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讲义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讲义

《古代汉语》讲义

《古代汉语》讲义第一章古文综合(一)第一节神话四则一、《刑天》《刑天》出自《山海经》,《山海经》成书约在战国时代,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理书,主要记载古代传说中的地理,保存了很多远古的神话传说。

《刑天》原文:刑天与天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

乃刑天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刑天》也写作《形天》,“形”通“刑”。

“天”指“头”。

“形天”即是“断首、砍头”之意。

在《刑天》里,“刑天”指人,属于用“被砍头”这个特征命名。

“以乳为目,以脐为口”中的“以”:介词,用。

“操干戚以舞”中的“以”:连词,而。

干:盾,有成语“大动干戈”。

戚:类似斧的兵器。

舞:挥舞。

二、《夸父逐日》《夸父逐日》出自《山海经》,讲述的是巨人夸父与太阳赛跑的故事。

《夸父逐日》原文: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夸父:神话中的巨人,善奔跑。

父:音fǔ,古代用在男子名后的美称,又写作“甫”。

逐:竞逐。

走:跑;现代汉语里的“走”古代叫“行”。

逐走:竞逐,赛跑。

入日:接近了太阳,赶上了太阳。

河:黄河。

渭:渭水,黄河的最大支流,在陕西中部。

大泽:神话中的大湖。

邓林:桃林。

三、《共工怒触不周山》《共工怒触不周山》出自《淮南子》,《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思想内容接近道家,但也杂糅先秦各家学说。

书中保存许多古代的神话资料。

《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共(音gōng),有共姓。

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袖,被称为西北的洪水之神。

颛顼: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轩辕氏的孙子。

不周之山:传说中的大山;不周:不合。

维:绳子。

绝:断。

“故日月星辰移焉”中的“焉”:代词兼语气词,相当“于此”。

潦(音lǎo):积水。

水潦:泛指大地上的江河。

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

古代汉语讲义

古代汉语讲义

第一讲绪论本讲主要介绍了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这门中文专业基础课的性质、内容、学习要点,教材的特点,学生应当采用的学习方法,以及期末的考核形式。

旨在使初学者对本课程有一个概略的了解,以指导学生有针对性、有实效地进行学习。

参考书目:王力《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周秉钧《古汉语纲要》一、什么是古代汉语(一)汉语发展的分期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

关于汉语的分期,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上古汉语——先秦两汉时期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现代汉语——“五四”运动以来至今由于古代的口语无从寻觅,所以对于古代汉语的了解,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只能是古代的书面语。

本门课程学习的古代汉语,自然也只能是古代的书面语。

(二)汉语的古代书面语系统汉语的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

这些书面语统称为文言。

如唐宋八大家和元明清文人的仿古文言作品等。

现在仅保存在先秦到汉代的作品里。

如儒家经典《诗经》、《尚书》、《周易》、《春秋》、《周礼》、《仪礼》、《礼记》等,诸子作品如《老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之类,以及一些史籍里。

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如古代的白话小说。

本门课程学习的内容只限于文言。

二、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一)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语言课的性质说起古代汉语课的学习,人们往往笼统地称之为“学古文”。

确实,这门课的学习要和大量的文言文打交道。

但是,古代汉语课的“学古文”,同其他课程如古代文学作品课的“学古文”,是不一样的。

例如同样是一篇先秦历史散文,古代文学作品课讨论的是它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人物形象等问题。

古代汉语课则不然。

它是一门语言课程,是从词汇、文字、语法、语音、修辞等角度,即从语言特点和语言规律出发,把文言文当作古代的语言材料来加以分析研究的,并且通过这样的分析、研究和积累,使学习者逐步地增进阅读古书的能力。

古代汉语(上册)小学讲义

古代汉语(上册)小学讲义

古代汉语第一章文字第一节汉字的产生(了解)一、汉字产生的传说1.结绳说2.八卦说3.仓颉造字说:仓颉在群体创造的基础上,将艺体纷呈的汉字进行了加工整理,因此也称为造自大众的杰出代表。

二、汉字产生的途径和汉字体系的形成途径:①产生于契刻号;②产生于记事图画,而且主要是生产于记事图画。

第二节汉字的性质和演变一、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汉字的性质:表意。

二、汉字形体的演变☆以秦为分界,汉字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秦朝以前,即先秦文字(甲骨文、金文、六国文字、籀字和小篆)属于古文字范畴;秦以后的文字基本属于今文字,包括隶书、楷书、草书和行书。

第一阶段,秦以前的文字。

㈠殷周文字1.甲骨文甲骨文又名殷墟文字和殷墟书契。

甲骨文的特点:①因其字是从原始文字发展而来,有些字与原始文字较为接近,还保留浓重的描画物象的色彩,形象逼真,颇似画面。

②异体字繁多。

③偏旁不固定,可以互换。

④款式自由灵活,可以正写,也可以反写。

2.金文金文又称钟鼎文。

毛公鼎竟多达497个字,足抵《尚书》一篇。

㈡战国文字1.六国文字(蝌蚪文)主要写在竹简和缯帛上。

字体草率诡异,简体流行,俗体字大量涌现。

2.秦国文字分大篆和小篆。

大篆有籀文、石鼓文和诅楚文。

第二阶段,秦以后的文字。

1.隶书隶书分为古隶和今隶,古隶又称秦隶,今隶书又称汉隶。

今隶后人又称“八分”。

(简答)汉字的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一次剧烈的变革。

它结束了古文字时代,开创了今文字的新时期,使汉字的形体发生了质的变化。

由古文字形象的音节表意文字阶段,过渡到今文字符号的音节表意文字阶段,彻底地改变了古汉字的象形面貌,进一步声化和符号化。

最重要的标志是:大曲折婉转的线条变成了点横折曲撇。

那挑勾的笔画及他的摆脱了线条的束缚,整个字方正平直,棱角鲜明。

成了不像形的象形字。

第三节汉字的形体构造一、传统的“六书”说1.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屈曲),日月是也。

