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齐华认识几分之一

合集下载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反思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反思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反思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反思(精选13篇)在快速变化和不断变革的今天,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所谓反思就是能够迅速从一个场景和事态中抽身出来,看自己在前一个场景和事态中自己的表现。

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反思 1开始我对《分数的再认识》这节课的理解不够深入,经过认真的学习教材的编写意图,经过课堂实施中对教材的重新感悟,我对本节课的教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对于分数意义的教学,人教版与北师大版在编排上有很大的不同,人教版的三年级只涉及到分数的初步认识,让学生认识到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到五年级再正式认识分数的意义,让学生认识到还可以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从把一个物体平均分到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在认识上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飞跃。

因此,人教版到五年级再正式认识分数,肯定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这样编排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北师大版从教材整合的角度出发,让三年级学生学习过分数的初步认识后,马上认识分数的完整意义,这样让学生看到了知识的全貌,避免了“小步子”教学,这也许更符合新课改的一些精神。

另外,北师大版也考虑到了学生掌握的不是很扎实,所以在五年级就专门安排了“分数的再认识”这节课。

因此,“分数的再认识”不是初步认识整体“1”,而是对整体“1”的再认识。

此时,学生已经懂得出了可以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还可以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

只是学生对整体“1”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还感受不到整体“1”不同,相同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所以,本节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操作活动,感受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体验到同样拿出相同整体“1”的几分之几,但是由于整体“1”不同,拿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张齐华《分数的初步认识》优秀教学设计(10篇)

张齐华《分数的初步认识》优秀教学设计(10篇)

张齐华《分数的初步认识》优秀教学设计(10篇)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万以内整数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

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掌握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并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可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小学生从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飞跃,学生在生活中听说过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但是他们并不理解其意义。

分数的产生是从等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儿童生活里已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以分数来表述。

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

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与态度: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头脑中建构起几分之一的表象。

五、教法与学法本课教学从教师的教来看,要做到设情引趣,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学、乐学;要创造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善学。

从学生的学来看,要注重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注重同桌互学、小组研讨、集体交流。

整个教学过程着眼于一个“探”字,贯穿一个“疑”字,突出一个“动”字。

六、教学过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基于这点,我从以下四个环节进行教学:㈠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思维始于疑问,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起点。

因此我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张齐华《百分数的意义》

张齐华《百分数的意义》

张齐华《百分数的意义》张齐华的著作《百分数的意义》是一本关于数学的重要著作,通过对百分数的深入研究,揭示了百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应用。

本文将对《百分数的意义》进行较为全面的阐述和分析。

首先,张齐华在书中对百分数的定义进行了详细阐述。

他指出,百分数即百分之一的意思,以“%”的形式表示,并且百分数可以表示为一个分数的形式,如50%可以表示为1/2。

百分数是比例的一种形式,常用于计算和表示各种比例关系。

例如,考试成绩、经济增长率、商品折扣等都可以用百分数来表示。

接着,张齐华详细讲解了百分数与比例的关系。

他通过丰富的例子和图表,清晰地展示了百分数与比例之间的转化关系。

他指出,当我们将一个比例转化为百分数时,只需将分子除以分母,再乘以100即可得到百分数。

例如,将3/4转化为百分数时,只需将3除以4,再乘以100,得到75%。

而将一个百分数转化为比例,则需要将百分数除以100,得到一个小数,再将该小数填入一个比例中。

这种转化关系的理解和掌握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使用百分数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书中的后半部分,张齐华详细介绍了百分比的应用领域,并通过实际案例和数据分析,揭示了百分数在各个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他介绍了百分数在经济领域的应用。

例如,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利率等都是用百分数来表示的重要经济指标。

百分数的正确理解和运用对于我们分析经济问题具有重要的帮助。

其次,他讲述了百分数在商业领域的应用。

折扣、涨幅、销售额等都是通过百分数来表示的。

只有正确运用百分数,商家和消费者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比较不同商品和价格之间的关系。

此外,张齐华还介绍了百分数在社会调查、统计学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通过百分数,我们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各种社会问题的变化和趋势。

