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6-少阳小柴胡汤(一)──寻找少阳区块(下)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6-少阳小柴胡汤(一)──寻找少阳区块(下)少阳小柴胡汤(一)──寻找少阳区块二.小柴胡汤的功能少阳那么,少阳区块还牵涉到另外一件事,就是「柴胡证」的少阳区块。
光是柴胡跟甘草两味药,其实就构成小柴胡汤的主结构了,因为小柴胡汤里的其它药味,都是可以拔掉的,只有柴胡跟甘草不能动,所以柴胡跟甘草就已经是小柴胡汤结构了,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也含有这个柴胡剂主结构。
当然古代《辅行诀》的小柴胡汤是没有去芍药的,那不去掉芍药的小柴胡汤也有它的好处,它能帮到的事情会更多。
所以柴胡剂所调理的,西医所认为的少阳,是有意义的,就是能够让它变得比较舒服,我们也都知道胆结石的时候,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是非常有效的。
我们也知道,胆结石也是一个内脏的气机失调才会产生的一个病──该怎么样的时候不怎么样,可能该吃早餐的时候不吃,然后胆汁就没地方去,放着放着就放坏掉了──其实都是关系到所谓调畅气机,就是人体所有内脏的互相沟通跟调节,这样的一件事。
谈到一般说的柴胡证的调畅气机,也就得讲到小柴胡汤真正的主治,也就是「少阳病」。
小柴胡汤它所治的东西我们称为少阳病,但我们不能说「肝胆之气郁结、内脏气机不畅,就要用小柴胡汤!」不能这样说,因为它可能可以、也可能不可以。
小柴胡汤究竟作用在哪里?它的加减变化我们先不说,三两甘草、八两柴胡加在一起,这个小柴胡汤是要干嘛的?这么大量的柴胡是在干嘛的?以西医来说是清血的,因为淋巴的肿块要消掉,得先把血里面的发炎清掉,实际上它是在清血,只是结果显现在淋巴上面。
小柴胡汤所管的病症,我们先很大概地说一下,概略地介绍而已,《伤寒论》的条文,〈少阳篇〉的一开始说了什么?「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还有提纲的〈伤寒例〉:「胸胁满」、「往来寒热,热多寒少」,这些是最粗糙的少阳主证。
首先,眼睛容易花,这个不是个很好的辨证点,因为要开小柴胡汤,有昏没昏不容易拿来做为主要辨证点。
口苦呢,到底这个人为什么会口苦?我也搞不清楚,但是少阳病的人,口苦的机率是很高的,甚至只要出现口苦,我们就会觉得「这个人可能是少阳病」,但,有没有可能不是?有可能,阳明病也可能口苦。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7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7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7柴胡证小柴胡汤(二)辨证技法:太阳病中的少阳〔摘自『伤寒杂病论慢慢教』.第六段课第六堂〕少阳主证提纲今天我们就先来讲什么是柴胡证,来教完小柴胡汤这帖汤,有些比较复杂的条文,我们可能就留待之后再来处理。
跟柴胡汤主证相关的条文,我们先看三之十四条、三之二十条,这两条根本可以说是《黄帝内经》的〈热论〉,三之十四条根本就是抄《黄帝内经》抄来的,这其实也是《伤寒论》跟《黄帝内经》很明显的交会点,有人说,张仲景的六经辨证,是讲感冒的六个层次,跟经络是没有关系的,可是我觉得,《伤寒论》学得越熟,越会感到张仲景其实还蛮尊重《黄帝内经》的那一套,少阳病,它的确有牵涉到少阳经;太阳病有牵涉到太阳经。
只是张仲景所谈论的问题,是比「单论某一条经本身」还要更广泛的问题,不像《黄帝内经》讲的那样单纯,张仲景的书有比较细部的层次。
【桂3-14/宋.例13】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
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
此三经受病,未入于腑者,皆可汗而已。
三四日,是照六经的传法,通常是先太阳、再阳明、再少阳,它说因为少阳经,经过这些地方,所以它经过的地方可能就会胸部、身体侧面痛、耳朵听不清楚。
少阳病的辨证点,特征之一是脉弦,所以感冒的时候如果把到弦脉,那就要考虑有可能是少阳病。
因为每一个人的弦脉,以初学者来讲,得自己跟自己比,也就是这个脉会比平常把到它的时候更瘦一点,但在瘦的同时,会觉得它也绷得更紧一点。
就像是太阳病的脉是整片浮起来──平常要摸到皮肤,再稍微按下去才感受到它的跳动;现在好象才贴到皮肤表面一点点,就感觉得出它的跳动了,这就是浮脉──弦脉的话,我想也是自己跟自己比,就是平常摸起来没有绷成一条的,现在摸起来绷成一条了。
但这个一条,也不能太沉,因为太沉的话,就变成少阴病的「脉沉细」了,那就不是标准的弦脉。
它还要有点力气,但那个力气,大概只是跟平常的脉象相比,「几乎感觉不出来的」强一点点,如果很明显比平常又浮又紧的脉,那大概就是麻黄、大青龙汤类的;如果是很有力的洪脉就是白虎、承气一类的……勒成细细一根、不太沉、不比平常的脉没力。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4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4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4中医牙科导览──从细辛的药性岔题──〔摘自『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第三段第六节〕在中国古方里,细辛常出现在治疗牙病的方子。
现在我们都知道细辛有驱风驱寒的药性,那,为什么牙痛明明是牙根发炎,却要用驱寒驱风的药来治疗呢?这个问题可以当作是关于中国医学的小专题来讨论。
首先,我们看看中医对于牙痛的认识:中国人在对待牙痛的时候,常会说,上牙的牙痛是属于胃,下牙的牙痛是属于大肠,这个说法是怎么来的呢?这个说法是来自于《黄帝内经》的《灵枢经》。
《灵枢经.经脉第十》:大肠手阳明之脉……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
……是动,则病齿痛颈肿。
胃足阳明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
