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二版)第九章 学习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复习资料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复习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心理学的性质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1879年,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研究人的意识经验,从此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冯特因此被誉为“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旗手”。
3、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哪些方面?其研究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
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也研究动物的心理现象,既研究个体的心理现象,也研究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
基本任务是探索心理现象的本性、规律、机制和事实。
对象:正常成年人领域:个人现象:最一般最普遍的规律性质:静态的角度4、分类:心理过程:通常把认识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统称为心理过程。
(认知、情感、动机)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会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
(心境、灵感)心理特征: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能力、气质、性格)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联系密切,作为一个整体存在。
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
心理过程的进行,受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的影响。
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转化。
5、阐述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一)选择课题和提出假说(二)设计研究方案(三)搜集资料(四)整理与分析资料(五)解释结果和检验假说第二节心理学研究的方法一(一)描述研究 1、个案研究2、调查法(问卷调查、晤谈法)3、自然观察法(二)相关研究(三)实验研究(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1、教育实验2、实验室实验二科学性的标准㈠可复制性㈡可证伪性㈢系统性三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一)可公开检验原则(二)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原则刺激变量:是指能够引起机体反应的刺激特征。
机体变量:是指个体自身的特征。
反应变量:是指刺激引起在行为上发生变化的反应种类和特征。
(三)人文关怀原则四当代心理学的特点(一)多种研究取向的综合(生物学、行为、认知、社会文化、心理动力学取向)(二)分支学科繁茂发展1.基础: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2.应用:人格、发展、比较、社会、变态、教育、咨询、管理、工业或组织、消费、医学、司法、运动、军事、健康心理学)第三节现代心理学的发展6、构造主义:心理活动的内容代表人物:[德]冯特(创始人)、铁钦纳(推广)基本观点:心理学应该采用内省法来研究人的直接经验,个体的直接经验要从内容、过程和原因进行研究;个体经验由人的感觉、意象、感情三种元素结合而成。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9章~第12章【圣才出品】
A.经典条件反射
十万种考研
D.社会学习
【答案】D
【解析】巴甫洛夫提出了经典条件反射作用说;操作条件反射作用说的代表人物有桑代
A.托尔曼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B.华生
C.斯金纳
D.桑代克
【答案】C
【解析】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其中一个应用就是程序教学。程序教学是
通过教学机器呈现程序化教材而进行自学的一种方法。
13.从榜样中所观察到的行为,产生动作再现是观察学习的( )。 A.注意过程 B.保持过程 C.复制(再造)过程 D.动机过程 【答案】C 【解析】观察学习有四个子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动 作再现过程也称复制过程,即学习者复制从榜样情景中所观察到的行为。
16.一般情况下,学校或单位里都会评出一些“先进分子”,开个表彰大会,并给予奖 励。主要可以用( )的理论来解释。 A.皮亚杰 B.斯金纳 C.韦纳 D.班杜拉 【答案】D 【解析】本题应用的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中的替代强化,它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
6 / 114
圣才电子书
圣才电子书
第9章 学 习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一、单项选择题 1.语法知识的学习促进了语言的表达。这种迁移现象是( )。(统考 2011 研) A.陈述性知识对陈述性知识的迁移 B.陈述性知识对程序性知识的迁移 C.程序性知识对陈述性知识的迁移 D.程序性知识对程序性知识的迁移 【答案】B
强化而间接地受到强化。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17.当学生安静下来时就允许他离开禁闭室,这属于(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消退 D.惩罚 【答案】B 【解析】正强化是指通过呈现个体喜爱的剌激增强其反应的概率。负强化是指通过消除 或中止不愉快的条件或剌激来增强反应概率。允许学生离开禁闭室是消除或中止不愉快的条 件或刺激,是为了增加学生安静的行为概率,因而是负强化。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思维【圣才出品】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思维【圣才出品】第11章思维11.1复习笔记一、概述(一)什么是思维思维(thinking)是指在超出现实的情境下分析有关条件以求得问题解决的高级认知过程。