”——所谓象形,就是要画成所表达的物体,随着物体形状曲折婉转即成,“日”、“月”就是这样的字。

2024版王力《古代汉语》PPT课件讲义完整

2024版王力《古代汉语》PPT课件讲义完整
性和流畅性。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1/27
33
选读篇目
《郑伯克段于鄢》、《曹刿论战》等。
赏析要点
分析选文所体现的作者的历史观和文学 观;探讨选文在叙事写人方面的艺术成 就;品味选文的语言特点。
2《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 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 和策略。
《战国策》的艺术特色在于善于通过讽 喻、比喻、夸张等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描写社会风貌;语言生动、流畅,富于 感情色彩。
现代音
上古音、中古音与现代音的比较
指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音,以北京语音为标 准音,可通过拼音方案等工具学习掌握。
揭示汉语语音的历时变化及其规律,有助于 深入了解汉语语音系统的发展演变。
2024/1/27
11
03
词汇与语法
2024/1/27
12
古代汉语词汇的特点与分类
特点
单音节词为主
多义词丰富
2024/1/27
2024/1/27
研究现状
目前,古代汉语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古籍整理与校 勘工作仍需加强,音韵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尚 未得到圆满解决,训诂学和语法学的研究也 需要进一步深入。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 学术交流的加强,古代汉语研究的方法和手 段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6
02
文字与音韵
20
《楚辞》概述及艺术特色
《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 原等人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具有 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
格。
《楚辞》以屈原的作品为代表, 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强烈的个
人情感表达。
《楚辞》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 象征、比喻等手法的运用,以及

古代汉语讲义

古代汉语讲义

古代汉语讲义第七章古汉语被动表示法任何叙述句都是以动词为谓语叙述一个动作行为的句子,必然存在一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与主语的关系问题。

主语和动词谓语的关系无非是两种,一种是主语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即施事者,一种是主语是动作行为的被动者即受事者。

据此,主谓之间有两种关系:主动关系和被动关系。

古今汉语表示被动关系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有形式标志的,一种是无形式标志的。

所谓有形式标志即句子中有助动词、介词等表示被动的词语,从句式本身能看出来的,这种句子就叫被动句或被动句式,如现代汉语主要用“被”。

所谓无形式标志的,即句式本身没有表示被动的词语,本身跟主动句差不多,人们只从意念上、概念上知道主语是被动者,这叫做概念被动或意念被动。

一、被动句式现代汉语最典型的是“被”字句,古汉语被动句式比较多。

1.“(於)于”字句,即:动+介词“于”+主动者①卻克伤于矢。

②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史记)这种句式先秦比较常见。

注意:A 并不是介词“于”本身能表示被动,而是动词已用于被动的意义,“于”只不过引进主动者使之更明确,如:“卻克伤”。

正因为“于”使被动明确,所以古人常用之于对比,一表主动,一表被动:③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荀子·修身)④物物而不物于物。

B 并不是所有的“于”都是被动句,有的“于+名”是引进处所做补语等。

有时不好辨别,须紧密结合上下文来辨别:①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孟子·梁惠王上)②文倦于事,愦于忧。

而性愚懦,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

③随亡于荆,吴并于越,智伯灭于晋阳之下。

(韩非子·说疑)④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遗乎今。

(韩愈《答李翊书》)2.“为”字句,即:主语+“为”+主动者+动词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韩非子·五蠹)“为”字句是古汉语常用的被动句,现代也用,“为”的作用跟“被”差不多,位置、性质都一样。

由这种主要的格式还发展出另外几种:主语+“为”+主动者+“所”+动词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古代汉语》串讲讲义PPT共34页

《古代汉语》串讲讲义PPT共34页
《古代汉语》串讲讲义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9、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 诺,踏 上旅途 ,义无 反顾。 40、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 的人, 决不会 坚韧勤 勉。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讲义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讲义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讲义通論一:怎樣查字典辭書一、漢語字典辭書編排方式:音序編排(平水韻106韻排列),部首和筆劃(《說文》首創540部首),編碼(四角號碼用了很長一段時間)二、《說文解字》1、許慎著。

