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生物高分突破详解版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认识生物
考点突破
考点1
1.营养
2.呼吸氧气二氧化碳
3.废物
4.反应
5.生长繁殖
6.遗传变异
7.细胞
【母题精准练】
1.B 【解析】能运动不是生物的共同特征,因此能运动不能作为判断某一物体是不是生物的依据,A错误;“一母生九仔,连母十个样”说的是亲代与子代不同个体间存在差异,描述的是变异现象,C错误;病毒也属于生物,但不具有细胞结构,D错误。
故选B。
2.A 【解析】蘑菇属于生物,枯叶、钟乳石和机器狗不具有生长、繁殖、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它们属于非生物,故选A。
3.C【解析】“植物向光生长”体现了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特征,C选项膝跳反射体现的是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特征,两者体现的特征相同,故选C。
4.C 【解析】木马病毒、烤乳猪和珊瑚不具有生物的共同特征,ABD错误,故选C。
5.A【解析】阿尔法狗机器人不属于生物,下棋是在人为的控制下进行的,不属于生命现象,故选A。
6.A【解析】生命现象是生物表现出来的,B、C、D选项描绘的都是自然事物,不属于生命范畴,A选项描绘了竹子、桃花和水鸭的生命现象,故选A。
考点2
1.(1)放大镜显微镜(2)目的实事求是
2.(1)目的对象全面抽样
3.(1)问题假设计划结论(2)对照实验实验组光照相同
【母题精准练】
1.B【解析】A选项属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B选项属于作出假设;C选项属于设计实验并实施实验;D选项属于得出结论。
故选B。
2.A【解析】略
3.C【解析】略
4.C 【解析】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的目的和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对调查的结果要认真整理、分析,有时还需要进行数学统计,ABD都符合调查的要求,正确;调查时要如实记录,而不是凭个人感觉记录,C错误。
故选C。
5.(1)对照(或对比、比较、作对照) (2)连花清瘟胶囊相同(或一致、一样) (3)高于(或大于) (4)提高
【解析】(1)实验提出的问题是连花清瘟胶囊用于临床治疗新型冠状肺炎是否有效,要探究连花清瘟胶囊的作用,需要设置常规治疗组作为对照。
单独的常规治疗组起对照作用。
(2)设置的对照实验变量是连花清瘟胶囊,为保证变量的唯一,除了此药物外,两对照组其他条件都必须相同。
(3)治疗14天后,观察实验结果,连花清瘟治疗组的总体症状治愈率为91.5%,而常规治疗组的治愈率为82.4%,连花清瘟治疗组的总体症状治愈率明显高于单独的常规治疗组。
(4)根据实验结果可得出结论:连花清瘟胶囊能够有效提高总体症状的治愈率。
易错题突破
C【解析】从表格中看出,冷水口接的饮用水中细菌数量随时间延长而增多,且冷水口细菌数比热水口细菌数多,因此使用饮水机喝热水比喝冷水更有利于身体健康,若用饮水机只喝冷水,应尽快将整桶水喝完,ABD正确;本实验不仅能探究时间对饮水机中细菌生存的影响,还能探究温度对饮水机中细菌生存的影响,C错误。
考点分层练
1.C【解析】由有机物组成,不属于生物的共同特征,A错误;能使人体发病,不属于生物的共同特征,如有的细菌也能使人体患病,D错误。
故选C。
2.C【解析】铁树开花,是植物的繁殖现象,属于生命现象,A不合题意;蚂蚁具有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蚂蚁搬家属于生命现象,B不合题意;太阳不具有生长、繁殖等生物特征,不属于生物,阳光灿烂不属于生命现象,C符合题意;猫捉老鼠是动物的捕食行为,属于生命现象,D不合题意;故选C。
3.B【解析】新冠病毒和噬菌体均为病毒,没有细胞结构,AD不符合题意;生石花是一种植物,其具有细胞结构,B符合题意;珊瑚不是生物,是珊瑚虫分泌的外壳堆积在一起慢慢形成的,不具有细胞结构,C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B【解析】草履虫具有趋向有利刺激,逃避有害刺激的特性,即应激性。
故选B。
5.B【解析】为达到设想的目的,制订计划,收集研究对象的相关信息,然后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称为调查法。
故某兴趣小组想了解东莞南社古村的植物分布情况,应用的科学方法是调查法。
故选B。
6.C【解析】由题干关键词“观察”可知,亚里士多德揭示蚂蚁的秘密用的方法是观察法。
故选C。
7.D【解析】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的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对调查的结果要认真整理、分析,有时还需要进行数学统计,ABC都符合调查的要求,正确;调查时要如实记录,而不是凭个人喜好和感觉记录调查数据,D错误。
故选D。
8.B【解析】对照实验:在研究某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
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
如果探究光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应该设计以光照为变量的对照实验,要给黄粉虫幼虫提供明亮和黑暗两种环境。
故选B。
9.B【解析】在实验测量中,出现误差是难免的,增加每组被测人员数至100人,可以避免偶然性,减少实验误差,故B正确。
而本实验中,20位健康者是对照组,不需要再增加一个对照组;统一被测者的性别、统一被测者的年龄,对该实验关系也不大,故A、C、D错误。
10.D【解析】机器人Kengoro既不能繁殖后代,也不能进行新陈代谢,构成机器人Kengoro的基本单位不是细胞,虽然机器人Kengoro有些行为动作类似于人类,但它仍不具备生物的基本特征,属于非生物。
故选D。
