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伤寒论笔记
JT伤寒论笔记
![JT伤寒论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028eac3610661ed9ad51f3a4.png)
第一周1-1伤寒论序张仲景生平内经+汤液经法卷三伤寒例【3.11】又土地温凉,高下不同;物性刚柔,飧居亦异。
是故黄帝兴四方之问,歧伯举四治之能,以训后贤,开其未晤。
临病之工,宜须两审也。
【3.12】凡伤于寒,传经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若两感于寒而病者,多死。
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
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
1-5感冒伤寒论基本轮廓概述。
六经传病。
足太阳膀胱经也可涉及感冒之外的其他方面例如:如果足太阳膀胱经有问题,可能会出现相关症状:->足太阳膀胱经在脊椎左右各两条,和脊椎是否正有关,也可用治足太阳膀胱经的药去治疗这类病症。
->肾脏机能:排尿功能,蛋白尿,肾衰竭也和膀胱经有关。
如果把六经病精通的话,很多奇怪的疾病疗法能想得到。
形而上的思考讲义:P2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背强。
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
(脉尺寸俱长)如果没有逼出去,则入手阳明大肠腑,大便干,排不出。
此时以承气汤,大黄芒硝通大便的同时,把病邪从肠道内侧拔除。
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
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藏者,故可汗而已。
小柴胡汤—>清淋巴足少阳胆经走体侧,贴着淋巴系统。
淋巴可归入广义的三焦。
胆经受邪代表抗邪系统进入淋巴系统。
淋巴涉及水代谢,会口苦、头晕往来寒热,热多寒少。
少阳经盘旋在头侧。
中间夹脑部下丘,控制体温的机制。
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于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脾代表人的消化能力,传到脾经就没有消化能力了-→上吐下泻。
太阴经水泻水泻————理中汤下利清谷——肾阳不足。
理中汤+附子,四逆汤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足少阴肾、手少阴心。
心是灵魂的中枢。
心肾受邪①人会变迟钝。
②扁桃体痛。
③非常想睡,很萎靡。
④心阴不足:烦躁,无法入睡。
---→朱鸟汤⑤其他可能的并发症,许多病会死在少阴。
《伤寒论》重点笔记
![《伤寒论》重点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cd9e3bcf804d2b160a4ec042.png)
《伤寒论》1.我国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书是——东汉末年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张机)所著的《伤寒论》。
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它的出现标志着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确立。
2.被后人尊为医中之圣的医家是——张仲景3.张仲景奋发学医——“乃勤求苦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4.《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金匮》两部分,伤寒主论外感热病,兼论内伤杂病;《金匮》主论内伤杂病,兼论外感热病5.《伤寒论》全书十卷,共397条,22篇,113方(实际为112方,其中有一方只有方名,没有药物)6.《伤寒论》有两种版书,一是宋版本,二是成注本。
宋版本原刻本已佚失,今有明代赵开美的复刻本,又称赵刻本。
成注本是金代成无己注解的。
原书杂病部分后经整理为《金匮要略》7.《伤寒论》的价值——一是创立了六经辨证的体系。
二是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
三是立法严谨,处方精湛,具有典范作用。
8.《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如《内经》所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难经》所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狭义的伤寒是指外感寒邪,感而即发的疾病,是五种中的伤寒。
如《伤寒论》所说:“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9.六经——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而言10、既是辨证的纲领,又是论治的准则,是指———《伤寒论》的六经。
11.六经病证的纲领———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⑵阳明之为病,胃肠实是也。
⑶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⑷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⑸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⑹阙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下之利不止。
12.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为总纲,表、实、热属阳,里虚、寒属阴。
伤寒论笔记
![伤寒论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ecc37dfef61fb7360b4c650a.png)
辩脉法
脉的阴阳
大、浮、数、动、滑——阳
沉、涩、弱、弦、微——阴
附: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阳结阴结
脉浮而数——阳结
脉沉而迟——阴结
附:结是指便秘
发热恶寒
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
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
附:寸口脉分寸、关、尺三部,桡骨茎突处为关,关之前(腕端)为寸,关之后(肘端)为尺。
寸关尺三部的脉搏,分别称寸脉、关脉、尺脉。
本节可总结为——寸脉弱,则阳不足,怕冷;尺脉弱,则阴不足,发热。
但是在《寸关尺脉法》中提到,“尺脉弱,下焦冷,无阳气”,似乎与这里会所的“尺脉弱,阴不足”不一致。
阳脉阴脉组合诊断
寸脉浮,尺脉弱,则血虚,筋脉挛急(水生木,血属水,筋属木);尺脉沉,则是营气衰弱;尺脉浮,若大汗淋漓,汗像珠子一样,则是卫气衰弱。
几种脉象
脉象浮数,蔼蔼然好似车盖一样,属于阳气偏盛,容易导致阳结症;
脉象沉迟,累累然好似摸着长竹竿一样,属于阴气偏盛,容易导致阴结症;
脉象虚浮好像菜汤上漂浮的油脂,这标志着阳气虚微;
脉象微弱如同旋绕的蜘蛛丝一样,这标志着阳气衰竭;
脉象绵软,前大后细,状如倾倒油漆时,漆将终了的样子,这是血液大虚的征象。
结脉与促脉
脉搏跳动缓慢,时而一止又复跳的,叫做结脉。
脉搏跳动急促,时而一止又复跳的,叫做促脉。
脉促是阳盛所致,脉结是阴盛所致,皆为有病的脉象。
弦脉与紧脉
脉浮而紧,按之不动为弦脉,按之移动如转索,就是紧脉。
伤寒论重点笔记
![伤寒论重点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a74f381dcc7931b765ce1547.png)
