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语言陌生化的审美特征

合集下载

浅析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浅析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浅析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摘要:从文学语言学角度看,语言不仅仅是表达的工具,更是文化的主要载体。

作为文化的载体,语言构建着后人的主观经验和文化世界。

它呈现出了隐喻性、间接性、可感性、形象性、情感性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文学语言审美特征文学作品的语言,大体上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描写景物、人物、事件的语言;一类是人物的对话,包括独白。

作家似乎是用语言描写对象,风花雪月如何,阴晴圆缺如何,但其实他的描写性语言不知不觉中成为他的艺术直觉和艺术个性的显露。

另一类就是各种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对话,文学作品中,人物对话也被当成了被加工的对象,经过艺术加工,人物的对话有丰富蕴含,它虽然有传达信息的一面,但又不止于传达信息。

一、文学语言具有隐喻性文学语言的隐喻性的层面是针对现实语言来说的。

现实语言只能传达现实意义, 比如,日常语言只能以表象传达感性经验, 理论语言只能以概念传达知性经验, 它们都不能传达生存体验, 揭示人生真谛和价值。

哲学语言虽然能以范畴揭示生存意义, 但却不能够把具体的、鲜活的生存体验表达出来, 而只是它的抽象化。

只有文学语言是对生存体验的具体的、活生生的描述, 而且可以表达深刻的人生哲理, 这是文学语言独具的超越性, 它能突破现实语言的限制, 消解其意义层面, 保留其含义层面, 具有多层的隐喻和转喻意义。

像我们大家熟知的唐诗《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就不单单是叙说了一件寻找隐士高人而不得的平凡日常事件, 而在字面背后隐藏了很深刻的对人生处境的感悟。

宋人杨万里诗《桂源铺》:万山不许一溪奔, 拦得溪声日夜喧。

等到前头山脚尽, 堂堂小溪出前村。

多么平常的物象景色, 却又昭示了几多人生境遇,抒写了几多人事情怀。

二、文学语言的间接性文学语言不同于其他语言,首先在于其间接性,文学语言所描绘的画面往往给读者传达一种间接的信息。

语言文字成为其中的传达媒介,读者先读语言文字,再在脑海里唤起画面感,从而产生不同的印象。

[转载]文学语言“陌生化”资料汇编

[转载]文学语言“陌生化”资料汇编

[转载]⽂学语⾔“陌⽣化”资料汇编原⽂地址:⽂学语⾔“陌⽣化”资料汇编作者:向若轩 “陌⽣化”⽂学语⾔的美之所在 作者:⽥⽂强 “陌⽣化”理论,是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理论的代表,领军⼈物为什克罗夫斯基。

其观点认为⽂学语⾔是⽇常语⾔陌⽣化的结果,是“⽂学性”的具体体现,甚⾄认为⽂学的“⽂学性”只存在于这种艺术处理过的语⾔中。

这种⽂学性就是陌⽣化语⾔本⾝的看法,显然有些⽚⾯。

但他们对陌⽣化语⾔艺术表现⼒的强调,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因为,陌⽣化语⾔与⽇常语⾔不同,它以反常的形式出现,能产⽣出特别的美学效果。

⼀、“陌⽣化”:审美的⼀个基本原则⽂学是语⾔的艺术,语⾔何以能使⽂学成为⽂学,俄国形式主义者说是语⾔美使之然,并提出“⽂学研究的主题不是笼统的⽂学,⽽是‘⽂学性’,就是使⼀部作品成为⽂学的东西。

”这⾥的“⽂学性”就是指语⾔的审美功能,它与“陌⽣化”原则密切相关。

例“斜阳在那⼝⼤鱼缸边/爬着,看见⼀只⽕红的鱼/吞⼀粒灰⾊的⼩⽯⼦。

”(90后作者⾼粲)这句诗美在叙述⾓度的新奇,⽤鱼的视⾓来看太阳。

太阳爬在鱼缸边。

并且透过缸⾥的⽔太阳成了⼩⽯⼦。

这样把现实中的太阳“异化”,好象从来没有见过,这就是“陌⽣化”⼿法。

如果我们照直说,斜阳照在鱼缸,⼩鱼变成了红⾊,就没有这种新颖感,⽽不能引起他⼈的注意。

这种把⽇常⽣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种偏离或反常⽅式表达出来,从⽽引起⼈们注意的⼿法,就是“陌⽣化”。

在美学理论中⼜叫“距离产⽣美”,⽤于此种⼿法的语⾔我们称为陌⽣化语⾔,即⽂学性语⾔。

陌⽣化为什么会产⽣美?对此英国著名诗⼈柯勒律治解释说:给⽇常事物以新奇的魅⼒,通过唤起⼈们对习惯的⿇⽊性的注意,引导他去观察眼前世界的美丽和惊⼈的事物,以激起⼀种类似超⾃然的感觉;世界本是⼀个取之不尽、⽤之不竭的财富,可是由于太熟悉和⾃私的牵挂的翳蔽,我们视若⽆睹、听若罔闻,虽有⼼灵,却对它既不感觉,也不理解。

对“陌⽣化”原则的表述,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界定为“间离效果”,⽽中国在审美理念中则是“化腐朽为神奇”,意思都是强调美是⼀种不同凡俗的陌⽣的东西。

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

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

一、内指性
是文学语言组织的一个普遍的和基本的特征,是文学语言的无需外在验证而内在自足的特性。

文学语言总是返身指向内在心灵世界的,内在地自足的,它总是遵循人的情感和想象的逻辑,而并不一定寻求与外在客观事实相符。

二、音乐性
是文学语言组织所具有的'富于音乐效果的特性。

三、陌生化
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艺理论术语,最早由什克洛夫斯基提出。

他认为文学的基本功能是对受日常生活的感觉方式支持的习惯化过程起反作用,使熟悉的东西“陌生化”,创造性地损坏习以为常的、标准的东西,从而重新构造我们对现实的普通感觉。

文学形象的概念
文学形象是指文本中呈现出的具体的感性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着作家审美理想的、具有审美价值的自然的和人生的图画。

