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针对学困生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

合集下载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学困生”的教育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学困生”的教育
, 深 刻 理 解 内涵
素质教育是依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 以全 面提高全体受 教育者 的 基本素质为根本 目的, 以尊重 受教育 者主体 和主 动性精 神 , 注重 开发发 展潜 能 , 注重形成健全个 性为根 本特征 的教育 。推行素 质教 育, 得到教 师们 的普遍认 同。并在教学 中进行有关素 质教育 的实践 工作 , 由于教 师 对现代教育理论学 习得不够 , 所 以对 素质教 育 的内涵认识 不深 、 理解不 够, 使得素质教育难 以落实。加之某些教师头脑 中固有的地 理学 科为次 要学科 的观念 的影响 , 使素质教育在地理教学 的实施过程 中往往流于形 式, 如有 的教师理解素质教育就是让学生多 活动 、 多 回答 问题 , 有生硬地 安排许 多无意义教学环节 , 有的使用大量 的教学工具 。这些所 谓的培养 学生能力 、 强化素质教育的一些做法 , 结果是事 与愿违 , 使本来 简单的教 学复杂化 , 轻松的学习沉重化 , 既违背了教育规律 , 又不利于学生 能力 的 培养 和素质 的提高 。因此教师应不断加强理论 学习 , 了解我 国的教育方 针、 政策 , 了解现代教育理论 , 了解 国际 国内最新 的教育 动向 , 在 丰富 的 教育理论指导下 , 尽早适应 当代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 转变教育观念 . 实施素质教育 教师的教育观念是“ 教师在教育教学 中所形成 的相关教 育现象、 对 学 生主体以及对 自己 教学能力的信念” 。教师的教育观念要 随时代的发展 不 断更新。教师要以人为本 , 人是各具个性的 , 正是丰富多彩 的人构成 了生 动活泼的社会 , 因此 只有关注人 、 信任人 , 才可以发现和创造出办法来影 响 和改变人。教师是整个教学 活动过程 中的组 织者 , 教学过程 的“ 开放 ” 与 “ 封闭” 、 “ 创新” 与“ 保守” , 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策略。 地理教师与其它 各学 科教 师一样 , 首 先应树 立新 时期 的地理 教育 观, 教学 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 重视 学生 的兴 趣 、 爱好, 让 学生 主动参与 教学过程 , 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充分 的活动 和思考 的时间。不仅 要传授 有关 的地理知识 , 培养学生学 习地理 兴趣 和能力 , 而且要 加强对 学生 的 国情教育 、 爱 国主义教育 、 世界观 、 人生观教育及 与当今社会联 系 比较密 切的环境意识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教育。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

综上所述,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学困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从教 材难度、学习方法、家庭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 需要采取增强学习动机、优化教学方法、加强家庭教育、注重个体差异等转化对 策,以帮助“学困生”克服学习困难,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内容
一、引言
在农村初中的教育环境中,学困生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些学困生面临着学习 成绩不佳、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态度消极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业发展和 未来的社会竞争力。因此,对农村初中“学困生”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探讨有效 的转化对策,对于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促进学困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农村初中“学困生”的转化 对策研究
1、家庭教育:家长应加强对孩子的关爱和陪伴,他们的学习状况,提供必 要的支持和鼓励。同时,家长应积极与学校沟通,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共同参 与孩子的学习计划和辅导。
2、学校教育:学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责任感。 同时,学校应实施个性化的教学策略,学困生的学习需求和困难,提供针对性的 辅导和支持。此外,学校应加强心理辅导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树立正 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学困生” 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
目录
01 一、新课程理念下初 中“学困生”的成因
03 参考内容
02 二、转化对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于初中教育阶段的“学困生”问题,我们必 须给予更多的和深入的研究。本次演示将以此为主题,对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学 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进行深入探讨。
一、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学困生” 的成因
1、教材难度增大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初中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所增加,对于部分 学生来说,学习难度相应增大。尤其是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的教材内容更加 丰富,也更加注重实际应用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这使得一些学生难以适应这种变 化,成为“学困生”。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研究实施方案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研究实施方案

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研究实施方案一、问题提出面对目前小学课堂教学状况,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变化才能进行有效教学?作为实施课堂教学的教师,在教学的理念上和运用教学模式上应该有哪些改变?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在学法上也相应有哪些变化?面对着种种疑问,我们的课题是“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研究”。

