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戊奇荒

合集下载

浅谈丁戊奇荒与民间救济——以河南为中心

浅谈丁戊奇荒与民间救济——以河南为中心

浅谈丁戊奇荒与民间救济——以河南为中心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丁戊奇荒是发生于清朝光绪元年(1875年)至四年(1878 年)之间的一场特大旱灾饥荒。

1875年为丁丑年,1878年为戊寅年,因此史称“丁戊奇荒”。

这场灾害主要波及山西、直隶、陕西、河南、山东等华北地区,造成1000余万人饿死,另有2000余万灾民逃荒到外地,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丁戊奇荒的赈济,主要不是依靠政府力量,因为当时的清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已无太多钱粮赈济灾民。

灾民主要靠有限的民间赈济,对于当时的河南来说,主要是靠江南义赈和河南地方士绅的民间自救。

一、官赈的弊端与传教士的刺激光绪初年发生的丁戊奇荒之所以推动了民间救济的发展,就在于在此次灾荒中,传统官赈的弊端层出不穷,再加上西方传教士的介入刺激,才最终促成了江南义赈的兴起和地方士绅救助等民间救济的兴盛。

首先,官赈救荒迟缓。

清政府规定灾害发生后要经过报灾、核查等程序后才予以赈济,其中核查又包括勘灾和查赈两项。

报灾必须由州县官员详报于道府,道府再接着报告给督抚,最后由督抚再报于朝廷。

而这一过程近则需半月,远则更需一整月,等到朝廷放赈之时至少已灾后数月之久。

此时灾区早已物价飞涨,嗷嗷待哺之民早已挨饿数月,能够等到赈济的大都是平时有一定家业的人,贫苦百姓则饿殍遍野。

其次,官赈腐败现象严重。

清朝后期的赈济中有“清灾”和“浑灾”之分。

“清灾”即指在赈灾过程中地方官较为清廉,钱粮能够按照规定发放下去,并且灾民可以得到切实的救济。

“浑灾”则与之相反,赈灾过程中地方官贪污腐败、中饱私囊。

如在报灾时,地方官为保住自己的官位而隐瞒灾情、匿灾不报,并延误放赈,致使灾情加重。

光绪二年(1876年),卫辉府知府李德均虽然据实报灾,但藩司刘齐衔却“指为恫吓之事,详情立予撤任,无论被灾轻重,解粮均限八分之数,致道府州县相戒不敢言实”各地仍继续催征,人民敢怒而不敢言,钱粮发放下来之后,地方官又往往私自挪用。

丁戊奇荒的原因是什么

丁戊奇荒的原因是什么

丁戊奇荒的原因是什么丁戊奇荒是中国历史上一场罕见的特大灾荒,那么你了解丁戊奇荒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丁戊奇荒的原因,希望能帮到你。

丁戊奇荒的原因19世纪70年代中后期,正当洋务派“求强”“求富”活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际,一场罕见的特大灾荒洗劫了中国大地,特别是北部中国。

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持续三年大面积干旱,这次大旱的特点是时间长、范围大、后果特别严重。

从1876年到1879年,大旱持续了整整四年;受灾地区有山西、河南、陕西、直隶(今河北)、山东等北方五省,并波及苏北、皖北、陇东和川北等地区;大早旱不仅使农产绝收,田园荒芜,而且。

饿殍载途,白骨盈野”,饿死的人竟达一千万以上!由于这次大旱以1877年、1878年为主,而这两年的阴历干支纪年属丁丑、戊寅、所以人们称之为“丁戊奇荒”;又因河南、山西旱情最重,又称“晋豫奇荒’、“晋豫大饥”。

这场灾荒的主要原因是持续四年的旱灾,但也有人祸,有人说是因为当时黑暗的政治统治。

在晚清时期,官员向农民征收的税种十分多。

同时,由于农业技术的低下,收成好时都不能温饱,跟不要说大灾了。

也有人说是当时清政府公开允许种植鸦片(土药),导致农村大量土地种植利润更高的鸦片,而粮食播种面积减小。

地方各省官员禁止本省粮食出省,对邻省搞封锁,也加剧了灾情。

还有人认为是不断发生的农民起义造成了粮食的减产。

如晚清的太平天国运动,其坚持斗争长达20年。

清政府在镇压这些起义时需要从全国调兵遣将,犒赏三军,这对农业的破坏是致命的。

丁戊奇荒的救治方法1870年以后,洋务活动已在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初见成效的“求强”基础上,开始向创办近代民用企业“求富”阶段过渡。

这个阶段,洋务派除了继续兴办军工企业并编练新式海军之外,又创办了一批涉及采矿、冶炼、纺织、航运、电报等部门的民用企业。

这些新式民用企业的创办,在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开通社会风气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丁戊奇荒的赈济,主要不是靠政府力量,因为当时清政府的财政非常困难。

浅谈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的影响

浅谈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的影响

浅谈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的影响丁戊奇荒是指清朝后期的丁酉年(1877年)至戊戌年(1898年)期间所发生的一系列自然灾害。

这段时间内,中国发生了连绵不绝的旱涝灾害,给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和政治等方面,对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行简要分析。

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的经济发展造成了重大破坏。

灾害导致了农田和农作物的严重损失,大量的农民失去了生计。

由于农业是清朝社会经济的基础,农村经济的萧条无疑直接影响到了整个国家的经济状况。

灾害还导致了物价的飞涨,粮食短缺,造成了社会的饥荒和民生的困境。

经济的动荡和贫困的加剧,使得清朝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秩序产生了严重冲击。

灾害导致了农民的大规模迁徙和流离失所,许多人流离失所的农民被迫成为了流民。

大量的流民涌向城市,使得城市拥挤不堪,食品和住房短缺,社会秩序开始崩溃。

与此盗匪和土匪也开始活动频繁,社会治安恶化。

灾害间接导致了社会动荡和社会秩序的恶化,对清朝统治的稳定性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丁戊奇荒对清朝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朝内部的政治腐败导致了对灾害没有有效的应对措施。

政府官员的贪污腐败使得救灾物资无法有效分发给灾民,增加了灾民的苦难。

这进一步瓦解了百姓对政府的信任,加剧了社会矛盾的加剧。

丁戊奇荒也是中国农民起义活动高峰期之一,许多农民纷纷参与起义行动,对清朝政权提出了挑战。

丁戊奇荒对清朝政治体系的腐败和统治危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经济上,灾害造成了农田和农作物的严重损失,导致整个国家的经济状况恶化,社会问题加剧。

