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二复习要点(经济成长历程)第二单元

合集下载

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节:唐代政治1. 唐朝的建立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朝代,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中世纪后期。

唐朝的建立与战国时期的秦朝相似,都是在战乱中由一位有远见卓识的君主完成的。

唐朝的建立者是隋朝的将领李渊,他在继位之后,很快就统一了全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帝国之一。

2. 唐朝的政治体制唐朝的政治体制是以封建制为基础的,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

在地方上,实行了节度使制度,节度使可以说是唐代地方政权的主要官员之一。

节度使不仅掌握军权,而且还掌握财政权和民政权,可以说是地方政权的实际统治者。

3. 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唐太宗李世民时期的一个时期,也是唐朝政治最为稳定和繁荣的时期。

贞观之治的主要特点是“律定刑式”、“文治武功”和“尊师重道”。

贞观之治以恢复汉武帝“文治武功”为伟绩,使唐朝出现了长达整整四十年的延续时期。

在这个时期内,唐朝的政治得到了最完善的建设,经济和文化都取得了蓬勃的发展。

第二节:唐代的经济和文化1. 经济唐代的经济是一个农业和手工业并重,商业和城市也都比较繁荣的经济,而且与隋朝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

唐代的农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到了唐中晚期,农业生产不但充分了,还超过了社会的需求。

唐代的手工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冶铁、冶瓷、造船都有了较为显著的成就。

2. 文化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黄金时期,这可以从唐代大量的文学作品以及壁画艺术来作为佐证。

唐代的诗词格律和体裁的丰富性,对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唐代的山水画和人物画也都是中国绘画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第三节:唐朝的对外关系1. 对外政策唐朝对外关系的主要政策是以周围民族和国家为重点的多边外交政策。

唐太宗时,西域诸国纷纷向唐称臣,官方纳贡,唐朝还利用这些国家的人员和资料,探寻丝绸之路,发展西域风俗,给中土带来许多新事物。

因此在一段时间内,中土以及西域的交流达到了非常活跃的程度。

2. 各族人民的融合唐朝时期,不同族群在唐朝的统治下,产生了很多融合和交流。

历史必修2复习提纲

历史必修2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根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兴旺的古代农业一、古代中国的农业1、耕作方式:原始社会刀耕火种——商周石器锄耕 ,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春秋战国铁犁牛耕、精耕细作※精耕细作含义:指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粮食产量的各种手段 ,表现在:改进生产工具:春秋战国出现铁犁牛耕。

唐朝:曲辕犁。

〔耕犁定型〕水利设施:工具:曹魏翻车、唐朝筒车工程:春秋战国都江堰、西汉坎儿井生产技术:育种、施肥、适时耕种、因地制宜、农书总结等2.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一带——魏晋南北朝江南经济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唐朝安史之乱以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完成南移 ,江浙地区是全国经济重心。

促进南方经济文化的开展。

3.经营方式:〔1〕商周:生产工具落后 ,集体劳作。

〔2〕春秋战国:小农经济形成。

原因: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确实立特点:①个体〔家庭〕经营为主。

②男耕女织。

〔即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自给自足。

④精耕细作。

评价:①在封建社会长期占主导 ,农民有生产积极性 ,有利于国家财政收入和政治稳定。

②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根底 ,有利于中华文明的传承。

③分散性、封闭性和落后性 ,到明清不利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开展。

④脆弱性:在天灾、战乱、苛政、土地兼并的影响下容易破产。

※:近代逐渐解体原因:1840鸦片战争后列强对华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导致家庭手工业破产和农产品商品化。

1956最终瓦解原因:1956完成三大改造 ,个体小农经济被改造为集体经济。

4、古代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公有〔2〕夏商周〔奴隶社会〕:实行井田制。

性质:土地国有制 ,不得买卖。

春秋瓦解:原因是铁农具牛耕的使用+税制改革使公田向私田转化。

〔2〕战国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 ,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整个封建社会沿用。