文学形象的系统性
1.艺术世界的有机性:作品中的形象组成一个整体,成为一个系统。

例如《红楼梦》是由三百多个人物形象及其关系构成的形象的有机系统,我们不能随意把其中的某个人物形象抽掉来理解《红楼梦》的艺术世界。

为此,恩格斯提出了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重要命题。

2.不同性质文学形象审美功能的互补性:情景交融、象外之象、味外之旨。

诗歌语言陌生化

诗歌语言陌生化

诗歌语言陌生化诗歌语言陌生化1:引言1.1 背景在文学创作中,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常常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形式吸引读者的注意。

然而,有些诗歌作品使用了陌生化的语言,使得读者阅读起来感到困惑和陌生。

本文将探讨诗歌语言陌生化的现象,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2:诗歌语言陌生化的定义和特征2.1 语言陌生化的概念诗歌语言陌生化指的是诗歌作品中使用了晦涩难懂、陌生或不常见的语言,使读者在理解诗歌意境和内容时感到困惑和陌生。

2.2 诗歌语言陌生化的特征诗歌语言陌生化常常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使用罕见的词汇和古老的词语;- 创造新的词汇和语法结构;- 运用隐喻、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 打破常规的语法和句法规则;- 引用其他语言或方言的词语和句子。

3:诗歌语言陌生化的原因3.1 追求独特性和创新性有些诗人希望通过使用陌生化的语言来展示自己的独特思维和创造力,以突出诗歌作品的独特性和创新性。

3.2 表达隐含意义和情感陌生化的语言可以帮助诗人更好地表达隐含意义和情感,通过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力,达到更深层次的艺术效果。

3.3 跳脱现实世界的限制通过使用陌生化的语言,诗人可以创造一个与现实世界截然不同的虚构世界,打破日常生活的常规和限制,让读者体验到一种全新的感知和认知方式。

4:诗歌语言陌生化的影响4.1 阅读困难陌生化的语言常常使读者难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内容,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解读。

4.2 情感交流的障碍陌生化的语言可能导致读者无法真正理解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情绪,从而降低了读者与诗歌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共鸣。

4.3 文化背景的限制陌生化的语言常常涉及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知识体系,对于不熟悉这些背景和体系的读者来说,理解诗歌可能存在困难。

5:附件本文档附带了以下附件供参考:- 诗歌作品《陌生的语言》- 诗歌语言陌生化的案例分析6:法律名词及注释1:陌生化的语言:指存在于诗歌作品中晦涩难懂、陌生或不常见的语言。

2:诗歌意境:诗歌作品所传达的情感、抽象概念或思想等。

英美文学的陌生化语言特点

英美文学的陌生化语言特点
孕 育 了语 言 陌 生 化 的 特点 。 加 之 意 识 流 小
起来 , 从 而使 文中的人物形象得 以在读 者
的面前鲜活地呈现 。 而此处理方式最为明 显 的标志 ,就是 陌生化 ( d e f a mi l i a r i z a t i o n )
理论。 什克洛夫斯基等人的“ 陌生化 ” 理论
统文学有着很大 的差别 , 其 中一个 重要 的 表现就 是英美 作家对 语言 的表 达善 于处
理, 以此把整个文 学作品的气氛烘 托带动
忆似水年华 》 ) 、帕维 奇( M HⅡ0 P a皿
n a B H) 的D i c t i o n a r y o f e K h a z a r s ( 《 哈 扎尔辞典》 ) 等, 都是具有很 明显 陌生 化语 言特征的西方著名文学作 品。 ( 一) 什克 洛夫斯基 等人 的“ 陌生化 ”
01 】 9-03
然而却 是被评 论家梅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辛克 莱在 1 9 1 8年
评论英国作家陶罗赛 ・ 瑞恰 生创作 的小说 J o u r n e y ( 旅程 》 时, 首次引入文学界 。弗洛
伊德理论 中的精神分析等 , 为作家更好地 掌握洞察 描写人 心理 的“ 意识流 ” 起 了十
分规 范 的作 用 。 而 这 种理 论 的相 为 支 持 与
英美 文学 作品无 论是 在作 品 的风格
上还是在语言表达方式上 , 都 与中国的传
Z a u b e r b e r g( 《 魔 山》 ) 、普 鲁斯 特 ( Ma r c e l
P r o u s t ) 的R e m e mb r a n c e o fT h i n g s P a s t ( 《 追

陌生化:文学语言的美之所在

陌生化:文学语言的美之所在
►月光光,月是冰过的砒霜 月如砒,月如霜 落在谁的伤口上? …… 我也忙了一整夜,把月光 掬在掌,注在瓶 分析化学的成份 分析回忆,分析悲伤 恐月症和恋月狂,月光光
再看一例
►七斤进城,辫子被人家剪了,他的老婆认为这是 坏事,极其严重。待他回来,她就对他说:“你 这流尸流哪里去了!”(鲁迅《风波》)。
语言的自动化与陌生化
►自动化语言是指那些过分熟悉的不再能够引起人 们注意的语言
►“自动化”的语言缺乏新鲜感,没有吸引力,“陌生 化”的语言即“被阻挠的、变形的言语”,是反 常、新奇、独特的语言,它能够给人带来新鲜的 感觉和深刻的体验,具有特殊的艺术魅力。
陌生语言的阻拒性
►陌生化的语言具有阻拒性。所谓阻拒性,就是指 很多情况下文学语言并不是不假思索的,一看就 弄明白的。这是因为文学语言它要自觉地走在普 通语言的前面,常常故意打破语言常规,或者使 用一些不为人所熟悉的修辞手法,甚至不合语法, 从而达到陌生化效果。目的就是为了引起读者的 注意,让你在经过一番思索、玩味之后,深感其 妙,或风趣幽默,或耐人寻味。这就是文学语言 的文学性、艺术性所在。而普通语言相对于文学 语言,则是自动性、常规化的,一听就懂,不假 思索,因而也就缺少艺术性。
► 陌生化是俄国文学理论家维•什克洛夫斯基在 《作为程序的艺术》中提出来的一个概念。其具 体的含义是,文学语言的运用应该打破日常用语 司空见惯的使用方式,用翻新出奇的表达使表现 对象变得陌生,使惯用的形式受阻,以延长感受 的时间,增强感受的难度和高度,以唤起人们的 审美情感。
►文学语言需打破常规,出其不意,使得文章不平 庸呆板,充满活力。“陌生化”运用得越成功, 就越能唤醒读者的感受
语言的变异组合带来美感
► 语言的变异组合,虽超越了经验事实的限制,却因此传 递出新的审美信息,叫人从中品味到含蓄蕴藉的诗意, 获得充分的审美满足。从信息论的角度看,语符的排列 组合越超常其信息量越大,则解释的不确定性程度越高, 其吸引力也就越强。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读者的期待 视野是由定向期待与创新期待共同构成,二者相反相成 对立统一,为了求新求异,在阅读中读者自然渴望打破 定向期待,产生一种“陌生”的审美心理。因此,在那 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中,特别是现代新潮作品,作者十分 注意利用语言超常组合的效果,制造审美心理距离,形 成陌生化语言。读者由此获得一种崭新的语言感觉,同 时也留下无限延宕的审美韵致。

