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选课练刷题辑(PPT版)全国通用(含最新2020年模拟题):课练 15
合集下载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古代史阶段整合习题讲义.ppt
(3)交易媒介的变化:商品交换最原始的形态是以物易 物;随着商品交换的内容和地域的扩大,出现了以贝壳为代 表的一般等价物;随着贸易进一步发展,一般等价物开始固 定为金属货币;秦统一后,统一了货币;北宋时出现了世界 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4)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宗族血缘组织发展为地缘 组织(徽商、晋商等商帮)和行会。
线索 2 科技成就
(趋势:从领先世界到迟滞落后)
线索 3 文学艺术
规律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鲜明的时代特征 (1)先秦:生产力水平低下,文化处于萌芽时期;春秋战 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思想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 的局面,由此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孔子编《诗经》作为 德行教化的文本、屈原创作《离骚》抒发爱国情操。 (2)秦汉:国家统一,生产发展,各民族之间的经济联系 加强,文化由此得到迅速的发展,文学艺术大放异彩。汉赋 华丽的辞藻表现出恢宏气势的时代特色。
(5)城市职能的变化: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 专业化城市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不断增 多,规模不断扩大。
(6)交易范围的变化:由地区贸易向全国性贸易、国内贸 易向对外贸易扩大。
线索 1 儒家思想的演变
规律 传统儒学思想的辩证认识 (1)科学或可取的一面:①具有和谐意识。②具有忧患意 识。③崇尚道德。④强调力行。 (2)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 女的观念。③因循守旧的观念。④重礼轻法的观念等,属于 封建糟粕的思想。
(5)宋元:北宋重文轻武,随着商业繁荣、城市发展、市 民阶层壮大,民间文化日益繁荣,出现了许多描绘民间风情 的作品,如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年画、话本和词的兴 起。南宋山河破碎、民众痛苦,激发了作家救亡图存的社会 责任感和使命感。元代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汉族文人科举无 望,转向杂剧创作,促使杂剧繁荣。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选课练刷题辑版全国通用含最
6.(2018· 德阳诊断)欧洲启蒙思想家对中国的认识以 18 世纪中 叶为分水岭,之前他们笔下的中国是一个非神性宗教权威的理性世 界;之后他们眼中的中国是一个愚昧、专制、停滞的民族。推动这 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西方人对中国的认知日益清晰 B.西方工业资本主义的迅速崛起 C.中西方实力发生了根本性逆转 D.明清时期中国闭关锁国的不断强化
解析:西方人对中国的认知与西方的发展变化相关,受启蒙思 想家个人因素的影响,不是日益清晰,故 A 项错误;18 世纪中叶 欧洲对中国的认识变化主要是经济因素,与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有 关,故 B 项正确,中西方实力发生了根本性逆转不符合史实,故 C 项错误;明清时期中国闭关锁国的不断强化是客观原因,不是主观 原因,故 D 项错误。 答案:B
7.19 世纪初,英国政府颁布《谷物法》 ,规定国内的粮食价格 只有在达到每夸特(约 1.137 公升)80 先令时,才允许外国的谷物进 入英国的市场。这一规定( ) A.适应了自由贸易的原则 B.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 C.推动了自由贸易的发展 D.属于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解析:据材料“19 世纪初,英国政府颁布《谷物法》 ,规定国 内的粮食价格只有在达到每夸特(约 1.137 公升)80 先令时,才允许 外国的谷物进入英国的市场 ” 可知这一规定违背了自由贸易的原 则,故 A 项错误;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太过绝对,故 B 项错误; 这一规定违背了自由贸易的原则,不利于自由贸易的发展,故 C 项 错误;这一规定是由英国政府通过颁布法令做出的,属于国家干预 经济政策,故 D 项正确。 答案:D