三种形式:①土地国有②土地地主私有③土地自耕农私有局限性:土地私有允许买卖→土地兼并严重 ,汉出现大地主田庄→贫富分化 ,自耕农减少 ,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甚至出现流民问题 ,社会矛盾激化。

必修Ⅱ 经济成长历程知识点

必修Ⅱ 经济成长历程知识点

1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第二至五单元)新航路的开辟1、根源:资本主义萌芽与商品经济的发展。

2、原因:①封建君主强化王权,积极扩张②贵族商人为了发财致富③基督教会为了传教④造船与航海技术的进步3、开辟新航路:葡萄牙(向东)--①1487迪亚士抵达好望角②1497~1498达·伽马绕非洲海岸到达印度西班牙(向西)--①1492哥伦布抵达美洲②1519年麦哲伦环球航行4、意义对欧洲: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西欧逐渐成为国际贸易中心。

对美洲:美洲的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对非洲:非洲成为猎获黑人奴隶的场所对亚洲:暂时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对世界: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也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1、16世纪葡萄牙武力垄断从欧洲经非洲沿海到亚洲的航线;葡萄牙在中、南美洲建立庞大的殖民帝国(掠夺金银、屠杀土著居民、建立农业大庄园)2、荷兰崛起:①16世纪时成为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②17世纪上半叶成为头号贸易强国—海上马车夫③贸易范围包括西北欧的海域,以及对亚洲和西方新大陆的贸易④组建大型商业公司是荷兰人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手段(1962荷兰东印度公司)3、英国崛起:①海盗式劫掠②商业战争③在殖民地进行商业活动和掠夺④进行罪恶的黑奴贸易英国的殖民扩张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客观上传播了资本主义文明,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4、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是殖民扩张与掠夺。

工业革命1、蒸汽时代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珍妮机火车机车)。

机器制造业的机器化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

影响:工业革命使生产力飞速提高,壮大了资产阶级力量,使欧美资阶建立并巩固了自己的地位(eg.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推动了城市化进程,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2、电气时代 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科学成为技术进步的最重要推动力电力的广泛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成就。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2)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2)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一、第一章古代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篇1.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1.1 夏王朝的政治制度 - 夏王朝的建立和结束 - 夏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君主制、宗法制 1.2 商王朝的政治制度 - 商王朝的建立和结束 - 商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君主权力和贵族集团 1.3 周王朝的政治制度和封建社会 - 周王朝的建立和结束 - 西周和东周的政治制度:天子、诸侯、卿大夫等职官 - 周代封建社会的特点:封建等级制度、分封制度2. 秦汉时代的政治和社会制度2.1 秦朝的统一中国和秦始皇的政绩 - 秦朝的建立和结束 - 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秦始皇的权力集中、行政区划的改革2.2 西汉和东汉的政治制度 - 刘邦和汉高祖刘邦的政绩 - 西汉和东汉政治制度的特点:皇帝的权力、郡县制度 2.3 秦汉时代的社会制度 - 农业经济和中央集权制度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 儒家学说、礼乐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二、第二章世界古代史篇1. 四大文明古国和古希腊文明1.1 埃及文明 - 埃及:尼罗河文明的发源地 - 内典、外典和显灵信仰 1.2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 古巴比伦:第一位国王汉谟拉比 - 宝冠、泡立塔和木板书写 1.3 印度河流域文明 - 印度文明:吠陀时代的四个阶级制度 - 婆罗门教和吠陀教典 1.4 古希腊城邦和罗马共和国 - 希腊城邦: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 罗马共和国:三级法官制度和元老院的特点2. 基督教和欧洲封建社会2.1 基督教的起源和特点 - 耶稣和基督教的创立 - 基督教的传播和影响:罗马帝国的两个时期 - 基督教教义和天主教会的组织 2.2 欧洲封建社会 - 封建主和农奴的关系 - 封建领主和农奴的权力和义务 - 封建制度的特点和影响三、第三章中国古代史的重大事件篇1. 古代中国的战国时期1.1 战国的形成 - 春秋时期的诸侯国 - 诸侯国争霸和战国的形成 1.2 诸子百家和思想的兴盛 - 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等学派的兴起 - 孟子、墨子、老子的主要思想 1.3 战国时期的经济和文化状况 - 铁器、货币和交通的发展 - 文化繁荣和齐国的礼仪音乐 1.4 秦灭六国和统一中国 - 秦朝的建立和结束 - 秦始皇的统一政策和其后续影响2. 近代中国的中外交通和中国的对外侵略2.1 近代中国的中外交通:鸦片战争和条约勒迫 - 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结果 - 鸦片战争后的不平等条约 2.2 近代中国的对外侵略: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 -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和结果 - 八国联军对中国的侵略 2.3 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 辛亥革命的背景和意义 -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影响四、第四章世界近代史篇1. 平等互利和民族自决的倡导1.1 巴黎和会:凡尔赛和约和《国际联盟宪章》 -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巴黎和会的召开 - 凡尔赛和约的内容和影响1.2 《国际联盟宪章》 - 国际联盟的设立和目标 - 《国际联盟宪章》的内容和遗产2.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二战后的国际秩序重建2.1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结果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和战场 - 盟军胜利和法西斯集权制度的瓦解 2.2 联合国的设立和冷战的爆发 - 联合国的设立和宗旨 - 冷战的爆发和两个阵营的形成 2.3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产生和核武器的威胁 - 原子弹和氢弹的发明 - 核武器的威胁和遏制政策的制定以上提纲是历史必修二的复习内容及重点,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进行复习和准备考试。