11.D【解析】用放大镜了解蜜蜂体表的绒毛属于观察法,A错误;走访了解干旱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属于调查法,B错误;探究空气湿度对蚕卵孵化率的影响和探究光照对蚯蚓生活的影响均属于实验法,C错误,D正确。
故选D。
12.C【解析】在对照实验中,除了变量外其他因素必须相同,C错误。
故选C。
13.B【解析】第1周,A'、B'两组种子的发芽率为0,不仅受到大蒜芥的影响,还受水分、温度和空气以及自身因素的影响,A错误;在没有大蒜芥影响时,水杨梅种子发芽率比路边青种子发芽率低,因此与大蒜芥作用的结果无关,C错误;根据图示曲线可知,大蒜芥对路边青种子发芽的抑制作用比对水杨梅的抑制作用大,D错误。
故选B。
14.(1)长时间的电脑辐射对身体是否会产生影响(2)电脑是否开机保证只有一个变量(或保证变量唯一) (3)形成对照(4)避免偶然性(5)有有
【解析】(1)由题干中“一些中学生沉溺于电脑网络游戏,影响了学业,长时间的电脑辐射对身体是否也会产生影响呢?”可知探究的问题是:长时间的电脑辐射对身体是否会产生影响?
(2)在相同的环境中,将A组置于开机的电脑前,B组置于未开机的同样的电脑前(其他饲养条件相同)。
所以,该实验的变量是电脑是否开机。
除此之外,各种实验条件均相同,目的是保证只有一个变量。
(3)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设计B组的目的是形成对照。
(4)每组都用10只而不是1只雄性大鼠,目的是避免偶然性,使实验结论更可靠。
(5)从图中可看出,电脑辐射对雄性大鼠的体重增长有影响;雄性大鼠的精子畸形率高,所以对精子的正常发育有影响。
15.(1)教室使用的84消毒液会污染环境(2)2 000毫升清水(3)教室使用的84消毒液不会污染环境甲鱼缸中的小鱼死亡,乙鱼缸中的小鱼正常生活(4)不合理,每组只用一只小鱼,数量太少,具有偶然性
【解析】(2)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实验,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
该实验的变量是84消毒液,所以乙中放入2 000 mL清水。
生物专有名词抢分练
1.废物
2.繁殖生长
3.营养变异
4.细胞
5.对照实验变量对照组
6.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
考点突破
考点1
1.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1)水分阳光温度空气
(2)合作捕食竞争寄生共生 2.(1)形态结构
3.(2)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3)明亮阴暗(4)平均
(5)光(6)光重复减少误差偶然性
【母题精准练】
1.D【解析】A选项体现的是动物之间的捕食关系,A错误;B选项体现的是植物对环境的影响,B错误;柑橘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苹果主要分布于我国北方,造成这一分布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是温度,C错误。
故选D。
2.C【解析】生物的生活环境不仅指生物的生存空间,还包括存在于它周围的各种影响因素,A错误;非生物因素不仅包括阳光、温度和水,还包括空气、土壤等其他因素,B错误;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斗争和种内互助,竞争是指不同生物之间的一种关系,D错误。
故选C。
3.A【解析】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既有合作关系也有斗争关系,B错误;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C错误;生物的生存环境不仅指生物生存的土壤、水和空气等非生物因素,还包括生物因素,D错误。
故选A。
4.B【解析】温暖潮湿体现的非生物因素是温度和水,故选B。
5.A【解析】为了避免偶然性,减少实验误差,实验中鼠妇的数量不宜过少,实验的最后要对结果进行统计并取平均值,B错误;影响生物的因素有很多,光照作为非生物因素,只是其中的一个影响因素,温度、土壤湿度等其他因素也会影响鼠妇的生活,C错误;为了使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需要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D错误。
故选A。
6.A【解析】谷雨前后适于播种与移栽植物,这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水分对生物的影响,即环境影响生物。
故选A。
7.(1)光(2)平均(3)阴暗鼠妇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光对鼠妇生活有影响(4)适合它们生存的环境(或大自然等)
考点2
1.环境
2.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3.(1)食物网(2)①生产者捕食者②生产者消费者
(3)食物链食物网少多
4.(1)①绿色水库②地球之肾③草原
5.(1)①自动调节③越强最强最弱
【母题精准练】
1.D【解析】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箭头指向捕食者,以最高级消费者为终点,其中不出现非生物部分及分解者。
ABC错误,故选D。
2.B【解析】枯草杆菌、蘑菇靠分解有机物生活,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故选B。
3.B【解析】人类只能以现成的有机物为食,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属于消费者。
故选B。
4.C【解析】营养级越高(越靠近食物链末端)的生物,体内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