一、太阳病(一)提纲1、太阳病: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2、太阳中风证: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3、太阳伤寒证: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4、太阳温病: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6)(二)太阳病本证1、桂枝汤证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调治则:解肌祛风,调和营卫组成: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服法:服已须臾,啜热稀粥,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适应证:1)头痛,发热,汗出,恶风2)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3)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4)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5)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6)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2、麻黄汤证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病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治则: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组成: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煎服:先煮麻黄。
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3、大青龙汤证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38)病机:太阳伤寒兼里热证治法:辛温解表,内清郁热组成: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煎服:先煮麻黄。
取微似汗。
4、小青龙汤证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0)病机:太阳伤寒兼里停水饮证治法:辛温解表,温化水饮,表里双解组成: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三)太阳病变证1、坏病的处理原则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关于伤寒论优秀读书笔记(精选3篇)
![关于伤寒论优秀读书笔记(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f608eb3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a9.png)
关于伤寒论优秀读书笔记(精选3篇)伤寒论优秀读书笔记1要深刻细读《伤寒论》,首先就必须要有一种中医思维框架,不仅是要翻看医案著作,领悟前人经验,更要自己结合日常多多思考书中为何如此阐释?病有主证,治有主方,张仲景据证立方,故每一证候,有一相对应的主方。
但由于疾病的发展变化,在主证的基础上,往往出现兼、夹、变证,为了药与症对,丝丝入扣,就当于主方基础上进行加减,不然的话,就可能无效或效不彻底,甚至有使病情变坏的可能。
总结《伤寒论》方药加减的依据,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1、适应病情、病势而加减。
病情总是不断变化的,由于失治、误治等原因,病情变化,原方则必须加减。
2、照顾兼夹症状而加减。
3、根据患者体质不同而加减。
由于患者体质不同,其自我调节控制能力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也不同,对药物也就有不同的反应。
从《伤寒论》方药加减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的启示:1、由药识证。
相同的症状从加减药物不同来探讨,这是认识不同病理最有效的方法。
譬如同为腹痛,论中有加芍药、人参、附子、大黄的不同,其腹痛的病理必有差别,也必各有特点。
如芍药能破阴结,通脾络,其所治之腹痛,必是脾络不通,其痛亦时发时止,呈拘孪性疼痛,太阴腹痛用桂枝汤加芍药即是;人参为温补气血之品,所治腹痛为气血不足之虚痛,隐隐而作,喜温喜按,疲劳则加重,霍乱大吐大泻之后腹痛用理中汤加人参即是;附子为温阳化湿之品,所治腹痛为寒湿凝滞,痛有绵绵下坠之感,且四肢不温,四逆散证出现腹痛即是。
大黄为苦寒泻下药,兼能活血化瘀,一般用量加入枳朴之中,能治燥屎攻冲之腹痛,若少量加入调和营卫的桂枝汤中,就只能化瘀通络,而无泻下作用,太阴大实痛用桂枝汤加芍药再加少量大黄,就是因为这样的腹痛,是肠胃之外的脉络充血肿胀,其痛必呈弥漫性刺痛,腹皮不可触按,与实在阳明的燥屎攻冲之疼痛,腹皮可以提捏者不同。
对于太阴大实痛,历代有胃家实与脾实之争,就是没有注意分析药物,简单地把大黄看成是专走肠胃的泻下药所致的错误。
JT叔叔伤寒论慢慢教(13)
![JT叔叔伤寒论慢慢教(13)](https://img.taocdn.com/s3/m/e048415067ec102de2bd897c.png)
伤寒论慢慢教(第十三期)JT叔叔讲解伤寒论慢慢教整理群记录整理2011.04.07汉朝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的伟大经典之一。
对仲景医学的讲解,近年大有勃兴之势。
如大陆的胡希恕、郝万山,美国的倪海厦,台湾的黄成义、谭杰中(JT叔叔)诸家,其讲学资料得网络之便,流传于世,纷呈一时之盛。
身处此时代,得益于网络发达,藉诸家之讲解,我辈得以略窥仲景医学之堂奥,幸何如哉!于讲解诸家之中,我们选择JT叔叔的《伤寒论慢慢教》作为中医经方入门之钥。
其于教也,深入浅出,言语浅白,掰而成趣,发人省思;其“慢慢教”之特色,使我等新手上路之辈能以“慢慢学”而缓气跟从,毋使囫囵吞枣;其教学思路,脉络清晰,六经杂病之外,亦有诸如减肥等专题以授,热点切入,颇合时宜。
每聆叔叔讲学,其时轻、时快、时而铿锵有力之音,常使人神驰于经方之世界,遨游于仲景医学之海洋。
虽因其浅而设教,却为其深所折服,甘为粉丝。
今诸同好不足于视听,常冀载之以文,便于开卷而时时习之,以尊叔叔慢慢学、慢慢进步之旨。
于是,一拍即合,响而应之,或记录整理,或一校再校,夜以继日,无论节休,务使文以载教,结而成册。
然则,成此大愿,以我等菜鸟水准,兼囿于声像质量,未免有勉为其难之嫌。
听而迷其音,录而惑其意,时有遭遇。
虽勉力而为,亦必有错漏,故亟待方家同好慧眼识之,指出一二,以补阙遗。
伤寒论慢慢教整理群2011.04.07前言 (2)13.1.1桂本《杂病例》(续)VS《金匮》相关条文 (1)有阳无阴VS厥阳独行(桂林本3-84条) (2)卒厥VS脉脱VS中风(桂林本3-85、3-86条) (3)疾病分类VS治疗原则(桂林本3-87、3-88、3-89条) (5)让人火大的条文!!(桂林本3-90、3-91条) (8)13.1.2《金匮.