张齐华还探讨了百分数的比较和运算。

他通过实际例子演示了如何对不同百分数进行比较和运算。

例如,他指出,当两个百分数相乘时,只需要将这两个百分数都转化为小数,然后相乘,再将结果转化为百分数即可。

张齐华老师经典课例

张齐华老师经典课例

《倍数和因数》课堂实录有幸去南京聆听了张齐华老师执教的《因数和倍数》,感触颇深.张老师那崭新的教学理念,独特的教学设计,丰富的文化底蕴,风趣幽默的谈吐,深深打动了我。

他那开放而又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令我感触很深.感触一:充满人性化的评价语听张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尤其是聆听他那自然、精炼的评价语。

如评价作业纸时,张老师说“关于A这种方法你有什么话要说?"(学生纷纷举手想要指出错误)可张老师是这样引导的:“能不能从正面的角度说一说,这个同学找出的因数有没有值得肯定的地方?"还有,尽管学生是找错了,他这样说:“其实这个同学挺不容易的,他已经找出不少了,对不对?”……这些人性化的评价语在课堂中还有很多,这些朴实的语言,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的是成功,是对数学学习的无限乐趣。

感触二:丰富多彩的文化信息。

关于本堂课的文化气息,是相当浓厚的,张老师一定查阅了不少的资料,进行了创造性的组合和优化,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大有好处的。

“计数器’九颗珠子的奥秘;神奇的完美数,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数学的奥秘。

只有有了文化气息,数学才变得有了灵魂,而再不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只会乐在其中。

感触三:善于引导,让学生学会思考张老师善于捕捉学生发言过程中的信息,教师大胆地让学生自己找出36的因数和3的倍数,再通过对几份不同作业的比较,一步又一步,层次清晰地得出找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沟通联系,交流想法,形成意见,真正做到了“教育的引导者。

”如:“看来这个同学是没有找全,没有找全仅仅是因为粗心吗?是因为什么?”、“他的意思是说用除法来做的话,找一个数的因数,一个个找,还是两个两个找?”……老师亲切的话语引导学生去发现、思考。

只是这一堂课上了55分钟,这在日常的教学中是不允许的,但在这节课中,没有这增加的十几分钟,简直是一种遗憾,那么如何解决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呢?课堂实录如下:教学过程:一、认识倍数和因数师:一起看大屏幕,数一数,几个正方形?(12)第一个问题是如果老师请你把12个正方形摆成一个长方形,会摆吗?行不行?能不能就用一道非常简单的乘法算式表达出来?生:1×12师:猜猜看,他每排摆了几个,摆了几排?生:12个,摆了一排.师:(屏幕显示摆法)是这样吗?第二种摆法我们只要把他旋转一下就跟第一种怎么样?(一样)。

张齐华圆的认识观后感

张齐华圆的认识观后感

《张齐华圆的认识观后感》
张齐华老师的《圆的认识》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课堂教学风格独特,语言风趣幽默,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在这节课中,张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让学生逐步认识圆的特点。

他还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圆的形成过程,加深了学生对圆的理解。

张老师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此外,张老师在课堂上还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总的来说,张齐华老师的《圆的认识》一课,是一节非常成功的数学课。

他的教学方法独特,教学效果显著,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分数的初步认识(林东小学张超金)

分数的初步认识(林东小学张超金)

全国中小学第三届“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
教学设计
在制作这个动画时参考了【百度搜索】中的教程:/question/356640133.html 选自【百度搜索】http://wenku.baidu. com/view/d978013310661ed9ad51f35
/f/22101735.html
比:在○里填上“>”、“<”或“=”。

(书本第93页第2题)
题在【百度搜索】
/xxsx/jszx/tbjxzy/dzikb/xs3akb/201008/t20100828_818218.htm
、想:下面的画面让你联想到了几分之一?
【百度搜索】ppt课件第13张幻灯片/f/22101735.html
题在【百度搜索】/uploads/t_dzkb/5_102.jpg
、思:课件播放“多美滋1+1奶粉广告”
广告来自【百度搜索】/b/2238258-1199731592.html%E9%8F%84 师:小东将一个蛋糕平均分成四份,一看到来了八人,刚解决这个问题,又来了第九个人。