8.(2018· 湖南长沙一中月考)19 世纪后期,各国相继通过《公 司法》 ,该法的价值在于允许人们自由地组建一家企业,股份有限 公司再次登场:它由特许变为自由注册,由特权变为平等的权利, 与之相随的是由封闭到开放的市场的形成。这种变化呼应的是 ( ) A.自由主义思潮的兴盛 B.重商主义的重新崛起 C.凯恩斯主义的兴起 D.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选课练刷题辑版全国通用含最
5.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太平天国的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的 代价激烈抗争,以追求自己的理想。但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 他们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条取代封建制度的出路。这一观 点旨在强调( ) A.太平天国革命纲领具有空想性 B.太平天国未能联合其他反清力量 C.太平天国的失败缘于时代局限 D.洪仁玕认为,凡“万方来朝,四夷宾服及 夷狄戎蛮鬼子,一概轻污之字,皆不必说也。”并进而认为使用这 些“轻污字样,是口角取胜之事,不是经纶实际,且招祸也”。这 说明了( ) A.主张学习西方的新思潮萌发 B.鸦片战争战败对外交的冲击 C.重振太平天国威风实际需要 D.傲岸自大的观念发生新变化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学习西方,故 A 项错误;材料中洪仁玕的 观点代表的是太平天国的外交,没有涉及“鸦片战争战败”,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轻污字样,是口角取胜之事,不是经纶实际, 且招祸也”得出洪仁玕只是为重振太平天国威风创造有利的环境, 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万方来朝,四夷宾服及夷狄戎蛮鬼子,一 概轻污之字, 皆不必说也”得出太平天国外交观念的转变, 故D项 正确。 答案:D
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 1.材料 1753~1851 年广西人口、耕地面积和额定地丁银变 化表 时间 1753 年 1820 年 1851 年 人丁(万口) 耕地面积(顷) 额定地丁银(两) 197.6 742.9 782.3 87,401 89,812 89,620 —— 393,545 694,984
解析:“权归于一”,反映出洪仁玕主张通过改革来加强中央 集权,故 A 项正确;洪仁玕认为美国国家大事则由“各省”(即各 州)公议决定,否定了联邦政府的权威,对西方政治制度认识不够 清楚,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洪仁玕一系列政治革新主张,与发 展资本主义的经济主张无关,故 C 项错误;材料也没有涉及引进外 交方面的专门人才,故 D 项错误。 答案:A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选课练刷题辑版全国通用含最新2018年模拟题:课练 19 精品
解析:晚清时期并没有主张大力发展农业,并且农业的发展也 不会带来开源的作用,故 A 项错误;晚清时期,清政府兴办洋务运 动,兴办军事、民用工业,起到了开源的作用,解决了清政府在洋 务运动中的财政困难,故 B 项正确;晚清时期中国没有发动侵略战 争,而是被西方国家和日本侵略,故 C 项错误;增加统治者的消费 支出不会起到开源的作用,故 D 项错误。 答案:B
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 1.清末有人说“妇女贪上海租界佣价之昂,趋之若鹜,甚有 弃家者,此末见者也……自租界北辟,男以商贩营生而奢华渐起, 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也。”导致近代以来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 原因是( ) A.封建礼教彻底崩溃 B.民族工业短暂春天 C.男女平等基本实现 D.小农经济趋于瓦解
6.(2018· 南宁测试)下面是 19 世纪末中国对外贸易统计图(单 位:万海关两)。下图信息用以反映出( )
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增多 B.中国进一步卷入世界市场 C.中国原材料的价格低廉 D.中国海关逐渐被列强控制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中国对外贸易额,反映不出列强对华资本 输出增加, 故 A 项错误; 从中国对外贸易额变化可知中国进口额大 于出口额,处于贸易逆差,反映出中国成为列强的商品输出地,是 中国进一步卷入世界市场的体现,故 B 项正确;中国原材料价格低 廉会带来出口额增加, 与材料中进口额大于出口不符, 故 C 项错误; 材料体现不出中国海关受列强控制,故 D 项错误。 答案:B