它说,手阳明大肠经有一条分支跑到人的下牙底下,足阳明胃经有从鼻子外侧跑到上牙床里面。
所以在《黄帝内经》的思考框架里面,中医就会说:如果是上牙有问题的话,大概是胃经经过,下牙有问题是大肠经经过。
这是在《黄帝内经》的框架里面,但张仲景的医学并不完全是在《黄帝内经》的框架里面,所以,用细辛,比较是经方的思考,不是《内经》的思考。
《灵枢经.杂病第二十六》:齿痛,不恶清飮,取足阳明。
恶清飮,取手阳明。
在《内经》的另一个篇章里,它又说,如果牙痛是不恶清饮,就是牙痛但蛮喜欢喝冷饮、不怕冰水,那就代表这个人的牙痛是足阳明胃经的病,可能是胃经有热,需要用白虎汤之类的方子清胃热。
如果是不喜欢喝到冷饮料的牙痛,那表示牙痛的原因是来自于大肠经,那当然有些历代注家就解释说,如果是大肠经的病,那就比较不会口渴、想喝冷的,但如果是足阳明胃经的病,像是白虎汤证,人会有身体燥热、出大汗、要喝很多冷水的感觉。
甚至也有人会把前面这两段加在一起,说上牙痛会比较爱喝冷水,下牙痛就会比较不爱喝冷水,这样的论点也存在。
当然牙齿到底是属于骨头、属于肾,这同样是基本中的基本。
所以牙齿的病,要算成是肾也对,只是在《黄帝内经》的范围内,讲到蛀牙会讲到手、足阳明经,讲到肾的话,会比较是牙齿枯槁那种,直接关系到牙齿的荣衰会比较讲到肾,蛀牙比较不常讲到肾。
JT叔叔伤寒杂病治疗慢慢教课程
JT叔叔伤寒杂病治疗慢慢教课程课程概述
- 课程名称:JT叔叔伤寒杂病治疗慢慢教课程
- 授课方式:线上视频教学
- 课程时长:预计为3个月
- 课程目标:提供系统的治疗伤寒杂病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学员更好地应对该类疾病
课程内容
本课程内容丰富,并从基础知识开始逐渐深入。
以下是课程中的一些重要内容:
1. 伤寒杂病概述
- 对伤寒杂病定义和分类的介绍
- 病因和流行病学研究
- 典型病症和临床表现的概述
2. 诊断和鉴别诊断
- 伤寒杂病的常见症状和体征的识别和分析
- 运用现代医学技术进行鉴别诊断的方法和技巧
3. 治疗方法和药物应用
- 传统中医治疗伤寒杂病的方法和原则
- 常用草药和药方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 合理用药和药物配伍的指导原则
4. 病例分析和实践操作
- 分析真实病例并讨论治疗方案
- 模拟实践操作,提高学员的实际应用能力
研究收益
通过参加JT叔叔伤寒杂病治疗慢慢教课程,您将获得以下收益:
1. 深入了解伤寒杂病的基础知识和临床特点
2. 掌握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方法
3. 研究有效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应用技巧
4. 增强解决实际病例问题的能力
结束语
JT叔叔伤寒杂病治疗慢慢教课程将为学员提供全面而系统的学习体验,从而帮助他们提高对伤寒杂病的治疗能力。
加入我们的课程,与JT叔叔一起深入探索伤寒杂病治疗的奥秘!。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一)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一)1.1.1 开讲寄语就是想跟各位同学把话先说在前面的。
就是医术这个东西呢,它既然是一门技术,也就是我们一个人所具备的能力,那当然是一个慢慢练出来的东西。
那我不希望有人,哦,不是,其实我希望不希望的范围也不是在你们身上啊,是在我自己身上。
就在我自己的人生体验里面呢,我会真的觉得,医术这个东西你一点点进步是一个蛮好的过程。
那就像有的时候,我会遇到一些病人,一些状况,我觉得我不会医,那就在这当下,我就承认我不会医。
那可能我继续照我的计划读书。
然后读了一年、两年之后,我再看到同样的病,我忽然发现,我已经可以处理得蛮顺手了。
那就是你总体的这个治疗的能力的提升,那这就是我所相信的医术。
那,有一些这个学医的人哦,心里头肯定有一些寂寞吧。
对于一些病,会想要一些专病专方——就是反正癌症就吃这些药就对了,或者反正感冒就吃这些药就对了。
那我觉得专病专方,那只是一种对于成药的选择,并不能算是我们自己的医术的一部分,所以,我呢,就比较希望同学,就是我们这样子慢慢读,慢慢进步就可以了,那有些东西就不要太急。
因为就像我曾经有一次在我自己的部落格上面吧,我有跟一个人,讲了一些重话。
就是当有一个同学,一个网友,他在说,他觉得他这个治感冒啊学医学得可能有一些时间了,感冒还医得都很不顺手,那觉得,好像自己不用功啊,或者是不够聪明啊。
那,我回忆起来,我当初刚开始学医的时候,我曾经在那个时候,我发下一个我觉得很大的志向:“我要在两年以内呢,学会怎么医感冒。
”结果,我实际上呢,我大概摸了四年吧,才把医感冒这件事情处理得比较熟悉。
但是,除了用功不用功之外,其实还包括人生体验。
就是很多病,你要病过了,你才知道是书上写的那种感觉啊,不然的话呢,总是觉得不很贴切,印象很不深,对不对。
那读书不要时间,生病也要时间啊。
那这个治感冒这件事情呢,我觉得用四年的时间来慢慢熟悉它,我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过程。
而你想要更短,老实说,我也不知道怎么样可以更短,就像是我对这种心情呢,就有点像是我从前上大学的时候,有一次,好像是中文系的系主任来演讲吧,那我问了那位老师一个问题,说,我的现代诗哦都觉得写得不好,怎么办?然后,系主任就瞪我一眼,然后就说了,那是因为你很骄傲啊。
JT先生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
JT先生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由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
该书系统总结了张仲景多年的临床经验,对于伤寒及其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研究这一经典,我们特开设了“JT先生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
该课程将采用慢慢教的方式,通过逐字逐句的解析和讲解,帮助学员深入理解伤寒杂病论的精髓。