二、指导思想改变教师教学理念,预防抠教材、教法死板僵化,课堂气氛气沉沉的现状,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充分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坚持学生发展的全面性,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本校学生的现状,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手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新课程理念统筹课堂,保证课堂教学高效,逐步形成具有新课程特色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三、研究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求在以下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1、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1)找准教师的角色地位(2)优化教学的组织策略有效的教学组织,首先必须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激发起学生主动“想学”的心理;其二,必须促进教学过程的相互作用,即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营造活跃而轻松的课堂教学气氛,提升学生学习的自由度,激发学习的创造性;其三,借助学生的原来的经验建构知识,使学生从做中学,做到知行合一。

2、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自决性、主观能动性在课堂教学这个动态过程中,教学无法预设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

如何在学生的活动偏离了教学预设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在师生互动过程的和谐中学习知识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是我们研究的目的。

3、依托教材,有效开发课程资源。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的教学经验也是课程资源,学生间的学习差异,师生间的交流启发,乃至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错误也都是有效的课程资源,我们既要关注又要开发。

4、教师本身必须自己反思自己教学,通过教学反思,运用教育理念研究、课例研究、案例研究等手段,加强自身管理,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5、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现代教育中,人文素养是健全人格和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学困生”的教育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学困生”的教育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学困生”的教育[摘要]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全新教育理念,提出了“教育的出发点是学生,回归点也是学生。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具有感情的高级动物。

学困生是每个学校都存在的,针对这些学生如何教育,本文就这个问题做简单介绍。

[关键词] 新课程学困生教育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学困生就是学习方面有困难的学生。

在任何一个学校,一个班级,学困生都是存在的。

学困生由于长期成绩不理想,经常遭受父母的斥骂,同学们的冷嘲热讽,老师的“另眼相看”,他们通常都很自卑,如何提高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帮助他们重拾学习的信心。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既不能袖手旁观也不能排斥他们,我们要认真分析学困生的形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因材施教,对他们施加爱心、信心、耐心、,做到成功的转化和预防,让他们迎难而上,让学困生绽放属于他们的光芒。

一、尊重学困生,用爱心感化学困生,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一视同仁霍姆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教学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如果你讨厌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也就结束了。

”“教育需要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点的限制,他们特别关注老师对自己的评价,需要老师的爱。

学困生们由于学习成绩差,需要承受来自老师、同学、家长等各方面的压力。

他们比好学生更渴望得到老师的尊重与关爱。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武断的打断学生的讲话,甚至不给学困生一个辩驳的机会,随心所欲的批评学生,这是不尊重学生的表现,尤其是对待学困生,更是缺少爱心,丝毫不考虑孩子内心的感受,哪怕是一丁点的迟疑都没有。

这样做的结果不仅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而且还会使师生之间产生更大的对立,进一步加重学困生不健康的心理负担,从而不利于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因此,创建和谐的教育环境,是促进教育发展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教师无论是在教育教学中,还是在生活中,对学困生要做到不嫌弃、不厌烦、不冷淡,而是处处真诚相待,时时耐心帮助,教师要放下架子,走到他们中间去,真正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做他们最可信赖的朋友。

“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报告【内容摘要】囿于我校历史等客观原因,学校在建校初期就整体而言,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传统,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未能深入把握学生认知特点与规律,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

经过认真思考和反复研究,我们明确了需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一核心环节,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逐步转变和改善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及教育教学行为,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学校的全面发展,为此,我校确立了“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这一研究课题。

在实践与研究中,我们以分析课堂教学行为为研究基础,教师在围绕学生发展精心设计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根据已定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教学策略。

在研究的过程中,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改善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了教师的研究能力,改善了学校的管理水平,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效益,促进了学校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策略问题策略效果【正文】问题提出一、研究初期我们对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改革的初步认识教学改革始终是教育改革永恒的主题,是历次课程改革的关键。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这是新课程下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

经过这些新的理念的洗礼,使我们明白了教学方式需要变革,教学方法需要调整与创新,需要进行自主、探究、合作的实践研究,以凸显出教学过程的主动性、互动性、深层性和创新性,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引导学困生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引导学困生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引导学困生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杨店小学朱克钧如何用新的教学理念去引导学困生有效的参与,特别是准确把握学困生的个性,采取特色教学方式,是转变学困生的关键。

一、激发兴趣,树立信心学困生通常都是因基础差而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甚至厌恶学习,自卑心理也随之与日俱增。