陌生化手法在文学中的应用

陌生化手法在文学中的应用

二、陌生化手法在文学中的应用。

陌生化手法运用于文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陌生化使语言变得困难,有意造成障碍。

这一点在诗歌方面表现得特别明显。

有些诗人有意用有些困难的声音模式和韵律,苦心孤诣地营造诗歌语言,造成语言的扭曲和反常。

如: 杜甫诗《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王十二判官》 依沙宿舸船,石獭月涓涓。

风起春灯乱,江鸣夜雨悬。

晨中云外湿,胜地石堂烟。

柔橹轻鸥外,含情觉汝贤。

这首诗写诗人乘船顺江而下,到夔州天晚停宿,大雨如注,不能上岸去会朋友,内心怅然。

早晨诗人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钟声,诗人未用“响亮”一类的描写听觉的词语来描写,而是用描写触觉的“湿”来描写,把钟声形容成“湿”是杜甫利用痛感在文体上的创造,这种创造把那种因下雨无法上岸去会朋友的怅然、不安、遗憾的心情巧妙地描写出来,从而使人品味不已。

按平常的说法,只能说“风起春灯晃”、“江鸣夜雨落”、“钟声云外传”,可杜甫却用“乱”来形容“春灯”在风中的摆动,用“雨悬”来形容大雨之不断,用“湿”来形容钟声之形态,这明显是言语的“陌生化”。

看起来,“乱”与“悬”似乎偏离了正常的语言的规范,却暗示出诗人在大雨中不能上岸去会老朋友那惆怅、沮丧的心理。

由于诗人处在此种心境中,不能不以别样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所以“春灯乱”、“夜雨悬”既是对风中春灯摆动和大雨如线般悬挂着的独到描写,又流露出诗人此刻不能会见朋友的那种不安、焦急的心情。

第二,陌生化手法有意挑战传统的已被接受的观念和思想,从不同角度进行描述,使习以为常的事物变得反常。

比如,《红楼梦》中刘姥姥游大观园一幕,就是利用刘姥姥的视点使大观园变得“陌生化”了。

第五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周瑞家的把刘姥姥领进堂屋,等候王熙凤,讲到刘姥姥第一次看到挂钟时的感觉,有如下一段描写: 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很似打罗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似的,却不住地乱晃,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东西?有煞用处呢?”正发呆时,陡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一般,倒吓得不住地展眼儿。

文学语言陌生化:微妙的审美触发

文学语言陌生化:微妙的审美触发

文学语 言 的陌生 化微妙 地触 发 了读者 的审美 感触 ,使 读 者 获得事 物 的新鲜 感觉 ,这主 要体 现在 文学语 言 的:词 语 配 合的变 异性 、语 句的 陌生化 组合 以及 意象 的蒙太 奇组 合等 方面 。但语 言 陌生化 的作用 同样 需要 用辩证 的 眼光看 待 ,文学 语言 的陌生 化不 能一味 追求 怪诞 ,过度 极端化 。
的艰涩 生硬 。
得 读者 能够 在仔细 的品味 出不 同的韵致 。
二 、语句的陌生化组合
通 过 对 语句 的铺 陈 繁 复 ,荒诞 的拉 长 与伸 缩等 方 式 , 可 以达 到文 学 语 言 的陌生 化 。王 朔 的顽 主 中写道 :“ 不要 过早 上床 熬得 不钉 了再去 睡 内裤 要 宽松买 两铁球 一手 攥一 个黎 明 即起跑 上十 公里室 内不 要挂 电影 明星画 片一年 刚开 死飘 忽就 去… … ”一整句 没有 任何一 个标 点 ,将 几个 句子 压 缩为 一个 长 句 ,打破 常 规句 法 , 。标 点 符号 的缺 失 使得 读者 不 能用普 通 的思维 定势理 解句 子含义 ,而 要用超 常 的 情感 态度 去多 方面 理解 ,从而 缩减 了作者 的所 指 ,扩 大文 章 的能指 ,为 文章 理解提 供 了更多 的可 能性 语句 的繁 复颠 倒 出现 同样 会造 成语 言 的陌生 化。陈村 的《 一 天 》 中写到 :“ 饭 盒子 里装 着饭 还 装着 几块 咸带 鱼 , 成 带鱼 是很香的 。母亲装好饭 ,用细细的绳子在饭盒 外头捆 了几道 ,捆得严严实实 ,捆得 有汤也不会倒 出来 。饭盒 里其 实没有 汤,饭盒里装 的是饭 和咸带鱼,咸带鱼是放油 里煎出 来 的,煎得金黄金黄 ,非常好看。油里煎 出来 的咸 带鱼是不 要 汤的 。 ”这 一段关于 饭和成 带鱼 的描述不 断反复 ,造 成了 语 言的陌生化 。通过语 言的重复传达 出生活 的 自动化 、机械 化感 受,从而加深 了读者 的审美触感,进而加深 了主题 。 三 、意 象 的蒙 太 奇 组 合 霍克斯的 《 结 构 主 义和 符 号学 》 中提 N -“ 一 个词 从 它 习惯 的所 指对 象分 离 出 来 ,这 最终 意味 着 它 可 能 自由 地 和 大量 的所指 对 象结 合在 一 起 。 ”人 们可 以用有 限 的词