東漢和帝永元十二年成稿,安帝建光元年寫定,遣子沖進上2、歷史評價:(1)《說文》是我國第一部分析字形、說解字義、辨識音讀的字典。

敘目闡述對漢字起源流變的看法、“六書”理論,以及撰作緣由、原則、體例等(2)收篆字9353個,解說133441字(3)首創部首540部,用“讀若”和聲旁來標音。

3、大徐本和小徐本小徐本:[南唐]徐鍇;大徐本:[北宋]徐鉉(徐鍇之兄)4、清代《說文》四大家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桂馥《說文解字義證》;王筠《說文句讀》;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三、《康熙字典》1、張玉書、陳廷敬等奉敕集體編纂,成書於清康熙五十五年2、部首214,以筆數為序排列,分子丑寅卯……十二集;字下先注音後釋義,以反切注音為主;釋義主要是引用古代的字書、韻書以及古注,一般都引證古書最早的例證3、[清]王引之《字典考證》;[日]渡部溫《康熙字典考異正誤》;王力《康熙字典音讀訂誤》通論二:古今詞義的異同漢語的辭彙也在不斷地發展演變,有的古今詞義迥然不同,有的古今詞義僅有細微的差別,表現出同中有異。

一、一些實例該:[古]完備;[今]應當。

搶:[古]撞;[今]搶奪。

找:[古]劃船;[今]尋找。

綢:[古]纏繞;[今]絲綢。

去:[古]離開;[今]相對“來”。

揭:[古]舉;[今]把東西拿開二、詞義差異的分類:1、詞義範圍的差異(詞義適用的語言環境以及所指對象。

借用形式邏輯的說法是指概念的外延)(1)詞義範圍的擴大:睡(坐著打瞌睡→打盹兒或呼呼大睡)(2)、詞義範圍的縮小臭(一切氣味→惡臭氣味)宮(一切居室→帝王居室)瓦(一切陶器→建築材料)(3)、詞義的轉移湯(熱水→菜湯)行李(外交使節→隨身攜帶的東西)2、感情色彩的差異(詞義的褒貶色彩和詞義輕重程度不同兩個方面)(1)褒貶義不同爪牙([褒義]得力助手→[貶義]替兇惡的人跑腿的人)(2)詞義輕重不同誅([輕]口誅責備→[重]殺戮)3、一些注意(1)“古”概念的簡單化:古是一個歷史的概念,所謂歷史的概念就是要隨時空的變換而改變二、現代的雙音節詞在文言文中不一定還是雙音節合成詞,有的根本就不是一個詞的組合(例如:消息,睡覺,地方)通論三:單音詞、複音詞、同義詞一、單音詞1、單音詞定義:以一個音節結構構成的詞2、單音詞變雙音詞的對應情況:(1)換一種說法:信→誠實;師→軍隊(2)在單音詞的基礎上加一構詞詞素,詞頭、詞尾:虎→老虎;石→石頭(3)將同義的、反義的、或意義相關的兩個單音詞放在一起構成一個雙音詞,使原來能單獨成詞的字,變為雙音詞的一個構詞詞素:婚姻、險阻(同義)消息、睡覺(反義)(4)加上不同的區別性詞素:弓→安弓、危弓、王弓二、複音詞1、分類:單純複音詞、複合複音詞2、單純複音詞是由一個詞素構成的詞(連綿字):忸怩、倜儻、抑鬱、逍遙3、複合複音詞(又稱合成詞)(1)漢語中的雙音詞大部分經歷了同義詞臨時組合階段,因此最初詞序可以顛倒,並且古人常對這些一類同義詞加以區分。

古代汉语讲义

古代汉语讲义

古代汉语讲义1.《尔雅》13年我国第一部词汇学、训诂学专著,第一部词典,分为两部分,前三篇重在解释一般词汇,后十六篇具体解释古代典籍制度。

开创了“类聚群分”体例来释词,对后代辞书的编纂有着重要影响。

历代“《尔雅》之学”有清邵晋涵《尔雅正义》,郝懿行《尔雅义疏》。

2.二义同条(二义不嫌同条):本是《尔雅》的一种体例,指在《尔雅》部分条目中出于同一条目的若干个被解释的字在含义上分为不同的两组,而用同一个字来解释,因而这个解释的字也相应地表示两种不同的含义,最早提出二义同条的是清王念孙之子王引之的《经义述闻尔雅》。

如:林、烝、天、帝、王、后、辟、公、侯、君也。

君有二义,为君上之君,天、帝、王、后、辟、公、侯是也;为群聚之群,林,烝是也,。

古者,君与群同声,故可得和而释之。

(洪城《中国历代语言文字学文选》)3.《说文解字》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开部首检字的先河。

全书共15卷,把不同于小篆的古文等异体字列为重文,所收字体是研究上古文字的重要依据,创立540部首,再“据形系联,引而申之”,归并为14大类,“举一形而统重形”系统阐释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六书,即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

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是: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义证》、王筠《说文释例》和《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4.六书秦汉间学者分析汉字结构的特点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按照许慎《说文序》的名称,班固《汉书艺文志》的顺序,他们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实际上,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即为“四体二用”。

5.(三国魏)李登《声类》,是我国最早的韵书,“始判清浊”。

6.(梁)顾野王《玉篇》体例仿《说文》,但《说文》只讲本义,着力于字形,《玉篇》则侧重于字义的说明,并广泛征引。

中国古代一部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

7.(隋)陆法言《切韵》(残卷),是现存最早的韵书,分193韵,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音系统。