解析:新文化运动彻底动摇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封建礼教彻 底崩溃, 故 A 项错误; 民族工业短暂春天是在民国初年不是在清末, 故 B 项错误;男女平等基本实现是指男女在政治、经济等方面享有 基本同等的权利,材料没有涉及,故 C 项错误;“自租界北辟,男 以商贩营生而奢华渐起,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也”表明自然经 济的逐渐解体,小农经济趋于94 年中国茶叶生丝出口下降,原因是 中国农产品面临国际市场上同类产品的竞争, 故 A 项正确; 仅仅从 出口无法反映出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变化情况,还要关注国内市 场商品化情况,故 B 项错误;从整体看,中国农产品出口数量仍然 较大, 农产品的商品化体现出经济结构变化比较明显, 故 C 项错误; 关税主权保护意识增强主要针对外国商品的进口,而不是中国农产 品的出口,故 D 项错误。 答案: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D
11.(2018·大连市模拟)南宋《清波杂志》中记载:“汝窑宫中 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这表明
() A.官营商品流向放宽 B.瓷器市场竞争激烈 C.窑务管理渐趋松懈 D.汝窑产品质地欠佳
解析:从材料“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可知汝窑 在供皇帝挑选后,可以投入市场,反映出官营手工业放宽了产品流 通方向,故 A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瓷器产品销售竞争激烈,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不是官窑管理松懈,故 C 项错误;汝窑是官窑, 技术水平高超,故不会出现产品质量欠佳的现象,故 D 项错误。
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 1.《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 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主要用于( ) A.原始灌溉 B.松土挖土 C.除草培土 D.开沟播种
解析:题干中并未提到灌溉的相关信息,故 A 项错误;题干中 “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体现了松土挖 土的现象,故 B 项正确;题干中并未体现除草培土的信息,故 C 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播种的信息,故 D 项错误。
头税,因为赋税而隐匿人口的现象已不复存在,故 C 项错误;“轻 徭薄赋”等手段是维护封建小农经济的重要手段,故 D 项正确。
答案:D
8.在原始社会末期黄河中下游一带的仰韶文化遗存中,有“大 量的陶石纺轮、纺砖、刀杼(骨匕)、骨梭等纺织工具……同时,各 地都发现有许多的骨针,直径和针眼都很细小”。据此可知当时
答案: (1)思想:人口众多滋生诸多社会危机,应当控制人口。(4 分) 背景:土地私有制进一步确立,农业生产发展;经济重心南移, 封建农业区域扩大;高产农作物引进和传播;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 化(传统农业不能养活更多的人口);人地矛盾(地少人多)。(任意三 点 6 分)
解析:考古不是历史记述正误的唯一佐证标准,故 A 项错误; 文献资料分为一手史料、二手史料,故 B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铁犁 的相关信息,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 耕”“从考古发现来看……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都佐证了我 国牛耕技术历史久远,故 D 项正确。
答案:D
3.(2018·昆明检测)中国古代“广种未必多收”已为人熟诵; 农谚云“锄头底下三分泽”;贾思勰曾告诫:“凡人家营田,须量 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材料意在强调中国古代农业( )
解析:“民间技术的传习也成为顽固的传统。直至当今各地仍 有所谓‘祖传秘方’的说法”,这样做可以减少对自己的竞争,获 得更大的生存空间,故 A 项正确;古代没有专利技术,故 B 项错 误;这种自我保护不全是因为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 C 项错误; “中国古代,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其目的是 显示政府的优越,不是重视经济效益,故 D 项错误。
A.生产技术的成熟 B.粮食产量的稳定 C.精耕细作的重要 D.生产效率的低下
解析:“中国古代‘广种未必多收’已为人熟诵”可见生产技 术无法保障农业生产,故 A 项错误;“广种未必多收”可见粮食产 量不稳定,故 B 项错误;“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 可多恶”可得出要求农业应该把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而不应该粗放发展,故 C 项正确;“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 少好”其目的就是要追求效率的最大化,故 D 项错误。