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1. 全面理解伤寒杂病论的内容和要点。
2. 熟悉伤寒及其相关疾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原则。
3. 掌握伤寒杂病论的应用技巧和临床运用。
课程大纲第一章:伤寒论- 理论基础与历史背景- 伤寒病的概念与分类- 病因、发病机制与证候分析- 方药运用与治疗原则第二章:温病条辨- 温病概述及分类- 病因、发病机制与证候分析- 方药运用与治疗原则第三章:太阳病篇- 太阳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证候分类与辨证要点- 方药运用与治疗原则第四章:附录- 阐释性注释与案例分析授课方式本课程采用慢慢教的方式,每次课程将深入解读该文献的一个章节,并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课程内容将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呈现,旨在帮助学员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伤寒杂病论的内容。
参加对象与要求本课程适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的医生、研究中医经典的学者以及对中医感兴趣的人士。
要求学员具备一定的中医基础知识,并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和时间安排,以便更好地参与课程研究和互动交流。
研究成果完成本课程研究后,学员将达到以下目标:1. 对伤寒杂病论有全面的理解和把握。
2. 对伤寒及其相关疾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有深入的认识。
3. 能够灵活运用伤寒杂病论的理论知识于临床实践中。
研究时间和地点本课程将于xx年x月开始,为期10周,每周研究时间约为x小时。
学员可以通过在线平台进行研究,具体研究时间和地点可根据个人安排自由选择。
报名方式有意参加本课程的学员,请通过我们的官方网站进行在线报名,报名截止日期为xx年x月。
联系方式如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了解详情,请随时联系我们的工作人员:- xxx-xxxxxxx我们期待您的参与!让我们一起走进伤寒杂病论的世界,共同探索中医之美!。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10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10桂林本7-22至7-31条【含:桂枝汤推扩用法、干姜附子汤、桂枝新加汤】〔摘自《伤寒杂病论》慢慢教2008/02/17第二十二讲〕1. 桂枝汤的走法重新讲回桂枝汤调荣卫(或营卫)的过程。
桂枝汤是最早讲的汤剂,桂枝汤的基本结构,桂枝汤方子的走法,很像从人体的太阴区块开到太阳区块去,就是足太阴脾经跟足太阳膀胱经,桂枝汤的药性,当被人体吸收时,是最先从脾胃被吸收,脾吸收后的东西,先被送到心脏,桂枝汤里的桂枝,可以从心脏里沿着动脉的血管走出来,(桂枝本身是一种袪风的植物,中国的本草证明,如果把肉桂的树枝做成钉子,钉到别的树木,别的树木就会死掉,木之气就是勾芒之气,也是风之气,所以桂枝能够把风气解掉),如果桂枝不用药去引导它,它就会在血管里面,这样的话,桂枝汤证是卫分受风,血管里走的是营气,血管、脉管里是营气,血管、脉管外才是卫气,要把桂枝袪风的效果带到卫分来,就必须加上生姜,(因为生姜是一个在地底下长,每一个分叉都很接近直角,是会分叉能量的植物,所以中国古时就说,孕妇如果吃太多生姜,生出来的小孩手指头会多一个,因为能量会分叉掉),这样的方法,让桂枝的药性被生姜分叉,才能走到卫分去袪风。
桂枝把血液往外打,芍药就把血液往里面收,芍药能放松平滑肌,平滑肌一放松,这地方的静脉就会放松,平滑肌是构成内脏的肌肉,就会把静脉血拉回来,芍药把血收在身体中间的部份来养血。
生姜这种让桂枝能量能够更分叉走到更外面的药物,跟生姜相反的药就是大枣,也就是在桂枝汤的调节,可以看出来生姜.大枣的药性。
人体接受药物跟食物,好象味道愈浓厚,会比较走进里面,走进下面,味道比较辛辣、粗糙,会比较走到外面,所以有些药物是往外往阳的方面走,有的药物往里面往阴的方向走,生姜吃起来真的要比桂枝辣,能够把桂枝的药性更往外推一点,这是一点,可是桂枝汤有一个跟生姜相反的药物,就是大枣,生姜是一种袪赶水气的药,可是大枣是保住水气的药,中国本草学家就会说:「大枣是榨不出汁的。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10(下)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10(下)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10(下)桂林本7-22至7-31条【含:桂枝汤推扩用法、干姜附子汤、桂枝新加汤】10. 【7.27】、【7.28】:不要医疗过当。
【7.28】大汗之后。
复下之。
小便不利者。
亡津液故也。
勿治之。
久久小便必自利。
「大汗之后。
复下之」,大汗之后,又用了下法,但这里不是医坏,因为有的时候表邪用发汗法,有些表邪转到里面,变成阳明腑证,所以要用下法,这是一连串,不是误治,但是即使不是误治,病人又出了一身大汗,又狂拉,津液一定是受损很多,身体的水份一定不够,经过了这么多的疗愈的过程,如果病人跟你讲:「我好久都没有尿了?」,你应该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因为他已经受了很多的损伤了,所以要等到身体自我疗愈的机能回来,肠胃重新地吸收水份,再慢慢地产生津液,再转输到津液该去的地方,然后再有尿,这是理所当然的。
张仲景就说:「如果这样的疗愈过程之后,患者尿不太出,这是津液跑掉太多了,亡津液故也。
勿治之。
久久小便必自利。
」,就是不要理它,不要做什么干涉,等等看,小便就会回来了。
宋本「久久小便必自利。
」是写「后小便利者」,就是以致于后来小便回来了,病就好了。