这则广告让你能联想到几分之一?
学生举手回答。

浅谈名师华应龙地教学风格

浅谈名师华应龙地教学风格

华应龙的教学风格一名优秀的教师与一般教师的区别就在于它具有高超的教学艺术和独特的教学风格。

课堂教学风格是指一个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技能、技巧的合理组合和运用,体现着教师个人一贯的稳定的教学心理品质。

名师华应龙老师的教学风格就是,疯狂教学的和谐魅力,华老师总是巧搭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华老师的风格是教学的生命力不是复制而是刷新。

华老师认为,在课堂上出错的孩子也是最好的孩子。

他说课堂孩子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课堂上孩子要有话可说。

有话敢说。

华老师的课堂是好玩的数学。

华应龙老师充满智慧和人情味的价总是孩子们的阳光。

是课堂的生命。

我认为,华老师的课堂教学风格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一,艺术性。

华老师的教学艺术性,体现了教学过程中技能技巧的运用恰到好处,体现着一种艺术效果,给人一种和谐、流畅的感觉,充满着一种艺术感染力。

二,创造性。

华老师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组织上具有独特性,教师个人的创造性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发挥和运用。

三,实效性。

华老师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智能、技能的训练和思想品德的发展是行之有效的。

四,稳定性。

华老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所一贯坚持和追求的,体现着教师个人良好的心理素质、鲜明的个性以及建立此种教学风格的高度自信心。

五。

理智型。

这种风格主要表现在华:老师讲课深入浅出,条理清楚,层层剖析,环环相扣,论证严密,结构严谨,用思维的逻辑力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理智控制课堂教学过程。

学生通过听教师精辟的讲授,不仅学到知识,受到思维训练,还将被教师严谨治学的态度所熏陶和感染,学会冷静、独立地去思考问题。

虽然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不苟言笑,但内心却充满对知识的透彻理解和对人的理智能力发展的执着追求。

六。

自然型。

这种风格特点是,华老师讲课亲切自然,朴素无华,没有矫揉造作,也不刻意渲染,而是娓娓道来,细细诱导,师生在一种平等、协作、和谐的气氛下,进行默默的双向交流,将对知识的渴求和探索融于简朴、真实的情景之中,学生在静静地思考、默然地首肯中获得知识。