因此,我们要尊重学困生,热爱学困生,关心学困生,使之对老师和同学有亲切感和信任感,愿意接近老师,愿意在老师的指导下努力学习,以弥补知识的缺乏。

首先,教师要与学困生多沟通。

只有先了解学困生的思想及学习态度,才能做到课前引导,只有教师在平时通过各种方式给予学生特别的关注和引导,制定一些针对性的学习方案,灵活运用。

总之,课前指导能有效解决学困生学习时间不足的问题,从而排处很多畏惧心理。

也符合学困生操作及思维较慢的特点,同时,能提前明确学习任务,还能解决课堂中大部分学生的浅尝辄止的现象,解决了探索学习不深入,合作学习流于表层。

这样,学困生就会对学习渐渐产生兴趣。

二、明确责任、享受温暖有不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处于旁观者的位置,对学习活动不积极,不关心,对学习没有主动性,只有在老师和家长的安排和督促下才能勉强完成。

这不仅是学习兴趣造成的,更是对学习责任不明确而造成的。

课堂中,往往很多老师抛出问题后,在提问与检查时通常面对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少有机会。

时间一长,学困生的意识渐淡薄。

要让学困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就应让其具有明确的责任意识,而且教师强调,参与每一次学习活动是每一个学生的责任,每一位学生都要动手,动脑去收集,处理学习资料,去独立思考问题,交流问题,发表见解。

独立完成作业,与同伴共同完成探索性学习任务,如:在组建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时,每个小组安排一个学困生,对小组里成绩较好的学生,老师给其明确要求和任务,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主动帮助学困生,多给他们发言机会,帮助其积极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这样,学困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中感到有同学的帮助,有老师的关爱,享受到温暖,促进他们的成绩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新课程理念下促进学困生转化的策略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促进学困生转化的策略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促进学困生转化的策略研究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推进,学校教育正朝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发展。

也有一部分学生存在学习困难的问题,这些学困生需要特殊的教育和关注。

为了促进学困生的转化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策略研究。

学校可以加强对学困生的个别辅导。

针对不同学困生的具体问题,制定个性化的辅导方案,并配备专门的教师进行辅导。

通过与学生的面谈、诊断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具体学习困难,针对性地开展辅导。

建立学习档案,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辅导进展,形成有效的反馈机制,以便及时调整辅导策略。

学校可以采用小班教学的方式。

小班教学可以更好地满足学困生的学习需求。

一个小班的人数相对较少,教师可以更多地关注个体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及时发现问题。

小班的教学氛围也更为活跃,学生可以更好地参与到教学中,增强学习兴趣。

学校还可以建立学困生学习服务中心,提供学困生学习资源和辅助教育。

学困生学习服务中心可以配备专门的学习辅导教师,通过个性化学习方案、学习技巧指导等方式帮助学困生解决学习难题。

也可以提供学习资源,如教辅资料、课外阅读书籍等,丰富学困生的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兴趣。

学校还可以与家庭、社区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关注学困生的学习。

学校可以与家长建立定期沟通的机制,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学习情况,并给予相应的建议。

学校还可以与社区开展合作,借助社区资源提供学习支持和辅导。

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特色活动,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参与度。

通过举办兴趣小组、技能培训等活动,让学困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学校的学习生活中。

特色活动既能够拓宽学困生的学习领域,也能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为了促进学困生的转化,学校可以从个别辅导、小班教学、学困生学习服务中心、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关系以及特色活动等方面入手,提供全方位的学习支持和关怀。

这些策略的实施将有助于学困生的学习进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新课标背景下高效课堂教学改进学困生转化经验

新课标背景下高效课堂教学改进学困生转化经验

新课标背景下高效课堂教学改进学困生转化经验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和改进,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特别是对于学困生的转化。

学困生是指在学术上遇到困难,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龄人的学生。

教师在课堂上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可以帮助学困生更好地适应学习、逐步提高学习成绩。

下面就从不同层面探讨新课标背景下高效课堂教学改进学困生转化的经验。

1. 个性需求观点: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教师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需求,尤其是对学困生。

教学改进的关键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方式,以便更好地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

教师可以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习惯和学习难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学困生更好地适应课堂教学。

2. 课堂互动观点:高效课堂教学应该注重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尤其是对于学困生。

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互动和合作,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使学困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让学困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