() A.纺织技术日臻完善 B.生产工具来源多样 C.陶器制造十分发达 D.手工行业分工细致
解析:古代中国的纺织技术是在隋唐时期才日臻完善的,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仰韶文化时期的生产工具有陶器、石器、 骨器等多样化的来源,故 B 项正确;在原始社会末期,古代中国的 陶器制造尚不能达到“发达”的程度,且材料中所提及的陶器只是 一方面而已,故 C 项错误;“手工行业分工细致”的信息材料中并 没有相关提及且这种结论也不符合史实,故 D 项错误。
答案:D
5.从 16 世纪中叶到 19 世纪中叶,全国耕地面积约增加了 3 亿亩,不到 50%,而人口增加了近 3 倍。在 18 世纪中叶到 19 世纪 中叶的一百多年里,垦地最多的是西南地区(四川、云南、贵州), 而人口增长最多的是江南三省(江苏、安徽、浙江)。出现这种状况 的.农业生产技术出现革命性变化 C.国家统一安定与民族融合 D.政府实行鼓励垦荒的土地政策
解析:南宋盛行的以职业划分户种的做法实行于元代,一直到 明代,说明社会变迁具有内在延续性,故 A 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以 职业划分户种,未体现政府对民户的人身控制,故 B 项错误;分户 经营能稳固小农经济,但与材料无关,故 C 项错误;明代依然推行 以职业划分户种的办法,但不能体现社会生产专业分工的停滞,故 D 项错误。
答案:A
12.(2018·洛阳统考)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 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 11%,这主要是 由于明代中叶以来( )
A.江南经济地位日益重要 B.货币制度趋于规范 C.手工业领域发生新变化 D.农产品商品化加速
解析: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与明朝中叶以后,私 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后来居上超过了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的大 量产品进入市场,特别是江南丝织业的迅速发展有关,江南经济地 位日益重要从宋代就开始了,故 A 项错误;货币制度趋于规范不合 题意,故 B 项错误;手工业领域发生新变化符合题意,故 C 项正 确;材料说的是手工业的变化,农产品商品化加速不合题意,故 D 项错误。
答案:B
9.(2018·衡阳联考)中国古代,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 的世代传习,使民间技术的传习也成为顽固的传统。直至当今各地
仍有所谓“祖传秘方”的说法。产生这种传习方式的原因是( ) A.为避免技术竞争而采取的保护措施 B.手工业发展促使专利保护意识增强 C.商品流通领域形成了市场垄断现象 D.政府引导社会力量重视工商业发展
答案:B
2.先秦著作《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后稷(后稷是古代周族 始祖)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从考古发现来看,在 河南、山西、江苏、浙江、上海、广西、内蒙古、吉林等省市出土
了商周时期的石犁。这说明( ) A.历史记述的正误需要考古发现佐证 B.文献资料不能作为一手史料 C.商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铁犁牛耕 D.我国使用牛耕技术的历史久远
答案:A
6.从南宋开始盛行的以职业划分户种的做法,全面实行于元 代,到明代依然被保留下来,明代文献中的军户、灶户(制盐)、乐 户、果户、菜户、渔户、捕户等,随处可见。这一长时段的现象可
以佐证南宋以来( ) A.社会变迁具有内在延续性 B.政府对专业民户人身控制加强 C.分户经营稳固了小农经济 D.社会生产的专业分工基本停滞
答案:A
10.西周时期,在“工商食官”制度下,擅长经商的家庭或家 族在被国家认可之后,又以国家法令的形式固定下来,世代相袭,
不得改弦易辙。这反映出该制度( ) A.推动了私营工商业发展 B.可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 C.是重农抑商政策的雏形 D.固化了当时的职业划分
解析:在西周“工商食官”制度之下的官商而非私营工商业, 故 A 项错误;官商的经营目的是为国家和王室服务,其确保的是奴 隶制国家物质生活而非财政收入,故 B 项错误;材料并没有涉及对 农业的重视和对商业的抑制,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世代相袭, 不得改弦易辙”可知,“工商食官”政策之下固化了当时的职业划 分,故 D 项正确。