认识平均分 课堂实录

认识平均分 课堂实录

课堂实录丨逐字稿《平均数》张齐华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您好。

师:请坐。

(学生立即坐端正)师:训练有素啊。

师:孩子们平时见过篮球吗?生:见过。

师:喜欢投篮吗?生:喜欢。

师:可惜咱们这个今天是体育场,没有准备篮球架。

不过没关系,四年级有几个班的同学正在进行投篮比赛,要不要去看看?生:要。

师:四(1)班别的同学都特忙,只来了一位选手小强,我们看看他在一分钟内投了几个,告诉我几个?生:5个。

师:如果你是这场比赛的裁判员,你打算在他们班的记分牌上用哪个数来表示他们班的水平?几?生:5。

师:没错,就一个人,那咱当然就用 5 来表示。

师:不过这场比赛有点特殊,人数是不规定的,你们班来一个也行,来两个也行,来三个也行,只要想参加都行。

所以二班的同学出场了,他们可不是来了一个,几个?生:两个。

师:他们班来了两个同学,想知道他们俩各投了几个吗?生:想。

师:小军他也投了五个。

不错,小红,小红只投了三个。

现在如果你是裁判员,你觉得用哪个数表示他们俩的整体水平比较合适?举手的孩子就是多,你来。

生:八。

师:他觉得应该把两个同学的个数加起来,觉得用加起来的 8 来代表他们的整体水平比较合适。

我其实刚才听了一下,还不只一个同学有这个想法,我也觉得有点道理,就是不知道这个四(1)班的同学会不会有什么想法。

(停顿)你觉得四(1)班同学会有想法吗?生:会。

生:……(听不清楚)师:还有谁想发表意见?你觉得?生:我觉得要多派几个人,我们就可以超过四(2)班了。

师:你看,他说的对啊,你们班来了两个,你把它加起来来代表你们的水平。

你不是欺负我们班只来一个吗?那我们班也多叫几个人来,那这样的话不就又超过你们班了吗?那这样比来比去,你们觉得是在比个人的篮球水平,还是在比人数了?生:比人数了。

师:比人数了,那这个就变得没有意思了,咱们要比的是这个班的整体的水平。

那这样看来,你觉得用 8 来代表四(2)班的这个整体水平,你们觉得合适吗?生:不合适。

张齐华《分数的初步认识》优秀教学设计

张齐华《分数的初步认识》优秀教学设计

张齐华《分数的初步认识》优秀教学设计《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篇一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认识分数教学内容:书105--106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会正确的读写分数,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及含义。

2、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使学生在多种活动中理解知识,发展智力。

3、培养创新和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为什么平均分才能用分数表示教学难点:理解必须平均分才能用分数表示教学过程:一、认识二分之一例1 把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直观演示,学生操作把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其中一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习过的数来表示用新的数来表示二、认识四分之一四分之三例2 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然后把一份图上颜色。

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他的四分之一,没有图颜色的就是3个四分之一,就是四分之三。

三、学习各部分的名称例3 看图填一填,说一说出示挂图由学生说出是几分之几师板书,介绍这些数就是分数,上面的叫分子、下面的叫分母、中间的线叫分数线。

四、课堂活动1、1题先用纸折一折,问:平均分成了几份?然后填空2、2题同方同学,你读我写,互相交换3、说一说生活中,什么地方要用到分数?第二课时练习教学内容:书107--108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提高应用能力。

2、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教学过程:一、交代本课的任务完成练习十九的1--7题二、基础练习1、1题用分数表示下图中的阴影部分2、2题在每个图里选适当的部分涂上颜色表示他下面的分数三、发展练习1、3题用下面的分数表示涂色部分对吗?注意是否平均分2、4题选出合适的分数来表示各图中的阴影部分此题的阴影部分不是连续的3、5题看图填空4、6题写出下面的分数,并指出分母和分子5、7题1个面包切成同样大小的10片,爸爸吃了4片,爸爸吃了这个面包的()分之()小学数学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篇二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学生进一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较熟练地比较几分之一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特级教师张齐华《分数意义》

特级教师张齐华《分数意义》

张齐华——“分数的意义”一、由1到“1”师:(板书:1)认识吗?瞧,老师往这儿一站,几个人? 生:(齐)1个人。

师:能用1这个数来表示吗?想想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数量也可以用1来表示?(生答:一个苹果、一张桌子、一把直尺……)师:看来,能用1表示的物体还真不少。

不过,像这样一个苹果、一张桌子、一把直尺能用1来表示,我想一年级的同学一定也会。

咱们都几年级啦?五年级学生,就应该有五年级的认识水平嘛。

想想看,除了刚才同学们所列举的这一个物体可以用1来表示,还有什么也能用1来表示?看看谁能率先超越!生:(略有迟疑)一个班级也能用1来表示。

师:嗯,一个班级可不止1个学生哦,40多个同学,能用1来表示吗?谁来评判评判?生:我觉得能!你想呀,尽管是40多个同学,但我们是一个班集体。

既然是一个整体,当然可以用1来表示啦。

师:说得真好。

掌声!(师带头鼓掌)40多个同学一旦看做一个整体,自然就可以用1来表示了。

感谢你的思考,一下子给我们打开了局面。

谁接着来?生:一群羊也能用1来表示。

师:呵,思维很有跳跃性嘛,一下就从一群人联想到了一群羊。

(生笑)生:我觉得一堆石子也能用1来表示。

生:一束花也能用1来表示。

师:这样下去,能说完吗?(生:不能)看来,小小的1还真是无所不包。

(师在1上加双引号)不过,这时的l和我们一年级时所认识的1一样吗?生:不一样。

以前认识的1,表示的是1个物体,比如1个人、1瓶水,但现在这个1不但可以表示1个物体,还可以表示由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