古代汉语讲义第一章

古代汉语讲义第一章

古代汉语讲义第一章古代汉语讲义---第一章文选郑伯克段于鄢一、文字方面1、“姜氏欲之,焉辟害?”辟——避古今字躲避。

2、“姜氏何厌之有? “厌——餍古今字满足。

3、“公赐之食。

食舍肉。

”舍——捨(古今字)放着,放在一边。

4、“佗邑唯命。

”佗——他异体字5、“不义不暱。

”暱——昵异体字6、“庄公寤生。

”寤——牾(逜),通假字,倒逆7、“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

”阙——掘,通假字,挖掘8、”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无生民心。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无——毋通假字不要9、“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锡——赐,通假字赐予二、词汇方面1、“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都:卿大夫或王侯子弟的封邑。

城:城墙。

国:这里指诸侯的封邑。

有时也指诸侯的国都。

如:“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参国之一”意为国都的三分之一。

2、“君将不堪。

”堪:经得起,受得住。

不堪,即受不了。

3、“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蔓,难图也。

”所,处所,地方。

“为之所”,双宾语句,给他安排处所。

滋蔓:滋长蔓延。

图:图谋,对付。

4、“况君之宠弟乎?”宠:尊,处于尊荣地位。

5、“多行不义,必自毙。

”毙通獘,倒下去。

这句意思是,多做不应该做的事,一定会自招垮台。

6、“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既而:过了不久。

鄙:边境上的城邑7、“无庸,将自及。

”无庸:不用。

及:课文“赶上”,应释为危害。

自及:自危。

8、“厚将得众。

”厚:丰大,这里指土地扩大。

9、“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

”完:修茸城郭。

聚:聚集民众。

缮:修缮。

甲兵:甲,铠甲;兵,兵器。

具:备,准备。

10、“夫人将启之。

”启:开门。

11、“公伐诸鄢。

”诸:“之于”的合音字,“之”为代词,指代共叔段;“于”为介词,介进地点状语“鄢”。

12、“遂寘姜氏于城颍。

”寘:放置,这里有放逐的意思。

13、“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封人:封,疆界;封人,镇守边疆的官职。

14、“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

未尝君之羹。

请以遗之。

”尝:品尝,体会滋味。

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讲义

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讲义

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讲义古代汉语讲义第一章绪论和工具书第一节绪论讲授主要容:明确学习古代汉语的目的,掌握古代汉语课程的学习要求。

一、古代汉语的概念1、广义的古代汉语:广义的古代汉语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是指古代汉族人民使用的语言。

古代汉语有两种书面语,大致说来分为两个系统:一是以先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言”;一是唐宋以来以北白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

2、狭义的古代汉语:狭义的古代汉语即指“文言”。

是古代汉语课学习的主要对象,即上古的文学语言以及历代模仿它的典作品。

重点是先的典作品。

二、古代汉语课的性质和目的1、工具性古代汉语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获得打开中国古代文化宝库的金钥匙。

2、基础性古代汉语课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之一,乃传统国学,又被称为“小学”、“朴学”,也是就其基础地位而言的。

3、综合性古代汉语课以古代文献典籍为学习对象,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面面。

三、学习古代汉语的意义1、是批判继承中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需要;2、是提高分析和运用现代汉语能力的需要。

概括起来就是八个字:“博古通今、古为今用”四、古代汉语的历史分期为了研究的需要,罗常培先生把古代汉语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上古汉语(两汉)2、中古汉语(唐宋)3、近古汉语(明清)五、古代汉语的教学目的和要求1、教学目的: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和讲授中学文言作品(主要是语言面)的能力。

2、教学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能借助工具书阅读一般的没有今人注释和标点的文言作品,并且能解决中学文言作品中的语言文字面的问题。

本课程主要由文选及通论两部分组成,文选以先两汉散文为主,适当兼顾唐宋散文,常用词不单讲,要结合文选学习。

六、古代汉语的学习法1、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相结合;2、系统掌握通论知识,精读文选,积累常用词;3、大量阅读古代文献典籍,记诵、熟读一定数量的文选。

古代汉语讲义

古代汉语讲义

古代汉语讲义大学本、专科一年绪论、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音韵学、诗词格律、修辞学、标点、翻译、训诂学杨小平古代汉语纲要•古代汉语纲要•Ⅰ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旳•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旳基础课, 也是阅读古书旳工具课。

•古代汉语课旳教学目旳是:比较系统掌握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并具有运用所学古代汉语知识阅读一般文言文旳能力。

•Ⅱ考试内容和•一、绪论部分•1、古代汉语旳性质范畴•2、学习古代汉语旳目旳意义•3、古代汉语课所涉及旳知识:重要有文字、音韵、词汇、语法、诗词格律和工具书使用等, 此外还波及到古书注释、古文阅读、古文今译和文化常识(涉及修辞)等。

二、文字部分•1、六书:象形、批示、会意、形声、转注、假借;•2、中文旳形体构造与中文本义旳关系;•3、部首、偏旁、形符、声符;•4、省形、省声、亦声;• 5.独体字与合体字旳辨别•6、中文书体旳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7、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8、本字、借字、通假字。

•该部分重点规定:• 1.掌握象形、批示、会意、形声四种造字措施;• 2.可以运用中文旳造字措施探求常用中文旳本义。

•三、音韵部分• 1.古代汉语中旳古音、今音;• 2.中古汉语旳声母--三十六字母• 3.《诗经》旳分韵、《广韵》旳韵部、平水韵;• 4.双声、叠韵;• 5.四声;6.古音通假;7、破读;•8、叶韵;•9、古注旳注音措施: 读若、如字、直音、反切;•10、切语上字、切语下字;•11.特殊读音旳字和异读字。

