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级生物工程一班寒假社会调研报告 夏一凡 姚梦迪 刘柯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理工大学寒假社会

调研报告

新中国成立以来对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和

趋势的认识

2012-2-20

姓名:夏一凡姚梦迪刘柯江

学号:1120112612 1120112603 1120112622

专业

班级:生命学院2011级生物工程一班

调查目标:了解传统文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此保护并弘扬传统艺术。

调查时间:2012年1月13——2月20

调查对象:老艺术家,文化相关以及爱好人士,青年学生,胡同居民等。

调查方式:访谈,参与演出,观看演出,实地考察

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文化建设不断深入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我国的文化氛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与西方国家的交流逐步深入,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击越来越激烈。随着国民思想的日益西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正经受着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随着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建设中国自己的文化成为国民关注的焦点,更是十二五计划的重中之重。什么是我们自己的文化?如何站稳文化阵地?传统文化何去何从?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利用寒假时间,对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做了简单的调查探究,从身边着手,以京剧的传统戏曲曲艺和胡同文化为主,以小观大,通过组织观看和参与演出,与老一辈艺术家和相关人士以及观众的访谈,实地考察等形式,去粗取精,去繁就简,总结此调研报告。

正文:

一、传统文化研究现状和取向定位

【一】

一般认为,20世纪剧烈的社会变革给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根本性的冲击。虽然“国学热”日渐升温和儒学“第三次复兴”的声浪日渐高涨,但这依旧不能改变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文化格局中已然边缘化的尴尬现状。

(一)传统文化尽管没有完全断裂,但它更多地表征为由习俗所支撑的文化碎片。

众所周知,在近代五四运动猛烈地批判传统文化中的旧礼教旧道德之后,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就因其封建性而日益“走出历史”并边缘化,而“文化大革命”更是彻底否定了孔子和儒学,造成了传统文化的严重断裂。即使在当代中国,传统文化也已是明日黄花,它与现代文化和后现代文化纷然杂陈,以共时性的方式被挤压在同一个平面上。问题在于,伴随着前所未有的社会变迁,工具理性、市场经济和消费主义等现代文化的过度膨胀在冲击民众原有思想观念的同时,也加剧了民众对学习、认知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迷惘。此外,反本质、反整体、强调多元和差异的后现代文化打着拒斥“宏大叙事”的旗号,进一步把传统文化解构为七零八落的文化碎片。一个典型事例就是:具有浓郁后现代文化色彩的周星驰的“无厘头”系列电影,彻底颠覆了传统文化所倡导的道德理想主义和伦理中心主义,并深深地影响了青年一代。尽管政府与媒介正在尝试通过多种途径对传统文化进行修复,然而,除了存在于少数知识精英的学术研究之中外,传统文化更多地依靠戏曲、祭祀、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文化碎片来维系和传承,它已不再是一套完整的安顿人心的意义系统和纪纲世界的价值体系。

(二)传统文化既是现实的,又是虚拟的。

应该看到,尽管传统文化已经丧失了文化领域内的独导地位,然而,数千年的传统文化积淀却转化为民众的某种习俗、心理定式和情感意向,并潜移默化地对民众的日常生活发挥作用。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正是此意。直至今日,大多数中国人仍然自觉不自觉地信奉着以德服人、人际和谐、家庭和睦、崇敬祖先、敬业乐群、勤俭自强、明礼诚信和爱国守法等传统观念,反对以力压人、个人本位、好逸恶劳、见利忘义和骄奢淫逸等。这些都是切

切实实地发生在民众日常生活之中的真情实事。但是,传统文化赖以生成的自然经济、宗法制度、泛神信仰等社会历史条件已经分崩离析,传统文化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统一性和同一性早已终结。因此,传统文化既“在场”又“不在场”,它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虚拟的文化资源体现在思想观念中而非社会现实中。在这种情况下,按照德里达的提示,诠释优于原创,学者和媒介便可以对经典作出自由诠释和随意解读,在意义的开放中“抽象继承”传统文化。譬如,在收视率颇高的《百家讲坛》栏目中,于丹讲《论语》和《庄子》,根据个人心得对经典进行与主流学者迥然不同的解读。不管于丹的解读是启蒙抑或是曲解,都恰好反映了传统文化这种现实与虚拟交织在一起的特性。

(三)传统文化往往被泛化。

本来,在现代社会中,并没有那么多的“传统”,人们并不总是也不可能完全按照“传统”行事。在相当多的情况下,传统文化只具有某种象征意义,它对人们行为的规约功能也是有限的。但是,近年来一些人片面夸大传统文化的负面效应,把近代中国的积贫积弱与社会现实的各种弊病统统归因于传统文化,从而使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变换为文化问题,以此逃避责任和掩饰失误。更有甚者,一些人缺乏文化自信,极力渲染甚至贩卖传统文化中的“阴暗面”,以对西方的迎合代替对传统的守望。举国产商业大片为例,《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等影片,都把目光瞄向了传统文化中最糟粕的宫廷争斗、权谋诡计和家庭乱伦,并把糟粕当趣味甚至作为赢得老外欣赏的噱头,虚构了一个“西方视域中的中国镜像”,已经远远出离了哗众取宠。相反,另一些人却把传统文化当做解决现代社会精神危机的良药所在,甚至不恰当地把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奇迹归功于其儒学价值取向。他们宣称传统文化的复兴就是人类的希望,开私塾,穿汉服,背古文,大兴复古之风。不难看出,上述两种认识都存在着泛传统主义的错误倾向,要么过于夸大传统文化的“阴暗面”,要么片面强调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在喧嚣纷争中扰乱了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四)传统文化尚未实现创造性转化和现代化转型就其现状而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之间仍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冲突。从器物层面看,当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技兴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观念深入人心,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文化中工具理性的缺失。从制度层面看,不断完善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维护了民众的基本自由和民主权利,使民众实现了当家做主。不过,从观念层面看,传统文化的深层结构尚未得到彻底改变,其惰性和痼疾仍然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成为当代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绊脚石。事实上,讲人情、官本位、等级制、家长制、群体本位、因循守旧、平均主义等传统文化的腐朽思想对一些人的影响根深蒂固,而尚古拒变、厚古薄今仍然是很多人的心理定式和认知模式。纵观近年来的《大明宫词》、《雍正王朝》、《英雄》、《投名状》、《赤壁》等国产影视巨作,其主题往往取材于历史故事,把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三教九流嚼了又嚼,表现出某种“向后看”的传统文化情结,而在宣扬科学精神、民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