在图中丁的营养级最高,所以丁体内DDT含量最高,A错误;食物链表示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食物联系,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由图可知,该食物链可表示为甲→丙→乙→丁,B错误;食物链起始环节是生产者,甲数量最多,处在食物链的起点,属于生产者,乙、丙、丁直接或间接以生产者为食,属于消费者,C正确;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除了生产者和消费者,还有分解者,D错误。
故选C。
5.C【解析】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一般为绿色植物)、消费者(一般为动物)和分解者(一般为细菌和真菌)。
所以①是生产者,②③是消费者,④是分解者,A错误;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图中①②③④构成了生物成分,但还缺少非生物成分,B错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C正确;多条食物链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但是图中只有一条食物链:①→②→③,因此不存在食物网,D错误。
故选C。
6.B【解析】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阳光属于非生物部分,所以“阳光→稻→虫→蛙”,不能构成食物链,B错误。
故选B。
7.C【解析】水螅和华南虎属于消费者,A、D错误;木瓜属于生产者,B错误;蘑菇是腐生性真菌,属于分解者,故选C。
8.D【解析】在广场上铺设地砖,会破坏土壤中微生物的生活环境,导致腐生生活的微生物食物缺乏等,影响广场下土壤中微生物的生存,D错误。
故选D。
9.(1)生产者光合作用分解者(2)②根毛适应自然(3)食物链白鹭自然保护区
【解析】(1)图中的红树和水草等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淤泥中的微生物能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属于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2)红树植物根系发达,是图中②分生区细胞不断分裂和伸长区细胞增大的共同结果。
根尖的成熟区具有大量根毛,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红树植物能生存于海滩淤泥中,有“拒盐”和“泌盐”的特殊结构,这是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3)红树林生存环境存在食物链:水草→鱼、虾→白鹭,若被污染,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则白鹭体内积累有毒物质最多。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考点3
1.生物圈
2.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
3.岩石圈
【母题精准练】
1.D【解析】不同地域的环境差别很大,生物种类也是千差万别,所以并不是每种生物都能在不同生态系统中存在,D错误。
故选D。
2.D【解析】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散失水分,提高大气的湿度,增加降水,促进水循环,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一片森林就是一座绿色水库,可见D正确。
故选D。
易错题突破
A
考点分层练
1.B【解析】“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意思是螳螂在前面捕食蝉,黄雀在后面捕食螳螂,揭示的是动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即吃与被吃的关系,故选B。
2.C【解析】“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原因是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 ℃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得晚,才有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体现了环境因素温度影响生物的结果。
故选C。
3.C【解析】在进行“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时,如果采集的鼠妇生病、处于特殊生长时期或受其他非生物因素的影响等,都会导致实验结论出错,为了避免出现此类偏差,实验中选用多只鼠妇,控制单一变量,尽可能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
故选C。
4.D【解析】在各种环境的共同作用下,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都对其生活环境表现出一定的适应。
环境中的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生活都会有影响,其中光照能够影响动物的分布和生长发育。
如蟑螂白天它们躲在阴暗的地方,到了夜晚才出来活动,对于形成蟑螂这一生活习性起主要作用的非生物因素是光照。
故选D。
5.D【解析】变色龙随环境变化能改变体色,竹节虫的形态、体色与树枝非常相似,目的都是为了与环境颜色一致,避免敌害发现,属于保护色,是生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A、C不符合题意;生长在荒漠中的骆驼刺根系发达,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说明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B不符合题意;蚯蚓在土壤中钻洞,使土壤疏松,有利于植物根的生长,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D符合题意。