•该部分重点规定:• 1.掌握古音通假知识和规则;• 2.具有分析辨认常见通假字旳能力。

•四、词汇部分•该部分要在掌握现代汉语词汇知识旳基础上进行学习。

• 1.古代汉语词汇旳特点;• 2.单音词、复音词、联绵词、单纯词、合成词;• 3.偏义复词;4.多义词;本义、引申义、义项;• 5.同音词;• 6.同源词;•7、同义词及其辨析;•8、古今词义旳演变和古今词义旳差别。

古代汉语文选-讲义(郭锡良)

古代汉语文选-讲义(郭锡良)

文选孙膑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一、司马迁简介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夏阳(陕西韩成)人。

约汉武帝太初元年开始写《史记》,约十一年后完成。

开始写《史记》六年后,因替李陵说话而被处以宫刑。

二、《史记》简介1、《史记》之名“史记”本是古代史书的通称。

司马迁之书初无定名,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省称“太史公”。

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2、《史记》性质《史记》: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

开创了纪传体通史的先例,位居“二十四史”之首。

纪传体——正史——“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本纪十二、世家三十、列传七十、表十篇、书八篇,共一百三十篇。

[清]赵翼《读二十四史札记》:本记以序帝王,世家以记侯国,十表以系时事,八书以详制度,列传以志人物。

本纪:全书的总纲,以时间为序记载历代帝王的世系。

表:用表谱列帝王、诸侯、贵族、将相大臣的世系、爵位和简要政绩。

书:分门别类记述历代历法、礼乐、封禅、水利、经济等典章制度。

世家:记述王侯封国、开国功臣、有特殊地位、特殊影响的人物。

列传:记述了人臣及各方面的代表人物,有单传、合传、类传,其中多为合传。

3、编撰主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4、成书原因继承其父编订史书的遗志,完成撰述《史记》的宏愿“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谈语)继承《春秋》精神肩负史家职责5、地位影响“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史学史、文学史、古代思想文化史善于以白描手法,通过人物言行刻画其性格,语言简洁生动。

接近口语,对后世散文影响很大。

6、《史记》的注本《史记》三家注:南朝宋裴骃的《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唐代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三、《孙膑》简介孙膑的传记附于孙武的传记之后孙膑,孙武后代,齐国人,生阿、鄄之间遭受膑刑赛马取胜桂陵之战马陵之战1972年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孙膑兵法》四、字词分析孙武《越绝书·外传·记吴地传》:“巫门外大冢,吴王客齐孙武冢也,去县十里,善为兵法。

古代汉语讲义

古代汉语讲义
主動與被動
古人的語法意識(2)
椒舉娶於申公子牟,子牟有罪而亡,康王以為椒舉遣 之,椒舉奔鄭,將遂奔晉。蔡聲子將如晉,遇之於鄭,饗 之以璧,侑曰:“子尚良食,二先子其皆相子,尚能事晉 君以為諸侯主。”辭曰:“非所愿也。若得歸骨于楚,死 且不朽。”聲子曰:“子尚良食,吾歸子。”椒舉降三 拜,納其乘馬,聲子受之。(《國語·楚語上》)
古代漢語講義
古代漢語語法概說 (一) 詞類
詹衛東
提纲
1、古代漢語語法簡介
2、古代漢語的詞類劃分 3、古代漢語的詞類活用 4、詞類活用的條件
3.1 使動用法 3.2 意動用法 3.3 名詞用爲動詞 3.4 名詞作状語 3.5 動詞形容詞的其他活用
1 古代漢語語法簡介
1.1 漢語的分期 1.2 古代人的語法意識 1.3 了解古代漢語語法知識的作用
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1. 今媪尊長安君之位。(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 2. 君子不以天下儉其親。(孟子·公孫丑下) 3. 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論語·子路) 4. 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上) 5. 諸君子皆與驩言,孟子獨不與驩言,是簡驩也。(孟
子·離婁下) 6. 使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頃襄王。(史記·屈原列傳)
詞序
古人的語法意識(5)
1. 叔善射忌,又良御忌。(《詩經·鄭風·大叔于田》) 西漢·毛亨傳,忌:辭也。
2. 羌內恕己以量人兮。(《楚辭·離騷》) 東漢·王 逸·楚辭章句,羌,楚人語詞也。
3. 公儀仲子之丧,檀弓免焉,仲子舍其孫而立其子,檀弓 曰:“何居,我未之前聞也。”(《禮記·檀弓上》) 東漢·鄭玄注,居讀為姬姓之姬,齊魯之間語助也。
使動用法是一種特殊的動賓結構。在這種結構里, 謂語所表示的行爲動作不是由主語來完成的,而是 主語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來完成的,如“晉君飲 趙盾酒”(左·宣2),飲酒的是趙盾,而不是晉君。