五藏风寒篇》 (13)肺脏风寒与死藏脉(金匮11-1、11-2、11-3条) (14)肝脏风寒与死葬脉(金匮11-4、11-5、11-6条) (16)肝着VS旋覆花汤(金匮11-7条) (18)<药势>旋覆花VS新绛(茜草、红花)VS旋覆花汤加减应用 (20)心中风寒VS心伤与死藏脉(金匮11-8、11-9、11-10、11-11条) (23)心虚VS精神病(金匮11-12条) (25)脾中风与死藏脉(金匮11-13、11-14条) (26)脾约VS麻子仁丸(金匮11-15条) (27)13.2.1《五脏风寒积聚篇》(续)及百合病 (29)旋覆花汤里的葱 (29)肾着病VS甘姜苓术汤VS肾死藏脉(金匮11-16、11-17条、桂林本5-47条) (29)三焦寒热VS大小肠寒热(金匮11-18条、桂林本3-93条) (34)三焦竭VS积聚(桂林本3-94、3-95条) (35)百合病(桂林本13-1条) (38)13.2.2百合狐惑病 (41)百合病VS精神病(桂林本13-1条) (41)百合地黄汤主证与煮服法(桂林本13-5条) (46)百合知母汤VS百合滑石代赭石汤(桂林本13-2、13-3条) (50)百合鸡子黄汤VS百合洗方VS栝蒌牡蛎散(桂林本13-4、13-6条) (51)百合滑石散(桂林本13-7条) (53)百合病的治疗原则(桂林本13-8条) (53)狐惑病VS甘草泻心汤(桂林本13-9条) (54)13.3.1<药势>苦参、雄黄VS狐惑阴阳毒 (59)狐惑病VS苦参、雄黄 (59)<药势>苦参VS熏洗方 (60)雄黄散VS<药势>雄黄与雌黄 (63)阴阳毒、鼠疫VS升麻鳖甲汤 (69)13.3.2阴阳毒治法VS《伤寒例》导读 (72)阴阳毒的辩证VS服药法 (72)<药势>鳖甲 (73)四时八节VS疾病发生时间(桂林本3-8、3-9、3-10条) (77)13.4.1疟病篇、鳖甲煎丸 (86)疟病的定义与分类 (86)疟疾常用药与针灸疗法 (88)疟病辩证与治则(桂林本13-13条) (91)鳖甲煎丸VS脾肿大(桂林本13-14条) (93)13.4.2 《疟病篇》完结 (97)<药势>鼠妇 (97)<药势>石苇 (98)<药势>紫葳 (99)<药势>露蜂房(蜂窠) (101)<药势>赤硝VS蜣螂 (102)鳖甲煎丸的做法VS煅灶灰 (104)瘅疟VS温疟 (106)白虎桂枝汤 (107)蜀漆散VS<药势>云母 (108)截疟小常识 (110)牡蛎汤VS柴胡去半夏加栝楼汤 (110)13.5.1《水饮篇》初谈 (112)仲景对痰饮的定义——此痰饮非彼痰饮! (112)简谈水饮病的分类辨治(主证的抓法) (114)痰饮VS悬饮VS溢饮VS支饮(桂林本14-26条) (118)水在五脏不等于五脏水(桂林本14-27条) (121)留饮VS背冷VS四肢痛(桂林本14-28、14-29条) (122)13.5.2《水饮篇》续 (125)痰饮四肢痛VS风湿、历节痛 (125)水饮病因VS脉象辨析(桂林本14-30条、金匮12-12、12-13、12-14条) (126)痰饮治疗原则VS苓桂术甘汤VS肾气丸(金匮12-16、12-18条,桂林本14-31条) (128)苓桂术甘汤主证推扩及禁忌VS痰饮(桂林本14-33条) (129)甘遂半夏汤主证与煮服法(桂林本14-32条) (132)悬饮病VS十枣汤(丸)(桂林本14-34条) (135)溢饮VS大小青龙汤 (136)木防己汤主证与临床煮服法 (137)泽泻汤VS支饮苦冒眩(桂林本14-37条) (139)厚朴大黄汤的“勉强” (140)葶苈大枣泻肺汤VS小半夏汤 (141)13.6.1《痰饮篇》结束VS《水病篇》提纲 (143)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VS <药势>椒目(桂林本14-41条) (143)小半夏加茯苓汤VS呕吐眩悸(桂林本14-42条) (146)五苓散VS茯苓饮(桂林本14-43条) (148)久咳不愈的治法 (150)《水饮篇》提纲VS水病的分类与治法(桂林本14-44条) (151)13.6.2四水病黄汗里水概述 (156)风水VS皮水VS正水VS石水VS黄汗(桂林本14-45、14-46条) (156)风水的脉与证VS急性肾炎VS感冒(桂林本14-47、14-48条) (161)里水VS甘草麻黄汤VS越婢加术汤(桂林本14-64条) (166)阴实水肿VS消渴水肿(金匮14-6、14-7条) (168)《金匮》水病脉象(金匮14-8、14-9条) (169)13.7.1水肿病的辨证 (172)水病死症(金匮14-10条) (172)水病VS小便(消渴)VS脉(金匮14-11、14-12条) (173)水肿病与五脏的关系(桂林本14-49、14-50、14-51、14-52、14-53条) (175)治水病的重大原则与变通(桂林路本14-54条) (179)水肿病之水分血分辩证(桂林本14-55条) (179)水肿病VS月经(桂林本14-56、14-57条) (181)血分病的成因与脉象(桂林本14-58条) (183)13.7.2 水肿病辩证VS《伤寒例》条文 (185)水病误治浅谈——很难跳出的圈圈(桂林本14-59条) (185)麻黄附子甘草汤方VS麻黄加术汤VS水病脉之浮沉(桂林本14-60条) (189)防己黄芪汤(主证、剂量、服法)VS虚风水(桂林本14-61条) (192)防己副作用的补救法 (194)越婢汤VS正风水(桂林本14-62条) (194)防己茯苓汤VS皮水(桂林本14-63条) (195)水肿病VS蒲灰散 (197)《伤寒例》之太少两感(桂林本3-25条) (199)阳明太阴两感VS阳明腹痛(桂林本3-26条) (200)少阳厥阴两感辩证治法VS喉咙痛治法补充(桂林本3-27、3-28条) (200)13.8.1黄汗病的辩证与治疗 (203)黄汗病与历节病之共通点 (203)黄汗病主证VS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VS醋的药性(桂林本14-65条) (203)黄汗历节辩证VS桂枝加黄芪汤主证与推扩(桂林本14-66条) (207)气分水肿病的脉象与体质辨析(桂林本14-74条) (211)胡希恕用药的阴阳观 (212)13.8.2气分水肿病VS历节痛风治法 (214)转气汤VS心下坚VS气分病VS腹水的治法(桂林本14-75条) (214)理中汤VS大补脾汤VS肝硬化腹水VS消水圣愈汤 (216)转气汤VS(妇科)癌VS血症VS恶疮 (217)枳实白术汤VS水肿病VS胃扩张(下垂)(桂林本14-76条) (218)历节(痛风)症状VS病机分析(桂林本14-67、14-68、14-69、14-70条) (219)桂枝芍药知母汤VS关节痛(桂林本14-71条) (222)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对比VS痛风治疗注意 (225)乌头汤VS推扩使用(桂林本14-72条) (226)千金.防己汤VS痛风 (227)甘草麻黄汤VS越婢加白术汤VS痛风(桂林本14-73条) (228)13.1.1桂本《杂病例》(续)VS《金匮》相关条文我们今天的课哦,依然是会十分之无聊,所以,同学,要回家就可以回去了。
伤寒论总结笔记
![伤寒论总结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38ae03e6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9a.png)
伤寒论总结笔记咱要说这啊,那可真是中医里头的一块瑰宝。
就我自己研究和学习这的过程,那真叫一个曲折又有趣。
一开始接触,我就像个无头苍蝇,到处乱撞。
那些个条文,看着就跟天书似的,啥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的,把我给绕得晕头转向。
可咱不服输啊,硬着头皮往下啃。
我记得有一次,我碰到一个病例,患者浑身发冷,头疼得厉害,还一直干呕。
我当时就想,这会不会是里说的太阳病呢?于是我赶紧翻书,对照着条文一条一条地看。
嘿,还真让我给找着了点儿线索。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可这患者又有点干呕,这可咋办?我又继续琢磨,发现后面还有条文提到,若呕者,加半夏。
这下我心里有底了,就给开了个麻黄汤加半夏的方子。
可开了方子,心里还是七上八下的,毕竟这是头一回实战啊。
等患者拿了药回去吃,我这心就一直悬着。
过了两天,患者来了,说症状减轻了不少,我这心里那叫一个美啊!就像大热天吃了根冰棍儿,爽到心里头去了。
从那以后,我对的信心大增,学习起来更带劲了。
再比如说,有一回遇到一个发烧的病人。
他这烧啊,老是反反复复,退了又起,起了又退。
我就寻思着,这会不会是里说的少阳病呢?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小柴胡汤主之。
我仔细观察这个病人,发现他还真有点口苦,胃口也不好。
于是,我就给他开了小柴胡汤。
这一次,等待的过程没那么煎熬了,因为有了上次的经验嘛。
结果也不错,病人的烧慢慢就退了,也恢复了精神。
还有一次,碰到一个便秘的患者。
好多天都没解大便了,肚子胀得难受。
我又想到了里的阳明病。
阳明病,胃家实是也。
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大承气汤主之。
可我又不敢贸然用这么猛的方子,就先给他用了点温和的通便药。
结果不太理想,这时候我一咬牙,决定用大承气汤。
但用药的剂量上,我可是小心翼翼地调整。