解析:根据材料第一句话,可知明清时期(16 世纪中叶到 19 世 纪中叶)全国人口增长的幅度远远大于耕地面积的增加幅度,结合 史实可知明清时期来自美洲的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大大提高农作 物产量,从而满足了人口大量增长的需求;而清中期后(18 世纪中 叶到 19 世纪中叶),西南地区垦荒最多,但江南三省因为是高产作 物大量推广地区使人口增长最多的,从而印证了第一层信息,故 A 项正确。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大运河对于北方经济的影响,没有体现大 运河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的作用,故 A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漕运 中断的原因,故 B 项错误;从材料“江南转运南米三万斛抵达”, 可知南方也是唐朝的控制区,故 C 项错误;从材料“因漕运一时断 绝,长安君臣濒临饿死。随后江南转运南米三万斛抵达”,可知晚 唐对于运河和江南经济的依赖,故 D 项正确。
答案:A
7.检索《四库全书》,关于“平均赋役”“均平徭役”“均徭 役”“均赋税”“平差役”一类的词语,出现有 905 次之多。这种 现象说明统治者旨在( )
A.实现社会均平理想 B.限制土地兼并 C.防范隐匿人口现象 D.维护小农经济
解析:封建统治者所奉行的不可能是均平的社会理想,故 A 项 错误;材料与限制土地兼并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故 B 项错误;《四 库全书》编纂于清朝乾隆帝时期,在此时清王朝已经彻底废除了人
——段塔丽《中国古代人口控制思想及其现代意义》等
材料二 梁启超曾提出“大地百物之产,可以供生人利乐之用 者,其界未有报,其力皆藏于地,待人然后发之”。因此“尽地力 者,农、矿、工之事也”。如能采取先进技术,充分利用地力,“虽 生齿增数倍,岂忧饥寒哉?”薛福成认为西方国家“善寻天地,天 涯海角,无阻不通,无荒不垦。彼以此治民,虽人满,何尝不富也”。 因此,他主张与巴西、墨西哥等国签订合同,订立协议,“许其招 纳华工”。孙中山则提出,一方面,“沿海沿江烟户稠密省份,麇 聚之贫民无所操作”,存在大量失业人口;另一方面,西北和蒙古 地区,都是“土旷人稀,急待开发”;还有“中国现时应裁之兵, 数过百万,生齿之众需地以养”。所以他提出“以国民需要之原则 衡之,则移民实为今日急需中之至大者”。1918 年出版的陈长蘅的 《中国人口论》,认为“今日之中国不能以民众为可恃,而应当力 求国民品质与能力之增高”。
答案:C
二、非选择题(第 13 题 25 分,第 14 题 12 分,共 37 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苏轼提出:“古者以民之多寡为国之贫富……国 家承平百年,户口之众有过于隋。然以今之法观之,特便于徭役而 已。国之贫富何与焉。非特无益于富,又且以多为患;生之者寡, 食之者众,是以公私枵然而百弊并生。”明代冯梦龙曾提出:“不 若生一男一女,永无增减,可以长久。若二男二女,每生加一倍, 日增不减,何以养之?”清代学者洪亮吉则说:“今为农者十倍于 前,而田不加增;为商贾者十倍于前,而货不加增;……所入者愈 微,所出者愈广,于是士农工贾各减其值以求售,布帛粟米又各昂 其价以求出市。此即终岁遑遑,而自好者居然有沟壑之忧,不肖者 遂至于生攘夺之患矣。”
11.(2018·大连市模拟)南宋《清波杂志》中记载:“汝窑宫中 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这表明
() A.官营商品流向放宽 B.瓷器市场竞争激烈 C.窑务管理渐趋松懈 D.汝窑产品质地欠佳
解析:从材料“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可知汝窑 在供皇帝挑选后,可以投入市场,反映出官营手工业放宽了产品流 通方向,故 A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瓷器产品销售竞争激烈,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不是官窑管理松懈,故 C 项错误;汝窑是官窑, 技术水平高超,故不会出现产品质量欠佳的现象,故 D 项错误。
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 1.《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 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主要用于( ) A.原始灌溉 B.松土挖土 C.除草培土 D.开沟播种
解析:题干中并未提到灌溉的相关信息,故 A 项错误;题干中 “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体现了松土挖 土的现象,故 B 项正确;题干中并未体现除草培土的信息,故 C 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播种的信息,故 D 项错误。
头税,因为赋税而隐匿人口的现象已不复存在,故 C 项错误;“轻 徭薄赋”等手段是维护封建小农经济的重要手段,故 D 项正确。
答案:D
8.在原始社会末期黄河中下游一带的仰韶文化遗存中,有“大 量的陶石纺轮、纺砖、刀杼(骨匕)、骨梭等纺织工具……同时,各 地都发现有许多的骨针,直径和针眼都很细小”。据此可知当时
答案: (1)思想:人口众多滋生诸多社会危机,应当控制人口。(4 分) 背景:土地私有制进一步确立,农业生产发展;经济重心南移, 封建农业区域扩大;高产农作物引进和传播;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 化(传统农业不能养活更多的人口);人地矛盾(地少人多)。(任意三 点 6 分)