思维是大脑在解决问题时的高级认知过程。
思维是很复杂的认知过程,包含着广泛的心理活动。
(二)思维的种类思维有多种形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思维进行分类。
1.命题思维、心象思维和动作思维(1)命题思维是指由概念组成命题的思维形式;(2)心象思维是照顾用心象,特别是视觉心象来思维的形式;(3)动作思维是以实际操作来进行的思维。
2.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根据思维探索的方向,可把思维区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1)聚合思维(convergent thinking)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或一个最好的解决方案);(2)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是一种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去探索新的远景,去追求多样性的思维。
3.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根据思维的独创性,可把思维区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常规思维(normative thinking)就是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2)创造性思维(creative thinking)是产生新的并有社会价值成果的思维,具有独创性。
(三)思维的神经生理机制1.极其复杂的思维活动是脑的三个机能系统整体性活动的结果(1)神经病理学的研究表明,左侧半球颞上回后部是司词句记忆的,这一部位的损伤会导致言语听觉记忆障碍,病人记不住用口语表达的问题,因而连很简单的口头算题都很难解决。
(2)左侧顶—枕区系统的损伤会引起同时性(空间的)综合的严重破坏。
这既表现在直接的、直观的行为中,也表现在运用符号方面。
病人虽然能记住算题并主动尝试解题的方法,但由于不能理解逻辑—语法结构,因而仍不能解答算题。
(3)额叶损伤对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与《普通心理学》(彭聃龄)两份笔记(综合+对比)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与《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综合对比版说明:现在的心理学考研基础课中,这两本书是重点,很多研友苦于没有时间和精力对比二者的异同。
本资料先分别详细总结了两本书的知识点和脉络,资料的最后把两本书中不一样的地方总结了出来。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著第一章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想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1)心理与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
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
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
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
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
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
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
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
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
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
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
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二版)第九章-学习
第九章学习第一节概述一、什么是学习学习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1、学习是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行为是相对持久的变化(学会的东西在短时间内不会忘记)3、学习是基于经验的过程(学习需要多次重复)二、学习的两种研究取向(一)学习是怎样产生的行为主义将学习看成行为或反应速度、发生频率或形式的改变,这种改变主要是各种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
认知学习论着重研究知识和技能的习得、心理结构的形成、信息加工及信念等。
(二)学习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行为论强调环境的作用,具体而言,注重刺激的安排和呈现、对反应的强化等。
(周围没人学习,自己也不想学习)认知论把学习者的思想、信念、态度和价值观等看得非常重要。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第二节经典条件作用一、巴甫洛夫的实验范式无条件反射:由外界环境刺激导致的不需要学习的自然的生理反应(膝跳反射,眨眼反射)条件反射:外界环境刺激(中性刺激或无关刺激)导致的反应,是一种习得反应(画饼充饥)经典条件作用:在无条件发射的基础上,通过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的多次结合,使动物在条件刺激下产生与无条件刺激的相似反应。
二、经典条件作用原理(一)强化:在经典条件作用中,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或者指与条件刺激同时呈现、交替呈现或比条件刺激稍后呈现无条件刺激(二)习得与消退习得:条件的反应首次被诱发出来并随着实验的重复而不断增强其频率的过程。