文学作品中语言“陌生化”现象与功能例析

文学作品中语言“陌生化”现象与功能例析

文学作品中语言“陌生化”现象与功能例析诗人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有这样几句诗:“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呈给你拥抱过我的直伸着的手/呈给你吻过我的唇/呈给你泥黑的温柔的脸颜……”也许有同学会问:灵魂怎么会是“紫色”的呢?从语言角度分析,诗人一反日常语言的用法,正是使用了语言“陌生化”的手段,从而使诗歌更具文学性。

我们这里所讲的“陌生化”就是使日常语言感受新鲜化的手段。

“陌生化”作为一个标志性概念,是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中最先提出来的。

“陌生化”一词是什克洛夫斯基按照俄文构词法生造的一个新词。

这个词是由副词“ctpahho”变成的动名词,含有“使之陌生、惊奇、不寻常”等涵义。

“陌生化”是一种不断更新人们对世界感受的方法,它要求人们打破思维定势,从迟钝麻木中惊醒过来,以一种全新而惊奇的眼光去感受,让习以为常而毫无新鲜感的东西变得焕然一新。

将陌生化理论运用于阅读教学,就是要求我们冲破惯性思维的束缚,努力用陌生的眼光去阅读,不断从那些司空见惯的语言、普普通通的文字中获得非同一般的感受,从非常熟悉的文本中获得原初感觉的震颤,实现个性化、创造性解读。

在阅读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看似不符合语法规范和逻辑事理却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的语言,这些语言不受习见的语法规范的限制和束缚,给人以新颖、强烈的审美刺激,我们把这类语言称为“陌生化语言”。

它主要出现在诗歌中,小说、散文中也常可见到。

由于它具有独特的表意功能,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教学语文“最重要的应该是钻研文本、把握文本,始终要把这个放在第一位”。

文本虽然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却是教学最重要的资源,是发展学生语文素养包括创造才能的依托。

教学要有创意,要增进学生的创造才能,当然必须以新颖的形式、新异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但更应该以务实的作风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世界,努力读出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发人所未发,见人所未见,实现个性化、创造性解读。

现代诗歌语言陌生化的方法

现代诗歌语言陌生化的方法

现代诗歌语言陌生化的方法摘要:一、引言二、现代诗歌语言陌生化的概念与特点1.概念2.特点三、现代诗歌语言陌生化的方法1.词语陌生化2.语法陌生化3.形象陌生化4.结构陌生化四、实例分析1.具体诗歌实例2.分析诗歌中语言陌生化的运用五、陌生化语言在现代诗歌创作中的作用1.提高诗歌的艺术价值2.丰富诗歌的审美内涵3.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六、结论正文:一、引言现代诗歌作为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学形式,其语言表达往往充满陌生化。

陌生化是指在诗歌创作中,诗人有意识地运用非传统的语言表达方式,以突破读者惯有的阅读思维,使诗歌呈现出新的审美价值。

本文将对现代诗歌语言陌生化的方法进行探讨,分析其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以期为诗歌爱好者和创作者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二、现代诗歌语言陌生化的概念与特点1.概念现代诗歌语言陌生化,是指诗人有意识地突破传统诗歌的语言规范,运用新颖、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使诗歌呈现出一种新奇的艺术效果。

这种语言表达方式可以是词语、语法、形象和结构等方面的创新。

2.特点现代诗歌语言陌生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反常规:陌生化语言打破读者对传统诗歌的认知,使诗歌语言具有现代性。

(2)创新性:陌生化语言体现在词语、语法、形象和结构等方面的创新,为诗歌创作提供更多可能性。

(3)审美价值:陌生化语言使诗歌呈现出新的审美内涵,提高诗歌的艺术价值。

三、现代诗歌语言陌生化的方法1.词语陌生化词语陌生化是指在诗歌创作中,诗人有意识地使用生僻、新颖的词汇,以突破读者惯有的阅读思维。

如:将“月亮”称为“月牙儿”,将“春天”称为“绿潮”等。

2.语法陌生化语法陌生化是指诗人打破常规语法规则,重新组合词语,使诗歌语言具有新奇感。

如:将“我要去远方”改为“远方,我要去”等。

3.形象陌生化形象陌生化是指诗人通过独特的形象描绘,使诗歌中的事物具有新的视觉感受。

如:将“雪花”描绘为“天空的白糖”等。

4.结构陌生化结构陌生化是指诗人突破传统诗歌的篇章结构,重新组织诗歌形式,使诗歌具有新颖感。

文学语言陌生化的审美特征分析

文学语言陌生化的审美特征分析

文学语言陌生化的审美特征分析作者:刘知辰来源:《山东青年》2015年第08期摘要:文学语言所存在的世界就是游离于我们正常社会的多维空间,而生活语言就是编织我们客观现实的三维空间。

陌生化虽然会使事物变的更陌生,但是同样也会让感知变的更敏锐。

而这种敏锐的感知原本应该是人类最初始的生存技能。

本文主要分析文学语言陌生化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文学语言;陌生化;审美特征我们说文学语言的陌生化是相对于日常语言来说的。

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日常语言是一种“自动化”的语言,因为在生活中我们通常会根据我们的生活习惯来最大化的采用一种“节约”原则,让生活更加简易化。

所以才会有了就中国传统而言从古文言文到现白话文的转变。

在世界范围内之所以会出现地方方言的最主要原因就在于各地的人们在选择一种对于自身生活来说相对简单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事实上从人类以绝对姿态领先大自然的其他生灵以来,语言存在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方便我们去识别事物,而我们用语言去命名大自然的千奇百怪,以便于我们在思想层次上去掌控自然万物,进而达到彼此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的目的。