最后,总算是把这便秘给解决了,患者那个感激哟,我心里也美滋滋的。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不仅仅是一本医书,更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哲理的宝典。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阳明篇笔记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阳明篇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3e280b29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93.png)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阳明篇笔记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阳明篇笔记吴茱萸汤与吴茱萸(一)〔摘自『伤寒杂病论慢慢教』第十期第六、七堂〕《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食穀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
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小半夏湯主之。
吳茱萸湯方吳茱萸一升人參三兩生薑六兩(切)大棗十二枚(劈)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食穀欲嘔。
很多「吐」的症狀,是有事沒事都亂吐的,像小柴胡湯證的話,不吃飯也會吐。
可是吳茱萸湯的症狀是「平常沒事,但吃了飯,就要吐」。
所以,這裡的食穀欲嘔它本身就是一個辨證點,可以跟很多其他的吐區分開,「吃了飯才吐」,這是一個特徵。
屬陽明也。
這個屬陽明也,歷代的很多注家都有意見:「吳茱萸湯是厥陰的藥,怎麼會是屬陽明?」我覺得我們不需要這麼苛求。
張仲景他〈陽明篇〉寫到這麼多次「陽明」,「陽明」常常在張仲景的語感,就是表示「消化軸」── 這個病是在消化系統的病── 我們這樣想就好了。
吴茱萸这味药,我们先讲最大概的部分:吴茱萸,基本上它的药性是辛热的,归经是归在厥阴肝经,这个药它是走肝经的。
男人的疝气或是女人的子宫发炎── 男人的疝气先不讲── 女人的子宫发炎,属于阴症的很多,这时候吴茱萸就是一个会用到的药,它可以通这整条的足厥阴肝经。
它的药性是辛热的,在我们现在说的所谓「破阴实」的药物里,吴茱萸破阴实的效力是非常具代表性的。
像附子,还分心在补阳气,吴茱萸它是「只专心在破阴实上」,效果是非常顶级的。
我们今天放眼望去,阴实的人非常多,所以吴茱萸简直可以说是现代人的好朋友。
我觉得对很多现在的妇女而言,妇女之宝已经不是四物汤了,只要你会用,妇女之宝是吴茱萸啊!好多妇女病在今天都牵涉到吴茱萸了。
古时候不是这样的;今天的人很阴实。
吳茱萸 vs. 附子附子这个东西,如果单纯去煮汤的话,它吃起来就像洋芋一样,没什么味道的。
可是吴茱萸的味道就是又呛又辣的,有的人也说它有一股「臊」味,喜欢的人说是咖啡味,不喜欢的人说它是臊臭、有一股苦臭味。
读《伤寒论》笔记
![读《伤寒论》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9c95bb1b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c0.png)
读《伤寒论》笔记读《伤寒论》的那些日子,我仿佛穿越了时空,和张仲景老先生面对面交流。
这本书,就像是中医界的一本宝典,让人一读就停不下来,直呼过瘾!开篇便是那句“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读起来朗朗上口,就像是老中医在耳边絮絮叨叨,传授着看病救人的秘诀。
我边读边想,这脉浮,不就是咱们平时说的“脉搏跳得跟小兔子似的”嘛!头项强痛,不就是脑袋和脖子像被什么紧紧拽着,动弹不得,还疼得要命嘛!恶寒,更是直白,就是冷得直打哆嗦,恨不得把自己裹成粽子。
这一句话,就把太阳病的症状描绘得活灵活现,让我这个中医小白也能一目了然。
再往后看,张仲景老先生把各种病症都分门别类,讲得那叫一个详细。
什么桂枝汤证、麻黄汤证,听起来就像是武侠小说里的秘籍,让人心生向往。
桂枝汤,就像是给身体泡了个暖暖的温泉,让那些因为受了风寒而紧绷绷的肌肉和关节,一下子放松了下来。
麻黄汤呢,就像是给身体加了一把火,让那些藏在身体里的寒气,瞬间就被逼了出来,让人浑身舒畅。
读着读着,我不禁感叹,张仲景老先生真是个神人!他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心思细腻,把每一种病症都分析得头头是道,就像是侦探在破案,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他开的方子,就像是量身定制的,既能治病,又能调理身体,让人不得不佩服。
不过,读《伤寒论》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有时候,我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地方,比如那些复杂的脉象和舌苔变化,就像是天书一样,看得我眼花缭乱。
这时候,我就会停下来,慢慢琢磨,或者找些资料来辅助理解。
就像是打游戏遇到了难关,得费点心思才能过关。
但每当我攻克了一个难题,那种成就感,简直比中了大奖还要让人兴奋!在读《伤寒论》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那就是,很多病症的描述,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体验非常相似。
比如,有时候我们吃多了冷饮,或者吹了冷风,就会觉得肚子不舒服,甚至拉肚子。
这不就是《伤寒论》里说的“脾胃虚寒”嘛!还有,有时候我们熬夜加班,或者压力大的时候,就会觉得头晕目眩,精神不振。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17)--少阳篇笔记四逆散、柴芍枳甘汤、胆结石、温胆汤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17)--少阳篇笔记四逆散、柴芍枳甘汤、胆结石、温胆汤](https://img.taocdn.com/s3/m/166f2c02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04.png)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17)--少阳篇笔记四逆散、柴芍枳甘汤、胆结石、温胆汤讲义第61~62页。
彭子益对中医有另一套解释系统,他认为胆经相火不降,三焦经的相火就升不上去。
因此产生柴胡症。
相火是相对于君火的存在。
心火为君火,其他为相火。
肾阳跟心阳同类,肾阳是君火、相火?至今未有定论。
经络分阴阳,阴经向上而阳经向下,故足少阳胆经应该向下,彭子益认为柴胡汤的目的是要让三焦之气上升,但三焦之气上升并不意味着三焦经要下降。
这个看法是有意义的,在后面的条文会看到很多「胆气不降」之类的论述。
所以我们自己感觉柴胡汤清三焦是往上面清的,不是往下面掉。
彭子益认为少阳无腑症只有经症。
古代医书看不到胆结石的相关记载,可能跟古代没有这么精确的解剖学有关。
现在确有胆结石、胆囊瘜肉之类的病,柴胡系的药都可以处理得不错。
像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就是处理胆腑的方子,所以少阳也是有腑症的。
讲义第六十二页:刘渡舟认为柴胡可以调整人体气机的出入升降。
气机的出入升降就是人体讯息传递,柴胡剂的确比较擅长处理人体消化轴的讯息传递。
柴胡剂时常混同其他经的辨证点。
所以在太阳篇、阳明篇都会发现掺杂柴胡症出现。
所以少阳篇就显得很不是张仲景的风格。
【10.1】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是也。
口苦、咽干:这条辨证点除了口苦之外,真的很不好用。
如果是上午口苦,那是少阳没错,但如果是口苦喉咙干,阳明症更会。
阳明高烧时口苦喉咙干的感觉更强烈。
目眩:少阳区块关系人体的淋巴,跟平衡中枢很有关系,当淋巴不干净时人的平衡感会丧失。
但苓桂朮甘汤、泽漆汤、真武汤都有晕眩的症状,所以目眩不是好用的辨证点。
少阳的重要辨证点如往来寒热、胸胁满其他篇章被用掉了,剩下的口苦,咽干,目眩好像就成为残渣。
仲景医术跟黄帝内经的关系究竟如何?关于仲景的六经辨证到底是什么东西,至今学术界有四十几种定义。
赵开美《伤寒论》中并未收入〈伤寒例〉。
故有认为出自《黄帝内经.热论》的〈伤寒例〉是后人补入,非仲景放进去的。
jt叔叔经方本草笔记1
![jt叔叔经方本草笔记1](https://img.taocdn.com/s3/m/30ba7ef5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9f.png)
jt叔叔经方本草笔记1不得不说,还是文字版的看的快而高效。
伤寒论每条就那几个字,但是那几个字都有一堆话一堆讲究可说的。
