,不能不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

“丁戊奇荒”起于光绪二年(1876年丙子),止于光绪四年(1878年戊寅),光绪三年(1877年丁丑)最严重,连续了三年。

这时是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之后,是太平天国农民大起义、捻军起义和少数民族起义失败之后,中外反动派已经勾结起来,开始在中国建立起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也正是清政府的所谓“同光中兴”的开始阶段。

就在这“一大变局”的时期,年幼的光绪载□承继早已腐败了的清王朝的皇位。

光绪可能是历史上最不幸的君主,他刚刚上台,一场伴随着人祸而来的特大天灾,便迎面扑来。

1876年春夏两季,南方沿海各省由于雨量过多而遭到水灾,广东、福建两省最为严重。

同时,长江以北各省普遍干旱,广大地区夏秋两收完全受到破坏。

次年,即光绪三年,北方九省大部分地区再次遭到更严重的旱灾,很多地方又发生蝗、雹、疫等灾情。

这次大灾荒延续到1878年,直隶等一部分地区拖到了1879年。

据不完全统计,仅山西、河南、直隶、山东四省,1876年就有181个县受灾,1877年为274个县,1878年达285个县。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第734页。

)这次自然灾害,最严重的是山西、河南、陕西、直隶、山东的旱灾,其次是湖北、安徽等一部分地区的水旱灾害和广东、福建的水灾,南方其他地区和长城以北还获得了较好收成。

在这连续三年大灾荒里,受到天灾严重袭击的饥民达二亿人口,占当时全国人口的半数。

死亡于饥荒和疫病者一千万左右(也有人分别估计为九百万、一千三百万人),从重灾区逃荒外地的人数达到二千万以上。

丁戊奇荒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丁戊奇荒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丁戊奇荒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丁戊奇荒是光绪元年的一场大旱灾,大旱持续了整整四年,那么你了解丁戊奇荒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丁戊奇荒发生的原因,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丁戊奇荒发生的原因丁戊奇荒是发生在中国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一场大灾难,应该用特大灾荒来形容更为恰当,在这场灾荒中人民经历的除了生离死别还有更大程度上心灵绝望的侵袭,那么造成丁戊奇荒的原因是什么呢,这场灾荒除了给当时晚清社会带来沉重的打击,还对我们后世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造成丁戊奇荒的原因除了有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失调,不能否认的是其中还包含着更多深刻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可以用天灾人祸这四个字概括出造成丁戊奇荒的原因。

丁戊奇荒整整持续了四年,从1876年到1879年,涉及了中国华北地区,主要以山西省最为严峻,当时山西长期自然环境恶化,生态系统失调导致旱情愈加严重,持续的大旱导致饥荒,田园荒芜,农地绝收,致使饿死的人数多达千万。

但是从根本上来看造成丁戊奇荒的原因远不止大旱而已,众说纷纭均离不开的原因是当时统治者的黑暗政治统治。

晚清鸦片战争结束后,统治者为了赚取更多白银,养活增长的人口开展了“新鸦片战争”,遂允许种植鸦片,提高鸦片产量,故只剩贫瘠土地用于粮食种植,导致粮食产量迅速下降,这种情况长达二十余年,遂稍遇旱情,便陷入荒灾之况。

也有的说法是因为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加上农业技术低下,百姓在被统治下本就不能温饱,更别说遭遇旱灾,更是一片生灵涂炭。

关于丁戊奇荒的原因还有人认为是因为不断兴起的农民起义,造成田地荒芜粮食停产,且政府不断镇压对农业的破坏也是很大的。

丁戊奇荒的影响丁戊奇荒是发生在中国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一场大灾难,应该用特大灾荒来形容更为恰当,在这场灾荒中人民经历的除了生离死别还有更大程度上心灵绝望的侵袭,那么造成丁戊奇荒的原因是什么呢,这场灾荒除了给当时晚清社会带来沉重的打击,还对我们后世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造成丁戊奇荒的原因除了有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失调,不能否认的是其中还包含着更多深刻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可以用天灾人祸这四个字概括出造成丁戊奇荒的原因。

近代中国“丁戊奇荒”

近代中国“丁戊奇荒”

作者: 李岚
作者机构: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项目中心
出版物刊名: 人民论坛
页码: 60-61页
主题词: 近代中国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人与自然的和谐 自然灾害 历史进程 文明史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一部与自然灾害不断抗争的历史。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呈明显上升趋势,影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

增加对旱灾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今天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中国历史上的饥荒,到底有多可怕?

中国历史上的饥荒,到底有多可怕?