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思想文化的繁荣以及秦汉时代的统一与变革。

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很多重要的知识点,下面我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

首先,我们要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

在这一时期,诸侯国日益强大,中央政权逐渐衰落,形成了分裂割据的局面。

同时,春秋战国时期也是百家争鸣的时代,各种思想流派如儒家、道家、墨家等相继兴起。

这一时期的政治变革和思想繁荣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我们要了解秦始皇统一六国并建立秦朝的过程。

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强硬的措施,如焚书坑儒、统一文字、修筑长城等,最终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这一历史事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统一和变革奠定了基础。

最后,我们要了解汉朝的兴起和发展。

汉高祖刘邦在经过长期的战争和斗争之后,最终建立了汉朝,实现了统一。

在汉朝的统治下,中国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同时,汉朝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推行科举制度、设立郡县制度等,为中国古代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

他们的贡献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还可以从中汲取宝贵的历史经验,为我们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经历了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的发展。

2、大约一万年前农耕经济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

它们在发展初期就已显露出地域的差别。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

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为代表。

3、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4、中国古代农民饲养的家畜主要有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即古代常与“五谷”相提并论的“六畜”。

【从耒耜到曲辕犁】1、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主要耕作方式之一。

2、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渐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主要农具。

这一变化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

3、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4、大约在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

战国中后期,铁犁用于牛耕。

西汉中期,人们发明了犁壁。

自此之后,牛耕得到广泛推广。

5、唐代,长江中下游一带早已出现了曲辕犁(又名江东犁)。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6、古代灌溉工具的进步,也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重要的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三国)、筒车(唐代)等。

【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

著名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以及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陆续建成。

2、西域地区的坎儿井(起源于西汉时期)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

【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1、商周时期,农具原始,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2、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自耕农经济,或称个体小农经济应运而生。

自耕农出现于春秋时期,他们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

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当时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

从此,“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也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历史必修二复习要点(经济史)

历史必修二复习要点(经济史)

历史必修二复习要点(经济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一、古代中国农业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铁犁牛耕(春秋战国)生产模式:粗放——————→精耕细作组织方式:大规模简单协作——————→个体农耕(也称耕作方式)2、土地制度:⑴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⑵商周: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特点: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公田”为贵族占有,“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

)开始实行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生产力发展;税制改革(鲁国初税亩;齐国相地而衰征)⑶封建社会:①土地私有制: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三种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最主要)和自耕农私有土地。

(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土地兼并的后果及措施(后果:影响国家赋税收入,社会动荡;措施:采取“均田”、“限田”的措施,保护自耕农经济。