故选D。
6.D【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除了生物部分外,还有非生物部分。
A选项没有非生物部分;B选项没有生物部分;C选项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植物和非生物因素的一部分,A、B、C都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一片草地上所有生物和环境因素,既包括了生物因素,又包括了非生物因素,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故选D。
7.C【解析】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担当分解者,会分解动植物遗体或动物的排泄物中取得有机物来生成无机物,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进入生态循环。
故选C。
8.B【解析】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传递(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入分解者)和散失(各生物的呼吸作用散失)的过程。
由于各营养级生物呼吸作用的散失等原因,能量沿食物链(网)传递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单向的、不循环的。
故选B。
9.A【解析】食物链的起始环节是生产者,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
狐和草不构成捕食关系,A错误;食物链的箭头应该指向消费者,C错误;阳光是非生物部分,而食物链不包括非生物部分,D错误。
所以,能正确表示食物链的一项是草→兔→狐,故选A。
10.C【解析】太阳属于非生物成分,食物链不包括非生物成分,A错误;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图中所有生物只属于生物部分,B错误;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蛇是最高营养级,因此有毒物质含量最高的生物是蛇。
D错误。
故选C。
11.B【解析】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不是整个地球,B错误。
故选B。
12.C【解析】“适者生存”的生物,当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时,有些就不能适应环境了,如天旱水库干了,水库的鱼类会死亡,表明生物只能适应一定的环境,C错误。
故选C。
13.B【解析】生态瓶中含有河水、池泥、水藻、植食性小鱼,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B错误。
故选B。
14.B【解析】①表示初级消费者从生产者获得的化学能,A错误;④⑤⑥⑦表示分解者分解的能量,生态系统中,能量是不可循环的,C错误;能量流动的特点是逐级递减,所以一般情况下,三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最少,D错误。
故选B。
15.(1)4(2)草
(3)草→昆虫→蜘蛛→蟾蜍→蛇→猫头鹰
【解析】(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图中食物链有:草→昆虫→蜥蜴→猫头鹰,草→昆虫→蜘蛛→鸟→猫头鹰,草→昆虫→蜘蛛→蟾蜍→蛇→猫头鹰,草→昆虫→蟾蜍→蛇→猫头鹰,因此该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
(2)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草是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因此草属于生产者;昆虫、蜘蛛、蛇、蜥蜴、猫头鹰等动物直接或间接以草为食,属于消费者。
(3)根据(1)的解答过程可知,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草→昆虫→蜘蛛→蟾蜍→蛇→猫头鹰。
16.(1)生物大鲵(或蜂或猪) 香菇
(2)
(3)既有光合作用,也有呼吸作用(4)增加二氧化碳浓度,适当延长光照时间
【解析】(1)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属于生物部分。
其中植物是生产者,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动物是消费者,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
动物植物死后的遗体遗物被细菌、真菌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无机盐等,二氧化碳、水、无机盐又被植物体利用,腐生的细菌真菌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所以上述特色产业中的消费者有大鲵、蜂、猪,蘑菇属于分解者;
(2)食物链书写的原则是: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
蔬菜园中存在甲、乙两种蔬菜害虫,菜园中的鸟(丙)可以捕食这两种害虫。
写出有关食物网是:
;
(3)绿色植物白天既进行光合作用,也进行呼吸作用,当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的强度时,有机物能不断增多;为帮助农民伯伯进一步提高蔬菜产量,可采取的措施有:增加二氧化碳浓度、适当延长光照时间等。
17.(1)甲组和丁组,乙组和丁组,丙组和丁组丁甲组和丁组(2)8有(3)非生物
【解析】(1)在甲、乙、丙、丁四组条件中,丁与甲、乙、丙分别都只有一个变量,因此能形成对照实验的组是甲组和丁组、乙组和丁组、丙组和丁组。
其中对照组为丁组。
变量为温度的一组对照实验是甲组和丁组。
(2)第2、4、6、8分钟都有较上次增加鼠妇,而第10、12分钟较上次的数目不再增加。
因此,从第8分钟开始,该组区域内鼠妇的数量总数达到最高值。