3. 针对性评价观点: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教师对学困生的评价应该更加具有针对性和综合性。

教师可以通过多方面的评价手段,如课堂表现、作业情况、课外自主学习能力等,全面了解学困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进步。

教师可以根据学困生的评价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帮助学困生更好地提高学习成绩。

新课标背景下高效课堂教学改进学困生转化,需要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需求,注重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以及对学困生的评价具有针对性和综合性。

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相信教师们会有更多的经验和方法来帮助学困生更好地适应学习、提高学习成绩。

希望本文能够给你带来一些启发,欢迎交流和共享你的看法和经验。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对于学困生的转化和教学改进,教师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需求和特点。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学困生更好地适应学习、提高学习成绩。

新课程理念下促进学困生转化的策略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促进学困生转化的策略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促进学困生转化的策略研究随着教育的不断变革和发展,新课程理念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新课程理念强调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和需求,构建多元化的教育体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在新课程的推行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无法顺利完成学业的问题。

这些学困生面临着学习能力不足、兴趣缺乏等方面的挑战,需要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如何促进学困生的转化,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围绕新课程理念下促进学困生转化的策略展开探讨。

一、了解学困生的特点和原因为了更好地帮助学困生,首先需要了解学困生的特点和原因。

学困生通常表现为学习成绩明显低于班级平均水平,学习态度消极,学习动力不足,自尊心低等。

学困生的出现与个体能力、兴趣爱好、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等诸多因素有关。

一方面,部分学困生可能是学习能力本身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通过科学的评估和分析找出根本原因。

家庭环境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一些学生可能因为家庭不和睦、父母离异、家庭经济困难等问题导致学习压力过大,影响学习成绩。

学校环境的压力和社会关系问题也是导致学困生出现的原因之一。

只有深入了解学困生的特点和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促进其转化的策略。

二、建立关爱导向的教育体系新课程理念强调关注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

在促进学困生转化的过程中,需要建立一个关爱导向的教育体系,给予学困生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教师应当不仅仅关注学生成绩,更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心发展。

可以通过定期的心理咨询、个性化的辅导计划等方式,为学困生提供更多的关爱和关心,使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支持。

学校还可以建立关爱基金,面向有经济困难的学困生提供帮助,缓解学生和家庭的压力,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

三、实施个性化教学模式新课程理念强调个性化教学,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此在促进学困生转化的过程中,需要实施个性化教学模式。

新课标背景下高效课堂教学改进学困生转化经验分享

新课标背景下高效课堂教学改进学困生转化经验分享

新课标的实施要求教育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面对学困生时,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高效的教学策略和改进方法来促使学困生的学习转化,使其更好地适应新的课标要求。

经验分享:
1. 个性化教学:了解学困生的学习风格和兴趣爱好,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调整教学策略,让学困生在学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

2. 小组合作学习: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通过互帮互助,促进学困生在集体中的积极参与和发言。

3. 多元评价方式: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考试、项目作业、小组讨论等,以更全面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向。

4. 课堂互动:增加课堂互动环节,鼓励学生提问,通过师生互动和同学互动促进学困生的思维活跃,增强学习兴趣。

5. 情感关怀:在教学中注重与学困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给予积极的情感关怀,增强学生对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6. 多媒体辅助: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内容,使学困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效果。

7. 课程设计差异化:针对学困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设计差异化的教学内容,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逐步提高难度。

8. 定期反馈:定期与学困生及其家长进行沟通,及时反馈学生的学
习情况,共同制定学习计划,明确目标。

9. 学科融合:在教学中促使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增加学科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整体理解。

10. 培养学习习惯:引导学困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定时作息、科学的学习方法、合理的时间规划等。

以上建议是从不同维度来促使学困生的学习转化,但实施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新课程理念下促进学困生转化的策略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促进学困生转化的策略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促进学困生转化的策略研究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新课程理念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主题,它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基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对于学困生这一特殊群体,他们面临学习困难、自我认知及情绪调适能力等方面的问题。

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促进学困生的转化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本文旨在探讨在新课程理念下促进学困生转化的策略,帮助学困生更好地融入课堂,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一、了解学困生的问题学困生通常具有以下特点:学习成绩不理想、自我认知能力低、情绪调适能力差等。

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学困生的问题,以更好地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学习成绩不理想可能是因为学习方法不当,或者对某些学科没有兴趣。