古代汉语讲义

古代汉语讲义

注意事项:①汉语拼音有一些缩写形式,在转换时应特别引起注意,应恢复成完整形式。

如:ui 是uei的缩写,un是uen的缩写,ü在j、q、x和y后写作u。

②儿化标记:ɹ写在音节末尾,调值之前。

③元音严式音标记忆方法(只换其中对应的拼音字母)。

a 的同一音位有5种:用[a]:ai、an、ia;用[Ą]:跟在辅音后或者单独使用;用[ɑ]:ang、iang、uang、ao、iao、ua;用[æ]:ian及及yan;用[ɐ]:儿化;o 的特殊标法:[uŋ]:ong;[yŋ]:iong;e 的同一音位有4种:用[ɣ]:跟在辅音后或者单独使用;用[e]:ei、ui;用[ɛ]:ie、üe;用[ə]:en、eng、un、ueng、er;i 的同一音位有3种:用[ɿ]:跟在z、c、s后;用[ʅ]:跟在zh、ch、sh、ri后;用[i]:跟在其它辅音后。

[1]音韵学又叫声韵学,是分析研究汉字的字音和它的历史变化的一门学科。

(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注:中国古代研究语言文学的学问叫‟“小学”(汉代:文字学;唐宋: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一、基础知识音韵学分为今音学、古音学和等韵学三个部门。

(在20世纪30年代后兴起“北音学”,研究汉语近代北方音的语音系统。

)今音学:以《切韵》系韵书作为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语音系统。

古音学:以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尤其以《诗经》用韵为主要的根据,并且结合形声字,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

等韵学:相当于声韵配合表。

功用:①有助于研究方言;②训诂学研究;③与古代文学的关联;(有一定音韵学基础会避免认识的错误)④有利于学好古代汉语。

衣1(名词)、衣4(动词);二、音韵学中有关声母的概念声纽:或称“音纽”,“纽”,是唐代时人们给声母制定的专用名称。

声类:对同类反切上字的称呼,古人制造反切,同一个声母使用了多个反切上字,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同类的反切上字归纳成若干类,每一类就叫一个声类。

古代汉语教案讲义word版

古代汉语教案讲义word版

古代汉语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古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即“五四”运动以前的汉族语言。

(一)汉语发展的分期上古汉语——先秦两汉时期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现代汉语——“五四”运动以来至今由于古代的口语无从寻觅,所以对于古代汉语的了解,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只能是古代的书面语。

本门课程学习的古代汉语,自然也只能是古代的书面语。

(二)汉语的古代书面语系统汉语的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1)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

这些书面语统称为文言。

(2)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如古代的白话小说。

本门课程学习的内容只限于文言。

——→文言-----------文言文古代汉语:——→古白话-----------古白话文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以及后代模仿的这种语言。

文言文:用文言语言写成的文章作品。

古白话:六朝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近古书面语。

古白话文:用古白话写成的文章作品。

二、本门课程指定教材的介绍(一)指定教材——《古代汉语》(二)文选、常识、常用词三结合的体例特点《古代汉语》教材的内容由文选、常识以及常用词三部分组成。

这是目前古代汉语教材普遍采用的格局。

这三者是有机结合的关系。

文选——古代汉语的语言材料常识——学习古代汉语要求掌握的有关知识和理论常用词——学习古代汉语必须积累的古代词义材料古代汉语常识第一章怎样查字典辞书一、汉语字典的汉字排列法1、音序法:按读音顺序排列汉字现代——按汉语拼音字母的次序排列按注音字母的顺序排列古代——按平上去入四声排列按一百零六韵排列优点:检字的速度快缺点:不知或读不准读音则不能检字2、部首法:按部首归类排列汉字把同一部首的字归为一类,部首的次序据笔画而定,同部首的字也以笔画为序。

优点:不会读也可以检字缺点:检字的速度较慢3、号码法:按由笔形得来的数字号码排列汉字四角号码法优点:检字的速度快缺点:难于掌握二、古代的注音方法1、直音法:用同音字来注音不足:没有同音字的字无法注音。

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汉语讲义1

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汉语讲义1

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汉语讲义1古代汉语导言一、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

是古代汉族人所使用的语言。

因为口头语言无法超时间、空间的限制,所以,我们现在所说的古代汉语,都是指被记录下来的书面语,也就是古代文献语言。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有源与流的关系,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发展变化而来的,因此,现代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等诸方面,都与古代汉语有着密切的关联。

一般说来,现代汉语是指1919年“四五”运动以后所形成的、汉民族通用的、口语与书面基本一致的语言。

但是,并不是1919年以前的汉语都是我们这部书里怕要教学的古代汉语。

一般认为,古代汉语有两个系统: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如《诗》、《书》、《礼》、《春秋》、《老子》、《论语》、《荀子》等所使用的,以及后来历代作者仿古伤口中所使用的语言,如两汉诗文歌赋、唐宋散文等;一是自魏晋以来逐渐形成的口语实录,如《世说新语》、唐代变文、禅宗语录,直到元明清的白话小说。

这种语言的词汇、语法与现代汉语接近。

前一种,我们称作文言,后一种,我们称作古白话。

高等院校古代汉语课学习和研究的对象,是文文而不包括古白话。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用文言记录的典章制度及史料,用文言撰写的文学作品,多到不可计数。

由于时间跨度大(上下三千多年),不同时代、不同体裁的文言作品,其语言特点有很大差异。

最能反映文言原貌的,莫过于先秦两汉的作品,其次是唐宋以后的仿古文言文。

所以,我们认为,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应以先秦两汉作品为主,兼及唐宋以后的仿古文言文。