生物专有名词抢分练
1.生态因素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
2.适应影响
3.共生竞争
4.生态系统生产者非生物部分
5.能量食物链
6.森林湿地
7.生物圈
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第一章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考点突破
考点1
1.(1)目镜物镜(2)遮光器反光镜(3)细准焦螺旋
2.(2)a.转换器 b.反光镜白亮(3)a.通光孔 b.物镜 c.细准焦螺旋
4.(1)400倍(2)少暗多亮(3)凹平(4)倒p(5)相反右上(6)目镜玻片物镜
【母题精准练】
1.C【解析】小明的操作有四处错误:不能用纱布擦拭目镜,一定要用擦镜纸擦拭;未对光,应先对光再观察;在双眼注视下,将镜筒下降至与玻片标本距离很近时方可停止;调焦观察时,应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待看到物像后,再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
故选C。
2.B【解析】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是倒像,实物和物像左右相反、上下颠倒。
“P”字母再显微镜视野中应为“d”。
故选B。
3.D【解析】用显微镜观察时,应一只眼注视目镜,另一只眼睁开;习惯用右手写字的人,应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便于绘图。
题图上的左右和我们面对的左右是相反的。
故选D。
4.A【解析】显微镜视野中的污物可能存在于目镜、物镜或玻片标本上。
判断污物位置的方法是先转动目镜或移动玻片。
转动目镜或移动玻片时,若污点动,则说明污物在目镜或玻片上。
若污物不动,则说明污物不在目镜或玻片上,这时可转动转换器,换成其它倍数的物镜,若污点移动,说明污点在物镜上。
故选A。
5.(1)⑨镜臂⑩镜座(2)⑧细准焦螺旋
(3)③物镜(4)凹面镜(5)100
考点2
1.切片涂片装片撕下挑取
2.(1)清水稀碘液(2)生理盐水
【母题精准练】
1.D【解析】观察红细胞时,应将实验材料制成涂片,A错误;显微镜下观察的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的,不是越大越有利于观察,B错误;视野中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较黑,内部空白的物像是气泡,C错误。
故选D。
2.B【解析】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应在载玻片上滴生理盐水,A错误;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步骤可简单总结为擦、滴、刮、涂、盖、染、吸。
可见先盖盖玻片再染色,B正确;图中比较暗的地方用铅笔点细点来表示,不能涂阴影表示暗处,C错误;使用显微镜时,先用低倍镜观察,D错误。
故选B。
3.C【解析】由于细胞核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所以在用洋葱鳞片叶“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中,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物像是一个个具有细胞核的长方形格子。
图中视野A为血细胞、B为神经元、D为叶表皮的气孔。
故选C。
4.A【解析】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因为它能使细胞保持原有形态,不能滴加清水,A错误。
故选A。
考点3
2.①细胞壁②细胞膜③叶绿体④细胞核⑤液泡⑥细胞质⑦线粒体
3.(1)细胞膜线粒体(2)细胞壁
【母题精准练】
1.D【解析】人体细胞、植物细胞都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A、B、C不正确;与人体细胞相比,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是细胞壁,D正确。
故选D。
2.C【解析】①是线粒体,是进行呼吸作用的场所,能为各种生命活动提供能量,A错误;②是液泡,植物细胞具有,但是动物细胞没有,B错误;④是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能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D错误。
故选C。
3.B【解析】A表示细菌结构,C表示植物细胞,D表示酵母菌的出芽生殖,A、C、D错误。
故选B。
4.(1)植物细胞壁(或液泡或叶绿体)
(2)细胞核(3)液泡(4)能量
考点4
1.有机物无机物
2.代谢废物
3.光能化学能化学能
4.叶绿体线粒体线粒体
【母题精准练】
1.C【解析】细胞内的物质主要是通过细胞膜的选择性作用从外界获得的。
具有叶绿体(素)的植物细胞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某些有机物,A错误;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B错误;通常植物体非绿色部分的细胞和动物细胞中不含叶绿体,D错误。
故选C。
2.A【解析】动物细胞的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可见动物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只有线粒体,是进行呼吸的场所;细胞核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故选A。
3.B【解析】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能够让细胞生活需要的物质进入细胞,而把有些物质挡在细胞外面,B正确。
故选B。
考点5
1.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