自我认知能力低表现在学困生对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情况缺乏客观的认识,因此常常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感到自卑。

情绪调适能力差可能是学困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导致无法正常完成学习任务。

了解学困生的问题,有助于教育者更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策略。

二、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新课程理念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对学困生进行帮助时,教育者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可以通过一对一的教学辅导,帮助学困生理解学习内容,解决实际学习中的问题。

可以结合学困生的兴趣爱好,设计专门针对他们的学习计划,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可以借助技术手段,比如多媒体教学、网络学习等,为学困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

通过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有助于改善学困生的学习状况,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成绩。

三、培养学困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新课程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对于学困生来说尤为重要。

教育者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培养学困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可以通过学习方法指导,教育学困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和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可以通过学习计划帮助学困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任务,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

可以通过学习评估,及时了解学困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他们及时的鼓励和指导,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探究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探究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探究【摘要】新课程理念将教学重心从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对于课堂教学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分析了新课程理念的基本特点和意义,然后探讨了其对课堂教学的影响,以及如何运用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改革。

接着探索了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并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分析了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应对策略。

结论部分总结了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启示,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新课程理念为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对于教育教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值得深入探究和应用。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意义、基本特点、影响、改革、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挑战、对策、启示、未来发展。

1. 引言1.1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探究的意义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探究的意义在于促进教育教学的变革与创新。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学生的机械记忆,缺乏足够的互动和探究性学习,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存在欠缺。

而新课程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兴趣的培养,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探究,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其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素质。

深入研究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在实践中的意义和影响,对于改善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新课程理念的基本特点新课程理念是指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为目标,注重个性化、多元化、创新化的教育理念。

其基本特点包括以下几点:1. 以学生为中心:新课程理念强调尊重和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倡导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学习方式来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

2. 以发展为目标:新课程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倡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促进学困生转化的策略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促进学困生转化的策略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促进学困生转化的策略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新课程理念对学困生的影响以及促进他们转化的策略。

首先分析了新课程理念对学困生的积极影响,以及需要面对的挑战。

随后提出了三项策略:个性化教育、多元化评价和家校合作,以帮助学困生实现转化。

这些策略的实施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全面评价学生的发展和促进家庭和学校的密切合作。

结合本文的研究发现,总结了新课程理念下促进学困生转化的策略,展望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并得出结论。

本研究对于提高学困生转化的效果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学困生,转化,促进,策略研究,个性化教育,多元化评价,家校合作,新课程理念的影响,教育改革,学习困难,教育方法,学生发展,师生关系。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学困生是指在学习中遇到困难、表现较差的学生群体,他们在课堂上常常无法跟上老师的教学进度,学习成绩较低,甚至可能出现逃学等问题。

学困生的存在不仅影响了整体教学进度,也给学生本人带来了困扰和挫败感。

如何有效帮助学困生顺利度过学习困难期,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保障学生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转变,新课程理念逐渐受到重视。

新课程理念注重个性化发展、多元评价和家校合作,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个性特长。

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如何更好地促进学困生的转化,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通过针对学困生的特点和问题,提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促进策略,将有助于帮助学困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路径,实现学习上的突破和转化。

研究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促进学困生转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1.2 研究意义学困生问题一直是教育领域的一个难题,对学困生进行转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通过研究促进学困生转化的策略,可以为学校和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帮助学困生更好地融入学习环境,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

关注学困生的转化问题,不仅能够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动机和自信心,还可以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提供有力保障,培养更多有潜力的人才。

新课程理念下促进学困生转化的策略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促进学困生转化的策略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促进学困生转化的策略研究随着新课程理念的实施,学校教育目标的改变,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学困生的问题也凸显出来。

学困生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学习困难、学业下滑等问题的学生。

为了促进学困生转化,学校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第一,关注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

学困生在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学习风格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需要根据其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

学校可以通过考试、测评等方式了解学困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然后针对性地制定学习计划,包括针对学困生的辅导、时间管理、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指导。

第二,重视情感教育,建立良好的班级氛围。

对于学困生来说,他们可能因为学习困难而产生自卑、焦虑等负面情绪,影响学习积极性。

学校应重视情感教育,通过班级会议、班级活动等方式建立良好的班级氛围,激发学困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学校还可以设置学生心理咨询室,为学困生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学困生通常对学习缺乏兴趣,因此学校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如丰富的图书馆、实验室、艺术培训等,以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学校还可以开设兴趣班、俱乐部等课外活动,让学困生能够通过自己喜欢的活动培养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第四,加强家校合作,共同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情况。