二、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任务和基本内容古代汉语课是高等学校中文系的主干课程之一。

它既属基础理论课,又属工具课。

一方面,它要较系统地讲授关于古代汉语的基础理论知识,阐述有关古代汉语的语言规律,通过对这一具体语言的学习,提高学生语言科学的理论素养。

另一方面,它要在这些基础理论的指导下,阅读一定数量的文言作品,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古代汉语讲义

古代汉语讲义

古代汉语讲义大学本、专科一年绪论、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音韵学、诗词格律、修辞学、标点、翻译、训诂学杨小平古代汉语纲要•古代汉语纲要•Ⅰ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也是阅读古书的工具课。

•古代汉语课的教学目的是:比较系统掌握古代汉语基础知识,并具有运用所学古代汉语知识阅读一般文言文的能力。

•Ⅱ考试内容和一、绪论部分1、古代汉语的性质范围2、学习古代汉语的目的意义3、古代汉语课所包含的知识:主要有文字、音韵、词汇、语法、诗词格律和工具书使用等,此外还涉及到古书注释、古文阅读、古文今译和文化常识(包括修辞)等。

二、文字部分1、六书:象形、指示、会意、形声、转注、假借;2、汉字的形体结构与汉字本义的关系;3、部首、偏旁、形符、声符;4、省形、省声、亦声;5、独体字与合体字的区分•6、汉字书体的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7、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8、本字、借字、通假字。

•该部分重点要求:•1、掌握象形、指示、会意、形声四种造字方法;•2、能够运用汉字的造字方法探求常用汉字的本义。

•三、音韵部分•1、古代汉语中的古音、今音;•2、中古汉语的声母--三十六字母•3、《诗经》的分韵、《广韵》的韵部、平水韵;•4、双声、叠韵;•5、四声;•6、古音通假;7、破读;•8、叶韵;•9、古注的注音方法:读若、如字、直音、反切;•10、切语上字、切语下字;•11、特殊读音的字和异读字。

•该部分重点要求:•1、掌握古音通假知识和规则;•2、具有分析辨认常见通假字的能力。

•四、词汇部分•该部分要在掌握现代汉语词汇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1、古代汉语词汇的特点;•2、单音词、复音词、联绵词、单纯词、合成词;•3、偏义复词;•4、多义词;本义、引申义、义项;5、同音词;•6、同源词;•7、同义词及其辨析;•8、古今词义的演变和古今词义的差异。

•该部分重点要求:•1、古今词义的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语法及语法学语法是客观存在于语言内部的结构规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它包括词法和句法两部分内容。

研究客观存在的语言结构规律的科学叫做语法学。

它包括两部分内容:词法学和句法学。

其中词法学是研究词的构成及其语法特征的科学;句法学是研究句子结构规律的科学。

二、词的语法特征以及词的类别词的语法特征是指词的形态特点和语法功能(词的组合能力及充当句子成分的能力)。

汉语的形态很不发达,划分词类主要依据词的语法功能并参考其词汇意义。

传统语法学把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五类;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六类。

第一节词类活用(上)在古代汉语里,每个实词一般都属于一个固定的词类,充当一定的句子成分,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有的实词可以临时改变原有的词性,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这种语法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用作动词,动词、形容词等用作名词一、名词用作动词一般情况下,名词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语,当名词在句子中处于动词谓语的位置上,具有动词的语法特征时,该名词就用作动词了(一)名词用作动词的标志1、副词或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用作动词因为名词一般不能受副词和能愿动词的修饰,副词及能愿动词经常修饰动词或形容词。

例如:(1)晋灵公不君。

(2)范增数目项王。

(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4)公子怒,欲鞭之。

2、代词前面的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一般不能修饰代词,当名词处于代词之前时,与代词构成动宾关系。

例如:(5)孟尝君客我。

(6)唯君左右之。

(7)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3、介宾词组前后的名词用作动词例如:(8)师还,馆于虞。

馆:住旅馆。

(9)一人升天,仙及鸡犬。

仙:成仙。

(10)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4、两个名词连用,其中一个往往活用作动词例如:(8)曹子手剑而从之。

(《公羊传定公八年》)(9)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烛之武退秦师》)(10)汉王解衣衣我,推食食我(省下食物让我吃)。

(《怀阴侯列传》)5、名词前后有“而”连接时往往用作动词例如:(11)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12)夫五人之死,去今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13)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14)先生且喜且愕,舍狼而前。

(15)不耕而食,不蚕而衣6、结构助词“所”之后的名词用作动词例如:(16)置人所罾鱼腹中。

(17)食吾之所耕,衣吾之所蚕。

(18)此非明主之所臣也。

7、结构助词“者”前面的名词用作动词(19)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

(20)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则四月花。

(21)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二)名词用作动词的翻译方法1、用一个相应的动词对译。

2、用一个相应的动词短语对译。

二、形容词用作动词1、代词前面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1)以一人之言善我,必以一人之言罪我。

(《韩非子说林》)(2)敌人远我,必以火器困我也。

(《冯婉贞》)(3)渔人甚异之。

2、能愿动词后的形容词用作动词(4)传天下而不足多也。

(5)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6)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三、数词用作动词(1)士也无极,二三其德。

(2)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中庸》)(3)夫旌旗金鼓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

(《孙子兵法》)(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三、数词用作动词(1)士也无极,二三其德。