社会上,灾害导致了大规模的迁徙和流离失所,社会治安和秩序严重受损。

政治上,灾害暴露了清朝政府的腐败和无能,加剧了社会矛盾和政治不稳定。

丁戊奇荒无疑是清朝衰落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标志着清朝将要走向灭亡的局面。

“丁戊奇荒”中的赈灾洋人

“丁戊奇荒”中的赈灾洋人

“丁戊奇荒”中的赈灾洋人1879年,几名金发碧眼的洋人得到了山东百姓送的“万民伞”,这把红色的伞上写着一万个心怀感激的百姓的名字;有人将这些洋人的照片供奉在庙里;成千上万人跟在他们身后,念福音书、向上帝祈祷。

而就在1870年,那场天津教案才刚刚将山东、山西人民的仇教情绪掀向一个高潮:老百姓相信神甫和修女用蒙汗药拐骗了孩子去挖眼剖心,民众暴怒,烧毁教堂,杀死10名修女和两名神父。

这一切改变,是因为从1876年持续到1879年的一场大荒。

这次灾荒中,山东、直隶、河南、山西、陕西五省“草木皆枯、赤地千里”,百姓“饥馑载道,饿死粥厂无算”。

其中最严重的1877、1878年按干支纪年分属丁丑年和戊寅年,故称丁戊奇荒。

奇荒中,是这些洋人向中国百姓发放银钱、粮食。

灾荒来了1874年,一个年轻的英国传教士来到山东青州,在旅馆里住下。

他穿儒士的长袍,并且在脑后系了一根假辫子。

他在这个县城租房定居下来,并给自己起了个中文名:李提摩太。

青州是山东府制机构所在地,也是方圆百里最繁华的城镇。

它很久以前就是一座名城,又是周边各县的文化中心,每过三年,就有成千上万的学子前来参加会试。

然而这个繁华而富饶的城镇,在1876年并不安宁。

这年由冬到春,天旱地燥,没有雪,亦没有雨。

山东旱灾极多,从1644到1839年的196个年头中,全省仅有33年没有旱灾记录。

因此开始人们并未特别注意。

到了4月,播种的最好季节快要过去,这里仍滴雨不下。

靠天吃饭的百姓骚动起来,他们到富户祈粮,在衙门哭诉,去寺庙祈祷。

一天,青州知府在脖子、手腕、脚踝上戴上锁链,步行穿过青州城,去城外最主要的庙里求雨。

而成群的乡民跟在他后面,头上戴着柳条帽,身着素衣,浩浩荡荡,面容严肃。

然而到了5月,仍然没有雨。

加上去年山东亦旱,很多地方“菽不实,麦苗半枯死”,本就家无隔夜粮的贫户已经将种子吃尽。

粮价飞涨,农民们只好将农具换钱。

尽管官府贴出了禁吃牛肉的告示,但饥饿仍让农民们含泪宰杀耕牛,有些本有四五十头耕牛的村庄,被吃得只剩下两头驴子。

浅谈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的影响

浅谈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的影响

浅谈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的影响
丁戊奇荒是指发生在清朝的18世纪50年代的大范围灾荒,其中丁未年(1757年)和戊戌年(1768年)是最为严重的两次。

丁戊奇荒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清朝后期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同时也对社会经济和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丁戊奇荒暴露出清朝中央政府在应对自然灾害和人口增长方面的局限性。

在灾后,中央政府往往采取向地方政府下发指示、号召人们自救等被动措施,而缺乏有效的救济政策和机制。

由于长期以来的封建制度和保守思想对自然科学的排斥,清朝在防灾减灾方面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和不足,进一步加剧了灾害的严重程度。

其次,丁戊奇荒对清朝经济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灾荒过后,许多地区废墟遍地,粮食和日用品的供应不足,通货膨胀问题严重,造成了社会贫富两极分化、人民生活困苦等问题。

例如,丁未年灾荒后,江南地区的粮价上涨了十倍以上,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性。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口从农村涌向城市,进一步激化了城市的社会问题,根据史书记载,丁戊奇荒致使北京地区的饥饿者纷至沓来,咸丰年间,北京的贫民辐辏起义爆发,导致社会动荡。

第三,丁戊奇荒也对清朝后期政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灾后人民对官员们的不满情绪和不信任感加剧,而许多地方政府和官员在救灾过程中的贪污腐败行为让人民进一步对他们的能力和诚信产生怀疑。

这也间接地为西方列强的入侵创造了一些机遇,例如洋务运动的出现就是在清朝中央政府抵御外国列强侵略的背景下产生的。

综上所述,丁戊奇荒虽然是一场自然灾害,但却暴露出了清朝在社会、经济和政治方面的一些问题,同时也为清朝后期的社会发展和政治变化奠定了一些基础和铺平了一些道路,对今天的社会历史研究和启示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

浅谈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的影响

浅谈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的影响

浅谈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的影响丁戊奇荒是指清朝后期的丁戊年间(1846年至1861年)以及奇荒年间(1876年至1879年),在中国北方地区发生的一系列特大灾荒。

这两次灾荒对清朝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经济、政治和社会三个方面来探讨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的影响。

在经济方面,丁戊奇荒给清朝的经济带来了严重破坏。

灾荒导致北方农田耕作受阻、农产减少,严重影响了粮食的供应,导致粮价飞涨。

灾荒也导致大量的人口死亡和流离失所,农村的人口锐减,人口迁移给农村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

丁戊奇荒还给清朝的财政带来了极大困难。

灾荒时期,清朝政府不得不增加赈济以及减免导致赤字的税收和赋役,导致财政困局加剧。

丁戊奇荒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清朝经济的发展。

由于丁戊奇荒的严重性,清朝政府被迫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来应对灾害。

政府加强了对农田的修复和灾后重建工作,通过减免税收、提供低利贷款和物资援助等方式扶助农民,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清朝政府还在丁戊奇荒前后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改革税制和农业政策,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提升了经济的竞争力。

丁戊奇荒对清朝政治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灾荒使得清朝政府的统治合法性受到了严峻挑战。

灾荒时期,社会秩序动荡,百姓怨声载道,人民对清朝政府的不满情绪日益增加。

这给民间组织和反清势力提供了可乘之机,形成了一系列的民变和起义。

丁戊奇荒也削弱了中央政府的实际控制能力。

灾害过后,地方藩镇实力增强,对中央政府的控制力减弱,地方官员和民众在政治上的地位提升。

这使得清朝政府在应对灾害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面临更大的挑战。

丁戊奇荒也对清朝政府的统治理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灾荒使得清朝政府认识到应该加强社会福利和民生保障,改进政府的治理模式,增加民众对政权的支持。

在社会方面,丁戊奇荒对清朝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变革。

灾荒时期,社会秩序丧失,民不聊生的情况普遍存在。

社会的阶级矛盾加剧,社会动荡不安,许多百姓流离失所,民间组织和反清势力得到了发展壮大。

“丁戊奇荒”十九世纪后期中国的天灾与赈济

“丁戊奇荒”十九世纪后期中国的天灾与赈济

“丁戊奇荒”:十九世纪后期中国的天灾与赈济作者:杨国强来源:《社会科学》2010年第03期摘要:光绪初年的华北久旱,以其大范围的蔓延和长时间的连续造成北中国触目惊心的饥饿、时疫、死亡和流亡。