学校与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家校合作对于促进学困生的转化至关重要。

学校可以定期邀请学困生家长参加家长会,以了解学困生在家庭环境中的情况,并与家长共同制定学习目标和计划,共同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情况。

在新课程理念下促进学困生转化需要学校在关注个体差异、重视情感教育、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加强家校合作等方面下功夫。

通过以上策略的实施,可以帮助学困生解决学习困难,提高学习成绩,实现学困生的转化。

浅谈新课程下学困生的教育与研究

浅谈新课程下学困生的教育与研究

浅谈新课程下学困生的教育与研究发布时间:2021-03-30T11:00:12.28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7月20期作者:江东云[导读] 由于学生在认知能力以及学习环境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江东云广东省茂名市茂南第一中学摘要:由于学生在认知能力以及学习环境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其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学习水平不同的现象,给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以及学生整体能力的发展造成影响。

在课程改革深入实施以及教学观念不断转变发展的背景下,为了更加有效地进行学困生的教育与转化,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在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针对学困生的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进行引导与培养。

从而促进学生整体水平的提升,为新课程教学的深入开展提供保障。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困生;教学实践;课堂教学进入初中之后,学生需要掌握与了解的内容在范围和深度上不断提升,这使得学生之间在学习认知能力以及思想观念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进一步凸显深化,阻碍教学活动的进行以及学生的健康成长。

语文作为一门重点学科不仅能够让学生获得知识面的扩展延伸,同时还能够对学生的思想认知进行引导,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保障。

因此在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根据其情况进行教学措施的制定,使教学活动更加有针对性,为促进学生整体语文水平的提升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持。

一、增进师生交流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教师与学生作为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两大主体,双方之间的交流互动是保障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并促进学生知识水平与能力提升的重要前提。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积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与学生进行沟通,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

因此在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积极与学困生进行交流互动,了解其学习中的问题,为调整改进教学活动,激发起学困生的学习信心提供支持,实现教学活动的目的。

例如笔者在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由于长期处于学习水平得不到有效提升的情况而出现了十分严重的自卑情绪,不愿与他人进行互动,课堂表现不积极等现象十分普遍。

新课程理念下促进学困生转化的策略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促进学困生转化的策略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促进学困生转化的策略研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育的目标、方式、手段、评价标准都发生了变化,学习困难学生已经由过去的“人性疾病”转变为一种可以通过不同方式和手段来解决的“教育问题”。

为更好地促进学困生改变,本文提供以下五个策略。

一、注重个性化发展在新课程理念下,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也与学困生的特点有关。

不同于其他学生的学习成绩,学困生存在一定的学习障碍,需要教师提供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

教师可以在授课中适时地针对学困生的学习困难进行引导和辅导,展开深入的交流,帮助学生发掘自己的学习优势和劣势,为提高学习成绩及自我价值感打下基础。

二、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针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如开展集体话题讨论、小组合作探究等活动,让学生通过交流分享彼此的知识和经验,从而促进学生不断地学习和探索。

同时,教师还可以提供多种信息资源,例如图书、视频、网络课程等,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和学习课程知识,并启发学生产生更多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三、注意情绪管理学习困难学生往往具有较强的情感波动,偶发情绪化的表达,如苦恼、焦虑等,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及时发现并兼顾学生成长的身心健康。

教师可以借助自己的场域经验,挖掘学生的内心情感需求,逐步恢复学生的自我价值和自信心。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将学习变得更加愉悦、富有挑战性与意义性,从而有效地促进学习困难学生的转化。

四、关注家长参与学习困难学生的转化除了教师的关注外,家长的参与也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应与家长建立联络渠道,随时交流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与家长共同制定学生的学习计划与目标。

通过定期开展家长会、家长日、社区话题讲座等形式,向家长传递与学困生教育相关的知识和体验,加强与家长之间的互动,更好地促进学困生的转化。

五、加强评价过程评价体系是推进学困生转化的有力手段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理念下针对学困生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引言:新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范围内陆续展开,其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和很强的时代性。

新课程理念要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通过学生的独立活动、合作和探究,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意志力。

与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同,教师从“前台的演员”退居到“后台的导演”的位置,学生从“台下的观众”上升为“台上的演员”。