【7.27】、【7.28】是身为医者很容易鸡婆的地方,比如说医一个病人,医到感冒快差不多了,折腾了两天总算差不多了,患者说:「我尿不出来。
」,你就心想「又有可以开药的机会了」,就给患者吃利尿的药,这会害死人,因为患者已经损伤两次了,再利尿一次,就是第三次了,病就很难好了,很惨。
所以张仲景在提醒医生不可以多事到破坏到人体自然的疗愈的机能,比如之前看到这患者又发汗又拉肚子,患者已经很虚了,如果再让处于自我疗愈的阶段的病人,你觉得他血虚、阴虚,所以补血滋阴:地黄、石槲、麦门冬、生地黄、玉竹、西洋参都下去,这样子病人不会得到滋养。
因为身体恢复运作,微微的阳气要走通全身,达到疗愈的效果,这时候很怕阴药把这微微的阳气浇息掉,这时候如果滋阴,就把身体可以走通的这些能量都纠缠到没有辨法疗愈,这时候如果因为之前损耗了津液,而随意的投以滋阴的药,会把病人害死。
第三课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3(下)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3(下)栀子汤系栀子、豆豉、枳实的本草学●栀(栀/卮/枝)子中品:一名木丹.味苦寒.生川谷.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疱皶鼻.白癞赤癞疮疡。
「栀」这个字,是古时铜酒杯的形状(「卮、栀」才是正体字)△栀子可染出美丽的黄色。
栀子这味药,历来不知应归什么经,也不知道它泻的是那里的热。
当整个胸口都有热闷着,用栀子泻下来,似乎栀子有作用到肺的区块,泻了肺的区块的火,食道是属于脾胃的区块也泻到了。
有人说栀子泻三脏一腑(心、肝、肺、胃),有人说栀子专泻三焦之火,这类说法很多;JT认为干脆不谈栀子的归经,只说栀子泻郁火即可,就是火在那里塞住不通,栀子就有办法。
同样是把塞住的火打通,还是有方向性的。
栀子的药性会往下走并把热从小便带出来。
所以当身体有上火时,吃了栀子后,接下来小便就是茶色的,它会把热从小便带出来,走的是小肠、膀胱这条路。
栀子往下泻血分之火,另有其它药物也是专门泻血分之火,如连翘。
连翘的药性是散的,它能把火从皮肤表面逼出来,不是往底下泻的。
栀子和牡丹皮是好搭档,例如逍遥散;「逍遥散」的临床疗效就远不如「加味逍遥散」。
虽然加了栀子、牡丹皮,整个药变寒掉了,有时容易拉肚子的人,吃了牡丹皮血分会寒掉,栀子也满厉害,牡丹皮比较厉害,可是加味逍遥散就是有这个力道,效果比逍遥散好很多。
牡丹皮能泻阴中之火,什么地方愈阴,它愈能泻。
这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脏腑相比,脏比较阴,腑比较阳,动力高的,流动的身体是阳,固定的身体是阴。
人体中最固定的身体是骨头,所以牡丹皮可以泻骨头发炎。
牡丹皮可以泻阴中之火,泻脏火或骨头之火。
栀子能泻郁火,故《本经》云栀子主「五内邪气」,就是好象有什么东西塞在里面的热。
栀子又主「胃中热气」:有一个方子,把栀子炒焦打成粉,加生姜的汁一起吞,可治胃部灼痛(胃酸过多引起,可让胃酸不要再冲上来)伤科的「吊筋药」就是当撞伤,整块肉红肿起来,有水、有伤、有瘀血,发炎好象散不掉时:拿生的栀子粉末,加一点面粉,加烧酒(酒精40度以下的酒),弄成糊状,敷在伤口肿的地方,可消肿,能把瘀住的火气逼散掉。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01)--楔子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01)--楔子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01)--楔子「药势」──古典本草药理学及其于经方之应用举隅(上篇)案:本文为未成之草稿,或有不合实际之处,拜大家务必不要留手,重骂下来即可,这样我也才有一个反省订正的机会。
谢谢大家。
楔子在中医的学习之路上,不只一次听见老前辈对学习者的提醒:「要明白一味药的药性、药理、效用,若走上西方化学的『成分分析』这条路,就完蛋了。
那么,一味药的药性,自然就该照中国传统的看法:性味如何,归于某经……等等论述了?这,就一般学中医的同好而言,是对的。
但,如果是对于学「经方」也就是学《伤寒杂病论》的学习者而言,光以《本草备要.药性总义篇》的理论作基础,而详熟该书中的诸般药性,恕我撂下一句恶毒一点的风凉话:你对《伤寒杂病论》的理解,就会是「时方医」的领域,想不通的,就认为那是错字、错简,而与「经方派」的出手工夫有所出入。
时方派的本草学,和经方派的本草学,有着根本上不同的「认识观」,而讲难听一点,经方派之所以会堕落成今日的时方派,「本草理论」的改变,亦是其中最重要的几个因素之一。
即使去中国医药学院,也会听到那里的学生在说:「我们系的某某大教授说啊,光学《本草备要》是不够的啦,学药理还是要研习《神农本草经》才行!」讲得是得意洋洋,但是《神农本草经》的功夫,终究还是练不成。
因为,他们所学的本草学认识观,绝大多是西方研究的「有效成分」,那是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垃圾;而少数几个有志之士,专心研究中国本草学,晓得「桂枝解肌、麻黄散寒」,晓得「以皮行皮,以枝行肢」、「清气出上窍,浊味出下窍」了……但那仍是「时方药理学」,对经方中使用的「古典药理学」只沾上一点边儿。
所以不够。
这篇文章,便是讲一些不正经的杂谈,就当做与诸同道闲聊,来说说什么是经方中历然可见、而时方派蒙然未知的药理、药性。
让初学的同好可以稍稍分辨其中的不同,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理路可循。
但是,虽然说是「和初学的同道」聊聊,如果有读者是还未读过《伤寒杂病论》的,JT还是觉得可以不用看,怕会徒增混乱。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23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23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23【伤寒论慢慢教.少阴篇讲记】(六)死证六条.2吴萸汤辨证小复习吴茱萸汤,在之前的课已经很用力讲过了;既然我们今天又看到它这一条,我们再做一个小小的整理好了。