在农业经济的中国,荒政曾是国之大政。

但时当19世纪70年代初期,绵延了十多年的内战刚刚过去,国库空虚,地方的仓储也空虚。

因此,以荒政为家法和旧轨,则国家不能不主持赈济;而巨祲交逢衰世,朝廷和地方又都没有足够的物力施行赈济。

与这种深深的困境相对应的,是内廷焦灼,州县竭蹶,旱境里的灾民因饥饿而死,办赈务的官员因劳瘁而死。

焦灼和竭蹶,饥饿而死和劳瘁而死,既写照了天灾下的社会相,也写照了儒学民本主义在衰世里的最后一点余晖。

而在国家权力之外,“南省”工商社会和西教教会各成一种有组织的力量入华北助赈,又显示了19世纪后期的世事变迁,荒政亦变迁。

关键词:丁戊奇荒;天灾;赈济在19世纪70年代的最后几年里,“雨泽愆期”、“山水陡发”、“蝗蝻成灾”、河道“漫口”,以及“台风”、“海潮”、“被雹”、“被雪”频频见于南北之间,使农业中国深深地为天灾所困。

其中发生于山西、河南、陕西、直隶、山东,并连及甘肃东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四川北部的大面积干旱和连年干旱尤多苦多难。

后来的记述概括言之曰:“光绪丙子、丁丑岁大旱,戊寅尤甚。

自畿辅西迄秦晋,赤地数千里。

①因此,以干支纪事,这一场华北的旱灾便被称为“丁戊奇荒”。

而就丙子、丁丑、戊寅而言,山西与河南又属五省之中的“被旱极重”并“灾区袤广”者②,于是以山西与河南相标举,“丁戊奇荒”在当日也曾被称作“晋豫奇荒”和“晋豫大饥”。

“奇荒”和“大饥”之外,用以指述同一场天灾的还有“苦旱”、“亢旱”、“大旱”,以及“巨祲”、“奇劫”和“非常之灾”,说的都是旱魃为虐的异于寻常。

与之相对应的,则是那一大片土地上“国朝二百余年未有③过的饥饿的酷烈和惨厉。

华北的旱情自光绪初元已经出现,《清史纪事本末》说当年“夏四月,京师大旱④。

浅谈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的影响

浅谈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的影响

浅谈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的影响丁戊奇荒是指清朝后期发生在丁酉年(1877年)和戊戌年(1878年)的一场严重的自然灾害,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给当时的社会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丁戊奇荒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灾荒期间,华北地区遭受了连绵的干旱和几次大规模的虫灾,导致庄稼歉收、人畜相夺,农田草木皆枯死。

特别是谷类作物的歉收,导致口粮短缺,农民生活困苦。

农业是当时清朝社会经济的基础,丁戊奇荒的发生直接导致了农业生产的严重衰退,给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丁戊奇荒严重影响了人口和社会的流动。

灾荒造成的饥饿和困苦迫使许多农民离开家园,寻找生存的出路。

大量的流民在丁戊奇荒期间涌向城市,加剧了城市的人口压力和社会矛盾。

一部分农民也选择去他处开垦新的土地,导致内地和边疆地区的人口分布发生了调整。

流民潮的出现,不仅给城市带来了社会稳定的压力,也使得后来的辛亥革命等社会运动有了更广泛的社会基础。

丁戊奇荒还对社会经济的财政收入产生了重要影响。

由于农田荒芜,税收的减少导致了清朝财政收入的大幅衰退。

清朝政府为了应对灾害,不得不增加财政开支,从而导致了更大的财政赤字。

财政的困难使得政府无力投资农田水利、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基础设施,进一步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丁戊奇荒也对清朝政府的统治能力造成了严重的挑战。

在灾荒期间,清廷的赈济措施和救灾能力明显不足,政府的软弱无能进一步暴露出来。

这使得民众对清朝政府的不满情绪加剧,民间反抗活动不断涌现。

丁戊奇荒给清廷的统治地位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为后来的民运活动和革命行动奠定了社会基础。

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破坏了农业生产,加剧了社会流动;对财政收入造成了重要的影响;挑战了清廷的统治能力。

丁戊奇荒是清朝末年灾害的一个缩影,也是当时社会问题的集中体现,为清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丁戊奇荒

丁戊奇荒

‚光绪三、四年大□‛,即1877—1878年发生在中国大地的特大灾荒,是用‚丁戊奇荒‛这样骇人的字眼载入史册的。

(‚丁戊奇荒‛,又称‚丁丑奇荒‛,主要是发生在丁丑、戊寅两年。

见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奏稿卷三。

)这场一百年前的大灾荒,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灾荒之一,灾害极其严重,对当时整个社会生活和以后历史都有十分深刻的影响。

它对研究清史、近代史、经济史以及灾荒史来说,不能不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

‚丁戊奇荒‛起于光绪二年(1876年丙子),止于光绪四年(1878年戊寅),光绪三年(1877年丁丑)最严重,连续了三年。

这时是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之后,是太平天国农民大起义、捻军起义和少数民族起义失败之后,中外反动派已经勾结起来,开始在中国建立起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也正是清政府的所谓‚同光中兴‛的开始阶段。

就在这‚一大变局‛的时期,年幼的光绪载□承继早已腐败了的清王朝的皇位。

光绪可能是历史上最不幸的君主,他刚刚上台,一场伴随着人祸而来的特大天灾,便迎面扑来。

1876年春夏两季,南方沿海各省由于雨量过多而遭到水灾,广东、福建两省最为严重。

同时,长江以北各省普遍干旱,广大地区夏秋两收完全受到破坏。

次年,即光绪三年,北方九省大部分地区再次遭到更严重的旱灾,很多地方又发生蝗、雹、疫等灾情。

这次大灾荒延续到1878年,直隶等一部分地区拖到了1879年。

据不完全统计,仅山西、河南、直隶、山东四省,1876年就有181个县受灾,1877年为274个县,1878年达285个县。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第734页。

)这次自然灾害,最严重的是山西、河南、陕西、直隶、山东的旱灾,其次是湖北、安徽等一部分地区的水旱灾害和广东、福建的水灾,南方其他地区和长城以北还获得了较好收成。

在这连续三年大灾荒里,受到天灾严重袭击的饥民达二亿人口,占当时全国人口的半数。

死亡于饥荒和疫病者一千万左右(也有人分别估计为九百万、一千三百万人),从重灾区逃荒外地的人数达到二千万以上。

泽州府“丁戊奇荒”考略

泽州府“丁戊奇荒”考略

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二○二三年第十六卷第一期︵总第八十七期︶泽州府“丁戊奇荒”考略连伟光ab(a.太原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博学院,山西晋中030619;b.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山西晋城048026)摘要:晚清光绪初年的“丁戊奇荒”重创了当地的农业生产,人口大量死亡或外出逃荒,社会秩序遭受严重破坏。