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实际上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教师课前必须精心备课,设计课堂教学,实施过程还要善于组织、灵活应变,要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获得好的效果。

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学习目标明确,思想端正,积极主动的参与,全身心的投入,独立的思考,刻苦的钻研,在活动中探究、获取知识,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阶段的教学改革已在各方面获得共识并取得一定进展。

随着教改的进一步深入,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并最终取得教改的成功,上级主管部门、学校、教师与时俱进、更新观念;一致行动固然重要。

我认为,更应该关注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他们才是决定课改能否成功的关键。

因为衡量课堂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是:学生在课堂上是否得到了进步和发展。

而实际上,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和习惯、能力和水平等发展参差不齐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学困生的存在,他们的学习本来已经是很困难了,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模式下,我们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同一个模式去要求他们,教育他们,否则,这部分学生在这轮课改中不但不能得到发展,反而会更加边缘化,甚至成为教育的弃儿。

《北京青年报》消息:据全国少工委的一项统计,在我国现有的3亿学生中,被老师和家长列入“学困生”行列的学生已达到5000万人,每6个学生中就有1个“学困生”,他们在学业上不再被认为有什么希望,成为家长和老师眼中的“问题孩子”。

有统计,这一总数相当于1个法国、10个瑞士、100个卢森堡的人口数。

我国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明确指出:1.倡导全人教育强调课程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和技能训练的倾向。

2.倡导建构性学习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课本、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观念。

3.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建立评价项目多元、评价方式多样、既关注结果又更加重视过程的评价体系,突出评价对改进教学实践、促进教师与学生发展的功能,改变课程评价方式过分偏重知识记忆与纸笔考试的现象以及过于强调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的倾向。

可见,面向全体学生,珍视每个学生的学习权利,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从教学中获益,是每个学生都有所进步和发展,是这轮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

对于学困生这样庞大的一个群体,如何设计适合他们的有效课堂教学,也又是课堂教学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严峻问题?一.关于学困生1.学困生的定义在汤盛钦主编的《特殊教育概论》中,把学习困难学生与弱智学生、语言障碍学生、听觉障碍学生、视觉障碍学生、情绪和行为障碍学生、肢体和健康障碍学生、超常学生列入特殊教育对象。

现在我所指的学困生(学习困难生),是外延更小的,仅指可智力正常,但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课程目标要求的学生,在正常的教学条件下,通过师生改进教、学活动,可以获得学习的成功。

这类学生在每个班级、每个学校都不在少数。

尤其在非重点学校,这个比例会更高。

2.学困生的特点第一类: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及自我意识存在较多的障碍,他们其实能学但是缺乏学习的兴趣,即存在思想问题的学困生;第二类:学生在学习态度、意志力等方面存在较多的障碍,能力被抑制,他们其实能学但是没有好好的学,即存在态度问题的学困生;第三类:学生学习动机、意志水平不低,想学,但知识积累障碍、缺乏基本学习技能,学习能力差些,时间和精力都花了,学的很苦,但效果并不好,即存在能力问题的学困生;3.学困生的产生的深层次原因造成学习困难的原因有很多,大致可以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来分析。

1)自身的原因。

如适应能力差;缺乏积极的学习动机、无学习目的;不良的认知风格,死记硬背;思考问题缺少深思熟虑,仅凭直觉等;不良的学习习惯,玩性大,坐不住;马马虎虎,粗心大意;拖拉;不懂不问,懒于思考;缺乏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习惯;消极的情绪和情感;不良的个性品质;学习上的连续失败造成的自卑心理等。

2)外部环境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家庭、学校和社会。

家庭原因如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结构、家长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期望、家庭文化氛围等。

社会原因如社会风气、文化等。

学校原因如学校的教育思想、管理与教育教学效果差或课业负担重导致学生的厌学,学生得不到辅导,教学方法陈旧造成学生思维僵化。

二.关于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1.关于有效教学定义,至今为止学术界未形成统一看法。

综观国内外学者观点,对于有效教学的定义主要有两类。

一类定义是从教学投入与教学产出的关系来界定有效教学。

认为,有效教学就是有效率的教学。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另一类定义是从学生的学习出发点来界定有效教学.这一类定义主要有:有效教学被界定为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教学的目标就是使学生学好。

有效教学是指成功实现了明确目的--学生愿意学习,并在教学后能够从事教学前所不会的知识。

2.从有效教学的内涵来看:所谓有效,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取得某种结果,达到某种目的,满足某种需要,这样才能认可教学活动有效,这是有效教学的第一要求。