【6.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脉浮”是中风邪,“头项强痛”是太阳经受邪,“而”后面是重点,前面两个是有可能有,也有可能没有的,“恶寒”是肯定的会有的症状。
【6.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汗出”指的是还能流的出来汗;“恶风”、“脉浮缓”是中风邪的表现:“恶风”按照jt的话来说就是旁边吹电风扇不愿意吹,中风邪(而非寒邪)的“脉浮缓”是一大片、松松的浮脉。
就此条而言,太阳病(中风)的辨证点是:汗出、恶风、脉缓,是否发热无所谓。
【6.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这条是在说中寒邪后的表现。
发热与否不是关键的,中了寒邪,身体里面有寒气,所以会“恶寒”——各种怕冷;寒气凝聚,会让体内的气不通,不通则痛,导致“体痛”;由于肌肉和脾胃是一体的,寒气刺入肌肉导致“体痛”,也会让脾胃感到冰冷所致“呕逆”;寒气进来,身体与之对抗,皮肤表面绷紧,所以脉浮紧、按之有力,而且会非常不容易流汗。
所以这里的(太阳病伤寒)辨证点在于:身体痛、脉浮紧、流不出来汗。
【6.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chi,zong,四声,痉挛、抽搐);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何为温病?太阳病证,但不恶寒,而是又热又渴又燥。
温病又细分为风温、正温病。
风温:纯脱水的太阳外感的热感冒 --> 葛根汤正温病:病毒+细菌蔓延,所以是一边感冒,一边发炎--> 感冒药+清热凉血消炎药【6.13】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JT本草伤寒笔记III
![JT本草伤寒笔记III](https://img.taocdn.com/s3/m/38f344fb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3b.png)
JT本草伤寒笔记III•JT本草伤寒笔记 III - [伤寒]附子剂o附子剂的使用需要猪肉等胆固醇作导体;肾衰竭的使用上,需要配合三七、桃仁、红花等祛瘀的药物;o肥胖是一种阴实,可以用附子剂去除;o真武汤(JT喜用真武汤),有助于代谢能力的恢复,常用于老年人冬天的皮肤瘙痒或者下肢红肿很多(水度下注);少阴病o脉沉细,小便难,咽中痛o一感冒就扁桃腺发言,若脉洪滑,可能是温病;脉沉细,可以考虑少阴病o但欲寐:感觉迟钝,一般的感冒西药治疗后,引邪如少阴,让你感觉迟钝,并没有真的好病,往往有嗜睡的副作用,例如白加黑等等;o小便不利的区别:想小便而小便不出的,是窿闭的蒲灰散证等;有尿意,但是小便不畅的,是太阳病的蓄水证;没有尿意,是少阴病;o使用附子剂,例如麻黄附子细辛汤后,可能会出现腹泻的情况,这是阴寒背逼出的瞑眩反应;真武汤o尺脉浮,发热不自觉(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 o阳虚病程长,酌情添加红花、桃仁等活血药物o水肿病,有合用防己黄芪汤的机会;o单侧淤痛,可加大黄;o可以用于耳聋,眼瞎等退化性疾病,帮助死掉的神经回复功能;o肺气不足,合用生脉散(陈瑞春的经验是加人参、黄芪);o附子的用量,一枚相当于三两,与白术的比例是3:2,附子汤中附子两枚,白术四两,比例相同;o真武汤(督脉) <----> 肾气丸(三阴经)肾气丸o肾气(肾阳) <----> 心气(心阴,泻心汤有心气不足一说)o山药生用效果好,张锡纯经验丰富,治疗虚劳,内伤,如资生汤(生山药、生白术、鸡内金、牛蒡子、玄参)o山茱萸(去核,又称枣皮),大量用,虚脱重症效果好(张锡纯,李可)o丹皮,泻阴中之火,肾气丸中有半个桂枝茯苓丸(桂枝、茯苓、丹皮)o李可肾四味:菟丝子、枸杞子、仙灵脾、补骨脂(四药入肝肾,药性和平,温而不燥,润而不腻。
益肾精,鼓肾气,温阳无桂附之弊,滋阴无熟地之弊。
)o治疗糖尿病,大剂量用附子(谭述渠经验);女子虚劳或者男子前列腺炎,不得尿;脚气病,下肢肿;飞蚊症(加磁石);短气,有微饮(吸气短,肾气丸 <---> 呼气短,苓桂术甘汤)喉咙痛o甘草汤 --> 桔梗汤 --> 半夏散及汤/苦酒汤o火郁发之,范文甫家方治疗寒包火的乳蛾:大黄、附子、细辛、半夏、甘草、元明粉;升降散(僵蚕、蝉蜕、姜黄、大黄)o阴虚喉咙痛(早晨不厉害,晚上厉害),用吴茱萸泡醋,涂抹在脚底板;或者使用傅青主的引火汤(熟地、麦冬、巴戟天、茯苓、五味子),李可的应用经验是头面神经发炎,但是膝盖很冷。
JT叔叔讲伤寒精选:傷寒論慢慢教.少陰篇講記(七)麻黃附子細辛湯
![JT叔叔讲伤寒精选:傷寒論慢慢教.少陰篇講記(七)麻黃附子細辛湯](https://img.taocdn.com/s3/m/40230d60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7a.png)
JT叔叔讲伤寒精选:傷寒論慢慢教.少陰篇講記(七)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附辛的藥物結構那再來我們看這個麻黃附子細辛湯:【桂11-21/宋300】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
【麻黃附子細辛湯方】麻黃二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細辛二兩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條文寫說:「少陰病始得之」,剛剛開始進入少陰病的時候,「反發熱」,這個人反而發起燒來了。
一個人剛得少陰病,理論上是燒不太起來的──當然也有例外,因為真武湯、四逆湯也是標準的少陰病,但是它是燒得起來的──所以我這個說法是有點瑕疵的。
簡單來說呀,張仲景這個辨證點,在臨床上並不好用。
那麼它說「脈沉者」,如果你遇到少陰病的麻黃附子細辛湯證,你把他這個脈,通常那個人的脈就是比正常的情況再更沉一些、更弱一些。
那如果你要說開麻附辛有什麼「確定的脈象」,好像也不太有耶:尺脈大浮的,有;尺脈大沉、大弱的,也有。
所以尺脈比正常人沉或者浮,感冒的分類,大概都算到少陰,常常是開麻附辛或或者是真武湯,這是一點。
以麻黃附子細辛湯的方劑結構來講的話,麻黃是外發的,附子是補陽的,那細辛,在這邊我們可以說細辛是「通經驅寒」的藥。
身體裡面哪裡有水,而水裡頭有寒氣,細辛就可以把這個寒氣逼散。
與水氣相關的經,一個是少陰經吧,一個是太陽經,但是我們通常也不會拿細辛作太陽經引經藥,一般是用它來作少陰經引經藥,就好像連屬著往裡的附子跟往外的麻黃,當做一個橋樑。
少陰經走到最表面的時候,那個地方就可以用麻黃把邪氣推出去了。
在裡面的時候,要用附子補陽,細辛就好像負責把附子補了陽氣之後,但是那邪氣、寒氣還沒有辦法搆到外面讓麻黃推出去的話,中間那一段交給細辛。
一般經方臨床醫家是這樣看待細辛的。
那當然細辛在《神農本草經》的功能是什麼?「通九竅」,對不對?所以後來麻黃附子細辛湯等也於是我們中國人「通九竅」的專病專方囉;這個另外再說。
JT伤寒论笔记
![JT伤寒论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25c16bdbd15abe23482f4d40.png)
第一周1-1傷寒論序張仲景生平內經+湯液經法卷三傷寒例【3.11】又土地溫涼,高下不同;物性剛柔,飧居亦異。
是故黃帝興四方之問,歧伯舉四治之能,以訓後賢,開其未晤。
臨病之工,宜須兩審也。
【3.12】凡傷於寒,傳經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若兩感於寒而病者,多死。
尺寸俱浮者,太陽受病也,當一二日發。
以其脈上連風府,故頭項痛,腰脊強。
1-5感冒傷寒論基本輪廓概述。
六經傳病。
足太陽膀胱經也可涉及感冒之外的其他方面例如:如果足太陽膀胱經有問題,可能會出現相關症狀:->足太陽膀胱經在脊椎左右各兩條,和脊椎是否正有關,也可用治足太陽膀胱經的藥去治療這類病症。
->腎臟機能:排尿功能,蛋白尿,腎衰竭也和膀胱經有關。
如果把六經病精通的話,很多奇怪的疾病療法能想得到。
形而上的思考講義:P2帝曰:願聞其狀?岐伯曰: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背強。
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JT1],其脈俠鼻絡于目,故身熱目痛而鼻乾,不得臥[JT2]也。
(脈尺寸俱長)如果沒有逼出去,則入手陽明大腸腑,大便乾,排不出。
此時以承氣湯,大黃芒硝通大便的同時,把病邪從腸道內側拔除。