灾荒固然有自然环境方面的因素,但更多是社会经济层面的原因。

本文考证了灾害引发的社会问题,从仓储不足、吏治腐败、鸦片祸害、战乱频仍等几个方面分析了致灾的原因,阐释了赈灾不当带来的问题和造成的损失。

关键词:丁戊奇荒;泽州;灾荒;赈济中图分类号:K25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078(2023)01-0001-05DOI :10.3969/j.issn.1674-5078.2023.01.001收稿日期:2022-08-05作者简介:连伟光(1979—),男,山西晋城人,在读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社会经济史。

晚清光绪元年,一场被后世称为“丁戊奇荒”的大旱灾席卷中国北方的山西、河南、陕西、直隶、山东五省。

持续四年之久的旱情,使山西遭受到空前重创,史称:“赤地千有余里,饥民至五六百万之众,大祲奇灾,古所未见”[1]741。

地处晋东南的泽州府(即今晋城市,时辖凤台、高平、阳城、陵川、沁水五县),是省内受灾最重的地区之一,“究其被灾最重之区,实止平蒲泽解绛隰霍诸州府”。

[2]21大旱重创了泽州府的农业生产,破坏了民众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给当地人员与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

一、严重的灾情光绪元年至二年,泽州府阳城县、凤台县、沁水县先后不同程度出现旱情。

光绪三年至四年,泽州府全境遭遇严重旱灾,凤台县“(光绪)三年大旱……四年春无雨”[3]6-7,高平县“光绪三年自六月不雨,至四年五月方雨,岁大祲”[4]3,阳城县“不意光绪三年春季,雨泽旱少……四五月无雨……至六七月仍无寸雨”[5]500,沁水县“(光绪)三年大旱……,四年岁大祲……”[6]4陵川县“光绪三年大旱,四年大饥”[7]5。

“丁戊奇荒”中晋商的赈灾活动

“丁戊奇荒”中晋商的赈灾活动

乡亲 ,拿 出银 两捐于官府进 行赈灾 , 更 能提 高 威 望 ,扩 大 影 响 ,结 交 官
员 , 利 于 巩 固拥 有 的 社 会 地 位 及 参 与 地 方 事 务 的权 力 。 晋 商 捐 赈 主 要 方 式 有 四 种 : 一 日之 食 。 ”
荒 。因其 人起 于清 光 绪一 , (8 7 r 17 年 ) 农 历 丁 丑 年 , 恶 化 于 光 绪 四 年 即 即 农 历 戊 寅 年 ,故 史 册 中称 为 “ 戊 丁 奇 荒 ”。 灾 荒 发 生 之 ,赤 地 千 里 ,
饥 民遍野 ,饿 死 甚 多 ,惨 不 忍 睹 。
无 出”,请求从 山东 与漕 运库借银6 O
万 两 , 由 山 西 分 作 六 年 归 还 。 过 了
晋 商 的 表 现 更 为 积 极 。 当 时 主 办 山 西 赈 务 的 曾 国 荃 、 阎敬 铭 等 人 ,态 度 积 极 , 多 方 呼 吁 。特 别 是 曾国 荃 ,作 为
湘 军主 要 首 领 之 一 , 与 各 省 掌 握 实权
县 则 多 达 三 百 八 十 二 人 。 但 是 ,从 地
“ 戊 奇 荒 ” 引 起 当 时 朝 野 高 度 重 丁 视 ,举 目上 下 都 参 与 了赈 灾 活 动 , 甚 至 国 外 也 有 参 与 。 山 西 是 受 灾 面
积 最 大 、 程 度 最 严 的 省 , 饥 民 的
数 量 、粮 食 的 需 求 、赈 灾 的 规模 、 资 金 的 捐 募 均 达 到 惊 人 地 步 。 晋 商 作 为 当 时 一 强 大 的 经 济 力 量 , 通 支 过 参 与 捐 资 济 灾 事 务 , 发 挥 了 极 其 重 要 的作 用 。 “丁 戊 奇 荒 ” 发 生 时 , 正 值 清 政 府 镇 压 太 平 天 国 和 捻 军 起 义 后 , 清 政 府 为 安 抚 饥 民 , 多 方 鼓 励 和 支 持 赈 灾 。 同 时 命 令 各 地 为 灾 区 捐 赈 、运 粮 等 事 务 提 供 方 便 和 援 助 。 “ 期 多运 总

浅谈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的影响

浅谈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的影响

浅谈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的影响丁戊奇荒是指1876-1879年间中国北方发生的一系列严重的自然灾害,包括丁酉年(1877年)义和团起义前后的战乱、天灾以及奇年荒(1876年和1879年)。

这一时期的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的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来看。

丁戊奇荒从政治角度来看,加剧了清朝政府的腐败和无能。

在面对严峻的自然灾害时,清廷未能有效应对,造成了大量的人口流离失所和饥荒死亡。

清廷对于灾情的处理缺乏科学性和及时性,仅仅依赖于道德和宗教的手段,未能有效改善民众的生活状况,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

这使得人们对清朝政府的不满情绪加深,也为后来的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

丁戊奇荒对经济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

灾害导致大规模的农田损失和农民流离失所,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

灾难还导致国际贸易受阻,加剧了清朝后期社会经济的困境。

这使得清朝政府的财政收入减少,导致财政困难进一步加剧。

丁戊奇荒的经济影响不仅限于农村,还波及到城市的商业和手工业,这进一步加剧了经济压力和社会不稳定。

丁戊奇荒对军事力量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在灾害面前,清朝政府为了保障京城的政治稳定,调拨了大量军队和武器用于恢复秩序和补给灾民。

这导致地方武装力量的削弱,使得清廷的控制力下降,也为各种反清的武装活动提供了机会。

由于军队大规模调动,军费支出增加,使得清朝政府的财政压力更加沉重,进一步削弱了其军事实力。

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政治上,加剧了清朝政府的腐败和无能,加深了人民对政府的不满情绪,为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

经济上,丁戊奇荒导致农业和贸易受到重大打击,加剧了经济困境和社会不稳定。

军事上,灾害导致清朝政府调动大量军队,削弱了地方武装力量,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动荡。