师:说得真好! 1的内涵发生了变化,变得更丰富了。

二、揭示单位“1”师:既然这样,(出示3个苹果)这儿有3个苹果,能看做“1”吗?生:(齐)能。

师:可我怎么看都觉得像3呀。

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一眼看上去就像个“1”?生:装到一个盒子卫,就像“1”了。

生:给它们套个圈,就成了一个整体,也就可以用“1”来表示了。

(师课件演示:将3个苹果圈成一个整体)师:3个苹果可以看做“1”,那么6个苹果呢?9个、12个苹果呢?瞧,小小的“1”多神奇呀。

加深概念理解发展空间观念——特级教师张齐华《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片断赏析

加深概念理解发展空间观念——特级教师张齐华《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片断赏析

感悟名师文|徐黎明———特级教师张齐华《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片断赏析我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张齐华执教的《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

张老师营造氛围,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自然过渡到新课的学习中来。

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发现和探究,自主学习数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张老师精心分层设计作业,由浅入深,深化所学知识。

教学中环环相扣,流程合理,不断生成,精彩纷呈。

现将这节课的教学片断整理如下,与大家共赏。

【片断一】师:你们是哪个班的?生:五(6)班。

师:我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为6班的,可以吗?生:不行,要加上年级,因为每个年级都有6班的。

(出示一张班级学生的位置图片,张老师的儿子在其中,让学生来猜他的所在位置)生:是正中间的前一个。

生:第二排的第三个。

(用二年级确定位置的知识)生:第一排从左数第五个。

师:猜得都不对。

你们的发言都是有内涵的,通常是从左往右数,第几排第几个,想要老师提供信息吗?生:他戴不戴眼镜?生:在第几排?师:在第三排,光知道第三排行吗?生:还需要知道是第几个?师:在第三排第四个。

(板书)【赏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探究新知的动力。

愉快的心态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通道。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认为:智力活动必须是为一种情感性力量所激发的,一个人从来不想学习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要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就得引起学习动机。

但兴趣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为此在新课开始时,教师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动机。

课堂上,教师通过谈话导入,让学生说出自己所在的班级,自然过渡到新知的学习。

从学生的身边出发,激发学生对活动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教师引导观察,适时激疑,既创设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外部环境,又激起了学生探求“位置”这一新知的内驱力。

】【片断二】师:锁定一个人的位置,要知道是第几排第几个,但人们还不满足,还要更简洁。

把这个任务交给大家,大胆地想,努力地去做,四人小组汇报。

生:4列3个,我是这样来表示的。

生:可以用两个数字来表示———43。

张齐华社会化学习心得体会

张齐华社会化学习心得体会

张齐华社会化学习心得体会
在这次公益培训活动过程中张齐华老师给我们介绍了课堂教学的深刻变革--社会化学习,张老师深入浅出从一次别样的深度课堂观察出发,了解到当今教学活动严重制约学生参与课堂、融入课堂的现状,提出社会化活动学习。

社会化学习顾名思义就是有别于传统的守旧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将课堂归还给学生,以社会文化情境塑造自然人,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发现问题从而质疑解决问题。

张老师送去当代课堂的变革和领会“双减”的感召,认为社会化学习是学科育人的内在诉求,是课堂改革的现实选择。

张老师提出的四个社会学习框架从预备学习到团队学习再由质疑深化到评价反思与徐州提出的“学讲计划”有异曲同工之妙,课堂中主张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课前学习单独立自学方便学生掌握多元化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主张合作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四人一小组,其中组长作为核心领导小组质疑探索,形成具有小组特色的合作团队,教师通过当堂检测评价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

在设计社会化学习单中,张老师提出了学习单的“四大板块”分别为我的目标,我的研究,组内过关,当堂检测。

在此设计中感觉和“学历案”教学设计很相似,学历案依据课程与教学理论,从“学什么”到“如何学”再到“学得如何”,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脉络清晰的认知地图,引导着学生的自主学习,它可以作为学习档案加以保存,方便学生复习和反思,即给学生“指路子”。