(2)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中庸》)(3)夫旌旗金鼓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

(《孙子兵法》)(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四、动词用作名词(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也。

(2)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3)(农夫)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4)丑父使公下,如华泉取饮。

五、形容词用作名词1、君子谓祁溪能荐贤也。

2、将军身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3、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4、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5、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

(《劝学》)第二节特殊述宾关系1、名词的使动用法所谓名词的使动用法是指:当名词活用作动词时,与其所带宾语之间不是一般的支配关系,而是使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例如:(1)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2)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3)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庶其民。

(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5)君子正其衣冠。

(6)春风又绿江南岸。

3、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发出相应的动作行为,简而言之,就是主语使宾语“动”。

例如:(7)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

(8)既来之,则安之。

(9)晋侯饮赵盾酒。

二、意谓关系(意动、处动意谓关系表示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怎么样。

具体包括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两大类。

动词中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可以与宾语构成意谓关系。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表示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2)是故明主贵五谷而贱金玉。

(3)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2、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表示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是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例如:(4)扁鹊过齐,齐桓公客之。

(5)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

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6)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7)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传》)三、为动用法表示主语为宾语服务,即主语为(替)宾语“动”。

例如:(1)夫人将启之。

(2)邴夏御齐侯。

(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四、对动用法表示主语向(对)宾语发出某种动作行为。

例如:(1)遂置姜氏于城颖,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2)而良人未之知也,迤迤从外来,骄其妻妾。

(3)君三泣臣矣。

敢问谁之罪也?第四节古代汉语的特殊语序一、宾语前置(一)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当否定词是“不”、“毋(无)”、“未”、“莫”时,代词作宾语常常前置。

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2、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3、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4、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5、古之人不余欺也!(二)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常常前置。

1、“许子奚冠?”曰:“冠素。

”2、己不正,何以正人?3、许子奚为不自织?(三)为了强调而前置1、唯余马首是瞻!2、惟陈言之务去!3、姜氏何厌之有?4、尔贡包茅不入,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5、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二、谓语前置为了强调谓语而把谓语放在主语之前的语法现象,叫做谓语前置。

它主要出现在疑问句、感叹句和祈使句中。

例如:1、何哉,尔所谓达者?2、谁欤,哭者?3、甚矣,汝之不惠!4、善哉,斯言!5、快哉,此风!6、亦太甚矣,先生之言!7、勉哉,夫子(将士们)!8、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三、定语后置与定语前置相比较,定语后置有以下特点:1、从意义上看,作前置定语的词或词组可以是表示领属意义的,也可以是限定意义的,但作后置定语的只能是表示限定意义的词或词组。

例如:(1)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

(2)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无告者也。

(3)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2、从结构上看,后置定语前面有“之”,或后面有“者”(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5)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一石。

(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7)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8)驾八龙之宛宛兮,载云旗之委婉。

第五节强调和省略一、强调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为引起交际对象对某一部分信息的特别注意或重视而采取一定手段使相关的语言成分得到凸现,谓之强调。

其手段有语音手段、语法手段或词汇手段。

二、省略句子成分的省略是指句子或词组中某些成分在一定语境中的省略。

从所省略的成分在前面还是后面出现,可以分为承上省和探下省两大类。

从所省略的成份看,具体包括:主语的省略、宾语的省略、谓语的省略、定语中心语的省略、兼语的省略和介词或其宾语的省略等等。

一、主语的省略1、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

”(《鞍之战》)2、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七月》)3、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

” ()曰:“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 ()曰:“否,许子衣褐。

” (《许行》)二、宾语的省略宾语一般是承上省略。

1、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而我独无()。

”2、尉剑挺,广起,夺()而杀之。

3、归之家,妻不下絍,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

三、谓语的省略谓语一般不省略,在特定的语境中可以省略。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3、举一隅不以三隅反者,不复()也。

四、定语中心语的省略定语中心语及其前面的结构助词“之”往往因为语义自明而省略。

1、多行不义(),必自毙。

2、赏必加于有功(),而刑必加于有罪()。

3、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五、兼语的省略古代汉语中兼语句式不常见,但在兼语句中,兼语有时也可以省略。

1、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2、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3、必勿使()反。

六、介词的省略介宾短语中的介词也常常省略。

1、上古有大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2、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3、荆州之民附曹者,逼()兵势耳古代汉语句法(下)第一节判断句什么是判断句?谓语表示对主语的判断的句子叫做判断句。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主要是用“是”来表示的,古代汉语中的判断句,表现形式则比较多样。

早期的判断句多数不用判断动词“是”。

一、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示方法(一)用虚词“者”、“也”相呼应来表示1、……者,……也。

(1) 陈胜者,阳城人也。

(2)南冥者,天池也。

(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2、……,……也。

(4) 制,岩邑也。

(5)其巫,老女子也。

(6)此,劲敌也。

3、……者,……。

(7) 虎者,戾虫。

(8)粟者,民之所种。

4、……,……。

(9)赵,秦之深仇。

(10)贾生,洛阳之少年。

(二)在主谓之间加副词表示判断(1)吾乃梁人也。

(2)梁父即楚将项燕也。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三)用判断词“是”表示判断春秋时期,“是”不作判断动词使用,而是作为指示代词,充当句子的主语或宾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