这些影响共同作用,促使了清朝后期社会的变革和崩溃。

丁戊奇荒

丁戊奇荒
——曾国荃
FOR THE HOUNR LIFE
“外国资本主义日趋加深的经济侵略,大大加 速了北方农业经济的衰退进程。其最集中的体 现,就是以鸦片的大面积种植为特征的农产品 商品化的畸形发展。而隐藏在鸦片之后的资本 主义的经济侵略,才是真正造成这场劫难的重 大罪魁。”
——夏明方《也谈丁戊奇荒》
一府领天下
感 谢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后的畸变


—文17级十班赵思琪

A FUSION OF ALL THINGS VILLA
丁 戊概 奇 荒况
丁戊奇荒发生于清光绪二到五年,在这连续三年 的大灾荒里,受到天灾严重袭击的饥民达二亿人口, 占当时全国人口的半数。死亡于饥荒和疫病者一千 万左右从重灾区逃荒外地的人数更是达到二千万 以上,重要的生产工具牲口毙杀殆尽,大片土地荒 芜,严重影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天灾“人祸”
资本主义经济入侵,中国社会的畸变
鸦片的大面积种植
条件:
一、鸦片贸易合法化,禁种鸦片政策无法执行 二、鸦片需求量增加 三、自产自销,以抵制洋人获取暴利的思想 四、清政府征收土药税厘承认鸦片种植的合法性 五、种植鸦片收益极大,农民愚钝只顾眼前利益
劳动力减少 粮食产量下降
“此次晋省荒歉,虽曰天灾,实由人事。自境 内广种婴粟以来,民间蓄积渐耗,几无半岁之 种,猝遇凶荒,遂至可无措乎。”

“丁戊奇荒”中山西的灾荒与救济word资料11页

“丁戊奇荒”中山西的灾荒与救济word资料11页

“丁戊奇荒”中山西的灾荒与救济清代光绪初年,包括山西在内的华北地区发生了特大旱灾,而其中以1877年、1878年两年最为严重。

因这两年分别为旧历丁丑、戊寅年,故史称“丁戊奇荒”。

开展对“丁戊奇荒”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深化我们对于近代中国社会的理解,而且对当今社会的防灾、救灾工作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拟在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丁戊奇荒”期间山西省的灾荒与救济史实进行初步的梳理。

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一、“丁戊奇荒”中山西各地的灾情山西地处气候干燥的黄土高原,“‘十年九旱’是山西劳动人民对于旱情频率的认识”。

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封建社会,风雨稍有不调,动辄颗粒无收,灾民遍地。

据统计,“在清王朝统治的270年里,全省一次受灾面积在10州县以上的较大旱灾共有16次,前期200年间8次,后期70年间8次”|2]。

而当“丁戊奇荒”来袭,“泛种罂粟、连年战乱,差役繁重及交通不便”的山西更是首当其冲。

山西无论是在灾害的持续时间还是受灾地域范围上均较其他省份为重,堪称“二百三十余年未见之惨状”。

其他省份大规模的旱灾多集中于光绪二年至五年,但早在同治十一年(1872),山西的部分地区就已经呈现旱象,从晋南的运城、临汾到晋中的广大区域,相继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

1872年,绛州“三月旱”,平陆“春末遇旱”,文水“夏旱”,吉州“九月旱”,永济“秋后旱”。

1873年,干旱继续蔓延,不仅地处山西中部的阳城“秋无雨”,沁水“秋旱”,就连地处晋北的岢岚也遇“冬旱”。

1874年,受灾面积不减反增。

虞乡“春夏旱”,文水“夏旱”、岢岚“冬无雪”。

1875年(光绪元年),正当晋省民众期待新帝即位大赦天下或许可以扫除旧灾之时,已在部允地区持续3年之久的干旱,几乎蔓延整个三晋大地,其中包括临汾、夏县在内的十六州县旱情记载较详。

如汾西“光绪元年旱”、岢岚“夏无雨”凹、临汾“光绪元年旱”、吉州“夏秋旱”、黎城“冬无雪”、夏县“秋旱”、蒲县“冬雪稀少”。

河津光绪丁戊奇荒灾情考

河津光绪丁戊奇荒灾情考

富寡贫多 , 谁爱心头之肉。 因而父弃子 , 夫抛妻 , 千门半 不起受官追究 , 因为此把 良田尽推外人 , 一斗粮百余钱
悬锁 ; 毙 于家 , 逃 于野 , 十户九无烟。汾南汾北 , 饿尸横 实实艰难 。 当此时村内边三百余 口, 年迈人知荒事只有

算・ 2 0 1 4 ・ 2

6 3—
该碑写道 : “ 二年上麦薄收秋禾干旱 ,七八月麦虽安根
亦微弱 。 三年上麦又薄不足一斗 , 早秋千天不雨晚秋未


光绪丁戊奇荒河 津灾情 的几种记述
种 。秋麦荒 民心惊 四方不定 , 七八月各处 刁壮者逃生 ,
逃 荒 者饿死 人不 可计数 。 十 光绪元 、 二年 , 连 想 逃活 总要 于千 里外 行 , 遭 荒歉 , 民间 已无 盖藏 , 三 年 大旱 , 遂成 大饥 , 饥 民九万 月人吃人 自古罕有 , 东庄人不敢往西庄行走。 亲父子顾
CANG S ANG
可 津光绪丁戊奇荒灾情考
孙 荣芳


清光绪二年到 四年 ,山西遭到史所罕见的特大旱灾, 河津县特别严重, 志书、 碑 文及民间
天 灾人祸
多有记载。天灾人祸 系丁戊奇荒发生原因。
关 键 词 河 津 丁戊奇 荒
日月为之无 光 ; 县东县 西 , 腥 气冲天 , 山林为 之惨 光绪元年( 1 8 7 5 ) 年仅 4 岁的新皇帝载澹在慈禧太 野 , 后的扶持下继承皇位。从光绪二年( 1 8 7 6 ) 到光绪 四年 色 。禹门 口遥 , 但见霄磷接壤 ; 岸头高静 , 只有荒棘生 ( 1 8 7 8 ) ,山西遭到史所罕见的特大旱 灾。其 中 , 1 8 7 7 田。 度日 不遑 , 延生无术。即有壮者 , 思窜他乡 , 怨亲老

浅谈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的影响

浅谈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的影响

浅谈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的影响丁戊奇荒,是清朝后期发生的一场严重的自然灾害,扰乱了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

它的主要影响如下:一、人口减少丁戊奇荒使得大量人口死亡或迁徙,造成人口锐减。

据统计,河南省和湖北省等地的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一以上,山西、陕西、河北等地的减少幅度也很大。

这对社会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出现了土地荒芜、工商停滞、市场萎缩等恶性循环。

二、土地荒芜战乱和灾荒导致土地荒芜,农田沙化,河流干枯,使得农业生产无法正常进行。

不少地方出现了废弃耕地或土地荒芜现象,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这使得社会生产资源遭到极大浪费,也严重削弱了社会的生产力和经济能力。