对我以后教学的启示:课堂中四人一小组,锻炼十二位小组长,通过小组长带动小组合作学习,质疑学习,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的数学素养。

张齐华 1

张齐华 1

张齐华张齐华,男,1976年出生,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副校长,小学一级教师。

曾多次获南通市和海门县数学教学评比一等奖,2003年获江苏省小学数学评比一等奖,连续三次在“教海探航”征文评比中获一等奖,50余篇教育教学论文发表在省级以上刊物。

参与苏教版数学国标本教材的编写。

曾获“南通市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海门市学科带头人”等称号。

1简介从最初课堂上蹒跚学步的“丑小鸭”,到如今众多数学教师心目中追随的“数学王子”,有人惊叹于他教学技艺的高速攀升,有人折服于他对数学课堂的深刻见解,亦有人陶醉于他对数学课堂的诗化演绎因为热爱、执著和超越,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艺术王国里演绎精彩自我的真实历程。

男,1976年出生,本科学历,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教导处副主任,小学一级教师。

曾获“南通市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海门市学科带头人”等称号,被誉为“数学王子”。

一直致力于数学课堂文化的探索与研究,《人民教育》《小杨瑞科学青年教师》先后对其在数学文化领域的探索给予报道。

曾多次获南通市和海门县数学教学评比一等奖,2003年获江苏省小学数学评比一等奖,连续三次在“教海探航”征文评比中获一等奖,50余篇教育教学论文发表在省级以上刊物。

参与苏教版数学国标本教材的编写。

2005年代表江苏参加全国小学数学优课大赛获一等奖,连续四次在江苏省教育厅举办的征文大赛中获一等奖,六十余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国家、省级刊物发表。

参与数学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工作。

2荣誉成就1998年,执教的“圆的面积”一课,因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新知,合理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而在数学教学领域引起积极反响。

1999年,执教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因大胆突破传统应用题教学封闭、陈旧、机械的套路,有效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给传统应用题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2000年,执教的“平均数”因充分关注“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在听课教师中引起颇大反响和思考,并引发了一场有关“平均数内涵”的大讨论。

“试”中“识”“议”中“明”——张齐华老师《角的度量》一课的学习体会

“试”中“识”“议”中“明”——张齐华老师《角的度量》一课的学习体会

在修订版的教材中,《角的度量》这节内容主要包括“量角器的认识”与“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两部分内容。

从知识类型来看,这是一节典型的操作技能课。

所以一线教师往往把教学的重点定位在“用量角器量角”这一操作技能上。

应该说,这样的教学定位还是可取的。

只是,作为一节操作技能课,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将操作工具———量角器的认识更好地与操作技能学习结合起来?怎样更好地引导学生在充分认识量角器的构造基础上,准确应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换句话,如何引导学生将操作技能的习得与掌握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与实践,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去关注。

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张齐华老师的《角的度量》这节课的教学尝试,从两个方面给了我们启发,现具体分析,供大家参考。

一、“试”中“识”:让对“量角器的认识”成为操作技能学习的需要在传统的《角的度量》教学中,“解读量角器”是一个基本环节。

因此,从“解读”定位上来设计“量角器的认识”这个环节,一般可以从“初识量角器———理解制作原理———再识量角器”几个步骤引导学生认识量角器。

而在张齐华老师的课上,显然已经打破了这样的认识顺序。

他是将量角器的认识作为一种操作需要,在学生自主尝试以后,借助交流操作方法展开讨论,从“试”中让学生初步认识量角器。

重点围绕两个环节展开:环节一:尝试量角。

任务:你会利用量角器,度量下面四个角的大小吗?(这几个角的实际度数分别为:60度、110度、83度、45度)()()()()这是一个引导学生对量角器从模糊认识到精确认识的过程。

从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来看,他们在课前已经初步了解了量角器,知道量角器是一种量角的度数的工具。