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JT3]。
三陽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藏者,故可汗而已。
小柴胡湯—>清淋巴足少陽膽經走體側,貼著淋巴系統。
淋巴可歸入廣義的三焦。
膽經受邪代表抗邪系統進入淋巴系統。
淋巴涉及水代謝,會口苦、頭暈往來寒熱,熱多寒少。
少陽經盤旋在頭側。
中間夾腦部下丘,控制體溫的機制。
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於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乾。
脾代表人的消化能力,傳到脾經就沒有消化能力了-→上吐下瀉。
太陰經水瀉水瀉————理中湯下利清谷——腎陽不足。
理中湯+附子,四逆湯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於肺,系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
足少陰腎、手少陰心。
心是靈魂的中樞。
心腎受邪①人會變遲鈍。
②扁桃體痛[JT4]。
③非常想睡,很萎靡。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21)阳明篇笔记吴茱萸汤与吴茱萸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21)阳明篇笔记吴茱萸汤与吴茱萸](https://img.taocdn.com/s3/m/f9295e21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4f.png)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21)阳明篇笔记吴茱萸汤与吴茱萸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21)--阳明篇笔记吴茱萸汤与吴茱萸假少阳,真厥阴吴茱萸汤这个汤的状况是这样:因为肝有阴实,常常会把肝的阳气逼得浮越出去;所以现代人有许多一般中医不太会医的毛病,到头来都是吴茱萸汤证。
比如说高血压的晕眩,不能说绝对是肝阴实;但很多高血压是肝阴实的高血压,这种高血压的晕眩,是吴茱萸汤。
而一般治疗晕眩,是用温胆汤之类的方剂,走少阳的去痰药之类,去治疗内耳平衡的问题对不对?但有时候,少阳药就是没有用,因为那个患者整块少阳的病都是假的;是因为肝阴实,所以浊痰被逼上少阳。
那种晕眩症,你说张仲景的书里写说「颠眩、吐涎沫」是五苓散,这没有错,张仲景讲的没有错:苓桂朮甘汤的晕、泽舄汤的晕、脑虚的晕……今日临床都还是遇得到的。
但是现在的人肝阴实的太多了,所以很多都变成假的少阳痰饮,实际上都是厥阴病吴茱萸汤证,吴茱萸汤可以治到这个东西。
头晕得非常剧烈难忍的时候,至少我们要记得还有这个汤证的可能。
即使把脉或是问证状没有极度精确的辨证点,但如果是脉偏沈弦的调子、病人常年都吃得很生冷、昏起来很受不了、会反胃……生活史问仔细一点,多多少少可以帮助我们去看出这个汤的使用机会。
历代中医在用了它以后,就觉得:虽然不能直接说它是一味除痰药,可是很多治痰药都治不好的病,一用吴茱萸汤就好;于是就把它称为「除痰仙丹」之类的。
当然,它并不是一味绝对在除痰的药,除痰只是顺便。
《神农本草经》中的吴茱萸吴茱萸这味药,我们来看看《神农本草经》是怎么说它的。
《神农本草经》:●吴茱萸中品:一名藙.味辛温.生川(山)谷.温中下气.止痛.欬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凑(腠)理;根:杀三虫。
它说吴茱萸,一名「藙」,我一开始读的时候,还以为「藙」是「茱萸」这两个字的谐音,后来才发现原来这个字,是古时候的人因为这个东西非常辛辣,所以用这个字来代表它的味道。
这个东西还有另一个写法,吴茱萸的树,他们写成「樧」,看起来很猛啊!我想这些有破阴效果的药里面,这个听起来好猛呢。
JT叔叔《伤寒论偷偷教》笔记:赠送课之一
![JT叔叔《伤寒论偷偷教》笔记:赠送课之一](https://img.taocdn.com/s3/m/698d514f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9c.png)
JT叔叔《伤寒论偷偷教》笔记:赠送课之一泻火汤总方:栀子三钱、丹皮三钱、白芍5钱、玄参2钱、生甘草一钱。
理论上说,所有的火都跟肝有关系心脉有火(左寸浮,尖),烦,加黄连一钱如果舌头有疮,黄连一钱加菖蒲3钱,菖蒲是心经的引经药,让黄连的力道专门入心,不去凉到其它地方胃火(右关),加生石膏三钱肾火(右尺),加知母一钱,黄檗一钱。
都是退下焦火的,知母润,黄柏燥,二者合用则不润不燥。
肺火(右寸),加黄芩一钱。
是上焦有代表性的退火药。
大肠火(右尺),有便秘、痔疮,加地榆一钱。
小肠火(左尺),肚子会有点痛。
加天门冬1钱麦门冬一钱。
膀胱火(左尺),小便会不舒服。
加泽泻3钱。
泽泻本身不是凉药,但可以泻火。
各种上火的面诊:脑门的痘是心火,下巴两侧是肾火,右脸是肺火,左脸是肝火鼻子是脾火。
脾火不是真的火,是脾胃太寒,把阳气逼上来。
反而不能用泻火汤,要有暖脾的理中汤。
下巴的痘有时反而需要补肾,是肾不够强,毒气代谢不掉。
要吃济生肾气丸。
各种晕眩的治疗:一、坐着OK,站起来眼发黑头晕——苓桂术甘汤苓桂术甘汤证,消化道有痰压住,血液到达不了头部。
要把痰抽掉。
茯苓1.5两,桂枝1两,白术1两,炙甘草6钱,用6碗水煮成三碗水,一天三次喝。
中焦的湿痰要慢慢去,需要喝一周左右。
茯苓、桂枝是帮助中焦水代谢,白术能够提高消化轴抽水的能力。
二、坐、站、躺着都天旋地转——泽泻汤西医认为这种情况是脑血管中氧气供应不足。
中医认为是血中有痰,即失去了生命能的死水。
用泽泻汤抽掉痰。
泽泻1.5两,用于拔掉血管中的死水。
白术6钱。
两碗水煮成一碗水。
还可以加海盐一小撮,喝七天。
药渣可以二煎,故一帖药能用两天。
比较省钱^_^通常经方见效极快,但调体质的药需要的时间要长一些。
三、颠眩、吐涎(吐酸水)——五苓散西医认为是脑中有小的水肿,严重的会发展到癫痫。
五苓散不要煮,每次3-5公克,最好用稀饭吞,热开水、茶水也可。
有水逆(一喝水就吐)的人用粥,把散和在粥中。
jt叔叔伤寒笔记——厥阴
![jt叔叔伤寒笔记——厥阴](https://img.taocdn.com/s3/m/de59d4ea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ea.png)
jt叔叔伤寒笔记——厥阴
厥阴病是整个下腹强免疫力低下。
①乌梅丸:头痛在头顶正中百汇穴,下部痛在阴部。
②大乌头煎:饥而不欲食(吃不下饭,不喜欢吃饭)(如胃溃疡);脉又弦又紧(勒成一硬条,有寒气);寒疝(绕肚脐儿痛,手足厥冷)肚子绞痛。
③当归四逆加味(吴茱萸、生姜,附子、阿胶):阴阳分裂,人指尖特别冷。
(手脚冷,很平均的用甘草,干姜,附子的四逆汤。
冷在手指头的则是厥阴病,用当归四逆汤加味。
下腹侧腹闷痛、手指冰冷、脉细欲绝还有盲肠炎等都可用当归四逆汤加味。
)
④白头翁汤:把热拉上来喷掉的寒凉药(龙胆泻肝汤则是往下走)。
⑤麻黄升麻汤:肚脐以上发烧,发炎,而肚脐以下冰冷,胸热咽干,两脚冰凉,肚子水泄。
(胸热,口干,两脚冰冷处于上热下寒,平时炖肉时可加附子,桂枝,黄芪。
)
假性近视是胃苓汤(五苓散加平胃散)
手指麻属于血痹,用黄芪五物汤。
修补骨髓的方子用益多散。
JT本草伤寒笔记
![JT本草伤寒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fc68eb22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ef.png)
JT本草伤寒笔记JT本草伤寒笔记johnsonqu按:JT的本草解读,花了蛮多的功夫,以邹澍的《本经疏证》、周岩的《本草思辩录》以及傅青主一支的用药经验为蓝本,讲解伤寒论的时间,是以桂林古本为主,不过,也参差讲了一些宋本的方剂。
需要说明的是,JT是对岸的一个年轻人,70年出生,看书比较杂,推崇温阳派的谭述渠(香港人,陈伯坛儿子的同学。
谭的书我找了半天找不到,谁有的话,给分享一下吧)以及汉方派的朱木通(台南人,朱木通的医案网络上容易找到,方证相对用的很好,对于学习伤寒金匮颇有裨益),对郝万山和李可的的观点,也多有涉猎;之前跟蔡壁名教授和倪海厦先生学习过,尤其是在帮蔡教授整理本草的时候,有蛮多的历练;但是,他本人不是执业医生,看病的经验不多,所以,他的本草比伤寒更有听头。
(最近在经方沙龙上看到有人张贴《经方直解》的样章,解读的非常漂亮,同一系列的《用药杂谈》也不错,期待一下。