三、物价飞涨丁戊奇荒让物资和食品短缺,导致了物价飞涨。

有些地方粮价相当高昂,往往高于人们的收入。

此时,许多穷人,甚至是富人的家庭,都面临着饥饿和贫困。

在此期间,许多人被迫卖掉家产或典当家庭财物以换取食物。

四、社会动荡丁戊奇荒的发生威胁到了清朝的政治稳定。

由于灾害造成的疾病和饥饿,人们对官方的失望和不满情绪达到了顶点。

农民纷纷起义,而且他们觉得自己被剥削,一些工商业者和民间商人也被迫加入抗灾运动,希望能得到政府扶持。

五、文化变革丁戊奇荒的灾害迫使人们重新审视生命,对价值观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不少人对宗教的信仰加强,这使得一些寺庙和教堂变得相当繁忙。

同样,这也为人们的艺术、文学、科学等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许多人开始关注自然和人类的状态,努力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朝后期的文化变革。

六、思想和制度创新由于农民和经济力量的觉醒,丁戊奇荒催生了一些有关农民地位和生产制度改革的思想和措施。

在这期间,一些改良主义者提倡改革官僚机构、催生新的经济制度,通过养牛养鸡、木植油料等措施,改善农民的生产状态。

他们的思想在当时或许并没有立即得到实际的推广,但是,这些思想在后来的时间里,反哺了科技发展和经济结构改革。

综上所述,丁戊奇荒是清朝后期一个很重要的事件。

中国历史上的_丁戊奇荒_

中国历史上的_丁戊奇荒_

面对灾难 , 中华民族经受住了考验 , 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
显示 了无 比坚强的勇气与决心 ∀
子磨粉 , 和面为食 , 或 掘观音白泥以充饥 .∀随着旱情 的延 , 食物越来越少 , 人食
人 的惨剧随之发生 ∀ 大旱的第三年(1 8 7 年)冬天 , 重灾 区山西到处 都有人食人现象 ∀ 活人吃 死人 , 把老人或 孩子活 活杀掉吃 的
当时全国人口的半数 ∃ 当时清朝人口据估计在 4 亿左右) ∀死 亡于饥荒和疫病者数t 在 1000 万左右 , 从重灾区逃荒外地
的人数达到 20 0 0 万 以上 ∀ 仅山西一省 160 0 万居民 中, 死亡 50 0 万人 , 还有几百万人 口 逃 荒或被贩卖到外地 ∀ 毁灭性 的旱灾 , 使 山西农 村长时间大面 积减产甚至绝收 ∀ 连续两年的饥荒 , 农户蓄 藏一空 , 灾 民被推 向死亡 的边 缘 ∀饥饿难 当 的灾 民为了 苟延一 息之残 喘 , 或 取小 石
% %无情旱 魔 , 已经把灾 区变成 了人间地
狱!

(今河北) #山东等北方五省 , 并波及苏北 #皖北 # 陇东和川北等
地 区 ∀ 大旱使农产绝收 , 田园荒芜 , 饿拜载途 .白骨盈野 , 饿死 的人竞达 100 0 万 以上 ∀ 由于这次大旱 以 1 8 77 年和 , 878 年 两年为主 , 而这两年 的阴历干支 纪年属丁丑 # 戊寅 , 所 以学界 称之为 丁戊奇荒 ∀ 这次 自然灾害 中 , 最严 重的要数 山西 # 河南 # 陕西 # 直隶 #

览 事 世 概 !
N W 三 H C O A H S
牢鸟历丈上的 丁 氏愈札
丁戊奇荒 因为瘟疫和地屁而将人世间推向惨绝人衰的 境地 ∀ 据不完全统计 , 从 1876 年到 1878 年 , 遭受旱灾的州

丁戊奇荒天灾人祸 蝗灾夺去一千多万人生命

丁戊奇荒天灾人祸 蝗灾夺去一千多万人生命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丁戊奇荒天灾人祸蝗灾夺去一千多万人生命
导语:丁戊奇荒天灾亦是人祸,这场蝗灾夺去了千万人的身家性命,整整持续了三年,包括直隶在内,整个华北地区遭遇了两百年来未遇的旱灾,死亡人数
丁戊奇荒天灾亦是人祸,这场蝗灾夺去了千万人的身家性命,整整持续了三年,包括直隶在内,整个华北地区遭遇了两百年来未遇的旱灾,死亡人数超过了1000万,震撼了整个世界。

1876年,南方各省,遭遇了大暴雨,广东、福建两省损失尤为严重。

而北方各省,从长江以北直到中朝边境,出现了大面积的干旱,部分区域颗粒无收。

随后,蝗虫覆盖了直隶省大部,包括天津在内,蝗灾过后,一片狼藉。

第二年(1877年),华北旱情毫无缓解,蝗虫继续光顾。

脆弱的储备粮体系立即崩溃,大规模的死亡开始光临这片十年前遭受战争灾难(平捻之战)的区域。

山西和陕西两省因交通不便,受灾尤其严重。

英国人的外交报告当时这样描写:“在遭受灾难最为严重的一些州县里,百姓像野兽似的互相掠食;在几百个甚至几千个村落中,70%的居民已经死亡了。


朝廷派往山西赈济的阎敬铭说:“往来二三千里,目之所见,皆系鹄面鸠形;耳之所闻,无非男啼女哭。

枯骸塞途,绕车而过,残喘呼救,望地而僵。


灾荒如此严重,其原因固然首在“天灾”,但“人祸”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自内战平息以后,虽然李鸿章等官员大力兴修农田水利,但官场腐败,导致不少水利设施形同虚设。

更为致命的是,平时常设的“常平仓”、“社仓”“义仓”,因战乱和官员的腐败,出现了大面积的“亏短”。

这导致了千百年来最为关键的国家
生活常识分享。

丁戊奇荒的名词解释

丁戊奇荒的名词解释

丁戊奇荒的名词解释丁戊奇荒是一个有趣的词汇组合,它是由三个汉字组成的,每个字都有自己的意义和含义。

在本文中,我将为大家详细解释丁戊奇荒的每个字的意思,以及它们组合在一起所代表的含义。

首先,我们来解释一下“丁”字的意思。

在汉字中,丁字有多种解释,它既可以表示姓氏,也可以用作量词,还可以表示尾巴等。

但在这里,丁字并不是以上的解释,而是指一种特殊的人类状态。

丁字描述了人们感到迷茫、困惑和无处可去的时候的状态。

当人陷入某种困境或面临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就会感到丁丁踏踏。

这种状态下,人们常常会感到沮丧、疲惫和无助。

接下来,是解释“戊”字的含义。

戊字在古代是天干中的第五位,它具有一个与土地和农业相关的概念。

以戊拢后的丁,表达了人们在面对困境时,内心产生了某种焦虑和渴望。

就像盛夏酷暑中的农田,无论水源如何的匮乏,作物还是期待着有一些水能滋润它们,并让它们能继续成长。

这种焦虑和渴望,使人们感到无助和困扰。

最后,是解释“奇荒”这个称谓的含义。

奇荒是古代描述自然灾害的词汇。

奇,意味着异常、奇怪、突发的意思;荒,意味着地死寂、肆虐破坏的状态。

将奇荒与前面提到的丁戊联系起来,它表示了人们在丁丁踏踏的困境中所感受到的异常和破坏。

奇荒不仅仅是自然灾害的描述,更是人们对于无法解决的问题所带来的困扰和不安。

丁戊奇荒这个词汇组合,代表了人们面对困境时所感受到的状态和情绪。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