消退:条件作用习得后由于条件刺激的多次呈现而没有伴随无条件刺激,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之间的联结逐渐削弱,从而使个体对条件刺激反应的强度和频率逐渐削弱直至消失的过程。
(太久没用的英语单词会忘记)(三)泛化与分化泛化:在条件作用习得之初,条件刺激本身外,那些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其他刺激也或多或少具有条件刺激的效应(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分化:动物只对经常受到强化的刺激产生条件作用,而对其他近似刺激则产生抑制效应(四)次级条件作用:如果一种条件作用已经巩固,再用另一个新的中性刺激与这个条件刺激相结合形成的作用(五)第一与第二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以第一信号为条件刺激而建立起来的条件作用系统第二信号系统:以语言和文字为条件刺激而建立起来的条件作用系统三、经典条件作用原理的运用(一)情绪学习约翰·华生是一位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通过动物行为研究而创立了心理学行为主义学派,强调心理学是以客观的态度去研究外在可观察的行为。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 课后习题 (第9章 学 习)【圣才出品】
第9章学习一、概念题1.学习答:学习(1earning)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学习的定义蕴涵三层意思:①学习是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虽然人们无法直接观察到学习本身,但从其外在的行为改善和个人的饮食行为、对待工作方式等待人接物中,推断出其行为潜能的改变。
②学习行为是相对持久的变化。
一旦学会了某种行为,这种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就会相对持久地表现出来。
③学习是基于经验的过程。
学习只能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没有经验就无所谓学习。
个体的经验包括吸收信息和作出反应来影响环境。
学习既包含学习结果在行为上的改变,也包含记忆、思维等不能被直接观察到的内部智力活动。
但是学习不包含因机体成熟及大脑发育所带来的行为变化,也不包含因疾病和脑损伤而引起的行为变化。
2.联结学习理论答:联结学习理论是一种强调刺激—反应联结在个体学习过程中的作用的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在学习领域的应用,该理论认为学习的发生是刺激与刺激或反应与结果联结的形成,又称为学习的行为论。
联结学习理论把学习看成行为或反应速度、发生频率或形式的改变,这种改变主要是各种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
两个刺激(S)在时间和空间上紧密相连时,人们在头脑里就会把这两种心理表征联结起来。
人类在适应环境中形成了行为(R)与结果(O)之间的联结。
在联结学习理论看来,一旦建立了大量的这种简单联结,人类就能够更好地调整行为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刺激(S)与刺激(S)联结学习使人类能够预测环境,反应(R)与结果(O)联结学习使人类能够更好地改变行为以适应环境。
联结学习理论认为,研究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分析联结是怎样建立起来和被使用的。
3.认知学习理论答:认知学习理论是一种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个体学习的理论,着重研究知识和技能的习得、心理结构的形成、信息加工及信念等。
该理论认为,即便是刺激与刺激的联结、反应与结果之间联结会产生学习,但这种学习也含有心理成分。
用联结学习不能解释刺激与反应间形成联结的内在原因。
临床心理学第2版课件第九章精神分析理论与治疗技术
第二节 精神分析与心理动力治疗 三、治疗过程
(一)先向病人介绍精神分析治疗的基本程序和目的
(二)节制和自由联想
节制:治疗者少讲话,多倾听。 自由联想:坚持让病人说出心中所想的事情,不要琢磨,不必想得很清楚,不必安排秩序,甚至可以
说出那些他认为不真实的、可能伤害治疗者或者他所爱的人的内容。
(三)治疗同盟
潜意识冲突,主要指童年时形成以及没有得到解决的冲突,大多数冲突涉及俄狄浦斯期的愿望。
最典型的潜意识冲突:存在于力比多或攻击的愿望与惧怕失落、惧怕报复及现实世界的限制之间,或 者说冲突存在于愿望满足与不能满足之间。
冲突过程:本我的冲动(力比多愿望)在寻求释放时受到自我防御机制的阻碍,防御的作用使得本我 的冲动不能通过自我适当地释放以获得满足或直接进入意识领域获得满足。
三、治疗过程
(七)梦的分析与运用
梦在治疗中的运用
通向潜意识
通过梦观察病人是如何思考、感受、防御和阻抗的,以帮助病人了解自己内心的活动
梦是潜意识冲突的指示物 梦是移情的指示物
(八)结束治疗
当病人感到人格中惹起麻烦的那部分已经分离出去; 那些曾经造成症状的症结已被排斥出去; 当病人能够深刻理解自己的防御和移情,并能认识不同的移情表现; 当病人对自己的心理活动有深入的了解,并开始运用自我探索的方式去解决新的问题 ……
四、认知领悟疗法的适应症
露阴癖 恋物癖 摩擦癖 窥淫癖等性变态 以及强迫症和对人恐惧症
结束
宽恕 分离
第三节 中国的精神分析:钟式认知领悟疗法 一、认知领悟疗法的心理病理学说
钟友彬认为,病症的根源在于儿童时代受过的精神创伤,这些创伤引起的恐惧在脑内留下的痕迹,在 成年期遇到挫折后就会再现出来影响人的心理,以至于必须用对待儿童的态度,去对待本来不值得恐 惧的事物。
《心理学导论》第九章
第九章思维【学习目标】 (2)【学习建议】 (2)【学习重点】 (2)【关键词】 (2)第一节思维概述 (4)一、思维的含义及其特征 (4)二、思维的种类 (5)三、思维过程 (7)第二节概念形成 (9)一、概念概述 (9)二、概念形成过程 (11)三、概念掌握 (13)第三节推理和决策 (17)一、推理 (17)二、决策 (18)第四节问题解决 (20)一、问题解决内涵 (20)二、问题解决策略 (23)三、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25)第五节创造性思维 (28)一、创造性思维及其特征 (28)二、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过程 (28)三、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9)【学习目标】了解和掌握思维的基本概念、基本过程和基本理论,了解思维的含义、思维种类、思维形式、问题解决和创造性问题解决。
能够运用思维的基本原理和思维研究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思维问题。
【学习建议】理解和掌握思维的基本含义、思维过程、思维的种类、概念的含义、推理过程、问题解决和创造性思维等基本内容,以及思维的主要研究领域和重要意义。