吴茱萸汤在「少阴病」这一条,其实给了我们一个「辨证点上的提示」,怎么说呢?历代的医家整理这个吴茱萸汤的时候,会发现:有的时候,这个人的吴茱萸汤「证」不很明显──当然吴茱萸汤在很多情况都可以用,我们可能把脉把到他肝阴实了,或者说他的个性是忧郁症、脉偏弦,我们从病机的角度开吴茱萸汤是有啦──可是若不论「病机」这个东西,只「抓证」的话,吴茱萸汤的使用,有没有所谓「方便法门」?医家们的确有整理出一个非常单纯明快的使用基准,就是:无论你是伤寒也好,杂病也好,平常坐在家里人不爽快也好,只要你是「手脚冷」加「烦躁」,就可以开吴茱萸汤。
就这么简单。
「烦躁」,就是你心烦到坐立不安,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反正就是很烦很烦……如果你是手脚冰冷而「不烦」的话,是什么?四逆汤之类的,对不对?如果是手脚冰冷、不烦,而且拉肚子拉到脉都没有了,那是通脉四逆汤,是不是?那些少阴病中更严重的,我们姑且不论,但是吴茱萸汤的「手脚、冷烦躁」,很好用耶!比如说,妳月经痛,手脚冷又烦躁,那可以用;你下体、阴道什么发炎又发痒,你坐立不安、手脚冷,那这可以用。
很简单嘛,是不是?那手脚冷加「烦躁」──因为吴茱萸汤的烦躁是可以烦躁到那个人在家里面摔东西、撞墙的那种等级──那么,神经病可不可以用?可以啊,神经病吴茱萸汤常常有用的;那忧郁症可不可以?可以。
失眠有没有用到的机会?有!有肝阴实,所以手脚冷加烦躁,你就什么病都这样套一下,用得上吴茱萸汤就算你赚到。
我常常觉得,如果你不会嫌你人生无聊,只是要赚钱,你就随便开一间什么健康食品店,顺便卖一点科学中药装的「本草养生」小胶囊……你就包医头痛,光开吴茱萸汤一辈子,你也吃喝不尽。
因为这些东西,西医都不会医。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5-龙骨童话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5-龙骨童话龙骨童话〔摘自『伤寒杂病论慢慢教』.第七段课第六堂〕《神农本草经》:龙骨上品:味甘平.生川谷.治心腹鬼注.精物老魅.欬逆.泄利脓血.女子漏下.症瘕坚结.小儿热气惊痫;龙齿:治小儿大人惊痫癫疾狂走.心下结气.不能喘息.诸痉.杀精物.久服轻身通神明延年。
龙骨这味药,是什么东西?中国农夫在耕田的时候,耕着耕着挖到一坨巨大的古生物化石,就算是挖出龙骨了。
它从前是什么动物?是龙吗?是暴龙?三角龙?不一定,长毛象也行,牛、马、狗、猪都行,只要看起来比较大只就好,所以古代巨大动物的骨头化石,就是龙骨。
不管它在那里多久,百万年、千万年,都不重要,差不多就行,看起来是化石就行了。
不过古时候中国人在这事情上面,是蛮天真的,一直到清末的本草学家,大多都认为龙骨真的就是神话故事里的龙,还不是恐龙哦,是飞在天上、庙的檐柱上会看到的那种龙,所以读这些本草古书,有时候会让人觉得很荒谬。
中国人对龙,有一些江湖传说,说龙很喜欢吃燕子,所以如果要出海,就千万不要吃了燕子再出海,不然龙就会闻香追到船边,船会被风雨打沉,很多这种故事;又说龙很喜欢燕子,所以炮制龙骨的时候,最好拿燕子来炮制,这些东西临床上到底有什么意义?这已经变成是神话传说掺和到用药里了。
又,中国人说,龙是一种活在异次元世界的生物,「神龙见首不见尾」这句话,说不定是意味着「龙这个东西,本来就活在跟我们的空间重叠的另一度空间里」,所以要有阴阳眼才看得到龙,不然的话是看不到龙的。
中国人说「龙无耳,以角听」,我们这个世界的声波,牠们听不到的,用角来当超次元雷达。
而相传龙到了秋天、冬天,会潜到地底去过生活,我们的空间里的泥巴对龙所存在的空间是没有影响的,它在另一个世界的天空飞翔,到了春天、夏天,它就飞到天上去,当龙从地底飞到天上的时候,我们的世界会发生什么事?它会引动地气、冲上天空,所以会打春雷,所以中国人就说,春雷,是龙飞到天上的时候引动地气造成的。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1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1麻黄于方剂中的数学原则 (1)酸枣仁药性的探寻 (4)麻黄于方剂中的数学原则〔本文为JT叔叔投稿于《MM》杂志之旧文〕麻黄,所谓「标热本寒」之药也,其形中空如管,能从骨、从血脉中把阳气发出来驱散寒邪,能祛邪,但人会虚。
仲景书中的药的走法,有「与皮表平行」的药,有「与皮表垂直」的药,代表性药味,例如麻黄是垂直皮表发汗的,柴胡是平行的(走少阳区),二药王不见王。
在柴胡剂中,枳实可用(平行),厚朴不同用(垂直);相反地,枳实不同麻黄剂一起用,厚朴与麻黄一起很好用。
用反了,枳、朴皆不得发挥其药效。
但,反面来说,仲景也依此原理「制」麻黄。
麻黄和两类药物同用时,会受制而药性变得温和。
其一:阳明区块药,药性顺肌理而行,属平行药。
例如根、石膏、苍朮、白朮。
较没力的是根,例如根汤中有麻黄汉制三两,量和麻黄汤一样重,但根汤的发汗力仅得麻黄汤之半,于焉得知:根四两约可制麻黄三两其半,即一点五两。
根八麻黄三之比例时,可无发汗现象。
石膏、麻黄同用时,仲景麻杏甘石汤已示其例。
麻杏甘石汤服后不发汗,但仍可去邪,即石膏八两可制麻黄四两。
依此比例原则,越婢、大青龙,虽麻黄六两,但因石膏有鸡子大(约汉代六至八两),则麻黄之发汗力仅余三两,即同于麻黄汤。
朮类则今人研究:二倍于麻黄时,发汗力减半,四倍时全无汗力,而祛湿之效皆甚佳。
风湿患者临床,麻黄加朮汤,以此原则量其虚实作加减。
此其与阳明区药之相互作用其大概。
第二类:附子、细辛、地黄等直入少阴心肾之药,则不直接影响麻黄之发汗力,但会深化其发汗力。
另外,治寒饮而咳的小青龙汤,因有半夏,移肺中水入膀胱,故不成汗解而成尿解。
直用生半夏如《伤寒论》剂量(半升约如汉制四至六两),必尿解,解后人不虚。
因肺中寒饮之邪,尿解有路可去,汗解则属无理。
今用制半夏则需加倍。
今一般医师半夏则用量不足,故常使小青龙汤服后作汗解,乃至病人服后大虚,乃言此药续后不佳。
民初文虎用小青龙汤,倡议以半夏三钱,其余药味仅数分,乃善法。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17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17阳明篇笔记吴茱萸汤与吴茱萸(三)〔摘自『伤寒杂病论慢慢教』第十期第六、七堂〕降压吴茱萸降浊气跟痰饮,我想在临床上面比较可以带到的病,是「脑水肿」,如果一个人的病症是脑水肿的话,那个方子里面有吴茱萸的话会有效非常多,当然还可以加别的药,比如说穿山甲,或是治晕眩的天麻、勾藤……或是降水的像生半夏、蚯蚓干都可以加,降脑压的代赭石要同用也可以;但是,有吴茱萸,这个效果会更好。