解析:考古不是历史记述正误的唯一佐证标准,故 A 项错误; 文献资料分为一手史料、二手史料,故 B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铁犁 的相关信息,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 耕”“从考古发现来看……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都佐证了我 国牛耕技术历史久远,故 D 项正确。
答案:D
3.(2018·昆明检测)中国古代“广种未必多收”已为人熟诵; 农谚云“锄头底下三分泽”;贾思勰曾告诫:“凡人家营田,须量 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材料意在强调中国古代农业( )
解析:“民间技术的传习也成为顽固的传统。直至当今各地仍 有所谓‘祖传秘方’的说法”,这样做可以减少对自己的竞争,获 得更大的生存空间,故 A 项正确;古代没有专利技术,故 B 项错 误;这种自我保护不全是因为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 C 项错误; “中国古代,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其目的是 显示政府的优越,不是重视经济效益,故 D 项错误。
A.生产技术的成熟 B.粮食产量的稳定 C.精耕细作的重要 D.生产效率的低下
解析:“中国古代‘广种未必多收’已为人熟诵”可见生产技 术无法保障农业生产,故 A 项错误;“广种未必多收”可见粮食产 量不稳定,故 B 项错误;“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 可多恶”可得出要求农业应该把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而不应该粗放发展,故 C 项正确;“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 少好”其目的就是要追求效率的最大化,故 D 项错误。
() A.纺织技术日臻完善 B.生产工具来源多样 C.陶器制造十分发达 D.手工行业分工细致
解析:古代中国的纺织技术是在隋唐时期才日臻完善的,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仰韶文化时期的生产工具有陶器、石器、 骨器等多样化的来源,故 B 项正确;在原始社会末期,古代中国的 陶器制造尚不能达到“发达”的程度,且材料中所提及的陶器只是 一方面而已,故 C 项错误;“手工行业分工细致”的信息材料中并 没有相关提及且这种结论也不符合史实,故 D 项错误。
答案:D
5.从 16 世纪中叶到 19 世纪中叶,全国耕地面积约增加了 3 亿亩,不到 50%,而人口增加了近 3 倍。在 18 世纪中叶到 19 世纪 中叶的一百多年里,垦地最多的是西南地区(四川、云南、贵州), 而人口增长最多的是江南三省(江苏、安徽、浙江)。出现这种状况 的.农业生产技术出现革命性变化 C.国家统一安定与民族融合 D.政府实行鼓励垦荒的土地政策
解析:南宋盛行的以职业划分户种的做法实行于元代,一直到 明代,说明社会变迁具有内在延续性,故 A 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以 职业划分户种,未体现政府对民户的人身控制,故 B 项错误;分户 经营能稳固小农经济,但与材料无关,故 C 项错误;明代依然推行 以职业划分户种的办法,但不能体现社会生产专业分工的停滞,故 D 项错误。
答案:A
12.(2018·洛阳统考)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 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 11%,这主要是 由于明代中叶以来( )
A.江南经济地位日益重要 B.货币制度趋于规范 C.手工业领域发生新变化 D.农产品商品化加速
解析: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与明朝中叶以后,私 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后来居上超过了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的大 量产品进入市场,特别是江南丝织业的迅速发展有关,江南经济地 位日益重要从宋代就开始了,故 A 项错误;货币制度趋于规范不合 题意,故 B 项错误;手工业领域发生新变化符合题意,故 C 项正 确;材料说的是手工业的变化,农产品商品化加速不合题意,故 D 项错误。
答案:B
9.(2018·衡阳联考)中国古代,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 的世代传习,使民间技术的传习也成为顽固的传统。直至当今各地
仍有所谓“祖传秘方”的说法。产生这种传习方式的原因是( ) A.为避免技术竞争而采取的保护措施 B.手工业发展促使专利保护意识增强 C.商品流通领域形成了市场垄断现象 D.政府引导社会力量重视工商业发展
答案:B