所以从历史出现以来人们开始进入了一种语言的习惯性中,并且成为一种被动式的状态。

而文学语言不同,因为文学语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与艺术相关的,而艺术的存在是为了将事物变成客观可见,而不是可认可知,换句话说艺术的价值在于它能够让想象中的东西具现化,但是具现化之后是否能够被理解并不是艺术所关注的。

所以我们看,其实就像镜子内外的你与“你”是一样的,艺术的语言就是镜中的你,可以看,可以欣赏,但是你不会有最真实的触感,而镜外的你就像是生活常态下的语言,可以触摸,可以认知,但是并不一定拥有足够的内在空间。

换句话说生活语言是拥有这个整个世界的外在环境,而文学语言是拥有内在的无限空间。

所以我们会对文学语言有种陌生化的感觉,特别是在我们没有相关专业的基础,那么我们就很难去理解艺术语言的“客观”内容。

一、文学语言陌生化之变形我们讲文学语言不同于生活语言的最大的原因就是文学语言经过了变形。

陌生化比喻的特征效果

陌生化比喻的特征效果

陌生化比喻的特征效果摘要:一、引言二、陌生化比喻的定义与特征1.陌生化的概念2.比喻的定义与分类3.陌生化比喻的特征效果三、陌生化比喻的作用与应用1.陌生化比喻的作用2.陌生化比喻的应用实例四、结论正文:一、引言在文学创作和日常表达中,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从而产生一种新的审美效果。

在众多比喻中,陌生化比喻因其独特的特征效果备受人们关注。

本文将从陌生化比喻的定义与特征入手,探讨其作用与应用。

二、陌生化比喻的定义与特征1.陌生化的概念陌生化,原指一种心理现象,即对熟悉的事物产生陌生感,或者对陌生的事物产生熟悉感。

在文学创作中,陌生化比喻是指通过将熟悉的事物用陌生的方式进行表述,从而使读者对事物产生新的认识和体验。

2.比喻的定义与分类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指的是抓住两种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一种事物来描绘另一种事物。

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等类型。

3.陌生化比喻的特征效果陌生化比喻的特征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新颖性:陌生化比喻往往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让读者对事物产生新的认识和体验。

(2)独特性:陌生化比喻具有独特的审美效果,通过对事物的陌生化处理,使得事物更具个性和特色。

(3)深化主题:陌生化比喻能够深化文章的主题,使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更加鲜明。

三、陌生化比喻的作用与应用1.陌生化比喻的作用陌生化比喻在文学创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提高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丰富语言表达,增强文学表现力。

2.陌生化比喻的应用实例在文学作品中,陌生化比喻的应用实例比比皆是。

如《红楼梦》中,“黛玉进荣府”一幕中,曹雪芹运用“人如花落,水如脂滑”的陌生化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荣府的繁华与富丽。

四、结论陌生化比喻作为一种独特的修辞手法,具有显著的特征效果,对于提高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和丰富语言表达具有重要意义。

关注文学作品中的陌生化语言

关注文学作品中的陌生化语言

关注文学作品中的陌生化语言作者:陶静娟来源:《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20年第03期在日常阅读和语文教学中,作为读者和教师的我们常常会邂逅一些“陌生化语言”,这种语言貌似不符合语法规范和逻辑事理,不受常见的语法规范的限制和束縛,却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给人以新颖强烈的审美刺激。

“陌生化语言”,是指通过多种方式对日常语言产生疏远和变异,使它变成新鲜陌生的语言,从而达到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

通俗讲,就是换一种说法,赋予语言新的面孔,用陌生表现熟悉。

苏轼曾说,“文以反常合道为趣”,就是说用巧妙的艺术手法处理反常的人事物,使反常事物表现出“合道”的本质,这会让文章充满趣味。

杜甫提倡的“语不惊人死不休”诗学理论与“语言陌生化”现象殊途同归,都是作家们毕生追求以期达到的语言境界,是一个值得认真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陌生化语言,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1.新。

使得所描述的熟悉的人和事在读者看来觉得陌生。

2.奇。

看似陌生的语言背后饱含的是我们平时常见的人和事。

3.美。

换一种新颖的说法,换一个角度欣赏常见的人和事,这种含蓄之美令人既陌生又亲切。

4.趣。

当回过头来,发现作者用语言文字和你开了个小小的玩笑,这时候,你也会微笑。

由此看来,“陌生化语言”的基本特征就是乍看陌生,细想又觉得熟悉,打破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说法,以“变脸”的形式获取语言的新奇。

一、词语的陌生化“陌生化语言”主要表现在打破词语的常规用法,使文学语言表现出新奇的意义,所谓“语不接而意接”“无理而妙”,表面上不合常理偏离语法,通过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能够领悟到有理有情的艺术境界,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获得更好的审美感受。

词语的陌生化搭配使语言表达更灵活多变,更含蓄内敛,避免了语言的机械直白,彰显弹性之美。

(一)词语的异常搭配1.主谓反常搭配。

①冬天的树用光秃秃的树杆,一遍又一遍地临摹着太阳的影子,丈量着岁月的长度。

——容蓉《冬日恋歌》②孩子一个个地被生出来,新的明亮的眼睛,新的红嫩的嘴,新智慧,一年又一年磨下来,眼睛钝了,人钝了,下一代又生出来了。

格非小说语言“陌生化”审美特征解读——以《褐色鸟群》《青黄》为例

格非小说语言“陌生化”审美特征解读——以《褐色鸟群》《青黄》为例

格非小说语言“陌生化”审美特征解读——以《褐色鸟群》《青黄》为例作者:陈予欢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6期摘要:20世纪初兴起的俄国形式主义学派主张文学研究的主题是“文学性”,该学派致力于探讨文学的独立品格。