【学习重点】1.思维是人脑借助言语、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它与感觉和知觉之间存在着重要区别。
思维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两个基本特征。
2.思维过程是人脑中心智的一系列复杂的认知操作,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归类、抽象与概括、体系化与具体化等多种思维活动。
3.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构成人类知识的最基本成分。
概念包括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
4.概念形成是指个体以直接经验为基础,从许多同类事物的不同例证中发现和获得客观事物的共同特征的过程。
概念形成经历抽象化、类化和辨别三个阶段。
5.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分为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以及检验假设四个过程。
检验假设有两种方法:直接检验(实验和实践活动)、间接检验,即根据已掌握的科学原理,利用思维活动对假设进行论证。
6.问题解决策略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搜索问题空间、选择算子时运用的策略总称。
心理学导论练习题第九十章
《心理学导论(第二版)》黄希庭练习题(第九、十章)第九章一、填空题1.消退(extinction)是指_________习得之后,由于___________的多次呈现而没有伴随__________,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之间的联结逐渐削弱,从而使个体对条件刺激反应的强度和频率逐渐减弱直至消失的过程。
条件作用的消失并不意味着这一联结已经消失,如果再过一段时间,条件作用还会__________。
2.要想有效地形成一种反应,最好是先进行__________,然后过渡到__________,最后施以__________,这种将不同__________混合使用的方法可以达成最大学习的效果。
3.观察学习是美国心理学家__________在1960年代提出的一个概念。
神经科学家发现,__________是观察学习的神经基础。
4.班杜拉认为自我调节学习包含三个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5.生物反馈是指借助于__________把采集到的身体内部的生理过程、__________加以放大,以__________形式呈现出来,让个体了解自身的__________,并学会在一定程度上随意加以控制。
二、选择题1.药物成瘾是通过()而形成的A.条件反射B.操作条件作用C.次级条件作用D.经典条件作用2.如果一个小孩害怕白鼠,那他最不可能泛化到害怕()A.白兔B.杯子C.猫D.棉毛衣3.齐梅曼的自我调节学习模型包括()阶段A.自我监控B.预先考虑C.操作或意志控制D.自我反思4.以下属于次级强化物的是()A.食物B.水C.奖品D.安全5.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原理应用于教育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A.条件反射B.操作条件作用C.次级条件作用D.经典条件作用三、名词解释1.条件反射2.强化3.阻滞4.习得性无助感5.低路迁移四、简答题1.如何理解学习的含义?2.经典条件作用有哪些原理?3.部分强化包含哪几种基本的程式?4.观察学习由哪些相互关联的过程组成?5.行为论与认知论关于学习迁移是如何发生的有何不同观点。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单项选择题:1~42小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以脑的形态和功能参数为自变量,观察在不同生理状态下行为或心理活动的变化的心理学分支学科是()。
A.生理心理学B.心理生理学C.医学心理学D.临床心理学【答案】A【解析】以脑的形态和功能参数为自变量,观察在不同生理状态下行为或心理活动的变化是生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B项,心理生理学研究由心理活动引起的生理功能的变化,以不同的心理活动为自变量,揭示心理现象和它的物质本体——神经过程的关系,科学地解释各种心理现象,进而指导临床实践。
C项,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诊断、治疗及预防中的作用。
D项,临床心理学的任务是研究变态心理与变态行为的矫正和治疗,如各种神经病和精神病的诊断和治疗等。
2.研究人与机器之间的配置和机能协调,从而实现人、机器、环境系统最好匹配的心理学分支学科是()。
A.工程心理学B.工业心理学C.管理心理学D.社会心理学【答案】A【解析】工程心理学研究人与机器之间的配置和机能协调,实现人、机器、环境系统的最好匹配,使人能在安全有效的条件下从事工作。
B项,工业心理学研究工业劳动过程中人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其分支学科包括工程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等。
C项,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们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D项,社会心理学是系统研究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科学。
3.下列选项中关于突触表述错误的是()。
A.突触是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B.突触分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C.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有一个突触D.神经冲动在突触间的传递借助于神经递质【答案】C【解析】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有大量的突触,据估计,一个脊髓前角的运动神经元的胞体可有2000个突触。
4.“植物性神经系统”这个名词的提出者是()。
A.莱尔B.兰格莱C.瓦尔岱耶D.威尔尼克【答案】A【解析】l9世纪德国学者莱尔最先提出“植物性神经系统”这个名词。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二版意志