有时候,我们会感到迷茫和无助,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

这时候,我们就进入了丁丁踏踏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我们会感到焦虑和渴望,希望有一些解决方案能够出现,让我们走出困境。

然而,有时候问题的解决可能并不容易,我们甚至会感受到异常和破坏的情绪,就像丁戊奇荒一样。

面对丁戊奇荒,我们应该怎么办呢?首先,我们要心平气和地面对自己的问题和困境。

接着,我们可以寻求外界的帮助和意见,向他人请教和倾听他们的建议。

有时候,他人的见解和经验可以为我们带来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绪三、四年大□‛,即1877—1878年发生在中国大地的特大灾荒,是用‚丁戊奇荒‛这样骇人的字眼载入史册的。

(‚丁戊奇荒‛,又称‚丁丑奇荒‛,主要是发生在丁丑、戊寅两年。

见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奏稿卷三。

)这场一百年前的大灾荒,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灾荒之一,灾害极其严重,对当时整个社会生活和以后历史都有十分深刻的影响。

它对研究清史、近代史、经济史以及灾荒史来说,不能不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

‚丁戊奇荒‛起于光绪二年(1876年丙子),止于光绪四年(1878年戊寅),光绪三年(1877年丁丑)最严重,连续了三年。

这时是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之后,是太平天国农民大起义、捻军起义和少数民族起义失败之后,中外反动派已经勾结起来,开始在中国建立起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也正是清政府的所谓‚同光中兴‛的开始阶段。

就在这‚一大变局‛的时期,年幼的光绪载□承继早已腐败了的清王朝的皇位。

光绪可能是历史上最不幸的君主,他刚刚上台,一场伴随着人祸而来的特大天灾,便迎面扑来。

1876年春夏两季,南方沿海各省由于雨量过多而遭到水灾,广东、福建两省最为严重。

同时,长江以北各省普遍干旱,广大地区夏秋两收完全受到破坏。

次年,即光绪三年,北方九省大部分地区再次遭到更严重的旱灾,很多地方又发生蝗、雹、疫等灾情。

这次大灾荒延续到1878年,直隶等一部分地区拖到了1879年。

据不完全统计,仅山西、河南、直隶、山东四省,1876年就有181个县受灾,1877年为274个县,1878年达285个县。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第734页。

)这次自然灾害,最严重的是山西、河南、陕西、直隶、山东的旱灾,其次是湖北、安徽等一部分地区的水旱灾害和广东、福建的水灾,南方其他地区和长城以北还获得了较好收成。

在这连续三年大灾荒里,受到天灾严重袭击的饥民达二亿人口,占当时全国人口的半数。

死亡于饥荒和疫病者一千万左右(也有人分别估计为九百万、一千三百万人),从重灾区逃荒外地的人数达到二千万以上。

(参见《光绪东华录》中华版第1册;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2卷;《东方杂志》第26卷第5号等。

)仅山西一省一千六百万居民中,就死亡五百万人,还有几百万人口逃荒或被贩卖到外地。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2卷,第340页。

)在旧中国,每遇较大灾荒总是‚饿殍遍野‛,‚十室九空‛,‚赤地千里‛。

‚丁戊奇荒‛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和腐败反动的清王朝统治下,灾情更为严重,灾区一片凄惨景象。

请看:山西1877年山西巡抚曾国荃向清政府奏报:‚晋省迭遭荒旱,……赤地千有余里,饥民至五六百万口之多‛,‚树皮草根之可食者,莫不饭茹殆尽。

且多掘观音白泥以充饥者,苟延一息之残喘,不数日间,泥性发胀,腹破肠摧,同归于尽‛。

‚询之父老,咸谓为二百余年未有之灾‛。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第741页。

)王锡纶在《丁戊奇荒记》中写道:‚山西无处不旱,……被灾极重者八十余区(县),……饿死者十五六,有尽村无遗者。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第742页。

)清政府派往山西赈济的大员阎敬铭在报告中也说:‚奉命周历灾区,往来二三千里,目之所见,皆系鹄面鸠形;耳之所闻,无非男啼女哭。

枯骸塞途,绕车而过,残喘呼救,望地而僵。

统计一省之内,每日饿毙者何止千人。

‛(《光绪朝东华录》中华版第1册,总页514。

) 河南1877年12月7日《申报》登载:‚今岁豫省之灾,亦不减于山右(指山西),……灾黎数百万,几有易子析骸之惨‛。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第744页。

)次年,袁保恒奏议中说:河南‚成灾七十二处(县)之多,通省核计,已十分之七。

受灾之重,为二百数十年来所未有‛。

灾民‚不得不逃亡四出,扶老携幼,号泣中途,带病忍饥,踉跄载道‛。

直隶河北省从1878年延续到次年九月的荒旱,致使‚保定以西,河间以南,旱蝗相乘,灾区甚广。

……春间犹采苜蓿、榆叶、榆皮为食,继食槐柳叶,……大率一村十家其经年不见谷食者,十室而五;流亡转徙者,十室而三。

逃荒、乞丐充塞,运河官道之旁,倒毙满路。

‛(《张文襄公全集》奏稿卷一。

)到河间放赈的一个官员在日记中写道:‚年青的人们被出卖,特别是女子被带到南方去。

……儿童样子最为可怕了——只剩下枯干的皮包骨头,肚子膨胀(他们的食物是杂草和树皮),面色青黝,两眼发直。

‛有些人‚竟在领受赈济的动作中倒死在地下‛。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2卷,第340页。

)陕西《申报》于1877年10月3日登载:‚秦中自去年立夏节后,数月不雨,秋苗颗粒无收。

至今岁五月,为收割夏粮之期,又仅十成之一。

至六七月又旱,赤地千里,几不知禾稼为何物矣。

……饥民相率抢粮,甚而至于拦路纠抢,私立大纛,上书‘王法难犯,饥饿难当’八字。

……粮价又陡至十倍以上。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第746页。

)……上述史料只是从同类大量资料中选择出来的几例,从这里已经不难看到那幅重灾区凄惨绝顶的图景了。

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这场特大灾荒呢?简单地把灾荒归结于社会原因,那当然是不妥当的。