“陌生化”是其代表理论,强调要打乱日常语言的节奏从而转向文学语言以达到文学作品新奇、诗化的审美效果。

作为中国先锋派的代表作家,格非以实验性的写作探讨了新的语言表达和文学形式,使作品具有浓厚的“陌生化”审美效果。

本文以格非的代表作《褐色鸟群》《青黄》为例,分析其在词语组合、修辞手法、句式层面的“陌生化”,展现《褐色鸟群》和《青黄》的语言作用于视觉所造成的阅读延时性,以此探究格非小说“陌生化”带来的独特审美效果。

关键词: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格非先锋派《褐色鸟群》《青黄》什克洛夫斯基在文章《作为手法的艺术》中探讨了文学的语言、手法、修辞、结构等文学形式问题,并提出了“陌生化”的艺术手法,即“将事物‘奇异化’的手法,把形式艰深化,从而增加感受的难度和时间的手法”。

什克洛夫斯基认为,人们对一件事物、一种语言,容易产生惯性思维,因而产生了一种“自动化”的感觉方式,对艺术审美产生陈旧感和疲劳感。

而“陌生化”手法,则是要赋予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以新的感受,从而打破人们的审美习惯,恢复人们对世界的诗意性和创造性。

20世纪80年代,西方现代、后现代思潮涌入中国,一批具有先锋意识的作家开始转换思维,将创作立场由“创作”转向“写作”,探索“怎么写”的奥秘,进行了一系列的创作实践。

先锋派小说将作品指向作者的心灵世界,注重对深层意识的开掘,颠覆了固有的审美范式,在内容上给读者带来了新的审美体验。

然而,罗兰·巴尔特说:“语言结构在文学之内。

”先锋派小说中出现的“语言游戏”以及一系列“语言实验”带来的一次“词语的复活”,产生了最为强烈的视觉审美冲击。

什克洛夫斯基曾说:“艺术语言的节奏存在于对一般语言节奏的破坏之中。

陌生化比喻的特征效果

陌生化比喻的特征效果

陌生化比喻的特征效果1.意外性:陌生化比喻给读者带来的第一印象往往是意外的,因为它们通常涉及到不相关或不寻常的事物之间的比较。

这种意外性使得比喻更加引人注目和难忘。

例:他的心思像一片玻璃,冷冰冰的、透明无瑕,一触即碎。

这个比喻将心思与玻璃进行比较,传达出心思的冷漠和脆弱。

与通常的比喻相比,这种陌生化比喻更能引起读者的注意。

例:她的笑声犹如破碎的花瓣在空中飞舞,美丽而瞬间。

这个比喻将笑声与破碎的花瓣进行比较,给读者一种细腻而美丽的画面。

通过这种新颖的比喻,读者可以更深入地感受到笑声的美妙和瞬间性。

3.强化效果:陌生化比喻通过将一个普通的事物或概念与一个高度引人注目的事物或概念进行比较,增强了表达的力度和感染力。

它可以将一个观点或情感表达得更加深刻和生动。

例:他的脸色苍白如鬼,眼神透出压抑的寒意,宛如一个行尸走肉。

这个比喻将他的脸色与一个行尸走肉进行比较,强调了他的惊恐和苍白,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他的绝望和恐惧。

4.疏离感:陌生化比喻可以刻意制造一种疏离感,使读者从常规的认识角度出发,感受到一种陌生的、异乎寻常的氛围。

这种疏离感可以增强作品的神秘感和不可预测性。

例:大海吞噬着太阳,天空变得无比黑暗,仿佛世界进入了一个永无止境的混沌时代。

这个比喻将大海吞噬太阳与世界进入混沌时代进行比较,给人一种诡异和隐秘的感觉。

这种疏离感增强了作品的神秘色彩,使读者更加投入其中。

总结起来,陌生化比喻通过意外性、新颖性、强化效果和疏离感等特征,产生独特的效果。

它挑战了读者的想象力和思维模式,给人一种新的启示和体验。

因此,在文学作品以及其他形式的表达中,使用陌生化比喻能够丰富语言表达,使作品生动有趣,让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浅析文学作品中的“陌生化”现象

浅析文学作品中的“陌生化”现象

浅析文学作品中的“陌生化”现象刘涛(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4)内容提要:“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者奉献给文艺学界的一个颇具学术价值的基本概念,它既是一种艺术手段,又是一种艺术效果。

陌生化理论的成立有其内在的生理学和心理学基础。

文学作品中陌生化氛围的营构主要体现在陌生化的语言、陌生化的形象、陌生化的意蕴三个层面。

从审美现代性来看,陌生化就是通过文学技巧和形式因素的强调恢复审美感受的真实性,追求文学的本真存在状态。

关键词:陌生化陌生化氛围熟悉的陌生化本真状态“陌生化”一词由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他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一文:……被人们称为艺术的东西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要重新去体验生活,感觉事物,为了使石头成为石头的。

艺术的目的是提供作为一种幻象的事物的感觉,而不是作为一种认识;事物的“反常化”程序及增加了感觉的难度与范围的高难形式的程序,这就是艺术的程序,因为艺术中的接受过程是具有自我目的的,而且必须被强化;艺术是一种体验人造物的方式,而在艺术里所完成的东西是不重要的。

①这里提到的“反常化”也就是所说的“陌生化”,只是翻译略有不同。

什克洛夫斯基创造性地提出这一理论,并将其上升为艺术的总原则,随后“陌生化”理论日渐引起文学理论界的关注。

正如荷兰学者佛克马所说“欧洲文论家几乎每一个新派别都从这‘形式主义’传统得到启发。

”②陌生化概念应用于文学理论预示着现代主义思想的艺术潮流正从俄国形式主义这里孕育,事实上整个二十世纪文艺理论在西方由作者本体论到作品本体论的历史发展恰恰肇始于此。

因此,陌生化理论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理论范畴,有着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理论价值,应结合中国文论发展现状予以深入地探讨。

“陌生化”一词是什克洛夫斯基按照俄文构词法生造的一个新词。

这个词是由副词“ctpahho”变成的动名词,含有“使之陌生、惊奇、不寻常”等涵义。

③什克洛夫斯基将其界定为“使事物‘奇异化’的手法,是把形式艰深化,从而增加感受难度和时间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语言陌生化的审美特征一、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及其他的“陌生化”的诗学概念。