这样的药物搭配,尤其对小孩的脑水肿,特别有效。
从这个角度来看,青光眼、眼压高的时候,用到吴茱萸的机会也是非常多的,降眼压很快的结构,比方说附子理中汤,加单味的吴茱萸;或者把附子理中汤换成苓桂朮甘汤加车前子也可以。
路数没有什么一定,但是有了这味药,就好用。
一般我们今天说的结膜炎、角膜炎,我们一般都是用菊花等散风散热的药为主。
可是今天放眼望去,好多得结膜炎、角膜炎的,都是吴茱萸证!肝太寒了,所以肝里的阳气被逼得上逆到眼睛了。
当然现在外面会说是「病毒感染」对不对?但实际上,体质造成的还是很多,要把这个肝阴破掉,阳气才能收回来,所以眼睛的病用吴茱萸也是有的。
我有一个学姊,来上中医基础班的时候,眼睛得这个病,她记得「肝开窍于目」这个理论,于是就吃加味逍遥散退肝火,结果愈吃愈严重;我搭她手一把脉,肝脉死沈死沉,请她改吃吴茱萸汤,一吃就好了。
眼晴发炎,有麻杏甘石证的,有葛根证的,有痰饮病的……一个方子一个方子学过来的时候,如果大家辨证点都有记起来,临床上就不会觉得很头大;但你如果想靠一什么专病专方来治,恐怕没有办法全包。
吴茱萸的危险性吴茱萸这味药,在古时候的药书里讲它的「炮制」,都是很费工的:要用水一遍一遍地煮、然后再泡醋,一直到它的味道已经洗得很淡了,才敢拿到药行去卖。
因为它的炮制,工程是可长可短,所以我们今天在药行买到的吴茱萸,很难确定它炮制到什么程度:它的药性是比较接近生吴茱萸?还是药性已经比生吴茱萸温和十几二十倍了?所以各位如果要用吴茱萸的话,我的建议是,最好找一家药行的吴茱萸,然后记住那个味道,试出药效最佳的用量。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14
JT叔叔傷寒雜病論慢慢教課程14筆記(部分)﹝摘自『傷寒雜病論慢慢教』2008/07/12﹞真武湯可視為苓桂朮甘湯、五苓散的加強版從感冒的框架下來看,苓桂朮甘湯與五苓散用起來都有極限,要用更強的方,就是真武湯。
故真武湯可視為苓桂朮甘湯、五苓散的加強版。
太陽感冒也會遇到真武湯證感冒發汗後,往往會變成真武湯證,真武湯主治少陰,但以症狀而論,太陽感冒也會遇到。
為什麼不放甘草?五、六味藥以上的方子,如五苓散、真武湯、烏梅丸等都沒有甘草。
為什麼?(《輔行訣》裡的大真武湯也放甘草,故真武湯也不是一定不可以放甘草。
)五苓散沒有甘草,因為五苓散症是身體裡面的水兜來兜去,故不需要以中焦為治療的中心軸,各味藥像接力賽一樣各作各的事,藥性銜接起來成為整個方劑的藥性結構。
烏梅丸主治陰陽離絕,沒有中心點可為用藥的基礎,所以不放甘草。
黃耆五物湯治療血痺,手指腳趾發麻,這是容易中風的體質。
將桂枝湯裡面的甘草拿掉,生薑加倍再加黃耆。
黃耆五物湯的走法跟桂枝湯很不一樣。
桂枝湯有甘草,桂枝行不到的地方,生薑將之從營分推到衛分,桂枝湯的薑棗可調營衛。
但黃耆五物湯裡面不放甘草,桂枝跟生薑連屬的藥性就不見了。
加一味黃耆,黃耆就處在營衛之間,把桂枝、生薑的藥性隔開,讓桂枝留在血管裡通血路,生薑留在血管外負責把多餘的水分打掉。
所以在經方的世界,放不放甘草是很嚴謹的。
桂枝黃耆湯:治療黃汗。
方中有甘草,乍看下此方的藥性走法跟黃耆五物湯類似,但其實很不一樣。
真武湯不放甘草,方劑組合的藥理作用看起來亂亂的,看不出其中的端倪。
對上太陽病7-55條的症狀,更是不知所云: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
發汗後又發起燒來,看起來是要轉陽明病,要用調胃承氣湯或白虎湯。
所以要能認得出是真武湯證,真的不容易。
如果是實熱的調胃承氣湯證或白虎湯證而用了真武湯,會把人燒壞。
調胃承氣湯證或白虎湯證的脈較平常有力。
發汗後仍發熱的真武湯證,脈特別微弱、特別細,但也可能跟平常沒差別,有時是尺脈浮。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18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18少阴篇讲记(一)少阴提纲.1三阴篇的重叠现象在上〈少阴篇〉之前,我们还是先来看一下第三卷的〈伤寒例〉中,比较整体提纲的一些条文好了。
在这之前,要跟同学们讲一下〈少阴篇〉的调性。
研究经方的人,也有一些流派,是很不赞成「把张仲景说的六经传变跟人体经络的十二经放在一起讲」的。
当然有人是非常赞成「要把张仲景说的六经传变跟人体经络的十二经放在一起讲」。
像大陆的学者之中,的刘渡舟先生,就大声疾呼「经络理论要跟六经病结合在一起」。
我觉得他讲得很有道理:一个人后脑勺僵要用葛根剂,脖子侧边僵要用柴胡剂,这就是经络!不同的方剂会走不同的经络。
所以哪里不舒服,哪根脚趾、哪根手指头,都用不同的药方,这也证明了《伤寒论》里面方子跟经络是相关的。
但是,相对刘渡舟这样的论点,胡希恕教授就不喜欢把《伤寒论》跟经络理论放到一起,他比较喜欢「这个证用这个方,不要想太多乱七八糟的」。
那胡希恕抨击「伤寒论跟经络结合起来的思考」的时候,就会拿少阴病当做一个论证。
因为张仲景的〈少阴篇〉,其实是一个很杂的篇章。
〈少阴篇〉里有一些〈太阴篇〉恶化过来的病……基本上,张仲景的三阴病的世界,少阴是个暧昧地带,因为跟其它两阴都是糊掉的。
就好象张仲景的〈太阳篇〉,有没有用到少阴药?有啊,真武汤。
有没有用到阳明药?有啊,白虎汤、调胃承气都用了。
有没有用到柴胡汤?也有,对吧?〈太阳篇〉几乎每一经都挂过去了。
同样的,三阴经的世界里头,〈少阴〉就是一个「很糊」的篇章,太阴病恶化了要死了也放在这里。
就像「理中、四逆辈」,理中汤证再严重一点,人更虚更寒一点,变成四逆汤证,就放到少阴来了,但其实你要放〈太阴〉也没什么不可以啊。
那至于少阴病里头有一些血分寒的病、阴阳格拒,或是手足厥逆的病,其实那些病,你要放〈厥阴〉行不行?也行。
──所以胡希恕教授会觉得:分出清清楚楚的六条经,对实质的治病没意义。
所以,少阴病的状况就是这样子,先跟同学讲一下。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3(上)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3(上)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3(上)栀子汤系〔摘自『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第六段第一节〕栀子汤系的代表方是栀子豆豉汤,主证是失眠。