第十四章意志第一节概述一、什么是意志意志:人为了一定的目标,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
意志活动是有目标的行动。
并不是所有自觉的有目标的行动都有内心意志努力的性质。
二、意志与自由自由意志:指行为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受个人意志控制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意志是自由的,但又是不自由的。
说它是自由的,因为在一定的条件下,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地选择目的,发动或制止某种行动,按某种方式、方法行事;说它是不自由的,因为人的一切愿望、一切行动都必须符合客观规律,否则,将一无所成。
三、意志过程意志过程:指意志行动的发生、发展和完成的历程。
这一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采取决定阶段和执行决定阶段。
前者是意志行动的开始阶段,它决定意志行动的方向,是意志行动的动因;后者是意志行动的完成阶段,它使内心追求的目标、计划付诸实施,以达成该目标。
(一)采取决定阶段:采取决定阶段一般包含选择目标、设定标准、制订计划、心理冲突和矛盾、作出决策等许多环节。
目标是人的行动所期望的结果。
(二)执行决定阶段:执行决定是意志行动的最重要环节。
因为即使在作出决定时有决心,有信心,如果不付诸行动,这种决心和信心依然是空的,意志行动也就不能完成。
决心和信心发生动摇1、执行决定时遇到的困难,要付出大的努力,但与个体已形成的消极的人格特征(如懒惰、骄傲、保守、坏习惯等)或兴趣爱好发生矛盾,从而使决心和信心发生动摇。
2、在作出决定时虽然选择了一种目标,其他目标仅受到暂时的压抑,但仍然很有吸引力。
在执行决定的过程中,暂时受到压抑的期望又可能重新抬头,产生了新的心理冲突。
3、在执行决定的过程中,还可能产生新期望、新意图和方法,它们也会同预定的目标发生矛盾,令人踌躇,干扰行动的进程。
4、有时在作出决定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各种主客观条件,没有预见到事物的发展变化,在执行决定时遇到新情况,出现新问题,而人又缺乏应付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知识和技能,也可能使人犹豫不决。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_练习题
《心理学导论(第二版)》黄希庭练习题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从个体心理的动态-稳态维度,人的复杂心理系统可以区分出、和。
2.心理学研究的行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如写字、看电视等,称为;另一类是如知觉、注意、欲望、意愿等。
3.心理学的科学性表现在,,三个基本特征上。
4.心理学的科学研究在探寻心理与行为知识的过程中大多都遵循,,三项基本原则。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很多。
可以把这些方法大致分为,,三大类。
二、选择题1.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程序是()A.选题和提出假说B.设计研究方案C.收集资料,整理与分析资料 D解释结果和检验假设2.心理学家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实证研究的范围很广,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A.描述心理事件B.揭示心理规律C.探明心理结构D.确定心理机能3.下列哪些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属于描述研究()。
A.自然观察法B.调查法C.个案法D.实验法4.变量指在量上或质上可以有变异的因素或特征。
心理学研究的问题虽然很多,但它都要涉及()变量及其相互关系。
A.刺激变量B.中介变量C.反应变量D.机体变量5.相关法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之一,从相关系数可以了解到变量之间相互联系的()。
A.变量的因果关系B.负相关C.相关的强度D.正相关三、名词解释1.认知过程2.意志过程3.心理状态4.心理特征5.心理结构四、简答题1. 什么是操作性定义(operational definition)?2. 什么是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的原则?3. 什么是刺激变量,它有哪些形式?4. 什么是机体变量,它有哪些特征?5. 什么是实验法?五、分析题1. 采用自然观察法研究心理学问题时可能遇到哪些困难?2. 调查法是以提问题的方式,要求被调查者就某个或某些问题回答自己的想法。
可分为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两种方式,他们各有什么优缺点?3. 分析相关与因果之间的关系。
4. 在心理学中,相关研究与实验法在试图建立变量之间关系的问题上有什么不同?5. 分析实验法的优缺点。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教材下载及真题视频讲解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教材下载及真题视频讲解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网授精讲班【教材精讲+考研真题串讲】目录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网授精讲班【共37课时】电子书(题库)•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与视频课程【26小时高清视频】•试看部分内容名校考研真题一、单项选择题1理解问题的第一步是:()。
[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研] A.克服思维定势B.消除功能固着C.建立问题空间的内部表征D.决定使用算法、还是启发法【答案】C查看答案2初级视觉区、初级听觉区、躯体感觉区、言语运动区在大脑皮层的部位依次是()。
[统考2011年研]A.顶叶、额叶、颞叶、枕叶B.顶叶、枕叶、颞叶、额叶C.枕叶、额叶、顶叶、颞叶D.枕叶、颞叶、顶叶、额叶【考点】大脑皮层的功能分区。
【答案】D查看答案【解析】视觉区位于顶枕裂后面的枕叶内;听觉区位在颞叶的颞横回处;躯体感觉区位于中央沟后面的一条狭长区域内;在左半球额叶的后下方,靠近外侧裂处,是言语运动区。
3根据听觉位置理论,耳蜗对高频声波反应的敏感区域位于()。
[统考2011年研]A.顶部B.中部C.背部D.底部【考点】听觉的位置理论。
【答案】D查看答案【解析】位置理论又称共鸣理论,由赫尔姆霍茨提出。