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把日常语言与诗歌语言作了一番比较,认为日常语言是一种“自动化”言语,而诗歌语言是一种“阻拒性”或者“陌生化”言语。

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在他发表于1917年的论文《艺术作为手法》中,提出了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陌生化”或“奇特化”。

什克洛夫斯基从分析诗学的根本问题入手——是什么使诗歌具有“诗性”的?要找出文学作品的“诗性”,我们就必须把日常语言与诗歌语言作一番比较。

什克洛夫斯基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根据最大限度的节约原则来运用语言的。

我们运用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识别事物,我们用语言命名事物,以便从思想上把握它,也以此达到交流的目的。

但长此以往,我们就不知不觉地进入一种自动化或习惯化的状态,我们再也感觉不到事物,对象就在我们面前,但我们既看不到,也听不到,处于一种麻木的状态,我们许多人的生命就这样无意识地延续,这种生命等于从未存在过。

“正是为了恢复对生活的体验,感觉到事物的存在,为了使石头成其为石头,才存在所谓的艺术。

艺术的目的是为了把事物提供为一种可观可见之物,而不是可认可知之物。

艺术的手法是将事物‘奇异化”的手法,是把形式艰深化,从而在艺术中感受过程本身就是目的,应该使之延长。

艺术是对事物的制作进行体验的一种方式,而已制成之物在艺术之中并不重要。

”((苏)维什克洛夫斯基:《散文理论》,刘宗次译,北京: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10页。

)艺术是一种认知方式还是一种感受方式呢?在什克洛夫斯基看来,“艺术是一种感受方式”,艺术不是对现实的反映,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幻想和假定,它诉诸于人的感知、情感、想像,拨动人的灵性、诗性和情趣。

唯其如此,只有通过审美感觉亦或审美体验去体验生活。

艺术的全部精义、灵魂、魅力在于感受。

“感受之外无艺术,感受过程本身就是艺术的目的。

”(张冰:《陌生化诗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78页。

)那么,艺术如何实现人“对生活的体验,感受到事物的存在,为使石头成其为石头”呢? 从作家主体来看,变自动化体验为陌生化体验。

俄国形式主义者认为作家对生活的体验与传统的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体验方式迥然有别。

传统的体验方式,强调作家与生活的同一,重在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的情感交流,确保创作素材的个性化、情感化。

而作家在长期的体验生活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对生活于其中的人和事司空见惯,习以为常,渐渐地感觉迟钝、眼光麻木。

生活在他的眼里,早以失去了那五彩缤纷的光环,变得如此黯淡,如此索然无味。

他像个机器人一样,毫无意识的自动履行按部就班的生活模式,体验陷入自动化。

为了打破体验的自动化,作家首先要“触动事物”,“从寓于事物中的一系列习惯联想中抽取事物,应当拨动事物,正象拨动火中之薪一样。

”从接受者角度看,现代心理学表明,人的感觉规律都有一个由陌生化到自动化的过程。

当人们第一次感受某个事物时,都有一种陌生感、新鲜感,乃至奇异感。

这种陌生化的感受强烈地冲击人的直观、增强人体验事物的强度、激发人的情感的升腾,乃至激活了人的无意识之阈。

总之,一种类似于艺术享受或审美享受充溢其间。

然而这种陌生化的感受不是永恒不居的,随着时间的流逝,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司空见惯,原初的事物在人的感觉中早已失去昔日的风采,而变得黯然失色。

由于人千万次重复同一感觉,人的动作变成一种习惯性的机械性的重复动作。

人的感觉被钝化,甚至于被赶到无意识领域,成为一种被制约性控制的下意识自动化的感觉。

此时,人在司空见惯的事物面前麻木不仁、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甚至恍惚。

如何打破自动化,摆脱机械性,让人重新唤起对生活的诗意关注,恢复第一次感受事物时那种惊讶不已、饮誉鹊起、浮想联翩的神态。

这就需要使事物不断地以崭新的、陌生的、鲜明的,甚至异于寻常的面貌重新呈现于人的面前。

“反常化就是一种重新唤起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兴趣,不断更新人对世界的感受的方法,它要求人们摆脱感受上的惯常化,突破人的实用目的,超越个人的利害关系和种种偏见的限制,带着惊奇的眼光和诗意的感觉去看待事物。

由此,原来司空见惯、习以为常而毫不起眼、毫不新鲜可感的东西,就会变得异乎寻常,变得鲜明可感,从而引起人们的新颖之感和注意,使人们归真返朴,重新回到原处感觉的震颤瞬间。

”什克洛夫斯基以列夫•托尔斯泰的创作为例,说明“陌生化”这个诗性概念。

他说,托尔斯泰的陌生化手法在于他不说出事物的名称,而是把它当作第一次看见的事物来描写,描写一件事好像它是第一次发生的那样。

而且他在描写事物时,对它的各个部分不使用通常的名称,而是使用其他事物中相应部分的名称。

这样就使得我们以一种新的、陌生化或奇特化的目光来看待事物,使我们摆脱了自动化和习惯化,重新感受到了事物本身,并对某些习以为常的事物,似乎是永恒不变,甚至是神圣的事物产生了怀疑。

二、陌生化手法在文学中的应用。

陌生化手法运用于文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陌生化使语言变得困难,有意造成障碍。

这一点在诗歌方面表现得特别明显。

有些诗人有意用有些困难的声音模式和韵律,苦心孤诣地营造诗歌语言,造成语言的扭曲和反常。

像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喜欢押险韵,用生僻辞,“语不惊人死不休”,“为吟一字安,捻断数茎须”。

宋代的江西诗派提出“以旧换新”、“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等等,用形式主义理论来考察,都可以说是在自觉不自觉地运用陌生化的手法。