病因很多,诸如感冒、喝冷饮、日晒过度等等。
能睡着表示心肾相交。
不能睡表示阴阳不交、心肾不交。
〔阴阳不交〕西医讲法,交感神经不能切换到副交感神经。
能切换神经的代表药是生半夏。
〔心肾不交〕栀子豆豉汤对应的是形而上的心肾不相交。
若肾气能上,心气能下,则能睡。
若由于上述病因致使肾脏向上的水气,与心脏向下的火气(心→小肠→命门→煮肾水)相撞,会有下列身体感:胸口正中、食道处感觉不舒服。
如果夜不能眠,心里烦,觉得胸口有一坨怪怪的感觉,很可能是得了栀子豉汤证:心的火气与肾的水气在体内相撞,这是指形而上的身体,因为相撞的点找不到对应的肉体器官。
这种病常见,治以栀子豆豉的结构搭配其它药物,疗效佳。
栀子与豆豉为何用栀子、豆豉呢?豆为肾之骨,豆子的形状像肾脏。
黑豆颜色是黑的,更是肾之骨了。
黑豆不宜生吞,又黑豆不补、性微寒,单独食之恐伤肾气、胃出血、(食黑豆浆)尿血,故食用前宜先予处理,如与其它补药同煮,使黑豆吸收补药的药性后再行吞食。
微寒的黑豆经发酵、煮熟成豆豉后,就能把肾的水气蒸发并塞满身体。
其它药,如附子、肉桂也能补命门火让肾气上升,为何不用呢?此乃因栀子汤证是烦热的症状,不适合用热药,而栀子、豆豉皆系凉润之药。
黑豆做成的豆豉能使肾气蒸上来。
为了防止原来水火之气相撞造成不舒服之点被豆豉蒸上来的肾水之气往头顶方向推。
并让心火和上升之肾水之气对穿过去,就用到栀子。
栀子是能够逆向而行的下火药。
「栀子逆行」的助忆故事:一般五行色彩相推的顺序是冬天黑色、夏天火红色、长夏黄色、秋天白色、冬天黑色…。
栀子最初的嫩叶是绿色的,叶子老了变成黑绿色,夏天开花,花期2个月,味道香浓,花是白色的,当花凋萎时花心是黄色的,最后花心也掉了,种子是红色的。
可见栀子花生长期间的状态(颜色)和和五行相推的顺序恰恰相反,这也反应在栀子花逆行的药性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1麻黄于方剂中的数学原则 (1)酸枣仁药性的探寻 (4)麻黄于方剂中的数学原则〔本文为JT叔叔投稿于香港《MM》杂志之旧文〕麻黄,所谓「标热本寒」之药也,其形中空如管,能从骨、从血脉中把阳气发出来驱散寒邪,能祛邪,但人会虚。
张仲景书中的药的走法,有「与皮表平行」的药,有「与皮表垂直」的药,代表性药味,例如麻黄是垂直皮表发汗的,柴胡是平行的(走少阳区),二药王不见王。
在柴胡剂中,枳实可用(平行),厚朴不同用(垂直);相反地,枳实不同麻黄剂一起用,厚朴与麻黄一起很好用。
用反了,枳、朴皆不得发挥其药效。
但,反面来说,张仲景也依此原理「制」麻黄。
麻黄和两类药物同用时,会受制而药性变得温和。
其一:阳明区块药,药性顺肌理而行,属平行药。
例如葛根、石膏、苍朮、白朮。
较没力的是葛根,例如葛根汤中有麻黄汉制三两,量和麻黄汤一样重,但葛根汤的发汗力仅得麻黄汤之半,于焉得知:葛根四两约可制麻黄三两其半,即一点五两。
葛根八麻黄三之比例时,可无发汗现象。
石膏、麻黄同用时,仲景麻杏甘石汤已示其例。
麻杏甘石汤服后不发汗,但仍可去邪,即石膏八两可制麻黄四两。
依此比例原则,越婢、大青龙,虽麻黄六两,但因石膏有鸡子大(约汉代六至八两),则麻黄之发汗力仅余三两,即同于麻黄汤。
朮类则今人研究:二倍于麻黄时,发汗力减半,四倍时全无汗力,而祛湿之效皆甚佳。
风湿患者临床,麻黄加朮汤,以此原则量其虚实作加减。
此其与阳明区药之相互作用其大概。
第二类:附子、细辛、地黄等直入少阴心肾之药,则不直接影响麻黄之发汗力,但会深化其发汗力。
另外,治寒饮而咳的小青龙汤,因有半夏,移肺中水入膀胱,故不成汗解而成尿解。
直用生半夏如《伤寒论》剂量(半升约如汉制四至六两),必尿解,解后人不虚。
因肺中寒饮之邪,尿解有路可去,汗解则属无理。
今用制半夏则需加倍。
今一般医师半夏则用量不足,故常使小青龙汤服后作汗解,乃至病人服后大虚,乃言此药续后不佳。
民初范文虎用小青龙汤,倡议以半夏三钱,其余药味仅数分,乃善法。
此亦「辛润肾」这句黑话的临床实践意义。
麻黄附子细辛汤,三药比例为麻黄二,细辛二,炮附三(古方一枚约汉制三至五两重)。
九成人是作尿解,不作汗解。
麻黄附子甘草汤治少阴病,麻黄二、甘草二、附子三,微汗解,亦有尿解者。
同样是麻黄附子甘草汤,治水肿者,先汗出,再尿解,汗尿一半一半先后见之。
故附子三两仅能转移麻黄一两之方向。
但,二方服后人皆不虚。
即麻黄二发汗所损之阳气,附子三可补之。
而细辛二约可转移麻黄一之汗力。
麻黄附子细辛汤,所发寒邪以少阴经为主,故细辛亦等于约束了麻黄的作用范围。
牙痛,冬发者较夏发者为多,此类大部分为「牙齿的麻黄汤症」(即寒气郁闭而作痛发热,如全身之麻黄汤症者),古方以细辛嗽口,不用麻黄。
亦为肾(齿)邪用细辛即可,不更用表药麻黄。
青龙则细辛、半夏同用。
细辛作用在呼吸系统多,不全以入肾经论。
麻黄、地黄同用,则以麻黄一、地黄二十为原则。
如此仍稍有补性。
人不虚者,可用十至十五倍的地黄。
代表方剂为治阴疽之时方「阳和汤」。
二黄同用,地黄药性裹住麻黄药性,发里不发表。
阳和汤治骨质增生、老人鹤膝风、脉管不通之阴疽,大效,以其能扩血管、发散骨中阴实故。
临床效果可优于然谷放血。
因专攻在里之阴实,各类肿瘤病皆有可用之机。
此非仲景法。
然亦有用。
《神农本草经》言麻黄「破症坚积聚」之功,于此汤中乃得实践!酸枣仁药性的探寻重新认识酸枣仁汤在历代的医案整理中,我们发现临床上使用原方原帖酸枣仁汤治疗失眠的案例并不多,许多成功治疗失眠的医案中使用的所谓酸枣仁汤,其实都更像是以别的方剂做为主结构,酸枣仁只是加减味的一个角色这样的状况。
历代对酸枣仁汤的疗效不太有信心,后世陆续增改;而酸枣仁这一味药在本草学上不太容易处理。
一般对酸枣仁的认识就是养肝、宁心、助脾,但养肝何不用白芍、宁心何不用鸡蛋黄?被取代性很高。
仲景为何独钟酸枣仁?酸枣仁的方剂结构,是用川芎疏肝,但经方一般用桂枝疏肝,故唐代的酸枣仁汤就加了桂心(疏肝药性同于桂枝)。
《千金翼方》则因半夏交阴阳的药效较强而以「温胆汤」取代「酸枣仁汤」。
酸枣仁汤也开始有各种加味,例如加麦冬、干姜,交阴阳的效果比酸枣仁汤好;宋朝再加白芍。
但我们要问的是:后世许多增改方是因为酸枣仁汤无效?还是对酸枣仁汤的理解不足?用酸枣仁汤的时机酸枣仁汤,在开业中医师的确很难奏效,现在开业医师觉得处理调理脾胃最有效、但处理失眠则最头痛。
因为现代人的失眠成因太复杂。
酸枣仁汤如果用对时机,其实非常有效。