于是,让学生尝试量角的度数,一则顺应学生的学习心向,因为这个时候学生更愿意自己去尝试,而不是由老师来讲;二来也为后面进一步学习讨论提供必要的学习材料。

环节二:交流观察方法。

先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尝试测量后的结果,然后再全班交流。

先交流第一个角的测量情况,出现了两个结果:有的学生认为是60度,有的学生认为是120度。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反思范文(通用6篇)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反思范文(通用6篇)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反思范文(通用6篇)《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反思范文(通用6篇)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反思范文(通用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反思1这节课目的是为了丰富学生对分数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清楚的理解分数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在实际教学中,我根据教材安排的活动,我创设了有趣的情景,设计了精巧的练习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对分数进行“再”认识。

一、创设丰富的情景,促进学生对分数的理解。

1、“拿铅笔”。

刚开始,我出示了三幅图,让学生用分数表示涂色的部分,这三幅一分别是平面图形、直线、实物,让学生在回忆中说一说分数的意义。

然后让三个学生从三个文具盒里拿出全部铅笔的二分之一,结果他们拿出了不同的数量:四支、三支、四支。

为什么同样是拿出全部的二分之一,数量却又多有少呢?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让他们交流自己的想法。

经过大家的讨论,他们明白了“因为整体的数量不同,所以,他们的二分之一的数量也不相同。

2、“说一说”。

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我又安排了“看书”“画图”等活动,让学生们在具体的活动中再一次感受“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的结论,从而加深了他们对分数的认识。

这样突出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感受分数对应的整体“1”不同,分数所表示的部分的大小或具体数量也就不一样,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理解数学问题。

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促进了学生的主动思维。

“为什么同样是拿出全部的二分之一,结果却不一样呢?”这个问题极具挑战性,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们必须调动自己的一切感官参与学习,他们只有在主动地观察、分析、争论的过程中才能达成共识,解决问题,这无形当中策进了他们的主动思维,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能力。

浅谈儿童数学语言的培养

浅谈儿童数学语言的培养

浅谈儿童数学语言的培养作者:苏丹来源:《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21年第10期【摘要】学习数学语言是一个由机械认识到归纳认识,再到理性认识并向直觉认识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需要长期不断深化的过程。

课堂上要合理设计,让学生经历“感知语言、规范语言、完善语言”等一系列完整的训练过程,把数学知识的认知过程、思维的结果等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从而达到以“说”促“思”的目的。

【关键词】数学语言感知规范完善儿童数学语言是儿童用来表达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数学化语言,与其他学科的语言相比,它更加理性,甚至感觉有些生硬、枯燥。

其实它蕴藏着一种内在美,如果细细品味,就能感受到它严密、精炼、条理清晰的学科特质及丰富的数学内涵。

班级中经常会出现个别“做题机器”,只会做题不会表达,有表达的意愿但苦于语言匮乏,无从开口,还有一部分学生表达啰唆、冗长缺乏条理性。

当学生不能逻辑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教师就很难判断其对知识的掌握及思维的发展情况,所以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增加数学语言积累,规范、完善数学语言的表达非常重要,甚至直接影响他们数学素养的形成。

一、在阅读、倾听中,感知数学语言数学语言通常以数字、符号、字母、图形、文字等特有的方式来呈现,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儿童要能够理解相关的数学术语,学会解读各类字母、符号、图形等背后表达的含义,才能真正理解数学知识。

而小学阶段的学生往往缺乏丰富的抽象能力和词汇储备,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以各种形式给他们提供接触数学语言的机会,以丰富语言储备。

1.以教材为载体,丰富数学语言教材是最好的老师,其数学语言准确而简练。

儿童在学习教材上的内容时,能够多种感官并用使思维和语言得到充分配合。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感受语言、记忆语言、积累语言,并让学生尝试理解,进而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以实现语言的内化。

例如,在教学比例的意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作比例”时,笔者经常会问学生:“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些词语比较重要?”“什么是比例,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吗?”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细细品读,慢慢理解概念中“两个比”“相等”这两个词语,直至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用自己的语言将概念表达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