这次大天灾首先是自然现象的反常引起的。

北方经常出现旱情,但连续三年大面积的奇旱还是罕见的。

然而,天灾又恰恰是和人祸相伴随,吃人的社会制度必然造成吃人的天灾。

‚丁戊奇荒‛严重到如此程度,不能不深刻反映当时农业生产力遭到破坏的状况。

那时社会制度反动,农业经济落后,生产力低下,农民极端贫困,不可能有控制自然灾害的能力;反动统治者只知搜刮掠夺,并不关心防灾抗灾的建设,乱伐森林,水土流失,水利长期失修,这就极大地加重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

‚丁戊奇荒‛,就河北省来说,就是由于‚河务废弛日甚‛。

‚凡永定、大清、滹沱、北运、南运五大河,又附丽五大河之六十余支河,原有闸坝堤埝,无一不坏;减河引河,无一不塞。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第717—718页。

)全国也是如此,当时有名的改良派思想家王韬正确指出:‚今河道日迁,水利不讲,旱则赤地千里,水则汪洋一片,民间耕播至无所施。

‛(王韬:《□园文录外编》卷一。

)反动统治阶级不但不能采取有效办法积极救灾,反而趁火打劫,更直接地制造了饥荒。

清王朝认为救灾‚首曰诚祈‛,把‚拈香祈雨‛、‚设坛祈祷‛等愚昧活动用来自欺欺人,做为‚第一要务‛。

虽然也采取若干‚开仓平粜‛,设立粥厂,‚以工代赈‛,‚捐廉(停俸、减俸)救荒‛,‚捐输(卖官)赈灾‛,‚收买蝻子(蝗虫)‛等措施,但收效甚小,却有利于地主官绅进一步掠夺压榨饱受饥荒苦难的灾民。

清政府注意的是灾荒影响税收和它的统治,并不关心广大灾民的死活。

反动政府为了多征二十倍的田赋,竟允许种植鸦片。

这次灾情最重的山西、陕西,都是种植鸦片很多的省份。

1877年山西省耕地面积约为530万亩(当时全国耕地约八亿亩),有60万亩好地种鸦片,占九分之一强。

难怪山西巡抚曾国荃说:‚此次晋省荒歉,虽曰天灾,实由人事。

自境内广种罂粟以来,民间蓄积渐耗,几无半岁之种,猝遇凶荒,遂至可无措乎。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第60、457-459、462-463页。

)继任山西巡抚张之洞也指出:‚丁戊奇荒,其祸实中于此‛。

‚垣曲产烟最多,饿毙者亦最多。

‛(《张文襄公全集》奏稿卷三。

)户部官员为了每年额外得到三万两所谓‚饭银‛,一再拒绝御史们‚暂停以粮酿酒‛的要求。

而当时仅直隶一省每年酿酒就消耗粮食几百万石。

(《光绪朝东华录》第1册,总页570-571。

)清政府面对严重灾情,仍以‚已有定例‛为名,不肯缩减宫廷的庞大开支,继续筹巨款大修西太后的颐养宫殿,修建同治皇帝皇后的陵寝,还向各地采办各种奢侈品。

言官们对此多次谏阻,都遭到‚著毋庸议‛的严词拒绝,甚至‚传旨申斥‛。

灾民身陷绝境,纷纷倒毙,而封建官僚们仍然作威作福,欺压百姓。

礼部尚书恩承等去四川由晋陕灾区过境,地方政府‚虽人夫死亡,车马倒毙,(仍)百计备支,不敢缺少‛,可是这位尚书大人‚行至晋境,每处常带轿夫,杂费折钱百数十千;门包零费,银数百十两;酒席折价外,又用燕菜烧烤及海菜多桌;大车轿车四十余辆,驿马民马六十余匹。

合计一日尖宿之费,官供民派,需银千数百两‛,仍不满足,竟然‚需索杂费,闹至县署!‛(《光绪朝东华录》第1册,总页758。

)在那黑暗腐朽的封建官僚体制下,尚书承恩的恶行能是个别事例么?他们完全不顾广大灾民在水深火热之中,只能加重灾情!饥荒是人民的灾难,又是豪绅、贪官、奸商、高利贷者大发横财的良机,有所谓‚一欠等三收‛。

地主豪绅借机兼并土地;贪官‚吃灾卖荒‛;高利贷者‚越境放债,贱准地亩‛;奸商‚囤积居奇,操纵粮价,致使粮价暴涨数倍、十数倍不止。

‛(皆见《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第534—538、547—563、594页。

)他们还趁灾民危难之机,与人贩子勾结起来,大批贩卖人口,仅灵邱县县衙的登记簿上,‚就有十万以上的妇女和孩童被出卖了‛。

(1878年Pere de Marchi的《饥荒报告》,引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2卷,第340页。

)交通落后,固然影响了粮食运入灾区,但是当时各省之间也不可能有统筹全局、互相协作、支援灾区的风格。

河南当局曾得到朝廷允许,向产米多的江苏省请求借几万石义仓陈米。

江苏的官绅们经过‚反复筹议‛之后,答以‚万难借拨‛,仅仅拿出二万两银子捐款,搪塞了事。

(《光绪朝东华录》第1册,总页570-571。

)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侵略势力,自然不会放弃利用中国人民这次灾难,进行侵略活动。

本来发生‚丁戊奇荒‛,就是和外国资本主义日益加深侵略分不开的。

灾情发生后,他们又大肆活动,不仅外国教堂贱买土地,拐骗人口,并且各国利用清政府国库涸竭,力图对它借贷,以便充当大债主,进一步控制中国的财政。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2卷,第341-342页。

)同时,外国侵略势力开始将洋米洋面倾销中国。

1867年我国始有洋米进口的记载,‚丁戊奇荒‛时洋米进口已达到一百万公担,价值一百六十万海关两。

不久面粉也开始大量进口了。

中国是世界上产粮最多的农业大国,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统治下,粮食进口却越来越多,到1933年已达到三千五百万公担以上。

显然,光绪三、四年这场大灾荒,是粮食由出口而转为大量进口的关键。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第773—774页。

)粮食和其他商品进口增加,由于大灾荒而使农产品和有关原料出口减少,中外贸易发生了新的变化(根据《光绪朝东华录》第1册光绪2、3、4、5年统计列表。

):(附图)上表清楚说明,‚丁戊奇荒‛之前,出口远多于进口,出超达一千余万两;大灾荒改变了中外贸易状况,出口锐减,进口增加,入超近一千万两,灾荒前后呈鲜明的对比。

‚丁戊奇荒‛发生后,封建统治阶级和外国侵略势力不但没有减轻灾情,反而加重了灾情,造成了灾民的大灾难,使灾区失去了生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