教学有没有效果,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学生有没有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

所谓有效教学是指教学过程合乎规律性,包括:教学准备活动的合理而科学,如准备适合的教学目标、形成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恰当等;教学实施的合理而科学,如有效讲授、组织讨论、提问,激发学生的动机、因材施教等;组织教学的合理而科学,如管理好课堂活动、管理好教学时间等;教师教学行为的正确性、合理性;教学策略多样、灵活等。

3.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是学生学习上的进步与发展。

三.针对学困生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1. 学困生愿意学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1)情感的作用与意义中国古代有“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荣”;早在2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一位教育家提出“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观念。

所有这些,都强调了情感的作用和力量是巨大的。

现在的学生,个个是独生子女,感情丰富但理性不足。

他们往往凭个人的喜好处理问题,喜欢某个老师,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被她们津津乐道,爱屋及乌,老师上的课也很喜欢;相反,不但不好好学习,还可能发生冲突,造成师生对立,教育教学无法进行。

现代师生关系理论表明,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是制约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师生关系状况直接影响课堂气氛和教师教、学生学的积极性,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现代教育所要求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和谐、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这种关系要求教师主动去构建,一旦构建了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就会充满热情,并促使学生好学、乐学,使课堂气氛积极、活泼,学生也才会有轻松、愉悦的心理环境,因而它是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条件。

对于学困生而言,更加如此。

在教学中,教师关心、爱护、信任、尊重学生,与学生建立亲密的友谊,形成融洽的关系,从而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也只有学困生发自内心的愿意学习了,有效教学才有可能,否则,一切无从谈起。

2)学困生大多都存在着情感问题学困生大多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

有的学生倍受家长溺爱,导致学生怕苦怕累,不喜欢学习;也有的学生却因父母离异等多种原因而缺少家庭的关爱。

他们往往都无法集中精力学习或在学习上投入时间较少,导致不愿意学习,学习成绩差。

也有的学困生在班集体和学生中常常会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甚至歧视。

久而久之,心理压抑、自我封闭,逐步对学习缺乏兴趣,对自己丧失信心,成为学习困难生。

3)创设一个有效课堂教学环境和氛围,需要学困生的支持和配合①学困生的存在,往往是造成课堂不安定的因素之一。

学困生由于学习困难,跟不上课堂教学进度,因而在课堂上无所适从,由无奈到无聊,再进一步说话、聊天,影响课堂纪律。

②教学活动最大程度地指向教学内容,教师在课堂上过频地实施课堂管理,并因此造成教学中断、偏离教学内容的闲扯却会占用、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不是有效教学的表现。

③通过教学的生动有趣、对学困生产生吸引力以及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动机来促使学困生对学习更投入,增加他们的有效学习时间。

④学困生的支持和配合,是创造一个良好和谐课堂教学环境和氛围的基本保障4 ) 教师在教学中如何使用情感,进行有效教学学校和教师要对学困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和情感教育,用爱去温暖他们,用真情去感化他们,帮助学生建立乐观开朗、自信自强的性格,点燃他们心中希望的火花。

为此,教师有“三心”,即对学习困难生要做到:关心、细心和耐心。

教师应经常找学习困难学生谈话,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并力所能及的帮助学生、照顾学生;细心的观察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动态,给他们心灵的呵护和引导;耐心的听他们讲解自己的故事,当学生的听众,耐心帮他们解答疑难问题,诲人不倦。

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获得学生的信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这是转化学习困难生的关键。

5)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其实并不很难,它就在我们的举手投足之间。

例如:学生上课睡觉,轻轻的拍拍肩膀,别忘提醒他:“别着凉!”;在考卷上不妨批上:“看到你取得长足的进步,真为你高兴!”,或“别灰心,相信你下次会取得更好!”;“有什么委屈?能和老师聊一聊吗?老师希望能帮助你”;在校内外,别忘记放下架子,主动和学生打招呼;……。

教师真心实意、发自内心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教育学生,一定会得到学生的理解和信任。

我相信:一个业务精湛,又能和学生和谐共处的教师,必定会深受学生尊敬和爱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学不好就对不起老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老师“要我学”变为学生“我要学”,从而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爱其智、乐其教”,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课堂教学设计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困生想学、喜欢学是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动力1)兴趣的作用和意义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