)②土地公有制: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本质上是一种土地国有制;不准买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①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②生产模式——精耕细作③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④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4、小农经济特点:①以家庭为单位,具有分散性②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性③落后性: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④脆弱性:受制于自然环境,天灾人祸和苛政容易导致自耕农破产。

评价:进步性:一方面,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生活比较稳定,也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有利于政治稳定局限性:另一方面,他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近代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

地位: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5、租佃关系过程:①产生:战国时期已经产生②发展:汉代较普遍;宋代开始仅次于自耕农。

历史必修二 经济史 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二 经济史 知识点总结

经济史
第一节中国古代经济一、农业
二、手工业
三、商业
第二节中国近代经济一、洋务运动
二、“民族资本主义”三次浪潮
三、民族工业萎缩
第三节中国现代经济一、恢复时期(1945-1952)
二、三大改造
三、十年探索时期
四、改革开放
第四节苏联的经济建设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二、新经济政策
三、“斯大林模式”
四、赫鲁晓夫改革——没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体质
五、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在重工业
六、戈尔巴乔夫改革
1.经济改革失败
2.政治改革,苏联解体
第五节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一、新航路的开辟
二、早期殖民扩张
三、工业革命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
五、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六、战后经济(1945-)。

必修二:高中 历史 经济成长历程

必修二:高中 历史 经济成长历程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经济发展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课标及考点】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的产生: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2、南稻北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显出地域差别,即北方以粟麦为主,南方以水稻为主3、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五谷六畜、十二生肖(二)生产工具、农耕技术、灌溉工具、水利技术的进步:1、生产工具的进步:(1)原始工具:石、木、骨器。

耕作方式:刀耕火种(2)文明时代:金石并用,耒耜仍是主要工具(3)春秋战国:A、铁农具提高了生产效率 B、牛力耕田开始出现,精耕细作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4)唐朝:长江中下游出现的曲辕犁,标志着传统步犁基本定型(5)灌溉工具:有翻车、筒车等作用: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2、农耕技术的发展:铁犁和牛耕的推广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牛耕: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

西汉中期以后,牛耕得到广泛推广;犁:唐代,在长江下游出现了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3、灌溉工具的进步:主要的灌溉工具有翻车(三国时期)和筒车(唐朝)等。

4、水利技术的进步:工程建设:(1)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李冰父子、长江的岷江流域、四川省、成都平原成天府之国);郑国渠(2)西汉时期的漕渠和白渠,并治理黄河(3)东汉明帝派王景负责治理黄河,(4)西域地区坎尔井(源于西汉)(三)生产方式的转变(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1、商周时期: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千耦其耘)2、小农经济:(1)时间:春秋时期(2)出现原因:A、生产工具、耕作技术进步(铁犁牛耕的推广或生产力的发展);B、私有土地出现(3)小农经济的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作用:积极A、在没有天灾苛政干扰下,农民可勉强自足;B、农民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高中历史必修II经济成长历程

高中历史必修II经济成长历程

高中历史必修II《经济成长历程》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知识概要农业是古代中国社会最重要的生产部门。

原始农业从采集经济发展而来,最早在黄河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

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水利设施的日益完善以及生产组织的小型化,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逐渐形成。

随着自耕农的出现,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古代社会长盛不衰的经济基础,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区别于西方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的土地私有制取代商周时期的井田制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自耕农经济相当不稳定。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斗争,唐宋以后,租佃契约关系逐渐发展,农民对地主的依附相对减弱,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两宋之际,中国经济的重心,由北方黄河流域移至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

在我国古代以农为本的经济结构中,古代手工业、商业是农耕经济的重要补充。

古代手工业在青铜冶铸、冶铁炼钢、制瓷和丝织业等领域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古代商业自唐宋以来日益繁荣,明清时期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工商业城市兴起。