)开卷有益,笔记如下:桂枝汤:•甘草的作用,根据用量不同而变化(一般而言):i.一两:调和或者缓和药性的ii.二两:定位iii.三两或者以上:补益iv.•大枣:保水的功能很强•芍药:收缩血液,或者将中焦区块的痰拉下来(甘遂半夏汤)•生姜:发散,自营到卫。
用大量大枣的补益营分的方剂,例如炙甘草汤和当归四逆汤,不用生姜;有久寒,需要自营到卫,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生姜和大枣的作用,根据甘草的有无,作用不同:i.有甘草:调和营卫,如桂枝汤,小柴胡汤ii.无甘草:发挥各自的作用,止呕,补营等,例如吴茱萸汤桂枝加葛根汤:•葛根:千金中有葛根捣汁治突然呕吐的记载 --> 奔豚汤•肩膀旁边痛,桂枝加葛根汤;后背中间痛,附子剂;无表证的全身痛,肝郁,加味逍遥散;•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厚朴杏仁(喘) <----> 干姜细辛五味子(咳)•杏仁:阴虚,肺热有痰,不适合用杏仁,例如炙甘草汤以及三子汤证•厚朴:苦温行气,横向扩充,与皮肤垂直,例如厚朴麻黄汤桂枝去芍药汤:•受风寒,胸中闷,冠心病会碰到这种情况(郝万山病例)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苓桂术甘汤 <----> 苓芍术甘汤 ---> 真武汤•芍药的作用,类似甘遂半夏汤中,讲中焦的水拉下来吃补药上火,肛门肿痛,可以吃赤小豆当归散仲景方中的人参,有用党参者,取其补气(宜用量加倍);有用太子参者,取其生津液。
JT讲伤寒论
![JT讲伤寒论](https://img.taocdn.com/s3/m/40939320af45b307e87197f8.png)
JT叔叔秘講傷寒辯證:溫病乎?少陰乎?(中醫辯證的重要),這是二○○五年夏寫的舊作,那一年台灣發少陰和溫病的人很多,今年倒是大青龍湯煎濟用得挺多的。
歲歲五運六氣不同,亦不足為怪。
僅供參考。
少陰乎?少陰乎?──月前北部傷寒所見所感──最近,二○○五年春,北部(我住這兒,別處我不知)不少人得的感冒是,一開始病,就喉嚨痛得很厲害……去年冬至,暖得異乎尋常,中國人說「冬不藏精,春必溫病」,元氣該收斂的時候沒有好好固藏溫養它,到了來年春天,「病毒」為「細菌」護航,一發起來,不單是感冒(病毒),同時全身或局部會有「發炎」的細菌感染現象出現。
這種「溫病」,本來是古有明訓,而又合乎時下現狀的。
可是,實際在周遭見到的,卻往往是令人不忍的中醫做法:有不少人春天發的是「傷寒」的「少陰病」,卻被絕大部分的市面中醫當作「溫病」而醫壞,差點死在陰溝裏。
溫病,因為同時有細菌感染,有「發炎」的狀況,是實火,所以脈是非常急勁,且時而帶「滑」的調子,有點像是白虎湯證的那種脈而稍微圓滾滾一點,一個平頻率頗虛的人,一得溫病,脈也好像吃足了十年份補藥一樣勁猛有力。
而少陰病,病毒直中腎經,脈是非常沈而且細弱的,自己一把,就能發現:得少陰病時,脈比平時細、沈、微非常多,而且一定會很想躺,見了床就想仆上去,不想起來做事(不只是身體上的懶,心情上也懶)這本來就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病,照理說,是決不會搞錯的,我寫前面那些的時候自己也覺得廢話囉嗦──不是學過一點點中醫誰也曉得的事嗎?可是,台北的許許多多醫生,見到少陰病,也當作是溫病。
溫病要「發表清熱解毒涼血」,少陰要「溫經散寒」,治法等同天淵!結果,弄錯,苦了病家,又壞了中醫的名聲話先講清楚:我並不是說台灣無溫病,溫病當然是有的。
一得了,輕症銀翹散(先喉微痛或破嘴巴者)或葛根湯(先傷津液後又感冒,一感冒就人發燥熱,可說是溫病傷寒,也可說是熱傷風,常發于海邊大曬一天玩回來後或坐飛機被空調抽幹後)科中吃一吃就了事;重的話,如果要退高燒,白虎湯也可用(桂林古本有溫病治法,我尚未一一試用到上手,只得退而求其次,待高賢指點);要偷懶,來個「專病專方」,銀翹散或十味敗毒散外挂中劑生地或重劑石膏也可,看是熱在氣分還是血分(這個蠻容易,氣分較熱右手脈強,血分熱左手脈強,新手也能分辨),熱在氣分的話,生石膏一開要到四兩(前述白虎湯亦然),搗碎一點煮,高燒才退得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周1-1傷寒論序張仲景生平內經+湯液經法卷三傷寒例【3.11】又土地溫涼,高下不同;物性剛柔,飧居亦異。
是故黃帝興四方之問,歧伯舉四治之能,以訓後賢,開其未晤。
臨病之工,宜須兩審也。
【3.12】凡傷於寒,傳經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若兩感於寒而病者,多死。
尺寸俱浮者,太陽受病也,當一二日發。
以其脈上連風府,故頭項痛,腰脊強。
1-5感冒傷寒論基本輪廓概述。
六經傳病。
足太陽膀胱經也可涉及感冒之外的其他方面例如:如果足太陽膀胱經有問題,可能會出現相關症狀:->足太陽膀胱經在脊椎左右各兩條,和脊椎是否正有關,也可用治足太陽膀胱經的藥去治療這類病症。
->腎臟機能:排尿功能,蛋白尿,腎衰竭也和膀胱經有關。
如果把六經病精通的話,很多奇怪的疾病療法能想得到。
講義:P2帝曰:願聞其狀?岐伯曰: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背強。
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俠鼻絡于目,故身熱目痛而鼻乾,不得臥也。
(脈尺寸俱長)如果沒有逼出去,則入手陽明大腸腑,大便乾,排不出。
此時以承氣湯,大黃芒硝通大便的同時,把病邪從腸道內側拔除。
三日少陽受之,少陽,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
三陽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藏者,故可汗而已。
系統。
淋巴涉及水代謝,會口苦、頭暈往來寒熱,熱多寒少。
少陽經盤旋在頭側。
中間夾腦部下丘,控制體溫的機制。
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於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乾。
脾代表人的消化能力,傳到脾經就沒有消化能力了-→上吐下瀉。
太陰經水瀉水瀉————理中湯下利清谷——腎陽不足。
理中湯+附子,四逆湯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於肺,系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
足少陰腎、手少陰心。
心是靈魂的中樞。
心腎受邪①人會變遲鈍。
②扁桃體痛。
③非常想睡,很萎靡。
④心陰不足:煩躁,無法入睡。
---→朱鳥湯⑤其他可能的併發症,許多病會死在少陰。
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而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
厥陰,肝經,風木之氣,風木是陰陽、水火在混合時產生的流動。
人的陰和陽靠厥陰區黏合在一起。
厥陰受損,陰和陽會脫開。
當歸四逆湯時氣血相和治手指尖端發冷發白(雷諾氏症)厥陰的區塊:肉體的肝和心,及其之間的橫膈膜——筋(涉及消渴、心臟病、高血壓等)烏梅丸:寒+熱+酸把寒和熱“縫”回來。
總結:傷寒部分框架:少陰病→心臟病、腎病的治法;太陰病→消化系統的調理少陽病→修復淋巴、膽腑。
大柴胡湯,柴胡芍藥積實甘草湯→排膽結石(化小後再排)膀胱經→正骨;陽明經→美容第二周2-1足太陽膀胱經講義P6中醫譜系歷史變遷JT96傷寒論慢慢教2-12-2.doc2-2 傷寒論的框架六經治法中日經方→時方演變史傷溫之爭2-3 膀胱經講義P7 關於足太陽膀胱經的內經摘錄2-4 針法忌諱,難點。
腹部→募穴使髒的能量凝聚安寧背部→俞穴使內臟更有活力艾灸隔姜灸艾粒補法:不可有風;瀉法:吹艾條越陳越好,如用新艾,宜隔薑灸或者離皮膚距離遠些。
取穴:穴位往往是骨風或肌肉交界點。
●風門+肺俞治療冬天發作的氣喘。
●厥陰俞對應肉體的心臟(膏肓區: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心俞古書:禁灸●督脈:神道、靈台、至陽→促進骨髓造血機能(心生血,通過補心改善造血機能)△如果灸到上火,收火法:灸足三裏,如果還不夠,用附子+吳茱萸打粉用醋捏成團,貼湧泉穴。
(使陽氣下沉)●委中能瀉熱毒之氣,血分的熱毒●尺澤瀉氣分熱毒(經絡就象河流,轉彎處容易淤積)第三周 3-4 傷寒論卷六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講義P13 受邪與傳化病毒一開始進入人體時,人會怎麼樣?風者,百病之始也。