近代西方诗人中以约翰多恩为首的一批玄学派诗人喜欢用巧智和奇喻,把不相干的概念强扭在一起,造成一种陌生化的效果。

杜甫诗《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王十二判官》依沙宿舸船,石獭月涓涓。

风起春灯乱,江鸣夜雨悬。

晨中云外湿,胜地石堂烟。

柔橹轻鸥外,含情觉汝贤。

这首诗写诗人乘船顺江而下,到夔州天晚停宿,大雨如注,不能上岸去会朋友,内心怅然。

早晨诗人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钟声,诗人未用“响亮”一类的描写听觉的词语来描写,而是用描写触觉的“湿”来描写,把钟声形容成“湿”是杜甫利用痛感在文体上的创造,这种创造把那种因下雨无法上岸去会朋友的怅然、不安、遗憾的心情巧妙地描写出来,从而使人品味不已。

按平常的说法,只能说“风起春灯晃”、“江鸣夜雨落”、“钟声云外传”,可杜甫却用“乱”来形容“春灯”在风中的摆动,用“雨悬”来形容大雨之不断,用“湿”来形容钟声之形态,这明显是言语的“陌生化”。

看起来,“乱”与“悬”似乎偏离了正常的语言的规范,却暗示出诗人在大雨中不能上岸去会老朋友那惆怅、沮丧的心理。

由于诗人处在此种心境中,不能不以别样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所以“春灯乱”、“夜雨悬”既是对风中春灯摆动和大雨如线般悬挂着的独到描写,又流露出诗人此刻不能会见朋友的那种不安、焦急的心情。

第二,陌生化手法有意挑战传统的已被接受的观念和思想,从不同角度进行描述,使习以为常的事物变得反常。

比如,《红楼梦》中刘姥姥游大观园一幕,就是利用刘姥姥的视点使大观园变得“陌生化”了。

第五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周瑞家的把刘姥姥领进堂屋,等候王熙凤,讲到刘姥姥第一次看到挂钟时的感觉,有如下一段描写: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很似打罗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似的,却不住地乱晃,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东西?有煞用处呢?”正发呆时,陡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一般,倒吓得不住地展眼儿。

接着一连又是八九下,欲待问时,只见小丫头们一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这是作者故意不说出钟的名字,只是以一个乡下老太婆的感觉对这个荣国府中的人们习焉而不察的事物——钟进行了描述,使读者仿佛第一次看到它、听到它一样,从而摆脱了自动化和习惯化,延长了对钟的感知过程,产生了“陌生化”效果。

这里写的是挂钟,但作者没有用“堂屋的柱子上有一个挂钟”这种指称性的写法。

平常的挂钟,从一个一生从未见过挂钟的老农妇刘姥姥的眼中、心中见出,让读者随着刘姥姥一起去感受挂钟,不但让你感受一个普通的挂钟在一个18世纪老农妇眼中、心中所引起的惊奇,而且让你体会到18世纪的贵族之家那种氛围,而这种艺术效果是通过非指称性的陌生化的描写达到的。

像这样的描写,在《红楼梦》中到处可见。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刘姥姥醉卧怡红院》也是用了同样的手法来写刘姥姥第一次看到镜子时的感觉。

刘姥姥掀帘进去,抬头一看,只见四面墙壁,玲珑剔透,琴剑瓶炉,皆贴在墙上,锦笼纱罩,金彩珠光,连地上的砖皆是碧绿凿花,竟越发把眼花了。

找门出去,那里有门?左一架书,右一架屏。

刚从屏后得了一个门,只见一个老婆子也从外面迎着进来。

刘姥姥诧异,心中恍惚,莫非是他亲家母?因问道:“你也来了!想是见我这几日没家才去。

亏你来找我!那位姑娘带进来的?”又见他戴着满头花,但笑道:“你好没见世面!见这屋里的花好,你就没死没活地戴了一头!”说着,那老婆子只是笑,也不答言。

刘姥姥便伸手去羞他的脸,他也用手来挡,两个对闹着。

刘姥姥一下子却摸着了,但觉那老婆子的脸冰凉挺硬的,倒把刘姥姥唬了一跳。

三、文学“陌生化”的审美特征。

詹姆逊指出“陌生化使事物变得陌生,使感知重新变得敏锐。

”怎样营构这陌生和新奇的艺术魅力?俄国形式主义营构艺术迷宫的主要的陌生化艺术程序是诗语的难化、陌生化的变形、结构的延宕等手法。

诗语难化。

“艺术的手法是将事物‘奇异化”的手法,是把形式艰深化,从而在艺术中感受过程本身就是目的,应该使之延长。

“这就是说,为了打破自动化感受的定势、冲破审美注意的惯性,使接受者获得新颖奇异之感,并使这种感受长久地留在接受者的审美屏幕上,艺术家必须通过变形与重组,不仅打破原有形式的规范与格局,而且独辟蹊径、趋奇走怪地编织异于前人的艺术迷宫。

这种精心编织的艺术迷宫无疑是增加了形式的艰深化,增大了接受者审美接受的难度。

但百川归海,最终都为了达到“艺术更新人类的记忆”的目的。

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特别是诗,其语言的难化是诗语最主要的特征。

难化是区分诗语与散文语言、日常语言的标志。

诗语难化多采用倒装、比喻、夸张、反讽、象征、隐喻等手法,但无论是哪一种方法,都建立在语义的转移基点上。

如比喻其实质就是一种语义的转移。

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比喻是“将通常用以表达一定概念的语词转用于与之截然不同的另一概念。

”托尔斯泰“在描写事物时,对它的各个部分不使用通用的名称,而是使用其他事物中相应部分的名称。

”比如托尔斯泰称圣餐为“一小片白面包”,于是产生某种奇怪的荒诞不经的效果,被许多人真诚地看成是对神的亵渎,刺痛了许多人。

宗教语义向普通语义转移,带来的艺术效果却是惊人的。

诗的比喻与日常生活中的比喻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打破了语言的惯例,实施了语义的转移。

而这种语义的转移虽建立在与日常语义某种相似的基础上,但它却是经过加以变形、扭曲、突出和新奇化的艺术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