在商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但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最终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并成为列强侵略的对象。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知识体系形成:由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农业的起源区域: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形成南稻北粟的格局特点: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农业生产工具原始社会: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精演进春秋战国:铁农具取代笨重易损的农具耕唐朝:出现曲辕犁细灌溉工具:翻车、筒车作水利事业原始社会:大禹治水农的发展水利工程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业西汉:漕渠、白渠、坎儿井生原始社会: 刀耕火种产商周:大规模简单协作体耕作方式的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系变化地的出现的自耕农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形经济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成生产规模小,很难扩大再生产要点解析【小农经济的概念、特点及评价】1.概念: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在历史必修二的第二单元中,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变迁。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概述。

一、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古代中国的封建制度是由周朝建立的,通过分封土地给诸侯来建立地方政权。

封建制度的核心是君主与诸侯之间的关系,君主赐予土地给诸侯,而诸侯则向君主效忠和纳贡。

这种封建制度在历史上延续了千余年,不断发展和演变。

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形成了一个高度分封的封建体系。

随着秦始皇统一六国,封建制度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改革和变革。

封建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农业经济与商业经济的发展古代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繁荣和稳定。

在封建社会中,土地是君主和贵族的神圣私有财产,农民则以耕种土地为生。

古代农业技术的进步,如水利工程和耕作工具的改进,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支持。

与此同时,商业经济也在古代中国逐渐发展起来。

商人通过商业贸易和手工制作产品获取利润,商业活动对古代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兴起在古代中国,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是两种重要的哲学思潮。

儒家思想强调礼仪、孝道、忠诚和仁爱等伦理道德观念,倡导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

儒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建构和维持起到了重要作用。

道家思想则注重自然和自由的境界,倡导追求内心的平和和身心的自在。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相互对立和交融,为中国古代思想领域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秦代的统一和中央集权秦始皇嬴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维护中央集权和实现国家的统一。

他废除了封建制度,将土地收归国有,实行郡县制和县官制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此外,他实行标准化的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加强了对经济和文化的统一管理。

秦代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为后来的秦汉政权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一、单元主题概述本单元主要探讨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包括不同朝代的更迭、重要事件的发生以及这些事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二、关键知识点1. 秦朝的统一与中央集权的建立- 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战国时代的分裂局面。

- 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统一度量衡、文字、法律,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 汉朝的兴衰- 汉武帝时期的对外扩张和丝绸之路的开辟。

- 王莽篡汉与东汉的建立。

- 汉朝的衰落与三国鼎立的形成。

3. 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变革- 隋朝的短暂统一与大运河的建设。

- 唐朝的开疆拓土与贞观之治。

- 唐朝的文化繁荣,如唐诗的兴盛。

4. 宋元明清的变迁- 宋朝的商业发展与科技进步。

- 元朝的民族融合与对外交流。

- 明清两朝的闭关锁国与西方列强的冲击。

5. 近代中国的挑战与应对- 鸦片战争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尝试。

-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6.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新中国的诞生-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活动与土地革命。

- 抗日战争与国共内战。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改造。

三、重要历史人物- 秦始皇:中国第一个皇帝,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统。

- 汉武帝:汉朝的杰出皇帝,开疆拓土,推动了汉朝的繁荣。

- 唐太宗:唐朝的开国皇帝之一,贞观之治的缔造者。

- 孙中山:近代中国革命的先行者,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四、历史事件的影响- 统一与分裂的循环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 各朝代的文化成就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 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侵略与中国的反抗。

-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变革与现代化进程。

五、历史教训与启示- 统一与稳定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

- 开放包容促进文化的繁荣与经济的发展。

- 改革创新是国家持续发展的动力。

- 民族独立与自强是维护国家利益的前提。

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
耕作方式:介绍了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包括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以及隋唐时期曲辕犁的出现,使耕田工具得以定型。

小农经济:阐述了小农经济的形成时间(春秋战国)、形成原因(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及其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唐朝的建立: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朝代,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中世纪后期。

唐朝的政治体制:是以封建制为基础的,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

唐朝的经济:是一个农业和手工业并重,商业和城市也都比较繁荣的经济,与隋朝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

唐朝的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黄金时期,这可以从唐代大量的文学作品以及壁画艺术来作为佐证。

新航路的开辟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背景:包括经济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社会根源(欧洲人的“寻金热”)、直接原因(东西方传统商路受阻)以及宗教原因(传播天主教)。