亦即还没到必须吃安眠药、镇定剂的失眠,单纯因为身体操劳过度、睡眠浅,酸枣仁汤还是很有效。
失眠的类型:古方的世界,胆虚失眠、胆实热嗜睡:少阳调节开关,少阳偏寒、偏热时,开关就会失灵;用温胆汤之类。
阴阳不交:半夏朮米汤(半夏可去脾胃的痰饮、让交感神经切换到副交感神经)。
概略地说,仲景方中众多治疗失眠方剂的主证均不相同,黄连阿胶汤主治翻来覆去激烈烦躁的失眠;柴胡龙骨牡蛎汤主治神经创伤、神经敏感易惊所引起的失眠;睡不沉,或是梦中情境多与色情有关的,是桂枝龙骨牡蛎汤的主治;淡淡的烦躁加上胸口食道闷时(肾气上、心气下杠到了)用栀子豆鼓汤、栀子干姜汤;或者是百合汤、甘麦大枣汤等等方剂的主治,其实或多或少都会沾到失眠这个症状的边。
而酸枣仁汤主治的,则是心中淡淡的烦躁的失眠。
以病因而论,是这个人一直忙,没机会睡好,等到有时间休息了,却发现睡不好了。
朱鸟汤是: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心中烦不得卧;酸枣仁汤是:虚劳、虚烦不得眠。
朱鸟汤症失眠时伴随烦症,对自己的失眠感到生气;虚劳、虚烦比较没有情绪。
失眠的阴阳虚实用粗略的阴阳虚实区别(阳实失眠先不论,这是能量旺盛所致,若是阳明病太热就清热)。
阴虚失眠:阴虚常导致干燥化热,容易烦。
而且烦的感觉颇激烈,朱鸟汤、酸枣仁汤都属阴虚,但相对而言,朱鸟汤最烦、栀子汤较不烦、酸枣仁汤更不烦,故酸枣仁汤介于阴虚、阳虚之间。
朱鸟汤是明显的心阴虚,酸枣仁汤则偏属肝阴虚。
阳虚失眠:不烦。
身体含氧量不足,脑部组织里有太多二氧化碳代谢不掉,无法放松。
纯粹的阳虚失眠,用酸枣仁汤不一定胜过补阳气的药,如补中益气汤、生脉散等可快速提高血液含氧量。
阴实失眠:比较像时差失眠。
白天无精打彩,晚上不想睡。
我们看看酸枣仁汤的条文「虚劳虚烦不得眠」其实说明了,酸枣仁汤处理的是虚劳所导致的失眠。
仲景虚劳篇几个方剂的临床使用经验上,有些案例是使用了小建中汤、肾气丸、黄耆建中汤等等的补药之后,病人开始产生需要大量的睡眠的感觉,透过大量的睡眠,让身体自我疗愈的功能得以恢复。
足够的睡眠对于虚劳的消除是很重要的一环,但有些病人在使用补药之后,仍然没有上述这种很想睡的感觉、仍然失眠,这个现象说明了在补药之外,还少了些什么部分,以致于病人没有办法好好的得到充足的睡眠。
这种感觉的失眠,是酸枣仁汤处理的失眠。
简单地说,酸枣仁汤所对付的失眠,很像我们刚开始要感冒的时候就赶快用桂枝汤的那种感觉,也就是一觉得开始有些微微的失眠的时候,这时候酸枣仁汤很有效,一旦这个失眠没有在初期发生的时候处理好,那么任由虚劳失眠发展下去以后所产生的其它种种失眠,酸枣仁汤用起来就未必有效。
〔※以上为课堂重点整理,非逐字稿,以下为逐字稿〕在正式来谈酸枣仁汤的用药结构之前,我们先介绍单味的酸枣仁。
研究酸枣仁,我认为是在本草学里相当不好做的功课,因为你想想看,有些药味的药性是很清楚明显的,像麻黄、防己、甘遂……等等很厉害的药,在本草上要抓出这些药的特质是很容易的。
用酸枣仁,就是不管一钱还四钱,用的感觉都差不多,到底有没有效也不知道。
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定义出它的药性是不容易的。
从「十二经升降论」理解酸枣仁的药性我过去用「把血液像赶小羊赶回肝脏」的说法来教给助教,一直留下很大的破绽。
在这两年之中,助教都会不时问我:「老师啊,你说酸枣仁汤是把血赶回肝脏去养血,那要把血赶回肝脏去养血,不是白芍最有效吗?那为什么要用酸枣仁?又为什么要用川芎?没道理嘛!」当你用含混的方法,去说酸枣仁这味药是让血液回心、回肝、回脾去养血的时候,就会遭到这种质疑,代表你的论证是不确实的,本身是有疑点的。
甚至如果用升降学说,说酸枣仁降胆、川芎升肝,那人家也会说,桂枝也能升肝、白芍也能降胆,那为什么不是小建中汤治失眠呢?在药性的定义上,处理酸枣仁是需要相当仔细,而且处理这味药的难,是因为它的药性不强,在处理的时候,会有更多「临床上这味药是什么药感」的问题。
而在讲酸枣仁的药性,要触及到我个人比较怕触碰的「经络升降论」:阳经的营气是往下走的,阴经的营气是往上走的,所以肝经要升、胆经要降。
近代是彭子益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在讲的,但这套理论,在更早的黄元御也就是黄坤载的书里就在讲,后来叶天士的本草也有在用,不过听说叶天士注的本草经,是一位叫姚球的人写的而假托,是不是叶天士写的不知道。
而之后清末还有个很不有名的戈颂平,他的本草的解法也是用这个方法。
我说「经络升降论」我很怕,是因为我吃药吃麻黄汤会觉得热气涌上来,比较「粗」的药性方向我感觉得到,可是说这味药吃下去会「肝经降下去、胆经升上来」,对不起,我不是练内功的人,我的身体无能感知这事情。
经脉的升降即使是存在的,我也没办法从我的经验去肯定、或否定它,所以对这个理论是有点怕的。
不是说它不存在,而是我能绕开就尽量绕开,像彭子益什么药都用升降论来讲,我没那么大的胆子来谈这个话题,毕竟自己功力不够。
或许有些学针灸的人比较能经验到经络的运行?但刚好我又是很讨厌帮人扎针的人,最近又听说做针灸、按摩、整脊的人特别容易肾衰竭,那更加有名正言顺的理由,不跟别人作多余的身体接触。
酸枣仁这味药为什么要提到经络升降论?我们等一下会来讲这个话题。
(在讲酸枣仁跟经络升降论的相关性之前,)我们先看看中国古时候的人,是怎么在定义酸枣的药性。
当然同学请不必看讲义,酸枣仁这味药放在讲义的第八页,同学很可能没拿到或没带来……不过,《本经》上面讲的酸枣药性也完全不重要,为什么呢?因为酸枣是指那一颗水果的药性,而现在药房买到的是里面的仁,药性不一样。
也就是说,用酸枣仁的时候,不用考虑那整颗水果的药性。
但,虽说不考虑,在中医研究而言,却可以拿酸枣的药性来做一个思辩的开始。
怎么讲呢?《神农本草经》里面,「枣」字辈的药,除了酸枣还有大枣。
大枣是桂枝汤的五味药之一,所以我们一开始就花蛮多的篇幅在讲它。
我们在说桂枝汤的时候是怎么说的?枣是长得蛮高的一种乔木,上面有长尖刺。
长得低的要横过来摆,变成荆棘的「棘」字,要长得高的才能叫枣树。
枣树在结果子之前,喜欢人家把它劈来砍去,吸收铁刀斧的锋锐之气,枣子才能特别肥润多汁,树木的纹理才能非常致密,也就是它吸收很粗糙的锋锐之气之后,能够转化成很阴柔细致的能量。
因此,我们中国人用药的时候,枣子是用来让药性比较入营分、入血分、比较转入阴分,也就是枣子的药性让其它的药物能够「内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