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日常保養措施)風氣與太陽俱入,行諸脈腧,散於分肉之間,與衛氣相干。
衛氣:比較粗捍,活潑的氣,在經絡之外起保衛作用。
(與風同氣)﹌﹋榮(營)氣:陰柔、滋養的氣,流在血管經絡裏。
起滋養作用。
(與寒同氣)↙邪氣於人“同氣相求”現象:風(陽):混雜在人體陽的經絡部分寒(陰):寒於骨“同氣相求”會鑽入骨。
直接穿透衛氣,進入營氣、骨節。
衛氣來源和構成:1-太陽寒水之氣,被命門火蒸動而上行;2-食物的營養和能量,由脾胃消化進入心,胸中大氣區塊;進入經脈,其中比較粗的能量被釋放的體表;3-表皮屬肺金、肺氣;4-三焦輸布之氣彌散出來,也會變成一部分衛氣。
營出於中焦,衛出於下焦營衛是抵禦感冒的表層能量衛氣得複,邪氣乃索。
命門之火——守邪之神三焦腑 氣街(邪氣)中於面則下陽明,中于項則下太陽,中於頰則下少陽正面後面側面外邪入侵的其他方式:曬傷、大風也是外邪入侵的一種心情差,邪氣也容易傷心形寒冷飲(體質寒,食冰)---------------------傷肺摔跤、生氣,怒------------------------------------傷肝傷寒論、難經的脈法:從上往下↓肺第一層剛沾到皮膚↓心略往深↓脾胃再按↓肝再按腎再按深★一定會有的症狀△多會有,八成會出現的症狀○或許會出現的症狀3-5 傷寒雜病論卷第六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6.1 太陽之為病。
★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總綱)太陽經過區域浮:表證的重要指標寒:太陽經病的重要指標寒傷營,無論燒到多高都會怕冷6.2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
名為中風。
(風傷衛)汗孔開,皮膚有濕潤感6.3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
無論是否已發燒(寒傷榮)脾胃之氣被調去抗擊感冒病邪;感冒時要少食少飲,不要消耗脾胃能量怕風或怕寒,說明邪氣還在表層。
人體內外反差大參照3.31脈法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寒則傷榮,榮衛俱病,骨節煩痛,當發其汗,而不可下也。
6.4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此為傳也。
沒有變化吐:標示少陽(?不一定)數:快急:猛烈傳傳屬:一個病症從前驅期到定型期的過程。
六經任何一經都可以直接感染,邪氣都會經過太陽經,最後歸著於真正受病的經。
轉屬,轉入:抗病機制由於體質的變化而轉入另一個區塊。
如:太陽經-- 陽明經傳,經傳,行經,再經:一個生命現象的週期。
溫病2類:①發炎②熱傷風——傷津液,如太陽轉陽明就是由於津液不足,寒水之氣不夠。
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
上下焦,尺寸熱邪鬱在身體呼吸粗重燥熱的氣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水分被抽乾腎經受損(腎主二便)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瘈瘲;火療法熱傷津液引起的僵直抽筋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逆:誤治冬不藏精,春必病溫冬天,氣密藏。
如果身體有虧損,病邪會進入。
而此時身體的抗病機制處於休眠狀態。
病毒進入身體使免疫系統變弱。
到了春天,身體容易感染各種炎症。
(類似於HIV的病機)臨床上:“不藏精”容易發成少陰病少陰經病→扁桃體發炎發于溫病得少陰病的概率很高。
●溫病:脈扎實有力,滑。
類似于陽明白虎湯證,承氣湯證,需用清熱涼血藥。
6.7病有發熱惡寒,發于陽也;無熱惡寒者,發于陰也。
抗病系統積極抵抗抗病系統消極承受發于陽七日愈,發于陰六日愈。
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
見講義P16典故:天一生水,地六成之→陰水的成數六地二生活,天七成之→陽火的成數七湯液經法:陽進為補,其數七火數也陰退為瀉,其數六水數也旋覆花:“貫通五臟真元”古方用於續筋:旋覆花(根)和黃糖、黑糖搗爛,敷於斷筋處……6.8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參照P20 條文3.10 和3.30)經:週期若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
不一定是會傳陽明,而是任何經都有可能。
6.9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
(上午10點至下午2點)6.10風家解表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常常易感冒的人,身體習慣感冒狀態,病去後,身體感還沒有調整回來,需要2個6天週期來慢慢調適。
6.11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
6.12病人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
實熱:脈可能沉、滑。
滑脈:有裏熱例如大青龍湯證:煩,有裏熱。
6.13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
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
浮取沉取營分汗出,營分能量更加流失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打噴嚏6.14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
萬方之祖——桂枝湯桂枝三芍藥三甘草二生薑三大棗十二枚桂枝湯結構分析:桂枝:補心陽。
與心的能量結合,順著動脈衝出去芍藥:1-使平滑肌放鬆。
鬆開脾胃區塊→靜脈放鬆→血從靜脈末梢拉回(解倉、容餘) 2-限制藥的作用範圍。
對要作用的場域有收斂作用。
只用桂枝,芍藥,作用場域限制在血管(營分)生薑:使氣“分岔”。
把桂枝、芍藥的藥力分岔到衛分。
大棗:補營分。
棗樹多刺,有鋒銳之氣,果肉卻肥潤→把衝突的能量轉化為滋養的能量→保養水分甘草:緩藥二兩定中間軸→生用:緩和;→炙:加蜂蜜考熟,補中焦。
總結:外症:脈浮緩,出得了汗,惡風惡寒。
↓病機:風氣傷到衛氣。
↓治則:把能量送到衛氣。
↓1-寒水之氣方(方法):衛氣來源: 2-三焦之氣-→肺——表皮之氣3-營氣中比較強悍的氣——————桂枝湯選擇的路徑第五周 5-6計量單位換算:桂枝湯煮法、服用法和注意事項: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不必盡劑。
(煮三碗,如果一碗病除,剩下兩碗就不要喝了。
)煮藥用水和棗依照比例減少一般七碗煮到五~四碗之間時間:半小時左右(發散藥不宜久煮)熱稀粥:水多,稀的粥。
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漿獎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服用後注意事項:加衣服,喝熱稀粥或熱水幫助發汗。
桂枝湯發汗:不可出大汗,微汗就好。
出大汗會傷元氣*白芍:最好用炒白芍,生白芍性偏寒。
脾胃虛寒體質的人可能會拉肚子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桂枝湯禁忌詳解:生冷:桂枝湯的藥力是從脾胃引發出去,所以不能讓脾胃能量有額外的消耗。
生菜、水果、冷飲會降低脾胃熱能。
粘滑:肥膩之物對發表、發散的藥物有克制藥性的作用,可能會導致發散藥發散不出來。
例如:藥物配伍中有地黃就搭配麻黃同用就不發汗。
肉面:面是麥子做的,比較偏熱性。
可能會影響桂枝湯的作用場域。
肉類是古人不常吃的事物,脾胃忽然吃到會不習慣,增加脾胃消化的負擔。
五辛:蔥、蒜、辣氣味重,是發散類食物。
桂枝湯本身就是發散藥。
可能會對藥性產生干擾。
酒:生薑、桂枝遇酒會與酒的濕熱相結合,形成更嚴重的濕熱。
酪:各種乳製品。
成年人消化乳品最消耗腎氣和脾胃之氣。
臭惡:味道重的食物會干擾藥性正常發揮。
桂枝衛氣屬陽,營氣屬陰。
桂枝通陰中之陽(走營分,行於血脈中)貫通身體的能量。
《神農本草經》引述:牡桂上品:味辛溫·無毒·生山谷·治上氣咳逆·結氣·喉痹·吐吸·利關節·補中益氣·久服通神·輕身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