他认为,由于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因而就像一部竖琴的琴弦一样,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声音的频率高,短纤维发生共鸣,声音的频率低,长纤维发生共鸣。
4双重编码理论是指:()。
[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研]A.视觉和听觉B.语义和表象C.语言和听觉D.概念和图像【答案】B查看答案5Parkinson氏病被认为是下述哪一种原因所造成的?()[中山大学2005年研]A.神经胶质细胞损伤B.使用多巴胺的神经细胞功能退化C.大脑中在受体上颉颃性化学反应造成的D.缺乏清理神经系统废物的酶【答案】A查看答案6人对同一个目的同时产生两种对立的动机,这种动机冲突是()。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 章节题库 (第1章 绪 论)【圣才出品】
第1章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心理学派与其代表人物,正确匹配的是()。
(统考2010研)A.机能主义——冯特B.格式塔——铁钦纳C.人本主义——罗杰斯D.构造主义——詹姆斯【答案】C2.某次抽样调查研究显示,学生每天看电视的时间越多,他们的学习成绩越差。
该研究属于()。
(统考2009研)A.因果研究B.相关研究C.个案研究D.纵向研究【答案】B3.强调心理学不应该以意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派是()。
(统考2008研)A.构造主义B.机能主义C.人本主义D.行为主义【答案】D4.现代心理学诞生和发展的两个重要历史渊源是哲学和()。
(统考2008研)A.生理学B.社会学C.人类学D.物理学【答案】A5.小虹被她的哥哥打哭了。
她妈妈询问她哥哥打她前她做了什么?她妈妈试图搞清楚她女儿的行为和她儿子的反应之间的联系。
小虹妈妈正采用下述哪类心理学家常用的方法?()(中山大学2008研)A.行为主义心理学家B.机能主义心理学家C.构造主义心理学家D.精神分析心理学家【答案】A6.持构造主义观点(stracturalism)的心理学家认为研究个体意识的最佳途径是全面了解构成意识经验的成份。
这种观点与下述哪种理论最为一致?()(中山大学2008研)A.关于知觉的自上而下加工模型B.关于知觉的折衷模型C.关于知觉的自下而上加工模型D.关于知觉的颉颃加工模型【答案】C7.Wilhelm Wundt 相信心理学应该重点()。
(中山大学2007研)A.探求存在的本质特点B.研究刺激和反应的关系C.确定人类行为的无意识动机D.检查人们对瞬间经验的觉察情况【答案】D8.Freud的观点与1900年代早期的主流观点不一样,他认为()。
(中山大学2007研)A.变态行为具有生物学基础B.人们不完全能意识到其行为的原因C.人具有自由意识(free will)D.强调环境因素对行为的影响【答案】B9.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从而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这位被誉为“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旗手”的是()。
《心理学导论(第二版)》黄希庭-练习题【全】解读
《心理学导论(第二版)》黄希庭练习题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从个体心理的动态-稳态维度,人的复杂心理系统可以区分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
2.心理学研究的行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观察到的行为为反应,如写字、看电视等,称为外显行为;另一类是内隐行为如知觉、注意、欲望、意愿等。
3.心理学的科学性表现在可复制性,可证伪性,系统性三个基本特征上。
4.心理学的科学研究在探寻心理与行为知识的过程中大多都遵循可公开检验原则,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原则,人文关怀原则三项基本原则。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很多。
可以把这些方法大致分为描述研究,实验研究,相关研究三大类。
二、选择题1.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程序是(ABC)A.选题和提出假说B.设计研究方案C.收集资料,整理与分析资料D解释结果和检验假设2.心理学家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实证研究的范围很广,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ABCD)。
A.描述心理事件B.揭示心理规律C.探明心理结构D.确定心理机能3.下列哪些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属于描述研究(ABC)。
A.自然观察法B.调查法C.个案法D.实验法4.变量指在量上或质上可以有变异的因素或特征。
心理学研究的问题虽然很多,但它都要涉及(ACD)变量及其相互关系。
A.刺激变量B.中介变量C.反应变量D.机体变量5.相关法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之一,从相关系数可以了解到变量之间相互联系的( C )。
A.变量的因果关系B.负相关C.相关的强度D.正相关三、名词解释1.认知过程:是指个人获取知识的心智活动。
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个人对世界的认识始于感觉和知觉,感觉和知觉通常是时有发生的因而合称感知,2.意志过程指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标,按计划不断地克服内部和外部困难并力求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3.心理状态指人在某一时刻的心理活动水平。
例如一个人在一定时间里是积极向上还是悲观失望,是紧张、激动还是轻松冷静等。
4.心理特征指一个人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如有的人观察敏锐,有的人粗枝大叶;有的人记得快且牢,有的人记得慢且易忘;有的人思维灵活,有的人思维呆板;有的人情绪稳定,有的人却易波动;有的人意志果断、坚韧不拔,有的人优柔寡断、朝三暮四。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1章~第4章【圣才出品】
第三部分章节题库第1章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心理学派与其代表人物,正确匹配的是()。