2.先秦著作《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后稷(后稷是古代周族 始祖)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从考古发现来看,在 河南、山西、江苏、浙江、上海、广西、内蒙古、吉林等省市出土
了商周时期的石犁。这说明( ) A.历史记述的正误需要考古发现佐证 B.文献资料不能作为一手史料 C.商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铁犁牛耕 D.我国使用牛耕技术的历史久远
答案:A
6.从南宋开始盛行的以职业划分户种的做法,全面实行于元 代,到明代依然被保留下来,明代文献中的军户、灶户(制盐)、乐 户、果户、菜户、渔户、捕户等,随处可见。这一长时段的现象可
以佐证南宋以来( ) A.社会变迁具有内在延续性 B.政府对专业民户人身控制加强 C.分户经营稳固了小农经济 D.社会生产的专业分工基本停滞
答案:A
10.西周时期,在“工商食官”制度下,擅长经商的家庭或家 族在被国家认可之后,又以国家法令的形式固定下来,世代相袭,
不得改弦易辙。这反映出该制度( ) A.推动了私营工商业发展 B.可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 C.是重农抑商政策的雏形 D.固化了当时的职业划分
解析:在西周“工商食官”制度之下的官商而非私营工商业, 故 A 项错误;官商的经营目的是为国家和王室服务,其确保的是奴 隶制国家物质生活而非财政收入,故 B 项错误;材料并没有涉及对 农业的重视和对商业的抑制,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世代相袭, 不得改弦易辙”可知,“工商食官”政策之下固化了当时的职业划 分,故 D 项正确。
解析:根据材料第一句话,可知明清时期(16 世纪中叶到 19 世 纪中叶)全国人口增长的幅度远远大于耕地面积的增加幅度,结合 史实可知明清时期来自美洲的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大大提高农作 物产量,从而满足了人口大量增长的需求;而清中期后(18 世纪中 叶到 19 世纪中叶),西南地区垦荒最多,但江南三省因为是高产作 物大量推广地区使人口增长最多的,从而印证了第一层信息,故 A 项正确。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大运河对于北方经济的影响,没有体现大 运河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的作用,故 A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漕运 中断的原因,故 B 项错误;从材料“江南转运南米三万斛抵达”, 可知南方也是唐朝的控制区,故 C 项错误;从材料“因漕运一时断 绝,长安君臣濒临饿死。随后江南转运南米三万斛抵达”,可知晚 唐对于运河和江南经济的依赖,故 D 项正确。
答案:A
7.检索《四库全书》,关于“平均赋役”“均平徭役”“均徭 役”“均赋税”“平差役”一类的词语,出现有 905 次之多。这种 现象说明统治者旨在( )
A.实现社会均平理想 B.限制土地兼并 C.防范隐匿人口现象 D.维护小农经济
解析:封建统治者所奉行的不可能是均平的社会理想,故 A 项 错误;材料与限制土地兼并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故 B 项错误;《四 库全书》编纂于清朝乾隆帝时期,在此时清王朝已经彻底废除了人
——段塔丽《中国古代人口控制思想及其现代意义》等
材料二 梁启超曾提出“大地百物之产,可以供生人利乐之用 者,其界未有报,其力皆藏于地,待人然后发之”。因此“尽地力 者,农、矿、工之事也”。如能采取先进技术,充分利用地力,“虽 生齿增数倍,岂忧饥寒哉?”薛福成认为西方国家“善寻天地,天 涯海角,无阻不通,无荒不垦。彼以此治民,虽人满,何尝不富也”。 因此,他主张与巴西、墨西哥等国签订合同,订立协议,“许其招 纳华工”。孙中山则提出,一方面,“沿海沿江烟户稠密省份,麇 聚之贫民无所操作”,存在大量失业人口;另一方面,西北和蒙古 地区,都是“土旷人稀,急待开发”;还有“中国现时应裁之兵, 数过百万,生齿之众需地以养”。所以他提出“以国民需要之原则 衡之,则移民实为今日急需中之至大者”。1918 年出版的陈长蘅的 《中国人口论》,认为“今日之中国不能以民众为可恃,而应当力 求国民品质与能力之增高”。
答案:C
二、非选择题(第 13 题 25 分,第 14 题 12 分,共 37 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苏轼提出:“古者以民之多寡为国之贫富……国 家承平百年,户口之众有过于隋。然以今之法观之,特便于徭役而 已。国之贫富何与焉。非特无益于富,又且以多为患;生之者寡, 食之者众,是以公私枵然而百弊并生。”明代冯梦龙曾提出:“不 若生一男一女,永无增减,可以长久。若二男二女,每生加一倍, 日增不减,何以养之?”清代学者洪亮吉则说:“今为农者十倍于 前,而田不加增;为商贾者十倍于前,而货不加增;……所入者愈 微,所出者愈广,于是士农工贾各减其值以求售,布帛粟米又各昂 其价以求出市。此即终岁遑遑,而自好者居然有沟壑之忧,不肖者 遂至于生攘夺之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