条件:包括主观条件(西、葡王室支持)和客观条件(航海、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的提高)。

新航路的开辟使得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例如阿姆斯特丹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和最繁华的商业中心。

以上是对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知识点的总结,涵盖了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唐朝的政
治经济文化以及新航路的开辟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高二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高二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高二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本文档旨在归纳高二历史必修二课程的关键知识点,帮助学生复和总结相关内容。

以下是主要知识点的简要概述:
1. 第一章: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 讲述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和优势。

- 可以理解为经济学中的供求关系以及市场机制。

2. 第二章:现代工业社会的形成
- 探讨了现代工业社会的特征和转型。

- 可参考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发展。

3. 第三章: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 介绍了民族国家兴起的背景和过程。

- 可以涉及到民族主义思潮、民族国家的成立和统一。

4. 第四章:帝国主义和近代中国
- 分析了帝国主义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和反抗。

- 可以包括不平等条约、康梁体系和义和团运动等内容。

5. 第五章:自由主义与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冲突与选择
- 对比自由主义和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 可以涉及到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等方
面的内容。

6. 第六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和发展
- 讲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现实路径。

- 可以探讨中国的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方面。

这些知识点仅为基本概述,建议学生在复时结合教材详细内容
进行深入理解。

祝学业顺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必修二复习要点(经济成长历程)
第二单元
一、新航路的开辟
1、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⑴原因:①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根本原因)
②社会根源:欧洲人对黄金和香料的追求(动机)
③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直接原因)
④宗教根源:传播基督教;
⑵可能性(条件):西欧生产力的发展、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2、新航路开辟的经过:
航海家支持国时间成就
迪亚士葡萄牙1487 到达非洲最南端好望角
哥伦布西班牙1492 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大陆
达•伽马葡萄牙1497 开辟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航路
麦哲伦西班牙1519--1522 欧洲-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欧洲(环球航行)
3、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①对欧洲: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对亚非美洲:美洲的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非洲成为猎获黑人奴隶的场所;白银大量地流入亚洲,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③对世界: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也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④对世界市场形成意义:新航路开辟后,欧、亚、非、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二、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
1、荷兰的殖民扩张(必修二P37)
①17世纪上半叶,荷兰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有“海上马车夫”之称。

②从贸易范围上看,主要包括西北欧的海域贸易,以及对亚洲的远洋贸易和对西方“新大陆”的贸易
③从手段和方式看,主要是组建大型商业公司,如1602年成立的荷属东印度公司及后来成立的西印度公司;
④从殖民扩张范围看,一是在亚洲,还一度侵占中国的澎湖、台湾;西印度公司在美洲侵占并建立新阿姆斯特丹;
⑤17世纪,荷兰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帝国
2、英国的殖民扩张
⑴手段:①海盗式劫掠;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②进行商业战争。

③组织垄断性的贸易公司,拓展殖民地。

(英属东印度公司)
④进行残酷的黑奴贸易。

⑵结果:18世纪下半叶成为最大殖民帝国
3、殖民扩张的影响:
(1)对世界市场:使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

(市场扩大的途径:殖民扩张,掠夺、欺诈、商品输出)
(2)对殖民国:为西欧国家提供了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大量的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对殖民地: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黑奴贸易:欧洲→非洲→美洲→欧洲)
三、两次工业革命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
1、进程(1)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新兴的棉纺织业
(2)工业革命起止的标志:开始——珍妮机的发明和使用;结束_——机器生产基本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制造机器)
(3)英国瓦特改良蒸汽机标志着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4)交通运输业新的发明有: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轮船;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火车);4、影响:19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了。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最大特点:以科学理论为基础,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1、兴起的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础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建立(19世纪末20世纪初)
★3、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四、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开始瓦解
二、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1)根本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王朝统治
(2)活动:①前期兴办军事工业:以“自强”为旗号第一家——1861年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军械所,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规模最大一家官办军用企业——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
②后期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为旗号开平煤矿——-第一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
三、民族工业的出现和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