(统考2010研)A.机能主义——冯特B.格式塔——铁钦纳C.人本主义——罗杰斯D.构造主义——詹姆斯【答案】C2.某次抽样调查研究显示,学生每天看电视的时间越多,他们的学习成绩越差。
该研究属于()。
(统考2009研)A.因果研究B.相关研究C.个案研究D.纵向研究【答案】B3.强调心理学不应该以意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派是()。
(统考2008研)A.构造主义B.机能主义C.人本主义D.行为主义【答案】D4.现代心理学诞生和发展的两个重要历史渊源是哲学和()。
(统考2008研)A.生理学B.社会学C.人类学D.物理学【答案】A5.小虹被她的哥哥打哭了。
她妈妈询问她哥哥打她前她做了什么?她妈妈试图搞清楚她女儿的行为和她儿子的反应之间的联系。
小虹妈妈正采用下述哪类心理学家常用的方法?()(中山大学2008研)A.行为主义心理学家B.机能主义心理学家C.构造主义心理学家D.精神分析心理学家【答案】A6.持构造主义观点(stracturalism)的心理学家认为研究个体意识的最佳途径是全面了解构成意识经验的成份。
这种观点与下述哪种理论最为一致?()(中山大学2008研)A.关于知觉的自上而下加工模型B.关于知觉的折衷模型C.关于知觉的自下而上加工模型D.关于知觉的颉颃加工模型【答案】C7.Wilhelm Wundt相信心理学应该重点()。
(中山大学2007研)A.探求存在的本质特点B.研究刺激和反应的关系C.确定人类行为的无意识动机D.检查人们对瞬间经验的觉察情况【答案】D8.Freud的观点与1900年代早期的主流观点不一样,他认为()。
(中山大学2007研)A.变态行为具有生物学基础B.人们不完全能意识到其行为的原因C.人具有自由意识(free will)D.强调环境因素对行为的影响【答案】B9.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从而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这位被誉为“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旗手”的是()。
普通心理学(第二版)第九章
2.2 驱力理论
赫尔
他认为,机体的需要产生内驱力。内驱力激起个体的行为,内驱力是一种中间变量, 其力量大小可以根据需要持续时间的长短、引起行为的强度或能量消耗从经验上加 以确定。在赫尔的理论中,内驱力主要有两种:原始性内驱力和继发性内驱力。原 始性内驱力与生物性需要状态相联系,并与个体的生存有密切的关系。这些内驱力 产生于机体组织的需要,如饥、渴、呼吸、回避痛苦等。继发性内驱力是对情境或 者环境中的其他刺激而言,这种情境会随着原始性内驱力的降低而产生作用,成为 个体的另一种内驱力。
2.1 本能理论
詹姆斯
詹姆斯(William James)在1890年出版的《心理学原理》中,把本能定义为无须 事先经过教育就能自动完成的动作官能。
他提出,人除了具有饥渴、性、母性等生物的本能以外,还具有模仿、竞争、恐惧、 同情、建设、清洁等社会本能。
詹姆斯认为,社会生活的样式是由人的本能决定的。
2.2 驱力理论
霍尔
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最早是由霍尔提出的,其主要观点是,机体的需要会触发 一种强烈的唤醒状态,这就是驱力,这种未分化的驱力状态为随机活动提供能量, 直至随机活动消除驱力紧张的状态,机体便停止随机活动。
驱力理论认为,驱力可以来自内部刺激,也可以来自外部刺激:由内部生物需要引 发的驱力称为原始驱力,原始驱力是不需要习得的,如饥渴时求食求饮;通过条件 作用而获得的驱力称为获得驱力,如希望获得他人的尊重,获得名誉、权力等。
需要具有对象性,总是指向某种东西、条件或活动的结果等。它既包括物质的东西 如衣食住行,也包括精神的东西如文化、艺术、兴趣爱好等。需要还具有周期性。
生活中,各种动机都是有相应的需要做后盾,但是,并非任何需要都能够转化为动 机。有时个体需要的强度较弱,人们只能模糊地意识到甚至意识不到它的存在,因 而难以成为推动人们的行为活动的动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学习第一节概述一、什么是学习学习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1、学习是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行为是相对持久的变化(学会的东西在短时间内不会忘记)3、学习是基于经验的过程(学习需要多次重复)二、学习的两种研究取向(一)学习是怎样产生的行为主义将学习看成行为或反应速度、发生频率或形式的改变,这种改变主要是各种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
认知学习论着重研究知识和技能的习得、心理结构的形成、信息加工及信念等。
(二)学习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行为论强调环境的作用,具体而言,注重刺激的安排和呈现、对反应的强化等。
(周围没人学习,自己也不想学习)认知论把学习者的思想、信念、态度和价值观等看得非常重要。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第二节经典条件作用一、巴甫洛夫的实验范式无条件反射:由外界环境刺激导致的不需要学习的自然的生理反应(膝跳反射,眨眼反射)条件反射:外界环境刺激(中性刺激或无关刺激)导致的反应,是一种习得反应(画饼充饥)经典条件作用:在无条件发射的基础上,通过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的多次结合,使动物在条件刺激下产生与无条件刺激的相似反应。
二、经典条件作用原理(一)强化:在经典条件作用中,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或者指与条件刺激同时呈现、交替呈现或比条件刺激稍后呈现无条件刺激(二)习得与消退习得:条件的反应首次被诱发出来并随着实验的重复而不断增强其频率的过程。
消退:条件作用习得后由于条件刺激的多次呈现而没有伴随无条件刺激,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之间的联结逐渐削弱,从而使个体对条件刺激反应的强度和频率逐渐削弱直至消失的过程。
(太久没用的英语单词会忘记)(三)泛化与分化泛化:在条件作用习得之初,条件刺激本身外,那些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其他刺激也或多或少具有条件刺激的效应(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分化:动物只对经常受到强化的刺激产生条件作用,而对其他近似刺激则产生抑制效应(四)次级条件作用:如果一种条件作用已经巩固,再用另一个新的中性刺激与这个条件刺激相结合形成的作用(五)第一与第二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以第一信号为条件刺激而建立起来的条件作用系统第二信号系统:以语言和文字为条件刺激而建立起来的条件作用系统三、经典条件作用原理的运用(一)情绪学习约翰·华生是一位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通过动物行为研究而创立了心理学行为主义学派,强调心理学是以客观的态度去研究外在可观察的行为。