中国历史上的饥荒,到底有多可怕?中国历史上的饥荒,到底有多可怕?作为读史人,这个话题说起来,实在是沉重,令人落泪。

没有挨过饿的人,不知道饥荒的可怕。

我(老冯)的父亲,他在孩童时代,就吃不饱,他对我说过,他说他小的时候,基本上没有吃过一顿真正的饱饭,平时走在路上,看到有人吃香蕉,他就会尾随对方,耐心等人家把香蕉吃完,把香蕉皮扔到地上,然后,我父亲赶紧捡起来吃。

父亲每次对我说起这个事,他都会流泪。

我每次想起这个事,泪水也忍不住在眼眶里打转。

人吃不饱饭,是很可怕的。

历史上有一个人,比我父亲更惨,他就是彭德怀元帅。

彭德怀在他的《彭德怀自述》里,讲述了他孩童时代,饿晕倒地的往事。

彭德怀本名彭得华,小时候,家穷,揭不开锅,彭德怀和弟弟彭金华两人,外出讨饭。

到了油麻滩(今湖南省湘潭县境内)姓陈的教书先生家门口,彭德怀兄弟二人,敲开门,讨饭。

陈先生打开门,看是两个要饭的,他耐着性子,问他们:“你们是不是招财童子呀?”陈先生其实是个好心人,他愿意施舍一点饭菜,但是,陈先生迷信,他希望在做善事的同时,至少也要讨个吉利。

弟弟彭金华脑瓜机灵,他说:“是!我是招财童子!”于是,彭金华讨到了饭。

彭德怀这孩子,本性倔强,他觉得,撒谎说自己是“招财童子”,心里很难受,他开不了这个口。

于是,彭德怀呆若木鸡,站在陈先生门前,嘴巴打结,就是说不出来个“是”字。

陈先生见彭德怀那么倔,“不识大体”,也就拒绝给他饭菜。

结果,彭德怀当天,就没有讨到饭。

黄昏时分,回到家里,彭德怀饿晕了,倒在地上。

民国,饥饿的孩子向记者展示他的观音土和野菜,观音土是一种可以充饥的泥土,但是吃了肚子会发胀幼时的贫穷和饥饿,对一个人的心灵,伤害是很大的。

彭德怀晚年写起这一段,他自己说,仍然禁不住眼泪直流。

彭德怀就是过着这样的讨饭日子长大的,后来长到少年时期,村里又闹饥荒,彭德怀和乡亲们跑到财主家去“闹粜”。

什么叫“闹粜”呢?反映饥民闹粜成功,从财主家搬粮食的画看,我们今天吃饱了的年轻人,都不知道在旧社会,还有“闹粜”这个事。

光绪年间“丁戊奇荒”饿死1300万人,却没人造反?说出来你都不信

光绪年间“丁戊奇荒”饿死1300万人,却没人造反?说出来你都不信

光绪年间“丁戊奇荒”饿死1300万人,却没人造反?说出来你都不信光绪年间“丁戊奇荒”饿死1300万人,却没人造反?说出来你都不信企鹅号《善良的英哲》 2018-09-14 19:05光绪年间“丁戊奇荒”饿死1300万人,却没人造反?说出来你都不信清朝光绪年间,内忧外患,民不聊生,戊戌变法的失败与八国联军的侵犯,使得这268年的古老帝国如江河日下般脆弱不堪。

1908年11月14日,年仅37岁的爱新觉罗·载湉驾崩了,紧接着慈禧也进入了弥留之际,群臣脆弱的跪倒在地,高呼“大清江山,万世永固”!历史对清朝的境遇是残酷的,对光绪年间更是残忍……“丁戊奇荒”的故事,你们是否知道?光绪3年以前,灾荒还可以控制,并没有很严重,树皮、草根、泥土砂石等,凡是能入口的,都是食物。

一切未成熟的植物,奇苦无比的,都已经被吃光了,生活仍然没有指望。

光绪3年开始,卖儿鬻女,然而并没有人要,因为孩子要用来换粮食,后面的情况更糟,讨饭逃荒途中,没办法带孩子的,就开始扔了,然后再被别人吃掉。

更有甚者认为扔了他们,还不如被自己人吃掉。

总而言之,吃人、宰人、路遇宰人如屠狗剥羊,面不改色,因为要活下去。

旱灾本就是千年难遇,还一连数年,后期引发的蝗灾、水灾、瘟疫等更可谓是雪上加霜,死亡的灾民人数高达1300万,甘肃、京津等地的受灾人口规模浩大,达两亿之多。

哪个朝代也不想失掉人心,清朝也不例外,开仓赈灾、免税三年等手段几乎成为朝廷安抚民心的惯例。

如开头所述,清朝当时的尴尬窘境,财政更是不容乐观,粮食也不多,只能靠国际援助、民间救助等手段赈济灾民。

此时,想必你一定会问“丁戊奇荒都这般黑暗腐败,灾民遍地走,为什么没有人造反,推翻清王朝呢”?说出来你都不信。

正所谓“穷生奸计,富长良心”,刁民总是出现了,下派的救济粮肯定被各级官员克扣,赈灾银两更是一块肥肉,有哪个不愿意当钦差大臣?于是,村民聚众为贼,官府派人镇压,所谓的农民起义,就是这么起来的,饥饿的灾民看见什么抢什么,有的还跑到官府偷马,从而滋生了官府与乡绅联合,将闹事的灾民各个击破。