华生认为,人的所有行为性格都是后天习得,他以宣称能将任意一打健全的婴儿用适当的行为技术创造成想要的任何类型的人而著称。
他还进行了有争议的“小艾伯特实验”。
行为:指的是有机体所说的或所做的,是能直接观察到的。
他认为组成行为的基本单元是刺激—反应。
刺激:他指的是外界环境中的任何东西以及各组织所起的种种变化。
反应:他指的是有机体(动物和人)所做的任何动作。
(二)药物成瘾研究药物成瘾是通过经典条件作用形成的(三)经典条件作用与免疫功能经典条件作用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功能第三节操作条件作用一、斯金纳的实验范式斯金纳设计了“斯金纳箱”,来研究动物的行为,并认为动物可以学会分化行为。
(图一)两种类型的学习:(一)应答性条件反射:反应由刺激情境引发,即经典条件反射。
(二)操作性条件反射:反应由有机体的自发行为得到强化后引起。
二、操作条件作用原理操作条件作用是指在一定的刺激情境中,有机体的某种反应结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以后在相同的情景中其反应概率就会提高的现象(觉得抄作业很轻松,抄作业的频率就会提高)(一)结果的作用1、正强化和负强化凡是能够使反应概率增加,或维持某种反应水平的任何刺激都可以叫做强化物,这一过程就叫做强化正强化:刺激出现,行为概率增加或行为变得更稳固。
负强化:刺激消失,行为概率增加。
这时刺激多为厌恶性的,是有机体力图回避的。
2、一级强化和次级强化一级强化物:是指直接满足有机体基本需要的刺激物(如食物、水、安全、温暖和性等)。
由于一级强化物的出现而对反应所起的强化作用称为一级强化。
次级强化物:是指经学习而间接使有机体满足的刺激物(如奖品、金钱等)。
由于次级强化物的出现而对反应所起的强化作用称为次级强化。
(二)强化程式含义:是指操作条件作用学习实验时强化物出现的方式。
1、立即强化与延迟强化立即强化:有机体表现出正确反应后立即提供强化物延迟强化:在有机体表现出正确反应后过一段时间才提供强化物。
2、连续强化与部分强化连续强化:最简单的、最有规律的强化部分强化:并非每一次正确反应出现都给予强化,而是仅仅选择部分正确反应之后提供强化物。
部分强化的四种基本程式:(1)固定时距程式:要经过一段固定的时距后才给与强化(高三的月考)(2)不定时距程式:只在不定的时间间隔后对正确的反应予以强化(3)固定比率程式:指在做出了几个正确的反应之后才给与强化(文明寝室的评选)(4)不定比率程式:在不固定正确反应次数的情况下给与强化物(三)惩罚惩罚:减少某个行为发生概率的一种程序。
正惩罚:在一个行为之后呈现某种恶性刺激,从而使这种行为出现的概率减少。
负惩罚:在一个行为之后移除某种良性刺激,从而使某种行为出现的概率减少。
三、操作条件作用原理的运用(一)行为塑造行为塑造是通过对接近目标行为的多个具体反应逐步予以强化,使有机体最终习得该行为的过程。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是由教师通过计算机辅导和学生通过计算机独立学习所组成的互动式双边活动过程。
阶段:(1)算机呈现信息,提出问题(2)学生接受信息,做出反应,回答问题(3)计算机判断答案,提供反馈(4)学生接受反馈,得到强化(5)计算机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教学决策,提出下一步教学的建议没有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认知结构、成就动机等因素(三)生物反馈生物反馈是借助于传感器把采集到身体内部的生理过程、生物电活动信息加以放大,以视觉或听觉形式呈现出来,让个体了解自身的机体状态,并学会在一定程度上加以随意控制(医院里的X光片)强化的体现:(1)仪器发出的信号可以成为一种强化物(2)医生在指导患者使用仪器时对患者的正确反映予以言语强化。
第四节认知学习一、经典条件作用中的认知因素预期:指了解到尚未发生但将要发生的心理阻滞:指由于对无条件刺激的先前经验,先呈现的条件刺激可能会阻断后呈现中性刺激的信息,从而妨碍后呈现中性刺激形成条件作用想象:是一种将过去经验的记忆与先前形成的心象重新组合成新结构的认知过程二、操作条件作用中的认知因素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个体经多次痛苦的折磨所养成的绝望心态,即使有摆脱痛苦的机会也没有勇气去争取操作条件作用理论认为奖赏水平影响个体的行为。
如果个体以前经历过奖赏,那么他们会把当前的奖赏与之联系起来进行评价,从而影响他们的行为,这就是比较效应三、潜伏学习含义:是一种不立即表现出外显成绩的学习人类的许多学习也保持着潜伏状态,直到环境允许或需要才表现出来(有时候会脱口而出某些有哲理的话)四、观察学习指个体不必直接参与学习活动,只凭对他人行为及其行为后果的观察,就可以学到类似的行为(看别人用电脑玩游戏后,自己也会玩了)模仿:就是通过观察,有意或无意的仿效他人的行为。
被模仿的对象称为榜样。
观察学习的四个过程1、注意过程:观察学习的首要阶段。
如果人们对榜样行为的重要特征不加注意,就无法通过观察进行学习2、保持过程:如果人们只注意观察他人的示范行为而不能把这种示范以符号编码的形式保存下来,那么对示范行为的观察就不会对他们产生多大影响,因此观察学习的第二个心理过程是保持3、动作复现过程:一个人即使已经充分意识到了榜样行为,并把它经过编码后良好地保持在记忆中,但是如果没有适当的动作能力,个体仍不能再现这种行为。
4、动机过程:由于大量因素影响观察者学习,因此即使提出最引人注目的榜样,也不会使观察者产生相同的行为五、自我调节学习指学习者系统的引导自己的思维、情感和行为,使其指向目标实现的学习学习中的自我观察:是指学习者依据标准对自己行为的诸方面进行考察和判断或关注自己的学习行为的某些方面学习中的自我我判断:是指将当前学习的作业水平和自己的目标进行比较第五节学习迁移一、学习迁移极其种类是指一种学习结果对另一种学习的易化或干扰现象形式:1、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有助于后一种学习的现象负迁移:前一种学习阻碍了后一种学习的现象2、低路迁移和高路迁移低路迁移:自然而然、自动发生的迁移高路迁移:需要有意识地将某种情境中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另一种情境中去的迁移3、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水平迁移:自己个人将所学的经验扩展到其他类似且难度相同的情景中去垂直迁移:指个人会把学得的经验在遇到新情景时重新加以组合,形成比旧经验更高一层次的学习。
二、迁移理论相同要素说:行为论认为迁移有赖于情境之间的相同因素或相似的特征。
当新旧情境具有相同的元素,行为就产生了迁移。
认知论认为,学习者只有懂得如何把知识应用于不同的情境中,迁移才会产生图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