节约粮食的原因

节约粮食的原因

【1、小心有一天,中国真发生粮荒,那时敌视中国的外国势力,什么恶毒的事都做得出来!】今天有条新闻,很多朋友关注,虽然中国今年,农业又获得了大丰收,粮食安全也绝对有保障,但是国家未雨绸缪,向全社会提出要节约粮食的号召。

对此,有些朋友不太理解,那我来说一种假设,你就会明白,并会,不寒而栗……如果未来有一天,中国遇到类似60年,三年严重自然灾害等特大意外情况,导致中国农业大面积减产,不仅粮食收成锐减,而且库存也快消耗完了。

这时,美国向全球发出威胁,随便找个无理霸道的理由,不许世界任何国家,向中国出口粮食,否则将受到美国的严厉制裁。

俗话说:趁你病,要你命!看看这次新冠疫情早期,美国是如何对待中国的,别说帮忙,还想趁机伤害你才好。

再看看华为的遭遇,国内越来越多的公司、院校,甚至行业,正是受到美国越来越丧心病狂的打击,这在以前,似乎是不可想象的,今天全化为了现实。

美国的目的,就是希望削弱中国,阻止中国高科技的发展,甚至不惜毁灭部分中国人口。

按美国某些势力的恶毒心理,假如有一天,中国突然遇到粮食危机,美国会不会用最严厉的威胁,要求世界各国,要求全球粮商,都绝不允许向中国出口任何食物。

那就是明显着,希望你中国饿死很多人,希望中国受到严重伤害。

那时,美国,还有一些国家中对中国敌视的政客,他们才高兴,他们背后的势力才高兴,甚至他们可以借此获得更多的选票。

中国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但小人之心,其黑其毒,其险其恶,其毫无底线,丧心病狂,可能真的超乎我们想象。

中国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向全体国民强调,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

就是因为,我们国家的领导层,非常专业,非常有经验,站得高,看得远,高度为人民负责,洞悉敌对势力之奸,虽然没把话挑破,但用各种强大措施,保护基本农田的红线,保证粮食种植的面积。

国家通过补助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向科学技术要增产,出台和认真执行很多政策,就是居安思危,避免险恶的粮食危机,真的化成现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朝廷派往山西赈济的阎敬铭说:“往来二三千里,目之所见,皆系鹄面鸠形;耳之所闻,无非男啼女哭。枯骸塞途,绕车而过,残喘呼救,望地而僵。”
灾荒如此严重,其原因固然首在“天灾”,但“人祸”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自内战平息以后,虽然李鸿章等官员大力兴修农田水利,但官场腐败,导致不少水利设施形同虚设。
丁戊奇荒天灾亦是人祸,这场蝗灾夺去了千万人的身家性命,整整持续了三年,包括直隶在内,整个华北地区遭遇了两百年来未遇的旱灾,死亡人数超过了1000万,震撼了整个世界。
பைடு நூலகம்
1876年,南方各省,遭遇了大暴雨,广东、福建两省损失尤为严重。而北方各省,从长江以北直到中朝边境,出现了大面积的干旱,部分区域颗粒无收。随后,蝗虫覆盖了直隶省大部,包括天津在内,蝗灾过后,一片狼藉。
第二年(1877年),华北旱情毫无缓解,蝗虫继续光顾。脆弱的储备粮体系立即崩溃,大规模的死亡开始光临这片十年前遭受战争灾难(平捻之战)的区域。山西和陕西两省因交通不便,受灾尤其严重。
英国人的外交报告当时这样描写:“在遭受灾难最为严重的一些州县里,百姓像野兽似的互相掠食;在几百个甚至几千个村落中,70%的居民已经死亡了。”
更为致命的是,平时常设的“常平仓”、“社仓”“义仓”,因战乱和官员的腐败,出现了大面积的“亏短”。这导致了千百年来最为关键的国家储备粮食制度在灾难面前毫无作用。
“丁戊奇荒”发生后,河南巡抚兼东河河道总督李鹤年上报,请求从省外输送粮食救济。而按照官方的统计资料,河南本地的“常平仓”里应该有95万余石粮食,却几乎是空仓。各受灾省份情况大致相仿,尽管报表年年做,粮仓中却空空如也。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在大灾难面前,灾区的官员还算是正视困难,没有打肿脸充胖子,各地纷纷奏清朝廷,告急求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